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心理学导论》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意识的性质

一、什么意识?

是心理学这个专业名词,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联想等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各种变化的一种觉知。或者它是对各种心理过程的觉察。

二、意识分类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这个是对外部事物的觉察。我能感觉到外面是什么事情,第

二个内部刺激的觉察,身体内部的刺激。第三个对自身的觉察。

每个人每天处于多种认知活动空间:要集中注意力、要做决定、要有计划、要有回忆、白日梦,要反思、要睡眠、做梦等等。认知活动中,我们对自己的那个心理过程的意思程度并不相同,有觉醒的意思和正在改变的意识活动。

三、意识的不同状态

有四种不同的状态第一种状态。觉醒意识。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

够有意识的去做成一件事情。第二种: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就是意识参与的成分

相对减少了,活动变成自动化。如一心多用。如开车回家。第三种。白日梦的状态。发呆。处于一种迷糊的状态,注意力很明显,很容易我自发的从此时此刻转

移到另一种个人的虚构世界中。把自己转移到一个个人虚构的世界中去啊!这是处于意识的一个模糊状态,包含着低水平的意识。处于一个主动的意识状态和睡眠

中间的状态。第四种。睡眠状态。睡眠是一种意识的改变状态,人生中有三分之

一的时间的睡眠中度过。

#第二节: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其中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的认知活动。特殊性的认知活动的过程。注意是指的心理活动或者意识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属于认识过程的部分,是导致局部刺激的水平提高知觉选择性的集

中。知觉包括: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全部整合。如侧耳倾听人谈话,忽略

了屋内其他的其他声音

(一)特点: 1、指向性 2、集中性

(二)功能:我们说住有三大功能, 1、选择性的功能。也就是说注意是把从大

量信息中间可以选择最重要的信息。同时排出无意义的信息的干扰。

2、维持功能。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靠注意的维持功能,才能对被选择的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与处理,对复杂活动顺

利进行。

3、调节功能。注意在使人们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时表现出重要的调节作用, 使人们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

二、注意和意识的关系

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下,人的注意集中在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比较清晰和深刻的认识。自动化的意识状态要求很少的注意,

意识的参与成分也相对较少。在白日梦状态,人的意识内容不断地变化,实际在

这些内容上所分配到的注意极少。睡眠状态,人们处于一种意识改变的状态下,

注意基本停止了活动。

我们注意在前,意识在后。注意作为心里动作去关注到客观地内外刺激,然后我察觉他产生这种心理的体验,这就是意识。

三、注意的分类

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识努力参与程度上的差异,我们可以把注意了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以后注意三种情况。

1、不随意注意:注意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的注意。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来

决定的。强度越大、新颖性越强、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对比越明显、运动性越强,那么就越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3、随意后注意。指的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所出现特殊的形式。这个随后的注意,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一些特征。

随意后注意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因此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续性的任务。多增加对任务的了解,试着让自己真心喜爱上这些活动,从

中发掘出成就感,这样才能保持我们对任务的长期而稳定的注意。

学习或工作你是必须的喜欢,但如果不喜欢,你就想着想办法让自己真心的爱上这些活动。找出挖掘出通过这个学习而达到成就感。通过这种工作的成就感。这么才能保持我们有这个任务长期而稳定的注意,把随意注意和不随意结合起来,就是最佳的状态。

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一、什么叫生物节律的?

生物节律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它是一种古老和基本的适应能力,是对 24 小时的日夜交替循环的适应。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

视着时间的进程。

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眠与觉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关于睡眠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

解释。一种认为人经过白天的活动,消耗了精力和体力,需要通过晚间的睡眠来

恢复。另一种则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睡眠起着一种保护作用,保护个体也保护种族的发展。由于黑夜危险因素太多,为了避免遭受危险,必须减少活动,睡觉便可以起保护作用。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荷尔

蒙分泌等。例如,在一天中体温在下午达到顶峰,到夜里熟睡时达到最低点。人

体内部的生物钟使人从生理上倾向于在一日的一些特定时间最易入睡。

表 2.1 生物节律的例子: 人体生理功能的每日周期性变化

钟点 (小时) 最高点

2:00 惰性,疲倦感 3:00 出生率最高 4:00 死亡率最高,心跳最慢 6:00 尿液体

积 9:00 睾酮生成(男人女人都是做爱最好时间) 11:00 尿液的酸性 12:00 血蛋

白 13:00 健康,体温 14:00 心跳,麻木状态 15:00 脑力、思维敏捷 16:00 体

重 18:00 血压 19:00 牙疼 22:00 白血球 24:00 外科手术死亡率

二、睡眠与失眠

(一)睡眠通过分析人在睡眠状态下的脑电波,科学家发现,人在睡眠中,意识既不是完全停止,也不是以同一方式在持续活动,其本身也经历一个小小的周期性变化。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过渡期。个体感到困倦、

意识进人朦胧状态,通常持续 1~7 分钟。呼吸和心跳变慢,肌肉变松弛,体温下降,脑电波为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的α 波。第二阶段为轻睡期。大约持续 10~25

分钟,这时出现频率更慢的θ(theta)波。第三、四阶段是沉睡期。以频率慢振幅极大的δ 波为主。最后一个阶段称为“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这时通过仪器可以

