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

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
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

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

一、判断题

1、弗农认为在成熟产品阶段,直接投资的对象以主要的发达国家为主。B

A.√

B.×

2、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A

A.√

B.×

3、经济地域综合体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A

A.√

B.×

4、要素禀赋学说又称为钻石理论。B

A.√

B.×

5、绝对成本学说是由李嘉图提出来的。B

A.√

B.×

6、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导致了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形成产业内分工。A

A.√

B.×

7、主导产业的比较集中系数不一定大于1。B

A.√

B.×

8、跨国公司总部一般选择在主要大都市区,跨国公司总部区位是固定不变的。B

A.√

B.×

9、按照克里斯泰勒的观点,区域越开放,K值越小。A

A.√

B.×

10、韦伯认为,原料指数小于1,工厂区位应选择在消费地。A

A.√

B.×

11、即使市场规模低于需求门槛,经济活动仍然可以长期正常存在。B

A.√

B.×

12、原材料的可替代性越强,越应该远离原材料地布局。A

A.√

B.×

13、合理的区位都是纯利润最大的地点。B

A.√

B.×

14、区位条件好就是区位因子好。B

A.√

B.×

15、在研究经济地理问题时,实证主义分析法优于规范性分析方法。B

A.√

B.×

16、经济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A

A.√

B.×

17、赫希曼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A

A.√

B.×

18、产业集群是指众多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B

A.√

B.×

19、根据库兹涅茨法则,第二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小于1。B

A.√

B.×

20、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可能比较高。A

A.√

B.×

21、只要企业能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就会产生对外直接投资。B

A.√

B.×

22、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中的中心地等级和中心职能是相互对应的。A

A.√

B.×

23、如果孤立国存在可以通航的河流,杜能圈会发生变形。A

A.√

B.×

24、因为商业的单位土地产出率高于住宅、工业等其他行业,商业应该占据城市内部的所有空间。B

A.√

B.×

25、区位条件随着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不同而不同。A

A.√

B.×

26、第1个论述经济地理学性质特点的学者是罗蒙诺索夫。B

A.√

B.×

二、论述题

27.梯度推移学说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答:①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而产业结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门化部门在工业寿命周期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管理方法)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推移。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传递的。具体的推移方式有两种:局部范围的扩散(即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距离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近城市推移)、大范围的扩散(指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或区域城市系统的等级顺序,跳跃式地向广大地区扩散)。

②在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财力有限,不可能兼顾所有地区的发展,可以采用梯度推移学说,梯度推移学说强调不平衡布局,是对我国传统的均衡布局思想的一大突破,梯度推移学说,将有限的财力投向条件较好的区域即高梯度地区,或者让相对发达区域首先承接从国外转移过来的产业,让高梯度地区率先发展起来,。但梯度推移学说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梯度推移学说完全忽视了低梯度地区的发展条件和优势,始终无法消除区域经济差异,无法改变区域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顺序,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方面,梯度推移学说无能为力。

③梯度推移学说曾经在上个世纪80年代指导过我国的区域开发。当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总体发展水平低,财力有限,这时我国的区域开发就采用了梯度推移学说,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将全国分成了东、中、西三个地带,将人力、物力、财力主要投向基础较好的东部地区,让东部地区率先承接从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产业,率先发展起来,等东部地区发展起来以后,再将相关产业转移到中部地区,最后再转移到西部地区。通过近10多年梯度推移学说的实施,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已基本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说明梯度推移学说在指导我国的区域开发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东西部的差异不仅没有缩小,还越拉越大,梯度推移学说的负面效益也暴露无遗。针对梯度推移学说所存在的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了反梯度推移论、并存论和主导论等不同的观点。

28、阐述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答:①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技术创新通过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使得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和发展壮大,部分原有产业的地位逐渐下降,或者被淘汰而转移到别的区域,从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更新。

②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技术创新所开发出的新产品,往往能够刺激人们新的消费需求,新产品常常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技术创新生产出的功能更新、品质更好的产品,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引导人们争相购买新产品;技术创新不断地在揭示原有产品的缺陷,同时又指出什么样的产品或消费方式有益于健康、环境保护等等,从而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技术创新对消费需求变动的引导,改变了区域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对生产产生导向作用,促使区域进行产业发展的调整,进而引起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对商业贸易产生指示作用,引起区域贸易结构的变化。

③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直接引起生产方法、经营与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等的变革,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组织形式、经济运行规则等的变化;技术创新会直接或间接改变人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这些方面的变化就改变了人们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利益分配、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的认识和行。

④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技术创新可以弥补区域在某些资源禀赋方面的不足。技术创新

使得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29、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因素。

答:①消费市场状况。零售业区位不仅取决于消费者的数量,也与消费者的收入有关。

②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空间距离越近,消费需求越大;交通条件越好,市场需求越大。

③零售业间的竞争。区位间的空间竞争,如果属于同业种间的竞争,可能会出现两种趋势:一种是相互排斥区域分散,另一种是在竞争中产生联合。

④地价的作用。尤其是区域性的经营费用的差异,会对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⑤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在总体上会决定一定区域的发展前景。

