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篇一: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陶渊明与谢灵运,作为魏晋时期杰出的两位诗人,都在中国诗歌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都生活在晋宋易代之

际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所以经常被拿来作比较。例如有人想要研

究唐代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就不得不牵扯到这二位,一个是田园诗

的开创者,一个是中国山水诗奠基人,却代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前者上承先秦古风,古朴自然,后者开一代诗风先河,声色华丽。

陶渊明与谢灵运最直接的联系就是生活的年代相近。晋宋易代,政

局混乱,社会动荡。陶谢二人年少之时均是身怀满腔豪情出仕做官,期盼着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但是最终均是由于文人意气

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落得个退隐田舍纵情山水的结局。但是偏偏

一只竹竿偶尔的涂涂抹抹,最后却留下了千古绝句余音绕梁。纵观

中国古代历史,各朝各代都少不了这样的人,不知道这到底是中国

文人的幸还是不幸。

陶谢二人除生活年代之外,其他都差距甚大。

首先是出身不同。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出身直接

决定着一个人最初时的家庭环境,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和价值观念,这四者相互作用,潜移默化之间就完成了人格的确立,从而影响一

生的发展。尤其是魏晋时期,完全由世家大族掌握政治话语权。可

以这么说,陶谢二人之间所有的差别都是由出身在一开始就决定的。陶渊明的身世比较复杂。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

做过太守,父亲的官职还要低一些,且很早就去世了。在魏晋那个

格外重视门阀的时代,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提并论,但

是又不同于寒门。况且陶侃本是寒微出身,被讥为“小人”,又被视

为有篡位野心的乱臣贼子。可以想见,陶渊明当时在政治上的出境

时十分尴尬的。陶渊明是在农村度过他的少年时代的,由于家庭的

限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几乎是靠自学。在农村长大,又是

自学成才,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诗歌古朴自然的原因之一。少年时

期的农村生活深深地影响了陶渊明,于是在多次出仕辞官,辞官出

仕心力交瘁之后,他毅然决然的隐居田舍,躬耕陇亩。谢灵运绝对

是天之骄子,他出身于当时的士族大地主谢家,家族世代局高位。

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足可见当时的谢家是

如何的名满天下。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谢灵运自然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再加上自己天赋奇高,才华横溢,得到众多人士的赏识,少年

得意,难免心气奇高,恃才傲物。所以当宋初刘裕打压士族,他由

公爵降为侯爵,难免使他心怀愤恨不满。“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

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所以他无论是在任还是隐居,总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一是以此对抗当局,发泄不满,同时也是在青山秀

水间寻求心灵的慰藉。这也是中国文人惯用的举止。

然后就是诗歌内容的不同。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他的田园

诗有的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

自得的心境。他将“自然“提升到美的极致。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观雨于檐下,或采

菊于东篱,无一不是美妙的诗歌。陶渊明的创举还在于,他不仅写

出了田园乐,而且还以其自身的亲身经历写了田园苦。他的有些田

园诗就是写自己穷困和农村的凋敝。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和

集大成者。他的山水诗大部分是在任永嘉太守以后所有。这些诗,

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绘了永嘉,会稽等地的秀美的山

水景色。

还有就是诗歌风格的不同。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是古朴自然,不加修饰。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做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在这两种思想的指导之下,自然写出来的

诗歌自然清新。其次这也和陶渊明的写作目的有关系。隐居后的陶

渊明写诗主要是用以自娱。由自娱出发,所以形成了其亲切真实,

坦白诚恳,不带有功力性质的“自然”诗歌。虽然陶诗形式上朴实无华,但是由于其真诚,所以无须饰以华丽,而且由于诗人

睿智的人生哲学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使诗歌饶有趣味。谢灵运的山

水诗的主要特点就是鲜丽清新。钟嵘评价谢灵运的诗:“名章迥句,

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在当时,与颜诗的“铺锦列

绣”“雕饰满眼”相比,和玄言诗的寡淡无味相比,谢灵运的诗可以说

是自然清新的多。但是同是写自然,和陶渊明的自然不同,谢诗的

自然“为文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所谓“作用”就是经营安排、捉摸锻炼,以此来达于自然,这也是他开启新诗风

的关键所在。

陶德潜曾这样评价过陶谢二人,“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陶诗胜人在不排,

谢诗胜人正在排”,真真是独具慧眼,一语中的。关于陶谢二人之间

的不同,其实从最根本上是诗歌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造成的。从诗

歌史的角度来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

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

声色。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具体来说,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写意

到摹象。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

的地位。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是

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因此他无意于写山画水,重点在

于抒发自己物我合一的境界。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

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不可能放过山水景物的任何

一个细节,力图都一一展现,类似于中国的工笔画。但是这些山水

景物又往往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

诗那样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地。同时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

诗有其固定的模式可以追寻,多是先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还要

谈玄或发感慨,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也就削弱了谢诗的可读性。二

是从启示性到写实性。陶渊明的诗,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

言的启发性,以调动读者的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不言言传的

东西。所以陶诗中的物象描写,惯用白描的手法。而谢诗则更注重

写实性,充分发挥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

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再现自然美。《文心雕龙》评价写诗说:“俪采百句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正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如

果说陶渊明是结束了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的话,那谢灵运就是开启

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

【篇二:《欧洲文学史》读书笔记】

绪言

古希腊文学,重点:荷马史诗,希腊悲剧,柏拉图《对话录》,亚

里士多德《诗学》,他们是欧洲文学传统中最根本的理论和实践的

基础。

中世纪欧洲文学,重点,法国。法兰西文学吸收了日耳曼民族文学

和凯尔特民族文学的精华。《罗兰之歌》亚瑟王的故事《玫瑰传奇》《列那狐传奇》

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重点《神曲》

文艺复兴:英国代表,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法国拉伯雷《巨人传》反应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和教育改革要求,西班牙《堂

吉诃德》最早的一部欧洲现代小说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文学,法:雨果,德:莱辛,歌德,席勒,英:华兹华斯,拜伦,雪莱,

欧洲近代史的积极意义,斯本格勒(oswald spengler)《西方的

衰落》西方历史分为三个时期:一、古代,阿波罗精神(the apollonian soul),二、中世纪,“东方贤人精神”(the magian soul),三、近代,“浮士德精神”(the faustain soul)。歌德晚年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融合在一起,是他以前欧洲文学传统的集大

成者。

欧洲文学传统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第一章,古希腊文学

第一节,概述

欧洲古代文学主要指公元前9世纪到前1世纪产生在欧洲本土上的

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是希罗。

古希腊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是欧洲本土的上古文化,二是

埃及、亚细亚文化。上古文化:克里特—迈锡尼文化(前30-12世纪),即爱琴文化

前30世纪后期,克里特岛进入青铜时代,前16世纪中叶全盛,线

形文字a,前14世纪毁灭,火山地震

迈锡尼,前20世纪中叶,亚该亚人所创,他们与前20南迁,征服

土著,线形文字b,前12-11世纪,北方多里安人(多利斯人)南下摧毁之。

前11-8世纪,荷马时代/英雄时代,欧洲上古文化从此让位于古希

腊文化

第二节,希腊神话

两部分:神的故事,英雄传说

神的故事: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天上的改朝换代、人类的起源和神的日常活动。万物都是神的身影,万事取决于神的

意志。古希腊人常在神话中嘲笑神的邪恶,指责神的不公正。荷马

史诗:“神给可怜的人以恐惧和痛苦,神自己则幸福而无忧地生活着。”

