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现状与发展研究

国画现状与发展研究
国画现状与发展研究

国画现状与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就国画发展现状及前景展开探讨,对如何感应外来文化、正确认识美学价值、思考国画艺术的文化发展进行研究,对推进国画艺术的多元化提升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国画;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191-01

一、国画艺术发展现状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国画艺术最早呈现出了生活流与伤痕艺术,该类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核心意义,画家们经历了生活坎坷后有感而发,在作品中抒发了真实的情感。从另一侧面则反映出,国画并没有在较高的层次水平上有所突破,因而没有真正散发出艺术作品的耀眼魅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创作者们无不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取舍,即他们在与时俱进的寻找属于自身的坐标点,进而意图形成全球性的开放意识,同时时刻不忘追怀传统文化进而激发寻根意识,科学促进现代艺术感与民族艺术性的完美融合与有机统一。许多现代艺术家在纷繁多变的现实世界中更加向往返璞归真的境界,因此他们基于理性观念发掘民间艺术,并采用意向造型等方式手段进行实践创作,令艺术作品在时空、透视、色彩、解剖等层面散发出了富于童趣的情感,显示出了旺盛、富于内涵的生命力。

浅谈中国画笔墨(精)

浅谈中国画笔墨 王千 中国画能够独秀于世界画坛,除了它的收敛众景、计白为黑的构图法则之外,还有一个就是通过丰富多彩、诡谲变幻的笔墨语言表达出独有的画面效果。笔墨,是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上的术语,亦可作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单从技法方面来说,“笔”是指勾勒、皴点等笔法,“墨”是指破、积、烘、染等墨法。本文认为笔墨主要有技法和精神气韵两个层面,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是相对独立的。对于笔墨来讲,意象是第一位的,笔墨从属于意象。笔墨是中国式的绘画语言,也是中国写意画独特风格的命脉。无论是写意花鸟画笔墨发展的历程或是中国画家个人笔墨的修炼过程,也都体现着笔墨精神的重要性。经过历代画家对中国画的研究,尤其是笔墨书法化、绘画的终极境界便不再是以优秀的笔墨创造去展现逼真的造型对象,而是以优秀的笔墨创造去抒写适意的主体精神。 笔墨是传统水墨画的主要技巧方式。它原出于对媒介材料的把握,在历史过程中积淀为高度成熟的视觉“语言”。它具有灵活的结构性,稳定的程式性,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文化符号意义。笔墨不同于“肌理”。笔墨受制于造型又超乎造型之外,是手段亦是目的。画史上,笔墨高于并重于色彩。笔墨有高下优劣之分,其衡量标准是有传统共识的。不同的笔墨形态、风格与不同的艺术品位和精神(人格)品位相关联。由这种关联体现的笔墨品质被称为“格调”。它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对笔墨的最高要求。笔墨对于绘画者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一种表现主题的媒材,更重要的是一种带有观念和文化指向的语言,中国画借助线、墨、色等手段,在绘画中表现为一种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从王原祁传统文人笔墨重性情化到现代实验水墨画家徐冰笔墨中的表现性和抽象性的呈显,笔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从而使绘画的抽象性与具象性之间存在着"似与不似"的美学观念。“游”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人格力量以及审美情操之间的一个中介,艺术的魅力也全在一个“游”字上。游则动,动则灵,则有生命力,中国艺术的最本质的因素就在于表现人的生命精神、哲学精神。正是在“游”这种美感心态和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渊源下,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才那么韵味无穷,那么轻松、自然、豪放。“观万象达于心而后立象”,“游心”于笔墨,表现出来的才是画家所要塑造的艺术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中国人的美意识。《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将山水画分类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墨笔山水)、浅绛山水(淡着色山水)、小青绿山水和没骨山水。从山水画的萌芽期魏晋南北朝始至隋唐五代日渐成熟,直至两宋形成了繁荣的景象,到元代达到了高潮,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山水画走向了没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仕隐分工”,形成了隐士阶层,隐士们厌烦世事纷繁,回归自然,深入山水,通过自然山水以“畅神”“澄怀观道”,追求“天人无际”、“天人合一”。 使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宗炳起了巨大的作用。宗炳的《画山水序》以及王微的《叙画》作为山水画初期的山水画理论,是难能可贵的。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山水画,是吸收自然之精华,天地之精华,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 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换,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换,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状深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从古代起,中国的山水画的特点是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日本古代虽然也是学习中国画的技法,但日本的风景画始终没有人或动物出现,显示的是宁静的气氛;从唐朝开始,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的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李思训,他发明的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表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宋代的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他的风格,形成一种派别。 南派以被评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诗人王维为滥觞,运用披麻皴和宋代画家米芾发明的雨点皴或叫米点皴,多用墨色少用颜色表现蒙蒙细雨中的江南丘陵,后来发展到只用墨的水墨山水,王蒙、倪瓒等画家发展形成了南派风格。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从明代后期到清朝时,山水画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格式套路,画家不再观察自然,从临摹古画技巧入手,随意摆布画中构图,虽然明、清时期出现许多花鸟画和人物画的大师,但山水画的发展停滞不前,《芥子园画传》更将山水画变成一种八股。 直到近代,山水画又重新发展,新一代大师如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造自己的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傅抱石和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国画巨幅山水的先河。现代又出现许多表现新的题材的年轻山水画家,用国画技法描绘黄土高原、西北大漠、西藏雪山、热带雨林,甚至境外各国的风景。山水画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山水画也有它自己的艺术传统。这首先表现在: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为此,要求山水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满足于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要求画家把对自然景物的认识与感受,与被描绘的客观对象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这种融合中,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景象,同时又包含着耐人寻味的意蕴。当然,延续了近千年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唐代有王维、李思训等山水画家,后世称为“南北宗”;再以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高峰时期——宋、元的山水画来说,大体经历了北宋、南宋和元代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山水画呈现出彼此不同的面貌和意境。 北宋特别是前期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如北宋最著名的山水画家范宽、郭熙和王希孟的作品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现存的范宽最重要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图》,描写北方雄伟的高山峻岭,一座巍峨的山峰几乎占满了大半个画面,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整个画面笔墨浓重粗壮,通幅无一败笔,于沉雄之中见精微。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描写北方早春时节清晨的景色,着重表现自然界不同季节的不同特征。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长卷,成功地运用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表现手法,以浓重的色彩,宏大的气势,描绘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和壮美,抒发了画家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浅谈近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发展

