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完整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完整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代谱琦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文法”,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难点:掌握科普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借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1、请大家看这些成语,大家都认识它们的意思吗?

PPT呈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飞阁流丹、钩心斗角、美轮美奂”

2、先明确需要注意个别成语的特殊用法

3、问题:这些成语都是在写什么。反映了建筑的一些的特点。中国的建筑可谓博

大精深,这刚才成语的积累中我们只见识了一鳞半爪,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看看他对于中国建筑特征的看法

二、初步感知

(一)、文体知识

自然科学小论文(板书)

1、概念:是科普作品的一种形式。

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知识的一种文体。

2、特点:

(1)“小”:与正规学士论文相比,篇幅更小,内容更浅,具有通俗性、普及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深入浅出,以达到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目的

(2)“科学”:尽管篇幅较小、内容较浅,但在本质上仍要求具有科学性、严谨性

在叙述语言上要求:简洁、严密、明晰

(3)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和叙述

2、作者介绍

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启超之子、林徽因之夫。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建筑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设计,是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3、课文结构分析

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

【明确】偏正结构(中国建筑)的特征

定语中心语

第二部分3-13段

问题:既然课题叫《中国建筑的特征》,那我们就先把写中国建筑特征的这一部分先找出来【明确】3-13段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1、一起来看是怎么写的,在陈列几个特征前,作者先

具体陈列

注意:作者在行文时结构上的特点,先总领的提出观点,再加以具体论述分析。我们自己在写文章时也不能想到哪写哪,而是得有一个总体的意识

2、快速阅读这一部分,提取关键词

3、具体从文本分析九点特征,个别特征PPT展示

(一)个别建筑由三部分构成

(二)平面布置:建筑群(“所”)、轴对称、朝南、有庭院

(三)木材结构:立柱横梁形成“间”,墙门窗设置自由

(四)斗拱:柱梁交接处,由斗和拱构成。

(五)举折、举架

(六)屋顶:有四面坡,四角翘起,有壮丽的装饰性。

(七)颜色:朱红彩绘。

(八)构件本身成为装饰

(九)建筑材料的装饰性

引入文章其他几个部分

本文标题叫什么?《中国建筑的特征》,那我们刚才一起看的这一部分将的是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特征讲完了,文章是不是应该结束了?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并没有结束,这一部分只占了文章的一半不到。

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剩下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各自在讲什么呢?

第一部分1-2段

快速阅读,找出这一部分的中心观点,再提问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个观点的

提出观点: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空间:分布广大

时间:历史悠久

总结:作者提出...观点,从两方面加以说明。然后概括总结了九大基本特征。

那基本特征陈列完了之后,课文又在讲什么呢?(勾画关键词)

【明确】“文法”

“可译性”

第三部分:14-19

一、中国建筑的“文法”

哪几段是在探讨中国建筑的“文法”?【14-17】

1、怎样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延用的惯例。

提问手法:比喻,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2、明

二、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18-19】

1、

2、PPT呈现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体会“可译性”

罗马圆亭子天坛皇穹宇

罗马凯旋门北京琉璃牌楼

巴黎纪念柱华表

3、回顾文中关于“可译性”的部分

“可译性”的问题谈到哪里结束?【20段】

第四部分:20段

明确20段是在总结:提倡继承发扬、古为今用

课文结构:

明确:1-2段:总体概括: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3-13段: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

14-19段:“文法”和“可译性”

20段:结语:提倡继承发扬、古为今用

三、深入探讨

问题一:回顾“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1、顺序:作者概括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逻辑顺序(常见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结构: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哪些属于结构特征,哪些属于装饰特征?(讨论)

总体特征(1-2):三部分构成;对称布局

结构特点(3-5):木质结构;斗拱;举折和举架

装饰特点(6-9):屋顶;用色;构件;材料

【明确】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3、侧重点:提问:大家觉得作者在写这九个特征都是洋洋洒洒的分析吗?

