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贸易现状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俄贸易,资源优势,产业链,结构变化

一、中俄贸易的历史和现状——总量分析

中俄十多年贸易呈现出总量起点低,早期年度波动大但趋势平缓,2000年以后呈加速增长的两阶段特征。

(一)阶段特征

1.总量起点低:中俄贸易量起点很低。1992年,中国向俄罗斯出口23.36亿美元,俄方向中方出口35.26亿美元。两国双边贸易加起来不超过50亿美元;两国向对方出口分别占各自当年出口的2.8%和6.9%。应该说,出口额在5%以下不会构成一国贸易政策的重要关注点。

2.初期年度波动大但趋势平缓:199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76.73亿美元,增速为41.26%;但1994年两国贸易从上年的高峰急剧下滑至50.76亿美元,下降幅度达33.84%;并且在之后的6年间,除1996年贸易总额达到68.44亿美元外,其余年份都在50~60亿美元区间徘徊不前。

3.加速增长时期:自1999年以来,中俄贸易呈现较好的增长态势,大部分年份的增长率都高达30%以上,中俄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快于中国和俄罗斯各自的对外贸易总额增长。

16年间,中俄贸易的阶段发展特征如此清晰,以致几乎所有关于中俄贸易的研究文献都提到,但关于引发这一特征的原因则众说纷纭。我们认为,由于在此期间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高水平发展,所以俄罗斯国内经济状况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是导致这样界限分明的阶段性发展的主要原因(见表1)。




中俄双边贸易开展后的第一年高速增长,主要是因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采取激进改革措施,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生产滑坡,国内生产受到重挫,GDP迅速下滑,国内市场物资极度匮乏,国民生产、生活都严重依赖外国商品的进口。中国与俄罗斯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因而这种需求信号很快能传递到中国,使得这一时期中俄贸易发展相对较快。但是,这一快速发展期的背后存在若干隐患:俄罗斯建国之初国内政局不稳,外贸机制、法律体系不完善,对迅速发展起来的各种贸易形式难以进行有序的管理,所以这个阶段双方的贸易基础是非常薄弱的,缺乏继续发展的后劲。这一缺陷在下阶段的发展中充分体现出来。

随后出现的波动和持续在低水平下徘徊,主要是因为俄罗斯国内经济发展长期不景气。从表1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的六年中,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除1997年和1999年分别出现0.4%和3.2%的正增长以外,其他年份均为负增长。俄国内经济发展不力,对双边贸易造成的影响是多重的:其一,国内经济状况恶化,使得国家经济政策重心只能是首先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而对贸易环境

、贸易方式的发展和推动则无暇顾及。其二,作为双边贸易的一方,国内经济不景气,使本国经济潜力难以发挥,难于在双边贸易中有所作为;其三,对于贸易伙伴国来说,对方经济状况恶化,贸易风险加大,因而难以扩展和深入贸易。这一时期不仅是中俄贸易,而且俄罗斯的整体外贸状况都受到了同样的影响。

1999年后,俄罗斯经济终于走出危机,进入恢复性增长期。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除2001年、2002年的增长率分别为5%和4.3%以外,其他年份都保持了6%以上的高增长。国内市场日渐活跃,对外贸商品的需求增强;同时,金融秩序好转,支付能力增强。因而,两国在这一时期进入贸易发展的快车道,以29.46%的年平均增长率快速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行为也是对中俄贸易造成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在第一阶段,俄罗斯国内因经济危机陷入了僵局:一方面缺乏投资资金以生产商品,另一方面又因市场秩序混乱缺乏资金来源。当时俄罗斯的国内市场物资极度匮乏,商店的存货都被民众疯抢而空,币值极度不稳。中国政府为鼓励对俄贸易实行了一系列易货贸易优惠政策,因而促进了两国贸易额的增长。同时,俄罗斯方面为缓解国内供给不足的压力,完全放开外贸体制,采取自由化贸易政策,以零关税鼓励外国商品进口,为双边贸易的发展打开了便利之门。但在第二阶段,俄罗斯把对外贸易的发展重心放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上,中国也把贸易重心放在与日、美、韩等国的双边贸易上,因此这期间虽然中俄关系正常发展,但却没有能有效刺激两国贸易发展的重大举措出台。同时,这一时期俄罗斯为保护国内工业的尽快恢复,开始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对双边贸易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与此相应的是从本世纪起,当中俄两国分别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国稳定了发展关系以后,两国政府在“战略伙伴关系”的政治基础上,开始把两国合作重心转移到经贸领域上来。2000年两国签订《中俄政府间2001—2005年贸易协定》,2001年又签订《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大大推动了两国经贸发展,使两国经贸合作的内涵日渐丰富和深化,合作形式多样化。同时,俄罗斯为加入WTO,大幅度削减关税,也为双边贸易发展带来了利好消息。自此,中俄贸易在经历十年的磨合期后,终于走出了低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俄贸易还停留在以政府行为为导向的阶段,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

