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方电子信息整合整体解决方案

同方电子信息整合整体解决方案
同方电子信息整合整体解决方案

信息整合整体解决方案

1.前言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国内主要的发电公司和电网公司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量业务系统投入运行,这些信息系统加强了信息管理手段,提高了公司管理水平。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电力行业完成组织机构重组和区域重新划分之后,“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经营模式将逐渐变为现实。电力公司为了赢得合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迫切需要一个既能集成、优化原有各应用系统,又能满足当前和未来挑战性需求的综合实时的信息整合平台。为了实现整个电力运营的全过程管理和控制,就必须及时真实地了解、应用、分析各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判断与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度。信息资源整合将为实现以上目标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和保障,并进一步加强已有应用系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2.信息整合的意义

* 消除信息孤岛,使电力业务系统形成互通互联的整体

* 形成了各个应用系统的统一访问入口

* 提供满足信息安全的统一数据发布平台

* 提供了已有业务系统升级的新手段

* 为建立企业决策系统提供了数据准备

* 解决了数据不规范、编码不一致等问题

* 规范了信息模型,遵循国际标准

* 形成了“按需定制”的企业信息架构

3.基本原则

建设信息整合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 全方位集成原则,信息整合系统既是“数据中心”也是“业务中心”,信息整合要具有界面集成、数据集成、应用迁移、业务集成等能力。

* 全面集成原则,既要支持逻辑集成,也要支持物理集成。

* 开放性原则,信息整合平台不能成为第N+1个系统。

* 标准化原则,基于IEC61970国际标准。

* 规范化原则,规范各个应用系统数据。

* 统一原则,实现代码统一,信息模型统一。

* 平台化原则,采用标准的平台,保证可靠性和标准性和开放性。

* 流程化原则,业务基于流程引擎实现流程重组和可定制。

清华同方提供的信息整合解决方案,完全满足上面的原则。

4.核心功能

从功能模块上来划分,整个信息整合平台可以分解成六大中心,如下图所示:

4.1存储中心

采用SAN/NAS技术,为电网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营销系统、95598、生产管理、综合信息平台等)提供统一、集中的存储服务。统一考虑,避免各个专业系统重复建设存储系统。

4.2信息交换中心

建设统一的信息交换中心,解决如下信息交换需求:

eq \o\ac(○,1)1核心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代替应用系统原有数据接口);

eq \o\ac(○,2)2决策分析等高级应用对未进入数据中心的信息的访问

eq \o\ac(○,3)3省地之间的信息交互。

4.3数据中心

将多个专业系统的数据经过抽取后,存储到综合信息平台的数据库中,为更深入的数据分析及数据共享提供支持。

数据中心的数据库(又被称为共享数据库或中心数据库)是依据统一信息模型建立的物理数据库,遵循设计的数据字典及数据编码。

4.4信息分析中心

对中心数据库中的周期数据及信息交换中心提供的在线数据进行深加工处理,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提供分析报表及决策信息等。

信息分析中心提供了统一的商业智能软件工具(BI及报表),不但支持综合信息平台的决策功能开发,也是其它专业系统(生产、营销等)的决策功能的统一开发平台。

4.5集成业务中心

通过EAI技术实现的集成业务、共享业务的功能,对于重要的业务系统实现单点登录、应用集成和流程集成,为企业构建业务处理中心。

4.6信息展现中心

提供集成数据、集成业务、决策数据等信息的查询、展示应用。利用企业门户技术(EIP)集成各个应用系统中已有的数据信息查询功能,加上信息分析中心的分析结果查询功能,形成整个企业的信息展现中心,满足企业所有人员的信息查询与共享需求。

由EIP门户平台提供员工统一的访问入口(Portal),集成多种业务系统的用户界面,建立一个跨应用,跨设备的,集成的互动用户界面。

5.技术架构

下图给出了系统的总体架构,总体架构分为多层实现:适配器接口层、数据集成层、应用/流程集成层、决策分析层、综合应用层、信息门户层、访问接入层、安全保障体系和二

次开发与维护体系。

5.1访问接入层

支持PC、PDA等终端设备通过Intranet实现本地操作,通过Internet远程实现接入及移动办公。在短信平台的支持下可以实现手机短信方式访问EAI/EIP系统。

5.2信息门户层

该层由EIP门户平台提供员工统一的访问入口(Portal),提供单点登录、个性化服务、内容管理、协作等功能

5.3综合应用层

基于底层的数据集成及应用集成的支持,本层主要实现集成业务功能。

5.4决策分析层

通过BI工具对中心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决策分析,报表中心提供灵活的可定义的报表分析支持。

5.5应用/流程集成层

本层通过基于BEPL的流程平台实现对流程的建模、调度、监控实现新流程的开发以及流程集成的支持;同时支持基于SOA方式的应用及适配器的集成。

5.6数据集成层

本层实现完整的数据集成功能,包括:数据整合、数据集中、数据交换。数据集成主要通过ETL工具软件、基于EII的数据交换技术实现。

经过ETL抽取后的数据存储在中心数据库中,中心数据库选择国际领先的大型商用数据库实现,是EAI/EIP所有数据展现、分析功能的核心。

5.7适配器接口层

本层提供应用系统接入EAI/EIP系统的接口支持。接口分为几种不同的形式:

