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瑶山调查与费孝通民族研究思想初探

大瑶山调查与费孝通民族研究思想初探
大瑶山调查与费孝通民族研究思想初探

大瑶山调查与费孝通民族研究思想初探

——纪念费孝通、王同惠大瑶山调查七十周年

徐平

2012-8-1 21:34:15 来源:《民族研究》2006年2期,第47~56页。

内容提要:2005年是费孝通、王同惠大瑶山调查七十周年,费孝通先生也于同年4月24日逝世。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试图就大瑶山调查对费孝通人生和学术的影响、民族研究思想的形成以及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思想展开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费孝通;瑶山调查;民族研究;文化自觉

七十年前,一对风华正茂的青年学者,不远千里前往偏僻的广西大瑶山做社会调查,这就是在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界广为人知的费孝通与王同惠的一段经历。他们一路走,一路写出《桂行通讯》,在《北平晨报》和天津《益世报》上连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燕京大学的师生们,都对这对志同道合的夫妇叫好。他们于1935年10月18日进入大瑶山,费孝通进行体质人类学调查,王同惠则进行社会学调查,他们在大瑶山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勇敢,新颖,惊奇”。①

然而,1935年12月16日,当他们完成花篮瑶调查后,在从坳瑶居住的古陈村向茶山瑶居住地区转移过程中,却发生了王同惠遇难、费孝通受伤的意外。大瑶山的不幸遭遇,成了费孝通人生中的一个噩梦。几乎可以说,大瑶山改变了费孝通的人生。从此,费孝通和大瑶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先后五上大瑶山,甚至在他九十高龄之时,还一直惦记着再上大瑶山。

2005年是费孝通和王同惠大瑶山调查七十周年,费孝通先生也在同年4月24日逝世,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我受费孝通先生家人的委托,利用暑假的时间,重上瑶山调查,重点访问了费孝通和王同惠当年的主要调查地六巷村。2006年1月10日,我再次陪同费孝通先生的女儿费宗惠、女婿张荣华,对大瑶山的五个瑶族支系展开调查,意在完成费孝通和王同惠先生未竟的调查。

费孝通先生的家人将这样一个使命交给我来完成,是对我的信任和厚爱,也是我作为费孝通学生的光荣,更是我和费孝通先生的缘分。我第一次认识费孝通先生,就是在1982年秋末冬初的时候聆听他所做的“四上瑶山”的学术报告,当时我是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三年级的学生。正是这篇“四上瑶山”的学术报告,引导我认识了费孝通,也使我走上了追随先生从事社会人类学研究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大瑶山也是我的学术起点。这里,我想总结一下大瑶山的特殊经历对费孝通的人生和学术都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大瑶山调查对费孝通的民族研究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升华的文化自觉理论都产生了哪些影响。

一、大瑶山调查对费孝通人生和学术思想的影响

大瑶山调查留给费孝通最大的痛楚,就是王同惠的牺牲。王同惠的牺牲促使费孝通坚定不移地去实践他们年轻时的梦想,造就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生。

王同惠在大瑶山调查中突然牺牲,对费孝通的打击非常大。费孝通在《花篮瑶社会组织》一书的后记里写道:“同惠死后,我曾打定主意把我们两人一同埋葬在瑶山里,但是不知老天存什么心,屡次把我从死中拖出来,一直到现在,正似一个自己打不醒的噩梦!”当费孝通从心灵和肉体的双重痛苦中站起来之后,他意识到“我既不死,朋友们一路把我接了出来。我为了同惠的爱,为了朋友的

期望,在我伤情略愈,可以起坐的时候,我就开始根据同惠在瑶山所搜集的材料编这一本研究专刊。这一点决不足报答同惠的万一,我相信,她是爱我,不期望着报答的,所以这只是想略慰我心,使我稍轻自己的罪孽罢了。”②

费孝通在当时不仅是痛失了一个亲人,也是痛失了一个调查研究的伙伴,他在广州养病时给朋友的信中表达了这种痛苦:“若是我们所认定‘从认识中国来改造中国’是救民族的正确大道,那么同惠所贡献给民族的并不能说小了。同惠有灵当在微笑,那是我相信的”。当费孝通逐渐从痛苦中清醒过来,他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特殊使命:“同惠是不能再为中国,为学术服务了,因为她爱我,所以使我觉得只有我来担负这兼职了。我愿意用我一人的体力来做二人的工作,我要在20年把同惠所梦想,所计划的《中国社会组织的各种形式》实现在这个世界上。”③

为了这一个庄严的承诺,费孝通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严酷环境,始终不渝地坚持“我们所认定‘从认识中国来改造中国’是救民族的正确大道”,孜孜不倦地探索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费孝通在晚年写道:“我是想从人类学里吸取‘认识中国,改造中国’的科学知识。我这样说,也这样做。一生中虽则遇到过种种困难,我都克服了。年到七十时,我还是本着这个‘志在富民’的目标,应用人类学的方法,到实地去认识中国农村,中国的少数民族,凡是穷困的地方我都愿意去了解他们的情况,出主意,想办法,帮助他们富起来……做我一生认为值得做的有意义的事。”④

大瑶山的调查研究,在学术上也对费孝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费孝通在《花篮瑶社会组织》重版前言里写道:“作为一本我在青年时代和亡妻合作的学习成果,我也无意在此作自我评论,只想说在重读时不断发现我后来所发表的许多学

术观点的根子和苗头,因而想到这本书对于那些想了解我学术思想发展过程的朋友可能也是有用的。”⑤

费孝通、王同惠的《花篮瑶社会组织》一书,沿着家庭、亲属、村落、族团以及族团间的关系层层深入,仅以数万字的篇幅,就展现出一个完整的花篮瑶社会结构。吴文藻先生评价道:“我们看过这本花篮瑶的社会组织以后,就不能不承认该族社会组织的严密,文化配搭的细致。”⑥在养伤期间,费孝通在家乡开弦弓村做了调查,由此写出了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得到导师马林诺斯基的高度赞誉。留洋归来的费孝通,立即在抗日战争的烽烟中扎进云南农村做调查,他的《禄村农田》指向内地农村的土地制度,也带着比较研究的视角,标志着他的社会人类学思想的进一步成熟。

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受命担负起恢复社会学的历史重任,社会学得到空前的发展,费孝通更是马不停蹄地奔波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沿着城乡发展和民族研究这两条大线索,行行重行行。1998年他从国家公职上退休,成了一名专职的教授,经常外出调查,同时笔耕不辍。16卷本的《费孝通文集》,有9卷是1981年以后的作品,可见老人的勤奋和才华。

费孝通在和美国学者巴博德谈自己的学术经历和思想形成过程时,曾强调指出:“我在去伦敦经济学院之前就是一个功能主义者。……我作为体质人类学者进入瑶山而出来时成了社会人类学者。”⑦费孝通在晚年的学术反思中,专门写了一篇《从马林诺斯基老师学习文化论的体会》。在谈到如何认识文化这个复合的整体时,他特地回忆了在花篮瑶的调查经历。当他和王同惠到达六巷村的第一个晚上,在语言不通、风俗不明的情况下,他们被友爱而好奇的瑶民所包围。费孝通后来写道:“我们进入了一个友好但莫名其妙的世界里。我们明白我们的任

务就是要搞清楚这些人是怎样生活的。这样的混沌一团,头绪在那里呢?”他们按照自己文化中的友好交往规则,努力与唯一懂汉语的房东蓝济君接近,特别是通过王同惠出色的语言和交际能力,很快和当地人建立了亲近的关系。“我们进一步设法有意识地去了解他们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这样很自然地把家庭这个团体作为主要的了解对象,摸进了这个不熟悉的人文世界。”“回想起来,我当时还没有去伦敦接受过马老师的‘文化论’。但在实地调查工作中我们自动地并非有意识地跟着马老师当时正在构思的《文化论》和‘文化表格’所指导的方向行动了。”⑧

大瑶山的社会调查,不仅确定了费孝通实证主义的社会人类学研究发展方向,也确定了他功能主义的理论框架。他以后许多的学术思想,都是在这个老根上发的芽。费孝通在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发表的名著《生育制度》和《乡土中国》,是他前半生学术思想的总结,从这两本费孝通早期的代表性著作中,我们不难看出大瑶山调查研究的痕迹。在《花篮瑶社会组织》一书里,费孝通用了三章的篇幅来描述和分析家庭,占了全书的一半。对花篮瑶婚姻家庭的研究内容,我们不难在《生育制度》里找到进一步的理论解释。特别是它的核心观点“三角结构理论”,即认为父母子女三角才能构成稳定的社会结构,正是大瑶山花篮瑶不重结婚仪式,更注重长子出生后的“双喜酒”给他的启示。在《乡土中国》的各章节中,我们一样可以看到大瑶山的影子,特别是在“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等内容上,大瑶山的世外桃源印象、石牌制度下的社会组织、瑶老统治下的礼治和秩序,诸如“同意权力”和“横暴权力”的概念,也是以大瑶山社会作为比较基础的。

