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华应龙数学课反思与感悟

看华应龙数学课反思与感悟

看华应龙数学课反思与感悟

12月4日,我观看了全国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教学实录,课上主要讲了如何让学生分析作业中的错题,并激发学生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我主要有以下的反思与感悟:

1、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教学思路和创意,有各种独特而吸引学生的教学语言和上课风格,还有随机应变善于抓住各种机会进行教学生成的课堂应变能力,以及丰富多彩的人文素养和闪光的思想精华。

2、知识,不是华老师教学的唯一。华老师的课堂决不刻意让学生只是掌握某个知识点,形成某种技能,而是重在活动,重在体验,重在过程,重在参与。另外,华老师处理学生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方法引发了我的深思。错误,在华老师看来成了教学的最可贵资源。以前我总认为课堂上学生反馈时出现的错误越少这样的课就越成功。其实这不是绝对的,学生出错少固然是好事,但要看问题的难度如何,假如学生能在教师的百般“诱导”下仍坐镇不乱,在这种情况下出错少那绝对是好的。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东西都还云里雾里,到处出错,那肯定是老师教学不到位的问题。

3、我想上一节课,除了精心的教学设计,还与课前的精心预设是分不开的。如果课前老师对学生会犯什么错误自己都没有认真去预设过,课上学生出现的错误总会让自己大吃一惊,课堂中典型错误没让它暴露出来的话,那反而是遗憾的。一节课是否精彩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看老师有没有把学生中的错误发掘好了,最后又是否成功地将学生讲会了。

听华应龙老师上课有感

“数学是我们的玩具” ——听华应龙老师上课有感5月21日在海门实验学校聆听了华老师的《规律中的规律》一课,让我大开眼界,同时也为之振奋,真不愧是大师,上出来的数学课含金量十足,不仅学生学到了很多,我们听课的教师更是收获匪浅。 这节课是华老师自己编写的一个教学内容,课开始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所得的积,学生说出得数,白板显示142857×1=142857,142857×2=285714,142857×3=428571,142857×4=571428。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交流。生:乘数越来越大,积的第一个数也越来越大了。教师此时并没有启发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而是让学生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抢答142857×5、142857×6和142857×7的积。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很快猜出了142857×5=714285,142857×6=857142,但142857×7的积学生没法猜了,因为在前面的乘积中最大的数是8,没有比8再大的了。这是时,华老师引导学生用计算器算算,学生发现142857×7=999999,华老师惊讶道:“嗯,怎么会这样?”一个女生答道:“因为1/7化成小数约是0.142857。”(我很惊讶学生的知识积累,连1/7化成小数约是多少都记得很清楚。)这时华老师介绍142857这个数是走马灯数,华老师还形象的用一张写有142857数字的长方形纸,把它圈成一个圆介绍什么是走马灯数。老师一般到这个地方就会结束,不敢再越雷池一步,因为下面的规律学生更难发现,教师也更难掌控课堂。而华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追问:“用计算器计算142857×8、142857×9、142857×10的积,你发现了什么?”生1:“最前面一个数是1,后面一个数越来越大。”生2:“142857×8=1142856积的最后一个数与142857×1=142857积的最后一个数相差1,142857×9=1285713积的最后一个数与142857×2=285714积的最后一个数相差1,……”教师继续让学生口答142857×11,142857×12,142857×13,142857

《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后有感

《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后有感 《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观后有感 华应龙老师致力于探索“化错教学”30多年,近日有幸品读了华老师的专著《华应龙与化错教学》,着实受益良多。无论是“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师生情谊,还是“以爱育爱”的新型师生关系,都拨动着我的心弦,现将华老师的教育观之我见部分心得分享给大家。 一、化腐朽为神奇 华老师说:没有错的课堂绝不是一节真课堂,少了差错就少了真实。其实“错”更是课堂中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华老师把化错归纳为:错是错,温暖地“容”;错不是错,智慧地“融”;错还是错,自豪地“荣”等三个阶段。这是化错课堂的三个阶段,也是对待差错的三种境界。 无论是上公开课还是日常常态课,我们都不能怕在课堂上出错,我自然达不到华老师的化错水平,但是我一直认同并践行着,在课堂上只有充分把学生的思想解放出来,真正的融入课堂,不怕出错,甚至有时候故意有意识的“导误”。因为出错有时候反而是好事,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知道授课的关键点遗漏在哪里;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深挖出知识点的突破口;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剖析出出错的原因,找出是个性还是共性问题,才能真正的理解、掌握、提高。 二、师者若水 “上善若水”是老子的名言。华老师的体味是“师者若水”。师者若水,宽容博爱。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师者至柔为上,温温恭人。 华老师说:水,最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的是“往低处流”,深有同感。只有我们放低姿态,“往低处流”,才会真正的和学生融入一体,倾听到学生的真实心声(我曾经以作为学生群里唯一的一位教师而骄傲过,学生拉我进群并能让我留下来是对我的一种信任和同行),融洽师生关系;当我们“往低处流”,才会和学生保持在同一个高度,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而且更容易走进学生内心,