30.试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及作用机理。

答:(一)资源禀赋

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景观资源等。区域内自然资源的禀赋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活动的类别、规模与效益。一般而言,区域自然资源越丰富,资源可利用性就越强,经济增长速度就越快。

2、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乃至决定性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社会环境、传统工艺、信息、信誉、企业家才能等。

(1)劳动力。劳动力是区域经济增长的能动要素,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在早期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劳动力的数量多少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快慢,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力质量的高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根本因素,由此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

(2)资本。区域拥有的资金量直接决定了它所能配置的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进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3)技术。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技术进步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并形成新的经济部门,使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我们今天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区域经济增长已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不断提高。

(4)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了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等。社会环境良好,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吸纳区位资源、鼓励创新和科学决策等,将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反之,就会限制经济增长或加剧经济的恶化。

(二)资源配置能力

1、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决定了制约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进而影响到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效率。

2、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政府能够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来引导、规范企业和个体的经济行为,调节资源的部门和空间配置状况,从而调控区域经济增长。所以,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了区域资源的配置效率。

3、企业的组织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水平、规模结构、数量结构等决定了企业本身的发展状况,进而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4、区域经济结构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影响到区域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

(三)区位条件

1、区位条件决定了一个区域与其它区域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通过它们相互之间的交通联系所决定的距离成本而对其经济增长产生作用。具体而言,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区域之间发生经济联系的几率是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少的。因此,区位条件能够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与发展的潜力。

2、区位条件大体上决定了一个区域所处的大的自然环境。区域所处的自然好,就有利于其经济增长;否则,其经济增长就会受到来自自然环境的约束。

3、区位条件也左右着一个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实践证明,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的位置不同,获得的外部发展机会就会有差异,国家对它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支持和直接投入

也就不一样,因而对其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就有大小之分。

(四)外部环境

1、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从宏观的角度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走势。

2、区际经济关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区域在与其他区域的经济交往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二是影响一个区域能否通过与其他区域的分工与合作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

3、国际经济背景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一个区域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受国际影响也就越大。

三、简答题

3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和所处的经济区位体现出来的。土地的自然特性构成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土地利用的可行性更多地由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如农业生产活动,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如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32.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1)运费构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部分组成,前者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后者一般与运输距离无关,所以,胡佛提出著名的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原理。

(2)不同运输方式适宜的运输距离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3)运费定价制度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名词解释

33.需求圆锥体。

答:廖什认为如果一个区域只存在一个企业,随着距离生产地距离的增加,运费增加,销售价格增加,需求量随之减少,到市场边界需求量为零,将需求曲线围绕生产地的销售量轴线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圆锥体就是需求圆锥体。

34.空间近邻效应

答: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种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35.产品周期理论

答:由弗农提出的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空间变化的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在产品的不同阶段,因为产品的研发、销售等方面的要求、情况不一样,生产布局地也应进行相应地调整。

36.倒“U”字形假说

答: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提出的。该假说认为,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初期,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不是很大;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就会随之扩大;当国家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对高的水平时,区域之间的差异扩大趋势就会减缓,继而停止。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区域之间的差异将趋向缩小。这个变化过程在形状上就像倒写的“U”字,所以人们将它称之为倒“U”字形学说,也有人把它叫做铃形假说。

37.产业集群

答: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代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38.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答: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处于主导地位,并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39.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

答:区位条件是指某一区位(场所)所具备的特有属性与资质,如位置、交通信息条件,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等。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又称区位因素、区位力量。

四、论述题

40.如何看待并解决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

答: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增强了各个区域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感。2)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客观上加剧了区域间的经济发展竞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3)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将引起资源和要素在高投资收益和机会的诱导下,从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

区域经济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区域经济差异扩大势必引起区域之间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也随之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缩小,区域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也随之缩小。2)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是人口区际迁移的重要原因之一。3)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强化了各区域的自我中心意识,直接或间接地助长了地方主义的流行。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1)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2)促进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3)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4)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5)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6)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41.区域增长极的涵义及特征

答:①区域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增长极有部门增长极和空间增长极两种类型,前者是由推动性产业构成,后者是指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空间。

②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③增长极在产业发展方面是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是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增长极具有规模等级之分。

④增长极形成之后,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⑤运用增长极理论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的产业结构。二是围绕增长极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不断调整和优化区域的空间结构。

42.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答:三原则: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市场原则是建立中心地系统模型的基础。各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比例关系:1-3-9-27-81-…。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氏中心地系统的特点:1)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其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2)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3)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间点。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4-16-64-256-…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3-12-48-192-…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为1-7-49-343-…,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6-42-294-2058-…

注:参见教材第四章第一节

1、解释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2、基本概念

3、理论前提

4、三原则(空间模型)

5、评价

43.韦伯工业区位论

答:通过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注: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1、对韦伯工业区位论作界定

2、理论前提

3、影响因素选择

4、理论重点

5、评价

44.杜能农业区位论

答:1)基本经济分析

农业经营者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的最大利润为:P

农业生产成本为:E

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

农产品的运输费用:T

他们之间的关系为:P=V-(E+T)

