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工艺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加工工艺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加工工艺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疲劳分析方法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在结构件疲劳寿命分析方法方面国内外的发展状况,重点讲解了结构件寿命疲劳分析方法中的名义应力法、局部应力应变法、应力应变场强度法四大方法的估算原理。 疲劳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研究分支,自Wohler将疲劳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至今,疲劳研究仍有方兴未艾之势,材料疲劳的真正机理与对其的科学描述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疲劳寿命分析方法是疲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从疲劳研究史可以看到疲劳寿命分析方法的研究伴随着整个历史。 金属疲劳的最初研究是一位德国矿业工程帅风W.A.J.A1bert在1829年前后完成的。他对用铁制作的矿山升降机链条进行了反复加载试验,以校验其可靠性。1843年,英国铁路工程师W.J.M.Rankine对疲劳断裂的不同特征有了认识,并注意到机器部件存在应力集中的危险性。1852年-1869年期间,Wohler对疲劳破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由钢制作的车轴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其强度人大低于它们的静载强度,提出利用S-N 曲线来描述疲劳行为的方法,并是提出了疲劳“耐久极限”这个概念。1874年,德国工程师H.Gerber开始研究疲劳设计方法,提出了考虑平均应力影响的疲劳寿命计算方法。Goodman讨论了类似的问题。1910年,O.H.Basquin提出了描述金属S-N曲线的经验规律,指出:应力对疲劳循环数的双对数图在很大的应力范围内表现为线性关系。Bairstow通过多级循环试验和测量滞后回线,给出了有关形变滞后的研究结果,并指出形变滞后与疲劳破坏的关系。1929年B.P.Haigh研究缺口敏感性。1937年H.Neuber指出缺口根部区域内的平均应力比峰值应力更能代表受载的严重程度。1945年M.A.Miner 在J.V.Palmgren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疲劳线性累积损伤理论。L.F.Coffin和S.S.Manson各自独立提出了塑性应变幅和疲劳寿命之间的经验关系,即Coffin—Manson公式,随后形成了局部应力应变法。 中国在疲劳寿命的分析方面起步比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浙江大学的彭禹,郝志勇针对运动机构部件多轴疲劳载荷历程提取以及在真实工作环境下的疲劳寿命等问题,以发动机曲轴部件为例,提出了一种以有限元方法,动力学仿真分析以及疲劳分

应力状态及强度理论

图8-1 第 8章 应力状态及强度理论 例8-1 已知应力状态如图7-1所示,试计算截 面m-m 上的正应力m σ与切应力m τ 。 解:由图可知,x 与y 截面的应力分别为 MPa x 100-=σ MPa x 60-=τ MPa y 50=σ 而截面m-m 的方位角则为 α= -30o 将上述数据分别代入式(7-1)与(7-2), 于是得 ()()()()MPa m 5.11460sin 6060cos 250100250100-=?-?+?---++-=σ()()()MPa m 0.3560cos 6060sin 2 50100=?-?-?---=τ 例8-2 试用图解法解例8-1(图8-2a )。 (a) (b) 图8-2 解:首先,在τσ-平面内,按选定的比例尺,由坐标(-100,-60)与(50,60)分别确定A 和B 点图7-2b )。然后,以AB 为直径画圆,即得相应的应力圆。 为了确定截面m-m 上的应力,将半径CA 沿顺时针方向旋转α2=60o至CD 处,所得D 点即为截面m-m 的对应点。 按选定的比例尺,量得OE =115MPa (压应力),ED =35MPa ,由此得截面 m-m 的正应力与切应力分别为

MPa m 115-=σ MPa m 35=τ 例 8-3 从构件中切取一微体,各截面的应力如图8-3a 所示,试用解析法与图解法确定主应力的大小及方位。 (a) (b) 图8-3 解:1.解析法 x 和y 截面的应力分别为 MPa x 70-=σ,MPa x 50=τ,0=y σ 将其代入式 (7-3)与 (7-5),得 }{MPa MPa 2696502070207022max min -=+?? ? ??--±+-=σσ ?-=??? ??--=?? ? ??-- =5.6202650arctan arctan max y x o σστα 由此可见, MPa 261=σ,02=σ,MPa 963-=σ 而正应力1σ 的方位角 o α则为-62.5o(图8-3a )。 2.图解法 按选定的在τσ-平面内,按选定的比例尺,由坐标(-70,50)与(0,-50)分别确定D 和E 点(图8-3b )。然后,以DE 为直径画圆即得相应的应力圆。 应力圆与坐标轴σ相交于A 和B 点,按选定的比例尺,量得OA =26MPa ,

