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 臧克家)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  臧克家)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  臧克家)含答案解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

臧克家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54.第①②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开头有什么作用?

55.作者选取了哪些事例来表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请分点概括。

56.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含义?57.根据选文内容,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54.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引出下文,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进行鲜明的对比,表现出闻一多先生的优秀品质。

55.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研究楚辞,《校补》赫然而出;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等进行研究,汇集成为《古典新义》。

56.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们的民族比喻成一个病人,闻一多先生要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体现出他心怀家国天下的崇高品质。

57.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具有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和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的学者。

【解析】

54.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不拐弯子。摆到读者眼前的引文经过了精心挑选,言简意明。在内容上,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表现出闻一多先生的优秀品质。在结构上,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做的又是怎样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55.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的提取。表现了闻一多作为学者的一面:①通过研究唐诗,写成《唐诗杂论》;②研究《楚辞》后铸成《楚辞校补》;③研究了《周易》《诗经》《楚辞》等研古籍后,才汇集写成《古典新义》一书。答案集中在2、4、6这三个自然段中,根据题干要求整理出即可。

56.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深刻含意的理解。“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寻找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希望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说明闻一多先生要拯救我们民族的文化,体现出他的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57.根据选文内容,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速读材料,整体把握;认真审题,明确目的;缩小范围,提高效率;严密分析,准确把握。作为学者的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热爱工作,持之以恒,默默无闻。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所以单从选文部分来分析,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具有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和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的学者。一定要答出这两个方面。

【点睛】

提取信息类的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

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

课程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案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课程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案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is teaching plan is customized for the original teaching materials and is suitable for classroom teaching. The content can be modifi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课程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案例——《闻 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新课程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案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海宁许巷中学肖鹏 ●设计理念 1.把握大语文观方向,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做到课堂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语文。从而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 2.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一承不变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把“接受型教学”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 3.在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导演,而学生才是演员。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学生虽然有了欣赏美的权力,却很少有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待遇。所以,让学生“翻身”当家作主迫在眉捷。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美的世界,真正成为教学舞台上的主角。而教师要

做的只是导航,绝非掌舵。 4.对待传统教学,我们应该“扬弃”而非“抛弃”。不管教学形式如何变化,但它的某些基本内容却不能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然是构筑教学大厦的重要材料。 ●教案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叙述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 2、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3、掌握从生活中走进课堂,从课堂上步入生活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悟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愿瘢蛔龅娇翁媚谕馊诨峁嵬ā?SPAN lang=EN-US>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联系生活,照片导入 1、联系生活: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2、照片导入:

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阅读答案

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⑧我颇具歪才,善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

七年级下语文《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练习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下语文《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练习试卷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他正向古代典籍________(钻研研究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________(衰弱衰微衰败)的民族开一剂________(救良拯救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kuī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lì尽心血。杜甫晚年,shū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xiá及此。(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地壳.( ) 弥.高( ) 锲.而不舍 ( ) 兀.兀穷年( ) 凌.乱( ) 目不kuī()园shū()懒无xiá()及此lì()尽心血(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文中横线上。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由“长征二号”火箭发射升空, 气冲斗牛,直上云霄。

B.敬爱的魏老师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三尺讲台上,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在教学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C.这里虽然只有一河之隔,但两岸的气候条件却迥乎不同。D.当竺可桢之子、88岁高龄的竺安先生向浙大捐赠56册竺可桢日记手稿时,现场嘉宾肃然起敬,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3.下面一段话的三个句子均有语病,请依次写出你的修改意见。 ①诗人臧克家的家乡是山东诸城人,他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②他自幼受家庭影响,良好的打下了古典诗文基础。③他的经典之作《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语言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 第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3)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A.引用反复拟人排比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 【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和文章脉络结构,理解闻一多先生的人物形象。 2.学习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格。 【学习重点】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学习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格。 【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先通过“走近闻一多”“理解闻一多”,由浅入深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 2.通过分组讨论的活动,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空山新语】(猜话游戏) PPT出示9班师生常说的话,让他们猜话语是出于谁。 师总结导入课题:一句话,就是一个故事,这些简单的具有个人特色的话语,将来会成为我们美好校园生活的回忆。平凡的我们尚且如此,那些为国家、为时代大声疾呼着的文人墨客、民主战士的话语,更值得我们去回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二、【读文准备——知识积累】 1.知人读文:作者臧克家和闻一多介绍。 2.识记生字词。 三、【初读感知——内容结构】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的呢?分别用了哪些事来例证? 《唐诗杂论》起稿传单学者:做了再说《楚辞校补》革命家:说了就做大会演讲 (1—7)做了不说《古典新义》(8—18)言行一致参加游行 (PPT显示) 四、【研读人物——曲径通幽】 第一部分对闻先生的叙述中,有许多深刻、细致的描写,试用横线划出来,并加以分析,说说体现了他哪些品质?(提示:语言、肖像、细节……) 小组合作学法指引:1.朗读课文,自做批注。 2.小组交流,思想碰撞。 3.小组展示,评点总结(PPT显示) 师总结:同学都说得非常到位,从你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总结到:作者主要运用语言、外貌、细节描写刻画闻一多先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潜心学术、不畏艰辛、默默无闻、硕果累累的学者。 五、【以读悟情——卧听风雨】

