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商学院运作体系与原理

中国式商学院运作体系与原理
中国式商学院运作体系与原理

中国式商学院

运作体系与原理

目录:

第一章:商学院组织架构及说明....................................2—5 第二章:三级培训体系运作原则...................................5—13 第三章:培训效果评估管理估机制..............................14—15 第四章:培训档案管理机制.......................................15—16 第五章:培训考核管理机制.......................................16—17 第六章:教材开发管理机制.......................................17—18 第七章:讲师管理机制.............................................18—20 第八章:费用管理机制 (20)

第九章:培训成果呈报管理机制..................................20—21 第十章:培训辅助管理机制........................................21—22 第十一章:附则. (22)

第十二章:附件……………………………………………….22—54

第一章:商学院组织架构及说明

一、商学院组织架构:

二、商学院及其内部模块与下设机构职责说明:

商学院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1、配合公司战略制定所需各类培训,为企业战略发展提供建设性建议;

2、建立稳定而运作有效的三级培训体系;

3、完成公司各类培训及大型会议的具体“策划、组织、实施、评估、反馈、建存档” ;

4、开发、收集、整理、完善各类培训课程及材料,建立培训资源共享平台,方便学员共享;

5、监管商学院相关下设机构,指导、监督、跟踪各类各级培训的落实情况;

6、培养和建设自身队伍,及帮助第二、三级培训体系队伍培养人才;

7、制定集团各部门、各分子公司、各门店所需培训材料的要求和标准;

8、做好与政府机构关于国家培训政策的支持及补贴的工作对接;

9、做好企业文化、企业使命、企业愿景的对内对外宣传及弘扬;

管理中心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1、负责商学院内务管理及对内对外各项联络工作;

2、协助制定商学院相关规划,对商学院下设机构组织的培训进行协助、监督、跟踪;

3、安排商学院内部各成员完成各类培训及大型会议的组织及接待;

4、进行各类培训、大型会议的效果评估\反馈,满意度调查;

5、整理和归档商学院各项材料,并按制度要求向各所需人员发布和对接共享培训资源;

6、定期盘点和更新培训资源,做到及时而准确地资源管理与共享;

7、组织各类讲师会议,对专职及兼职讲师进行通知通告;

8、负责外招及内聘讲师选拔与考察;

9、协调商学院内部处理各类大型培训及会议的接待工作;

开发中心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1、负责商学院所需要课程的开发及授课;

2、协助制定商学院制定相关规划;

3、进行各类培训、大型会议的授课及会议引言;

4、协助管理中心整理及收集各类培训资源(视频讲座\PPT\WORD\PDF\JPG 等格式材料);

5、定期与兼职讲师进行交流,做好兼职或实习讲师的辅导工作;

6、完善自身及兼职、实习讲师的授课水平及技巧;

7、及时反馈授课时学员的心态及表现,帮助管理及督导中心做相关调整或部署;

各 省 公 司

各 门 店

集团各部门

8、协调商学院内部处理各类大型培训及会议的接待工作;

督导中心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1、负责商学院各类培训的督导与监督工作;

2、对培训学员进行培训引导与需求收集工作;

3、协助公司监审及公司高管对培训实施工作中的监督;

4、对学员在培训过程中所需的需求及时予以帮助;

5、解答培训学员对培训的相关安排,记录不能解答的问题反馈给商学院管理或开发中心;

6、发放及回收相关培训材料,及时将发现的问题提供给商学院管理中心;

7、协调商学院内部处理各类大型培训及会议的接待工作;

商学院下设机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1、对接集团商学院相关培训工作(培训相关管理,人员协调事项与管理中心对接,课程及

教材开发,授课与开发中心对接,培训评估及反馈与督导中心对接),并进行等级呈报(第一级:集团商学院,第二级:各省公司,第三级:各门店);

2、组织及实施其管辖区域内的相关培训工作,并有义务协助商学院完成对其培训工作的考

核与评估;

3、协助集团商学院开发相关教程教材、内部讲师选拔;

4、按等级次序主动及建存档相关培训材料,负责本级范围内的培训档案查询工作的管理;

5、协助商学院完成每年培训规划及费用预算工作;

三、商学院(满额人员)编制规划及说明:

四、各岗位任职资格:

商学院院长任职资格

1、本科或以上学历,45岁以下;

2、具有快速消费品、商业零售、连锁行业培训管理工作经验三年以上;

3、精通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及管理技术,熟悉管理培训资源、流程及关键步骤;

4、能实现商学院战略目标,开展商学院独特的运营模式

5、熟练掌握培训管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建立技能;

6、有系统建立或管理企业培训中心或商学院的经验;

7、具有干部培养的经验;

8、具备良好的授课技巧及教材编写和开发能力;

商学院院长助理任职资格

1、本科以上学历,35岁以下,

2、协助院长制定商学院中短期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3、具有一定的行政平台与人力资源平台搭建与维系能力;