英雄传说:对于远古的历史、社会生活和人与自然做斗争等事件的

回忆。英雄传说以不同的家族为中心形成了许多系统:赫拉克勒斯

的12件大功,忒修斯的为民除害,伊阿宋取金羊毛,特洛伊战争等。神话中包括一部分关于生产知识的传说。

神话是古希腊文学的土壤,此后的诗歌、悲剧等都以神话和英雄传

说为题材。

第三节,荷马史诗

荷马年代无定论,约前10至前8、9之间。

荷马是盲人的说法相当流行,因为古希腊卖唱者“行吟诗人”多半是

盲人。

两个时期:口头流传时期,文字流传时期。史诗最初形成在前12-9

前后,前6世纪,僭主庇西特拉图命人用文字记录下来,前3-2世纪,由亚历山德里亚学者编订,每部各分为20卷。

产生过程:小歌说,核心说,统一说

小歌说:荷马史诗是由若干各自成篇的“小歌”连缀而成,并非荷马

个人成果。[德]沃

尔夫:荷马史诗中有若干前后矛盾、重复之处,很像是若干民间口

头创作的短歌集合体。

核心说:承认荷马史诗的基础很可能由若干短诗构成,但又进一步

指出荷马及其门徒并未停留在这一基础之上,而是由此将短篇有机

地建构,加工成长篇巨制。集体创作+和人修改补充。

统一说:荷马的两部史诗具有统一的艺术结构,只可能出自一人手笔。因此作者就是荷马。

《伊利亚特》较早,24卷,15693行,背景:阿喀琉斯父母婚礼,

不和女神厄里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阿弗洛狄忒,斯巴达国王墨

涅拉俄斯,海伦,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十万大军战舰千艘,特洛伊

王子赫克托耳,帕里斯之弟,战争第十年,阿喀琉斯拒绝参战,是

为楔子,讲述51天。帕忒洛克罗斯,普里阿摩斯(老国王),葬礼。《奥德赛》波塞冬,第十年,斯刻里亚岛,艾菲克斯人,阿尔喀诺

俄斯,忘忧果之乡,独眼巨人库克罗普斯,爱奥里亚,风神之袋,

变猪女巫岛,冥界,塞壬妖女岛,太阳神岛,神女卡吕浦索,奥吉

吉亚岛,七年,宙斯雅典娜等天神,四天造小船,斯刻里亚岛,求

婚者,佩涅洛佩。

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

劳等美德,讴歌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许多英雄人

物同时是劳动能手,劳动不是卑贱之事。荷马史诗把人的命运归于

神的意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的斗争常常是神的斗争的

缩影。荷马史诗极为生动丰富地展现了古希腊英雄们的战斗生活及

种种历史场面。反映了政治军事制度,反映经济生活、社会生活,

阶级、私有制和奴隶劳动制。为父系家长制社会提供了丰富例证。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人生活的百科全书,体现了古希腊人对天文、地理、历史、宗教、社会、哲学、艺术、神话一切知识。

荷马史诗不做价值判断,是一种对人本身的歌颂。人物形象主次分明,详略有度,褒贬客观,毁誉得当,栩栩如生。

阿喀琉斯,两次发怒。“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

赫克托耳,成熟的悲剧英雄:1.预知特洛伊及其整个民族、家庭的

毁灭,依然肩负大任,抗争命运。2.富于正义感,却为了民族利益违心地义不容辞地战斗。强烈的责任感和刚柔相济的善良人性。

奥德修斯,荷马史诗及整个欧洲文学的中心形象。聪明的领导者,

劳动能手,勇敢的战士,受人爱戴的奴隶主,好丈夫。

荷马史诗的结构:重点突出,繁简分明。开场颇具匠心(《伊利亚特》以矛盾开场,有戏剧性)。细节描写方面非常出色。语言艺术

为人称道(善用比喻,不用连接词的排比,固定形容词绰号,现实

主义浪漫主义交相辉映)。

缺点:失实描写,文风枝蔓,渲染过重,陈词滥调(古典作品难以

避免的现象)。

第四节:古希腊诗歌和伊索寓言

《农作与时日》828行,六音步诗行。弟弟珀耳塞斯。具有史诗的

体裁,可以看做道德格言集和农业历书。两种竞争:自食其力勤劳

刻苦/奸诈或暴力。劝告弟弟做事要公正,不要从事充斥于市场和法

庭的那种竞争。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盗天火,潘多拉打开装满邪

恶的罐子,诸神本和凡人同根。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在道德上不断堕

落的历史,黄金白银青铜黑铁。古希腊文学中第一个动物寓言:鹰

教训夜莺不要愚蠢地和强者竞争。全诗以相当篇幅咏唱农夫的年历,较详细记载了种种宗教祭日和从事不同工作时的黄道吉日。《农作

与时日》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首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风

格清新自然,平易简洁;后来成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农事诗》范本。

古希腊抒情诗:双行体诗,讽刺诗,琴歌,牧歌。琴歌分为独唱琴歌、合唱琴歌。双行体(芦管诗体)抒情诗中最早的诗体。最早的

诗人,卡里诺斯(前7上半叶,以弗利所人)。最擅长者,西摩尼

得斯(前6中叶-前5中叶)。前7下半叶的提耳泰俄斯(政治)、

明涅尔摩斯(爱情)、梭伦(前640-558)

讽刺诗,源于民间的口头嘲讽。阿尔喀罗科斯,最著名,尖锐有力。前6世纪之后,讽刺诗一蹶不振,逐渐衰落。

琴歌,龟壳琴伴奏。独唱琴歌,各节音步节奏相同。合唱:首节次

节末节。独唱琴歌著名诗人:萨福(女),阿尔凯奥斯,阿那克里

萨福(前612-?),莱斯博斯岛,古希腊最杰出的抒情女诗人,在

民主派反对贵族的政治斗争中曾被迫流亡国外,后来在故乡办音乐

学校,教授音乐、诗歌。九卷诗,两卷比较完整。大都描写爱情,

词句艳丽无比,情调感伤,感情真挚。《致阿克纳托里亚》。同性恋。1703诗作于罗马、君士坦丁堡公开焚毁,罪名是有伤风化。诗

国女荷马,柏拉图称之为“名列第十的缪斯”。因失恋而跳岩自杀。

阿尔凯奥斯(前620?-570?)莱斯博斯岛,米蒂利尼城贵族,萨

福之友,卷入政治斗争,被放逐,戎马一生。作品多为应酬答和诗、政治诗、战争诗、饮酒诗、情诗。饮酒诗最具体色,最有名,称“轮

唱体”,后成为一种固定的诗体。其诗总体上洋溢着乐观的战斗精神

和年轻人的朝气,不时流露出忧国忧民,缅怀故土的情思。行文流畅,自然优雅,音调和谐,他和萨福使古希腊抒情诗达到登峰造极

的地步。

阿那克里翁(前550?-465?)忒俄斯岛,声名不佳。传世六卷诗,歌唱醇酒、爱情,被后世模仿,称“阿那克里翁体”

合唱琴歌题材较为广泛:颂神歌、日神颂、酒神颂、酒歌、少女歌、婚歌、葬歌、赞美歌和胜利歌(颂扬竞技活动中胜利者)

品达罗斯(前518-前442/438),17卷,4卷胜利歌(共计45首诗)。早期成名作《皮托竞技胜利者颂》第10首(前498)。品达

罗斯的诗富丽堂皇,辞藻华丽,形式完美,影响后世。17世纪古典

主义时期被奉为“崇高的诗歌”的典范,影响弥尔顿、歌德等人。

牧歌主要兴盛于亚历山德里亚时期。史诗体、双行体。忒奥克里托斯,最有名。前3世纪上半期的比翁、中期的摩斯科斯曾模仿过。《伊索寓言》前6上半叶伊索所作,现在的伊索寓言是前4-公元2