七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重点: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教学准备:学生:朗读全文,预习生字词,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设想: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的好“做人要有做人的原则”,就是说为人处事要有自己的主见、方法和准则。这个单元记载的都是名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闪光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的文章,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并且思考一下,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介绍作者和闻一多 (让学生先说,老师补充。不用讲得过尽,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去。)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词,并积累词语。) 衰微赫然迭起高标 锲而不舍兀兀穷年呕心沥血 潜心贯注心凝神会迥乎不同 一反既而慷慨淋漓气冲斗牛 无暇顾及目不窥园仰之弥高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了解全文大意。 四、整体感悟:(想一想) 1.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 、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五、作业: 1、熟读全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生字词) 二、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对比写法。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了再/"说/" 、/"做/"了也不 /"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 ——三件事例:《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3、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 “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4、 /"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5、闻一多向古代典籍钻探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他想吃尽、消化尽......文化史/" /"他要给我们......文化药方/" 6、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7、“ /"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8、“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怎样的研究态度和精神? ——专心致志的研究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 9、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补充材料 舒罕

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 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簃”,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许还可加上几句:“成礼兮会鼓,传葩兮代舞,春兰兮秋菊,长毋绝兮终古。” 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pointlism(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二日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课后练习及答案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jí(籍)钻探,有如向地壳.(qiào)寻求宝藏。仰之mí(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qiè)而不舍。 2.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他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B.全军将士气冲斗牛 ....,奋勇杀敌,冲出了重围,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C.十八大以后,各地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不断完善充实提升,锲而不舍 ....地推进各项工作。 D.鲁迅以笔作刀枪,慷慨淋漓地揭露了辛亥革命的弊端。 (解析:“慷慨淋漓”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而“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尽致,达到极点。“慷慨淋漓”用在这里表意有所欠缺,建议换成“淋漓尽致”。) 3.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C) A.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B.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C.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D.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解析:A中第一个句号应为分号;B中冒号应为逗号;D顿号应为逗号。) 4.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真正美丽的生命应该像闻一多先生那样,执着地追求着真善美,①它不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形象,不会莫名奇妙地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②有时,它也许会被冷酷地阻断;有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汇编附答案教学提纲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汇编附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汇编(附答 案)(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汇编(附答案)(2)文章 来自: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汇编 一1.概括短文的大意。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2.闻一多研究唐诗宋词的目的是什么?(可以用文中原文回答)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文中“目不窥园,兀兀穷年,足不下楼,沥尽心血”这些词语表现了什么? 运用四个四字词语,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刻苦,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4理解“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细节描写,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字写得多而工整,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5肖像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目不窥园。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

6“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及谦逊态度。 7作为学者,这部分写了闻一多的那三件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二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结构),并且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内容) 2、文中“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贴切,将“研究”由静态变为动态,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不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热情的赞美了。 3、体会下列“说”的含义 我是做了再说(向别人告白自己做了什么)“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吹嘘,自诩实干精神谦虚美德) 4、加点的“精神食粮”指代什么?(用原文)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评课稿