4、具备良好的培训团队搭建与管理协调能力

5、熟练掌握企业培训需求调研、分析方法及工具;

6、熟悉人员评估、能力发展的理论和工具;

7、具丰富的培训活动策划、实施、监控经验;

8、具有较强的公文写作能力与编写能力;

内务经理任职资格

1、28-40岁,男女不限,大专或以上学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专业者优先考虑;

2、具备行政公文的起草与日常行政工作能力;

3、有良好的公关交涉能力与合同整理能力;

4、有良好的培训接待与联络能力;

5、熟悉心理学与人性心理学知识;

6、具有强烈责任感与团队协作能力;

外联主管任职资格

1、25-35岁,男女不限,大专或以上学历,行政管理或文秘类相关专业者优先考虑;

2、有一定的行政工作经验,熟悉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

3、具备大型会议组织能力与公关社交技巧;

4、有良好的培训接待及联络能力;

5、有较好的协调能力与沟通能力;

培训讲师任职资格

1、25-40岁,男女不限,大专或以上学历;

2、具有商业零售、连锁行业培训授课工作经验及技巧;

3、了解培训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技能;

4、对心理学及管理学有一定的认知;

5、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及语言表达能力;

6、性格积极乐观向上,乐于接受挑战,具有较强的压力下进取的精神;

7、精通授课技巧与教材编写和开发;

督导主管任职资格

1、25-35岁,男女不限;

2、专科以上学历,人力资源及行政管理专业者优先考虑;

3、具备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培训督导能力、较强的执行及沟通能力;

4、可以对各类大型培训及会议进行全程跟进与监督工作;

5、性格积极乐观向上,乐于接受挑战,具有较强的压力下进取的精神;

6、熟悉心理学与行为心理学知识;

7、有过专业的培训及大型会议管理方面培训经验者优先;

督导专员任职资格

1、22-28岁,男女不限

2、专科以上学历,人力资源及行政管理专业者优先考虑;

3、有良好的语言沟通及表达能力,思维敏捷,可较好地处理突发事件;

4、性格积极乐观向上,乐于接受挑战,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基础;

5、有过专业的培训及大型会议督导经验者优先;

兼职讲师任职资格

1、公司在在职员工,男女不限;

2、清楚公司商学院运作体系及考核机制;

3、有公司所需某一领域的技能或理念(原则上店长级与部门经理级以上管理者均要能授课);

4、有较好的协调沟通及语言表达能力,能独立制作PPT或WORD、PDF等形式的课件;

5、热忠于公司培训事业,可以配合商学院后完成授课及评估;

6、能接受适当的外派学习与授课;

第二章:三级培训体系运作原则

一、目的:

1、为了对现有培训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管,从各个层面提升培训的效果,深化培训的落实;

2、满足集团各部门、各省公司、区域、各门店培训需求的同时,将培训进行常态化延伸;

二、三级体系分解说明:

2.3.1、新成员入职培训管理示意图

2.3.7、应届大学生培训暨“蜂王”培养管理示意图

2.3.8、网络培训管理示意图

第三章:培训效果评估管理估机制

一、目的:

3.1.1、客观合理而真实地评估商学院或下设机构承办每一场培训及大型会议的各项能力,对外派或外请机构的培训效果进行监管;

3.1.2、丰富每类培训的评估方式,强化效果评估分析,并对后期同类培训或会议进行改进及完善;

3.1.3、帮助每位授课讲师清晰自身授课水平、技巧、方式、理念或案例运用的不足及改善点;

二、具体操作方法说明:

3.3.1、培训评估应在培训结束的当天进行问卷调查,对于集体授课类的培训问卷调查更应在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完成,时间可以控制在5-10分钟;

3.3.2、培训评估与效果分析在层面程度上是结合式的(培训评估是为了做培训效果分析),但同时在操作层面时也有一定相互制约的可能(评估材料中有非选择类的信息就最终不能成为效果分析的客观材料,相对是主观形式,但这些在说明问题的时候又是参考而不可缺少的,对培训效果的反应不能做到客观反应);

3.3.3、任何培训效果评估材料,从下至上均需要将问卷调查进行档案建立于管理,各店(原件自留)提交给省公司(留第一次复印件)最后到商学院(留第二手复印件),同时施行等级登记查询,发现与评估的原件有不属实之处,将视为舞弊,商学院可以直接进行相关处罚;

第四章:培训档案管理估机制

一、目的:

4.1.1、及时准确地整理和归档每类培训及大型会议的相关材料(包括策划方案、费用预算、培训开销、日常安排、课程教材、学员签到表、考试试卷、奖惩记录、所获证书、相关成果、员工请假单、问卷调查表、培训评估表、材料借阅说明等);

4.1.2、方便帮助公司财务监审、相关部门及学员按需登记借阅与查询;