世纪收集整理的,其中2世纪古希腊作家巴布里乌斯用格律诗改写120余则伊索寓言很有名。动物寓言,短小生动。狮子与老鼠,狐狸与仙鹤,兔子与乌龟,狐狸和葡萄,披着羊皮的狼,牧羊人和狼。

第五节古希腊戏剧

公元前5世纪初,希波战争胜利,战后雅典控制提洛海上同盟,古

希腊文学迎来黄金时代。前5世纪登峰造极,前4世纪衰落。

古希腊悲剧,狄奥尼索斯,山羊之歌。

古希腊悲剧的变化:首先,在演出形式方面,古希腊悲剧脱胎于民

间歌舞,因此最初的歌舞气氛特别浓厚,尤其是合唱歌队,在悲剧

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次,演出者的角色作用变化。最初酒神颂歌队

提问,作者口占作答。前534年,特斯庇斯首次采用一个演员与歌

队对话,并使他轮流扮演几个角色。“戏剧之父”。

古希腊悲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反映的事件和情调

都很严肃。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

怜悯和对变幻无常的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宣泄陶冶

升华)。严格地说,希腊戏剧所产生的悲剧效果不是悲,二十一中

具有人生哲理意义的困惑与恐惧之情,一种对戏剧中人物遭受苦难

的深刻同情。命运变幻莫测、报应屡试不爽,神秘主义因素。布局

简单、人物精炼、性格鲜明、语言质朴、风格雅致,诗人具有具足

轻重的地位。

埃斯库罗斯(前525-前456)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第一个采

用故事连贯的“三联剧”,有内在联系又独立成篇,唯一流传的三联

剧《俄瑞斯忒斯》(血亲复仇代之以法律)。使用具有异域风格和

恐怖的服装和面具,创造舞台效果。“悲剧之父”。七部传世之作:《俄瑞斯忒斯》三联剧《阿伽门农》《奠酒人》《复仇女神》,

《乞援人》(血亲通婚制的瓦解),《波斯人》(反应希波战争,

现存其唯一以现实为题材的悲剧),《七将攻忒拜》(内容与形式

高度完美结合,第一演员第二演员合唱队的关系显出一种必然性的

命运关系,古希腊悲剧中唯一做此种艺术处理的剧本),《(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影响最大,主题崇高,风格雄伟庄严)。他是

古希腊悲剧的真正创始者。增加了第二演员,戏剧性增强。歌队的

重要地位:一推动情节发展,二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抒情气氛。诗

句庄严、雄浑,夸张;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比喻奇特,偶尔堆砌。直到19世纪才受到广泛重视。

索福克勒斯(前496-前406)雅典奴隶民主国家全盛时期。“生前完满,身后无憾。”肯定民主,反对僭主。120-130部剧作,仅流传7部。《埃阿斯》《安提涅戈》《俄狄浦斯王》《厄勒克特拉》《特

刺喀斯少女》《菲罗克特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俄狄

浦斯王》《安提涅戈》两部最有名,前者高超的结构技巧。“命运悲剧”继埃斯库罗斯之后,彻底把合唱颂歌变成戏剧,侧重写人而非写神,个性遭遇,对照手法,性格鲜明,安排情节,演员增至3人。

结构复杂、严密、自然,布局紧凑、完美。前431年,伯罗奔尼撒

战争,成为思想的社会背景。

欧里庇得斯(前485-前406)雅典奴隶主民主国家危机时期。三大

悲剧作家中反映现实生活最真实最具体的一位。信奉民主,晚年反

对战争,反对雅典对联邦的暴政。80-90部戏剧,18部流传下来:《伊翁》《海伦》《赫卡柏》《美狄亚》《圆目巨人》《阿尔刻提斯》《希波吕托斯》《俄瑞斯忒斯》《厄勒克特拉》《安德洛玛克》《酒神的伴侣》《请愿的妇女》《腓尼基妇女》《特洛伊妇女》

《疯狂的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的儿女》《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伊菲格涅亚在奥利斯》。对政治现实的怀疑否定。《特洛伊

妇女》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侵略战争后果的作品。海神:“你们

这凡间的人真是愚蠢,你们毁了别人的都城,神的庙宇和死者安眠

的坟墓,你们种下了荒凉,日后收获的也就是毁灭啊!”欧里庇得斯

另一主题是家庭问题,主要是妇女问题。18个剧本中,12个一妇女

为主要人物,其中以《特洛伊妇女》《美狄亚》《希波吕托斯》妇

女形象塑造最成功。美狄亚:“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当中,

我们女子算是最不幸的。”《美狄亚》动人的悲剧,情节集中,美狄

亚具有典型化特征。接受了诡辩派的怀疑主义,攻击神,描写的不

是英雄而是现实的人。他使悲剧接近了生活。创作手法两大贡献:

写实手法和心理分析。歌队失去重要性。有的悲剧大团圆结局,有

的甚至带有浪漫情调与闹剧气氛。不大注重戏剧结构,有两点遭到

指责:1.“开场白”有一个剧中人先说明剧情2.往往用“解救天神”来解决临近剧终的矛盾。

第二章,古罗马文学

第一节,概述

王政时期,前753-前510。共和时期,前510-前27。屋大维执政,前27-14。罗马和平时期,前27-193。公元2世纪,早期基督教流传。395,罗马分裂。746,西罗马灭亡。

前3世纪,安德罗尼库斯(前280-前204)希腊俘虏奴隶,将《奥

德赛》译成拉丁文,成为第一个罗马诗人,并编译了希腊悲、喜剧。恩尼乌斯(前239-前169),也改编希腊戏剧。

共和国中期,米南德式引人发笑的讽刺世俗的轻松戏剧发达起来。

代表作家普劳图斯,泰伦斯,反映罗马现实,墨守希腊陈规。

共和国末期(西塞罗时期)。加图首开演说文创作先河,西塞罗把

古代雄辩术推到高峰,凯撒散文。诗人有卢克莱修、卡图鲁斯。

屋大维时期,“麦凯纳斯文学集团”,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李

维(前59-前17),大散文家。奥古斯都时期,缺乏前一时期的哲

学探索精神和政治辩论热情,文学风格不及前一时期遒劲豪放,单

技巧却更趋成熟。

共和国末期与屋大维时期合称古罗马文学黄金时代。屋大维死后二

百年为白银时代。宫廷趣味日趋浓重,2世纪前半叶达到高潮。悲剧

作家塞内加,寓言诗人菲德鲁斯,讽刺诗人马希尔、朱文纳尔,传

记文学家塔西佗、普鲁塔克,希腊语散文家琉善。文艺理论作品

《论崇高》作者相传为朗吉努斯。

帝国末期文学创作进一步衰落。著名宗教作家基洛尼姆斯(340-420)、奥古斯丁等。帝国东迁后,形成拜占庭文化,混合希腊传统、基督教和亚洲文化。教会排挤世俗文化,4世纪焚毁亚历山德里亚图

书馆。

第二节古罗马戏剧

“黄金时代”成绩寥寥,“白银时代”有所发展。早期喜剧:普劳图斯、泰伦斯,晚期悲剧:塞内加。

第三节古罗马散文

后三头: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

古罗马散文发源于加图(前234-前149)的演说文,繁荣于黄金时代。

琉善(鲁齐阿努斯,125-200)约80篇,希腊语,《诸神的对话》《死者的对话》《伯列格林努斯之死》《一个真实的故事》。讽刺

宗教、哲学流派、希腊诸神。欧洲古代文学最后一

【篇三:中国古代文学感想】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它与中国大历史、

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特有的名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它