由于V(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同一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相同的)和E(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即均质的假设)是常数,因此V-E也是常数,故有:

P+T=V-E=K=常数

意义:要想利润最大化,只有将运费最小化。

由此得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运费最小,从而使利润最大化。

2)杜能圈的六种耕作制度

由内而外划分为六个区域: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谷物轮作区,草田轮作区,三圃农作制区,畜牧业区

3)修正模型

修正原假设1:农业生产的条件不均质

修正原假设3:交通工具多样化,除了马车外还有河运等

修正原假设1:大城市周围除了农村外,还有许多的小城市(城市不唯一

注: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首先对杜能农业区位论进行界定,然后回答理论前提、形成机制、空间配置原理,最后对杜能农业区位论进行评价。

五、简答题

45.胡佛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答:共分五个阶段

第一,自给自足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区域之间缺少经济交流,区域经济呈现出较大的封闭性,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散布状态。

第二,乡村工业崛起阶段。随着农业和贸易的发展,乡村工业开始兴起并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积极的作用。由于乡村工业是以农产品、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市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故主要集中分布在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地方。

第三,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在这个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发生变化,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专业化方向转化,区域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往来也不断地扩大。

第四,工业化阶段。以矿业和制造业为先导,区域工业兴起并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一般情况下,最先发展起来的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和纺织等行业,随后是以工业原料为主的冶炼、石油加工、机械制造、化学工业。

第五,服务业输出阶段。在这个阶段,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的输出逐渐成了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这时,拉动区域经济继续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资本、技术,以及专业性服务的输出。

46.集聚机制及其成因

答:集聚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二是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三是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区域经济在空间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首先,集聚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其次,集聚将加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第三,集聚是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第四,集聚还能够引发和加剧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专业化地区与一般地区等之间形成发展关系上的“马态效应”,即强者恒强,

47.各种企业空间演变模式的共同点

答:1.均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张过程;

2、在公司扩张中,销售起先导作用,其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

3、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

48.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的主要内容

答:罗斯托把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社会阶段,基本上是原始的农业活动,主要从事作物栽培;第二阶段是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社会开始出现产业分工,储蓄、金融制度和企业家阶层开始形成;第三阶段是起飞阶段,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四阶段为成熟阶段,重化工业成为主导产业,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第五阶段为高额消费阶段,人们对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服务的需求空前增长;第六阶段为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超过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

49.如何选择主导产业

答: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选择主导产业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分别是比较优势系数、产业关联度、需求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率、产业创新能力,尤其是比较优势系数中的比较集中系数,只有比较集中系数大于1,该产业才能成为主导产业。

50.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

答:(1)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

(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

(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

(4)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5)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6)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51.跨国公司总部对区位选择的要求

答:(1)便利的交通运输;(2)及时的信息获取;(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52.胡佛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胡佛在其发表的《经济活动的区位》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区位理论,胡佛的区位理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费结构与运输方式对区位的影响,这就是著名的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理论,胡佛认为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场站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与距离有关,而场站费与距离无关,因此,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连接供给地与消费地的交通方式有多种,运输方式不同,运费随之不同。公路适合短途运输,铁路适合中途运输,水路适合长途运输。

胡佛的区位理论的第二方面是送达价格与市场地域对区位的影响,胡佛认为运费有不同的定价制度,定价制度不同,经济活动区位也不同。

六、名词解释

53.要素禀赋学说

答: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个区域或国家都应该根据要素禀赋条件,进行分工,集中生产具有要素禀赋优势的商品,然后进行贸易,这种区域分工对双方都有好处,有利于提高各区域或各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54.相对成本学说

答:由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如果有两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大有利的程度不同;另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大不利的程度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国家仍然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相互获得利益。

55.经济地域综合体

答: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答: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量的总收入的增加。57.扩散效应

答: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58.极化效应

答: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59.支配效应

答: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

60.空间近邻效应

答: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种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61.极核式空间结构

答:区域发展早期的空间结构模式,指区域中个别地点因为某种发展机遇而率先发展起来,成为增长极,然后通过极化作用,不断吸取周围区域的资源和要素,导致两者的差异越来越大,存在着上述明显极核的区域空间结构就被称为极核式空间结构。

62.主导产业

答: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具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二是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

63.支柱产业

答: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64.区域经济结构

答: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65.产品周期理论

答:由弗农提出的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空间变化的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在产品的不同阶段,因为产品的研发、销售等方面的要求、情况不一样,生产布局地也应进行相应地调整。

66.跨国公司

答: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67.需求圆锥体

答:廖什认为如果一个区域只存在一个企业,随着距离生产地距离的增加,运费增加,销售价格增加,需求量随之减少,到市场边界需求量为零,将需求曲线围绕生产地的销售量轴线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圆锥体就是需求圆锥体。

68.区位因子和区位条件

答: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区位条件指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条件相对稳定,区位因子则随区位主体的不同而不同。

