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方案

“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方案
“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方案

“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方案

集美大学

二〇一二年五月八日

集美大学“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方案“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集美大学是福建省重点建设的省属多科性大学,“嘉庚精神立校,诚毅品格树人”是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学校的办学优势。教师教育在集美大学具有九十多年的悠久历史,为中小学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教学改革成果。为适应国家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快速发展的形势,对高质量小学教师队伍的需求,学校启动和实施首批列入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教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师教育新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指导,遵循教师教育的规律,突出集美大学“重基础、强实践、能创新”的教育特色,并通过与优质小学开展“互利双赢”的校校合作,创新小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新型小学师资需要的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使学生成为具备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锐意创新并推动海西基础教育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小学卓越教师。

二、培养目标

(一)目标定位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小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文化基础知识扎实宽厚,教育教学技能突出,能完全胜任小学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教育科研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标准

知识:具有宽广的知识基础,包括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文化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

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获取和应用知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现代工具运用能力、小学教师职业能力。

品格:具有“诚毅”品格,具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乐于献身小学教育事业,具有敬业爱岗、爱生乐教、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卓越小学教师”特征表述

1.入职顺。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尤其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功全面且过硬,课堂教学、片断教学、说课、课件制作等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准,在入职过程中显著顺利于普通班毕业生。

2.适应快。入职后,能迅速进入教师角色且站稳讲台,在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优于

普通班毕业生,表现出更强的教师职业能力。

3.潜力大。卓越班学生除了具备优异的实践技能外,还必须具备教育研究能力、教材创生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和教育智慧,具有更高的教师专业发潜能。

三、培养模式

(一)实施“1+2+0.5+0.5”模式

1.第一学年在原专业学习。

2.第二、三学年,加强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强化学科教学技能实训,提高教育研究水平。

整合这两年相关主干课程,增加专业拓展课程,设立双导师制,即每位学生均配备一位校内本专业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一名校外小学教育专家导师。加强卓越教师培养的职前和职后一体化工程,与厦门市、福建省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等职后培训有机结合,以师培师,“送师到校”、“与名师同成长”,以高效地实现培养目标。

加强说课、案例分析、片段模拟教学等实训教学,强化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师范生综合实践能力。聘请福建省、厦门市小学教学名师或学科带头人参与指导卓越班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与各级教育局、进修学校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促使学生在课题和课改实践中提升自己。加强与台湾高校、小学的交流,争取卓越班学生与台湾高校、优质学

校学习交流,扩大教育视野。

3.第七学期系全程实习。实习分两阶段:第一阶段是实习支教,安排在市郊或农村学校,时间1个月。第二阶段为实习提升阶段,安排在市内优质示范小学,时间4个月。

第八学期结合毕业论文写作,提高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强化全省教师统一招考课程辅导培训,提高面试水平,增加卓越班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每学期都有一套科学的考核办法,做好行动研究记录。

(二)实行“大专业、小方向、块课程”模式

1.“大专业”:是指拓宽小学教育专业的范围,夯实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以学习通用性基础课程为主,接受“大专业”教育。

2.“小方向”:指小学教育专业语文和数学方向,以强化学生专业特长和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门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大专业”规定了培养人才的大方向,即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实施大专业教育着眼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共性要求,“小方向”则把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具体化。“大专业”与“小方向”相辅相成,其要义是通过不同类型的教育,使专业人才得到更加具体深入的培养,发展“个性”和适应性。也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分配走向。

3.“块课程”:亦称模块课程,是性质相近的系列课程的集合体。围绕上述小方向设置若干系列课程,主要从综合

素养模块、专业知识发展模块、教学技能发展模块、教育理论与教育研究模块、实践与实习模块等五大模块进行设计和实施。

四、实施规模与来源

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数学方向纳入“卓越教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各遴选30名优秀师范生分别进入小学教育语文方向和数学方向试点班。

在普通班和试点班两个培养体系之间,学生可以通过申请笔试、面试等考核方式,多级进入、分流培养;建立合理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不适应试点班学习的学生可以转回原专业普通班继续学习。

首批试点班从2011级开始实施。

五、培养方案

(一)制定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个性化原则。根据学生自愿发展和导师队伍实际,制订个性化培养计划,在校内相关专业实行精英式培养。

2.适应性原则。在培养过程中,通过提升教育学科课程教学,强化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提高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竞争能力。

