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设)-图文

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设)-

图文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22年1月12日徐汇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批准)目录

第一篇发展基础与环境 (1)

第一章发展基础............................................................. .. (1)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1二、“十一五”发展经验与不足.....................................................4第二章发展环境............................................................. .. (5)

一、时代背景............................................................. ...................5二、机遇与挑战............................................................. (5)

第二篇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7)

第三章指导思想............................................................. .................7第四章发展目标............................................................. .. (8)

一、总体目标............................................................. ...................8二、城区布局............................................................. .. (12)

第三篇主要任务 (15)

第五章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15)

一、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15)

二、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17三、提升现代商贸业能级. (19)

四、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19第六章加快推进重点发展区域建设.. (20)

一、优化提升区域............................................................. .........20二、转型升级区域............................................................. .........21三、重点建设区域............................................................. .........22四、协调发展区域............................................................. (23)

I

第七章切实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25)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5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26三、优化区域创新服务功能......................................................27第八章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27)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27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29三、继续推进体育事业发展......................................................31四、促进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31第九章完善民生保障体系 (3)

2

一、大力促进就业............................................................. .........32二、全面提升为老服务水平......................................................32三、加快形成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33四、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保障体制..............................................34第十章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3)

5

一、加强人口管理............................................................. .........35二、创新社区管理与服务. (35)

三、推进社会组织建设............................................................. .36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37第十一章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 (37)

一、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37二、基本完成旧区改造............................................................. .39三、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39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40五、强化城市安全............................................................. .........41第十二章推进低碳城区建设.. (42)

II

一、积极推进低碳示范区创建..................................................42二、深入开展节能工作............................................................. .43三、加强生态建设和管理. (44)

第十三章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44)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4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45三、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46四、推进文明城区建设............................................................. .46第十四章建设人力资源强区.. (47)

一、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47二、创新人才使用评价机制......................................................48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48第十五章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48)

一、推进经济领域体制机制创新..............................................48二、深化社会发展领域改革......................................................49三、加强对内对外合作与开放.. (50)

第四篇规划实施保障 (52)

第十六章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52)

一、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52二、完善政府管理体制.............................................................

.52三、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53第十七章加强规划管理............................................................. (53)

一、完善规划的体系化推进机制..............................................53二、加强规划

的政策保障机制..................................................54三、建立

健全规划的实施监督机制 (54)

名词解释 (55)

III

根据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关于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徐汇区人民政府编制《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旨在阐明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纲要》是指导

徐汇区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当前转型发展、攻坚突破的关键时期,对于深入推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篇发展基础与环境

“十一五”期间,徐汇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区人民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机遇、锐意进取、克难奋进、开拓创新,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上海服务全国、提升国际影响力作出了重要

贡献。“十二五”时期是徐汇站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

的关键阶段,要准确把握宏观环境的新趋势、新特征,紧紧抓住可以大有

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接后世博时期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

要求,力争实现未来发展的新跨越和新突破。

第一章发展基础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通过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主要经济指标较“十五”

期末有大幅增长,城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完成财政总收入232.1亿元,年均增长16.8%,其中

区级财政收入90.4亿元,年均增长15.6%。坚持将现代服务业作为

区域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末,实现现

代服务业年营业收入900.8亿元,年均增长21.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

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5%,年均增速快于总体经济增速。工业平稳发展,经济效益稳步上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商贸业发展态势良好,

徐家汇商圈的发展能级不断提升。房地产市场的规范性进一步增强,对区

域经济贡献保持稳定。

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十一五”期间,区域创新

体系基本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学研”紧密联动,科技

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快,“四入五联”不断深入,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科

技“双百”工程持续推进,技术合同交易活跃,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显著增强。园区建设不断推进,在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和科技企业培育等方面的功

能不断完善,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化与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以下

简称“漕河泾开发区”)的战略合作,与中国普天、上海仪电等区域内重

点企业在园区改造、产业升级等方面开展合作。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进一

步加大,五年科技投入总额超过25亿元。

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社会建设有序推进。“十一五”期间,以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重点,社会发展领域的各项目标全面完成。教育、卫生、

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区域体育综合实力有所增强。就业、为老服务、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工作稳步推进,民生保障服务能

力不断增强。五年新增就业岗位269105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市下

达指标数以内。为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五年新增机构养老床位2503张。努力推进旧区改造、旧住房综合改造