69.区位理论

答: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70.区位

答: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18春福师《经济地理学》在线作业一

(单选题) 1: 20世纪上半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 A: 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B: 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 C: 廖仕的“区位经济论” D: 皮鲁的“增长极理论”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克拉克产业分类又称为() A: 产业功能分类 B: 四次产业分类 C: 三次产业分类 D: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区位因子”最早由()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A: 格林哈特 B: 哈特向 C: 艾萨德 D: 韦伯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区域。 A: 纯自然资源型 B: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 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 资源缺乏型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经济结构的核心部分是() A: 产业结构 B: 收入分配结构 C: 技术结构 D: 职业结构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战略主张以发展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A: 进口替代 B: 出口替代 C: 工业赶超 D: 经济、社会综合发展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 A: 农业区位论 B: 工业区位论 C: 市场区位论 D: 运输区位论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不属于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 A: 统一原则 B: 发挥优势原则 C: 兼顾全局原则 D: 效益原则 正确答案: (单选题) 9: ( )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 A: 扩张效应

统计学作业答案

1. 一家调查公司进行一项调查,其目的是为了了解某市电信营业厅大客户对该 电信的服务的满意情况。调查人员随机访问了30名去该电信营业厅办理业务 的大客户,发现受访的大客户中有9名认为营业厅现在的服务质量较两年前 好。试在95%的置信水平下对大客户中认为营业厅现在的服务质量较两年前 好的比率进行区间估计。 4.据某市场调查公司对某市80名随机受访的购房者的调查得到了该市购房 者中本地人购房比率p 的区间估计,在置信水平为10%下,其允许误差E = 0.08。则: (1)这80名受访者样本中为本地购房者的比率是多少? (2)若显著性水平为95%,则要保持同样的精度进行区间估计,需要调查 多少名购房者。 解:这是一个求某一属性所占比率的区间估计的问题。根据已知n =30,2 /αz =1.96,根据抽样结果计算出的样本比率为%30309?==p 。 总体比率置信区间的计算公式为: ()n p p z p ?1??2/-±α 计算得: ()n p p z p ?1??2/-±α=30%()30 %301%3096.1-??± =(13.60%,46.40%) 5、某大学生记录了他一个月31天所花的伙食费,经计算得出了这个月平均每天 花费10.2元,标准差为2.4元。显著性水平为在5%,试估计该学生每天平 均伙食费的置信区间。 解:由已知:=x 10.2,s =2.4,96.1025.0=z ,则其置信区间为: 314 .296.12.10025.0?±=±n s z x =〔9.36,11.04〕。 该学生每天平均伙食费的95%的置信区间为9.36元到11.04元。

6、据一次抽样调查表明居民每日平均读报时间的95%的置信区间为〔2.2,3.4〕 小时,问该次抽样样本平均读报时间t 是多少?若样本量为100,则样本标准 差是多少?若我想将允许误差降为0.4小时,那么在相同的置信水平下,样 本容量应该为多少? 解:样本平均读报时间为:t = 24.32.2+=2.8 由()96 .121002.24.322.24.305.0?-=?-==s n s z E =3.06 2254 .006.396.122 22205.02=?=?=E s z n 7、某电子邮箱用户一周内共收到邮件56封,其中有若干封是属于广告邮件,并 且根据这一周数据估计广告邮件所占比率的95%的置信区间为〔8.9%, 16.1%〕。问这一周内收到了多少封广告邮件。若计算出了20周平均每周收 到48封邮件,标准差为9封,则其每周平均收到邮件数的95%的置信区间 是多少?(设每周收到的邮件数服从正态分布) 解:本周收到广告邮件比率为:p =2 161.0089.0+=0.125 收到广告邮件数为:n ×p =56×0.125=7封 根据已知:x =48,n =20,s =9,093.2)19(025.0=t ()199 093.24819025.0?±=±n s t x =[43.68,52.32] 8、为了解某银行营业厅办理某业务的办事效率,调查人员观察了该银行营业厅 办理该业务的柜台办理每笔业务的时间,随机记录了15名客户办理业务的时间,测得平均办理时间为t =12分钟,样本标准差为s =4.1分钟,则: (1)其95%的置信区间是多少? (2)若样本容量为40,而观测的数据不变,则95%的置信区间又是多少? 解:(1)根据已知有()145.214025.0=t ,n =15,t =12,s =4.1。 置信区间为:()151 .4145.21214025.0?±=±n s t t =〔9.73,14.27〕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劳动对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劳动移动。 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结构由连接度和通达度来表述。 看图说明杜能圈形成的机制及空间配置原理。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空间配置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答: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

统计学调查问卷大作业

西安外国语大学 商学院 班级:会计1301 小组成员:胡秋叶林文妍孟小娇 陈婷婷魏晨汪雨柳 杨婷张琳敏刘丹璇 毋凯伦黄香香高旭宏 指导老师:单春霞

目录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选题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选题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进展计划和小组分工........................................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调查过程..................................................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问卷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问卷调查结果汇总与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分析1 ........................................................错误!未定义书签。分析2 ........................................................错误!未定义书签。分析3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我们的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