3.发展性原则。激发学生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培植教育教学智慧和创新教学能力,使之具有更大的专业发展潜能。

(二)制定培养方案的基本方法

1.培养方案必须紧紧围绕卓越小学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进行实施。

2.“校校合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聘请校外教育专家、小学优秀教师承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案例教学和实践指导。外聘教师授课的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学时)应约占总学分的四分之一。

3.针对小学教育的需求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大胆探索和改革。

4.实行学分制,以满足卓越小学教师人才培养多目的、多样化的时间弹性需求。

5. 建设卓越教师培养网络平台,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拓宽教学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借助网络平台,让卓越班学生参与小学教育研究课题,提升学生教育科研能力。

六、教师队伍

(一)建立校内专职与校外兼职相结合的卓越小学教育师资团队。对教师队伍的要求是,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尤其是担任小学学科教学论的教师,必须积极主动投身小学课程改革实践,将教育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密地联系起来,不断将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为教育类课程提供最鲜活、最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

(二)学校制定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

关政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要求实施“卓越教师”的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半年以上小学工作的实践经历。学校每年从师资建设经费中拨专项经费,每年选派参与“卓越教师”的教师到小学顶岗实训,尤其对新上岗教师,学校要求其在岗前培训中,必须过好“小学教学实践关”,在导师的指导下到相应的小学参加实践锻炼,参与小学教师的各项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提高其小学教育实践能力。对于已经具有小学教育教学经历的教师,应有计划地定期安排他们到小学挂职,不断强化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三)选拔担任“卓越教师”教学的骨干教师出国培训或兼职、参加高水平的国内外学术会议。

(四)建立实施“卓越教师”教师考核与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小学教育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在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对在职脱产派出到小学顶岗实训的教师,小学的鉴定将作为其今后评优、评先及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

(五)选聘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小学教师或教研员,担任部分课程或参与实践指导。

七、组织管理体系

为保证“卓越教师”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校校合作指导委员会和“卓越教师”工作小组。

“卓越教师”领导小组全面领导、规划“卓越教师”,

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保证各项计划的顺利实施。

“校校合作指导委员会”直接对校长负责,提出可操作的“卓越教师”的实施咨询意见,并指导小学教育专业制定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卓越教师”工作小组组织、协调“卓越教师”的实施,监控卓越班学生发展过程,保证“卓越教师”各项工作能落到实处。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日常事务。

八、合作与交流

(一)充分利用“福建省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福建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基地”等条件,积极承担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加强与小学合作,实现高校课程改革与基础教育课改的对接,促进高校和基础教育的良好互动。

(二)聘请国内外教育界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小学特级教师,参与我校的“卓越教师”,或作为咨询专家参与学生培养和教学管理;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小学教师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先进的小学教师教育理念、方法、手段和成果用于“卓越教师”。

(三)创造条件让更多学生在国内外院校同类专业完成课程或毕业论文。

九、教育改革理论研究

(一)成立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由参与“卓越教师”的教师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

(二)定期召开“卓越教师”的学术沙龙,邀请校内外参与“卓越教师”的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参加。

(三)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小学教育专业办学及各相关学科的学术活动,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以科研促进教学,以科研带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十、学校政策

(一)政策支持

1.“卓越教师”试点班的学生遴选可通过配套的政策措施吸引优质生源。提高试点专业贫困生助学贷款覆盖面;鼓励支持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社会认可的各级各类证书等。

2.调整学校的人事政策、科研政策和成果转化政策,有利于“卓越教师”开展。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鼓励教师到小学兼职或到教师进修学院进修、带薪进修,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到小学兼职、进修等小学教师经历的教师。在教学成果奖、质量工程项目及教学改革项目评选立项时对卓越教师教学改革倾斜,激励教师注重“卓越教师”试点班的课程教学质量。制定聘请小学高水平教师担任“卓越教师”参与专业兼职教师的具体文件。

3.充分发挥学校校董会、校友会等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拓宽校校合作渠道,明确校校合作工作中的管理

层次和职权;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开拓校校合作空间。

4.成立集美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以课题带动高校与小学的合作,使集美大学能更好服务海西教育,为卓越教师的培养提供重要支持。

(二)经费保障

1.设立小学教师教育改革项目专项资金10万元,用于“卓越教师”启动前和实施过程中需要的各项教学改革立项的经费开支。

2.设立聘请校外教师专项基金,用于从校外聘请一些高水平国内外教师担任本专业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进行专业课教学,指导学生实践和毕业设计等的开支。

