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1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1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1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意境阔大,雄奇恣肆。 (2)

1.时空的跨越与跳跃。 (2)

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统一 (3)

二、巧设意象群 (4)

三、刚柔相济(雄奇刚健、深婉雅丽) (5)

1、刚(豪放) (5)

2、柔(婉约) (6)

3、刚柔并济(豪放与婉约兼备) (7)

四、善用比兴,寓情于景。 (8)

五、善用典 (9)

1、大量运用典故................................................................ 错误!未定义书签。六“以文为词”(散文化的语言)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1)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

摘要: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他是生活于南宋时期的以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其作品融入他所生活的时代遭际的悲剧,南归后心态的变化。词作中表现出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融合刚柔的美学理想和兼备雄奇刚健和深婉雅丽的风格特征。辛词不仅具有刚柔相济的艺术特征而且辛词意境宏阔,巧设意象群,化旧为新,使典用故,“以文为词”兼比兴,“无法而有法”等艺术特征。虽继承苏轼之词,却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蔚然成派,艺术光彩久而弥新。

关键词:辛词,艺术特征,比兴,“以文为词”,用典

一、意境阔大,雄奇恣肆。

辛弃疾出生于北方沦陷区,21岁(公元1161年)即聚众加入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献身复国大业。南归后不得朝廷重用,屡官屡罢。其将才相略无处施展,北伐宏图蹉跎成空,因而只能把一腔报国无门的抑郁和忠愤尽托于词。无论高楼远眺,把酒饯别还是移官归隐、谈经论史,辛弃疾总能运其生花妙笔营造出浑厚苍莽、大气磅礴的艺术境界,传达其作为战士和民族英雄的沉思与浩叹。

辛弃疾作为“弓刀游侠”(《谭评词辨》评辛词[念奴娇]“野塘花落”语),其爱国词常写雄奇壮阔的景象。他的词里,有塞外沙场的“点兵点将”(《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也有“楚天千里清秋”的慷慨悲凉(《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有“塞北江南”、“万里江山”的故园之思(《清平乐·绕床饥鼠》),更有“平戎万里”、“整顿乾坤”的报国之志(《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酣畅的笔墨,飞舞的气势,不羁的情怀,构成了辛词雄放、沉郁和悲壮的风格特征。具体说来,辛词阔大意境的创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时空的跨越与跳跃。说辛词的意境“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刘勰《文心雕龙》)也并非溢美之词。辛词《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中有“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前三句用典,追叙刘邦知人善用,拜韩信为大将,东进三秦,击败项羽所立三王(即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平定关中事;后三句从怀古转向现实,慨叹南宋王朝危在

旦夕却甘心据守半壁江山的懦弱和无能,以古比今,深沉含蓄。这是时间的跳跃。《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有“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作者在愤怒控诉金兵侵略罪行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沦陷敌手的北方领土和抗战军民的深切怀念。由眼前的“郁孤台”联想到西北的“长安”,这是空间的跨越。另外,《满江红》“蜀道登天”中的“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清平乐》“绕床饥鼠”中的“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更是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时空交错的千古名句。

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统一。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爱国词中的许多名作,就是通过突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来表现自己复杂的爱国情思。最能体现辛弃疾这一创作特色的要数《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的首句“醉里挑灯看剑”是写实,述写自己复国大志不得伸展,胸中块垒,唯有以酒浇之。“梦回”以下写虚,是梦境,更是理想的集中展现。“梦回”后四句,写塞外军旅生活和阅兵场面:英雄酣然入梦,醒来时雄壮的军号声连绵不绝;部队官兵同甘共苦,共食“八百里炙”。军乐队奏响豪迈战歌鼓舞士气;秋高马肥,正是检阅军队,用兵杀敌的最佳时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着力刻画英雄飞驰战场,奋勇杀敌的英武豪迈,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跃然纸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是说统一大业得以完成,理想得以实现,字里行间洋溢着大功告成的喜悦,使词的感情沸升到最高点。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回到现实,使感情从顶点一下跌落,尽吐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苦闷与悲愤。整首词基调豪迈高昂,意境大气磅礴,无愧“壮词”美誉。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也是通过突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营造阔大的意境来表达爱国情思。词的上阕回忆词人青年时追杀叛徒,抗金杀敌的壮阔场景;下阕转入写自己当前的处境,“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词人被弃置不用的悲苦,英雄末路的感慨一言难尽。最后两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更将全词的感情推向高潮。“平戎策”,即《美芹十论》和《九议》等陈述抗金的意见书,是作者抗金复国理想的象征,但现实却极具讽刺,人老了,

英雄无用武之地,“万字平戎策”,只换得东家的农艺书。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中,寄托了词人遥深的感慨。

二、巧设意象群

辛弃疾作为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之一,其独特之处在于作者首先是抗金英雄,爱国战士。他的豪放,不同于纯文人式的旷达和睿智,而更多的表现为决心恢复国土的使命感和壮志难酬,英雄末路的慷慨悲歌。因此,辛词在意象群的选择上,体现了其自身的特点。

辛弃疾爱国词的意象群无不渗透着词人满腔的忧国伤时,孤愤难舒的情感。其中,被前人用俗用滥的“白发”,一旦到了辛弃疾的手上,新意顿生。如像“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白发写愁,本近俗滥,但稼轩用一“栽”字,化旧为为新,拟人化手法引人无限联想。这首词作于作者42岁(1182年),正当壮年,满头华发,无非因忧国忧民而生,“白发”何尝有种?此一层;国事日颓,山河破碎,醉中尚可忘却,醒时“愁更愁”,此又一层;白发不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而是“栽”出来的,可见“愁”乃是外物强加于我,此第三层。由此观之,词人深沉的忧愤也就不难揣度了。像这类传神的句子还有:“楼观甫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满江红·过眼溪山》)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清平乐·绕床饥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太常引·一轮秋影金波》)

这一类词句,通过“白发”这一核心意象,或直抒胸意,斥责南宋统治者扼杀抗金人材的罪行,或揭示理想与现时的矛盾,慨叹人生的坎坷际遇,或以夸张为能事,抒写虚度年华,壮志难酬的苦闷,或借助奇特浪漫的想象,折射宏图蹉跎的抑郁悲愤,感情悲怆,色彩凝重,气氛沉郁,有力地表现了辛弃疾深沉而悲壮的情思。