2

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共完成旧区改造93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改造788.3万平方米。社会管理与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人口

综合管理和社区服务成效明显。基本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沉

的城区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以“三中心”为重点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初

步形成。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得到切实加强。

城市建设逐步完善,管理水平继续提升。“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

不断推进,城区功能更趋完善。抓住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历史性契机,着力实施以“世博配套”为重点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与市容市貌整

治工作,大力推进轨道交通、“七路二隧”等综合交通设施建设,城区交

通不断优化,城区面貌明显改观。实施了一批电站、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一期工程建设。华泾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容环

境明显改善,管理能级进一步提升。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十一五”期间,扎实推进

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机制,顺利完成

了节能减排的阶段性目标,五年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0.3%。滚动实

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在实现经济快速发

展的同时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节约集约使用土地,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

用效率,土地、环境、生态指标均按照时间节点完成预期目标。资源节约

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政府职能有效转变,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实施新一

轮政府机构改革,整合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政府职能配臵进一步优化。加

强依法行政,不断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规范化建设。探索政府管理创新,行政效能不断提升,行政审批和公共财政制度改革进

3

一步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健全绩效评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公务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公

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

二、“十一五”发展经验与不足

“十一五”时期,徐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在

“十一五”中后期,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区域经济继续保持平

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时期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五年来,坚持在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由先导向主导

转变,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注重发挥区域综合优势,深化区属向区域转变的发展理念,从深度和广度

上加大了资源整合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

行”,努力解决居民关心的现实问题,为区域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断探索节能减排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低碳环保理念渐入人心;抓住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历史性机遇,大大提升了城市建设水平,优化了城市发展环境,拓展了发展空间,世博理念、世博精神和世博经验成为推动徐汇新一轮发展的富贵财富。

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区域发展还不够均衡;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社会管理水平仍需提升;一些重点发展区域的建设进展较为缓慢。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体现出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有待增强,经济结构亟需加速调整。4

第二章发展环境

一、时代背景

从国际来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的主题,但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战略竞争和矛盾发生新的变化,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呈现新的态势。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发展以绿色为导向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已成为共识。从国内来看,今后五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家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持续和谐稳定。从长三角来看,作为国家优化开发区域,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出台与实施,区域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长三角地区向着“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

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方向发展,努力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和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从上海

来看,“十二五”时期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

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时期。上海将切实抓

住和用好未来五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上海世博会的后续效应,创

新驱动、转型发展,推动发展理念向以人为本转变,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

转变,产业结构向服务经济转变,生产生活向绿色低碳转变,发展布局向

城乡一体化转变,开放格局向内外并重转变。

二、机遇与挑战

从徐汇自身发展来看,经过前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徐汇区在“十

5

二五”期间将步入全面提升、加快转型的关键发展阶段。上海“四个

率先”、“四个中心”建设的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为徐

汇推进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加快现代服务业由先导向主导转变,提升商贸能级,巩固徐家汇城市副中心地位提供了历史契机;“大虹桥”、“大浦东”建设、浦江一体化开发为徐汇进一步凸显区位优势拓展了新的

发展空间;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等一系列重大

举措,为徐汇紧抓机遇,利用科技企业集聚、创新优势明显等有利因素,

实现区域发展创新驱动创造了良好条件;强调统筹发展、改善民生,发展

重心向更加注重社会民生转变的发展思路,为徐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城区一体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城区指明了方向;通过世博后续

效应的利用,人文、智能、低碳、可持续等理念将融入城区建设和发展中,为徐汇有效提升城区运行管理能力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把握机遇的同时,应该看到,区域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长三角地区及各区县之间发展竞争加剧;服务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一定的制约;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进一步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压力依然较大,社会矛盾凸显等。

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十二五”徐汇区将进入服务经济主导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城区服务功能持续健全的时期。

6

第二篇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针对关键发展阶段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全区人民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融入全市发展战略的同时,坚持徐汇自身的发展特色;在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长期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深刻变革的同时,准确把握当前阶段的具体要求;在坚持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的同时,突出徐汇具有资源优势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上海探索适合特大城市科学发展之路中谱写徐汇发展的新篇章。

第三章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围绕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和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充分利用后世博效应,加

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突出科技创新优势,提升城区综合功能,优化

城区形态,加强社会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加快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城区发展软实力,努力实现经

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徐汇区“十二五”的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把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加快转变

