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性规制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社会性规制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社会性规制的问题及对策

2010年03期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NO.03,2010

263

我国社会性规制的问题及对策

□秦亚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政府规制包括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在放松经济性规制的同时,社会性规制虽然个别时候或许有些结构调整,但整体上一直呈加强趋势。我国经济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成就举世公认。但与此同时,需要社会性规制来解决的环境破坏问题、安全生产问题、医药健康问题等几乎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本文首先通过回顾西方规制经济学的理论特别是社会性规制的理论,对我国社会性规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社会性规制的对策建议。关键字:社会性规制规制过程通常意义上的规制(regulation ),是指依据一定的规则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构成特定经济的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卡恩教授的经典性教科书认为,作为一种基本的制度安排,政府规制是"对该种产业的结构及其经济绩效的主要方面的直接的政府规定,如进入控制、价格决定、服务条件及质量的规定以及在合理条件下服务所有客户时应尽义务的规定"

社会性规制与经济性规制的主要区别:(1)规制领域不同。经济性规制的范围主要是自然垄断和存在严重信息偏在的领域。而社会性规制的领域是发生外部性(特别是负的外部性)或内部性的领域。与经济性规制相比较,社会性规制不是以特定产业为研究对象,而是围绕一定的社会目标,实行跨产业、全方位的规制,是政府针对特定企业行为的一种横向制约机制。

(2)规制目的不同。经济性规制的目的主要是防止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确保使用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公平利用,同时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给消费者利益带来的损害,而社会性规制的目的在于确保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以及环境质量。与经济性规制相比,它注重的不是经济活动的效率与效益,而是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生活质量,更加关注"以人为本"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3)规制内容不同。经济性规制的内容主要是市场的进入和退出规制、价格规制、产品质量规制、投资规制。而社会性规制的内容主要是指环境保护、医药卫生、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规制。

一、社会性规制理论与经济性规制相比较,社会性规制是一种较新的政府规制,虽然在

20世纪初就存在对食品、

药品等方面的规制,但直到1970年代,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才开始重视社会性规制,理论界才开始较为系统地研究社会性规制问题,这也决定了社会性规制的理论积累也远远没有像经济性规制理论那么丰富。

(一)市场失灵与社会性规制

关于规制理论依据的传统的经济学观点是规范性的,这种实证理论的规范分析起初被称为"公共利益理论"。它假定政府规制的目的是,通过提高资源分配效率,以增进社会经济福利,并假定政府规制者专一地追求这一目标。历史地看,规制公共利益理论产生的直接基础是市场失灵。当市场失灵出现时,从理论上讲,规制有可能带来社会福利的提高。经济学家一直认为,现实的市场并非像理论假定的那样信息是完全的,而是不完全的,而且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于是,有信息优势的交易者一方就有积极性通过损害另一方的利益来谋利。由这一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造成的市场失灵,就构成了政府进行社会性规制的一个理由。

(二)社会性规制与市场交易及私法的替代关系无论是负内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问题,它们涉及的都是交易一方对另一方或者对第三方所造成的侵权行为。科斯认为,如果产权界定清晰且交易成本为零或不高,那么,无论产权界定给谁,市场的自由交易便可自动解决资源的最优配置,而政府规制则成为多余的。但有经济学家认为,通过政府管理而建立的完整性产权,并不能自动解决公共资源的竞争性使用问题,这时,利用财产法和普通法来解决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前者可以使最有效利用其资源的人获得其使用权,后者则能使他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国内学者程启智认为:在处理公共性的外部性问题上,由于涉及受伤害的范围太广,波及的人数太多,而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及私法程序来解决外部性问题,不仅由于交易费用高昂而完全无人过问,而且即使有人过问,也可能因机会主义行为而使个人的努力化为泡影。所以,在解决这类外部性问题上,政府规制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

(三)社会性规制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博弈关系无论是对环境质量的规制,还是对产品和服务质量、卫生和健康以及生产安全的规制,无不涉及规制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且一般要经过公开的听证程序。因此,国外学者通常把政府规制看作是各相关利

益者或利益集团之间围绕规制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所进行的讨价

还价的博弈过程。虽然博弈的最终结果可能是各方相互妥协的产物,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种博弈过程是规制机构搜集信息的一种主要机制,且成本相对较低。但也有学者批评,在规制的博弈过程中,那些有能力生产信息的利益集团将利用自己的优势,形成对规制机构和法规制定程序的操纵。

二、我国社会性规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社会性规制经过建国以来六十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初步建涵盖健康卫生、安全、环境保护、产业灾害防治、自然灾害防治、职业规范及旨在降低交易费用及不确定性的法规等各方面的内容的规制体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逐步规范,社会性规制则日益显露亟待完善的一面。

(一)社会性规制在立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我国在社会性规制方面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与社会性规制的广泛性和深入性不相适应。另外,关于我国社会性规制立法大多为部门立法,这种部门立法仅出于部门工作执法的目的,立法之间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从而对提高执行效果不利。而且在不少法规中,并未明确执行机构的地位。

其次,对于违规者缺乏有效的惩罚,没有起到法律威慑作用。对此,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不少法律法规明文对处罚规定较轻,例如,当前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长期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重要原因就是对违规者缺乏严厉的惩罚,降低了违法者的风险,使这些违法者为个人私利而侵犯他人权益;二是上述的法律体系至使法律的可操作性比较低,从而使部分不法商贩能钻法律的漏洞。

再次,我国规制的法律法规源自于计划经济时期立法,其内容的修改调整和社会需求相比滞后,内容的广泛性和深入性不够,从而在执法过程中无法可依,失去了执法的依据。

(二)社会性规制在执法方面的主要问题首先,从我国许多社会性规制法律法规来看,并未明确执法机构的法律地位,而是有一些国家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各自执法,各自之间的权利责任缺乏明确的界定。此外,地方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实际的规制执法者,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强化的地方利益驱动下往往对部分企业违法乱纪现象采取宽容态度,甚至给予一定的保护,必然产生相当大的执法差异,影响了执法效果。