(二)贸易结构与贸易逆差

1.贸易结构。中俄贸易另一特征是贸易总额长期偏低。直到2005年,中俄贸易在经历了37%的高增长后

,其占中国外贸总额仍仅为2%,占俄罗斯外贸总额也不到6%,2006年该份额又有下滑。究其原因,其一,在于贸易结构的初期特征。两国贸易主要集中在最终产品的交换上,没有深入到要素市场通过工程推进成为可持续向对方出口的国民经济成分。在产品贸易发展上,两国都运用资源比较优势。俄罗斯向中方出口转向能源和原材料,它们不仅比中方生产成本要低廉,而且部分产品是绝对优势,中方没有相应产品。可以想象,如果俄罗斯不单向中方出口原材料产品,而是将自己的能源材料工业产链跨境延伸,当石油管道引人中国后,像英国BP公司在美国设立加工厂那样,催化裂化原油,并再行拉长产业链向美国消费者提供石油服务,从而以工程推动产业链跨境延伸为特征,贸易结构由产品市场深入到要素市场。在整个产业链序列的各个环节上与中方贸易,结果是贸易总量因结构拓展而增大,而且因具备了可持续存在的出口类国民经济成分具有了可持续存在的潜力。中方对俄贸易也应该采取上述方式。这也是中美、中欧和中日贸易占据中国贸易大部分的结构原因。

其二,拓展贸易构成不仅有产品市场贸易的瓶颈,还需要解决制度问题,正是因为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外开放起步较晚,致使两国对外贸易制度、法规不完善,无法为双边贸易提供由产品市场深人到要素市场提供良好的环境。

其三,中俄两国虽然毗邻,但因国土广袤,邻国优势并不十分突出。中国的经济重心在东部,而俄罗斯的经济重心在西部,两地相距甚远,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双边贸易的成本。但如果将双方贸易通过工程项目拓展到要素市场上,这种成本劣势将改变。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美国、欧盟和日本,与中国在地缘政治利益一致的程度都比不上俄罗斯。如果中俄贸易能再上一个台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无疑有了一个可依托的、在地缘意义上有优势的战略伙伴。

2.中方持续逆差。两国贸易自开展以来,中国一直处于人超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多年来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大项大都集中在重工业、能源等高价值商品上,而中国则以出口低价值的轻工制品为主,贸易品价值量的差异使中方长期处于出超地位。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结构不断升级,中国对俄出口品价值也逐步提升,例如,机械电子等高附加值产品已成为中国对俄出口的大项(见图2)。从这种贸易结构来看,中方的逆差主要体现了两种力量的对比:世界油价上涨拉动的俄罗斯能源、原材料等出口品价格上涨与中国制造业发展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开发

所促进的高附加值、强竞争力出口品的出口额上涨。

二、中俄贸易发展趋势——行业分析

我们在分析中俄贸易十五年间总量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海关统一使用的HS代码,把中俄贸易可能涉及的22类商品分为七大类:农业(1—4类)、矿业(5类)、化工(6—7类)、钢铁业(15类)、机械电子业(16—19类)、纺织业(11类)、其他轻工业(8—10类、12—14类、20—22类),拟通过这样的分类,深入考察中俄贸易行业分布的变化(见图1、图2),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俄贸易发展趋势。













