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_廖哲勋

论当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_廖哲勋
论当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_廖哲勋

2007年第11期(总第334期)

教育研究

EDU CATIONAL RE SEARCH

No.11,2007

G enera l,No.334论当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廖哲勋

[摘要]当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不是/谁包含谁0的关系,两学科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均需拥有各自的子学科群。因此,应深入研究和准确理解两学科的横向联系,透视两学科在各个横向联结处所展示的一致性和差异性,避免两者之间不必要的重复,以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不断增进两学科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关键词]课程论;教学论;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廖哲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武汉430079)

课程论与教学论两学科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理论界争论已久的问题。目前,我国课程论正在迅速发展,教学论也在逐步成熟,但学术界对这两个学科的关系仍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在2006年8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将这两个学科的关系概括为四种模式,即二元独立模式、相互交叉模式、同心包含模式、循环联系模式。1笔者认为,这四种模式都没有准确说明正在发展中的课程论和正在更新中的教学论的关系。其中,/大教学论0和/大课程论0似乎还有较大的影响,故需认真讨论。

一、/包含论0曲解了两学科的关系

/包含论0是笔者对/大教学论0和/大课程论0这两种主张的总称。持/大教学论0主张的人把课程视为教学内容,将课程论包含在教学论之中;而持/大课程论0主张的人则认为,教学从属于课程,要让课程论包含教学论。事实证明,这两种主张都曲解了两学科之间的关系。

(一)两学科的关系不是/谁包含谁0的关系

由于我国的教育实践,特别是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迫切需要,我国课程论与教学论都在独立地大步向前发展。事实表明,迅速发展着的我国课程论与教学论是当代教育学不可缺少的两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两者的关系不是/谁包含谁0的关系。

11两学科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

唯物辩证法认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0o课程领域存在的特殊矛盾(课程领域的基本矛盾)是肩负素质教育任务的各级学校对学生各基本素质发展的要求与学生原有素质水平落后于素质教育总体要求的矛盾,当代新课程应为解决这一特殊矛盾而产生、运行和发挥作用。要使当代课程真正成为解决这一特殊矛盾的有效武器,即成为科学育人的指南,课程研究者就需针对一系列重要课程问题,特别是课程与学生主动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以建立正确处理学校课程与学生主动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理论,即当代课程论。基于此,课程论学科需以课程问题为研究对象。?教学领域存在的特殊矛盾则是新课程对学生各基本素质发展的要求与学生原有素质水平滞后于课程要求的矛盾。为使新教学能为解决这一特殊矛盾而发挥有力的作用,教学研究者就须针对教学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全面、深入

的研究。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教学问题主要是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教与学的外部活动同学生发展的内部活动的关系问题,以及教与学统一的尺度、条件、机制、策略、方法问题,等等。只有对这一系列教学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才能建立正确处理教师恰当施教与学生主动学习的互动关系的理论,即当代教学论。可见,当代教学论须以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

2.两学科均需拥有各自的子学科群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一支由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组成的人数众多的课程研究队伍正活跃在我国的课程领域,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展开了课程理论研究。有学者深入研究课程概论、课程原理和课程发展史(含课程理论流派),有学者分别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和哲学的角度研究当代课程,还有学者就课程设计、教材编制、课程评价以及课程领导与管理进行全面的或专题式的探讨。不难预料,一个充满活力的课程论子学科群即将出现在我国。这个子学科群将由三个层次的一系列子学科有机构成:(1)课程基础理论子学科群,包含课程概论(分为幼儿园课程概论、中小学课程概论、中专课程概论和大学课程概论)、课程发展史、比较课程论和课程原理四大子学科,这些子学科都有很强的理论性;(2)课程工程理论子学科群,包括课程设计论、课程实施论、课程评价论与课程管理论(也分为幼儿园、中小学、中专、大学四个层次),这些子学科都具有专业理论性和专业技术性;(3)课程应用理论子学科群,分为课程开发、课程介绍以及课程标准解读等类别,这些子学科都具有应用性。?

与此同时,在教学论领域,也有一批学者正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层面对教学论进行开拓性的探讨。他们发表的研究成果可分为三个层面:(1)在教学基础理论方面,一些学者分别发表了发展性教学、教学论史、比较教学论、教学心理学、教学哲学等著作;(2)在教学活动理论方面,学者们分别发表了活动教学论、探究教学论、反思性教学、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合作学习的原理与策略、学习风格论、教学环境论、教学病理学,以及教学系统论、教学信息论、教学控制论等研究成果;(3)在教学应用理论方面,有学者发表了有关教学方法研究和教学案例开发的著述。这三个层面的研究成果使我国教学论学科的分化呈现一定的结构性,为我国教学论子学科群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二)/包含论0带有明显的主观性

在我国,/大教学论0的主张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当时出版的各种教学论著作与教材都把课程视为教学内容,将课程论视为教学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同50~70年代我国教育理论界全盘否定课程论的情形相比,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是,这种以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做法存在三个问题:第一,脱离了教学论固有的研究对象,不符合当代教学论学科建设的要求;第二,不仅没有完整地阐明当代课程论,而且还曲解了当代课程论的一些重要观点;第三,否定课程论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有碍我国课程论的重建。这种/大教学论0的理论根据就是凯洛夫主编的5教育学6。该书所阐述的教学论基本上是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所奠定的传统教学论,它在提出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和课堂教学中心的/三中心论0,论述关于教学过程的/五段五环说0和关于教学本质的/特殊认识论0的同时,也抹杀了课程概念,否定了课程论在教育学系统中的分支学科地位。

