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指导书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指导书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指导书

实验五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

[实验目的]

1. 观察和研究菲涅耳双棱镜产生的干涉现象; 2. 测量干涉滤光片的透射波长(λ0)。

[仪器和装置]

白炽灯,干涉滤光片,可调狭缝,柱面镜,菲涅耳双棱镜,双胶合成像物镜,测微目镜。

[实验原理]

如图1a 所示,菲涅耳双棱镜装置由两个相同的棱镜组成。两个棱镜的折射角α很小,一般约为5 ~ 30'。从点(或缝)光源S 发出的一束光,经双棱镜折射后分为两束。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折射光波如同从棱镜形成的两个虚像S 1和S 2发出的一样。S 1和S 2构成两相干光源,在两光波的迭加区产生干涉。

a

从图1b 看出,若棱镜的折射率为n ,则两虚像S 1、S 2之间的距离

a n l d )1(2-= (5-1)

干涉条纹的间距

λa

n l l l e )1(2'

-+=

(5-2)

式中,λ为光波的波长。

对于玻璃材料的双棱镜有n =1.50,则

λa

l l l e '

+=

(5-3) 可得到

e l l la

'

+=

λ (5-4) 在迭加区内放置观察屏E ,就可接收到平行于脊棱的等距直线条纹。若用白光照明,可接收到彩色条纹。

对于扩展光源,由图2可导出干涉孔径角:

'

'l l a

l +=

β (5-5) 和光源临界宽度:

??

?

??+==

'1l l a b λβλ (5-6) 从式(5-5)和(5-6)看出,当l'=0时,β=0,则光源的临界宽度b 变为无穷大。此时,干涉条纹定域在双棱镜的脊棱附近。b 为有限值时,条纹定域在以下区域内:

λ

αλ-≤

b l

l ' (5-7)

a) 图 1 双棱镜干涉原理图

[内容和步骤]

1.调整光路,观察和研究双棱镜干涉现象

(1) 按图3所示,将光学元件置于光学平台上。调整光学元件,使其满足同轴等高的要求。

(2) 取l ≈200mm ,l '≈1200mm ,按λ=550nm ,α=30',n =1.50计算出b 的数值。置狭缝宽度b t =b /4,调节棱镜的脊棱与狭缝方向平行,直到使得测微目镜视场里出现清晰的干涉条纹为止。增大或减小狭缝宽度,观察干涉条纹对比度的变化,并给予解释。

2.测量干涉滤光片中心透射长λ0。

由式(5-3)看出,为了测量λ0,需要在一定的精度范围测定d 、l 、l'与e 值。

(1) 测定d 值

如图4所示,通常S 1、S 2和S 并不在与图面垂直的同一平面内,而D 和A 又应从S 1S 2处测量才算准确。故测量d 时,采用二次(共轭)成像法,即保持物像位置不变,移动成像物镜。当成像物镜6在第一

个位置时,若从测微目镜中测得S 1,S 2的两个实像'S 1,'

S 2之间的距离d 1,据物像关系,则有

B

A

d d =1 (5-8) 物镜6在第二个(共轭)位置成像时,则有

A

B

d d =2 (5-9) 由上两式可解出

21d d d = (5-10)

实验时,对d 值的测量不应少于三次,然后取其平均值。

图2 双棱镜干涉的几何关系图

图3 双棱镜干涉实验装置图 1—白炽灯 2—滤光片 3—柱面镜 4—狭缝 5—双棱镜 6—成象物镜 7—测微目镜

(2) D 的计算

设物镜6从第一个位置移置至第二个(共轭)位置的位移量是C ,则C =B -A ,而D =l +l '=A +B ,再与式(5-9)和(5-10)联立,消去A 、B ,可得到:

2

121d d d d C

D -+= (5-11)

由各次测量C 、d 1、d 2的值,计算相应的D ,然后取其平均值D 。

(3) 测量条纹间距e

用测微目镜测出10条以上明(或暗)条纹的宽度,计算出干涉条纹间距e 。多次重复测量,取其平均值e 。

(4) 将e D d 、、各值代入式(5-4)计算干涉滤光片中心透射波长λ0。

[思考题]

如果狭缝方向与脊棱稍不平行,就观察不到干涉条纹,为什么?

图4 二次(共轭)成象法测量d 值

Experiment 5 Use of Fresnel's biprism to determine transmission wavelength

of an interferometric filter

[Experimental Objectives]

1. To observe and study the interference phenomenon by using a Fresnel's biprism

2. To determine the transmission wavelength (λ0) of an interferometric filter

[Apparatus and Setup]

Incandescent lamp, interferometric filter, adjustable slit, cylindrical lens, Fresnel's biprism, doublet imaging objective, and micrometer eyepiece

[Experimental Principle]

As shown in Fig. 1a, the Fresnel's biprism system consists of two identical prisms (biprism), whose refractive angles are very small (normally ca 5 ~ 30'). Refracted by the biprism, a beam from a point (or slit) light source is split into two. It can be seen from Fig. 1a that two refracted beams seem to come from two virtual images, S 1 and S 2. Here S 1 and S 2 are coherent light sources, which may produce interference patterns in the overlapped region of two beams.

Fig. 1 Principle of Fresnel's biprism interference

From Fig. 1b, if the refractive index of the prism is n , the separation of two virtual images S 1 and S 2 can be expressed as : a n l d )1(2-= (5-1) and the separation of two fringes is given by

λa

n l l l e )1(2'

-+=

(5-2)

where λ is the light wavelength. Given n =1.50, we have

λa

l l l e '

+=

(5-3)

or

e l l la

'

+=

λ.

(5-4)

A screen E is placed in the overlapped region and some equi-spaced straight fringes, which are parallel to the prism spine, are produced. If an incandescent lamp is used as the light source, chromatic fringes can be observed.

Based on Fig. 2, the interference aperture angle can be derived as

'

'l l a

l +=

β (5-5)

and the critical width of the light source is

a)

??

? ??+==

'1l l a b λβλ. (5-6)

Fig. 2 Geometrical relationship of Fresnel's biprism interference

From Eqs. (5-5) and (5-6), if l'=0, β=0, resulting in the critical width of the light source (b ) being infinite. In this case, interference fringes are produced near the biprism spine. If b is of a finite value, fringe localization is in the following region:

λ

αλ-≤

b l

l '. (5-7) [Experimental Procedure]

1. Adjust light path to observe biprism interference phenomenon

(1) The optical apparatus are arranged on an optical bench as shown schematically in Fig. 3. Adjust the optical elements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roper alignment and equal height.