3.试点班学生每年生均增加400元教学业务费,用于学生校外实习补贴、学生实习保险等,以满足学生实习等实践活动的需要。

4.加大试点班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以满足“卓越教师”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5.设立培训基金,支持青年教师到校外进行进修学习等。

十一、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将进一步建立立体化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实施—检查—反馈—整改—再检查”的评教、评学、评专业、评课程、评管理的运行机制。学校已经成立督导组、学生信息员等监督检查组织。

评教:目的就是对教师教育过程与教师教学效果进行科学监控与评价。促进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管理部门及时掌握有关教育教学的所有情况,及时解决教学问题。

评学:目的就是探索推进学习过程和考试成绩有机结合的学生评价机制。主要评价学生在卓越教师教育是否主动探索、是否兴趣浓厚、是否独立思考、是否善于合作,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评课程:旨在按照教师教育的标准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加强课程实践背景。通过课程标准的研讨制定,推动教

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学内容和手段改革、教学能力提高等。

评专业:就是对卓越小学教师教育进行行业达标评估,旨在通过评价使提高教师教育办学水平与质量。

评管理:目的就是通过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全面评价,检查和落实卓越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过程,努力为人才培养搭建良好的教学管理平台。

学校针对“卓越教师”制定《集美大学“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管理办法》。针对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加强实践的特点,学校还将和小学深入合作,对学生的实习、顶岗工作、毕业设计、实践课程等进行重点监控与管理,定期组织研讨、评价、反馈,确保实践环节的成效。

电气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2012年6月修订稿) 一、培养目标 本着“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工程企业为依托,着力培养拥有扎实的工程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人文与环境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具有创新素质、创业精神、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按照本方案培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可从事电气工程技术研究、电力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电力工程设计与施工建设、电力生产技术运行管理、电力企业管理及市场经营等工作,具有成为卓越电气工程师的潜质,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大潮中和国际竞争的环境下,勇于担当电气工程师的角色,能够承担电气工程师的责任。 按照本方案培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完成本科四年学业、达到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培养要求后,可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在达到见习电气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时,可获得见习电气工程师技术资格。 二、基本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社会责任感。 2.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以及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4.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基础知识。掌握电气工程专业领域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并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熟悉掌握以数学、力学和相关科学学科与电气工程学科的综合为基础的工程原理,了解电气工程领域的标准、规章和法律法规。 5.具有较坚实的计算机基础和从事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基本知识,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相关科研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6.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外文听、说、写的基础,能在工作时用外语与同行进行有效沟通;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7.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功底;了解科技与社会创新的基本

【大学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管理办法】

【大学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管理 办法】 大学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管理办法(20xx年修订)第一条为深入推进学校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规范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简称“卓越班”)教学管理,提高卓越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卓越班以“强化基础、加强实践”为办学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努力形成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适应的卓越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第三条卓越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工程类专业培养能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了解我国国情,掌握关键技术并能结合企业实际提出和解决问题,国际认可的研究型工程师或工程领域领军人才; 法律类专业培养具有复合型、应用型知识结构与国际视野的精英法律人才。 第四条卓越班学生在第六学期末进行筛选分流,一部分学生以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形式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本硕卓越班),未获得推免资格的卓越班学生完成本科学业后获得学士学位(本科卓越班)。 本科卓越班:本科卓越班培养模式以“3+1”为基本框架,3年为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1年为本科阶段的实践能力

训练。 本硕卓越班:本硕卓越班培养模式以“3+1+X(“X”工程类卓越班为3年,法律类卓越班为2年)”为基本框架,3年为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1年为实践能力训练和硕士公共基础课程学习,X年为硕士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环节以及学位论文阶段。 第五条学院应依据“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简称“学校标准”)。学校标准应高于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体现专业办学定位、优势与特色,体现行业背景和服务面向。学校标准应细化到可实施、可检查的程度,并落实到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 第六条学院应制定科学、先进的培养方案和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要体现“三个并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并重、强化基础与注重个性并重。 卓越班学生在本科期间实现“三个一”,即至少一次出国(境)学习经历、参加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年(不少于32周)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学习经历。 第七条学院应加强课程建设,以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包括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 学生本科阶段修读产学合作共同开发工程实践类(法律实务类)课程学分总数应不少于该阶段总学分的1/3。本科阶段课程中至少要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一定年限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工作经历的教

