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生态指生命体与它的环境所组成的一种结构,以及这种结构表达出来的功能。

生态学指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农业生态学指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系统指又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控制指系统接受外界信息后经系统处理转换之后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反馈指系统把输出信息引入到输入端再对系统进行输入调控的过程。

生态系统指占据特定时间范围,以及生物群落为核心,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其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具有自我维持、修补和重建能力的,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综合体。

物种结构指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数量及量化关系。

时空结构指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在时间或空间的配置。

农业生态系统指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并按人类社会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

食物链把来自于植物的食物能转化为一连串取食与被取食的有序链状结构。

食物链加环是在原有食物链中引入或增加新的环节,以提高物质转化效率和经济效益。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由于生物种类多,食物营养关系复杂,常常一种生物以多种生物为食,而同一种食物又被多种消费者取食,从而行成食物链的交叉,多条食物锭相连就构成了食物网。

生态金字塔在生态系统中,随着营养级水平的提高,生物在其数量、质量与能量出干塔形分布。分为数量、个体、生物量、能量金字塔。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包括生命有机体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期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库指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流指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行。

温室效应由于人业的活动导致大量温室的排放而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现象。或者由于二氧化碳可吸收太阳向地球辐射的红外线,所以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将会提高地面温度,导致地球气候变暖,被称之为温室效应

十分之一定律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大致有十分之一转移到下一营养级;十分之九被消耗掉,主要是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浪费和呼吸及排泄。这就是食物链上能量传递的十分之一定律。

个体生态学研究生物个体发育(生命史)、系统发育(进化史)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自然环境一切影响生物活动的所有自然条件的总和。

生态因子在自然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按规律性分为第一周期性因子、次生周期性因子、非周期性因子。暗物质的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生态适应由于生态因子的差异性变化而导致生存于其中的生物在其生理生态形态特性上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基本类型有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的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在它们的生理生态形态上趋同的现象。

趋异适应同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在它们的生理生态形态趋于不同的现象。

生活型不同的生物长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在它们的生理生态形态上会趋于相同的物种类群。

生态型同一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在它们的生理生态形态会分异的基因型类群。

生态位生物地完成其正常生命周期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的总的要求,是一个超几何体积空间。

生境在生态学上专指生物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综合环境。

种群占据特定时空范围内的同种生物有机体的集合体。

内禀增长率(rm) 指没有环境条件限制下,由生物本身内在的因素所决定的最大顺势增长率。

环境容纳量K

生态对策指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保持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机制。

k—对策繁殖力低,存活率高,个体大,寿命长,生物对生态的选择要求高,扩散能力低。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比较稳定,易灭绝。主要指大型动植物。

r—对策高繁殖力,存活率低,个体小,寿命短,生物对生态的选择要求低,扩散能力强。数量特征:大起大落,很难灭绝。主要指低等生物。

竞争指两个生物争夺同以对象而产生的对抗作用。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占据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其中之一必然被消灭掉。

捕食指一个物种的成员取食另一个物种的成员的现象。它的意义是保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机制,协同进化(两个生物发生相互作用,某些相关的形状得以强化的过程)。

寄生指一个物种(寄生者)居于另一种(寄主)的体表或体内,从而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偏害作用指当两个物种在一起时,由于一个物种的存在可以对另一物种起抑制作用,而自身却无影响。

偏利作用一个生物的生存依赖于另一种生物,但是对被依赖者没有影响。

原始合作当两种生物共存一起时,彼此各有所得,但双方没有依赖关系。

专性共生两种生物彼此依赖,并发生直接能物交换的

互利共生指一种专性的、双方都有利并形成相互依赖和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共生关系。

生物群落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群落演替指群落经过一定历史发展时期,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外一种类型的顺序过程,或者说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次生演替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社会资源是直接来源于社会的农业资源,包括工业产品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

资源指在一定的时空分布和一定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下,人们发现的可被人们利用的有价值的东西,包括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东西,如资本、技术、和智慧。