从图1看中国自俄罗斯的进口贸易,我们发现其变化波动性很大,但总体来讲机械电子业、钢铁业和化工业呈下降趋势,其中,以机械电子业的下降幅度最为明显;而矿业、其他轻工业呈上升趋势,其中,矿业进口的增长势头尤其强劲。农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持续较快增长以后,基本维持了稳定的比例水平,而纺织业在中国自俄罗斯的进口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中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如下判断: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自身在制造业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内生产已逐渐能满足中、低端商品的需求,因而逐渐减少了在这些方面对俄罗斯出口品的依赖;另一方面,相对世界其他国家工业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俄罗斯所继承的前苏联的雄厚工业基础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因而中国这类高端商品的进口市场逐渐被日、韩、欧美企业占据;而矿业、其他轻工业和农业进口的增长在于一方面中国近年来制造业高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原料进口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随着中俄贸易走上正轨,贸易总额扩大,俄罗斯的资源优势凸现出来,因而中国自俄罗斯的进口项逐渐由传统的“老三样”转为基础资源、原材料等行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4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和木材(含木材制品、木浆、纸浆等)已接近进口总额的50%;最后,从纺织业来看,中方一直占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因而几乎不从俄罗斯进口这一行业的商品。

从图2显示,中国对俄罗斯在纺织业、其他轻工业的出口份额上一直高居不下;农业出口额快速下降,而机械电子业的出口份额自1998年起持续上升;矿业、化工以及钢铁业的比重长期在5%以下。与图1比较,我们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十多年的中俄贸易中,中国保持了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比较优势,轻工业制品是长期以来中国对俄出口的最大项目;在农业方面,中国从1992年的大额人超(约5.5亿美元,占中俄当年贸易总额约9.5%)逐渐变为2004年的出超(约2.7亿美元,占中俄当年贸易总额约1%);在农业出口

下降的同时,中国的机械电子业出口比重增加,由1992年的大额人超(约14亿美元,占中俄当年贸易总额约23.9%)变为2004年的出超(约10亿美元,占中俄当年贸易总额约4.7%)。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产业化升级的成果以及俄罗斯的农业恢复发展的态势。

综合图1、图2局部的产业成分分析,我们认为在经历了15年的发展以后,中俄贸易模式逐渐由俄罗斯出口重工业产品,中国出口轻工业产品转向俄罗斯出口基础资源、原材料型产品,中国出口工业制品的模式。值得一提的是,这与中国同东北亚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的双边贸易现状不同,在中俄贸易中,中国表现出占据产业链高端的趋势,而俄罗斯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业上,优势逐渐减小,转而成为农业、工业原材料、能源的供给方。

为了更深入细致了解中俄贸易发展趋势,我们引入Das(1998)建立的公式,计算中俄两国的修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x、RCAm)(见表2、表3),对中俄贸易双方各自的比较优势做定量分析。

















从表2、表3的RCA指数比较可以发现,两国的优势对比几乎没有变化的是纺织业,中国长期以来在这一行业上保持比较优势。其次,略有变化的是化工业,在该行业中国的比较优势系数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而俄罗斯则呈相应的下降趋势,这不仅因为中国的化工业取得了进步,而且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化工业进口市场逐渐被日、韩、美等其他国家占据。在化工这样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中,俄罗斯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下降。与此相似的是钢铁行业。除去1993至1996年中俄贸易在钢铁业出现异动外,总体来看,俄罗斯在钢铁业虽然保持着绝对优势,但优势呈下降趋势,俄罗斯凭借前苏联遗留下的工业基础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再次是农业、机械电子业和其他轻工业,这些行业的变化速度从中俄两方来看步调不一。中国的农业比较优势下降不多,但俄罗斯的农业比较优势上升很快。这一方面说明俄罗斯的农业恢复发展速度较快,另一方面说明两国间在农业中的贸易逐渐深化发展,有显著的产业内贸易特征。而与此完全相反的是机械电子业的变化:中国在该行业的比较优势上升不快,而俄罗斯在该行业的比较优势下降较大。结合现实情况,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俄罗斯的电子机械优势在于重型机械以及与军用设备相关的先进科技设备,而家用电子、电器业很落后。随着俄罗斯国内经济的好转,对家用电子电器设备的需求上升,于是大量进口这些商品,使得俄罗斯机械电子业的总体优势下降。而中国虽然直到现今仍从俄罗斯批量进