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信息化领

先发展和带动战略,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由先导向主导转变,形成以服务

经济为主的产业格局。

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强区。把创新驱动人才强区作为加快转变

7

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把创新贯穿到于

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和全过程,推动区域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

素质提高和创新驱动转变。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推动可持续发展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的基本要求,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注重生产生活生态联动,推动形

成低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必须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均衡均等,夯实基层基础,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最大限度地实现好、

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不断提高民主和法制

建设水平,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和开放格局,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必须充分发挥区域综合优势。把发挥区域综合优势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牢固树立区域发展理念,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共建共享,更好地把区域综合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功能优势和产业优势。

第四章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上海市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和对中心城区“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魅力、发展服务经济的主要承载区”的功能定位,到2022年,将徐汇区建成体现上海“四个中心”基本功能,具有突出综合经

8

济优势与科技创新优势、具备独特文化影响力、生态环境优美、公共服务居民普遍满意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为上海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十二五”时期,突出“高端产业、低碳发展”的理念,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把徐汇区建设成为服务经济主导、科技创新引领、教育文化繁荣、公共服务优质、低碳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

主要实现以下经济社会目标:

——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提升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

——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基本形成现

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格局与创新驱动的区域发展模式。现代服务业

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4%;全社会研发投入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达到6%以上。

——加强社会事业、民生保障与社会管理发展,形成服务优良的社会

事业体系、相对公平均衡的社会保障运行体系与相对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岁以上;新增机构养老床位2500张;城镇登记失业

率控制在4.5%以内;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100万平方米;义务教育完成

率达到100%,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

——不断提升城区功能,形成完善的城区基础设施体系与高效、规范

的城区管理服务体系。完成全区二级以下旧里改造40万平方米;百兆家

庭宽带接入能力覆盖率达到95%。

——积极实践低碳发展模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动资源节约

9

与环境友好城区建设,努力建成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资源利

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完成市下达指标。生态环境

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天数比例达90%以上,城区河

道水质总体达到Ⅴ类水功能标准,绿化覆盖率达到28%。推进生活垃圾减

量化,相比“十一五”期末全区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减少率达20%以上。

——培育引导文化创新,发挥区域知识文化的综合影响力,全面提升

城区软实力。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0万平方米。

——加强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形成更加

透明、高效的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

表2-1“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序号1234指标名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率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总产出年均增长率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合同利用外资吸引内资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单位%%%%元%美元元个%%%件%属性预期性预期性预

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发展目标8左右9左右1414700亿1030亿400亿20105以上406

以上4560经济发展5678910国有资产年均保值增值率高技术工业产值占

工业总产值的11比重全社会研发投入相当于生产总值12比例13每万人

专利授权数大专以上从业人员数在年末从业14人员数中的比重科技创新

10

15城镇登记失业率16人均期望寿命17新增机构养老床位数享受社区居

家养老服务人数占老18年人口比例19旧区改造面积20旧住房综合改造

面积21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22的比重

233-6岁幼儿受教育率24义务教育完成率25高中阶段入学率26高等教

育毛入学率27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28新增体育场地设施面积29每万

人拥有社会组织数30每十万人拥有专业社工人数31市级平安社区覆盖率32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覆盖率33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环保重点

监管企业污染物稳定达34标排放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的35天数比例36城区河道水质37区域环境噪声38截污纳管率3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0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减少率41绿化覆盖率42人均公共绿地

面积%岁张%㎡㎡㎡%%%%%㎡㎡个人%%%%%——%%%%㎡预期性预期性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预期性约束性约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4.5以内83以上25007以上40万430万100

万1510010098以上8010万5万810090以上95社会建设约束性完成市下达指标约束性约束性99以上90以上总体达到Ⅴ类水城市建设、资源环境约束性功能标准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达标97以上95

以上20以上285.7811

二、城区布局

根据上海市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形成“发展导向明确、要素配臵均衡、空间集约集聚”的发展格局目标,徐汇区在“十二五”期间要深化城区的