橡胶耐疲劳性能影响因素

橡胶耐疲劳性能影响因素 就橡胶材料而言,疲劳寿命是指橡胶材料在重复变形的过程中,当其承受的局部变形应力超过橡胶的延伸率或应力极限时,疲劳过程开始,以至于最后达到破坏。这种疲劳破坏的开始点是由于橡胶表面或内部的不均匀性所造成的。 橡胶材料的破坏主要是由于其内部的缺陷或微裂纹引发的裂纹不断传播和扩展而导致的。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橡胶材料的动态疲劳破坏归因于材料本身分子链上化学键的断裂,即试样在受到周期应力一应变作用过程中,应力不断地集中于化学键能比较弱的部位而产生微裂纹,继而发展成为裂纹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扩展开来。裂纹发展是一个随着时间而发展,涉及到橡胶材料的分子链连续断裂的粘弹性非平衡动态变化过程。这一微观发展过程在宏观上的表现是,橡胶材料在动态应力一应变的疲劳过程中,裂纹穿过试样不断扩展,直到断裂以及产生与之所伴随的热效应。 橡胶材料的动态疲劳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应力剧烈变化,出现橡胶材料在应力作用下变软的现象;第二阶段是应力缓慢变化,橡胶材料表面或内部产生微裂纹,经常称之为破坏核;第三阶段是微裂纹发展成为裂纹并连续不断地扩展开,直到橡胶材料完全出现断裂破坏现象,最后这一阶段是橡胶材料疲劳破坏的最重要的阶段。 使用炭黑填充的天然橡胶硫化胶在一定负荷下多次拉伸变形时,橡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在疲劳过程中,拉伸强度先是逐步上升的,经过一个极大值后再开始下降,而撕裂强度、动态弹性模量和力学损耗因子的变化则相反。在疲劳过程中,胶料的拉伸强度几乎保持不变。300%定伸应力的疲劳开始阶段明显增大,然后增大趋于缓慢;扯断伸长率则随疲劳周期的变化而下降,在高应变疲劳条件下,具有拉伸结晶性的橡胶抗疲劳破坏性能较好。未使用补强剂补强的橡胶材料,其破坏形态一般表现为塑性破坏,而使用炭黑或其它活性填料作补强剂的橡胶材料则表现为脆性破坏,且随着各种防老剂的加入,其破坏形态由脆性破坏逐步向准塑性破坏形态转变。 天然橡胶在受到一定频率的应力作用的条件下,由于分子链的内摩擦而生热是其动态疲劳破坏的另外一种因素。当疲劳生热的温度低于120℃时,天然橡胶制品内部将发生化学交联键的结构变化,主要是发生交联键及链段的热裂解反应,首先是多硫交联键减少,而单、双键逐渐增加。总的表现是交联键的密度在增加,宏观的表现为胶料的硬度和定伸应力增加。由于胶料内部发生了以上微观结构的变化,从而进一步造成产品内部的生热继

Ncode案例

虚拟疲劳分析软件DesignLife应用案例 传统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开发通常都通过产品在试验室中的台架耐久性试验,或试车场道路试验,以验证产品是否满足其设计目标,这一过程周期很长,成本很高,发现问题较晚。在当今的产品开发中,汽车企业越来越多地应用虚拟模拟分析技术,在实物样机出来之前就对其进行疲劳耐久性预测,在设计的早期消除不合格的设计,并通过设计比较,挑选出好的设计。实践证明,进行虚拟寿命分析,能大大加快产品的开发,减少试验的工作量,节省成本。 新一代CAE疲劳分析软件ICE-flow DesignLife是nCode公司的旗舰产品之一。它不仅继承了已经在工程上得到广泛应用的FE-Fatigue的功能特点,而且在软件的使用方便性方面也有了极大的改进。本文首先介绍虚拟寿命分析的一般步骤,然后将重点介绍在汽车零部件疲劳分析中应用DesignLife的几个案例,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并把握虚拟疲劳分析中的一些要点和难点。 典型步骤 疲劳分析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通常需要分析者对所分析的问题,以及需要从分析中获得什么样的结果有一个深刻的理解。通常所说的虚拟疲劳分析,指的是基于有限元分析结果的疲劳分析,就是将有限元分析结果,通常是应力应变结果,作为疲劳分析的一个主要输入。通过一个疲劳分析模型,计算出零部件或结构表面的疲劳寿命分布,以帮助判断设计寿命是否达到,或进行寿命优化设计。步骤如下: 1. 选择一个合适的疲劳分析模型 汽车疲劳分析中常用的分析模型有局部应力法、局部应变法、焊点疲劳分析法和焊缝疲劳分析法,另外还有较为复杂的Dang Van多轴安全因子法、振动疲劳分析和高温疲劳分析等。不同的分析方法需要不同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和材料性能输入。 2. 准备有限元分析结果 一旦疲劳分析模型已经选择,那么需要什么有限元分析结果也将明确。比如,局部应力或应变法通常需要应力结果,而焊点分析法则需要焊点单元的力和力矩。有限元分析通常对每一个作用在零部件或结构中的力和力矩做单位静力线性计算,应力输出结果可以是未平均的,或已平均的节点值,或者单元值。 3. 准备载荷输入数据 使用什么载荷数据对于疲劳分析至关重要,载荷定义了汽车的使用环境,也决定了疲劳分析的结果。比如,载荷输入如果是试车场中采集的信号,那么疲劳分析结果将会是汽车在试验场中行驶的寿命,而不是在公共路面行驶的寿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汽车零部件或结构的疲劳分析,通常需要相对真实的时域载荷数据,以保证疲劳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如果无法测得实际的数据,那么多体动力学是分析载荷传递的强有力的工具。

影响金属材料疲劳强度的八大因素

影响金属材料疲劳强度的八大因素 Via 常州精密钢管博客 影响金属材料疲劳强度的八大因素 材料的疲劳强度对各种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都极为敏感。外在因素包括零件的形状和尺寸、表面光洁度及使用条件等,内在因素包括材料本身的成分,组织状态、纯净度和残余应力等。这些因素的细微变化,均会造成材料疲劳性能的波动甚至大幅度变化。 各种因素对疲劳强度的影响是疲劳研究的重要方面,这种研究将为零件合理的结构设计、以及正确选择材料和合理制订各种冷热加工工艺提供依据,以保证零件具有高的疲劳性能。 应力集中的影响 常规所讲的疲劳强度,都是用精心加工的光滑试样测得的,然而,实际机械零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缺口,如台阶、键槽、螺纹和油孔等。这些缺口的存在造成应力集中,使缺口根部的最大实际应力远大于零件所承受的名义应力,零件的疲劳破坏往往从这里开始。 理论应力集中系数Kt :在理想的弹性条件下,由弹性理论求得的,缺口根部的最大实际应力与名义应力的比值。 有效应力集中系数(或疲劳应力集中系数)Kf:光滑试样的疲劳极限σ-1与缺口试样疲劳极限σ-1n的比值。 有效应力集中系数不仅受构件尺寸和形状的影响,而且受材料的物理性质、加工、热处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效应力集中系数随着缺口尖锐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通常小于理论应力集中系数。 疲劳缺口敏感度系数q:疲劳缺口敏感度系数表示材料对疲劳缺口的敏感程度,由下式计算。 q的数据范围是0-1,q值越小,表征材料对缺口越不敏感。试验表明,q并非纯粹是材料常数,它仍然和缺口尺寸有关,只有当缺口半径大于一定值后,q值才基本与缺口无关,而且对于不同材料或处理状态,此半径值也不同。 尺寸因素的影响

