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程论文1

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程论文1
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程论文1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道家思想中自然辩证观

——老子思想浅论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上课地点:主M102

完成时间:2014年 04月 12日

道家思想中自然辩证观

——老子思想浅论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的道家思想自春秋战国以来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史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就道家创始人对老子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缘由给出了新的见解,并且老子的思想中的自然辩证关系作浅析,老子思想中的辩证就是有与无、有用与无用、自然与发展的辩证观,在此基础上提出老子的思想与后世道教的思想做了对比,老子的思想讲的是自然之道和圣人之道,而后世道教却扭曲了这种这种道义。

关键词:自然辩证观;老子;道家;道法自然

引言

老子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反映其思想的著作《老子》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后世的道教将老子奉为始祖,并将老子著作奉为圭臬,虽然到教育道家有着明显的差别,但不影响其在中国文化思想史的地位。

老子的思想偏向于客观唯心主义,在其理念中这宗客观的精神就是其论著中提到的“道”。老子的思想讲的是自然之道和圣人之道,在前人的研究中,有一些涉及到老子的社会自然辨证思想。对老子辩证观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在国内外都不多,而且已有的研究大多侧重于老子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系统地研究老子辩证理念的内容体系及其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将成为一个重要趋势。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这方面的一种尝试,希望通过对老子思想中的自然辩证观念,研究为我们今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研究老子的社会管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不仅有助于弥补老子社会管理思想方面研究的不足,而且对解决我们今天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丰富我们的社会管理理论、完善我们的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道家思想中的辩证关系

道家思想创始和集大成,道家学派也有时乘作老庄,除老子外,“庄子”这个名词在历史的沉淀中成了一个符号,“没落的奴隶主贵族”、老子传人、逍遥、道士、孤独….然而符号化的结果往往的不断的以讹传讹,现在我希望通过几个方面来分析庄子的思想,还原部分庄子。[1]

1.1道家学派

道家学派从东周至此,《庄子》中引用很多《老子》章句,从表面上看庄子的思想似乎是从老子来。其实,对于老子,他吸收的只是一部分而已。商是一个神权之至上的邦国(巫王不分),而周是一个强调人的邦国。周取代商的天下共

主地位之后,神权丧失,普遍谈“道”的风气形成。尤其在春秋时期,中华的分封联邦制不断瓦解(礼崩乐坏),人心解梏,谈“道”更成为潮流。如果仅仅因为谈“道”,就把庄子置于老子的光环之下是片面的。

一般认为儒家积极入世,其实这也是片面的。没有人的思想机械、单一、一成不变。孔子在《论语》中就有很多表现出世思想的章句,比如:“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燕居申如”、“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等。孔子之后,儒家分为数派,颜渊的生活状态与庄子非常相似,思想上也十非接近,比如心斋、坐忘等。《庄子》中有大量涉及颜渊的篇章,在《说剑》中写庄子见赵太子是穿的是儒服,而且也有庄子在鲁君面前论儒的篇章。所以说相比老子,颜渊更可能是庄子始祖。

1.2道家宇宙论

《老子》曰“有无混成,先天地生...强字之曰道...强名之为大。”是一种道生万物的“道一元论”。道是物质性的。而《庄子·知北游》曰“有先天地生者之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又有其物也。”显然质疑“道一元论”。应该说庄子的宇宙论是“气一元论”和“天均论”。“通天下一气耳。”“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万物皆种也,以不同相禅,始足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这个机就是运行的气,也叫“天均”。(“均”是做陶器、瓷器的时候用的转盘)。即气在道的作用下运转,形成“天均”,“野马(游气)”在其中循环往复,出“机”的位置决定生成的具体的物。[3]这个类似量子物理的宇宙论,即宇宙在高能量状态下只有一种基本粒子,能量下降到一定级别时,便生成几种基本的夸克,能量再低时,夸克结合成原子,以至于万物,所以有人也称庄子的“天均论”为量子论。

由此衍生的是齐物论,有用和无用的优劣、争让的对错、辩论的胜败...从道的角度来看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万物本质上是一样的,没有普世的绝对准则。万物在天均上以己为贵,是贻笑大方的举动。所以庄子要居于有用与无用之间,立于天均的中枢。然而庄周在梦蝶之后又恍然大悟。“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唯“万世之后而有一遇大圣知其解者”。于是导向了历来多受诟病的“不可知论”。

在濠梁之上的辩论已成经典,一般认为庄子胜了,其实庄子不过利用“安”字的不同解释玩了一个文字游戏而已。惠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愧是名家,是这场辩论真正的胜者。不过这个故事说明了两人的不同,齐物论和合同异是很接近的两种思想,但是庄子显然是把他当成了一种生命体验。[4]