生物经济平衡规律以公共资源形式存在的生物资源的种群数量会维持在一个水平上,在这个水平上对其开发利用的收益恰好等于其成本,这种生物、经济双重平衡的关系叫做……

社会效益农业在满足人类基本基本需求方面的效益。

经济效益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效益。

生态效益农业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效益。

稳态生态系统在任何一个水平层次都具有一种抵抗干扰,保持稳定的倾向或态势。

稳态调控自然界有一种在发展过程中趋于稳定,在干扰中维持平衡,偏移后恢复原态的能力,称为稳态调控。

成本外滩:经营者在其经营活动中,所利用自然资源,不计入其成本的现象。它导致的后果是1.过度的利用自然资源。2.加剧污染。

收益外进经营者将其经营活动的部分收益用于改善生态环境,没有获得相应回报的现象。

替代农业一切区别于常规农业的所有其它农业形态的总称。也称之为石油农业或现代农业。

常规农业依据廉价的化石燃能及其相应的工业技术装备的集约型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农业技术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好循环的一种现代化农业体系

简答题

1.生态学的三个关系: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关系(限制、调节、致死);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关系(改变环境、适应环境);生物之间的关系(正、负、0)。

2.生态学的发展史:A.知识的积累阶段;B.近代生态学的诞生阶段;C.学科与学派的分化阶段;D.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E.向着应用控制方向发展阶段。

3.生态学的分类:A.按研究对象分为a生物生态学它的类型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生态学 B.环境生态学包括海洋生态学、森林、草原、沙漠生态学。 B.按其与其他学科交叉分为a理论学科(数学、化学生态学)b.应用学科(城市经济、农业生态学)。

4.简述农业发展、社会的需求为农业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农业的发展有三个阶段:A.原始农业,特点:a 投入人力和种子,b产出极低。C.恢复地力的方式为休闲轮作。B2.传统农业(9900年的历史)特征:a投入人力、种子、畜力、有机肥、机械。b.产出一般是自给自足。C.恢复地力方式是有机肥。d.商品率低。C.现代农业(常规、石油农业)特点:投入的是化石然能及装备。产出是4倍的传统农业。2.社会需求:数量和质量。

5. 系统具备哪些条件? 1.有两个以上的组分。2.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3.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6.系统的性质是什么?1.结构的有序性:任何系统都有确定的边界(相对独立性);组分的分离(水平方向上具有平等性原则、垂直方向上具有稳定性机制)。2.整体性:系统组分之间有确定的量比关系;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馈于结构。3.系统的功能整合性。4.动态性。

7.系统的分类:1.按系统的组成物质的性质分为有机和无极系统。2.按系统与外界交流的状态分为开放和封闭系统。

8.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与其他生态系统的区别):1.它的建立和运行的目标不同;2.它服从的规律不同;3.效率不同;4.稳定性不同(结构)。

9.食物链加环的作用: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资源利用率。

10.食物链的类型:捕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

11.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转化率的方法:生物角度(个体—育种学,种群—栽培,群落—耕作),环境角度(改良、改变或创造、消除病虫害),管理角度(提高利用率)。

12.次级生产能量转化的地位与作用以及途径。地位与作用:1.是一个能量物质再富集转化的过程。2.影响人类的衣食行。3.是重要的经济途径。途径:1.改善物种的构成。2.科学饲养(合理配方、适时出栏)。3.实行圈养、笼养。

13.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1.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少、加剧盐渍化、加剧内涝),2.气候变化(气候带北移、极端气候发生的频率增加),3.对人类的影响,4.对农业的影响(增加产量、降低品质、改变作用的布局、病虫草害加剧、增加成本)。

14.现有的输入方式对C/N比的影响:在人工辅助能源投入中工业辅助能比重较大,在工业辅助能中化肥的比重较大,在化肥中N素的比重较大,导致的结果N素增加,C/N下降,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应该增施有机肥,比如秸秆还田。

15.如何维持农田养分平衡:1.合理耕作制度(适当安排自然归还效率高的作物、适当进行耕作)。2.提倡农产品就地加工。3.解决农村能源问题。4.养分的区域性富集(生物和物理方法)。

16.测定种群密度的方法:总体普查法,样方法,标记重捕法。

17.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1.均匀型,只出现在人类设置的环境中。2.随机型,只出现在环境均质的条件下。3.群聚型,对环境的选择需求,对逆境的抵抗需求,社会性需求。

18.种群的调节机制:1.密度制约(环境),种内调节(自疏机理),种间调节(捕食)。2.非密度调节(环境),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有毒有害因子。

19.群落演替的结构和功能变化:1.结构变化:物种结构上发生变化,r—对策生物降低,k—对策生物升高。在时空结构上发生变化。在营养结构上发生变化。2.功能上的变化:能量流(净生产量趋于0),物质流(趋向于封闭,是一个自我循环的过程)。

20.资源生态的特点:1.区域性2.有限性.3.无限性.4.可变性.