Fig. 3 Setup of Fresnel's biprism interference

1-Incandescent lamp 2-Interferometric filter 3-Cylindrical lens 4-Adjustable slit 5-Fresnel's

biprism 6-Objective 7-Micrometer eyepiece

(2) Assuming l ≈200mm and l '≈1200mm, for λ=550nm, α=30', and n =1.50, the value of b can be calculated. Set the slit width b t =b /4, and adjust the prism spine parallel to the slit until clear interference fringes appear in the microscope field. Increase or decrease the slit width, see what will happen to the contrast of interference fringes and give your explanations.

2. Determine the transmission wavelength (λ0) of an interferometric filter

From Eq. (5-3), in order to determine λ0, it is necessary to measure the values of d , l , l', and e with relatively high accuracies.

(1) Determination of d

As shown in Fig. 4, S 1, S 2 and S are usually not in the same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aper. However, D and A only can be measured accurately from the S 1S 2 position. Therefore, secondary (conjugate) imaging will be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d . When the objective 6 is at the first position, if the distance d 1 of two

real images 'S 1 and '

S 2 of S 1 and S 2 is measured by the micrometer eyepiece,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objective and image,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 can be obtained:

B

A d d =1. (5-8)

While the objective is at the second (conjugate) position, we have

A

B d d =2.

(5-9) From the above two equations,

21d d d =.

(5-10)

In this experiment, d is measured no less than three times and the average value d is calculated.

Fig. 4 Determination of d by secondary (conjugate) imaging

(2) Calculation of D

If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objective 6 between the first position and the second (conjugate) position is C , C =B -A and D =l +l '=A +B . Combined with Eqs. (5-9) and (5-10), we have:

212

1d d d d C

D -+=. (5-11) From the values of C , d 1 and d 2, the corresponding D value can be calculated and the average value D is obtained.

(3) Measurement of fringe separation e

Measure the widths of more than 10 bright (or dark) fringes using the micrometer eyepiece and calculate the fringe separation e . Repeat the measurement for several times and calculate their average value e .

(4) Substitute the values of d , D and e into Eq. (1-4) to calculate the central transmission wavelength (λ0) of the interferometric filter.

[Questions]

If the slit is oriented slightly unparallel to the prism spine, interference fringes cannot be observed. Why?

经典实验讲义-菲涅尔双面反射镜干涉 (测量实验)

菲涅尔双面反射镜干涉 (测量实验) 一、实验目的 观察双平面干涉现象及测量光波波长 二、实验原理 如附图7所示的是双面镜装置是由两块平面反射镜M 1和M 2组成,两者间夹一很小的 附图7 菲涅尔双面镜 角?。S 是与M 1和M 2的交线(图中以M 表示)平行的狭缝,用单色光照明后作为缝光源。从同一光源S 发出的光一部在M 1上反射,另一部分在M 2上发射,所得到的两反射光 是从同一入射波前分出来的,所以是相干的,在它们的重叠区将产生干涉。对于观察者来说,两束相干光似乎来自S 1和S 2,S 1和S 2是光源S 在两反射镜中的虚像,由简单的几何光学原理可证明,由S 光源发出的,后被两反射镜反射的两束相干光在屏幕上的光程差与将S 1、S 2视为两相干光源发出两列相干光波到达幕上的光程差相同。与双棱镜实验相似,根据双棱镜的实验中推导出的公式/xd D λ=?,亦可算出它的波长λ。 三、实验仪器 1、钠光灯(可加圆孔光栏) 2、凸透镜L : f=50mm 3、二维调整架: SZ-07 4、单面可调狭缝: SZ-22 5、双面镜 6、测微目镜Le (去掉其物镜头的读数显微镜) 7、读数显微镜架 : SZ-38 8、三维底座: SZ-01 9、二维底座: SZ-02 10、一维底座: SZ-03 11、一维底座: SZ-03 12、凸透镜: f=150mm 13、He —Ne 激光器(632.8nm) 14、白屏H : SZ-13 15、二维调整架: SZ-07 16、通用底座: SZ-01 17、通用底座: SZ-01

四、仪器实物图及原理图 图十一(1) 图十一(2) 五、实验步骤 1、把全部仪器按照图十一的顺序在平台上摆放好(图上数值均为参考数值), 靠拢后目测调至共轴。而后放入双面镜。 2、调节双面镜的夹角,使其与入光的夹角大约为半度,如图十一(2)。(亦 可用激光器替换钠灯,白屏H代替微测目镜,使细激光束同时打在棱边 尽量靠近的双面镜的两个反射镜上,在远离双面镜交棱的白屏上看到干 涉条纹。) 3、然后如图放入测微目镜,找到被双面镜反射的光线。调节单缝的宽度并 旋转单缝使它与双面镜的双棱平行,用测微目镜观察双平面反射镜干涉

大物实验——双棱镜干涉实验(七)

双棱镜干涉实验 学生姓名:陈延新学号:111050104 班级:应用物理1101 实验项目名称:双棱镜干涉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菲涅尔双棱镜获得双光干涉的方法; 2、验证光的波动性,了解分波阵面法获得相干光的原理; 3、观察双棱镜产生光干涉现象和特点,用双棱镜测定光波的波长 4、通过用菲涅耳双棱镜对钠灯波长的测量,掌握光学测量的一些基本技巧,培养动手能力。 二、实验仪器: 单导体激光器,钠光源,扩束镜,双棱镜,二维调节架,透镜,测微目镜,测量显微镜,白炽光,光具座 三、实验原理: (1)、菲涅耳双棱镜实际上是一个顶角极大的等腰三棱镜,如图1所示。它可看成由两个楔角很小的直角三棱镜所组成,故名双棱镜。当一个单色缝光源垂直入射时,通过上半个棱镜的光束向下偏折,通过下半个棱镜的光束向上偏折,相当于形成S′1和S′2两个虚光源。与杨氏实验中的两个小孔形成的干涉一样,把观察屏放在两光束的交叠区,就可看到干涉条纹。

其中,d是两虚光源的间距,D是光源到观察屏的距离,λ是光的波长。用测微目镜的分划板作为观察屏,就可直接从该测微目镜中读出条纹间距△x值,D为几十厘米,可直接量出,因而只要设法测出d,即可从上式算出光的波长λ,即 △x=Dλ/d , λ=△xd/D (1) 测量d的方法很多,其中之一是“二次成像法”,如图2所示,即在双棱镜与测微目镜之间加入一个焦距为f的凸透镜L,当D>4f 时,可移动透镜L而在测微目镜中看到两虚光源的缩小像或放大像。分别读出两虚光源像的间距d1和d2,则由几何光学可知: d=2 d(2) 1d (2)、实验装置 光具座,双棱镜,测微目镜,钠光源,可调狭缝 测微目镜是用来测量微小实像线度的仪器,其结构如图3所示,在目镜焦平面附近,的一块量程为8mm的刻线玻璃标尺,其分度值为1mm (如图3(b)中的8条短线所示)在该尺后0.1mm处,平行地放置了

