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化背景下习语译法的几点探索.

汉语言文化背景下习语译法的几点探索.
汉语言文化背景下习语译法的几点探索.

汉语言文化背景下习语译法的几点探索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文化的产物,且两者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其习语更是巧妙地承载了此语言的文化精髓。本文通过语言文化差异对习语产生的影响来探讨中文习语的基本翻译方法。

关键词: 语言文化差异习语翻译

中华五千年的渊源历史成就了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更是孕育了大量的习语。习语是人民长期沿袭使用的定型词组和短句,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在反映文化差异上,习语比其他语言成分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更能够生动形象地显示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正因如此,习语的翻译也比较复杂。但只要我们按照严复先生“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注意忠于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上下文和语言结构的整体性,避免死译硬译,在习语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以下是我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汉语习语翻译译法的几点探索。

一、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在译文中既保持原习语的内容,又保持原习语的形式,特别是保持其比喻形象、民族和地方色彩和语言风格等。各民族的人能够交流是因为在思维表达方式、联想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对许多事物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英汉互译时可采用直译法。但需要大家注意的是直译必须以不引起读者误解和不违背译文表达习惯为前提。例如:在翻译文学作品中,往往作者都会借用习语,使文章生动形象。例:出自清·邗上蒙人《风月梦》的习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用直译法译为:Like Chiang Tai Kung fishing,they have case the line for the fish who want to be caught.又如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中提道:“他一家子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在翻译时把中文的习语“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译

成:The monk may ran away,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意思是指纵然一时躲掉,但由于其他无法摆脱的牵累,最后还是无法脱身。这一类俗语的翻译基本上都采用直译法,既保留了原习语的形象,又准确地传达了原意。

二、意异法

意译主要是指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由于英汉两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习俗不同,不同的事物所引发的联想也不同。若照字面直译不仅不能达意,而且可能会使人费解或产生误解。中国的习语有不少源于史实或寓言故事,也有源于生活习俗。因此,对于这种习语的翻译,应着重传达原习语的意义,可更换形象译出其原意,或舍弃其字面意义、形象意义译出其隐含意义。例如:“一五一十”、“三长两短”这类习语。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一五一十”那就翻译成fifteen and ten,“三长两短”翻译成three long and two short,西方读者会一头雾水、不知所

云。因此我们应舍弃按字面意思翻译,了解其深层次的含义。“一五一十”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这里的“一五一十”比喻叙述从头到尾,原原本本,没有遗漏,也形容查点数目。所以根据上下文含义可译成systematically and

in full detail or to tell something exactly as it happened.同理“三长两短”的意思是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可译成:If anything/unexpected misfortune should happen to me.这样翻译就清楚明白不会产生歧义了。

三、节译法

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不同的喻义。例如“愁眉苦脸”、“不学无术”、“长吁短叹”等。对于此类汉语习语通常可采用节译法,即省去并列重复的部分,保留它的基本喻义。例如:“愁眉苦脸”可以译成gloomy face,无需既译“眉”又译“脸”;“不学无术”即uneducated之意,因而无需把“不学”和“无术”重复译出;“长吁短叹”这个习语“长吁”和“短叹”表示同一个概念,所以译文仅以sighing deeply概括两者之意。

四、借用英语中的同义习语

英语的一些习语和汉语的一些习语采用相同或及其相似的形象或比喻,表达相同或及其相似的喻义。如“班门弄斧”和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以牙还牙”和a tooth for tooth,“一帆风顺”和plain sailing,等等。遇到类似这种情况,不妨借用英语同义词来译。但是在借用英语习语时必须注意两种习语各自的特点,避免时代、地点、条件、名族、习惯、色彩等方面与原作上下文形成矛盾。例如:“我没想到他对同志们的批评竟充耳不闻。”译成英语:I didn’t e xpect him to turn a deaf ear to the comrade’s criticism.其中对习语“充耳不闻”的翻译就是借用英语同义习语to turn a deaf ear to来表达,十分妥帖。

五、直译和兼译兼用

在采用直译以保留原文比喻形象的同时,又兼用译意,有时略作适当补充,使译文能更加清晰地传达原文含义。例如在曹禺的作品《雷雨》中有这样一句话:“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译成英文:But this girl MEi was all by herself and far from home,without a single relative or friend to help her.其中习语“无亲无故”译为without a single relative or friend,同时补充上to help her,点出含义,使全句述意完整。

六、直译加注法

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一些含有典故的汉语习语也常采用直译,但是需要加注,以免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这样读者容易理解中文习语所要表达的含义。例如:庄周《庄子·天运》中的习语“东施效颦”译成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固然保留了原文典故中人物的名字,但是东施是谁?西施又是何许人?如不加注解,西方读者是无法理解的。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后人用“东施效颦”来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差。所以在翻译这个习语的时候应加注:Zhungzi’s story of the beautiful Xi-Shi’s ugly nEighbor,whose endeavors to im itate the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

中国的习语如恒河沙数,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底蕴。在翻译习语的时候我们往往要理解其含义,不能盲目按字面意思翻译。与此同时要提高对文化