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受命恢复社会学学科。按照类型加比较的基本思路,他从重访大瑶山和重访江村开始,通过不断地认识新问题和新矛盾,逐渐在层次

上加以上升,从村到镇,再到区域比较,形成密切结合中国实际,面对中国问题,为富民强国服务的社会人类学思想体系。

面对中国的人口问题,费孝通通过对大瑶山和江村两地的重访,在1983年春正式提出了做活人口这盘棋的“两个眼”理论:“要做活这块棋,拿围棋的语言说,必须做两个眼,就是要为新增的人口找到两条出路,使他们不成为一个消极的包袱,而成为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去年我……看出了可以为人口这块棋做两个眼的地方。一个是在作为农村经济文化中心的小城镇,一个是在亟待开发的少数民族地区。”⑨此后,费孝通沿着城乡关系和边区开发这两条大思路,行行重行行,从各种“模式”的总结和比较,再到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他的社会人类学思想由此不断丰富。

二、大瑶山调查对费孝通民族研究思想的影响

对民族问题的调查研究,是费孝通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费孝通成为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十分重视民族问题,长期从事民族研究工作,对少数民族怀有深厚的感情,一直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呕心沥血。费孝通在他九十岁高龄时,深情地回忆道:“我算得上是一名老民族工作者,建国后一段时间还有幸参与民族工作一些大的活动,在这以后,民族研究一直是下工夫下得最多的学术领域。”⑩

大瑶山调查是费孝通实地研究的开始,也是民族研究的起点。费孝通在他的《暮年漫谈》一文中说道:“自从进大瑶山与瑶族同胞接触以后,‘少数民族’这个概念才在我的脑筋里比较清晰起来。”新中国成立后,费孝通适应新社会的需要,重新转入民族工作。1950年费孝通参加中央访问团到民族地区调查访问,

并担任了贵州分团和广西分团的团长,深入贵州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历时两个年头。1952年调到中央民族学院担任副院长,1955年到贵州进行民族识别工作。费孝通曾经谈到:“从民族识别工作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对少数民族的知识实在太少了,必须赶紧补上,于是向有关部门提了一个建议,希望能够抽调力量,对每个少数民族的历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整理记录下来。”1956年,费孝通亲自参加了由他倡议、由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了我们民族工作者几十年来的努力,我国的几十个少数民族,基本都有了一部简史,这项工作已经搞出个模样了。”(11)但在1957年反右运动后,费孝通沉寂了20年。

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重新焕发了学术活力,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和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民委顾问、中央民族大学名誉校长等职务。1984年他初步完成江苏省的小城镇调查后,将研究的重点转到边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着重做农牧结合和城乡结合这两个题目。他不顾年事已高,抓紧一切时间利用所有机会在祖国各地穿梭不息。除台湾和西藏外,费孝通走遍了各个省(市)、自治区,走访了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从呼伦贝尔草原、森林,到南方海南岛黎族村寨,以致到海拔3000多米的甘南藏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费孝通的民族思想,起始于他在大瑶山的调查研究心得。在他和王同惠的《桂行通讯》里,就记述了广西北部民族杂居区在1932年二三月间发生的变乱,“经驻军全力扑平,死亡土人达一千多”。费孝通当时就评论道:“若是多用武力镇压,在剿匪的名义下大规模地减少他们的人口,既和政府所采取的优待同化政策相背,而且反而增强他们与汉人相对立的民族心理。”(12)由于费孝通在大瑶山的经历,他非常赞成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

在他看来,“当前地球上各地的居民,尽管由于地理与历史条件的差别,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有所不同,所采取的生活方式有所殊异,但是他们都是人,都具有人所共有的发明创造的才能,都具有发展进步的资质。他们都是通情达理、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在人和人,民族和民族之间划下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可逾越的鸿沟,是完全出于一些人的偏见、臆度或别有用心,和客观事实绝不相符,所以是不科学的”。(13)他总是怀着深厚的感情来看待少数民族。费孝通在他的文章里,描绘了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讴歌了少数民族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和进步,同时他又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忧心忡忡。

费孝通认为,中国的现代化面临两个差距:一是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一是中国内部的东西部或者大体上说是汉族同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这是中国现代化课题中不可分的两个部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要坚决防止重演大民族压迫和剥削小民族的悲剧。因此,开发边区必须注意那里的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不仅要时刻想到世代生长在那里的少数民族,同时还必须扶持和帮助他们,力争使少数民族和汉族、边区和内地在现代化过程中同步前进。费孝通时刻思考着如何让少数民族尽快地发展起来,达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

197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费孝通应邀前往,顺路重返大瑶山。他欣喜地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大瑶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在《四十三年后重访大瑶山》一文中,用“换了人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后来,他又专门委派胡起望、范宏贵到金秀继续进行瑶山调查。1981年费孝通三上瑶山,通过调查研究发现,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和六七十年代的“以

粮为纲”,对大瑶山的生态和经济都造成了重大的破坏。而且,“由于自治县划界时没有充分考虑新情况的需要,没有强调山区和平地的经济交流,把原来山区贸易所依靠的集散点划在界外,加上山区公路建设困难,自治地方得不到发展经济的具体条件,反而受到县界的束缚,有点像‘画地为牢’”,(14)阻碍了山区和平原、瑶族和汉族的经济联系,反而影响了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费孝通在《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一文中,通过几次大瑶山的调查研究材料,对新时期的民族政策提出一系列的建议:“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不是民族分割,而是民族团结,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这样对汉族、对少数民族都有好处。所以我们应当根据发展的条件来划定自治地方的区域。”(15)1982年费孝通参加金秀瑶族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的大庆活动,第四次上瑶山,在《四上瑶山》一文中表达了对大瑶山发展多种经营和科技致富的赞许。1988年费孝通五上瑶山,这次不仅是到金秀县城,而且直接乘车到了当年调查地六巷,见了当年的老朋友,也拜谒了王同惠的纪念亭。

五上瑶山的调查研究经历,引发了费孝通很多的思考。他认为,要发挥民族优势,发展民族经济,必须在观念上加以变革。我国少数民族长期以来生活在广阔的自然环境里,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比较容易满足于简单的生活。自足自满心理必然会带来保护现状、抗拒外来影响的反应,而封闭和拒外实际上会保护落后,使差距越来越大。依赖心理的形成,会使一个民族失去自信、自尊,变得毫无活力,这个民族必然衰落。要克服这些不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思想观念,就要搞好民族教育,提高各民族文化素质,在保持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先进民族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对于还处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封闭状态的少数民族,要靠商品经济来冲击其旧有的经济结构,打开封闭的大门。通过商品流通交换,引导他们从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开发西部地区,从而也必须重视民族关系,将民族间团结协作的关系进一步推向新阶段。开发边区要注重扭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两个失衡。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变化,使当地少数民族不可能继续保持传统的游牧、打猎、游耕,逐渐失去了传统生产、生活的条件。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可能很快完全进入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就会引起矛盾,影响民族团结,因为“团结是不能脱离经济基础的,民族矛盾的产生根本在于经济的原因”。(16)因此,我们在思考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时,必须着眼于当地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地区只靠少数民族自己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还必须取得汉族的帮助,但帮助不是救济,要使外力内化,让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腿走路,在商品经济的大风浪中接受锻炼。民族地区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外在条件,寻找适合本地区发展的道路。既不能盲目模仿,也不能依赖国家,等待帮助,要走自身经济发展之路。

面对与新世纪一起到来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费孝通备受鼓舞,这是他长期从事民族工作的一个心愿,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提出了“边区开发”的概念,一直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奔走不息。他总结道:“现在,民族工作又迎来了第二次发展机遇。这就是西部大开发。这次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逐步消除事实上的不平等和缩小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我相信,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围绕西部大开发的大局,既继承前人,又勇于创新,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民族工作一定能够再创新的辉煌,为全局做出新的更大贡献。”(17)他专门撰文支持由国家民委发起的“兴边富民”计划,积极响应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

费孝通在关注西部大开发中的少数民族发展时,特别强调要研究和解决好人口较少民族的问题。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人口较少民族在生产能力

和谋求职业方面出现了某些不适应,出现了自身文化如何保存、如何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问题。为了深入了解这些民族目前的实际情况,在费孝通的倡议下,国家民委组织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共同组成了“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从2000年7月开始深入内蒙古、黑龙江、云南等8省区,对22个人口较少民族开展了实地调查活动。这是继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第二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民族调查活动,对更好地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在金秀瑶族自治县,讲不同方言的五个瑶族支系,长期共同生活在大瑶山,逐渐认同瑶族这一共同称呼的现象,也引起了费孝通的深思:“大瑶山的具体情况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想过很多问题:什么叫瑶族?瑶族的分布怎样?……过去我们的民族研究很多是以现有的民族单位为范围的。《中国少数民族》这本书的体例就是如此。这当然有它的好处。但是在研究工作上已经遇到它的局限性。因此,这几年里有人提出要研究各民族历史上的联系。如果再进一步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看成一个整体,研究它怎样形成的过程和它的结构和变化了。”(18)