酒,是辛弃疾爱国词意象群中的高频率出现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木兰花慢》);“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贺新郎》);“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功夫”(《西江月》等充分表现出词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和对现实的不满,对朝廷的轻蔑。

此外,剑与泪,风和雨,战马,旌旗,斜阳,江水等等,都是颇能代表辛词“苍凉沉郁”风格的意象。如象: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这类具有超凡气慨的意象群,共同界说了词人的现实主义品格:含蓄深沉,外冷内热,沉郁顿挫,悲壮苍凉。

三、刚柔相济(雄奇刚健、深婉雅丽)

1、刚(豪放)

刚是辛词的主轴,是贯穿其词的整体基调。

辛弃疾,挟北方豪杰忠勇,奋发慷慨之气而南归,其初衷要在南宋朝廷领导下更好地抗金,收复中原,直捣黄龙的宏愿。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力推崇往古和当代生机勃勃的英烈,常以“刘郎才气”自勉,自谓“横空直把曹吞刘攫”,借助怀念陶渊明赞扬民族历史的刚烈之气。在66岁的高龄镇守京口时,还遥望中原唱出“气吞万里如虎”。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生不逢时的、死气沉沉的偏安局里,小朝廷不理国家命运,辛弃疾的刚毅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辛弃疾在自己的大多数作品中总会体现出救亡图存的民族正气和英雄主义,这也正是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繁荣昌盛的精神所在,以“气”自振,以“气”克敌为基本出发点,并建立了用词来鼓舞人的战斗意志而创作词篇的意念。正因为这样长期的探索,辛弃疾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崇高的民族气节、高瞻远瞩的宏伟气魄、卓越的军事、惊人的政见胆略、以不可羁勒和横绝一世的才学,开创了别具一格的辛词派——稼轩体。辛词的风骨和其表露出来的性格是刚的定调。如他的《贺新郎》,词曰: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古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词中体现了词人的为收复中原而视死如归的精神。词用壮士自喻,扬洒着刚烈的男子汉的气概。又如“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北共,正分裂。”词人用战场的情景,烘托出统一国家的决心如同铮铮的兵戈,坚强不可

挡。

2、柔(婉约)

柔是辛词风格的辅助。

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虽然豪放词是辛词的主要风格特征,但在创作豪放词的同时,辛弃疾也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婉约词,正如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所说:“公所做大声鞺鞳,小声铿訇,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其稼丽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②虽然辛弃疾工于豪放词的创作,但其主流旋律无时不在影响着他婉约词的创作,那豪放奔腾的词风,时而会闪现于他那清新巧秀的婉约词中,令人读之有耳目一新之感。

“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王士禛《花草蒙拾》)豪放确实是稼轩词的主导风格。但他写起传统婉约风格的词来,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刘克庄评之为:“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③辛弃疾的婉约词,虽属婉约,却自有一番风韵。辛弃疾的一生是以英雄自许也以英雄许人的一生。他极力想实现北上抗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但却一直郁郁不得其志。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满怀的苦闷与矛盾只能凭借诗词表达出来。于是,一位“平生塞北江南”、一心要“经纶事业”、“股肱王室”、完成杀敌平戎大业的英雄,却被人们以词人相称了。“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无他,意不在于作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尔也。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此又坡词之所无,而公词之所独也。”(范开《稼轩词序》)由此可看出,辛弃疾的婉约词,总体上的风格便是“清而丽、婉而妩媚”。如《粉蝶儿·和赵晋臣敷文赋落梅》,上片写昨日春景,“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词人笔下的大好春光,犹如天真烂漫的少女初学绣花,那一枝枝的鲜花,都绣得肥大丰. 柔的基调主要体现在其不能自已的内心情感。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是,汉殿秦宫。”——《浪淘沙》。古来有多少事,老来都成空啊!“柔”一方面是面对岁月流逝的无限叹谓。

辛弃疾毕竟是自北方起义的南归的军人,犹易猜疑,诚如自己所说“生平则刚拙自信,向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脱口而竭”(《淳熙已亥论盗贼扎子》)。故

②季续:《辛弃疾农村词的艺术成就》--《辛弃疾论文集》1987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③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九十八《辛稼轩集序》。

辛弃疾多是紓曲婉转,荡气回肠曲折的表情达意。这也是柔的一个原因。因为辛词往往是以豪气铺张开来,把他的英雄才略舒展出,柔就在他的词中成了辅助的地位,也正是这种柔,点缀了稼轩体的极其独特的韵味

3、刚柔并济(豪放与婉约兼备)

刚里有柔,柔里孕刚。

辛弃疾执笔填词时,不是隐士和附庸风雅的俗吏,而是一个满腹将相之才,被迫退休的志士;他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闲适的文人,而是闲而不适,以“闲愁最苦”的豪杰在被排挤归隐后,每每落笔前无限壮志澎湃于胸中,下笔时却深感现实的无奈和理想的落魄。但他反对消极秃废,内心总是充满正气、豪气、锐气的。这正是柔中有刚的典型。

只要我们一提到辛弃疾,就会想到他的豪放词,眼前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叱咤风云,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对于辛弃疾的的豪放词,文学史上给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这自然是正确的。但是,在他现存的六百二十多首词中,真正称得上“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豪放作品,恐怕只有五分之一,其余大部分作品仍属于委婉、含蓄的婉约词。所以我们要真正全面地认识辛弃疾其人、其词,除了他的豪放词之外,还应看到他在南宋风雨飘摇之际将昔日光复河山的一腔豪情化作对人生悲欢的深沉思索和无限感慨,以伤春感暮、抒怀念远的幽思之情创作出来的婉约词所取得的独到的艺术成就。他的婉约词同他的豪放词一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辛的婉约词,是“以气入词”,提高和深化了婉约词的格调境界,丰富了婉约词的艺术风格。研究辛弃疾婉约词对研究辛弃疾其人其词很有帮助。辛弃疾的婉约词,成就最大的当属那些抒写家国之恨、身世之感的作品。在这些词中