教育统计学与SPSS课后作业答案祥解题目

教育统计学课后作业 一、P118 1 题目:10位大一学生平均每周所花的学习时间与他们的期末考试成绩见表6-17.试问: (1)学习时间与考试成绩之间是否相关? (2)比较两组数据谁的差异程度大一些? (3)比较学生2与学生9的期末考试测验成绩。 表6-17 学习时间与期末考试成绩 1 2 3 4 5 6 7 8 9 10 学习时间考试成绩40 58 43 73 18 56 10 47 25 58 33 54 27 45 17 32 30 68 47 69 解题步骤: (1)第一步:定义变量:“xuexishijian”、“xuexichengji”后,输入数据.如下图: 1

第二步:单击选择“分析(Analyze)”中的“相关(Correlate)”中的“双变量(Bivariate Correlations)”, 将上图中的“xuexishijian”和“xuexichengji”添加到右边变量框中,如下图: 第三步:点击“确定“后,输出结果如下图: 第四步:分析结果

3 由上图可知: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的pearson 相关系数为0.714,p (双侧)为0.20。自由度 df=10-2=8时,查“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显著临界值表”知:r 0.05= 0.623 ; r 0.01=0.765。 因为0.765 > 0.714 >0.623,所以在0.05水平上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是相关显著的。 (2)SPSS 软件分析结果如下图: 由上图可知:学习时间标准差和平均值为:S 1=12.037 ?X 1= 29.00 ;学习时间标准差和平均值为:S 2=12.437?X 2=56.00 根据差异系数公式可知: 学习时间差异系数为:%100?=X S CV S =12.037/29.00×100%=41.51% 学习成绩差异系数为:%100?= X S CV S =12.437/56.00×100%=22.27% 有上述结果可知学习时间差异程度大于学习成绩差异程度。 (4) 把学生2和学生9的期末考试成绩转化成标准分数: Z 2=(X -?X) /S= (73—56)/12.437=1.367 Z 9=(X-?X)/S=(68—56)/12.437=0.965 由上计算可知:学生2期末考试测验成绩优于学生9的期末考试测验成绩。 二、P119 2 题目:某班数学的平均成绩为90,标准差10;化学的平均分为85,标准差为8;物理的平均分为79,标准差为15.某生这三科成绩分别为95,80,80.试问 (1) 该生在哪一学科上突出一些? (2) 该班三科成绩的差异度如何?有无学习分化现象? (3) 该生的学期分数是多少? (4) 三科的总平均和总标准差是多少? 解题步骤:

经济地理学课后作业

第一章: 1.珠江三角洲为什么比较发达? 第二章: 3.试分述影响经济活动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4.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5.试分析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三章: 综述韦伯运费、劳动费用和集聚三种指向的工业区位原理。 第七章: 1.怎样理解区域空间结构? 2.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机制。 3.试述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4.运用实例说明一个区域的空间结构。 08城市规划与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1.结合实例,谈谈你对经济地理学的理解。 2.影响区位因子有哪里,分析珠三角发展中的主要区位因子。 3.分析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基本要点,并举实例说明。 4.什么是主导产业?其特征是什么?结合实例谈谈怎样确定主导产业。 5.谈谈你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试分析你所熟悉的一个区域或城市的区域空间结构。 6.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机制,以某一区域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中这两种机制的作用如何? 7.分析中国或者广东或者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问题? 8.谈谈经济全球化对珠三角或者广州城市的影响,及其如何保持其地方化。 5.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 劳动力特色 劳动力是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一部分人口。 人口密集地区(大都市)有着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 (二) 劳动力素质 1.普通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小。 2.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需求成为影响现代经济活动区位 (三) 劳动力成本 1.劳动力的空间上分布不均及其空间移动性 2.劳动力成本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区位选择 (四) 劳动力移动 劳动力的空间移动也对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及其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考研配套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考研真题解析

人文地理学考研配套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考研真题 解析 一、真题 一、名词解释 《货殖列传》[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真题] 答:《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二、论述题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如下: (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①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就是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区位论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 ③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 ②一些学者根据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日益提高的实际,更加侧重于大型跨国公司内部组分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①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思维方式。 ②20世纪60年代末,规范区位论和实证区位分析受到行为学派的冲击。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③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结构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的增加,一些地理学家开始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第1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名词解释 通达指数[中科院2012年研]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通达指数是指交通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通达指数越小,点的通达性越好,指数越大,点的通达性越差。 交通网的连接度[西北大学2012年研] 答:交通网的连接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经济活动区位[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经济活动区位作为人类活动区位一个主要方面,在地理空间之中存在,同时地理空间也通过经济活动区位而发生作用。经济活动区位研究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空间现象,把握经济活动的地域结构,从而形成其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作业

【第一章作业题】 ●题型 ◆不定项选择题(选做) ◆填空题(选做) ◆简答题(选做) ◆判图题(必做) ◆实练题(必做) ●布置作业时间:09月19日,统一上交作业时间:09月30日晚24时。 ●交作业模式:所有同学均采用电子版,直接做到每题要求的合适位置上。最 后交作业的WORD文档标题为:某某班+第一章作业+学号+姓名+时间。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A )。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 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 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E )。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A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D)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7.下列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ABCDE )。 A.旅游地理学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商业地理学 E.农业 地理学

