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教案

守护生命学情分析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对生命世界并不陌生。

一方面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比较缺乏对生命领域的探索与思考。

所以围绕“生命”话题,开展活动,能有效地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生命的心理体验,从而很好地达到师生参与、感知、互动的教学效果,同时能进一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守护生命的内容,知道守护生命需要关注身体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2.懂得爱护生命,需要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3.知道要发掘生命的力量,克服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增强生命的韧性,维护健康,守护生命。

能力目标增强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救自护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2.进一步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激发学生的生命情感,提升生命的品质。

重难重点:

了解守护生命的内容,知道守护生命需要关注身体并养护我们的精神教学难点:

懂得爱护生命,需要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守护生命教学过程―、导入展示两则材料。

材料:

美国一小学发生火灾,一小学生勇敢地去救小伙伴,结果,伙伴逃离,自己却葬身火海,1而这位小学生不仅没有得到表扬,相反,校方因没有教会学生如何逃生,如何保护自己而受到地方当局严厉处罚。

材料二:

据报道,全世界每年有100多万人自杀,自杀已成为人类的五大死因之

一。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谈想法、说感受。

3.教师小结: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

材料一中那位小学生的行为虽然高尚,但在火海中救人显然超出了他的能力,结果无谓地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而材料二中的轻生行为根本不可取,是忽视自己生命的轻率行为,也是一种对生命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既然生命是可贵而美丽的,那么我们对仅有一次的生命应当如何对待呢?教师板书,导人本课。

方法3:

图片导入,感受主题。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图片、视频画面,能震撼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懂得用实际行动去爱护生命。

过程:

1.图片展示:

地震、火灾、车祸、海啸……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

同学们,世事无常,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灾难的无情,相信你们对生命的感受会更深刻。

生命是脆弱的,同时也是坚强的。

几乎所有的事情,包括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所有的恐惧,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我们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东西——这就是生命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守护生命。

(揭题、板书)

二、自主探究,信息探索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的生命以身体为基础,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守护生命也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过程:

1.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教材P99)“探究与分享”(教材P100—104)和“相关链接”(教材P101)等板块,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2.教师提问:

(1)守护生命为什么要爱护自己的身体?2(2)我们为什么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3)为什么说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4)物质生活与精神需求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5)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精神史诗,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怎么做?

3.学生回答,教师纠偏。

4.师生共同归纳:

(1)因为我们的生命是以身体为基础的,守护生命就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

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所以我们守护生命,就要爱护身体。

(2)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会面对一些客观存在的、非人力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一些人为灾难,对我们的身体构成严重的威胁或造成严重的伤害,所以我们需要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3)我们每个人活着,除了要关注生理需要和身体健康,还要过精神生活,满足精神需求。

精神风貌反映着我们的生命状态,所以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4)我们的精神发育,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质生活和外部环境的制约。

一方面,过度的物质追求、物质攀比,容易使我们丧失对真、善、美的体验,丢失精神世界的财富。

另一方面,即使在物质贫乏、外部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只要我们守住自己的心灵,仍然可以看到真、善、美。

(5)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生命都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守护精神家园,我们不能丢失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发扬民族精神。

三、全员互动,交流共享

【设计意图】安排此活动旨在激发兴趣,突破“爱护身体”这一重要知识点。

事实胜于雄辩,让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针对教材中的问题组织探究,使其印象深刻,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进人了学习状态,有了学习兴趣,学习的难度自然下降。

同时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流了丰富的感受。

问题:

1.“运用你的经验”(教材P99)中几个同学的讨论,对我们守护生命有着怎样的启示?

2.“探究与分享”(教材P100)中“小伟的行为”及“相关链接”(教材P101)材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当我们面对客观存在的自然灾害或一些人为的灾难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过程:

教师:

生命是短暂的,如何对待有限的生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

无论是得过且过,还是轻率放弃,都是对生命不负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人们普遍赞赏积极进取、乐观向3上的人生态度。

只有珍爱这有限的生命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她更美好,才能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绚丽,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下面请同学们针对提出的问题,展开活动。

(一)多媒体呈现相关案例和材料,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

捍卫生命巴尼.罗伯格是美国缅因州的一个伐木工人。

一天早晨他照常去森林里伐木,就在他用电锯将一棵粗大的松树锯倒时,树干反弹回来重重地压在他的右腿上。

剧烈的疼痛使他觉得眼前一片漆黑。

他努力地保持着清醒,并试图把腿抽回来,可树太重了,腿抽不回来。

于是,他拿起身边的斧子,狠命地朝树干砍去,砍了三四下后,斧柄断了。

他又拿起电锯开始锯树,但他很快发现一个很糟糕的情况:

倒下的松树呈现45度角,巨大的压力随时会把锯条卡住,如果电锯出了故障,这里又人迹罕至,时间一长,就没有生还的希望了。

要保全生命,唯一可行的办法:

自行截肢。

思考:

1.伐木工人遇到了什么事情,他是怎样做的?