1.3庄子的方法论和人性论

庄子的方法论应心得手,这个是由轮扁斫轮的经验推广而来的。轮扁的技艺是通过心学到,然后变现在外部的,把精力放在表面只会学到糟粕。这个方法在梓庆削木为镰(钟架)的故事中更加清晰。梓庆的做的镰见者惊犹鬼神。回答鲁侯的疑问时说:将要做镰时,斋以静心;斋三天;不敢想庆赏爵禄;斋五天;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天,忘掉四肢形体。[5]技巧专一于工作而外物的影响被消除,然后入山林,观察木材的质地纹路,依自然而雕琢,于是技艺如鬼斧神工。

庄子的人性论。周代明确谈性者有孟子、荀子等,隐性的有孔子、等,而庄子的人性论是特殊的以“至人”为代表的“常性论”。因为以上几位谈性都涉

及善恶,而常性论是中性的。在“夫至德之世,同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提到一个重要的现象,人的本性应该是与万物相容的,但同样是灵长类动物,狒狒走到鸟群里,鸟不会惊恐,而人类只要接近,鸟就飞散了。庄子注意到了这一点,提出“至人入鸟不散”。指出人性的两重性,一是常性,二是神性。常性中包含人类的动物本性和社会属性,表现为群居、只求满腹等等。而神性则有舍己为人、专制暴力、贪婪、淫乱等超出人类自身的诉求。《庄子》中批评了以曾子的至孝和墨子的大公为代表的神性,也批评了纵欲、修炼等行为,认为这些事情都是戕害本性的行为。提出了“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的生活方式。让人回归常性,达到一种原始的和谐。

2老子的思想中的自然辩证关系

道教对老子最后的描述极具神话色彩,老子最后一次现世是这样的: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紫气东来浩荡三万里,守令尹喜与其请教,将老子谈话整理而得五千字文,也就是后世的《老子》,或称其为《道德经》。

《老子》文章虽短,但字字珠玑,其中包含的道与理同样深邃,老子思想中的自然之道包含着有与无的辩证关系。

2.1客观唯心主义观

所有的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6]而在一些宗教的教义中将这些“理”、“理念”、“绝对观念”归结为一些类人的神,例如基督教中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以及佛教中的佛陀等等。

老子的思想也同样如此,客观唯心主义中的“理”、“理念”和“绝对观念”在领道家的思想中便是“道”,开篇中说“道”是说不清楚的,是不可描素的,是不可知的,但并不妨碍我们用语言来逼近刻画,用极限对于“道”或者“自然”的描述如下:

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共性或规律,而这样一种共性确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矛盾》。

2.2自然之道和圣人之道中的辩证关系

“自然”并不像“道”那么古老,它是老子发明并首先使用的,老子所说的“自然”,当然不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指称客体自然界的“自然”,而是指称事物的“自己如此”,这也是这个词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主要意义,不要勉强和强迫意义上的自然.[2]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亡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正是以我与民相对,这里所说的“我”,是统治者的代称,作为统治者的“圣人”,他是“无事”;[7]与此相对应的“民”,则是“自富”,都是“自然”的近义

词,在《老子》中,同“圣人”相对的东西有时也被称之为“万物”,使用的“万物”,在宇宙体系中,无为的“道”遵循万物的自然; 在人间社会中,无为的“圣

人”则遵循“百姓的自然”,战国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黄老学,也印证了老子宇宙观跟政治哲学的这种同构性

从《老子》第四十二章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看来,道不仅产生了“万物”,而且也是万物得以存在和统一的基础和保证,这就是为什么说老子的道既是生成论意义上的又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原因,道是万物生存凭借的根本,道衣养着万物,道对万物存在有着伟大作用:道是万物的根源,又是万物的最高标准和尺度,从这一角度说,万物所有的活动和行为又不能违背道,又要以道为依据,万物作为不同的种类,它们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作为个体,它们都要按照自己的特性去实现和完成自己。[3]

无为是道的运行和活动方式,它的发出者是由万物来体现万物按照自身的本性自我变化自行表现,这才是老子所说的自然。人间社会是道产生的一个独特世界。在宇宙中,是道与万物的关系,限定在政治共同体中,就是圣人与人民的关系。