其次,规制的执行人员缺乏相应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这和我国当前的干部人事制度有重要关系。传统的干部任用主要根据资历和政治表现,而较少考虑被任用者的工作性质所要求的知识背景和业务素质,所以形成真正的技术型、专家型的执法人员所占比例较少,这种人才结构必然会影响我们规制机构的执法水平。

再次,由于社会性规制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经济管理行为,可能导致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的寻租和设租行为,偏离了执法的目的,甚至和有关违法主体和个人勾结在一起,给正常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福利造成更大的损害。

总之,无论是社会性规制的立法过程,还是社会性规制的执法过程,缺乏与其他社会团体的互动。前者主要指在规制立法方面,我国的政府没真正建立和其他社会团体的互动机制。这表现在我国政府改革和政策调整过程中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过低,政府信息不为外界所知,而民意的表达渠道为某些方面原因不畅通;体现在后者,则表现为有关执法机构仅根据相关规章制度和上级的命令执法、执法行为和执法程序缺乏公开性。

三、我国社会性规制问题的对策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国社会性规制仍存在严重的问题和不足,必须继续对其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制度的完善。借鉴理论研究和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经济性规制改革的实际,当前我国社会性规制改革,应该恰如其分的分析我国目前经济转型的社会实际。不仅仅是放松经济性规制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3期NO.03,2010

264现行土地征收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戴冬阳于会宾

(军事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35)

摘要:我国征地制度改革是一项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事,其涉及地方政府、用地者、农民集体和农户等多方利益。本文试图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经济学模型,来分析我国现行征地制度存在的效率问题,以期为推进我国征地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征地制度模型绩效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大量的农用土地转化为

非农用途。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1978年到2000年间,中国城市从193

个增加到663个,镇的数目从2173个增加到20312个,上亿的农民从农

村转入城镇,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4.56亿。而且,基于改革开放和

经济增长的累计效果,未来数十年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还将加速。虽

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化、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是中国的机会,也是农民

发展的最大机会。但伴随城市化的加速,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正受

到强大冲击。农村耕地被占规模过大,农地转用的资源配置效益低下,

农民土地权益遭到严重剥夺,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

加。当然,我们不能以此否认工业化、城市化,工业化、城市化是中国现

代化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在现有体制下进行的工

业化、城市化所产生的如此巨大的代价(如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土地

资源浪费严重以及造成大量失地农民影响社会稳定等),我们是否能够长期承受下去?现行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变革,以尽可能地减少这种代价?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剖析我国现行征地制度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革建议。

二、建立模型

下面我们运用经济学知识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分析我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的模型:

图1现行土地征收制度经济学分析图

1、我们假定土地只有两种用途:农业用途和非农业用途。

2、MR表示城市土地的社会边际收益,SMC表示征地的社会边际成本(包括农村土地用于农业用途的机会成本和征地行为产生的交易成本)。

3、折线ZMC表示政府征地的边际成本。其中AB段表示土地利用规划数量范围内的政府征地(表示历年来所有土地利用规划批准的征地

和强化社会性规制。在社会性规制领域,有的行业不是没有规制,而是规制越位,不是一句加强社会性规制就能解决的。当前的改革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完善社会性规制的法规

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对于社会性规制,相关法律的制定成为政府实行规制的首要前提条件。在这些相关法律中要规定执行机构的独立性及其职责,规定规制的对象,以及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理方式,而这些恰恰是我们暂时所欠缺的。

一方面,由于我国对于依法治国理念的提出较晚,缺乏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相适应的法律建设,这使得规制法规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在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是仍然与经济生活的需求相距甚远。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依法规制的观念,还有长期的行政长官做主的思想在作祟,我国有关规制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缺乏稳定和持续性,随意性极强。这从根本上降低了规制的效率和政府的信用度。相比之下,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国家依法规制的理念,任何一项规制在其成立之前,都要经过立法机关的充分讨论,并且通过立法的形式确认下来,这既可以避免随意规制的盲目性,也更有利于在执行规制的过程中通过法律来对执行机构本身进行监督。

(二)建立独立的、专门的规制机构

美国的"联邦贸易委员会"、"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和日本的"公正交易委员会"等是专门地为监督有关竞争,以及食品和药品规制法规实施而设立的规制机构。这些规制机构依法具有独立的执法的权力,除了能够集中责任,针对具体问题处理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避免其他行政部门和利益集团的随意干扰。

但是从我国目前来看,社会性规制的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制机构的法律地位,而是由一些国家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共同执法。如中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监督检查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进行监督检查"。而监督检查部门包括工商、物价、卫生、计量、环保等行政管理部门。这样,该规定就意味着这些国家行政管理部门都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执法机构。这种由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共同执法的体制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把对特定对象的规制职权分散于多个行政管理部门,缺乏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规制机构实行统一执法。

(三)重视社会监督的作用

1970年代之后美国社会性规制法规立法的迅速完善以及在经济生活中的迅速实施,虽然可以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但更重要的,起到了决定性推动作用的,是美国广大民众的自发的各种运动以及社会各个领域专家们在理论和舆论上的强烈要求。这些自发的民主行为,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与原有的利益集团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并最终能够把这种要求诉诸于法律。

与此相比,我国的法制建设多是自上而下的。这自然与历史上政府扮演的传统角色有关,但是,广大民众自身缺乏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事实上,社会性规制都是与人民的生活和生命的健康密切相关的经济问题,如果只是一味等待和期待政府对此做出及时反映并制定出法律法规,势必要经过更长的时间,而且很难确保民众利益的真正实现。因此,除了政府要在立法方面承担主要责任以外,作为普通消费者的个人,也有一定的义务,向社会舆论和执法机关投诉自己的合理要求,以推动社会性规制立法的进程。