光的干涉和干涉仪习题集

第三章 光的干涉和干涉仪 3.1在杨氏干涉实验中,若两小孔距离为0.4mm,观察屏至小孔所在平面距离为100cm,在观察屏上测得干涉条纹的间距为1.5mm,试求所用光波的波长。 3.2波长为589.3的钠光照射在一双缝上,在距双缝100cm 的观察屏上测量20个条纹宽2.4cm,试计算双缝之间的距离。 3.3设双缝间距为1mm,双缝离观察屏为1m ,用钠光灯做光源,钠光灯发出波长为1λ=589nm 和2λ=589.6nm 两种单色光,问两种单色光各自的第10级条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3.4在杨氏实验中,两小孔距离为1mm ,观察屏离小孔的距离为50cm 。当用一片折射率为 1.58的透明薄片贴住其中一个小孔时,发现屏上的条纹移动了0.5cm ,试决定该薄片的厚度。 4题图 3.5一个长30mm 的充以空气的气室置于杨氏装置中的一个小孔前,在观察屏上观察到稳定的干涉条纹系。然后抽出气室中空气,注入其中气体,发现条纹系移动25个条纹。已知照明光波波长λ=656.28nm ,空气折射率n=1.000276,试求注入气室内的气体的折射率。 3.6 菲涅耳双面镜实验中。单色光波长500 nm ,光源和观察屏到双面镜交线的距离分别为0.5m 和1.5m ,双面镜的夹角为rad 3 10-,试求(1)观察屏上条纹的间距;(2)屏上最多可看到多少亮条纹? 3.7菲涅耳双面镜实验中,光源和观察屏到双棱镜的距离分别为10 cm 和90 cm ,观察屏上条纹间距为2 mm .单色光波长589.3nm ,计算双棱镜的折射角(已知双棱镜的折射率为l.52)。 3.8比累对切透镜实验中,透镜焦距为20cm ,两半透镜横向间距为O.5 mm ,光源和观察屏到透镜的距离分别为40cm 和lm ,光源发出的单色光波长为500 nm ,求条纹间距。 3.9在图所示的洛埃透镜实验中,光源到观察屏的垂直距离为1.5m ,到洛埃镜面的垂直距离为2mm ,罗埃镜长40cm ,置于光源和屏之间的中央。(1)确定屏上可以看到条纹的区域大小; (2)若光波波长λ=500nm ,条纹间距是多少?在屏上可看见几个条纹?(3)写出屏上光强分布的表达式。

光学平台26项实验

光学平台26项实验 一、自准法测凸透镜焦距 按图所示将磁力座靠紧平台钢尺,摆好实验装置,白炽灯源照亮小孔光栏透过小孔的光束照射到反射镜上,在小孔与反射镜之间放入待测透镜,然后沿钢尺移动透镜,在小孔板接近小孔的地方看到清晰的小孔像,此时透镜到小孔屏之间的距离即为透镜的焦距,(可从尺上直接读取)。 图 1.白炽灯 2.小孔光栏 3.凸透镜 4.二维调整架 5.反射镜 6.二维反射镜调整架 7.二维平移台 8.三维平移台 9.一维平移台 二、两次成像法测凸透镜焦距 实物经正的薄透镜成一实像,物和像之间的距离必须不小于透镜到四倍焦距。当满足此条件时,在物和屏之间透镜可两个位置,但其在位置A 处时,屏上出现放大的三孔屏的像,当透镜在B 位置时屏上将出现缩小的像。调整好光路,使物屏和黑白屏间的距离大于四倍的焦距。放入待测透镜先找到靠近物屏处的放大的实像,记下物屏到黑白屏之间的距离D 及放大像时透镜的位置。然后移动透镜直到出现清晰的缩小的实像,记下此时透镜的位置量出AB 间距离d 由公式 D d D f 422-= 即可求出透镜的焦距。

图 1.白炽灯源 2.物屏(三孔屏) 3.凸透镜 4.二维透镜夹 5.黑白屏 6.一维座 7.二维座 三、凹透镜焦距的测定 按自准法调出白炽灯平行光,即在较远处看到一灯丝的像,此时接近平行光,将凸透镜2作为辅助透镜(焦距F1位已知),与待测凹透镜3贴在一起合成组合透镜(可以认为两镜间的距离为0)这样可以把组合透镜看成一薄凸透镜,在屏上可得一实像此实像位置即为组合透镜的焦距面F2,测出组合透镜的焦距f 实际上是凹透镜3的像距,其物距为凸透镜的焦距f1(已知)。 由物像关系公式: ' 2 1'1 '11f f f =- 因此 ' 1' 1''2 'f f f f f -= 即可求出凹透镜的焦距。

双棱镜干涉实验

双棱镜干涉实验 【实验目的】 1.掌握用双棱镜获得双光束干涉的方法,加深对干涉条件的理解. 2.学会用双棱镜测定钠光的波长. 【实验仪器】光具座、白屏、单色光源钠灯、测微目镜、短焦距扩束镜、白炽灯、氦氖激光器、毛玻璃屏、滑块(若干个)、手电筒可调狭缝、双棱镜、辅助透镜、白屏、凸透镜(不同焦距的数个)。. 【实验原理】 如果两列频率相同的光波沿着几乎相同的方向传播,并且它们的位相差不随时间而变 化,那么在两列 光波相交的区 域,光强分布是 不均匀的,而是 在某些地方表现 为加强,在另一些地方表现为减弱(甚至可能为零), 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干涉. 菲涅耳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获得了双光束的干涉现象.图中AB 是双棱镜,它的外形结构如图2所示,将一块平玻璃板的一个表面加工成两楔形板,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A 较小(一般小于10).从单色光源发出的光经透镜L 会聚于狭缝S ,使S 成为具有较大亮度的线状光源.从狭缝S 发出的光,经双棱镜折射后,其波前被分割成两部分,形成两束光,就好像它们是由虚光源S1和S2发出的一样,满足相干光源条件,因此在两束光的交叠.区域 图1 图2 P1P2内产生干涉.当观察屏P 离双棱镜足够远时,在屏上可观察到平行于狭缝S 的、明暗相间的、等间距干涉条纹. 设两虚光源S1和S2之间的距离为d ',虚光源所在的平面(近似地在光源狭缝S 的平面内)到观察屏P 的距离为d ,且d d <<',干涉条纹间距为x ?,则实验所用光源的波长λ为 x d d ?'= λ 因此,只要测出d '、d 和x ?,就可用公式计算出光波波长. 【实验内容】 1.调节共轴 (1)将单色光源M ,会聚透镜L ,狭缝S ,双棱镜AB 与测微目镜P 放置在光具座上.用目视法粗略地调节它们中心等高、共轴,棱脊和狭缝S 的取向大体平行. (2)点亮光源M ,通过透镜L 照亮狭缝S ,用手执白纸屏在双棱镜后面检查:经双棱镜折

