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流化床速度实验报告

临界流化床速度实验报告
临界流化床速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题目:测定3um石英砂临界流化速度组别:第3组

日期:2016年1月26日

流化床临界速度的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流态化的实验现象,学习通过颗粒床层流动特性的测量方法;

2)了解测量临界流化速度的方法和仪器的使用;

3)测定临界流化速度,并作出流化曲线图;

二、实验原理

流态化是一种使用固体颗粒通过与流体接触而转变成类似于流体状态的操作。近年来,这种技术发展很快,许多工业部门在处理粉粒状物料的输送、混合、涂层、换热、干燥、吸附、煅烧和气---固反应过程等过程中,都广泛地应用了流态化技术。

固体流态化过程的基本概念

如果流体自下而上地流过颗粒层,则根据流速的不同,会出现三种不同的

阶段,如下图所示:

固定床流化床气力输送

流化过程的几个阶段

1)固定床阶段

如果流体通过颗粒床层的表观速度(即空床速度)U较低,使颗粒空隙中流

体的真实速度U1 ,则小于颗粒的沉降速度U t 则颗粒基本上保持静止不动,颗粒称为固定床。2)流化床阶段

当流体的表观速度U加大到某一数值时,真实速度U1比颗粒的沉降速度U t

大了,此时床层内较小的颗粒将松动或“浮起”,颗粒层高度也有明显增大。但随着床层的膨胀,床内空隙率ε也增大,而U1=U/ε,所以,真实速度U1随后又下降,直至降到沉降速度U t

为止。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表观速度下,颗粒床层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将不再膨胀,此时颗粒悬浮于流体中,床层有一个明显的上界面,与沸腾水的表面相似,这种床层称为流化床。因为流化床的空隙率随流体表观速度增大而变化,因此,能够维持流化床状态的表观速度可以有一个较宽的范围。实际流化床操作的流体速度原则上要大于起始流化速度,又要小于带出速度,而这两个临界速度一般均有实验得出。

3)颗粒输送阶段

如果继续提高流体的表观速度U,使真实速度U1大于颗粒的沉降速度U t,则颗粒将被气流带走,此时床层上界面消失,这种状态称为气力输送。

2、固体流态化的分类

流化床按其性状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即散式流态化和聚式流态化。

散式流态化一般发生在液—固系统,此种床层从开始膨胀直到气力输送,床内颗粒的扰动程度是平缓的加大的,床层的上界面较为清晰。

聚式流态化一般发生在气—固系统,这也是目前工业上应用较多的流化床形式,从开始流态化开始,床层的波动逐渐加剧,但其膨胀程度却不大。因为气体与固体的密度差别较大,气体要将固体颗粒推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只有小部分气体在颗粒间通过,大部分气体则汇成气泡穿过床层,而气泡穿过床层时造成床层波动,它们在上升过程中逐渐长大和相互合并,到达床层顶部则破裂而将该处的颗粒溅散,使得床层上界面起伏不定。床层内的颗粒则很少分散开来各自运动,而多是聚结成团地运动,成团地被气泡推起或挤开。

聚式流态化

聚式流态化床中有以下两种不正常现象:

腾涌现象如果床层高度与直径的比值过大,气速过高时,就容易产生气泡的相互聚合,而成为大气泡,在气泡直径长大到与床径相等时,就将床层分为几段,床内物料以活塞推进的方式向上运动,在达到上部后气泡破裂,部分颗粒又重新回落,这既是腾涌,又称为节涌。腾涌严重地降低床层的稳定性,使气—固之间的接触状况恶化,并使床层受到冲击,发生振动,损坏内部构件,加剧颗粒的磨损与带出。

沟流现象在大直径床层中,由于颗粒堆积不匀或气体初始分别不良,可在床内局部地方

形成沟流。此时,大量气体经过局部地区的通道上升,而床层的其余部分仍处于固定床阶段而未被流化(死床)。显然,当发生沟流现象时,气体不能与全部颗粒良好接触,将使工艺过程严重恶化。

3、流化床压降与流速的关系 流化速度定义:

床层横截面积

气体体积流量=

=

F Q u

流化数: n=U/Umf

流化形成的条件和流态化的基本特征:

(1)流态化是一种由于流体向上流过固体颗粒堆积的床层,使得颗粒具有一般流体性质的现象。

(2)当流体速度较低时,床层处于固定床状态,此时,流体与床层压降的关系可用Ergun 公式(Ergun ,1949)表示。Ergun 公式是流态化原理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公式:

(1)(1)

150 1.75f

v v

u P u H d d ρεμεεε?--=+22

32

3

△P -床层压降 H -床高 ε-床层空隙率 μ-流体动力粘度 u -表观流速

dv -颗粒等体积当量直径 ρf -流体密度

当流体流速达到临界流化速度后,△P 与流速的关系不再遵从Ergun 公式。

均匀粒度沙粒床层的压降与气速的关系:

宽筛分粒度床层的压降与气速的关系:

当床料处于临界流化状态时:

[](1)p mf f mf mf

P gH ρερε?=-+

上式与Ergun 公式联立,并考虑颗粒球形度φs 后可得:

150(1)()1.75()()p mf f mf p mf f

f p f s mf

s

mf

p d u d u d g ρερρρρφε

μφε

μμ

--+=22332

Wen C. Y.和Yu Y. H.试验发现:

1

14

s mf

φε≈3

111

mf

s mf

εφε-≈3

代入前式得到:

121

()p mf f

p f p f d u d g C C C ρρρρμ

μ??-=+-????

3

22

0.5

即:

121

Re mf

C C Ar C ??=+-??