◆基于SOA的应用系统的适配器

◆基于Web Service实现的共享数据接口

◆EAI/EIP平台软件提供的标准适配器

◆基于IEC61970/CIS的实时系统适配器

◆数据库访问接口

5.8安全保障体系

统一的安全保障体系包括认证、授权、审计、角色映射、信用映射等模块,这些服务嵌入在应用基础架构中,提供了EAI/EIP应用和Web Services的安全性,这种面向服务的安全框架可以将所需的安全请求提交给上面的各种安全服务来处理。

5.9二次开发与维护体系

提供EAI/EIP系统的二次开发及运行维护的支持。

二次开发包括:EAI/EIP开发工具、系统访问借口、标准适配器模板等。

运行维护包括:EAI/EIP平台监控、系统监视、管理、运行日志等工具。

5.10基础支持环境

包括:基本J2EEJ运行环境、数据库、Web服务等方面。支撑环境提供给EAI/EIP的信息门户采用的产品与及应用集成采用的产品统一的技术架构支持、统一的开发支持、统一的应用部署支持、统一的运维管理支持。

6.技术路线

?以J2EE为主体,.Net为辅助的混合架构

?基于“IEC61970/CIS”和“实时数据库镜像”的实时集成

?以IEC61970/CIM为基础的信息模型

?基于ETL的数据整合、数据集中和基于EAI的数据交换

?基于BPM的流程集成

?基于SOA的应用集成

?基于EIP的页面集成和应用框架

?基于BI的数据分析

?基于“报表中心”的灵活报表分析

?基于PKI认证中心的安全认证

7.系统特点

* 平台化水平高,采用国际上标准平台技术;

* 全面的信息整合方案,提供数据整合、应用整合、企业门户等全方位的整合方案;

* 开放性好,灵活方面,可以针对业务系统的变化,重新定制信息整合平台;

* 标准化水平高,以IEC61970中的CIM模型为基础实现了标准信息模型;

* 数据整合手段全面,既有基于中间件的逻辑集成能力,又有物理集成能力;

* 数据规范化能力强,能有效处理:代码不一致、数据不规范等电力数据整合的特殊问题;

* 在数据整合、应用整合和门户平台之上,有丰富的应用功能,能实现报表中心、管理中心、OLAP及智能决策等功能;

* 精通掌握各类电力业务系统,能很好地接入各种系统;清华同方在调度自动化、生产管理、人事管理、电力市场等方面都有骄人的业绩,保证了清华同方能有效处理与各类系统的接入问题;

* 工程实施经验丰富,有成功实施多个大型省地信息整合系统的业绩。

北京同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路1号国际创业园B座3层

邮编:100085

电话:(86-10)

传真:(86-10)

指挥信息系统

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陈铅3292011001 指挥信息系统是综合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装备,实现对作战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的自动化,保障各级指挥机构对所属部队和武器实施科学高效指挥控制与管理,具有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信息对抗、安全保密以及有关信息保障功能的各类信息系统的总称。 指挥信息系统按功能来分,主要有六大系统: 1、信息收集分系统 由配置在地面、海上、空中、外层空间的各种侦察设备,如侦察卫星、侦察飞机、雷达、声纳、遥感器等组成。它能及时地收集敌我双反的兵力部署、作战行动及战场地形、气象等情况,为指挥员定下决心提供实时、准确的情报。 2、信息传输分系统 主要由传递信息的各种信道、交换设备和通信终端等组成。这几部分构成具有多种功能的通信网,迅速、准确、保密、不间断地传输各种信息。可以说通信自动化是作战指挥自动化的基础,没有发达的通信网,就不可能实现作战指挥自动化。 3、信息处理分系统 由电子计算机及其输入输出设备和计算机软件组成。信息处理的过程,就是将输入计算机的信息,通过按预定目标编制的各类软件进行信息的综合、分类、存储、检索、计算等,并能协助指挥人员拟制作战方案,对各种方案进行模拟、情报检索、图形处理、图像处理等。 4、信息显示分系统 主要由各类显示设备,如大屏幕显示器、投影仪、显示板等组成。其主要功能就是把信息处理分系统输出的各种信息,包括作战情报、敌我态势、作战方案、命令和命令执行情况等,有文字、符号、表格、图形、图像等多种形式,形象、直观、清晰地显示在各个屏幕上,供指挥和参谋人员研究使用。 5、决策监控分系统 主要用于辅助指挥人员作出决策、下达命令、实施指挥。在作战过程中,指挥员可随时针对不同的情况,通过决策监控分系统输入指令。此外,决策监控分系统还可用来改变指挥信息系统的工作状态并监视其运行情况。 6、执行分系统 既可以是执行命令的部队的指挥信息系统,也可以是自动执行指令的装置,如导弹的制导装置、火炮的火控装置等。 在新军事思想和作战理论指导下,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呈现出如下较为明显的趋势。 一、加快系统一体化建设,实现三军联合作战。美军认为,未来的作战是在自动化系统的统一指挥控制下实施的系统对系统、体系对体系的全面对抗,因此