口飞机等重型机械,但家用电子、电器产品与俄相比却有一定优势,然而在俄罗斯市场,这些行业的竞争激烈,中国产品又不敌日、韩、欧美商品的竞争力,所以在这一行业的双边贸易中,中国的总体比较优势虽有上升,但幅度不大,且上升速度不快。并且从中俄两国在这一行业的变化趋势及该行业RCA。与RCA。数值趋同来看,该行业已经出现产业内贸易特征;其他轻工业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中俄两国都出现优势增长,但俄罗斯的增长速度快于中国。这可以印证前文的结论:中国的轻工业制品通过不断提高质量,以劳动力优势在俄罗斯市场平稳发展,因而在这方面保持了比较优势。而俄罗斯则逐步开发其林木、皮革资源,在纸浆、木浆、珠宝以及生皮毛等行业上发展起比较优势。在这一行业中,两国的贸易发展是相对深入的,已经建立起产业内贸易的双向流动。最后,两国贸易中比较优势变化最大的行业是矿业,比较优势在这一行业完全移位,俄罗斯逐步取代中国掌握了该行业的优势。这一方面与中国产业升级不无关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中俄贸易正逐步趋于正常、平稳的发展路径——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得以在双边贸易中体现出来,而不再是由资源相对贫乏国成为资源出口国的扭曲状态。

三、中俄贸易未来发展途径展望

前文通过总量分析与行业分析可以看出,中俄贸易在15年中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曲折发展。但随着俄罗斯国内经济的日趋稳定,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初现成效、经济实力增强以及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巩固和双边贸易的深化,两国贸易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贸易结构也逐渐显现出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稳定模式。在上面分析基础上,我们引入新的分析工具——IIT指数,旨在通过量化分析中俄贸易的产业内发展趋势,展望两国贸易的未来发展途径。

从表4来看,中俄两国的行业内贸易指数偏低,这说明:第一,两国的贸易主要还停留在以各自资源优势为基础的互补型传统贸易模式上;第二,两国的贸易发展空间广阔,一方面可以在横向上充分发挥互补优势,扩大贸易额,另一方面可以在纵向上细化行业内贸易品种,增加贸易品的双边流动,扩充新的贸易形式。根据前文的数据可以推断,机械电子、其他轻工业、化工、钢铁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将会成为中俄贸易日后发展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化工与钢铁业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将直接反映中国下一阶段的产业结构升级的成果;第三,矿业与纺织业在未来短期内,不太容易出现产业内贸易发展加强的趋势,因为在这两个行业中,两国互补性非常显

著,贸易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单向流动,扩大该行业的贸易额,扩展该行业的贸易产品将是这两个行业未来的贸易发展趋势;第四,农业作为一个发展较为稳定、发展空间较为狭窄的行业,未来变化不会太大,将会维持目前的发展状态。








贸易的发展进程是从产品市场的最终产品贸易派生出服务贸易并走向要素市场的投资工程贸易。在产业链跨境整合的意义上,贸易规模会因各自拥有一个稳定的国民经济成分向对方提出整个产业链条的产品贸易而扩张。这正是中俄贸易的发展方向。

须作补充的是,以上预测是对中俄贸易发展前景的乐观估计,其前提是中俄贸易能持续2000年以来的发展水平。这不仅要求中俄两国在政治上要有稳固的睦邻友好关系,经济上要维持本国的持续、快速发展,更为直接的是两国还必须尽快完善外贸体制,健全贸易相关的法律、金融体系,优化贸易环境,这对于中俄这两个对外开放起步较晚、经济实力还待增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进入双边贸易发展快车道的首要任务。

综上所述,中俄贸易16年间一直在波动中以较慢的速度发展,两国贸易环境尚待改善,贸易模式还主要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为主,但已呈现出中国逐渐占据产业链高端,俄罗斯成为工业原材料、能源供给方的发展趋势。这种状况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一方面向中国展现出对俄贸易的广阔发展前景和巨大潜力,同时还提供了发展思路和规划:即必须尽快完善中俄贸易中的体制问题,创造更有利的法律、金融环境;另一方面,它督促中国必须继续升级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以及科技含量,节约资源耗费,走高附加值、低耗能的发展路径。中俄贸易如果以工程推动产业链跨境延伸为特征,在整个产业链序列的各个环节上展开贸易,不仅贸易总量将因结构拓展而增大,而且具有了可持续存在的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