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鉴赏能力的培养

文艺鉴赏能力的培养
文艺鉴赏能力的培养

文艺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一节、鉴赏的本质

1、鉴赏是是一种审美活动

(1)鉴赏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

(2)鉴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鉴赏必须使用形象思维

(4)鉴赏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

第二节、鉴赏是人类文学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1、鉴赏是实现文艺作品价值与功能的中间环节

2、鉴赏是推动文艺创作的动力之一

3、鉴赏是一种审美创造

第三节、鉴赏的特征

1、感同身受:内蕴的体验性

2、赏心悦目:强烈的审美愉悦性

3、还原与探索:鉴赏的再创造性a

主体论

第一节、鉴赏主体

1、主体的含义

2、期待视野:阅读主体必备的前结构

3、阅读个体、阅读群体和文化圈

第二节、鉴赏的趣味及其衡量

1、关于鉴赏趣味的几个问题

2、鉴赏趣味的衡量

第三节、鉴赏能力的培养

1、鉴赏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鉴赏能力面面观

3、鉴赏能力的自我培养

客体论

第一节、文艺作品作为鉴赏客体的存在

1、客体的含义

2、文艺鉴赏客体的基本属性

3、文艺鉴赏客体审美价值的构成层次

4、文艺鉴赏客体的艺术类型

第二节、文艺诸类型的审美特征

1、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

过程论

第一节、鉴赏的三个环节

1、作者

2、作品

3、读者

第二节、鉴赏过程的三个阶段

1、直觉阶段

2、体验与理解阶段

3、认识阶段

第三节、鉴赏过程中的审美心理

1、审美感知

2、审美想象

3、审美情感

4、审美理解a

文艺鉴赏方法

文艺鉴赏方法是联系主客体的中介,或者说是实现文艺鉴赏的途径、手段与方式的总和。文艺鉴赏的方法有共性与个性之别。共性方法属于通用方法, 适用于所有样式文艺作品的鉴赏。个性方法属于类型方法, 是鉴赏不同类型文艺作品所使用的特殊方法。本讲座试图在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玄勾要,分门别类,将按照文艺鉴赏的三环节和三阶段展开论述,以期让大家对文艺鉴赏的通用方法有一个宏观的掌握一、围绕文艺鉴赏三环节的方法论

文艺鉴赏是一个由作者、作品和读者三个环节共同组成的运动系统,三者相对独立,但又互为对象,彼此依存。文艺鉴赏三环节之一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

一切文艺作品均是作者创作的产物,人生的投影。俗话说“文如其人”,即表明了作品与作者的密切关系。因此,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也就是要求鉴赏者以追寻、重建文艺作品的作者原意为根本目标,以此形成的种种鉴赏方法,我们即统称为作者理论。文艺鉴赏三环节之一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

1、孟子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法

我国文艺鉴赏方法的自觉当从孟子开始。“以意逆志”是孟子在与弟子咸丘蒙讨论《诗经·小雅·北山》时提出的,他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对于“以意逆志”法的理解,孟子强调的应是以整个作品的文辞之意去领会诗人之志。因为孟子之所以提出“以意逆志”,目的即在于规范解诗行为,并力求符合儒家的思想,所以,这里的“意”只能是作者之意,如果将它解释为读者之“意”,那就明显不符合孟子的原意了。当然,如何从作者的文辞之意去领会诗人之志,实际上并不容易。意逆在我,志在他人,要求读者的鉴赏完全与作者吻合是很难的。对此,孟子又提出了“知人论世”说,指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不论是读诗还是尚友,以世知人,由人知诗,或从诗知人,进而推想作者原意都是十分必要的。文艺鉴赏三环节之一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

2、赫施、却尔等的作者理论

传统解释学的作者决定论,在西方文艺鉴赏史中有起有伏,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者赫施、却尔等人将这一理论推向了顶峰。赫施在他的《解释的有效性》和《解释的目标》等著作中,进一步明确了以作者为中心的文艺鉴赏理论。他说:“阐释者的基本任务是在自己的内心对作者的逻辑,他的态度,他的文化素养,总而言之, 他的世界进行再造。因为尽管这个核实过程是极端复杂和困难的,其基本核实原则却是非常简单的,是对演讲题材的想象再造。困难的是,我们该如何准确地”想象再造作者的原意呢?赫施则提出了按照作品的”含义类型去追寻的办法,或指在作品类型所允许的意义范畴中的鉴赏。即某一作品首先必须属于一定类型,其次它又从属于一定的流派和风格,然后再确定是作者何时创作的,又是怎样创作的。通过这样一层层”含义类型的限定,对作者原意的”想象再造就会比较容易了。

赫施之后,美国的另一学者却尔又提出了“惟一正确”的一解的著名论断,认为文艺作品只有一个惟一正确的解释,那就是作者的意图。要确定作者的意图,却尔的方法是求助于所谓“外部证据”和“内部证据”。前者是指作者的日记、笔记、信件及谈话等,后者是指作品特点,即作品的语言、结构和表现手段等。当然,文艺鉴赏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聪明的接受者不仅对恢复作者原意不感兴趣,而且更不会将作者的意图定为一尊。赫施、却尔

等人的作者决定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文艺作品的意义是可以解释的,有它的客观性,从而提醒人们不要使文艺鉴赏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文艺鉴赏三环节之一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开启了文艺鉴赏与批评的另一领域,其实质是对作者意蕴的深层次探原,即认为作者原意潜藏在连作者自己也察觉不到的无意识底层,是对西方作者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弗洛伊德(1852- 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医生, 他不仅从一种精神病学理论拓展为普通心理学,而且还将它扩展为一种世界观或一种哲学方法,并广泛应用于宗教、伦理、政治、语言学、人类学,尤其是文学艺术等广袤的领域,从而构成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文艺学方法流派之一。文艺鉴赏三环节之一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之

精神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1)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精神活动的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就像冰山一样,人的心理结构主要的重量和密度隐没在表面以下( 即意识层下面)。

(2)性本能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动根本上都是性欲的本能促动,弗洛伊德把这种根本的精神力量称作“里比多”,即性能量。