3道家与道教思想中的自然辩证关系分歧

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思想成形于先秦时期,直到东汉末“黄老”一词才与神仙崇拜这样的概念结合起来。部分学者认为,就本身来说,这种神仙崇拜和道家思想少有相关联的成份,老子、庄子都是以相当平静的心态来对待死亡的。引起两者相关联的原因可能是在道家的文字中描述了对于领悟了“道”并体现“道”的意象,道教尊老子为宗又追求长生久视、长生不死,这和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有相悖之处的,将两者完全混为一谈是认识上的误区。东汉时期以道家思想为本的王充著有无神论作品《论衡》,对汉末流行的神仙崇拜进行了全面批判,在中国思想史上获得了很高地位。[8]

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张道陵创立了道教,道家与道教有着不同的道义,在西方,道家与道教被统称为Taoism,以Religious Taoism(道教)和Philosophical Taoism(道家)将他们区分开来。西方学者普遍认为道教是纯哲学的道家思想宗教化的产物,而道教支持者认为道教和道家在思想上有互补之处。

道家与道教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在道教形成之前,道家己出现相当长的时问,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并形成了先秦和汉初道家发展的两个高峰。即便在道教形成以后,道家与道教仍然有各自不同的传承谱系。[9]

道家与道教有各自不同的代表人物,即使同一个人物在道家与道教之中也具备了不同的个性特征。道家与道教的性质不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10]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前者具有人间性、世俗性,它存在于思想领域,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流派,它以现实的智慧之光照耀人间。而道教则不同,它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即具有思想信仰,同时有严密的组织与宗教活动,并试图

以一种超人间超现实的力量来改造世界,包括求得人的永生。道家与道教的思想不同,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以长生不老之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道教是依托道家思想建立起来的。道教在其创始的时候是把老庄黄老之学、神仙长生之术及民间巫术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定的宗教形态,其中道家思想是道教重要的思想来源。在道教的长期发展中,始终依托道家思想,如:《老子》、《庄子》等成为道教的重要经典,道教学者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去注解《老子》、《庄子》等。可以说,没有道家,就不可能形成道教,没有道家,道教就失去了坚实的思想支柱。汉魏以后,道家再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学派,也不再出现杰出的道家学者,而道教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道家之所以没有湮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借助于道教的发展而得以延续,道教既然以道家思想作为理论支柱,因而必然包含着道家,老庄的著述既然被作为道教的经典,道教学者在进行注释时也必然发展了老庄之学。但不能否认道家对道教的影响更大一些,而不是相反。结论和建议

近年来,道家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等等,并引起了世人的兴趣,老子思想中的辩证就是有与无、有用与无用、自然与发展的辩证观,在此基础上提出老子的思想与后世道教的思想做了对比,老子的思想讲的是自然之道和圣人之道,而后世道教却扭曲了这种这种道义。由于道家思想研究热潮的兴起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因此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参考文献

[1]苏梅芳.老庄的无为政治思想[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2]王中江.道与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实义考论[J].中国哲学.2002.

[3]秦彦士编著. 老子——跨越时空的智慧[M].重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4]李丽霞.浅谈老子自然无为思想与和谐社会[J].西安社会科学.2010.

[5]林榕杰.从《老子》看老子[J].船山学刊.2010.

[6]张湛注.诸子集成·列子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钱穆.先秦诸子系列考辨(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8]王景琳.《庄子》内篇孔颜形象考论—兼谈《庄子》的成书时间[J].孔子研究.1991.

[9]翟锦程.先秦名学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10]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M].北京:中华书局,1982

自然辩证法结课专业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论文题目:我对自然辩证法的看法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研究生课程中一门必修的课程,这门课程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使我们学到了如何运用哲学的眼光以及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也使我们知道怎样的科学态度才是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对于在研究课题时所遇到的问题以辩证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的眼光去看待。面对生活我们应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乐观积极的生活。也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改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辩证发展创新 Abstract: Natural dialectics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the course of study. This course has a vital role in our future study and research. It not only makes us learn how to use philosophy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but also makes us know how scientific attitude is a real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ers should have. For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study of the subject of dialect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vision to look at. In the face of life, we should take the righ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world outlook to positive life. Als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eople to the natural transformation, people and natural harmony. Key words:Natural dialectics Philosophy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Inn ovation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述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做出哲学概括。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着,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必要性