以汉名族文学为主,同时兼容了其它少数名族的历史与文化,构成

蔚为大观的中国古代文学。

论是中国古代的诗歌,还是散文、戏曲、小说都有着明显的的可以

追寻的历史。并且呈现着在创作和理论上的不断发展,丰富,日臻

完善。每种题材的演进都是一部历史,而且脉络清晰。充分体现并

显示着它的历史机与文化的博大精深。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

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内涵上极大地丰富和巨大的张力。

中国古代氏族社会时,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不能科学地解释,

就借助于想象和幻想,创造了许多故事,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追日以及皇帝,尧,舜,禹等这些虽然

是想象和幻想的,但是却是能够体现出当时的典型人物,以及当时

的一些社会风俗等,同时业充满着对其人物的高度尊重与赞叹。当然,从这些故事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

福的追求,同时也在不断地为之努力奋斗,不断地打破腐朽的规章

制度,建立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的新制度。古人的这种思想一直延

续到现在,我们经过不断地继承与发扬,所以才赢得了这个全新的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因此我们是幸运的,我们为拥有这

样的先辈们值得骄傲的,值得我们尽情地运用手中的笔,发挥自己

的才能去歌颂他们。谈到中国古代的文化,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到

唐诗宋词,这是我

们所有人接触最多的,同时也是我们我们最了解的,可以说,诗歌

是我们的心灵之窗,诗歌都是通过我们内心所发出的,都是肺腑之言,真实感受,是人们精神的升华。每一句著名的古诗都能够触发

我们的心灵,它就如同一只“隐+

行的手”,轻轻地扣开我们的心扉,让我们用心去看世界。例如李白

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诗

句拉,来源于诗歌《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此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于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

现实之间不可协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句。

希望洒脱的抽刀断水,但是过往的日子就像流水般的纠缠无法摆脱。所以诗人只能举杯消愁,在日渐增长的愁意中不能自拔。最贴切的

形容了诗人当时不得志的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中国古代文学还有儒家经典,历史传记中的《左传》、《战国策》、《国语》、《春秋》等,还有《诗经》等诸多作品,通过对它们的

学习,我们的精神不断得到升华,同时也为之震撼,与此同时,我

们更应该记住写它们的人,比如孔子、老子、孟子等,这些都是我

们耳熟能详的人,我们应当不断的向他们学习。

中国的诗歌、散文、戏曲、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它们都

是以当时的生活为背景的。

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地进步,社会生活背景也是日新月异,所以我们

的现代文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将古人所幻想的所

有的都变为了现实。〔中国古代文学的定义〕

提到现代文学,我们不得不想到鲁迅,因为他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他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

白话小说,他打破了以前的旧制度,所开创的白话小说显得更加直白,简单易懂。他的《药》、《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呐喊》、《彷徨》等都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鲁迅文

章的性质〕

古代文学是现代文学的源头,现代文学是古代文学的发展。但是古

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毕竟是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字,它们之间的区别也

是显而易见的。〔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差别〕

文学存在于我们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它能够跨越空间的限制,穿越

历史的长河,它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它能够让我们构建高尚的精

神壁垒,它能够让我们的身心得到不断的升华。让我们继续学习古

代文学,并且不断的使之得到发扬,让中国古代文学更加的绚丽多彩。

2023年《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15篇

2023年《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1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1 读过《万历十五年》才明白,在万历皇帝的平庸之下,是他对自己身份的无奈和痛苦。皇帝在体制中逐渐成了一种象征,他的身份带给他的限制完全不少于任何一个普通人。他甚至不能根据自己的心意去立储,正是意识到了自己只是这强大体制中的一个象征,而非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他只能消极怠工,这是他反抗的一种方式。而和皇帝对立的文官集团,他们信仰道德礼教,相信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规矩礼法,而在皇帝“无为”的统治之下,他们一腔热血毫无用武之地。皇帝和文官之间长久的博弈,使得矛盾日渐加深,最终成为双方皆败的悲剧。 另外还有张居正和戚继光,他们是那个时代中璀璨夺目的人,就如黄仁宇先生所说,他们有造反的能力,但没有造反的心思。但是这种能力终究是让人忌惮的,因此他们最终也是树倒猢狲散的结局,只能感叹一句“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末了”。还有海瑞,以前他给我的映像就是个十全十美的清官、完人,然而真正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海瑞的局限,真的有点可怜,不合时宜地想要以一己之力去撼动体制,但最终因为能力和智力都不够,只能活成一种正义清廉的象征,而将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塌糊涂。李贽就更复杂了,我大概还要去多看一些书才能真正读懂他。 最终,黄仁宇先生这本书里的人,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他们都有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但在个人之上还有体制,体制之上还有更大的命运,人们身处其中无力反抗,造成了本朝巨大的历史遗憾。所以,他说,“人世间很多残酷的事都用道德的名义去施行,也是中外古今一律。”在以圣贤的“道德”标准之下,每个人或多或少地活成了自己身份的象征,而非有血有肉的灵魂,于是大家被禁锢的姿态都显得异常绝望。

小学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小学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煮酒论英雄想必是很多人都会很熟悉的,它的出处是出于《三 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曹操外出见青梅挂满了枝头,望去觉得很美,忽然想到了“望梅止渴”这一成语典故。恰逢此时又是煮酒的佳节,他就心生一念,何不邀刘备来共饮,借此机会也可试探一下刘备,看他有无称帝和自己共争天下的野心。刘备如约而来,酒席宴上,曹操问天下英雄有哪些,刘备随便答了几个,可都被曹操否定了,相反曹操则认为天下英雄唯有自己和刘备两个人而已。闻此言刘备惊得筷子落地,正逢此时窗外雷声大作,刘备从容的拾起筷子,借口害怕雷声才惊落自己的筷子,这才遮掩了过去,消除了曹操的怀疑。 这则章节和故事是《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读的,就因为它被 描写得很具有文学的趣味,意境很美也很有诗意。看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不难知道,曹操是建安时期着名的大诗人,其诗更有“建安风骨”的美称。他邀刘备来饮酒是想考验刘备,这点是无疑的。不过于此同时这也显示了他诗人的本色。青梅着在枝头,望去景象已经是很美,可以说是赏心悦目的。此等美景激发了曹操诗人的豪兴,想要赋诗一首,但一时间诗思不来,只好暂时作罢,若用青梅煮酒,那当更能突显英雄的本色,所以才有了这一段与刘备的共饮与聚会。我对小说不是很喜爱,这可能是由于个人的偏好吧,《三国演义》的其它章节虽然读过了,但觉得没有什么印象和回味,唯独这一节我却是很喜欢的。对我而言,它是小说中最有诗意的回目和章节。