(3)梦的理论。精神分析法对梦作出了独特的阐述,界定梦是无意识活动的真实区域。梦的工作就是通过凝聚、移位、畸变等过程完成对潜意识本能欲望的改装。“白日梦”的性质与梦相同,推及游戏和艺术创造活动。如同整个精神分析学说一样,精神分析文艺鉴赏与批评自它问世以来也一直受到多方面的严厉指责。然而,精神分析法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艺学方法,其重要贡献任何人也无法抹杀。文艺鉴赏三环节之一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之

精神分析法的贡献

贡献之一:拓展了一种心理学文艺学方法。如果过人们习惯的是宏观历史学和道德学的传统解释法,那么精神分析法则是一种微观心理学解释,把文艺看成作者内在主体的表现,倡导从个体的心理结构、心理经验去鉴赏文艺,这正是别的鉴赏方法模式所不能替代的,而且对后世的心理学文艺学方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贡献之二: 无意识理论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艺活动和文艺作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鉴赏角度。例如,弗洛伊德在对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分析中,认为国君的儿子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表面上写的虽是人类意志和命运的冲突,但实际上它所表现的是人们童年时代所产生的杀父娶母的无意识欲望。后来,弗洛伊德还把这种”俄狄浦斯情结扩展到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卓夫兄弟》,认为它们对同一主题的不同处理,正是精神变态性压抑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反映。这种分析尽管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无疑是开拓了文艺鉴赏的视界。

贡献之三: 为进行深层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某些值得借鉴的方法和手段,如弗洛伊德提出的“症侯法”和“象征破译法”。他认为作者的无意识往往在文艺作品中会表现出各种症侯:省略、歪曲、空白、朦胧、回避、夸张、悖逆、失常等, 通过这些症侯的分析即可探求无意识深处的真实本质。而象征破译法又是要求接受者毁坏艺术的表层结构,回溯和复原创作的初始无意识的动机,破译其象征意义。同时,弗洛伊德还为这种破译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划和密码。不过,他为破译提出的这些规则和密码中,几乎所有的象征广义上看都是性的象征,这显然就有庸俗化的倾向。文艺鉴赏三环节之一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

4、荣格的原型方法

荣格(1875- 1961)的原型方法理论是西方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一度是弗洛伊德的高足。后来因为感到老师的精神分析法路子太窄而与之分道扬镳。荣格原型方法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

(1)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理论,宣称这种无意识具有表层与深层两个层面。前面为个体无意识, 后者则是由于精神遗传而为人类大家庭全体成员所共有的原始的”集体无意识。

(2)对“原型”术语的重新界定,是在对康德”把原型还原为有限的几个知性范畴的扬弃上逐步完善的。荣格强调的原型是人类远古祖先生活的经验类型复现的“心理残迹”、“原始心象”,而且它们都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继承下来,并表现在神话、宗教、梦、个人隐秘幻想和文艺作品中。所以,荣格讲的原型实际上即是集体无意识的遗传形式,有所谓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巫术原型、受难原型、上帝原型等等。

原型作为文艺鉴赏与批评的一种方法,其重要贡献在于使我们认识到了作者与原型的深层联系,以便于将文艺作品放到整个人类文化领域去理解,去鉴赏。从而,我们也才有可能解开远古神话因历史岁月的尘封而形成的“密码”,并通过对原始意象反复出现于现代艺术中这一事实的探幽发微,揭开人类深层心理的奥秘。不过,我们在文艺鉴赏中实际运用原型方法时,切忌不能照搬这些原型的阐释,只是简单地将鲜活的文艺作品还原为种种原型形式,而应当将整个作品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并合乎逻辑地证明需要采用原型方法时,才把作品中的那些特殊的意象解释为原型。文艺鉴赏三环节之一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

4、荣格的原型方法

荣格(1875- 1961)的原型方法理论是西方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一度是弗洛伊德的高足。后来因为感到老师的精神分析法路子太窄而与之分道扬镳。荣格原型方法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

(1)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理论,宣称这种无意识具有表层与深层两个层面。前面为个体无意识, 后者则是由于精神遗传而为人类大家庭全体成员所共有的原始的”集体无意识。

(2)对“原型”术语的重新界定,是在对康德”把原型还原为有限的几个知性范畴的扬弃上逐步完善的。荣格强调的原型是人类远古祖先生活的经验类型复现的“心理残迹”、“原始心象”,而且它们都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继承下来,并表现在神话、宗教、梦、个人隐秘幻想和文艺作品中。所以,荣格讲的原型实际上即是集体无意识的遗传形式,有所谓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巫术原型、受难原型、上帝原型等等。

原型作为文艺鉴赏与批评的一种方法,其重要贡献在于使我们认识到了作者与原型的深层联系,以便于将文艺作品放到整个人类文化领域去理解,去鉴赏。从而,我们也才有可能解开远古神话因历史岁月的尘封而形成的“密码”,并通过对原始意象反复出现于现代艺术中这一事实的探幽发微,揭开人类深层心理的奥秘。不过,我们在文艺鉴赏中实际运用原型方法时,切忌不能照搬这些原型的阐释,只是简单地将鲜活的文艺作品还原为种种原型形式,而应当将整个作品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并合乎逻辑地证明需要采用原型方法时,才把作品中的那些特殊的意象解释为原型。

文艺鉴赏三环节之一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

小结

在中国古代,从孟子的“以意逆志”,到刘勰的“知音论”,强调的都是文艺接受者与作者的心会神通。这种阐释方法,在西方也同样源远流长。有学者指出直到本世纪初叶以前“作者论”的观念在欧洲一直占着统治地位,如许多文学评论从标题即可看出,雨果的《论司各特》、歌德的《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泰纳的《巴尔扎克论》等。法国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强调