费孝通在晚年回忆道:“30年代我所调查的花篮瑶就在今金秀瑶山,当时称大瑶山。金秀瑶山里现在的瑶族居民是不同时期从山外迁入的。这些从不同地区迁入这个山区的人,都是在山外站不住脚的土著民族,进山之后这许多人凭险恶的山势,得以生存下来。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团结起来,建立起一个共同遵守的秩序,即维持至解放时的石牌组织,对内和平合作,对外同仇敌忾,形成了一体。山外的人称他们为瑶人,他们也自称是瑶人,成为一个具有民族认同意识的共同体。在我的心目中,也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雏形。后来我和各地的少数民族接触多了,对各少数民族的历史知识也多了些,又联系上汉族本身,感觉到由多元形成一体很像是民族这个共同体形成的普遍过程。”(19)

在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期间,费孝通为了解决教学需要而编写了一本《民族历史概论》,将各民族的历史综合在一起,亲自给学生在课堂上讲授,初步奠定了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路。改革开放以后他在广大的民族地区来往穿梭,进行调查,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思想。1989年夏天他在威海暑休时,终于将这一思想最后总结出来,并就此在香港中文大学的Tanner讲座上发表了演说,引起海内外的强烈反响。1990年国家民委专门就此召开了学术讨论会。1991年,费孝通出版了《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一书。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长期历史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形成了不可分离的血肉关系。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融合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共同体基础上混合而成的,正如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显赫一时的民族,如匈奴、鲜卑、契丹等,“他们从森林里狩猎开始,下山到草原上放牧,壮大后驱骑南下,入驻农区,然后在中原的文化大熔炉里化成其它民族的一部分”。(20)少数民族的形成也是一个复杂的混合过程,如藏族、瑶族就包含有许多不同的语言成分,很可能表明他们也是由不同成分互相混合而成的。

因此,费孝通认为,“民族”这一概念应当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中华民族;第二是汉、满、蒙古、回、藏、彝、维吾尔等五十六个民族;第三是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些民族还包含着的若干具有一定特点的集团,如藏族中的康巴人、安多人、白玛人,苗族中的红苗、青苗,汉族中的客家等。“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由于他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高层次的民族可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

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21)

费孝通还进一步总结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和,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这也许是世界各地民族形成的共同过程。”(22)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为全球化时代中国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认同基础,有力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大瑶山调查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思想

从大瑶山实地调查开始的文化探索,伴随着费孝通一生的学术追求。他晚年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自觉”、“和而不同”等观点,号召人们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通过文化的反省来实现文化的自主。其目的是面对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重新树立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理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这些观点不仅在海内外的学术界引起震动和思考,也在社会上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甚至对人类怎样面对21世纪“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建立一个和谐的地球家园,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费孝通晚年学术思想的核心可以归纳到“文化自觉”上,这是费孝通毕生认识文化、研究文化的必然结果。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青年时代的求学生涯,但

真正的萌芽是从少数民族实地调查中产生的。他在《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一文中写道:“学习社会人类学的基本态度就是‘从实求知’,首先对于自己的乡土文化要有认识,认识不是为了保守它,重要的是为了改造它,正所谓推陈出新。我在提出‘文化自觉’时,并非从东西文化的比较中,看到了中国文化有什么危机,而是对少数民族的实地研究中首先接触到了这个问题。”(23)

在1997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次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费孝通针对一位鄂伦春族青年学者根据本民族情况提出的“文化存亡”问题,联系到他多次调查过的人口较少少数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看到文化转型的重要性,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他指出:“可以说文化转型是当前人类共同的问题。所以我说‘文化自觉’的概念可以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24)

费孝通对文化的概念和意义,真正产生切身的体会,是在大瑶山调查中才有的。他的导师吴文藻极力主张要认识中国文化,应先从相对汉族文化更简单明了的少数民族文化开始。“我们若要训练一个实地研究员,使他获得比较的观点,莫如让他先去考察一个和他本族具有最悠久亦最深长的历史关系,而同时却仍保有他在体质上,语言上,及文化上不同的特性的非汉族团。”(25)史禄国先生是一位富有经验的人类学家,他也极力主张在费孝通出国深造前,必须先做一个国内少数民族的调查研究,不能空着手出国,甚至担心那样会遭到同行们的笑话。而费孝通和王同惠也是本着要认识中国社会和文化先从少数民族开始的思想进入瑶山的。

费孝通在《花篮瑶社会组织》的编后记中,明确表示进瑶山调查,是想为研究社会的人提供一个观点,为要认识中国社会的人贡献一点材料。“我们所要贡献的是什么观点呢?简单说来,就是我们认为文化组织中各部分间有微妙的搭配,在这搭配中的各部分并没有自身的价值,只有在这搭配里才有它的功能。所以要批评文化的任何部分,不能不先理清这个网络,认识它们所有相对的功能,然后才能拾得要处。这一种似乎很抽象的话,却正是处于目前中国文化激变中的人所最易忽略的。现在所有种种社会运动,老实说,是在拆搭配。旧有的搭配因处境的变迁固然要拆解重搭,但是拆的目的是在重搭,拆了要搭得拢才对。拆时自然该看一看所拆的件头在整个机构中有什么功能,拆了有什么可以配得上。大轮船的确快,在水滩上搁了浅,却比什么都难动。当然谁也不能否认现在中国人生活太苦,病那末重,谁都有些手忙脚乱。其实这痛苦的由来是在整个文化的处境变迁,并不是任何一个部分都有意作怪。你激动了感情,那一部分应该打倒,那一部分应该拆毁,但是愈是一部分一部分的打倒,一部分一部分的拆毁,这整个机械却愈来愈是周转不灵,生活也愈是不可终日。在我们看来,上述的一个观点似乎是很需要的了。在这观点下,谩骂要变成体恤,感情要变成理智,盲动要变成计划。我们亦明白要等研究清楚才动手,似乎太慢太迂,但是有病求艾,若是中国文化有再度调适的一天,这一个观念是不能不有的。”(26)

从上面这段长长的引语,可以看到费孝通和王同惠七十年前的瑶山调查,就是要贡献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就是在文化剧变中必须考虑文化的整体联系和功能,或者说是要注意文化组织中各部分间有微妙的搭配和作用,从而使“谩骂要变成体恤,感情要变成理智,盲动要变成计划”。这与费孝通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

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的观点,非常明显地存在着一脉相承和不断完善的关系。可以说,大瑶山的社会调查,已经植下了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根。

这个根是如何植下的呢?大瑶山使费孝通真正体会到与熟视无睹的本民族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的冲击力,第一次强烈感觉到文化的差异和相通之处。在一个“友好的但莫名其妙的世界里”,“主客之间存在着区别,主人们相互间也存在着不同关系,而这些关系是相当固定的,大家互相明白应当怎样对待对方,而且分明地看得出亲疏之别。我认为这是任何社会的常态,最亲密的团体是父母子女形成的家庭。我就抓住这个团体去了解他们在这个团体里各方面具有规范性的活动。这就进入了他们人文世界的大门,并为进一步扩大观察和了解建立了基地。我们逐步地跟着这些已经熟悉的人,从一个家推广到和这家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和这些人的家。再进一步可以到各家去串门时就看到各家相同的和区别的情况,对他们家庭这个制度有了一定的概念。又从一个村里存在着不同地位的人和家,清理出村落这个社区的结构”。(27)

继大瑶山调查之后,费孝通又在家乡江村和抗战时的后方云南禄村做过社会调查。但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大瑶山调查,因为“第一次我是汉人去研究瑶人。既不能说我是研究本土文化,又不能说完全是对异文化的研究”,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觉中还是“同多于异”,“我是从比较自己熟悉的文化中得来的经验去认识一个不熟悉的文化的。我认为这就是利奇所说的‘反省’的一种具体表现”。(28)可见,从大瑶山调查开始,费孝通的人类文化同多于异,即本质上是相通的观点,就已经确立了,文化的比较和反省的体会也相应产生了。此外,费孝通自己也明确意识到:“我通过瑶族调查,对社会生活各部门之间的密切相关性看得更清楚和具体了。这种体会就贯串在我编写的这本《花篮瑶社会组织》

里。我从花篮瑶的基本社会细胞家庭为出发点,把他们的政治、经济各方面生活作为一个系统进行了叙述。”(29)