0.5

2

式中,C1=,C2=

当颗粒较细,Remf 较小时,Ergun 公式中的粘性力项占主导,惯性力项可忽略,即:

Re 20p <时

2

()1650p p f mf d g

u ρρμ

-=

当颗粒较粗,Remf 较大时,Ergun 公式中的惯性力项占主导,粘性力项可忽略,即:

Re 1000p >时

2

()24.5p p f mf f

d g u ρρρ-=

采用Grace 公式(C1=;C2=)计算得到的Remf 与压力条件下的测试结果比较吻合:

Grace 公式: 2.270408.027.2Re 5

.02mf -+=

)(Ar 三、实验方法

实验过程中,由于测压是测的布风板以下和装置出口的压力,所以测的压力多了布风板的压力,得到的总压为:?P=?P 布风板+?P 物料

因此,实验前先测定布风板总压?P 布风板,再测定有物料时候的总压?P 物料。这样就计算出实

际要测定的总压。

四、实验装置和仪器

实验装置

主要仪器:冷态流化床实验装置,空气压缩机,U形压差管,烧杯,电子秤。

五、实验步骤

1、首先用烧杯称取500g石英砂,筛分直径为,作为实验备用;

2、检查实验设备的连接是否完好的;

3、开始测空床布风板的压差,启动风机,调整流量到0,稳定之后再调到250,稳定后记录,然后按照压差差值为250逐渐上调,依次记录数据,直到调到2500,然后再以250的差值往下调,调到250,记录数据。实验重复测定三次。停止风机运行。

4、测定完布风板压力后,开始装入物料。启动风机,调整流量到0,稳定之后再调到250,稳定后记录,然后按照压差差值为250逐渐上调,依次记录数据,并观察流化态的生成过程,预测临界点,在临界点出作微调,然后再以250的差值调,直到调到2500,然后再以250的差值往下调,同样在临界点作微调,然后再以250的差值调到250,记录数据。并记录下实验过程中出现流化态时的图片,实验重复测定三次。

5,测定完物料压力后,停止运行,取出物料,整理数据。

六、实验数据

1、空床压差

空床流量1组上

1组下

2组上

2组下

3组上

3组下

上行均值下行均值

25030404060506040 50040705070707070 75080110801208012080

2、物料压差

加物料流量

1组

上行

1组

下行

2组

上行

2组

下行

3组

上行

3组

下行

上行均值下行均值

250930650600640620630640

500

185

118

124

102

120

115

1430

750

188

173

182

143

161

159

1770

100 0

202

195

194

192

194

195

1940

125 0

214

203

203

201

202

202

2020

150 0

215

215

214

208

211

214

175 0

230

222

222

222

224

225

2230

200 0

235

235

234

5

234

234

236

23452350

225 0

245

245

247

243

246

245

2460

250 0

255

255

252

252

255

256

2540

3、物料高度差250

500

750

800

900

950

1000

1250

1500

1750

2000

2250

2500

七、实验数据整理

1,原始数据:流量计单位m3/h,最大量程h,温度20°(室温),流化床直径60*5mm(60是外径,内径50),U形管里面介质是水,石英砂质量为500g,筛分直径为300um。

2,由于实验的上行数据存在迟滞效应,所以所以结果采用下行数据,其中实际需要测量的压

差为:?P=?P

布风板+?P

物料,

所以临界流化压差为?P

物料

=?P-?P

布风板

,实验数据整理如下:

流量?P下行均值?P布风板下行均值?P物料实际压力值250640

50070

750

100019401801760

125020202501770

1500

17502230

200023505201830

2250

2500

3数据处理得到的折线图:

4实验图片

八、数据分析与结果

根据

床层横截面积

气体体积流量

=

=

F

Q

u

由所以所得数据,可知在流量为950m3/h 的时候,为临界流化状态开始的临界点,这个时候的压差均值在1830pa 。

由公式 u mf =Q/F=950/**3600= m 2/s 再由Grace 公式计算:

2.270408.027.2Re 5

.02mf -+=

)(Ar 其中Ar 为阿基米德数:Ar=Lg ρl (ρ-ρl )/μ2

得到

u mf =

误差为=()/=%

九、实验总结

通过实验,结果数据分析与处理,可以看到,实验得到的结果,与用Grace 经验公式计算

的误差不是很大,出现误差的原因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所有条件可能不一样,实验装置本身的误差也会导致误差的出现。总之,通过实验,对实验过程有了了解,对传热传质的过程有了实际的了解。在这次实验当中,首先感谢吴烨老师的指导,其次就是各组员的合作,让实验顺利进行。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 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 班级: 姓名:学号:时间: 一、引言 速度知觉反应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速度知觉也是各项劳动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 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驾驶员超车要估计前面车子的速度,要估计对面来车的速度,要 估计前面横越车子、行人的速度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要对足球滚动的速度,其他运动员跑动 速度要做出敏捷快速的判断,所以准确掌握速度判断能力是很有用的。本实验是用平均误差 法来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不同状态下,被试者的速度知觉是否有不同。 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 最基本的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比较(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接近 阈限时,被试可反复调整,直到其满意为止。被试调整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 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由于被试参与操作,也容易产生动作误差。 例如,从小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和从大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 其结果就可能不同。其计算公式如下: ae=∑∣x-s∣/n 式中,|x-s|: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 x:被试估计时间 s:标准时间 n:实验次数 用这个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因为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 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而绝对阈限则50%次感觉到的强度之下。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 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 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用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二、实验目的 运用平均误差法分析得出在不同状态下人的速度知觉。 三、实验方法 3.1 被试 1名被试,年龄21岁左右。 3.2 仪器 名称:ep509速度知觉测试仪器 组成:仪器的正面是由知觉箱、被试反应键和活动挡板组成。 仪器的背面是由控制操作面板、反应键插座和电源插座组成。控制操作面板上有许多开 关和按钮:计时器、位置选择开关(远和近)、速度选择开关(快和慢)、启动按钮、复位按 钮、电源开关和实验/演示切换开关。 3.3 操作 1.将电源线连接到220v交流电上。 2.将反映键的插头接到知觉箱的插座上。 3.打开电 源。 4.速度选择开关有快、慢两档供主试选择(慢:4s 5.位置选择开关有近远两档,挡板与开关选择同步移动,供主试选择。 6.主试按启动按 钮,灯光自右向左移动。 7.被试按下反应键后,计时器显示结果。 8、主试按复位键为下次 操作做准备。 3.4 测试方法 1.演示 2.被试坐在仪器正前方,眼睛平视右面的光点,注意前面光电的变化。 3.主试按下仪器 操作面左下方按键,使仪器工作在演示状态下。