总体布局,承接“虹桥枢纽—浦东空港发展轴”与“黄浦江发展轴”,努

力成为“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根据不同区域功能和条件,明确

优化提升、转型升级、重点建设与协调发展四类重点发展区域。加强与相

邻区的协调,促进重点发展区域的跨区划发展。利用徐汇区作为上海交通

枢纽的区位优势,增强对苏、浙、皖三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拓展中心城

区功能,加快城区一体化建设,促进城市功能与形态的进一步提升。

城区功能布局方面。按照“南北均衡、东西联动”的方针,促进南部

与北部的资源整合、协调共进;科学有序地建设滨江地区,形成区域发展

新高地,与徐家汇知识文化综合商务区、漕河泾开发区相呼应,形成东西

联动发展态势。进一步深化徐汇区城区规划布局中内环线以内的中心城中

央分区徐汇次分区(以下简称“徐汇中央分区”)、内环线到外环线之间

的中心城南分区徐汇次分区(以下简称“徐汇南次分区”)、外环线以外

华泾镇地区共“三大板块”的城区布局,促进协调发展。

产业发展方面。徐汇中央分区突出城市副中心功能的优化提升,发展

高端商务与商业,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接“虹桥枢纽—浦东空港发

展轴”,并辐射周边地区;徐汇南次分区,进一步提升产业综合实力,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实现漕河泾开发区产业的转型升级。以

滨江地区与南站地区建设为重点,对接“黄浦江发展轴”,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徐汇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外环线以外华泾镇地区推进生态都市产

业园建设和升级,引导和培育生产性服务

12

业发展。

社会发展方面。按照人口分布,促进形成以徐家汇为核的“一核多中心”的城区公共活动中心布局。徐汇中央分区发挥徐家汇城市副中心作用,增强辐射能力,加快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

徐汇南次分区加快建设和改造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公共服务设施

均衡化发展,形成若干公共活动中心,逐步满足市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外环线以外华泾镇地区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公共服

务功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方面。徐汇中央分区突出以人为本,注重历史风貌保护,完

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充分展示可持续发展理念。徐汇南次分

区加快旧区改造,更新城区面貌,完善路网结构,优化设施布局,提高建

设品质,强化综合管理,促进地区的全面发展。外环线以外华泾镇地区提

升生态建设水平,完善交通体系与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13

图2-1徐汇区城区布局图

14

第三篇主要任务

按照“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全面落实规划的主要任务,秉本执要,

系统推进,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转型

升级的主攻方向;将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强区

的重要支撑;将形成服务优良的社会事业体系、公平均衡的社会保障运行

体系和相对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作为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路径;将

低碳城区建设作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坚实依托。进一步将产业发展与

社会民生需求结合起来;将完善城区形态布局与创新集群、产业集群的发

展结合起来;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与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格局的形成结

合起来;将加强城市建设管理与提升城区品质、增强文化软实力结合起来,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作用,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一、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扩大规模、提升能级、融合创新、塑造亮点、培育品牌”的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确立和巩固现代服务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重点推进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科技研发服务业、

文化创意和旅游会展服务业发展,积极培育能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具

有较强发展潜力的新兴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和

创新发展。以重点发展区域的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强规划引领、资金引导

和政策聚焦,“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明显快于产业总

体增速。

重点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提升发展能级。推进国产基础软件、

15

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及工业软件的发展。加强信息技术在产业

发展和服务民生领域的应用。加大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升数字娱乐增值服务内涵,支持网游向互联网信息服务延伸。积极发展

电子商务,加快推进专业化电子交易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利用信

息技术,大力促进金融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支持金融软件开发、数据

处理等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鼓励企业承接国

内外相关业务,率先形成信息服务外包的枢纽中心。

聚焦发展金融服务业,体现产业特色。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

总体要求,按照“差异竞争、联动推进、创新引导”的发展战略,以“产

业金融”、“科技金融”和“消费金融”为重点,不断增强金融对实体经

济的支撑力和渗透力。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在稳步发展证券行

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股权投资、融资租赁为主的准金融机构、新兴金

融机构以及金融中介行业。进一步优化金融产业环境,发挥银行、保险等

传统金融行业对区域产业的支撑作用。加大对产业、人才、公共服务平台

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初步形成定位合理、特色明显、功能集聚、创新活跃的金融产业发展格局。

深化专业服务业内涵,扩大产业规模。积极引入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科技咨询等知识含量较高的行业门类。鼓励工程管理、专业代

理等专业技术类服务企业和中介机构开拓市场。搭建行业网络服务平台,

鼓励企业积极拓展涉外服务业务,树立行业品牌,形成优势行业与优势领域。

加快发展科技研发服务业,促进成果转化。着力发展工程设计、委托

研发、高新科技服务、节能环保等准入要求高、专业技术要求强

16

的行业,引导条件成熟、具备一定品牌和规模的企业进一步提升研发

能力,为国内外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鼓励内、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设立从事研究、开发、设