明确有侧重点,提问学生认为作者侧重哪几个特征。

【明确】作者侧重的三点,在语言上的体现:三个“最”

(四)斗拱:最显著

(六)屋顶:最主要

(七)颜色:最大胆

总结:同学自己作文时也不能追求面面俱到,在有限的篇幅内追求面面俱到,那结果只能是你一个面都到不了。所以,咱们同学在作文时也需要思考自己的侧重点在于

什么,把这一两个点写清楚了,你的文章也就能成功一半了。

问题二:比喻的表达效果

PPT呈现句子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

兄之间属于一家的关系。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

分内部空间而已。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

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先找到句子的文中的位置,再分析

1、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形象地说

明了它们属于同一个体系。

2、以“帷幕”比喻墙壁,形式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即“隔断内外”,

“划分内部空间”,而不负担承重的任务

3、以“文章”比喻建筑,“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小品”比喻小巧别致

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体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深入

浅出,恰切明了

分析比喻的表达效果:①明确本体喻体之间的联系

②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结合文体特征)

回顾自然科学小论文特点之一:深入浅出阐释科学知识

总结比喻: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向我们阐释了建筑学的一些知识理念

问题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本文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那文章第二部分在介绍完九大基本特征后,文章应该就可以结束了,那为什么作者还要用大量笔墨继续写中国建筑的“文法”和“可译性”?

作者的写作意图究竟是什么?

【学生讨论】学生分享讨论结果

【写作背景】PPT

本文写于1954年。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在西郊建新北京, 以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

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城墙被拆了,随后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蔓延。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与林徽因抚转痛哭梁思成先生本人也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写作意图】文章标题为《中国建筑的特征》,但梁思成先生梁思成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

梁思成先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学家,更是一个具有民族、国家意识的中国人。本文的写作目的也不止在于向大众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呼吁继承发扬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以创造中国的新建筑。

四、板书设计

总体特征(1-2):三部分构成;对称布局

结构特点(3-5):木质结构;斗拱;举折、举架

装饰特点(6-9):屋顶;用色;构件;材料

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word版本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建筑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 2、熟悉优良建筑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现代、未来建筑中传统建筑风格的体现。 三、教具: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看大屏幕上的成语闯关题: 绿树红墙精雕细刻富丽堂皇琼楼玉宇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美轮美奂鳞次栉比金碧辉煌(解释勾心斗角=钩心斗角;金碧:指国画中金色、绿色、蓝色三种颜料。) 2、这些成语有什么共性? ——都与建筑有关。(勾心斗角:勾心:屋顶的四个檐角指向宫室的中心;斗角:四个檐角两两相对,像兵器要打斗。所以这个成语本义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来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3、这是通过成语看建筑,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图片,直观地欣赏一下建筑之美。——滕王阁、岳阳楼、天安门、故宫、脊吻、四合院、鸟巢、水立方、中国馆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曾主持参加过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大屏幕打出标题)本节课学习解决3个大问题和一个设计。 一、请找出每个特征的关键词语。 化用歌德的一句话“趁着你精力充沛的时候,杨晨办事迅速的好习惯”,那我们看谁找得又快有准。(注重过程,让学生自主思考发言)