流化床制粒影响因素的探讨

流化床制粒影响因素的探讨 [关键词]:流化床,制粒,影响因素 流化床制粒(fluidized bed granulation)又称沸腾制粒,指利用气流使粉末物料悬浮呈沸腾状,再喷入雾状粘合剂使粉末结合成粒,最后得到干燥的颗粒。在此过程中,物料的混合、制粒、干燥同时完成,因此又称一步制粒。1964年Scott等将Wurster方法作了改进并应用于医药工业。我国于1980年引进沸腾制粒、包衣设备,可取代传统湿法制粒。 1流化床的结构和作用原理 流化床制粒机由容器、筛板、喷嘴、捕集袋、空气进出口、物料进出口等部分组成。经净化的空气加热后通过筛板进入容器,加热物料并使其呈流态化。此时粘合剂以雾状喷入,使物料粉末聚结成粒子核,进而形成颗粒,同步干燥,得到多孔性、表面积较大的柔软颗粒。 2流化床制粒的优点 与挤出制粒相比,流化床制粒有以下优点:(1)混合、制粒、干燥一次完成,生产工艺简单、自动化程度高;(2)所得颗粒圆整、均匀,溶解性能好;(3)颗粒的流动性和可压性好,压片时片重波动幅度小,所得片剂崩解性能好、外观质量佳;(4) 颗粒间较少或几不发生可溶性成分迁移,减小了由此造成片剂含量不均匀的可能性;(5)在密闭容器内操作,无粉尘飞扬,符合GMP要求。流化床适于中成药,尤其是浸膏量大、辅料相对较少的中药颗粒的制备,及对湿和热敏感的药物制粒。 3 影响流化床制粒的因素 3.1 制粒材料 用亲水性材料制粒时,粉末与粘合剂互溶,易凝集成粒,故适宜采用流化床制粒。而疏水性材料的粉粒需藉粘合剂的架桥作用才能黏结在一起,溶剂蒸发后,形成颗粒。无论是亲水性还是疏水性材料,粉末粒度必须达到80目以上,否则制得的颗粒有色斑或粒径偏大,分布不均匀,从而影响药物的溶出和吸收。通过进料前将原辅料在机外预混可改善制粒效果。 吸湿性材料黏性强、流动性差、引湿性强,在贮存过程中易吸潮,若用以制粒则受热时会使其中易溶成分溶解导致物料软化结块,未喷雾即出现粘筛和大面积结块,沸腾几乎停止(又称塌床)。因此,在制粒前应先进行干燥。经喷雾干燥的浸膏粉粒松散均匀、含水量低、流动性好,易于“流化”,是目前最佳沸腾制粒粉料。对于黏性特别大和引湿性强的浸膏粉,可制成浓缩流浸膏作为粘合剂喷雾,以其它黏性不大的原、辅料做颗粒母核。吸湿性较差(如淀粉)的材料成粒较困难,如以水为粘合剂,制得的淀粉颗粒细小,且较松散;改用淀粉浆或糊精浆等黏度较大的溶液作粘合剂,可制得较大粒径的颗粒。 若中药浸膏粉与辅料的密度相差较大,则沸腾时从下至上的物料密度逐渐减小,无法混匀,成粒也困难,压得的片剂色斑严重。对此可采用前述制成浓缩流浸膏作粘合剂喷雾的方法解决。但也可能会带来两个问题:(1)流浸膏黏度过大,喷枪易堵塞,所得颗粒粒径也偏大;(2)所得颗粒中流浸膏的含量偏低,与处方量不匹配。此时必须选择适当的辅料或改进前处理。 制粒材料本身的含水量也会影响颗粒质量。一般情况下,颗粒粒径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因此,进料后应先预热物料进行适当干燥,再喷粘合剂。 3.2进风温度 进风温度高,溶剂蒸发快,降低了粘合剂对粉末的润湿和渗透能力,所得颗粒粒径小、脆性大、松密度和流动性小;有些粘合剂雾滴在接触粉料前就己挥干,造成颗粒中细粉较多。若温度过高,还会使颗粒表面的溶剂蒸发过快,得到大量外干内湿、色深的大颗粒。此外,有些粉料高温下易软化,且黏性增大、流动性变差,易粘附在容器壁上,逐渐结成大的团块;甚至物料熔融、粘结在筛板上,堵塞网眼造成塌床。温度过低,则湿颗粒不能及时干燥,相互聚结成大的团块,也会造成塌床。 3.3进风湿度 进风湿度大,则湿颗粒不能及时干燥,易粘结粉料。当以易吸湿的中药浸膏粉为底料时,若进风湿度大,往往可能在物料预热时就产生大量结块,造成塌床。因此,应控制环境湿度,降低进风空气的湿度。 3.4粘合剂黏度 粘合剂黏度大,形成的雾滴大,所得颗粒粒径大、脆性小、硬度大。也易使物料结块,堵塞喷嘴,造成粘合剂实际流速低,颗粒中细粉多;甚至在喷嘴处会有粘合剂的液滴滴入物料中,造成塌床。若粘合剂黏度低,则形成的雾滴小,物料成粒困难,所得颗粒中细粉偏多,且较松散。 3.5粘合剂流速 粘合剂流速大,形成的雾滴大,则粘合剂的润湿和渗透能力大,所得颗粒粒径大,脆性小。在雾化压力确定的条件下,粘合剂流速增加,颗粒的堆密度大。流速过大时,湿颗粒不能及时干燥会聚结成团块,造成塌床;较小时,颗粒粒径小,有时因雾滴较小而易失去溶剂造成颗粒中细粉多。 3.6雾化空气压力 压力增大,易使粘合剂形成细雾,降低对粉末的湿润能力,所得颗粒粒径小、脆性大,而松密度和流动性则不受影响。压力过高会改变流化状态,使气流紊乱,粉粒在局部结块;压力较小则粘合剂雾滴大,颗粒粒径大。

