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苏轼)教案

蝶恋花(苏轼)教案
蝶恋花(苏轼)教案

《蝶恋花》(苏轼)教案

一、教学任务分析

1、知识与技能欣赏苏轼作品清新婉丽的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词借此表达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三、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敞。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二、诵读全词:

1. 对照注释,注音

2. 听读录音

3. 齐读

三、整体感知:

1.白话宋词:

春天已经接近尾声,残花落尽,树上的杏子还是青青小小的。燕子飞来的时候,绿水涨满了溪河,围绕着人家。

在春风的吹拂下,柳枝上的棉絮越吹越少;白色的柳絮随着风而四处飞扬,远达天涯海角。而天涯海角一定到处长满了青青翠翠的芳草;但芳草是不是像柳絮一样,会愈吹愈少呢?

附近有一户人家,墙内的秋千上有一位美丽的女子玩得正高兴;青翠的笑声传到了墙外,吸引墙外的我停下来观看。

看着看着,渐渐的女子的笑声愈来愈小,最后竟然回屋里去了,留下我独自懊恼着女子的无情和自己的自作多情。

2.词的故事:

词的故事:朝云,是苏轼的侍妾,跟随他二十几年,不但乖巧,而且忠诚,所以苏轼相当宠爱她。

这首词,就是苏轼作给她唱的,她的歌声轻柔,唱起这种婉转的词调正合适。一个初秋的日子,秋风阵阵,落叶萧萧,苏轼和朝云一面饮酒,一面唱着歌,朝云唱到这首,“蝶恋花”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突然泪下如雨,哽咽不成声。苏轼很惊讶,就问她缘故,她回答说这两句她唱不下去了。苏轼听了大笑说:“我正因为秋天来了,四处一片凄凉景象而悲秋,你却反而悲起春来了。也罢,我们就不要唱这首吧!”

过不久,朝云得了病去世了。苏轼突然失掉了二十几年来相依为命的知心人,非常悲痛,从此不再听这首词,也不再唱它了。

四、文本研习: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上片写春光将尽,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燕子"二句,既交待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枝上"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又"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和蒋夔寄茶》)。在后来的贬谪海南时期,作者又高唱着"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乡的伤感中蕴含着随遇而安的旷达。

下片抒写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墙里秋千"三句,用白描手法,叙写行人(自己)在"人家"墙外的小路上徘徊张望,只看到了露出墙头的秋千架,墙里传来女子荡秋千时的阵阵笑声。词人至此才点出自己的身份是个"行人",固然是指当下自己是这"绿水人家"墙外的过路人,但也有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夫》)的含义在内的。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隐指惠州远在天涯海角,则此处的与佳人一墙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吗?尾二句是对佳人离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此二句极有理趣,盖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人世多错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词人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

全词构思新巧,奇情四溢。写景、记事、说理自然,寓庄于谐,语言回环流走,风格清新婉丽。清人王士禛认为:"‘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这正是作者韶秀词风的体现。《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与(侍姬)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伤春矣'。"朝云的悲泣,是因为她体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旷达与感伤相杂的情怀。此词在旨趣上与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蕴着乐观旷达,这种精神是贺词中所没有的。苏轼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宋词英译:苏轼《蝶恋花·春景》汉英译

【引】《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时所写的一首词作。上片写伤春:触目红花纷谢,柳绵日少,青杏初结,普天芳草,充满了繁华易逝,“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下片写伤情:借“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意象,寓有对朝廷一片痴心却被贬官远谪的惆怅,含蓄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坎坷、飘泊天涯的失落心情(据百度词条)。本词写了一个初遇动情却未得芳心的爱情故事片段,其中“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已成为名句。 本译诗采用明白晓畅的现代英语翻译,格律为抑扬格七音步,无韵。译者在追求信、雅、达的基础上,较为注重文意的忠实、自然、顺畅和诗意的最大限度的保留。之所以有格律而不用韵,也是考虑到如果刻意押韵的话,必然会因韵害义,一来可能会歪曲原义,二来会使文意不自然,不通畅,甚至显得拗口。英文和中文毕竟有很大差别,

