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完整版)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读了《教育与美好生活》。看了书之后,引起了我的深思。

罗素,一个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经验均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

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具有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以下4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

我们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求全的教育。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育的所有目标。这便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直处在学业无法优秀的焦灼感中。君不见,有多少三四岁的孩子因为钢琴热的不断升温而早早地就被父母赶到了钢琴上。有多少满脸哀怨的琴童,就有多少惟恐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后的家长。“求全心理”已成为中国教师和家长(其实是中国教育)的一种无法摆脱的“隐痛”,这里面既有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痕迹。

罗素说,儿童的生活原本是充满期盼的,他总是指向将来的可能目标。这是促使儿童上进的动力之一。但是,如果总告诉儿童将来会比过去更糟,这不啻会令儿童的生命之源干涸。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书心得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书心得 寒假里,我拜读了《教育与美好生活》。看了之后,引起了我的深思。也改变了我以前的一些老看法。 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具有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以下4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 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是求全的教育。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育的所有目标。这便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直处在学业无法优秀的焦灼感中。君不见,有多少三四岁的孩子因为钢琴热的不断升温而早早地就被父母赶到了钢琴上。有多少满脸哀怨的琴童,又有多少惟恐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后的家长,给孩子报了不少兴趣班,而又有多少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呢?最后,孩子学习疲劳,家长也力不从心。 罗素说,儿童的人生本是充满期盼的,他总是指向将来的可能目标。这是促使儿童上进的动力之一。但是,如果总告诉儿童将来会比过去更糟,这不啻会令儿童的生命之源干涸。

我们不是经常这样来吓唬我们的孩子吗?你再不努力,就考不上舟山中学;你现在这个样子,长大只有去擦皮鞋。这就是我们为孩子描述的未来生活。如此赤裸裸的描绘和启发,我们在善意地提醒孩子的同时,又暗示给了孩子们一些什么?我们经常斥责年轻一代冷漠自私,甚至还常常感叹孩子们的早熟与叛逆。可我们想过没有,这些观念的始作俑者是谁?在这汲汲于功名利禄而无济世之心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除了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恐惧之外,还有的便是自私和冷漠了。 罗素说,对于一个快乐的儿童,激发豪爽慷慨的性格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一个终日被愁云惨雾笼罩着的孩子,他自然会固守所能得到的物品不放。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这真是一个无比伟大的提醒!在我们的教育中,不是更习惯于通过训斥与惩罚来让孩子记住美德吗?罚跑步,罚写作业,罚站……想起来我们是多么的愚蠢啊!我们越是希望孩子们能热爱的东西,我们越要把它们作为惩罚的手段。我们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样的行为反而会使孩子离这些东西越来越远呢?罗素还有一句名言: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你看,辛辛苦苦地实施教育的我们往往是多么的荒谬啊!

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郭元祥)

《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 郭元祥;胡修银 一、两个基本教育命题 在教育发展史上,中美两位伟大的教育家确立的信条式的教育命题,分别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既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不难看出,?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教育的生活意义,而?生活即教育?则昭示的是生活的教育意义。重读杜威和陶行知,我们感受到的是众多的启迪。 (一)重读“教育即生活”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命题是针对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的,也是针对教育没能融入儿童的生活的弊端提出的。正如滕大春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盖棺论定地说,美国传统的教育一方面是脱离社会,一方面是脱离儿童。杜威所要探讨的正好环绕着这两大问题:一是使美国学校和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合拍,一是使美国学校和儿童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的规律合拍。?[1](序言P10)因而,?教育即生活?命题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求学校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二是要求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生活,教育要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从而,?教育即生活?的实质可作如下理解:

1.?教育即生活?命题首先强调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教育即生活?并不是在教育与生活之间简单地划上等号,而是强调教育对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影响。杜威认为:?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1](P9—10),教育是生活本身,那么教育应该充实人的生活,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更新生活。?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的生活意义,并不是原来的传统的教育就不是生活,而是说传统的教育是一种畸形的生活,不合乎时代精神的生活,是压抑儿童天性的生活。教育即生活,是指教育应作为适应儿童天性的生活,是一种改造了的生活。 2.?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以及教育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简化、净化和平衡。在《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开篇中,杜威就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杜威在抨击传统教育时,认为传统教育脱离了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传统教育没能成为生活的需要。在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后,还未变革的旧教育就应相应地变革,以适应新的变化了的社会生活。杜威指出:?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2](P28)教育是为着人的生活,是生活的需要。

《教育和美好生活》读后感

读《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著作, 几乎没有一个做教育的不会被书名所吸引,我也不例外。教育怎样与美好生活联系?每天都干着教育工作,自己似乎都说不清楚,教育真会带来美好生活吗?带着疑问与好奇读完了这本书。读罢,最直接的感受是很爽,很受鼓舞,这才是教育,如果我们这样做教育,教师和学生的美好生活都会开启的。 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罗素认为,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即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自身幸福的立场上,“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的各种问题。”每个人都有着本能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欲望,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条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我们现在的教育有考虑过学生的幸福体验吗?教师备课往往只是关注知识的设计与传授,课堂上也很少关注学生求知以外的需求。高中的学生有几个能说自己学习是幸福的呢?家长在全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之外,几乎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体会。试想,如果我们本着“教育带来美好生活”的理念去思考教育,做教育,从孩子的视角,从孩子的层次去设计课堂,传授知识,结果会是多么温暖。没有幸福体验的教育,也许能够培养出高分的学生,但绝对培养不出能够让幸福良性循环的人生。 高中教师为了学生的“大学梦”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付出,教师们喊“累”;孩子们每天在教室坐十几个小时,孩子们喊“累”。现在有几个孩子能说我因为学习的乐趣而喜欢呢?学习除了考上理想大学,还有什么意义?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和能力去思考学习对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他们以及家长,甚至全社会可能就是简单的认为,考上大学就是最伟大的目的,考上名校的话,这个孩子就是最优秀的。事实是这样吗? 罗素在书中还提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这种理想品性包含了四种基本元素:智慧、勇敢、敏感以及活力。勇敢对于克服种种困难、障碍,树立一个人的独立性,铸就人类美好生活的可能性;敏感对于匹夫之勇有补偏求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寒假里,我拜读了《教育与美好生活》。看了书之后,引起了我的深思。 罗素,一个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经验均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 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具有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以下4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 我们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求全的教育。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育的所有目标。这便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直处在学业无法优秀的焦灼感中。君不见,有多少三四岁的孩子因为钢琴热的不断升温而早早地就被父母赶到了钢琴上。有多少满脸哀怨的琴童,就有多少惟恐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后的家长。“求全心理”已成为中国教师和家长(其实是中国教育)的一种无法摆脱的“隐痛”,这里面既有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痕迹。 罗素说,儿童的生活原本是充满期盼的,他总是指向将来的可能目标。这是促使儿童上进的动力之一。但是,如果总告诉儿童将来会比过去更糟,这不啻会令儿童的生命之源干涸。 我们不是经常这样来吓唬我们的孩子吗?你再不努力,就考不上舟山中学;你现在这个样子,长大只有去擦皮鞋。这就是我们为孩子描述的未来生活。如此赤裸裸的描绘和启发,我们在善意地提醒孩子的同时,又暗示给了孩子们一些什么?我们经常斥责年轻一代冷漠自私,甚至还常常感叹孩子们的早熟与叛逆。可我们想过没有,这些观念的始作俑者是谁?在这汲汲于功名利禄而无济世之心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除了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恐惧之外,还有的便是自私和冷漠了。 罗素说,对于一个快乐的儿童,激发豪爽慷慨的性格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一个终日被愁云惨雾笼罩着的孩子,他自然会固守所能得到的物品不放。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这真是一个无比伟大的提醒!在我们的教育中,不是更习惯于通过训斥与惩罚来让孩子记住美德吗?罚跑步,罚写作业,罚站……想起来我们是多么的愚蠢啊!我们越是希望孩子们能热爱的东西,我们越要把它们作为惩罚的手段。我们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样的行为反而会使孩子离这些东西越来越远呢?罗素还有一句名言: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你看,辛辛苦苦地实施教育的我们往往是多么的荒谬啊! 当惩罚充斥着我们的教育,甚至成为教育的主要表现方式的时候(事实上教育技巧的缺乏经常让我们的教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这个怪圈),孩子们会离“幸福和健康的体验”越来越远,而我们教育的内在的成功也就离“幸福与健康”越来越远了。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给予儿童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让学生拥有幸福和健康的体验,是教育改革所要关注的核心,也是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目标。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 罗素,不但在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创获空前,同时也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和自由思想的代言人,并且因其谈论婚姻与家庭的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其人其文,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清彻如水,在人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钦佩之余,细细品读,唇齿留香。 合上书本,想想脑中仍在回荡着书中的话语,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罗素充满了怀疑精神和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勇气,通过评估现有的各种教育制度,批驳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其中大部分已被证明是正确的。他分别站在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道德教育从婴儿期一直讲到青春期,智育则从幼儿园一直讲到大学毕业。他还详述了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课程安排、学习方法、和美感培养等具体问题,立论有据,极富哲理,处处表现出哲学家思想的深刻性。这本书对于当今的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罗素认为,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即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自身幸福的立场上,“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的各种