浅谈近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发展 内容摘要: 自1840年英国侵略者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侵略更加肆意疯狂.他们通过经济的掠夺,使我国的封建经济制度受到严重的破坏解体.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也遭到前所未有的操纵与控制.致使我国逐步沦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统治的日趋崩溃,失去了对文学艺术的控制,近代再没有皇家出面组织美术活动.然而富有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并不麻木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百余年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进行反抗斗争.伴随着时间的脚步,取得了不断的胜利.在孙中山领导的金民主主义革命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和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资产阶级新民主革命给美术带了新生机,是过去为封建社会及其统治阶级服务的美术,改变成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美术。中国革命促使美术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时代的要求来看,近代中国画虽然受到压制和排斥,但是在广泛吸收、借鉴传统中国画及多方面艺术影响的同时,它依然按照自身的艺术规律有生命的发展着。 关键词:传统中国画山水画花鸟画近现代中国画海派吴昌硕齐白石 正文: 在中国古代称绘画或为丹青或为水墨。自从西洋画大量传入后,才对应出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名称“中国画”。受外来艺术的冲击,中国画坛传统绘画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发生了变化,逐步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作为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运动,太平天国在建立农民革命政权,提出反对封建政治纲领的同时,对于文化艺术也很重视。一方面取缔、改造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雕塑、绘画、打倒“圣人”孔丘的偶像,反对描绘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及仙佛鬼怪的人物画。另一方面,重视民间美术的宣传作用和组织管理,设有专业的机构,将民间画工、画师以及手工艺人组织起来,进行壁画、建筑、彩绘、年画、石刻等制作。现存太平天国的美术作品尤以壁画为多,浙江绍兴、金华、安徽绩溪、江苏苏州、江宁、宜兴和南京等地有这一时期的壁画遗存。较多表现的是富有装饰意味、喜庆吉祥的花鸟和山水。伴随着历史的推演,中国近现代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革,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又也要求中国画适应新的审美需要,在文化知识界展开了对传统绘画的分析批判。 传统的中国画充分表露画家对当代生活的兴趣,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肖像画得到了重视,提出了“悟对通神”“览之若面”的要求,事实上这是士大夫阶层要求自我表现的一种反映,也从而使山水画和花鸟画得到了发展。花鸟画的发展要晚于山水画。山水画的发展和当时的玄思想盛行以及玄学之士标榜隐逸有关。在这一时期并未出现独立的山水作品,只是山水多作人物的背景和环境的衬托,较为古拙。由于题材表现技巧的不断丰富,渐渐的使山水画不但从人物故事的背景中独立出来,而且形成风格炯异的两种流派。展子虔、李思训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而细密,赋色工致浓丽,开创了金碧山水一派;而吴道子画山水笔迹豪放;王维以诗人画创“破墨”山水,抒写文人情怀;王洽画松石山水则疯癫狂致,创“泼墨”之法;张璪的一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主张从一个侧面道出一个艺术家对山水画的创作的追求与理解,等等。在盛唐之时,山水画启立门户,形成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发展体系。

中国人物画发展史

中国人物画发展史 ?2010/10/10 10:22:30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画科之中,人物画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我国最早的人物画出现在新石器时期,作为一种纹饰绘制在彩陶等生活用品上,如《人面鱼纹》、《舞蹈纹》等。在《人面鱼纹》中,人面为圆形,眼、鼻、口都用直线表示,口角两边各画一条鱼,表示对渔猎收获丰收的希望。而出土于青海大通县的舞蹈纹彩陶盆,是最早的具有情节的人物画。画中五人一组,手拉着手,排成一线,人头南向左侧,发辫摆向右边,表现出舞蹈的动势,反映了原始人类朴素的欢乐。这一画面不再是那些只有象征意义的图腾或只具有一般装饰作用的动物纹样,而是直接表现了人类的现实生活。它说明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物画造型虽然极其简单质朴,但已开始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并开始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象概括力和想象力。 当我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社会分工日趋明确,专业画工开始出现。据史书记载,商朝初年的宰相伊尹曾画了九个君王的形象来劝诫商王成汤、殷高宗武丁命人画梦中宰相,并以此像求人,这大概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人物肖像画,说明夏商时期人物画就已经开始发挥一定的社会效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需要。进入先秦以后,随着宫殿壁画的盛行,帝王功臣之像成为主要的题材。相传孔子曾经参观周代的明堂,看到墙壁上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且各有善恶之状。又看到“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庆,南面以朝诸侯图”,这可能是最早的历史故事画了。当时的人物画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政教和贵族生活服务,所以得到上层阶级的重视而迅速地兴盛起来,并在技法上得到很大的提高。现在所能看到的春秋时期的楚国帛画,如《龙凤人物图》、《人物御龙图》无不充满着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浪漫主义的倾向,也同时说明了线描在当时已成为人物画造型的主要手段,而单线平涂法作为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手法由此已经确立下来。 汉代人物画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无论是画像石、画像砖、木板画、漆画、帛画、墓室壁画,几乎都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人物画在汉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更加深远。同时有系统、有规模的绘画活动被统治者广泛利用,如西汉甘露三年,皇帝为了表彰抗击匈奴有功的十一位大臣,“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东汉永平二年明帝双命人画中兴名臣二十八人像于洛阳云台,在当时都起到了很好的、宣扬政教的作用。然而当时人物画成就最为突出的还是汉墓帛画,如《软候妻墓帛画》、《软候子墓帛画》等,无论是线描技法、想象力、还是复杂画面的构图能力,都远远超过前代。可以看出汉代人物画虽仍处于稚拙阶段,表现手法还欠精致,但它对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的人物画发展,已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人物画的发展成熟期,开始注重系统的绘画技法,脱离了前期的稚拙风格,出现了许多以人物画驰誉后世的大师。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当时的画家有百人以上,而且都有一定成就,如三国时期吴国画家曹不兴作巨幅佛像,心敏手运,须臾即成;东晋画家戴逵图圣贤人物,情韵连绵,风趣巧拔;东晋画家顾恺之写《女史箴图》、《洛神