现代机械强度理论及应用学期总结报告

现代机械强度理论及应用学期总结报告现代机械强度理论及应用这门课程主要阐述了材料和零件的强度概念,强度理论、强度与寿命设计、疲劳强度与可靠性、现代强度理论应用等。现代机械强度理论及应用是以机械学和力学为基础,分析零件失效断裂问题,以现代测试手段和计算机结合处理问题。基本假设是无缺陷的连续均匀构件受静载荷作用。设计准则是最大载荷下构件危险点的工作应力σ小于构件材料所需应力。 一.材料和零件的疲劳强度 现代强度理论中的疲劳强度理论包括疲劳强度可靠性和疲劳寿命可靠性;强度理论的基础是弹性力学和断裂力学,与现代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优化技术、摩擦学等相结合。工程构建的破坏性主要有三种:磨损、腐蚀和断裂。造成断裂的原因很多,有过载、低温脆性断裂、应力腐蚀、氢脆、镉脆、疲劳等。 强度的力学基础:弹性力学主要是指在允许的情况下,分析变形应变问题,分析弹性方程,物理方程、分析应力应变的关系。塑性力学时零件在整个变形中,不能完全恢复,按变形理论分析,根据屈服准侧来分析。断裂力学中则研究裂纹的发展速度。材料、零件和构件在循环加载下,它是在某点或某些点产生局部的永久性损伤,并在一定循环次数后形成裂纹、或使裂纹进一步扩展直到完全断裂的现象。循环应力在工程上引起的疲劳破坏的应力或应变有时呈周期性变化,有时是随机的。在疲劳试验中人们常常把它们简化成等幅应力循环的波形,并用一些参数来描述。图1中σmax和σmin是循环应力的最大和最小代数值;γ=σmin/σmax是应力比;σm=(σmax+σmin)/2是平均应力;σa=(σmax-σmin)是应力幅。当σm=0时,σmax与σmin的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γ=-11,称为对称循环应力;当σmin=0时,γ=0称为脉动循环应力。曲线 S-N曲线中的S为应力(或应变)水平,N为疲劳寿命。S-N 曲线是由试验测定的,试样采用标准试样或实际零件、构件,在给定应力比γ的前提下进行,根据不同应力水平的试验结果,以最大应力σmax或应力幅σa 为纵坐标,疲劳寿命N为横坐标绘制S-N曲线。当循环应力中的σmax小于某一极限值时,试样可经受无限次应力循环而不产生疲劳破坏,该极限应力值就称为疲劳极限,图2中S-N曲线水平线段对应的纵坐标就是疲劳极限。而左边斜线段上每一点的纵坐标为某一寿命下对应的应力极限值,称为条件疲劳极限。

汽机高温蠕变和低周疲劳对转子寿命的影响.

汽轮机转子低周疲劳与高 温蠕变的寿命计算及应用 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力行业已经发展到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电力工业是现代化国家的基本工业,电力生产量更是一个国家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总装机容量达到87407万kw,超超临界压力1000mw机组已有数十台投入运行。与此同时,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的重视,使得我们面临新的机遇,新设备,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各国都不同程度的遭遇或将遭遇的主要问题是电网发电量不足、电峰谷差逐渐增大及火电机组老化等[2][3]。因此,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火电机组寿命管理的研究,尤其是研究汽轮机转子寿命评估。对此作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不少成果。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绪言 1.1 课题意义 (2) 1.2 汽轮机转子寿命研究现状 (3)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3) 第二章本文的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4) 2.2 研究内容 (5) 第三章转子热应力的计算模型 3. 1 转子温度场的数学模型 (7) 3. 2 应力场的数学模型 (10) 3. 3 有限元理论分析 (12) 第四章转子蠕变损耗寿命 4.1 金属疲劳机理及高温力学性能的研究 (14) 4.2 材料硬度和机组蠕变寿命损耗之间的关系 (16) 4. 3 蠕变寿命损耗计算 (18) 第五章转子低周疲劳寿命损耗计算 5 .1 汽轮机转子低周疲劳失效 (21) 5. 2 转子低周疲劳损伤及寿命计算 (23) 第六章疲劳——蠕变计算的应用及价值 6.1 疲劳——蠕变计算的应用及价值 (24) 结论 (25) 参考文献 (25)

影响疲劳寿命的因素

影响橡胶疲劳寿命的因素 一环境条件 环境影响在疲劳过程中特别是在长寿命的橡胶材料中起着关键作用。橡胶应力-应变关系和疲劳老化性能发展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的温度以及橡胶成分周围化学反应物的存在和浓度 A温度 升高的温度对橡胶形核寿命和疲劳裂纹增长速率产生有害的影响,这种有害影响在无定形橡胶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对于纯的丁苯橡胶处于可控测试中,随着温度从0°到100°,疲劳寿命化降低10000倍,而对于纯的天然胶而言,在相同条件下,疲劳寿命降低4倍。填料的加入可能降低对温度的依赖性。在疲劳裂纹增长测试中类似的影响可能被观察到。 上述温度的影响与由于老化或进一步教交联所发生的化学变化无关。温度对这些化学过程的速率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能够在升温或长时间内导致附加分解。温度实际对长期行为地影响程度取决于配方设计;固化剂,抗氧化剂等这些因素以后讨论。 B臭氧 在一个长期的疲劳测试中,有臭氧存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大裂纹的增长速率和缩短寿命。由于应力集中,弹性体网链在裂纹尖端很容易与臭氧反应,臭氧与主要聚合物分子链的碳-碳双键发生反应引起断链。 当瞬间的能量释放速率超过一个小的起点,就会发生由于臭氧袭击而引起的裂纹增长,这个起点由Gz表示,Gz通常比机械疲劳起点T更小,Gz的值恨得程度上取决于配方设计,特别是抗氧化剂和抗臭氧剂存在。对于没有加入任何这些物质的橡胶来说,Gz = 0.1J/m2,当有抗臭氧剂存在时,Gz会增大10倍或更多,相比较而言,机械疲劳起点大约为T = 50 J/m2,臭氧看起来不影响机械疲劳起点的值,其他化学物质能够以一种类似臭氧的方式侵袭橡胶。Gent和Mrath 研究了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温度对臭氧增长速的影响。两个物理量被发现可以控制列为裂纹增长率da/dt,在玻璃化转变温度附近裂纹增长速率是与v温度成比例的,而与臭氧无关。在足够高的温度下(Q-Tg >100°),裂纹增长速率完全依赖于臭氧浓度而与温度无关。总的裂纹增长速率由下列方程式近似的给出