社会监督的另外一个重要角色是新闻媒体。他们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监督国家司法机关和行政职能部门履行规制职责,普及有关规制的法规,揭露社会上一些违法和违纪的现象,为弱势群体伸张正义。在保护普通民众的的权益方面,媒体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媒体与国外媒体有很大不同,这除了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以外,相关法律和有关行政机关的管理体制,仍然限制着媒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美]斯蒂格勒(潘振民译).产业组织和市场管制[M].上海:三联书店,1996

[3][美]丹尼尔?F?史普博(余晖等译).管制与市场[M].上海:三联书店,1999

[4]钟庭军.刘长全.论规制、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的逻辑关系与范围[J].经济评论,2006(2)

[5]程启智.政府社会性管制理论的比较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5)

作者简介:秦亚(1984-),女,汉族,山东菏泽人,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公共政策分析。

2021年秋现代教育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及答案考点版定稿

《当代教诲管理专项》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 一、概念阐释: 1.教诲管理体制: 教诲管理体制是一种国家在一定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基本上建立起来对教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各项制度总和,它涉及教诲系统机构设立、职责范畴、从属关系、权力划分和运营机制等方面,其外延涉及以教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为核心一系列教诲制度。 2.研究型教诲管理模式: 研究型教诲管理模式,是指管理主体把自己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所遇到问题当作研究课题,运用行动研究办法,以解决实际问题、摸索管理规律、增进教诲发展为目一种教诲管理模式。研究型教诲管理模式把研究作为有效管理手段,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多元化办学体制: 所谓办学体制就是对办学主体和办学机制所做出构造性安排。办学体制多元化是指办学主体多元化,即由过去政府单一办学向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和民办各种形式办学并存格局转变。 4.第三部门: 是政府机构和营利机构之外“以志愿求公益”组织。具备六个重要特性:一是正规性,即非营利组织具备正式注册合法身份;二是民间性,即非营利组织从机构上与政府分离;三是非营利性,即非营利组织不得为其拥有者谋求利润;四是自治性,即非营利组织要能控制自己活动;五是自愿性,即非营利组织活动和管理中均有明显资源参加成分;六是公益性,即非营利组织要服务于某些公共目和为公众奉献。第三部门是第一部门-政府机构,和第二部门-营利机构之间有益补充。 5.当代学校制度: 当代学校制度是规范与调节政府、学校、社会乃至市场之间关系,调节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政府之间,学校内部人、财、物、事之间等各种关系制度体系。 6.公立学校转制: 是指公立学校转制,也称“国有民办”,是政府将全民所有制公办学校按照法定程序教由有法人地位社会团队或公民个人承办,其资产及后来资产增值仍属国家所有,而事业费和寻常运营经费所有或大某些由承办者依法筹集,承办者享有民间办学政策权利和办学自主权。是介入纯政府办学与纯民间办学之间一种新型办学形式,普通被看作是增进公办教诲体制改革、实现公办学校办学形式多样化有效途径。 7.校本管理: 校本管理(School-BasedManagement,简称SBM),是始于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流行于80年代一种教诲管理体制改革。它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本管理,是一种以权力下放、学校自主、共同决策为中心学校管理思想与制度安排。

社会性规制

我国转型期的社会性规制 [摘要]社会性规带是有关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生产安全等方面的政府规裁。从发达国家经验可以看出,伴随经济性援制的放松,社会性规铡有加强豹趋势。由于转型期我国社会、经济等方面还未真正实现琵性发展,公众生存质量受到来自备方面的威胁,因此对政府社会性规制理论与实践进行考察,通过社会性规制的特点研究和我国转型期社会性规制的总结反思纵探索出政府社会性援制演变的规律,对于转型期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转型期社会性规制分析 社会性规索是有关环境保护、产品质景、生产安全等方面政府规制。伴随着经济性规捌的放松,社会性性规制有加强的趋势。我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属于政府主导型,尤其在转型期存在路径依赖的条件下,政府受虚发挥其宏观调控职熊。体现在环境污染、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政府职能表现为是社会性规制。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除了要放松经济性规制,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社会发展路径的选择至关重要,而由于诸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等方面还未真正实现整性发展,公众生存质量不断受到来自务方的威胁,同时政府在改善市场失灵的过程巾又出现政府失灵现象。因此有必要认真分析政府社会性规制,对其理论发展进行系统考察。

一、政府社会性规制概述 社会性规制在实际中主要是以对付公共性物品、外部经济及信息偏衣为弱豹,其体纲分主要包括: l、与公共性物品有关:如消防、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防止以及文物保护。也就是说,有这些目的的服务,从“消费的排除不可能牲”(摊除费用大)、“消费的相互竞争性”(相互竞争性小)及“消费的外部性”(外部性大)角度来看,都具有较强纯粹公共物品性。因此,要由政府提供这类服务。 2、以对付外在性为目的:如公害防止、产渡灾害防止、劳动灾害、疾瘸防治、交通安全等。 3、有关对付信息偏在:以保护消费者为目的的消费者傈护基本法、消费生活用制品安全法、家庭用品质量表示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也就是说,一般来讲,消费者在消费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一般都存在信息偏在,因站,社会性规制豹主要任务就是对付信息偏在。 综上所述,社会性规制的层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限制负外部性,保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激励正外部活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保障信息劣势方的权益。① ①植草蘸;《微观规制经济学》,第2l页