评课稿 -----评谢明辉老师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 自区教研室开展“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实验以来,我校的谢明辉老师一直是主题阅读实验的先行者,她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这种教学理念。 这节课,谢老师围绕“探究闻一多先生的人格魅力”这一主题展开。由于课文内容时代久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臧克家和闻一多的生平,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为此谢老师在课前让学生查找了相关的背景资料,并推荐与文本相关的诗文《最后一次讲演》、《一句话》让学生进行类文阅读。 导入环节以学生质疑的形式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了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一石击水,泛起层层涟漪。 在“自主阅读”的环节,谢老师教给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并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感受时,发言踊跃,思路开阔,思维有深度;教师适时地评价、引导、补充,让闻一多学生的品格和精神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在这个环节里,除了方法的引领之外,谢老师还注重了朗读训练,阅读与表达的有机结合,更能凸显闻一多先生的人格魅力,也高效地完成了教学重点。 “阅读升华”环节让学生用仿写的形式评价闻一多,这既是语言学习,也是思维训练。因为有了前面的深入探究,所以学生们的表现令人欣喜:准确的评价、动情的表达,把这节课推向高潮。紧接着老师有推荐了社会名人对闻一多先生的评价及闻一多先生自己的创作,这样有留给了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的广阔空间,将语文的学习引向纵深。 整节课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读、说、听、写相得益彰,教学节奏富有变化之美,主题阅读落在实处;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是 一节语文味儿足、有深度和广度的好课。 (襄阳市第二十三中学郑荣项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研讨课教案_13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编者按:执教者2010年—2014年于广州广雅实验学校任教,2014年9月至今于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任教,这节课属异地教学,教学对象是石碁二中2015级的学生。 一、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中选写六件事的主要内容,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 2.品味课文的语言,找出生动形象和富于感情和诗意的词句,赏析其细腻传神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课文的语言,找出生动形象和富于感情和诗意的词句,赏析其细腻传神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PPT呈现“一份履历” 13岁——北京——考入清华预备学校; 23岁——美国——专攻美术与文学; 26岁——北京、武汉——北京艺专、武汉大学; 31岁——青岛——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 33岁——北京——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 38岁——蒙自、昆明——西南联大教授 45岁——昆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民主周刊》社社长 …… 再看看这个人的一些作品吧。看完之后,请你用一句话描述闻一多先生在你心中的地位。 1922年,23岁,出版《律诗的研究》 1923年,24岁,出版诗集《红烛》 1928年,29岁,出版诗集《死水》 1930年代,出版《唐诗杂论》 1942年,43岁,出版《楚辞校补》 逝世之后,出版《古典新义》《神话与诗》《离骚解诂》…… 这份履历,我没有写他的结局。我能告诉你们的是,他生于1899年。他遇见的是一个什么时代,他的人生可能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这个人,就是闻一多,他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遭遇国民党特务暗杀的。 提醒:大家看两个年代,即他出版诗集的年份。我们知道,现代新诗开始是1917年。那闻先生的新诗,挺早的,他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之一,他又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 (2)PPT打了“一张照片” 那是闻立鹏先生为其父亲所画的那幅画像。让学生观察,说说,如果仅仅从肖像上看,你觉得闻一多先生可能会有怎么的性格特点? 预设:学生说到他的艺术气质,说到他的性格倔强,孤傲,说到他的爱憎分明,甚至说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20分) 说和做(节选)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1)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2)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4)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5)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6)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7)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8)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9)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10)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11)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12)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13)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3.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6分) (1)“闻一多先生‘说’了”中“说”的意思是: (2)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青年听得到。这句话的意思是: (3)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意思是: 14.选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3分) 15.第(2)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3分) 16.选文(11)段中划横线句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17.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4分) 答案: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40分)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名师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消化落实字词,尤其是四字成语;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从中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2)过程和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以及他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教学重难点 感知课文内容;品味重要语句,并从中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把握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了解课文的写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音乐导入 播放闻一多做的容韵琳《七子之歌.澳门》。 熟悉的旋律响起,来自儿时。更是来自一个时代一个爱国学者的铿锵之笔。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他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故而有了不朽之《七子之歌》。这位伟大爱国学者便是闻一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感受他的伟大情怀!(布置学生下去后,集齐七子之歌) 二、读文知事 1.介绍作者臧克家和闻一多 (明确) 臧克家:臧克家(1905~2004。他是对我国新诗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创作长达80 年之久。成果之丰、影响之大,被认为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有的人》:“有