对艺术家及其所属的时代精神的了解的观点,也是立足于作者的。可见中、西方“作者论”的观念都要求读者和批评家必须走近作者并了解他们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如果只停留在“作者”这个层次,显然有它的局限性。但是这种批评思维中一些具体的解读、阐释方法还是可资借鉴的。正因为这样,现代以来不少文艺家、文艺理论家在谈到文艺接受和鉴赏时,都接过前人的观点,不约而同地强调“作者”的重要性。鲁迅早就指出:论文要“知人论世,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周立波在30年代说,对于作品的孤立的了解是不够的,我们一定要对于作者的思想和生活,都有相当的系统了解,这样我们才不致把作家的意旨凭着自己的主观,予以歪曲和误会。他还以阅读小说为例,谈到在读小说的时候,最好能够同时读一读那篇小说的作者的生平和思想的介绍文章。茅盾从作家和时代的关系出发,认为要彻底了解一篇作品,就必须研究这个作家在他那时代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而研究一个作家,要从多方面去研究,要研究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以外的著作,仅从作品自身去研究是不能彻底弄明白一个作家的思想的。

文随时移,“知人论世也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因此,有人强调读文学艺术作品,必须以发展的、历史的眼光去读,绝不能用我们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人,不能以静止不变的观点、

文艺鉴赏三环节之二以作品为核心的审美鉴赏

以作品为核心的审美鉴赏是对作者理论的反拨,它把作品视为独立自足的客体对象, 其意义完全凭借一定的符号与结构自然生成,与作者、读者无关。由此总结出的各种鉴赏方法,我们则统称为文本理论。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文本理论相对滞后,这与我国长期遵循的”重道轻文的文化传统有关,因而基本上没有形成有影响的文本理论的方法流派。

文艺鉴赏三环节之二以作品为核心的审美鉴赏

1、俄国形式主义方法

俄国形式主义作为一种文艺鉴赏与批评的方法,发源于20 世纪初的莫斯科和彼得堡。这一方法的建立,主要是把鉴赏重点放在文艺作品的形式类型上,而关于作品以外的东西,则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俄国形式主义派别活动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它的文艺观、方法论却总在不断地被当代文艺鉴赏与批评的新流派重新阐释而得到新的拓展和扩充。

俄国形式主义方法的基本特征大致有三:

一是强调文艺的自主性,并构成了形式派的理论基础;

二是对文艺作品形式的高度肯定与对内容的否定,认为艺术内容与形式的传统二元论不批倒、不摧毁,就会阻碍文艺科学的真正建立;

三是注重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去研究文学,从而推动了语言学和文学的双向发展。俄国形式主义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日尔蒙斯基认为,语言学的分类应当是成为文学系统建构的基础,并把它分为诗学语言学、主题学和结构三个部分。可见,他实际上是将语言学与文学视为同一科学的。

俄国形式主义流派的诞生是文艺鉴赏与批评从作者中心向作品中心转移的第一个突出标志,它对文艺作品艺术美的创造与魅力的探寻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但是,将文艺与生活完全割裂开来必然是此路不通。

文艺鉴赏三环节之二以作品为核心的审美鉴赏

2、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是继俄国形式主义之后又一以研究作品形式为主的文本理论流派。于20世纪20年代诞生于英国,形成于30年代的美国,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瑞恰兹,美国的艾略特、兰色姆和韦勒克等。

与俄国形式主义方法相比, 英美新批评的最大贡献在于进一步发展了作品本体论方法。

一方面, 在形式与内容的问题上,英美新批评放弃了形式一元论的观点, 提出了形式与内容平行的二元论,形式有自己的美,与内容无关,但内容毕竟又是文艺少不了的一个要素。另一方面,对于作品内部构成的分析更趋于精细, 并形成了所谓的“细读法”。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指出:“我们必须首先尽力控讨用以描述和分析艺术品不同层面的方法。

这些层面是:(1)声音层面,谐音、节奏和格律;(2)意义单元,它决定文学作品形式上的语言结构、风格与文体的规则,并对之做系统的研讨;(3)意象和隐喻,即所有文体风格中可表现诗的最核心的部分,需要特别探讨,因为它们还几乎难以觉察地转换成;(4)存在于象征和象征系统中的诗的特殊世界,我们称这些象征和象征系统为诗的神话。由叙述性的小说投射出的世界所提出的;(5)有关形式与技巧的特殊问题。

按照这个路子赏析,探索作品深层的艺术奥秘也就不是很难了。

生活中如何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艺术鉴赏能力是需要后天培养的。现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享受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艺术已经成为生活的一个基本的部分,面对生活中林林总总的艺术,我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提高的鉴赏能力。但如何提高自己的鉴赏或审美能力呢?小编在香港苏富比2016春季拍卖会上和艺术品收藏者、美国UCLA艺术史专业学生钱婕进行了讨论。 首先,艺术品往往要受其所在时代社会文化的影响,所以,要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更需要的是自己对艺术发展过程、多种艺术流派产生与兴起的理解和认识,甚至还包括了对社会、文化、历史等知识范畴的涉猎。“艺术的鉴赏”不是单纯的欣赏艺术品,艺术品背后的社会文化深度才是针对这种美的研讨对象,要理解艺术美,就得多花些精力了解艺术背后的东西,各种知识,各种历史……然后才能比较综合、客观地看待一件艺术品。比如印象派先驱透纳的作品,在很多艺术家还在追求一味写实的时候,他用丰富的色彩变化和多样的笔触,塑造了比传统写实更写实,但却没有因刻意写实而表现出冰冷漠然的情绪化绘画作品。若了解当时代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就知道一种崇尚自然、以写意的眼光观察写实的世界,这种独特的艺术观察方法是如何开始被运用在艺术创作中。 其次,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也称“审美鉴赏力”。它是指人们认识与评价美、美的事物与各种审美特征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们在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作出审美分析和评价时所必

须具备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每一个智商正常的人都能够去欣赏美,这是人先天就具备的认识能力,英国哲学家赫伯特.里德曾说:“感觉是一种肉体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他又说:“美的起点是智慧,美是人对神圣事物的感觉上的理解。”可见,感觉是人人都具备的,但在美的事物面前,人们所获得的审美享受是有深有浅,有全有缺,有正确有谬误,有健康有庸俗的。出现这种现象与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高低有很大关系。我国有句成语叫“对牛弹琴”,常用来讽刺说话办事不看对象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确是存在着审美能力上的差异,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虽然与人的生理进化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其中走进大自然,是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的一个好途径。自然是一个天然的大课堂,自然界所蕴藏的美是无穷的,从植物、花卉、动物、人类以及所有的自然形象中,我们都会发现许多新奇而又极其美丽的形和色的存在。它不仅让我们开阔心灵,陶冶美的情操,还增长科学知识,培养探索精神,走进大自然,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感知、领会大自然中的一切,在心灵深处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总之,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是需要自己不断的去积累的,个人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不断培养自己对艺术的兴趣,然后在生活中不断的积累相关知识,多比较,多分析,相信你的鉴赏能力或素养将不断的提升。