幼儿社会性培养

幼儿社会性培养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但长期以来,在幼儿保教方面,人们往往只注意对幼儿生活的照顾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幼儿进行社会性的教育。作为新一代的使命人,他们将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瞬息万变的、竞争性极强的社会里,他们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智力,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注意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对幼儿进行社会性的教育。 一、教导幼儿遵守规则,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 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首先让幼儿掌握和遵守最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各种感受,并把由此产生的观念、认识、情感转变为行动。幼儿年纪小,尚未形成系统的世界观,因此,要从小开始培养,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观点,并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从而逐步学会控制自己,时间长了他们的意志就能得到锻炼和加强。要达到以上目的,首先应该给幼儿提供大量的行为实践机会。只有在实际生活中,幼儿才能进行社会知识、经验、行为规则的学习,将所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并逐渐养成习惯。在教学工作中,为提高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周边环境教育资源丰富、扩展孩子们的社会经验,我会经常组织中班的全体小朋友参加一些社会性实践活动,比如到附近的乐购超市进行参观和购买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体验到自己购物的乐趣,感受到货币与物品的关系,学会了感恩,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对于幼儿掌握社会交往的本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要重视和鼓励幼儿的同伴交往,给予幼儿充分与同伴接触、交往的机会。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游戏不仅是幼儿喜爱的活动,而且能为幼儿提供大量的交往机会,满足幼儿参与社会活动的愿望。例如:角色游戏《我是小主人》,幼儿通过扮演“主人”这一角色,学习了作为主人所应具有的职责和行为要求:照顾好客人;待人有礼貌;当接待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时,更应体贴、关心和爱护等等。通过游戏教育幼儿学习如何待人接物、关心同伴。其次,可以在游戏中引导和培养幼儿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这种品质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社会性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幼儿自己商量如何进行游戏、建立游戏规则。在游戏中重视引导他们解决争执和矛盾,学习如何协调各种关系,正确采纳别人的意见等。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行为是幼儿行为的榜样,幼儿会主动地观察、学习教师的行为。因此,教师要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榜样作用。教师的观念、价值观的选择、言行举止、心理行为特征、外表着装特征等都无时无刻地、潜移默化地、有力地影响着幼儿。如果老师亲切友善、乐于助人,无形中就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幼儿天天与老师在一起,也会逐渐表现出同样积极的行为。其次,老师与幼儿都不是单一、独立相处的,因此,教师对某一孩子的关心、体贴,不仅温暖了这一个孩子的心,也会起到

探讨工程管理的社会性

探讨工程管理的社会性 【摘要】工程管理是对工程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工程管理和其他类别的管理在基本原理、方法和运作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在研究对象及其特点上,又与其他管理有明显区别。社会性的内涵对于工程管理来说是意义重大且不可或缺的本质性内涵。在工程管理活动的绩效要求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利润等标准来进行衡量,而必须从工程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出发,用服务效果,工程质量和公众满意的程度等多种带有社会性质的尺度做标准。 【关键词】工程管理;社会性;内涵 1 问题的提起 1.1 工程管理的现状。最近几十年来工程管理研究与教育正在华夏大地兴起,已经常出现在教科书,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上,出现在国际组织、国家、地方、企业以及部门的各种计划及各种大大小小的报告中。专家学者推出的教材、著作、论文颇为可观。但是在什么是工程管理问题上,可谓见仁见智,百家争鸣。不说中国,就是“先行者”的西方一些国家也有类似情形,以致于有些学者认为“工程管理”这个概念象“瞎子摸象”,难以确定。简而言之:工程管理就是对工程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具体说来,工程管理就是工程主体为了解决工程问题,实现项目目标,获得预期收益,运用职权对工程事务施加管理的社会活动。 1.2 工程管理的独特之处

1.2.1 管理的目的不同。工程管理的目标是为了解决上层系统的问题,实现上层系统的战略。而其他管理却不尽如此。 1.2.2 管理性质有所区别。工程管理是融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化复合式管理。要求参与者掌握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对人员的素质和整个管理系统的控制和运行提出了更高的标准。1.2.3 管理手段不尽一致。工程管理在很大范围内主要依靠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组织内的协调和强制性的管理。这些就要求我们既要把握它们的联结点,更要着力了解和找出其间的差异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对工程管理的内涵有深刻全面的认识。 2 工程管理的社会性内涵 2.1 社会性的理论基础。社会性是生物作为集体活动的个体,或作为社会的一员而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有利于集体和社会发展的特性。是人的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存的属性。而正如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必须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为基础,以执行社会性职能为基础。因为这是国家、政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政治权力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职能为基础的”、“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他还指出,不管在波斯和印度兴起和衰落的专制政府有多少,它们首先都是“河谷灌溉的总经营者。”这些论断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有鲜明阶级性的革命的理论,也从来没有忽视政治统治

最新现代管理专题形成性考核册原题+答案

现代管理专题作业1选择题参考答案 1.企业的知识资源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BC)。十一专题218页 A.企业创造和拥有的无形资产 B.信息资源 C.智力资源 D.知识产权 2.知识管理的原则包括()。ACD 十一章225-226 A.积累 B. C.共享 D.交流 3.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主要模式()。ABCD 十一章227-228 A.社会化过程 B.外化过程 C.综合过程 D.内化过程 4.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即将人们头脑中的经验和诀窍总结出来,提高可见度。这种知识转化模式属于()。B 十一章227-228 A.社会化过程 B.外化过程 C.综合过程 D.内化过程 5.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其实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如通过培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人们头脑中的知识。这种知识转化模式属于()。D十一章228 A.社会化过程 B.外化过程 C.综合过程 D.内化过程 6.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即对知识进行重新整理,或交知识存放在知识库中。这种知识转化模式属于()。C十一章227 A.社会化过程 B.外化过程 C.综合过程 D.内化过程 7.CKO的中文含义是()。B 十一章229 A.信息主管 B.知识主管 C.首席执行官 D.财务主管 8.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是由()最先提出的。B三章41 A.彼得.德鲁克 B.彼得·圣吉 C.阿吉瑞斯 D.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 9.学习型组织的修炼包括()。ABCDE 三49 -53 A.系统思考 B.自我超越 C.改善心智模式 D.共同愿景 E.团队学习 10.最早提出组织学习概念的是( A )。美国哈佛大学的最早 A.阿吉瑞斯 B.彼得·圣吉三章41 C.舍恩 D.野中郁次郎 11.深度汇谈的基本条件包括()。ABC 三章52 A.悬挂假设 B.视彼此为工作伙伴 C.深度汇谈 D.自主管理 现代管理专题作业2选择题参考答案