差异的敏感性,具备双语能力和双文化知识,在翻译中结合多种译法,力求促成“信、达、雅”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吕瑞昌,喻云根.汉英翻译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2]陈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3]李丹.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摘要】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互译上。因此,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英汉翻译 0.引言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交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字有着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一种语言文字中的某些含义,有时候很难通过译文用另一种语言文字传达给读者,而翻译中所失去的恰恰就是跨语言文化的内涵与微妙。正因为如此,翻译工作者就要从提高自身的素质方面出发,努力创造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英语特点,并能让英语国家人们读懂和理解的英语表达法。 1.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由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了汉民族汉语重意合和具象思维的特点。西方的哲学家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这使得他们常把观察的视点放在动作的承受者上,所以,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被动语态。另外,汉民族的思维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经常会用“有人”“人们”“大家”等泛指人称或省略主语的无主句。同时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上,中国人以过去为取向,无论人们做什么都要考虑此事过去是否做过,而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则习惯未来取向,主张一切着眼于未来。从而决定了中国人偏重顺向的和螺旋式的思维,而西方人则偏重于逆向和直线式的思维。英语具有明显的词形变化、形式多样的语法形式。而汉语无词形变化,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依靠词汇手段。英语可通过动词的屈折变化来体现不同的时态,而汉语因无词形变化需借助于词汇手段即表示时间的副词来交代动作发生的时间。英语是形合语言,这源于西方人习惯于分析,逻辑和推理,思维模式呈线性。反映在语言上是注重形态变化和语法结构,多用关联词语体现句子内部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结构较明晰。而汉语是意合语言,中国人讲注重整体和谐,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汉语思维重综合和意会,反映在句子成分和结构上相对不明晰,这些差异在语篇衔接上有所体现,作为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译者,应该了解英汉语篇连接上的差异,需要使用一些翻译策略,使译文通顺连贯。 2.差异与英汉互译