2012年12月25日

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必要性 摘要: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进程、学科定位和社会需要都表明当代自然辩证法就是科学技术学。对于工科研究生来说,自然辩证法是认识客观自然界的一种重要理论思维方式,它可以培养工科研究生感性认识、训练工程思维、激发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人文素质。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感性认识;工程思维;创新能力;人文素质 “自然辩证法概论”是国家教委规定的理工农医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主要是为了培养品学兼优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对研究生继续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的道德教育,帮助研究生解决好政治方向、人生方向和其他品德问题。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工程技术中的哲学问题的讨论,自然辩证法在我国成为科学技术学,是高等工科学校培养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感性认识是的主要课程之一。在工科学生的学习与科研过程中,如果缺乏辩证思维的指导,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再所难免,因此,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是十分重要的。 一、自然辩证法可以树立工科研究生科学事实的感性认识方法 1.1 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 科学事实作为科学认识的初步成果,是已进入科学研究领域,被科学工作者掌握和确认的事实,它已不是纯客观的了,而是包含人的主观认识因素在内;客观事实是指一切尚未进入科学研究领域,与科学认识主体尚未发生联系,但在时间和空间中实际存在着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它是纯客观的,无正确与错误之分,在人类未认识它之前,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于: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基础,科学事实的每一次修正与完善都是向客观事实的逼近。 1.2工科研究生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经抽象思维达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加以检验发展的过程,这与大多工科研究的基本过程(实验—回归模型—实践检验—模型修正)一致,而实验前的感性认识是实验过程的起点,是获取回归数学模型的必经阶段。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及外部联系的认识,它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以直接性为其特征。 法拉第曾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中,观察,包括实验中的观察,是搜集经验事实的活动。传统的经验主义科学认识论认

清华大学自然辩证法-期末论文

论道家自然观对于现代科学的启发 摘要:道家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派,而其自然观在中国古代也独树一帜,流传广泛,甚至于对两千多年后的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阐明道家自然观的深刻内涵,解释了道家这种“道法自然”的自然观对于人工智能以及生态科学的启发。 关键词:道家;自然观;人工智能;生态科学 1引言 自然观,指的是人们对于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和观念,也可以说是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1]。不同的学派、国家和宗教,一般会有不相同的自然观。譬如在基督教教义中,自然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上帝经过六天分别创造出了光、空气、陆地、飞鸟、野兽以及人类,这是唯心主义的自然观[2]。而在古希腊哲人眼中,事物是由单一的物质本原构成,这个物质本原,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定”(一种虚拟物质),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这种物质本原“浓聚”或“稀散”的结果,这是另一种自然观[3]。 纵观人类自然观的发展,可以说,自然观和自然科学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在人类文明的初期,由于科学发展水平落后,最先出现的自然是神话中的自然观。之后自然科学发展,出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现象。其中,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朴素的哲学自然观、形而上学自然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到现在,自然科学相比于之前,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于是唯物主义自然观也成为了共识,而这种自然观反过来也在影响着科学的发展。[4] 在中国古代的自然观中,道家作为一个代表性学派,其思想影响深远,流传于后世,本文就主要论述道家的自然观对于现代科学的启示。 本文第二章介绍了道家自然观的内涵,第三章分析了道家自然观对于现代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 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影响

2016秋《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期末论文 班级__ 学号__ 姓名__ 开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课教师_ 成绩________

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由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提出,突破瓶颈的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各大科技公司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逐渐融入人们生活,并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发展,同时其飞速的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未来与人类关系的忧虑。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未来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 今年全球最热门的词汇,“人工智能”无疑是其中之一。前不久谷歌AlphaGo与李世石的围棋人机大战,是继1997年IBM计算机“深蓝”战胜人类国际象棋冠军之后,人工智能领域的又一重大里程碑。提到人工智能,因为受科幻小说或电影的影响,大多数人会想到屠杀人类的机器人大军,但就其本质而言,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现代人工智能主要依靠数据和算法。1956年夏季,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在一起聚会,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随后,人工智能与众多学科产生融合并飞速进展,但在90年代暴力破解需要的呈指数增长的计算量使人工智能发展陷入僵局。直到2006年“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提出,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深度学习算法体现出来的高性能,掀起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浪潮。“近年来,谷歌、微软、IBM、 百度等拥有大数据的高科技公司相继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深度学习技术研发,在语音、图像、自然语言、在线广告等领域取得显着进展。”[1] 二、人工智能对现代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工智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是随处可见,例如,大多数智能手机上都有的语音助手,使用搜索引擎时跳出的快捷项等。人工智能也对社会生产产生众多影响,例如,富士康每年计划打造1万台机器人同时裁掉6万员工,报社使用人工智能进行简单的新闻编辑,甚至有机构在研发已在研发能写药物处方的算法。“技术的社会价值可以表现为积极的正面价值,推动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幸福,但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负面价值,给社会带来诸多风险。”[2]人工智能在初步发展阶段会极大的造福人类,这也正是人类研发其的原因,但也有人担心现阶段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如失业,对科技的依赖等。首先,对于失业,新闻编辑,富士康员工,药师等人员所做的重复性工作由人工智能代替可以把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生产生活的效率和质量。被替换掉的人力资源可以进行更高级的生产,促进社会进步。当年工业化刚开始的时候也曾出现过这样的忧虑,现在看来那时的忧虑完全没有必要,现在情况依旧如此。当然让人们放弃熟悉的事物做出改变是比较困难的,却也是无法违背的。其次,对科技的过分依赖,生活中经常听到不要过度的使用手机这类“善良”的劝告,但在我看来,经常使用手机是必须的。手机是当前人与人连接最高效的方式,在信息时代线上生存是大势所趋,如有必要,时刻保持在线。现在只是处于过渡阶段,虽然人们已经通过手机连接,但线下生活依旧是主流,所以在习惯于线下生活的较年长人的眼里,花费大量时间看手机是不务正业。认识趋势,看到趋势,顺应趋势才是明智得做法。所以老师们不应徒劳的去劝说同学们上课不要看手机,而应积极地结合趋势寻找新的传授知识的