近年来,在我国又出现了/大课程论0的主张。这一主张果断地摆脱了/课程即学科0、/课程即教学内容0等陈旧的课程观念,批判了/大教学论0的观点。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但它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要以课程论去包含正在逐步更新和独立发展着的教学论,否定了当代教学论特有的研究对象,否定了这一学科即将形成的子学科群,否定了该学科独有实际作用与学术价值。这三个/否定0,说明/大课程论0带有明显的主观性,陷入了认识上的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把/课程0等同于/教育0。/大课程论0的提倡者认为:/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课程作为教育进程包含了教学过程。0?这一论断至少有三个疑点。第一个疑点是,课程的本质是不是/教育进程0。所谓教育进程是指一切教育活动进展的过程,它包括学校行政部署的一切教育活动的进程、学校团队和学生会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的进程、学校与学生家庭及社区合作举行的多种教育活动的进程,以及每个学生在课外、校外自己安排的种种自我教育活动的进程

等。这种教育活动进展的过程不能与课程划等号。当代新课程是在一定学段的培养目标指引下,由系列化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具有复杂结构与运行过程,以促进学生各基本素质主动发展,简称科学育人的指南?。笔者认为,这才是当代课程的本质。如果把/教育进程0当做当代课程的本质,不仅歪曲了当代课程的本质,而且否定了课程的存在,会使/课程论0变成一种无课程的/理论0。第二个疑点是,能否将/课程0与/教育0看做一回事。/大课程论0者认为,课程实质上就是实践形态的教育。这句话是对/课程即教育进程0的引伸,它把当代课程的内涵无限夸大到了等同于教育的地步。然而,教育要解决的特殊矛盾与课程要解决的特殊矛盾虽有联系,但有明显的区别。正因为如此,教育包含的基本要素、主要组成部分以及教育的内在结构与功能同当代课程包含的基本要素、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课程的内在结构与功能也是大不相同的。总的来说,教育与课程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程从属于教育,教育是课程的上位概念。第三个疑点是,课程能否包含教学。/大课程论0者认为课程包含了教学过程,意即教学从属于课程。笔者认为,课程与教学有密切联系,但二者具有不同的本质涵义,无论从实践上考察或是从理论上分析,都不能得出课程包含教学的结论。正如美国课程学者奥利瓦(P.F.Oliva)所指出的:/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循环的,意即它们是以连续的循环关系为基础的分离实体。课程对教学产生持续影响,反之,教学又影响课程。0?如果我们运用系统论和协同学来分析学校教育活动系统,就会发现该系统中存在若干个子系统,课程系统与教学系统就是其中的两个重要的子系统,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关系。à这可进一步说明课程与教学的区别和联系。总之,把课程界定为教育进程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第二个误区是/大课程论0者划分课程论各下位学科的随意性。如说:课程论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这个学科体系的基本结构把大课程论分为课程论、教学论、分支课程论、分支教学论和教育技术学等五个下位学科,每个下位学科又包含大量的次下位学科。这一见解似乎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任凭个人的主观臆测来谈论课程论学科体系的基本结构,违背了课程论子学科群整体构建的规律性。当代课程论子学科群的整体结构的形成,绝不以个人的主观臆断为依据,而决定于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当代课程所产生的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需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课程体系的差异性与课程系统工程的复杂性。据此,我国课程论子学科群可分为课程基础理论子学科群、课程工程理论子学科群和课程应用理论子学科群三个层次。由这三个层次的种种子学科组成的课程论子学科群的整体结构与一般的科学结构是一致的,即按照科学结构学的观点,科学的门类结构,主要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所构成。显然,在课程论的三个层次的子学科中不可能包含教学论和教育技术学。第二,否定了当代教学论具有不同于当代课程论的研究对象和子学科群。这种否定是没有根据的,当代教学论必有的子学科群也绝不可能包含在课程论之中。由此看来,把教学论/塞进0课程论学科体系之中的做法确是一种主观臆断。

二、两学科具有密切联系、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的关系

研究当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既不能简单地套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也不可不加分析地把两学科之间的种种横向联结处说成/重叠部分0,而需深入两学科内部准确抓住两者必然的内在联系,并结合课程实践与教学实践认真研究两学科之间存在的各个横向联结处,才能认清两学科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深入研究两学科的横向联系,把握两学科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1.确定和把握两学科之间必然的一系列横向联结处

我们应以当代新课程与当代新教学之间以及课程系统与教学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为根据来研究和确定两学科之间必然的一系列横向联结处,并弄清两学科在各个横向联结处所展示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例如,两学科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0问题上的联系就是一个重要的横向联结处。由于当代课程所担负的根本任务是要正确解决/培养什么人0的问题,所以当代课程论把学校课程与学

生主动发展的关系问题作为本学科要研究和解决的根本问题。它主张课程的设计和运作应围绕学生各基本素质的主动发展来进行,即把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自己的各基本素质作为课程设计和运作的中心任务。当代新教学是学校用以育人的主要活动,即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活动。所以,当代教学论应把教师正确施教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问题作为该学科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根本问题。它主张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学习方式的选定、教学组织形式的变换,以及教学评价的进行均需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为根本原则。显然,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0这一点上,两学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只不过二者探讨的特殊矛盾以及矛盾转化的条件、机制和方法各不相同而已。很明显,两学科在这一横向联结处所展示的内容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其一致性从这一侧面展现了两学科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其差异性则从另一侧面表现了两学科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又如,课程论对课程目标的研究与教学论对教学目标的探讨也有密切的联系。当代课程论主张以促进学生各基本素质全面而各有差异的发展,特别是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的提升作为当代课程的目标,并以此作为研究和论述课程标准、教材编制和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教学概论、教学设计论对教学目标的研究与课程概论、课程设计论对课程目标的探讨有一致之处,就是双方的研究都强调/目标0与/过程0一体化,都主张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使之通过主动学习的过程,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各有差异的发展。当然,双方对/目标问题0的研究也有差异之处。从教学概论与教学设计论方面看,首先,它们对教学目标的研究特别重视多种相关因素对教学目标的制约作用,如不同的生源基础、师资条件、校风学风,以及社区文化环境等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不同的要求;其次,注重目标研究的具体性,如对单元教学目标、课题教学目标的设计;再次,强调教学目标的灵活性,如关注教学目标的非预期性,等等。课程论与教学论在这个横向联结处所展示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也能从两个不同的侧面积极影响对方,促进对方的发展。