2、有没有不太理解的?提出来(老师准备图片,帮助理解) 二、第14段——17段写了什么? 1、速度课文,找信息。——词汇和文法 2、和前文的特征有什么关系?——是一回事。只是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解释了特征。 3、同学们,我们了解学习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时代的建筑特征?——古代(板书) 4、那我们学习古代建筑的特征,目的是什么呢?——看20段第一句(齐读)得知:继承优良传统,是为了构建新建筑。为了更好的创新。 三、回到现实生活中,看看身边的建筑或回忆回忆你在外地看到的建筑,哪些地方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 1、三中建筑的特征:对称、颜色、励志亭 2、鸟巢、世博会中国馆 3、林则徐纪念馆 四、一个设计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建筑的美,那现在我们做一个设计:有消息透露,伊宁市准备建影剧院。现在向全班同学招标,请你拟定设计方案。 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这是的故事: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方案。三个要求:1、一看就是大剧院;2、一看就是中国的大剧院;3、一看就是在天安门广场的大剧院。它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它的庐山真面目?(展示图片并分析如何体现中国传统风格的) 大家设计影剧院也有三个要求:1、一看就是影剧院;2、要有新疆地域风格;3、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夜景照明设计案例分析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夜景照明设计案例分析 1、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不是破坏自然,而是返哺自然,城市的遗产是我们创作的源泉,有遗产的城市才是有文化的城市。城市的发展需要考虑和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前提。 所有的文明,都离不开人文,一座城市要让生活变得美好,前提除了拥有与自然和谐的优美环境外,最重要的是拥有良好的人文品质。概括的说就是:人文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简单的说,前者是城市的物质文明,后者是城市的精神文明,一座城市必须达到物质和精神上的美好,才能让城市居住者的生活美好。 体现在中国馆的灯光设计,我们希望运用灯光让建筑与环境更加和谐,并充分展现城市和国家的人文魅力,给人以舒适的光环境和美的感受,给世博会留下珍贵的遗产和回忆,让上海因世博而更加美好。 2、灯光如何让城市更美好? 建筑是城市的细胞,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首先应做到建筑和环境的美好。作为市民主要休息时段的夜晚,一个优美舒适的城市灯光夜空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灯光如何让建筑更美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建筑灯光与环境的和谐 ②.展现建筑的人文魅力 ③.运用绿色照明的技术 和谐体现的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展现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共荣共生; 人文体现的是建筑的文化内涵,展现凝结在建筑内的人类发展的历史和智慧; 绿色照明体现的是照明发展的最新科技,展现灯光照明技术在科技和人文关怀上的进步;

3、建筑灯光和环境的和谐 主题:内外交融 建筑和环境的融合:分析建筑立面累叠横梁与玻璃幕墙的形态结构,利用建筑结构与园林古典窗格的相似性,运用中国古典园林中漏窗借景的方法,突出建筑通透、开放的特色,使建筑的内外空间相互联系,使视觉效果呈现一种简洁的剪影效果,化整为零,从而达到建筑和环境的融合。 概念示意 灯光效果 照明方法:内透照明 4、展现建筑的人文魅力 文化和历史是建筑的灵魂,就象雷峰塔、断桥、白堤、苏堤与西湖的关系,如果没有了这些具有人文历史的建筑,西湖也就只是个天然的湖泊。 一以贯之,如果中国馆没有了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就无从表达中国之冠,难以理解鼎盛中华,也没

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 赏》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知识链接: 作家: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

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梁思成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一.课前先知:查字典解决生字注音。 二.自主学习: 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段至()段: 第二部分:()段至()段 第三部分:()段至()段: 第四部分:()段至()段: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得特征》教案 代谱琦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得说明顺序,列出课文得结构提纲 2、了解中国建筑得基本特征与“文法”,明确作者得写作目得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得语言特色,体会比喻手法得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得说明顺序,掌握作者独特得谋篇布局特点 难点:掌握科普文章得特点,指导学生有意识得学习借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1、请大家瞧这些成语,大家都认识它们得意思吗? 呈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飞阁流丹、钩心斗角、美轮美奂” 2、先明确需要注意个别成语得特殊用法 3、问题:这些成语都就是在写什么。反映了建筑得一些得特点。中国得建筑可谓博 大精深,这刚才成语得积累中我们只见识了一鳞半爪,那今天我们要学习得课文就就是梁思成先生得《中国建筑得特征》,瞧瞧她对于中国建筑特征得瞧法 二、初步感知 (一)、文体知识 自然科学小论文(板书) 1、概念:就是科普作品得一种形式。 一般就是用通俗易懂得语言,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知识得一种文体。 2、特点: (1)“小”:与正规学士论文相比,篇幅更小,内容更浅,具有通俗性、普及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以达到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得目得 (2)“科学”:尽管篇幅较小、内容较浅,但在本质上仍要求具有科学性、严谨性 在叙述语言上要求:简洁、严密、明晰 (3)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与叙述 2、作者介绍 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启超之子、林徽因之夫。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得研究,就是中国古代建筑这一学科得开拓者与奠基者。 曾参与中华人民共与国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得设计,就是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得主持者。 3、课文结构分析 课题:《中国建筑得特征》 【明确】偏正结构 (中国建筑)得特征 定语中心语 第二部分3-13段 问题:既然课题叫《中国建筑得特征》,那我们就先把写中国建筑特征得这一部分先找出来 【明确】3-13段中国建筑得基本特征 1、一起来瞧就是怎么写得,在陈列几个特征前,作者先 总体提出:中国建筑得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 具体陈列 注意:作者在行文时结构上得特点,先总领得提出观点,再加以具体论述分析。我们自己在写文章时也不能想到哪写哪,而就是得有一个总体得意识 2、快速阅读这一部分,提取关键词 3、具体从文本分析九点特征,个别特征展示 (一)个别建筑由三部分构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编写人:黄森林 【学习重点】 1.记:积累本文重要字词,积累有关“建筑”的名言名句。 2.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并掌握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技巧。 3.写:运用比喻手法,学写一般的说明文。 4.练:分析说明文中的比喻说明法。 【知识链接】 一、诵记名言警句有关“建筑”的名言 1.建筑的实质是空间,空间的本质是为人服务。(约翰波特曼) 2.如果房间与自然界隔绝的话,就无异于坟墓。(贝聿铭) 3.建筑师必定是伟大的雕塑家和画家。如果他不是雕塑家和画家,他只能算个建造者。(贝聿铭) 4.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依旧还在诉说。(果戈理) 5.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沙里宁) 6.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终了,艺术在那里开始。(林语堂) 7.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梁思成) 二、了解文学常识 1.作者及背景: 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梁思成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设计的领导人之一。著有《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等专著。 《中国建筑史》是由梁思成从1942年开始编写,历时两年完成的,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纂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当时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而日本学术界的许多知名