汉语言文化大赛试题及答案

. 汉语言文化大赛之成语试题答案 一、成语部分 (一)根据意思写成语(40题,1-30每小题1分,31-40每题2分,共计50分) 1.争着向前,唯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争先恐后) 2.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鹤立鸡群) 3.象鱼得到水一样。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如鱼得水) 4.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万象更新) 5.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得到。 ( 梦寐以求 ) 6.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邯郸学步) 7.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德高望重) 8.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栩栩如生) 9.穿的吃的,都很富足。(丰衣足食) 10.比喻自己没有立场和主见。只是随着潮流走。(随波逐流) 11.形容胸怀坦白,光明正大。(襟怀坦荡) 12.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驴技穷) 13.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不胫而走) 14.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指桑骂槐) 15.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囫囵吞枣) 16.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分道扬镳) 17.像鱼鳞或梳子的齿那样,挨个地排列着。常用以形容房屋或船只密集。(鳞次栉比) 18.其原意是指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变化和海平面的 升降。比喻自然界或世事变化很大。(沧海桑田) 19.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莫衷一是) 20.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鹿死谁手) 21.洞察事物透彻分明。(明察秋毫/洞若观火) 22.比喻失败后再次得势。(东山再起) 23.比喻稀少而珍贵难得的人才、时机、事物。(凤毛麟角) 24.泛指规章制度,多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清规戒律)25.指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愚昧、固执或蛮横。(不可理喻) 26.比喻脱离黑暗的环境,重新见到了光明。(重见天日) 27.意为立身行事不同于流俗,形容志行高洁,不随波逐流。(超凡脱俗) 28.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背井离乡) 29.比喻推动了坏事物的发展,并帮助他制造声势,含贬义。(为虎作伥) 30.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正襟危坐) 31.佛教用以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和悟彻。也比喻感到清凉舒适。语意错误。 (醍醐灌顶) 32.酒杯和酒筹杂乱地放着。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觥筹交错) 33.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沆瀣一气) 34.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匪夷所思) 35.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之意。(粉墨登场) 36.指文艺作品续写的不如原来的好。(狗尾续貂) 37.语言虽然精练简洁,但已概括要义。(言简意赅) 38.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文、饰:掩饰;过、非:错误。(文过饰非) 39.朵颐:鼓动腮颊,即大吃大嚼。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 大快朵颐 ) 30.像屹立于黄河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而且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中流砥柱)(二)成语接龙(20分)(每题2分,按要求接对两个成语该题得1分,接对4个得2分。谐音亦可) 51.七步成诗——诗情画意——异想天开——开天辟地 52.瞒天过海——海阔天空——空前绝后——后继有人 53.胸有成竹——竹报平安——安之若素——素昧平生 54.子虚乌有——有求必应——应接不暇——瑕不掩瑜 55.摩拳擦掌——掌上明珠——珠联璧合——合情合理 56.离经叛道――道听途说——说三道四——四季如春 57.取长补短——短斤少两——两全其美——美不胜收 58.见贤思齐——齐心协力——力不从心——心不在焉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魅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魅力 精神何处安家? 语言、文字、文学。这个专业凝视的,一直是精神世界的风光。 我们都在使用语言和文字,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了解自己习以为常的语言和文字。大多数也不曾思考过她们。看,多么尴尬,我我们在用语言文字交流和思考,却不曾思考我们正在用语言思考的语言。而问题是,弄懂我们使用的语言和文字绝对不是一个衣食无忧之后可以聊以解闷的闲话题。不懂她们也就难懂我们的思维。不了解语言的人们怎么能保证自己用以思考的语言不曾背叛织自己?一个社会形成了语言,却不了解这种语言,这个社会的一切用语言织就的网怎能保证不是幻景? 就个人来说,也许不必考虑这些问题。我只需用着舒服,管他这种语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那么遗憾的是,你错过了一道醉人的风景。文字绝对不是干巴巴的工具。汉字,诞生在三千年前的龟裂的甲骨上的独特的方块字,字体本身就充满美感。传说古时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这个传说表明古人对汉字的出现的惊叹和赞美。汉字是艺术,这无需我多言。 而我们普遍第一印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显然是文学园地。这当然是不大不小的偏见,但人们对于文学的热爱确实让这里充满魅力。或者是文学本身的魅力让这个与文学亲近而又不同的地方让人们产生错觉。不再说语言专业,这里的文学专业也不是文学本身。这里散发着已经问世的文学的浓郁的气息,也有含苞待放的文学的焦急吐息,但同样重要的是,这里有着基于文学而又超越文学的东西,那就是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的研究。 我一件一件的说。在这个专业,我们正经的事就是研读各个时代各类作家的经典。文学的魅力在经典里彰显无遗。这也是我们对文学最深刻的体会的来源。我们把文学当做精神的暖床,因为在这里,通过阅读作家的经典,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升华。阅读经典,我们最大的收获大概有这两个方面:精神的升华和智慧的启迪我们在文学里看到的不只是善,也包括恶,但我们不会从这里学会恶;我们在文学里懂得的不仅仅是世界的温馨,也包括无比的冷酷,但我们不会从此对世界冷漠。也就是说,我们从文学里了解了世界,同时升华了自己,而不是在认知世界的同时抹杀掉明亮的心。《人间喜剧》是黑暗和丑陋的舞台,我们却从中学会了光明和博爱;《平凡的世界》展示了苦难和摧残,但我们读着苦难,却更不惧苦难,而对人生有了更积极更光明的向往。读经典对我们智慧的启迪更毋庸赘言。人生来本不愚昧,但对我们自己乃至这个世界的白纸般的认知,让我们以愚昧的状态活着。文学经典是几千年世界历史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认识人生和世界的重要指引。从古老的《周易》到《老子》《论语》《庄子》再到《红楼梦》《阿Q正传》,古老的年轻的中国在不停的讲述世界的人生的智慧。这有对宇宙的神思,有对人生的达观,有对自然的敬畏,有对社会的透视。世界文学更是星光璀璨,伟大作品不胜枚举。 这个专业又是新文学诞生的理想沃土。我们大部分人都有过文学梦吧,想把自己喜欢的,梦想的,追求的东西用文学表现出来,这是多么幸福的事。但很少人能如愿,因为文学能力的限制。即使写出来了,由于自己没有足够的文学修养,自己写的东西枯燥乏味,没有深度。这也许不是我们自己本身枯燥没深度,而是无法畅快地表达出来。文学的修养需要充足的学习才能积淀,而这正是文院得天独厚的地方。经典的阅读是必要的条件,渊博的教授的指引也是我们走上正确的文学道路的必要条件。我们没走深入一层,就会对文学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就有能力做出更好的文学。这虽是浅显的看法,但或许有些可取性。我们认识许多从社会上起步的作家,韩寒和郭敬明是这些年比较红的作家,年轻派,有个性。但很遗憾的是,他们算不上作家。他们写的文字毫无意义,要么只是戏谑,要么只是华丽的拼凑。也许他们本

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自学考试大纲

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小学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B040112)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08566) 自学考试大纲 上海师范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编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编 2018年版

Ⅰ、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的目的 汉语言文学基础是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公共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 1、通过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 2、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易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3、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 4、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应当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质。 2、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3、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写作能力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汉语言文学基础》是培养、提高自学者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基础性课程,它是考生学习其它相关课程的基础。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部分语文知识部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并掌握、运用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课程内容 (一)语言基础知识 (二)文学基础知识 三、考核知识点 (一)语言基础知识 课文中出现的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等语言基础知识。 (二)文学基础知识 课文作者的姓名字号、所处时代、所属国别、主要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名称;常见文体的特点等等。 四、考核要求 1、识记:课文作者的姓名字号、所处时代、所属国别、主要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名称、诗歌散文作品的名句名段等。 2、领会:诗歌散文作品的名句名段;常见文体的特点等。 3、简单应用: 要求自学应考者辨识、说明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1)文言实词的考核。主要是解释常见的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解释常用的文言词语(包括成语)的具体含义。 (2)文言虚词的考核。主要是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辨识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应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者、所、以、于、而、则、焉、乃。 (3)文言句式的考核。主要是了解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以及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和倒叙句式等。要求在古文今译时,能把这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正确地转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4、综合应用:各类语言文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分析。 第二部分课文阅读分析部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使学生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易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具有良好的汉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意识。 二、课程内容(凡标有“※”者,为精读课文,其余为泛读课文。) (一)※《大同》