计的服务机构,带动行业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和旅游会展服务业,形成产业亮点。整合区域文化

资源,重点推进文艺创作与表演、影视制作与发行、数字出版、创意设计、文化产品专业市场等文化创意服务业的发展。发挥区域商务商业繁荣与特

色历史文化的优势,推进商旅文结合,发展都市旅游产品。发展高端、专

业会展,形成行业特色。

陈仓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宝鸡市陈仓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新跨越的重要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共宝鸡市陈仓区委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制定《宝鸡市陈仓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区上下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努力克服“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甲型H1N1流感疫情、世界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抢抓灾后重建、扩大内需政策实施、市区东扩南移等各种机遇,团结奋进,坚定信心,锐意创新,全面完成了我区“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区域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五年以来,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区先后荣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区、全国科技文化工作先进区、省级生态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一举达标;连续三年蝉联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佳县(区);2009年度获陕西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2010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区。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15.1亿元,比2005年增长128.89%,年均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8.3%,达到15.4亿元;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7.3% ,达到65.03亿元;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4.64%,达到34.67亿元。一、二、三产比例由“十五”时期的15.1:56.93:27.98调整到13.38∶56.49∶30.13。旅游业综合收入预计达到9亿元,年均增长2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400元,年均增长22.7%。农民人均纯收入5780元,年均增长17.6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4%以下。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2、灾后重建扎实推进。始终把灾后重建作为艰巨的政治任务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四件大事之一,坚持科学重建、安全重建、高质量重建,一大批项目相继完成,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截止2010年12月底,省上备案确认的1011个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100%;竣工921个,竣工率91%;在建90个;累计完成投资31.71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91%。 3、工业效益稳中见好。围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实施工业图强战略,积极培养大企业大集团,大唐热电、新型水泥生产线、30万吨小麦专用粉生产线、力邦工业园等一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用,使我区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五大支柱产业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77.8%调整为99.3%,机械制造业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了50%以上。 4、城市建设步伐加快。陈仓物流园区、陈仓商务大厦、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国路拓宽改造等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得到实施。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整治工作,大力实施绿化、亮化工程,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抢抓“关中百镇”建设历史机遇,重点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陈仓城市建成区面积比“十五”期间扩大了3倍,城镇化率达到45%。 5、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继续稳定粮食生产,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蔬菜、畜牧、林果等特色农业,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推进陈仓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农村工作进展顺利,农业生产形势良好。预计,2010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80 元,年均增长17.63%。 6、突破西山成效显著。新建安全饮水工程106处,新建桥梁59座,新修水泥路550公里,建成寄宿制学校53 所,实施移民搬迁5070 户22251人,新栽经济林15万亩。2010年,西山农民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考点)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考点)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环境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 第二章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基本要求: 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第三章主要目标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2、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3、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 4、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 5、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 6、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公共服务体系、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文化事业、社会管理。 7、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对外开放程度。 第四章政策导向 1、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2、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3、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4、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5、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上海市旧区改造“十二五”发展规划