也正是由此节,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曹操,他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军事家。小说毕竟就是小说,它是可以虚构的,但作者罗贯中的尊刘贬曹倾向实在是很严重的。所以曹操被描写成了反面的人物,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代的奸雄。这从影视评书和戏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人们就人云亦云地认为曹操是奸雄了。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三国演义》的熟悉和喜爱毕竟远胜于《三国志》。文学的影响有时会超过和左右历史于此可见一斑。人们对于曹操的认识由于小说的影响虽然是有曲解之嫌,但是依我看这也没有什么关系的,我们不是专门做学问的学者何必当真呢?小说也原本就是共人消遣的和休闲娱乐的,只要快乐那样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烽火连天的世界里,却引发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那正是在罗贯中笔下的著作《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内容丰富,成语众多,虽然看起来比较麻烦,但是能让我们真正领会作者的艺术才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张角,张梁,张宝黄巾起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之后,三兄弟开始打天下,以及当中发生的事。 我读了这本书真是受益非浅,看,诸葛亮的出现使三国变得更有意义,真是进入白热化阶段。火烧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汉中,七擒孟获,智取三城等都是诸葛亮的杰作,就连他死了的时候也机关算尽。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 《五杂俎》 明代考据辩证兼琐闻故事综合性笔记,十六卷,谢肇制撰。谢肇淛(1567—1624)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曾上疏指责宦官大旱之年仍大肆搜括民财,受到神宗嘉奖。入仕后,历游川、陕、两湖、两广、江、浙各地所有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咏,雄迈苍凉,写实抒情,为当时闽派诗人的代表。另著有《太姥山志》,并与徐火勃重刻淳熙《三山志》。 《五杂俎》本书是作者的随笔札记,包括读书心得和事理的分析,也记载政局时事和风土人情,涉及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全书十六卷,分为“天、地、人、物、事”五门。其中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天部记述天文、气候、节气和四时的人事活动。地部记述理理、疆界、山川、河流、名胜,包括当时的海外地区,是研究历代地理的重要资料。人部记述人的形体、心性、境遇,包括技艺、医药、术数、书画、宗教等各种活动。物部记述动物、植物和各种物品,鸟兽虫鱼花卉草木、饮食服饰、文玩乐器等都有论述。事部记述贫富、收藏、文字、职官、行政、姓氏、婚嫁等社会活动。书中提供的大量资料有助于研究明代社会状况,作者过记事,分析是非正误有评述,有论断,对读者很有启发。如据《西京杂记》中的“正

月以上辰,三月以上巳”,驳送周密《癸辛杂识》所提出的“‘上巳’当为‘上己’,因为上旬无巳日”之说。又谓“蜻蜓点水”非爱水,而是产卵,以备一说。 如记京都乞丐: 京师谓乞儿为花子,不知何取义。严寒之夜,五坊有铺居之,内积草桔及禽兽茸毛,然每夜须纳一钱于守岁者,不则冻死矣。其饥寒至极者,至窖干粪土而处其中,或吞砒一铢。然至春月,粪砒毒发必死。许一年冻死毒死者不下数千,而丐多如故也。 但《五杂俎》同样有明人笔记以多为胜,忽略专精的通病,书中谈历代掌故部分,大抄前人笔记,又不注明出处;记录笑话,亦皆采旧文,甚为无聊,记鸟兽虫鱼,又多涉神怪。 《五杂俎》最早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如韦馆刻本。 今有:《五杂俎》中华书局1959年版;《五杂俎》上海书店出版社20XX年版;《五杂俎》台北:偉文出版社1977年版。 《丹铅杂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 明代考论经史、诗文、训诂、名物的几部笔记。杨慎撰。杨慎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杨升庵集》。明代考论经史、诗文、训诂、名物的笔记以杨慎撰述的为最多。其中著名的有《谭苑醍醐》八卷,《艺林伐山》二十卷和以《丹铅》为名的《丹铅杂录》十卷和《丹铅续录》八卷。 《丹铅杂录》和《丹铅续录》考论经史、诗文、训诂,其内容非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篇一: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陶渊明与谢灵运,作为魏晋时期杰出的两位诗人,都在中国诗歌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都生活在晋宋易代之 际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所以经常被拿来作比较。例如有人想要研 究唐代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就不得不牵扯到这二位,一个是田园诗 的开创者,一个是中国山水诗奠基人,却代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前者上承先秦古风,古朴自然,后者开一代诗风先河,声色华丽。 陶渊明与谢灵运最直接的联系就是生活的年代相近。晋宋易代,政 局混乱,社会动荡。陶谢二人年少之时均是身怀满腔豪情出仕做官,期盼着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但是最终均是由于文人意气 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落得个退隐田舍纵情山水的结局。但是偏偏 一只竹竿偶尔的涂涂抹抹,最后却留下了千古绝句余音绕梁。纵观 中国古代历史,各朝各代都少不了这样的人,不知道这到底是中国 文人的幸还是不幸。 陶谢二人除生活年代之外,其他都差距甚大。 首先是出身不同。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出身直接 决定着一个人最初时的家庭环境,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和价值观念,这四者相互作用,潜移默化之间就完成了人格的确立,从而影响一 生的发展。尤其是魏晋时期,完全由世家大族掌握政治话语权。可 以这么说,陶谢二人之间所有的差别都是由出身在一开始就决定的。陶渊明的身世比较复杂。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 做过太守,父亲的官职还要低一些,且很早就去世了。在魏晋那个 格外重视门阀的时代,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提并论,但 是又不同于寒门。况且陶侃本是寒微出身,被讥为“小人”,又被视 为有篡位野心的乱臣贼子。可以想见,陶渊明当时在政治上的出境 时十分尴尬的。陶渊明是在农村度过他的少年时代的,由于家庭的 限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几乎是靠自学。在农村长大,又是 自学成才,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诗歌古朴自然的原因之一。少年时 期的农村生活深深地影响了陶渊明,于是在多次出仕辞官,辞官出 仕心力交瘁之后,他毅然决然的隐居田舍,躬耕陇亩。谢灵运绝对 是天之骄子,他出身于当时的士族大地主谢家,家族世代局高位。