问题。”每个人都有着本能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欲望,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条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他说:“没有科学,爱是无力的;没有爱,科学是破坏性的。”一方面,罗素相信知识的作用在于使人思想自由又不受恐惧的侵害,教育本身也不应该是使人轻信的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经过一个时期很快就会引导到思想的腐朽。”另一方面,教育者所传授的必须是“为爱所支配的知识”。他又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但是正确的爱应是恰当对待正在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东西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纪律的培养,在开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是罗素提倡的“自由教育”所反复强调的。 我认为教师应该“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并对这些宝贵的东西给予挖掘与引导,使其达到教育的最美好境界。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巧妙地设计,使学生们在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那才是真正的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范文1罗素,不但在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创获空前,同时也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和自由思想的代言人,并且因其谈论婚姻与家庭的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其人其文,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清彻如水,在人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钦佩之余,细细品读,唇齿留香。 合上书本,想想脑中仍在回荡着书中的话语,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罗素充满了怀疑精神和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勇气,通过评估现有的各种教育制度,批驳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其中大部分已被证明是正确的。他分别站在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道德教育从婴儿期一直讲到青春期,智育则从幼儿园一直讲到大学毕业。他还详述了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课程安排、学习方法、和美感培养等具体问题,立论有据,极富哲理,处处表现出哲学家思想的深刻性。这本书对于当今的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罗素认为,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即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自身幸福的立场上,“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的各种问

题。”每个人都有着本能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欲望,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条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他说:“没有科学,爱是无力的;没有爱,科学是破坏性的。”一方面,罗素相信知识的作用在于使人思想自由又不受恐惧的侵害,教育本身也不应该是使人轻信的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经过一个时期很快就会引导到思想的腐朽。”另一方面,教育者所传授的必须是“为爱所支配的知识”。他又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但是正确的爱应是恰当对待正在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东西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纪律的培养,在开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是罗素提倡的“自由教育”所反复强调的。 我认为教师应该“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并对这些宝贵的东西给予挖掘与引导,使其达到教育的最美好境界。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巧妙地设计,使学生们在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啊。