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系院XXXXXXXX 专业XXXXXXXX 年级 2 0 0 9级 姓名XXX 论文题目我的大学音乐鉴赏课心得 指导教师 XXX 成绩 2010 年 11 月20日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对古典音乐的认识 (2) 二、对西方音乐的认识 (3) 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 (3) 四、音乐对人的影响 (4) 五、音乐与素质教育 (4) 六、音乐鉴赏方法小结 (5) 参考文献: (5) 摘要:通过对音乐鉴赏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上音乐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关键词:音乐鉴赏古典音乐西方音乐 我的大学西方音乐鉴赏课心得 学生姓名:郭成学号:20093247 院系:光电工程学院班级:09测控技术与仪器3班指导老师:尹恒 一、对古典音乐的认识 当人们听到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古典音乐家的音乐作品时,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 因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生活与创作主要在维也纳,因此西方古典音乐时期又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或“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此时期

作家中,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等都很具亲和力。海顿的第一、二号大提琴协奏曲也会是很适合入门者欣赏的曲目。至于贝多芬的作品,轰轰烈烈的音响俯手可得,个人比较欣赏他的小提琴奏鸣曲《春》、钢琴奏鸣曲《悲怆》、《热情》、《月光》。 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贝多芬、莫扎特、海顿,他们拥有天才的技艺,正因为有他们,西方古典音乐才有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在他们当中我最佩服贝多芬,也最欣赏贝多芬,相比他的音乐,我更欣赏他的人格魅力,为了音乐不仅双耳失聪,更是耗尽了自己的一生。人生就是应该有所追求,才会有意义。 二、对西方音乐的认识 西方音乐可以分为很多个时期,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现代西方音乐。特别是以迈克尔杰克逊为代表的流行音乐,集摇滚,拉丁,舞步等等于一身,同时与强大的现代传媒科技相融合,给人以不同以往的耳目一新的惊人感觉。西方音乐又一次走上了另一次辉煌,成功引领了全球流行音乐的走势及发展方向。我觉得西方音乐之所以能够引领世界数百年,关键在于其培养了一大批极其富有创造力的音乐家,从迪费、若斯坎、汴舒阿、奥凯格姆到平克·佛洛伊德、迈克欧·菲尔德、超脱乐团,无不如此。 因此我觉得西方音乐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在整个社会特别是大中小学校要营造一种音乐的氛围,同时鼓励音乐创新,并创立一些有影响的奖项来鼓励青年音乐家积极投身于音乐创造。 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

剖析小说内涵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剖析小说内涵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发表时间:2016-12-30T13:51:59.073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6年10月作者:任小康[导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课堂也在进步,教学工具也在增多。 四川省盐亭县两河镇初级中学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课堂也在进步,教学工具也在增多。从只有黑板、粉笔、粉笔擦,到现在拥有多媒体教学仪器、音响等。所以老师需要充分运用这些教学仪器。例如,制造优美的意境时,多媒体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在课堂上,可以播放部分与小说有关的音乐、录像或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方面感受到小说表达的场景与意境,让学生有亲临现场的感觉。老师在讲解课程的时候,要主动引 导学生领悟小说的语言魅力、体会小说的语言艺术,感受小说的语言美感,寓情于景,激励学生发挥无穷无尽的想象,尽情翱翔在想象的天空中,感受语言带来的美妙体验。所以,老师要不断发掘小说的内容,也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看到不同的世界,体验小说的乐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内涵鉴赏小说学习是初中阶段的一个必选的内容,也是初中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环节。学习小说,能够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更能够让我们间接地体验到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方面。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有必要,也有义务组织学生学习好这一个章节,掌握小说的特点。 一、引进多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雄风下,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教学方法在教育界备受关注。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素质包括阅读、领悟、品鉴现代文。但是,现代社会中却有这么一种现象,许多学生对阅读文章不感兴趣,阅读能力大体不高,这值得教育者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学生不仅是社会的未来,而且是文化的传承者。小说中并不缺乏跌宕起伏的情景,并不缺乏真情流露的画面,并不缺乏提点人生的道理,但是缺乏的是读者一双善于发现美好的眼睛。怎样才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成为小说审美的关键一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一位老师”。人们对于一件事物有了兴趣,就有探索它的热情,就会主动去探明究竟。小说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产生兴趣,就会主动阅读文章,久而久之,就会体会到小说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到小说的美,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人生价值观。所以,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老师扮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就是引导者。如何引导学生,使其对阅读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呢?这是给老师提出一个关键性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课堂也在进步,教学工具也在增多。从只有黑板、粉笔、粉笔擦,到现在拥有多媒体教学仪器、音响等。所以老师需要充分运用这些教学仪器。例如,制造优美的意境时,多媒体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在课堂上,可以播放部分与小说有关的音乐、录像或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方面感受到小说表达的场景与意境,让学生有亲临现场的感觉。老师在讲解课程的时候,要主动引导学生领悟小说的语言魅力、体会小说的语言艺术,感受小说的语言美感,寓情于景,激励学生发挥无穷无尽的想象,尽情翱翔在想象的天空中,感受语言带来的美妙体验。所以,老师要不断发掘小说的内容,也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看到不同的世界,体验小说的乐趣。 二、深入字里行间,欣赏小说语言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字字字珠玑,每个文字所蕴含的意思都会让人觉得意味深长。因而,要想欣赏小说的语言美,就要学会抓住优美的语言。初读者,要本着欣赏小说语言的目的去阅读。通常地,第一遍阅读为快速阅读,如行云流水和鸟瞰全景般。第二遍阅读为慢读,细心留意各章节结构,细细咀嚼。第三遍阅读为细读,细慢的读每一个段,每一个字,不可急,不可燥,心平气和。三遍阅读完之后,可以根据小说中的意境,并结合自身熟悉的场景尽情想象,感悟其与自身的共通或相异之处,体验其美妙。除此之外,小说通常是使用形象来说话的,时时会不把话说尽,所以还可以感悟小说的话中有话,就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般的画中画,诗中诗的魅力。 三、深入小说内涵,品鉴形象和情节 一部好的小说不仅有好的内容,而且还有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小说创作的规律取决于它塑造的人物形象,时间与空间。优秀的小说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有血有肉的。小说的人物想象必定会鲜活生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景与人物是相融的,所以才使得情节跌宕起伏,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契诃夫的《变色龙》,用其极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形式,成功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见风使舵、嚣仰跋扈的沙皇专制下的走狗形象。用变色龙这种爬行动物身体变色的特点来突出走狗的形象。这部小说充满了喜感,小狗咬伤了金银匠,巡官来定案,在定案中,该巡官根据狗的主人是不是将军家的为基点,不断变化面孔。契诃夫就是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强而有力的揭露出这类执行政权的人的丑陋和社会的不公平。鲁迅的《孔乙己》也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描写,以及情节的连贯来特出主体。学生在阅读时候,要不断加强对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品鉴。 四、学习审美情操,鼓励文学创作 何为“创作美”?创作美,就是鼓励学生,要勇敢大胆地把在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当中,这是对小说学习的深化和加强。学生或老师都可以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小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每一个人都成为安徒生、成为契诃夫,而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个人以及社会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标准。每个人可以成为自己的主人,创作美的作者。 总之,小说审美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小说就是阅读社会、阅读世事、阅读人生、阅读自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仪器,把生硬的小说审美理论转化成生动鲜活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致,再传授给学生。教育者在教授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学生在学习时要学会阅读的方法,欣赏小说语言的美,品鉴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将心灵投入到阅读当中。最后鼓励学生在审美之后,发现美,创作美,创作美。

