九年级语文香菱学诗9

《香菱学诗》课文资料

【课文资料】 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从此他远离官场,无视权贵,生活一贫如洗。 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10载,增删5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过度忧伤和悲痛,到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入葬费用由好友资助。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 首先,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她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第二,《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往往是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的,每个人的诗作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有些诗作,还点明了人物的处境与命运归宿。如上引香菱诗第三首中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实际就是在说香菱目前的情况。 第三,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还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从文章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 《红楼梦》人物 《红楼梦》中究竟写了多少人物,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448人。 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了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721,人各有传,字数长短不一,此书中又收《红楼梦》所述及的古代帝王23人,古人115人,后妃18人,烈女22人,仙女24人,神佛47人,故事人物13人,共262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传说。连上二者合计,共收983人。 近年,徐恭时作新统计。基础工作是:在历年阅读过程中,先以庚辰本作底本,逐回逐段地把人名材料作成札记,广览诸家表谱,相互核对,最后把人物归类。统计出: (一)宁荣两府本支:男16人,女11人,宁荣两府眷属女31人。 (二)贾府本族:男34人,女8人。 (三)贾府姻娅:男52人,女43人。 (四)两府仆人:丫环73人,仆妇125人,男仆67人,小厮27人。 (五)皇室人物:男9人,女6人。宫太监27人,宫女7人。 (六)封爵人物:男37人,眷属14人。 (七)官吏:有姓名及职名冠姓的男26人,只有职称的38人,胥吏男3人。

香菱学诗语文教案

香菱学诗语文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忆一忆: 1.在>里,大观园成立了一个诗社,诗社是谁倡议成立的?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成立的?诗社的名字叫什么?他们第一次诗赛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举行的?诗赛的题目是什么?谁取得了第一名? 2.大观园成立的这个诗社有几名成员,分别是谁? ☆参考答案: 1.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37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衡芜讽和螃蟹咏(38回) 2.海棠社成员名单:

稻香老农(李纨).蕉下客(探春).潇湘妃子(黛玉).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菱洲(迎春).藕榭(惜春) [7人] 二.说一说: 1.黛玉给香菱讲了哪些诗词知识? 2.香菱原来懂得哪些诗词理论?香菱听了黛玉的讲解后,又悟得了哪一点? 3.听了香菱的感悟后,黛玉又给她进一步讲解了哪些知识? 4.黛玉认为学诗应该从哪里做起? 三.品一品:〝香.黛论诗〞 1.黛玉认为读诗之人怎样做才能长进? v 〝讲究讨论,方能长进.〞(黛玉名言)