国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国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国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下面我们来看看国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大家前来查阅。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选题背景应对该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研究意义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要求字数在800字左右) (一)选题背景国外: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关于题款在中国画中的作用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外没有发现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和重大贡献。国内:对中国画题款的研究早在明清时就有人对其进行论述,如: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李方玉、朱绪常《中国画的题款艺术》,张岩的《试论中国画的题款与题跋》,徐亚非《中国画的题款艺术》,沈树华的《中国画题款艺术》等,这些论著都只限于对题款的形式、特点、样式方面的论述总结。都是从题款的形式、特点构图等方面论述,内容大都是绘画时的心德体会,而对题款在画面中的空间表现关系、审美表现、构图等很少提及,即便提到也是借用别人的观点,寥寥数语,也都没有进行深刻详细的论证。对题款在画面中的各种表现缺少深入的挖掘和系统的阐述。正是这样就启发了我对本选题的研究。因此,对题款在画面中的各种表现形式无疑是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对画作题款时怎么题?题在什么位置?题款对画面有什么影响?题款在画面中有什么作用?等等方面起到一定的补充和参考作用。同时,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审美取向上也做了清晰的梳理,为了解和研究中国画的历史也有一定的帮助。对于解决题款在画面中的表现,不仅仅从题款的形式、结构上去研究,更应该从与画面的空间关系、审美追求上去分析,讲到与画面的空间关系就涉及到落款的位置,讲到与画面的审美追求就涉及到文人画中的诗书画印的结合,不但包含书法的用笔,诗文的和谐,也包含了用印的考究,因此,研究题款在画面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意义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尤其是伴随着文人画的不断发展和兴起,题款和绘画的结合更加的讲究。题款在画面中的表现丰富了绘画的内容,同时也使画面的空间和审美更加的丰富。自古有“书画同源”之说,随着文明的’发展,文字和绘画的功能分工明确起来,绘画单靠图画形象也不能使观者一目了然其内涵,因此便加以文字说明,也就衍生出题款。用

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与当代艺术潮流的走向

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与当代艺术潮流的走向 应四川茂鑫红色文化书书院应聘之语,邀与我们在校应届毕业生来谈论中国当代绘画与当代艺术走向。若论作者资格,与其资深老画家和艺术界各位学者,那必是不够格的。其一,文化知识底蕴不够。其二,对于本专业知识的了解也没有过多的研习。因此,凡绘画史论之言只能听他人,不能自叙。今厚脸论侃,不觉不能服及读者,然言语自由,写作无罪,仍见笑与大家。 观今中国画的发展,如果单从绘画史论来说中国传统绘画,莫过于太繁琐,显然一大堆陈芝麻之事件,大家几乎都知晓。然而走进今天的传统绘画界来看,不免难发现,传统绘画在大时代下在衍变,已成为当今绘画史上一大焦点。作为一个从旁观到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来说,对其发展应当是要辩上几句的,为此,观者若有异议,我自是无法共鸣。 众所周知,国画发展至今,已逐渐进入变革的过渡时期。自中国本体绘画与西方绘画碰撞、摩擦、与融合之际。“变”则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所谓的“东西阴阳”之分,早已成为20世纪初期话题。而这一批改革画家徐悲鸿、陈师曾、林风眠、高剑父等都已成改革画家里开创性画家之一,为中国美术史画上了重要的一笔。然而在当下,中国画的过渡,作为一名当代的国画本科艺术生,面对艺术大千世界的发展,依然存在着许多疑问与观点。比如说:其一:中国画与外来绘画的嫁接,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该如何走?当然,创造成多元化趋势的发展是必然的。然而,在选择画种嫁接时,是否可以移植与适合中国绘画发展或与名族文化较易融合的呢?或是取其精华,而不是”拿来主义“? 西画的引进。东西绘画阴阳之说。所说的不过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的区别,虽有大相庭径之处,却也能相互融合。西方注重写实、明暗、光影。而国画却着注重于写意、趣味、身临其境。不论“重形轻意”还是“重”意轻形,或是光影、透视、明暗。两者之间却存在于东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而我认为传统绘画之根本在于“道儒家哲学”因而国画写意却为首要,其次为形体。就如顾长康所说的“传神论”或白石先生所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作为精髓,该为保留,以传后世。至于全盘抛弃之说,那便是太过之鲁莽。 东方绘画着力于写意,出自中国道家精髓,而西方绘画讲究以科学性的实用。两者之间其实是在文化上存在着“东方哲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矛盾;唯心与唯物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东西绘画融合取其重点十分重要,这就在于画者致力于东西之分。如近当代许多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关山月、傅抱石、黎雄才等,取其西方绘画色彩、结构、素描关系等来融合当代山水画,开创了当代山水画的新的面貌。 当然,日本岩画的引进。在当代中国画嫁接外来文化之中也是影响颇大的。从文化差异上来说,日本古代到明治维新时期,与中国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壁画形式作为中国画传入到日本,在从日本绘画中分化出来,可想而知,岩画与中国画是大同小异。在融合之际,并没有多大的冲突与摩擦。当代许多画家在吸取日本岩画的精髓下,也得到充分的肯定,由此可见,东西之间的融合,本体绘画嫁接外来绘画是可以行的,在当代只不过尚未成熟,也许在未来的几年,当代国画即将走上融合成熟的正轨。