古代文学史(二)分类笔记

读书笔记整理一——古代文学史(二) 关键词:文学常识笔记文体流派 文体——时间——代表人物——性质(来源、宗法)——概念、风格——得名原因——影响1、简斋体——北宋——陈与义,号简斋——以杜甫、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为三宗——提出“不可有意于用事”,又重视句法、造语凝练,突破瘦硬,直致、浅语、简洁、白描,意境恢弘圆融,雄浑沉郁——《简斋集》 2、后山体——北宋——陈师道,号后山——学黄庭坚专精苦吟、呕心沥血,风格奇拙,提倡“宁拙勿巧,宁朴勿华”,简省字句——缺乏华采,唯余瘦硬——《后山集》 3、山谷诗体——北宋——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提倡以学问为诗,学杜甫以故为新,变俗为雅,学韩愈“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炼字用典好奇尚硬笔势奇纵生新瘦硬 4、“活法”和“悟入”说——南宋——吕本中——早年师从黄庭坚、陈师道,瘦硬;后学李白、苏轼,舒畅自然。——“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乎规矩”“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以苏济黄” 5、同光体-——晚清——不明言宗宋而称不墨守盛唐,以学宋为主,而不以此自限——陈三立、沈曾植等 6、台阁体——-晚清——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杨士奇等 7、铁崖体——元代后期——杨维桢——宫词、竹枝词、古乐府,自成一派,仿效者众 8、诚斋体——南宋杨万里——有意矫正江西习气——题材:小情趣手法:白描、想象风格:流转圆美、活泼自然、风趣诙谐、层次曲折、变化无穷,是南宋诗风转变的关键 9、稼轩体——辛弃疾——内容丰富、艺术上转益多师,加入诸多创新,以散文句法入词经学诗赋之语入词,以词说理,开拓词境,词乐分离,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 10、东坡体——苏轼——宋诗的风格范式——于景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各体兼备,风格多样,基本风格:刚健含婀娜,豪放加平淡;清丽雄健、清旷闲逸;主导高风绝尘的诗风,超越世俗羁绊的风神韵致和审美境界 11、易安体——李清照——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深悲巨痛的内容,凄婉悲怆的格调,有旖旎、细腻、柔丽、温婉的一面,又有刚健、洒脱、俊爽、贞刚的一面12、樵歌体——朱敦儒,字希真——隐逸词派——深藏幽怨、虚无,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飘逸自然 13、王荆公体——王安石——早年奇险劲峭,晚年形成荆国公体,闲淡沉郁 派别——时间——代表人物——性质(来源、宗法)——概念、风格——得名原因——影响1、湘乡派——咸同年间——曾国藩、吴汝伦等——学识宏通,持论坚劲,入情切理,雄奇瑰伟——桐城衰而复振,曾氏文自成一家,列籍湘乡——腾播人口 2、中晚唐诗派——清末民初——樊增详、易顺鼎——很快由盛而衰了 3、南社——清末民初——柳亚子等——“操南音不忘本”带有政治色彩的文人结社——五四时解体 4、汉魏六朝诗派(湖湘诗派)——道光、咸丰年间——邓辅纶等——首尊“八代”、明言复古,亦刻意模仿——“墨守古法” 5、宋诗派(宋诗运动)——主张以学问补充性情之不足————曾国藩、何绍基等 6、形式派——清初——李渔——戏曲理论系统化的标志,讲究娱乐和写作技巧 7、苏州派——清初——李玉——政治时事剧 8、清初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纤佻,恢复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10篇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10篇 《聊斋志异》的内容十分广泛,以狐,魔,花,妖,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下 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聊斋志异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 《聊斋志异》这本书我非常爱读,我最佩服里面的崔猛。 崔猛是个世家弟子,性情刚毅,脾气暴躁。谁要稍微冒犯了他,他就拳脚相加。 崔猛喜欢打抱不平,来求他办事的人络绎不绝。崔猛虽然脾气暴躁,但是对母亲十分 孝顺。 崔猛家隔壁有个凶悍的妇人,经常虐待婆婆,婆婆饿得快要死了,儿子偷偷给母 亲拿点东西吃,这悍妇知道后,就把丈夫骂得狗血喷头。崔猛十分愤怒,跳过墙去, 把悍妇的鼻子、耳朵和唇舌都割掉了,致使她当场死去。我觉得崔猛干得对。因为孝 顺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哪一个人听完这样的事不痛心呢? 我长大就想做一个崔猛这样的人,除去天下的祸患,保祖国的平安。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 我非常喜欢鬼片,鬼故事也不放过,其中,就有聊斋志异,那里面有很多鬼故事,在此,我不能全部说出来,怕吓着你们,首先,看一个搞笑的故事吧。 从前,有一个卖梨的,他在一个小镇里卖梨,这时,他看到一个道士,道士说:“我吃你一个梨,你又不损失多少。”就让卖梨给他一个梨,因为自己没带钱,而那卖 梨的呢,就是不给他一个,最后,还是旁边的店小二帮他付了钱,道士呢就道了谢, 他三口两口就吃完了梨,他说:“我要梨,只不过要梨核,各位有没有水啊?”有一人无聊,就拿来滚烫滚烫白开水,道士看都没看就接过来了,他把梨核埋好后,就用那白 开水浇种子,然后又笑着说:“现在,我有很多的梨了,请大家吃吧。”说着,又叽里 咕噜的念了一堆咒语,地上迅速长起了梨树,别人都惊呆了,然后,就离开了,留下 那么多人在那围观,卖梨的也在那围观,这时,它才想起梨,结果,全没了,这时, 他才明白,原来,道士把他的梨全分给大家了。 虽然,这本书讲的是鬼故事,但我觉得看这种书练胆,也不错,原因是每次看这 本书,我都不会做噩梦,所以,这才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如果你觉得你的胆子还 可以,就一来看《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以其独具特色的美仑美奂诗歌登上了整个晚唐诗创作的艺术最高峰。 一、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如果说杜甫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那么,李商隐则为第二座里程碑。他继承了杜甫的沉郁顿挫,有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 4.“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之美。 二、他的绝句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一、晚唐诗人中,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中,极大地发挥了绝句体的妙用,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如《泊秦淮》通过对历史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的伤悼,以及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其中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立意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 二、忧国忧民的壮怀与伤悼之情交织成一种俊爽的风格。 三、还写过一些出色的伤别诗,纪行、写景诗也颇多佳作。善于选择清新明朗、能给人以快感的景物来抒写他的情怀,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如《山行》“远上寒山石经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富于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以畅达的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 名词解释:苦吟诗 1.晚唐时期,苦吟诗的早期代表是孟郊,后来有贾岛、姚合。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苦吟著称所以称苦吟诗。 2.他们的诗风又各有特色特色: 孟郊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

红楼梦第六十一章读后感

红楼梦第六十一章读后感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第六十一章是其中的一篇精彩 之作。这一章以女主角贾元春的观赏园林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 深入的情感探索,展现了贾府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引 人深思。 在这一章中,贾府的园林成为了情感的象征。作者通过生动的描述,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花草树木的美丽和园林的宁静。而在这美丽的外表 之下,人们的情感却并不平静。贾府中的人物们都有各自的心思和纷 扰的情感,如林黛玉的愤怒和忧愁,贾宝玉的孤独和思念等等。通过 园林的描写,作者将人物的情感和园林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美丽而 又动人的画面。 在这一章中,作者还通过贾元春的观赏园林的过程,展示了女性对 于美的追求。贾元春作为贾府的贵妇人,她对园林的热爱和欣赏,体 现了她对于美的追求和内心的柔情。她沉浸其中,仿佛寻找到了心灵 的栖居之所。通过贾元春的观赏,读者也能够感受到园林的独特之处,以及女性对于美的敏锐洞察力。 此外,这一章中还融入了一些意味深长的隐喻。例如,林黛玉将园 林中一棵不起眼的小树形容为“宝姑娘”是一个寓意深远的比喻。这树 虽然小,但是它却热爱自由,努力生长。林黛玉在这树上看到了自己 的影子,她将自己的情感和心境倾注其中。这个隐喻象征着林黛玉对 于自由和情感的渴望,同时也展示了她对于园林的深情。

通过这一章的阅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楼梦的魅力所在。作者通 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 感关系。园林的描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和感受。当我们读到这一章时,仿佛能够感受到花香的沁人心脾和宁 静的氛围,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悸动和情感的纷扰。 总而言之,红楼梦第六十一章通过园林的描写和人物的情感表达, 展现了美的追求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作者巧妙地利用园林作为背景, 将人物的情感与外在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美丽而又动人的画面。通过对这一章的阅读,我深深地被其魅力所吸引,也更加深入地理解 了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

水浒传6到10回读书笔记摘抄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该作品描绘了宋朝末年民变 军阀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斗争和传奇经历。其中6到10回是该作品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对该部分进行阅读,我产生了一些想法和感悟,下 面我将就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读书笔记摘抄。 1. 水浒传第6回主要描述了梁山泊起义军的首领宋江在东京城中被拘,与韩滔商议以身体相许为条件,从而逃脱。此时的宋江已经有了自己 的一套原则和信念,他选择了拒绝韩滔的提议,并趁着夜色逃离了东 京城。 2. 第7回中,宋江逃到梁山泊,与李逵等人相遇,继而和晁盖相识。 这一回的主要情节侧重于梁山泊的形成和宋江等人的相遇,展现了各 个起义军头领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3. 第8回描述了晁盖在家中被拘留,必须赶往东京提供一份粮食田产 清单。然而在途中遇到了王庆和高衙内的阻拦,晁盖采取军事行动, 解救了自己,展现了他的勇武和领导才能。 4. 第9回则描写了晁盖和宋江的相遇,以及他们在梁山泊共同发展起 义军的半个多月的日子。此时的晁盖和宋江并没有立即展开合作,而 是通过一系列的较量和相互了解,最终携手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5. 第10回主要描绘了宋江首次领导梁山泊起义军迎战方腊的情节,展