再如,课程论对课程内容的论述与教学论对教学内容的阐述亦有密切的联系。双方在这一横向联结处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主张中小学各类学科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各科教学内容的采用均需以间接经验为主,辅以学生必要的直接经验,用间接经验联系直接经验的方式(不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去联系间接经验的方式)将两者酌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两学科都认为,既要设计或使用多种课程资源与多种教学资源,又需以基本教材为主,据此将多种课程资源(或多种教学资源)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2)主张综合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及其教学内容的采用需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主,应围绕一个个问题或主题而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起来。不过,两学科在这一横向联结处所显示的差异性也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两学科关于教材研究的任务、范围和重心大不相同。两学科在这个横向联结处所存在的一致性与差异性都对两学科的发展具有制约和促进作用。

2.透视两学科在各个横向联结处所展示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只有透视两学科在各个横向联结处所展示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两学科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一,两学科之间存在的一系列横向联结处是两学科结成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关系的基础。由于两学科在各个横向联结处所展示的基本思想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因而一方对这些思想观点的研究和论述可给另一方以积极影响。如果某一方有人在这些横向联结处作了不准确的阐述,另一方或其他读者就会提出意见,以促进对方改进。两学科就是这样通过各个横向联结处而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第二,两学科在这些横向联结处所陈述的种种具体内容是有一定差异的。这种差异性体现了两学科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所固有的不同特性,表明了两学科不同的个性。这种个性(差异性)也对两学科的发展具有制约与促进作用。如果课程论或教学论忽视本学科在各个横向联结处的个性,它就无法回答本学科要研究和解决的特定问题,就不能完成本学科应担负的研究任务。

第三,各个横向联结处是两学科之间的一致性(共性)与差异性(个性)的有机统一体。其一致性寓于差异性之中,其差异性里面含有一致性的成分;其一致性具有相对性,其差异性则具有绝对性。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我们应把握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使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如果只看到两学科在各个横向联结处的差异性而忽视两者之间存在的一致性,那就会人为地割断两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造成两学科之间不应有的矛盾,从而阻碍两学科的发展;反之,如果只强调其一致性而忽视其差异性,则必然抹杀它们的个性,并造成两学科之间不必要的重复,降低两学科的学术水平。

第四,两学科在横向联系的基础上相互制约、相互促进,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在两学科所结成的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中,两者的横向联系是双方关系的基础,两者相互制约是双方关系的纽带,两者相互促进则是双方关系发展的动力。要使两学科在横向联系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制约这一纽带连续不断地相互促进,需具备必要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双方学者准确理解两学科的横向联系,以避免两者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双方学者和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并正确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以不断增进两学科互动互促的关系。

(二)准确理解两学科的横向联系,避免两者之间不必要的重复

为准确把握两学科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关系,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处理两学科之间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1.两学科对教材问题的研究和论述应有明确的分工

教材问题是当代课程论(特别是课程概论和课程设计论)与当代教学论(特别是教学概论、教学设计论和分科教学论)之间的一个很重要的横向联结处,故两学科都需要研究和论述教材问题。如前文所述,两学科对教材的作用以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之关系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两学科关于教材研究的任务、范围和重心却有很大的差别。

课程概论与课程设计论关于教材的研究任务是从学生各基本素质主动发展的需要出发,研究和论述教材编制的基本理论、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阐明基本教材的复杂结构以及基本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有机结合的原则和方法,为正确编制教材、使用教材及改革教材提供理论依据。其研究范围包括教材的概念与类型、教材发展史、教材的编制与修改、教材评价与管理以及教材比较、教材改革等。其研究重心是教材的改革与编制问题。围绕这个中心问题,课程概论(特别是课程设计论)需着力探讨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

教学概论、教学设计论和分科教学论关于教材的研究任务,是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需要出发,揭示教材与教师教、学生学的关系,阐明师生按照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材、主动调整和超越教材的理论与方法。其研究范围涉及教材的概念与类型、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如何使用与超越教材、学生怎样借助教材而主动参与学习等方面。其研究重心是师生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和超越教材的问题。围绕这个中心问题,教学概论(特别是教学设计论和分科教学论)也需探讨一系列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

2.要探明/课程实施0与/教学实践0的区别和联系

在我国,不少教育工作者误认为课程实施就是教学,为此,我们应探明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根据富兰和庞弗雷特(M.Fullan& A.Pom-fret)等美国课程学者对/课程实施0问题的开拓性研究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笔者认为,课程实施是各方实施人员按照一定的取向和多样的途径而将课程改革方案逐步付诸实践的过程。

第一,将课程改革方案逐步付诸实践。这是课程实施应完成的基本任务。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方案由课程计划与各类课程标准有机组成。课程改革方案具有预成性,要使它变成行之有效的实际方案,成为学校育人的实际指南,则需通过课程实施来实现。

第二,多方人员参与实施。课程实施的参与人员包括课程设计人员、各级教育部门的有关人员、学区教研员、校长、教师、学生以及校内有关的管理人员。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实施者,他们在课程实施中处于极重要的主体地位。