赞美中国画的句子

赞美中国画地句子 赞美中国画地句子 、徐悲鸿取法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力倡用"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强调"尽精微、致辞广大"、"惟妙惟肖"、"直接师法造化",特别是他地"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地基础"论,在画史上产生了划时代地效果,宣布了从顾恺之到任伯年一千多年间勾红填色形式地大体结束和一代新形式国画地诞生.他地写实主张和从苏联引进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为一体,成为本世纪最大地主流画派.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我喜欢画国画,我最爱画竹子地细细地叶,疏疏地节,最爱她顶天立地,胸怀坦荡地精神;我也爱画池塘中冰清玉洁地荷叶,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精神也深深感到了我;我还爱画展翅翱翔地苍鹰,学习它面对崎岖和坎坷所表现地顽强不屈,奋勇向前地精神……国画地创作拥有无限瞎想地空间,国画地内涵是一种修养.这让我深深地爱上国画,尤其是写意画.国画本身不仅带给人们身心无限地愉悦,关键在于通过国画地意境,感受它给我们带来心灵地震撼……国画家要经过长时间,几十年地磨练,达到炉火纯青地境界,才能把自己地心灵感悟和大自然地景物融为一体,這就是神与物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画历经数千年地沧桑巨变发展到今天,艺术魅力依然光彩照人,使人觉得常画常新,常见常新,其根本原因就是有妙不可言地中国味.那么,什么是中国画妙不可言地中国味呢?简而言之就是‘土’.中国画是在中国这块古老而神奇地土地上生长起来地艺术奇葩,蕴涵着中国人地信仰,智慧,哲学思想,人生感悟,审美习惯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浓墨,勾勒;淡墨,烘托;轻彩,渲染.顺着一级一级从云端莫名延伸出来地石阶,缓缓地向上.周边是郁郁葱葱地不知名地小树,蜿蜒着身子,向有光地地方蹿着.山涧树叶掩映地地方,隐隐地透出古老而质朴地屋脚,还有袅袅炊烟,悠闲地从叶儿地间隙里散开,散开……远处,是黛色地长眉一样地山峦,云吞噬了它地脚,它却欣然任自己消失在梦似地烟云中.流水上地小桥,在雨后显出了清亮地灵动.如针地细雨缝补着大地地外套,却不经意地撩起了江面晶莹地欢笑.孤船里地人,只是静静地望着,望着水青色绸缎似地江面,还是那远方地山呢?这是纸上地画,也是我心中地景.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画,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地装裱工艺装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中国画地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地有长卷、横披,纵向展开地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地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地有折扇、团扇等.我是中国人,我爱画中国画,我也以中国画为骄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细细品味画家地这幅巨型国画,一个突出地感觉是它地“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画面表现出来地“生命地节奏”或“有节奏地生命”地视觉形象,就是一幅画中各形式要素间有机联系形成地“一气贯通”、“浑然天成”地感觉.请看,画面中每一种景物都在动,云蒸霞蔚是动,旭日东升是动,山势挺拔是动,城市拔节是动,瀑布飞流是动,鸟语花香是动,但所有这些地“动”都在帮衬高架上动车地“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绘画历史悠远,是中华文化中地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墨笔、线条为骨架,写实与表意相结合,强调画地意境与神韵,既简明大略又深邃悠远,形成了中国绘画特有地风采.而其中地线条则是中国画地精髓所在.它是表达物象结构地骨架,是中国绘画中最基本、最简练、最具概括性地艺术语言,具有独特地艺术魅力.中国画地独特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中国画重视空白地运用,有"虚实相生"地效果;中国画重视艺术与自然地关系,强调"以形写神",讲究意境、神韵;中国画与书法有很深地渊源,即"书画同源"、"书画同法";中国画与诗有相通之处,因而推崇"画中有诗";中国画还经常使用印章,是点缀,也增加韵味和美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画,顾名思义,是中国地画,也是中国地骄傲,更是中国人地骄傲.当然,我也以中