观测到睡者的眼球有快速跳动现象,呼吸和心跳变得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并

且很难唤醒。

快速眼动睡眠结束后,再循环到轻睡期。如此循环往复,一般一个晚上要经过

4~6 次这样的循环。研究发现 REM 出现的时候,就是人在做梦的时候。若这时将

被试唤醒,78%的人都说他梦,并且能记得梦中内容。随着年龄的不同,REM 在

睡眠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年龄越小,REM 所占的比例越高。

表 2.2 意识不同状态下的脑电波形

脑电波形态频率(cps)。典型的意识状态Beta(β)。 13- 24、正常清醒的状态,思

考灵敏地解决问题Alpha(α)。8-12、深度放松,脑内空白,冥想状态Theta(θ)。4-7、轻度睡眠Delta(δ)。 2-4、深度睡眠

(二)失眠

关于睡眠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人经过白天的活动,消

耗了精力和体力,需要通过晚间的睡眠来恢复。另一种则从生态学的角

度出发,认为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睡眠起着一种保护作用,保护个体

也保护种族的发展。由于黑夜危险因素太多,为了避免遭受危险,必须减

少活动,睡觉便可以起保护作用。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

最常见的睡眠失常就是失眠。按照失眠的原因,可以把失眠划分为四

类。 1、情境性失眠。情境性失眠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包括睡

眠环境的改变,它是一种暂时性失眠。 2、假性失眠。只是当事人在心理

上有失眠感,但其状态良好,这种失眠称之为假性失眠。主要是因为没

有认识到睡眠存在着个体差异所致。 3、失律性失眠。因生活程序突然改

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称为失律性失眠。如飞行时差所造成的睡眠困

难、工厂里三班倒的工人出现睡眠困难等。 4、药物性失眠。咖啡因、茶

或可乐之类造成的失眠称之为药物性失眠。它还包括长时间服用安眠药

物,在心理和生理上形成了对药物的依赖,导致的药物性失眠。

三、梦

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梦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

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则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

层面。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无意识中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理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

觉察到。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人的意识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无意识则是水面之下的部分。人的无意识中的内容虽然无法意识到,但可以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泄露出来。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梦。弗洛伊

德对梦的分析是建立在精神病人研究的基础上,也许失之偏颇,但现在普遍认同

无意识的存在,也认同梦是一种无意识活动。

梦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自我中心是梦境的第一个重要特征。其次,与当

前的生活事件有关。第三,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总之,梦是由其中一种刺激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只是

它不被清醒地觉察,也不能控制而已。

第四节意识的特殊现象

一、催眠

(一)什么是催眠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二)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人的受暗示性高低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个体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者的信任感; 其次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也影响着其受暗示性的高低。

有三种人最容易接受暗示: 平常喜欢沉思幻想的人; 容易集中精神而不容易

分心的人; 对催眠好奇。想获得新鲜经验的人。

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就称为催眠诱导。催眠诱导是一个系统程序,它会引起人们被动的放松,反应性降低,注意范围变得狭窄和幻觉增强。

诱导催眠的技术有多种,大体都按下面的顺序进行: (1) 暗示个体感到疲倦、发困和朦胧欲睡; (2) 暗示个体感官逐渐迟钝,将不会感到疼痛; (3) 暗示

个体忘却一切,只记得催眠者所说的话和让他做的事; (4) 暗示个体将体验

到幻觉现象; (5) 暗示个体在醒来之后,将忘却催眠中的一切经验; (6) 暗示

个体醒来之后做一些活动。

****这一系列的暗示都通过催眠者的一些语调平缓、语音单调、不断重复的话来实现。

(三)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与睡眠状态不同。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人的意识活动并未停止,只是变得恍惚不能自主。

其心理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感觉麻痹。有些被试在催眠状

态下甚至接受手术治疗而不感到疼痛。 2、感觉扭曲和幻觉。在催眠状态

下的人可能出现幻听和幻视现象,有时还可以依照指导语感觉扭曲。 3、

解除抑制。在催眠状态下,抑制被解除,就可能根据催眠者的指示去做按

社会准则不能做的事情。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催眠者的暗示可以

影响到事后的行为。最常见的是清醒后对催眠状态的记忆完全缺失。

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

有些药物在使用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这类药物称为心理促动药物。心理促动药物首先是使人的心理在感知觉层面上发生改变,加大剂量后严重的则会引起思维、情绪以及行为活动方面的改变。按照其作用的性质不同,心理促动药物可以分为三类。

(一)镇静剂镇静剂指一些中枢神经抑制剂,主要包括酒精、巴比妥盐、鸦片、海洛因、吗啡之类。它降低了神经系统及行为的活动性,最后导致睡眠。

(二)兴奋剂兴奋剂指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和行为活动性的一类药物,包括咖啡因、尼古丁、可卡因和安非他明等。少量使用兴奋剂可以提神,减轻疲劳,但

大量使用则会使人焦躁不安。镇静剂或兴奋剂适量服用都有积极作用,但长期服

用会造成对它的依赖,使人上瘾。对药物上瘾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方面是生理上的依赖。表现为先是增强对药物的耐受性,即必须加大剂量才能产生同样的效果,然后转变为身体上因缺药而出现剧烈难忍的病痛,急切地渴望得

到药物才能使之减轻。

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依赖。表现为没有药物各方面就都极端地不适应,思维不能集中,并且心情烦躁,完全不能进行正常的心理活动。

由此可见,这些药物虽然最初没有害处,但过度服用以后就有害身心,就会在文化、道德、社会、法律等多方面造成严重的恶劣影响。

(三)致幻剂和大麻 1、致幻剂致幻剂也称为迷幻剂,是指能使人产生幻觉的物质,

主要特点是能够使意识尤其是感知觉发生扭曲。最常见的是 LSD(麦角酸二乙基酰胺)和墨斯卡灵(mescaline)。服用致幻剂约一小时后,个体便会体验到感知能力增强,思维和情感不受控制,并且会产生人格解体和超然世外之感,仿佛是自己在远处观察和审视自己。致幻剂使人产生欣快感,增强感觉的敏感性,并且使时间知