(完整版)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

目录 现状和目标 (3) 技术难点 (4) (1)数据库基础 (4) (2)规范与标准 (5) (3)系统体系结构 (5) (4)操纵系统和网络硬件环境 (5) 实现方案 (6) (1)分析总体需求,确定系统整合的原则与目标 (6) (2)分析现有各个系统的功能设计、数据基础、运行环境等现状 (6) (3)确定整合后系统的功能,决定系统取舍的具体内容 (6) (4)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开发接口和新的系统来实现统一 (6) 整合方式 (7) (1)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7) (2)建立办公自动化平台,是进行信息系统整合最初期的方式 (7) (3)通过构建业务管理文档级集成平台,是文档级信息系统整合的提升 (8) (4)建立企业门户平台为主线,是比较流行的一种系统整合方式 (8) (5)建立数据整合平台,是从数据基础进行整合的信息系统整合方式 (9)

现状和目标 目前,多数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网络、系统、邮件、门户建设方面,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些成绩距离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企业随着市场的开发,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和挑战。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后的今天,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开展或筹备建设企业信息系统。但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管理内容、数据定义不统一,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孤岛,系统间集成困难,没有形成规模,整体效益的优势、潜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企业信息系统整合就是把分散的信息整合在统一的平台上,如企业信息门户上,共享这些信息,为决策、管理,及整体优化资源提供科学的数据,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信息管理已成为企业前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图所示。它以信息为支撑,源于信息层,经信息管理层,将信息加工、处理、整合,然后流入企业内部的各个相关部门,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利用。在这里信息流作为企业管理各个环节的连接链,进入行政与业务管理层,为企业上层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以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主导地位。最后到决策落实执行层,并将落实执行(企业运行)信息反馈给信息层,由此形成新的一轮循环过程,并随着信息的不断更新,推动企业管理不断向前发展和完善。

美军网络中心战与军事信息系统安全

美军网络中心战与军事信息系统安全 来源:互联网责编:大嘴作者:王润华于增贵时间:2005-03-23【大中小】 内容: 1 引言 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全球各个角落辐射,各国政府部门、军事机构和各行各业都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网络并与互联网联网。这种从计算机网到互联网,从有中心网到无中心网的发展,使各种信息攻击手段越来越容易得逞,越来越隐蔽,由此带来的信息和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军对信息战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研究,使美军的军事整体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全面的信息优势。美国引发的这场全球规模的新军事革命,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为信息及以信息网络为中心的攻防对抗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以高技术手段攻击、控制对方信息和信息网络,保护、提高己方信息和信息网络安全的战争已经来临。 2 网络中心战——一种重要的作战模式 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战争必然带有其所处时代的特征。网络中心战也不例外,它是信息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军事上的反映。 海湾战争是世界开始进入信息时代发生的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首次使用了有别于工业时代战争的网络战设备和微波炸弹,被视为是世界上首次信息战。科索沃战争则是继海湾战争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高技术局部战争,呈现出比海湾战争更多的信息化战争特征和典型的网络战模式。科索沃战争后,美军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强调应依靠信息优势取得决策优势,应从《2010联合构想》中的信息作战所处的从属地位发展为《2020联合构想》中的信息作战成为独立模式和其他作战模式的基础,真正开始“从基于平台的作战转向基于网络的作战”。 以往的战争是以“平台”为中心的战争,这里所说的“平台”,指的是战机、军舰和坦克等装备,也包括作战参谋部和后方援助部队等组织。而以网络为中心的战争,则是以联系这些“平台”的网络为主的战争。网络中心战通过快捷的指挥和部队之间的同步行动,使战争变得更加迅速和富有成效,这一点与以往的消耗战大不相同。就其本质而言,网络中心战是围绕信息网络展开的信息网络战;就其目的而言,是发展和利用信息优势。而且,网络中心战不仅仅是一个“从传感器至火力装置”的网络,它更能把多军种的情报、作战和后勤数据融合在一起,最终使信息变为武器。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报告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报告 姓名:陈丹 学号:100401202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日期:2013-4-2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电光系

1 引言 温控仪是调控一体化智能温度控制仪表,它采用了全数字化集成设计,具有温度曲线可编程或定点恒温控制、多重PID调节、输出功率限幅曲线编程、手动/自动切换、软启动、报警开关量输出、实时数据查询、与计算机通讯等功能,将数显温度仪表和ZK晶闸管电压调整器合二为一,集温度测量、调节、驱动于一体,仪表直接输出晶闸管触发信号,可驱动各类晶闸管负载。YWK-CT温度控制器采用智能PID控制,当通过热电偶(热电阻)采集的被测温度偏离所希望的给定值时,YWK-CT温度控制器可根据测量信号与给定值的偏差进行比例(P)、积分(I)、微分(D)运算,从而控制继电器通断比率,促使测量值恢复到给定值,达到自动控制的效果;控制器还具有上、下限温度告警和继电器输出功能,性价比高,可广泛用于电力、化工、注塑、包装、食品等企业。此次设计温控仪主要想用温度传感器采集当前温度,在数码管上显示。通过这次课程设计锻炼我们的单片机应用能力以及对电子设备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说是为最后的毕业设计做铺垫。希望通过这次设计,能让自己对电子设计有更清晰的概念,而不是纸上谈兵。能够让所学与实际相结合。