中国古建筑照明设计灯光表格现手法

中国古建筑照明设计灯光表现手法? 导语 古建筑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但由于古建筑的特殊性,照明设计不仅要传达出这些古建筑自有的建筑语汇和文化神韵,还要注意建筑的保护性。那么,中国古建筑照明设计有哪些灯光表现手法?对照明设计和照明产品又提出哪些特殊要求? 照明设计如何展现古建筑神韵 精致的园林、古朴的客家土楼、巍峨的高原庙宇、壮观的沙漠古城,其中独具特色的人字形屋顶、青砖灰瓦、精美的浮雕等,纵使岁月的痕迹斑斑,仍能透析出中国古建筑独特的古典韵味以及丰富的文化涵。古建筑承载着一个城市甚至一个朝代的历史,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现代照明设计师通过结合灯光的艺术,赋予了古建筑新的生命力,在黑夜中更好地展现建筑的特点和轮廓。 区别于现代化建筑,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对其进行照明设计时需避免因照明产生的损害。这对于照明

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运用怎样的照明设计表现手法才能更好地展现古建筑独有的特色? >>>> 以“面”展现整体光感 从“面”呈现古建筑特色,是目前照明设计师在古建筑照明项目中使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禅影照明设计工程设计总监倪桢表示,对于新建的仿古建筑,通常会要求“见光不见灯”,因为既然是仿古建筑,照明也要尽量仿古,与仿古建筑相结合,灯具不能外露。 “个人建议不用过多表现建筑的细节,应该表现建筑的大面,而不是现在所谓的‘逢柱必打,逢线必勾’。因为中国建筑中有太多雕梁画栋的细节,如果每个都要细细照亮,灯具难以全部隐藏,我们只需将建筑本身的体量表现出来即可。”