上海市旧区改造“十二五”发展规划 上海市旧区改造“十二五”发展规划 旧区改造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旧区改造也是一项民生工作,关系到广大市民群众基本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质量的改善。上海旧区改造包括“拆、改、留”。“拆”是对房屋结构简陋、基础设施较差及没有保留价值的危旧房进行拆除改造;“改”是对城市规划予以保留、但建筑标准较底的房屋实施成套改造、平改坡和环境整治等旧住房综合改造;“留”是对历史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开展保留保护性修缮改造。“十二五”期间,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为切实解决市民群众的居住困难,本市旧区改造的重点以拆除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为主。本规划主要对旧区改造中拆除改造进行规划。 一、“十一五”旧区改造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是本市筹办及举办世博会的重要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旧区改造紧紧围绕“服务世博、改善民生”的目标,创新机制,完善政策,积极改善居民群众的居住条件,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主要工作 1、积极推进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市民群众住房条件持续得到改善。“十一五”期间,本市中心城区共拆除二级旧里以下房屋343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2.5万户左右。其中,市重点项目闸北区“北广场”、黄浦区董家渡13A、15A街坊、普陀区建民村完成改造,虹口区虹镇老街完成80%,杨浦区平凉西块完成50%。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旧区改造,全市约130多万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91年的6.6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17.5平方米。 2、试行并推广旧改新机制,旧区改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针对“十一五”初期旧区改造遇到的速度放缓、矛盾突出的实际困难,市、区相关部门及时分析形势,剖析瓶颈问题,研究提出实行旧区改造事前征询居民意见、居住房屋拆迁补偿“数砖头加套型保底”和增加就近安置方式等新机制,并积极开展试点和推广。经过实践,旧区改造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改造速度加快,各类矛盾明显下降。其中,旧区改造事前征询居民意见的工作方法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和其他省市同行的肯定。 3、加快建设和筹措各类动迁安置房,满足动迁居民多元选择要求。市政府启动了宝山区顾村、嘉定区江桥、闵行区浦江、浦东新区(南汇)周康航、曹路、航头、松江区泗泾等15个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类动迁安置房开工建设3250万平方米,竣工2960万平方米。其中,市属动迁安置房开工建设830万平方米,供应12万套左右,有力地支持了旧区改造和其他重大工程建设。同时,中心城区各区安排就近安置房项目建设36个,在建项目12个,在建规模160万平方米(约2万套)。 4、开展郊区城镇棚户简屋调查和统计,积极探索改造机制和政策。为进一步加快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切实提高郊区居民居住条件和水平,开展了郊区城镇棚户简屋调查。据统计,郊区城镇棚户简屋地块共270块,涉及到60个镇(街道),占地832公顷,棚户简屋394万平方米,涉及到居民5.6万户。在此基础上,研究完善相关的改造机制和支持政策。随着本市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适时推进城镇棚户简屋改造,不仅可以改善居民群众的住房困难,而且可以完善城镇功能,改善城镇面貌,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 5、制定出台一系列旧区改造政策文件,有力地促进和规范旧区改造工作。“十一五”期间,市政府批转和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本市“十一五”旧区改造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旧区改造工作若干意见》、《关于贯彻国务院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会议精神加快本市旧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本市市属动迁安置房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建设交通委、市房屋局等联合印发《关于积极推进本市旧区改造工作的政策意见》、《关于开展旧区改造事前征询制度试点工作意见》,财政部门印发《上海市旧区改造专项基金管理办法》,市房屋部门印发《关于调整完善本市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政策试点工作的意见》等,为大力推进旧区改造奠定了政策法规基础。 6、开展一批重点调研课题,注重旧区改造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一是完成市委《创新旧区改造机制,

2010年上海市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海市徐汇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5-17 09:38:25| 分类:统计公报网|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2010年是上海世博会举办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五个确保”要求,全力以赴保增长、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全区经济总体保持稳步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区域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0.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7%,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略低于九个中心区平均增速。第二产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92.51亿元,可比增长18.3%,比上年同期提高13.6个百分点。受宏观政策调控等因素影响,房地产业增加值大幅下降,第三产业增幅和比重双双回落,均低于上年同期。全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18.41亿元,可比增长5%,比上年同期回落6.5个百分点,占全区GDP的比重为78.9%,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32.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0%。完成区级财政收入90.43亿元,增长15.1%。区级财政收入在全市九个中心城区中总量排第一。全年完成税收收入219.03亿元,增长7.6%。现代服务业、工业、商业、房地产业四大行业税收占税收总量的比重达到89.9%。其中,现代服务业完成税收79.20亿元,增长19.1%;工业完成税收33.86亿元,下降18.7%;商业完成税收45.36亿元,增长17.9%;房地产业完成税收38.59亿元,增长11.5%。全年区级财政支出99.29亿元,增长10.9%。 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稳健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31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6%,拉动经济增长2.9个百分点。全年完成营业收入900.75亿元,增长14.0%。全年实现税收收入79.20亿元,增长19.1%。信息、专业、科研、金融服务业支撑作用明显,其营业收入和税收分别占现代服务业营业总收入和总税收的91.2%、94.3%。“1+6”中的专业服务业营业收入仍维持在整个现代服务业总量的四成以上,对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2.6%。金融对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逐步显现,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3.51亿元,增长14.4%,对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16.3%。 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复苏,企业利润大幅攀升。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2.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6%。完成工业总产值622.03亿元,增长28.1%。其中,高技术产业总产值达240.12亿元,增长33.2%,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8.6%,比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622.58亿元,增长27.7%。工业企业利润情况良好,全年实现工业利润51.99亿元,增长39.0%。企业产销衔接良好,全年产品销售率达到100.1%。 商业