国内外卓越教师计划文献综述

国外卓越教师内涵与培养文献综述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间的竞争总体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最终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由此一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卓越人才呼吁卓越教师,20世纪80年代以来,“培养卓越教师”逐渐成为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共识,也成为各国政府、社会公众以及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广泛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收集整理,旨在了解与该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分析当下该领域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笔者将目前的已有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国外各个国家有关卓越教师计划的建立与发展,这里主要介绍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卓越教师计划的发展历程;第二,收集国外学者关于卓越教师的内涵理解与把握,旨在分析各个国家在国外卓越教师内涵理解上的异同点;第三,主要是分析国外各个国家对于卓越教师培养途径的选择。 一、国内外卓越教师计划 1999 年,澳大利亚政府创建《21 世纪教师》( Teach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计划,意在提高澳大利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努力追求教育的卓越及公平,使学生的学习成就得到提高。2001 年,新加坡出台《教师事业发展计划》(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plan),旨在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也为新加坡教师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保证。2007 年,日本颁布《教育职员正法》 ( Staff education amendment act),以法律的形式对教师提出要求,旨在提高教师必要的资质和能力,使教师能够习得最新的知识及技能,做到自信、自豪地从教,从而赢得社会的尊敬和信赖。(李贵安,2016)2011 年,英国出台《培养我们下一代的卓越教师》( Training our next generation of outstanding teachers) 计划,规定中小学为优秀教师设置卓越教师岗位,并大力拓展卓越教师在校内发挥作用的空间。2012年,联邦德国实施了“卓越教师教育计划” ( Excellent teacher scheme),旨在激励大学教师改革教育方式,推动教师的州际流动,从而整体提高教师教育质量。2014 年,美国教育部启动“让所有人拥有优秀教育者”( Excellent educators for all initiative) 项

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资料

化学工程与工艺(卓越工程师) 2010级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基 础理论、实验技能、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系统知识,获得化工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能力,以石油和天然气加工为特色,能在炼油、化工、能源、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过程的控制、化工过程软件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 二、业务要求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基础上,主要学习物理化学、单元操作、化学反应工程及化工热力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本专业不仅是通用的过程工程学科,而且是高新科技和新兴工业的重要支撑学科。实验班学生培养注重过程工程和产品工程,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加工过程中的过程工程和产品工程两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并以通用过程工程为主线培养,营造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良好基础。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 (4)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5)熟悉国家对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化学工程学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学位课程 主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学位课程:高等数学、基础外语、大学物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程序设计语言(C)、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石油炼制工程。 四、毕业要求及学时、学分分配

电子信息工程卓越计划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13级) 一、学制 四年 二、培养目标 面向工业界,培养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优秀的职业道德,能够系统地掌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取电工与电子技术、信息与信号处理、自动检测与控制、现代电子电路设计技术与应用等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了解产品从构思、市场调查与方案论证、制订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研发团队组成分工及进度安排、样机的测试定型、产品的生产和认证、市场销售和维护支持等基本流程,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技术管理、应用与开发、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适应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升级需要的、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工程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工程师职业道德,具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 具有高尚的科学人文素养和精神,能体现哲理、情趣、品位、人格方面的较高修养,养成认真、严谨、求实、敬业的工作精神和学习态度,具有自信、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_^|||具备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良好的文化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_^|||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合格标准,形成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_^|||具备电子与信息工程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具有认真、严谨、求实、敬业的工作精神和学习态度,具有自信、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_^|||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素养,具有必要的哲学及方法论、法律等知识,对文学、艺术、美术、历史、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进行一定的修

某某大学关于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大学关于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 案 秘24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人才社会竞争力,推进我校“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决定从2011级本科生起,结合我校在学科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启动****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和行业企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立与社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培养目标 通过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专业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研究型创新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素质专门人才。其中,在基础文理科专业重在培养“厚基础、强研究、重创新”的学术研究类人才;在应用文理科专业重在培养“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能够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行业领军人才;在工科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贯彻教育 1