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的实验报告

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掌握用双棱镜获得双光束干涉的方法,加深对干涉条件的理解. 2.学会用双棱镜测定钠光的波长. 【实验仪器】 光具座,单色光源(钠灯),可调狭缝,双棱镜,辅助透镜(两片),测微目镜,白屏. 【实验原理】 如果两列频率相同的光波沿着几乎相同的方向传播,并且它们的位相差不随时间而变化,那么在两列光波相交的区域,光强分布是不均匀的,而是在某些地方表现为加强,在另一些地方表现为减弱(甚至可能为零),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干涉. 菲涅耳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获得了双光束的干涉现象.图中AB 是双棱镜,它的外形结构如图2所示,将一块平玻璃板的一个表面加工成两楔形板,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A 较小(一般小于10).从单色光源发出的光经透镜L 会聚于狭缝S ,使S 成为具有较大亮度的线状光源.从狭缝S 发出的光,经双棱镜折射后,其波前被分割成两部分,形成两束光,就好像它们是由虚光源S1和S2发出的一样,满足相干光源条件,因此在两束光的交叠.区域P1P2内产生干涉.当观察屏P 离双棱镜足够远时,在屏上可观察到平行于狭缝S 的、明暗 相间的、等间距干涉条纹. 图1 图2 设两虚光源S1和S2之间的距离为d ',虚光源所在的平面(近似地在光源狭缝S 的平面内)到观察屏P 的距离为d ,且d d <<',干涉条纹间距为x ?,则实验所用光源的波长λ为 x d d ?'= λ 因此,只要测出d '、d 和x ?,就可用公式计算出光波波长. 【实验内容】 1.调节共轴 (1)按图1所示次序,将单色光源M ,会聚透镜L ,狭缝S ,双棱镜AB 与测微目镜P 放置在光具座上.用目视法粗略地调节它们中心等高、共轴,棱脊和狭缝S 的取向大体平行. (2)点亮光源M ,通过透镜L 照亮狭缝S ,用手执白纸屏在双棱镜后面检查:经双棱镜折射后的光束,有否叠加区P1P2 (应更亮些)?叠加区能否进入测微目镜? 当移动白屏时,叠加

菲涅尔双棱镜干涉测波长

实验17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测波长 利用菲涅耳双棱镜可以获得两束相干光以实现光的干涉。双棱镜实验和双平面反射镜实验及洛埃镜实验一起,在确立光的波动学说的历史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一种用简单仪器测量光波波长的主要元件。 双棱镜是利用分波阵面法获得相干光的光学元件,本实验用双棱镜实验装置测单色光的波长。 实验目的和学习要求 1. 学习用双棱镜干涉测量单色光波长的原理和方法; 2. 进一步掌握光学系统的共轴调整; 3. 学会测微目镜的使用; 4. 练习逐差法处理数据和计算不确定度。 实验原理 如果两列光波其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位相差恒定,且振幅差别不太悬殊的情况下,它们在空间相遇时叠加的结果,将使空间各点的光振幅有大有小,随地而异,形成光的能量在空间的重新分布。这种在空间一定处光强度的稳定加强或减弱的现象称为光的干涉。获得相干光源,依其原理不同可分为分振幅法和分波阵面法,牛顿环和劈尖干涉是分振幅的干涉,双棱镜是利用分波阵面法而获得相干光源的。 菲涅耳双棱镜可以看作是由两块底面相接、棱角很小(约为1°)的直角棱镜合成的。若置波长为λ的单色狭条光源S0于双棱镜的正前方,则从S0射来的光束通过双棱镜的折射后,变为两束相重叠的光,这两束光仿佛是从光源S0的两个虚像S1和S2射出的一样。由于S1和S2是两个相干光源,所以若在两束光相重叠的区域内再放一屏,即可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如图17-1)因为干涉场范围比较窄,干涉条纹的间距也很小,所以一般要用测量显微镜或测微目镜来观察。 图17-1 双棱镜干涉光路 现在讨论屏上干涉条纹的分布情况,分别从相干光源S1和S2发出来的光相遇时,若它们之间的光程差δ恰等于半波长(λ/2)的奇数倍,则两光波叠加后为光强极小值;若δ恰等于波长λ的整数倍,两光波叠加后得光强极大值。即 暗纹条件δ = (2-1)λ / 2 = ± 1, ±2 ,……(17-1)明纹条件δ = λ= 0 , ± 1, ±2 , ……(17-2)如图(17-2)所示,设S1和S2是双棱镜所产生的两相干虚光源,其间距为,屏幕到S1S2平面的距离为D,若屏上的P0点到S1和S2的距离相等,则S1和S2发出的光波到P0的光程也相等,因而在P0点相互加强而形成中央明条纹。

双棱镜干涉的深入研究实验报告

双棱镜干涉的深入研究实验 一、问题提出 实验课上我们已经掌握了用双棱镜获得双光束干涉的方法,加深对干涉条件的理解,并且学会了如何用双棱镜测定钠光的波长。本次设计性实验中我们将进一步掌握双棱镜的干涉原理及调节方法,测定两个虚光源之间的距离与狭缝-双棱镜间距之间的关系。主要从以下问题探讨: (一)实验测量双棱镜的楔角,并比较角度不同干涉现象的差异; (二)用多种方法来测两个虚光源之间的距离,并比较优缺点; (三)测定两虚光源之间的距离与狭缝-双棱镜间距之间的关系曲线; (四)利用双棱镜干涉观察He-Ne激光的干涉条纹,并测量氦氖光的波长;(五)将钠光灯换成大灯泡,观察白光的干涉条纹。 二、实验原理 (一)双棱镜楔角的测量 利用分光计测量:将分光机调平处于使用状态,使望远镜光轴与双棱镜的一个面垂直,这时在望远镜的视野中能够清晰看见绿色小十字叉丝的像。 C 双棱镜的外形图:A B 一束沿AB面法线方向的平行光投射于望远镜中, 测量α时, 当望远镜对准AB面时, 由望远镜物镜的焦面上发出的光束射到AB面上,一部分反射,形成要测量的像,一部分透射进入棱镜后,分别在AC和BC面上反射回到望远镜中, 所以在测量中, 实际看到的是三个绿色小十字叉丝像。AB面反射的像较亮,AC和BC 面反射的像较暗,望远镜叉丝对准较亮的十字叉丝像测量。当望远镜转到AC和BC 面一侧时,在望远镜中实际看到4个十字像,中间2个像较暗,边上2个较亮,望远镜叉丝应对准A一侧的亮像测量[2]。 将待测双棱镜置于分光计的载物台上,固定望远镜子,点亮小灯照亮目镜中