现了宋江的军事才能和智谋。各个起义军头领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浮出 水面,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水浒传6到10回部分通过对于起义军的创建、相互了解和合作展现了每一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同时也展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和人文风貌。这一部分的内容丰富,情节抠人心弦,堪称是 我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6到10回部分的内容所展现出来的是梁山泊起义军的兴起和发展的过程,其中主要围绕着宋江、晁盖等领袖 人物的一系列遭遇和军事行动展开,塑造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第6回中,宋江被捕入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然而,宋江的 坚韧和坚持自己的原则的性格使他不愿意向恶势力低头,即使面临生 死威胁,也不愿做出妥协。他选择了冒险逃亡,展现了一个真正的英 雄气概。这不仅展示了宋江的坚韧,更是向读者传递了抗争不屈的正 气与精神。 第7回中,则是描写了宋江在梁山泊的成长和初遇晁盖。在梁山泊, 宋江不仅获得了新的同伴,更是找到了新的归属感和使命。他所表现 出的真诚、正直和对同伴间的信任,使得在梁山泊这个江湖之中也得 到了大家的信赖,而晁盖则是梁山泊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的胆识和 当机立断的勇气使梁山泊得以稳定而迅速的发展,是梁山泊人心依托 的主要力量。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作文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作文 《颜氏家训》 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杂记类笔记。七卷,北 朝颜之推撰。颜之推(531~591以后),字介。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 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 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577年齐亡入周。隋代周后, 又仕于隋。正由于颜之推“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入隋 以后,便本着“务先王之道,绍家业之业”的宗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 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他是当时最博通、最有思想的学者,经历南北两朝,深知 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当时所有大小学问,他几乎都钻 研过,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后人颇有影响。颜之推一生, 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饱尝离乱之苦,深怀忐忑之虑。曾写了一篇《观我生赋》,对于自己身经亡国丧家的变故,以及“予一生而三化”的无可奈何情状,作了痛苦流涕的陈述,且悔恨道:“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畎亩之民,无读书 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辞其素朴,桀 纣无以污其清尘,此穷何由而至?兹辱安所自臻?”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颜氏家训》七卷,二十篇,《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

唐诗宋词的读书笔记(通用4篇)

唐诗宋词的读书笔记 唐诗宋词的读书笔记(通用4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诗宋词的读书笔记(通用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唐诗宋词的读书笔记1 泱泱大国,悠悠五千年,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如浩瀚的星空,而唐诗宋词便是那片星空里最夺目的一颗,只一眼,便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的确,畅游在唐诗宋词的世界里,我领悟到不同的精彩,博大的智慧和无语伦比的快乐。在那里,有短小精湛令人回味无穷的唐诗,清丽婉约意味久远的宋词,在那里,我与名人大师共赏大好山河,与大家词人同论兴荣衰败,在那里,我领悟到了精神世界不同的美感。 美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杜甫的引领下,我登上了五岳之首的巅峰,俯视大地,一种自豪之情悠然而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年迈中年的壮志豪情令人感叹不已,钦佩之余,也激励着我不断的努力上进;在我迷惘的时候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如同强劲有力的双翼,带领我穿过层层迷雾,达到胜利的彼岸。 美哉!当“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随着高山流水萦绕在我的耳畔;当面对“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之景浅吟“暗香浮动月黄昏”时;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随着缕缕清风吹向我的眼前;浓浓的古代文学气息使我陶醉在青山秀水当中,深深地领会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风情。 美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写不尽的落寞;“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是诉不尽的哀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道不完的思念;“过尽千帆皆不是,余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这是画不完的相思……这春水流不尽的愁思,牵动着我的情绪,同作者低起高伏。

2023年《史记》读后感15篇_1

2023年《史记》读后感15篇 《史记》读后感1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史记》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史记读后感。《史记》中对古代优秀任务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现了一个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为别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条河流,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也体现了劳动人民改变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我还从赵氏孤儿,塑造了忠臣程婴和公孙杵同奸臣屠岸贾斗志斗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于忠诚、善良、正义;鄙视邪恶,痛恨不忠不义。其中的《武王灭纣》通过文王和武王用他们的仁义、善良为民造福,让百姓安居乐业,和纣王的残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他们。《陈胜吴广》的故事讴歌了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带领奴隶推翻秦朝的暴政。陈胜从起义到牺牲只有6个月,然而他点燃的`反秦之火越烧越旺。《飞将军李广》写的是飞将军李广爱兵如子抵抗匈奴进犯,保卫国土,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人民的爱戴…… 司马迁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写完了《史记》,那是多大的痛苦!这是因为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才能继续坚持王若琳下去。没有了责任感,任何事情都无法很好完成。 试想想,如果校长没有责任感,我们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老师没有责任感,我们的班级又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即使做一个小小

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1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这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出现过众多璀璨的文明,比如文学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学串联起来,就构成了一部非常厚重的中国文学史。 文学和历史的关系一直是紧密相连的,如果你细细地去剖析中国文学史,它就是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许多朝代的盛衰兴亡都能在里面找出蛛丝马迹。因此在阅读和学习中国文学史时,不能抛开历史的层面,否则犹如纸上谈兵。 就像钱穆老先生在本书中所说的那般,讲文学应先明白历史,并非就文学讲文学,文学只是抽出来的,并非单独孤立的。明白了这样的关系以后,再去理解与实践,就可以更快地摸出门道了。 说到钱穆老先生的这部《中国文学史》,它比较特别,因为它并不是钱穆老先生本人所撰写的,而是由他的学生叶龙,根据当年的听课笔记,整理校订之后出版的。也就是说,这本《中国文学史》的原型是来自于钱穆老先生开授的一门课,至今它已经沉睡了60年之久。 钱穆老先生是众所周知的一位国学大师,一代通儒巨匠,他不仅博学,同样著作等身,开课无数。按照叶龙的回忆,钱穆老先生在当年的新亚就开课有:中国通史、中国的秦汉史、文化史、思想史、经济史、文学史,以及社会经济史、《论语》、孟子和庄子等,其他还有韩(愈)文与《诗经》。而这些,并不能称之为全部,可见钱穆老先生的博古通今不是过誉。 这本《中国文学史》共分为31章,从诗经一直讲到明清章回小说,把整个中国古代的文学完整的串到了一起,整体脉络清晰,语言通俗易懂。尽管是完全口语化的讲述,但不少句子堪称神来之笔,而为了