探讨建筑工程管理控制措施的重要性 陆正韦

探讨建筑工程管理控制措施的重要性陆正韦 发表时间:2018-05-24T16:53:51.91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作者:陆正韦 [导读] 摘要:在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建筑工程的管理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不仅要注重安全、质量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管理,还需要加强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等的创新,才能在合理安排专业管理人员的基础上,保障整个建设工程顺利完成施工.根据我国建筑企业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建筑工程管理是影响其经济效益的、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在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管理水平等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建筑工程管理控制的重要作用进行阐 广东建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510030 摘要:在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建筑工程的管理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不仅要注重安全、质量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管理,还需要加强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等的创新,才能在合理安排专业管理人员的基础上,保障整个建设工程顺利完成施工.根据我国建筑企业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建筑工程管理是影响其经济效益的、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在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管理水平等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建筑工程管理控制的重要作用进行阐述,对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建筑工程管理的控制措施,以促进建筑工程管理整体效用不断提高.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现状;控制措施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中,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工程造价、施工工艺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对于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性和整体性能等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加强建筑工程管理,采取合适、科学的控制措施,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安全性的重要基础,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对我国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建筑工程管理面对的环境非常复杂、人员较多,会涉及很多个部分,需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并全面落实相关部分制定的管理标准,才能真正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总的来说,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意识不强,培训没有落到实处 对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来看,较多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管理意识和自我提升意识等都不够强,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执行,也不注重安全施工技术的合理应用,致使相关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实施,大大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难度.与此同时,在建筑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单位没有对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培训、安全教育等给予高度重视,也没有加大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致使各种培训无法得到真正落到,给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埋下较多安全隐患,最终导致各种施工质量问题出现. 1.2 建筑工程管理存在不规范问题 目前,建筑工程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建筑工程的施工难度也在提高,是建筑行业向着机械化、工业化方向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建筑工程管理必须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才能真正保障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根据相关调查和分析发现,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的存在很多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如安全生产标准不够细化、管理模式不够现代化、管理方法不够多样化、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够高和安全技术水平不够高等,给建筑工程顺利施工带来了极大不良影响,是当前建筑工程管理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不严格按照施工工序执行,不注重施工技术的合理应用,则有可能出现各种重大安全事故,从而引起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与此同时,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监督人员如果不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质量管理,则有可能出现各种安全隐患、质量隐患,严重的还会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所以,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关管理标准、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和认真落实相关管理制度等,才能真正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最终保障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1.3 整体效益、施工进度、施工安全等存在不协调问题 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建筑产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然而,我国建筑市场存在的非良性竞争,很多人钻空子,大大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难度,给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带来极大影响,最终出现建筑工程整体效益、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等多个方面不相协调的问题.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等来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部分建筑企业为了追求更丰厚的经济利益,忽略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不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也不注重施工技术水平提升,导致安全措施、管理措施等得不到全面落实,给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带来严重影响. 1.4 专业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在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我国经济正快速向着市场化方向发展,致使建筑工程的施工难度、管理难度、施工质量要求等都在提高,给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注重专人人员的培训和吸收,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技能,才能真正满足建筑工程管理的各种需求.但是,我国很多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专业管理人员比较缺乏,他们的管理技术水平还不够高,根本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各种隐患,从而无法及时消除各种问题,给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带来极大影响,是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 建筑工程管理的控制措施 在我国建筑市场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注重建筑工程管理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善,并加大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和投入力度等,是建筑工程管理不断加强的重要体现,以在全面提高施工现场全体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的基础上,促进建筑工程理水平不断提升.总的来说,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建筑工程管理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全面提高管理意识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筑工程管理的不断加强,是建筑市场规范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必须全面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有效完善相关管理机制,才能真正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最终促进建筑企业更长远发展.在建筑企业的正常运行中,建筑工程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实际施工过程中,相关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和认真实施,必须在充分利用相关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才能使建筑工程管理的运行机制、工程建设标准等得到有效构建,最终达到让施工人员互相监督和相互管理的目的.与此同时,在根据建筑施工现象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管理机制时,必须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按照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操作,以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过

电大人力资源管理专科 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中央电大《人力资源管理(专科)》作业参考答案形考作业一 一、选择题 1.具有内耗性特征的资源是( B ) A.自然资源 B.人力资源 C.矿产资源 2.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关键区别体现在( B )6 A.内容上B.观念上C.工作程序上D.工作方法上 3.以人性为核心的人本管理的主体是何种?(A) A.职工B.环境C.文化 D.价值观4.某企业对10名新招来的员工进行上岗前培训,从讲课到实习一共花了5000元费用,请问这笔费用应从人力资源成本的哪个项目中列支?(B) A.获得成本B.开发成本C.使用成本D.保障成本5.预测由未来工作岗位的性质与要求所决定的人员素质和技能的类型,这是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哪一个步骤?(B) A.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供给B.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C.供给与需求的平衡D.制定能满足人力资源需求的政策和措施 6.从现实的应用形态来看,下面哪个方面不是人力资源所应包含的内容?(C) A.体质B.智力C.思想 D.技能7.把“员工视为活动主体、公司主人”是哪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C)A. 自我中心式、非理性化家族管理 B.以人为中心、非理性化家族管理 C.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D.自我中心式、理性化团队管理

8.每个员工都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团结协作努力实现企业目标,这反映了“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模式的什么特点?( B ) A.封闭式的自危表现B.开放式的悦纳表现 C.封闭式的悦纳表现 D.开放式的自危表现 9.下面哪一项不是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D) A.企业人B.环境C.文化 D.产品 10.与员工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反映了人本管理哪方面的基本内容?(D) A.人的管理第一 B.以激励为主要方式 C.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D.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11.明确目标责任,使其竞争,是进行人本管理的哪种运行机制?(B) A.动力机制B.压力机制 C.约束机制D.环境影响机制 12.通过检查人力资源目标的实现程度,来提供关于人力资源计划系统的反馈信息。这是人力资源规划系统的哪项活动?( D ) A.人员档案资源 B.人力资源预测 C.行动计划 D.控制与评价 13. 工作分析中方法分析常用的方法是( C )。 A.关键事件技术 B.职能工作分析 C.问题分析D.流程图 14. 管理人员定员的方法是( C )。 A.设备定员法 B.效率定员法 C.职责定员法 15. 依据个体的经验判断,把所有待评价的职务依序排列,由此确定每种工作的价值的方法是( C )。