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 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沌而至清晰。 自仰韶文化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在几何装饰的手法中,对称、运动等构成概念己明显地运用于时空的表现之中。 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中国画从创作题材来看,出现最早的是人物画,最初描绘的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出现的,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画。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到了秦汉时期,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由乡土而至皇权,殿堂宫室的壁画成为时代的主流。这种以宫室喻家室的认信取向,使中国美术摆脱了原始形态。 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士者文化实现了与乡土文化的分离。对于山水画而言,这一分离是深刻的。若我们认真研究一下曲阜石刻的《庭院图》,就会被其视错觉创意震撼。这是两种视觉冲突的艺术:在满足正面的平视前题下,建筑物的平移重叠与倾斜重叠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种不同透视法则所致生的力的碰撞,使画面具有了超现实的立体感。有趣的是,先贤的艺术家一开始便使用了纵横平移重叠、视线具有深度却不消失的重叠透视法则,而且在复合视域中能将正面与倾斜两种透视法则艺术的冲突起来。应该说这一法则较之当今的西方立体派早了近两千年。正如本书一再所讲的,祖先的聪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白,只要我们认真地凭藉科学的双眼走入先贤的思想,我们一定会发现经学方式能告知我们的更多更多。

浅析当代中国山水画发展现状

艺术论坛Arts circle ARTS CIRCLE 2011/7浅析当代中国山水画发展现状 TEXT /王雪峰 一、关于继承传统山水画的几个不同观点崔如琢认为,谈中国画首先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给传统文化定位,那么就必须先了解历史。他认为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从商周的青铜器开始,所以有人认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文化是悠久的,可是事实不是如此。崔如琢认为,虽然在商周到乾隆、嘉庆时期,中国是最强大的国家,但从鸦片战争时期到1949年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文化开始衰退,甚至到“五四”以后,传统文化已经开始以偏概全。在“85美术思潮”后相当长的时期,中国山水画处于一种对传统的否定后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一些画家抛开传统,借签西方的观念,不择手段,大搞加胶撒盐,拓印对印,水油泼撒一起上,以新奇的肌理效果为能是,这种作品在全国大展中风光五、六年后便黯然失色。究其原委是这些肌理、痕迹,在绘画过程中不是画家心手相通留下的“心迹”,背离了绘画的本体。基于山水画发展历史背景,也产生了在继承传统中的不同看法,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1,尊重传统,学习传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高度概括,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国山水画的精华。山水画中的传统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遗产,需毕生精力临摹、学习、继承,并传承下去。2,借鉴传统,发展传统。他们认为传统是一种精神,并非特指现象和物质。山水画中的传统虽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一味学习传统必定带来保守、僵化,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3,反对传统,另立传统。他们认为传统本来就是创新血液的原动力,是一种趋势。当代社会的现代文化迅速发展,原有山水画形式雷同,缺乏革新和时代气息,应另辟新路,体现出新的文化面貌。二、当代山水画发展现状问题分析由于国画家们对于传统的不同的理解,和国外各种文化的涌入,山水画领域的各种艺术形式开始产生、发展。以下就针对当代山水画发展现状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1,只注重传统笔墨画风与绘画技巧。当代许多画家都只是沉醉在传统笔墨的营造之中,关起门来不断自我宣泄情感,对于外面的景物、时事漠不关心。“人类永无救赎地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老习惯未改,依然在非真实本身而仅仅是真实的影像中陶醉着。”这是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论摄影》一书中开篇的第一句话非常精彩,这似乎成了对只会注重山水画的技术,用墨,技法,而闭门造车,临摹再临摹的画家最有力的判断。这位女作家想表达的意思是说,照片不是真实本身,而是对真实的解释,就像投射在壁上的影子,但是人们依然为此沉醉。“把思想当做现实”,沉浸在理念的影像中沾沾自喜。2,在利欲横流的现实与传统艺术造诣权衡中迷失。世俗与现实的挤压,都挤压在书本上,挤压在或大或小的画室里,埋头苦干,满满的几个大书架上,古今山水画书籍满满当当,朋友邀约,娴熟的笔墨挥毫,不一会儿,“很好看的”一幅山水画呈现眼前,得到美誉几许,个中滋味只有自己品尝。3,为迎合时代,抛弃传统,过分迎合西方文化。在古代山水画家中,不仅注重画风,更注重的是,颜料的开发,与运用。然后,在现代中国山水画画家当中,有些打着创新的旗号,滥用颜料与胶盐,甚至是不择手段地想在颜料创新上打开名号,把中国山水画搞得乱七八糟、不伦不类。三、给予中国当代山水画现状提出几点综合建议1,走出城市,贴近自然,传承传统。笔者认为,中国山水画最大的一个通病就是闭门自傲,自我宣泄情感,与现代中国山水情怀隔绝。中国山川秀丽,或平原、高原、塞北、丘陵,或大片大片的海水,或大片大片的绿林,再经几条大河贯穿其中,蜿蜒有致,曲曲折折,生生不息,源远流长。这本来就是一幅绝佳的中国山水长卷!再经春夏秋冬四季换装,不同美景映入眼帘,祖国的博大精深,或崇山峻岭或树林葱郁,或五彩斑斓的春的倒影或皑皑白雪的冬的湖面,如此美景难以一一胜收,我们需要把它们慢慢地记录下来。“人类永无救赎地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老习惯未改,依然在飞真是本身而仅仅是真是的影像中陶醉着。”这是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论摄影》一书中开篇的第一句话,觉得这话非常精彩,也足以表明我写这篇小文的目的,今天我们不谈山水画的技术、用墨、技法,今天我们且谈山水画题材、构图、内容以及其他。这位女作家想表达的意思是说,照片不是真实本身,而是对真实的解释,就像投射在壁上的影子,但是人们依然为此沉醉。“把思想当做现实”,沉浸在理念的影像中沾沾自喜,难道这就是人类的天性?“把思想当做现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可这类事情做得多了也就“坏”了。在象牙塔或者平日画室里,我们都在反复练习山水画的技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孜孜不倦,看是勤奋得很。正在其中自以为乐时,慢慢也会被 自己的这种做法所厌倦。学习技法,掌握技巧,从巍巍山川到滚滚石头,从茂密树林到片片绿叶关系。今天临摹黄山巍巍,明天临摹秦岭险峻。前段时间画出平原风光,这段时间来一阵海天一线,书本上的记录被一遍一遍的“刻录”了出来,中 国人看到的是又一代新的画家传承了老一代的作品,并且是“青出于蓝”。外国人看到的是色彩的又一幅同样的“黄山”与“秦岭”。一层不变的“刻录着”或者说是重复着一样的事情或东西,现实经济社会的变形挤压,在这座“围城”里兜兜转转,好不喜欢。 可是,要突破的,始终是会突破的。要突破,或许要走出去领略和感悟。我们也是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我们需要山水画的创新,需要自己真正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把思想当做现实”。 2,画风创作,人品必须高于艺品。古语有云,看一个人的字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品,山水画也是一样。绘画成就是人生成功的映射,而人生必然少不了人缘、天资、刻苦勤 学。人缘其实也看一个人的人品,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养成品德。重气节、格调、尊师之德,人品必然高于艺品。画 蓄势足,运线坚韧有弹性,不剑拔弩张。表现出来的山水画必然也是朴茂郁劲,大气氛沉稳坚实。不追逐西方潮流,不涉及世俗,表现出中国山水画新的画风。 3,中国山水画必须要在不断实践中悟出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宋代吴自牧的《梦粱 录·小说讲经史》中就有这么一句:“谈经者,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者,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悟道”乃佛学道理,佛家经常以打坐来静思,悟道佛学。在艺术当中,我们将悟道与山水画创作融为一体,将感受的某一机缘。 在创作时也必须有悟道。画家将悟道与智慧相结合,将平凡自然景致画的生机顿出,如同天造而成,在画面上成为欢跃的精灵。画的灵魂尤为重要,在现代画家当中,注重的只是笔锋与画技,却把“悟道”的真理忘却。 四、总结 改革开放60年,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文化也在不断的进步。许多中国人和西方国家的收藏者,都开始关注中国山水画。然而在物质与艺 术的不断影响当中。许多创作画家,都只注重画技和笔锋,却忘记去体会和表达中国山水画的真正涵义。本文就谨以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当下中国山水画遇到的问题,以上提出几点建议权作引玉之砖。 【王雪峰,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73

