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养猪业常用的八个猪品种简介

美国养猪业常用的八个猪品种简介
美国养猪业常用的八个猪品种简介

美国养猪业常用的八个猪品种简介

一般而言,在美国养猪业,五个黑色的品种把耐用性、少脂肪、瘦肉率的潜能作为父系传递给后代。三个白色的品系-切斯特白猪、蓝德瑞斯猪和约克夏猪,它被利用的是他们的繁殖能力和母性。

约克夏猪:最常用的品种,约克夏是一个好的母系并且能产出多的后代。他们表现了一个长的、大的体格并且带有白色的直立的耳朵。

切斯特白猪:纯粹的白色,这些猪的个体是中等大小、下垂的耳朵。他们通常生产大量的后代和他们的母性。这个品种的公猪通常带有攻击性。

巴克夏猪:黑色品系但带有六个白点(鼻子、尾部和四肢)这些猪有直立的耳朵和短的、中凹的嘴部。在实验室中他们容易被操作并且他们父系的能力容易被记录。

杜洛克猪:这个品种的猪最为著名的是他们的快的生长速度和高的饲料转化率,他们是略带红色的耳朵下垂的品种。通常情况下,这个品种只需要较少的饲喂就能取得和其他品种相同的增长速度。

汉普夏猪:这个品系的猪是黑色带有白色条纹的,白色条纹延伸到他的一条前腿,绕过肩部,延伸到另条前腿。他们有直立的耳朵,并且有受欢迎的的瘦肉率、高的屠宰重。

波中猪:类似于巴克夏猪,这个品种在黑色的身体上有六个白点。他们有中等大小下垂的耳朵并且产生带有大的腰肌的高屠宰重

斯巴特猪:白色带有黑点,这个品种的耳部类型和波中猪一样。这个品种的猪最为著名的是他的产仔数和高的生长率。

蓝德瑞斯猪:类似于其他的白猪,这个品种最为出名的是母猪的母性。他们有大的、松懈地下垂的的耳朵,长的身体,以及和许多品种一样有高的产仔数,以及高的平均断奶后存活率。

并没有哪个猪的品种是最好的。你选择猪的时候应该以性能和健康特征为基础(如果你能够得到这些信息)。好的品质的猪看起来应该是健康的、精力旺盛和灵敏的。

中国猪种的主要类型

中国猪种的主要类型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在长期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各地区各自形成适合本地区的猪种类型。可划分为:华北型、华中型、江海型、华南型、西南型和高原型。 1.华北型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东北、华北、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该地区一般气候寒冷,干燥少雨,农作物一熟或两熟,因此饲料条件不如华中和华南。这种条件下可促使猪的体质健壮,骨骼发达,体躯高大,背狭而长,四肢粗壮,头部平在,嘴长耳大,额间皱纹纵行,皮厚多皱褶,毛黑色粗密,鬃毛发达。母猪繁殖力强,一般每胎产仔10~12头。按照个体大小和成熟的迟早可分大、中、小型,分布在不同地区。一般山区和边远地区为大型,城市附近为小型,农村饲养中型。主要猪种有河南八眉猪、河北深县猪、陕西南山猪、江苏淮猪等。 2.华南型 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西南和南部边缘,广西、广东南部。福建东南部、海南省和台湾省。该地区为亚热带地区,四季如春,草木繁茂,一年三熟,青绿饲料极多,养猪条件**好,可培育出早熟易肥;皮薄肉嫩的优良猪种。华南猪背腰宽阔凹陷,肋弯曲,胸较深,腹部疏松下垂拖地,后躯丰满,大腿肥厚,四肢短小,骨骼细致,卧系。头短而宽,嘴短,耳小直立,额部皱纹多横行,皮薄毛稀,毛色多为黑白花。性成熟早,母猪生后3一4月龄开始发情,母性好,护仔性强,一般每窝产仔猪8~9 头。主要猪种有:云南德宏小耳猪、广西陆川猪、海南文昌猪和广东大花白猪等。

3.华中型 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各省,它的北缘与华北型的南缘相接,南缘与华南型北缘相接,地区广阔,是粮、棉主要产区,饲料条件充足,青绿饲料丰富。华中型猪体型呈圆桶型,中等大小、背较宽、背腰下陷。耳稍大下垂,毛色多为黑白花,也有少量黑猪。性较早熟,母猪每胎产仔猪10~12头。主要猪种有:湖北监利猪、湖南宁乡猪、浙江金华猪和江西萍乡猪等。 4.西南型 分布在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四川、贵州北部、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属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由于地处高原和盆地,地理、气候及农作物差异较大,所以猪种在外形和生产性能方面也有明显差异。盆地的猪饲料条件丰富,可形成体形丰满、早熟易肥的肉脂兼用型猪。生长发育较快,母猪产仔猪10头左右。而生长在高原的猪,则形成体质结实的腌肉型猪,母猪一般产仔猪8~9头。主要猪种有:四川荣昌猪和内江猪,云南保山大耳猪等。 5.江海型 分布在华北和华中两类型交界的汉水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区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人们对猪种和培育方面进行了很多工作,受华北型和华中型猪的影响,江海型猪种较杂,可分为两类:一类受华北型影响较大的中小型黑猪,耳大下垂,背腰凹陷,四肢粗壮,皮厚多皱褶。主要品种有江苏大伦庄猪,江、浙和上海一带的太湖猪等。另一类爱华中型影响较大,毛色向黑白花过渡的猪种。主要品种有湖北阳新猪等。 6.高原型

探索中国美国养猪业差距的内因

中国和美国养猪业的差距 中国养猪业经历的多年的积累,任然处于低水平的发展中。中国企业在竞争中更加注重的是能够挣到多少钱,而是暂时能够挣到钱。他们根本不去关心科技的进步,只是顾及眼前的利益。 我们有必要研究下中美养猪业的差距,看看我们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水平。长期的沾沾自喜不会带来社会的进步,也不会促进养猪业的发展。科技永远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技进步的养殖业,必将是粗狂式的生产。