大瑶山、江村和禄村的调查研究使费孝通了解到,一个社区中的众人事实上都是按照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模式而行动的。而各种社会角色又是相互配合的,各个方面构成一个网络般的结构。费孝通晚年对其《生育制度》一书进行反思时,感觉到这种思路难免导致“见社会不见人”的倾向,潘光旦先生在为该书作序时所写的《派与汇》中,就批评其忽视个人对社会文化的作用。(30)直到有了“文革”时期角色颠倒和错乱的经历,费孝通才真正意识到在过去的调查中,他始终是以“一个调查者的身份去观察别人的生活”,即以“局外人的立场去观察一个处在生活中的对象”。他认识到社会和人是辩证统一体中的两面,在活动的机制里互相起作用。“这种自觉可说是一方面既承认个人跳不出社会的掌握,而同时社会的演进也依靠着社会中个人所发生的能动性和主观作用。这是社会和个人的辩证关系,个人既是载体也是实体。”这种新人文思想,使费孝通的学术思想产生了又一次的跃进,进入了心态研究的层次。他说:“我回顾一生的学术思想,迂回曲折,而进入了现在的认识,这种认识使我最近强调社区研究必须提高一步,不仅需要看到社会结构还要看到人,也就是我指出的心态的研究。”(31)

1935年的大瑶山调查,使费孝通切身感受到文化的异同,进而也看到社会和个人的关系。解放后他参加中央民族访问团工作,组建中央民族学院以及参与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在和众多的少数民族直接接触中,我才体会到民族是一个客观普遍存在的‘人们共同体’,是代代相传、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同一民族的人们具有强烈的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一体感。由于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并经常生活在一起,形成了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亲切的社会关系网络”。(32)对比世界许多地方因民族和宗教问题纷争不断,费孝通深感中国

共产党实施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的重大意义,认为在一个和平大同的世界里,民族平等是绝不能少的条件。这个条件在我们中国首先实现,在人类历史上是应当大书特书的。

费孝通在完成他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阐述后,非常有感触地说:“我总觉得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是在接触实际中酝酿和形成的,理论离不开实践。我这篇《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根子可以追溯到1935年广西大瑶山的实地调查。同时我觉得只有实践也是不够的,还须从已有的理论中得到启发和指引。我在大瑶山的实践中能看到民族认同的层次,再联系上中华民族的形成,其间实践固然重要,但潜伏在我头脑里的史禄国老师的ethnos论应当说是个促成剂。”(33)这说明了大瑶山调查的重要性和史禄国含义丰富的“民族”概念对他的影响。他在《人文价值再思考》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多元一体思想与文化自觉、和而不同的关系。他认为,“多元一体”的思想也是中国式文化的表现,包含了“各美其美”和“美人之美”之意。他提出,人们应当从别人和自己不同的东西中发现美的地方,形成一个发自内心的、感情深处的认知和欣赏。只有这样才能相互容纳,产生凝聚力,做到民族间和国家间的“和而不同”的和平共处、共存共荣。(34)

费孝通在人类即将走过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20世纪,在中华民族经过屈辱、奋斗而走向伟大复兴的转折关头,在展望21世纪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的时候,通过对自己一生学术思想和人生经历的深刻反省,提出了“文化自觉”与“和而不同”的思想。今天,他已经带着对中华文化新生的期望,带着对整个人类的祝愿,带着对文化的反思和忧虑离我们而去。让我们牢记并思考费孝通留下的话,沿着他开拓的“认识中国,改造中国”的艰辛之路继续前进。

谨以此文纪念费孝通、王同惠大瑶山调查七十周年。

注释:

①参见费孝通、王同惠:《花篮瑶社会组织》,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引语摘自吴文藻先生为此书所写的导言。

②费孝通、王同惠:《花篮瑶社会组织》,第67页。

③《费孝通文集》(第1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361页。

④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⑤费孝通、王同惠:《花篮瑶社会组织》,第2页。

⑥参见费孝通、王同惠:《花篮瑶社会组织》,第9页。引语摘自吴文藻先生为此书所写的导言。

⑦费孝通:《城乡和边区发展的思考》,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3页。

⑧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第65页。

⑨费孝通:《社会学的再探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0页。

⑩《费孝通文集》(第15卷),群言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页。

(11)费孝通:《暮年漫谈》,《中央盟讯》2005年第5期专刊。

(12)《费孝通文集》(第1卷),第311页。

(13)费孝通:《民族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7页。

(14)费孝通:《关于编写〈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的一些意见》,《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15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五十年》,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7页。

(16费孝通:《话说呼伦贝尔森林》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评析

一、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时,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结合所学世界文明史内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国际形势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0分) 答:这句话表面的意思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这句话联系到世界文明史时,便附上了很多含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与习俗,有着自己的文明,只是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很多民族自己的文明却慢慢地为其他民族文明所取代。中国自己的文化便是包含着包容,而现在提出的口号是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是在现代这个社会,随着美国、哈韩、哈日的文化入侵,文化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使中国自己的文化传承收到了极大的挑战。在中国古时,便是以汉族自身的文化为尊,但中华民族本身的文明则是以不同民族之间共同的创造。如春秋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则是吸收了外来文化,达到了美美与共,最终使赵国盛极一时。其实不仅是文化之间,很多方面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便是一个例子,每个学说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与适用的方面,所以虽然每个学说信奉者之间会进行争辩,但是却能做到尊重他人的想法,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学说,达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有了美美与共,有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中华民族本身的文化发展本就是融合而成,才有了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成果。但到了晚清时,由于开始时国人自以为大,对外国新的文化有所排斥,对新的机器及生产方式心存芥蒂,不能美人之美,所以导致了最终的接近亡国。而新文化运动中,则是对自身的文化排斥过激,以致很多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都被视为糟粕,不能各美其美,所以也存在很多缺陷。近几十年来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使自身的古老文化不断创新,虽然存在着文化之间的矛盾,但由于正确认识到了发扬自身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两者并存的重要性,才使近几十年成为又一个文学盛世。 不仅是中国,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是如此,若一个文明征服另一个文明时,会吸收部分被征服文明的文化,而不是彻底排斥,则能坚持比较久的统一,而对于被征服民族的文明彻底排斥的国家,虽说一开始迫于武力没有很强的反抗,但这样的国家很少有能长久统一的。以罗马为例,虽说罗马帝国武力确实很强,不过每个君主对于国家的治理还是很用心的,他们都会采取一些政策化解民族矛盾,也对他人文明很尊重,也吸取了很多精华,所以帝国存在的时间很长。可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确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重要前提。 当今世界存在着多种文明,不同文明之间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文明之间有不同,则有冲突。现代文明的冲突主要是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矛盾造成的。而引起文明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社会的不平等。 由于各个文明都有其灿烂灿烂之处,各个文明之间需要交流和相互学习,因此人类的文明融合也是必然的。而某些强国却想通过经济力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进而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文明。细看中国历史,每个朝代都会实行一系列尊重其他民族的政策,这样国家才能统一和富强,而轻视他人文化的王朝必将遭到历史的覆灭,这是历史的必然。不仅是中国,世界文明都是一样,一个王国建立起来,都会对之前王国的文化进行很多的吸收,才能使自己强大起来。各种文明都有共性,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文明的融合石发展的关键,只有做到既发扬自己的文明,又尊重他人的文明,才会美美与共,从而天下大同。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我国的民族政策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是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研究我国民族关系,对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和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制定和完善,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这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第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经历了从分散的多元到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经过2000多年不断发展壮大、融合了众多其他民族的汉族。汉族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汉族遍布各地并大量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汉语逐渐成为许多民族的共同语言,由此形成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的骨架。由于汉族的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 第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行不悖,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高层次的民族实质上是一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从而获得这一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特定条件下多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几千年的密切交往中,共同的地理疆域、共同的历史使命、共同的传统文化使56个民族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复合型民族—— —中华民族,因此也必然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传统。这一历史规律和历史传统,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尊重和发扬,成为我国国家统一完整,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与我国的民族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从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我国的民族政策 ■马启智