作者兼用比兴、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一些情思缠绵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忧伤情怀。纵观稼轩词,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悲壮慷慨的豪放词虽然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但在数量上毕竟是少数,而情致缠绵的婉约词却大量存在。如果说,那些作为时代号角的豪放词是他的主旋律,那么,这些别具情致的婉约词就是优美的和声。兼备豪放、婉约多种风格,这是与作者的身世遭遇分不开的。辛弃疾是从北方沦陷区来的武将,是力主抗金的志士,他的这种身份和志向,使得他很容易遭受打击排挤。因此,当他写国难之耻、写民族矛盾、写战争生活时,便有

许多慷慨悲壮之作;南归后,辛弃疾生活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一接触到他和统治者的冲突时,又逼得他不能不有所顾忌,有所节制,只得将抗金、恢复的大感慨,及其对当局的不满情绪,深藏于内,而通过委曲婉转的文学方式进行表达。研究辛弃疾婉约词,不仅能使我们从整体上对他的词有了全面而深刻地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对他的生平、思想和创作全貌的把握,甚至可以说,对了解婉约词风的历史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辛弃疾的婉约词和他的豪放词一样,都是艺术珍品。辛词把刚和柔结合得炉火纯青。刚柔相济的艺术,不仅在同一首词里体现到,而且在其大部分的作品中,彼此之间也有刚柔相济的体现。

四、善用比兴,寓情于景。

比兴是我国古代诗词创作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即譬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即寄托,“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两字合用,常指“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传达情感、观

念”。辛弃疾从北方“归正”的经历和他“主战”、“复国”的政治立场,使他在朝廷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因此,他的许多爱国词不得不用隐晦曲折的比兴手法来表达其对朝廷偏安政策的反感和渴望恢复河山的理想。最有代表性的是词人写于淳熙六年(1179年)的饯别词《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们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通篇使用比兴手法。上片极写暮春时节春意阑珊的哀怨之情,表面看是写时令,实际是自己处境和心境的写照,更是宋王室南渡后衰微国势的象征。结合这首词当时创作的政治背景,“惜春常怕花开早”二句,正是对南宋统治集团草率用兵,毁坏大好恢复局面的曲折反映。(按:宋孝宗即位生曾一度对金采取攻势,只因任用了徒具虚名的张浚,轻敌冒进,结果符离战败,失去大好时机。)下片宕开一笔,将宫怨题材推陈出新,通过叙写争宠的古事暗示现实,喻指宋朝廷权奸嫉贤妒能,借古讽今,融自身遭遇,国势日颓于一体,含蓄深刻。

词人继承了屈原《离骚》以“香草美人”为喻的传统技巧,塑造了一个屡遭迫

害打击的宫女形象,这一形象其实是作者“坚持理想,追求进步,而又孤立无援的化身”,在当时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这首词也因此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近人梁启超说它“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很中肯的。

再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首词也成功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赣江流水起兴,联想到几十年前金兵入侵江西,人民被屠杀蹂躏的惨状,特别是以鹧鸪“但南不北”(鹧鸪鸣叫的谐音)自比,借以抒发自己决不北去向金人屈膝的坚定信念,匠心独运。

另外,《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一词用“剩水残山”暗喻南宋偏安一隅,置祖国大好河山支离破碎于不顾的景况;《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一词以“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委婉折射词人所处的阴暗凄凉的社会环境等等,都是比兴手法的成功范例。

五、善用典

所谓“用典”,即指“诗文中引用的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辞海》语),以古比今,借古讽今。辛弃疾凭借其驾驭语言的卓越才能,其用典多而不滥,实而不滞,且能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词到了辛弃疾,开始运用大量的典故,因此前人有的认为他“掉书袋”。所谓“掉书袋”是指滥用书本材料来炫耀自己的渊博。辛弃疾的部分作品如选用和某一个朋友同姓的古人古事来对他颂扬,或全词集经语,都表现了这种封建文人的习气。但是必须看到,辛词更多地方的用典是为了托古喻今,像上举《永遇乐》、《水龙吟》等词所表现的,那实际上和他的比兴、寄托手法有其相通之处。

辛弃疾读书多,驰骋百家,转益多师。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

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词中用典,还能加大词的深度,使感情的表达更加曲折委婉:不似瀑布奔腾一泻无余,却像曲径通幽,迂回曲折,自有令人荡气回肠之美。如《贺新郎·绿树听鹈鴂》中的串典:“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送被贬桂林的茂嘉十二弟,曲尽柔肠,惜别痛楚之情溢于言表;同调《甚矣吾衰矣》:“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句,用唐太宗赞魏征典――不直接自诩,却胜过直接自诩,潇洒多情,不同流俗。同调《把酒长亭说》中:“铸就而今相思错,想当初,费尽人间铁”,用罗绍威典,后悔自己放走陈亮,造成如今相思不已,追悔莫及的错误,情真意切,读来感人肺腑。“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用谢安典,委婉道出自己不被理解反遭猜忌而又无处诉说的满腹辛酸,读来不由令人扼腕叹息。

正是因为辛弃疾工于用典,精于用典,才使他的词谈气魄时更恢宏,抒愤懑时更强烈,寄衷情时更深沉,表心曲时更动情;所到之处,无不十倍百倍地增添了辛词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打动着读者,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当然,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把词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词不仅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辛词喜用典、善用典,通过用典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乃人之共识。

六“以文为词”(散文化的语言)

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

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他用散文化的句法,并不违反词的格律规范,仍协律可歌。名作《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的名式,虽多是散文化,音韵节奏却依然自然流畅,活泼传神。在词史上,辛弃疾创造和使用的评议最为丰富多彩,雅俗并收,古今融合,骈散兼行,随意挥洒,而精当巧妙。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所说:“稼轩词龙腾虎掷,任古书中俚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天姿是何复异!”稼轩词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语不可用,合科规范而又极尽自由的艺术境界。

结语

【参考文献】:

【1】杨忠等.辛弃疾词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9.

【2】杨世锋著.两宋春秋【M】.辽宁:辽宁少年儿童出版,1994.