第三,必有一定的取向。美国课程学者辛德

尔、波林和扎梅沃特(L.Snyder, F.Bo lin&K. Zum w alt)归纳的关于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是多数学者认同的三种基本取向。á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笔者认为,应将这三种取向酌情结合起来,即对于课程改革方案中那些既科学、又可行的主张和做法,实施者应当认真执行;对于那些有科学性但缺乏可行性的主张与做法,则需按照实际情况予以调整或修改;而对于那种不科学、不合理的主张和做法,实施者有权予以否定。课程决策者与课程设计者应尊重各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应通过平等的对话达到相互沟通与相互理解,使大家在学习、研究和独立思考课程改革方案的基础上,按照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把文本课程转化为广大学生及多数教师乐于接受的可运作课程。

第四,具有多样的途径。为使课程改革符合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为了充分发挥课程实施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程实施须采取多种多样的途径。每一条途径均有从事课程实施的特定主体、特定任务与特定作用。第一条途径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新课程的实施,如领导和组织较大规模的课改试验以及从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等方面提供课程实施的条件等。第二条途径是地方教育部门通过对本地经济、文化、教育情况的调查研究,在本地进行地方课程的试验和在本地为实施国家课程所采取的措施。第三条途径是学区教育部门对本区经济、文化、教育情况的调查研究和在本区实施课程方案所采取的措施。第四条途径是中小学行政领导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调动所有实施者的主动性,并为教师们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而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第五条途径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定教育周期的、多序列多层次的教学活动而将文本式的课程方案转化为学生、教师及学生家长乐于接受的实际课程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中最重要的一条途径。上述五条途径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各自的自主性,因而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可见,课程实施是一种规模巨大、空间广阔、经历时间长、存在矛盾多、情况十分复杂的课程实践活动。

新教学是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以新型师生关系为纽带,通过教师、学生与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媒体的交互作用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主动发展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育人活动。

基于以上的阐述,课程实施与教学是有一定联系的两个概念。第一,两者的区别在于二者具有不同的根本属性。课程实施的根本属性是把预期的课程方案变成可在一定学校运作的、广大学生和教师及有关社会人士乐于接受的活生生的课程;而教学的根本属性则在于育人,即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使之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主动发展,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第二,课程实施的广阔范围、复杂程度和深远影响远远胜过教学活动。课程实施有五条运行渠道,教学只是课程实施中的一条渠道。这五条渠道的运行涉及全国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中高考制度和学校评价制度的改革、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设计的改进与教学过程的优化、校长和教师角色的变换、学生角色的转换以及校园文化环境和社区文化环境的相应变化,等等。可以说,课程实施涉及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化以及对教育系统提供支持的相关社会系统的相应变化;而教学则主要涉及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行为,其活动范围、复杂程度和影响的深广度是无法同课程实施相比的。第三,课程实施与教学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因而课程实施研究与教学研究的重心大不相同。课程实施研究主要探讨课程改革方案的实现程度、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课程改革方案与实践情境相互适应的机制以及学校领导与教师学生创造性实施课程方案的主要表现等;而教学研究则主要探讨教师的教授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二者互动的机制。

(三)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增进两学科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随着各级各类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水平都会不断发展,两学科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因而也会逐步深化。双方关系的深化常以相互促进为突出标志。事实说明,两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不是循环式的,而是波浪式地相互推进的。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一些课程论学者对活动课程进行的研究与实

验就促进了一些教学论学者对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验。接着,一场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大讨论又从教学理论界推向了课程理论界。于是,一些研究中小学语文、数学等分科教材的学者便纷纷对该科教材的改革展开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与此同时,有的课程论学者则把杜威关于/儿童与课程0的论述同赞科夫关于/教学与发展0的实验联系起来,对我国中小学课程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认识到我国课程论要着力研究的根本问题是课程与学生主动发展的关系问题。这种种事实表明,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课程论与教学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可结成互动互促的关系。二者互动互促关系的形成离不开那些热心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学者及一线教师的积极推动。他们在投身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把握了两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并相互交流、相互研讨,从而增进了两学科互动互促的关系。今后,我们应继续投身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洪流,随着课改、教改的深化而不断增进两学科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使两学科不断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注释:

1刘启迪.课程理论发展与实践进展)))第五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o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97.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3.

?廖哲勋.论课程论学科建设的规律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7,(3).

?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0, (5).

?廖哲勋.我对当代课程本质的看法(下)[J].课程#教材#教法,2006,(8).

?P. F.Oliva.Developing th e Curricu lum(3n d ed)[M]. New York:Harpercollin s Publishers Inc,1992.12.

à赵红洲,等.试论科学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340-358.

á张华.论课程实施的涵义与基本取向[J].外国教育资料, 1999,(2).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Curriculum Theory and Teaching Theory

L iao Zhex un

Abstract:T he relatio nship betw een mo der n curr iculum theor y and teaching theor y is not t he relationship that/w ho includes whom0.Both of them have its o wn research o bject and its ow n sub-disciplinar y gr oup.T herefor e,we should deepen the r esear ch on the tr ansver se r elations between the tw o disciplines w ith accurate understanding,recog nize the co nsistency and diffr ence of t he tw o disciplines at each t ransv erse coupling points,and avo id un-necessar y r epetitio n be-tw een them so as to continuously build up t he relatio nship o f being clo sely related,restricted and stimulative to each ot her betw een the tw o disciplines in the refor m of curr iculum and teaching.