今年,中国的生猪价格终于从持续近两年的低谷中恢复过来,开启了上涨之路。或许是为了减缓买方压力,亦或是受到进口猪肉价格低廉的吸引,进口猪肉踏入中国海关的速度大幅加快,最高峰时进口量甚至增长两倍有余。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进口猪肉总量达到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08%,共有162 万t 外国猪肉漂洋过海万里来到中国。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个数据中肉食加工企业进口量和零售渠道进口量同时出现了增长,后者增长幅度甚至更大些。 大幅增加的猪肉进口量,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猪肉产量下降导致供应短缺,国内生猪价格连续上涨,国外猪肉价格下滑,进口肉类口岸数量增多,国内部分企业与国外合作力度加大等多重因素的累加,造成了2016 年“洋猪肉”进口量激增的盛况。但是,究其主要原因还是进口猪肉具有国产猪肉无法比拟的价格优势。同样是养猪,为何国产猪肉比不过漂洋过海远道而来的进口猪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本期,我们将以进口猪肉的首要来源——美国为例,详细对比一下中美养猪业,差距到底在哪? 美国猪业发展历程 美国养猪业从20 世纪70~80 年代初开始整合,至2000 年基本完成,由20 世纪70 年代末约70 万个商品猪场到2000 年不足10 万个,2010 年时仅约7

国内外畜牧业现状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讲课讲稿

加拿大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1.国家主要通过法律、法规来保护农业,并且有相应的机构负责实施。加拿大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这种保护主要不是靠补贴或关税,而主要是通过发展农业的有关法律和法规来体现。例如,早在1912年,国会就通过了《谷物收购和质量检验法》,规定出口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必须达到13.6%,为保证和提高其小麦品质作出了贡献。1935年,政府制订了《草原农场复兴法》,改良大草原地区的土壤,兴修水利设施,提供技术援助,更进一步加强了大草原各省作为国家粮仓的地位。 2.执行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加拿大已经建立起了较完备的农业生产管理制度。例如,在首都渥太华设有种子生产者协会,各省都有分会,专门管理谷物的良种培育工作。凡是培育良种的农场都必须参加这个协会。同时,协会又与农业部所属的有关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农场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良种繁育程序,只许可繁育一个品种,并且要经过连续3年的试种示范,只有各方专家鉴定合格的优良品种才允许到农业部登记,由该协会发给证书。又如,政府规定,在马铃薯的种薯繁育场周围30公里内不许生产普通的食用马铃薯。在种薯生长季节,农业行政部门要对种薯生产地块作两到三次的现场检查。一旦发现某种病

害的侵染超过容许的范围,便立即宣布这块种薯地的马铃薯不得留种,只能供普通的食用。 3.发挥协会在生产中的管理和协调作用。加拿大政府畜牧业在产业政策、产品配额、市场价格、质量保证等方面实行宏观调控。具体业务管理通过由生产者共同联合组成的组织──协会来协调管理。如安大略省养牛协会就由各县推选农场主、专学者和政府管理人员共50名,共同组成协会管理委员会,抽调部分人员设置办公室。协会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协会的主要职能有:为生产者传递市场信息(简报),协助政府决定产品配额、价格动态报告、协助政府争取外贸出口、抓产品质量安全等。协会按每头成年牛年收1.25加元作为经费。协会还利用信息网络系统及时为生产(科研工作)者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研究生产发展什么。如加拿大培育的杜洛克猪,瘦肉率已达到63%,增加脂肪含量是市场的需求,他们通过育种将肌肉中的含脂率提高到2.3%,同比高1.0%。在奶牛生产方面,由于市场对奶油及其制品需求量日益增加,加拿大选育的瑞士褐牛牛奶中的含脂率达到5.0%以上。PICKSEED公司在牧草研究方面已培育出上百种抗杂、抗旱、抗踩踏、多色彩的牧草(草坪)种子,销往世界几十个国家。 4.强化管理,培养高技能农畜业生产从业人员,是加拿大畜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保证。加拿大农牧场一般由1~2

养猪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养猪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养猪设备的工艺水平目前已经从中级阶段向高端发展。目前,从中国养猪业的总体来看,大多数养猪场对设备的理解还是停留在猪场设备等同于猪栏,而忽略了自动喂料系统和环境控制系统、粪污处理系统设备的重要性。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养猪业者交往的频繁,一些观念超前的企业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工厂化养猪生产设备并应用到养猪生产中,养猪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因为受国外的影响而大大加速了。 从传统养殖到结合科技,再到脱离传统养殖彻底走向科技化,机械化,可以说,养猪设备的发展是促进畜牧机械积极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一、养猪设备的发展现状 (一)传统养殖设备和现代化设备比较 1、猪舍建筑及规划与设备选型密切相关 传统规划的600头母猪场与现代600头母猪场的建筑与规划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猪场猪舍栋数多,猪场占地多,建筑面积大,土建与设备投资大,劳动强度大。现代猪场猪舍栋数少,节约土地,建筑面积小,土建与设备投资少,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小。在传统规划设计的情况下,设备达到一般水平,每头母猪建场需要投资2万元,而采用现代规划设计的情况下,设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每头母猪投资1.5万元。与传统设计规划比较节约投资25%。猪舍结构方面,我国传统猪舍多采用开放式和半开放式猪舍建筑,除分娩母猪舍和仔猪培育舍外,猪舍内部环境调控措施较少,基本依靠自然通风方式。猪舍保温隔热性能差。所以传统养猪场规划和房屋结构决定了很少使用现代化的设备,不利于猪的生长,浪费劳动力,造成生产效率下降。 而现代化猪舍全面科学的考虑了通风和保温要求,及减少劳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现代化的猪舍与配套的先进的气候调控,自动喂料及高效猪栏一起构成了符合猪生长繁殖的现代化工艺设施。 猪栏是工厂化养猪场的必备设备,用它饲养不同类型、不同日龄的猪群,形成猪场最基本的生产单元。猪的饲养密度、饲养环境、饲养管理条件,都与猪栏的形式、结构、材料、排列组合方式有密切关系。伴随着集约化养猪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对猪生物学特点的进一步了解,猪栏也在工艺方面不断提高。 (1)分娩栏 分娩区是猪场的核心区域,整个猪场的运行效益很大程度取决于分娩区的生产状况。良好的分娩栏工艺设计,对提高分娩阶段的饲养效果极为重要,是养猪生产成功的关键。 传统分娩母猪采用高床饲养。母猪和仔猪都生活在漏缝地板上,与低温潮湿的地面脱离。粪便通过漏缝地板很快落入粪沟,使仔猪减少了与粪尿接触的机会,保持了床面的清洁、卫