费孝通的简历

大家都非常熟悉费孝通先生早年的学术理想,那就是“志在富民”。但对他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的“富了以后怎么办”的问题,关注不太多。而在这一问题上费先生较多地涉及到了精神文化和艺术方面的探讨。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我志在富民,这是不错的,但仅仅是富,还够不够?其实人是不会满足于吃饱穿暖的。人要安居乐业,这里的安乐就是高一个层次的追求,而这个追求要有一个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吃饱穿暖就达不到这一点,就接触不到这最高一层。 在他看来这种比物质更高一层的文化,是属于一种精神的文化,是有关对人的情感世界进行更深层次探索的文化,而这种探索正是艺术家们所要追求的东西。他说:“我的老师是不讲这些的,只讲到吃饱穿暖,大家满足人生的需要。而人生需要什么呢?我认为,除了物质的需要,还需要艺术。艺术的需要是很难用普通的语言来讲的,因为这种需要一般的人还没有感觉到,只有一部分人感觉到了,这就是艺术家们。但我们一般普通的人,还是处在吃饱穿暖的阶段。就如从语言到诗歌到唱歌到音乐,这个过程是很有意思的,谁都会说话但并不是谁都会写诗歌,就像我知道声音的变化,但要我能知道好听不好听,能不能满足我,这就要学习音乐了。音乐不仅是一个声音的刺激,还应该有一个音乐的感觉,这个就不一定大家都有,这要培养,我认为文化的高层次应该是艺术的层次。” 面对世界性的物质生产及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疯狂追求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费孝通先生提出,希望有这么一天,有人出来把文化导向改变一下,把对物质发展的导向改变成对精神境界发展的导向。他认为,大家不要满足于放导弹放得准,满足于物质世界的科学,要追求精神世界的美好性。我们的文化面临着一个挑选,它的发展有两条路线,这是两条很根本的路线,也许就是不同的东西方文化差别。但追求东方文化境界的时间还没有到,现在谈这些还是超前的,要追求人们的生活达到一个艺术的境界,先得要有一个物质的基础,大家吃饱了,穿暖了,安居乐业了,就可以在安乐上做文章了,这文章谁做呢?这就要我们的艺术家来做了。在艺术家眼里不是讲究机器文明、规模生产、成本降低,艺术家是要不断地加成本,要把精神文明的资源加进去,一生为了一个信仰、一种追求,死而无憾,连生命都可以不要了,这个投资就大了,连生命都投进去了。这是两种世界、两种文化的导向,做人的不同的路子。他认为,这种讲法虽然比较超前,但这种讲法目的是要我们回头去看看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化里至少有一种最接近这种高度艺术的成分。因此在未来的世界里,中国文化还要发挥它新的作用。 他还认为,如果我们的每一行都朝艺术的境界靠近,而不是现在讲的仅仅是科学的技术境界,这个世界就不同了。当然,我们现在应当讲的还是科技,讲科技兴国。但我们的再下一代人,可能要迎来一个文艺的高潮,到那时可能要文艺兴国了,要再来一次文艺复兴。 费先生认为,民族之间最容易接触和交流的就是艺术,因为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不靠逻辑、不靠理性思想,而是靠感触,靠感情交流,这是每一个民族都有的、共同的东西。比如,我们对外国的音乐,就是不懂它的语言也可以听,可以欣赏,因为人与人的感情是相同的。 艺术是解决人类冲突和隔阂的一个工具,一个手段。现在全球一体化了,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必须同处一个地球,同在一个地球上生活,但即使如此,要大家的文化都一样是不可能的。美与不美的看法还是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形成的,这是由一个民族的历史所决定的。我们的文化基础养成了我们对美的看法。但这并不限制我们欣赏人家文化的美,其他民族的美我们也可以喜欢,比如我们也喜欢西方的音乐、西方的绘画、西方的舞蹈,甚至包括他们的服饰和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文化借鉴。但我们不要光是借鉴别人的东西,也要把自己好的东西拿出去,得到别人的欣赏。在这一方面要好好地发展,现在我们的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了,下一步我们要宣传我们的文化,要让人家认识到我们的美,我们文化历史的可贵,要用这些东西去打破中西文化之间的隔阂。这就要我们能发展出中国好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把老祖宗给我们的传家宝继承和发扬出来。 正因为费老对艺术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有如此高的认识,因此,他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发展非常重视。2000年费孝通先生应邀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做讲座,谈到他自己和艺术的渊源时说:“50年前,周总理组织了一个中央民族访问团,我参加了。当时,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很重大的事情,是开展民族工作的第一步,这个访问团的目的

思想动态调查问卷

思想动态调查问卷 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完善单位各方面管理制度,现进行此次不记名问卷调查,希望大家从单位及自身的利益出发,积极配合,认真.详实地填写该调查表。同时为耽误您的工作时间表示歉意! 您的基本情况(打勾): 职务: A.技术人员 B.管理人员 C.政工人员D.操作人员 年龄: A. 20岁以下 B.20-25岁 C. 25-30岁 D. 20-35岁 学历: A.本科及以上 B.大专 C.中专或高中 D.初中及以下 政治面貌: A.团员 B.党员 C.青年 在公司工作的年限:A. 10年以上 B. 10-8年 C. 7-5年 D. 5-3年 E. 3年以下 共45题,请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可多选,谢谢您! 1.你主要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公司动态信息的:() A.内部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 B.宣传栏.会议.文件 C. 工程部传达 D.同事.朋友议论 E.其它 2.你认为单位在哪方面需要加强管理:() A.行政管理 B.人才培养 C.考核制度的实施 D.我觉得目前很好 E.其它: () 3.你认为公司当前突出问题是() A.员工工作压力太大, B.收入太低, C.工作条件太差, D..前途不明朗, E.领导与员工关系疏远 F.岗位竞争激烈, G.职工干活,领导跟着找问题,得不到领导的认可 H. 其它:() 4.你与上级能融洽相处吗?() A.能 B.一般能 C.凑合 D.不能 5.你与同事共事感到愉快吗() A.非常愉快 B.一般 C.有时愉快,有时不愉快 D.经常不愉快 6.你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岗位满意吗:() A.非常满意 B.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满意 7.如果你对工作岗位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 A.领导不公或意见不合 B.同事间不信任,关系紧张 C.用非所学 D.工作过于简单,得不到提高 E.工作过于 复杂,完成有困难 F.岗位收入少 G.岗位别人瞧不起 H.其它: () 8.你的工作压力如何() A.非常大 B.大 C.一般 D.没有压力 9.如果你在工作上有压力,请问你压力主要来源于() A. 直接领导 B.工作量太大 C.工作技能 D.公司淘汰制 E.自身能力 10.你所在员工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执行力不强,积极性不高 B.职业道德素质差 C.技能素质不高 D.和谐意识不浓

费孝通的理论成果

在费孝通费老先生一生的学术生涯中,其学术研究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然其研究一直没有脱离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费先生的笔下,微视研究和巨视研究一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管是和先生一起随行调查还是品读先生的论文和著作,费老先生的社会人类学思想在两者间应用得游刃有余,并不时地产生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 作为一门产生于西方社会的人类学,对于人类学者而言,能自如地把西方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得以本土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费老先生很早由派克的城市社会学方法启蒙,后来师从于马林诺斯基,在学习的过程中,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费老先生非常出色地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特色。他对于本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一直成为非西方学者研究本土社会的典。费先生对于文化传统和社会结合的研究,是其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中心环节,它强调一种时空的结构。而对于社会人类学而言,在研究一个社区文化结构时,一直强调高层文化的规性向基层区域文化的多样性的结构转化历程及具体的表现方式。也就是非常重视基层社会的结构特色,进一步说明小传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结合的纽带、方式及其功能。 费孝通人类学的田野作业一生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广西金秀瑶山,第二次是在江村,第三次是在禄村,这也可以说是费孝通从事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三部曲,由此形成三部著作:《花瑶蓝社会组织》,《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正因为费孝通先生对于中国社会结构有如此深邃的研究,使得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把握,能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人类学思想。费孝通先生从横的方面来谈社会结合的实态,又从纵的方面来分析文化传统的现代意义,特别是与现代化的关系。

一、研究的容: (一)家庭与人际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每个成员的性质和作用也是不同的,个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费先生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础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个体是社会关系中类别的基础。费先生对于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对于血缘结合的基础———家族的研究,一直是他研究的重要基础。费先生最早的论文是与婚姻和家庭问题有关的。费孝通后来不管从事文献研究,还是变为重视实地调查,都一直关注着中国社会至为重要的基本单位———家庭及社会结构变化同家庭结构变化的关系(费孝通,鹤见和子,1991 -04:52~53)。费先生把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称作“小家族”。在中国社会,家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多层性。探索家的多层性结构集中体现在阶序关系和差序格局中。所谓阶序关系是强调家的纵式结构,围绕着同一父系血缘集团部的结构特征予以展开,而差序格局则强调家的横式结构,侧重于家的网络关系。按照家的上与下存在着的结构特征把家族分为如下几个层次:1.礼教的家、2.由家扩大成为宗族、3.家的基层———家庭4.跨越血缘的家──户费先生认为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来确定疏与近。他通过对中国基层社会的细致观察,指出了人际关系中存在的差序格局。他说,差序格局就如同将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后所形成的圆心扩散圈。离中心越远,圈就变的越薄。同理,在中国传统农村里,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作圈心,以差序方式来建构同其他人的关系(费孝通,1985 -06:21~28)。