英美文化背景 英美文化及其风俗习惯

英美文化及其风俗习惯 1.关于个人隐私:英美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当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你多大了?)/How much do you make? (你赚多少钱?)/Are you married? (你结婚了吗?)等涉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问题时,都被认为有失礼貌。因此,在与英美人交往时,应避免问及有关隐私的问题。 2.被邀做客带什么?在英美等国家,如果被邀请去别人家里做客,除非遇到一些重大的节日或婚礼、生日等特殊的场合,通常只需带上一点小礼物或一束鲜花即可。如果是好朋友相邀,则送不送礼物都可以,如果一定要送点什么,也不需要买过于贵重的东西,礼物可以是一瓶酒,一块巧克力,一张有纪念意义的明信片等。在接过礼物后,接受礼物的人则会马上打开礼物,并说一些赞赏的话,而赠送礼物的人衷心地说一声“Thank you very much.”也是必不可少的。 3.在欧美国家,当你乘坐出租车或在饭店、旅店消费,进行理发或美容时,除车费、饭钱、住宿费等应付的账单外,常常还需支付一定的小费。小费的比例一般为账单的10%-15%。人们通常给出租车司机、理发师、美容师、旅馆行李员小费。但在饮食店和旅馆,如果小费已经算在账单里了,通常就不必再给小费了。给小费是尊重对方劳动的礼貌行为。 4.当你接到美国人请你到家做客的邀请时,你或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在美国人家里怎么做。其实很简单,大部分美国人都希望你在做客时表现得自然,你没必要过于拘谨。一般来说,美国人对于朋友的到访都带有随意的态度。他们希望你能感到轻松、舒适,就像你在自己家里一样。当然,在别人家里有些事你是不能做的,比如说,不经允许就开冰箱拿可乐喝或乱翻动桌子上的资料等是不礼貌的。英美国家,介绍互不相识的双方认识有习惯的顺序:先把家人介绍给主人,把男子介绍给女子,把年幼者介绍给年长者,把位卑者介绍给位尊者。 5.当你收到你不想接受的邀请时,你该如何拒绝呢?在英语中,有许多表示拒绝的用语。他们有的口气强硬,有的较委婉。对别人的邀请委婉地拒绝会更有礼貌,也让人容易接受。比如:“I'm sorry.but I'm busy on Saturday.(对不起,我星期六很忙。)”而不能说:“No. I don't want to go.(不,我不想去。)”又比如,你可以说:“I’d like t0 play tennis,but I have something else to do.(我喜欢打网球,可是我还有别的事要做。)”而避免说:“No,I don't want to play tennis with you.(我不想和你去打网球。)” 6.“这些东西多少钱(How much is it)?”在各国都是一个普通但重要的问题。在使用时各国却存在一个文化的差异。在亚洲的大部分国家,在小商店里向店主询问商品价格并讨价还价(bargain)是很自然的事。但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即使是小店,每样商品的包装上都有价格标签(price tag)。你不需询问价格,只用按照标签上的价格付钱即可,人们极少讨价还价。但是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外,人们通常还需另付商品价格5%~8.5%的消费税。