国内外养猪业的现状和研究进

国外养猪业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近几十年以来,全球猪肉产量与消费水平一直在稳步提高。市场对猪肉的需求为美国以及其它的猪肉生产者开展国际业务创造了机会。各个对猪肉的需求取决于市场规模、其它肉类的供应与价格、人均收入,以及货币与经济波动情况。在那些以出口为主,并且经济情况变化很大的里,猪肉生产的利润会更低,并且不稳定。目前由于美元贬值,再加上巴西因口蹄疫的缘故无法向亚洲的主要市场出口猪肉,美国的猪肉出口水平得到了提高。美国养猪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动物福利、粮食提炼乙醇对饲料价格的影响、人工短缺、环境/政治问题以及食品安全/可追溯程序。尽管各个,既包括传统的也包括新兴的猪肉生产国,- 对出口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但随着全球经济成长,猪肉需求提高,亚洲各国表现尤为突出。这些都会给美国的猪肉生产与出口带来更多的机会。 1997至2005年间,世界猪肉消费量提高了27%,2005年的猪肉消费量超过9300万吨。在世界围,猪肉是首选肉类,猪肉消费的提高为美国以及其它的猪肉生产者带来了拓展国际业务的机会。美国2005年的猪肉出口额是22.8亿美元,在美国平均每屠宰一头猪,就创造22.01美元的出口额。 猪肉产量最高的 中国的猪肉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排在第一位,之后是欧盟25国、美国、巴西和加拿大(美国农业部外国农业局,2006)。2000至2005年间,世界猪肉产量提高了15.1%。在上述产量前12名的当中,这五年里猪肉产量增长百分率最大的依次为巴西(39.3%)、越南(27.8%)、中国(23.2%)、俄罗斯(17.0%)和加拿大(16.8%)。在这五年期间,美国猪肉产量增加了9.3%,欧盟25国的猪肉产量仅增加了2.3%(美国农业部外国农业局,2006)。 因为世界围贸易自由化的带动,猪肉国际贸易量显著增加。各国养猪业的国际竞争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国际贸易可以显著提高出口国养猪生产的利润(Young, 2005)。要想在出口市场拥有竞争力,必须做到:生产成本低(但仅靠这一点并不能保证拥有竞争优势)生产效率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可靠的供应世界生猪贸易 2004年生猪出口量最大的是加拿大,850万头,而美国2004年的进口量最大,头数差不多相当于加拿大出口的头数。猪肉和生猪算在一起,加拿大的养猪业70%的产品都是出口到美国。 猪肉和生猪的这种国际贸易模式反应了北美养猪业不同的竞争优势(Young,2005)。加拿大的猪群繁殖效率比美国高,而美国在生长猪肥育方面则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再加上美元相对坚挺,购买生猪的价格更加合算。 荷兰和丹麦的生猪出口规模都比较大,许多生猪出口到德国或东欧进行肥育、屠宰。中国则是香港活猪市场的主要供应国。 猪肉进口量最大的 环太平洋、俄罗斯和墨西哥是主要的猪肉进口国。其中,日本是最大的猪肉进口国。2005年,日本进口猪肉133.9万吨,突破历史记录。其中超过120万吨为普通猪肉(冰鲜与深冻),9万吨为熟制或深加工猪肉。从美国、智利、加拿大、墨西哥、爱尔兰和澳大利亚的进口量增加,从丹麦的进口量减少。之所以这样,部分原因是由于2004年牛肉的供应紧缺(美国农业部外国农业局,2006)。 日本的进口标准以及对标签的要求最为严格。日本新的食品进口标准可能要求美国进行更多

第二章-猪的品种

《养猪学》教案第二章猪的品种 第二章猪的品种 内容:主要介绍猪的品种分类方法及各类猪的代表品种,国内外主要品种的外貌特征及生产性能,杂交利用等知识。 目的要求:通过理论教学及图片等观看、熟悉猪的分类方法,了解掌握国内外主要品种的外貌特征和生产特点,以及各主要品种的 杂交利用的性能等。 重难点:①国内所饲养的主要品种外貌特征及生产性能。 ②国内外优良品种的杂交组合。 学时与教法:本章总计为5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学时,实验为2学时,观看品种的图片和幻灯片。 思考题: 1、猪的品种分类有哪些方法,其各类代表品种有哪些? 2、简述引进的主要品种的外貌特征、生产性能? 3、怎样选择商品肉猪生产的杂交模式?我国肉猪生产主要有哪些杂 交模式,