的叉丝,旋转分光计的载物台,使双棱镜的一个折射面对准望远镜,用自准直法调节望远镜的光轴与此折射面严格垂直,即使十字叉丝的反射像和调整叉丝完全 重合。记录刻度盘上两游标读数V 1、V 2 ;再转动游标盘联带载物平台,依同样 方法使望远镜光轴垂直于棱镜第二个折射面,记录相应的游标读数V 1',V 2 ',由 此得双棱镜的楔角α为: α=(|V 1'-V 1 |+|V 2 '-V 2 |)/4 (二)多种方法测两光源之间的间距 1.二次成像法 在“用双棱镜干涉测量光波的波长”时关键是测量两虚相干光源的间距d,目前使用的教科书中一般采用二次成像法测量两虚相干光源的间距,其实验装置和光路图如图1所示: 图1中狭缝光源S发出的光波经双棱镜上下两部分折射后形成两虚相干光源 S 1和S 2 ,d通过透镜L在两个不同位置的二次成像求得,即d= 2 1 d d,d 1 为 两虚相干光源通过透镜所成的放大实像间的距离d 2 为两虚相干光源通过透镜所成的缩小实像间的距离[3]。

双棱镜

用菲涅耳双棱镜测量光的波长 张宏亮 实验目的 1.要求掌握光的干涉的有关原理和光学测量的一些基本技巧 2.掌握不确定度的计算。 实验原理 菲涅耳双棱镜(简称双棱镜)实际上是一个顶角极大的等腰三棱镜,如图1所示。它可看成由两个楔角很小的直角三棱镜所组成,故名双棱镜。当一个单色缝光源垂直入射时,通过上半个棱镜的光束向下偏折,通过下半个棱镜的光束向上偏折,相当于形成S′1和S′2两个虚光源。与杨氏实验中的两个小孔形成的干涉一样,把观察屏放在两光束的交叠区,就可看到干涉条纹。 图1 其中,d是两虚光源的间距,D是光源到观察屏的距离,是光的波长。用测微目镜的分划板作为观察屏,就可直接从该测微目镜中读出条纹间距△x值,D为几十厘米,可直接量出,因而只要设法测出d,即可从上式算出光的波长,即 △ , =△xd/D(1)

测量d的方法很多,其中之一是“二次成像法”,如图2所示,即在双棱镜与测微目镜之间加入一个焦距为?的凸透镜L,当D>4?时,可移动L而在测微目镜中看到两虚光源的缩小像或放大像。分别读出两虚光源像的 图2 二次成像光路 间距d1和d2,则由几何光学可知: d=(2) 实验装置 图为测微目

实验内容 1.观察双棱镜的干涉现象 1.改变光源、狭缝、双棱镜、测微目镜的位置,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包括条纹间距、清晰程度、总的条纹数目、亮度等。 2.转动狭缝、双棱镜、测微目镜,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包括条纹间距、 清晰程度、总的条纹数目、亮度等。 3.将狭缝、双棱镜、测微目镜分别遮住一半时干涉条纹如何变化?为什么? 2.观察二次成像时的放大像和缩小像 1.改变测微目镜和狭缝的间距使得能看到狭缝的放大像和缩小像(测微目镜 和狭缝的间距和透镜焦距有何关系?)。 2.转动双棱镜、透镜会对所成的放大像、缩小像产生什么影响? 3.测量钠灯黄光的波长(测量过程当中双棱镜位置不能改变,为什么?) 实验记录 改变光源、狭缝、双棱镜、测微目镜的位置,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1.光源、狭缝、双棱镜不动,移动测微目镜时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将测微目镜与双棱镜的距离从较小(10.00cm左右)逐渐变大时,开始竖直条纹的间距随着测微目镜与双棱镜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当两者距离增大到30.00cm以上时,开始出现水平条纹,并且继续增大两者距离时水平条纹逐渐变清晰,竖直条纹变得 不清晰。整个过程中,竖直条纹的数目不发生明显变化,亮度变弱。 2.把测微目镜固定在45cm处,光源、狭缝的位置也固定不动,改变双棱镜位置时 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双棱镜与测微目镜间的距离增大时,干涉条纹的间距变大,条纹的数目先是增大然 后再减小,亮度变暗。 3.固定测微目镜于45.00cm处,固定双棱镜于30.00cm处,改变狭缝的位置时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当狭缝与双棱镜的距离变大时,条纹的间距变小,条纹数目增多,亮度增加。 4.固定测微目镜于45.00cm处,固定双棱镜于30.00cm处,固定狭缝于10.00cm处,改变光源位置时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指导书

实验五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 [实验目的] 1. 观察和研究菲涅耳双棱镜产生的干涉现象; 2. 测量干涉滤光片的透射波长(λ0)。 [仪器和装置] 白炽灯,干涉滤光片,可调狭缝,柱面镜,菲涅耳双棱镜,双胶合成像物镜,测微目镜。 [实验原理] 如图1a 所示,菲涅耳双棱镜装置由两个相同的棱镜组成。两个棱镜的折射角α很小,一般约为5 ~ 30'。从点(或缝)光源S 发出的一束光,经双棱镜折射后分为两束。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折射光波如同从棱镜形成的两个虚像S 1和S 2发出的一样。S 1和S 2构成两相干光源,在两光波的迭加区产生干涉。 a 、 从图1b 看出,若棱镜的折射率为n ,则两虚像S 1、S 2之间的距离 a n l d )1(2-= (5-1) 干涉条纹的间距 λa n l l l e )1(2' -+= (5-2) 式中,λ为光波的波长。 对于玻璃材料的双棱镜有n =1.50,则 λa l l l e ' += (5-3) 可得到 e l l la ' += λ (5-4) 在迭加区内放置观察屏E ,就可接收到平行于脊棱的等距直线条纹。若用白光照明,可接收到彩色条纹。 对于扩展光源,由图2可导出干涉孔径角: ' 'l l a l += β (5-5) 和光源临界宽度: ?? ? ??+== '1l l a b λβλ (5-6) 从式(5-5)和(5-6)看出,当l'=0时,β=0,则光源的临界宽度b 变为无穷大。此时,干涉条纹定域在双棱镜的脊棱附近。b 为有限值时,条纹定域在以下区域内: λ αλ-≤ b l l ' (5-7) a) 图 1 双棱镜干涉原理图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