青年员工调查问卷

青年员工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事: 大家好! 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大家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真实状况,更好地为大家提供帮助,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我们将对您填写的内容严格保密。请在最能代表您的看法的选项前打“ ”或按要求填写内容。衷心感谢您的合作与参与! 、关于您的基本情况 所在部门()岗位()性别()您的年龄()加入公司时间__ ___年__ __月 二、工作现状调查 1.您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是否满意? A. 很满意 B. 比较满意 C. 一般 D. 不太满意 E. 很不满意2.面对当前的工作任 务,您的精神状态是: A.工作时精神饱满,处理事情游刃有余? B.工作很累,压力大,有精力、能力透支现象 C.对工作越来越不感兴趣,疲于应付? D.有时有快要崩溃的感觉 3. 在您的工作中,压力最主要来自于:(限选最重要的3 项) A.工作量大,担心无法按时完成的压力 B .自身业务技能不够熟练或不知怎样应对突发事件? C.同事间的竞争压力 D.协调复杂的人际关系?? E.不断创新的压力 4.当您在工作中遇有困惑或挫折时,一般您会如何处理? A .找同事倾诉或寻求帮助B. 找朋友或家人倾诉C. 不找任何人,不去理会 D.向分队长或本单位的领导反映 E.向上级职能部门反映 F.发发牢骚 5.您觉得领导对自己是否关心? A. 非常关心 B. 比较关心 C. 一般 D. 不太关心 E. 不闻不问 6.您自身的能力在现有岗位发挥的程度: A.全部发挥 B. 基本发挥 C. 稍有发挥D . 没发挥

7.如果您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最主要原因是:(单选) A. 自身专长和岗位不匹配 B. 岗位和本人兴趣不一致 C. 工作缺乏挑战 D. 受管理体制机制制约 E. 所在单位人际关系复杂,氛围不和谐 8.您对自身发展的规划是: A. 有个人长远的目标和发展规划 B. 有在本岗位近期的发展规划 C.还没有明确打算,干着看吧 D. 对于未来有点迷茫 9.您认为激励青年成长成才的最有效方式是:(限选最重要的3 项) A.领导重视和扶持 B. 轮岗? C. 职务晋升或享受职级待遇 D .受到各种表彰 E. 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F. 增加工作的挑战性 三、管理现状的调查 10.你认为本单位的管理水平 A. 非常好 B. 好 C. 一般 D. 很差 11.你认为本单位的惩罚机制 A. 合理 B. 基本合理 C. 不合理 D. 说不清 12.你认为本单位的排班状况: A. 非常合理 B. 比较合理 C. 不合理,完全没有科学配置 D. 其他 四、培训、生活及共青团活动 13.以下哪种学习方式,你最感兴趣的是: A.参加民航局各等级的考试以获取资格证书 B.开设比较适合专业特点的科目 C.希望参加一些公共类课程,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D. 其他_________ 14.您迫切期望提高的能力是(可多选): A .沟通协作能力B. 突发情况处理能力C. 专业知识D. 其他________________ 15.您最希望共青团组织开展什么类别的活动?(多选) A.文体活动 B.思想教育活动 C.交友活动 D.户外活动 E.其它__________________ 16.您对参加共青团活动的态度是: A.各种活动都积极参加 B.自己感兴趣的积极参加,否则被动参与 C.有时间就参加 D.想参加却抽不出时间 E.随大流 F.没兴趣,不参加17.您目前对 工作和生活的总体感受是: A. 感到很幸福 B. 感到比较幸福 C. 没有感到幸福 D. 不幸福 五、您对本单位有何意见及建议?我们将认真倾听您的建议及期望,逐步改善我们的工作。再次感谢您的支持,祝工作开心!

浅谈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

浅谈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 1411062005 朱鹏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他是中国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也是中国民主同盟重要领导人之一。他一生著述丰富,主要代表作有有《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本文的重点讲述费孝通老先生在辛勤奉献的一生中,为中国社会学做出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学科再造经世富民民族社会文化自觉 作为中国社会学一代宗师的费孝通老先生在漫长的社会学研究 生涯中,为中国社会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贡献可以大体集中在四个方面:“学科再造”、“经世富民”、“民族社会”和“文化自觉”。 一、对中国社会学的再造 社会学这个名词,原本不是中国的土产,而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舶来品。费孝通先生早年求学期间,对西方社会学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以自己高超的智慧将这些思想精华融会贯通,开辟了社会学中国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改变了长期以来一味照搬西方的局面。这在费孝通先生当时的一系列著作中都有体现,特别《江村经济》一书被恩师马林诺夫斯基称之为人类学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并由此奠定了其在中国人类学乃至国际人类学界的地位。本书把人类学引入了本民族、

本社会、发达农业社会的研究;把人类学引入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研究领域;把中国农业发达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命运与来自发达国家的机器工业甚至国际市场的影响联系了起来。运用《江村经济》的积累,费孝通发展了一种他自己称之为“类型比较法”或“社区研究”的研究取向,并将其运用于后来的研究实践,先后出版了《禄村农田》、《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土重建》。 1957年“反右”以后的20多年,费孝通先生受了不少磨难,而他为之奋斗毕生的社会学更是在建国后就被“打入冷宫”,被从学科 名录上取消长达27年之久。平反复出后,费老很快被任命为社会学 研究会的会长,由此开始了再造中国社会学的工程。费老对社会学的重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他作为恢复和重建的领军人物,受命于危难之际; 他确定了恢复和重建后中国社会学的性质和作用; 他设计了恢复和重建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蓝图; 他强调了社会调查的重要,引导了那一时期社会学经验的或实证的风格。 正是由于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一批老一辈社会学家的坚持,中国的社会学终于获得新生和发展。 二、为人民福祉殚精竭虑 费孝通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毕生为祖国富强和人民福祉殚精竭虑。在他的第一篇重要著作《江村经济》中,费先生就提出了对农村和富民方面的见解,这篇文章得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第一章□1) 1.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总人口比重为(D) A. 6.68% B. 8.04% C. 8.41% D. 8.49% 2.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B)4个民族 A.满、壮、回、蒙古 B.壮、满、回、维吾尔 C.壮、回、苗、蒙古 D.回、藏、满、壮 3.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人口最少的是(A) A.塔塔尔 B.鄂伦春族 C.赫哲族 D.珞巴族 4.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C) A.大杂居、小聚居 B.交错杂居 C.大分散、小聚居 D.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5.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有○1地域辽阔、人口稀少○2物产众多、资源富集 ○3多数居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4地广人稀、土地贫瘠(A) A.○1○2○3 B.○1○3○4 C.○2○3○4 D.○1○2○3○4 (第二章□2) 1.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和发展的特点有○1外来性○2本土性○3单一性○4多元性○5多样性(C) A. ○1○2○3○4○5 B. ○1○3○5 C. ○2○4○5 D. ○3○4○5 2.曾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活动过的游牧民族有○1猃狁(xian.yun)○2匈奴○3蒙古○4鄂伦春○5契丹(A) A.○1○2○3○5 B.○1○2○3○4 C.○2○3○4○5 D.○1○2○4○5 3.开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是在那个时期(B) A.夏、商、周三代 B.秦汉 C.魏晋南北朝 D.隋唐 4.少数民族不仅有发达的畜牧业,农业方面也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如宁夏的水利工程“秦渠”、“唐徕渠”,那么,新疆人民独创了什么水利工程(C) A.邓国渠 B.白渠 C.坎儿井 D.都江堰 5.蒙古族的历史著作有○1《青史》○2《蒙古秘史》○3《蒙古黄金史》○4《蒙古源流》(B) A. ○1○2○3 B. ○2○3○4 C. ○1○3○4 D. ○1○2○4

费孝通先生的人文精神

费孝通先生的人文精神 一、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 先生是一位特别有人文情怀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他在 探讨问题时非常理性,但在他心里和文字背后却充满了对社会底层、 弱势群体、边缘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深深的同情和人文关怀。他 总是在思考,怎样能够协助他们改变穷困、落后的面貌和命运,走上 现代化之路,他总是怀有这样一种目的和期许。他表达感情真挚、动人。不管是对家乡的人们,还是对少数民族同胞,他发自内心地尊重、协助他们,希望利用国家和社会的力量以及少数民族自身的力量来改 变贫困和落后面貌。在他那里,没有大汉族主义。我到中国社会科学 院民族学所工作之后,对这点体会特别深。先生是在沿海地区长大的,肯定受到国家主义、国家认同、现代国家建构等思想的影响,在《乡 土重建》这部著作中,他并不是简单地将改造农民,改造民族地区和 少数民族文化当作一个政治口号或逻辑推理结论,不主张靠强制的、 外在的力量,而是更多地给他们希望和方向、引导和支持,这是他作 为一个知识分子、有人文关怀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的深层理念和 情怀。这种思想和意识源于他早期对机器工业革命的问题的学习和理解。先生曾翻译过《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一书,那时他对于理性化、科学化很警惕。当然,后来先生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还是希望广大 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实现现代化,但这不应是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而 是他们发自内心愿意的。他很重视方式、方法,要让老百姓乐于接受。 二、天下观点和世界视野 先生在很多方面是以天下为家的,他有胸怀天下的整体世界观,没有 把自己的小家看得那么重。他能超越于小环境—他的家乡人民、他的 调查对象,他考虑的问题是具有规律性和全局性的大问题。比如他指出,用市场经济、价格机制来促动农民进入市场,促动沿海地区按照 市场规律办事。他在“京九线串糖葫芦”的那篇文章中提出,京九线 一面连着浙东地区,一面连着市场经济,它往哪方面走要看它怎么选