21.生物物质资源增值的途径有:1.在法律明确所有权的归还。2.限制捕获量。3.强化法制。4.不准进入市场。5.建立保护区。6.科学研究。

22.“三效益“之间的关系:1.矛盾性:当单纯追求社会效益会导致经济、生态效益的下降甚至上升。当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会导致社会生态效益的降低甚至上升,当单纯追求生态效益会导致社会经济效益生物降低甚至上升。2.统一性:只有当社会效益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能发展经济生态效益;只有…;只有…….。

23.资金流动与能物流的关系:1.直接与资金流偶联的能物流,是一个逆向过程,受市场经济的调控。2.间接与能物流偶联的资金流,受宏观经济调控。3.脱离与资金流的能物流,成本外滩。

24.我国生态农业的背景及特点:1.背景,环境方面:耕地减少,土壤沙化,土地污染等;社会经济方面:满足对粮食安全的要求,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多样性的需求,满足农民福利增长的需求。2.特点:强调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的结合;强调适度投入工业技术产品(化肥、农药);强调区域性和模式多样化;强调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强调“三效益“并重。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全资料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在一定空间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比希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即最小因子定律。 种群调节:指种群数量的控制。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与死亡、迁入与迁出两方面决定的,所有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环境因子、生物因子都对种群的数量起调节作用。 4 、种群:在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分布: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或聚集的。其增长型:在无环境限制下成指数式增长;在环境制约下成逻辑斯蒂增长。)。 5 、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其中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6、群落: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群落。群落的水平结构特点: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 片状或斑块状镶嵌。垂直结构的特点:成层性(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地被层)。 7、边缘效应: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

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或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或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过渡区域称为边缘效应)。8、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想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9、顶级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发展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顶级群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10 、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1 、十分之一定律: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12、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其类型有数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13、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末考备考复习参考资料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大秘诀,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力技巧。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自身实际就本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自行补充完整,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军军 第一部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一、生态农业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合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2、产生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生态农业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一化,水土流失等。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1、整体效应原理; 2、生态位原理; 3、食物链原理; 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 5、生物的相生相克原理; 6、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2、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基质化、能源化); 3、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水土保持技术); 4、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第二部分: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业资源分类 1、按可更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2、按贮藏性可分为可贮藏性资源和流逝性资源。

农业生态学试卷A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农业生态学(A)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生物群落: 2、农业生态系统: 3、食物网: 4、现存量: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自然界中食物链的长度一般有多少级( ) A、4-5级 B、6-7级 C、7-8级 D、9级 2、以下哪些就是初级生产的生产者( ) A、猪 B、牛 C、羊 D、水稻 3、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就是( ) A、南方多于北方 B、内陆多于沿海 C、平原多于山地 D、都就是 4、属于可更新资源的就是( ) A、磷矿资源 B、钾 C、钙 D、水资源 5、物质循环中,属于沉积型循环的就是( ) A、氮 B、氢 C、水 D、钾 6、草食动物牛、羊属于( ) A、初级消费者 B、次级消费者C,生产者D、分解者