【3】陈大正选注.唐宋词【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

【4】钟铭钧.中华历史名人辛弃疾【M】.天津:新蕾出版社,1995.

【5】程郁缀,乔力,钱鸿瑛著.唐宋词:本体意识的高扬与深化【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王延梯.辛弃疾诗传【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辛弃疾词用典艺术浅探

辛弃疾词用典艺术浅探(转载:来自于互联网) [摘要〕辛弃疾词在宋词乃至整个词史中都占有极索高的地4卜于用典有很大关系.辛弃疾博学多闻,用典信手拈来,触处生奏.经史‘借助历史人物与事件表现自己的苦闷和悲演.他以文为词,常借典故发表议论,触典议为一体。他用典做到了形式多样,花样翻断,使人目不暇接。 「关健词〕辛词;共故,用典艺术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词史上的著名词人.其词是两宋词坛上的一座绚丽多姿的艺术峰峦,足以辉摇千古。他的创作,除了使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发扬光大外,在表现手法上也不落案日,勇开新路。仅从用典艺术看,辛词已臻于炉火纯青之境.在现存的六百余首稼轩词中,用典者竟占“六分之五”L}J,所用典故有一千五百多条,可谓蔚然大观。 一、辛词用典庞杂而广泛 辛弃疾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刻苦用功,潜心学业,好读书,善读书,“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达到“驰骋百家,搜罗万象”的地步。他博学多闻,用典 于经史子集无所不取。邓广铭《稼轩词编年浅注》对辛词收罗甚全,评说得当。是研究辛词的重要资料,郝青云据之统计辛词的用典,其出于“经”者有179处,出于“史”者有607 处,出于“子”者有441处,出于“集”者1328处,可谓庞杂而广泛。而且辛弃疾对有的著述研读甚深,从中取典甚多,其中,出自于《史记》的有117处.出自《后汉书》的有360处,出自《庄子》的101处,出自杜甫诗的190处,出自苏轼诗的163处.辛弃疾饱学博览,普于摊拾拈取古人旧事、典故和史实,紧扣词盒,精雕细凿,铺排衬砌于作品之中,天然随分,了无痕迹。他“创造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人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rCaJ同时.辛词用典甚密,一首词中往往数典并用.或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问题,或从同一方面加大育说的力度。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连用了王昭君远嫁匈奴、陈皇后幽居长门、卫庄姜送归妾、李陵长别苏武、太子丹诀别荆柯等数个典故.言人间别离自古多,有一唱三叹之效。其用典旁征博引,多姿多彩,为人钦叹.一首《满江红·席间和弘舍人兼简司马汉章》中有句“天与文章,呀万解、龙文笔力”,虽是称赏他人文章,实乃夫子自道,用以评价辛词,绝不过分。 二、辛词用典多托古喻今 辛弃疾怀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希望“了却君王夭下事甲点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但南宋统治者始终施行妥协投降政策,使他迭遭压抑,倍受摧残,金剑沉埋,报国无门,因此其作多抒发爱国情怀,也常抒写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许多古人古事,对他时有触动,他便常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如《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用三国时期刽据江东、对抗曹刘的孙权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多年来风尘劳碌,事业未成先白头的感慨.抒写了不为朝廷重用的孤愤.黄异《中兴词话》评其“铁心石肠发于词气间,凛凛也”。《八声甘州,戏用李广事,斌以寄之》作于辛氏晚年被废置于上饶时,他读《李广传》.由此引起英雄失意、壮志难酬的慨叹。上片“恨漏陵醉尉”用典,表达对李广受派陵尉欺侮的同情,“桃李无言”则表达对李广的崇敬;下片写自己不甘罢职投闲,而希望像李广那样短衣飞马,谈笑慷概,再以“甚当年,健者也曾闲”聊以自慰,一吐胸中郁塞之气。如此用典,借古讽今之意甚明。他的门生范开为其词集作序.云:稼轩作词“果何惫于耿词哉?直陶写之具耳”,道出辛弃疾的创作动机。所以,辛词以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为主旋律,即使用典,也必反映他对时事的关注以及无法掩饰的孤苦心境。 三、辛词用典灵活多样 用典乃是“不指明出处地采用古人的语句或故事城幻,这样的采用。实际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十分讲究技巧。辛弃疾师法古人,又兽于创新,对各种用典之法驾轻就熟,兹举数端: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摘要: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是继苏轼之后又一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词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豪放悲壮,然而刘克庄曾在《辛稼轩集序》中这样描述其词风:“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①由此可见,稼轩词并不是单一的豪放,而是多样化并独具特色的。本文就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解读,并对其风格的形成原因作出探讨,希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原因;影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曾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②除此之外,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因此,他的词多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同时他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总之,辛词是卓异的:“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以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了极富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③ 一.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有所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善于陶铸经史子集语言,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进而形成了以豪放为主又兼有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1.粗犷豪放,热情洋溢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辛词的风格也以豪迈奔放为主。辛弃疾词豪迈奔放的风格表现在他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雄阔壮大的艺术境界,他的笔下,群山是“叠嶂西弛,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潮水是“望飞来,半空欧鹭,须臾动地鼙鼓”(《摸鱼儿》);景象是“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西江月》),壮丽雄浑;江天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阔大高远;英雄形象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战斗场面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还有“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的壮阔境界。④辛弃疾的词读完往往给人一种亢奋的感觉,这与辛弃疾的爱国热情是分不开的,读他的词仿佛是在听他诉说心中的满腔热忱。 说到豪放词,就不得不提到豪放派的另一个典型代表——苏轼。辛词与苏词存在相通之处,他们的词同样洋溢着豪迈的气息。苏轼的词风对辛弃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苏轼生活的北宋表面上还算安定,而辛弃疾生活的南宋却是风雨飘摇,战火不断,这就导致了两人在豪放词上的区别。辛 ①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③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④韩富军:论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南宋]辛弃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预热 1、正字音(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 2、辨字形(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 3、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正音。 提示:①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赏析探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上阕即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阕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门的愤懑、怨恨和痛苦。