测量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纪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同学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测量出速度)那我们现在出去测量你觉得合适吗?想想能 否通过设计一个模型,做个实验来研究呢? 二.研究新知 出示一个这样的模型,这个模型是研究什么问题的呢?或者说通过这个模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提出问题:如小车从斜面上滚下来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现在你们猜想一下会是什么情况?(猜想与假设)。猜想后不行动永远只能是猜想,所以我们要 设计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想(设计实验) 课本上已经设计了一个实验,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23页内容,带着问题去阅读,明 确: 实验目的:学会测量平均速度(板书课题) 实验原理:v=s/t 实验器材:刻度尺(测量s),停表(测量t),斜面、小车、金属片教师视频演示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仔细听,思考: 1.斜面上下滑的小车做什么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2.怎样表示小车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 3.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s,用停表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t,由公式v=s/t可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4.小车运动的距离(也就是s)测量哪里到哪里的距离? 车头到车头或车尾到车尾 5.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将斜面调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太陡,这样会使小车下滑的时间太短;也不能太小,由于摩擦,小车可能无法自行下滑。所以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小车运动的时间长一些,主要是为了便于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减少误差的产生

流化床实验报告

流化床干燥实验装置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流化床干燥装置的基本结构、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 2. 学习测定物料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干燥特性的实验方法。 3. 掌握根据实验干燥曲线求干燥速率曲线、恒速阶段干燥速率、临界含水量、平衡含水量的实验分析方法。 4. 实验研究干燥条件对于干燥过程特性的影响。 二、基本原理 在设计干燥器的尺寸或确定干燥器的生产能力时,被干燥物料在给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临界湿含量和平衡湿含量等干燥特性数据是最基本的技术依据参数。由于实际生产中被干燥物料的性质千变万化,因此对于大多数具体的被干燥物料而言,其干燥特性数据常常需要通过实验测定而取得。 1. 干燥速率的定义 干燥速率定义为单位干燥面积(提供湿分汽化的面积)、单位时间内所除去的湿分质量,即: C G dX dW U Ad Ad ττ = =- kg/(m2s) (11-1) 式中,U -干燥速率,又称干燥通量,kg/(m2s );A -干燥表面积,m2;W -汽化的湿 分量,kg ; τ -干燥时间,s ;Gc -绝干物料的质量,kg ;X -物料湿含量,kg 湿分/kg 干物料 2. 干燥速率的测定方法 (1)将电子天平开启,待用。将快速水分测定仪开启,待用。 (2)将0.5~1kg 的湿物料(如取0.5~1kg 的黄豆放入60~70℃的热水中泡30min ,取出,并用干毛巾吸干表面水分,待用。 (3)开启风机,调节风量至40~60m3/h ,打开加热器加热。待热风温度恒定后(通常可设定在70~80℃),将湿物料加入流化床中,开始计时,每过4min 取出10克左右的物料,同时读取床层温度。将取出的湿物料在快速水分测定仪中测定,得初始质量i G 和终了质量 iC G 。则物料中瞬间含水率 iC iC i i G G G X -= 。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篇一: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研部:贾月娥 实验目的:学习速度知觉的测量方法,测定速度知觉的准确性。 1.引言 1.1 简介: 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与时间知觉也有一定关系。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意义。速度知觉的准确性可以作为职业测评的一个指标。 本实验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2.实验对象与方法 1.2 方法与程序:本实验有两种运动速度(40点/秒和100点/秒),三种运动类型(水平、垂直和平面运动)。为克服方向带来的误差,每种运动类型又有两种相反方向(左右、上下和里外),这样就组合成12种任务,每种任务测两次,共24次。各类测定随机呈现。老师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法(认为时间到了即按反应键),然后开始测定。每次测定之后都有反馈,被试可以对照调整自己以后的估计。时间估计精确到毫秒级。 1.3 结果与讨论:结果分数中列出了平均估计误差(相

对误差),由所有24次估计的误差的绝对值平均而来,代表被试的平均估计准确性,越小表示估计越准确。并列出了各种运动方向和速度下的平均估计误差。 详细结果分六列:第一列为运动速度;第二列为运动方向;第三列为实际运动时间;第四列为估计运动时间;第五列为估计绝对误差(正表示估计太迟,误差为负表示估计太早),三四五列均以毫秒为单位;第六列为估计相对误差,即:(估计时间-实际时间)/实际时间。 请统计检验运动速度、运动类型以及练习对速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XX级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运动训练7班学生、女、23岁,。 2.2器材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选择速度知觉实验用按键器进行操作。 2.3步骤 1)被试进入实验室选择一台电脑坐下,打开实验操作系统,选择实验; 2)在组长的指导下打开速度知觉实验,认真阅读实验指导语,并点击开始进行实验;