为了套上一个韵脚,难免要作文意的变换,甚至不得不生搬硬套,牵凿附会。这样就会舍弃最贴切、最合意的词语和句子,得不偿失。对于诗歌来说,语言通顺、文意流畅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连语义都不通畅,即使押韵了,诗意也荡然无存。诗歌是最美的语言,语言拗口的诗句,即使写得巧妙,也是无诗意的。 本诗译者为本文档上传者,请尊重劳动成果,勿剽窃,引用时请注明译者:罗沐。 【Love of Butterflies and Flowers】蝶恋花 Spring Scene 春景 Su Shi 苏轼 罗沐译 The flowers shed the red remains, the green almonds were small; The swallows flied back here where a river green surround’d a house; The willow branches kissed apart its fewer catkins in wind; Anywhere rose up the grass that perfumed any corner of land. The wall inside ran a sting, the wall outside ran a road; Out of the wall a man walked, within the wall a lass laughed; Then the laughter faded away, and the voices down died; Just the warm-hearted was hurt but by the cold-hearted.

苏轼古诗词《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古诗词《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原 文译文赏析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宋代:苏轼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译文】 昨夜的秋风好似来自万里之外的家乡。月亮攀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冷气透入人的衣袖。在异乡作客的我抱着被子愁得睡不着觉。更哪能忍受漏壶一滴滴的声音,越发觉得长夜漫漫。 寄居他乡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梦里醒来凄绝伤神,一觉醒来满面都是相思的泪水。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只为新

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赏析】 此词写的是一个“愁”字。 为何而愁?乍看是秋风冷月触动了离人的乡愁。秋风、明月是容易触发乡愁的,不过读完全词才知道几乎被词人瞒过,原来激发词客乡愁的,并非秋风明月,而是思妻之愁。 其愁若何?答曰:”有客抱衾愁不寐“。“羁舍留连”、“梦断魂销”、“衣带渐宽”,都是写愁,但都不如“抱衾不寐”深刻形象。 “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中“长如岁”三字又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对与妻子相见的期盼,怨时间过得太慢。 “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这里用“相思泪”来抒写思妻之情。 “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此句尤为抒写了羁旅思妻的感伤情怀,为相思而憔悴消瘦。“新书报我添憔悴”,妻子近日来信,说她因思“我”而一天比一天憔悴!说月能“冷透人衣袂”,说“玉漏长如岁”,是无理的,但却合情。另有龙注引简文帝诗,仅出“衣带宽”意,没有联系两句词的上下文意笺释。

按此处词意当从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中脱化而出,况且,“衣带渐宽”、“憔悴”等字面也有关连。 月冷、夜长,用今天美学术语来解释,是一种移情作用。文学大家其风格是多样化的。苏轼写豪放词,亦间写婉约词,此词风格即属于后者。 扩展阅读:苏轼轶事之应考趣闻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赏识,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脩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蝶恋花苏轼扩写

蝶恋花苏轼扩写 时间:2019-06-30 12:40:13 | 作者:李思琦 那几瓣花瓣,曾像女人家腮边的胭脂一般嫣红,如今却像浸过水似的,无力地垂在枝头,就待春风一吹,幽幽坠地泥地。看着看着,不禁对春尽的那一幕,感到惋惜。 “啾”,我被这声鸟叫激地回过神来,目光就追随着那只燕子看了去,它似乎很爱说话,尽管这附近没有什么能陪它交谈的鸟儿,它还是自顾自地叽喳着。自己也有满肚子话想说的我,倒不嫌它烦,这冷清的街道,反而因为有了这一两声才灵动起来。“啾”,我也学着叫了一声,那只燕子却没有一丝看我的迹象,扑着翅膀,从杏树上飞走了。现在只留下我,与这杏树做伴咯,可惜它不会说话,那刚冒出脑袋的青杏也给不了我什么兴趣。燕子飞得匆匆,就像时间总是很快逝去,眼下这美丽春光,也会在不久后消散。可我只要想起明年的春、将来更多的春,伤春的心思就明朗了不少,艳丽的春天不止这一年。也许我也是一样,总会有盼到云开日出的一天,只是需要时间。 大片的绿色闯进我的眼帘,不同于青涩的杏子,更显生机,更有活力。那是一片爬山虎,贴在洁白的墙上,风拂过时,它便朝我微微颔首。墙边一湾流水,并不深,却有着翡翠的色泽,隐约倒映出柳树的身影。能在街巷中见到杨柳与绿水这等美景,足够幸运了。我莫名羡慕起刚才那只燕子,能见到团团柳絮被风一次次撕下,像蒲公英一般弥漫在空中;能见证水流与清风的交谈与共舞;能在爬山虎的陪伴下,经历全盛的春天。 不知不觉,街巷的人多了,他们大多行色匆匆,仿佛忙得停不下脚步。只是有几个路过我时,投来奇异的目光。大概是惊奇世上竟有如此清闲的人吧。我抬手摸摸柳树苍老的枝干,这群为生计奔波的人,连生机勃勃的春意都无暇留意啊。至于他们怎么看待我,我倒不在乎,几时老百姓能有闲情逸致欣赏春光就好了。是吧,老垂柳。 正喃喃自语着,墙内传出银铃般的笑声,霎时间,我的呼吸都放轻了。多么美妙的笑声,那一定是个花儿般年纪的女子,让人不由地猜测院子里的情景,是什么事引发着无邪、愉悦的笑?噢,一定是在荡秋千,我听到了风的呼声。听多了民间疾苦的耳朵,此刻化成了干涸的土地,急需要这种愉悦笑声的滋润。可是,我静了,那一头也不再笑了。等了许久也没听到她再出声,想必是回屋休息了吧?突然觉得自己像一个求而不得的愣头青,而那位姑娘则是随着春风远去的无情流水。 转身,又看到一颗青杏,杏子青涩,也是满满的希望。突然有一种冲动,要与它分享那一串银铃般的笑声,要同它谈谈在别处不敢轻易出口的理想……