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精神,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工程师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学校、企业两个支撑,通过学校培养、企业培养、自身培养三个维度,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组织实施 1.成立学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成员包括教务处、学生处、科技处、文科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校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办公室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兼任。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规范“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与管理工作,制定卓越人才培养的有关政策,协调解决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院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并制定适应本院系相关学科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学生遴选办法和考核评价办法等管理办法,具体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安排与教务管理、团学活动的开展等。 3.成立院系教学指导专家组。专家组成员由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和行业经验丰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负责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并对教学情况进行全程监控与指导。 4.成立院系导师组。院系选派教学科研水平高、具有指导经验、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班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和实践活动。 四、实施途径与培养标准 2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样本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 案 1 2020年4月19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试点方案 二○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1. 专业基本情况 (2) 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5) 3. 合作培养依托单位 (6) 4. 培养方案 (7) 4.1 本科阶段 (7) 5. 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17) 5.1 校内学习阶段 (18) 5.2 企业学习阶段 (20) 5.3 学生校外学习期间相关要求及注意事项.......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工程教育改革理论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 工程教育思想和教学规律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 工程教育理论提升..........................................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1: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书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9) 附件4: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 (36) 附件5: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39) 2 2020年4月19日

1. 专业基本情况 发展历史: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校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开办的最早专业院系之一,我校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办和建设能够追溯到1979年,是国内较早创办计算机专业的院校之一,迄今已有30年的办学历史。1984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生,1986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方向研究生,1992年获计算机应用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获计算机应用博士学位授予权,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正在申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当前已经过第一轮评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授予武汉理工大学本科品牌专业。 经过30年的发展与建设,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当前已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工程”学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培养体系。 专业特色: 坚持计算机专业特色教育方向,要根据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特点决定,其特点是:知识更新快、与其它学科交叉多、应用面 3 2020年4月19日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1)

我校正式启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工作 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推进我校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学校日前正式启动了我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出符合我校实际、具有我校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示范,为学校“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累经验、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 我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内容之一,是从2010年起,在我校办学基础好、办学优势明显、办学特色鲜明的国家特色专业中试办“陶行知创新实验班”(以下简称“陶行知班”)。就读“陶行知班”的学生由学校统一组织在全校范围内公开进行选拔,符合选拔条件的本科学生自愿报名申请,学校按所在学院进行资格审核、举办“陶行知班”的学院进行选拔、教务处审批的程序进行。 为贯彻“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学校将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创新教育、学生考核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在“陶行知班”的培养过程中锐意创新,切实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陶行知班”学生将拥有一流的课程资源。各“陶行知班”学生将在开办专业的2009年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享受以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五个一流”标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为要求的课程资源。同时,“陶行知班”学生还能选择研究方法、思维训练、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类别具有针对性的高水平选修课程。 “陶行知班”学生将拥有更多的实践锻炼。各“陶行知班”将在实验(实训)教学、科研实践、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等不同实践环节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和锻炼机会,在四年本科学习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实践教学训练。学生

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方案

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个人专业发展方案 教师专业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也是当今教育改革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深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被提到一定的高度,各地普遍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仅仅能够恪守职责、有崇高的事业心显然已经不够了,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让自己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主动地引领新课程,去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那教师的专业发展到底是指什么呢 我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的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 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已经成长为一个超出技能的范围而有艺术化的表现的人;成为一个把工作提升为专业的人;把专业知能转化为权威的人。教师专业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是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体现了信息时代教师的高度责任感、积极的进取心和令人钦佩的职业追求。教师专业要求专业教师具备以下素质: 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文化知识;有丰厚的教育学理论素养;有职业理想和追求;热爱教育事业,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并且能够把进入更高的境界作为自己修身的自觉追求;经过专门的专业训练,而且有终身学习的迫切愿望和实际行动。 教师专业成熟包括这样三方面的内容: 专业眼光——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动; 专业品质——建基于教育理想与信念的、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行为之中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专业技能——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方面的技能。 所以我一直想让自己成为一个专业成熟的教师。 一、自身专业发展生涯回顾 从1995年踏上工作岗位至今,已经快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我较顺利的完成了社会角色的转换,从一名师范生到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再到一名成长中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此过程中,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刻苦钻研专业理论,细心揣摩教学方法,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教材和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在此期间,我先后获得高新区小学数学优质课二、三等奖,数学优秀论文一等奖,被评为小学数学高级教师,珠海市先进教师,学校数学科科组长,我