③ 沸腾制粒技术总结

流化床制粒经验分享 最近做了好几个项目都是涉及流化床制粒的,通过项目的开展和相关资料的阅读对流化床制粒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整个总结分为 设备篇(简单介绍一下流化床的关键部件)、 物料篇(主要介绍流化床制粒所用的各种粘合剂)、 工艺篇(对流化床制粒的几个过程进行分别介绍)以及其他一些常见问题。如有不足之处,敬请广大站友指正和补充。 1. 设备篇 一个完整的流化床设备包括了空气处理单元、物料槽、扩展槽、过滤袋、喷液系统(粘合剂制备罐、蠕动泵、喷枪)和控制系统等部门组成,对其中关键的几部分进行说明:空气处理单元:流化床制粒所用的空气必须经过过滤和除湿(加湿),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除湿(加湿)装置,空气的湿度对流化床的制粒效果会有显著的影响,在不同的季节,空气的湿度显著不同,冬季1度露点相当于每kg空气中还有4g水,而夏季20度露点相当于每kg水中含有15g水,如果没有加湿或除湿设备,那可能导致工艺的重现性差。露点温度并不是越低越好,低了物料容易产生静电影响最终收率,还会导致LOD偏低;太高会延长干燥时间,一般建议控制进风露点在8-10度左右,10度露点温度相当于每kg空气中含有8g水,对于细粉率极高的物料,可见采用15度左右的露点温度,可以有效降低静电和保证流化状态。 物料槽:物料占物料槽总体积的35-90%最为合理,粉末制粒后得到的颗粒与起始粉末的堆密度会略有升高,但是差异不大,所以只要保证开始投料量处于物料超最佳体积范围即可。物料槽的底盘开孔率非常重要,它决定了物料流化时的压差,开孔率一般为12%,底盘的孔径一般为100μm. 喷枪:液体在经过雾化后溶液体积扩散1000倍左右,喷嘴的口径大小一般对制粒效果没有太大的影响,溶液型粘合剂建议使用小口径喷嘴,混悬液和淀粉浆建议使用大孔径喷嘴。喷嘴的数量常见的有单喷嘴型,三喷嘴型和六喷嘴型三种,但是要注意多喷嘴型时每个喷嘴的喷液范围不可重叠,否则会造成粘合剂局部过量。 过滤袋:常采用聚酯材料,一般为20 μm 的透过率,最小可达到3-5 μm,目前也有金属过滤器,在制粒时通过压缩空气反冲出去上面的物料粉末,每个过滤器都配有冲洗喷头,可实现在线清洗。 2. 物料篇 主要是想介绍一下流化床制粒所用的粘合剂 (1)淀粉浆:在流化床制粒时,淀粉浆的浓度一般建议在8%一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淀粉浆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差别非常大,所以用蠕动泵喷液时的速率也会不同,这边有个参数可供大家参考,建议将淀粉浆加热至82-86度时停止加热,整个制粒过程中始终保持温度大于60度。如果觉得淀粉浆的粘度低,可以采用混合粘合剂,如6%淀粉浆+3% PVP. (2)预胶化淀粉:可以部分溶于冷水,建议浓度5-8%,也可以直接以粉末形式加入处方中,以水作为润湿剂制粒,但是与液体形式相比要达到相同的粘合效果需2-4倍量 (3)PVP K30:溶于水or乙醇,浓度范围5-30%,流化床中常用浓度为20%,也可直接加入粉末处方,用水或乙醇作为润湿剂进行制粒,但是达到相同粘合效果所需用量需大大增加。使

化工原理干燥实验报告.doc

化工原理干燥实验报告 一、摘要 本实验在了解沸腾流化床干燥器的基本流程及操作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沸腾流化床干燥器的实验装置测定干燥速率曲线,物料含水量、床层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流化床压降与气速曲线。 干燥实验中通过计算含水率、平均含水率、干燥速率来测定干燥速率曲线和含水量、床层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流化床实验中通过计算标准状况下空气体积、使用状态下空气体积、空气流速来测定流化床压降与气速曲线。 二、实验目的 1、了解流化床干燥器的基本流程及操作方法。 2、掌握流化床流化曲线的测定方法,测定流化床床层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测定物料含水量及床层温度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 4、掌握物料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方法,测定干燥速率曲线,并确定临界含水量X0及恒速阶段的传质系数kH及降速阶段的比例系数KX。 三、实验原理 1、流化曲线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不同空气流量下的床层压降,得

到流化床床层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如图)。 当气速较小时,操作过程处于固定床阶段(AB段),床层基本静止不动,气体只能从床层空隙中流过,压降与流速成正比,斜率约为1(在双对数坐标系中)。当气速逐渐增加(进入BC段),床层开始膨胀,空隙率增大,压降与气速的关系将不再成比例。 当气速继续增大,进入流化阶段(CD段),固体颗粒随气体流动而悬浮运动,随着气速的增加,床层高度逐渐增加,但床层压降基本保持不变,等于单位面积的床层净重。当气速增大至某一值后(D点),床层压降将减小,颗粒逐渐被气体带走,此时,便进入了气流输送阶段。D点处的流速即被称为带出速度(u0)。 在流化状态下降低气速,压降与气速的关系线将沿图中的DC线返回至C点。若气速继续降低,曲线将无法按CBA继续变化,而是沿CA’变化。C点处的流速被称为起始流化速度(umf)。 在生产操作过程中,气速应介于起始流化速度与带出速度之间,此时床层压降保持恒定,这是流化床的重要特点。据此,可以通过测定床层压降来判断床层流化的优劣。 2、干燥特性曲线 将湿物料置于一定的干燥条件下,测定被那干燥物料的质量和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可得到物料含水量(X)与时间(τ)的关系曲线及物料温度(θ)与时间(τ)的关系曲线(见下图)。物料含水量与时间关系曲线的斜率即为干燥速率(u)。将干燥速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研部:贾月娥 实验目的:学习速度知觉的测量方法,测定速度知觉的准确性。 1.引言 1.1 简介: 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与时间知觉也有一定关系。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意义。速度知觉的准确性可以作为职业测评的一个指标。 本实验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2.实验对象与方法 1.2 方法与程序:本实验有两种运动速度(40点/秒和100点/秒),三种运动类型(水平、垂直和平面运动)。为克服方向带来的误差,每种运动类型又有两种相反方向(左右、上下和里外),这样就组合成12种任务,每种任务测两次,共24次。各类测定随机呈现。 老师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法(认为时间到了即按反应键),然后开始测定。每次测定之后都有反馈,被试可以对照调整自己以后的估计。时间估计精确到毫秒级。 1.3 结果与讨论:结果分数中列出了平均估计误差(相对误差),由所有24次估计的误差的绝对值平均而来,代表被试的平均估计准确性,越小表示估计越准确。并列出了各种运动方向和速度下的平均估计误差。 详细结果分六列:第一列为运动速度;第二列为运动方向;第三列为实际运动时间;第四列为估计运动时间;第五列为估计绝对误差(正表示估计太迟,误差为负表示估计太早),三四五列均以毫秒为单位;第六列为估计相对误差,即:(估计时间-实际时间)/实际时间。 请统计检验运动速度、运动类型以及练习对速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2015级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运动训练7班学生、女、23岁,。 2.2器材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选择速度知觉实验用按键器进行操作。 2.3步骤 1)被试进入实验室选择一台电脑坐下,打开实验操作系统,选择实验; 2)在组长的指导下打开速度知觉实验,认真阅读实验指导语,并点击开始进行实验; 3)屏幕上将出现运动的小点,被试用按键器对运动的小点进行速度估计。 2.4 数据处理 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这组数据进行一系列描述性分析、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分析,得出个人结果、小组结果、总体结果及小组结果与总体结果的差异。 2.4 变量情况