蝶恋花读后感

苏轼——蝶恋花读后感 苏东坡乃北宋一代大文豪,其书法与诗词并雄于世。词风则更是独具一格,自成一家。后人皆称之为豪放派代表,曰其词风流豪迈,大气浑雄。然而他的多情婉约之作却占多数,此首便是极具典型的伤春多情之作。 此词作于东坡被贬惠州途中,时值残春,遂开句便点出时节,正是伤春之笔,与“红英落尽青梅小”异曲同工。道旁流水人家,轻燕斜飞,何等幽美安详之境!此一笔乃为过片写“秋千佳人“作暗示和铺垫。紧跟着的两句最为要紧,乃全篇之警策。 此作上片写春天的景色,本应美好的春景在词人眼中却变成了“花褪残红青杏小”让人感到词人的落寞。“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二句,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枝上”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又”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 下片抒写出了词人见不到佳人的相思之愁,随只有一墙之隔,却咫尺天涯,词人驻足观望,只看到露出墙头的秋千架。闻得墙里佳人笑,原来词人只是一行人。让读者深深的感受到词人的懊恼与惆怅。“天涯何处无芳草”词人强打精神,安慰自己。让读者看到词人乐观豁达的人生观,虽不得志却懂得随遇而安。 我很是佩服苏轼的情怀,经历了种种,面对这一切还能泰然处之,一笑解千愁,虽然这个笑是自嘲的笑,可谁又能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蕴着乐观旷达。 词中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毕竟是人,大诗人苏轼也是有矛盾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学会诗人的洒脱,也要看出面对世间的种种,他们是用什么来充实,来调节自己的内心的。我认为人生观是我们很重要的一课,当你遇到不如意,不得志时,应该怎样去面对这一切,苏轼很好的诠释给了我们,从中我们能得到许多的哲理,随遇而安。做人不能一味的激进,有时退一步海阔天空,面对困难,不如意,我们不仅要学会去克服,有时也要懂得妥协。

苏轼宋词《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宋词《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原文 译文赏析 《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宋代:苏轼 雨霰疏疏经泼火。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 苦被多情相折挫。病绪厌厌,浑似年时个。绕遍回廊还独坐。月笼云暗重门锁。 【译文】 经历了一场桃花雨之后,又下了疏稀的雨夹雪。清明节还未到,街坊中的秋千荡起来了。杏子梢头的一花蓄开放,淡红色的花脱掉而成白色的花,像被胭脂水粉浸染似的。 被对方多情带来的痛苦的折磨,精神不振,简直像度过一年时光似的。夫妻二人跑遍长廊,还各自独坐回廊,已是“月笼云暗重门锁”的深夜。 【注释】 雨霰(xiàn):细雨和雪珠。苏轼《蝶恋花·徽雪有人送》词:帘外东风交雨霰,帘里佳人,笑语如莺燕。 经:曾经,已经。 泼火:指寒食节,寒食节时下雨称为泼火雨。《遁斋闲览》:“河