细解Ansys疲劳寿命分析

细解Ansys疲劳寿命分析 2013-08-29 17:16 by:有限元来源:广州有道有限元 ANSYS Workbench 疲劳分析 本章将介绍疲劳模块拓展功能的使用: –使用者要先学习第4章线性静态结构分析. ?在这部分中将包括以下内容: –疲劳概述 –恒定振幅下的通用疲劳程序,比例载荷情况 –变振幅下的疲劳程序,比例载荷情况 –恒定振幅下的疲劳程序,非比例载荷情况 ?上述功能适用于ANSYS DesignSpacelicenses和附带疲劳模块的更高级的licenses. A. 疲劳概述 ?结构失效的一个常见原因是疲劳,其造成破坏与重复加载有关 ?疲劳通常分为两类: –高周疲劳是当载荷的循环(重复)次数高(如1e4 -1e9)的情况下产生的. 因此,应力通常比材料的极限强度低. 应力疲劳(Stress-based)用于高周疲劳. –低周疲劳是在循环次数相对较低时发生的。塑性变形常常伴随低周疲劳,其阐明了短疲劳寿命。一般认为应变疲劳(strain-based)应该用于低周疲劳计算. ?在设计仿真中, 疲劳模块拓展程序(Fatigue Module add-on)采用的是基于应力疲劳(stress-based)理论,它适用于高周疲劳. 接下来,我们将对基于应力疲劳理论的处理方法进行讨论. …恒定振幅载荷 ?在前面曾提到, 疲劳是由于重复加载引起: –当最大和最小的应力水平恒定时, 称为恒定振幅载荷. 我们将针对这种最简单的形式,首先进行讨论. –否则,则称为变化振幅或非恒定振幅载荷

…成比例载荷 ?载荷可以是比例载荷, 也可以非比例载荷:–比例载荷, 是指主应力的比例是恒定的,并且主应力的削减不随时间变化. 这实质意味着由于载荷的增加或反作用的造成的响应很容易得到计算.–相反, 非比例载荷没有隐含各应力之间相互的关系,典型情况包括:?在两个不同载荷工况间的交替变化?交变载荷叠加在静载荷上?非线性边界条件

影响钢板弹簧使用寿命的原因分析

影响钢板弹簧使用寿命的原因分析 赵艺新疆八钢板簧有限公司,乌鲁木齐 830022 关键词:原材料 热处理 喷丸 1 前 言 我国目前载重车的悬架系统一般都采用钢板弹簧,客车多为变截面钢板弹簧和空气弹簧,钢板弹簧承载能力大,空载和满载情况下刚度变化也大,常影响汽车的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表现为空车颠满载不颠,为此钢板弹簧又有渐变刚度簧、复合簧、变截面簧等以解决此类问题,钢板弹簧因其技术含量不高全国有大小板簧厂几百家,水平良莠不齐。空气弹簧承载能力大,空载和满载情况下刚度变化不大,汽车的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都非常好,但技术含量高价格高,我国目前只有二汽等大型具有科研实力的企业在研究并试生产未形成规模,因此汽车配件市场目前仍是钢板弹簧占主导地位。 汽车钢板弹簧是汽车悬挂系统中主要零件之一,起着车轮和车架之间连接的作用。它除了承受车厢及载荷的重量外,还要承受因路面不平所引起的冲击载荷和震动。由此可见,钢板弹簧主要是作为减震、贮能零件使用的。它既能吸收大量弹性功,又不允许发生任何永久变形。为了获得汽车最佳的平顺性,良好操纵的稳定性,必须保证钢板弹簧的高强度和具有较高的使用寿命。 2 影响其寿命的主要因素 2.1 原材料的选用 对于板簧而言有了高的弹性极限后,在使用中才不易发生永久变形,而淬火时钢材获得全部为马氏体时,其机械性能沿截面分布均匀,钢材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弹性极限来。钢材内如含有其他非马氏体组织,则其心部机械性能低,尤其是冲击韧性低,均能降低它的弹性极限,屈服极限。因此首先要求钢材有适宜的淬透性,材质不同,淬透性不同。 我国板簧行业执行的是汽车行业标准QCn29035-91,规定疲劳寿命≥8万次为合格品,因此我们选用材料的标准为最终的疲劳寿命能否达到行标的要求,如最常用的材料60Si2Mn淬透厚度为≤12mm,但≤14mm 厚钢板疲劳寿命均能达到并超过8万次要求,组织中除马氏体外还有少量的贝氏体和未溶铁素体。厚度>14mm钢板质量则达不到8万次要求,组织中除马氏体外有大量的贝氏体和未溶铁素体,用户对这种簧反映多为断裂较早。50CrVA淬透厚度为≤25mm,多用于厚簧。国内有很多小厂采用道轨改制料(65Mn)制作板簧,价格低廉,但因65Mn只适用于小截面簧,淬透性低,一般正规厂家不使用。 2.2 原材料的质量 原材料质量包括原材料外在质量和内在质量两个因素。原材料外在质量的缺陷一般有:划痕、坑疤、碰伤、撬皮、锈蚀、侧裂、脱碳层超标等。原材料内在质量的缺陷一般有:非金属夹杂物、气孔、缩孔、带状组织、组织疏松、严重的碳化物偏析、发裂以及碳、合金含量低等。原材料的这些缺陷最终都会降低板簧的疲劳寿命,原材料锈蚀在热处理过程中还会造成热处理硬度不足,原材料含碳、合金含量低,造成材料强度低、淬透性及淬硬性差,加大了热处理难度使钢板硬度不足并难以解决,这点对含碳量较低的