7、生物防治利用某一生物种群压制另一类生物种群,使其不能为害农作物,就是利用生物种间的(A) A、负相互作用B、正相互作用C、中性作用D、偏利作用 8、消费者处于食物链的种间环节,属于异养生物,如下面的(D) A、草 B、小麦 C、水稻 D、牛 9、森林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导致(B) A、厄尔尼塔现象 B、温室效应 C、拉尼拉现象 D、赤潮 10、利用天敌来消灭害虫就是生物种间的(C)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捕食 D、共栖 11、生物学放大作用就是指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A) A、浓缩 B、降低 C、平衡 D、毒害 12、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生命特征就是因为其中包括(A) A、生物组分 B、环境组分 C、太阳辐射 D、水 13我国现有耕地约为(A) A、15亿亩 B、30亿亩 C、144亿亩 D、5亿亩 14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就是(A) A、污染危机 B、粮食 C、石油 D、化肥 15、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水平较高就是因为增加了(B) A、腐食食物链 B、捕食食物链 C、寄生食物链 D、其她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最新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复习题(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3.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定义) 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言之,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5.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6. 大型消费者(macroconsumers):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十五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7. 小型消费者(microconsumers):又称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8.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答:生态学1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1)生态学知识累积阶段(1866年前); 主要事件有: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就累积了像二十四节气这种实质反映气候与生物关系的知识,而且广为流传,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2)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1866--1935); 主要事件有: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定义了生态学,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生态学产生以后便分化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等学科分支。 (3)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1935—1962); 主要事件有: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美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他把生物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动态整体。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内的食物链动态》的论文。她用确切的研究数据揭示了在食物链顺序转移中生物的数量关系。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了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4)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段(1962--); 主要事件有: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她的书是人类生态环境意识觉醒的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64年开展以生态系统定量研究为重点的“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之后,又于1971年组织了“人与生物圈”长期研究计划。中国于1972年加入这个研究。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21世纪行动议程》、《里约热内卢宣言》。 (5)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生态学基础;

农业生态学总结.

农业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发展 1、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其著作《有机体的普通形态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 学的概念,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互相关系的科学。 2、1971年,奥德姆在其所著作的《生态学基础》中,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的科学。 3、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生态学定义,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 4、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看成是一 个整体,提出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区域互相作用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 5、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

6、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提出系统论;40年代美国科学家香农创立信息论。 7、生态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有奥德姆和马世俊分别提出的。 8、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第二节 1、1983年正式确定在农业院校开设农业生态学课,并在1986年有国家教委将农业生态学 列为农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同时在部分农业院校开始试办农业生态专业。 第三节 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学系统。 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 径。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 第二章

第一节 1、系统:有互相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 整体。 2、一个系统的组成,必须满足3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第二, 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第三,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4、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 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 物环境互相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5、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6、生态系统分为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

(完整word版)《农业生态学》试卷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试题 一、是非题(15分) 1、人是农业生态系统组成的中心成 分。() 2、鸟类啄食有蹄类动物身上寄生虫并为该动物提供报警属于原始合作的关系。() 3、学生和椅子就组成一个小小的生态系 统。() 4、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与经济双重规律的支 配。() 5、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污染基本上是由工业造成的。() 6、科技发展是农业生态学近30年大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7、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第二层次是经营者的直接调控。() 8、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 9、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充足的营养物 质。() 10、森林砍伐后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 替。() 11、自然资源的种类、范围和用途通常是一成不变的。() 12、同一生境中没有任何两个物种会占据同一个生态位。() 13、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充分满足子孙后代的其需求能力。() 14、自然资源受人的影响较大,社会资源受人的影响较小。() 15、稻草→牛→蚯蚓→鸡→猪→鱼属于混合食物链类型。() 二、单项选择(15分) 1、晚稻、中稻、早稻为()生态型 A、温度 B、光照 C、土壤 D、水分 2、全球绿色植物光能利用率平均为() A、0.01% B、0.4% C、0.2% D、0.1% 3、N、P、B、Mg等元素对油菜的生长具有() A、同等重要性 B、有主次之分 C、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之分 D、可替代性 4、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类型食物链 A、捕食 B、腐食 C、混合 D、寄生 5、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不符合下列哪条定律() A、热力学第一定律 B、热力学第二定律 C、十分之一定律 D、限制因子定律 6、农业生态系统是() A、自然生态系统 B、人工生态系统 C、驯化的自然生态系统 D、人工的生态经济系统 7、构成生态系统的核心是() A、人 B、生物群落 C、大气 D、太阳辐射 8、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 A、原始协作 B、偏利共生 C、互利共生 D、寄生 9、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 A、高生物产量 B、高经济产量 C、高生物多样 D、输入输出特点 10、能够决定地球上动物和人口生存数量的是()

农业生态学试题库

农业生态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 2. 环境 3. 环境因子 4. 生态因子 5. 生存条件(生活条件) 6. 种群 7. 种群生态学 8. 密度 9. 生态密度 10. 出生率 11 .死亡率 12 .最大出生率 13 .最低死亡率 14 .实际死亡率 15.实际出生率 16. 捕食 17. 草食 18. 寄生 19. 宿生