朔谓清明桃花雨曰泼火雨。”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唐彦谦《上巳》:“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 巷陌:街坊。 香蕾破:芳香的花苞绽开了。 胭脂涴(wò):胭脂浸染。韩愈《合江亭》:“愿书岩上石,勿使泥尘涴。” 被(bèi):表被动。 折挫:折磨。 厌厌:精神萎糜貌。陶潜《和郭主簿》之二:“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浑似:简直像。 年时:一年时光。史浩《千秋岁》:“把盏对横枝,尚忆年时个。” 个:语助词,相当于“的”。 还(hái):依然,仍然。 月笼:月色笼罩。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云暗:云层密布。 【赏析】 这首词是写苏轼与王弗的生活景象,寄托了词人对妻子深深的怀恋。 上片,回忆夫妻清明节前后美好生活情趣。“雨霰疏疏经泼火,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写东坡观看王弗等妇女秋千游戏。“雨

苏轼《蝶恋花·春景》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蝶恋花·春景》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 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 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 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 分)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 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 容简要赏析。(5 分) 答案: (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 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 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 比较“绕”和“晓”的,言之成理,给 2 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 分)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 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 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 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 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 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 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 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 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 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苏轼《蝶恋花》赏析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 此作题一作“春景”。上片写暮春自然风光。从郊游少年的视角,由小到大,由近渐远地展开,极富层次感、色彩感和运动感。“天涯何处无芳草”,既是对暮春景色拓开一景,又点化游春少年的惆怅,引发下片境界。下片写自然背景中的人事:一道短墙将少年与佳人隔开,佳人笑声牵动少年的芳心,也引起少年之烦恼。自然春意与人事春情相绾合,优美地表现出在流走跃动的春之气息中,惜春少年微妙的恋情之萌动及转瞬便迷失的怅惘。有声有色,情韵悠远,颇富婉媚绰约的风姿。是一篇天韵圆转的佳作。《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指秋霜)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妆又伤春矣。’遂罢。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上片就眼前所见写景,写春光将尽,这实写。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 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红花落尽,枝条上留下的是花的残痕和苦涩的小青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 “燕子”二句,小燕子逐春飞来,恋春不已。绿水环绕山村人家,春情留连不断。细细品味,残破、惨淡之情油然而生。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然而,我们读词时,却必然会联想到当日春光明媚的景象:山花烂漫、柳絮飞扬,冰消雪融后的小溪水,淙淙流过山村人家,燕子戏水闹春,这样的春日,怎不令人神往!两相对照,眼前春的归去,又怎不令人黯然神伤!这种情景交炼而得言外之意的妙笔,正好比一抹彩云,去留无迹。而这种对春的向往却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迹。

苏轼 蝶恋花读后感

苏轼蝶恋花读后感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首次拜读苏轼的这首蝶恋花,似乎记住的只有“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一句。平时要是哪个小伙伴失恋了,我们几乎都用这句词安慰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再次去读这首词的时候,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对于感情的豁达心态,同时还有对时光流逝的“后来”式的感慨以及人生难得十全十美的“一生所爱”式的无奈。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开篇描写暮春景色,用花褪和残红来表达错过的美好,仅仅是“花褪”和“残红”两个词就将一幅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凄迷寥落之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但一句“青杏小”则又将这种衰败赋予了孕育新生的意境。读至这句,让我不禁感慨,这世间一切既终有繁华落尽之时,也有必有春风破土之日。 古诗词中常用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的方式描景,于是接着写到的是飞燕,绿水与人家。这一句很美的地方是把飞行的燕子作为自然景象,而把绿水赋予了生命,这样一来一种活泼烂漫的气息就喷薄而出。于这样盛开的春天里,我也忍不住嘴角上扬,心中充满着喜悦或者说是爱。突然想起“都是月亮惹的祸”这首歌里面的一句词,“我认都是月亮惹的祸,那样的月色太美你太温柔,才会在刹那之间只想和你一起到白头”,也许美景总是更会让人情不自禁的打开心扉去付出或者接受爱。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两句我早就烂熟于心,但读起来仍会忍不住随着诗句不舍,遗憾到放开,豁达。柳絮纷飞,春色将尽,眼看着就要与这“春色”分别,我也能感受到那种留恋的回望和始终不忍松开的手,这一刻,我似乎看到齐天大圣与紫霞仙子最后诀别的画面。很多事情再怎么挽留,最终也注定如细沙流尽于指尖,倒不如豁达的解脱自己,给自己勇气往前走,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词中虽写的是古时,我感觉到的却更多是当今。一堵墙,便是两个世界,墙里秋千墙外道,一个世界里的人正安逸的享受生活,另一个世界里的人正奔波于道路上,墙外是行人,墙里是佳人,我想墙外的行人应该是想认