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今,这句诗已经成为送给 诗人自己最好的挽歌。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1923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 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 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一二?一”惨案后,他更英勇地 投身爱国民主运动,直到牺牲生命。 你们见过真正的闻一多吗?想不想见?不过见到他是不可能了,因为他早在 我们出生前就由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被国民党杀害了,幸运的是我们能看到他 的画像?请大家看课本中的插图,看从中能感受到闻一多的哪些特点?(不爱修饰, 把时间用到了研究上。留了一把胡子。抗战八年中,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 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目光坚毅,说明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为 了祖国,他红烛一样燃烧自己)。 对画像的解读是感性的,我们还是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的高足臧克家写的 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来进一步了解吧。了解更多,参看汪曾祺《闻一 多先生上课》,感受大师风范。 2.自读课文,勾画精美句子和词语。 疏通字词,把生字词划下来,读记3-5 分钟,然后考核。 (1)校(xiào 校规;jiào 校订)壳(ké弹壳;qiào 地壳) 藏(cánɡ躲藏;zànɡ 宝藏)行(hánɡ 行列;xínɡ 行动) ⑵ xiá 暇hè 赫kuī 窥pài 澎湃shuò 硕mí 弥piǎo 漂jiǒnɡ 炯 ⑶ 诗兴不作(作:兴起;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锲而不舍(锲:刻;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 群蚁排衙(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文中指闻一多书写的密密麻麻、工工 整整的蝇头小楷) 兀兀穷年(兀兀:劳苦的样子;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迥乎不同(迥:差得远;很不一样) 一反既往(既:已经;与以往完全不同) 潜心贯注(潜:隐藏的;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气冲斗牛(形容气势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优质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识记、并运用文中生字词。 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领悟文意。 (2)过程和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以及他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内容;品味重要语句,并从中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把握闻一多先生的高贵品质和革命精神。 四.教学方法: 教法上以教师引导为主,努力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学法上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主,让学生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穿插有关闻一多和臧克家的小故事引出闻一多和臧克家。 幻灯片播出闻一多先生的画像,让学生谈谈对画面上人物的印象,他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先说,老师补充)。根据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介绍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 ,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7月15日被特务暗杀。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1 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 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然后评议正音,释义。(多媒体显示) 衰微(shuāi) 赫然(hè) 锲而不舍(qiè) 兀兀穷年(wù) 沥尽心血(lì) 潜心贯注(qián)迥乎不同(jiǒng)慷慨淋漓(kǎi) (1)衰微:(国家、民族)衰落,不兴旺。 (2)赫然: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3)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闻一多先生》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仅供同学们参考,希望同学多思考,运用真觉得智慧写出更好的答案!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公开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第一课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板书 板书: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性学习,走进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世界,感受闻一多先生言行如一的高尚品质。 2.理解闻一多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步骤: 1.导语: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臧克家先生写的关于他的老师闻一多,是中国人就有两个方面——说和做,说是表达,那么做是什么?是行动。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里有这么一段对话:“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三不朽就是三立,所以说我们中国的文人,尤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 此之谓三不朽

其是我们受着儒家传统文化影响非常的多,我们自古有三立,最上等的是什么?次之是什么?再次之是什么?如果闻一多先生是一名学者,他写书是哪一立?如果作为革命战士的他又属于哪一立?那作为一个人、一个作家或者革命战士立德与立言相比何为高? 立德为高,所以说这篇文章,他表达闻一多先生的两个方向,一个是他学者的方向,另一个就是作为民主革命战士的方向。2.问题设置: 大家都知道在上个世纪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和平,在那个时期,有很多像闻一多那样的学者具备文化命脉的传承,一起读一读(见PPT)我们看我们说的这些,包括我们读的这些诗都有两个方面,谈一谈你从这当中体会到了什么?你看到了哪些人为国家而奋斗? 好,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以上两个部分、六个问题,来分析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诗人的时候,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时间7分钟,读完请举手示意。 同学们都已按时阅读完毕。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下面请翻到90页,师生共同朗读五至十二段。

《闻一多先生上课》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

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摁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关,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内片段阅读)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内精读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8.选文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总领下文,说明下文介绍的内容是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9.“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这句话中的“这”指代什么? 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10.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11.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这里是细节描写,描写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与景仰之情。 12.体会“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的含义以及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精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试题(含答案)

同步检测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赫.然(hè)仰之弥.高(ní)群蚁排衙.(yá) B.典籍.(jí)目不窥.园(kūi)一反既.往(jì) C.卓.越(zhuó)气冲斗.牛(dǒu)潜.心贯注(qián) D.衰.微(shuāi)沥.尽心血(lì)漂.白四壁(piāo) 2.根据解释填写出恰当的成语。 (1)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__________(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声震天地!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____________(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 (3)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一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____________(很不一样),而且一反既往了。 (4)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____________(辛辛苦苦一年到头这样做),沥尽心血。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说”字的不同含义。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提示和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的结构非常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____________”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____________”,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____________,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5~8题。 ①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②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