8.下列关于地理比较法,说法错误的是( C )。 A.经地学比较方法按其比较内容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B.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是分析问题两个不同侧面 C.运用比较法时,要注意对象属性的不同,在相似属性的对象比较科学意义不大 D.运用比较时,要注意数据资料的统计范围、时间 9.下列属于系统的特征的有 ( ABCD )。 A.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 B.子系统目标服从高层次系统的目标 C.系统的结构性表现为内部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或秩序 D.为了维持系统内部的平衡,需要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10.关于抽样考察与典型考察,说法错误的是 ( B )。 A.二者都是非全面的考察方式 B.抽样考察对考察对象是有意识的,典型考察对象却是任意的 C.典型考察是通过典型数据推论分析总体,抽样考察是从数量上推算总体 D.二者都可克服全面考察工作量大的缺点,轻便灵活,节约人财物 二.填空题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的一门科学。 2.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是介于、和的一门边缘科学。 3.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泒和泒。 4.1760年,俄国学者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学科名词,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本质及其构成,标志着经济地理学科的形成。 5.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核心问题是 6.经地学科体系包括的经济地理学和的经济地理学。前者又叫 或普通经济地理学,后者又叫经济地理学。 7.交通运输两重性表现为:既是工农业生产的,又是一个的部门。

华南理工 网络统计学原理作业

华南理工网络统计学原理作业

统计学原理·第一次大作业 1. 统计数据的分析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是通过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方法探索数据内在规律的过程。答题:对. 错. 参考答案:√ 2. 描述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根据样本数据去推断通体数量特征的方法。 答题:对. 错. 参考答案:× 3. 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分为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 答题:对. 错. 参考答案:√ 4. 定量数据说明的是现象的数量特征,是能够用数值来表现。 答题:对. 错. 参考答案:√ 5. 股票价格是时点数。 答题:对. 错. 参考答案:√ 6. 考试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这是按定类尺度划分的。 答题:对. 错. 参考答案:× 7. 考试成绩用“百分制”度量,这是按定比尺度划分的。 答题:对. 错. 参考答案:× 8. 价值单位是以货币形式对现象进行度量,如国民生产总值、商品销售额等。 答题:对. 错. 参考答案:√ 9. 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主要有专门组织的调查和科学试验两个渠道。 答题:对. 错. 参考答案:√ 10. 由《中国统计年鉴》获得的数据属于直接的统计数据。 答题:对. 错. 参考答案:× 11. 普查具有调查费用低、时效性高、适应面广、准确性高等特点。 答题:对. 错. 参考答案:× 12. 普查一般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以避免调查数据的重复或遗漏。 答题:对. 错. 参考答案:√ 13. 普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经常性的全面调查,普查能够获得各个领域的全面、广泛的数据。答题:对. 错. 参考答案:× 14. 为消除组距不同对频数分布的影响,需要计算频数密度。频数密度才能准确反映频数分布的实际情况。

统计学课程作业及答案2

统计学作业2 单项选择题 第1题某地区有10万人口,共有80个医院。平均每个医院要服务1250人,这个指标是()。 A、平均指标 B、强度相对指标 C、总量指标 D、发展水平指标 答案:B 第2题某企业2002年工业总产值比1992年增长了3倍,则该公司1992-2002年间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为() A、11.61% B、14.87% C、13.43% D、16.65% 答案:A 第3题某工业企业的某种产品成本,第一季度是连续下降的。1月份产量750件,单位成本20元;2月份产量1000件,单位成本18元;3月份产量1500件,单位成本15元。则第一季度的平均成本为()。 A、17.67 B、17.54 C、17.08 D、16.83 答案:C 第4题已知4个水果商店苹果的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4个商店苹果的平均单价,应该采用()。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加权调和平均数 D、几何平均数 答案:C

第5题如果分配数列把频数换成频率,那么方差()。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无法预期变化 答案:A 第6题某厂5年的销售收入如下:200万、220万、250万、300万、320万,则平均增长量为()。 A、120/5 B、120/4 C、320/200的开5次方 D、320/200的开4次方 答案:B 第7题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A、平均指标 B、相对指标 C、总量指标 D、变异指标 答案:C 第8题计算结构相对指标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 A、小于100% B、大于100% C、等于100% D、小于或大于100% 答案:C 多项选择题 第9题下列统计指标属于总量指标的是()。 A、工资总额

经济地理学试卷

学院学期末试卷(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区位条件; 3.区域经济结构; 4.关联产业; 5.区际联系。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2.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及理论意义。 3.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 4.简述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述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2.以你所熟悉的区域为例,试述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与所依托区域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根据对象的不同,具有以下的分支学科: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在实证研究中,又分为 区域、公司、部门经济地理学,其中部门经济地理学下还包括农业、工业、交通 运输、商业、信息业经济地理学等。 2、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于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臵的基 本模式。 4、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5、区际联系: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行为。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土地因子(1分):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的影响(1分)。 原材料因子(1分):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 区位施以影响(1分)。 能源因子(1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量、稳定的能源供给尤其是二次能源中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尤其重要,其次能源还影响了产业经 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等(1分)。 资本因子(1分):包括金融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