听课观摩活动反思

听课观摩活动反思 一、朗读指导有层次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除了自身进行大量的阅读之外,还要能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特别是在阅读指导课上,能给学生作朗读示范,在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指导。徐老师在执教《云雀的心愿》第二课时,有重点有层次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大河”那一段。徐老师先让学生在学习“沙漠”的基础上自由练习朗读,紧接着便指名朗读,并进行了有效的朗读评价,学生在互读互学中,朗读已经有了提高,部分同学读出了“洪水像脱缰的野马”那种气势。这时,徐老师抓住时机,进行了配乐朗读示范,让学生看到了朗读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也有了学习的依据和动力,再次指名朗读,朗读有了第二次提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理解“脱缰的野马”,并且播放了“洪水泛滥”的视频,多媒体的演示,让孩子们的情感与文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合二为一,至此,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洪水泛滥”,同时还为下个环节四字词语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再看徐老师执教的《树和喜鹊》,这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在学习1、2两个自然段时,徐老师也通过有层次地指导让孩子们将这段文字读得有声有色。从自由读,读正确,指名读,读出“孤单”,教师范读,并且加上动作,学生模仿读,指名表演读,一

样的多种形式,一样的朗读师范,小朋友们更是读得声情并茂。 阅读指导课就是要这样,无论课堂怎样的变革,朗读永远是第一位的,是语文课堂是不变的旋律。 二、写作指导有章法 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之形成一定的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特定任务。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额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而写作的习惯。而形成这样的能力,必须经过反复训练。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增强读中学写,读写结合的意识,其次要把握好训练的重点,找准读写的结合点。 《云雀的心愿》第10和13小节说明了森林有水库和空调器的作用,执教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两个自然段在阐述问题时,都采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即都能围绕一个中心,而且做到了有顺序,有层次,这样有条理地说明问题,才能说得更清楚。然后,徐老师给出了一系列有关森林知识的材料,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森林也是一座巨大的空气净化器”这个问题的阐述,以此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筛选材料的能力,语言组织有序的能力。我觉得这一训练,恰到好处,既积累了自然知识,有学会了习作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培养读写能力靠训练,而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便是这一训练过程,优秀的语文老师总是在实践中反复严格训练,使训练达到最大限度,收到最佳效果。

读华应龙《我就是数学》心得

读华应龙《我就是数学》心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偶然遇到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篇文章。翻阅《我就是数学》这本书,在大吃一惊之余,我被他的教育思想深深的打动了。 华老师出身于农民家庭。因此他对农民有着一种天然的情结。他始终保持着农民的心态和气质,他用农民对田里庄稼的那份浓厚、深沉的感受来爱他所选择的教师这个职业。爱他的学生,像农民精心选种那样钻研文本,选择教学内容;像农民深耕细翻土地那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像农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细心呵护每一棵庄稼那样,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像农民确定播种时机那样,寻找课堂上大胆的退,适宜的进的时机;像农民对

长的不好的庄稼从不责怪庄稼,而是责怪自己那样,反思课堂中的遗憾与自己的关系。像这样的农民对庄稼的精心呵护,在华老师的引领下,演变成了课堂上的教育理念及思想。这也就成了他能引领教育前沿,说出这样豪迈的语言的坚强砥柱。 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我们更要精心呵护我们的未来。特别是在新课改后,我们的课堂上,有了我们对教材、对教学的理解,有了我们自己的思考,有了我们自己的声音。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起营造了宽容的氛围,学生不仅可以畅所欲言,而且可以不必担心被“证伪”,可以毫无思想负担的,乐此不疲地感受着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读了华老师的寥寥几篇教育随笔,我深深意识到肩负的重任,我感到要在我的课堂上,要解放孩子的思想,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需求,开展实践的探索,

力争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观摩华应龙老师8

观摩华应龙老师《游戏公平》有感 一切皆有可能 我有幸听了特级教师华应龙的一节示范课《游戏公平》,感受颇多,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回味。领略华老师的风采,再次被华老师所感动,感动华老师对数学本质的探究,感动华老师对数学教学的执著,也感动华老师艺术家的风范与博学。在名师的数学课中,孩子的思维始终处在跳跃与思考的状态。在一次次的尝试思考以后,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表现充满信心。对思维能力有目的地训练,让我看到数学名家的有效教学不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课堂中每一分钟都在实践。华应龙老师的《游戏公平》一课从创设情境开始,问题便一个个接一个而来。“公平不公平?”“怎样才公平?”“如何来证明?”……即使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也没有停止,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全神贯注,兴奋地摇动着水杯,认真的记录。整堂课中始终感觉到学生的思维没有停歇,不断的尝试,不断的积累信心。数学的魅力估计正是这样沁入孩子心灵的。数学的课堂如果想让孩子喜欢,必须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本节课中情景数学活动,也格外引人瞩目。华应龙老师的课堂中,父子争看奥运会篮球半决赛的故事情景贯穿整堂课。孩子们在为华老师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开始对概率统计等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当华老师以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结束教学的时候,孩子根本没有下课的想法,情景教学让孩子对数学更喜欢。在情境中在活动中,数学的学习变成学生主动的探究,也只有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才会让学生收获一种成功和自信,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魅力的。在华老师的课上幽默也成为一大特色。华应龙老师介绍自己的方式很幽默,他先在黑板上写下:华佗—华罗庚然后再写华应龙;在介绍完中南海后他再说自己就在中南海往西若干米上班;正是有了激情和幽默,名师们的课堂才更精彩,生命在场的意蕴才更浓厚。 现在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感受与需学习之处。