流化床干燥实验——流化床和洞道干燥----实验报告

流化床和洞道干燥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流化床、洞道干燥装置的基本结构、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 2. 学习测定物料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干燥特性的实验方法。 3. 掌握根据实验干燥曲线求取干燥速率曲线以及恒速阶段干燥速率、临界含水量、平 衡含水量的实验分析方法。 4. 实验研究干燥条件对于干燥过程特性的影响。 二、基本原理 在设计干燥器的尺寸或确定干燥器的生产能力时,被干燥物料在给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临界湿含量和平衡湿含量等干燥特性数据是最基本的技术依据参数,通常地,其干燥特性数据需要通过实验测定而取得。 按干燥过程中空气状态参数是否变化,可将干燥过程分为恒定干燥条件操作和非恒定干燥条件操作两大类。若用大量空气干燥少量物料,则可以认为湿空气在干燥过程中温度、湿度均不变,再加上气流速度以及气流与物料的接触方式不变,则称这种操作为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操作。 2.1. 干燥速率的定义 干燥速率定义为单位干燥面积(提供湿分汽化的面积)、单位时间内所除去的湿分质量,即: -c G dX dw U A d A d τ τ = =kg/(m 2/s) 式中,U -干燥速率,又称干燥通量,kg/(m 2 s ); A -干燥表面积,m 2 ; W -汽化的湿分量,kg ; τ -干燥时间,s ; Gc -绝干物料的质量,kg ; X -物料湿含量,kg 湿分/kg 干物料,负号表示X 随干燥时间的增加而减少。 2.2. 干燥速率的测定方法

(1)将电子天平开启,待用。 (2)将快速水分测定仪开启,待用。 (3)将0.5~1kg 的红豆(如取0.5~1kg 的绿豆/花生放入60~70℃的热水中泡30min ,取出,并用干毛巾吸干表面水分,待用。 (4)开启风机,调节风量至40~60m 3 /h ,打开加热器加热。待热风温度恒定后(通常可设定在70~80℃),将湿物料加入流化床中,开始计时,每过4min 取出四颗红豆的物料,同时读取床层温度。将取出的湿物料在快速水分测定仪中测定,得初始质量G i 和终了质量G ic ,则物料中瞬间含水率为: i ic i ic G -G X = G 计算出每一时刻的瞬间含水量X i ,然后将X i 对干燥时间i τ作图,如图1,即为干燥曲线。 图1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曲线 上述干燥曲线还可以变换得到干燥速率曲线。由已测得的干燥曲线求出不同i dX 下的斜率 i i dX d τ,再由式11-1计算得到干燥速率U ,将U 对X 作图,就是干燥速率曲线,如图2 所示。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单双眼的深度知觉 1、引言: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这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 远近的反映。视网膜虽然是一个两维的平面,但人不仅能感知平面的物体,而且还能产生具有深度的三维空间的知觉。这主要是通过双眼视觉实现的。有关深度知觉的线索,既有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的调节、运动视差等生理的线索,也有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对象的的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以及熟悉物体的大小等客观线索。 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线索,单凭一只眼睛观察物体也可以产生深度知觉。用视觉来知觉深度,是以视觉和触摸觉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联系为基础的。通过大脑的整合活动就可作出深度和距离的判断。但个体在知觉对象的空间关系时,并不完全意识到上述那些主、客观条件的作用。 2、方法 2﹒1被试 同一年龄段被试共五人参加了实验,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本科生,19-21岁,三女两男,随机分配实验。 2﹒2仪器与材料 霍尔·多尔曼深度仪,书本 2﹒3实验程序 2﹒3﹒1让被试用双眼观察,将深度知觉仪上固定的小棍作为标准刺激,可以运动的小棍作为变异刺激。被试坐在离仪器窗口0.5m处,双眼与窗口水平。 2﹒3﹒2然后告诉被试:“你坐在这里能看见前面仪器的窗口里有三根垂直的小棍,请你调手边的遥控器,调节中间那根棍的远近,当你用双眼观察时觉得它与左右的小棍离你同样近为止。请你按这种方法重复做,每次的要求都是一样的。” 2﹒3﹒3主试每次讲变异刺激都调到显然比标准刺激较远的位置,但各次的起点各不相同。这样共做五次。变异刺激的方位按预先的安排进行。每次记下被试的结果:变异刺激与标准刺激的距离(mm),即误差。 2﹒3﹒4让被试用优势眼(单眼)观察,按以上方法调节小棍,共做10次。 2﹒3﹒5让被试再用双眼观察,用同样的方法测定10次。 2﹒3﹒6换被试,重复做。 1、结果 被试性别双眼平均误差(mm) 单眼平均误差(mm) 1 男0.16 3.37 2 女0.2 3 1.91 3 女 2.91 2.97 4 男0.3 5 1.92 5 女0.3 1.97 1、讨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下面是出guo为大家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 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校即将召开秋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加4×100 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练了一会儿,同 学们开始讨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李老师看到同学们争论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 * 证明丁同学跑步速度是越来越慢,还是越来越快的呢”? 如图1,让小车从斜面滚下,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是否改变?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学生思考:只要测量出丁同学跑步的速度就容易判断了。 结合具体例子提出物理问题,便于学生思考回答。 【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交流总结: 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流化床干燥实验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流化床干燥实验 班级:环工0903 学号:200912102 姓名:滕飞