大学生思想动态问卷调查表

大学生思想动态问卷调查表 学院:年级:专业:性别:民族: 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据,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以大学生思想状况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谢谢您对我们此次调查活动地支持,非常感谢您的参与!您的合作将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迪,非常感谢! 1.作为一名中国人,您是否感到自豪? A 是 B没有 C有一点 D其它 2、您了解国旗、国微、国歌的内涵吗? A了解 B不了解 C有一点 D其它 3、您是否同意“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慰籍”的观点? A同意 B不同意 C基本同意 D不知道 4、您是否认为人活着首先是为了一种精神追求: A是 B不是 C 既为物质又为精神 D其它 5、“没有钱,就谈不上享受生活,就无法实现精神追求”,您同意吗? A不同意B同意 C 不好说 D其它 6、“没有理想,就谈不上享受生活,有了钱也没意义”,您同意吗? A同意 B不同意 C基本同意D其它 7、您是否这样认同:争取加入共青团、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A是 B不是 C 不好说 D其它 8、您努力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否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生的个人价值? A不是 B 是 C不好说 D其它 9、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上,您是否赞成“宁可牺牲集体利益,也要维护个人利益”? A不赞成 B 赞成 C 看情况 D 其它 10、在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上,您是否认同取决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A是 B不是 C既取决于社会贡献又看个人得到多少D其它11、您认为有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物产、名胜古迹吗? A很有必要 B 没有必要 C看情况 D其它 12、对个人未来的发展而言,您是否认为思想品德比知识更重要? A是 B不是 C知识和思想品德一样重要 D不知道 13、您是否乐于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区服务或公益劳动(如学雷锋等)? A是 B不参加C有时参加 D 其它 14、在您看来现在是否有必要提倡"勤俭节约"?

青年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中铁十五局集团公司青年状况调查问卷 中铁十五局集团公司青年状况调查问卷 为深入了解全集团青年职工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全集团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组织开展了本次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全集团35周岁以下的在岗正式员工。 答题方法: 请在符合您实际情况或想法的选项标号前划“√”,除注明多选的调查项外,本问卷均为单选。 请您按照答题要求认真如实回答每一个问题。问卷将采取无记名方式,您的回答我们将严格保密。 调查问卷附卷由各单位专兼职团干部填写 集团公司青年网络信息平台同时将于日开通网上在线调查,您也可以选择登陆网站接受在线问卷调查。(在线调查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6f6802990.html,/vote)非常感谢您对本次调查的合作与支持! 中铁十五局集团公司团委 2009年6月

1、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您最担心的问题是: A:业务水平不适应竞争环境 B:收入下降 C:工作太累D:失去工作岗位 2、您周围的同事经常议论的中心话题是: A:经济B:时事政治C:奋斗目标问题 D:恋爱问题E:人际关系F:日常工作问题 3、您对幸福的理解是(多选): A:身心健康B:能为社会做贡献C:美满的家庭 D:有很多的金钱E:有很高的地位 4、您认为对个人思想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社会观念 B:家庭环境 C:人际关系 D:经济状况 E:社会地位 F:其他 5、您在休息或工闲时间的主要业余生活有(多选): A:自学或参加培训B:看电视,听音乐,娱乐C:锻炼身体,进行体育活动D:交际,与朋友聊天E:上网F:其他 6、您平时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 A:电视B:书刊C:网络D:聊天E:其它 7、您平时上网主要是:

浅谈费孝通功能论思想的转变

浅谈费孝通功能论思想的转变 读《师承补课治学》有感 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生育制度》中展现出两种完全相反的功能论视角——前者论述各种社会文化制度满足人的需求,而后者则强调生育制度限制人的需求,这正好是人类学功能学派的两种相反视角。通过《师承补课治学》这本书讲述的作者的学术生涯可以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为什么费孝通摇摆于人类学功能学派的两派之间。 在此,有必要讨论人类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费孝通在《师承补课治学》中做了阐述。它比社会学也许更是模糊。人类学,研究人类之学也。望文生义,凡是和人有关的全可包纳在内。事实也确实是这样,上自几十万年前的人猿化石,下到民间传说、风俗习惯,都可以在人类学教科书中找到他们的地位。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美的人类学中专门研究殖民地上土著生活的一部分称作社会人类学的(欧洲大陆称“民族学”),特别发展了起来。燕京社会学系所提倡的人类学也只是指这一部分而言。这一部分所谓社会人类学之所以发展也适应形势的需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帝国主义分别占据殖民地,对殖民地上的人民璀璨掠夺无所不用其极。殖民地分割完毕,帝国主义之间爆发了一场争夺殖民地的大战。战后有一个新的形势:一是帝国主义要在它已占领的地区开发资源供他们掠夺,必须利用土著的劳动;一是殖民地人民开始更有组织的反抗,是帝国主义者想直接单靠屋里来通知遇到了困难。如果长期维持着战争状态,不但军费好大而且不便于进行剥削,这个算盘是打不起来的。因此,老牌殖民主义者的大英帝国带头搞起所谓的间接统治来了,就是利用当地的部落上层,维持当地社会秩序;吸收当地劳动,开发当地资源。要实行这个殖民政策,不仅需要做资源调查的自然科学工作人员,而且需要懂得当地语言能对当地社会进行深入研究的社会科学工作人员,后者就是所谓人类学者。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人类学者在殖民部的直接和间接的支持下,对非洲的英国殖民地开展了广泛和系统的实地调查研究。在这项工作里冒出了人类学中的功能学派。他们搞出一套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做出了许多研究成果,还有一套所谓“理论”,这套理论主要是指导他们怎样去调查一个土著部落的一些经验。他们的理论比美国从社会服务里学来的“社会调查”深入的多。原因是美国式的“社会调查”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着重在数量的统计,各项统计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不言自喻的,但一应用到非资本主义社会,不但数量统计不易正确,而且各项统计之间的关系不一定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于是这类调查显得支离破碎,不能说明问题。人类学调查着重在不同性质的社会的解剖,用到中国来似乎更合适一些。为了和“社会调查”做出区别,后者称其为“社区研究”。费孝通学术生涯的前期认同的是马林诺斯基的范式,《生育制度》使用的是费孝通中期所认同的社会人类学范式,这是功能论学派中一个与马林诺斯基功能论相反的流派。 费孝通留学英国,到伦敦后去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见到了马林诺斯基的第一个徒弟——弗斯博士。费孝通向弗斯提起了自己在瑶山和其他农村地区所做的农村社会调查,这引起了弗斯博士的兴趣。后来经过几次谈话,弗斯博士替费孝通把论文题目肯定了下来,写《中国农民的生活》。这就有了后来费孝通在江苏开弦弓村(江村)所做的农村社会调查和轰动人类学界的那本《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视文化为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手段的功能论思想的代表作。 接下来再来谈谈费孝通《生育制度》所使用范式的由来。1933年暑假前,吴文藻带费孝通去清华大学拜见史禄国教授。史禄国当时在清华大学教人类学。吴文藻意在培养一批掌握派克社会学方法(亲身参与调查法)的人来进行社会学的中国化(即“认识中国,改造中国”)。有关史禄国的人类学和马林诺斯基的人类学的差别,费孝通也在《师承补课治学》做了系统的论述。马林诺斯基也把文化视为人类为了满足人的生物需要的手段,但是他没有走到生物基础里面去,而满足以生物基础的“食色性也”为他研究社会文化的出发点,去说明各种

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导读:《乡土中国》有许多的延伸意义,让人看完有一种 对乡土社会发展未来探窥的欲望,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一《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本影响颇大的书,全书仅五万多字,可谓“大家小书”。而全文通俗易懂,语言活泼,描写了一个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读完这本书后,面对大作,当然不敢谈有什么意见,只是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乡土本色费先生在书中给我们展示了乡土社会的特点所在。 从基层上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u中国的文明的根源就是土地,是取资于土地的。古往今来,中国人有这么一个传统,安土重迁,口袋里有了点积蓄就去买地。哪天衣锦还乡了,就得置地购宅。或许大家都觉得,别的东西说不定哪些时候就失去了,而只有土地它是正正当当地就在那里的。 乡土的非流动性就直接导致了血缘和地缘的出现。血缘是一套根据血缘亲疏关系来决定对对方权力和义务的体系,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而地缘在人口不流动的原始状态下是和血缘合一的。也就是说血缘相近的群体在土地允许的状况下是生活在一起的,只有土地上的资源不够了,才会有一部分人漂流带到外地,要么在另外一个群体里生活下