“透过不同的灯光强度,产生光影对比,使其在夜间自然产生‘立体感’,进而塑造整体的夜间氛围。” 袁宗南照明设计事务所设计总监袁宗南同样着重在“面”的呈现。 在相应的灯具选取方面,倪桢推荐选用大型投光灯,或者使用那些能与建筑结构相匹配并有效隐藏的线型类产品去表现。值得注意的是,灯具的隐藏需要尽早与建筑设计师确认预留安装节点。 在现实的项目中,大多是仿古建筑,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照明所所长朱剑修表示,这类建筑的照明设计有更多的空间:一是灯具小型化,做好隐藏,通过漫反射光显示建筑的主要构件;其次是根据古建的功能、或者结构主要特色来重点表现,予以精确透光。三是根据场所做些投影,灯光秀,增加场所的表情和气氛,适应现代人审美需求。 >>>> 以尊重及保护历史文化为核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预习案 【课标要求】 1.选择阅读简明易懂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论文、著作(节选),领会不同领域科学与文化论著的内容,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撰写内容提要和读书笔记,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预习目标】 1.研读文本两遍,勾画关键词句,梳理文章脉络。 2.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整理总结说明方法。 3.交流分享,提出至少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讨论解决。 【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一、走进作者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学习活动】 活动一:初读文本,梳理基础 1.研读文本两遍,标注段落序号,勾画字音、字形及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 2.读准字音 (1)抱厦(shà) (2)斗拱(gǒng) (3)额枋(fāng) (4)戗兽( qiàng) (5)轩楼(xuān) (6)厢房(xiāng) (7)柁墩(tuó) (8)蚂蚱( mà zha) (9)游廊(láng) (10)接榫(sǔn) (11)穹窿( qióng lóng) (12)瓦当(dāng) (13)水榭(xiè) (14)车轴 (zhóu) (15)压轴(zhòu) (16)石砖墁地(màn)(17)枋檩(lǐn) 3.明确词义 (1)结晶:①物质从液态或气态形成晶体。 ②晶体。 ③比喻珍贵的成果。 (2)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 (3)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 活动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出文章框架脉络。 2. 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单元说明里指出:阅读这些作品,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品味这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本课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体划分,本单元又提出“自然科学小论文”这一新概念,所以应当指导学生认识此类文章与一般的说明文的区别。本文讲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个新领域,所以,本课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对作品介绍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这种应用文体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文章的写法做一些有益的探讨,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学情教法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说明文了,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些术语已经了然于心,以他们的思维水平,对理清思路,归纳观点,品味语言等常规阅读要求也能通过自读解决。 事实上,学生对科普文章是不感兴趣的,何况是讲他们接触不多的传统建筑,所以教师势必要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文章太长,术语较多也是学生不喜欢文本,难以读懂文本的重要原因。所以课前应该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而以文体特征为纲要,以标题为切入点,探讨文章各部分与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关系,能够轻松地理清文章脉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正如古人所言的“文以载道”,“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而本文是体现二者结合的再好不过的范例。所以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以及写作的目的何在。通过探讨“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学习写作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基本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通过探讨“写作目的”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目标】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doc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高二语文组【课标要求】 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课标分解】 1.本单元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要把握这一文体的相关特征。 2.熟读课文,积累字词句,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3.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建筑领域的相关知识,体会中国的建筑美。 4.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效果。 【预习案】 一、预习提示 1.通读文章,扫清字词,完成预习案习题。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网络资源了解文中相关的专业名词和术语。 2.再读文章,理清文章结构,总结归纳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

3.三读文章,体会文章的语言特征,品析比喻手法的运用。 二、知识衔接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古代建筑图示 四、基础知识积累 1.识读字音 帷幕(wéi)屋脊(jǐ)接榫(sǔn)穹窿(qióng lóng)斗