十二五的规划全文.docx

[ 标签 :标题 ] 篇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免费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二 0 一一年至二0 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 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 1)“十一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 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 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 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 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 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 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 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 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 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 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 性问题更加突出, 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 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 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 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 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 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 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

徐汇发展历程简述

徐汇发展历程简述 徐汇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地带,是上海市重要的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以下是徐汇区发展的简要历程。 徐汇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属于上海的古县之一。清朝时期,徐汇是上海的一个县级市,以其富饶的土地和繁荣的经济而闻名。然而,在19世纪末,上海由于与外国进行贸易而迅 速发展起来,徐汇逐渐失去了其经济地位。 20世纪初,由于上海重要港口地位的影响,徐汇成为了上海 工商业的重要聚集地。许多外国企业和商人在徐汇设立了办事处和工厂。在这个时期,徐汇迅速发展为一个具有现代化工业和商贸活动的地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汇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徐汇的产业结构和城市规划也发生了变化。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上海的经济改革正日益深入。徐汇积极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并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这一时期,徐汇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创新型的产业体系,并成功吸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入驻。 近年来,徐汇区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交通运输和公共服务能力,徐汇的城市形象和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除了经济和城市建设,徐汇还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徐汇是上海的文化中心之一,拥有众多的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艺术机构。每年,徐汇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国际交流活动,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 在未来,徐汇区将继续致力于发展和创新。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徐汇将进一步提升其经济竞争力和城市吸引力。 总而言之,徐汇区作为上海市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现代服务业经济的转型。在城市规划和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上海市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徐汇区将继续保持创新和发展的势头,为上海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徐汇区徐家汇地区发展十三五规划

徐汇区徐家汇地区发展“十三五”规划 徐汇区人民政府 2017年3月

目录 一、“十三五”时期徐家汇地区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 (1) (一)外部趋势 (1) (二)自身条件 (2) (三)发展需求 (2) 二、“十三五”时期徐家汇地区战略目标与功能定位 (3) (一)战略目标 (3) (二)战略布局与功能定位 (3) (三)发展战略 (7) (四)发展原则 (8) 三、“十三五”时期徐家汇地区发展重点功能建设 (9) (一)产业功能 (9) (二)交通功能 (14) (三)环境功能 (16) (四)文化功能 (17) 四、“十三五”时期徐家汇地区发展的保障措施 (18) (一)组织保障 (18) (二)执行保障 (19) (三)政策保障 (19) 五、“十三五”时期徐家汇地区重点建设项目 (20)

为巩固徐家汇地区发展成果,促进徐家汇地区转型升级,推动徐家汇地区功能不断完善,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建设徐家汇中央活动区的基本要求以及《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特编制本规划,以指导徐家汇地区“十三五”发展。 一、“十三五”时期徐家汇地区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外部趋势 1、全球城市发展呈现新趋势 全球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向第五代城市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理念和趋势,主要体现在:更加注重资源节约集约。城市发展更倾向于打造具有多元功能的综合体和开放式公共空间。更加注重城市低碳生态发展。低碳城市建设新概念正在走向实践,世界诸多城市都将绿色发展作为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更加注重城市智慧智能化。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正从概念技术走向实践应用,城市运行模式正在发生全方位变革。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现代城市发展越来越注重市民的生活质量和主观感受,越来越突出细微处的人文关怀和资源共用共享。更加注重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发展更加注重历史文脉传承和文化元素渗透。“文化”成为现代商圈的核心竞争力。 2、城市商圈发展演变成多功能融合发展 城市由单核心中心向多核心中心发展,城市核心商圈的发展向承载城市活动中心功能转变,强调以人为本、多元融合的混合化业态模式已经成为商圈转型的趋势。 3、互联网驱动商品经济发展深刻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全球经济和产业步入变革时代,全球商品购买、个性化定制服务使得传统商品经济流通模式发生深刻变

国务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国务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务院 •【公布日期】2013.12.25 •【文号】 •【施行日期】2013.12.25 •【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国务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2013年12月2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发布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全面评估《纲要》实施进展情况,推进《纲要》顺利实施,对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要求,重点围绕《纲要》明确的主题主线、主要目标、战略任务、重大改革、重点工程等实施进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在深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基础上,立足《纲要》实施、着眼长远发展,提出强化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纲要》实施总体顺利 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纲要》主要目标实