去,要么重新开辟一个群体。而前者往往是不被另外一个群体所接受的,因为在地缘上他们是不相接近的。 从社会秩序来看,在乡土社会中,“礼治秩序”是占主要地位的。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因为它是“礼治”的社会。但礼治并不是说是根据个人好恶的统治,而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所说的“礼治”也并不是君子统治,它包含着国家暴力,社会阶层的严格命定,各种在今天看来属于野蛮残暴的某些行为也是属于“礼治”的范畴。比如陪葬,株连等那都是礼,是人们心中形成的共同的行为习惯。也就是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膺服。在乡土社会中,人服于礼是主动的,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价值观念。但“礼治”在表面上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不然,它只是主动服从于成规而已。也就是说,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但在一个社会变迁很快的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时无法维持的,所以费先生指出,“礼治”也将会在社会变迁中慢慢走向“法治”,这是“礼治秩序”的未来,也是乡土社会的未来。 费先生也在书中提到乡土社会中权利的四种性质方式: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利,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统一权力,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从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中,长老权力是强势的,而时势权力则相对不发达。时势权力的权力的构成充分地说明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环境是固定的,变迁慢。

党员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党员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党员同志: 您好!为了客观了解公司党员思想状况,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请您认真阅读,如实填写这份问卷。问卷不记名,填写内容保密。如果您还有其他意见和建议,可以另附纸。 第一部分:个人基本情况 1、您的年龄: □30岁以下 □31—39岁 □41—59岁 2、文化程度: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大学(含大专) □高中(中专) □初中及以下 3、您在党内的身份: □普通党员 □兼职党务工作者 □专职党务工作者 4、您的岗位: □中层管理人员 □班组长

□办公室职员 □生产一线员工 第二部分:请对以下问题进行选择(单选) 5、作为一名党员,您的感觉是: □光荣,与人交往时愿意让别人知道 □与群众一样,没有光荣或不光荣的感觉 □觉得不太光荣,不愿让人知道 □说不清楚 6、您对近年来所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评价: □充满活力,凝聚力增强,战斗力提高 □创新意识不足,积极主动性不强,凝聚力一般 □班子不齐,工作力度不够 □不太关心 7、您所在身边的多数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怎么样?□发挥作用很好 □发挥作用一般 □不能发挥作用,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 □不如普通群众 8、如果党组织交给您一项艰苦、有风险的工作,您的态度是:□坚决服从 □虽有不同意见,但能服从组织安排 □有理由就推辞

□拒绝承担 9、目前,您对自己过上好日子的信心: □大大增强 □有所增强 □有所减弱 □大大减弱 □说不清 10、您评判一个人的价值最看重的是: □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 □事业有成 □拥有一定的权力 □拥有较多的财富 □其他 11、您周围多数人对入党问题的态度是: □多数人入党的愿望比原来更强 □与前些年相比没什么明显变化 □积极性普遍不如前些年,尤其是年轻人多数不愿入党□说不清楚 12、您认为有的党员不想当党员的主要原因是: □当党员吃亏,受约束 □党员权利得不到保障 □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不同看法

青年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大庆油田青年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A、奉献意识 B、责任意识 C、工作能力 D、社会适应能力 E、理想信念 F、自律意识 G、协作精神 H、敬业意识 7、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您是否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A、不管是谁,都会去帮助 B、如果是身边的人,就去帮助 C、如果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就会帮助 D、不会,现在社会太冷漠,帮助别人也落不着好 8、如果单位组织思想教育活动,以下哪种方式是您最乐于接受的?(限选2项) A、典型人物现身说法 B、专题讲座 C、看书、看电影 D、交流研讨会 E、开展谈心 F、参观访问 9、对于新时期继承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您有什么看法? A、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油田每名员工都应该继承和弘扬 B、应该和现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重点是领会精神内涵,而不是照搬老一辈的做法 C、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包含的某些东西已经跟不上时代了,需要与时俱进的更新 D、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应由先进人物和典型来体现,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发扬 E、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仅是口号,应该更多地到实干中去体现 10、您了解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及大庆优良传统作风的具体内容吗? A、我就知道一些名词,具体是什么内容不了解 B、了解一少部分 C、了解大部分 D、基本都了解,并能够理解内涵 11、对于老会战,您怎么看? A、他们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学习 B、为他们感到不值,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太少 C、值得尊敬,但要我像他们那样奉献,我做不到

D、他们属于特有的年代,不能用他们的事迹来苛求现代的人 12、对于您身边积极践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及大庆优良传统的人,您对他/她的看法是: A、敬佩,并要向他/她学习 B、佩服,但我不会像他/她那样 C、没感觉,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事 D、装模作样,就是为了评先进,当典型 E、拿多少钱干多少活,何必呢 13、对于所在单位开展的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及大庆优良传统作风的活动,您是否参加? A、积极参加 B、看自己时间安排,有时间就参加 C、都是单位强制要求的,不参加也不行啊 D、从不参加,没什么意思 14、过去常用“以厂为家”来形容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您对现在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怎么看? A、员工是企业的主人,应该多为企业着想 B、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员工的利益,企业发展得好员工才能发展得好 C、现在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途径太少,员工的主人翁地位体现不出来 D、企业好不好跟自己没多大关系,保住自己的饭碗、挣自己的钱就行 E、现在企业要求员工做贡献的多,给予员工的待遇又不高,我很不满意 15、您对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有没有信心? A、有很大的信心 B、有信心 C、有一点信心 D、没信心 E、不清楚 16、您喜欢在大庆油田工作、学习或生活吗? A、非常喜欢 B、喜欢 C、不太喜欢 D、不喜欢 E、说不清 17、您是否关注油田领导的讲话和油田新闻? A、很关注,主动了解 B、有需要时才去关注 C、偶尔关注一下 D、从来没关注过 18、如果有再次选择的机会,您是否会选择来现在所在的单位工作? A、是,很坚决 B、是,会重点考虑 C、不确定 D、不会 19、当企业改革暂时触及个人利益时,您会: A、积极配合 B、服从组织安排 C、听之任之无所谓 D、寻找机会跳槽 E、通过合理渠道反映自己要求 F、聚众上访 20、当您对企业的某些方面工作有意见时,您会如何处理? A、向本单位的领导反映 B、向职能部门反映 C、无处可诉、发发牢骚 D、习以为常,漠然处之 E、在网上发布信息,让所有人都知道 21、对于某些人利用互联网散布关于油田的不负责任的言论,损害企业形象,您有什么看法? A、有意见可以通过内部渠道反映,最好不要在网上发布 B、如果信息真实,无可厚非 C、个人言论自由,别人管不着 22、如果企业安排您到偏远、艰苦的岗位工作,您是否愿意? A、愿意,服从安排 B、不愿意,但服从安排 C、不愿意,拒绝接受 D、说不清 23、您是否理解《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纲要》的内容?

浅析费孝通《生育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f6802990.html, 浅析费孝通《生育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孙羽燕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1期 摘要:《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1910—2005)最为得意的著作之一,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作者从中国本土的角度出发,用通俗简单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实例为我们展现了他眼中中国人缔结婚姻之由,进行生育之故。对《生育制度》的重新解读,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乡土社会的理解,有利于准确把握研究中国问题的脉络。 关键词:费孝通生育制度乡土社会现实价值 《生育制度》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从功能主义出发,对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整套体系所做的论述。费孝通先生立足于乡土调查访问,他的研究非常贴合中国乡土社会的真实状况——人口众多,特别是农业人口众多是中国最大的国情。而生育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个人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延续都需要不断地有新人口的补充。《生育制度》这本书便是从当地实际情况入手,对婚姻,家庭和生育以及社会结构都作了其独到的考察的。 一.《生育制度》的写作背景 真正透析一本大师的著作,便要从大师写此书的社会背景开始。解析《生育制度》这本书亦是如此。1938年费孝通先生取得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便回到中国,担任云南大学社 会学系教授,并且主持燕大——云大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从事实地调查研究。两周之后,他便一门心思钻进农村,费孝通先生于1938年11月15日至12月23日这段时间里,在云南 禄丰县进行实地调查研究。1939年上学期,他到西南联大兼课,讲授生育制度。”当时费孝通在讲授“生育制度”这一门课时,没有教材,没有讲稿,旁征博引,尽情发挥。[1]魁阁后期,由于兼任两校的教授以及当时政治格局的紧张,不便直接参与到实地调查,更多的从事讲课和写书。其中有关家庭问题的讲稿编成《生育制度》,有关农村社会的讲稿编为《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刚编一半,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李闻事件”。费孝通在等待重访英伦的出国手续时,将妻女送回家乡,在浒墅关完成了《生育制度》的全部编写工作[2]。《生育制度》也作为费孝通先生前半生学术经历的结束。 二.《生育制度》中主要观点剖析 首先,婚姻的意义在于什么?费孝通认为生育制度是指“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的这一套活动”,并且指出,“生育制度是人类种族延续的人为保障,为了维持种族延续和社会结构的完整性,人们结成婚姻关系来确保双系抚育的形成”。也就是说,用社会的力量保证生出来的孩子不但有母而且有父,于是有婚姻。任何种族若要绵续下去,都得有新生的成员不断加入到其中,但是,一个人从初生儿到能够独立生活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从生理性的抚育到社会性的抚育这一系列工作要有专人来承担,通过婚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