中国社会颠覆性问题

中国社会颠覆性问题:贫富差距大腐败趋于恶化今天的中国已进入转型社会,转型就意味着风险,未来5-10年的改革举步维艰,政府责任也在加大。那么,中国应该如何走?要了解中国现实,必须认清转型与战略这两个关键词。未来30年的改革,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高度信任的社会,使每个人都有温馨感和安全感。 四大挑战 “转型”意味着风险社会来临,包括对未来改革预期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强。 转型意味着风险社会来临。我国风险社会的特征已经非常明显,包括对未来改革预期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强。未来5B10年中国改革举步维艰,政府责任也在加大。我国进入转型社会,主要有四大标志,或者说挑战。 第一,政府威信在不断下降。政府公信力下降必然造成治理能力和成效的下降,我国未来的改革、发展、社会稳定等,都面临着严峻考验,需要花更大力气。 第二,有组织地不负责任现象比较突出。一些部门、组织、公共机构,以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为重,置国家、民族、人民和集体利

益于不顾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食品安全事故、拆迁事故等。一旦组织不负责任,社会治理的难度就会加大。所以,要抓责任机制。 第三,理论的不在状态和现实的不在场。国外的思想家是出思想的,比如康德、黑格尔、马克斯·韦伯,等等。现在我们研究问题,好多部门的领导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基本上是顾左右而言他。社会主义又到了一个需要理论创新的时候,但是我们的学术界基本上是解释派。在很多学者的研究实验里,把中国的现实系统排除在理论思维之外。不能只有一个人在说真理性的话,其他人只对真理性的话做注释。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我们的理论不在状态和现实的不在场有关。 第四,主体意识的崛起。中国社会过去的一致性正在向多样性转化,特别是微博出现后,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见解。80后、90后的主体意识比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强得多。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强大,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一个表征。可是,很多人认为出现不一致会把社会搞乱。古语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说和谐,就是承认多样性,只有多样性才能出现和谐。主体意识的强大,总体来说是好事,但同时也把我们带入风险社会,加大了社会治理难度。 中国进入转型社会的这四个标志,每个都是要做的大工程。这要求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现实,研究下一步的改革路径。十八大和今年全国两会的一些主要观点,都试图在理论上解决这些问题。比如,从1982年至今,我国已进行七次政府机构改革,只有这次把职能转变

政府经济管理概论第十二章社会性规制

第十二章社会性规制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性规制:是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以及环境保护和防止灾害为上的,对物品、服务的质量和伴随着提供它们而产生的各种活动制定一定标准,半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规制。 2.质量监督:质量规制被称为质量都督,是指政府根据法律、法规,对产品、服务质量和企业保证质量所具备的条件进行监督的活动。 3.消费者协会:是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并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 二、问答及论述: 1.社会性规制的一般目的(P298): (1)保证健康和卫生; (2)保证安全; (3)防止公害和保护环境。 2.社会性规制的基本方式(P300): (1)禁止特定行为:是指直接禁止那些社会公认的不良行为和有可能产生社会危害的行为。 (2)营业活动限制。指通过批准、认可制度,对与提供公共性物品和准公共性物品、非价值性物品有关的事业者,以及有可能因外部不经济而产生社会经济危害的企 事业单位,进行营业活动的限制。 3.社会性规制的经济目的(P298): (1)提供公共产品; (2)取缔非价值性物品; (3)解决负外部性问题; (4)缓解信息不对称。 4.社会性规制的补充方式(P300): (1)资格制度{有三种形态:业务限制资格、业务必置资格、名称资格}; (2)标准、标准认准制度; (3)检查、鉴定制度; (4)信息公开制度; (5)收费补偿制度。 5.日本社会性规制的形态(P301-302): (1)确保健康、卫生; (2)确保安全; (3)防止公害、保护环境; (4)确保教育、文化、福利; 6.美国社会性远见制的形态(P303-304):局限于健康、安全、环境保护三个方面(1)美国的健康和安全保护:公正性、有效性、全面性; (2)美国的环境保护:在大气污染规制方面、在水污染规制方面、在固体废弃物规制方面、在环境噪声污染规制方面。 7.我国社会性规制的形态:[详情请见书P307-310之图表](应用题) 8.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职责(P310): (1)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企业登记管理、合同管理、商标管理、广告管理、市场管理、经济检查等业务工作,采取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措施;

儿童社会性发展 全套教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教案 学 前 教 育 专 业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 1.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性、儿童社会性的概念及意义。 2.能够掌握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 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儿童社会性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 第一节概念界定、研究起源与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就已经开始,而我国则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 (一)社会性概念 东西方学者对社会性概念界定的差异: 西方:伯根(1976)认为儿童的社会性是由其稳定的内部结构和通过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那些特性。——不注重下准确的定义,而侧重研究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包括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认知、自我意识、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六大系统。 我国: 1.广义与狭义说(陈会昌) 2.先天与后天合成说(傅安球,1953) 3.杨丽珠、吴文菊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角度看,认为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社会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性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 定义:社会性是指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如