《养猪学》教案第二章猪的品种 第二章猪的品种 第一节猪的品种及其分类 一、品种概念:猪的品种概念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是通过人工选育产生的具有经济价值和育种价值的家畜类群。 2、具有相对稳定的在一定条件下能巩固地遗传下去的各种特性。 3、具有相对的同质性。同一品种的猪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来源、外形、性能和生 物学特征。 4、具有完整的品种结构,并保持一定程度的异质性。品种的内部结构是指:品种 内具有的品系、品族、亲缘群等,不同的类群。 5、拥有足够的数量:根据全国猪种协作组规定,作为一个品种需要有纯种母猪1000 头以上,符合育种指标要求的应在70%以上的繁殖母猪,种公猪具有50头以上。 猪种是养猪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品种好坏可直接影响养猪生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它对自然条件有一定的依附关系,并随着社会历史和经济的变化而消长存亡。据统计全世界家猪品种约300多个、这些现代家猪品种都是由野猪(欧洲野猪和亚洲野猪)经世界各国人民长期饲养驯化而来,并形成适应世界各地的生长条件的不同品种,猪的品种分类就是根据来源相近、性状和生物特性相同等进行分类。 二、猪的品种分类 (一)按自然农业区域分类: 这种分类法主要用于我国地方猪种的分类,该方法于1960年在《中国养猪学》上由作者提出,1979年《中国猪种》编写组肯定了这个分类方法并在83-85年出版的《中国猪品种》中,采用该法(并把作者提出的过渡型改为江海型)把我国现有的地方猪种分归六大类型。具体为: 1、华北型(5个)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北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内蒙、甘肃、新疆、宁夏、以及陕西、湖北、安徽、江苏等四省的北部地区和山东、四川、青海小部分地区。这一区域内一般气候较寒冷、干燥饲养粗放,因而使猪的体质健壮、体躯高大、四肢粗壮、背腰狭窄、额间多皱纹,为适应严寒的自然条件,皮厚多皱、毛粗密、鬃毛发达、毛色多为金黑,繁殖力强(12头∕窝以上)生长增量较慢(12个月达100kg左右)。主要包括的猪种有东北民猪(东北)、黄淮海黑猪(河北等)、汉江黑猪(陕西)、沂蒙黑猪(山东)、八眉猪(甘肃)等。 2、华南型(9个)主要分布在南岭与珠江流域以南,包括云南的西南和南部边缘,广西、广东偏南的大部分地区及福建的东南和台湾省。这一区域位于亚热带,雨水充足,饲料丰富且多以表绿多汁饲料和富含糖分的精料喂猪,从而形成这类猪体躯较短、矮、宽园、皮薄毛稀、鬃毛较少,毛色多为黑色或黑白花、体质疏松腹下重、背腰宽 1

我国养猪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专题(精)教学教材

我国养猪业现状及及今后发展趋势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7~8千年之久的养猪历史,猪为“六畜之首”,猪肉是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自80年以来,我国养猪业取得了迅猛发展,猪的年存栏数和年出栏头数及年产肉量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多年来生猪出栏量保持在6亿头以上,市场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猪肉产量占世界一半。虽然,我国是公认的生猪大国,但不是生猪强国,和美国等先进技术的养猪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疫病、药残、环境污染等因素制约着我国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但随着文化、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中国养猪业必然向着集中化、集约化、专业化和工厂化的现代养猪生产体系发展。国外养猪业发展特点: 一、养猪业趋向工业化:养猪场数量逐年减少,养猪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如美国从80年到86年间猪场总数从67.04万个减少到34.7万个(减少48%,每场平均猪数从96头增加到147头。在追求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养猪的现代化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从而实现了高效、低成本的养猪生产。 二、猪品种和类型的转变:脂肪型猪种趋向消亡,而肉用型和瘦肉型猪种在不断增加扩大,这也是国外养猪生产水平高的表现。 三、饲料工业发达:为适应和促进集约化养猪生产的发展,各国都在研制开发能符合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标准和全价配合饲料,并从原粮的选择、加工配合、营养的需求、饲料的运输等各方面入手,来调制和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提高饲料的质量和转化效率。 四、高效益的饲养管理新技术:种猪的繁育体系、杂交优势的利用、猪的人工授精、肥猪的全进全出饲养、仔猪的早期隔离断乳和理想蛋白质理论等新的技术理论都被迅速推广运用,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我国养猪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改革和市场发展,我国养猪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国外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诸多问题困扰着中国的养猪业。

猪的种类

最佳答案地方猪种分类 按地理区域进行分类1、华北类型:民猪、黄淮海黑猪、里岔黑猪、八眉猪等; 2、华南类型:滇南小耳猪、蓝塘猪、陆川猪等; 3、华中类型:宁乡猪、金华猪、监利猪、大花白猪等; 4、江海类型:著名的太湖猪(梅山、二花脸等的统称); 5、西南类型:内江猪、荣昌猪等; 6、高原类型:藏猪(阿坝、迪庆、合作藏猪)。 杜洛克 杜洛克原产于原产于美国东部的新泽西州和纽约州等地,主要亲本用纽约州的杜洛克和新泽西州的泽西红杂交育成,原称杜洛克泽西,后筒称杜洛克,分为美系和加系杜洛克;产于我国台湾的杜洛克经过培育自成风格,因而称台湾杜洛克或台系杜洛克。 大白猪 大白猪 又叫做“大约克猪”。原产于英国,特称为“英国大白猪”。输入苏联后,经过长期风土驯化和培育,成为“苏联大白猪”。后者的体躯比前者结实、粗壮,四肢强健有力,适于放牧。十八世纪于英国育成。约克夏猪是猪的一个著名品种。原产于英国约克郡(Yorkshire,英格兰东北部的一个旧郡,一九七四年分割为North Yorkshire,South Yorkshire及West Yorkshire),由当地猪与中国猪等杂交育成。全身白色,耳向前挺立。有大、中、小三种,分别称为“大白猪”、“中白猪”和“小白猪”。大白猪属腌肉型,为全世界分布最广的猪种。体长大,成年公猪体重三百至五百公斤,母猪两百至三百五十公斤。繁殖力强,每胎产仔十到十二头。小白猪早熟易肥,属脂肪型。中白猪体型介于两者之间,属肉用型。中国饲养大白猪较多。 长白猪 是“兰德瑞斯(Landrace)猪”在中国的通称。著名腌肉型猪品种。原产于丹麦。由当地猪与大白猪杂交育成。全身白色。体驱特长,呈流线型。头狭长、耳大前垂,背腰平直,后躯发达,大腿丰满,四肢较高。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皮薄、瘦肉多。每胎产仔十一至十二头。成年公猪体重四百到五百公斤,母猪三百公斤左右。要求有较好的饲养管理条件。遍布于世界各国。 汉普夏猪 汉普夏母猪 是著名肉用型猪品种。十九世纪初期由英国汉普夏(Hampshire,一译汉普郡)输往美国后,在肯塔基州(Kentucky)经杂交选育而成。毛色黑,肩颈接合部和前肢白色。鼻面稍长而直,正竖立。体躯较长,肌肉发达。成年公猪体重三百一十五至四百一十公斤,母猪两百五十至三百四十公斤。早熟性,繁殖力中等,平均每胎产仔八头。母性强。屠体品质高,