自然辩证法—期末论文

自然辩证法在汽车发展领域的体现 作者姓名邢壮 学院名称机械与车辆学院 学号 2220160219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教学班名称 4 授课教师刘丹鹤 日期 2016年10月

自然辩证法在汽车发展领域的体现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交通工具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古代的马车,到19世纪的蒸汽机车,再到20世纪的内燃机车,然后到了今天的多功能现代汽车。汽车行业经历了飞跃式的发展。但我们无法忽视的是,在汽车行业繁荣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能源短缺、污染和交通问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利用科技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还要注重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去蓄意伤害她。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清洁能源的,大大减少尾气排放以及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 本文利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分析了汽车发展过程中,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并指出了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汽车;双刃剑;自然辩证法

目录 第1章汽车行业的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2章汽车发展带来的能源短缺、污染和交通问题 . (2) 第3章我们的反思 (5) 第4章汽车的未来发展方向 (5) 第5章总结 (5) 参考文献 (7)

第1章汽车行业的发展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出行基本依靠脚力。一些稍微远点的地方,走过去需要好多月,这也限制原始社会人类的出行,人类的一些活动都是在部落之内完成的,社会发展缓慢。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学会了驯养家禽,鸡、鸭、鹅、牛、马。这些家禽一部分进入了人类的餐桌,而另一部分,则发展成了人类社会早期的交通方式——骑马、马车、牛车。马和牛等动物的脚力远胜人的脚力,大大加快了人们的生活交流。人们出行不再单纯依靠自己的脚力,骑马出行,使得距离很远的两地人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通信交流。但是,这种交通,还是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一些紧急消息,比如:皇帝下的圣旨和家人病逝的消息,并不能及时通知到人。运输行业也是靠着镖局,安全性以及效率性很低。 到了1776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他开辟了人类利用能源新时代,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814年,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车,从此开始,人类加快了进入工业时代的脚步,蒸汽机车成为这个时代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关键工具。极大地给人类的出行提速。 图1 瓦特与他的蒸汽机