教育,让生活更美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016011396.html, 教育,让生活更美好 作者:鲜子英 来源:《今日教育》2012年第10期 陶行知先生曾说:“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如果我们把教育的空间局限在逼仄的学校、教室里,如果我们把教育的目标局限在飘渺的分数、名校里,如果我们把教育的内容局限在枯燥的课本、练习里,我们的教育一定是误入了歧途。美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生活中去,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并把这种美融驻于自己的心灵。美的生活,就是美的教育。 幸老师告诉了我她亲身经历的教育故事。 有一天,她突然收到一条爱情短信,非常莫明其妙,她想,可能是一些短信公司发的吧。看着短信还有些新意,读起来心里还是暖暖的,也没立即删除。过了几天,当她再一次阅读这条短信的时候,突然感觉这个号码是在哪里见过的,还有点熟,当时自己的心都跳了起来。 她开始去找这个号码是谁的,找了两天都没有结果。当她整理班级注册薄时,却意外发现了这个号码居然是班上一个男生的,还是班长!她分析,这几天她与他的交往很多,他是如此自然,肯定不是发给她的。那是谁的呢?哦,对了,一定是发给班上的与她名字极相近的那个女生,发短信时点错了号码。 她来到教室,发现班长伏在课桌上,萎靡不振。一看班主任到教室,他立即低下了头,明显不正常了。她推测,也许是他自己发了好几天短信见没有反应,再查看时才发现发给了班主任老师。她来到他身边,轻松把他叫出教室,说,“怎么了,蔫了吗?”然后,很正常地布置了班上的工作。 班会上,她自然地讲到了爱情:“同学们,爱情,几乎是世界最美妙的感情,令人魂牵梦萦,对正值青春年少的学生来说,无论怎样禁绝,都阻止不了你们对爱情的渴望,因为爱情绝对值得你们追求、付出、奋斗……你们的老师当年也是,甚至去书店特意买来泰戈尔《情人的礼物》放在自己的枕边,希望有一天有人深情地给自己诵读:…如果我拥有天空和空中的所有繁星,以及世界和世上无穷的财富,我还会要求更多的东西;然而,只要她是属于我的,给我世界上最小的一角,我就心满意足了。?只是,我们应该让爱情更加美丽,美丽得没有一点尘滓,美丽得没有一点云翳,美丽得没有一点遗憾。” 接下来的几天,班长又恢复了往日的精神…… 幸老师的话,让我想起当年我的学生是如何关注他们老师的爱情的。我的学生现在告诉我:我的恋爱,我们散步方式和路线,穿着打扮,我们的不声不响地结婚,到最后孩子即将出世……这一切,他们都非常关注,一直都是他们的热门话题。甚至,他们成群结队地站在某个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教师读书笔记《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一) 于是,我知道了一般传统教学法的老师与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老师的根本不同:一般传统的学校,老师只是认识小朋友的行为,知道要照顾他们,也知道为了教育他们应该做些什么;蒙特梭利的老师,眼前应是一位还没有被认识、完全有待于被了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边,观察孩子。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也就是说,我们要追随儿童。让“他们的生命自然地展现,就像莲花在散发出芬芳的花香时,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接受阳光的哺育。 读这本书之前找了很久,网上、书店……都没有找到,只是从书名中感受到教育肯定是和生活分不开的。 通过了解才知道:为我们所熟知的罗素,不但在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创获空前,同时也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和自由思想的代言人,并且因其谈论婚姻与家庭的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其人其文,陈之藩在一篇文章中有着这样的评语,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清彻如水,在人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 钦佩之余,细细品读,唇齿留香。也读懂了一些:罗素对当时传统的公学教育很不满,认为在干涉儿童教育的各种