论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

一、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在政治、军事上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以利国利民。他胸贮万卷,善诗能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是时代的最强音。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以雄浑为基调,亦不乏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二、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他是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因而作品中始终充满抗金激情,充溢着豪迈奔放之气;辛弃疾在南宋期间力主收复中原,与朝廷中的主和派政见不和,因此一直辗转任地方官吏,不但不被重用,甚至还受到排挤和打击,致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孤危”的境遇使辛弃疾大失所望,悲愤填胸,不平则鸣,蓄之则发,将其倾入词中,便形成了豪放中兼有沉郁悲壮之气;他隐居江西前后达二十余年,他不断参究佛理道书,以求精神解脱,同时寄情于山水,因而他的作品中也有恬淡清丽、婉约妩媚的词风。然而尽管仕途坎坷屡遭挫折,但他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爱国之心至死不变,因而他的作品中充溢着情意真切、千回百转之气。最后词人大呼“杀贼”,带着“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水调歌头》)①的绝望心情含恨而逝。他本想在战场上博取功名,然而历史的错位,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冾赋》)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并在词史上建立起一座丰碑。在辛弃疾的性格中,有作为英雄而为词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一面,也有作为一个文人情感丰富细腻的一面,故豪放风格与旖旎情韵,亦各级其能事。稼轩词的丰富多彩和永久价值,便都在这里。 三、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页。

辛弃疾的词特点

辛弃疾的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集》,存词600多首。 辛弃疾始终把洗血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和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扩宽。他现存的600多首词,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弃疾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的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委婉的词,也十分得心应手。他的许多描写乡村风光合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tangta),小声铿鍧(hong),横扫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nong)纤棉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弃疾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词中,在这些词作里,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对

抗金战斗的回忆。另外,在《贺新郎·陈同甫自东阳来过年》、《摸鱼儿·淳熙己亥》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过南剑双西楼》,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构成辛弃疾词的悲壮基调。 辛弃疾的词和苏轼的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阔达的胸襟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渗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著,构成了辛弃疾词的一大特色。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封面) 2013 ——2014 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任课教师:龚世俊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论文题目: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内容摘要: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苏轼的词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词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苏轼词的艺术成就 在苏词以前,北宋前期的词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这类词在抒写个人胸襟、拓宽表现领域、丰富艺术技巧方面均直启北宋中期的柳永及其后的苏轼。宋词至柳永而进入了繁荣期,其通俗普及非前代可比,但其词境却嫌狭窄,不过于离愁别绪之外增添了描绘都市的一面,仍未出“艳科”的藩篱。 词至东坡,始有意挣脱传统题材的束缚,把词从花前月下和香软丽蜜中解放出来,建立了新的范式。 (1)扩大表现功能与开阔词境。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美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人性;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他不止一次的浩叹“人生如梦”。所谓“人生如梦”既是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是指

辛弃疾词两首(公开课)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词意 1、自读——范读——正音正字——齐读; 2、生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3、师点拨重点词义,勾画重点注释,师生疏通意思。(熟读) 二、导语: 有些诗句,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但却能熟记于心,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课件】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大家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三、作者简介【课件】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词集。 2、宋金时期地图【课件】 四、整体感知 1、齐读两首词。 2、填写下表,明确相关内容。【课件】

◆解说1:“水龙吟”与“永遇乐”均为词牌名。 ◆解说2:从“登”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孔子曰“登高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得高,才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解说3: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五、鉴赏形象 1、两首词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词语,其中各有哪个动词最富表现力? 《水龙吟》:“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一个“拍”,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而且不仅拍,而且拍遍,到处拍,足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永遇乐》:“觅”。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更有寻觅不到的深深遗憾与苦痛。 2、同是写登临,词人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方法? (1)《水龙吟》:借景抒情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景写到人,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

辛弃疾独特的词作风格

辛弃疾独特的词作风格 摘要]辛弃疾的词作中大都表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其作品融合刚柔的美学理想和兼备雄奇刚健及深婉雅丽之美的风格特征,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并影响了后世词人的创作,对我们深入研究我国古代词作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辛弃疾词作风格雄奇刚健 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既有词人的气质,又兼具军人的豪情,爱国主义情怀浓厚。豪放词是他词作中的主导风格,雄奇开阔的境界、生动夸张的语言、悲而不颓的精神,构成其词雄深雅健的风格。更多相关资料、论文写作以及代你写等方法咨询请看我的白-度的号加我,乐意帮忙。在以普通事物为创作内容时,给予词作更深入的内涵,给人一种刚柔相济,摧刚为柔的美感。 一、雄深雅健 辛弃疾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辛弃疾词的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确立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一派,而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弃疾的词中饱含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自身豁达开阔的胸襟,以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虽然同为豪放派词人,但由于个体的成长经历、性格、接受教育的不同,决定了他们词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的不同。辛弃疾创造出来的词的意境更为雄奇开阔,他生动而夸张的想象更吸引人,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词人的笔下,沙场秋点兵被信手拈来,高亢的军威和如火的战斗激情被喷射而出。让人深思与感慨,引人深思,催人奋进。全词结构也有其显著的特点,前后