2 系统设计 2.1总体方案设计 2.1.1总体设计流程 2.1.2温控仪原理图 开始 理解课题技术指标 子系统设计 单元电路设计 元器件选择 仿真、安装调试 正式样机设计 结束 调整 是否合格 N Y 设定输入 单片机 LED 显示 控制输出 双向可 继电器 控制 风扇 信号调 A/D 采集 加热丝 传感器

军事信息系统

聚焦实战为打赢—论我军军事信息系统未来发展方向 新时期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深度应用,基于信息系统的一体化联合作战已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要样式之一,军队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部队战斗力生成建设的重点内容。军事信息系统作为发挥体系作战能力的基础,其建设问题也始终处于焦点之中。面对新型作战样式的多种新特性,如作战空间广阔、作战力量多元、指挥协同复杂等,必须以新的理念指导军事信息系统建设。 21世纪初,军事信息系统将朝着分布式、环境综合、智能决策、远程监视侦察、无缝通信和全数字化技术方向发展。预计2010年前后,各主要功能分系统的关键技术将达到新水平:决策系统技术使信息的检索、融合和显示过程智能化,可从多传感器、多信息源、多媒体连续获取数据,对这些信息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并生成相关战术景象,为作战人员提供自动实时的决策支持;甚至在信息不确定、不完全的情况下,也能提供决策支持;能对资源进行动态调度协调,使联合作战部队的战术行动协同一致。计算与软件技术从系统总体的发展趋势看,信息系统技术的进步将促进21世纪的军事信息系统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通过一体化的体系结构,实现不同的指挥层次(战略、战役、战术)系统一体化,各军兵种系统一体化,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侦察、预警探测、电子对抗系统等各种功能一体化,信息系统与主战武器系统一体化;通过发展机动式系统和从数据、软件、硬件到系统全方位的通用标准化系统,支持战场信息系统的柔性重组和灵活运用;通过加快太空信息支援系统建设,扩大信息的感知范围和通信能力;通过发展分布式横向互连结构,建立智能横向路由链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抗毁性和生存能力。信息系统的一体化趋势,将全面提高信息感知能力和指挥控制能力,大大提高联合作战水平。 俄军军事信息系统建设的启示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俄军就制定了完善的电子通信网络标准体系。无论是各种通信传输设备还是各种应用终端,无论是模拟技术体制还是数字技术体制,无论是固定还是野战通信网,均使用全军统一的军用技术标准、协议标准和接口标准。因此,俄军各类信息系统设备一体化程度高,电磁兼容性好,互联互通性强。虽然单装运用优势不明显,但一体化综合运用的功能却十分强大。 显然,加强装备技术体制和标准建设,统一技术体制和标准规范十分重要。其中,军事 技术标准应当与国家技术标准相统一;军兵种专装信息装备技术标准应当与全军装备技术标准相统一;野战信息技术标准应当与全军一体化技术标准相统一。对不符合技术体制标准的研发项目,不立项、不定型、不装备,坚决走出“先列装再系统集成”的误区,为实现系统互联、信息互通、功能互操作的一体化建设奠定基础。 长期以来,俄军为适应“现实遏制战略”需要,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通信与指挥自动化系统。借鉴俄军的经验和做法,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对我军信息系统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避免各自为战的“烟囱式”局面按照俄国防部《国家武器发展计划》,拟于2005年前,完成对指挥自动化系统和数据传输处理系统的改造,并为陆军配备新一代战术自动化指挥系统,实现师团营连乃至单兵的网络连接。需要指出的是,俄军十分强调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一体化管理。各类信息化装备建设,均由俄军信息装备系统部门负责组织研究机构和军工企业实施,任何军区、军兵种部队和单位均不承担研制开发任务,更不得擅自随意改动装备,只提出信息化建设需求和进行装备验证。 在管理体制上加强统的力度,尽快制定信息化建设发展战略,形成信息化建设“路线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能够避免出现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的现象。为此,应当严格规范各级装备系统研发和使用职责,部队主要是提出建设需求,并对装备系统提出使用和反馈意见,未经允许严禁对在用装备进行改动和开发,更不能搞“大呼隆”、“大忽悠”工程,坚决避免

清华同方网络视频编码器及客户端软件使用说明书(第二版)