华应龙案例集

华应龙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之四评价不是筛子而是“泵” 【案例1】 一次,在讲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时,华老师出了一道习题:下面每组图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如图:(略)大部分同学能够准确解答,而晨晨同学却有异议。他解释说:“为什么相等呢?因为那个图形像影子一样,所以相等。”同学们哄堂大笑,华老师也情不自禁笑了起来。晨晨显得局促不安。华老师说:“老师很欣赏晨晨同学能提出这条理由,人的影子确实有和身高一样长的时候。”晨晨的脸上露出几分自豪。华老师停顿了一下,继续说:“不过,大家想一想,人的影子有时不是也比身高长或者短吗?”同学们点点头。“既然这样,能不能根据那个图的影子,就推断它们的面积相等呢?”晨晨摇摇头。“晨晨同学能想出从来没有人想到的理由,并且这一想法对了一半。我们为有这样的同学而自豪。”教室里掌声响起来,晨晨同学体面地坐下了。 【点评】 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它使课堂教学更趋完整,华老师除了对学生的参与作出评价外,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及时肯定孩子发言中的合理成分。这种评价低起点,小目标,快反馈,学生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 【案例2】 一次,华老师上小数、分数、百分数互化的复习课,要求学生把0.2

化成百分数。在兰兰同学回答出20%后,华老师让她说说是怎么想的。她说:“0.2=2/10,十分之……”还没说完,同学们“嘘”声一片。华老师示意别打断她,请她继续说。“0.2=2/10=1/5”。“扑哧”,有的同学禁不住笑出声来。华老师也在想:这扯到哪儿去了,可还是耐着性子让她说。“分子分母同乘以20,等于20%。”“哎呀,真了不起。”随着华老师的称赞,同学们鼓起掌来。 华老师接着说:“大家看,兰兰同学先运用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接着又一次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数巧妙地化成了百分数。这一系列知识她掌握得多么清晰,并且能运用自如,太棒了。华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么好的复习小数、分数与百分数互化的例子,华老师要向她学习。”教室里响起了更热烈的掌声……整节课学生情绪激扬,学习效果非常好,“白开水”变成了“茅台酒”。 【点评】 这些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评价,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不断地激励孩子从成功走向成功。现代心理学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作出积极努力。 【案例3】 一次,华老师发现一位成绩不好的学生用小手捂住卷面上的分数,

观摩游戏活动反思

观摩游戏活动反思 在我们幼教领域,区域游戏越来越受到更多幼儿园和老师的关注,区域游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二期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我们也将整合的教育观融入于区域游戏中,我们也想让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中获得发展。然而究竟应该如何开展区域游戏呢?究竟什么样的区域游戏才是孩子们想要的呢?我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就在今天,我有幸参加了在丹阳开发区幼儿园举办的“镇江市幼儿园游戏活动现场推进会”,这是一次从去年就开始进行的整个镇江市幼儿园游戏活动评比的汇报和现场观摩活动,虽然只有两个小时的短暂时间,却足以让我受用,解开了我的困惑。 在观摩了丹阳开发区幼儿园的区域游戏现场后,我惊叹他们幼儿园区域创设的新奇有趣,巧妙别致,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无论是环境的创设还是材料的提供,就我们成人看了都觉得赏心悦目,在孩子们看来就更像是置身于游戏的乐园中了。 整个观摩过程中我的感触很深,也促使我重新思考我们幼儿园,我们本班级区域游戏活动的设置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理念与实践的脱节 我们都知道在设置游戏空间时要有大区小角,合理地安排游戏区域,可是在我园很难发现几个班级或是说几个活动区域在尝试设置大区小角。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老师可能更多的考虑在设置游戏环境时如何让孩子做到互不干扰,而忽略了大区小角。 2、教师盲目创设区域 我们往往都是一下子把所有的区域都创设好,并没有真正按照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去创设,难免具有盲目性,等到幼儿进行活动时,才发现幼儿对有的区域根本不感兴趣。即使在我们老师的引导下,幼儿有了一些“兴趣”,那也是即时的,自选时,幼儿仍不选这些区域。 区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最有利的场所,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创设区域。刚开始时区域可少一点,每个区域的材料可多一点,保证总数量相当于全班总人数。允许幼儿从家里带来自己喜欢的玩具,然后根据幼儿的兴趣逐渐生成新的区域。材料可以由幼儿与老师一收集,制作,这样创设的区域幼儿才会喜欢,兴趣才会持久,也才懂得爱惜区域里的材料。 3、材料过于丰富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第一篇: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心得 在刚刚开始放寒假时真的很是自在,之时拿出孙校长推荐的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当读完序时我已经初步了解华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在读序三时肖川教授说华老师连都厕所上用要小跑时我真的被震撼了也被这样一个爱数学、爱基础教育的人吸引了,感觉到华老师已经把全身心都投在了数学上投在了教育上,华老师真的就是为数学而生,他真的就是数学。 在通读全书感觉好像得到了很多经验,感觉自己面对可爱顽皮的小学生定能应付自如,可是当开学后真正走进课后面对眼前50多双渴望与讶异的眼睛时,自尊真的有些慌了,第一节课讲下来原来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的实际效果。我在思考自己到底差在哪里,此时我想到了华老师的书,想到了他是如何准备每一节课。 老师辉老师的课之所以那样精彩,很多都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索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大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转自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大大缩短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而我在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的新课时先是听了孙老师的课,回去后仔细观察又仔细的思考课上都应该怎样说好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可是整堂课下来感觉真的没有层次。这时我知道课前慎思不应只是去背诵你要怎样去说而要把自己的想法 加进去,不尽相同每个班级的学情也略有不同,只有联系小学生联系生活才能把每一节课准备好。