中国养猪业现状与展望

中国养猪业现状与发展 摘要: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产业,对保障肉食品安全供应有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中国养猪业的发展的基本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养猪业;现状;战略与政策 猪为六畜之首,粮猪安天下。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养猪业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生猪产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居民畜产品需求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生产中占居重要位置。 我国是传统的猪肉消费大国,猪肉是我国人民主要的肉食来源,占日常肉类消费的60%以上。但是产业的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市场价格波动,成本持续上涨,疾病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养猪业的发展。 一、生猪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7~8千年之久的养猪历史,猪肉是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但长期以来都是传统饲喂方式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改革和市场发展,我国养猪业才真正走出家庭副业,向商品经济转化,促使养猪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正向着质量型和效益型的方向发展。 目前,就全国而言,我国生猪存栏和出栏基本保持平稳发展,存栏和出栏呈现同步发展的趋势,但是饲养规模区域存在显著差异:河南、辽宁等平原农业区年出栏49头猪的分散养殖农户数量快速下降,出栏大于50头的小规模养殖农户快速增,而福建和四川受土地规模限制,50头以下的生猪饲养户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当前我国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黄淮流域玉米、小麦主产区、东北玉米主产区和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等四大地区。在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国猪养殖业正逐步实现规模化与产业化同步发展的势头,越是规模化饲养的地区其产业化发展速度也越快,农民

美国生猪期货对生猪产业的影响

美国生猪期货对生猪产业的影响 美国是世界生猪生产大国,生猪存栏数和猪肉产量都仅次于我国位居世界第二位。1966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推出了生猪期货合约,30年后即到1996年,生猪合约演变为瘦肉猪合约,1995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开始瘦肉猪期货期权合约交易。现在,瘦肉猪合约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买卖最活跃的农产品合约中名列第二。1997年由于贸易形势的变化,生猪期货由活体交割改用现金交割。 生猪期货上市后,促使美国生猪产业加速行业内规模经营和行业间的纵向整合,成功探索了一种新的产业类型。美国生猪期货对生猪产业的巨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有助于避免生猪价格的大幅波动。 美国生猪市场的波动曾为整个产业链市场带来大起大落,养猪企业因生猪价格波动带来的利润缩水而承受巨大压力,饲料市场因依托养殖业也同样遭受市场的大起大落而导致运作风险加大。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生猪期货合约逐渐发挥期货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功能,帮助生猪养殖者通

过期货交易行情及时了解未来的生猪市场价格走势,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饲养周期,从而降低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实现稳定增收。同时也满足了猪肉加工企业应对肉猪价格的波动和存储加工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由此可见美国的生猪期货对稳定美国生猪生产、加工和消费市场,促进生猪产业的专业化、现代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生猪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使养殖业者能回避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加工和销售企业可通过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生猪期货使得从种猪培育、繁育猪仔、饲养、加工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进行调整。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红肉年鉴”相关数据显示,生猪期货推出后,美国生猪产业市场的波动在生猪期货推出后要小于推出前。 其次,促进生猪养殖与加工业规模化发展。 由于生猪期货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未来猪肉现货市场的变化,大规模生产者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金实力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方面更具优势。在生产分散,现货市场不统一的情况下,生猪期货并不能充分发挥发现价格的功能,美国继1950—1955年出现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后,美1966—1980年依然发生了一次猪肉生产的较大波动,而且持续时间较长长。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技术的出现和生猪养殖专业化

项目一猪品种识别

项目一猪品种识别 教学目标:能对猪的常见品种的优劣作出评价、能结合当地选择适宜饲养猪品种、会选择杂交商品猪的父本、母本、会利用优良瘦肉型公猪与本地猪进行三元杂交、能用杂种猪进行商品猪生产,并选择适合的杂交杂交组合。 教学重点:能对猪的常见品种的优劣作出评价。 教学难点:能结合当地选择适宜饲养猪品种、会选择杂交商品猪的父本、母本、会利用优良瘦肉型公猪与本地猪进行三元杂交、能用杂种猪进行商品猪生产,并选择适合的杂交杂交组合。 教学过程:一、猪常见品种评介与选择:饲养牲猪,品种是基础,品种好坏直接关系到猪的生长快慢、饲料报酬高低、生产成本多少,而且关系到肉的品质与市场竞争力。 (一)国外引进优良品种 优点: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耗料低,经济效益高; 缺点:繁殖力较地方品种低,性成熟晚,肉质较地方品种差。

1、长白猪:原产产丹麦,是世界著名瘦肉型品种。原名半德瑞斯,因其又长又 白,在我国称之 谓长白猪。 该猪全身白 色,头小肩轻, 耳大前伸或下 垂。嘴筒长直, 身腰长,比一般 猪多长出1-2对肋骨,后躯发达,肌肉丰满。体型呈楔形。乳头7-8对。生长快,生后180d能长到90kg。饲料转换率高。胴体瘦肉率高达63%-65%。此猪不而寒,适应性较差,对饲料条件要求较高。 长白猪在杂交利用中是优秀的父本猪。

2、约克夏猪:也称英国大白猪。全身白色, 头颈较长,颜面微凹,耳中等大小、较薄、直立、前倾。体躯较长,肌肉发达。也是典型的瘦肉型猪。大白猪瘦肉率达66%以上,其生产性能与长白猪相近。但其体质各 适应性、繁殖力等较长白猪稍 强。外销生产中多做杂交的母 本,内销生产是很好的父本。 3、汉普夏猪:原产美国。 是全身黑色,沿前肢和户部围绕 一条“白带”。嘴筒较长直,耳 直立,弓背,体躯较长。肌肉发达,长得较快,饲料转换率较高,胴体瘦肉率为好的杂交父本猪。