影响扭簧疲劳寿命的关键因素

影响扭簧疲劳的关键因素 我们在加工扭簧时,必须要考虑几个影响它寿 命的重要因素: 一、原料的钢号和产地。 弹簧钢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抗疲劳性能较好的钢号 有:重要用途碳素弹簧钢丝(如琴钢线,T9A等)、油淬火-回火弹簧钢丝(如VDCrSi)、合金弹簧钢(50CrVA); 这些材料的抗疲劳特性是值得肯定的,一般小于2.0mm直径的弹簧,我们多采用重要用途碳素钢,大于2.0mm直径的弹簧,一般采用后两种材料。另外,除了钢号的选择,钢材自身的产地也是相当重要的,国内钢材比较好的有宝钢、武钢等知名钢厂;国外也有非常优秀的弹簧钢,如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生产的弹簧钢,首先设计或制造一种扭簧,其疲劳寿命至关因素即是胚料。 二、加工工艺 谈到加工工艺,首先应考虑到成形技术、退火工艺和喷丸强度,另外还可以增加一些辅助工序,如添加润滑油等。 成形技术方面,现在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有芯卷制,可以参阅《弹簧手册》,里面有细致的介绍,其中成形设备也是相当关键,个人觉得转线机这种设备制作扭簧是非常理想的设备,主要原因是它在成形扭簧时,可以同步弹簧线向旋转,我们一般弹簧成形设备,送线和卷制是分开控制的,所以在成形时,无法解决弹簧线扭转,如果是圆线,还勉强可以成形,若是方线或非圆形线材,是无法成形扭簧的。重点问题是,这种能同步线向旋转的转线机,更能减少成形对线材内部结构

的伤害,从而保证成形出的扭簧寿命更加长一些。 三、退火温度与时间。 退火,是一种消除扭簧内部应力的工艺方法,它的作用效果主要有温度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由于扭簧经弹簧机外力作用成形,其内部应力失去平衡,我们需借用退火工艺来消除它内部的大部分应力,对扭簧的性能也起优化作用。当然,退火工艺不仅仅是这么简单,对于不同钢号、不同钢胚和不同直径的弹簧钢,都需要用不同的退火温度和时间,我们在定温度和时间的时候,首先要接近钢材拉线后的退火温度,而时间一般不用太久,一般都在10-40分钟内,具体看弹簧线直径大小。退火温度高低和时间长短,对扭簧疲劳的影响是有一个峰值的,当温度和时间综合效果低于这个峰值时或高于这个峰值,最后得到的扭簧寿命都不是最好的,这个峰值就是一个临界点,只有通过多组退火试验,多次去测试,最后才能确定这个临界点。 四、喷丸强度。 喷丸,也是一种消除扭簧内部应力的工艺方法,而喷丸强度是喷丸效果的一种指标,影响喷丸强度的因素主要有钢丸的直径大小、硬度、喷丸的时间和所喷扭簧的量。不同直径的扭簧,我们需要的喷丸强度是不一样的。喷丸的最佳效果,是通过喷丸,在扭簧表面能形成一层强化膜,这必须是丸粒的轻微打击而形成的,不能伤害到扭簧表面,造成表面缺陷,更不能把这种破坏深入到钢的内部组织。 所以喷丸强度是很关键的因素,遵从的原则是柔和均匀。

ansys实例命令流-疲劳分析命令流

/FILNAME,Structure ,1 !定义工作文件名。/TITLE, Fatigue Analysis !定义工作文件标题。!进入前处理。 /PREP7 ET,1,PLANE82 !定义单元。 !定义材料属性。 MPTEMP,,,,,,,, !定义材料属性。MPTEMP,1,0 MPDATA,EX,1,,2.06e5 MPDATA,PRXY,1,,0.3 !建立几何模型。 K,1,,,, K,2,,-100,, K,3,150,-60,, K,4,150,-45,, K,5,300,-30,, K,6,300,,, FLST,2,6,3 FITEM,2,1 FITEM,2,2 FITEM,2,3 FITEM,2,4 FITEM,2,5 FITEM,2,6 A,P51X !以上几何模型完成。 !网格划分。 FLST,5,6,4,ORDE,2 FITEM,5,1 FITEM,5,-6 CM,_Y,LINE LSEL, , , ,P51X CM,_Y1,LINE CMSEL,,_Y LESIZE,_Y1,5, , , , , , ,1 !网格控制完成。!网格单元分配划分完成。 MSHAPE,0,2D MSHKEY,0 CM,_Y,AREA ASEL, , , , 1 CM,_Y1,AREA CHKMSH,'AREA' CMSEL,S,_Y AMESH,_Y1

CMDELE,_Y CMDELE,_Y1 CMDELE,_Y2 !以上网格单元分配划分完成。 !施加约束。 FLST,2,1,4,ORDE,1 FITEM,2,1 /GO DL,P51X, ,ALL, FLST,2,1,4,ORDE,1 FITEM,2,6 /GO SFL,P51X,PRES,2, !施加均布载荷。FINISH /SOL /STATUS,SOLU SOLVE !求解。 /POST1 !输入S-N曲线。 FP,1,100,200,500,1000,1500,2000 FP,7,10000,15000,30000,60000,100000,150000 FP,13,200000,250000,300000,350000,400000,450000 FP,19,480000,500000 FP,21,250,240,230,220,210,200 FP,27,195,190,170,150,130,100 FP,33, 90, 80,60,50,30,25 FP,39,18,12 !定义节点号(参数化)。 *SET,node_num,node(150,-45,0) !指定第一个应力位置。 FL,1,node_num,,,, !从数据库中提取应力值。 FSNODE,node_num,1,1, FS,node_num,1,2,1,0,0,0,0,0,0, !存储节点应力。FE,1,100000,2,even1 !指定事件循环次数。FTCALC,1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硬度韧性疲劳及工艺性能