留学生汉语言文化知识比赛试卷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И НАУКИ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 Казах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Отношений и Мировых Языков имени Абылай хана Тестовые задания для проведения Республиканской олимпиады по специальности Иностранная Филология (китайский язык) Вариант 1 Алматы, 2013 I.词汇语法题 1.你这()衣服的颜色是今年的流行色吧? A.条 B.位 C.件 D.种 E.个 2.()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习惯上,人们把陕西、甘肃归于中国西部。 A.由 B.在于 C.对于 D.关于 E. 由于 3.在现代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A.用 B.据 C.按 D.由 E.在 4.听说,这次()录用的人都会得到高薪。 A.被 B.使 C.把 D.给 E.在 5.尽管这种车外形不是很漂亮,质量()很好。 A.也 B.但 C.而 D.却 E.还 6.多亏了刘老师,我现在的发音()这么好。 A.就 B.才 C.会 D.要 E.在 7.既然你打心眼儿里爱她,()我们作父母的也就不再说什么了。A.还是 B.那么 C.就是 D.可是 E.但是 8.在主席正式出访之前,两国之间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A.检讨 B.摩擦 C.协商 D.肯定 E.试 9.王芳毕竟是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表情()。 A.不一点自然 B.不自然一点 C.有点不自然D.不自然有点E.自然不有点10.()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在各地相继成立。 A.为了 B.因为 C.由于 D.既然 E.所以 11.最近我们_()北京和上海两地青年的择业观进行了调查。A.为 B.对 C.把 D.在 E.被 12.每个学期一开始总要下个天大的决心,到期末这决心连影儿都没了,你什么时候才能改了这种()头蛇尾的毛病呢? A.虎 B.龙 C.牛 D.山 E.水 13.你现在对电脑简直是着了魔,一天到晚连饭也()吃。 A.顾不得 B.恨不得 C.得舍不D.怪不得E.不喜欢 14.谁都()。 A.对自己故乡的方言会怀有特殊的一种感情 B.会对自己故乡的方言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汉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汉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要向学生讲清汉语言文字某个文化特征的形成原因及该特征给汉语言带来的语言优势,以使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批驳社会中存在的那种贬损汉语言文字的不良现象。 一、独特的表意性 汉字以象形文字为特征而在人类语林中独树一帜,它在文字、语言上的优点,也正在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表意特点的形成:构字方法基本是据意构形。 我们智能的先人应用字形表意与声音结合创造了汉字。由于它是以笔画拼构图形,来表达意思,阅读时我们基本上可以因形而知意。而写作时则思想与表达可以顺畅无碍的进行,远远优越于那些音不辨形,形不知意的拼音文字。 二、灵活的构词能力 随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而创造新词,特别是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如历史上的春秋战国、近代以来、新文化运动等。 吸收外来词而丰富本民族的语言; 单音词转变发展为双音词: 连绵词如双声词如参差、淋漓; 叠韵词如逍遥、窈窕、婆娑等; 重音词如悠悠、翩翩、滔滔 原有的字重新组合制造新名词,例如:把字重新组合即可构成新的词语,如电影、电视、电脑,电器等名词都是用常用字雷电的电来拼写的,不需要像拼音文字那样重新构造文字。 三、富有弹性的语言结构 汉语的又一特点,表现在语法上具有所谓“孤立语”的特征,即指汉语很少有构词上的形态变化。在印欧语系中,词语的形态变化比较丰富,有性、数、格、时态、语态、语气的变化;汉语则不同,它的形态变化较少,对于词性、格位、数量、时间等的处理,既不需增添附加语,也不表现在语形变化上,而是用一种有系统的“词序”来解决,也就是说,词在句中的功用,主要取决于他们在句子中的次序。 这就使得汉语语法简单,效率极高,而不象英语那样你越学越觉得它复杂难记。 四. 追求神韵的美学风格

汉语言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汉语言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化社会实践报告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汉语言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20xx年xx月xx日-xx月xx日在东华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国际教育学院进行暑期留学生教学实践,本次暑期实习教授初级汉语读写与中国文化两门课程。教学对象是汉语处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第一次真正面对外国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检测,也是第一次去真正体会专业以后面对的状况。在正式教学之前,我们进行了教学进度的交接、学生情况的了解以及备课。 第一次上课衔接的是第七课的后半部分,是练习课,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和成系统的专业知识,一开始对于课堂进度的把控方面很弱,练习课几乎就用掉了我第一次的两小节课。后来跟之前教授汉语的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到她们大概会用三个课时结束一个课程,包括后面的练习。结束练习课进入新课前我在课间询问了学生意见,包括学习进度等方面,由于学生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进度还是适度放慢,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 从第七课接着上,前面打基础的部分都由之前的老师完成,拼音的声调、声母、韵母等问题以及书写方面的笔画和笔顺等问题,所以有了之前的基础,我在后面的教学中也可以更加自如。 就读写课程中的写来说,是相较于读更难的,因为书写对于使用拼音符号为主的国家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难掌握的,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意义的,要告诉同学们汉字的组成,让他们在理解意义的基础去识记去书写,同时要注意到书写时笔顺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中,对于汉字意义的讲解以及正确笔顺意识的灌输,我做的还是不好,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增加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汉字这一块能够得到系统的.输入,同时也带着他们克服畏难情绪。这就涉及到了上课的趣味性,如何让课堂活跃,需要设计教学环节,包括整体练习与个别练习调动学生的思维。就读写课程中读的部分,带着拼音的文章是相对于来说轻松的部分,脱离拼音去完整的读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是很难完成的。所以在练习的时候可以多让学生发言,并且迁移思维进行造句。 在中国文化这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首先,在拿到这本全英文的文化书时,我去看了目录和内容,第一个意识是,我自身的中国文化知识非常薄弱,要想把文化课上好,必须是我能够很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及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第一次上文化课,我是打算把中国文化的历史以及综述先教给他们,让他们能有一个框架,但是第一节课的时候,我明显感觉,他们对于书上的内容显得吃力,太过于深奥的东西他们难以接受。第二节课我开始调整了文化课的方向。我去找一些代表中国的载体,第二节课讲的是中国的春节,我制作了PPT,发现他们对于这一块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也会跟我分享他们国家的新年习俗。所以文化的切入点,需要去找文化的共鸣与切入点。所以一定要丰富自己文化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的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对外汉语教师是一条很长的路,需要有扎实的中国汉语、文化等基础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知识,也要融汇贯通各种外国文化,这就意味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的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不断提升充满挑战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里,你可以有幸去感受其他国家民族的人以及他们的文化,我认为这是一份殊荣。