4.1.3、帮助公司建立完善二丰富的原始档案资料库(档案须分为电子档和原始纸质档两类);

二、具体操作及说明:

4.2.1、建存档原则

4.2.1.1、任何培训均需要进行建档管理,档案中同时必须涵括相应的策划方案、费用预算、培训开销、日常安排、课程教材、学员签到表、考试试卷、奖惩记录、所获证书、相关成果、员工请假单、问卷调查表、培训评估表、材料借阅说明等,名称与材料份量也必须注明;

4.2.1.2、对于培训中有学员写的心得体会(含公司要求的,非公司要求的)材料建档存档时,商学院或商学院下设机构的人员均须将打出纸质材料来,请受训学员签字确认后,进行复印,原件商学院或商学院下设机构留底,复印件学员本人接收;

4.2.1.3、户外拓展和外部培训机构所做的问卷调查,学员填写完毕后,商学院或商学院下设机构须向户外拓展和外部培训机构索要问卷调查的原件,并作为培训不可缺少的材料进行档案建档;

4.2.1.4、有任何与公司签了培训相关协议的学员,在参加完相关培训后,获得的证书及荣誉材料,其材料原件均留在商学院或商学院下设机构,本人持复印件;

4.2.1.5、培训档案材料分为纸质原始档及电子扫描或电子整理版,商学院或商学院下设机构均须做好,以便后期登记查询及分析与参考;

4.2.1.6、商学院可以指导和要求商学院下设机构按商学院制定的建档原则或建档模式进行培训材料建存档;

4.2.2、档案查询原则

4.2.2.1、公司培训档案分为三个管理等级的同时(集团商学院、各省公司、各门店),也按保密情况进行划分,共分为公司级、模块级、岗位级。【公司级材料,只能有监审部及总经理登记查询。模块级材料,监审部、总经理、各模块负责人或其分管领导可登记查询。岗位级材料,监审部、总经理、各模块负责人或其分管领导、受训学员直属领导、受训学员本人均可登记查询】

涉及受训学员考试考核相关的材料,按保密等级性,只供监审部、总经理、部门分管领导及学员本人查询,且部门分管领导只能查询其所管学员的考试考核信息,学员本人只可查询其自身的材料。任何越级查询均须商学院负责人签字,特别文件须总经理签字,任何违规查询,查询者及商学院或商学院下设机构负责人查询登记的人员均将一并进行连带受罚;

4.2.2.2、任何学员培训后所获得证书及荣誉,商学院或商学院下设机构在提供查询和借阅时,均有时间限制,重要材料只限当场查看,可不提供外借及复印(如特别需要,须商学院或商学院下设机构负责人及总经理签字)。任何外借材料返回时超出规定时间,商学院或商学院下设机构有权予以处罚或警告,或取缔其今后借阅及查询的权力;

三、特别说明:

4.3.1、任何商学院或商学院下设机构进行了建存档的材料,丢失后主要责任均在保管单位(商学院或商学院下设机构),次要责任进行向下追查;

所有已经建存档了的相关材料,须有专人保管,如须加锁保管,商学院或商学院下设机构均须必备专门的保险柜或加锁档案柜进行材料保管;

4.3.3、进行培训档案查询的登记纸质材料,本身亦属档案相关之一,原件不得丢失或在用到需更换时就直接丢弃;

第五章:培训考核管理机制

一、目的:

5.1.1、帮助公司客观而真实地考核培训管理、组织、实施人员或机构的工作业绩,学员的提升;

5.1.2、完善公司考核机制,强化员工对培训的重视,并对其受训学员的表现进行相关奖惩考核;

5.1.3、帮助公司做相关晋升参考,规避晋升模式的单一性及固化;

5.3.1、对外部培训机构的考核在考虑其业界影响力时,更要注重其与我们合作后,外派去的员工带来的实质改变,不盲目崇拜及否认;

5.3.2、商学院或商学院下设机构参与考核,侧重点还是在于如何把培训效果改进及提升;

5.3.3、参训学员所结束的考核,不得超出培训内容及信息以外,组织机构必须确保考核信息的真实与准确性;

第六章:教材开发管理机制

一、目的:

6.1.1、丰富与完善公司现有培训教材,加强开发公司所需培训教材能力和监管;

6.1.2、优化培训内容,帮助强化员工操作技能,开阔学员理念,提升学员受训后的素养及价值;

6.1.3、更好的激励课程开发人员,建立课程开发的相关标准;

二、具体操作及流程:

6.2.1、教材开发原则:

6.2.1.1、坚持以实用性为基础,切合员工操作技能、管理理念,帮助公司完善政策制度,突出公司或部门、门店目前所出现的问题及现象为参考,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设建议;

6.2.1.2、任何教材在开发的时候,均须定级,分成为公司级、部门级、门店级、岗位级四大类;