2.为什么伐木工人知道这样做,自己就要终生残疾,但他仍没有放弃对生的渴望?(1)要求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2)小组代表交流,教师纠偏。

(2)角色模拟,设计救护手册。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以后应该在哪些方面注意安全呢?-生:

校园生活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家庭安全……师:

对,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

那你们知道,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校园里,火灾也会对我们的财产和生命构成严重的威胁。

现在假设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这个教学楼着火了(出示情境图),我们应该怎么对付?

1.四人一组,设计一个应急方案。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3.模拟表演。

一个组来表演(其中一名同学担任指挥),其他同学注意认真观察,并考虑方案可行不可行,是否切合实际,找出误区。

4.用幻灯片展示火灾逃生的图片,强调火灾报警注意事项。

5.全班齐读口诀(幻灯出示)。

6.教师出示四个紧急情况,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科学的自救方案,小组长写在自救卡片上,然后集体讨论,完善救护手册。

(三)教师总结、归纳。

4

1.因为我们的生命是以身体为基础的,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

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所以我们守护生命,就要爱护身体。

我们每个人活着,除了要关注生理需要和身体健康,还要过精神生活,满足精神需求。

精神风貌反映着我们的生命状态,所以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2.小伟的行为是错误的。

我们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爱护自己的身体,合理安排和调整好作息时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是对自己、对亲人、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当我们面对客观存在的自然灾害或一些人为的灾难时,我们需要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四、精讲点拨,知识整合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对本课时的知识进行梳理,了解维护健康的重要性,知道维护健康的要求,掌握自救自护的方法,通过搭建探究平台,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杠杆,从而使其正确归纳出问题的答案。

问题: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你认为守护生命为什么要爱护身体?为什么说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点拨:

该题是一道以本课课题“爱护生命”为核心综合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维护健康的要求、爱护生命的方法等知识的全面理解;考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珍爱生命。

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该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爱护身体的要求,需要学生准确把握教材第一部分内容“健康与救护”来回答,尤其是要抓住“我们还有很长的人生道路,无论如何都不应轻易伤害身体,更不能放弃生命”和“维护健康不仅是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且要关心他人的健康”等内容来思考和归纳;二是爱护生命的方法,需要学生从教材的第二部分“养护精神”内容来寻求答案,并进行总结。

知识整合:

1.因为我们的生命是以身体为基础的,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

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所以我们守护生命,就要爱护身体。

2.我们每个人活着,除了要关注生理需要和身体健康,还要过精神生活,满足精神需求。

精神风貌反映着我们的生命状态,所以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板书设计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第九课珍视生命5第一课时守护生命爱护身体的重要性爱护身体守护生命,需要我们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的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养护精神物质需求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发扬民族精神教学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以学生的需要和感知为出发点,尊重与理解学生,力求使学生通过这节课学习对生命能有所感悟,懂得爱护生命。

教学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经过反思得出,本课的教学有以下优点:

1.重视氛围的营造,升华学生的情感。

在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活动中,极力创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

在问题的设计上,总是提出一些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探究合作基本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既能使学生的才华在互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足够的升华。

2.以体验性活动为主,形式多样,学生拥有了更多的体验机会。

《道德与法治》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作深入的自我探索,让学生在自我开放、自我体验、自我领悟和自我实践中得到成长。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主要以学生的观察、回忆、思考、分析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使得学生从看、听、想、做中逐步悟出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纵观这节课,不足之处主要是:

1.活动与情境设计完成后,教师应注意妥善安排各活动之间的次序,做到环环相扣,突出整体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不够精练,教学过程中的调控还需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心理体验还可以更深人,这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6总之,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领悟到生命的重要性,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自觉做到守护生命。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