古诗鉴赏 炼字(教案)

古诗鉴赏·炼字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刘俊波 教学目的: 1、探讨古代诗人炼字的妙处 2、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古代诗人炼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古诗的语言 教学方法:悟导结合 教学工具: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俗”。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powerpoint1) 指名一人品味,说出二字的妙处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

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powerpoint2)古代诗人为什么如此看重锤炼字词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古人炼字的作用,以对我们准确地鉴赏诗歌有所帮助。 二、初步感知 1、出示例诗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powerpoint3) 一学生配乐朗诵,同桌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个字写得最有感染力?请说出你的理由。诗题为“早梅”,你认为哪个字还不能准确地体现“早”字? 自由发言;老师适时引导;“数”改为“一”。(“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此联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第三联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着眼于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越发见于言外。) 2、出示诗联: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powerpoint4) 小组交流:从炼字的角度,你认为这一联诗句中,哪个字锤炼得好? (“逾”“欲”二字,以碧衬白,以青衬红,两两相映生辉。“欲”在拟人化中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以江山花鸟四景,分别写碧绿、

艺术鉴赏的条件及鉴赏流程

艺术鉴赏的条件及鉴赏流程 艺术鉴赏包括对艺术品的鉴别和欣赏,艺术鉴赏是人们在接受艺术品的过程中,多艺术进行再创造,用人们复杂的心理如感觉、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在这复杂的作用下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同时使我们获得审美享受和精神活动。因此,艺术鉴赏并非被动的接受,也不是“画的真好”、“唱的真好”等简单的欣赏,而且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并且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在主体在鉴赏活动中获得了审美享受,同时也获得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升华的心理满足,所以不得不承认艺术鉴赏是一种人类高级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复杂精神活动。 一、艺术鉴赏的基本条件 (一)主观条件 1.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鉴赏者的艺术素养包括对艺术作品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想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最好的方法无过于在特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不断观察和鉴赏的一种特定类型的美,很明显,这种艺术素养是后天大量艺术实践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去训练出来和培养出来的,并且这种艺术素养在集体的艺术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和提高。 2.鉴赏者需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鉴赏者需具备一定文化修养,也就是主体鉴赏者须有知识水平,只有了解艺术品当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才能够对作品创作的意图有所了解与体会,也就不会导致对作品的创作意图不明白乃至形成误解和偏见。任何艺术品都是在一定的时代氛围中产生的,完全不了解作者的时代和精神世界就会导致对作品的认识不明确。 3.鉴赏者需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的短浅会给我们对作品的鉴赏增加很多障碍。对此鲁迅曾说;“但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既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极要紧及精彩处,而读者不能感到,后来自己也经历了类似的时,这才了然起来。” (二)客观条件 1.艺术品有审美价值作为主体的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这个对象来说,艺术品必须要有艺术上的魅力和审美上的内涵,审美价值越高的艺术品就越能唤起欣赏者的美感和兴趣。只有美妙的音乐才能唤起人们在情绪上的感动,诗词在赏析的过程中能“品尝出味道来”才是好的诗篇,普普通通的“声音”或“噪音”,根本无法给鉴赏者带来审美上的愉悦。 2.实际环境的条件的要求在生活的实际环境条件也可能会形成对欣赏

浅谈文学审美鉴赏

浅谈文学审美鉴赏 导读:本文浅谈文学审美鉴赏,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道:“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在“7----9”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说道:“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充分说明,中学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文学审美鉴赏素质的培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三者有机融合于语文教学过程中。 所谓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感悟、理解、品味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活动而形成的审美过程。由于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具有美悦作用,所以通过文学鉴赏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大千世界的形象认识,而且可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同时,还可以极大的提高审美能力。构成了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鉴赏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艺术鉴赏,它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 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美启真”,求知与求美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的知识传授不应当脱离生动形象的各种文体、形象、画面,不能抽象为几个干巴巴的“知识点”、“概念群”。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鉴赏具有直觉性的特征。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件美的事物出现在你眼前时,我们突然感到眼前一亮,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赞叹:“啊,真美!”这种“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美的感受,就是美感直觉性的生动具体的体现。语文教材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来构成人、事、景、物,反映社会生活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进行的。因此,在文学鉴赏审美教学中首先重视语言的教学和教学的语言。 一方面,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借助语言文字,直接感受课文的美。 鲁彦的《听潮》脍炙人口,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作品展现了海潮涨落的风采,讴歌了大海的美,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情怀。且看下面一段文字: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这是海边落潮景致的绝唱。审美主体感知眼前海水涨落时的文字后,能够立即从声音、色彩和形态各