网络视频编码器及客户端软件
使 用 说 明 书
2008 年 8 月

清华同方网络视频编码器及客户端软件操作使用说明书


1.
产品概述 ..................................................3
1.1 产品技术概览 ...................................................................................................... 3 1.2 产品软硬件特点 .................................................................................................. 3 1.3 本说明书涵盖内容 .............................................................................................. 3
2.产品硬件描述 ................................................4
2.1 网络视频服务器(NVS) .................................................................................. 4
前面板...........................................................................................................................................4 后面板...........................................................................................................................................4
2.2 网络数字硬盘录像机(N-DVR)..................................................................... 5
前面板...........................................................................................................................................5 后面板...........................................................................................................................................6
2.3 标准配件 .............................................................................................................. 7
3.技术指标 ....................................................7
3.1 术语和定义 .......................................................................................................... 7 3.2 产品技术指标 ...................................................................................................... 8
4.操作模式 ....................................................9
4.1 系统安装指南 ...................................................................................................... 9 4.2 硬件操作简介 ...................................................................................................... 9 4.3 软件操作简介 .................................................................................................... 10
5、客户端软件安装和操作 ......................................10
5.1 概述.................................................................................................................... 10 5.2 软件功能 ............................................................................................................ 10 5.3 硬件配置要求 .................................................................................................... 11 5.4 软件的安装 ........................................................................................................ 11 5.5 客户端软件操作 ................................................................................................ 11
5.5.1 软件启动及用户登录........................................................................................................ 11 5.5.2 主界面说明........................................................................................................................12 5.5.3 添加编码器及预览视频....................................................................................................13
6.编码设备主要参数设置 ......................................15
6.1 编码器参数配置 ................................................................................................ 16 6.2 监控通道参数配置 ............................................................................................ 16 6.3 串口参数配置 .................................................................................................... 18 6.4 报警参数配置 .................................................................................................... 19 6.5 用户配置 ............................................................................................................ 20 6.6 解码配置 ............................................................................................................ 20
1

信息系统机房工程设计及安装

图集编号 09DX009 图集名称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工程设计及安装 定价 45.00 元 开本 16 开 主编单位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图集咨询 图集购买 内容简介 09DX009根据新修订出版的现行国家标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62-2008,主要编制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分级、分区、设备布置;机房供配电系统和接地系统的设计;电磁屏蔽室的做法、机房布线、监控、火灾报警系统及灭火系统的设置;机房建筑、结构、空调、给排水专业的要求及做法;机房工程示例等。图集以电气专业为主,涉及建筑、空调等专业的专项设计,可指导从

事机房工程的人员对新编制国家规范的理解和应用,确保电子信息系统安 全、稳定、可靠地运行。 本图集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中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设计、施 工和检测。 目录 目录 1 编制说明 4 图形及文字符号 5 术语 6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分级标准7 机房组成示意图8 建筑、结构要求9 机房供配电 机房供电系统说明10 A级机房供电系统框图11 A级机房供电系统图说明(10kV柴油发电机组)12 A级机房供电系统图(10kV柴油发电机组)13 A级机房供电系统图说明(0.4kV柴油发电机组)14 A级机房供电系统图(0.4kV柴油发电机组)15 A级机房供电系统图(0.4kV市电电源)16 A级机房UPS供电系统图(UPS模块化并联)17 A级机房UPS供电系统图(UPS带集中旁路)18 A级机房UPS供电系统图(UPS带手动旁路)19 B级机房供电系统框图20 B级机房供电系统图说明21 B级机房供电系统图(0.4kV市电)22

指挥信息系统复习课程

简述指挥信息系统形成及发展趋势 一、基本概念 指挥信息系统是综合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装备,实现对作战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的自动化,保障各级指挥机构对所属部队和武器实施科学高效指挥控制与管理,具有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信息对抗、安全保密以及有关信息保障功能的各类信息系统的总称。 二、形成条件 军事指挥信息系统,是在人类战争不断演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是按军队的指挥体系从上到下紧密相联的整体。军事指挥信息系统是一个有机的“人一机”系统,它以军事科学为坚实的基础,以军事指挥体系为其构建框架,以指挥人员为核心,以电子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装备为存在的前提和物质保障,把各种指挥控制手段与指挥人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军事指挥活动的信息收集,传递、处理和使用等环节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指挥员决策的效率和水平有了飞跃性的提高,从而使部队的战斗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原子能和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出现,迎来了近代科学史上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人类社会逐步走向信息化时代。战争也开始进入了以高技术为基础

的“信息兵器时代”,即核威慑条件下的高技术信息化战争。在这种条件下,武装力量构成十分复杂,作战样式多种多样,战争的突然性增大,作战空间广阔,军队机动迅速,战场攻防转换频繁而剧烈,情报信息量成倍增加……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对作战指挥控制的时效性、准确性,灵活性等诸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战场情报的信息量激增,要求作战指挥控制系统能对多种战场情报信息进行快速加工和融合处理;作战力量的构成复杂,要求作战指挥控制系统能对诸多兵种的联合作战组织密切协同和配合;作战单元的高技术成分增加,要求对高技术武器装备实施精确使用和控制等。因此,信息化战争中指挥员对部队的指挥控制难度明显加大。 为了使指挥员能根据战场态势作出快速反应、准确判断、果断决策,并能得心应手地指挥控制部队和武器装备,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作战单元的战斗力,显然仅靠传统的组织形式和指挥手段已难以胜任,必须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军事指挥信息系统,使其成为指挥员智力和体力的延伸,辅助指挥员完成诸如情报收集处理,制定作战方案、下达作战命令、控制高技术信息兵器等手工作业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和技术性要求高的工作,把指挥员和参谋人员从繁琐的简单作业,事务性作业和重复性作业中解脱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创造性的思维、决策和指挥控制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军事指挥信息系统便伴随着人类战争形态的不断演变而逐渐诞生了。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pdf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 GB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ystem Room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机房分级与性能要求(6) 3.1机房分级(6) 3.2性能要求(6) 4机房位置及设备布置(7) 4.1机房位置选择(7) 4.2机房组成(7) 4.3设备布置(8) 5环境要求(9) 5.1温度、相对湿度及空气含尘浓度(9) 5.2噪声、电磁干扰、振动及静电(9) 6建筑与结构(1 o) 6.1一般规定(1 o) 6.2人流、物流及出入口(1 0) 6.3防火和疏散(1 1) 6.4室内装修(1 1) 7空气调节(1 3)