近现代国画大师

近现代国画大师 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中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国画家是采用中国绘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和材质从事绘画创作与研究,并取得一定艺术成就的绘画工作者,主要包括传统国画家和现代中国画家。 国画家 近代,是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到五四运动(1919年)这中间的一段时间。1919年到1949年为现代,1949年以后为当代。 以下近、现代中国国画大师,基本以“出生年月”为序: (一)近代(1840~1919)著名国画大师 任伯年(1840~1896)、吴昌硕(1844-1927)、齐白石(1864~1957)、黄宾虹(1865~1955)、徐悲鸿(1895~1953)、刘海粟(1896.3~1994)、潘天寿(1897~1971)、李苦禅(1899.1~1983)、 张大千(1899.5~1983)、林风眠(1900~1991)、傅抱石(1904~1965)、李可染(1907.3~1989)、 陆俨少(1909.6~1993)、石鲁(1919.12~1982)等。 (二)其他近、现代国画大家 近代(1840~1919): 陈半丁(1876~1970)、张善孖(1882~1940)、萧谦中(1883-1944)、刘奎龄(1885~1967)、于非闇(1889~1959)、朱屺瞻(1892~1996)、吴湖帆(1894~1968)、溥心畲(1896~1963)、高希舜(1896~1982)、丰子恺(1898.11~1975)、黄君璧(1898~1991)、钱松岩(1899~1985)、 关良(1900.12~1986)、王雪涛(1903~1982)、董寿平(1904.2~1997)、蒋兆和(1904.5~1986)、胡洁青(1905~2001)、赵望云(1906~1977)、叶浅予(1907~1995)、何海霞(1908.9~1998)、 吴作人(1908.11~1997)、黎雄才(1910.5~2001)、唐云(1910.8~1993)、谢稚柳(1910~1997)、梁树年(1911~2005)、郭传璋(1912~1990)、陈大羽(1912~2001)、启功(1912.7~2005)、 关山月(1912.10~2000)、于希宁(1913~2007)、黄苗子(1913~)、秦岭云(1914.2~2008)、张民权(1914~2001) 、赵琗艇(1915~) 、俞致贞(1915~1995)、魏紫熙(1915.1~2002)、赖少其(1915~2000)、崔子范(1915~2005)、白雪石(1915.6~2011)、苏葆桢(1916.5~1990)、 刘力上(1916.7~)、田世光(1916.10.27~1999)、张仃(1917~2010)、宗其香(1917.11~1999)、 刘继卣(1918.10~1983) 现代(1919~1949): 尹瘦石(1919.1~1998)、吴冠中(1919.7~2010)、宋文治(1919.10~1999)、李斛(1919~1975)、