音乐艺术特征及作品鉴赏心得

音乐艺术特征及作品鉴赏心得 这几周上了一节有关音乐艺术特征及作品鉴赏的通识课,在老师的穿针引线的指导下,学到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欣赏了很多好听的,耐人寻味的歌曲,知道了许多音乐方面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以及他们不为人知的艰难创作历程,同时学到了很多的有关音乐专业方面的知识,我觉得自己真是获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门课的一点心得体会。 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音乐,有它自己的所长,又有自己的局限。就是说,音乐与其他同类艺术相比,有许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所运用的声音,是从客观世界里的各种声音现象抽象、挑选出来的有组织的一群声音序列。这些声音又依它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性能构成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以及配器等音乐语言的要素,有时它还包括一些经过选择、加工的噪音。 二、音乐是属于听觉的艺术,要了解音乐的特性,必须了解声音、听觉感受和听觉表象的实质,也即从感性基础进入到音乐审美意识的全部过程。有时它还通过全身的感觉来感受音乐。比如,对于节拍、节奏和力度等,就不仅仅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 三、音乐是一种表情的艺术,特别是在没有歌词语义结合的器乐曲中表现得更清楚。一首乐曲,可能是一种情感的起伏发展,以及几种情绪的对比和冲突。 四、音乐是一种表演的艺术。音乐通过演奏、演唱,才能为人们所感知而产生艺术审美效果。表演,应该说是音乐的二度创作。 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许多有意义的内容,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们也欣赏到了许多著名的曲目,感觉真的很不一样。不像以前总是很盲目的去听歌,根本什么都不了解,一味地追求流行音乐,把很多经典的音乐遗忘了。在后来的课上,我们又听了许多的西洋交响乐。我觉得听这些交响乐又和传统的民族器乐不同,应该有文化的差异,而且交响乐是很多器乐一起演奏,表现出来给人复杂的情感和磅礴的气势。当老师给我们详细介绍每一个作品后,我懂得了要了解了一首歌或者一首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了解当时作者的心理状态,自己融入到当中去,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的阐明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唯有与作者当时心灵和心理距离的缩短,才能真正品味作者的作品。 除了欣赏音乐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官享受外,我们更要透过音乐思考背后深层意义。比如通过作品可以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一个时代的历史。而音乐给我们的更多的也是思想情操上的陶冶,培养我们高尚、健康的兴趣追求。在我们紧张大学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操的培养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我们的心灵清澈明亮,生活更加愉悦美好。

文艺鉴赏·教案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能力训练点 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三)情感渗透点 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词。 2、品味叠词的作用及作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3、解读词的意象,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4、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三、教学方法 朗诵品悟点拨探讨对比阅读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清照语言的 独特魅力; 3、比较鉴赏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四、课前准备及课时 1、学生的学习准备: (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感受。 (2)提出预习中遇到的字词句文意等方面的疑问。 2、教师的教学准备:与上课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一剪梅》mp3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这么美的音乐把我们一起带进了课堂,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吗?(学生:《月满西楼》)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李清照的《一剪梅》) 那咱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词: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 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 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千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凉意微微,鸿雁南飞,花飘水流,西楼月满。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何字?(生: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生: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今天,我们来感悟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的另一种愁情。 (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同学们先来看一看,声声慢是什么?(生:词牌名)对,声声慢,词牌名,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又有有平韵、仄韵二体,这首词是仄韵体。这些同学们了解一下就行了,平仄韵大学会进行系统地学习。(二)、美读 1、先请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诵一下《声声慢》。 (原文: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通过听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大家觉得读音方面还有问题没?这篇课文的读音很简单,大家应该都没问题,那么大家觉得李清照里面的感情是怎样的?(生:悲伤,悲苦,哀怨,凄惨),同学们感悟很好,那么我们现在再来听一下录音,再次感悟一下。 3、放录音,听名家的示范朗诵。 (三)、鉴赏: 同学们听完后,现在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是不是有种郁结于胸,无法排解的愁绪。那这首词和《一剪梅》中的愁相比,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愁情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声声慢》。学习之前我们还是先来回顾一下李清照的生平情况。1、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十八岁嫁给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情感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词风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但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

试论文学鉴赏能力的“具体化”