第二节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硬度、韧性、疲劳)及工艺性能 一、复习要求 1、知道硬度的概念; 2、熟悉硬度测试的方法及原理; 3、知道各种硬度测试的表示方法; 4、知道各种硬度测试方法的特点并能根据特点进行合理选用; 5、知道冲击韧性的概念并了解其测试原理、方法及适用; 6、知道疲劳的概念并了解其特征和产生疲劳的原因; 7、知道疲劳曲线和疲劳极限的概念并了解影响疲劳极限的因素; 8、了解工艺性能的种类及影响因素。 二、课前自主复习 (一)、复法指导 1、复习内容 1)、硬度、韧性、疲劳概念; 2)、硬度、韧性、疲劳的测试方法及应用场合; 3)、影响硬度、韧性、疲劳的因素。 2、怎么复 1)、抓住载荷特性及衡量指标结合强度、塑性的概念对硬度、韧性、疲劳的概念进行比较记忆; 2)、课堂以探究解析硬度、韧性、疲劳等知识应用选择来帮助同学理解知识为主; 3)、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巩固问题并学会对知识的迁移应用。 (二)、知识准备 1)、硬度是指金属材料在静载荷的作用下抵抗局部变形特别是塑性变形、压痕或划痕的能力。2)、硬度的测试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有布氏硬度测试法、洛氏硬度测试法和维氏硬度测试法。分别用HB、HR、HV表示。 3)、布氏硬度值根据所采用的压头材料不一样,分别用符号HBS(钢球)和HBW(硬质合金球)表示。 4)、洛氏硬度有HRA、HRB、HRC三种标尺,压头型式分为1200的金刚石圆锥体和直径为Φ1.588mm的钢球两种。 5)、维氏硬度用的是1360的正四棱锥体金钢石压头。 6)、冲击韧性在指金属材料在冲击载荷的作用下而不破坏的能力。常用的测试方法有大能量一次冲击试验和小能量多次冲击试验,测试结果分别用冲击韧度αk和规定冲击载荷下冲击的次数N表示的。 7)、疲劳是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作用下虽然承受小于或远远小于屈服点的应力但在较长的时间后产生裂纹或突然发生完全断裂的现象。 8)、疲劳曲线指的是作用的交变应力与循环次数的关系曲线。曲线表明金属承受的交变应力越小则断裂前的应力循环次数越多。 9)、疲劳极限是无限多次交变应力作用下而不破坏的最大应力。当应力为对称循环时,疲劳极限用符号σ-1表示。 10)、工艺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对不同加工工艺方法的适应能力,它包括铸造性能、锻造性能、焊接性能和切削加工性能等。 11)、衡量铸造性能的主要指标有流动性、收缩性和偏析倾向等。

橡胶疲劳寿命影响因素概述

就橡胶材料而言,它是指橡胶材料在重复变形的过程中,当其承受的局部变形应力超过橡胶的延伸率或应力极限时,疲劳过程开始,以至于最后达到破坏。这种疲劳破坏的开始点是由于橡胶表面或内部的不均匀性所造成的。 橡胶材料的破坏主要是由于其内部的缺陷或微裂纹引发的裂纹不断传播 和扩展而导致的。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橡胶材料的动态疲劳破坏归因于材料本身分子链上化学键的断裂,即试样在受到周期应力一应变作用过程中,应力不断地集中于化学键能比较弱的部位而产生微裂纹,继而发展成为裂纹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扩展开来。裂纹发展是一个随着时间而发展,涉及到橡胶材料的分子链连续断裂的粘弹性非平衡动态变化过程。这一微观发展过程在宏观上的表现是,橡胶材料在动态应力一应变的疲劳过程中,裂纹穿过试样不断扩展,直到断裂以及产生与之所伴随的热效应。 橡胶材料的动态疲劳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应力剧烈变化,出现橡胶材料在应力作用下变软的现象;第二阶段是应力缓慢变化,橡胶材料表面或内部产生微裂纹,经常称之为破坏核;第三阶段是微裂纹发展成为裂纹并连续不断地扩展开,直到橡胶材料完全出现断裂破坏现象,最后这一阶段是橡胶材料疲劳破坏的最重要的阶段。 使用炭黑填充的天然橡胶硫化胶在一定负荷下多次拉伸变形时,橡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在疲劳过程中,拉伸强度先是逐步上升的,经过一个极大值后再开始下降,而撕裂强度、动态弹性模量和力学损耗因子的变化则相反。在疲劳过程中,胶料的拉伸强度几乎保持不变。300%定伸应力的疲劳开始阶段明显增大,然后增大趋于缓慢;扯断伸长率则随疲劳周期的变化而下降,在高

应变疲劳条件下,具有拉伸结晶性的橡胶抗疲劳破坏性能较好。未使用补强剂补强的橡胶材料,其破坏形态一般表现为塑性破坏,而使用炭黑或其它活性填料作补强剂的橡胶材料则表现为脆性破坏,且随着各种防老剂的加入,其破坏形态由脆性破坏逐步向准塑性破坏形态转变。 天然橡胶在受到一定频率的应力作用的条件下,由于分子链的内摩擦而生热是其动态疲劳破坏的另外一种因素。当疲劳生热的温度低于120℃时,天然橡胶制品内部将发生化学交联键的结构变化,主要是发生交联键及链段的热裂解反应,首先是多硫交联键减少,而单、双键逐渐增加。总的表现是交联键的密度在增加,宏观的表现为胶料的硬度和定伸应力增加。由于胶料内部发生了以上微观结构的变化,从而进一步造成产品内部的生热继续,当生热温度超过120℃(如到达130℃、140℃、150℃)时,橡胶材料总的交联密度逐步下降。疲劳破坏的最后阶段,橡胶材料的外观表现将接近混炼胶状态。此时的橡胶已经完全丧失弹性.产品也将失去了实际使用价值。 影响疲劳寿命的因素 弹性体的性质研究表明,在低应变疲劳条件下,橡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愈高,耐疲劳破坏性能愈好;在高应变疲劳条件下,具有拉伸结晶性的橡胶耐疲劳破坏性能较好。疲劳裂纹增长也与弹性体种类有关,N R和B R对应变速率不敏感,而S BR等由于具有较大的粘弹性,对应变速率较为敏感。(针对这方面的研究和表述最多,但是与本次研究关系不大,因此简要带过)应变周期随频率的增加,橡胶的疲劳破坏加快,但当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增加时,其疲劳寿命变化就不再显著。主要是由于低频条件下,机