自然辩证法期末论文.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 论文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科技改变历史,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 从我们的祖先在进化时选择了发展,选择了进步开始,历史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20世纪自然科学的新成果的大量涌现和广泛应用,使得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显示出新兴科技无比恢宏的发展前景。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科学的辩证法,自然科学研究的辩证法。具体地说:作为自然观,自然辩证法要根据各门自然科学的丰富内容,阐明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层次结构和基本属性,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揭示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辩证过程,从而概括出整个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描绘出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图景。作为科学观,自然辩证法要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阐明自然科学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它包括有:自然科学的性质、特点、分类和作用,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自然科学发展的内部根据,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等等。作为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既要从“战术”方面进行研究,又要从“战略”方面进行研究,既要研究观察、实验、科学抽象以及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等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又要从整体上考察这些方法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性。同时还要研究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新发展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结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一、摘要 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各个学科领域的普遍存在的科学技术理论、规律、方法。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自然科学技术方法论也属于哲学范畴,而结构工程属于实际应用工程范畴,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结构工程中存在的关于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哲学思想,以及怎样利用哲学思想来促进结构工程未来的发展的问题,另外,也有一些衍生的问题。 关键字结构工程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信息交流规律建筑物发展 二、自然辩证法以及科学技术方法论 (1)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它是研究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的客观规律的哲学,同时它又是探索、改造自然途径的方法论,根据所发现的自然科学理论创造处能完成既定任务或者改造自然的具体方法理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包括如下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有: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准确的说,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的重点发现规律与理论,而技术重在研究如何改造自然的具体技术理论,最终的目标是要把所发现的理论物化为方案、方法、工具、设备等,以实现对自然的直接改造。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二者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以致于在有些领域或者方面无法区分到底是技术还是科学。现在我所要谈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大部分是关于技术的方法论,其中也有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的内容。因为在结构工程中,大部分内容是关于技术层面的东西,是关于结构设计理论、模型构造、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学科。 三、结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1)技术认识的基本程序之结构工程体现 结构工程是一个研究各类建筑物受力特性及对其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科。包括分析一个建筑物的受力体系,分析各种荷载对建筑物结构的作用特点,根据力学理论和建筑材料的受力性质对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以满足结构在各种环境作用下的安全性要求。人类早期的建筑设计主要依赖于人们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技术,基本上没有理论支持。随着人类自然科学的进步,数学、力学理论、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力学学科的不断进步为结构受力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使得建筑结构设计走向理论化、技术化。因为结构工程主要是研究结构内部内力、变形的分布规律及其发展规律,而力学正是研究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力和变形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社会起到了不可逆转的消极作用。 自然辩证法把科学和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都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其还主张正确看待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仅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还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马克思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是已被人类历史反复证明过的朴素真理。时至今日,科学仍然不断渗透改变着生产力,发挥着推动社会进步、丰富人类精神的强大杠杆作用。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称为“科学技术”。科学包含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是一种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是一种思想体系,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而技术则是将科学应用在具体人类生产中,用来探索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技巧、技能和工艺等的总和,包含物质形态和知识形态。社会早期发展中,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分别平行发生。而从19世纪以来,尤其是当代社会,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一体化,达到“科学技术革命”这一崭新的统一。因此我们暂且不考虑科学与技术的具体区别,将其归纳为一项综合的社会活动形式。 然而,如果不认清科学技术的善恶本质,毫无限制地加以利用,反而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阻碍,甚至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因此,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应该从正反两面辩证地看待。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促进作用。 社会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向前推进的过程,而科学技术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科学技术总是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层次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为《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的作序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社会生产力诸要素。 首先,科技进步使得生产工具发生了飞跃性变化。生产工具的状况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客观尺度。而科技发展带来的直接变革就是生产工具的改善和提升。其次,科技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对象的束缚。 例如,在科技落后的古时代,人们所能劳动作用的对象只是自然界的天然物品,受到极大限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有物质的用途得到极大的扩展,劳动对象从原来的天然矿物等发展为一些人工合成新的物质,如合金、塑料、合成纤维等,创造出更多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社会经济、阶级结构。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导致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历史上的数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的改造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远超出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更显温和,不似政治革命那样冲击强烈、时局动荡。其中最为全面深刻的社会改造之一,就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随之,社会结构、阶级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最终导致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形成。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随着新世纪新阶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自然辩证法的范式正在进行一次新的转变,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范式。从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创新精神是其题中之义。因为它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创新的结晶,而且正处在不断的创新之中;从自然辩证法的功能来看,它既包含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功能,又包含以创新机理为核心的方法论功能。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创新精神也是自然辩证法之显著特征和突出功能的充分显现。因此,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对于加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原本是19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自然辩证法由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三部分组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自然科学的高度分化与综合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融,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经验材料和理论思想,使当代自然辩证法被拓展为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范式。 首先,自然辩证法始终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贯穿研究全过程的中心线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界是客体,主体要反映和改变客体。人类要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就需要借助于科学和技术的中介,正是由于人是通过科学技术作用于自然界的,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还包含着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第二,当代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自然并不是抽象的、与人相分离的自然,而是现实的人化了的自然。所谓人化自然,就是被人的实践活动所作用过的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化了的自然界,是纳入了人类社会活动之中的自然界。这种人化了的自然界也是进入人的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它构成了人类文化或文明的一部分;第三,自然辩证法虽然是在科学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无不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因此,如今它已不再单纯地、一般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而是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具体地联系在一起考察的;第四,随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当代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对象已经不完全是纯粹的科学技术,而是扩展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 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变化相适应,当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也拓展成 第1页

自然辩证法结课报告

学科专业: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任课教师: 结课时间:2014-5-6 年级:2013级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姓名: 成绩: 摘要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科技进步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科技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技化已是一种趋势。当前,科学技术正在向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渗透,并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的这种变迁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带来了巨大影响,在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的机遇的同时,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对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带来无法避免的负面影响,使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当代大学生是我们民族百年复兴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中坚力量,因此,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和怎样培养大学生,怎样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怎样全面推进新时