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中的求索,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他也能从中受益,我认为,华老师的这一举动,既显示了对学生 的顺从,又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既显示了教师的一种 精神,也显示了教师的一种气势。所以,年轻的我更应该学习这种无 声的教育为自己修炼一堂人生之课,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才能更好的教学生仁义如何做人。 当读到“沙莱县和孩子对话”时我真的以为到此话为何意,教职 员工读后恍然大悟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熟悉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心心 相印,息息相通。在教学中葆有四颗童心,才能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 中找到接触点。尤其是儿童没有经验的我更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回来思考,毕竟他们只是孩子。 从华老师正确性那里学到了课堂上的差错可能成为正确的先导。“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 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性,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维护了孩子积极性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眼下的我也许也许并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但这也是我茁壮成长所必须 努力争取经历的过程。我要学习华老师那种教师的智慧就是要善于从 学生95%错误的解答中发现那5%的正确的东西,给予热情的肯定,并 积极加以引导,让学生一步步推倒那95%的错误。 让我值得学习的就是华老师的课后反思,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课后他都会回想 每一个教学环节,总结好的地方与不当的地方,最学习应学习的当是 他反思后的再实践,他认为再实践是对反思的检验与进一步反思的催生。当我学到这里时真的感觉甚是惭愧,因为自己在讲过新课后并没 有去认真的反思,反而每当讲完一节课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 惶恐对自己有这种心理感到畏惧,我在要是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教书育人应该是一件多么高尚的事。所以,我会在今后的将来教 学中摒弃各种杂念认真去反思,让自己做到更好。

听华应龙老师《平均数》有感

观华应龙老师《平均数练习课》有感听了华老师的课,我受到了很多的启示: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的。华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再精 心设计的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尊重别人,彰显风采。 1.尊重听课老师。华老师是我听过课的老师中唯一一位有与听课老师分享思考的老师。虽然他是一位名师,但他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在这节课中就提出3个小问题:①参与求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怎样让学生体验②“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那平均数是什么数③怎样的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2.尊重学生。与学生课前交流的时候,华老师说允许学生不用举手,可以自由发言。他的话语很亲切,说到猪八戒和孙悟空,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还故意说错,把《西游记》说成是《三国演义》。这样一位亲切幽默的老师,您说孩子会不喜欢吗 二、深厚底蕴,征服众人。 1.巧妙导入,突出意义。 第一个活动是口算比赛。华老师给孩子们20秒钟的时间做9道两步计算的口算。孩子们刚开始兴致很高,但后来发现这时间太短了,只做了一两道题,最多的孩子也就做了三道题目。这时,华老师跟孩子们说每道题目算30分,让他们计算自己的得分,并算出小组的总分。 华老师让孩子们汇报每组的总分,并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你有什么想法吗”“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有个孩子一眼就看出第二组的分数算错了,华老师又接着问:“你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算错了”这个孩子说:“每道题30分,而第二组得分是380分,不是30的倍数,所以是算错了。”这让全场