一、实验目的及人物 1.了解流化床干燥器的基本流程及操作方式。 2.掌握流化床流化曲线的测定方法,测定流化床床层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测定物料含水量及床层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 4.掌握物料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方法,测定干燥速率曲线,并确定临界含水量X0及恒速阶段的传质系数KH及降速阶段的比例系数KX。 二、实验原理 1、流化曲线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不同空气流量下的床层压降,得到流化床床层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下图)。 当气速较小时,操作过程处于固定床阶段(AB段),床层基本不动,压降与流速成正比,斜率约为1。当气速逐渐增加(进入BC段),床层开始膨胀,压降与气速关系不再成比例。当气速逐渐增大,进入流化阶段(CD段),固体颗粒随气体流动而悬浮运动,随气速增加床层高度逐渐增加,但床层压降基本保持不变。当气速增大到某一值(D点),床层压降减小,颗粒逐渐被气体带走,此时便进 u。在流化状态下降低气速,压降与入气流输送阶段。D点处流速即为带出速度 气速关系将沿图中DC线返回至C点。若气速继续降低,曲线沿CA’变化。C点 u。 处流速被称为起始流化速度 mf 2、干燥特性曲线 将湿物料置于一定干燥条件下,测定被干燥物料的质量和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可见物料含水量(X)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及物料温度(θ)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如下图左)。物料含水量与时间关系曲线的斜率即为干燥速率(u)。将干燥速率对物料含水量作图,及干燥速率曲线(如下图右)。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旨在检验各种因素对时间知觉的影响,检查自我估计在估计时间中的作用,检查刺激不同方式对估计时间的影响,学习用复制法研究估计时间的准确性。实验表明,闪光的频率,光点刺激的方式是影响时间知觉的主要因素。预测快闪比慢闪的时间估计准确性要高,实时距比空时距的时间估计准确性高,短时间比长时间的时间估计准确性要高,但是由于被试提前知道时间长短,存在数秒数的情况,导致此实验未达到预期结果。 关键词:时间知觉空时距实时距闪光频率 1引言 时间知觉:个体对同时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反映。主要包括对时间顺序和时间间隔的知觉。时序知觉是对客观事件的顺序性的知觉,能告诉人们不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时距知觉是对客观事件持续性的知觉,能告诉人们某一事件延续的时间长短。实验方法选择复制法。复制法是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按标准时间复制。复制时间与标准时间之差,为时间估计差。以此作为时间知觉的准确性指标。因只是仿制,不受过去经验影响,故能确切表达时间知觉的能力。本实验用复制法探究闪光频率,实时距空时距等因素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2实验一 2.1 实验目的 比较估计快闪光和慢闪光呈现时间的准确性 2.2 方法 2.2.1 被试 西南大学2014级心理学部本科学生名,其中男生5名,女生13名。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和听力正常。

2.2.2 实验器材 EP405时间知觉测试仪,华东师范大学科教仪器厂生产。 2.2.3 实验程序 首先,主试按功能键,使显示F2-02S、即刺激时间为2S,按声/光键,使指示灯在光处亮。按连续/始末键,使指示灯在两点均亮。 接着,被试手拿反应盒(键),据仪器刺激(闪光)时间,按任意键,复制(估计)一个与刺激相同的时间,主试立即记下该数,做20次。 最后,主试复位、重新设置,使闪光频率从2Hz到8Hz,同样做20次。2.3 结果 被试在不同情况下估计时间误差绝对值数据汇总求平均值,结果见图1 图1不同闪光频率下2秒与10秒AE值比较(AE指时间估计误差绝对值)由图1可以看出闪光频率越高,时间估计误差越小,时间持续越快,时间估计误差越小 将实验一中时间估计误差的绝对值进行可重复性方差分析的表1,结果发现时间长短呈主效应,闪光频率对结果没有影响,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1.4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2.学会正确使用停表测时间; 3.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和测量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________________ 2设计实验:参照教材或如右图所示。 3、实验步骤:1.2.345 参照课本23页 4、分别计算下半段路程S3和时间t3 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5、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与论证:比较V 2 v 3 即: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结论: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__________ 。 7、注意:测量小车通过的路曾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或车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或车尾),不可以从斜面的顶端量到斜面的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 五、知识点归纳: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_____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__________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_______ 。 2.实验测得斜面全长是S,小车在全程的运动的时间是t ;上半段的长是S,运动的时间是t i。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 ;下半段路程是__________ ,运动的时间是________ ,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3.实验证明:小车在斜面的______ 段平均速度最大,运动最 ______ ;在斜面_______ 段平均速度最小,运动最______ 。结果表明: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与 _______ 和_ _____ 有关。 课后反思:

流化床干燥实验报告

北方民族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院(部): 化学与化学工程 姓名: 汪远鹏学号: ******** 专业: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班级: 153 同组人员: 田友安世康虎贵全 课程名称: 化工原理实验 实验名称: 流化床干燥实验 实验日期: 2017、10。30 批阅日期: 成绩: 教师签名: 北方民族大学教务处制 实验名称:流化床干燥实验 一、目得及任务 ①了解流化床干燥器得基本流程及操作方法、 ②掌握流化床流化曲线得测定方法,测定流化床床层压降与气速得关系曲线。 ③测定物料含水量及床层温度随时间变化得关系曲线、 ④掌握物料干燥速率曲线测定方法,测定干燥速率曲线,并确定临界含水量X0及恒速阶段得传质系数kH及降速阶段得比例系数Kx。 二、基本原理 1、流化曲线

当气速较小时,操作过程处于固定床阶段(AB段),床层基本静止不动,气体只能从床层空隙中流过,压降与流速成正比,斜率约为1(在双对数坐标系中)。当气速逐渐增加(进入B C段),床层压降将减小,颗粒逐渐被气体带走,此时,便进入了气流输送阶段、D点处流速即被称为带出速度(u0)、 在流化状态下降低气速,压降与气速关系线将沿图中得DC线返回至C点。若气速继续降低,曲线将无法按CBA继续变化,而就是沿CA’变化。C点处流速被称为起始流化速度(u mf)、 在生产操作中,气速应介于起始流化速度与带出速度之间,此时床层压降保持恒定,这就是流化床得重要特点。据此,可以通过测定床层压降来判断床层流化得优劣。 2、干燥特性曲线 将湿物料置于一定得干燥条件下,测定被干燥物料得质量与温度随时间变化得关系,可得到物料含水量(X)与时间(τ)得关系曲线及物料温度(θ)与时间(τ)得关系曲线。物料含水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得斜率即为干燥速率(u)。将干燥速率对物料含水量作图。