6.2.1.3、任何教材开发过程均须由组织者组织过程监管,定时定计划予以跟进和自我检查;6.2.1.4、教材开发完毕后,实行自下而上的层级审核,同时审核中,隔级领导不可直接批阅,隔级申报也不做受理,商学院下设机构自主开发培训课程,均须报集团总部商学院审核备案,未审核通过课程,不得实施。特别重要材料必须由公司总经理审批完后,方可推行;

6.2.2、教材开发与管理说明:

6.2.2.1、集团各部门、各省公司、各门店须根据培训需求提交申请至商学院或商学院下设机构,申请培训教材开发;

6.2.2.2、商学院或商学院下设机构根据培训需求,组织相关讲师以课程开发小组形式,开发培训课程及教材。内容应包括:培训课程教案、课程PPT、课程大纲、课程考核题目以及课程素材等。

6.2.2.3、新开发课程经商学院审核认可后,根据实施评估效果为课程开发小组计发课程开发奖励,奖励计算方法及标准如下:

6.2.3、教材开发流程:

三、特别说明:

6.3.1、商学院接管前,已开发之教材由商学院组织完善,开发者不享有课程及教材开发费,如重新开发该课程,费用可另计,但其课程内容及形式必须有75%(含)以上与之前不一样(且属正面改进的);

6.3.2、集团各部门组织成员开发其部门所需课程及教材,属商各部门内部应尽义务,不支付开发费,只予以部门相关其他形式的奖励,商学院公开课的开发也属其内部应义务,不得向公司索取任何开发费用,但可以申请各类材料、资源等资料的购买费;

第七章:讲师管理机制

一、目的:

7.1.1、更好地管理及优化讲师队伍,强化和完善讲师各项授课技能、理念及其自身素养,激励讲师的授课热情;

7.1.2、挖掘更多公司具备各项专厂的人才,并培养为公司内部讲师,给员工提供多种职业晋升渠道;

二、讲师定级与相关说明:

7.2.1、讲师定义:

7.2.1.1、员工在具备培训课程讲授、开发能力,并取得商学院设定的讲师任职资格者,均可确定为公司内部培训讲师,其中部门领导及专业领域的人员都应承担起培训讲师的职责。

7.2.1.1、培训讲师根据来源不同,分为内聘讲师和外聘教师,其中内聘讲师来源为公司内部,外聘讲师来自外部培训机构。

7.2.2、内聘培训讲师选拔、培养与认证:

7.2.2.1、内聘培训讲师选拔:员工通过自主推荐直接提出申请、部门推荐或受邀参与商学院组织的内聘培训讲师选拔活动。通过培训讲师评审小组审评合格后,确定其讲师身份及级别。

7.2.2.2、内聘培训讲师培养、认证:根据培训选拔报告,商学院对培训讲师培养对象组织内部讲师技能培养;完成培训项目,并考核合格者,由商学院认可其培训讲师资格。

7.2.2.3、内聘培训讲师的评估:商学院或商学院下设机构通过《培训满意度调查表》评估内聘培训讲师授课满意度评估,并根据满意度高低结算讲师课酬;

7.2.2.4、内聘培训讲师的评级:每位公司内部讲师的定级不以“终身制”定义,公司每年12月底进行商学院对公司内部讲师重新评定;

讲师评价记分标准说明:

课酬待遇,但仍具参与讲师级别的评定资格;获高级以上讲师人员,将根据公司年度经营状况酌情予以奖励,由商学院组织落实;

7.2.3、外聘培训讲师选拔与管理:

7.2.3.1、商学院每年12月份根据培训需求统一安排外聘培训讲师的考察、选拔工作,通过考察外部培训讲师资质、专业性、授课水平以及所授课程与培训需求的匹配度,编制外聘培训讲师报告,报培训讲师评审委员会审核批准;

7.2.3.2、获培训讲师评审委员会认可讲师,商学院将通过专业培训机构聘请,以保证外聘讲师培训效果保证和课程安排管理;

7.2.3.3、外聘培训讲师报酬根据聘用合同支付;

三、特别说明:

7.3.1、目前现有已担任授课的内部培训讲师均定为中级讲师,目前其授课收费标准也参照中级讲师标准执行,12月底重新进行级别评定;

7.3.2、内部讲师无任何特别事由不得无故缺席授课、讲师内部交流会议、讲师评定等工作及活动,否则可视为其放弃讲师权力,若因其不负责的原因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商学院将联合公司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必要处罚;

第八章:培训费用管理机制

一、目的:

8.1.1、合理而有效的运用公司培训相关费用,控制不必要的培训开销;

8.1.2、方便公司分析每次培训的投入产出比,帮助公司后期确定同类培训的费用控制点;

二、费用的组成及预算:

8.2.1、公司总体培训费用的组成主要由:公司公共培训费用、各部门培训预算费,二大部分组成。其中公司共有培训费用包括:每年纯盈利中的一部分、政府对企业的培训补贴、学员外出授课所得收入,三部分;

8.2.2、集团商学院将根据上一年度培训整体成果,在每年12月底确定下一年度的培训费用预算(商学院下设机构将一并做好相应预算统一报集团商学院),以确保下一年度培训工作的落实和开展;

三、费用的审批:

所有培训费用的使用均采用二级管控制,如费用须公司及部门双重管控,应提前以申请或签呈给上层领导签批:

8.3.1、对于单次培训费用在5000元(含)以上的培训,如不是属于单独部门承担,而需集团商学院一起承担的,均须经得总经理签字批准;

8.3.2、“中高层及外派培训”培养中费用每人在4000元(含)以上的,均须报总经理签批;

8.3.3、讲师的授课费、授课奖励费须算在公司培训费用开支中;

8.3.4、除培训组织者(商学院及商学院下设机构)人员的出差及补贴外,其他人员的出差及补贴不得计入培训费用。

四、费用协管说明:

公司共有的培训费用须开立公司独立银行账号,由公司制定独立机构或部门进行管理。

8.4.1、所有公司共有培训费的使用,公司监审部有权调查;

8.4.2、各部门内部的培训预留费自行管理,但每笔开销财务部和监审部有权调查;

8.4.3、商学院及商学院下设机构在培训档案信息中,必须包括每次培训费用使用的明细及记录。

第九章:培训成果呈报管理机制

一、目的:

优化培训成果呈报管理,不出现越级及随意呈报培训成果的现象,帮助公司加强培训效果的监审工作,杜绝任何弄虚作假;

二、呈报原则:

9.2.1、培训成果呈报将以签呈形式,按直线层级的管理模式进行层级汇报,任何部门和人员不准越级汇报。如公司总经理指定相关“人员或组织”汇报某项培训工作时则例外。培训成果的落实及完成情况,也将作为公司对各部门的部分年终考核参考;

9.2.2、培训成果的呈报必须客观事实,要有对所呈报培训的具体数据、效果反馈、费用开支、建设建议;

三、特别说明:

除以“工作、座谈、会议”等交流形式展开的培训,商学院或商学院下设机构都须做好培训效果呈报工作,相关部门和受训人员须极力配合商学院或商学院下设提供相关数据和材料。如公司总经理指定相关“人员或组织”汇报某项培训工作时例外,并由指定“人员或组织”进行呈报,相关部门和受训学员极力配合并提供数据和材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有哪些 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在体现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共性中,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受此影响,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等人文科学各领域,也各自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却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西方化的色彩。自“五四”以来,我们的文学理论体系逐渐西方化了,现当代文学批评体系西方化了,古代文学批评体系也在不自觉中西方化了。在古代文学研究著作中的表述语言,表面看起来还有一定的传统色彩,但是基本的理论术语却是西方的。这些西方的理论有助于我们在世界范围内认识中国文学,但是从根本上却不可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反而使人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偏离历史的事实和民族的传统,失去了民族的特色。新世纪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如何坚持中国文化传统?这应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要改变现在的古代文学研究模式,不仅需要我们在理论方面进行充分的探讨,更重要的还是结合中国文学的特色而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实践。最近,有幸拜读了杨树增教授的《中国历史文学史》,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想以此为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历史与文学始终有着不解之缘。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学,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说起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我们也总是习惯于按朝代或时代来对其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中国人早就认识到了文学的发展和时代变化之间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得好:“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自“昔在陶唐”到“皇齐驭宝”,“蔚映十代,辞采九变”,于是,“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就不仅仅是人们描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常用话语,同时也成为对其进行研究的重要思想指导。 但是要说起中国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还远远不是如此简单。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但受制于历史的变化,其内容和形式有时竟也与史学不分,亦文亦史,亦史亦文。在中国的上古时期亦即先秦时期,以《春秋》、《左传》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的历史著作,同时也被我们称之为“历史散文”或曰“史传文学”;反过来,像《诗经》这样的文学作品,也被历史研究者视为最珍贵最可靠的上古历史文献,其中有些作品就直接被后世称之为“史诗”,正所谓“六经皆史”、“六经皆文”。到了汉代以后,虽然随着学术的分化而使中国的正统史学与文学的关系越来越远,但是用文学来演绎历史或者把历史作为文学题材的现象并没有消失。从远在先秦的《穆天子传》、《晏子春秋》开始而形成的杂史杂传传统,到汉代以后蔚为大观,出现了袁康、吴平的《越绝书》、赵晔的《吴越春秋》、佚名的《汉武帝故事》、刘向的《列女传》等一系列著作。由此而往,魏晋南北朝有轶事类小说;隋唐以后有历史人物传奇;宋代有讲史话本;元代有历史戏剧;明代有历史演义小说;清代有历史题材的说唱;现当代有历史回忆录、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等等。它们的内容是“历史”的,形式是“文学”的,“文”与“史”在它们身上如水乳交融一般,永远也不可能分开,这无疑是一种重要的中国文化现象。 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虽然在断代文学史和分体文学史的研究中不断地涉及这种现象,其中一些作品,也是传统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可是我们并没有把它们当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 一、填空题。 1、王安石晚年曾隐居在南京城东钟山,又称紫金山,这座山向西距南京城7里,向东距钟山山顶也是约7里,因此称半山,这期间他的诗以七绝形式描写自然风光,注重炼字炼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赞赏,世称半山体。又称“王荆公体”、半山绝句、半山诗。 2、《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存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北宋处士林逋(和靖先生),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4、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即故国之悲)也”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5、文章四友指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6、柳永,北宋婉约派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二、选择题。 1、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唐P185 2、通俗诗派,又称“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以元稹(《织妇词》、《田家词》)、白居易(组诗《秦中吟》 10首、《新乐府》50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一个诗派,诗歌多用写实手法,多用“新乐府”诗,语言通俗易懂和浅显,重要作家还有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王建(《田家行》)、李坤等。唐P277 3、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4、陈子昂论诗提倡汉魏风骨,主张诗要有兴寄,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 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期末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 1.“古体诗”与“近体诗”概念辨析 (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相对唐宋而言)。在唐 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 为古体诗。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 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其中每首四句的为绝句,每首八句的为律诗,每首超过八 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 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 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 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 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 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 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 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 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 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 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 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 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 “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 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 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 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 《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 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 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 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 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 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中国文学理论》评论