果通俗的理解就是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行为总和。(教材) (二)社会性与社会化二者的关系 谈到社会性必然涉及到社会化的问题。社会化是指人的社会行为模塑过程,是从生物实体成长为社会实体的过程,儿童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可见社会化是社会性形成的过程,而社会性是指社会化这一过程的内容与结果。所以,社会性与社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又是紧密联系的。 (三)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始于20世纪初,起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因为人们对儿童本身的兴趣使然; 一个是对发展的关注,对发展的性质、过程及结果感兴趣。 二、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首先,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开展充实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对儿童的认识更为全面。 其次,从人文视角来看,研究儿童的社会性使我们承认对儿童的认识更为人性化,将儿童视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个体,而不仅仅是智慧发展和知识的容纳器。 第三,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童年期的经验可能对人的一生都存在影响,是成年期某些心理疾病和障碍的“始作俑者”。 最后,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为深入认识儿童心理学理论问题提供了一定的论据。 第二节儿童社会性研究问题的选择与研究层次 一、研究问题的来源 (一)理论:理论存在的一个就是提出新问题并用研究加以验证。 (二)研究方法和技术:心理学传统的研究方法不适合于年龄小的儿童。(三)社会的需要: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结果之一是新问题的诞生。 (四)知识本身:由于理论、方法和社会需要等种种原因使我们有了研究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结果,又进一步增加了新的研究问题。 二、研究的层次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优化探析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优化探析 发表时间:2016-11-01T15:22:32.913Z 来源:《低碳地产》2016年12期作者:曹顺玉 [导读] 本文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合理的优化策略,旨在提升现代化环境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局工程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推动了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起步相对较晚,在诸多环节中存在问题。在对建筑工程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的前提下,用户投诉呈上升趋势,极大影响了建筑单位的信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基于此,探讨分析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优化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合理的优化策略,旨在提升现代化环境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以满足人们对房屋建筑日益增长的要求。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优化策略 对我国建筑行业而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起步较晚,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足,限制了建筑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1]。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本身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施工过程中注重配合与协调,而其有效性取决于管理活动的规范性与整体协调性。因此,优化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能够保障施工质量,对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当前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管理意识薄弱 “安全第一”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首要原则,更是开展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着工程施工进度及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但是,就我国当前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而言,并没有将安全管理放置在该有的高度,管理过程中的安全投资相对偏少,且在过于注重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导致施工安全隐患丛生,时有安全事故发生,极大地影响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二)施工技术和设备管理不到位 建筑工程施工中所采用的多为大型机械设备,其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相对较高。但具体施工中的不规范操作问题常有发生,甚至在条件相对复杂的施工环境下,极易出现硬干蛮干的操作状况,进而造成设备的不合理损坏,或是非合理的施工状态下所导致的安全事故[2]。由此可见,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相关管理人员对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等信息掌握和了解不够细致,存在管理不到位现象,不能充分体现现代化建筑施工模式,并在缺乏专业技能支撑的前提下,难以及时有效解决施工中出现的紧急状况,进而直接影响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 (三)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片面性 一般而言,建筑工程施工量偏大,不同地段配置不同施工人员,致使施工现场的作业地点和人员相对分散,但各施工项目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需要进行整体化的有序管理,这是对施工现场管理的极大挑战。就当前施工现场管理实际来看,整体化的系统管理难度较大,有相关资料显示,建筑工程中所存在的质量问题及安全事故等同现场管理差错有极大关联,出现问题集中于某一个或某些地段,这充分说明,繁杂的现场施工中,管理活动分配不够科学合理,存在着片面性的现象。 (四)信息化水平低 有相关研究表明,现代化社会经济环境下,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且落后于建筑行业平均水平。以我国大中型建筑企业来看,只有极小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实行了信息化管理,其他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只侧重于基本信息化软件的应用,难以在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中发挥优势。现代化社会发展现状下,科技信息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直接关系着现代化发展,而就我国建筑企业的整体发展而言,对信息化的关注力度有所欠缺,难以在现代化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及竞争优势。 二、优化建筑施工管理的策略 (一)优化施工管理内容 现代化施工环境下,施工管理内容主要有:安全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基于此,在进行建筑施工管理优化时,可以从整体性的优化内容出发,根据实际施工特点进行管理内容的优化,在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特色的同时,满足施工项目的管理需求[3]。比如在明确工程质量管理方向的基础上,某施工企业从自身与项目施工实际出发,制定了明确的奖惩制度,从依据企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及水平根据施工设计进行项目划分,对各个子项目设定管理者,直接对总工程师负责,若哪个项目出现质量或其他问题,管理者和施工队员均需承担相应责任,该种方式有效避免了现场管理所存在的片面性问题,并在充分保障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提升了作业效率。此外,还需在现场施工中优化监督机制,将不符合指标标准要求的项目及时返工并追究相关责任,以充分保障施工质量。 (二)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在不断提升,对建筑工程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建筑施工企业紧随时代的发展,优化施工方法和管理策略。就建筑工程实际而言,实现管理制度的健全和优化是最为便捷有效的措施,但在我国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的整体背景下,现代化的建筑工程充分体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且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建筑功能和质量的要求,所引入建筑材料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这就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该种现状,通过建立健全的施工管理制度,能够对施工活动进行明确管理,并对施工专业人员的技能水平进行审核,还可以在制度的支撑下强化专业知识的管理培训,以从最基础的环节优化建筑施工管理。 (三)优化施工管理思想和意识 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施工方案所体现的施工思想与意识均是基于工程质量与安全保障的考量,是施工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亦是现代化环境下优化企业竞争的理论指导[4]。由此可见,施工管理思想和意识在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对其地位有明确认知,进而从工程项目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出发,在二者理念相结合的前提下推动建筑工程发展建设的整体有序性。现代化的施工环境下,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管理的重要性要有明确认知,积极借鉴分析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模式,以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并在同自身思想意识相结合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施工管理模式,完善施工质量及施工效率。 (四)优化管理创新 现代化环境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在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这就需要施工管理实现趋同,不断的优化创新,以满足现代化环境下市场和人们的需求。市场经济是动态化的,管理优化创新是以市场为基本导向,所以,其发展需要同