【精品】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不仅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而且知道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方面的特征。 2.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兴趣,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及民族忧患感。 3. 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 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 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 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 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他还以巨大的 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 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 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基础积累】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帷.幕()屋脊.()接榫.()穹窿 ..()()埋.怨()埋.葬()翘.起()翘.首以盼()点缀.()辍.学()厦.门()高楼大厦.()角.色()凤毛麟角.()门槛.()直栏横槛.()轴线()压轴() 应用()石砖墁地()枋檩()()潜力()框架()切削()夹道()夹袄()戗兽()曲面()模棱两可()溢出()隘道()按拼音填字: ju? zhǐ huánɡɡuàn xún xi a liàn 发()遗()辉()()例遵()轩()提()dūn zhāo dài kuìɡān yú 桥()臭名()著感恩()德崩()()尬不可()越 走进课文 第一课时:课文分析 【整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二部分(3-13)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知道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更能知道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方面的特征。 2.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兴趣,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及民族忧患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识衔接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二、导语 补充相关资料及展示图片 20XX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19日,记者在文成公主庙采访时看见,紧贴岩壁而建的寺院,外观没有明显损坏的痕迹。寺院中香火旺盛,佛堂内点满了酥油灯。附近来朝拜的村民络绎不绝。只有佛堂大门上的一幅壁画有一条裂痕。文成公主庙建于公元710年,已有1300年历史。 在2008 年5 月12 日震后,报恩寺广场成了平武县城居民的临时避难所。这座占地2.7 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落建于1460 年(明天顺四年),历经1536 年、1618 年、1657 年、1786 年以及1976 年的数次大地震,在此次汶川地震的影响下,木构造脱榫,墙体开裂,但没倒塌,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这些古建筑为何在遭受地震后却能依然屹立不倒,它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相信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三、整体感知 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基本特征,哪些特征属于总体特征?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明确:一二点属于总体特征,三至五点属于结构特征,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 四、重点探究 在称赞中国建筑的坚固性中有句俗语“地陷墙塌屋不倒”,而中国的建筑之所以会如此的坚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结构的稳固性。下面让我们结合具体问题来研究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1)中国房子是靠什么材料承重的?这种材料是怎样搭建成房子的基本构架的? 明确:依靠木材承重。房身部分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副梁架之间用枋、檩连接。 (2)什么是斗拱?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斗拱是拱(弓形短木)和斗(斗形方木块)综合构成的单位。作用是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的可能的。而正因为在斗拱的设计中体现出中国的建筑工匠们在建筑力学和建筑美学方面的智慧,斗拱的设计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3)举折、举架是怎样构成的,它作用是什么? 明确: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总是逐渐加高的。这叫举架。举折(宋)、举架(清)的作用是形成屋顶的坡度。 材料补充:天津蓟县独乐寺:经历28次地震不倒,在保存至今的众多古代木结构建筑中,

国家一等奖《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体味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风格,把握文体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筛选整合信息,理清文章层次脉络,归纳文章的主要观点,合作探究文章相关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科学意识;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读出文字背后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品味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科普文字背后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体会作者的人文情怀。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本文结构思路、说明顺序、语言风格,领会作者的科学精神 第二课时:用正确的方法准确筛选概括信息,运用从文中学到的九大特征欣赏中国建筑,理解作者的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配乐PPT《汉字中的建筑》,居、室、房、囱、窗等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演变及文 字部件的组成,根据这些字的构成猜测“宇宙”二字。“宇”字甲骨文外面是房屋,下面是横梁和柱子,指向空间。“宇”本义“屋檐”,从屋檐向上下四方是空间的扩展,“宙”本义“支点”,从支点向古往今来是时间的延伸,合起来,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便是宇宙。中国古人把宇宙想象为一间大房子,天是屋顶,地是台基,天地之间由擎天柱撑起。这种想象与当时人们居住的建筑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继续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看看“梁上君子”梁思成为何如此热爱中国建筑。 二、温故知新 1、回顾昨天学的三大块内容: ①PPT本文的思路脉络:1-2中国建筑概说:地域广、历史久 3- 13 九大特征是什么 14-19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什么 20写作目的:古为今用 围绕“古为今用”的观点,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特征。板书:思路严密。 ②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从结构牢到装饰美。板书:顺序严谨。 ③语言风格:准确生动。板书:语言准确。 2、从本文准确的语言、严谨的说明顺序及严密的思路中,我们能看到梁思成作为建筑学家的哪 一点精神品质?板书:科学之精神。 三、概括方法的指导与实践 1、明确上节课的遗留问题,即本节课重点:中国建筑的特征到底是什么? 2、实物展示学生对九大特征的概括,“斗拱、举架”等,明确:筛选概括不准确全面,且只点出该 特征是哪方面的,没点出具体是什么特征。 3、方法指导:抓关键句(首句、尾句、过渡句)——找关键词(名词、代词)——利用标点符号(冒 号),要求是具体说出是哪方面的什么特征。 4、运用方法在文本中圈点勾画,修正自己的答案,交流修正后的九大特征,配以图片帮助理解。 ①个别建筑由台基、建筑本身、屋顶三部分构成 ②一“所”房子由若干建筑物围绕户外活动场所建成,在平面上成轴对称,主要房间向南