20. 寄主 21. 偏利共生 22. 互利共生 23. 群落 24. 群落生态学 25. 优势种 26. 伴生种 27. 生物多样性 28. 群落演替 29. 原生演替 30. 次生演替 31. 生态系统 32. 系统 32. 绿带(光合层) 33. 营养结构 34. 食物链 35. 食物网 36. 营养级 37. 草木食物链 38. 腐生食物链 39. 生态金字塔 40. 生产量

41. 总生产量 42. 初级生产力 43. 次级生产力 44. 生物放大作用 45. 农业生态系统 46. 生态型 47. 人工辅助能 48. 群落的抗变能力 二、选择题 1.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 A、虎 B、真菌 C、细菌 D、森林 2.物质循环中的还原者是()。 A、作物 B、家畜 C、细菌 D、昆虫 3.能量传递的1/10定律是由()提出的。 A、奥得姆 B、林德曼 C、达尔文 D、海克尔 4.在表达不同营养级上生物最合理的科学方法为()。 A、生物量金字塔 B、生物数量金字塔 C、能量金字塔 D、经济产量金字塔 5.种群的正相互作用为()。 A、偏利作用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6.陆生植物一般可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

甘肃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学考试题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农业生态学:是以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和平衡发展规。 3.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 4.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5.生态效率: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内部的定量关系。 6.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7.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 8.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集合体。 9.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邻接效应。 10.生物群落: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11.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12.原生演替: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13.次生演替:在原有生物群落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14.群落的交错区: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 15.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 16.生态因子: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 17.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18.生态环境:生态因子构成的生物生存环境。 19.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20.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21.生境: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22.生态位:是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23.生态位宽度:是被一个有机体单位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 24.竞争排斥:在自然界常常见到对环境要求很相似的两个物种大都不能长期共存,因食物或生活资源而竞争迟早会导致竞争力弱的物种部分灭亡或被取代。 25.生态适应性:指生物的生态学特性及其对外部环境的要求,以及两者之间相吻合的程度。 26.趋同效应: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出现相似的现象。 27.趋异效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生存差异。 28.生态幅:生物耐受生态因子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之为生态幅。 29.食物链:生态系统中来源于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成员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 30.初级生产: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光能并转化为储存在植物有机体中的化学潜能的过程。 31.初级生产力:初级生产者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积累的能量。 32.次级生产:指初级生产以外的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的有机物质进行同化作用。 33.净初级生产力:除去呼吸消耗以后绿色植物真实积累下来的能量或干物质量。 34.生物量金字塔:指某一时刻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生物的重量关系。 35群落净生产力:在生长季节或一年的研究期间,未被异养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材料

农业生态学 一、英译汉 Food chain (FC) 食物链food web (FW) 食物网Agroecosystem农业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态系统 Ecotype生态型niche 生态位 Allelopathy化感作用Ecology 生态学 Edge effect (EE) 边缘(际)效应biological pesticide (BP) 生物农药Energy 能量energy flow(EF)能流 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EA)中国生态农业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有害生物的综合管理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SA) 可持续农业 二、填空 1.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气、臭氧、一氧化二氮、氟利昂由碳循环引起的 2.生态金字塔分为(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生物数量金字塔) 3.人工辅助能(生物辅助能、工业辅助能) 4.经济外部性(外摊成本,外泄收益)两种 5. 农业生态学调控机制分为(中心式调控、非中心式调控) 6.营养级按生物(能量大小)划分 三、名词解释 1.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2.趋同效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其群体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相应的生态变异。 趋异效应:是指相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其群体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相应的生态变异。 3.生物放大作用(生物富集,生物浓缩):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级营养传递时对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上升,越是处在高营养级的生物其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越高的现象。 4.优势种:是指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5. 建群种:是指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层的优势种 四、简答题 1.生态对策(R对策和K对策的区别) 答法一、(K对策: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稳定的栖息环境,不具较强的扩散能力,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种群的数量通常稳定在环境容纳量(K)的水平附近 R对策与K对策相反哈!(记不好就这样记) K对策: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具有较高的生殖力,适应多变的栖息环境,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种群密度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 答法二、区别如下表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A专升本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A(专升本) 一、填空题 1、根据食性不同,食物链可分为__ _、、和。 2、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可分为三类,即、、。 3、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和。 4、竞争排斥原理又叫。 二、选择题 1.不属于环境因子的是: () A 空气 B 水 C 阳光 D 湿度 2.生产力最低的生态系统为: () A农田生态系统 B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C 沙漠生态系统 D 草原生态系统 3.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中螳螂属于:()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三级消费者 4.腐生食物链的是: () A虱子→人 B草→羊→狼 C玉米→蝗虫→青蛙 D稻草培育蘑菇 5.属于K对策生物的是: () A 大象 B 蚊子 C 蝴蝶 D 苍蝇 三、判断题 1.稻田养鸭可以减少杂草属于生物的化感作用。() 2.顶级群落不是恒定不变的。() 3.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中,如果螳螂所在营养级的能量为1个单位,那么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为100个单位。() 4. 活树上生出蘑菇属于腐生食物链。() 5. 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时间长。() 四、名词解释 1、能量的十分之一定理 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限制因子原理