2.香菱认为好诗的好处在哪里? v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名言) 3.香菱是怎样鉴赏品味这些诗句的? v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v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v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四.议一议: 1.齐读香菱做的第一首诗.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2.女生齐读香菱做的第二首诗.大家认为怎么样,为什么? 3.在看看香菱做的第三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之三阅读题 1.这首诗的真正作者应是曹雪芹,他名( ),字( ),号( ),又号( ).( ).liu_https://www.360docs.net/doc/6f18077839.html, 2.据说>〝批阅十载,_____〞,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颔联用了什么手法?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4.>里当时在场看到这首诗的人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你认为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v 新巧: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有关.用词典雅含蓄.对仗工整. v 有意趣:立意新颖别致,言浅意深,精妙. 情景交融.诗意曲折,连绵深远,紧扣咏月诗题.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香菱学 诗》教案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 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20 香菱学诗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20*香菱学诗 01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腻.烦(nì) 颦.儿(pín) 穿凿.(záo) 抠.土(kōu) 画缯.(zēng) 沁.芳亭(qìn)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聪敏伶俐诸事不顾有理有情 B.闺阁笔墨自寻烦脑坐卧不安 C.呆头呆脑嘟嘟哝哝目不憋视 D.忙忙碌碌起承转和平仄虚实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B) A.《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在生活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批阅数十次,历时十多年而写成 。 的,是作者的精血诚聚 .... B.这几天我看《红楼梦》入了迷,挖心搜胆 ,人也瘦了许多。 .... C.有些学生写文章,过于注重词语的选择,写出来的文章是词语的简单堆砌,毫无内 的尴尬境地。 涵,陷入了以词害意 .... D.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能自暴自弃 ,应树立信心,利用自己的长处,寻找适合自己的 .... 方法,定能有所收获。 4.下列各项中描写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 A.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 B.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 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 C.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D.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 02 拓展阅读 ①雨村听了也叹道:“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不然这冯渊如何偏只看 上了这英莲?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路头,若果聚合了,倒是件美事; 偏又生出这段事来!——且不要议论他人,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门子笑道:“老爷当年何其明决,今日何反成个没主意的人了!小的听见老爷补升此任,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做个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去见贾王二公。”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自是正理,但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说的‘大丈夫相时而动’,又说‘趋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话,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九年级语文上册 20《香菱学诗》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 香菱学诗 一、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赏析精彩的描写语段,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古典文化的精髓,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操。 (二)预习要点 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三)达标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摩诘.()应玚.()墟.()里胡诌.()暧暧.()颦.()儿抠.()土辋.()川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香菱听了,()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3、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 答: (2)、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 ..”你已得了。 答: (3)、你真真胡闹!且别说那不成诗,便是成诗,我们的笔墨也 ...不该传到外头去。 答: (4)、这正是“地灵人杰 ....”,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答: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

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 二、探究案 5、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 6、本文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答: 7、本文描写了黛玉的教诗和香菱的学诗,请分析黛玉和香菱的性格特征。 答: 8、林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答: 9、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 【精读精练】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10、“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香菱的什么性格特点? 答: 11、“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可叹”“可笑”的内容分别指什么? 答: 12、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香菱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词语回答) 答: 13、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大事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香菱学诗》教

人教版xx语文下册《香菱学诗》教 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小说五步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直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至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 (板书文题) 二、资料助读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作者(参看参考书) 2、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的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的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3、关于香菱: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凌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时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

人教版初中语文《香菱学诗》教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了解香菱成功的原因。 2. 学习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文学修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改变激发了香菱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林黛玉。选文便从这里开始。 2.走近作者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曹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富要职,其第一任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 后来曹家势败家亡,曹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曹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3.相关资料 (1)关于《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两府由盛而衰的过程。书中成功的塑造了贾宝玉、

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袭人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礼教、经济制度及文化发展,可以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2)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导学过程】 一、教师导引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但是,“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今天,我们借助文学的力量与一位红楼梦中的女子不期而遇,让我们共同关注《香菱学诗》。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王摩诘颦儿诲人不倦香榭鳏沁芳亭 2.释义 起承转合: 不以词害意: 地灵人杰: 穿凿: 诲人不倦: 3.文学知识 作者:(约1715~1763)名,字,号、代小说家。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它以、、、四大家族为背景,以、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温馨提示:香菱在哪儿学诗?跟谁学?怎样学?结果如何?)

九年级语文《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香菱学诗》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了解香菱的性格。 2、香菱学诗给我们学习上的启示。 3、体会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画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 1、简介香菱身世。 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侮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曹雪芹(约1724?1764),名霑,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清代小说家。 3、《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风、袭人、香毛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二、整体感知 1 、分析香菱学诗的情节。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3、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4、林黛玉是怎样指导香菱学诗的?首先,要多读。“读诗百遍,

九年级语文香菱学诗1

东营区二中九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学习重点、难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文、王熙凤、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性格的艺术形象。本文主人公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她文化底子不深,但她学诗终于取得成功,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对此,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1、关于香菱、教师介绍: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2、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 香菱学诗黛玉教诗 香菱求教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创作扶持 三、合作探究,精读悟情 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交流。 交流情况: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拔俗的女子。 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学生自由发言:

河南省育才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香菱学诗》习题精选 人教新课标版

《香菱学诗》习题精选 基础知识 1.下列黑体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星宿(xiǔ) 斋公(zhāi) 阎王(yán) 轩敞(xuān) B.兀自(wù) 报帖(tiě) 侥幸(jiǎo) 簿子(bù) C.掼在地下(guàn) 带挈(qiè) 相公(xiāng) 行事(xíng) D.解元(xiè) 碇子(dìng) 拙病(zhuō) 桑梓(zǐ) 2.下面是一则报道,请你为动物园管理处拟一条标语,奉劝游客爱护动物。语言要简明、得体。据报道,某动物园里有些动物,因长期吞食游客扔给的包装食品及杂物,腹中长了结石。这严重影响了动物的健康,管理人员不得不给它们施行手术。 3.将下列选项依次填人文段的空缺处。(只填序号) 在生命的旅程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种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可以直对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辩,也可以只是。 A.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B.走了火的雷霆霹雳 C.悄无声息的一个暗示的眼神 D.不停的絮絮叨叨 4.《红楼梦》中塑造了林黛玉这个叛逆者的形象,她的性格特点如何?判逆精神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5.《红楼梦》中有许多个性鲜明的女子,请写出两位“性格刚强、不肯屈从于权势、礼教和命运”的女性的名字:、。 6.这一天,他们走到野猪林的险恶去处,董超、薛霸便把林冲捆在树上,举起水火棍欲将林冲打死。正在这时,林冲突然飞出一条禅杖,将水火棍一隔,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

这段话出自哪部名著?涉及的主要人物有谁? 7.指出诗中所指人物是谁? (1)在《红楼梦》中,“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梦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指的是 (人名)。 (2)在《红楼梦》中,“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远偏消,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路遥。”指的是 (人名)。 (3)在《红楼梦》中,“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指的是 (人名)。 (4)在《红楼梦》中,“桃花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指的是 (人名)。 课内阅读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 "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Д,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

高三《香菱学诗》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

高三《香菱学诗》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 高三《香菱学诗》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下面就和一起看看有关高三《香菱学诗》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香菱学诗》教案1 【教学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 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 1、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2、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

《香菱学诗》同步训练3套

《香菱学诗》课后题及答案 作者: 加入日期:10—08-15 《香菱学诗》研讨与练习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一、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你觉得其中哪些内容对你的阅读或写作有启发? 此题意在使学生认识一点读诗和写诗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阅读和写作的实践总结一点经验和教训。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拘一格.衡量答案的标准有三: 1、是否扣紧了课文; 2、是否联系了自己的实际; 3内容是否具体。 空泛地谈论什么“刻苦学习”“掌握要领”等等,其实无济于事的。为此,在答题前应对题干中说的“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一点分析。此题也可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写二三百字。 二、香菱学诗可谓如痴如醉。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描写语句,体会这些描写的传神之处. 此题意在使学生了解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性格上的作用。香菱学诗异常专注,而且不怕失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表现了她执着的性格。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关她的神态描写和细节,才能体会出它们的传神之处。如:“……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是因为“神与物游”(刘勰语),说明她此刻已是浮想联翩。“抠土",有费尽心力之意,写她在立意时的反复斟酌之态.“皱眉”也许是因为所用字眼不好;“含笑”,大约是有了奇句,因而感到满意。总之,这是香菱第二稿的构思全过程,从下文“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自为这首妙绝”等语都可以看出,香菱对自己这番苦吟的结果感到欣慰。 三、△下面是香菱试作的第三稿(即“梦中所得”那一首),仔细品味一番,说说跟前两稿相比,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