英美文化知识点整理

Chapter 1 1.the geographical composition of the U.K.: two/four parts 2.the population: the majority / the earliest inhabitants 3.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Germanic group of the Indo-European family / three periods Chapter 2 4.Westminster Abbey 5.1066, Norman Conquest, feudalism 6.Henry II—jury system 7.Magna Carta 8.the Hundred Years’ War 9.House of Tudor: medieval to modern 10.Religious Reformation: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VS. Henry VIII 11.two camps of the Civil War 12.the Glorious Revolution, the Bill of Rights,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13.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reasons / effects 14.the British Empire —colonization 15.Three Majestic Circles Chapter 3 16.the British Constitution: three parts 17.a division of powers among three branches 18.Parliament —the law-making body; two houses The House of Commons —center of parliamentary power 19.the role of the Prime Minister 20.The House of Lords —Supreme Court 21.Scotland —a distinct legal system 22.right/left wing party 23.a general election —every 5 years 24.The Commonwealth —decolonization; an unpolitical union of sovereign states Chapter 4 25.Margaret Thatcher and her controversial policies 26.three sectors of economy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27.the major trends in the British economy 28.two pillar industries of the current British economy Chapter 5 29.British compulsory education —5 to 16 30.four stages secondary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school further education —sixth form 31.two systems

论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

2009年4月 第6卷第4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pr.2009Vol.6No.4 一、英汉互译应注意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一大障碍。任何译者都必然会遇到它。这是因为不论笔译还是口译都是借助语言来完成的;而语言本身就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与容器。 [1] 而且语言与 文化密不可分,即“语言与文化的联系既多样又广泛。毫无疑问,学者、作家及社会活动家的写作活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它对语言规范的发展有着影响。”从翻译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往往通过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字的比较与对照得到真实的体现,而译者必须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各民族的适应度和可接受度。在交际时,译者必须介绍该民族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差异,否则就造成很大的笑话。据说一个由于文化的差异,而造成语言交流时的误解故事,即一个很流行的故事就是有位中国官员携妻子访美,在与美国员相遇寒暄时,双方都忽视了对方的语言文化差异而造成语义误解的尴尬局面。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领悟道译者在口笔译时都必须从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常识等知识的角度去理解其语言语义。比如译者所进行的是英译汉,他或她就须首先想到本民族读者所特有的语言文化,照顾其身份与利益,扬长避短,使一些难为本民族读者所接受的文化因素尽量离他们远一些,或提醒他们以批判的态度待之,在可让译文适合欧化的同时,注意使用规范的词与句,要尽可能地从汉语中去寻找现成或规范的部分,有时即便无计可施也得设法为之,这就是翻之技巧。当然还可采用加脚注的办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消除文化上的障碍,理解上的困难。 如:“You don ’t want to lose Larry altogether,do you ?” She shook her head. S.Maugham:THE RAZOR ’S EDGE,p.256. “你不想完全失掉拉里,是吗?”她点头。 周煦良译:《刀锋》,第245页。 [2] 从译文看,译者很了解原语的文化背景,并善于处理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障碍,即将shook 摇头译成点头。摇头是英美人同意否定句问话的习惯,译者为了使中国读者不至误会,而译成了点头。这里的文化差异在于:回答否定句时,英美人是着眼于所问的内容,而中国人则着眼于问话本身的正确与 否。所以译者的译文是恰到好处的。达到了使广大读者也无理解困难或异议。 就语言文化本身来言,一民族的文化之所以是另一民族理解和翻译的障碍,是因为它事先未为这个民族的人所了解。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译者除了重视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外,还应重视其它翻译技巧。如“读者对等”“归化、异化”等等。 就“读者对等”而言,它是奈达有名的“灵活对等”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而众多的奈达的研究者们看中的只是他的语言形式、语言风格、语言神韵的对等,对“读者对等”这一部分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而谭载喜在《奈达论翻译》一书中从读者反应这一角度对奈达的理论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概括与研究。他在《翻译的性质》这一章中,特别强调论述了这一点,奈达主张,从读者的角度来看翻译,则必须引进另一观点,要看译作能否被读者所理解、衡量它的标准不仅在于译文中词句能否被理解,还在于读者对整个译文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3]这无疑告诉了翻译工作者在英汉互译时不仅要注重读者的反应,也要注意语义上的对等原则。 二、英汉互译应注意语义上的对等原则 1.最切近对等原则的实现 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双语翻译中绝对对等的实现难以完全达到,然而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地贴近则是可以达到的。当然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双语的表达方式有不尽相同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成功的翻译者要学会灵活地加以变通,准确地再现原语的精神,追求最切近对等原则的实现,从而实现对等。例如: (1)鸳鸯道: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吃水强按头。(《红楼梦》四十六回) “It makes no odds ”,said Faithful,“You can take an ox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t make him drink (Hawkes)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You can ’t force an ox to bend its head to drink ”,said Yuan yang.(Yang) 霍克斯将英谚中“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t make him drink ”作了变通,这样既保持了汉语谚语 的表达力,也成功地达到了对等。对西方读者而言,也是一点 论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 王芳,张君 (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摘 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信息的,若忽略了语言与文化,无论怎么说都难以获得成功的译文;同样是 翻译,译文还有高下优劣之分。好的译文不仅符合作者的原意,还能传达其微妙之处,使读者能很好理解原文要旨,感受其风格等。本文试图用一些例证,以印证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翻译;技巧 122··