力量中,没有一种是站在儿童自身幸福的立场上,而真正的教育者所做的应当是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种真正的现代教育”。这种教育既不训练儿童的偏见也不教条,而是“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这个变化着的世界的各种问题。”为此他还身体力行地投身教育实践,于1927年创办灯塔山学校,并自任校长。 罗素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理想品性有四种“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活力是一种生理素质,更是一种心理素质,它能使人快乐而明智,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勇敢对于克服种种阻力、蒙蔽,树立人的独立性,成就美好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敏感对于匹夫之勇有补偏求弊之功,但是必须“适度”,敏感的理想发展形式是同情,虽然世上不乏纯自然的同情,但这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扩充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罗素认为,当今世界存在的高比例灾祸大多是因为同一个事实,即在多数人中没有激起同情心,而只有抽象的刺激。理想品性的最后一项是智力。“没有智力,我们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更不用说产生进步了”。智力能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发展,但好奇心要转变为真正的智慧,要富有成效,就必须与正确的求知方法相结合,需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的可能性、耐心、勤勉”以及“虚心”、“勇敢”等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的读书心得范文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的读书心得范文 是XX最新发布的《《教育和美好的生活》的读书心得范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 罗素,不但在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创获空前,同时也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和自由思想的代言人,并且因其谈论婚姻与家庭的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其人其文,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清彻如水,在人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钦佩之余,细细品读,唇齿留香。 合上书本,想想脑中仍在回荡着书中的话语,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罗素充满了怀疑精神和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勇气,通过评估现有的各种教育制度,批驳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其中大部分已被证明是正确的。他分别站在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道德教育从婴儿期一直讲到青春期,智育则从幼儿园一直讲到大学毕业。他还详述了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课程安排、学习方法、和美感培养等具体问题,立论有据,极富哲理,处处表现出哲学家思想的深刻性。这本书对于当今的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罗素认为,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即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

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自身幸福的立场上,范文网“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的各种问题。”每个人都有着本能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欲望,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条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他说:“没有科学,爱是无力的;没有爱,科学是破坏性的。”一方面,罗素相信知识的作用在于使人思想自由又不受恐惧的侵害,教育本身也不应该是使人轻信的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经过一个时期很快就会引导到思想的腐朽。”另一方面,教育者所传授的必须是“为爱所支配的知识”。他又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但是正确的爱应是恰当对待正在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东西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纪律的培养,在开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是罗素提倡的“自由教育”所反复强调的。

教师《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

教师《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罗素的教育学名著。罗素,一个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经验均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下面摘抄一二,略谈感想。 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教育的四种品质: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他认为这四个要素只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就应该能让所有儿童都获得并形成必须的品格。 用这四个要素去审视身边的人,我发现在人们心目中最有魅力的人通常是同时具备这四点的全部或绝大部分。他们充满阳光活力并追逐光明的一面;他们理性,无畏生活中的困境;他们有发自内心的敏感和同情,他们的智慧表现,不在于聪明“绝顶”,却在于那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宽容的理解力和纯朴的心。 在第一种教育品质——“活力”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活力能帮人承担最大的烦恼和最大的忧郁。无知的人从来不想去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已经将自己形成了一种僵化的难以改变的行为态度。他们不仅对许多值得怀疑的地方是轻信的,而且在许多应该接受的地方却是固执的。这句话告诉我,作为一名老教师,更不应该固守自己的老一套,

要敢于创新,敢于超越自己,敢于反思自己和改变自己。每上一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特别应该注重反思自己,诸如课堂教学中:某一应变得当的措施;双边活动开展的成功之处;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爆发出的灵感和火花。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失误,疏漏之处,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不断创新的今天,课堂教学面临着很多新课题,上一堂留下些遗憾在所难免,所以我应直面缺点,认真对待,善于剖析,善于改变,不怕这种改变,通过反思让自己的课更完善,使今后教学在改进中不断创新。 书中提到的勇气,站在老师的角度就是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如何让学生产生自信心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在指出他的错误之前,首先表扬他好的方面。当学生出现了错误,不应一味地责骂,而应该告诉他们下次怎样做得更好。其次,老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总喜欢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甚至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因此老师不要轻率地加以拒绝或制止,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也限制了学生的行动。老师应该按学生的意愿和方式去做一些事情,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老师适时地加以称赞,必要时给予指导,就会增加学生的一份自信心。老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让他