Key words:cur riculum theor y,t eaching theo ry,curr iculum refor m,teaching r eform

Author:L iao Zhex un,pr ofesso r at the Colleg e of Educatio n,Huazho ng N or mal U niver sity(Wuhan430079)

[责任编辑:金东贤]

课程与教学论案例分析

第三模块学习/专题一学习理论的新进展/学习活动 第六节新近的学习理论 案例分析 考试题:Internet课程后的应用水平 考试目的:考查学生学习Internet课程后的应用水平。 试题样例: (考生电子邮件帐号、收件人1、收件人2的邮件地址均由监考老师给出。) 你是一个刚从某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学生,听说新华通讯社(中国)正在招聘新记者,新华社正是你理想的工作单位。请你通过INTERNET完成下列工作: 一、通过适当方式,在因特网上查找到新华社的网站,并通过其导航系统找到新华社总编的介绍网页,将总编的照片保存到自己文件夹下,文件名为网1.jpg(扩展名与原图片文件相同);再以纯文本的形式保存总编的简介,文件名为网2.txt。(本小题19分) 二、通过FTP从https://www.360docs.net/doc/707104695.html,的某一个文件夹下下载一个名为coolthings.arj的文件到自己的文件夹下,此文件为《应聘注意事项》,请你用适当的方式将其解压,解压后的文件存放在考生文件夹下。(本小题16分) 三、通过自己的电子邮件信箱,向新华社总编室(收件人1)及人事处(收件人2)同时发出一封应聘意向信。要求如下:(本小题31分) 1、设置自己的收发邮件的帐号; 2、邮件主题为:你的准考证号-姓名(如考生李菲,本次准考证号为110503241008,则邮件的主题为:110503241001-李菲); 3、正文说明你的基本情况,并表明你愿意应聘驻外记者一职,不少于80字; 4、选用一种信纸; 5、信尾有你的签名及写信日期; 6、将素材文件夹下的相片.jpg作为邮件附件同时发送。 四、制作一组宣传自己形象及证明自己能力的网页,为节省时间,我们已经将你的有关材料存放在素材文件夹下,请你选用。(本小题34分)

论十大关系读书报告毛概

论十大关系读书报告 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在讲话的开头部分,他明确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全篇短短一万字,阐述了建国之初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大胆探索和宝贵经验。 讲话主要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及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前五大关系主要围绕经济问题及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展开,后五个关系则涉及到政治和思想文化问题,毛泽东也针对这些问题一一提出了处理方法。 纵观全文,伟人的高瞻远瞩深深让我折服。毛泽东对这十大关系的论述,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在当时的特定时期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即使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国正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前进的时代,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矛盾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如何解决这些矛盾,避免让这些矛盾成为继续发展的阻碍,也许我们能从《论十大关系》中找到答案。 下面我将就其中的四大关系及其现实意义浅谈自己的拙见。 一、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毛泽东在谈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时,开篇即提到“国防不可不有”。中国从八年抗战一路走到今天,从任人宰割到令人忌惮,从小米加步枪到拥有核武器与航空母舰,这一切都离不开国防建设的发展。中国正在成为军事强国的路上前进着。然而中国这头沉睡雄狮的觉醒,也刺激着传统大国及中国邻国那纤细脆弱的神经。他们唯恐秉承以礼待人、和平发展原则的中国像他们自己一样迫不及待地侵占别国利益,又想打压中国大国崛起的势头,因此不断制造争端与挑衅。如南海争端便在传统大国有意的干涉下长期处于紧张局面。中国国防力量的建设不容忽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日前便表示,中国必须建设与维护国家安全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防力量。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简答题部分: 1、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 (1)掌握学科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2)掌握学科结构有助于记忆; (3)掌握学科结构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 (4)掌握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2、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他的教学论具有如下特点: (1)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 (2)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 (3)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4)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3、简述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 (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 (3)活动教学和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 (4)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4、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怎样? 答:课程概念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把课程作为学科,把课程作为目标或设计,把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晚近的课程理论与实践之发展中,课程概念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包括: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5.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答:卢梭主张的自然教育是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抑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使儿童自由成长。针对当时“原罪说”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儿童的种种约束、限制和惩罚而改变儿童的本性、根绝儿童的恶源的特点,卢梭提出了“消极教育”的策略。因为在他看来,儿童的全部教育不是从外部灌输道德与知识,而是使其本性、禀赋、能力免受外界影响,得以自由发展。但这种自然发展并非与社会环境不相容,只不过前提是人的自然天性充分展开以后再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在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灵的自然发展依然可加速进行。 6、主动作业的内涵及特点 内涵:是着眼于儿童经验的发展而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提炼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 特点:1适合儿童经验生长的要求。2源于社会生活,充满了具有社会性质的原理和事实。3作为科学的理解自然地原料和过程的活动中心,可以不断指向科学的逻辑经验的发展。 7、“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如下: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的追求。 8、泰勒原理中选择学习经验的原则有哪些? 1、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9.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答:(1)教学与训育统一的原则,即教学的教育性原则。(2)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的原则。它要求教学要针对学生存在或提出的问题,从单个课题出发组织教学,但同时强调课题作为学科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相应学科中的其他课题有系统联系。(3)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的原则。它要求教学要把掌握知识和培养智力结合起来。(4-)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原则。它要求教学要有效地指导学生主体与作为客体的教学内容统一起来。 10.范例的基本特征及其选择原则是什么?答:(1)基本性,它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要求选择的范例能包含一门学科的基本要素、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结构、基本科学规律。(2)基础性,是针对学生、针对学生主体实际状况的适切性而言。基础性原则要求范例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经达到的某方面智力发展水平出发,教授的基本经验是能促使其智力进一步发展的东西。(3)范例性,是针对教学活动而言。它要求设计一种教学结构,使得教学内容、方法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构化。 11.构成泰勒原理中课程开发的四个环节的关系怎样?答: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四个环节,构成了泰勒关于课程开发的系统观点。“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选择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其功用指向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的整个系统进行的基本保证。其中,目标既作用于学习经验,又作用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1.15三年级数学课与四年级数学课所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属于泰勒模式中学习经验的(A) a纵向组织 b连续组织 c横向组织 d序列组织 1.25 杜威用来消解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但硬对立的是其实用主义认识论的B a经验概念 b连续性原则 c主动作业方法 d课程教学概念 1.35 下列不属于泰勒提出的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的是(B) a连续性 b实践性 c序列性