研究性实验报告 光的干涉实验(分波面法)激光的双棱镜干涉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 摘要:两束光波产生干涉的必要条件是:1)频率相同;2)振动方向相同;3)相位差恒定。产生相干光的方式有两种:分波阵面法和分振幅法。本次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就属于分波阵面法。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是一个经典而重要的实验,该实验和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共同奠定了光的波动学的实验基础。 一、实验重点 1)熟练掌握采用不同光源进行光路等高共轴调节的方法和技术; 2)用实验研究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并测定单色光波长; 3)学习用激光和其他光源进行实验时不同的调节方法。 二、实验原理 菲涅耳双棱镜可以看成是有两块底面相接、棱角很小的直角棱镜合成。若置单色光源S0于双棱镜的正前方,则从S0射来的光束通过双棱镜的折射后,变为两束相重叠的光,这两束光仿佛是从光源S0的两个虚像S1和S2射出的一样。由于S1和S2是两个相干光源,所以若在两束光相重叠的区域内放置一个屏,即可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如图所示,设虚光源S 1和S 2的距离是a ,D 是虚光源到屏的距离。令P 为屏上任意一点,r 1和r 2分别为从S 1和S 2到P 点的距离,则从S 1和S 2发出的光线到达P 点得光程差是: △L= r 2-r 1 令N 1和N 2分别为S 1和S 2在屏上的投影,O 为N 1N 2的中点,并设OP=x ,则从△S 1N 1P 及△S 2N 2P 得: r 12=D 2+(x-2 a )2 r 22=D 2+(x+2a )2 两式相减,得: r 22- r 12=2ax 另外又有r 22- r 12=(r 2-r 1)(r 2+r 1)=△L(r 2+r 1)。通常D 较a 大的很多,所以r 2+r 1近似等于2D ,因此光程差为: △L=D ax 如果λ为光源发出的光波的波长,干涉极大和干涉极小处的光程差是: = k λ (k=0,±1, ±2,…) 明纹 =212 k λ (k=0,±1, ±2,…) 暗纹 由上式可知,两干涉条纹之间的距离是:

双棱镜光干涉实验仪说明书

用菲涅耳双棱镜测量光的波长 自从1801年英国科学家杨氏(T.Young)用双缝做了光的干涉实验后,光的波动说开始为许多学者接受,但仍有不少反对意见。有人认为杨氏条纹不是干涉所致,而是双缝的边缘效应,二十多年后,法国科学家菲涅耳(Augustin J.Fresnel,1788-1827)做了几个新实验,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光的干涉现象的存在,这些新实验之一就是他在1826年进行的双棱镜实验。它不借助光的衍射而形成分波面干涉,用毫米级的测量得到纳米级的精度,其物理思想、实验方法与测量技巧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本实验通过用菲涅耳双棱镜对钠灯波长的测量,要求掌握光的干涉的有关原理和光学测量的一些基本技巧,特别要学习在光学实验中如何计算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实验原理 菲涅耳双棱镜(简称双棱镜)实际上是一个顶角A极大的等腰三棱镜,如图1所示。它可看成由两个楔角很小的直角三棱镜ABD和ACD所组成,故名双棱镜。当一个单色点光源S从它的BC面入射时,通过上半个棱镜ABD的光束向下偏折,通过下 半个棱镜ACD的光束向上偏折,相当于形成S′ 1和S′ 2 两个虚光源。与杨氏实验中 的两个小孔形成的干涉一样,把观察屏放在两光束的交叠区,就可看到干涉条纹。 图1 点光源通过双棱镜的折射交叠区观 察 屏

λχd D = 其中,d是两虚光源的间距,D 是光源到观察屏的距离,λ是光的波长。用测微目镜的分划板作为观察屏,就可直接从该测微目镜中读出条纹间距χ值,D 为几十厘米,可直接量出,因而只要设法测出d,即可从上式算出光的波长λ。 图2 二次成像光路 测量d的方法很多,其中之一是“二次成像法”,如图2所示,即在双棱镜与测微目镜之间加入一个焦距为?的凸 L ,当D >4?时,可移动L 而在测微目镜中看到 两虚光源的缩小像或放大像。分别读出两虚光源像的间距d1和d2,则由几何光学可知: d=21d d 正如杨氏实验可把双孔改为双缝一样,为了增加干涉条纹的亮度,可把上述实验中的点光源改为线光源,只要线光源的方向与双棱镜的棱边方向平行即可。当然,若线光源与棱边不平行或线光源的宽度太大变成了面光源,则干涉条纹会相互重叠而模糊直至消失,这是光源的空间相干性问题。 实验装臵 本实验装臵由双棱镜、测微目镜、光具座、线光源和透镜等组成。

双棱镜干涉

4.2 基于双棱镜干涉的光波波长测定 光的干涉是普遍的光学现象之一,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实验依据.两列频率相同、振动 方向相同和位相差恒定的光在空间相交区域光强将会发生相互加强或减弱现象,即光的干涉 现象。可见光的波长虽然很短,但干涉条纹的间距和条纹数却很容易用光学仪器测得.根据 干涉条纹数目和间距的变化与光程差、波长等的关系式,可以推出微小长度变化(光波波长 数量级)和微小角度变化等,因此干涉现象在测量技术、平面角检测技术、材料应变研究和 照相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地应用。 实验目的 (1)掌握利用双棱镜获得双光束干涉的方法。 (2)观察双棱镜干涉图样的特点,加深对干涉知识的理解。 (3)学习用双棱镜测光源的波长。 (4)熟悉干涉装置的光路调节技术,掌握多元件等高共轴的调节方法。 实验仪器 双棱镜、辅助(凸)透镜、光学平台(光具座)、白屏、半导体激光器、光电探测器、光功率计。 实验原理 自1801年起,托马斯·杨在英国皇家学会连续宣读了数篇基于光的波动说分析干涉现象的论文,他所进行的著名的分波前双孔(缝)干涉实验以后被称为杨氏双缝实验。杨氏双缝实验将波动的空间周期性转化成干涉条纹的间距,通过对干涉条纹特性的分析得出了许多具有重要理论及实际意义的结论,从而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干涉原理及光场相干性的认识,在物理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实验是在杨氏实验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增加了相干波面的有效照明面积,从而增强了入射光强,使干涉现象明显,易于测量。该实验曾在历史上为确立光的波动学说起到了重要作用,提供了一种直观、简捷、准确的测量光波长的方法。 1.双棱镜的结构 双棱镜是一个分割波前的分束器,形状如图4‐5‐1所示,其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很小, 一般为37'或40',从外表看,就像一块平行的玻璃板。