贵州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制定原则试行

贵州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培养方案制定原则意见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要求,为探索我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使“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教学组织管理有序开展,特制定贵州大学“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编制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才强国战略,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2.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办学传统,以“兴学育人”为根本,以“立足贵州、服务地方”为宗旨,以培养“能吃苦、能适应、能创造、能奉献”的“四能人才”为己任,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致力于实现: (1)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与运行机制的综合改革与创新,符合人文、科学与工程教育并重,单一学科向综合学科、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单一专业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的发展方向,体现科学与技术基础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大工程观”。 (2)学生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工程设计与工艺研发本领、较强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宽阔的国际视

野与胸怀、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目标 贵州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统一发展的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以培养工程一线的栋梁、输送工程领域精英的后备人才为立足点,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人格健全、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开拓创新精神突出、研究潜力大、擅长技术开发和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方案制定基本要求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含专业培养标准的制定与实现和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其基本要求为: 1.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引进、借鉴国内外同类学校相近或相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大胆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形成层次清晰、模块多元、保障有力的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2.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从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入手。人才培养目标、标准要按照国家“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办学优势与特色等制定;培养标准要细化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大纲,明确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培养要求;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大纲以矩阵表的形式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3.根据专业培养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梳理与调整。贯彻“优化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鼓励创新”的应用设计型人才

校合作共建卓越教师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校合作共建卓越教师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发布日期:2017-02-20 16:13:00 【字体:大中小】【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校—校合作共建“卓越教师”培养机制的研究和实践”项目是由刘岸英教授主持的,与洛阳市教育局联合进行的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该项目以培养卓越中小学教师为目标,以师范专业“卓越实验班”为实验平台,通过强化高校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开展校--校合作共建培养基地的研究和实践。通过激发双方合作意识,设定双方合作内容,完善双方的合作方式,探索合作的策略与途径,拓展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学技能指导、教育见习实习、入职指导、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全面介入,深度参与师范生职前、职后培养全过程,构建师范生协同育人机制。 一、主要解决的问题 本项目确定了校校合作培养卓越教师的“一核心、二平台、三途径、四协作”的协同育人模式。一个核心:培养适应基础教育的卓越教师和基础教育的领军人物;二个平台:建立“高校与中小学校”教育联盟平台,培育协同育人平台;三个途径:实施“卓越实验班”,实施“双导师制度”,建立“名师工作室”;四方面的深度协作: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协作,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协作,职业技能培养和实训的协作,教师专业发展和培训的协作。 本项目完善了卓越教师培养的管理制度和保障制度。为进一步促进“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卓越教师实验班”的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保障制度。形成了以省聘任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教师80名为主体的培养团队。 本项目在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建构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项目的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主持并参与了15项省部级教师教育的相关课题,课题组成员承担了省级相关研究课题,发表了8篇学术论文,1部学术著作。积累了大量的实验素材和研究成果,保证了本研究成果得以高水平完成。 二、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法 1、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教育局成立教育联盟 为更好实施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学校与洛阳市教育局、济源市教育局、三门峡市教育局、义马市教育局、平顶山市教育局及基础教育学校等,成立了教师教育联盟工作委员会。委员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东华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Ⅰ培养目标 遵循立足专业、贴近行业、服务企业培养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坚实的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相关专业学科理论,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在通信行业、政府机关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从事3G及各类移动通信设备和系统的研究、设计、应用开发、分析、制造、运营及管理的高级通信工程技术人才。 Ⅱ培养标准 一、具备运用通信3G工程师所必需的工程技术及专业基础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1.1具备较扎实的移动通信基础知识,以及从事通信工程项目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基础 1.1.1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流能力;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理解工程专业及其服务于社会、职业和环境的责任; 1.1.2 具有运用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建立通信系统数学物理模型并进行分析、求解的基本能力; 1.1.3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和交流能力,熟练掌握资料查询、文献索引及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1.1.4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遵纪守法。 1.2具备运用电子技术基础知识解决通信系统工程实现过程中相关硬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分析与解决故障的基本能力