d整合性 1.45 “全美课程传播网络”所采用的“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体现的是课程实施的A a忠实取向 b实践取向 c创生取向 d相互适应取向 1.55 教学设计是课程专家、教师、学生两两之间交互作用、协同进行的规划教学的活动,这一观点属于B a忠实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b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c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d实践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1.15 目标游离评价是下面哪位学者提出来的(A) a斯克里文 b泰勒

c布卢姆 d古巴 1.35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回应模式是下列哪位学者首先提出的(C) a斯克里文 b斯腾豪斯 c斯太克 d泰勒 1.45 第四代评价在本质上认为评价是(D) a测量 b描述 c判断 d协商 1.55 把课程称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这一观点属于(B) a课程开发研究 b课程理解研究

c课程评价研究 d课程实践研究 1.65 “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这句话中体现的是哪位教育家的何种策略A a卢梭,消极教育 b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 c杜威,问题解决教学 d布鲁纳,发现教学 1.75 下列不属于课程变革过程的环节的是B a课程计划 b课程选择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1.85 下列哪种课程不属于学科本位综合课程D a相关课程

《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

《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 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开头部分明确的指出:“提出这是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阵,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在全文的结尾有再一次论述:“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说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基本方针,就是《论十大关系》的核心思想。 《论十大关系》是毛主席于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的讲话,在当时有着国内、国际深刻的历史背景。对于国内,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初期,毛主席为我们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他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主席在发表《论十大关系》重要讲话的时候,我国的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在加快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并且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于国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进行着一场严重的斗争。赫鲁晓夫叛徒集团,在苏联共产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突然大反斯大林,全盘否定十月革命的道路,否定无产阶级专权,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极大的混乱。 毛主席主要总结了十方面的关系,分别是: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重要加重一些,可以增加资金的积累,更好的发展重工业。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要平衡我国工业发展的布局,必须大力发展内地工业,同时要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来支持和发展内地工业的正确方针。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加快发展经济建设来促进国防建设的更大进步。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1、试述斯金纳的强化原理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 2、试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3、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4、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 5、在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中,课程变革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6、“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超越论”各自的涵义是什么 7、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8、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1、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2、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 3、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 4、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5、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它的优势与局限。 6、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 1、简述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 。 2、简述科目本位课程的定义及特点。 3、简述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 4、“量的研究”基于的假设是什么 5、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6、试比较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取向

8、评价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1、利维的教育评价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 3、为什么说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 4、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可以分为哪五类这五类学习结果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 5、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基本取向 6、试论教学过程的本质。 7、试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 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5、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2、简述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 3、简述学科课程的涵义及特征。 4、简述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5、什么叫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6、简述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 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 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提倡实用主义 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要知道两者的区别)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代表了当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不同方向。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论十大关系阅读报告

《论十大关系》读书报告 1956年4月25日,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毛主席在这篇文献中,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 十大关系都是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毛泽东指出:在国内,工人、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尽量争取,反动势力也要做好工作;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中立,反动的尽量化解和利用。总之,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要调动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下面就十大关系中的几点做简要论述。 一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毛主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同时绝不能忽略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没有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就养不活工人,那拿什么发展重工业? 毛主席正确而全面地揭示了这三大产业的关系。确实,重工业是重要的,应该在放在建设的重点,但是重工业能得到发展的基础是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这方面苏联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苏联过分注重重工业,忽略了轻工业的重要性,导致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生活必需品紧缺的状况。生活必需品都没有,怎么生存,更别谈发展重工业了。所以,对于这三种产业,重工业要重点发展,同时也不能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轻工业和农业上的。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 关于这一关系,毛主席指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同时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就必须大力发展。沿海工业基础相对有优势,我们要利用这一优势,保证沿海和内地工业同时发展,两者都很重要,不能忽视其内在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安全问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事。毛主席指

课程与教学论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科目:课程与教学论 1.1.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2.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3.简述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的步骤。 1.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 1.5.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 优点。 1.6.简述施瓦布的“折中的艺术”。 1.7.“概念重建主义者”认为传统课程理论存在的缺陷是什么? 1.8.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 1.9.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内涵是什么? 1.10.赫尔巴特所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是什么? 1.11.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是什么? 1.12.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怎样? 1.1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是什么? 1.14.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1.15.“主动作业”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 1.16.教学的涵义是什么? 1.17.课程与教学相分离产生的弊端是什么? 2.1.什么是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2.2.“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3.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依据的来源是什么? 2.4.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以得出教育目标? 2.5.泰勒提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2.6.简述编制理想的评价工具需要经过的阶段。2.7.简述过程模式中的“过程原则”。 2.8.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9.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 习和保持表现在哪些方面? 2.10.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2.11.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 则。 2.12.范例的基本特征及其选择原则 是什么? 2.13.构成泰勒原理中课程开发的四 个环节的关系怎样? 2.14.赞科夫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2.15.程序教学的设计原则有哪些? 2.16.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信 念。 2.17.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及基本特 征是什么? 3.1.简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 与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3.2.教育目标的功能是什么? 3.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什 么? 3.4.将学科发展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 标的来源需要注意认识哪些问题? 3.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3.6.艾斯纳是怎样区分“教学性目标” 和“表现性目标”的? 3.7.简单叙述“学术中心课程”、“儿 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各 自的涵义。 3.8.简单叙述艾斯纳与斯腾豪斯课程 目标观的相同之处。 3.9.就目前看来,将当代社会生活的 需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需要 贯彻的原则是什么? 3.10.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 节是什么? 4.1.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的关系如 何? 4.2.科学、艺术、道德的关系如何? 4.3.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 识之间的关系如何? 4.4.“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 “超越论”各自的涵义是什么? 4.5.怎样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以作为课 程内容? 4.6.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4.7.教学方法的涵义及其本质是什 么? 4.8.简述提示型教学方法的涵义、价 值及局限性。 4.9.简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 涵义及价值。 4.10.课堂讨论的性质及组织策略是 什么? 4.11.简述自主型教学方法的涵义及 价值。 4.12.怎样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4.13.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涵义及其 应符合的要求。 5.1.课程组织的标准中,课程的整合 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5.3.什么叫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是 什么? 5.4.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 有何特征? 5.5.经验课程有哪些基本特征? 5.6.简述学科课程的涵义及特征。 5.7.简述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5.8.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如 何? 5.9.“全球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 么? 5.10.当今时代大力倡导综合课程的 基本依据是什么? 5.11.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是什 么? 5.1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如 何? 5.13.选修制度的发展趋势如何? 5.14.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 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5.15.隐性课程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 5.16.开发隐性课程时应注意什么? 5.17.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关系如 何? 5.18.什么是班级授课组织?其基本特 征是什么? 5.19.简述隐性课程的主要范围或类 型。 5.20.简述凯勒个别化教学体系的特 征。 5.21.简述分组学习的特点。 6.1.简述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 6.2.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的基本特征 是什么? 6.3.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的基本 特征是什么? 6.4.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的基本 特征是什么?