苏轼《蝶恋花》阅读题及答案

苏轼《蝶恋花》阅读题及答案 蝶恋花
苏轼 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 恼。 (1) 绿水人家绕 中的 绕 字,有的版本写作 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 为什么?请简要。(3 分) (2)俞陛云在《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 絮飞花落, 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 赏析。(5 分) 答案: (1)① 绕 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生动形 象,具有动态美。 ② 晓 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 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 绕 字好或 晓 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 绕 和 晓 的,言之成理,给 2 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 分) ①同意。起句 花褪残红青杏小 ,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 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 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 虽言萋萋芳草,却以 天涯 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 絮飞花落 的 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 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 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 又 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 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 芳草 在古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 天涯何处 无芳草 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 絮飞花落 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 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原文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原文 《花褪残红青杏小》 作者: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①。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②。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③,多情却被无情恼④。 【注释】 ①花褪残红:残花凋谢。褪,脱去,花褪残红即花瓣落尽。《微之宅残牡丹》:残红零落无人赏,打摧花不全。青杏:未熟的杏子。因颜色青绿,俗称青杏。杏树一般四月萌芽上旬,中旬开花。至五月上旬,杏花凋谢,青杏结于枝头。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四月八日》:四月八日(农历)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唯州南清风楼最宜夏夏饮,初尝青杏,乍荐樱桃,时得嘉宾,觥酬交错。小:毛本作子。 ②天涯:指极远的地方。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③笑渐不闻声渐悄:墙外行人已渐渐听不到墙里荡秋千的女子的笑语欢声了。 ④多情:指墙外行人。无情:指墙里的女子。恼:引起烦恼。

【】 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 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请不要担心) 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的芳草。(还会到来的) 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点评】 《蝶恋花春》,是由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其作于何时,各方莫衷一是,有苏轼密州、黄州、定州、惠州时期等诸多说法,然皆苦无证据明示,故今日已不可详考。作为豪放派先驱的苏轼,一生之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豪放派词作,这容易让人误以为苏词尽皆豪放之作,但从苏词的总体来看,其婉约之作反而是占大多数的,此词便是其一。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讲解】 在一个晚春的日子里,作者外出途中有一段偶然的遭遇,看到

蝶恋花(苏轼)教案

《蝶恋花》(苏轼)教案 一、教学任务分析 1、知识与技能欣赏苏轼作品清新婉丽的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词借此表达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三、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敞。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 二、诵读全词: 1. 对照注释,注音 2. 听读录音 3. 齐读 三、整体感知: 1.白话宋词: 春天已经接近尾声,残花落尽,树上的杏子还是青青小小的。燕子飞来的时候,绿水涨满了溪河,围绕着人家。 在春风的吹拂下,柳枝上的棉絮越吹越少;白色的柳絮随着风而四处飞扬,远达天涯海角。而天涯海角一定到处长满了青青翠翠的芳草;但芳草是不是像柳絮一样,会愈吹愈少呢? 附近有一户人家,墙内的秋千上有一位美丽的女子玩得正高兴;青翠的笑声传到了墙外,吸引墙外的我停下来观看。 看着看着,渐渐的女子的笑声愈来愈小,最后竟然回屋里去了,留下我独自懊恼着女子的无情和自己的自作多情。 2.词的故事: 词的故事:朝云,是苏轼的侍妾,跟随他二十几年,不但乖巧,而且忠诚,所以苏轼相当宠爱她。 这首词,就是苏轼作给她唱的,她的歌声轻柔,唱起这种婉转的词调正合适。一个初秋的日子,秋风阵阵,落叶萧萧,苏轼和朝云一面饮酒,一面唱着歌,朝云唱到这首,“蝶恋花”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突然泪下如雨,哽咽不成声。苏轼很惊讶,就问她缘故,她回答说这两句她唱不下去了。苏轼听了大笑说:“我正因为秋天来了,四处一片凄凉景象而悲秋,你却反而悲起春来了。也罢,我们就不要唱这首吧!” 过不久,朝云得了病去世了。苏轼突然失掉了二十几年来相依为命的知心人,非常悲痛,从此不再听这首词,也不再唱它了。 四、文本研习:

《蝶恋花》教案

蝶恋花晏殊 教学目标: 1. 认识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 2. 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3. 通过吟咏,了解古诗文赏析的一般方法和术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人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伤别离,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唱咏不尽的名篇佳作。 二、关于词人: 晏殊P62注释⑥ 太平宰相,一生平顺,仕途坦荡。然而也逃不过普通人的聚散离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他的[蝶恋花]。 三、诵读全词 1. 对照注释,注音 2. 听读录音 3. 齐读 四、炼字析文,感悟意象: 1. 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 明确:提示抓关键词“离别苦”写与友人(恋人)远别之苦。 2. 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菊、兰、轻寒、燕子、明月 3. 这些景物蕴涵了词人什么情感?又是怎么体现的? 明确:菊愁兰泣和词人一样痛苦以悲景写悲情烘托 燕子双飞月明到晓不能体会我的愁绪以乐景写悲愁反衬一夜无眠 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4. 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 明确:“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看不见 “寄彩笺”“知何处”寄无所踪“满目山河空念远” 5. 这阕中用哪些字、词语点染出愁苦?(注意与词中前语的对应关系) 明确:凋使……凋零使碧树一夜凋去,写风的劲厉肃杀 (刘备?徐庶) 独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写孤独无依 望尽与碧树凋尽呼应境界一跃为广阔

山长水阔渺茫无着落,写了悠远辽阔的境界。 6. 前人说这首词上阕“情致深婉”,下阕“寥廓高远”,通过我们的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紧扣词句中的用字,意境营造,阐述情感,体会词的风味转换。 请学生讨论交流,上、下阕分别小结。 五、小结: 1.齐读本词,上阕低沉婉转,下阕开阔畅达,试用声音充分体现。 2.你对赏析诗歌有什么心得。 六、延伸作业 试赏析苏轼[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总被无情恼。

《蝶恋花·春景》原文及翻译苏轼蝶恋花.春景

《蝶恋花·春景》原文及翻译苏轼蝶恋花. 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 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 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 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 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 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 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 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 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 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蝶恋花》鉴赏

苏轼《蝶恋花》鉴赏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他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而苏轼在他的《蝶恋花》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蝶恋花》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上片就眼前所见写景,写春光将尽,这实写。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红花落尽,枝条上留下的是花的残痕和苦涩的小青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残花”说明红花已经所剩无几,着一“褪”字就深了一层,不但花少且已褪色,伤感之情更弄,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燕子”二句,小燕子逐春飞来,恋春不已。绿水环绕山村人家,春情留连不断。细细品味,残破、惨淡之情油然而生。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然而,我们读词时,却必然会联想到当日春光明媚的景象:山花烂漫、柳絮飞扬,冰消雪融后的小溪水,淙淙流过山村人家,燕子戏水闹春,这样的春日,怎不令人神往!两相对照,眼前春的归去,又怎不令人黯然神伤!这种情景交炼而得言外之意的妙笔,正好比一抹彩云,去留无迹。而这种对春的向往却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迹。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词中最为让人称道的两句。“枝上”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又”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这也是说春归去的一种景象。然而,柳絮在古典诗文中,往往是薄命女子的象征,看见柳絮,很自然地又联想到被遗弃的女子,随风飘摇,没有空白之处。杏子虽然是酸苦的,但它还是会让人联想到落去的鲜花,而柳絮呢?落就落了,谁还惦记