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有答案)

高二语文yw---2013---02---01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教师专用] 编写人:何雪姣审核人:雷华锋编写时间:20130228 班级:______ 组别:______ 组名:_______ 姓名:_____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方法】 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点: (1)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2. 走进作者 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1915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 【学习过程】 【课前学习】 一、课前阅读。 天津蓟县独乐寺:经历28次地震不倒,在保存至今的众多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和山西应县木塔在抗震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独乐寺位于天津蓟县盘山脚下,始建于唐代,寺内的观音阁和山门重建于辽代。自重建以后千余年来,独乐寺曾经历了28次地震, 1976年唐山大地震,蓟县城内房屋倒塌不少,观音阁及山门的木柱略有摇摆,观音像胸部的铁条被拉断,但整个大木构架安然无恙独乐寺观音阁之所以在多次强震中屹立不倒,主要是斗拱起了作用,观音阁的斗拱设计十分巧妙,在没有一颗钉子固定的情况下,通过七层木块的相互交织,达到了相互连接固定的作用,这样在地震出现时能及时减缓外部的压力,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

建筑照明设计说明

09年中照奖三等奖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 背景介绍 曲江池是西安著名的历史遗迹,秦朝时就有了很大的规模,曲江为皇家园林,是长安城著名景点,为再现曲江池的动人景色,西安市政府近年来对西安曲江池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恢复建设。建成的曲江池遗址公园是集历史文化保护、生态园林、山水景观、休闲旅游、民俗传承、艺术展示为一体的开放式城市生态文化公园。它由知名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院士担纲总规划设计,总占地面积1500亩,恢复汉唐曲江池水系700亩,再现了曲江地区“青林重复,绿水弥漫”的山水人文格局。建成后的曲江池遗址公园与周边的曲江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等,形成1500亩的城市生态景观。 设计说明 通过对光与影相生相合的特性的合理把握。在夜晚营造出杜甫诗句中所描写的曲江池“菖蒲翻叶柳交枝,暗上莲舟鸟不知。更到无花最深处,玉楼金殿最参差。”的独特景致。在具体的设计上,采用了绿化、水岸照明为映衬,主要景点建筑照明点睛的手法。分级别,分层次运用灯光。使整个景区在夜间呈现出气势恢宏,浓淡有致灯光效果。

照明设计中使用了那些环保安全措施: 园内的古建瓦面选用的LED小体积投光灯具(F1002型号),采用稳压定电流技术,不因同一回路中某个或几个LED短路而使本回路中其它LED所载电流增大,应保证电流恒定不动为其正常最佳工作电流,以保证LED寿命及高光输出并可减少LED光衰。大功率超高亮度LED要能保证在10000小时时光衰10%(光输出维持率达90%以上),50000小时光衰30%(光输出维持率达70%以上)。因此在使用上更安全、更可靠。而且和传统光源相比较,具有结构坚固,没有钨丝、玻壳等容易损坏的部件,具有极高的抗震性能,不含汞、铅等有害物质,没有污染,绿色环保。 灯具应用介绍:LED投光F1002 如果你有详细的案例需要展示,欢迎投稿>>> 08年中照奖优秀提名奖青岛千佛山公园 背景介绍 济南千佛山公园,与趵突泉、大明湖合称济南三大名胜。千佛山位于济南市区南部,海拔258米,占地166公顷,为济南三大名胜之一。东西横列,奇伟深秀,从远处望去,犹如一架巨大锦屏。古称历山,隋代于此开凿佛像后,改称千佛山,沿袭至今。隋开皇年间,依山势凿窟,雕佛像多尊,并建“千佛寺”,渐有千佛山之称。千佛山是泰山余脉。距今5亿年前,济南地区为海域,1.8亿年前,发生了燕山运动,沉积的石灰岩跟泰山一起上升,造成了巨大穹窿构造,于是形成了千佛山。千佛山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新中国成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学案博苑 11-06 0544 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

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学习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明确】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本文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间,特别是为发现、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由这样一位专家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再合适不过了。 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