课程与教学论-实例报告

《课程与教学论》实例分析题及答案 盐井镇水田小学姚富斌 一、实例分析题 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对数表”一课时,先问学生“一张纸厚度是0.0 83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请同学估计一下厚度”?学生:"30毫米”"60毫米”?!教师:“我经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的叠起来的高度”。学生惊讶不已,甚至有人认为老师搞错了。教师列出式子:0.0 83X 230,对学生说:“230很难计算,不如查对数表。”试用学过的教学理论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策略。 答:这位教师运用了巧妙的导课艺术,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教学也是如此,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很难进人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就很难进行。因此,良好的导课艺术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导课艺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课艺术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这节课教师运用的是设疑导课,思维起于疑难,这种疑问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启发剂”,它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转人活跃,处于积极探究状态。教师在导课时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增长智力的目的。教师在运用设疑导课应该注意的是,问题应有针对性,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设疑。其次要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处于思考状态。在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抓住了学生的认识起点,即对于对数意义的认识,而且通过巧妙的手段形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而不仅仅是遵循讲公式、背公式、练公式的老路子,使学生在疑惑、体验、思考中进人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实例分析题 下面是一则关于上海某中学的报道: 上海某中学推出了“个性课程”体系,高中开设了选修课23门,活动课34门,初中活动课35门。除了必修课之外,将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分化为5个层次的“个性课程”,即“讲座型”、“发展型”、“课题型”、“竞赛型”和“补缺型”。每周按文、理科及综合科开设4至5个讲座,以社会热点和传播新信息为主,聘请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学生可自由选择。对学有余力和有特长的学生,通过组织发展兴趣小组、导师带研究生、强化训练等各种方式,施以个性化教育。而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业再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高中的学习任务。试用学过的课程理论分析这所学校的课程。 答: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一套统编教材,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也比较单一。学科课程为主,缺少活动课、综合课。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课程结构的调整,强调课程结构的1、综合性原则2、均衡性原则3、选择性原则。 事实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1、完善课程体系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上海市这所中学的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校课程体系范例。这所中学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学校课程体系,把学科课程与活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读 书 笔 记 ——《论十大关系》 2013,5,25 《论十大关系》读书笔记 我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同时,我研读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读完之后深有感触。同时对于毛主席这部著作中涉及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的论述对党和国家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可谓影响深远,值得后人敬仰。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百般敌视,采取政治经济封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面对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毛泽东采取了“一边倒”、“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在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和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经过了三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后,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工作重点向社会主