觉错乱,也可能产生焦虑、恐怖和妄想狂,还能够造成思维和判断的混乱。致幻

剂一般被认为是一类在生理上“安全”的化合物,其主要作用是改变使用者的意识状态,而这些效应是在对组织器官不产生毒性的剂量下发生的。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明经典致幻剂会对人体器官造成损害。与其它多数滥用的物质不同,致幻剂

不产生依赖性或者成瘾,一般认为不具有强化效应,许多长期使用致幻剂的人在

停用后并无渴求现象。

2、大麻

大麻(英语:Cannabis,原料称为 marijuana),是以大麻属植物,包括大麻、印度大

麻等,经干燥制成的药物及精神药品,又称娱乐用大麻(recreational marijuana)。

其主要有效的化学成分为四氢大麻酚(简称 THC)。人类吸食大麻的历史可以追溯

至公元前三千年,于 2004 年,联合国估计约有 4.0%成年世界人口(1 亿 6 千 2 百

万人),每年至少使用大麻一次,而当中每年约有 0.6%的人(2 千 2 百 5 十万人)每

天最少使用大麻一次。

大麻中四氢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 THC) 是起作用的成分,与致幻剂中的各

种迷幻药在化学性质上有相同之处,但是,其效力远远不如迷幻药。四氢大麻酚

的功能非常复杂,既可以作为止疼药使用,又可以和中枢神经中的大麻受(Cannabinoid Receptor)相结合,增加多巴胺分泌,让人产生强烈的愉悦感(想笑),同时还会增加服用者的食欲。医学上,大麻常用作促进癌症、艾滋病患者的食欲、减轻疼痛,对慢性疼痛有不错效果,大麻也被用于化疗和艾滋病人,以减少恶心

和呕吐,治疗疼痛和肌肉痉挛,精神分裂症,失眠以及双相障碍的躁狂期。亦可用来降低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及减轻化疗病人的恶心呕吐的症状,甚至有些研究显示大麻不只可以缓和癌症药物的副作用、还可能可以直接治疗癌症。在一些案例中,大麻是疗效最佳副作用最低的药品,而且是吗啡等药品无法取代的。一般认为吸食大麻很难致死。大麻素中的主要精神活性成分四氢大麻酚(THC)的最小致死量是 666 mg/kg。只有静脉注射才可能理论上致死,虽然至今没有人采用。大麻近年来在美国等国家有合法化社会运动。

心理学导论第八章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就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例如:我们可以觉知到自身的感受也可以觉知到外界的声音、光、气 味等。 (一)主观性 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对我们自己来说格外真实,直接觉知到自己 的思想、情感和心境。 (二)统一性 我们意识到的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觉知形式都被整合为一个独特的、连贯的意识经验。例如:当我们出去春游时,看到郊外美好的景色心情十分愉快。在一个星期后,我们再次回忆时那种经验仍然是一个整体。 (三)流动性 个人的意识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美 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詹姆斯制造出意识流,主张意识是个人有选择的连续不断的整体。(四)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1)我们觉知到我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觉知到我们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以便与环境保持平衡;(2)意识把我们的过去与我们的现在联系起来使我们有一个连续的经验,这是同一性的基础,从而使我们能认识自我,提升自我;(3)我们依据觉知到的信息,将对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感知联系我,控制并计划我们的行动未来的预期目标。二、意识水平 (一)焦点意识 焦点意识是指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例如:棋手在集中注意下棋时对棋局 的意识为焦点意识。 (二)下意识 未被注意的信息也是被登记和评估。未被意识的信息是在觉知的下意识水平上起作用的。 边缘意识也属于下意识。当你集中注意看书中的一段话时,它周围的词语或图表是不清楚的,处于你的边缘意识水平上。例如: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你专注于同你的同伴讲话,忽略了其他的声音,当有人叫你的名字时就会马上引起你的注意力。 (三)前意识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 第一章导论 1)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三个概念:个体、行为、心理。 2)心理学既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会涉及动物的行为和心理。 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个体。 3)行为:是指有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 广义的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如肌肉的活动、神经系统 的活动等。 4)人的脑电波就是利用脑电仪才能观察到。 5)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6)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所涉及的范围分成人和动物两部分。 对人的内在心理规律的研究包含人的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两 部分;对动物心理的研究包括对动物的感觉、知觉、记忆、具 体思维、情绪、模仿性行为学习等方面的研究。 7)名词解释:正常心理指个体一般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异常心理主要指变态心理和缺陷心理。变态心理是指偏离常态 的心理,如焦虑、精神分裂症等。缺陷心理是指有心理或 生理缺陷人的心理,如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聋哑人心理等。8)普通心理学的含义:是指概论性的、具有基础性质的心理学,也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 一般规律,研究心理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如感知觉、记忆、思维、