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通过比总分,有的孩子说不公平,再到比平均分。看!华老师设计的环节多奇妙!多完美! 2.扎实的活动,让数学意义“具体感知”。 第二个活动是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在一个集市上有一个猜牛重的比赛,参赛的有屠夫、农民还有很多其他外行的人。尽管外行人猜的牛的体重有多有少,但最后的平均数竟和实际牛的体重只相差1磅。这一个故事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思想,也揭示了这样一句话:数学的研究证明,平均数总是更加地接近实际。(马希文) 第三个活动是猜8个人的年龄。有8个人在篮球场上打球,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2岁。你能想象一下,这8个人的年龄可能分别是多少吗? 学生猜的情况有:12、12、19、15、10、18、11、13; 11、14、13、10、19、18、15、16;12、13、11、13、12、11、13、11等,很快就有学生快速指出第一组和第二组写错了。这让孩子们再一次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最后揭示答案的时候孩子们挺吃惊的,答案是:47、8、7、6、6、7、7、8。其中47岁这个人就是华老师本人。这张图片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个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有时候平均数是不能体现整体情况的。 3.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小结的时候,华老师与众不同地让学生畅谈“平均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孩子们的回答各式各样,有说易变的、公平的、神奇难测的、会忽悠人的、接近实际的等等。华老师还说他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并告诉孩子们诸葛亮不姓诸,姓诸葛;平均数也不姓平,姓平均,是计算出来的,不是数出来的!这句话其实是说平均数不是一个原始数据,是个统计数据。总结得多么精彩! 对于教材的处理与升华,华老师这节课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想方法。数学是什么数学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数学的教学就是思想方法的教学。但现在的数学课堂似乎少了许多数学的味道。在华老师的课堂里我找到了数学的真谛。他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传授思想方法。他带领学生

家长的态度会影响孩子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

家长的态度会影响孩子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如果家长对孩子学习要求严格,孩子自己就会自然的严格起来。我们要求家长检查孩子作业不是检查作业的对错与否,是检查孩子的学习态度端正与否,看看他们认真写了没有。 拿过孩子作业看也不看就签字完事,像是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似 的影响孩子,影响孩子做事的态度、方式、方法。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努力做到最好。对于一件事情,我们先不求结果如何,先问问自己做的如何。

归到底,其实是“认真”二字,认真说起来何其简单,真做起来又不太容易啊。 “认真”去做足矣! ??????? 好的数学课是这样的 始的。数学是抽象的、枯燥的,数学老师,要想真正把学生领进数学的殿堂,就必须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应该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我们教育的现状是很多人升学后不想再去读书了,这难道不是

教育的失败吗?好的数学教师应该把每一个学生领进数学的殿堂,并让他们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好的课堂要传递出这种趣味,紧紧的吸引住学生。 他的课堂毫不避讳差错。 课 得,只是里正确还差一小步,要正视差错,在差错中有所收获。课堂教学中真正的生成来自于学生出现差错时教师的处理和师生的互动。 正如华老师所说:“数学课堂差错资源化的要义是:尊重学生的劳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

错误的免疫力,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培育学生的创造创新意识和直面错误、超越错误的品质。”所以,我们要用心去利用差错,甚至有意识的去创造差错。 他的课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上一篇┆?下一篇┆文章列表

幼儿园教学观摩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学观摩活动反思 陵江二幼罗媛 跟很多幼儿园一样,我们幼儿园也经常组织教学观摩活动。看了教师们的观摩课,我感觉教师们基本功扎实,技能娴熟,方法灵活,语言流畅,表达准确,教态亲切大方,有感染力,教学设计都能做到目标设置准确,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教材处理得很有创意,重点难点把握得当,教学步骤明晰而有层次,活动设计有依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刻版的学习变得富有趣味性,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在教学结果方面,都能够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观摩这样优质的教学活动,无疑对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经验的传播和推广是很有好处的。但是反思这些教学观摩活动,仍会发现存在许多问题,使观摩活动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一是执教者过分关注观摩者的反应。要真正上好一堂观摩课其实并不容易,因为执教者除了认真备课外,还要精心制作教具、课件,进行多次试教。可能每个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实施的效果是没有人观摩反比有人观摩好。其原因在于执教者过分关注观摩者的反应,忘记了教学活动的真正目标是促进孩子的发展,这样的课肯定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其实教师只要时刻关注孩子,心中装有孩子,就能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充满激情,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是劳师动众地准备活动。有的执教者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总是想方设