国画专业生存现状调查

艺术品知识 柳倩 春节过后,全国各地院校的艺术校考再次拉开了帷幕。日前,一篇名为《国画艺考生脱节:书画后继无人令人担忧》的报道吸引了笔者的目光,文中指出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画专业的报考情况不容乐观,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的专业方向计划招生名额有5个,但考生没达到计划数的6倍——30人。再加上近几年持续有媒体报道国画传承面临人才断层、困乏的问题,难道我国的中国画专业真的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吗?笔者进行了采访。 生源不存在问题 笔者将各大美院近两年的招生计划人数进行比较发现,多数院校中国画专业的招生人数在40人至50人左右。湖北美术学院2013年中国画专业计划招生96人,比去年112人有所减少,但依然是各大美院中招生人数最多的院校,而招生人数最少的是中央美术学院。 今年,中央美术学院计划招收中国画专业本科生35人。央美招生办公室的一位老师表示,传统艺术专业和其他美术类专业相比计划招生人数较少,是考虑到师资、教学条件等因素,并没有涉及到生源的问题。 央美中国画学院院长唐勇力告诉笔者,国画专业的招生人数是根据央美中国画学院的师生比率、教学空间以及学院的“高精尖”人才培养方向设定的,人数虽然少,但生源质量高,不存在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每年的报考人数、考生水平都会有或增或降的波动,但波动幅度很小,均属正常范围内。 各大美院的招生人数维持定量,并无过分增减,难道只有

中国美术学院一所院校出现了生源问题?国美副院长王赞解释道,国美中国画专业的招生人数在全国美术院校中不算少的,今年中国画专业本科生4个专业方向招生人数为55名,其中人物、山水、花鸟专业方向各15名,综合专业方向10名。国美从2012年开始,根据浙江省教育厅“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的要求,在浙江省范围内试行。今年继续实行这一改革措施,从中国画专业55个名额中划出13个名额用于改革试点的招生,报道中提到的“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的专业方向”计划招生名额占其中的5个,此专业方向没达到计划数,是由于多数考生没有接受过中国绘画基础训练,对用传统方式考试有所顾虑,不能归为生源问题。 对传统考试方式缺乏认知 全国八大美院均设有中国画专业,在校考时,多数院校参看素描、色彩等西方画法的成绩,只有国美和央美两所院校设臵了书法等传统考试方式。 王赞介绍,国美中国画专业始终保持注重传统绘画学习和培养的目标,改革试点招生的13个名额中,5名按中国画传统方式考试,考试科目为:写生、命题创作、书法三科(均为传统考试方式);其他8个名额按中国画特色要求考试,考试科目为:素描、线描人物、速写三科。 国美教授卓鹤君表示:“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确实有很大区别,我不很赞成中国画教育花很大气力进行色彩教学与素描教学。”据介绍,自2012年9月开始,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正式实行两端加两段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画传统的人物、山水、花鸟专业分科教学的宗旨是以东西方文化“拉开距离”为学术脉络;综合专业教学的宗旨是以东西方文化“调和中西”为学术脉络。中国画系和书法系在“书画同源”艺术精神和价值判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简史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简史 1.上古绘画(先秦、秦汉时期) 魏晋以前,绘画主要是“设色之工”所从事的职业,多是在岩壁和器物上作画,服务于礼教。 2.中国画样式的确立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最重要的发展是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绘画渐渐摆脱了各种羁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顾恺之:东晋画家。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主张,至今仍成为中国画的基础理论与指导纲要。顾恺之第一次提出“凡画,人最难”的观点,将绘画引导到人的精神 表达之高度。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正式列入传记的画家,也是有画迹,画论著 述流传至今的最早的著名画家。与其弟子陆探微,南朝齐梁之际的张僧繇,盛唐时 期的吴道子一道被尊为“画家四祖”。 谢赫: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画家和理论家。首次在其著作《画品》中总结“六法”,标志着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确立。“六法”是绘画创作要求和评定标准的六个范畴,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位置经营、传移摹写”的准则。《画品》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评论画家及其创作风格的著作。 中国画中主要门类之一的山水画,在此时期开始渐次独立形成。隋代画家展子虔所做的《游春图》,标志着山水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品类进入中国画的殿堂。 3.中国画特殊语汇体系的完成(唐宋元时期) 1)从初唐到宋代是中国画全面发展完善的时代。“唐工宋巧”。 (1)唐代 阎立本:是初唐著名的人物画家,有“丹青神画”、“冠绝古今”之誉。传世之作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 吴道子: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善于处理各种题材,绘制过大量的壁画,亦兼工雕塑,对唐代画风影响极大。有后世人摹本《天王送子图》。 张萱:玄宗时代的著名画家。著名作品《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周昉:晚唐画家,善画贵族妇女,严装华饰,雍容丰满,且注重仪态表达。传世作品《簪花仕女图》可被视为唐代仕女经典绘画的精品。 (2)唐末五代至宋代是绘画重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山水画的几位大师,也形成了花鸟画的重要派别与风格,人物画亦有相应的发展。 山水画:五代至宋初时期,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四位画家为山水画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基本完善了山水画中最重要的笔法——皴法的探索和总结,在擦、染方面, 也有不用程度的创造与突破。 北宋的山水画充分发挥了各种皴染的技巧,将中国山水画那种宏大的把握能力发展 到极致,在北宋画家李成与范宽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范宽作品《溪山行旅图》。 “南宋四大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 花鸟画:五代时期是花鸟画发展并形成流派的重要时期。宫廷画院对花鸟画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中国花鸟画开山鼻祖黄筌,传世作品《写生珍禽图》,有着高妙的写实技巧。 五代南唐金陵布衣徐熙。独创“落墨法”,为后世“没骨法”开创先河。“黄家富贵, 徐熙野逸”。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是院体花鸟的代表作品。“院体画”精美豪华,雅致细腻。人物画:五代南唐人物画家顾闳中、周文矩,为人物画描写现实生活做出开拓性贡献。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为古代历史人物画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该图以手卷的形式展示出北宋晚期的都市生活与民