用西方理论解析中国古代文论 ——美籍学者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解析 徐志啸 刘若愚是美国著名华裔学者、斯坦福大学已故教授。他早年出生于北京,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西语系,1952年在英国布里斯多大学获硕士学位,此后曾先后任教于英国、香港、美国的多所大学。1967年起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若愚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诗学〉、《中国之侠〉、《李商隐的诗〉、《北宋六大词家〉、《中国的文学理论〉、《中国文学艺术精华》等学术著作和数十篇学术论文。他在中西诗学比较研究方面,造诣精深,特别注重于用西方理论阐释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在这方面,他被西方汉学界称为开创性人物,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他还努力融合中西诗学,建立比较诗学理论体系,为中国的传统文学理论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博得了很高的评价。 《中国的文学理论》一书是刘若愚生前的代表著作,它问世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美国出版后,获得美国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部采用现代西方研究方法分析中国文学理论首屈一指的新著,内容丰富,阐述精辟,为西方人士提供了认识透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最佳窗口、比较参照中西文学理论的最好模式。[1] 本文拟对该书作一番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梳理,从中汲取对我们中国读者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有益的东西,同时有利于借助西方的眼光认识和比较中西文学理论的异同。 关于文学研究对象 刘若愚首先提出的一个认识观点,是文学研究对象问题。他认为,一般对文学研究,有两种分类,一是分为二类——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一是分为三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这当中,对具体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还有不同的理解,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内涵和分类。对此,刘若愚在开篇“绪论”中先列出了一张表,将自己对文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划分,作了图解——分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两大部分,文学研究部分包括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两部分,其中文学批评分为理论性的批评和实用批评,理论性的批评由文学的理论和文学性理论组成,实用批评由阐释和评价组成;文学批评部分包括批评史和批评的批评,其中批评的批评分为批评的理论性批评和批评的实用批评,前者包含批评的理论和批评性理论,后者包含阐释和评价。这里须要解释的,首先是文学批评这个概念,刘若愚认为它应该包含两个概念——理论探讨和实用批评,即总体的理论性探讨,和对具体文学作品的批评;其次是所谓理论性批评,它包括文学的理论——属本体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复 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的 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立足现实,抒情言志:《诗经》开辟了我们诗歌的抒情传统。 (2)“风雅”精神:风,国风,雅,大小雅。“风雅”精神,简单说,就是文学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是后世优秀文学家的共同追求。 (3)比兴传统:《诗经》开创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传统,指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五、《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