7.2负荷计算(1 3) 7.3气流组织(1 4) 7.4系统设计(1 4) 7.5设备选择(1 6) 8电气(1 7) 8.1供配电(1 7) 8.2照明(1 8) 8.3静电防护(2 0) 8.4防雷与接地(2 0) 9电磁屏蔽(2 2) 9.1一般规定(2 2) 9.2结构型式(2 2) 9.3屏蔽件(2 3) 10机房布线(2 4) 11机房监控与安全防范(2 6) 11.1一般规定(2 6) 11.2环境和设备监控系统(2 6) 11.3安全防范系统(2 7) 12给水排水(2 8) 12.1一般规定(2 8) 12.2管道敷设(2 8) 13消防(2 9)

13.2消防设施(2 9) 13.3安全措施(3 0) 附录A各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技术要求(31) 本规范用词说明(3 8) 附:条文说明(3 9) 1 总则 1.0.1 为规范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确保电子信息系统设备安全、稳定、可靠地运行,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中、节能环保,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物中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 1.0.3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设计应遵循近期建设规模与远期发展规划协调一致的原则。 1.0.4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 术语 2.0.1 电子信息系统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ystem 由计算机、通信设备、处理设备、控制设备及其相关的配套设施构成,按照一定的应用目的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 2.0.2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electronic information system room 主要为电子信息设备提供运行环境的场所,可以是一幢建筑物或者建筑物的一部分,包括主机房、辅助区、支持区和行政管理区等。 2.0.3 主机房computer room 主要用于电子信息处理、存储、交换和传输设备的安装和运行的建筑空间。包括服务器机房、网络机房、存储机房等功能区域。 2.0.4 辅助区auxiliary room 用于电子信息设备和软件的安装、调试、维护、运行监控和管理的场所,包括进线间、测试机房、监控中心、备件库、打印室、维修室等区域。 2.0.5 支持区support area 支持并保障完成信息处理过程和必要的技术作业的场所,包括变配电室、柴油发电机房、UPS 室、电池室、空调机房、动力站房、消防设施用房、消防和安防控制室等。 2.0.6 行政管理区 administrative area 用于日常行政管理及客户对托管设备进行管理的场所,包括工作人员办公室、门厅、值班室、盥洗室、更衣间和用户工作室等。 2.0.7 场地设施 infrastructure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为电子信息系统提供运行保障的设施。

指挥信息系统

一、基本概念 指挥信息系统是综合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装备,实现对作战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的自动化,保障各级指挥机构对所属部队和武器实施科学高效指挥控制与管理,具有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信息对抗、安全保密以及有关信息保障功能的各类信息系统的总称。 二、形成条件 军事指挥信息系统,是在人类战争不断演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是按军队的指挥体系从上到下紧密相联的整体。军事指挥信息系统是一个有机的“人一机”系统,它以军事科学为坚实的基础,以军事指挥体系为其构建框架,以指挥人员为核心,以电子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装备为存在的前提和物质保障,把各种指挥控制手段与指挥人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军事指挥活动的信息收集,传递、处理和使用等环节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指挥员决策的效率和水平有了飞跃性的提高,从而使部队的战斗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原子能和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出现,迎来了近代科学史上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人类社会逐步走向信息化时代。战争也开始进入了以高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兵器时代”,即核威慑条件下的高技术信息化战争。在

这种条件下,武装力量构成十分复杂,作战样式多种多样,战争的突然性增大,作战空间广阔,军队机动迅速,战场攻防转换频繁而剧烈,情报信息量成倍增加……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对作战指挥控制的时效性、准确性,灵活性等诸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战场情报的信息量激增,要求作战指挥控制系统能对多种战场情报信息进行快速加工和融合处理;作战力量的构成复杂,要求作战指挥控制系统能对诸多兵种的联合作战组织密切协同和配合;作战单元的高技术成分增加,要求对高技术武器装备实施精确使用和控制等。因此,信息化战争中指挥员对部队的指挥控制难度明显加大。 为了使指挥员能根据战场态势作出快速反应、准确判断、果断决策,并能得心应手地指挥控制部队和武器装备,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作战单元的战斗力,显然仅靠传统的组织形式和指挥手段已难以胜任,必须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军事指挥信息系统,使其成为指挥员智力和体力的延伸,辅助指挥员完成诸如情报收集处理,制定作战方案、下达作战命令、控制高技术信息兵器等手工作业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和技术性要求高的工作,把指挥员和参谋人员从繁琐的简单作业,事务性作业和重复性作业中解脱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创造性的思维、决策和指挥控制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军事指挥信息系统便伴随着人类战争形态的不断演变而逐渐诞生了。 三、发展历程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doc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1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 目录 现状和目标(2) 技术难点(3) (1)数据库基础(3) (2)规范与标准(4) (3)系统体系结构(4) (4)操纵系统和网络硬件环境(4) 实现方案(5) (1)分析总体需求,确定系统整合的原则与目标(5) (2)分析现有各个系统的功能设计、数据基础、运行环境等现状(5)(3)确定整合后系统的功能,决定系统取舍的具体内容(5) (4)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开发接口和新的系统来实现统一(5) 整合方式(6) (1)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6) (2)建立办公自动化平台,是进行信息系统整合最初期的方式(6)