4、种群 5、生态型 6、趋异适应 7、人工直接调控 8、生境 9、生态平衡 10、化感作用 五、简答题 1、顶极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 2、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农田施入氮肥后,氮肥的去向?如何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B(专升本) 一、填空题 1、生物多样性包括、、三方面。 2、生态系统具有、和三大功能。 3、热力学第二定律也称,因为能量总是从趋向,这个过程。 二、选择题 1、属于原始合作: () A狐狸与老虎B 地衣与大树C犀牛与犀牛鸟D 蝴蝶与蝴蝶兰 2、不能体现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 () A 动物冬眠 B 秋雁南飞 C 菊花9月开花D竹子60年一开花 3、一般在在生态系统中,如果生产者的能量为10000个单位,那么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为:() A 10 B 100 C 1000 D 500 4、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相同,会出现什么结果:() A 都死亡 B 和谐共存 C竞争能力强的生存,弱的消失D 不确定 5、生态系统由哪两个生态系统复合而成:()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经典生态学[重点]: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 (3)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 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1)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构成条件:①由一些要素组成;②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③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跟各个组成成分不同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基本特征: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2)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基本特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重点】;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的功能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随时间发生演变;生态系统内部保持有一定的平衡关系。 (3)生态系统的功能:四个信息——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4)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概念[重点]: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点。三种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5)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组成:1. 生物组分(经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最重要的调节者与主体消费者——人类),2.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基本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基本功能[重点]:1.能量流——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包括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2.物质流。3.信息流。4.价值流。 (6)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重点]:1. 生物构成方面:(1)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经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特定环境下经生物种群间、生物与环境间长期相互适应形成的自然生物群落(2)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2.环境条件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受到人类的调控与改造,以便农业生物能够更加高效地转化出人类所需的各种农副产品3.结构与功能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既包含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组分又包含了社会经济因素的组分。4. 稳定机制方面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建立了复杂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发展农业生态系统因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结构变短,自然调节的稳定机制被削弱,系统的自我稳定性下降。 5. 生产力特点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 6.开放程度方面两者均是开放性的系统,但农业生 态系统要高于自然生态系统。7.能流特征方面因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输入与输出的开放系统,系统内自我维持的能量很少。8.养分循环方面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养分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9. 服从规律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同时受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规律即双重规律的支配。10.运行的“目标”方面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是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生物利用,并使生物现存量达到最大;农业生态系统运行“目标”是使农业生产在有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 (2)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1.食物链(food chain):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2.食物网(food web):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类型:草牧食物链,腐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 (4)营养级的概念:食物链上能量和物质被暂时储存和停留的位置亦即每一种生物所处的位置(环节)称为营养级。 (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各个营养级逐级减少的原因[重点]:①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