我对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本科阶段有什么建议

我对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本科阶段有什么建议? 对于卓越法律人才,从我的角度来说,我把他归类为两种,第一类是学术型人才,法学教育的深入需要理论性人才和新理念的支撑,所以学术型人才的培养,绝对不可少。我觉得现在中国培养模式来说,是走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道路。大学法律本科生的课程重点是讲解法律理论,倾向于应然法和实然法的对比,对现有法律条文和法律制度的批判,培养法律本科生的法律思维、法律意识以及对日常法律现象的反思与质疑。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学的系统讲授,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法学教育不在于提供解决问题的技术,而在于对基本要领和原理的教导。法学教育所要求的内容并不是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而是对法律组成部分的分析。法学院不是职业训练学校而是将法学当作一门科学来教导的文化机构。法学教学的方法反映了大陆法系的法律传统。大陆法系的成文法和法学家立法、释法的传统决定了法学教学方法的理性化和正规性。法律注释主义成为法律教学的主要特色。第二种,是实践性人才,类似于美国的JD培养模式,大学法学院主要对学生进行法律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了解与熟悉法律案例,通过掌握必要的法律程序上的技能来培训其解决法律实务的能力。很遗憾,我们中国的教育很少涉及到这方面,当然这和我们是大陆法系的国家有关的。 所以我认为,大学法学教育应该分为两类,培养两种人才。当然这两类学生的分类,需要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把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突破口。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 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来说,我认为我们中国做的还是很好的,我们也是一直是这样做的。首先,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大学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来说非常重要,其实需要有着不同学术观点的老师。法学是个开放性学科,我们学生不必拘泥于一种观点,不同观点对于我们的思考和辨识能力的考验是很有帮助的,其次,多开些讨论课。在讨论学课中,由教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搜集材料,到讨论学课上报告。同班的同学根据他的报告,各自发挥自己的意见,详细讨论,再由教授加以评点。所有讨论的问题,大都是社会上重要的事件。这种讨论课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最后,加强学校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互请老师来开课或来做讲座,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必要的,高校之间应该多做这方面的工作。 对于实践性人才,我觉得完全可以借鉴美国的JD教育,作为普通法系国家,美国的法学教育主要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案例教学法”很大程度上与美国属于普通法系国家有关。由于受美国的普通法传统和实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大部分法学学者们认为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非逻辑,因此对案例相当重视。学生从业需要“律师式”思维,判例教学法比较适用该种思维的训练。在上课之前老师通常会将选集的许多案例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预先熟悉案例,然后在正式上课时老师采用“苏格拉底教学法”进行提问,设定许多不同于原案例的许多假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进行回答。然后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寻找破绽并与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从论辩中寻找解决案例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法学教育还有一大鲜明的特色,就是由美国律师公会和美国法学院协会两个行业机构控制着法律职业的道德和专业训练的最低标准,对美国法学院进行统一的行业化管理,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行业规章,并为有效地组织、协调和促进法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美国的JD教育对于我们实践性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我们可能不能不能迅速的改革,但是注重实践首先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首先可以建立“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探索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其次,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建立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制度,鼓励支持法律实务部门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高校任教,鼓励支持高校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挂职,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法学师资队伍。鼓励法学骨干教师到海外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南昌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展情况报告 南昌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61所高校之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推进我校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我校在工程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和优势,我校先后召开了校长办公会、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相关工科学院“卓越计划”专题研讨会,并邀请行业、企业代表共商大计。目前,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正稳步进行,进展顺利。主要做法有: 一、召开各类研讨会 为了实施好“卓越计划”,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带领教务处及专家组先后多次到学院调研专业情况和教学情况。9月27日,分管副校长带领教务处有关人员到机电学院调研实践教学情况,明确指示要抓好有利时机,利用专业优势,切实加强与省内知名汽车企业(江玲)友好合作,加快建设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和机会,为“卓越计划”打好坚实基础。10月17日,学校邀请了工科学院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代表召开了南昌大学“卓越计划”研讨会,与会人员就如何实施“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校企双方要乘“卓越计划”的东风,进一步加强合作,做到合作双赢。同时,也只有做到合作双赢,“卓越计划”才能顺利实施。11月15日,分管副校长带领专家组和其它申报“卓越计划”的负责人,来到机电学院检查实施“卓越计划”专业的整体建设情况。在听取和研讨了专业建设问题后,要求申报单位抓紧时间,针对各自专业在实施该计划中存在的不足,加快建设,特别是合作企业的选定和培养基地建设要尽快落实。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 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为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实施,2013年4月19日,教育部高教司在召开了卓越计划专家工作组2013年工作会议。理工处、部分专家工作组成员和特邀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专家工作组组长启元主持。 会议围绕进一步推进卓越计划实施的工作思路进行了深入研讨,就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省级卓越计划的实施、实践基地的建设、卓越计划质量评价等形成以下共识。 一、发布卓越计划通用标准 专家们讨论了卓越计划本科通用标准与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关系,对卓越计划通用标准进行了修改完善。认为有必要发布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建议尽快发布实施。 二、推动省级卓越计划实施 专家们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卓越计划三级体系,特别是要推动省级卓越计划的实施,加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省属卓越计划高校的管理、指导和支持;加强对各省负责支持和建设的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调研,了解经费落实情况和建设情况;加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间的交流,研讨推动省级卓越计划的具体措施。 三、加强实践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 专家们认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和运行事关卓越计划实施的成败。要加强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的研究和指导;调研已立项建设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进展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研究起草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的政策措施。 四、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衔接 专家们认为,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虽然在实施目标和标准上有所差异,但在涵上存在着相同和相似之处。注重卓越计划质量评价与专业认证之间的衔接,一方面要利用现有的专业认证体系,引导和鼓励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申请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另一方面要促进这些专业集中精力实现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并办出特色,发挥卓越计划在工程教育改革方面的示和引导作用。 Word文档