资源与运营管理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资源与运营管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开放教育2018-04-01 17:24:34 阅读2703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 电大天堂【资源与运营管理】形考作业一答案: 指导: 你可以把在本单元内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思考与整个招聘和就职过程 相关的问题: ⑴设想你的团队中有两名成员因为个人的原因要离职,那么,他们所承担的工作怎么办 你是否需要马上向人事部fl报告你的招聘计划? (2)假设主管经理告诉你,她无法保证这两个离开的人都能由新员工来接替。园为公司当前 需要压缩人员编制,裁员是肯定的,要么在你的团队,要么是别的团队。在这种情况下,你能向 她 提供什么信息,以帮助她决定你的团队是否需要重新招聘人员? (3)你可以试着为空缺职位准备工作描述。?工作描述应包括以下内容: 该项工作的主要目的: 该项工作的主要任务; 该项工作的范围。 (4)接下来,请准备人员规范。你既可以利用基于资格的方法制定人员规范,也可以列岀基 本能力和优先能力。 (5)根据你制定的人员规范,列岀在面试时要问的问题。记住,你需要寻找证据来证明应聘 者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6)然后,为新团队成员工作第一周的就职过程作计划。计划中应包括他们要做什么、什么 时间做、谁要参与等。 (7)下一步,制定你的行动计划,该计划将监督新团队成员前3个月的工作情况,以确保他 们能尽快适应工作。记住,你需要定期进行回顾,以保证一切按计划进行。 (8)以3个月为期限,召开绩效管理会议。会议上你可以设定绩效目标,听取反馈意见,并讨 论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9)你需要准备一份备忘录,备忘录的内容可以有: 你多长时间与团队成员进行一次谈话;

历史与社会开放性问题的答题技巧

开放性问题的答题技巧 开放性问题的答题技巧—启示类 例:上海从被迫开、遍布列强的租界到今天举办世博会,给我们什么启示? 解题方法: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中先归纳出材料所反映的知识、道理、主题(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后再推论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例:落后就要挨打;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开放性问题的答题技巧—认识类 设问方式:“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某一现象”等等 解题方法 是什么一一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一一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 怎么办一一即怎样做这件事(措施、方法、途径)。 开放性问题的答题技巧—反映类 设问方式:“反映了某一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或什么问题?”、“说明了什么?”等。 解题方法:反映型题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则

是理性的,也就是要把感性材料理性化,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述。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一联系一疏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开放性问题的答题技巧—为什么 设问方式: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 解题方法: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间接、有秩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开放性问题的答题技巧—体现 设问方式: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 解题方法:应把所学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疏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 开放性问题的答题技巧—评析 设为方式:一般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一观点或某一行为作评析。 解题方法:回答此类题目一般是先判断(对、错或不全面);其次写出

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

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 (一)填空题 1. 人的社会需要是作为本教科书分析的逻辑起点。 2.需要的特点包括必然性、社会性、客观性 3.需要的社会性是指需要的提出和满足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4.按照社会需要的对象,我们把它分为物质、精神和规范三类。 5.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6. 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7.马克思的需求的社会性和相对性论点至关重要,它奠定了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相对贫穷和绝对贫穷的理论。 8.马斯洛于1943 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9.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10.需要层次论讲的是需要优势的更替,而不是需要的更替。 (二)选择题 1.文化是指( 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2.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D A.弗洛伊德B。莱格C.米德D.马斯洛 3.“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B

A.生理的B.安全的C.归属的D.自尊的 (三)名词解释 社会需要 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况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社会需要的产生和满足有其必然性、需要得不到一定的满足、可能会阻碍个人或集体的生存和发展 需要的产生不完全是主观的、有其客观性、它是在社会的历史、文化情景和当前实际情况下发生的 需要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体现出来、表现了需要的社会性 本能 就是指人们先天遗传的固定性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 文化 文化有广狭二义、广义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狭义指人的意识形态部分。社会学采用的是广义的。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社会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 优势需要 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四)简答及论述题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些因素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内外两个维度,内在因素主要指学前儿童自身的特性,外部因素则包括各层级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具体指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的影响。 第一节儿童自身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在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儿童自身的因素是一个基础,因为,任何外在的因素都必须通过个体自身才能发挥影响和作用。 一、生理成熟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根据格赛尔的成熟理论,个体的发展要以成熟为基础,而成熟则取决于基因所决定的时间表。在尚未成熟之前,儿童有一个准备阶段,这个准备阶段就是生理机制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相应的学习能力尚不具备,这时如果让他们学习某种知识或技能,就难以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不仅表现为学习难度大,还表现为学习成绩不巩固,最严重的莫过于伤害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成熟的基础上对儿童提出适度适当的要求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当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相匹配时,孩子能够积极地适应社会化的要求。 教育者要尽可能在孩子生理成熟的基础上提出恰当要求,同时也要注意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以促进积极的社会学习,防止问题行为的发生。如孩子往往有身体活动的需要,只有让孩子有充分适当的身体活动,攻击性行为与捣乱行为就大大减少,相反,当儿童的生理

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各种各种的问题行为,如一些身体缺乏运动经验的孩子在身体和空间感知觉上表现滞后,感觉统合失调症。空间混乱会引起阅读和书写困难,同时也会导致问题行为,还有一些儿童不断地惹麻烦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身体位置与他人有关。成人应该鼓励幼儿进行身体活动进而更好地帮助儿童,而不是总想着尽力使儿童保持安静。 另外,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对其社会性发展也会有影响,如一个健康漂亮的孩子往往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爱与支持,其往往也是自信的,一个不漂亮的或残疾的孩子,她往往更容易自卑。 全纳教育——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全纳,以及对所有幼儿的公平教育。关注被排斥的儿童,从对特殊需要的人的排斥到一般的排斥。二、个性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个性是指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的、具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在各种心理过程、各种心理成分发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2岁之前,幼儿的各种心理过程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到了两岁左右,个性逐渐萌芽,3-6岁是个性形成的开始时期。这阶段明显地出现个性所具有的各种特点,个性的各种结构成分已经初步发展起来,有稳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活动,比如所气质、性格和能力系统等,已经开始结合成为整体,形成各人独特的个性雏形。 一、气质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个性和社会性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