法,劳师动众准备众多的教具。殊不知有的教具非但起不了作用,反而会对教学活动产生干扰。我曾观摩过一堂语言课,执教老师给全班40多个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个头饰,这些头饰在这堂课中并没有发挥多大实际价值,教学效果也很一般。还有些老师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事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精心摄制了录像,费力扫描了照片,甚至请人录音,等等,总之是折腾了好几个星期才告一段落。上课时,为了不使自己的一片苦心付诸东流,自然是小心地实施,惟恐哪个环节遗漏。在此过程中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都不是教师所关心的了。 三是择优选用“小班化”教学。有的老师为了使教学观摩活动课顺利进行,常从全班幼儿中挑选一些“听话”幼儿进行活动。这样做,虽然整个教学过程井然有序,效果也比较好,但笔者认为这种以牺牲其他幼儿学习机会为代价的做法,易使这些被“遗忘”的孩子产生自卑、逆反的心理,进而挫伤他们的自信心,不仅不利于和谐师幼关系的建立,而且会给家长工作带来消极的后果。其实调皮的孩子思维活跃,常能发表一些出人意料的精彩见解,教师若能把握时机,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就能对这些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是水分十足的“精彩演出”。一般的观摩课常出现这种情况:活动形式新颖,活动场面热闹,幼儿的思维活跃,表现出色,俨然是一堂精品课,殊不知这种课基本上是教师事先在班上认真反复排练,而且将问题的答案都告诉了孩子们的结果(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潜伏)。有的执教者为了完成精心策划的30分钟教学流程,根本不考虑活动中的现场生成,只是呆板地根据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孩子们根本无自主可言。这样的观摩活动不仅不能发展孩子的能力,还会让孩子感到成人的虚假,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五是形似神非的克隆仿制。名师的示范课使听课者如沐春风,于是有些好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_心得体会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这句话很有分量,写这样的书名需要一定的底气。我欣赏作者,工作26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学习、研究、总结、提升,用数学的眼睛来关注生活,用先进的思想观照课堂,用智慧的实践演绎精彩的人生。 捧读《我就是数学》,我仿佛坐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听他娓娓道来: “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 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敞亮教学生活。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听听: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如何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而“思维决定视野”一文,作者向我们诠释了《角的度量》新课导入的来龙去脉,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冥思苦想求证,不凡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这正印证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还有,作者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学生会发出“华老师,你误导”的课堂感言,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怎敢如此“放肆”……透过这些课例,不难发现,好课就是一道芬芳、幽远的茶。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作者花费了多少精力,浸润了多少心血! 让我们一起看看: 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很多教师总是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

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听说于定海的老师从黄山参加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奖赛归来,由于传说得太好,所以一直想要一睹风采。但是一个月下来没能如愿。一个月后,参加杭州的新生代数学观摩,门口推销光盘的正好有这节课,迫不及待的买下来,第一时间欣赏了一番。正如传说,这节课可谓是上得出神入化,引起我深深地思索,常规课要上出自己的思想,同样能能折射出智慧的光彩。今晚重新欣赏,可谓更是一番惊叹,聪明如张,自叹太浅。现把其课堂实录整理出来,望有同感者多多。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分数的意义 师:丁丁和冬冬在野餐时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生:好! 课件出示丁丁和冬冬以及一个苹果、4个月饼和两瓶矿泉水。 师:你们能帮他们分一分吗?4个月饼谁先来? 生:4个苹果每人分两个。 师:两瓶矿泉水? 生:每人分一瓶。 师:同学们特别善解人意。瞧,月饼和矿泉水每人分得怎么样? 生:一样多。 师:数学上,我们把每人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什么? 生:平均分。 教师板书“平均分”。 师:可是问题来了,苹果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成两份吗? 生:能! 师:想一想,苹果要平均分成两份的话,应该怎样分?一起说! 生:每人分半个。 生:每人分一半。 师:有人说半个,有人说一半,如果让你分,你说该怎样分? 生:一人切一半。 师:张老师该从哪儿切? 生:从中间切。

教师将课件中的苹果切成两半。 师:拿出手指指一指,苹果的一半在哪里?这一块是苹果的一半吗?这一块呢?看来只要把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苹果的一半。可是,这一半该怎样用数来表示呢? 生1:二分之一。 生2:四分之一。 生3:还是赞成二分之一。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是一种新的数,而且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至于苹果的一半究竟用二分之一还是四分之一表示,或者是这个小女孩一开始悄悄给我说的一分之二呢,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判断好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二、动手动手操作,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苹果平均分成了几份?这一半正好是这两份中的几份?瞧,平均分(在课件中的一半苹果中出示分数线),两份(出示分母2),中的一份(出示分子1)告诉同学们,这个数叫做二分之一。谁会读? 生1:二分之一。 生2:二分之一。 生(齐):二分之一。 师:同学们,这块苹果是整个苹果的二分之一,那这份呢? 生:也是二分之一。 师:这样看来,只要是把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 生:二分之一。 师:非常捧! 教师板书: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师:轻声的说一遍,我们是怎样得到苹果的二分之一的。 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它的二分之一又该怎样表示呢?先折一折,然后用斜线把它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行吗?动手折一折! 师:谁第一个上台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表示出长方形的二分之一的?(指名上台演示) 生:我是这样对折,就折出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了。