最全猪的品种(品种)讲解

第一章猪的品种(品种) 我国猪种资源丰富,根据来源可分为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入品种3大类型。根据猪胴体瘦肉含量又可分为脂肪型、肉脂型和瘦肉型品种。多数地方猪种属于脂肪型品种,多数培育猪种属于肉脂型品种,多数引入猪种属于瘦肉型品种。 现阶段多数规模化猪场都采用引进品种,所以本章仅就常见瘦肉型猪品种作一简要介绍,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品种,使其在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大白猪(原名大约克夏猪) 大约克夏猪是英国在18世纪育成的,是世界上著名的瘦肉型猪种,引入中国后经过多年驯化,已经有了较好的适应性。其主要优点是生产速度快、饲料报酬高,产仔数多,胴体瘦肉率高。目前引入我国的有英系、法系、加系、美系等大约克猪种。大约克猪种在杂交利用上主要用作母本,长白猪作父本生产长×大或大×长二元杂交母猪,作为规模化猪场的基础母本。在农村也可用大约克作父本与地方母猪进行杂交,生产二元商品猪。一代杂种猪胴体瘦肉率在57%以上。 二、长白猪(原名兰德瑞斯) 长白猪原产于丹麦,是世界上著名的瘦肉型猪种之一。其主要优点是产仔多,生长发育快,节省饲料,胴体瘦肉率高等,但抗逆性差,对营养要求较高。我国在1964年开始从瑞典第一批引进长白猪,后陆续从英国、法国、比利时和丹麦引进。因此在我国长白猪有英系、法系、比利时系、新丹系等品系。在养猪生产中,用长白猪作为三元杂交(杜×长×大)猪的第一父本或第一母本。即常用长白猪作父本,大约克猪作母本生产长×大二元杂种母猪。在现有的长白猪各品系中,法系、新丹系和台系的杂交后代生产速度快、饮料报酬高,比利时系后代体型较好,瘦肉率高,但增重较新丹系、法系和台系缓慢。 三、杜洛克猪 杜洛克猪原产美国新泽西州。因为皮毛棕红俗称“红毛猪”。目前引入我国的主要有美系、匈系、台系等猪种。现已遍布全国。其主要特点:体质健壮、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胴体瘦肉率高、肉质较好。是我国“八五”国家养猪攻关课题筛选出的最优杂交组合的最优终端父本。在现阶段规模化猪场多将其作为三元杂交猪(杜×长×大)终端父本或二元

养猪设备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养猪设备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养猪设备的工艺水平目前已经从中级阶段向高端发展。目前,从中国养猪业的总体来看,大多数养猪场对设备的理解还是停留在猪场设备等同于猪栏,而忽略了自动喂料系统和环境控制系统、粪污处理系统设备的重要性。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养猪业者交往的频繁,一些观念超前的企业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工厂化养猪生产设备并应用到养猪生产中,养猪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因为受国外的影响而大大加速了。 从传统养殖到结合科技,再到脱离传统养殖彻底走向科技化,机械化,可以说,养猪设备的发展是促进畜牧机械积极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一、养猪设备的发展现状 (一)传统养殖设备和现代化设备比较 1、猪舍建筑及规划与设备选型密切相关 传统规划的600头母猪场与现代600头母猪场的建筑与规划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猪场猪舍栋数多,猪场占地多,建筑面积大,土建与设备投资大,劳动强度大。现代猪场猪舍栋数少,节约土地,建筑面积小,土建与设备投资少,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小。在传统规划设计的情况下,设备达到一般水平,每头母猪建场需要投资2万元,而采用现代规划设计的情况下,设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每头母猪投资1.5万元。与传统设计规划比较节约投资25%。猪舍结构方面,我国传统猪舍多采用开放式和半开放式猪舍建筑,除分娩母猪舍和仔猪培育舍外,猪舍内部环境调控措施较少,基本依靠自然通风方式。猪舍保温隔热性能差。所以传

统养猪场规划和房屋结构决定了很少使用现代化的设备,不利于猪的生长,浪费劳动力,造成生产效率下降。 而现代化猪舍全面科学的考虑了通风和保温要求,及减少劳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现代化的猪舍与配套的先进的气候调控,自动喂料及高效猪栏一起构成了符合猪生长繁殖的现代化工艺设施。 猪栏是工厂化养猪场的必备设备,用它饲养不同类型、不同日龄的猪群,形成猪场最基本的生产单元。猪的饲养密度、饲养环境、饲养管理条件,都与猪栏的形式、结构、材料、排列组合方式有密切关系。伴随着集约化养猪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对猪生物学特点的进一步了解,猪栏也在工艺方面不断提高。 (1)分娩栏 分娩区是猪场的核心区域,整个猪场的运行效益很大程度取决于分娩区的生产状况。良好的分娩栏工艺设计,对提高分娩阶段的饲养效果极为重要,是养猪生产成功的关键。 传统分娩母猪采用高床饲养。母猪和仔猪都生活在漏缝地板上,与低温潮湿的地面脱离。粪便通过漏缝地板很快落入粪沟,使仔猪减少了与粪尿接触的机会,保持了床面的清洁、卫生和干燥。但母猪上床比较困难。钢管隔栏不能做到仔猪隔离,增加了仔猪相互感染的机会。保温箱为封闭的装置,大多设置在限位架一角,远离母猪躺卧位置,尤其距母猪乳房部位较远,不利于仔猪出生后寻找保温箱和从保温箱出来后迅速到乳房跟前。