如何学好汉语言文学专业

马景仑教授谈如何学好汉语言文学专业——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马景仑教授博士生导师 汉语言文学专业(简称中文专业)是大学里比较普遍的一个专业,学习该专业的学生众多,本文就如何学习该专业,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努力培养对中文专业的学习兴趣。 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就是渴望熟悉、了解、研究、领会某种对象的一种心理指向性,它在人的需要和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常说:“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如果广大学员培养了对中文专业的浓厚兴趣,那么,就会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渴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就会有一种昂扬、奋发、不怕任何困难的斗志,就会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知之”到“好之”到“乐之”,是治学过程中的三个台阶,而兴趣则是攀登这些台阶的重要动力。 其次,要注意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好坏。 学习中文专业,要注意运用哪些学习方法呢? (一)要认真分析各门功课的特点,了解各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抓住学习重点,避免平均用力。 中文专业的专业课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1、文学类。包括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作品选、文学史;以及文学理论等。作品侧重在介绍古今中外各种主要的文学作品,要把功夫花在理解和熟悉有关作品的作者、创作时间、创作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主题思想、情节、矛盾、表现手法、艺术特色、写作线索、段落结构、主要人物形象、社会影响、体裁、作品的隐含深义、构思特点等等方面。学习作品选,必须认真阅读原著不能只看教材不看作品。文学史重在介绍文学发展的历史情况,因此,要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状况入手,抓住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团体、文学现象及其兴衰过程、原因、历史影响等等。学习文学史,既要抓纵的历史发展线索,又要抓横的时代剖析。文学理论重在介绍文学的本质、构成、特点、流派、创作过程、创作手法、文学鉴赏、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及外部因素、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学和文化的论述、古今中外美学名家对美的本质、特点以及审美问题的种种探讨,等等。自学文学理论,应当在理解概念、术语、基本观点、基本理论上着力。 2、语言类。包括古今汉语和语言学理论。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有文选、通论和常用词三大项;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则主

改浅谈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浅谈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摘要 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展示出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是伴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与时俱进的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和人格魅力,还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长久以来,汉语言专业想要培养的是善于创造美、发现美和有高审美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对于为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字:汉语言文学专业、作用

目录 一、引言 (3)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及能力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时代背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 (6) 五、汉语言文学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7) 参考文献 (9)

一、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研究汉语言文学现象和文学发展规律的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历史悠久,地位突出,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启蒙民众思想、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多年来从事语言文学的人也是不计其数,各专业基础扎实,办师资力量雄厚的公、民办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行政管理部门、各层次中文教学及新闻传媒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全球各地都相继办立起了“孔子学院”(目前全世界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并且估计于2011年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超过一亿人口。据估计,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500多所大学正在教授汉语。);各大院校,低到中小学都开设汉语课程等等,无一不显示着汉语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它所展现出来的魅力也是让我们所震惊的。但在看到专业辉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正视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要正确的把握其发展的方向。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及能力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新的职业岗位对相关职业人群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不能满足新的职业岗位提出的能力要求,因而就业遇到了很大困难。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当前的处境,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积极关注学生就业市场变化,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寻求应用型专业发展之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的上佳选择。目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职领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媒体从业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包括文秘;文案策划人员;政府公务员)。 1.中小学语文教师。近几年来,国家对教育行业的投入不断加大,而地方上对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增长,教师待遇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薪酬方面,在一般城市,教师收入水平已经处于该城市收入水平的中上层。在大中城市,教师的收人水平许多已超过普通白领,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发达城市更高,一些名牌中小学及私立学校,教师月收入更是超过5000元。中小学教师收入不菲,

英美文化小常识

英美文化小常识 01、英美姓名常识 姓名是社会成员的符号或标记。英美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后,过去人们在翻译外国人姓名时,为了迁就中国人的习惯,有时候把英美人的姓名也写成姓在前,名在后。如,Bernard Shaw,译成“肖·伯纳”实则是没有必要,现在多译成“伯纳·肖”,这就比较符合英美人的表达习惯。 02、英美礼仪 美国人请客:美国人喜欢在家里款待客人(guest)而不是在餐馆(restaurant)里。 美国人想请客吃饭,一般要事先与客人协商好,安排好时间(when)和地点(where)。 美国人在家里请客多半不拘礼节,一般采用家庭式,即一盘盘的食品一个人一个人地递过来,或者由坐在餐桌两端的主人(host)或女主人(hostess)给客人端上饭菜,全家大小和客人一起吃,一般是妻子(wife)做菜(dish),丈夫调鸡尾酒(cocktail)。如果因宗教或其他原因,有些饭菜不能吃,客人可将其留在盘子里,或事先对主人说明哪些东西不能吃。 03、英美人“手势语”种种 在人类的语言交流中,手语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作为“无声语言”的手语,其表意比重约为百分之21,因此,请正确运用