【专题名称】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 【专题号】G31 【复印期号】2009年12期 【原文出处】《学语文》(芜湖)2009年4期第4~5页 【作者简介】张心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07级博士生 郑国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目前,我国已出版的文艺理论教材和文学鉴赏类的专著涉及了文学鉴赏,不过没有明确界定文学鉴赏能力的内涵,语文界给文学鉴赏能力所下的定义,大多不明确、不具体,如: 1.“文学鉴赏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其中知觉能力、想象能力、领悟能力、回味能力等,在文学鉴赏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需要在文学鉴赏中着力培养”。 2.文学鉴赏能力是“对文学形象和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情感共鸣能力、评价能力”。 3.文学鉴赏能力是“鉴赏主题思想的能力、鉴赏文学技巧的能力(叙述技巧、结构技巧等)、联想想象能力”。 4.文学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组成部分,但不是阅读能力的全部。 心理学认为能力是主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已具有的或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在心理学中有两种不同的能力观——能力的实体观和能力的发展观。前者认为能力是先天的固定的,个体无法控制与改变;后者认为“能力由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技能构成”,个体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和自身努力来改变其能力。我们常说“培养学生能力”,显然坚持的是能力的发展观。按理说,我们应该承认能力必须由适宜的知识和技能来建构,而事实并非如此,过去我国流行的智力技能观“离开概念和规则的掌握和应用,去谈所谓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一种抽象的能力观。上述对文学鉴赏能力的界定,除4没有对文学鉴赏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外,1、2、3是“沿袭原苏联的心理学家的看法”,以“所谓的心智活动方式”去界定的,抛开必要的知识、技能,从而使文学鉴赏能力的概念变得空泛而玄虚。 也许人们会说知识、技能是知识、技能,能力是能力。是的,知识、技能不能自动转变为能力。能力的发展观认为能力与特殊任务相关,能力是从事某项具体活动的能力。而要从事这项活动必须由相应的知识、技能来支撑,不然就无法开展这项活动,没有这项活动的开展也就无所谓具备从事这项活动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可以认为在这项活动进行时,相应的知识、技能成了这项活动能力的构成要素。简而言之,支撑某项活动进行的知识、技能就是从事这项活动的能力要素。正如田近洵一在分析言语能力的构成要素时说的:“无须赘言,没有关于语音、文字、语汇、语法等语言(语言要素)的系统知识,也就没有语言实践,然而,也不是说,只要积累语言知识,就可变成语言实践。原来,语言知识只有作用于语言实践之时,才开始成为言语能力的要素”。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媒介,获得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及其艺术形式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情感反应,得到审美享受。文学鉴赏能力的要素也必然可由从事鉴赏活动所必需的鉴赏知识、技能所构成。鲁迅在《文艺的大众化》中说:“文艺本应该并非只有少数优秀者才能鉴赏,而是只有少数先天的低能者所不能鉴赏的东西。……但读者也应该有相当的程度。首先是识字,其次是具有普通大体的知识,而思想和情感,也须大抵达到相当的水平线。否则,和文艺即不能发生关系”。不“识字”,没“普通大体的知识”,不具备这些能力要素,就“和文艺即不能发生关系”,就无法体现鉴赏能力。所以,用鉴赏知识、技能来解释文学鉴赏能力的构成,就可以使其变得相对具体而明确。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探索出文学鉴赏能力“具体化”的新途径,即探索文学鉴赏活动进行中需要哪些知识、技能。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即“是什么”的知识;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包括我们常说的“技能”,是“怎么办”的知识。这两种知识都是属于显性层面的知识,其实还存在着某种隐性层面的知识,即缄默知识。1957年,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波兰尼在他的划时代著作《人的研究》中指出“人类有两类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字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达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我们可以说,我们一直隐隐约约地知道我们确实拥有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客观的,并且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概念、公式等具体形态表现出来,具有普遍性、概念性、明晰性等特点。缄默知识是主观的,难以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概念、公式等具体形态表现出来,带有个人性、情境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如果我们将上述知识的表征形态从两个维度来分,就可以将知识分为:显性陈述性知识、显性程序性知识、缄默陈述性知识和缄默程序性知识。这4类知识在文学鉴赏活动中都存在,我们可以用这4类知识来解释文学鉴赏能力的构成:显性的文学鉴赏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缄默的文学鉴赏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一)显性的文学鉴赏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显性的文学鉴赏陈述性知识 (1)语言文字知识。包括古今汉语言字、词、句知识(音、形、义等)语法知识(字词句的组合方式)修辞知识(修辞格、表达方式)等等。不仅要知道表层意思,还要理解其深层含义、特殊用法和精妙的效果。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开头的纪年方式、《秋夜》开头的反复辞格。叶圣陶说:“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所以,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来似乎浅近,但是最基本的。基本没有弄好,任何高妙的话都谈不到”。 (2)文学文体知识。包括诗歌、散文、诗歌、戏剧、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和影视文学等各种文体样式的主要特征方面的知识。只有遵从文体的规定才能正确地鉴赏文学作品。如按诗歌的体式去读《故乡》、按戏剧的体式去读《阿Q正传》,结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如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如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阅读与欣赏诗歌,可以唤起丰富的联想,激发情感的共鸣,充实心灵的遐思,增强审美情趣。诗歌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美、音乐美。诗歌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鉴赏诗歌呢? 1.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与意象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境”和“意”的统一。诗中客观的描写对象是“境”,诗人主观的感受体验是“意”。换句话说,意境就是诗人主观的情感与客观事物相契合,所创造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意蕴含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解析、揣摩意境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意境与意象一样,也是客观物象和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融合,但意象是组成整体情景的个体,意境则是由若干个意象共同组成的整体情境和氛围。因此要揣摩诗歌的意境须从解析诗歌的意象着手。对诗歌意象的解析要注意分析意象本身的特点,挖掘意象背后的内蕴,要注意把握多个意象之间的联系,体会诗人从中表达的感情。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捕捉意象,再从整体上感知解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在欣赏诗歌时,要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的爱和恨、痛苦与欢乐、希望与追求的,要领略“意”和“境”是如何浑然一体、融情与景的。如余光中的《乡愁》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其不单单呈现了一段相思文字,更创造了一个美好的意境;不是单纯地直抒思乡之情,而是采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来表达,显得深沉悠远,情深意浓。诗人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巧妙地选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鲜明而独特的典型意象写乡愁,使乡愁不再是审美中的表象,而是可感知的事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诗中,“情”与“景”的交融表现得淋漓尽致,能从中领略到一种十分美妙的艺术境界。 2.体验诗歌丰富的情感 所谓诗言志,通俗地讲,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情感的。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借助于感情去感染人,给人以美感。饱含激情,富于想象,是诗歌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那么,在鉴赏诗歌时就应该抓住诗歌中的物象,由“形”入“神”,得“神”忘“形”,揣摩感悟诗人浓烈的情感。 如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又如舒婷的《致橡树》以及于谦的《石灰吟》。欣赏这一类诗歌,需要细加品味,才能体察到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丰富情感。 3.品味语言是诗歌教学的核心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因此,诗歌教学必须从语言入手,只有从品味语言开始,我们才能切实感受到诗人的艺术匠心所在。诗歌的语言十分凝练厚重,言简意赅。诗歌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随着诗人感情的起伏、波动,诗歌往往自然地有着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要表现轻松喜悦,诗歌的节奏就明快;要表现昂扬激越,节奏就急促有力;要表现悲哀伤感,节奏就缓慢低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还能使诗歌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具有音乐般的美感。鉴赏诗歌时,感悟其音乐美会加深对诗的理解,并能得到更深切的审美愉悦。品味语言英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诗眼”。“诗眼”即贯连全篇的字句,诗眼的安设如同“神光所聚”,往往一字点缀而使全诗灵化。 3.2句法变换。诗歌句法变换主要有诗句成分省略和句式倒装等。成分省略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依据上句可以发现下句省略了谓语动词“吹拉弹奏”。句式倒装,诗人有意颠倒主谓。