教育与美好的生活

《《教育与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 罗素,不但在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创获空前,同时也是一名人道 主义者和自由思想的代言人,并且因其谈论婚姻与家庭的书获得诺贝 尔文学奖,对于其人其文,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清彻如水,在人 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钦佩之余,细细品读,唇齿 留香。 合上书本,想想脑中仍在回荡着书中的话语,不由得让人肃然起 敬。 罗素充满了怀疑精神和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勇气,通过评估现有的 各种教育制度,批驳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 改革方案,其中大部分已被证明是正确的。他分别站在家长、教师、 学生和社会的角度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道德教育从婴儿期一直讲 到青春期,智育则从幼儿园一直讲到大学毕业。他还详述了学校和专 业的选择,课程安排、学习方法、授课技巧和美感培养等具体问题, 立论有据,极富哲理,处处表现出哲学家思想的深刻性。这本书对于 当今的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罗素认为,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人们接受 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他一直主张“自由教 育”,即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 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这就要求教育 工作者站在学生自身幸福的立场上,“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

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的各种问题。”每个人都有着本能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欲望,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条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他说:“没有科学,爱是无力的;没有爱,科学是破坏性的。”一方面,罗素相信知识的作用在于使人思想自由又不受恐惧的侵害,教育本身也不应该是使人轻信的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经过一个时期很快就会引导到思想的腐朽。”另一方面,教育者所传授的必须是“为爱所支配的知识”。他又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但是正确的爱应是恰当对待正在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东西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纪律的培养,在开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是罗素提倡的“自由教育”所反复强调的。 我认为教师应该“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并对这些宝贵的东西给予挖掘与引导,使其达到教育的最美好境界。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巧妙地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后感 (4)

给孩子幸福与健康的教育 ——读《教育与美好生活》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罗素的教育学名著。罗素,一个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经验均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下面摘抄一二,略谈感想。 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教育的四种品质: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他认为这四个要素只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就应该能让所有儿童都获得并形成必须的品格。 用这四个要素去审视身边的人,我发现在人们心目中最有魅力的人通常是同时具备这四点的全部或绝大部分。他们充满阳光活力并追逐光明的一面;他们理性,无畏生活中的困境;他们有发自内心的敏感和同情,他们的智慧表现,不在于聪明“绝顶”,却在于那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宽容的理解力和纯朴的心。 在第一种教育品质——“活力”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活力能帮人承担最大的烦恼和最大的忧郁。无知的人从来不想去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已经将自己形成了一种僵化的难以改变的行为态度。他们不仅对许多值得怀疑的地方是轻信的,而且在许多应该接受的地方却是固执的。这句话告诉我,作为一名老教师,更不应该固守自己的老一套,要敢于创新,敢于超越自己,敢于反思自己和改变自己。每上一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特别应该注重反思自己,诸如课堂教学中:某一应变得当的措施;双边活动开展的成功之处;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爆发出的灵感和火花。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失误,疏漏之处,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不断创新的今天,课堂教学面临着很多新课题,上一堂留下些遗憾在所难免,所以我应直面缺点,认真对待,善于剖析,善于改变,不怕这种改变,通过反思让自己的课更完善,使今后教学在改进中不断创新。 书中提到的勇气,站在老师的角度就是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如何让学生产生自信心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在指出他的错误之前,首先表扬他好的方面。当学生出现了错误,不应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精选】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是一篇好的,觉得有用就收藏了,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罗素,不但在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创获空前,同时也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和自由思想的代言人,并且因其谈论婚姻与家庭的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其人其文,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清彻如水,在人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钦佩之余,细细品读,唇齿留香。 合上书本,想想脑中仍在回荡着书中的话语,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罗素充满了怀疑精神和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勇气,通过评估现有的各种教育制度,批驳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其中大部分已被证明是正确的。他分别站在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道德教育从婴儿期一直讲到青春期,智育则从幼儿园一直讲到大学毕业。他还详述了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课程安排、学习方法、和美感培养等具体问题,立论有据,极富哲理,处处表现出哲学家思想的深刻性。这本书对于当今的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罗素认为,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即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自身幸福的立场上,“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的各种问题。 TOP100 排行”每个人都有着本能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欲望,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条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他说:“没有科学,爱是无力的;没有爱,科学是破坏性的。”一方面,罗素相信知识的作用在于使人思想自由又不受恐惧的侵害,教育本身也不应该是使人轻信的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经过一个时期很快就会引导到思想的腐朽。”另一方面,教育者所传授的必须是“为爱所支配的知识”。他又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但是正确的爱应是恰当对待正在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东西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写作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纪律的培养,在开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是罗素提倡的“自由教育”所反复强调的。 我认为教师应该“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并对这些宝贵的东西给予挖掘与引导,使其达到教育的最美好境界。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巧妙地设计,使学生们在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啊。 我认为教师要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