中国画的历史发展简述

中国画的历史发展简述 国画,也叫中国画,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美术界自成一家,特色鲜明,是中华民族的传世之宝。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人物画像,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型壁画。秦汉时期的绘画作品题材多样,种类不一,造型生动,笔法简括,善于以动态传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变革时代。佛教艺术的传入,从内容到形式给我国绘画注入了新的血液。佛教壁画空前兴盛,其中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最多,也最精彩。专业画家在这时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带来了新的绘画艺术,这标志着中国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隋唐画坛更是名家辈出,人物、山水、花鸟画都趋于成熟,为后世所仰慕。阎立本是当时画界的领军人物,他的《步辇图》等作品一直为后人所推崇。中唐是中国绘画史上空前繁荣的时期,人物画达到了一个新高潮,注重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代表人物有吴道子、张萱等。牛马题材开始盛行,以韩滉的《五牛图》为代表,给绘画注入了清新的田园气息。晚唐的绘画又有了新的发展,以周昉为代表的人物画达到完美的境界,疏淡简洁的花鸟画也开始形成。中国画在唐代呈现出五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局面。 五代两宋时期的绘画达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顶峰。文人画家的大量出现,使绘画从诗歌中汲取营养,以诗入画的风气更加明显,同时注意写生和技法的探索。文人画在这时大量涌现,主要有苏轼、黄庭坚、米芾等。

(接昨日上文,感谢您的持续关注) 到了元代,崇尚以书入画,强调笔墨情趣的形式感,出现了赵孟頫、黄公望这样的一代宗师。明清两代山水花鸟画成为大宗,宗教、人物画衰落。明代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和流派,如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派,以董其昌、赵左为代表的松江派等。清代形成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对近现代的花鸟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与民间工匠美术家关系更为密切的壁画、版画与年画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状况。壁画由盛转衰,版画、年画则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壁画的功用大多已为卷轴画所替代,所以壁画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自唐代就已经出现的木刻版画,作为插图在宋元时期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经、史及讲解技术生产的书籍。到了明代,由于市民文化和民俗文学的兴盛,版画在戏曲小说插图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吸引了一些著名画家参与绘稿,佳作叠出。五代北宋时期的年画多以手绘的形式出现,在明中期以前,也开始有刻制的形式问世,但数量较少。随着版画的兴起,木板年画也勃兴起来,至清代已巍为大观。作为最为普及的美术形式,年画在民间曾经起到了传播知识的作用,在西方印刷术冲击中国之前,曾出现了万紫千红的繁盛局面。

国画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创作)成果及过程材料 (2011 届) 题目学院专业班级学号 姓名指导教师 2011年 12月 26日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教学成果 目录 表a-1课题任务书…………………………………………………………………… 表a-2课题开题报告………………………………………………………………… 表a-3指导教师指导和检查记录表………………………………………………… 表a-4成绩评定表…………………………………………………… ** 附件(成果或成果照片等)……………………………………………………… ** 文本(论文)………………………………………………………… ** 表a-1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教学环节课题任务书 表a-2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教学环节课题开题报告 篇二:美术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简论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对近现代中国画的影响一:选题原因。 首先,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绘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南齐画家谢赫的理论著作《古画品录》,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绘画理论专著,他在序言中中提出了中国绘画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行、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用简洁的语言,从六个方面概括出了中国画所具备的要素,也可以说是画好一张中国画所需要的条件。 其次,我认为色彩是绘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更直观的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是用笔设色,但是中西方的色彩观念却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方的古典绘画带有科学精神的色彩观,而中国的色彩文化笼罩在传统哲学中意象审美的范畴之内。它带有“写其意”的艺术精神,崇尚意蕴、淡雅、简单的设色原理。把复杂的色彩表象加以概括和提炼,形成独特的色彩表现体系,追求一种意象化的表现情趣。 因此,我把论文的方向定为论述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对中国画的影响。中国绘画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每一个朝代都有着各自崇尚的风格样式,设色差别,或推进或变革,使中国绘画的设色体系不断的发展、完善。如果都论述起来,选题似乎有些太大了,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对于“随类赋彩”在近现代中国画的影响方向研究的资料甚少。经过思考之后,我最终把选题确为《简论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对近现代中国画的影响》。二:研究现状分析。 由于“谢赫六法”在五代时就提出了,所以从古至今论述“六法”的文章有很多。“随类赋彩”在“六法”中排其四,相比之下,比重虽不算大,但也有不少理论研究。 有的是论述“随类赋彩”的发展史,其中也谈到了对近现代中国画的影响,但是不够全面,只是简单的谈论几句而已;有的是论述“随类赋彩” 对古代,比如像:五代、唐代、宋代、清代这样的某一个朝代,在山水、花鸟、文人画中的变化发展和影响;还有的是从“随类赋彩”谈起,来论述现代中国画色彩观念的发展。 总之,目前研究《“随类赋彩”对近现代中国画的影响》这一选题的文章,还只是凤毛麟角。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挑战。 三:论文提纲。 1)总述“随类赋彩”的含义,提出论点。 “随类赋彩”,单从字面意义上看就是讲对色彩的运用,紧随“应物象形”提出了“随类赋彩”,是在进一步讲物象外形的描绘。随着不同类型的事物,赋于不同的色彩。即依据不同对象渲染其色彩,客观地描摹对象而已。这里的“彩”,用来指中国画的色彩,也可以指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