细解Ansys疲劳寿命分析

细解Ansys疲劳寿命分析 ANSYS Workbench 疲劳分析 本章将介绍疲劳模块拓展功能的使用: –使用者要先学习第4章线性静态结构分析. ?在这部分中将包括以下内容: –疲劳概述 –恒定振幅下的通用疲劳程序,比例载荷情况 –变振幅下的疲劳程序,比例载荷情况 –恒定振幅下的疲劳程序,非比例载荷情况 ?上述功能适用于ANSYS DesignSpacelicenses和附带疲劳模块的更高级的licenses. A. 疲劳概述 ?结构失效的一个常见原因是疲劳,其造成破坏与重复加载有关 ?疲劳通常分为两类: –高周疲劳是当载荷的循环(重复)次数高(如1e4 -1e9)的情况下产生的. 因此,应力通常比材料的极限强度低. 应力疲劳(Stress-based)用于高周疲劳. –低周疲劳是在循环次数相对较低时发生的。塑性变形常常伴随低周疲劳,其阐明了短疲劳寿命。一般认为应变疲劳(strain-based)应该用于低周疲劳计算. ?在设计仿真中, 疲劳模块拓展程序(Fatigue Module add-on)采用的是基于应力疲劳(stress-based)理论,它适用于高周疲劳. 接下来,我们将对基于应力疲劳理论的处理方法进行讨论. …恒定振幅载荷 ?在前面曾提到, 疲劳是由于重复加载引起: –当最大和最小的应力水平恒定时, 称为恒定振幅载荷. 我们将针对这种最简单的形式,首先进行讨论. –否则,则称为变化振幅或非恒定振幅载荷

…成比例载荷 ?载荷可以是比例载荷, 也可以非比例载荷:–比例载荷, 是指主应力的比例是恒定的,并且主应力的削减不随时间变化. 这实质意味着由于载荷的增加或反作用的造成的响应很容易得到计算.–相反, 非比例载荷没有隐含各应力之间相互的关系,典型情况包括:?在两个不同载荷工况间的交替变化?交变载荷叠加在静载荷上?非线性边界条件

职业倦怠案例分析

[分享]实务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研究——以深圳为例 (二)职业倦怠的典型案例 1.受访者J的职业倦怠历程分析 (l)受访者J的工作历程介绍 作为应届毕业生,受访者J自2008年2月任职于深圳某社工机构,目前担任两个社工点的督导助理,从事社会工作职业近三年时间,一直留在目前团队中。J职业倦怠历程的源头来自工作理想与现实环境的巨大落差。上岗之初,和同事L被分派到区民政局的某个科室,J整天都要帮助科室工作人员做一些端茶倒水、打字复印传真等杂事,而L天天没有事情做,就一个人呆在会议室里面,科室开会时就被赶出去。J觉得社工身份不被认同和尊重,自己是外派人员,科室也不会关心你的感受,每天的工作觉得很没有意义,还要面对服务指标的压力,行政的压力。 香港督导也很无奈,说来到你们深圳,听你们说的最多的就是郁闷这个词。直到有一次科室要做一个邻里互助的项目,科室工作人员不知道怎么做项目,这时候J和L就主动提出可以帮忙做个计划书,后来市里开会,J就帮科长给其他各区的作解释,市民政局领导表示社工很有用,科长也很高兴,觉得社工还是有用的,J等自此才开始做一些专业上的工作。 2008年底时,J怀着现在做公务员的杂事,不如自己去做公务员的想法,去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并通过了面试环节。恰在此时,在香港督导等的努力下,区民政局同意J等五名社工作为一个小组被派往

该区的S街道成立社工服务点,直接为街道辖区老人、青少年和外来工提供服务,2009年3月时经过考虑J还是选择留下来。 2009年4月成立了社工服务点后,J被同组的社工推选为小组长,承担了与机构,民政局,街道等各方的协调与沟通,随着角色的转变,但是机构并没有明确小组长的权利和职责,考虑到要承担可能的后果J在做决定时往往很有压力,待他习惯了以后,大家也逐渐认同了他,这种压力才逐渐消除。因为条件的限制,J等社工在社区开展活动和小组较多,个案很有限,活动做多了之后感到厌倦,感觉工作只是完成指标,最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帮助,也没有能力和资源去帮助,不需要帮助的反而又要去帮助,觉得没意思,年底J又有离开的打算。于是联系了汉川的一家机构,谈好了过去以后的打算,适逢春节期间,家里出了点事情,考虑到过去坟川后,工资要低很多,J觉得无法跟父母开口,刚好年底参加了督导助理选拔,恰好又选上了,认为可以在这边争取一些发展,就留了下来。 2010年年底,J遇到一个私人的问题,写好了离职报告,考虑到自己的职业自己的理想,还有一起呆了近三年的团队,仍然留了下来,想去改变一些东西,也主动与机构各个部门、见习督导去沟通,去开拓一些工作。 (2)受访者J的职业倦怠历程分析 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在个案J工作经历中,随着工作环境的不断变化,J对工作的认同不断变化,存在一些关键事件让J陷入职业倦怠,J也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应对,尝试从倦怠状态中脱离出来。