经济地理学原理考试试题(J)

经济地理学原理试题 经济地理学原理试题(A) 一、名词解释(每一名词3分,共24分) 配第——克拉克定理区位重量中心地横向一体化 霍夫曼比例需求收入弹性区际联系“第三意大利” 二、填空(每空1分,共12分) 1.胡佛将运费分为___________费和___________费两部分。其中,前者随运输距离变化呈规律性变化,后者则与运距无关。 2.按照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且原料地与市场各分别只有一个的情况下,当原料指数大于1时,工厂区位应选择在___________,当原料指数小于1时,工厂区位应选择在___________。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汽车产业发展与布局变化的最大特点,就是生产的_________趋势与产品开发的_________趋势并存。 4.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对一国来说,外国直接投资区位主要趋向于下列三种地区:①经济中心区。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5. β指数是度量交通网络发达程度的一个常用指标。其值等于交通网中______的数量与______的数量之比。 6.在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中,日本学者赤松提出了___________学说;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循环学说)是由美国学者___________提出的。 三、选择(下列各题均提供了4个答案,其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在正确答案的代号上划√。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在杜能的“孤立国”中,由中心城市到孤立国边缘,6大农业圈层的分布依次是: A①自由农作圈②林业圈③轮作农业圈④三圃式农作圈⑤谷草式农作圈⑥畜牧圈。 B①林业圈②自由农作圈③轮作农业圈④谷草式农作圈⑤三圃式农作圈⑥畜牧圈。 C①自由农作圈②轮作农业圈③林业圈④谷草式农作圈⑤三圃式农作圈⑥畜牧圈。 D①自由农作圈②林业圈③轮作农业圈④谷草式农作圈⑤三圃式农作圈⑥畜牧圈。2.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热属常规能源、核能属新能源。 B煤炭属一次能源、沼气属二次能源。 C风能属含能体能源、水能属过程性能源。 D生物能属一次能源中的常规能源、汽油属二次能源中的新能源。 3.下列中心地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在市场原则下,一个一级市场区的面积等于3个二级市场区的面积。 B在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在交通原则下,二级中心地位于一级市场区六边形的顶点。C廖什理论与克里斯泰勒理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是自上而下构建的中心地与市场系

教育统计学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教育统计学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章 1、教育统计学,就是应用数理统计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对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等途径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科学推断,从而揭示蕴含在教育现象中的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统计学既是统计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两种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从学科体系来看,教育统计学属于教育科学体系的一个方法论分支;从学科性质来看,教育统计学又属于统计学的一个应用分支。 2、描述统计主要是通过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出简单明白的统计量数来描述庞大的资料,以显示其分布特征的统计方法。 推断统计又叫分析统计,它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从我们所研究的全体对象(即总体)中,按照等可能性原则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出总体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个体组成样本,在样本所提供的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概率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在一定可靠程度上对总体的情况进行科学推断的一种统计方法。 3、在自然界或教育研究中,一种事物常存在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或获得几种可能的结果,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 随机现象具的特点: (1)一次条件完全相同的实验有多种可能的结果(这样的实验称为随机实验); (2)在实验之前不能确切知道哪种结果会发生; (3)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重复进行这样的实验。 4、总体,也叫做母体或全域,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个体的总和。 当所研究的总体数量非常大时,可以从总体中抽取其中一部分个体来观测,由此来推断总体的信息,从总体中抽出的这部分个体就称为样本,它是用以表征总体的个体的集合。 通常将样本中样本个数大于或等于30个的样本称为大样本,小于30个的称为小样本。 5、复置抽样指每次抽出的个体经观测后,仍放回原总体,然后再从总体中抽取下一个个体。 6、反映总体特征的量数叫做总体参数,简称参数。反映样本特征的量数叫做样本统计量,简称统计量。 参数是总体的真正数值,是固定的常量,理论上应该通过计算总体中全部个体的数值而获得,但由于总体中个体的数量通常很大,总体参数往往很难获得,在统计分析中一般通过样本的数值来估计。在进行推断统计时,就是根据样本统计量来推断总体相应的参数。 第二章 1、按照数据的来源,可分为计数数据和度量数据;按照数据的取值情况,可分为间断性数据和连续性数据;按照数据的测量水平,可分为称名数据、顺序数据、等距数据和比率数据。 2、数据整理的基本方法包括对数据进行排序、统计分组、绘制统计图表等。 3、表的结构要简洁明了;表的层次要清晰;主谓分明。 4、连续性数据:(2),(3);间断性数据:(1),(4)。 5、略 6、(1)50;(2)75;(3)34;(4)5;(5)45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 目录 ?内容提要 ?序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 ?二、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 ?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李小建全本