两片语意贯通,读起来荡气回肠,波澜起伏。全词集中体现了辛弃疾的词风,可以说是辛词的代表之作。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忧愁之情,身无报国之门的词人在朋友离去之后,把盏浇愁,内心充满了孤独和忧愁,他抽出宝剑,拨亮油灯,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了当年的战场,少时的作者,英勇无敌,曾率领数十骑于敌营中擒拿叛徒。嘹亮的号角声直冲云霄,辽阔的土地上,士兵们正在分食肥美的烤肉。此时鼓瑟共鸣,反映边塞生活的雄壮的军乐响彻天际。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这首词有力地表现了报国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全诗写‘壮’,基调豪迈高亢,大气磅礴,结尾又融入了悲凉的基调,使词意跌宕起伏,在艺术上具有独创精神。”因而构成了辛弃疾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而苏轼的豪放风格本身就是其性格的体现,跳荡流溢的奔放中展现着他自由乐观开朗的性格,他把那样自在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莫测的篇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相对于苏的豪迈洒脱,辛弃疾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慷慨悲壮、激情飞扬之感。 辛弃疾文武双全,从小励志上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现实让他没能实现理想,人生理想的破灭使他的内心长期压抑,他的词风自然而然是豪迈中带有悲壮,澎湃而又忧思,沉郁而又苍凉。政治理想和现实社会的矛盾,黑暗势力的排挤打压,决定了他的词不能像苏轼那样旷达洒脱。从岁月流逝中他感到了人生的短暂,壮志难酬,他的内心越来越压抑和痛苦,这种痛苦无人诉说,他只有在自己的词作中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 辛弃疾词作中彰显军人风范,那种勇毅和刚强不是普通人所能表现出来的。像“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马革裹尸当自暂,峨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等等,无不表现军人特有的豪情壮志,气冲牛斗,并且与那些和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勇士,他给予高度的赞美。他的英雄情怀与现实的绝望交织在一起,大起大落,给人感情上以强烈的冲击。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上片即景抒情,缅怀历史人物,寄托个人感慨。作者登上北固亭,纵览“千古江山”,凭吊历史遗迹,自然要联想到在这里出现过的建立英雄业绩的孙权和刘裕。面对南宋偏于一隅的现实,作者对孙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3年第1期(总第53期)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杨永锋 (丰镇市电大工作站) 刘克庄评辛弃疾词“大声镗鞑,小声铿镯,横绝六合,扫空万古”。他直接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派词风。但二者仍有着风格上的细微差别:苏词雄壮,辛词悲壮;苏词“横放杰出”,超旷、飘逸,辛词“潜气穴转”,豪放中带有苍凉沉郁的色彩;苏轼“以诗为词”,笔力矫健,辛弃疾“以文为词”,能刚能柔。 辛弃疾不仅继承了豪放词风,而且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形式,形成独特的风格,开创了辛派。传其衣钵者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爱国思想,以词抒发感慨、发表政见,把词推向抚时感时、散文化、议论化的道路。他们的词作较少婉约派词人的柔弱绮靡,也缺乏格律派词人精切的音律和秀丽的词藻。但却有恣肆粗犷的风格和高昂不凡的气势。在陈亮的《念如娇?登多景楼》,刘克庄的《贺新郎?北望神州路》,刘辰翁的《柳稍青?铁马蒙毡》中,都透着爱国的激情,泄着报国无门的忧愤。词作中以古喻今地劝导昏腐的南宋朝廷来抗击金兵,收复失土,在豪壮中又不乏无可奈何的悲愤与沉郁。“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 辛词的第一艺术特色就是意境宏阔。作者那容湖纳海的胸襟使词作的境界不同凡响,与其宏伟的政治抱负相联系,作品中常出现阔大的场景和飞动的气势。在《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一词中,“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何等的气魄,何等的意境,使人读后不由得不生豪气,不由得不浮想翩翩,令人感到作者的浩气与宇宙同在。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中,上片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与下片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都是大手笔。词人时已暮年,但并未叹老嗟卑,而是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故上片以悲壮阔大的景写心中滚滚思潮,而把词人那悲慨与愤壮的心情表现的一览无余。下片通过赞扬开创伟业的孙权,使得词的气魄更显宏大,词情也转为高昂。粗看“吞虎食牛”、“高唱入云”,实则百感交集,并入笔端,也只有这宏阔的意境才能泄作者心中的那份感慨。词作表面高屋建瓴、痛快淋一】2一漓,内涵忧心忡忡,吊古伤今,满腔悲愤之情含而不露,深深寓于慷慨纵横、洞见肺腑、豪放不羁的意境之中。 辛词第二艺术特色是在表现手法方面。在表现手法上,一方面注意以传统的比兴来曲折地表现百折不回的战斗精神。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词因作者处境孤危自不能剑拔弩张,故全用比兴,托物寄意,构成全词象征性体系。上片借景抒情,写词的人的惜春,表现出词人对国事的担忧。然惜春亦非词人本意,这春残春归的自然景观实际是印在词人心上的日暮途穷的南宋社会图示,惜春正是作者对国事日非的哀叹和对时光流失的惋惜。下片用典使事,写了词人对自己身世浮沉的感喟。“长门事、拟准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在《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一词中,作者以飘零的桃李与怒放的荠菜花对举,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厌恶。 在表现手法上,另一方面辛弃疾还恰切地运用大量的典故以古喻今,加强了词的表达力。如《鹧鸩天》中“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三句一句一典,含而不露,深刻表达了词人对无端被弹劾免职的愤懑和牢骚。又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词人几乎是句句用典,借怀古之言,泄伤今之意。辛弃疾词多用典故,曾有所谓“掉书袋”之讥,岳珂《程史》亦责此篇甩典过多,其实不然。辛弃疾学富百家,包汇万象,词作中,经史典故,融贯生发,他绝非借用典而炫耀博学,而是运古生新,与词作中的思想感情交相融汇,因此,往往收到言简意赅、一语破的之功效。杨升庵《词品》推这首《永遇乐》为辛词第一,确非过誉之词。 辛词的第三个艺术特色就是在语言技巧方面,不仅采用古、近体诗的句法,而且吸收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及经书上的句子。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就采用了古、近体诗的句法。全词既有符合古体的句法——押韵,且字数不限,又有符合近体诗的句法一对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就押韵且对仗,(下转第20页)  万方数据

陆游词的用典艺术

陆游(1125—1210),南宋(1127—1279),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召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 陆游的主要作品集有《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等。 他以诗歌闻名,一生留诗九千余首,与他的诗歌相比,其词作数量就是少之又少了(据《放翁词编年笺注》一书,共有词作145首),故其词名远不及诗名。这是因为他对词存有轻视,基本还像北宋人一样把这一新兴体裁视为“小道”和“余事”。他的词学观,在“靖康”南渡、词人普遍转变词风而以词作为抒怀言志之一体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十分保守和不合时宜。总的说来,他十分轻视词体,对词的抒情性质有一种矛盾和迷惘的态度,甚而菲薄旧作,对自己未能免俗地写过一些小词感到后悔。比如,他在《长短句序》(载《文集》卷十四)中这样写道:风、雅、颂之后,为骚,为赋,为曲,为引,为行,为谣,为歌。千余年后,乃有倚声制辞,起唐之季世,则其变愈薄,可胜叹哉!予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今绝笔已数年,念旧作终不可掩,因书其首以识吾过。 在另外一篇《花间集跋》中,他更通过谴责花间诸人而菲薄词体道: 《花间词》皆唐末五代时人作,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流宕如此,可叹也哉!或者亦出于无聊故耶? 他对词的观点在六十五岁前后发生变化,对词体的态度有褒有贬,但因其大半生都对词的保守偏激的轻视态度以及他对于词独特的审美方式缺乏了解,使他对于词的创作缺乏热情,因此词作的数量和质量远远逊于他的诗作。 但是陆游的词具有一个厚积薄发的文学大师的独特风采和鲜明的南宋时代特色,足以在南宋中兴词人群体中自成一家而毫无愧色。 集评: 明代慎说陆游词“纤丽处似淮海(观),雄慨处似东坡。”毛晋添一句说:“超爽处似稼轩。”—笼统,泛泛比较