情趣,以及人格的主要特征等。 9)普通心理学包括的内容:心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需要与动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智力、人格心理。 10)种系发生:指从动物心理到人的心理的进化过程。个体发生: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的变 化。需要:是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应,是个 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动机:是指一种驱使人进行活 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11)需要是动力系统的基本成分,而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 12)认知过程:是我们感知外部事物、理解并把握事物之间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情绪:是个体对环境、对他人以及对自己 的态度的体验。智力:是个体一般能力的综合,指完 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和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人格心理:称个性 心理。指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13)心理学的性质: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14)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阐明心理活动的规律. 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 15)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描述和界定各种心理现象。 16)影响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因素:环境因素、机体因素、心理因素。17)心理学的预测作用是运用科学的分析手段,根据心理现象的因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学科,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绪论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心理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 心理结构(揭示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心理的脑机制(探讨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 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心理与环境 一、个性心理 1.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这个维度上来看,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时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包括认识(认知活动)、情绪活动、意志活动,此三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情绪过程:指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人特有的高级情绪: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意志过程:指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臵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这类心理现象即心理状态 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在一个人知、情、意的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即为这个人的心理特征或个性心理特征 2.个性结构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子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个性倾向性: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 自我:即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的自觉(自我觉察能力)因素。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认知方面:自我感知、自我分析、自我观念、自我评价 情感方面: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豪 意识行动方面: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控制等 3.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个人对于自我的意识称为自我意识。 无意识:反应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梦、口误、笔误) 二、个体心理与行为 行为: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心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普心精华背诵手册一(名词解释版)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 & 个性)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1 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知)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性与联系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意)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里活动。从内到外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导致差异性) 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 II.气质 III.性格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差异。 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联系的最基本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或预先设置的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系统的地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心理测量法:指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通常用来确定被试者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 个案法: 第二章生理部分 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2、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它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使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 3、操作条件反射:p57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p37 4、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5、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6、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8、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9、全或无法则: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神经元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则不反英,她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10、动力定型:指本来有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映系列就依次出现的现象。 11、扩散:一定条件下兴奋与抑制在大脑皮层某一部分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发点,而向周围皮层蔓延传播,使得周围部分也产生同样的神经过程。 12、集中:兴奋与抑制的过程从扩散开的皮层区域向原发部位靠拢的现象。 13、互相诱惑: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 1

《心理学导论》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心理学导论》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意识的性质 一、什么意识? 是心理学这个专业名词,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联想等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各种变化的一种觉知。或者它是对各种心理过程的觉察。 二、意识分类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这个是对外部事物的觉察。我能感觉到外面是什么事情,第 二个内部刺激的觉察,身体内部的刺激。第三个对自身的觉察。 每个人每天处于多种认知活动空间:要集中注意力、要做决定、要有计划、要有回忆、白日梦,要反思、要睡眠、做梦等等。认知活动中,我们对自己的那个心理过程的意思程度并不相同,有觉醒的意思和正在改变的意识活动。 三、意识的不同状态 有四种不同的状态第一种状态。觉醒意识。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 够有意识的去做成一件事情。第二种: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就是意识参与的成分 相对减少了,活动变成自动化。如一心多用。如开车回家。第三种。白日梦的状态。发呆。处于一种迷糊的状态,注意力很明显,很容易我自发的从此时此刻转 移到另一种个人的虚构世界中。把自己转移到一个个人虚构的世界中去啊!这是处于意识的一个模糊状态,包含着低水平的意识。处于一个主动的意识状态和睡眠 中间的状态。第四种。睡眠状态。睡眠是一种意识的改变状态,人生中有三分之 一的时间的睡眠中度过。 #第二节: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其中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的认知活动。特殊性的认知活动的过程。注意是指的心理活动或者意识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属于认识过程的部分,是导致局部刺激的水平提高知觉选择性的集 中。知觉包括: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全部整合。如侧耳倾听人谈话,忽略 了屋内其他的其他声音 (一)特点: 1、指向性 2、集中性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 、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主要流派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1. 变量与控制 2. 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3. 反应时法 4. 心理物理学方法 (二)观察法 (三)个案法 (四)心理测量 1. 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2. 心理测验的信效度 3. 心理测验的标准化 4. 人格测验 5. 智力测验 6. 常用临床心理测验 7. 心理测验的合理使用策略 (五)心理统计 1. 描述统计 2. 推论统计 (六)研究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第三节感觉 (一)感觉的含义 (二)颜色视觉

(三)声音的心理维度 第四节知觉 (一)知觉的含义和特性 (二)知觉组织 1. 知觉组织原则 2. 形状知觉 3. 深度知觉 4. 运动知觉 (三)错觉 第五节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 意识的含义 2. 意识的功能 3. 睡眠与梦 (二)注意过程 1. 注意的含义 2. 注意的特征 3. 选择性注意 第六节学习和记忆 (一)学习的含义 (二)学习理论 1. 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2. 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3. 观察学习 (三)记忆的含义 (四)记忆的种类 1. 感觉记忆 2. 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3. 长时记忆 (五)遗忘 1. 遗忘曲线 2. 影响遗忘的因素 第七节思维 (一)思维的含义及种类

(二)概念的含义及其形成 (三)问题解决 1. 问题解决的过程 2.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四)推理 1. 演绎推理 2. 归纳推理 (五)判断和决策 1. 启发法和判断 2. 决策框架 3. 决策规避 第八节智力 (一)智力的含义 (二)智力的测量 1. 智力测验的编制 2. 常用智力测验 (三)智力理论 1. 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2. 智力三因素理论 3. 多元智力理论 第九节情绪 (一)情绪的含义和功能 (二)表情 1. 非语言交流 2. 文化与表情 3. 面部表情 (三)情绪理论 1. 詹姆斯——兰格理论 2. 坎农——巴德理论 3. 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第十节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二)生理动机 (三)个人成就动机