鞋底硬度对人体的影响测试详解

鞋底硬度对人体的影响测试详解 行走是人们生活中重复最多的一种整体性运动,目前国际上最时兴的健身运动就是健身走,人一生行走的距离约为地球周长两周半以上,步行1公里,每一只脚要承受600~700次的重力冲击,如果运动激烈,则冲击力就更大。鞋如果没有良好的减震系统,来缓解对足的冲击力,就会使双脚感到疲劳不堪负重,还会对踝关节、膝关节、腰背以及人体的大脑造成冲击伤害。关于步态,科学工作者们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网上有关步态的文章就有几千篇,而有关运动鞋也有大量的研究,但是,针对不同硬度鞋底的鞋在人体步行能力上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对人体穿不同硬度鞋底的鞋行走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用可靠的力学参数和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衡量各种鞋的鞋底功能特性就尤为重要。 实验方法: (1)不同硬度鞋底鞋的制备及鞋底的力学性能测评:运用Instron材料试验机参照GB/T13634-92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压缩、应力松弛的测定来进行实验。挑选出3种不同硬度的鞋底,测量鞋底的弹性模量、应力松弛,找出能够进行步态实验的不同硬度鞋底,并制作成鞋,鞋重量均为103克。 (2)实验仪器: 1、运用Vicon红外摄像系统,对受试者的静态和动态数据进行捕捉,找出穿不同硬度鞋底的鞋影响人体长时间步行能力的主要运动学参数。 2、运用Novel-Pedar与Zebris足底测量系统,对受试者的足底压力指标进行测量,找出穿不同硬度鞋底的鞋在人体长时间步行中,影响足底的力、压强、接触面积等主要动力学参数。 3、运用Biovision16通道肌电图机,对胫骨前肌、股外侧肌、腓肠肌和股二头肌进行肌肉电信号的IEMG与MF信号进行采集,找出穿不同硬度鞋底的鞋在人体长时间步行中对上述肌肉的时域和频域指标影响。 4、运用Cosmed运动心肺测试系统,通过耗氧量计算出耗能量,定量比较受试者穿同硬度鞋底的鞋引起的人体体能消耗情况。 (3)实验步骤与操作过程: 1、在受试者特定部位贴上marker球,建立下肢的骨骼模型;在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的肌腹上贴上电极测定肌电,并在实验前对肌肉的IEMG进行标准化处理。 2、在没有进行测试之前,做足弓高度的标定。 3、受试者穿上不同硬度鞋底的鞋,鞋内垫上Pedar鞋垫在跑台上进行速度为7.2km/h的健身快走,按照规定动作持续步行60min。受试者共6名,均参加三天实验,第一天穿软底鞋,第二天穿中等硬底鞋,第三天穿硬底鞋进行实验,每隔5min采集测试数据。 4、测试结束后,让受试者裸足测定足弓高度,然后再在测力平板上走一遍,记录数据。 5、测试过程每隔5min询问受试者的身体情况,以及穿不同硬度鞋底的鞋对步行能力的影响,建立主观评价表。 (4)数据处理:所有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IndependentSamplet检验、双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并以P0.01作为差异显著性水平。 结果与分析:(1)穿软底鞋的步态周期比其它鞋的步态周期增加,小腿角度前摆最小,后摆最大;踝关节角度最小,全掌着地期与脚跟离地期踝关节角度均降低,时间-鞋交互影响对软底鞋最明显;内踝与足背高度有明显降低;脚跟相比较其它鞋受力较小,足弓内外侧,跖骨三个区域,在行走过程中脚尖部分受力较为明显。软底鞋足底接触面积最大,外侧力偏大,足弓较早塌陷容易引起内翻。积分肌电值总体高于其它两双鞋,其中腓肠肌的表现尤其明显,肌电活动较大容易疲劳。稳定状态时,穿软底鞋的摄氧量较大,能量较高。

某商用车白车身结构疲劳寿命分析与优化设计

某商用车白车身结构疲劳寿命分析与优化设计 作者:湖南工业李明李源陈斌 摘要:本文基于应力分析结果,采用有效的疲劳寿命预估方法,利用专业耐久性疲劳寿命分析系统MSC.Fatigue 对该型商用车白车身进行S-N 全寿命分析,得其疲劳寿命分布与危险点的寿命值。采用结构优化、合理选材等方法,提高白车身结构的疲劳寿命。 关键词:白车身;有限元;静态分析;疲劳寿命分析;优化 前言 在车身结构疲劳领域的国内研究中,1994 年,江苏理工大学陈龙在建立了车辆驾驶室疲劳强度计算的力学和数学模型基础上,提出了车辆驾驶室疲劳强度研究方法[1]。2001 年,清华大学孙凌玉[2]等首次计算机模拟了汽车随机振动过程。2002 年,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王成龙[3]等应用FATIGUE 软件的分析,结合疲劳台架试验,探讨了疲劳强度理论在汽车产品零部件疲劳寿命计算中的应用,提出了提高零部件疲劳强度的方法。2004 年,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靳晓雄[4]等人提到进行零部件疲劳寿命预估,精确的有限元模型和可靠的材料疲劳数据是必需的,另外获得准确的实际运行工况下的道路输入载荷也非常关键。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有限,理论分析的多,对局部零部件研究的多,把车身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很少。 本文以某型商用车疲劳寿命仿真分析及优化提高为内容,研究中,首先对白车身结构几何进行网格划分;之后使用MSC.Patran/Nastran 对白车身结构进行静态仿真;然后导入MSC.Fatigue 对白车身结构进行疲劳寿命仿真。在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优化结构、合理选择材料等,提高白车身结构的静态力学性能与动态疲劳寿命。 1 疲劳寿命计算方法 疲劳寿命计算需要载荷的变化历程、结构的几何参数,以及有关的材料性能参数或曲线[4]。 图1为基于有限元分析结果的疲劳寿命分析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