美国畜牧业畜牧业现状

美国畜牧业畜牧业现状

美国畜牧业

美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8%,畜产品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高。美国是畜牧业生产的超级大国,各种畜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都居前列。2003年肉类总产量为3910吨,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15.6%。肉牛存栏9610万头,居世界首位,牛肉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居世界首位。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禽肉生产国,禽肉产量超过整个欧洲产量,鸡蛋产量列世界第二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均肉类的消费量开始达到100公斤,1997年为125公斤,2003年为140公斤。人均占有禽肉和禽蛋居世界前列。
畜牧业生产呈带状分布。与美国的种植业相似,畜牧业生产也呈带状分布,如东北部、北部、中部的乳用畜牧业带集中了全美70%的奶业生产,乳用畜牧业带以南及附近地区是肉用畜牧业带,集中了美国50%以上的肉牛生产和80%以上的生猪生产。德克萨斯州是美国最大的动物产品生产州,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其次是内布拉斯加州和衣阿华州。
畜牧业与种植业紧密联系。美国畜牧业生产的高产出主要靠资源的高投入,所以粮食消耗量大。为了减少生产费用,取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佳的经济效益,美国所有消耗粮食大的畜牧业生产都位于粮食产区。养猪集中的各州如伊利诺州、衣阿华州、印第安那州、密苏里州即位于种植业生产的玉米带上,全国70%的玉米出产在这里,为养猪生产提高了充足和廉价的饲料玉米。
畜牧业养殖场规模越来越大,数量逐年减少。随着美国畜牧业生产越来越工业化、专业化,各类畜牧养殖场的规模都在扩大而数量却在减少。1984年全美有43万个猪场,到1996年已下降到不足20万个。1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生产的生猪从上80年代占美国市场的34%上升到90年代的65%。美国三家最大的肉鸡公司已能生产美国42%的肉鸡。
集约化生产水平高。美国畜牧业生产在规模效益和利润的驱动下,全行业各畜种畜牧生产水平都很高。蛋鸡生产中每个鸡场的平均规模为20-25万只,最大的蛋鸡场饲养蛋鸡1800万只,最大的肉鸡场可以年产肉鸡上亿只。1/4以上的肉牛育肥场年出栏肉牛10万余头,最大的肉牛育肥企业年出栏30万头以上。
养牛业:美国牛的存栏数在上世纪70年代初到达1.4亿头的巅峰后一直呈下降趋势,80年代末、90年初曾下降到一亿头以下,后又回升到1亿头左右,1998年为1.012亿头,当年牛肉产量115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居世界首位。
肉牛:是美国畜牧业中最大的生产部门,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25%。美国的肉牛是16世纪由

我国养猪业概况及国外养猪业发展趋势

我国养猪业概况及国外养猪业发展趋势 刘海良( 100001 全国畜牧兽医总站) 一、全国养猪生产情况及在国际上所处地位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随着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养猪业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2000年生猪年末存栏44681.5万头,肉猪年出栏52673.3万头,猪肉产量达到了4031.4万吨,分别比1999年增长3.6%、3.8%和3.6%,猪肉在全国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占到65.8%。我国生猪存栏数超过了世界总存栏量的一半,肉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基本占到世界总量的50%。猪肉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28个百分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1999年我国猪的出栏率为124.77%,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29.01%;头均胴体重为78kg,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存栏猪平均产肉量达到98kg,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00kg。人均占有肉类46.85kg,其中猪肉31.46kg,分别高于37.79kg和14.79kg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猪的存栏数和出栏数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1.278亿头和3.4835亿头;猪肉产量和人均占有猪肉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3129.8万吨和22.46kg(图1-1)。由此看出,猪肉不但是我国肉类生产的主体,是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的主体,而且在世界猪肉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1-1 我国 的猪 肉产 量与 人均 占有 量 (FAO) 二、我国生猪产销区域明显 、、、、、、、、广西及河北是我国十大生猪主产省,2000年生猪出栏3.39亿头,猪肉产量2576.8万吨,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64.4%和63.9%。生猪年出栏在5000万头以上的有四川和湖南省;年出栏在3000万头以上的有河北、河南和山东省。、吉林及黑龙江三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1988年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4.3%,当年出栏生猪3453.4万头,比1991年的1862.0万头增加1591.4万头,年递增率达9.2%,比同期全国62%的年递增率高3个百分点,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我国生猪生产的新产区。猪肉

猪的种类

大白猪 大白猪又叫做“大约克猪”。原产于英国,特称为“英国大白猪”。输入苏联后,经过长期风土驯化和培育,成为“苏联大白猪”。后者的体躯比前者结实、粗壮,四肢强健有力,适于放牧。十八世纪于英国育成。约克夏猪是猪的一个著名品种。原产于英国约克郡(Yorkshire,英格兰东北部的一个旧郡,一九七四年分割为North Yorkshire,South Yorkshire及West Yorkshire),由当地猪与中国猪等杂交育成。全身白色,耳向前挺立。有大、中、小三种,分别称为“大白猪”、“中白猪”和“小白猪”。大白猪属腌肉型,为全世界分布最广的猪种。体长大,成年公猪体重三百至五百公斤,母猪两百至三百五十公斤。繁殖力强,每胎产仔十到十二头。小白猪早熟易肥,属脂肪型。中白猪体型介于两者之间,属肉用型。中国饲养大白猪较多。 长白猪 是“兰德瑞斯(Landrace)猪”在中国的通称。著名腌肉型猪品种。原产于丹麦。由当地猪与大白猪杂交育成。全身白色。体驱特长,呈流线型。头狭长、耳大前垂,背腰平直,后躯发达,大腿丰满,四肢较高。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皮薄、瘦肉多。每胎产仔十一至十二头。成年公猪体重四百到五百公斤,母猪三百公斤左右。要求有较好的饲养管理条件。遍布于世界各国。 汉普夏猪 汉普夏母猪是著名肉用型猪品种。十九世纪初期由英国汉普夏(Hampshire,一译汉普郡)输往美国后,在肯塔基州(Kentucky)经杂交选育而成。毛色黑,肩颈接合部和前肢白色。鼻面稍长而直,正竖立。体躯较长,肌肉发达。成年公猪体重三百一十五至四百一十公斤,母猪两百五十至三百四十公斤。早熟性,繁殖力中等,平均每胎产仔八头。母性强。屠体品质高,瘦肉比例大。 波中猪 为猪的著名品种。原产于美国。由中国猪、俄国猪、英国猪等杂交而成。原属脂肪型,已培育为肉用型。全身黑色,有六白的特征。鼻面直,耳半下垂。体型大,成年公猪体重三百九十至四百五十公斤,母猪三百至四百公斤。早熟易肥,屠体品质优良;但繁殖力较弱,每胎性仔八头左右。 马身猪 马身猪马身猪原产于中国.山西,体型较大,耳大、下垂超过鼻端,嘴筒长直,背腰平直狭窄,臀部倾斜,四肢坚实有力,皮、毛黑色,皮厚,毛粗而密,冬季密生棕红色绒毛,乳头7~10对。可分为“大马身猪”(大)、“二马身猪”(中)和“钵盂猪”(小)三型。虽生长速度较慢,但胴体瘦肉率较高。 家猪的品种 家猪贝尔茨维尔一号猪及贝尔茨维尔二号猪(肉用)均在美国育成贝尔茨维尔一号猪为黑色,二号猪为红色均肉用伯克夏猪(肉用)英国、日本、澳洲、新西兰、南美洲体型中等,多为黑色在各地分别培育以供鲜肉或腌肉用切斯特白猪(脂肪用)在宾夕法尼亚州切斯特县育成体型大,白色,肤浅粉红色,性温和,母猪多育杜罗克猪或杜罗克泽西猪(脂肪用)北美及南美身长中等,体长,黑色1/2泽西杜猪1/2杜罗克汉普夏猪(肉用)美国品种体重中等,体长,黑色活泼、机灵、适于放牧饲养赫里福德猪(脂肪用)约1900年在美国育成体型中等,浅红至深红色脂肪用北欧猪(肉用)北欧、中欧及美国体型中等,白色有多个品种,供制腌肉用马里兰一号猪(肉用)一1941年在美国育成体型中等,黑色带白斑约60%北欧猪,40%伯克夏猪明尼苏达一