(含答案)《普通心理学》意识和注意章节真题演练

《普通心理学》意识和注意章节真题演练 1、(统考2013)下列方法中,通常用来测量持续性注意的是() A.警戒作业 B.双作业操作 C.双耳分听 D.负启动 2、(统考2013)司机可以边开车边听音乐,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最适当的理论是() A.衰减理论 B.过滤器理论 C.反应选择理论 D.认知资源理论 3、(统考2014)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的脑电波通常为() A.α波 B.β波 C.γ波 D.δ波 4、(统考2014))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下列现象不属于潜意识的是() A.梦 B.注意 C.口误 D.笔误 5、(统考2015)下列选项中,能够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是() A.刺激物的新颖性 B.刺激物的强度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D.对注意任务的依从性 6、(统考2016)若以黑色圆点为实验刺激材料,成人注意广度的平均水平是() A.3-4个 B.4-5个 C.6-7个 D.8-9个 7、(统考2016)剥夺人的快速眼动睡眠后,让其重新入睡。其快速眼动睡眠通常会() A.增加 B.消失

C.减少 D.没有变化 8、(统考2017))学生上完一节音乐课后,很快准备下一节语文课。这反映的注意品质是() A.注意分配 B.注意稳定 C.注意转移 D.注意保持 多选 9、(统考2011)根据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注意资源是有限的 B.注意资源是由唤醒水平决定的 C.输入刺激本身可以自动占用认知资源 D.人可以灵活地支配注意资源的分配 10、(统考2013)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有() A.活动目的和任务 B.间接兴趣 C.活动组织 D.人格特征 11、(统考2014)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 A.知觉对象的特点 B.活动任务 C.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D.知识经验 答案解析 1、(统考2013)下列方法中,通常用来测量持续性注意的是() A.警戒作业 B.双作业操作 C.双耳分听 D.负启动 【答案解析】 警戒作业要求被试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完成某项工作,并用工作绩效的变化作为指标。 【答案出处】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五版P202 2、(统考2013)司机可以边开车边听音乐,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最适当的理论是()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 意识和注意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意识和注意 第四章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一)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指人所持有的反映现实的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反映,也就是说意识是人的心理,是人自觉的,有目的高级心理部分。 无意识:是个体未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觉察、注意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例如,早晨起床后,一个人在选择穿哪一件衣服时,是受意识支配的,而穿衣服的动作本身通常是自动化的,不受意识的控制。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综上,意识是一种觉知,是一种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心理状态。 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 1.无意识行为:有时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例如,在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其他的问题,或与别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 2.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情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3.盲视:由于脑损伤引起的无意识觉察。

(二)意识的分类 意识从无意识到意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它还存在着一般性的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三)意识的功能 意识具有能动性,它不仅被动地觉察和感知信息,而且对个体的身心起着调节的作用。意识以三种重要方式帮助人们把握由感官所接触到的纷繁世界的意义。其一,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其二,使人们依据知觉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其三,使人们能利用过去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做佳判断和行为。意识也是一种能力,它使人们在经验基础上,开展高级的心理过程。 (四)睡眠与梦(意识的特殊状态) 1. 睡眠 睡眠是一种与觉醒对立的意识状态。当一个人从清醒状态进入睡眠状态时,其大脑的生理活动会发生复杂的变化。 在清醒状态下脑电波是高频低幅(14~30Hz)的波,安静时变为波(8-13Hz),在睡眠过程中脑电波从高频低幅向低频高幅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脑电波的频率和振幅都比较低的浅度睡眠阶段,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偶尔出现睡眠锭(短暂爆发的高频高幅的脑电波),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出现波,有时会出现睡眠锭,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大多数脑电波呈现为波时,即进入深度睡眠阶段,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前半夜长后半夜短。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3.知情意的关系:①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②人的情绪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③人的情绪和意志也影响认知活动。 ④情绪和意志也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而人的意志也可以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 4.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5.行为指有机体任何可测量的反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 6.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7.心理学是科学大家庭中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上。 8.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 9.心理学研究基本方法: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0.描述研究又分为: ①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试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描述记录。 缺陷:a.很难确保被观察者没有觉察到研究者在观察他 b.可能会产生观察者偏差c.在观察时想要观察到的行为未必会发生 ②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 ③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11.实验研究: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化,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唯一一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要求:①要对环境加以控制②要对机体变量加以控制。 缺点:a.期望效应的干扰b.实验中的被试并不总能代表所要研究的总体c.实验情境的人为性,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12.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3.①冯特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被铁钦纳所继承和发展。 ②詹姆斯和杜威--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有机体的需要与

心理学导论读书笔记3000字

心理学导论读书笔记 心理学导论是一门介绍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课程,涵盖了广泛的内容。以下是一份丰富的心理学导论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心理学的定义和历史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直到19世纪才成为独立的学科。 第二部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控制变量,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来研究因果关系。 -观察研究法:观察和记录自然环境中的行为,从而推断出规律和模式。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或面谈等方式,收集大量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第三部分:神经科学和生物心理学 -神经元和神经传递: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们通过电化学信号进行信息传递。 -大脑结构和功能:大脑由多个区域组成,不同区域负责不同的功能,如感知、思考和情绪调节。 -神经可塑性: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即能够通过学习和经验改变其结构和功能。 第四部分:感知与意识