香菱学诗 山东省诸城市龙源学校李建秀 【教学内容】 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和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教学目标】 1、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赏析香菱和黛玉的人物形象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阅读欣赏,品鉴学习。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香菱学诗》和《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来感受这部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原题是“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出示PPT),大家觉得那个题目更好? (生思考)预设答案:1、“香菱学诗”更好,简单明了,点明了人物和事件。 2、“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更好,题目中点明了香菱学诗的一个特点:苦。 二、香菱学诗之苦 既然原题中点出了香菱学诗的特点是“苦”,请同学们速读原文,从文中找出能表现香菱学诗苦的句子,并做出批注,判断你找到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体现了香菱怎样的性格特点。(生自由阅读,做批注) 预设答案: 1、“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运用了动作描写,表现了香菱学诗的认真和刻苦。 2、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其中“逼”字和“央”字体现了香菱学诗的急切心情。 3、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通过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香菱学诗的执着和对诗的痴迷。 4、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通过宝钗的叙事,从侧面表现出香菱对学诗的废寝忘食,痴迷不已。 5、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个“不肯丢开手”表现出香菱的坚持不懈,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放弃,从而表现出她对诗的热爱。

初中语文《香菱学诗》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香菱学诗》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香菱学诗》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是中国最着名的古典名着之一。在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首先看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写着: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影视剧作品中的香

菱。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香菱学诗”。 二、资料助读 教师一边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一边依照课件中的内容进行介绍。 1、作者简介。 2、《红楼梦》简介。 3、关于香菱。 三、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四、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选出代表发言。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3、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侧面描写? 教师明确: 1、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 香菱学诗教案 新人教版

20 香菱学诗 教材分析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原来的回目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这“苦吟”二字正是全篇主旨,梦中成诗是“苦吟”的最鲜明的体现,因而要作仔细的品读和探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比如香菱良好的资质、黛玉的指导得法、众人的关爱和赞扬、大观园宽松自由的环境等等,应结合香菱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使学生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能力目标 1.讨论分析香菱的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探究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突破方法:通读全文,在“香菱___________学诗”的话题引领下,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谈自己的发现和见解。揣摩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的经过,抓住她的指导有方,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突破方法:“《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教师通过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香菱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课后推荐阅读《红楼梦》与香菱有关的章回(第四回和第四十八、四十九回),进一步使学生感受经典的魅力。 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法:先通读全文,思考香菱是如何学诗的,初步感知香菱的人物形象;再精读课文“苦心写诗”等段落,品味作者精妙的语言;感受黛玉的人物形象,并从中获取阅读或写作上的启示。 2.迁移拓展法:补充香菱的遭遇和脂砚斋对香菱的精辟评点,把握作者对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红楼梦》主题的理解。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 湘潭市益智中学李文芳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名著《红楼梦》 2、赏析香菱这一艺术形象,体会作者刻画这一人物的方法 3、收获一点鉴赏诗歌的知识,得到一点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文中语句,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刻画这一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当我轻轻翻开那带着浓浓墨香的《红楼梦》时,我总是钦佩于作者的旷世之才,感伤于故事的离合悲欢,伤怀于人物的悲惨命运;每次读到香菱,心中总有一种别样的情感,萦绕心间,挥之不去,难以释怀。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再次走进《香菱学诗》,去感受那个孤独灵魂背后的故事,希望能和同学们进行一次心灵的撞击。 板书课题:香菱学诗 过渡:首先来看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怎么样,请看大屏幕。 二、检查预习 1、关于诗社 在《红楼梦》中,大观园里成立了一 个诗社,诗社是由探春倡议成立的。成立的地点是秋爽斋,诗社的名字是海棠诗社。 2、请说说下列别号分别指哪位诗人。 陆放翁(陆游)王摩诘(王维)李青莲(李白)王右丞(王维) 3、文学常识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又名《石头记》,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据说《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三、感知课文 同学们作了充分的预习,我想请一个同学说说: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在黛玉的指导下,香菱读诗、论诗、写诗的过程。 过渡:故事情节虽然十分简单,但却刻画了一个鲜活的人物。请看大屏幕。 四、人物赏析 1、识香菱 “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