义建设方面转移,从1953 年到1956 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三年实践中,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是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十个关系是: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九、是非关系;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的提出,正好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做了铺垫。《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设想,等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对于党的八大路线的确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主张,实际上都融入到八大制定的路线和通过的有关报告、决议中去了。50年的实践表明,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基本思想和主张,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富有生命力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这个战略思想既包含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又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 统筹兼顾,正确实行群众路线。不仅在于它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上,而且在于它提供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和方法。譬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和方法、毛泽东同志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十个问题,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从毛泽东同志分析问题的思路看,他在提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后,紧接着就点出人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依靠工农群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 一、大课程型 在大课程的视野下,课程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大系统,而教学则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和子系统,远没有课程那样重要, 基本内涵: 1、大课程观强调,课程的本质是一种教育过程,课程无所不有,教学知识子系统,建立新的课程观来包含教学。 2、课程观认为:课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等。 3、提出:课程构成是很丰富的,课程有物化构成和层次构成,在层次构成中,又进一步分为决策层次构成与运行层次构成 4、强调:教师也是课程研制者,从而构建课程包含教学的主体机制 5、核心理念:是辩证整合的教育价值观念,时限这一观念的是整合课程形态 二、大教学观 将课程作为教学内容,课程论作为教学论的一部分,课程一直被作为教学内容来谈,而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的教学论便担负起研究教育过程的概念,和本质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等基本问题的任务,是在教学的概念下讨论课程问题。 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四种模式 课程是教学的蓝图,教学是课程的实践,课程与教学都包含在学校和教育系统下,两者的目的都是使学生学习和成长,为了达成教育目的与目标,课程与教学缺一不可,两者之间关系非常密切。 1、二元独立模式 出发点事课程和课程论独居其位,教学与教学论也是一样,两者没有任何联系,相互之间存在着大的鸿沟,课程与教学之间,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是彼此独立,不互相互赖的。 不同意这种观点,缺乏理论指引,一定无序,两个都没有价值。 2、相互交叉模式 出发点事认课程和教学之间存在着共通的内容,为此课程论和教学论中也存在着相互包含的一部分,即教学包含课程的一部分,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一部分,相应的课程也包含教学一部分,课程论也包含教学论一部分。 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平等 3、包含模式。 这一模式的出发点是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之间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它有两个变式,一是大课程论,即认为课程包含教学,相应的课程论包含着教学论,二是大教学论中认为教学包含课程,同样的教学论包含着课程论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 出发点是强调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关系,二者即是相互独立又是循环联系的,课程与课程论不断的作用和影响这种教学和教学论,反过来也是一样 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基础教育的教学目的 一.对基础教育教学目的的反思 1)、教学目的的基本提法和局限性 吧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混为一谈,并通过陈述任务要素来达成课程与教学目标 局限性: 1、教学忽视系统分析的描述性要素罗列 教学是动态的影响和发展人的过程,其目的是关注人的整体性发展 2、混淆了教学任务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3、把教学和智育等同 教学要完成德智体美劳的任务,相互渗透与促进,又不可替代。 2)基础教育教学目的的分析: 1、对教学的一般性目的分析 是德智体美劳的和谐统一,是判断真正教学的伦理标准是通过使人明智,影响人的德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填空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科,它是以 为研究对象的一门 。 2.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 。 3.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 、 、 和 系统。 4.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成力的要素是 、 、 、 。 5.《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 ,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中,“三主”是指 、 、 。 7.作文能力一般由 能力和 能力构成。 二、名词解释 1.语文课程目标 2.阅读教学技能 3.情景作文训练 4.课文复述 三、判断 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 ) 2.听说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训练听说能力,而且包括训练听说的态度。( ) 3.“讲授”的方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 4.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 5.单元教学过程包括以下阶段: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和测试。( ) 6.提问的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 7.光学媒体的特点是能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 ) 8.作文评改应一分为二,以鼓励为主,要少就多改。( ) 装 订 线

9.根据考试的目的和用途,考试可以分为学业考试、水平考试、个别考试。 10.备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教法。( ) 四、选择 (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不得分)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 A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 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 社会需要。 D 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 A 引入 B 介入 C 展开 D 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 A 促进学习 B 选择 C 排名次 D 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 ) A 语法修辞知识 B 文学知识 C 文体知识 D 读写听说知识 5.《义务大纲》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 A2500个 B3500个 C4500 D5500 6.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 ) A 典型讲评 B 综合讲评 C 专题讲评 D 重点讲评 7.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 ) A 现代汉语修养 B 古代汉语修养 C 文章和文学修养 D 语文教育史修养 8.语文课外活的特点是( ) A 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B 容易组织和管理 C 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 D 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 9.《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作文每学期的最少次数是( ) A6次 B8次 C10次 D12次 五、简答 1.阅读教学的导入有哪些类型? 2.魏书生课堂“六步教学法” 3.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方式方法。 装 订 线 装 订 线

《论十大关系》读书报告

谈谈《论十大关系》 1956年上半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已有了近三年半的实践经验,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经济制度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年。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缺乏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在许多方面照搬苏联的模式,因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吸取我国建国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协调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矛盾,找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迫在眉睫。 1956年也是国际的多事之秋,这一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处于激烈动荡的时期。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极大的震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对斯大林功过评价的争论不断。苏联国内的争端暴露了苏联经济建设体制的很多弊端。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所带来的弊端也引起了中国的深刻反省。 国际国内的情况都表明了中国的发展不能完全照搬苏联的模式,而要探索出一条适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以苏联正反两方面经验为借鉴,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开始慢慢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论十大关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开端,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论十大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谈及了与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密切相关的问题。 第一条,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都属于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导致了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中国“一五”计划直接受苏联影响,对农业和轻工业也重视不足。毛泽东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必须用多发展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从这一国情出发,应该只有工农业并共同发展,才能既保障人民生活的需要,并稳固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二条,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对此毛泽东提出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中国的工业发展一直存在沿海与内地的不平衡,从这可发现毛泽东对此已早有发现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一政策一直到现在,对我国东西部不平衡矛盾的激化都有着抑制作用,可谓影响深远。特别是对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的经济战略格局也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对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毛泽东认为军政费用应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国防固然很重要,但不能忽视经济建设,加强经济建设是应该放在首位的。像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国家把绝大部分的资金都投入到与美国军备竞赛中,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经济增长一直呈现下滑状态,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第四条,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毛泽东强调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这些关系在经济方面,集中表现为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它关系着人们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只有两者兼顾,才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才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条对于纠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重积累轻消费的倾向,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民生活具有重大意义。还有,虽然现在合作社已不存在了,但他所提出的处理国家、生产单位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方法依然是适合中国当今社会发展的。 第五条,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毛泽东反对中央集权过多,主张给地方和企业以适当的权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种工具。因为它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因为它是人群之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因为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语文是一种工具,是要把语文看作一种符号系统。肯定语文课程是工具性课程,还可以从它不仅要学生学习课本的内容,而且还要学习他的形式这一角度来理解。 这一“工具性”可以说是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是语文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 2:人文性 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之一。实际上,语文课程是充满了人文性的课程。所谓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既有思想感情色彩,它包括伦理道德内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还关系到民族的延续和国家的生存,这也是证明语文课程也是人文课程的根本理由。 3:语文素养 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4:新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是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索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5:语文综合性学习 为了实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 它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它是为了适应课程的综合化趋势而产生的。其次也是语文课程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再次,是研究性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