-感知过程:感知是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可理解的信息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 -意识与注意力:意识是对自身和环境的主观体验,而注意力是选择性地关注特定刺激的能力。 第五部分:学习与记忆 -经典条件作用:通过将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产生反应的刺激相联,来形成新的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作用:通过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来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记忆过程:记忆是获取、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过程,包括感知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第六部分:发展心理学 -婴儿和儿童发展:探讨了儿童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过程。 -青少年发展:研究了青少年期间身体、认知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成人发展:探索了成人在职业、家庭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 第七部分:个体差异与人格心理学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之间在性格、情绪和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 -人格心理学理论:介绍了不同的人格理论,如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和五大人格特质理论。 第八部分: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研究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意识和行为的科学。它涉及到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等多个领域。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等。这些方法在研究中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研究问题进行选择和运用。 二、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1、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学派: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这些学派在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上各有特点,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心理学广泛应用于教育、咨询、临床医学、社会工作等多个领域。了解这些应用领域的特点和需求,有助于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三、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 1、神经元与突触: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通过突触连接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了解神经元和突触的特性,有助于理解心理活动

的生物学基础。 2、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大脑是心理活动的重要器官。了解大脑各区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有助于理解心理活动的本质和特点。 四、感知与知觉 1、感知的基本过程:感知是心理活动的基础。了解感知的基本过程,包括感觉登记、注意选择、知觉组织等,有助于理解心理活动的规律。 2、知觉的基本类型: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进行感知的过程。了解知觉的基本类型,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有助于理解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的心理特点。 五、思维与认知 1、思维的基本过程:思维是人类最高级的心理活动,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推理与判断等过程。了解这些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 2、认知的基本形式:认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信息处理过程。了解认知的基本形式,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等,有助于理解人们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的心理特点。 六、情绪与动机 1、情绪的种类与表达: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1-3章重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2、心理与行为的关系(P4) 3、心理学的科学性的3 个表现(P5) ①可复制性②可证伪性③系统性(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4 个任务:描述 心理事件、揭示心理规律、探明心理结构、确定心理机能)4、心理学定义(P9)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事实、规律、结构和机能的实证科学。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P9) 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 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P12) ①刺激变量: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②机体变量:个体自身的特征,包括物种特征和个体特征 ③反应变量: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包括言语行为反应 和动作行为反应

8、古代心理学思想(P21) ①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②西方古代心理学思想:亚里士多德 9、科学心理学诞生的背景(P22) ①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法国理性主义(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论);英国经验主义(洛克) ②生物学的影响: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人与动物的表情》、 《一个婴儿的简史》 ③生理学的影响:德国的三位生理学家(缪勒、亥姆霍兹、费希纳) ④冯特的贡献: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开创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创建了科学心 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对以后的心理学发展有广泛深远的影 响

第二章心理的起源和本性 1.心理的起源(P40) ①反映是任何物质形态固有的特性 ②感应性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特性 ③感受性——心理反应形式的源起 2.动物心理的演进规律(P42) 动物适应日益复杂的生活环境的过程,推动了神经系统及其机能的发展,神经系统的发展又使动物更好的适应了外界环境。这样,动物心理也就发展起来了。动物心理的发展是的动物日益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从而影响身体结构的演变。 3.人类的发展阶段(P53) ①早起猿人时期(“能人”时期) ②晚期猿人时期(直立猿人时期) ③早期智人时期(古人时期) ④晚期智人时期(新人时期) 4、人类心理的起源(P56)——语言和劳动的作用 5、人的心理的本性(P60) ①言语觉知性:人能够觉知到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存在,并能将自己从周围环境中区分出来 ②主观能动性:对现实的有意识的选择反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保持和监督有目的的活 动的进行 ③社会历史制约性:人的意识的内容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心理学导论第二章题目(附答案)

心理学导论第二章题目(附答案) 部分试题1 一、选择题 1.不需要经过注射仅依靠测量能量的消耗来显示闹区的活动情况,准备反映脑内所发生的视情的技术是() A.计算机轴断层描技术 B.正电子反射层描技术 C.核磁共振显影技术 D.脑电图 2.将半球内的不同部位连接起来的大脑内纤维称()A.联络纤维B.连合纤维C.反射纤维D. 3.将两根连接放大器的记录电极,一根插入细胞内,一个放在细胞表面,这些细胞的电位差呈现()国安医院医学百科网A.內正外负B.内负外正C.D. 4.下列哪一样位于脑干,并且在情绪调节、饮食、睡眠觉醒控制以及疼痛调节中起关键作用() A.γ-氨基酸(GABA) B.ACh(乙酰胆碱) C.NE(多巴胺) D.5—HT(5-羟色胺) 5.分布于神经元中的离子是()A.钠B.钾C.氯D.钙 6.胰岛功能亢进会引起() A.高血压 B.高血糖 C.低血糖症 D.糖尿病7.乐音失认症损失的部位是()

8.清醒时闭上眼睛什么也不想时的脑电波是什么波()A.γ波B.κ 波C.β波D.α波 9.注意的两个特性()和集中性()A.选择性B.兴奋性C.传导性D. 反射性10.短时记忆的() A.容量有限,保持时间短暂 B.容量无限,保持时间短暂 C.容量有限,保持时间长久 D.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久11.非陈述性记忆发生时是() A.无意识的 B.有意思的 C.随意的 D.不随意的 二、填空: 3.关于表达性语言的形成,鲁利亚认为,大脑皮层言语前侧部损失会 引起_______而大脑皮层言语区后侧部损伤会破坏语言发音和传声结构以 及语言的_______。 6.一侧大脑搬去的皮层躯体感觉中枢与对侧躯体各部分有______的关系,但中枢投影的大小与体现大小无关,而是取决于躯体的________。 7.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化学突触是以_______作为通信的 媒介传递信息。 8.激素的分泌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而体内激素的水平又反过来 影响着神经系统的活动,形成_________的关系。 9.人脑结构存在很多差异,从性别差异的角度上看,男性的大脑比女 性_______这只要是因为______差异引起的。 10.与慢波睡眠有关的障嗳有梦呓、________、________。11.神经垂 体分泌两种激素________和________。三、名词解释