农业生态学题库

农业生态学题库 一、填空题 1、农业的效益可分为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农业生物常以种群或群落的状态存在。 3、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4、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根据年龄锥体,可将 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5、依据取得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目和各年龄组的死亡个体数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 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6、种群的发布有3种基本类型:、、。 7、生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偏利作用、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8、生物种间的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作用四种。 9、就农业生产能量转化效率而言,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是由生物及其环境两方面 因素决定的。 10、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力,直接受次级生产者的生物种性、生产方式、养殖技术、养 殖环境所制约。 11、碳主要储藏在大气、生物体、土壤、水圈和岩石圈几个库中。 12、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2、CH4、N2O、臭氧、氟里昂以及水汽等。 13、全球氮素储量最多的是岩石、大气,其次是煤等化石燃料。 14、循环通常包括:氮的固定、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等几个重要过程。 15、固氮的途径通常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和工业固氮三种。 16、自然界中磷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17、钾循环是以地质大循环为主,生物小循环为辅的物质循环管。 18、酸雨是指pH低于的雨水。 19、根据杜能的农业圈层结构理论,他推断出围绕中心城市的6个同心圈层,每个圈层分别 有不同的最适农业生产结构,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第二圈层为林业圈、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第四圈层为谷物农作圈、第五圈层为三圃农作圈、第六圈层为畜牧圈,第六圈层以外则是以休闲、狩猎为主的灌木林带。 20、根据农业圈层结构,杜能得到两个结论,分别为:生产集约度理论和生产结构理论。 21、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植株蒸腾、株间蒸发和深层渗漏(或田间渗漏)。 22、农艺节水主要包括地面覆盖、耕作改良、水肥耦合、抗旱品种选育等。 二、选择题 1、美国科学家小米勒总结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包括:多效应原理、相互联系原理、勿干扰原 理。 2、A型:凸型的存活线,表示种群在接近生理寿命前,死亡率一直很低,直到生命末期死亡率才升高。人类属于或接近这种类型。 B型:对角型的存活曲线。即种群下降的速率从开始到生命后期都是相等的,表明在各个时期的死亡率都是相等的。 C型:凹型的存活曲线。表示幼体的死亡率很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稳定。属于这类型的有

农业生态学 期末复习材料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 系统的定义 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 钱学森: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有两个以上的组分 ☆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 ☆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系统的结构特点 ☆边界:使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 ☆水平结构:系统的组分及其量比关系(系统的层次越低,组分间的联系越密切,组分间的量比关系也越严格) ☆垂直结构:系统的层次与空间排列方式(系统有不同的层次,组分、元素、子系统、大子系统) 系统的功能特点 系统的功能是一种整体效应,不但包括各组分的独立功能,还增加了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新效应 1+1>2或1+1≠2 生态系统的定义 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a环境组分:辐射、气体、水体、土体

b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 生态系统的特点 ☆组分上:无生命和有生命 ☆空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动态性 ☆时间变化上: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内部功能上:组分间不断进行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使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外部关系上:开放系统,物质能量交换 农业生态系统定义 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共同制约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系统组分: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培育的农业生物为主;人类——大型消费者,同时是管理者、调控者;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系统输入:增加了大量的人工输入,如肥料、农药、薄膜、农业机械、人力、信息等 ☆系统输出:农产品的大量输出,水土流失等 ☆系统功能:系统开放程度高,自身稳定性减弱 ☆系统调控:自然调控、农民直接调控与社会经济间接调控 农业效益的构成 社会效益(social effect):指农业生产为社会提供基本需求和社会稳定所产生的效益,通常包括各种农产品和就业机会等 经济效益(economic effect):指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效益,通常包括农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经济收益及国家税收收入 生态效益(ecological effect):指农业生产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通常包括资源耗费速度、环境保护效果和景观美化程度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系统结构组成规律,组分结构以及它们在不同层次水平的相互关系; 研究系统功能运转规律,即能量、物质、价值、信息的流通途径及效率;

农业生态学作业一试题及标准答案

农业生态学作业一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农业生态学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9-23 09:18:39 一、单选题 1. (5分) 下列()是短日照植物。 ? A. 燕麦 ? B. 油菜 ? C. 小麦 ? D. 玉米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2. (5分) 不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对策各不相同,以下哪类生物属于K对策生物?() ? A. 杂草 ? B. 细菌 ? C. 昆虫 ? D. 大型食肉动物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2 群落的基本特征 展开解析 3. (5分) 生态问题出现的主导因素是()。