如何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

如何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必然对鉴赏主体提出相应的条件和要求,需要鉴赏者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尤其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鉴赏大量优秀作品的实践。艺术鉴赏的实践非常重要。尤其是大量地、经常地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更直接有助于人们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认得艺术修养只有在具体的艺术欣赏活动中,才能不断丰富和提高。 第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艺术修养包括对一般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初步了解,也包括对各个艺术门类和体裁的艺术特征,美学特征和艺术语言熟悉和了解。 第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水平对艺术鉴赏也有很大影响,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十分重要。每个人的艺术修养既是这个人文化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直接受益于文化修养的广博精深。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他的艺术鉴赏力也会有相当水平。 第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艺术鉴赏也同样离不开社会生活。鉴赏主体总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感受,体验和理解艺术作品的。鉴赏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越深刻,越有助于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反之,鉴赏者在生活经历中从未直接或间接经历过的内容,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难以接受. 第五,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美育与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独立或专门的领域,就是要通过培养与提高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的理解力,从而使人们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美育与艺术教育不但重视培养提高鉴赏者个体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而且重视培养提高全社会群体的艺术鉴赏水平,提高广大群众的艺术鉴赏力。 谈谈艺术批评的作用和特征。 随着艺术生产的发展,人们为了探究艺术作品的成败得失,总结艺术创作的经验教训,提高艺术鉴赏的能力和水平,便形成和发展了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的特征,一方面,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作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艺术批评的这种科学性特点,使得它必然要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学科中吸取观点、理论和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艺术批评又应当具有艺术性。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它的科学不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批评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艺体裁。优秀的艺术批评文章不仅应当逻辑清晰、论证严谨,而且应当文字优美、生动感人,给人们一种特殊的美感享受。

艺术鉴赏论文

摘要:古人言:“书为心画”,一件书法作品的诞生,无疑是作者情感、志趣、意愿的表露,或多或少、或显或隐。而任何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借助线条的挥舞,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精神气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说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就书法而言,黑白相映的作品是静止的,显示的却是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形象,然而这一切看来都是静止的,需要欣赏者去感悟、去体味。 关键字:书法美艺术视觉造型艺术想象力时代背景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人们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但是,欣赏书法艺术的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如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相比显得更为抽象,更难捉摸。一幅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结果大相径庭的现象是常有的,即使是对一代书法大师作品的评价,也不一定千口一音。那么,书法艺术的审美是否存在统一标准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审美者所占的角度、所持的依据,特别是自身修养的高低。 艺术上的许多范畴,朴拙与呆笨、凝重与滞涩、豪放与粗野、宽博与松散、飘逸与轻浮、差别都很微妙,在欣赏和评价时把握不住就会产生移位,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有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对书法艺术了解程度不同,审美的结论也不会相同,“观千器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这与审美者自身的修养是分不开的。古往今来,有关书法艺术的审美著作、浩如烟海、今择其要点、归纳如下: 一、线条姿态美 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而体现线条美的基本要素,则是要求线条富于变化。而书法使用的书写工具是毛笔,以笔锋来说,柔软而富有弹性。书写的轻重、疾快、强弱、顿挫、提按、正偏在纸上留下浓谈、干湿、刚柔、动静、方圆等各种千变万化的线条、它是具有生命力的线条、能够充分体现线条的和谐美和动态美。 1、和谐美。这种美的要素,欧美艺术家讲究得极为精细,作张椅子,也要看长短、疏密、粗细、曲直,作得好就美,作得不好就不美。线的美,在美术中,最为高等,不靠旁物的陪衬,专靠本身的排列。而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而“点”是线的浓缩,“线”亦是点的延长,“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古人曾说“学书贵能通变”,运笔中掌握提按、顿挫、徐疾和某些过渡性技巧,使线条呈现变化的主要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崩云”,提笔又使线条“轻如蝉翼”、令人有种时隐时现的变化感和沉浮感,从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明确要求诗歌鉴赏“把握作品的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能力层级为“D”。这“全面理解,深刻领悟”是对我们学生提出的比较高的要求。对我们学生来说,诗歌鉴赏难在对诗歌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更难在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上。因为,诗歌鉴赏既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又要学生把握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一切内涵,还要学生调动自己的一切生活体验,才能想诗人所想,说诗人所说。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 一、了解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就是我们所说的“粮草”。例如“意境”问题。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掌握了“意境”,就等于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密码”。同时鉴赏诗歌,还必须抓住画面,抓住作者创造画面所使用的色彩,构成了一种怎样的艺术氛围,由此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印证,才能准确地进入作者创造的艺术境界中去,领略这种意境的表达方式是即景抒情、直抒胸臆,还是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同时,咀嚼字词、沿波讨源,就容易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炼字炼意的技巧。王维的《山居秋暝》的艺术特色就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的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诗歌的中间两句同为写景,但各有侧重,一为写物,一为写人,二者互为补充。欣赏时,抓了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意象,就可以了解这其实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抓住了“竹喧”、“莲动”等词,就可以把握作者描绘的画面,从而领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可见,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了解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的方法,是我们进行诗歌鉴赏的前提。 二、诵读 清朝的曾国藩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所以,诗歌鉴赏就要朗读。只有读出诗歌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把握作者的写作主旨。如果注意了诵读与抽象思维、诵读与形象思维的融合,注意把握诗歌书面语言的深刻含义,那么就能通过朗读去培养知觉,体悟文章内容的思维能力。由于诗歌语言是非直陈式的,有时使用大量的修辞,使得作品含蓄、蒙眬、多义,像李商隐的《锦瑟》就是如此。有时诗歌的内容又是跳跃性的,句与句之间不像其他文体那样连贯,符合语法与逻辑规律。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绿水荡漾清猿啼”、“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等,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从简约中猜主题,在跳跃中补奥秘。但我们反对以诵读代分析,以背诵代鉴赏的简单做法。 三、拓展 我们在诵读时注意把握了作品的意象,体会到作者如何将内心的世界具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