心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即关于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 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 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认知: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等 无意识:未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自变量:有些变量是由试验者控制的实验条件 因变量: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控制变量:除自变量外会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无关变量 双盲变量: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到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盲控制;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静息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Na+的通透性很差,其结果是K +经过离子通道外流,而Na+则被挡在膜外,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这就是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神经受刺激时的电位变化;当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临时打开,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这一变化过程就是动作电位; 神经-体液调节: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这就是神经-体液调节; 突触:一神经元与另一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 网状结构:在脑干中的有一种一些白质和灰质混杂的结构 边缘系统:在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远有一个结构它们组成一样的功能性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 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侧抑制: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相互抑制的现象;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后像;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意识和注意)模拟试卷7(题后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意识和注意)模拟试卷7(题 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4. 综合题 单项选择题 1.在解释梦的过程中,弗洛伊德最感兴趣的是梦的( )(南京师范大学学硕,2017) A.信息加工功能 B.生物功能 C.显而易见的内容或故事情节 D.潜在的内容或隐藏的意义 正确答案:D 解析:精神分析最核心的特征是关注个体潜藏的潜意识和大量的本能及压抑欲望。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向潜意识的桥梁。知识模块:意识和注意 2.下面哪种情况我们最难进行注意分配( )(首都师范大学学硕,2016) A.一边读《红楼梦》一边背英语单词 B.一边开车一边听英文广播 C.一边看电视剧一边织毛衣 D.一边听物理课一边在键盘上打字 正确答案:A 解析: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高。因此在本题中,进行注意分配时读《红楼梦》和背单词都是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较低的任务,因此分配注意最难。知识模块:意识和注意 3.“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 A.感知 B.记忆 C.注意 D.思维 正确答案:C 解析: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知识模块:意识和注意 4.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是( ) A.脑干网状结构

B.边缘系统 C.朝向反射 D.大脑皮层 正确答案:C 解析:朝向反射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反射。知识模块:意识和注意 5.存在大量的注意神经元,仅对新异刺激或刺激变化做出反应的大脑结构是( ) A.边缘系统 B.脑干网状结构 C.额叶 D.枕叶 正确答案:A 解析:边缘系统存在大量的“注意神经元”,仅对新异刺激或刺激的变化作反应。知识模块:意识和注意 6.下列关于注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朝向反射是人类才有的一种反射 B.脑干网状结构传递环境中的信息 C.边缘系统存在大量“注意神经元” D.注意的内部状态与外部行为是一一对应的 正确答案:C 解析:朝向反射是由刺激的新异性引起的,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反射。脑干网状结构使大脑维持在一般性的兴奋水平。注意和外部的行为不是都一一对应的,往往会出现假象。知识模块:意识和注意 7.我们在上课时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认真地做笔记,这是注意的( ) A.选择性 B.分配性 C.持续性 D.稳定性 正确答案:B 解析: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个以上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的现象。知识模块:意识和注意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是不可避免的 B.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越熟练,注意的分配越好 C.注意的转移是主动的

青书学堂系统信阳师范学院-心理学导论(高起专)所有答案

青书学堂系统信阳师范学院-心理学导论(高起专)所有答案 问答题简述意识的含义并列举意识的几种不同状态 答案是:标准答案: 从心理内容上讲,意识就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其中既包括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也包括难以用言语表述清楚,但是却是能够让人亲身体会到的。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意识的概念: 第一,意识是一种觉知。 第二,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 第三,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意识的不同状态有:睡眠、梦、催眠和白日梦。 问答题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答案是:标准答案: 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多选题想象。本题30分 A、是以表象作为素材的 B、是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C、属于记忆的范畴 D、包括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两种 答案是:标准答案:ABD 多选题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本题30分 A、迁移的作用 B、定势的作用 C、原型启发的作用 D、思维形态的作用 答案是:标准答案:ABC

多选题认知心理学按照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以及信息的编码、储存和加工方式的不同,将记忆分为。本题30分 A、瞬时记忆 B、程序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答案是:标准答案:ACD 多选题性格。本题30分 A、容易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 B、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C、更多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 D、是个体间人格差异的核心 答案是:标准答案:ABCD 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感觉后象的现象有。本题30分 A、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B、电灯灭了,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 C、声音停止后,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 D、绿叶陪衬 答案是:标准答案:BC 多选题色觉异常的特点有。本题30分 A、色觉异常可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B、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 C、色觉异常的人碍于面子常用正常人的术语来命名物体的颜色 D、有色觉异常 答案是:标准答案:ABD 多选题桑代克和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叫。本题30分 A、经典条件反射 B、防御性条件反射 C、操作条件反射