苏轼的《蝶恋花》赏析

苏轼的《蝶恋花》赏析 引言:苏轼本是一个很有政治见解的政治家,也并非顽固的保守派。即使在他被贬出官以后,也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苏轼的蝶恋花,就整首词来讲,格调清丽舒徐,用字平妥精萃。诗人所命之意与所选之曲所选之韵又是极为吻合妥巾贴的。 揽景会心,情深意远 ——苏轼《蝶恋花》赏析 寓诗的庄严于词,扭转一代词风的宋代大诗人东坡居士,他的词作,以豪迈、奔放著称。当然不乏“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之作;却也还有“合十八、七女郎,执红牙板”而歌之曲。这当是大写的“人”字灿烂绚丽的又一面。《蝶恋花》那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花褪残红春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多么清丽而隽永的小词!《冷斋夜话》中说:“东坡渡海,惟朝云王氏①随行,日诵枝上柳绵二句,为之流泪。”《林下词谈》里说:“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②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③,唱花褪残红。”据此,本词当是贬谪岭南时的作品。诗人揽取眼前景物,以寄托个人的身世之感。 诗人向往春天的景色,可是,眼前落花飞絮,一年的好景致又过去了;诗人爱慕佳人,可是墙里的佳人不理睬他! 上片就眼前所见写景,这实写;下片抒情,是虚写。借偶然遇到的情事,表达“墙外行人”的失意、惆怅和苦闷。 词的开篇给我们展示的是春已归去的图景: “花褪残红春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红花落尽,枝条上留下的是花的残痕和苦涩的小青杏,小燕子逐春飞来,恋春不已。绿水环绕山村人家,春情留连不断。细细品味,残破、惨淡之情油然而生。 然而,我们读词时,却必然会联想到当日春光明媚的景象:山花烂漫、柳絮飞扬,冰消雪融后的小溪水,淙淙流过山村人家,燕子戏水闹春,这样的春日,怎不令人神往!两相对照,眼前春的归去,又怎不令人黯然神伤! 这种情景交炼而得言外之意的妙笔,正好比一抹彩云,去留无迹。而这种对春的向往却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迹。 “枝上柳绵吹又少。” 这也是说春归去的一种景象。然而,柳絮在古典诗文中,往往是薄命女子的象征,看见柳絮,很自然地又联想到被遗弃的女子,随风飘摇,没有空白之处。杏子虽然是酸苦的,但它还是会让人联想到落去的鲜花,而柳絮呢?落就落了,谁还惦记呢?这恐怕就是词人身世的自叹吧! “天涯何处无芳草!” 诗人正自哀怜,满眼芳草使眼前一亮,春天虽然去了,可芳草哪里没有呢!这正是诗人无可奈何聊以自慰的思想反映。 苏轼曾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又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责受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后,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绍圣三年,他五十九岁时,新党再度执政,就又先后被贬岭南惠州和海南琼州。 苏轼本是一个很有政治见解的政治家,也并非顽固的保守派。即使在他被贬出官以后,也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关心人民疾苦,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鼓励、培养文人后辈,但却得不到君主的知遇之恩,始终不被重用。即使如此,仍未改变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他的这种达观思想,是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东坡先生墓铭志》中载有“幼读《庄子》…得吾心矣?”的感悟。《志林·道士张易简》中说苏轼“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以简为师”。《志林·论修养帖寄子由》还说词人“任性逍遥,随缘放旷,

蝶恋花(苏轼)

蝶恋花(苏轼) 苏轼的褪残红青杏小原文及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有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不要担心,)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春天还是会到来的)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围墙外的行人听到了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品评

这首词写初夏时节发生于一墙之隔的一次极为平常的遭遇,在略表惆怅与嘲讽之余,却引出妙理,发人深省。上片为时令背。尽管柳绵将尽,春事无多。然而燕子低昂,绿水环绕,芳草从生,透露出夏日初临的大自然的生机。下片是在如此明丽的环境中一个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小小插曲。墙里墙外的两种人本不相涉。但一方无情,一方多情,导致了一场感情波。《人玉屑》卷二一引《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因为苏轼借此表达了某种人生哲理,行人与佳人的遭遇固属偶然。多情却被无情恼却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在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两者关系中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或许有过多次类似经验,由于不了解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许多烦恼由是而起。然而无情是物的本性,多情是人的本性。它们始终是难以统一的。苏轼说自已作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能出。这固然因为他天份高,同时也由于他学养湛深,所以能随处触发,皆成妙谛。这首词写景、记事、说理均极自然,佳人行人的插曲全如信手拈来,但一经慧光所照,寓庄于谐,就顿成妙解,发掘出其间的哲理内涵。这真是苏轼作词的一大本领。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阅读答案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阅读答案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阅读材料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如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②。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下。 [注]①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诗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阅读题目 (1)词题为“密州上元”,上片却写钱塘上元之景,有什么作用?(4分) (2)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请简要分析词人寂寞的原因。(4分)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阅读答案 (1)【答案】写钱塘上元的繁华热闹,反衬(衬托)出密州上元的清冷寂寞,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意思对即可)