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及生活的教育意义郭元祥.doc

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 ( 郭元祥 )

《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 义》郭元祥;胡修银 一、两个基本教育命题 在教育发展史上,中美两位伟大的教育家确立的信条式 的教育命题,分别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既杜威提 出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不难看出,“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教育的生活意义,而“生活 即教育”则昭示的是生活的教育意义。重读杜威和陶行知, 我们感受到的是众多的启迪。 (一)重读“教育即生活”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命题是针对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 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的,也是针对教育没能融入儿 童的生活的弊端提出的。正如滕大春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盖棺论定地说,美国传统的教育一方面是脱离社会,一方面是 脱离儿童。杜威所要探讨的正好环绕着这两大问题:一是使 美国学校和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合拍,一是使美国学校和儿童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的规律合拍。” [1] (序言 P10)因而,“教育即生活”命题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要 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求学校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二是要求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 构一种美好生活,教育要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从而,“教育即生活”的实质可作如下理解:

1.“教育即生活”命题首先强调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 义。“教育即生活”并不是在教育与生活之间简单地划上等 号,而是强调教育对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注重教育 对生活的影响。杜威认为:“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 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1](P9 — 10) ,教育是生活本身,那么教育应该充实人的生活,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更新生 活。“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的生活意义,并不是原来的传 统的教育就不是生活,而是说传统的教育是一种畸形的生 活,不合乎时代精神的生活,是压抑儿童天性的生活。教育即生活,是指教育应作为适应儿童天性的生活,是一种改造 了的生活。 2.“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以及教 育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简化、净化和平衡。在《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开篇中,杜威就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杜威在 抨击传统教育时,认为传统教育脱离了社会生活和儿童生 活,传统教育没能成为生活的需要。在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后, 还未变革的旧教育就应相应地变革,以适应新的变化了的社 会生活。杜威指出:“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 经历着一个彻底的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社会生 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 全的变革。”[2](P28)教育是为着人的生活,是生活的需要。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范文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范文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范文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范文1 罗素,不但在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创获空前,同时也是一名人道主义者和自由思想的代言人,并且因其谈论婚姻与家庭的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其人其文,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清彻如水,在人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钦佩之余,细细品读,唇齿留香。 合上书本,想想脑中仍在回荡着书中的话语,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罗素充满了怀疑精神和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勇气,通过评估现有的各种教育制度,批驳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其中大部分已被证明是正确的。他分别站在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道德教育从婴儿期一直讲到青春期,智育则从幼儿园一直讲到大学毕业。他还详述了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课程安排、学习方法、和美感培养等具体问题,立论有据,极富哲理,处处表现出哲学家思想的深刻性。这本书对于当今的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罗素认为,人生的一个真谛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乐趣。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他一直主张“自由教

育”,即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自身幸福的立场上,“努力帮助儿童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使他们能解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的各种问题。”每个人都有着本能的求知欲,解决问题的欲望,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提供条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他说:“没有科学,爱是无力的;没有爱,科学是破坏性的。”一方面,罗素相信知识的作用在于使人思想自由又不受恐惧的侵害,教育本身也不应该是使人轻信的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经过一个时期很快就会引导到思想的腐朽。”另一方面,教育者所传授的必须是“为爱所支配的知识”。他又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但是正确的爱应是恰当对待正在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东西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纪律的培养,在开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是罗素提倡的“自由教育”所反复强调的。 我认为教师应该“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书心得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书心 得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教育与美好生活读书心得 寒假里,我拜读了《教育与美好生活》。看了之后,引起了我的深思。也改变了我以前的一些老看法。 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具有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以下4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 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是求全的教育。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育的所有目标。这便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直处在学业无法优秀的焦灼感中。君不见,有多少三四岁的孩子因为钢琴热的不断升温而早早地就被父母赶到了钢琴上。有多少满脸哀怨的琴童,又有多少惟恐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后的家长,给孩子报了不少兴趣班,而又有多少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呢?最后,孩子学习疲劳,家长也力不从心。 罗素说,儿童的人生本是充满期盼的,他总是指向将来的可能目标。这是促使儿童上进的动力之一。但是,如果总告诉儿童将来会比过去更糟,这不啻会令儿童的生命之源干涸。