现程度良好,各项重大战略任务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经济增长超过预期目标。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3%,2012年增长7.7%,2013年上半年增长7.6%,经济增速高于《纲要》年均增长7%的预期目标。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主要宏观调控目标也基本实现。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呈上升趋势。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实现“十连增”,连续7年稳定在万亿斤以上。产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进展,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43.2%提高到2012年的44.6%。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水利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9.95%提升到2012年的 52.57%;城乡收入差距趋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0年的3.23:1缩小到2012年的3.10:1。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建设加快、条件改善。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东、中、西、东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由2010年的2.11.11.01.5缩小到2012年的1.81.01.01.5。 科技教育水平稳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投入和产出大幅度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201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突破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98%,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取得一批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载人深潜、深水钻井平台为代表的重大创新成果。截至2013年6月底,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65件,提前实现《纲要》目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首次突破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1.8%和85%,比2010年分别提高2.1个和2.5个百分点。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前两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累计降低5.54%,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守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展活力不断显现。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水平提升,境外投资明显加快,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第二章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

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 【发布部门】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发布日期】2012.02.24 【实施日期】2012.02.2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改革创新的突破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按照“六个着力”的要求,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经国家统计局联审通过,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19195.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94亿元,下降0.7%;第二产业增加值7959.69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11111.06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82560元。

图1 2007-2011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584.12亿元,比上年增长7.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611.57亿元,增长9.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9.5%提高到 50.1%。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4667.45亿元,增长8.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3%。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的各类市场主体18.52万户,比上年增长0.4%。其中,企业13.44万户,增长7.3%;个体工商户4.91万户,下降15.5%。在新设立企业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4853户,增长16.8%;外商投资企业6999户,增长8.4%;私营企业122505户,增长6.9%。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342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增值税416.7亿元,增

最新最全上海十二五建设规划

最新最全上海十二五建设规划 安置到铁路浦东客站(惠南)、航头(下盐路)、孙桥环东静安区安置到华新、鲁汇、南桥、青浦新城大盈港及朱家角东三里河 普陀区安置到云翔(马陆南翔之间)、白银路(嘉定城西)、徐行、安亭汽车城地铁站闸北区安置到罗店西、月浦马泾桥(月罗公路)、罗泾大川沙河 徐汇区安置到米市渡、泗泾南 长宁区安置到亭林、南桥、徐泾东、华新、白鹤旧青浦 杨浦区安置到合庆、祝桥、惠南(盐仓西南)、黄路、万祥、宣桥 卢湾区安置到三林懿德、曹行君莲、北桥瓶山、谈家港、航头南、曹路南 虹口区安置到横沔、罗店、宣桥、祝桥、惠南 浦东陆家嘴安置到孙桥、周康航、三林懿德、航津路、唐镇、合庆、孙桥环东、祝桥 三个重点发展的核心商务集聚区域: 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我们单位"金融航运商务区; "会"――龙华滨江――三林耀华地区综合商务活动板块;

虹桥枢纽――徐泾――赵巷区域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服务中枢区 九个市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集群: 环人民广场――五东地区; 豫园老西门等老城厢地区; 淮海中路――太平桥地区; 四川北路地区; 大连路――杨树浦路地区; 苏河湾――上海站不夜城地区; 静安寺――南京西路――长寿路地区; 中山公园――虹桥开发区; 上海南站――小闸镇――徐家汇――衡山东湖地区。 四个城市副中心:五角场、张江科学城中区、莘庄、真如 六个中型商务服务区:长风、梅陇新都会、大宁北中环、七宝、金桥、漕河泾 六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长征、桃浦、江桥、杨行、曹路、九亭 四个金融后台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配套饲服数据园区:唐镇、紫竹、周浦、浦江镇。三个组团式重点新城:临港、松江、嘉定四个分为两个地理片推进建设的次要新城: 青浦淀山湖――白鹤; 奉贤南桥――奉城海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纲要 (全文)

目录 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4) 第一章发展环境 (4) 第二章指导思想 (5) 第三章主要目标 (6) 第四章政策导向 (6) 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7) 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7) 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8) 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9) 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9) 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10) 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 (10)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1)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12) 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2) 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13) 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13) 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14)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4)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15)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15) 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16)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16) 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17) 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18) 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9)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19) 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19)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0) 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21) 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21)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22) 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2) 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23) 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23) 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24) 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5) 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25) 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25) 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26) 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26) 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2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