? A. 粮食危机 ? B. 资源危机 ? C. 能源危机 ? D. 人口危机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1 农业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展开解析 4. (5分) 根据生态位原理,()有利于系统稳定。 ? A. 生物品种单一 ? B. 生物数量少且生态位空缺 ? C. 生态位丰富且生态位饱和 ? D. 生物的生态位重叠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2 群落的基本特征 展开解析 二、多选题 1. (5分) 植物成群分布的原因是()。 ? A. 天然障碍 ? B. 动物及人为活动 ? C. 微域差异 ? D. 繁殖特性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2. (5分)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包括()。 ? A.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较强,流失率低 ? B. 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 C. 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 D. 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3. (5分)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包括()。 ? A.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主次之分 ? B. 生态因子具有部分补偿性因此具有完全替代性 ? C. 生态因子的作用或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要求具有阶段性 ? D. 生态因子的耦合(综合)作用特征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4. (5分) 资源转换系统的某一必要资源的输入量从零开始不断增加,开始时系统的输出量增加很快,当输入达到一定水平后,输出量增加的速度逐步减慢、停止甚至出现负值,这种现象称之为()。

《农业生态学》

一、选择题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包括: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两类。 2、种群的营养特征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数量和种群的遗传三个方面。 3、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三种类型。成群分布型中又包括成群随机型和成群均匀型。 4、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而种群的年龄组也分为幼龄组、中龄组和老龄组三个主要组别。 5、种群波动的主要因子:非密度制约和密度制约。 6、种群的增长的类型分为: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型增长和S型增长三种。 7、种群数量的年波动主要受物理环境、种群自身的生理因素两类因素的影响。 8、种群的空间动态主要包括:种群个体对空间的需要、空间结构、空间利用方式、扩散和迁移等四个方面。 9、扩散的方式包括迁出、迁入和迁移。 10、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原因有两类:非密度制约和密度制约。

11、相互作用可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两个类型。 12、正相互作用可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种类型;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13、在温带的干旱地区,从山底到山顶植物分布依次为:干旱—荒漠带—荒漠化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或草甸草原)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带—冰雪带。 14、在热带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植物群落自下而上的垂直分布依次是:热带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冰雪带。 15、种群波动的调节有密度调节(种间调节、食物调节)、非密度调节、种内自动调节(行为调节、生理调节、遗传调节)三种。 16、生态系统的四大组成要素 是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7、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8、旱生演替系列是:地衣群落阶段、苔藓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木本群落阶段。 19、水生演替序列是: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农业生态学的试题

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即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其结构、机能、生产力及其调控和管理的学科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起影响作用的环境因子。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系统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综合体。 食物连;在生态系统中,源于绿色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转化关系,使各个生物有机体紧密联系起来的营养序列称为食物链。 农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就是有效地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种群共生原理,多种成份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以及物质的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而建立的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

逆行演替;逆行演替就是指原来的群落在外界因素,如采伐、火烧、开垦、放牧、病虫害及其它自然灾害等的作用下,群落由比较复杂、相对稳定的阶段向着简单和稳定性差的阶段退化。逆行演替是群落次生演替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外界作用力的强弱及持续时间,当作用力强或持续时间长时,原有群落可能一直要退化到次生裸地。 生活型;生活型是指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农业资源;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指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栽培的植物、饲养的动物、微生物等)以及这些要素在时间上、空间上配置和能量、物质在各要素间的转移、循环途径。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简答题(每小题5,共50分) 1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答:1. 农业生态系统除了主要依靠太阳辐射能以外,还需要人类提供辅助能源(如机械、化肥、农药、排灌、收获、运输、贮藏、加工等)。 2. 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农产品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农业生态学》基本概念汇总

概念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中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 物环境,研究对象随研究层次水平而变化。 2.系统: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钱学森:由相互作用和 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是指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并朝着某个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 3.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 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在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简单定义)。 4.农业生态系统: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并在人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的综合体。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共同制约。 5.1866年德国学者H.Haeckel(海克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定义为:“研究有机体与环 境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 6.1935年英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Tansley)第一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 7.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在20世纪40年代对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能量流动的研 究工作,初步奠定了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 8.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生态系统概念与体系。 9.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 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10.生态学研究对象随研究层次水平而变化。 1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 12.生态学原理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系统论是其方法基础。 13.生态因子:指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起作用的各种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CO2、 O2 、土壤PH值、土壤酸碱度等。生态因子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14.Liebig最小因子定律(La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