双棱镜干涉测钠光波长

实验1 用双棱镜干涉测钠光波长 法国科学家菲涅耳(Augustin J.Fresnel)在1826年进行的双棱镜实验,证明了光的干涉现象的存在,它不借助光的衍射而形成分波面干涉,用毫米级的测量得到纳米级的精度,其物理思想、实验方法与测量技巧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本实验通过用菲涅耳双棱镜对钠光波长的测量,要求掌握光的干涉的有关原理和光学测量的一些基本技巧,特别要学习在光学实验中如何计算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实验目的] 1.观察双棱镜产生的双光束干涉现象,进一步理解产生干涉的条件; 2.学会用双棱镜测定光波波长. [实验原理] 如果两列频率相同的光波沿着几乎相同的方向传播,并且这两列光波的位相差不随时间而变化,那么在两列光波相交的区域内,光强的分布不是均匀的,而是在某些地方表现为加强,在另一些地方表现为减弱(甚至可能为零),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干涉。 图12-1 双棱镜的干涉条纹图 菲涅耳利用图12-1所示装置,获得了双光束的干涉现象.图中双棱镜B是一个分割波前的分束器,它的外形结构如图12-2所示.将一块平玻璃板的上表面加工成两楔形板,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较小(一般小于1°). 当狭缝S发出的光波投射到双棱镜B上时,借助棱镜界面的两次折射,其波前便分割成两部分,形成沿不同方向传播的两束相干柱波.通过双棱镜观察这两束光,就好像它们是由虚光源S1和S2发出的一样,故在两束光相互交叠区域内产生干涉.如果狭缝的宽度较小且双棱镜的棱脊和光源狭缝平行,便可在光屏Q上观察到平行于狭缝的等间距干涉条纹. 设d代表两虚光源S1和S2间的距离,D为虚光源所在的平面(近似地在光源狭缝S的平面内)至观察屏Q的距离,且d<

研究性报告-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实验的改进及误差分析

研究性报告-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实验的改进及误差分析

大学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 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实验的改进及误差分 析

作者:12071112陈金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12.12 摘要 本文通过对菲涅尔双棱镜干涉测波长实验的改进,进行误差分析及讨论,运用数学工具对观测数据做出科学的分析处理,获得正确的结论,提高了实验能力和运用误差理论来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关键字:菲涅尔双棱镜焦距成像改进 Abstract

I ’ll focus on error analyses and further discussion in this essay through my improvements for Fresnel biprism interference experiment. As a consequence we acquired more accurate conclusions and advance our experimental skill in error analyses, in the assist of error theory and other mathematical methods. Key words: Fresnel biprism ,focal length ,formation of image, improvement 目录 一、实验原理 (6)

二、实验仪器 (8) 三、实验步骤 (9) (1)各光学元件的共轴调节 (9) (2)波长的测量 (9) 四、主要数据结果记录及分析 (9) 1、原始数据 (9) 2、数据处理 (11) 1)用一元二次线性回归方程计算x11 2)计算波长 (11) 3)不确定度的计算 (11) 五、实验误差分析及改进 (13) 1、扩束镜对虚光源s 1,s 2 位置变化影响13 2、探究测微目镜位置选择对实验误差的影 响 (14) 六、实验误差分析及改进的意义 (18) 附录 (20) 参考文献 (20) 原始数据照片 (21)

双棱镜干涉实验

化,那么在两列 二少 在某些地方表现 双棱镜干涉实验 【实验目的】 1 ?掌握用双棱镜获得双光束干涉的方法,加深对干涉条件的理解. 2 ?学会用双棱镜测定钠光的波长. 【实验仪器】光具座、白屏、单色光源钠灯、测微目镜、短焦距扩束镜、白炽灯、氦氖激光 器、毛玻璃屏、滑块(若干个)、手电筒可调狭缝、双棱镜、辅助透镜、白屏、凸透镜(不 同焦距的数个)。 【实验原理】 如果两列频率相同的光波沿着几乎相同的方向传播,并且它们的位相差不随时间而变 为加强,在另一些地方表现为减弱 (甚至可能为零), 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干涉. 菲涅耳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获得了双光束的干涉现象?图中 AB 是双棱镜,它的外形 结构如图2所示,将一块平玻璃板的一个表面加工成两楔形板,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 A 较小(一般小于10) ?从单色光源发出的光经透镜 L 会聚于狭缝S,使S 成为具有较大亮度的 线状光源.从狭缝 S 发出的光,经双棱镜折射后,其波前被分割成两部分,形成两束光,就 好像它们是由虚光源 S1和 S2发出的一样,满足相干光源条件,因此在两束光的交叠. 区域 图1 图2 P1P2 内产生干涉?当观察屏 P 离双棱镜足够远时,在屏上可观察到平行于狭缝 S 的、 明暗相间的、等间距干涉条纹. 设两虚光源S1和S2之间的距离为d ,虚光源所在的平面(近似地在光源狭缝 S 的平面 内)到观察屏P 的距离为 d ,且d d ,干涉条纹间距为 X ,则实验所用光源的波长 为 d x d 因此,只要测出d 、d 和x ,就可用公式计算出光波波长. 【实验内容】 1 ?调节共轴 (1) 将单色光源 M 会聚透镜L ,狭缝S ,双棱镜AB 与测微目镜P 放置在光具座上.用 目视法粗略地调节它们中心等高、共轴,棱脊和狭缝 S 的取向大体平行. (2) 点亮光源M 通过透镜L 照 亮狭缝S ,用手执白纸屏在双棱镜后面检查: 经双棱镜折 光波相交的区 域, 光强分布是 不均匀的,而是

关于菲涅耳双棱镜实验中干涉条纹的可见度_杜珊

保山师专学报2002,21(5):08~09CN53-1128/G4ISSN1008-6587 Journal of Baoshan Teachers′Colle g e 收稿日期:2002-10-19图1 关于菲涅耳双棱镜实验中干涉条纹的可见度 杜珊 (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保山678000) 摘要:讨论了影响菲涅耳双棱镜实验中干涉条纹可见度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菲涅耳双棱镜;干涉条纹;可见度 中图分类号:O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587(2002)05-0008-02 Visibilit y of Interference Frin g e In Fresnel's Dou ble Prism Ex p eriment Du Shan (Baoshan Teachers'College.Yunnan678000) A bstract:This essa y is a discussion of main factors affectin g visibilit y of interferenc e fr in g e in Fresnel's Double Prism Ex p er iment. Ke y Words:Fr esnel's double prism;interfer ence fringe;visibility 菲涅耳双棱镜实验是除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以外的另一种分波阵面干涉实验。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P是一个棱角α很小的双棱镜,从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光,经棱镜折射后被分成两束,这两束光可以看成是分别由S的两个虚象S1和S2发出的,它们实际上都来自同一波阵面,所以是相干光,在它们交迭区域里出现等距、明暗相间的平行直条纹,用屏幕Q接取。该实验的目的就是观察分波阵面双光束干涉现象并认识其规律以及测量入射光波波长。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很难获得清晰的干涉条纹,即干涉条纹可见度低,给观察和测量带来很大误差。那么,影响干涉条纹可见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实验表明,当调节所使用狭缝光源的宽度时,干涉条纹的可见度有变化。当狭缝光源的宽度逐渐增大时,干涉条纹的明暗对比将下降,而当光源狭缝宽度达到一定宽时,干涉条纹将消失。可见,影响屏上干涉条纹可见度的主要因素就是光源狭缝的宽度。下面,我们将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并计算当光源狭缝达到多宽时,干涉条纹消失,即光源狭缝极限宽度的求法。