美国畜禽养殖养分管理计划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综合养分管理计划对我国种养业 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目录 一、美国综合养分管理计划 (2) 二、适用对象及原理 (4) 三、主要内容 (5) 四、综合养分管理的成效与作用 (8) 五、CNMP实施要求 (10) (一)项目申请和实施步骤 (10) (二)申请农场综合养分管理CNMP计划的主要材料 (11) (三)CNMP认证师或机构需要经过专门培训取得资格 (12) (四)CNMP计划的投资与资金来源 (13) 六、美国CNMP计划对我国现代种养业协调发展的启示 (13) 七、参考资料 (17) (一)CNMP计划的通用手册 (17) (二)其他资料 (17) 2013年9月15日-18日,由发展计划司组织的赴美农业培训团在爱荷华州考察。在Select Farm养猪场和Bill Couser 肉牛场参观座谈时,农场主都提到一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养分管理计划(Comprehensive Nutrient Management

Plan,CNMP)。据了解,1999年以来,美国联邦农业部USDA 和环保总署EPA联合推广针对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场(Concentrated Animal Feeding Operations,CAFO)的综合养分管理计划,在养殖场许可经营的基础上,要求规模化养殖场通过实施综合管理计划,将粪污作为养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肥、减少水土流失,实现种养业协调发展。Select Farm 实施该计划后,从2009年到2012年,该农场碳排放量减少35%,节水41%,每年农田的化肥支出减少了$75/英亩。Bill Couser介绍,他的农场单位产量能耗降低60%,CO2排放量减少30%,土地利用强度降低20%,水土流失只有当地平均水平的5%,已经全面实现了爱荷华州提出减排10%的要求。据州农业厅厅长Bill Northey介绍,2012年,爱荷华州将养分管理覆盖到全州,结果2500万美元的补助资金在2周之内就被广大农场主申请一空。为此,我们请教了爱荷华州立大学的辛宏伟教授和田纳西州的Burns教授,对有关CNMP 资料整理进行了整理,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美国综合养分管理计划 随着畜禽养殖生产率的提高,美国养殖场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清洁水法案》(the Clean Water Act,1977)把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场(CAFO)定义为点污染源,其他养殖场(AFO)被纳入面源污染源,进行管理和规范。

案例研究美国生猪产业化企业发展历程.

案例研究——美国生猪产业化企业的发展路径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猪肉及制品产地和消费地。 2009年, 美国生猪存栏大约在 1.15亿头,猪肉产量达到 901万吨,人均肉类消费 111千克,其中人均猪肉消费大约 30千克,猪肉消费量占国内肉类消费26%。通过回顾美国肉类行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整合路径,迈向国际化发展的战略考虑、实现条件和具体做法,以及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对于探寻中国农业跨国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发展历程 总的来看,美国生猪企业发展历史是纵向整合 +横向兼并的历史。通过国家政策导向和大企业兼并重组,共同作用下推动屠宰加工行业经历了垄断—竞争—整合—行业集中度再一次提高的过程。大企业控制的屠宰加工工业的演变对肉类产业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 世纪初期,美国牲畜养殖被 5大肉类加工企业垄断,分别是 Swift , Armour , Morris , Wilson 和 Cudahy Packing,行业中伴随着罢工、不正当竞争以及各种限制性法规。屠宰加工企业对肉类的价格操纵, 带来了 1890 年谢尔曼反垄断法案的提出, 但是暗中的勾结仍然存在,这些企业基本控制了美国的牲畜养殖、运输和销售整个产业链条。 1921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加工和牲畜饲养法案, 试图改善垄断环境。法案规定 5 大加工厂, 必须终止对零售环节的参与, 并放弃对公共牲畜牧场、牧区铁路、商业报纸、冷藏设备和销售市场的控制。法案使得加工厂不能再分配控制领域,养殖场必须公布价格以防止代理和经纪人受到区别对待。此外,美国农业部还专门成立了加工和牲畜饲养管理局对有关事项进行监管。 生产线从畜牧终端市场分散到养殖基地, 推动了 1960 年代开始的合并浪潮。联邦法案提高了肉类市场的竞争程度,但是 1960 年代突然崛起的 IBP 公司使得局面又被打破。这个公司在饲养区域建立屠宰场,廉价出售老式的加工机器。它是第一家将处理厂房设于养殖场的肉制品公司, IBP 把屠宰、切割、细分 , 以及冷冻盒装等作业生产线化。其他一些新的独立的屠宰加工厂也开始采用集约化的生产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