手语。 (1)在美国,如你站在公路边跷起大拇指,则表示要求搭车。(2)如在交谈中两手摊开,一耸肩,伴有一声“嗯呵”,则表示无可奈何的意思。 (3)中国人在对外交往中,最容易让人反感的动作之一就是说话不经意地用食指指着对方,其实,这个动作一来不雅观,二来对欧美国家的人来说相当不礼貌。原来这是一种非礼貌的责骂,数落别人的动作。 (4)用大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圆圈,这个手势早已家喻户晓,它的意思是OK好的,而竖起食指和中指形成个“V”字形,意思则是“胜利”(victory)。 (5) 用手伸向被唤者,手心向上,握拳并伸出食指前后摇动,表示叫对方过来。 (6)把左掌心放在胸前,身体略前倾,表示真诚。 04、西方人交往“七不问” (1)年龄:西方人大都把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年轻,对自己的实际年龄讳莫如深,妇女更是如此,她们过了24后就再也不会告诉他人自己的年龄了。 (2)婚姻:西方人认为婚姻纯属个人隐私,向他人询问时不礼貌的。若是向异性打听婚否,则有对方关心过甚之嫌。 (3)收入:西方人将此视为个人脸面,因此它与个人的能力和地位有关。不仅收入不宜谈论,住宅、财产、服饰等体现个人状

中英语言与文化比较

浙江大学(2011-2012)学年秋冬学期 《中英语言与文化比较》课程期末论文 姓名祖木热提古丽·牙生学号 3100105234 班级人文1012 成绩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中英公益广告的跨文化比较》 摘要:公益广告以社会关注的问题为核心,通过媒介以广告的方式引起公众注意并改变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在公益广告设计中,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是公益广告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受自身民族语言文化的制约与影响,英汉公益广告又各自有风格特点。本文通过英汉广告修辞手法的比较,以期在公益广告理解与翻译中,把握其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英汉公益广告,修辞手法,比较与翻译 一、引言 公益广告亦称公共服务广告、公德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向消费者阐明它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而是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一意图的广告,它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它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将修辞定义为 “ 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到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因此在广告语言里运用修辞是再适合不过了。“从大量的广告作品实例来看,凡属优秀的广告作品,无一不有十分精美的语言文字,修辞格式是语言文字艺术之花,绝大多数语言文字精美的广告作品,又都成功地运用了修辞格式”。公益广告创作者为了能更好地传播主题,达到其说服教育的目的,常常要用一些修辞手段使其语言更加准确、鲜明、生动而且有力。 英汉公益广告中都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赋予广告极强的艺术性。因此在翻译公益广告时既要重视功能性又不可忽视艺术性。失去语言的魅力也就失去了广告的魅力。广告译文能否与原文在语用上等效取决于广告修辞手法的传译。由于这些广告都是基于本民族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形成的,所以传译往往较难。 二、英汉公益广告的修辞手法与翻译 公益广告的真实性与思想性要通过艺术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所以说,广告的艺术性才是广告的灵魂,成功的公益广告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的感染力不仅体现在图片上,语言的感染力也非同小可,其中修辞手法就是赋予公益广告艺术感染的常用方法,因此下文将分别从英语和汉语的公益广告中欣赏修辞与试析翻译公益广告修辞的沿用与转换。 (一)英语公益广告中常见的修辞与翻译 1.头韵,英语语音修辞手段之一,它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整齐美,使得语言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应用范围,结构特征及审美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这辞格。英语的公益广告中为了达到理想的语音美的效果,会使用头韵修辞手法,如:“Loose Lips Sink Ships.”这是二次大战期间美国保密防谍的标语。在翻译这则广告时,欲在译文同样使用头韵的修辞传达原文的语意功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处理这句标语时,我们不妨利用汉语中的文化或不同的修辞使译文同时具备功能性与艺术美,如译文“一言不慎,千帆尽沉”中采用汉语的四字格,“祸从口出”中的习语,以及“三思而后言”中仿拟修辞手法的使用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译出原文的语意和美感。 2.脚韵,脚韵也类似汉语中的押尾韵,指词尾音素重复。在英国,男士们都比较绅士,在用完抽水马桶后通常会被期待着将坐垫放下,以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和体谅,所以在有些地方就会有这样一条公益广告,“Please be sweet,put down the seat.”其中采用的就是以/e/音结尾的“sweet”和“seat”。这样一种温馨提示使得男士的举手之劳让女士都能从中受益,使社会更加和谐。在翻译句广告时应将其语音功能放在首位,其次追求其形式美。故此提示语译文“麻烦放下坐垫,谢谢您的关照”中用“麻烦”、“谢谢”礼貌体,以及句式字数上的对应来实现语言的魅力,最终达到公益广告为公众服务的效能。 3.强调,指采用修辞手法(Stylistic Devices)来表现句中相对重要的概念。这种修辞手法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词序或位置、对照或对比、重复、省略、语气、固定句式或结构。由于文化背景不一样,西方国家主张个性张扬,这也使得西方的公益广告中出现强调“you”的作用,如美国一则家喻户晓的以Smoky Bea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