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师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为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现就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 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指导、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下同)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各地各校要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整体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二、分类推进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1. 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针对中学教育改革发展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重点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一体化模式,培养一批信念坚定、基础扎实、能力突出,能够适应和引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卓越中学教师。 2. 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 3. 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培养体系,培养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儿园教师。 4. 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面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建立健全高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培养机制,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能够胜任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5. 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适应新时期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要,重点探索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机制、特殊教育知识技能与学科教育教学融合培养机制,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学科交叉,培养一批富有爱心、素质优良、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卓越特殊教育教师。 三、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

西南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方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工作方案

2011年5月 目录 一、前言 (2) 二、指导思想 (3) 三、培养目标 (3) 四、培养体系 (4) 1、试点范围与规模 (4) 2、选拔方式 (5) 3、培养模式 (5) 4、竞争机制 (6) 5、专业培养 (6) 6、学生管理 (6) 7、学籍管理 (6) 五、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 (7) 1、培养目标和要求 (7) 2、教学计划 (7) 3、课程体系 (7) 4、教学模式 (8) 5、实践环节 (8) 6、考核方式 (9)

六、校企合作模式 (9) 七、组织管理体系 (10) 1、组织结构 (10) 2、经费保障 (11) 3、资源保障 (11) 4、教学管理 (11) 5、师资队伍建设 (12) 八、区域内的大中型企业 (12) 一、前言 高等教育肩负“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必须主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为更好地发挥我校高等工程教育的优势,着力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多种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特制订西南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工作方案。 西南科技大学是以工学为主的多科性学校,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学生2.7万余人。在工学、农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等8大学科门类,设有67个本科专业、 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部省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董事单位共建共享实验室17个。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已经成为“建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土建、地质、采矿、农业等行业的工程师摇篮”,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及业务骨干,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吃苦耐劳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抗震救灾期间,在心理援助,建筑检测、环境监测,重大设备应急处置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扎根西部,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法学专业涉外型法律人才本科培养方案

法学专业涉外型法律人才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按照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统筹考虑本科与硕士、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专业学习与实务训练等连续培养的目标要求,培养能够表达中国立场、阐释中国话语、维护中国利益的国际法实践精英。这些高端法律人才应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德才兼备、具备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国际法律知识,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建设需要、特别是对外开放事业需要,具有严谨科学学风和良好职业道德,在国际法学的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领域具有良好素养和实践能力。 毕业生以适应领域广泛和择业竞争力强为主要特点。适宜从事国家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政府国际组织及外交、外事、外经、外贸管理法律事务的工作;涉外律师、外贸、跨国公司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的工作;高等学校和科研部门的法学教育、法律研究、法律实务的工作等。 二、专业培养要求 1. 在业务素质方面,要求熟悉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理与专业知识,系统掌握国际法相关领域的基本范畴、法律规则与法律程序,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研究能力和一定的法律实务工作能力。 2.有熟练运用一门外语(主要是英语)的读、写、听、说、译各种能力。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运用外语进行阅读、写作和交流,树立国际法治观,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规则,具备运用国际法律维护国家权益、裁判涉外法律案件及提供涉外法律服务的基本专业能力。 3. 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理论联系实际,谦虚谨慎的优良学风。 4. 在掌握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和全面掌握国内法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国际法各主要部门的知识,并对其中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部门法有深入的把握,能够顺利地参加国际法律的实践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