【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 (2)【答案】环境凄清:密州粗犷的箫鼓、稀疏的灯火、昏暗的雪云;(2分)忧伤社稷:密州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举行社祭祈求丰年。(2分)(答出“慨叹时光易逝”可得1分,意思对即可) 【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苏轼《蝶恋花昨夜风来万里》原文与赏析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苏轼《蝶恋花昨夜风来万里》原文与赏析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苏轼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译文】 昨夜的秋风好似来自万里之外的家乡。月亮攀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冷气透入人的衣袖。在异乡作客的我抱着被子愁得睡不着觉。更哪能忍受漏壶一滴滴的声音,越发觉得长夜漫漫。 寄居他乡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梦里醒来凄绝伤神,一觉醒来满面都是相思的泪水。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注释】 ①屏帏:屏,屏风;帏,床帐。 ②衣袂:衣袖。 ③衾:被子。 ④玉漏:古代计时器。长如岁:度夜如年。 ⑤衣带渐宽:指人因忧愁而消瘦。 ⑥新书:新写的信。 【创作背景】 此词《总案》与《编年录》失载,朱本、龙本未编年。考公凡秋中为客者七,惟元丰八年乙丑(1085)由常州赴登州,九月经楚州遇大风一次,最与此词相符。《文集》卷五五《与杨康公三首》其三写于赴登州途中,云:“两日大风,孤舟掀舞雪浪中,但阖户拥衾,瞑目块坐耳。杨次公惠酝一壶,少酌径醉。醉中与公作得《醉道士石诗》,托楚守寄去,一笑。某有三儿,其次者十六岁矣,颇知作诗,今日忽吟《淮口遇风》一篇,粗可观,戏为和之,并以奉呈。”又,《文集》卷七一《书遗蔡允元》:“仆闲居六年,复出从士。白六月被命,今始至淮上,大风三日不得渡。”这与词中“秋风来万里”、“羁舍留连”甚合,故编元丰八年乙丑(1085)九月,作于楚州。邹王本从之。 【赏析】

此词写的是一个“愁”字。为何而愁?乍看是秋风冷月触动了离人的乡愁。秋风、明月是容易触发乡愁的,不过读完全词才知道几乎被词人瞒过,原来激发词客乡愁的,并非秋风明月,而是思妻之愁。 其愁若何?答曰:”有客抱衾愁不寐“。“羁舍留连”、“梦断魂销”、“衣带渐宽”,都是写愁,但都不如“抱衾不寐”深刻形象。 “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中“长如岁”三字又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对与妻子相见的期盼,怨时间过得太慢。“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这里用“相思泪”来抒写思妻之情。 “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此句尤为抒写了羁旅思妻的感伤情怀,为相思而憔悴消瘦。“新书报我添憔悴”,妻子近日来信,说她因思“我”而一天比一天憔悴!说月能“冷透人衣袂”,说“玉漏长如岁”,是无理的,但却合情。 另有龙注引简文帝诗,仅出“衣带宽”意,没有联系两句词的上下文意笺释。按此处词意当从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中脱化而出,况且,“衣带渐宽”、“憔悴”等字面也有关连。 月冷、夜长,用今天美学术语来解释,是一种移情作用。文学大家其风格是多样化的。苏轼写豪放词,亦间写婉约词,此词风格即属于后者。

《蝶恋花·春景》苏轼.拼音版

蝶di é恋li àn 花hu ā·春ch ūn 景j ǐn ɡ 【宋s òn ɡ】苏s ū轼sh ì 花hu ā褪tu ì残c án 红h ón ɡ青q īn ɡ杏x ìn ɡ小xi ǎo 。燕y àn 子z ǐ飞f ēi 时sh í,绿l ǜ水shu ǐ人r én 家ji ā绕r ào 。枝zh ī上sh àn ɡ柳li ǔ绵mi án 吹chu ī又y òu 少sh ǎo ,天ti ān 涯y á何h é处ch ù无w ú芳f ān ɡ草c ǎo 。墙qi án ɡ里l ǐ秋qi ū千qi ān 墙qi án ɡ外w ài 道d ào 。墙qi án ɡ外w ài 行h án ɡ人r én ,墙qi án ɡ里l ǐ佳ji ā人r én 笑xi ào 。笑xi ào 渐ji àn 不 b ù闻w én 声sh ēn ɡ渐ji àn 悄qi āo ,多du ō情q ín ɡ却qu è被b èi 无w ú情q ín ɡ恼n ǎo 。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

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注释】 蝶恋花·春景:原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 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 子:毛本误作“小”。“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 绕:元本注“一作晓。” 柳”:即柳絮。 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 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 【白话译文】 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诗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