第一章 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和经济地理学。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征: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该研究对象,可进行如下阐述。 1). 经济活动的内容 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或初级产业),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2). 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3).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4).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学科体系:通论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公司(企业)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地理学)。 三、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一)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三)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五)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区位(location)的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区位条件:不同的场所具有不同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区位因子:非经济因子;经济因子(收入因子;成本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 自然投入(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等)、劳动力和资本作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被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要素投入)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不同的区位选择。2)、

统计学原理

2015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统计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97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 追溯统计学历史上和逻辑上的起源活动,最有代表性的是 A .国家管理 B .计数 C .税收与徭役 D .赌博游戏 2.统计的基本职能是 A .参与决策 B .收集、整理和提供信息 C .发布统计资料 D .统计咨询 3.统计资料的性质是 A .数量性、总体性、客观性 B .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 C .科学性、具体性、社会性 D .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4.按反映现象的时间特征不同,绝对指标可以分为 A .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B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C .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D .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5.不受极端值影响的一般水平代表值是 A .众数 B .算术平均数 C .标准差 D .离散系数 6.在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中,权数对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影响决定于 A .权数所在组标志值的数量大小 B .权数的个数 C .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比重的大小 D .总体单位数的多少 7.是非标志的标准差为 A . pq B . 1-p C .pq D .1-p 8.标准差与抽样误差的关系是 A .标准差越大,抽样误差越大 B .标准差越大,抽样误差越小 C .标准差越小,抽样误差越大 D .两者无关 9.进行抽样调查时必须遵循随机规则,其目的是 A .每一个单位都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 B .人为地控制如何抽取样本单位总不可靠 C .了解样本单位的情况 D .选出典型的单位 10.抽样推断中如果出现系统性偏差,若用x 表示样本平均数,用X 表示总体平均数。则它的表现是 A .X x > B .X x < C .X x ≠ D .X x = 11.如果相关系数的数值为,这种相关关系属于_____线性相关。

《统计学原理》作业参考答案

《统计学原理》作业(三) (第五~第七章) 一、判断题 1、抽样推断是利用样本资料对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估计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因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差,这种误差的大小是不能进行控制的。(×) 2、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只可能组成一个样本。(×) 3、抽样估计的置信度就是表明抽样指标和总体指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定范围的概率保证程度。(√) 4、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抽样估计的可靠程度,可以提高抽样估计的精确度。(×) 5、抽样极限误差总是大于抽样平均误差。(×) 6、相关系数是测定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唯一方法(×) 7、甲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的相关系数是-0.8,乙产品单位成本与利润率的相关系数是-0.95,则乙比甲的相关程度高(√)。 8、利用一个回归方程,两个变量可以互相推算(×)。 9、估计标准误指的就是实际值y与估计值y c的平均误差程度(√)。 10、抽样误差即代表性误差和登记性误差,这两种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 11、总体参数区间估计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是估计值、抽样误差范围、概率保证程度。(√) 12、在一定条件下,施肥量与收获率是正相关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 1、在一定的抽样平均误差条件下(A)。 A、扩大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 B、扩大极限误差范围,会降低推断的可靠程度 C、缩小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 D、缩小极限误差范围,不改变推断的可靠程度 2、反映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平均误差程度的指标是(C)。 A、抽样误差系数 B、概率度 C、抽样平均误差 D、抽样极限误差 3、抽样平均误差是(C)。 A、全及总体的标准差 B、样本的标准差 C、抽样指标的标准差 D、抽样误差的平均差 4、当成数等于(C)时,成数的方差最大。 A、1 B、0 c、0.5 D、-1 5、对某行业职工收入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得知其中80%的职工收入在800元以下,抽样平均误差为2%,当概率为95.45%时,该行业职工收入在800元以下所占比重是(C)。 A、等于78% B、大于84% c、在此76%与84%之间D、小于76% 6、对甲乙两个工厂工人平均工资进行纯随机不重复抽样调查,调查的工人数一样,两工厂工资方差相同,但甲厂工人总数比乙厂工人总数多一倍,则抽样平均误差(A)。 A、甲厂比乙厂大 B、乙厂比甲厂大 C、两个工厂一样大 D、无法确定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作业

【第一章作业题】 ●不定项选择题 ●填空题 ●简答题 ●判图题 ●实练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 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 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7.下列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旅游地理学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商业地理学 E.农业地理学 8.下列关于地理比较法,说法错误的是( )。 A.经地学比较方法按其比较内容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B.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是分析问题两个不同侧面 C.运用比较法时,要注意对象属性的不同,在相似属性的对象比较科学意义不大 D.运用比较时,要注意数据资料的统计范围、时间 9.下列属于系统的特征的有 ( )。 A.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 B.子系统目标服从高层次系统的目标 C.系统的结构性表现为内部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或秩序 D.为了维持系统内部的平衡,需要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10.关于抽样考察与典型考察,说法错误的是 ( )。 A.二者都是非全面的考察方式 B.抽样考察对考察对象是有意识的,典型考察对象却是任意的 C.典型考察是通过典型数据推论分析总体,抽样考察是从数量上推算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