(3)通过构建业务管理文档级集成平台,是文档级信息系统整合的提升(7) (4)建立企业门户平台为主线,是比较流行的一种系统整合方式(7) (5)建立数据整合平台,是从数据基础进行整合的信息系统整合方式(8) 现状和目标 目前,多数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网络、系统、邮件、门户建设方面,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些成绩距离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企业随着市场的开发,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和挑战。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后的今天,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开展或筹备建设企业信息系统。但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管理内容、数据定义不统一,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孤岛,系统间集成困难,没有形成规模,整体效益的优势、潜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企业信息系统整合就是把分散的信息整合在统一的平台上,如企业信息门户上,共享这些信息,为决策、管理,及整体优化资源提供科学的数据,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信息管理已成为企业前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图所示。它以信息为支撑,源于信息层,经信息管理层,将信息加工、处理、整合,然后流入企业内部的各个相关部门,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利用。在这里信息流作为企业管理各个环节的连接链,进入行政与业务管理层,为企业上层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以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主导地位。最后到决策落实执行层,并将落实执行(企业运行)信息反馈给信息层,由此形成新的一轮循环过程,并随着信息的不断更新,推动企业管理不断向前发展和完善。 技术难点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

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中文摘要:数据采集系统,是用计算机控制的多路数据自动检测或巡回检测,并且能够对数据实行存储、处理、分析计算以及从检测的数据中提取可用的信息,供显示、记录、打印或描绘的系统。 本课程设计对数据采集系统作了基本的研究。本系统主要解决的是采集10路模拟量(10位精度),20路开关量,采集的数据每隔1毫秒,通过串行通讯方式RS485向一台工控机传送的实现方法。 关键词:数据采集、A/D转换、模拟量。数字量、串行通信 一、设计目的 1、综合运用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完成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2、学会PROTEUS电子设计软件使用。 3、掌握电子电路的测试方法,熟练应用电子工程领域相关仪器、仪表和设备对电路的技术指标进行测试。 二、设计内容 1、在PROTEUS电子设计平台,综合应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完成数据采集系统电路设计与仿真。 2、在电子综合实训平台,选择电路模块,实现硬件验证。 3、在电子测试平台上,对主要技术参数进行测试。 三、主要仪器设备 1、电子综合实训系统。 2、PROTEUS电子设计软件。 3、万用表。 四、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1、数据采集系统方案 图 1 硬件设计总体框图

方案说明:数据采集系统即通过改变输入模拟信号来改变A\D转换后的值,进而改变现实模块的显示值。 2、电路设计 在PROTUES中选用的就要元件有AT89C51、ADC0809、7SEG-MPX4-CC-BLUE、CAP、CAP-ELEC、CRYSTAL、POT-HG、RES、RESPACK-8。 图2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原理图 电位信号是模拟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器ADC089转换成数字信号,输送到AT89C51单片机 中,通过单片机的分析处理后经过数码显示出来,我们可以得到确切的信号数据。 五、程序设计 流程图如下: 图3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流程图

美军指挥信息系统发展历程

美军指挥信息系统发展历程 美军的指挥信息系统从最初的C2到C3,从C3I到C4I,再到后来的C4SR、C4KISR,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海湾战争以后,美军认识到了指挥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加大了对系统建设和发展的投入力度,在各军种大力加强本军种指挥信息系统的同时,加速对各军种、各业务独立信息系统的整合,以满足不断更新的联合作战构想的需要,从而实现全美军指挥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目前,美军的指挥信息系统已逐渐成熟。 一、美军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现状 美军指挥信息系统按层次可分为战略、战役、战术级。从组成来讲,可概括为指挥控制系统、侦察预警系统、网络通信系统和全球信息栅格等系统。本文主要是从组成类型来讲述美军的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一)指挥控制系统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防部军事与有关词汇字典》对指挥控制系统的定义是:根据分配的任务,指挥员计划、指挥和控制所属部队的行动所必需的机构、设备、通信、程序和人员。美军的指挥控制系统主要由全球指挥控制系统和各军种指挥控制系统组成。