中国古代文论博大精深,内容浩繁。所谓中国古代文论,指的是19世纪以前的中国文论。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文论观念,中国文论自身也开始了“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章太炎语)。20世纪中国现代文论的发展基本上依循的是西方现代文论的理性主义思路。而在20世纪结束的时候,在西方文论反思和批判传统理性主义路向的时候,“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们突然发现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若干与西方理性主义文论观念不相同而独放异彩的东西。于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在当前成为一门显学。如何认识和清理中国古代文论遗产的精华,以为建设当代文论之用,对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对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来说,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因为,“没有对古代文学理论的认真继承与融合,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很难得到发展,获得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1]。这里涉及到若干具体问题,其中之一,也是近年谈论较多的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论有无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果有,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然而,关于古代文论有无理论体系以及在什么意义上谈体系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因诸多分歧的存在成为学术界的悬疑。或以为古文论家除刘勰、严羽、王夫之等少数大家外,从总体上看无理论体系可言;或以为有潜体系存在,这种潜体系体现为批评家的总体倾向,等等。尽管意见不同,但由于文化认同和知识谱系方面的原因,加之对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理论形态的文化隔膜,而且从20世纪初西学引进中国以来,不少人误以为中国传统的文论、文化是封建性的、前现代的,因而是落后的,与此相反,西方的文论、文化则是现代的、先进的。所以,绝大多数看法都体现了西体中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即以西方文论的体系为框架,将我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命题尽可能地纳入其中,将中国古代文论作为阐述西方文论的材料,牵强附会地抹煞掉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特色,致使古代文论处于从属、依附的被动地位。针对这样的偏差,我认为应当深刻反思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实际存在的“西方文化中心论”思想,在全球化文化语境中把中国文论、文化和西方文论、文化放在同一平面、同等地位上,对理论、体系这些基本问题作跨文化的研究。这样,就有可能看到,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具有确实不同的具体形态。缪钺先生在《迦陵论诗丛稿·序》中说:“中国古人论诗,极多精义,然习为象喻之言,简约之语;西方文评,长于思辨,劈肌分理,剖析明畅。中国诗评,宜于会意,西方文论,工于言传。” [2]既然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形态各异,优势不同,那么怎么能够用西方理性主义的哲学文化思维框架去衡量中国古代文论有无理论体系,以及是什么体系呢?全球文化、文论有一些共同的理论、体系问题,而西方文论、文化和中国文论、文化又分别有各自的理论、体系问题。在跨文化研究中,应当特别注重本土民族文化的固有属性和与强势的西方文化有所区别的属性。文论的理论体系问题是和各民族的思维方式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我国古代文论与古代哲学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体系性的问题同样也困惑着哲学领域。德里达惊呼中国没有哲学。他所说的中国没有哲学,绝不是中国和西方的思想谁高谁下。因为哲学是源出希腊的东西,其根基在于本体论的传统,要穷究逻各斯,是西方的传统。他指出,即使中国的思想传统不叫哲学,这个伟大的传统也不会因为名称不同而有丝毫的贬值[3]。看来,无论作何种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古代文论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诚然,用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框架来衡量,中国古代没有作为逻辑和体系的哲学,中国古代也没有体系条贯分明的文论,但是在中国却有与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相区别的哲学思维和文论体系。如果要说理论体系,那么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主要的理论体系是非西方、非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体系。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就提到莱布尼茨认为中国文化是非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德里达说:“当莱布尼茨为传授普遍文字学而谈到逻各斯中心主义时,中文模式反而明显地打破了逻各斯中心主义。”[4]在今天,在多元共存互补发展的文化全球化时代,中国古代哲学和文论非西方逻辑性、非西方体系性的特性被凸显出来,它们的重要性已为众多西方学者所关注。[!--empirenews.page--] 作为在逻各斯中心体系外发展的有生命力的文化、文学形态,中国古代文论独具特色的魅力却在以西学为参照系的体系性建构中被完全消解。尤其是执中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