宋朝读后感3000字

宋朝读后感3000字 篇一:史记读后感3000字 史记读后感3000字 在悠长的古代文学史中,我们并不缺乏具精神原创性的大师。孔孟、老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他们的名字足以与日月同辉,彪炳千古。然而在当下的教育中,这样一些凝聚着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却日益离我们远去,除经院中的学者、教授们阅读、研究外,已是鲜有人问津。真正的大师不只是来“宴大宾”,传统文化需要普及,需要“平民化”。这对于精神缺钙的一代,显得尤其必要。新课标的提出恰逢其时地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新课标规定:高中阶段选修课必须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一规定使我们暂且可以从高考的阴影中走出来,堂而皇之走进大师,阅读经典。 那么,在高中阶段应开设哪些选修课?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哪些论著最有价值,最值得一读?这是个众说纷纭,无需定论的问题。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当短小精悍的、含蓄蕴藉的唐诗宋词、百科全书式的等成为学生与老师的首选对象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却往往被弃于思想的角落里。究竟该不该读,读什么,怎么读,这样的问题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不得不提到了日程上来。或许我们应当换一种眼光重新审视两千多年前的这部著作了。 “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集先秦、汉初文化之大成,、、、、、、、、等先秦典籍,皆可从中找到影子。比如一万来字的,差不多都被司马迁引用尽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就是一座先秦时期的图书馆,它详尽地记载着那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学等的成就,窥一斑可见全豹。而较之先秦诸作,它在形式上又有许多的优越性。首先,语言的浅显。司马迁将书面语与汉代生动的口语糅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语言风貌,清新,朴拙,更浅显,更口语化,也更易被今天的高中生理解与接受。其次,情节的奇特。清人袁枚说:“史迁叙事,有明知其不确,而贪其所闻新异,以助己之文章,则通篇以幻忽之语序之,使人得其意于言外,读史者不可不知也。”生性“爱奇”的司马迁在叙史时,仍不忘著上荒诞一笔。记载临江王刘荣被其父汉景帝谋害,后“葬兰田,燕数万衔土置冢上”。中类似这样的浪漫主义笔法还有很多,垓下之围、赵氏孤儿等故事皆绝妙之极,传为美谈。在二十四史中,是最富文学性的一部,它更像是一部历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秦王朝利用战国晚期邹衍的“五德终始”的学说,即一种历史循环论,来解释它的统治的合理性,而实际执行商鞅以来一套极严酷的刑法统治。,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中国古代文学史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使将军王贲攻齐,得齐王建,最后灭了齐,完成中国的统一,结束了二百年七国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这是地主阶级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 随着统一帝国的形成,秦王朝统治者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一系列的改革。废除西周以来分封侯王的旧制度,统一行政区划和组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使田畴、车涂、衣冠建制统一;简省“史籀大篆”为小篆,又作便于狱务、更趋简化的隶书,罢其不与秦文同者",使文字统一;此外,法令、历法等等,也得到了统一。这些改革,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无疑是有进步的作用的。 同时为了巩固和加强统一帝国的统治,秦王朝也实行了一系列的反动措施。它企图消灭人民的反秦武装,“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并打击旧贵族、地主的反秦力量,“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更有甚者,是企图消灭一切反秦意识,“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翻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奔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它不仅焚毁古书,消灭历史文化,而且也一举坑杀儒生四百六十馀人。 在箝制思想、摧残文化和刑法统治之下,秦代文学没有什么成就。完成于公元前二三九年(秦王政八年)、由吕不韦门客集体著作的《吕氏春秋》,有一定时代意义。它取材很广,包含春秋战国以来的各派思想,组成自己的完整的体系,是战国末年的统一形势在文化上的要求和反映。它和先秦其他子书一样,有不少片断借寓言故事来说理,明晰生动,富于文学意味。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统一前他的《谏逐客书》,指出秦统治者"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之非计,不仅表现了政治家的远见,而且也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晚期斗争剧烈、各国统治阶级争取人才的历史。这是一篇富于文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散文。统一后,秦始皇巡狩封禅,产生了不少石刻文,其中也有李斯的作品。一般是四言韵语,阿谀歌颂,对后世碑志文有影响。此外秦有《仙真人诗》和“杂赋”,今俱不传。 由于秦始皇和二世滥用民力,筑长城、治驰道、修骊山墓等等,暴虐无比,赋税无度,奢侈无穷,阶级矛盾迅速尖锐化,不到十五年,秦王朝便被六国残余贵族和广大人民的起义反抗所推翻。经过五年的楚汉战争,代之而起的,是统一的汉封建王朝。 汉初统治者承战乱之后,汲取秦王朝短期覆灭的教训,一方面恢复分封侯王的旧制度,巩固统治阶级的基础,一方面“约法省禁,轻田租”,对广大人民放松了压迫,减轻了剥削。因而初步取得了社会安定、有利生产的局面。“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汉书?食货志上》)文、景时代,统治者不断强调“农,天下之大本也”(《汉书?景帝纪》),进一步减轻劳役、赋税,恢复农业生产。这时土地尚比较平均,“未有并兼之害”(《汉书?食货志上》),

有关古诗的读书笔记

有关古诗的读书笔记 篇一:古诗读后感 古诗读后感 我读了古诗,我感受到了古诗的丰富含义和诗人的智慧。 我在小学二年级就养成背诵古诗的习惯。我每读完一篇诗,就有一个感想,于是我就坐在椅子上慢慢地思考。下面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我读古诗的方法与乐趣吧! 相信同学们都听过古人说的一句话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意思就是说:“一年之中春天是最好的时间,一天之中清晨就是最好的时间,这样既增加了你的记忆力,也增加你平淡无味的一天。中国向来以诗歌王国垂名千古。在诗国的天空上,名家如繁星闪烁。如才华横溢的诗人白居易,就跻身于这繁星之群。 在一个阳光充足的清晨,我坐在椅子上背诵古诗,这首诗的名字叫做《草》。背诵完后,突然发现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这首诗很有教育意义。诗中有一句诗叫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很有道理。意思就是说野地上被烧起的野草,只要到了春天,它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句诗同时也赞扬了草的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它早已成为名句,用来比作百折不挠的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不可消灭的革命力量。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在生活中,当我遇到一道题不会做时;当我厌学时;当我成绩差时,就会想到草。草的这种不被困难所屈服的精神鼓励了我,使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如此可见,背诵古诗对生活中的自己有多大的好处啊!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可以有志本矣”用来教育后代。我们可要牢记这句话呀!

听了我的事情,你们肯定也有所启发吧!心动不如行动,马上和我携起手来,走进朗读古诗的道路吧! 篇二:《诗经》读书笔记 《诗经》读书笔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秦风·蒹葭》 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气,竹影仙风。 蒹葭,芦苇也,离爱情最近的草,比玫瑰平易,却更繁琐。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 野旷玄远的古老时代,那条清澈见底的汉水湖畔旁,我们的远古祖先尽情的在芦苇旁边哼着自己嘴中的小曲,在华夏文明的边缘绝唱: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8篇)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8篇)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8篇) 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下面是小编我为您准备的《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范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唐诗》读书笔记篇1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不仅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因为如此,我借用国庆假期这个机会,细细品读了《唐诗三百首》。书中主要介绍了唐代的各大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有被称为诗仙李白的《将进酒》、被称为诗圣杜甫的《春望》、被称为诗佛王维的《山居秋暝》等等。每品读一首诗就仿佛将走入一个文字构建的朦胧美丽的世界,或悲或喜或动或静都让我留恋往返。我就挑选印象最为深刻的几首诗谈谈自己的感想。 首先是王维的《鹿柴》。开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两句,原意是想突出山中的寂静,可是诗人反其道而行之,不直接写“静”反而大胆采用“响”字。用空无一人的寂静山谷中传来的隐约人声来反衬深山的静谧,突出诗人寂寞的心境。我们在写作时也能够运用这种反衬的写作手法,借景托出人物的心理描述,而为自己的文章增添一份趣味与内涵。 接下来是李白的《山中问答》。虽然仅有短短四句,可是从这短小精悍的诗句中我读出了属于诗仙的处世之道。拥有万金的李白不贪恋繁华城区的奢华生活,而是选择隐居山林,在碧山丛林深处进取学习,汲取精神食粮。古人道:腹有诗书气自华。李白作为久负盛名的大诗人也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我们也应学习李白孜孜不倦的精神、坚持学习和戒骄戒躁的好习惯。 最终是诗佛王维的《少年行》。“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这两句写出咸阳城的游侠在路途中相遇,一见如故,便相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