论姜夔词的艺术特点

论姜夔词的艺术特点 摘要:本文以《扬州慢》为中心论述姜夔词的艺术特色,从序和文的结合、以虚处传神、善用虚笔的手法、化用前人诗句和诗意及音节谐婉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姜夔词艺术风格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的社会身份是浪迹江湖、寄食诸侯的游士。青年时代,曾北游淮楚,南历潇湘,后客居合肥,湖州和杭州。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当世名流如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朱熹和萧德藻等人都极为推重,虽终生布衣,名声却震耀一世。 陈廷焯评:“姜尧章词,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清真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梦窗、玉田诸人,未易接武。”及“白石长调之妙,冠绝南宋。”①黄升道“白石道人,中兴诗家名流,词极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②他开创了清雅词派,对南宋后期词人及至清代浙西词派都有很大的影响。姜夔现存词仅八十四首,却得此殊荣。值得我们研究。下面我就从以《扬州慢》为例,来论述姜夔词的艺术特点: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 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一、序与词的完美结合 姜词在形式上的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词作往往配有精心结撰的小序。苏轼之后,词题序已成为常例,但姜词的小序却有新的发展,它不仅起交代创作缘起的辅助作用,小序自身也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如同韵味隽永的小品文,与歌词珠联璧合,相映成趣。白石词除一些小令外,大多有精美的小序。序与词是一个整体,一散一韵。“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这段是词的序。白石的序有两类:一类与词的内容完全不相干:如《长亭怨慢》中借瘐信《枯树赋》作序以寄托思念。另一类是序言与词的内容相配。如这首《扬州慢》序中交待了时间(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日),地点(扬州),事件(过维扬,四顾萧然)。对于后一类,“白石小序甚为可观,苦与词复,若序其缘起,不犯词境,斯为两美。”③即词的内

宋词艺术成就的巅峰之作赏析

宋词艺术成就的巅峰之作赏析 文/老桂 唐朝是诗的国度,宋朝是词的国度,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宋朝几位大词人的一首代表作。这个很难选择啊,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只是小编的一己之言,各位也可以积极发表意见。 1、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6、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7、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8、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9、秦观《鹊桥仙》

辛词的艺术成就

辛词的艺术成就 https://www.360docs.net/doc/7012898092.html, 2012年01月19日08:59 来源:中国文学史 意象的转换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鲜明独特的意象往往体现出诗人的个性风格,而意象群的流变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诗歌史的变迁。相对而言,唐五代词的意象主要来源于闺房绣户和青楼酒馆,至柳永、张先、王安石、苏轼而一变,他们开始创造出与文士日常生活、官场生活相关的意象和自然山水意象。至南渡词又一变,此时词中开始出现与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意象。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 本是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在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体验。他既熟悉军事 上沙场,再建武功。因此,当他“笔作剑锋长”时,刀、枪、剑、戟、弓、箭、戈、甲、铁马、旌旗、将军、奇兵等军事意象就自然而然呈现于笔端,诸如“千骑弓刀”、“倚天万里须长剑”、“嵯峨剑戟”、“却笑将军三羽箭”、“边头猛将干戈”、“红旗铁马响春冰”和“斩将更搴旗”等军事意象频繁出现,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而下面这类词作: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摩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 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貍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上片) 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续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也反映出两宋词史的又一重大变化,即男子汉气概的激扬,词中女性柔婉美最终让位于血性男子的力 度美和崇高美。

辛弃疾词两首语文教案素材

辛弃疾词两首语文教案素材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辛弃疾(_40 __),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_61年),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liu_https://www.360docs.net/doc/7012898092.html,.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_81年)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宁宗嘉泰三年(1_年)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__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__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次年,韩侂胄被杀.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1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意境阔大,雄奇恣肆。 (2) 1.时空的跨越与跳跃。 (2) 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统一 (3) 二、巧设意象群 (4) 三、刚柔相济(雄奇刚健、深婉雅丽) (5) 1、刚(豪放) (5) 2、柔(婉约) (6) 3、刚柔并济(豪放与婉约兼备) (7) 四、善用比兴,寓情于景。 (8) 五、善用典 (9) 1、大量运用典故................................................................ 错误!未定义书签。六“以文为词”(散文化的语言)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1)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 摘要: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他是生活于南宋时期的以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其作品融入他所生活的时代遭际的悲剧,南归后心态的变化。词作中表现出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融合刚柔的美学理想和兼备雄奇刚健和深婉雅丽的风格特征。辛词不仅具有刚柔相济的艺术特征而且辛词意境宏阔,巧设意象群,化旧为新,使典用故,“以文为词”兼比兴,“无法而有法”等艺术特征。虽继承苏轼之词,却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蔚然成派,艺术光彩久而弥新。 关键词:辛词,艺术特征,比兴,“以文为词”,用典 一、意境阔大,雄奇恣肆。 辛弃疾出生于北方沦陷区,21岁(公元1161年)即聚众加入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献身复国大业。南归后不得朝廷重用,屡官屡罢。其将才相略无处施展,北伐宏图蹉跎成空,因而只能把一腔报国无门的抑郁和忠愤尽托于词。无论高楼远眺,把酒饯别还是移官归隐、谈经论史,辛弃疾总能运其生花妙笔营造出浑厚苍莽、大气磅礴的艺术境界,传达其作为战士和民族英雄的沉思与浩叹。 辛弃疾作为“弓刀游侠”(《谭评词辨》评辛词[念奴娇]“野塘花落”语),其爱国词常写雄奇壮阔的景象。他的词里,有塞外沙场的“点兵点将”(《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也有“楚天千里清秋”的慷慨悲凉(《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有“塞北江南”、“万里江山”的故园之思(《清平乐·绕床饥鼠》),更有“平戎万里”、“整顿乾坤”的报国之志(《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酣畅的笔墨,飞舞的气势,不羁的情怀,构成了辛词雄放、沉郁和悲壮的风格特征。具体说来,辛词阔大意境的创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时空的跨越与跳跃。说辛词的意境“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刘勰《文心雕龙》)也并非溢美之词。辛词《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中有“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前三句用典,追叙刘邦知人善用,拜韩信为大将,东进三秦,击败项羽所立三王(即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平定关中事;后三句从怀古转向现实,慨叹南宋王朝危在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