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

现代光学实验 设计报告 姓名:刘思蔚、靳欢、张琪 专业与班级:光信1班指导教师:朱亚东专业设计名称: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 专业设计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 摘要: 针对学生普遍反映《双棱镜干涉实验》调节难度大的问题,对《普通物理实验光学部分》一书中的双棱镜干涉测波长的实验寻找出更精准更快速的调节方法。对双棱镜干涉测波长实验中呈现的现象进行观测与研究,以及不同光源下的干涉现象作出记录与分析,同时还对同一种光源下的狭缝干涉和圆孔干涉作出比较,从而解释了《普通物理实验光学部分》中选用狭缝干涉的原因,并给出了具体的做法。对实验中的误差进行分析,并探索出减小误差的方法。通过实验调节,找到双棱镜干涉实验中虚光源间距的最佳测量位置, 从而减小间接测量引入的误差, 提高测量精度。 关键词:狭缝二次成像激光折射双棱镜干涉波长条纹 引言: 干涉是光波的一种重要特征。虽然能够呈现的干涉现象多种多样, 但是人们在实现光的干涉时, 一般是把由同一光源发出的光分成两束或多束相干光, 使它们经过不同的路经再相遇以产生干涉。由于产生相干光的方式不同, 因而把光波的干涉归结为分波阵面法和分振幅法两种。虽然实现分波阵面干涉的方法也有许多种, 在目前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材中采用的传统实验方法是杆菲涅耳双棱镜法[]1,虽然该方法也能够很好地测量出金属棒微小长度的变化 ,但由于系统的调节难度较大 ,本文提出用激光调节共轴和平行的方法[]2。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测量结果的精确度,在实验中应使大像和小像的大小尽可能地接近[]3。同时本文还将给出狭缝和圆孔衍射的不同点,而且还应用了钠光、白炽灯、激光等光源进行实验并对实验现象作出比较和分析得出不同的光源情况下的干涉条纹的差异,由于激光的光强特别难以用肉眼观测到清晰的干涉条纹,实验中作者采用了扩束镜以减小激光光强[]4。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实验目的】 1.掌握用双棱镜获得双光束干涉的方法,加深对干涉条件的理解.

双棱镜干涉实验

217 实验38 光的干涉实验(三) ——双棱镜干涉实验 利用菲涅尔(A.J.Fresnel )双棱镜可以实现光的干涉。菲涅尔双棱镜干涉实验曾在历史上为确立光的波动学说起到过重要作用,它提供了一种用简单仪器测量光的波长的方法。 【重点、难点提示】 光的波动性;双棱镜干涉现象;双棱镜干涉测波长;光路的调整 【目的和要求】 1.观察由双棱镜所产生的干涉现象,并测定单色光波长。 2.加深对光的波动性的了解,学习调节光路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方法。 【实验仪器】 1.光源;2.光具座;3.狭缝;4.双棱镜;5.凸透镜;6.测微目镜。 【实验原理】 双棱镜形状如图6.38.1所示,其折射角很小,因而折 射棱角接近180?。今设有一平行于折射棱的缝光源S 产生 的光束照射到双棱镜上,则光线经过双棱镜折射后,形成 两束犹如从虚光源S 1和S 2发出的相干光束。它们在空间 传播时有一部分重叠而发生干涉(画有双斜线的区域), 图6.38.1 双棱镜示意图 结果在屏幕E 上显现干涉条纹,如图6.38.2所示。 S S 1 S 2 O E 图6.38.2 双棱镜产生的相干光束示意图 干涉条纹以O 点为对称点上下交错地配置。用不同的单色光源作实验时,各亮条纹的距 离也不同,波长越短的单色光,条纹越密;波长越长的单色光,条纹越稀。如果用白色光作实验,则只有中央亮条纹是白色的,其余条纹在中央白条纹两边,形成由紫而红的彩色条纹。 利用干涉条纹可测出单色光的波长。单色光的波长λ由下式决定 x D a ?= 2λ (6.38.1) 式中2a 为S 1S 2间的距离、D 为S 1S 2到E 幕的距离,?x 为任意两条暗条纹之间距离。 【实验内容与步骤】 一、调整光路 本实验的具体装置如图6.38.3所示,由光源发出的光通过狭缝变为缝光源,再经双棱镜 折射,就可获得两个相干光源,因而能在测微目镜里看到干涉条纹。测微目镜的构造和使用参见第三章§3.3.4“常用光学仪器”4。

关于菲涅耳双棱镜实验的再思考

关于菲涅耳双棱镜实验的再思考 崔忱 高等工程学院13071141 摘要:本文利用物理上的几何光学方法对于菲涅耳双棱镜的干涉进行了理论推导,并结合傅里叶光学公式对于菲涅耳双棱镜的推导结果,较为系统的讨论了实验现象,有助于在实验中迅速对错误进行 分析,尽快找到实验现象。同时利用对于四种测量钠光波长的方法利用已经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 比较,并提供了一种能够尽量减小误差的方法。 关键词:理论推导调节错误修正减小误差 引言:利用菲涅耳双棱镜测量钠光波长可以说同学们公认的基础物理实验之中比较难于调节出现象的实验,许多同学利用三个小时的时间依然没有调节出现象。笔者在实验过程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困 难,虽然在老师的帮助下最后勉强调节出了实验现象,但是在之后的数据处理之后发现实验误差 并没有想象中的小。因此在实验结束之后笔者试图利用已经具有的物理知识对于实验现象以及调 节方法进行比较准确的定量分析。 菲涅耳双棱镜可以看做是由两块底面相接,棱角很小(约为1°)的直角棱镜合成。若置单色光源S0于双棱镜的正前方,则从S0射来的光束通过双棱镜的折射后,变为两束相重叠的光,这两束光仿佛是从光源S0的两个虚像S1和S2射出的一样。由于S1和S2是两个相干光源,所以若在两束光相重叠的区域放一屏,即可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那么我们利用几何光学的知识来简单的推导一下跟这个实验有关的几个公式。 在双棱镜干涉实验中: 所用双棱镜折射角a 很小(a = △0/L0), 并且主截面垂直于作为光源的狭缝S ;借助于双棱镜的折射, 将自S 发出的波阵面分为向不同方向传播的两个部分, 这两部分波阵面好象自图中所示虚光源S1 和S2 点发出的一样.在两波相交的区域P1P′2 产生干涉.两相干光源的距离t 可由折射角为a 的棱镜对光线产生的偏向角公式δ=(n -1)a 算出: t =2(n -1)aL1 ① 其中n 为棱镜玻璃折射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