优质课观摩反思

优质课观摩反思 2月21日,我作为一名新教师有幸观摩了市南区优质课说课比赛活动,收获颇丰,像是回到了当初自己面试说课的时候,备课室精心准备四十分钟,说课展示十分钟。 说课是一种不同于备课和上课的展现自己教学思想和教学能力的特殊的形式。说课不是“备课”,也不是“读课”,要突出"说"字,即不能按教案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也不能按说课稿一字不差的读下来。听完几名教师的几节说课后,我深刻体会到一节成功地说课,一定符合以下几点: 一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准确描述教学目标,贴合学生已有实际,准确把握本课教材的重难点。 二是教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学法坚持对学生的引导。 三是普通话标准,仪表自然,面带笑容,表情丰富,具有感染力,富于变化,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说课的成败。 四是板书设计要合理,有层次,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字迹清晰、美观。 在说课时,角色定位一定要准确。说课者的身份定位应该是一个交流者、一个探讨者、一个平等的对话者。说的过程不是先知在布道,也不是专家在培训,更不是学生在求教。 在观摩说课比赛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 一、“过程即结果”,这个结果,来自内心充实的体验。 我们提倡学生参与课堂,经历教学的全过程。其实,教师也一样的。我们也倡导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经历研究的全过程,教师有了初步的体验,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积累,这就是结果。做了,就是做好了。 本次说课比赛,2016级新教师全员参与,全程参加,让教师体验一节课从备课到上课,从上课到说课;体验一节课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会说到精彩驾驶的过程,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交流、不断思考,从而也不断成长。 二、“成长即成果”,这个成果,来自于专业的成长。 课堂改革的其中一目标,就是要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生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赖于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老师教学行为的改变,途径之一就是在学习与实践中锤炼自己的观念和能力,更好地参与教学。 作为新教师参与本次说课比赛的过程,就是一次成长的的过程。在活动参与中领悟活动主题,感悟活动内容,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在活动参加中领悟课堂模式,感悟教学理念。 三、“成功即自信”这个自信,来自于教师大众的分享。

听华应龙老师《平均数》有感教程文件

听华应龙老师《平均 数》有感

观华应龙老师《平均数练习课》有感听了华老师的课,我受到了很多的启示: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的。华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再精心设计的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尊重别人,彰显风采。 1.尊重听课老师。华老师是我听过课的老师中唯一一位有与听课老师分享思考的老师。虽然他是一位名师,但他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在这节课中就提出3个小问题:①参与求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怎样让学生体验?②“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那平均数是什么数?③怎样的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2.尊重学生。与学生课前交流的时候,华老师说允许学生不用举手,可以自由发言。他的话语很亲切,说到猪八戒和孙悟空,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还故意说错,把《西游记》说成是《三国演义》。这样一位亲切幽默的老师,您说孩子会不喜欢吗? 二、深厚底蕴,征服众人。 1.巧妙导入,突出意义。

第一个活动是口算比赛。华老师给孩子们20秒钟的时间做9道两步计算的口算。孩子们刚开始兴致很高,但后来发现这时间太短了,只做了一两道题,最多的孩子也就做了三道题目。这时,华老师跟孩子们说每道题目算30分,让他们计算自己的得分,并算出小组的总分。 华老师让孩子们汇报每组的总分,并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你有什么想法吗?”“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有个孩子一眼就看出第二组的分数算错了,华老师又接着问:“你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算错了?”这个孩子说:“每道题30分,而第二组得分是380分,不是30的倍数,所以是算错了。”这让全场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通过比总分,有的孩子说不公平,再到比平均分。看!华老师设计的环节多奇妙!多完美! 2.扎实的活动,让数学意义“具体感知”。 第二个活动是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在一个集市上有一个猜牛重的比赛,参赛的有屠夫、农民还有很多其他外行的人。尽管外行人猜的牛的体重有多有少,但最后的平均数竟和实际牛的体重只相差1磅。这一个故事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思想,也揭示了这样一句话:数学的研究证明,平均数总是更加地接近实际。(马希文)

观看《华应龙与化错教学》有感

观看《华应龙与化错教学》有感 观看《华应龙与化错教学》有感 华应龙老师致力于探索“化错教学”30多年,近日有幸品读了华老师的专著《华应龙与化错教学》,着实受益良多。无论是“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师生情谊,还是“以爱育爱”的新型师生关系,都拨动着我的心弦,现将华老师的教育观之我见部分心得分享给大家。 一、化腐朽为神奇 华老师说:没有错的课堂绝不是一节真课堂,少了差错就少了真实。其实“错”更是课堂中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华老师把化错归纳为:错是错,温暖地“容”;错不是错,智慧地“融”;错还是错,自豪地“荣”等三个阶段。这是化错课堂的三个阶段,也是对待差错的三种境界。 无论是上公开课还是日常常态课,我们都不能怕在课堂上出错,我自然达不到华老师的化错水平,但是我一直认同并践行着,在课堂上只有充分把学生的思想解放出来,真正的融入课堂,不怕出错,甚至有时候故意有意识的“导误”。因为出错有时候反而是好事,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知道授课的关键点遗漏在哪里;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深挖出知识点的突破口;只有学生出错了,才能剖析出出错的原因,找