批评史(上) 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唐宋金元时期 1.殷璠“兴象论” “兴象论”是殷璠从反齐梁的角度以及总结盛唐诗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他从诗歌艺术形象塑造的角度,指出六朝人过于偏重在词藻、声律等具体形式、技巧方面,而轻视了审美意象的创造,因此提出了诗歌创作应以创造“兴象”,即艺术意象为主的思想。 “兴象”是殷璠首先提出的重要文艺美学概念,指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偏重于指主体比较隐蔽的客体形象,它可以极大地感发人的性灵,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启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因此说“兴象”是“可以兴”的审美形象。 标举“兴象”,反对“轻艳”是殷璠诗歌理论的基本特征。 2.王昌龄“诗境论” 王昌龄著有《诗格》一书,他强调了诗歌创作必须在意与境密切结合的情况下进行构思。创作中首先要立意,但诗歌创作中的意必须与外境融为一体,然后才能产生有艺术价值的好作品,如“境思不来,不可作也。” 意与境的融合,就是心与物的结合,这样才能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 以心击物,深穿其境,即是要求心与物能水乳交融,这种心与物的结合又必须在创作主体“安神净虑”(“虚静”)的条件下实现。 意与境的和谐,必须任其自然,由感兴而生成,绝不是人为强制所能达到的。 王昌龄关于诗境的论述,一般以<<吟窗杂录>>本<<诗格>>中的“三境”、“三格”说作为主要依据。 3.杜甫的文学思想要求表现民生疾苦,“为民请命”。他主张文学创作要描写现实的社会内容。 杜甫对庾信后期诗歌、齐梁著名诗人艺术成就、初唐四杰诗歌创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戏为六绝句>>中以诗论诗,杜甫对待前代文学的态度是既要继承风雅的传统,“别裁伪体”,又要“转益多师”。 杜甫诗歌创作思想核心是讲究传神。 4.皎然“取境说” “取境”指诗歌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构思过程中要依靠诗人的灵感,出现“意境神王,佳句纵横”。他力求把人工修饰与天工自然融为一炉,很重视人工修饰在意境创造中的作用。 皎然对诗境审美理想的追求,仍是在天真自然,有象外之奇,有飞动之貌,写冥奥之思,若不思而得。 皎然在<<诗式>>、<<诗议>>中论述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具有象外之奇,言外之意;气腾势飞,具有动态之美; 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造作痕迹。 <<诗式·取境>>云“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境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 5.晚唐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偕”等著名诗歌美学范畴。他 在诗歌理论批评中,比较偏重于诗歌的艺术美,深入地探讨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 诗歌的“味外味”---“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文学作品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许多具体的景象,但文学作品的真正醇美之处在于由这些具体景象所构成的,存在于这些具体景象之外的艺术意境上,可以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它、丰富它。 诗歌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指艺术意境所具有的含蓄不尽、意在言外的特点。司空图欣赏的是以这种艺术意境来表现山水田园隐逸生活、寄托佛老情操的诗歌。 司空图认为诗歌意境的创造,必须做到“思与境偕”。它指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融和化合,是和某种特定的外在境界相联系的。 诗歌“醇美”之味在诗外,亦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6.白居易:为艺术而艺术,为生活而艺术 他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7.陈子昂的兴寄论与风骨论 陈子昂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两个弊病,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论”与“风骨论” 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他的文学主张。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填空 1.我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_左传__》、《山海经_ 》、《诗经》和《楚辞》等古籍中。 2.“三家诗”中的“三家”指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 3.《诗经·大雅》中有五篇记载周氏族成长壮大的著名史诗,它们是《生民》、公 刘》、《绵》、《皇矣》、《大明》。 4.关于《诗经》的编集,有所谓献诗、采诗、删诗的说法。 5.《诗经·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6.《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7.《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8.“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9.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时期吴人韦昭的《国语注》。 10.《老子》:“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1.《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3.《老子·第63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4.儒家所谓“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15.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16.《论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7.《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8.《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 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19.《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 人也。 20.庄子散文提出最具文学意味的是“三言”,指的是卮言、重言、寓言。 21.《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22.《庄子·逍遥游》:“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 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23.《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24.“运斤如风”的成语出自《庄子》,“自相矛盾”的成语出自《韩非子》。 25.“齐人之有一妻一妾者”的故事出自《孟子》,“刻舟求剑”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 26.“井底之蛙”的成语出自《庄子》,“鹬蚌相争”的成语出自《战国策》。

考研《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讲义、习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 绪论 基本知识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佛家思想D.墨家思想 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佛家思想D.墨家思想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介绍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作。书中还保存了一些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与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想象丰富,清新活泼。 《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史记》就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与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书”、“五经”:“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为《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再加上《论语》、《孝经》为“七经”。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就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与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就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就是西汉末年刘向搜集辑录而成。后人又称楚辞为“骚体”。《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就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诸子集成》:原国学整理社辑,本书辑录先秦到南北朝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等各学派代表作品二十八种。 《国语》就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史事。《国语》与《左传》明显的区别就是:《国语》分别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号,长于记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战国末秦相吕布韦集合门客编成,全书共二十六卷。此书就是一部理论散文最早的总集。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儒家奉它为“经”,才称《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就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就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成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古诗十九首》:无名氏作,它继承了乐府民歌中抒情诗的技巧,又吸收了《诗经》、《楚辞》的营养,用自然、朴素的语言表达深挚的感情,它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艺术高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

中国古代文论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绪论 基本知识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 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 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 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 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 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 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 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 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 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 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 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 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名词解释 1、“诗言志” 《尚书&S226;尧典》:“诗言志,歌永言。”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虽最早见于《尚书&S226;尧典》,但最早提出“诗言志”理论的当为《左传》所记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赋诗言志”。“诗言志”说最早源于歌舞乐一体的文艺形态,因此,“诗言志”最早只是一种文艺观而非文学观。 2、“思无邪”。 原出《诗经&S226;鲁颂&S226;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无邪”就是“雅正”。 “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3、“兴观群怨”说 孔子在《论语&S226;阳货》中提出。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4、“尽善尽美”说 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做的评价。他认为舜时的韶乐,“《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原因是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5、知言养气 “知言养气”说,出自《孟子&S226;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知言养气”说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6、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出自《孟子&S226;万章上》。“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7、知人论世 出自《孟子&S226;万章下》。孟子的愿意是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