知觉客体优势实验报告1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心理旋转实验姓名 实验时间2013年6月学号 实验地点10-栋计算机房成绩 实验仪器多媒体计算机、心理旋转实验软件同组人 实验目的探索心理旋转的反应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指导老师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实验时间持续25分钟,要求保持注意和坚持,中途不能暂停。因是集体机房做实验,实验中不准说话,不得离开座位,不得妨碍他人。 1实验内容、目的、意义(300~2000字) 实验内容: 心理旋转实验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提示字符方向;实验2不提示字符方向.操作时:编号为学号.单号实验顺序:实验1、实验2、实验2、实验1;双号实验顺序: 实验2,实验1,实验1,实验2,实验数据将自动存入num1.xls文件中。实验指导语: 启动心理旋转实验主程序,在菜单中选择“心理旋转实验”,再选择“实验2”或“实验1”,按提示输入被试信息:编号为学号;性别男为1,女为2;出生年月填到月份。屏幕将出现提示:T表示即将出现的字母方向;.不提示方向。提示之后将出现R,或F字符,辨认清楚后立即按相应的R键或F键,每一小单位实验约需6分钟,4个单位实验总共约需25分钟。 目的:探索心理旋转的反应时间及其影响因素。 意义: 2方法与步骤(300~1000字) (1)启动计算机,将显示屏亮度和对比度皆调到50%; (2)从资源管理器找到“C:\Psy_soft\ Psy_Rotationsetup.rar”文件,打开并启动安装程序,安装目录指定为”D:\ Psy_Rotationsetup” (3)从winduws程序菜单启动“Psy_Rotationsetup”心理旋转实验软件,从软件界面菜单选择老师指定的实验号,启动后,在会话框输入学号、性别、出生年份(4位数),按指导语开始实验。 (4)实验指导语:“实验开始后,被试观察显示屏幕中央,屏幕将出现提示: “T”表示即将出现的字母方向;“·”不提示方向。提示之后将出现“R”或“F”字符,辨认清楚后立即按相应的“R”键或“F”键,请不要中途停止!”

中药湿法制粒的原理和小经验

[转贴]中药湿法制粒的原理和小经验 湿法制粒, 中药, 原理, 粒子, 经验 湿法制粒(wet granulation)原理 是在药物粉末中加入液体粘合剂,靠粘合剂的架桥或粘结作用使粉末聚结在一起而制备颗粒的方法。由于湿法制粒的产物具有外形美观、流动性好、耐磨性较强、压缩成形性好等优点,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最为广泛。而对于热敏性、湿敏性、极易溶性等特殊物料可采 用其它方法制粒。 (一)制粒机理 1.粒子间的结合力 制粒时多个粒子粘结而形成颗粒,Rumpf提出粒子间的结合力有五种不同方式(1)固体粒子间引力固体粒子间发生的引力来自范德华力(分子间引力)、静电力和磁力。这些作用力在多数情况下虽然很小,但粒径<50μm时,粉粒间的聚集现象非常显著。这些作用随着粒径的增大或颗粒间距离的增大而明显下降,在干法制粒中范德华力的作用 非常重要。 (2)自由可流动液体(freely movable liquid)产生的界面张力和毛细管力以可流动液体作为架桥剂进行制粒时,粒子间产生的结合力由液体的表面张力和毛细管力产生,因此液体的加入量对制粒产生较大影响。液体的加入量可用饱和度S表示:在颗粒的空隙中液体架桥剂所占体积(VL)与总空隙体积(VT)之比,液体在粒子间的充填方式由液体的加入量决定,参见图16-25。(A)干粉状态;(a)S≤0.3时,液体在粒子空隙间充填量很少,液体以分散的液桥连接颗粒,空气成连续相,称钟摆状(pendular state);(b)适当增加液体量0.3<S<0.8时,液体桥相连,液体成连续相,空隙变小,空气成分散相,称索带状(funicularstate);(c)液体量增加到充满颗粒内部空隙(颗粒表面还没有被液体润湿)S≥0.8时,称毛细管状(capillary state);(d)当液体充满颗粒内部与表面S≥1时,形成的状态叫泥浆状(slurry state)。毛细管的凹面变成液 滴的凸面。 一般,在颗粒内液体以悬摆状存在时,颗粒松散;以毛细管状存在时,颗粒发粘,以索带状存在时得到较好的颗粒。可见液体的加入量对湿法制粒起着决定性作用。 (3)不可流动液体(immobile liquid)产生的附着力与粘着力不可流动液体包括高粘度液体和吸附于颗粒表面的少量液体层(不能流动)。因为高粘度液体的表面张力很小,易涂布于固体表面,靠粘附性产生强大的结合力;吸附于颗粒表面的少量液体层能消除颗粒表面粗糙度,增加颗粒间接触面积或减小颗粒间距,从而增加颗粒间引力等,如图 16-26A[11]。淀粉糊制粒产生这种结合力。 (4)粒子间固体桥(solid bridges)固体桥(图16-26B)形成机理可由以下几方面论述。①结晶析出?架桥剂溶液中的溶剂蒸发后析出的结晶起架桥作用;②粘合剂固化?液体状态的粘合剂干燥固化而形成的固体架桥;③熔融?由加热熔融液形成的架桥经冷却固结

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篇一: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班级:姓名:日期: 一、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学会简单的实验报告 4、会用公式 v 二、实验原理 v 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实验器材 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木块 四、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无损。

2、按课本23页图1、4-1组装器材。 3、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要通过的路程s1 ,填入表格。 4、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1 的时间t1,填入表格。 5、根据测得s1 和t1利用公式v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 均速度v1。 6、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测出小车到斜面中部的距离s2 ,填入表格。 7、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2的时间t2,填入表格。 8、根据测得s2 和t2利用公式 v 速度v2。 五、实验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六、讨论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

?为什么? 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请将结果填入表格。 3、实验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 篇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年级:八学科:物理课题:《测量平均速度》主备人:姓名: 1.4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2.学会正确使用停表测时间; 3.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和测量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原理: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2设计实验:参照教材或如右图所示。 3、实验步骤:1.2.3.4.5参照课本23页 4、分别计算下半段路程S3和时间t3 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1 年级:八学科:物理课题:《测量平均速度》主备人:姓名: 分析与论证:比较 v2 v3 即: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 6、结论: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 7、注意:测量小车通过的路曾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或车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或车尾),不可以从斜面的顶端量到斜面的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 五、知识点归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