期大学生教育工作使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成了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和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针对新时期的历史特点,明确新时期对大学生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人感;提升科学素养,实施通才教育;强化社会实践,增强适应能力;创新教育方法,如此,才能适应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大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的研究问题,自然会引起、吸引我国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但大多数研究是从我国高校内外环境问题出发,反映出研究者高度的责任感,表现出了很强的忧患意识,但对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研究整体水平并不如意,多为经验性的研究,也过多地囿于大学生单方面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范畴,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以全球化时代视野和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视角,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解析、解读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内涵,更无法实现理论创新和突破。 大学生教育工作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都面临一系列紧迫性问题,就突显出需要大力发挥高校的导向性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以适应科技、社会发展的要求,并进一步推动科技与社会的发展。 在本世纪初,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已经正式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之中。因此,我国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必须立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全局,主动适应科技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多方面需要,从全球视野的高度上,去思考高等教育如何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问题,去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学习能力、创新潜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这也是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适应科技社会发展,加强大学生教育要做到一下几点: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感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过去我们党无论怎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2]。新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教育,首先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养他们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的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自然辩证法对工科研究生的指导意义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联系自然科学与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自然辩证法作为法定的研究生必修学位课程,对改善和完善工科研究生知识结构、更新思维方式、开拓眼界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作用。本文联系所学知识和研究方向具体探讨自然辩证法对工科研究生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哲学;工科研究生;指导意义 纵观历史,伟大的自然科学家都是伟大的哲学家。自然辩证法是联系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桥梁,处于自然科学与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对改善和完善工科研究生知识结构、更新思维方式、开拓眼界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因而,自然辩证法是法定的研究生必修学位课程,也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一、《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和对自然科学的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他对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就是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辩证法,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给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探索指出了正确的方向[1]。 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在生产力的推动下,自然科学普遍得到了快速发展。自然界中的事物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是普遍联系的不断发展的。恩格斯写到:“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砾到太阳,从源生物到人,都是出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2]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最一般的规律,自然科学必

定要受到哲学思想(辩证法)的支配。 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科学与哲学的内在融合,科学学科之间只存在普遍理性的普遍程度上的差异,而不存在普遍理性有无的区别。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指导。哲学对科学实施方法论指导;科学是哲学的具体材料。科学对哲学的改造,哲学对科学的批判。科学通过普遍理性的层次跃迁改造哲学;哲学将科学中的普遍理性选择性的吸收。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科学需要高度的人文关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宽了。围绕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形成科学技术学这一广阔的研究领域。因此,自然辩证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自然辩证法对工科学生的重要性 工科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会进行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工作中指导实际工程和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与该专业有关的基础科学与技术,初步参加一些科研项目是学习的主要任务。但是,仅仅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不足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和科技工作者。因为一方面在现代教育中,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现在技术问题有越来越综合化,而且需要相关学科知识的配合。在一个大型水利工程的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对科学技术方法的认识 学院: 机电工程 姓名: 王华阳 学号: 2220150072 日期: 2016/4/25 1 对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认识 摘要:本论文通过结合自己在学习实践中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学习进行了总结,并梳理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了自己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有助于将来能够更好的进行科研工作,提升工作能力。 关键词:科学技术,方法论,科研工作 正文: 科学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技。科学是用来解决理论问题的,技术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可以理解为分科而学的意思,也可以认为是将各种知识进行分类归纳细化成各种学科(如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进行研究,形成了越来越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人类对宇宙中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的知识的总称。技术,是指人们改变现有的事物的功能的方法,形成新事物。技术的使用范围明确,且必须有能被其它人认识的形式和载体,如工程中输入的原材料,工艺,设备,使用的工具,图纸规范,标准,计量方法,输出的成品等。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从自然中已经发生的事实和现象之间寻找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建立起能够联系事实和现象的理论。技术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中去,将理论变成实际中对人类有用的产品服务等等。科学主要是和研究新的未知领域,它的进步,尤其是重大突破是

难以预料的;技术则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也就是将科学领域内成熟的理论 转换为具体使用价值。可以做出准确的规划。 “方法”这个词来自于古希腊文,它的原意是指“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在 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方法”象征着取胜之道。现在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 的而采取的手段或行为方式。也就是解决问题的门路,程序等。“方法论”在辞海 中注释为“研究治学方法之学问”。从当前意义上讲,方法论是指以方法作为自己 的研究对象的学科,它对方法的性质、条件、作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研 究。“科学技术方法论”就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变革自然的过程中, 的有计划、有目的地使用科学的手段和方式的理论体系。 本文就科研工作中的科研选题;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观察,科学思维方法,包 括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等展开讨论,并使用数学方法、系统论、控制论 和信息论的方法,建立假说和理论的方法等技术方法,得出科研工作的一般规划流程,理论方法。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就是运用前人已经总结出的科学理论、科学 方法和仪器设备去探索未知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 或利将建提选思提实假立逻用观收出择出践科准察集维说一辑公科科科检学的 备实科加上与理学研学验理方阶验学工升历化问课假阶论法段阶事阶到史的题题说 段体段实段理相方系论统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提出科学问题,选择和确定科研课题。那么 什么是科学问题呢,所谓科学问题是指认识主体,也就是我们自己,基于一定的科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