我们不是经常这样来吓唬我们的孩子吗你再不努力,就考不上舟山中学;你现在这个样子,长大只有去擦皮鞋。这就是我们为孩子描述的未来生活。如此赤裸裸的描绘和启发,我们在善意地提醒孩子的同时,又暗示给了孩子们一些什么我们经常斥责年轻一代冷漠自私,甚至还常常感叹孩子们的早熟与叛逆。可我们想过没有,这些观念的始作俑者是谁在这汲汲于功名利禄而无济世之心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除了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恐惧之外,还有的便是自私和冷漠了。 罗素说,对于一个快乐的儿童,激发豪爽慷慨的性格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一个终日被愁云惨雾笼罩着的孩子,他自然会固守所能得到的物品不放。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这真是一个无比伟大的提醒!在我们的教育中,不是更习惯于通过训斥与惩罚来让孩子记住美德吗?罚跑步,罚写作业,罚站……想起来我们是多么的愚蠢啊!我们越是希望孩子们能热爱的东西,我们越要把它们作为惩罚的手段。我们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样的行为反而会使孩子离这些东西越来越远呢?罗素还有一句名言: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

《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教育与美好生活》有感 假期中,我读完了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颇有启发。罗素,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书,思维敏锐,文风犀利,总而言之就是稳健而不激进、温和而不保守。难怪爱因斯坦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罗素的教育学名著,书中浓缩了他的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并通过对现存的各种教育制度的评估,批驳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改方案。其中大多数被现代教育理论认证是正确的。他还分别站在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角度独特。思维具有维度感,论证方式多样,一句话总结:这是一本浓缩人类教育智慧的经典之作,可谓海内独步! 罗素在这本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这也是这本书的核心。理想品性有四种表现方式: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活力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素质,它能使人快乐而明智,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让人保持激情和向上的亢奋;勇敢是克服阻力,战胜困难,树立人的独立性,成就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敏感是人对外界的感知程度与明锐性的反应。理想品性的最后一项是智力,没有智力,社会就会退步,人类文明就会得不到延续,文明社会就会倒退到野蛮社会!智力能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发展,但好奇心同样可以转变为智慧。

要达到培养理想的人及理想的品格的教育结果,罗素在书中讲“只要我们在身体上、情感上和智力上适当的关心青少年,所有这些资质均可形成”我还认为罗素是智者,他巧妙地把爱心和科学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在理性和品性之间是爱心和科学。他讲:“没有科学,爱是无力的;没有爱,科学是破坏性的”。所以,我们的教育是爱与科学的结晶,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和自由的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 但现在的国内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绑架教育”充斥整个教育界!这里所谓的“强制教育”不是强制孩子去接受教育而是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只知道盲目的接受,而不知道创新,缺乏了师生交流的自由性。当教师为了学生的“前途”殚精竭虑,而学生却似乎越来越不喜欢学习,排斥感越来越重!这是为什么呢?你问学生现在,你们最看重的是什么?孩子们的回答给足教育面子,都一致回答: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为国家做贡献等等。这些回答是强制的,这是“强制教育”的产物。但一定有惊人相似的答案藏在很多孩子的心里,那就是:分数!分数固然重要,但是这种重要性老师往往再用一种几乎是强制的手段让孩子去感悟它。孩子们没有自由的空间去自己理解“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