辛弃疾的词 1.生平 爱国词:塑造英雄形象,表达英雄情怀(年轻:虎啸风生、充满活力; 南归:壮志难酬、悲愤;退隐:长期退隐、借酒消愁、一腔愁苦。) 农村词:平逸 内容{ 爱情词:通径直白 闲适谐谑词 2.词作{ 意象:战争军事意象等,抒情意象军事化 艺术成就{ 手法:“以文为词”用典多,善用比兴 风格:风格多样化;个性化风格;刚柔相济、亦庄亦谐 词史地位、影响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诩,渴望成就英雄的伟业,他钟情、崇拜英雄,抒写出英雄的精神个性。(少年的辛弃疾,是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气势豪迈,虎啸风生;进入中年后,经历了人世的危机和宦海浮沉,他已无法点兵沙场,只能在落日楼头,摩挲抚剑,面对友人,弹铗悲歌;到了暮年晚景,辛弃疾已是“头白齿牙缺”的衰翁。虽然他仍执着于功名事业,但已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狂傲与乐观,而常常陷入失望之中,)稼轩词所展示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丰满的英雄形象。 (2)心灵世界的拓展。辛弃疾对词的心灵世界也有深广的拓展,他继承并发扬了情感世界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的创作精神,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 (3)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他对生活地区的村民和山水景致作了多角度的素描,给词世界增添了极富生活气息的的一道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景线。如《清平乐》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人用剪影式的手法、平常清新的语言素描也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画和人物速写图。在唐宋词史上,也唯有辛弃疾展现过如此丰富多彩的乡村图景和平凡质朴的乡村人物。 辛词的艺术成就 (1)意象的转换。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稼轩词所独具的艺术特色。鲜明独特的意象往往体现出诗人的个性风格,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使得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①直接写刀、枪、剑、甲、弓等,把军事意象自然而然地呈现于笔端,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②辛弃疾以其特有的眼光观物,任何普通的景物都能幻化、创造成军事意象。) (2)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稼轩词不仅转换了意象群,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他从前代诗赋中吸取语汇并独创性地用经史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的多样化风格。内容的博大精深,变现方式的千变万化,语言的不主故常,构成了稼轩词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最能体现词人个性风格的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两种词风,悲壮中有婉约,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是稼轩词风的独特处。辛词风格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嬉笑怒骂,皆成佳篇;亦庄亦谐,俱臻妙境。稼

从《永遇·千古江山》看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运用

从《永遇·千古江山》看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运用 辛弃疾在词作中用典之所以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在历史上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关健就在于词作中把典故的运用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历史发展趋势及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地揭示了那个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进步的思想内容,从而使他那种进步的政治理想,统一祖国,恢复中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充分地表达,使词作充满了引人入胜,鼓舞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典故本身,有其客观的历史内容。典故用得好,不只在于类比贴切。而更大的好处在于借古人,古语,古事抒发了现实人的思想感情,赋予朝气蓬勃的新义。通过好的,恰切的典故暗示和启发,可以大大丰富作品中的想象,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饱含无穷无尽的容量。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他生活于宋金对峙的南宋,在这个乱世中,他终身把恢复中原做为己任。无论是率领义军抗今,活捉判贼,呈献“万字平戎对策”创建飞虎军……都可以说明爱国思想是他一生的行动指南。这一点在其作中可以找到,特别是爱国词作的典故运用,更能很好的说明。 一:立意高远,影射现实,充分表达了作者渴望抗战 的急迫心情。 《涌遇乐·千古江山》一词,通过历史上武功卓著的英雄人物的

仰慕和歌颂。表达了他渴望抗战的心情,词作开篇写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射歌台,风流总被,雨打吹去。斜阳草树,寻长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是词中的第一处用典。在这里词人登上北固亭缅怀往古,念天地之悠悠,思古抚今,不胜感叹!他首先想到了做镇东南,在京口打退来自北方的强敌孙权,接着又想起了刘裕。在那偏西的太阳照耀着的草木丛生的荒凉去处,有普通百姓居住的街巷,南朝的宋武帝刘裕曾经住在这里。他早年起兵京口,平定桓玄叛乱,又曾统帅大军北伐占据中原的鲜卑族,先后灭南燕,后秦,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回想那时的情况刘裕的大军兵强马壮,刀枪箭戢,金光闪闪,那威悟雄壮的姿态,简直如猛虎一般。然而现实却让人心寒,以宋高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偷安江东,,忍耻忘仇,两厢对比,使人不难体会出词人对统治集团的无情的鞭挞。 这一点我们联系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典故的深刻内涵及作者高远的立意便会了然于胸。 这手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这时,宰相韩佗胄正在准备北伐。闲废了十年之久的辛弃疾于一年前被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天,又被任命为知镇江防务地京口,表面上看来,朝廷对的元老重臣似乎很重用。实际上是韩佗胄急于建立个人功业,只是利用辛弃疾的身份和主战派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词人怀着渴望战斗的迫切心情,一到任就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以了却北伐抗金的宿愿;但对于韩佗胄独揽朝政,轻敌冒进的想法和做法又有心忡忡。使他清醒地认识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