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 xy 摘要: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是相辅相成的,本文由芝诺悖论引出哲学对科学的促进作用。继而提出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科学技术所体现出的自然辩证法。指出了科学技术要想发展就要依靠哲学的指导。 关键词:芝诺悖论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 一、引言 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三者之间相互促进,有着微妙的关系。科学指导技术的发展,发展的技术又促进科学的发展,当前的自然辩证法起到了指导科学与技术的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使得我们的认知得到了提高,又有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二、芝诺悖论与量子力学 芝诺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Zeno of Elea)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这些悖论由于被记录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一书中而为后人所知。芝诺提出这些悖论是为了支持他老师巴门尼德关于“存在”不动、是一的学说。这些悖论中最著名的两个是:“阿基里斯跑不过乌龟”和“飞矢不动”。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在他和乌龟的竞赛中,乌龟在前面跑,他在后面追,但他不可能追上乌龟。因为在竞赛中,追者首先必须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当阿基里斯到达乌龟在某时所处的位置时,乌龟已向前移动一些;阿基里斯再到达乌龟的那个位置时,乌龟又往前跑了一段;……因此,无论阿基里斯到达乌龟曾处的哪个位置,乌龟都会在他前面。所以,无论阿基里斯跑得多快,他永远追不上乌龟。 由于运动的物体在到达目的地前必须到达其半路上的点,若假设空间无限可分则有限距离包括无穷多点,于是运动的物体会在有限时间内经过无限多点。 用微积分的概念来解释“动得最慢的物体不会被动得最快的物体追上。”只是在数学上给出了抽象的解。实质上用数学的微积分来解不完全让人信服。因为数学上的微积分的定义是:将曲边形划分为许多的小矩形,再将这些小的矩形的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 用自然辩证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大自然。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致力探寻的问题。19世纪以来,随着马克思原理的发展,辩证的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渐被人们接受,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近年来,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开发和改造力度在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的出现,正是这种不平衡关系的表现。本文采用自然辩证的观点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新时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Nature is the basis for all the survival of human life activities and activities of human life is inseparable from nature. How to t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a problem which people have been looking for answer for thousands of years.Since nineteenth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x principle,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view of nature is gradually accepted by people. It is built on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science technology researches and it could more scientific, system, comprehensive,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nature of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understanding .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hina's demand for resources is more and more high, the development and rehabilitation efforts in nature gradually increased. This damaged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a certain extent.The appearance of energy problem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ecological balance problems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unbalanced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y using natural dialectical point of view, 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 in the new period, further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how to ensur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Key word:man and nature,ecological environment,harmon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答案

1、“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 材料反映了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内容: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在这里,恩格斯不仅说明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说明自从有了人,便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自然对于人的这种母体性无疑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起点,也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前提。 2.人与自然是依赖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首先,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其次,人还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界,这一点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类在对自然界进行能动改造的同时,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开始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地趋向了统一。 3.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 恩格斯认为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不仅表现在自然方面的结果,还表现在它在社会方面的后果。 4.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提醒人们: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要防止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就是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协调一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是恩格斯对人类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演变过程一种有分量的科学总结。这个总结严肃地告诉我们,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自然界本身的发展是有序的即有理性的,人类在向大自然谋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时,只能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否则,必然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同时还告诉我们,人类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须摒弃“人定胜天”即人统治自然、征服自然的价值观,因为这种价值观将人与自然摆在对立或对抗的地位;而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价值观。应当说,后种价值观,正是我们目前所奉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一切策略的哲学基础。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真正视人类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从环境问题角度谈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教师姓名 研究生姓名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专业 所在院系 类别:硕士 日期: 2014年12月28日

从环境问题角度谈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摘要:20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即生态危机问题。目前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所引起的人类生存的危机,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基于科学自然辩证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在现代生态自然观模式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下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出发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问题。 【关键字】环境问题自然观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自从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自然界才进入了人的对象领域。人类对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从自然支配人、人是自然的奴隶的采集渔猎时代到原始农业的产生,人从自然的奴隶逐渐成为自然的主人,出现产业革命即创造农业生态系统、农业文明和创造工业生态系统的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抗争,并逐渐取得对自然的支配地位。现代生产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引起了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时至今日,才认识到人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共存共荣的伙伴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