出是个性还是共性问题,才能真正的理解、掌握、提高。 二、师者若水 “上善若水”是老子的名言。华老师的体味是“师者若水”。师者若水,宽容博爱。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师者至柔为上,温温恭人。 华老师说:水,最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的是“往低处流”,深有同感。只有我们放低姿态,“往低处流”,才会真正的和学生融入一体,倾听到学生的真实心声(我曾经以作为学生群里唯一的一位教师而骄傲过,学生拉我进群并能让我留下来是对我的一种信任和同行),融洽师生关系;当我们“往低处流”,才会和学生保持在同一个高度,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而且更容易走进学生内心,获得学生需求的第一手资料,无论是精神需求还是学科知识都可以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查漏补缺。

幼儿教师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反思总结

幼儿教师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反思总结 教师:高丽菊 首先非常感谢幼儿园给我外出学习的机会,这次我们参加了云南省基础教育教师三项教学技能评比竞赛。评比是从教案的设计、教学过程和反思三部分组成,这次评比活动的参加方式是各个地州选出一个代表参加,一共设计了18节课。选择的范围是以五大领域中的大班社会和语言为主,在这次活动中收获很多,从这次活动中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真的不容易,要上好一节课更是难上加难。 从参赛教师的身上我看到了幼儿教师的独特魅力,也让我明白了要上好一节课时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的,并不是我们平时上课一样照着书念一遍。这次评比活动从教案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活动效果来看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特别是活动场景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根据活动的需要创设了温馨、和谐、有趣的学习氛围,紧紧的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乐。教师的语言非常的具有感染力,肢体语言也非常具有吸引力,教具的准备也非常形象生动,对幼儿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先进的教育工具,如ppt的制作,摄像机的使用,先进的教育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这次活动中教师都注

重幼儿的亲体验,自己动手做,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针对这次评比活动,幼儿专家也给予了指导和评价,指出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是不能跨领域教学,就是说语言课不能上成社会课,如语言注重的是幼儿的倾听和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让幼儿多听,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社会课注重的是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情景的创设,给幼儿一个与同伴,教师交流的平台。二是教育对象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所教学的内容应符合该年龄段。三是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宽泛。四是教师讲的太多,应给予幼儿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 衡量一节优质课的绝对标准就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组织的活动中无论是教案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还是课后的教学反思每个环节都必须达到优化,都要有教育理论的支撑。在导课,过程、反思都要突破指南。 通过这次外出学习,让我开阔了眼界,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活动创设水平。首先是对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探讨与更新,我们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要以一种生态的眼光、态度、原理和方法来观察、思考、理解复杂的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活动,让孩子在快乐和自信中学习。 此次学习中,在新的时代和新的教育背景下,只有进一步更

教师我就是数学读书心得

教师《我就是数学》读书心得XX年4月,我外出学习了2个月,和其它学员一起团购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翻阅《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被他的教育思想深深的打动了。这本书是华应龙老师教育随笔的总汇。这本书里汇集了他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灵魂。当我初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大吃了一惊。华老师那坚定地话语“我就是数学”,重重的撞击了我。我教学十几年来,从未这样想过。而华老师敢于说出这样的话语,到底他的底气在哪?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书,开始了品读。从而更深入的了解华老师的教育思想。 从张梅玲老师写给这本书的序言中,我知道了华老师出身于农民家庭。因此他对农民有着一种天然的情结。当了老师,他仍然保持着农民的心态和气质,他用农民对田里庄稼的那份浓厚、深沉的感受来爱他所选择的教师这个职业。爱他的学生,像农民精心选种那样钻研文本,选择教学内容;像农民深耕细翻土地那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像农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细心呵护每一棵庄稼那样,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像农民确定播种时机那样,寻找课堂上大胆的退,适宜的进的时机;像农民对长的不好的庄稼从不责怪庄稼,而是责怪自己那样,反思课堂中的遗憾与自己的关系。像这样的农民对庄稼的精心呵护,在华老师的引领下,演变

成了课堂上的教育理念及思想。这也就成了他能引领教育前沿,说出这样豪迈的语言的坚强砥柱。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细细品味叶老的话,“农业”与“工业”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或许是农业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的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所需要的是一名技术熟练的操作工,而农业所需要的却是能真正关注生命的农民! 是啊!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有生命的孩子,我们更要像对待农业一样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庄稼)。特别是在新课改后,我们的课堂上,有了我们对教材、对教学的理解,有了我们自己的思考,有了我们自己的声音。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起营造了宽容的氛围,学生不仅可以畅所欲言,而且可以不必担心被“证伪”,可以毫无思想负担的,乐此不疲地感受着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读了华老师的寥寥几篇教育随笔,我深深的感到我的课堂上,要解放孩子的思想,解放孩子的嘴,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已经成了我当前迫在眉睫的使命。我要不断尝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思考才可以任意奔驰,不必有太多的顾虑。课堂上,我要千方百计给学生带来一些思考,使其寻找数学知识背后的东西,遇到问题习惯于问个为什么。 虽然,这样的尝试过程是漫长的。但我坚信靠着不放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