心理学导论_复习要点整理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其学科发展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一级概念: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创建 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中,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 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 4、心理过程:根据其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角度不同,分为认知过程(感觉、知觉、 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5、人格:人格主要表现在心理动力(*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等)和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两个方面。 第二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6、构造主义(结构主义):心理活动的内容 代表人物:[德]冯特(创始人)、铁钦纳(推广) 基本观点: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法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个体的直接经验要从内容、过程和原因进行研究;个体经验由人的感觉、意象、感情三种元素结合而成。 7、机能主义:有目的的心理 代表人物:[美]詹姆斯等人 基本观点:主张以心理活动和心理机能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意识是个人的、变化的、连续的、具有选择功能的。 8、行为主义:理解和控制行为 代表人物:[美]华生(斯金纳) 基本观点: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可以为他人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而不是内隐的心理与意识活动。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观察刺激—反应的公式,环境刺激是行为 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因素,而遗传的影响可以不必理会。 9、格式塔心理学:整体的心理 代表人物:[德]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基本观点:主张人的心理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10、精神分析:心理活动的动力 代表人物:[奥]弗洛伊德(1896年创立) 基本观点:潜意识、生本能与死本能、力比多;人格发展五时期(口腔、肛门、性器、潜伏、生殖)、恋父(母)情结;本我、自我、超我、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 11、人本主义:潜能的发展 代表人物:[美]马斯洛、罗杰斯 基本观点:强调心理学应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人是最重要的,其本性是善良的,并蕴藏着巨大、无限的潜力。 12、认知心理学:多水平、多层次的信息加工 代表人物:[瑞士]皮亚杰、[苏联]维果斯基

《心理学导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导论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英文为“psychology”,系由希腊文中“psyche”与“logos”两字演变而成。 19 世纪末,科学心理学萌芽时期一度被定义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学科 ”; 20 世纪 20-60 年代曾又改变成“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这一界说维持了 40 年之久; 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才再度改变为“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 ”。 一般而言,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 生理 现象 心理 现象 社会 现象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 情感过程(喜、怒、哀、恶、惧等) 意志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等) 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 个性心理 (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 (气质、认知风格、自我概念等) 三 心理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心理学的诞生 标志: 1879 年,德国 冯特 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历史 1 、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 2 、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 3 、行为主义(behaviorism ) 4、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 5、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sis ) 6、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 7 、认知心理(cognitive psychology ) (一)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 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 铁钦纳 观点: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 — 即意识的科学;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和描述组成心 理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如何合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并用相应的神经过程来解 释心理过程。 最简单的心理元素有感觉、意象和感情,而各种复杂心理现象都是这些 元素组合的结果。 研究方法是实验内省法。 心理过程 { 能力 人格 个性心 理特征 {

《心理学导论》名词解释全书整理

1.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非常复杂的。心理学研究人、动物、个体、群体、生理学、社会性的心理现象。 2.心理倾向:①指我们的心理活动在特定时间里的指向状态。 ②包括:(1)注意性的:与意识状态有关,是认知活动(特别是知觉)的伴随现象。 (2)动机性的:与价值追求有关,带有强烈的情绪及意志色彩。 3.心理过程: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发展的过程。通常包括认知、情绪、意志过程三方面。 4.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或心理因素,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即人格)的总结。 5.认知过程:指个人获取、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 6.情绪过程: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并于内心产生一种特殊体验(喜怒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就是情绪过程。 7.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8.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的稳定特点。 9.行为:是一个包含动作、活动、应答、反应、运动、过程、操作等含义很广的术语。指有机体的任何可测量的反应。 10.外显行为:可观察到的行为和反应。 11.内隐行为:各种心理活动,如知觉、注意、思想等。 12.行为科学:心理学常被划归为行为科学。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13.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14.可复制性:指一项科研结果是能够按照原创者提供的研究方法精确加以重复验证的,因而也称可从重验性。 15.可证伪性:指在表述一个科学理论时,必须遵循从该理论所推导出的各种预测有可能被证伪。 16.可检验性:而在评价一个理论的新证据时,必须审视在收集到的这些新证据中,是否有可能证实该理论是错的。 17.系统性:指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是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而获得的。 18.可公开检验原则:指科学发现是可以由任何人重验、批评、否定或继续发展的。 19.操作性定义:就是以可观察、可测量的操作给一个概念下定义。 20.文义性定义:概念的本质含义。 21.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指在对人的心理研究中必须考虑把所收集到的客观、主观资料科学的整合起来。 22.被试:作为实验研究对象的有机体。 23.变量:指在量和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 24.内省资料:通过内省法获得的材料。 25.内省法:要求被试报告他自己感受过的、体验过的内隐心理活动时所获得的材料。 26.人文关怀原则:指心理学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应遵守心理学家的职业道德,尊重、关爱被试。 27.刺激变量: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如自然性、社会性刺激,具体性(人、事)、抽象性(文字、符号)刺激,外部、内部刺激。 28.机体变量:①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②包括:(1)物种特征: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的形态特征和遗传上的性状综合。 (2)个体特征:同一物种中的个体也有差异(年龄、学历)。 29.反应变量: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人的行为反应分为言语行为、动作行为反应。 30.演绎法:从理论或假设出发得出结论来验证其对心理现象或行为变化的预测和解释力的论证方法。 31.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32.实验处理:观测并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变化,并控制所有无关的干扰变量。 33.自变量:研究者选定并在实验中操纵、掌握,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 34.因变量:被试的反应,即研究者想要预测的行为。 35.控制变量: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会对因变量影响之外,所有其他因素都应保持恒定和加以控制。 36.无关变量:指与实验目的无关的变量。 37.实验组:指随机选择的实验对象的子集。实验组中的个体要接受对照组所没有的某种特殊待遇。 38.对照组:指实验对象中一个被随机选择的子集,其中的个体没有特殊待遇。 39.控制组:指不接受实验处理的被试组。 40.霍桑效应:被试的期望影响实验结果的现象。 41.单盲研究:不让被试知道实验的目的以及自己是在实验组还是控制组。 42.实验者效应:主试对实验的期望也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的影响被试的反应,使他们的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 43.双盲研究:研究者和被试都不知道被试接受哪一种实验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