全球指挥控制系统。目前美军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是可互操作、资源共享、高生存能力、无缝连接的全球的指挥控制系统,是实施危机管理和协调多军兵种/多国联合作战的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动态情报、态势监视、应急计划、行动监控、通信、定位、数据表示与处理、数据库和办公自动化等。目前,美军在全球700多个地区都安装了该系统,以满足作战部队对无缝一体化指挥和控制的要求。 军种指挥控制系统。美海、陆、空三军都建有各自的指挥控制系统。美陆军指挥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从战区地面部队到单个士兵或武器平台的陆军战术指挥控制系统和21世纪旅及旅以下部队作战指挥系统等。海军作战指挥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全球信息交换系统、战术指挥中心、总指挥部数据处理系统、战术数据信息交换系统、战斗空间信息交换系统等。美国空军的指挥控制系统主要是指空军战术指挥控制系统,是美国家军事指挥控制系统的一部分。主要包括空军(部)指挥控制系统、战区指挥控制系统、分区指挥控制系统及空中指挥控制系统,构成以地面为主、空地结合的完整的指挥控制体系。 (二)侦察预警系统 侦察预警系统是指挥信息系统的“耳目”,是整个系统的神经末稍。美军侦察预警系统采取航天、航空、地面、海

大数据整合集成解决方案

数据集成,主要是指基于企业分散的信息系统的业务数据进行再集中、再统一管理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要有新的、不同的数据产生,就不断有数据集成的步聚执行。企业有了五年、八年的信息化发展,凌乱、重复、歧义的数据接踵而至,数据集成的空间与需求日渐迫切,企业需要一个主数据管理(Master Data Manager)系统来统一企业的产品信息、客户信息;企业需要一个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系统来提高领导层的决策意识,加快市场战略调整行动;企业需要一个数据中心(Data Center)系统来集中交换、分发、调度、管理企业基础数据。 数据集成的必要性、迫切性不言而喻,不断被推至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首要位置。要实现企业数据集成的应用,不光要考虑企业急需集成的数据范围,还要从长远发展考虑数据集成的架构、能力和技术等方面内容。从数据集成应用的系统部署、业务范围、实施成熟性看主要可分三种架构。一种是单个系统数据集成架构、一种是企业统一数据集成架构、一种是机构之间数据集成架构。 企业统一数据集成架构,组织结构较复杂的大型企业、政府机构尤为偏爱这种数据集成的架构,因此类单位具有业务结构相对独立、数据权力尤为敏感、数据接口复杂繁多等特征,更需要多个部门一起协商来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中心平台,来解决部门之间频繁的数据交换的需求。如金融机构、电信企业,公安、税务等政府机构,业务独立、层级管理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内部数据交互的复杂性。概括来说此类应用属于多对多的架构、数据交换频繁、要有独立的数据交换存储池、数据接口与数据类型繁多等特点。

对于企业管理性、决策性较强的信息系统如主数据管理系统、财务会计管理系统、数据仓库系统等数据可直接来源于数据中心,摆脱了没有企业数据中心前的一对多交叉的困扰,避免了业务系统对应多种管理系统时需要数据重复传送

清华同方桌面云解决方案简介

清华同方桌面云解决方案简介 桌面云需求分析 一直以来,桌面计算普遍使用的是功能全面的“胖客户端”PC。在大多数情况下,PC 提供了价格、性能与功能的最佳组合。但同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PC也存在各种弊端和诸多不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总体拥有成本高:PC硬件相对较低的成本优势,通常无法抵消PC管理和支持工作的高昂成本。目前,PC管理工作包括部署软件、更新和修补程序等,由于这些工作需要对多种PC配置的部署进行测试和验证,因而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同时,由于标准化程度不高,支持人员经常需要亲临现场解决问题,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支持成本。?难以保证数据的安全:PC通常是应用系统的客户端,可接收、处理、存储应用系统的数据,若这些数据是企业的关键信息资产,容易使企业关键信息的泄露,造成信息泄露社会事件,对企业形象造成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PC工作环境下,PC上保存着员工的智力数据,也是企业资产的一部分。 这些数据如何能在PC出现故障或文件丢失时恢复,是一个当前IT系统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高能耗、高排放:一台PC的能耗在200瓦左右,每台PC个人电脑平均运行12小时以上,一台PC一年耗电800-1000度电左右,对于企业上万台规模的PC工作环境,一年的耗电量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同时,为PC工作环境配套的电源系统、制冷系统的能耗更为惊人。这当今提倡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资源未能充分利用:PC的分布式特性使人们难以通过集中资源的方式提高利用率和降低成本。结果,PC的资源利用率通常低于5%,远程办公室需要重复的桌面基础架构,移动工作人员可能需要使用复杂的远程桌面解决方案。 ?难以管理:面对广泛分布的PC 硬件,用户日益要求能在任何地方访问其桌面环境,因此集中式PC 管理极难实现。此外,众所周知,由于PC 硬件种类繁多,用户修改桌面环境的需求各有不同,因此PC 桌面标准化也是一个难题。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使用桌面云技术取代胖客户端PC。具体而言,采用在服务器系统上承载桌面映像的方法,以集中资源并提高其桌面计算基础架构的可管理性。用户在选择桌面云技术时,需要考虑的三主面的内容: ?虚拟化平台的稳定性、可用性和安全性 ?由于桌面集中存放在虚拟化服务器上,风险集中,因此,虚拟化服务器自身的稳定性将决定虚拟桌面项目的可行性 ?虚拟桌面管理系统的易用性、可管理性、安全性、可扩展性 ?用户体验 ?数据安全 ?不改变用户的目前的使用习惯 ?在广域网环境下可容忍的网络延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