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文讲解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文讲解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文讲解

?2017-05-19 13:22:10

?收藏文章

教学要求

学习本文,要领略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从具体的事例和细节中感受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同时,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

重点难点

教学中的重点是抓住关键语句,理清课文结构,从具体的事例和细节中把握闻一多的形象。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结构非常严谨。

作者选取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比如,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

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作者在具体的事例中,加入了不少细节。比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演讲”中,抓住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突出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教学的难点是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1、2段是第一部分的纲领,第7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8、9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领,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品味。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

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

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 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例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这些词语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例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不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本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教师可以用范读,或者放录音、录像等,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朗读本文的积极性。

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都值得学生学习。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于闻一多先生的背景材料,不妨引导学生从图书馆或从网上自主查阅,并加以整理后,在班上交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

课文中有些文言词不好理解,建议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解决。

习题设计

第一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第二题,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抓住具体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同时,从课文中汲取写作的营养。

第三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要的语句,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第四题,紧密围绕课文内容搜集资料,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第五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课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课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课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苏轼。 3、基础性诊断练习,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词。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交待了苏轼创作的原因。 (2)中秋节,各家团圆,而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你还联想到什么诗句? (3)苏轼与弟弟感情如何?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3、指导朗读 (二)学习4-5自然段。 1、诗人为什么睡不着? 2、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那些词看出他的思亲之情? (1)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苏轼并未陷于怅恨之中,很快解脱,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从哪看出他的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积极向上?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读诗句,用第五段中的.句子理解诗句。 2、介绍古典诗词及《水调歌头》。 3、听课文录音。练习朗读。 四、总结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热门】《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1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其实文的用意应该是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诗(词)的含义,只是现成的文字对诗(词)句的描述,往往对学生来说会先入为主地理解诗句意思,反而少了一些想象。在这一课中,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在设计教案时加入听歌、看图想象的环节。 在开学之初,正好是中秋节前夕,我给学生抄了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简单讲解后让学生熟读、背诵,有条件的可以借《但愿人长久》的歌曲听听,最好会唱。 上课时以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因为前面好多学生唱过这首歌,所以听到曲子后,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可以说是开了个好头。然后以“这首词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创作这首词”,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3个词语,我说,“苏轼的感情变化是本文的一条主线,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学生找出这3个词语以后,顺势而问“苏轼为何心绪不宁?又为何会埋怨?为什么苏轼后来又得到了宽慰?”让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自学课文,小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水到渠成。最后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顺势拓展延伸,“中秋节就要来了,由于工作的忙碌,很多人不能回家团圆,让我们共同祝愿他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还想把这句话送给谁?”最后又以师生共唱歌曲结束。 课上完后,感觉课堂上师生对苏轼的情感把握得较好,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2 正值“梅子金黄杏子肥”的季节,我有幸走进优雅古朴的石屏小学。第一次走进校园,感觉异常的安静,整洁,让我不忍打破这份宁静。因为,和谐的校园环境也是情境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天,可能是因为要上课了,心里不免有点紧张,于是也就顾不上欣赏校园的花草树木,小桥流水。 上完四年级上册的文包词《但愿人长久》,自我感觉很失败,原本预设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仔细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钻研教材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是一篇文包词的课文,是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水调歌头》这首词的创作经过,所以我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只关注了文本中现有的情感主线,即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而忽略了文本中没有的,却又有必要让孩子了解的,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文化积淀。 比如,课文开头的“古时候”,我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其实这就是宋代,再比如,文中所说的“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其实是苏轼自己主动要求去做官的,为的就是和弟弟苏辙靠得近些……所有这些,其实与文章的中心“思念”,是一体的,如果能做到这些,能让孩子更透彻地了解整个诗词的创作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记忆这首词。 其次,教学预设时“备学生”不够。也许是好长时间没有走出去接班上课了,所以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似乎根本就没有考虑学生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是存在差异的,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导致课堂好几次几乎“冷场”,那些突发状况都是我没有提前预想到的,所以在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课文18:小猴子下山》 7 【省一等奖】优质课

《小猴子下山》教案 郝霞飞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重难点: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二、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这天,猴王要过生日,一只小猴子就偷偷溜下山来想给猴妈妈找点 好吃的,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知道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小猴子下山》三、听录音读课文,明确路线 1.思考: 师: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 2.排列图片。 师:听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 3.练说量词。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四、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 )又( )”的词语 1.找出课文中“又( )又( )”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完整版)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第18课 小猴子下山 第1课时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北门小学吴有荭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经历和结果,说明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做事不专心,是不会有收获的。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故事情节单纯明白。易于被少儿读懂。本文语句学习主要是注意体会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教学时可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会用“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说话。本文构段有特色,第1、2、3、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把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猴”字,能正确认读后面带“子”的轻声词语,认识并能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语。会写“非、常”两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会用“先()再()接着()最后()”的形式说说小猴子下山路线。3.情感目标: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下山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来带着表情、动作、语气学文讲故事。 三、教学难重点 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四、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圆形的彩色生字卡片 3.小猴、玉米、桃子、西瓜、兔子的贴图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题 1. 故事激趣导出小猴子。贴图(小猴子),板画(山)。 2. 指导学生认识“猴”。 3.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4. 指导读好课题 (二)整体感知,明确路线 1.自由地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请同学们边读别找小猴子走过的地方。 2.出示图片说说路线。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投入啊!现读完故事了,那你能根据图片的先后顺序看看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图对吗? 3.练说路线: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再走到(),接着走过(),最后看见了小兔子追到了()。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读好词语 1.找出课文中“玉米、桃子、西瓜、兔子”的词语 师:看,故事中的小猴子出来了,发现了吗?它的表情——?指名说。 师:你知道它为什么那么高兴吗?指名说。 师:是啊,它下山来看到都是些好东西啊!小猴子看到了那些好东西了呢?指名说:小猴子看到了()非常高兴。随学生说出故事中的“玉米、桃子、西瓜、兔子”把图片贴到黑板上。再出示词语: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2 .指导读好“玉米、桃子、西瓜、兔子”的词语 师:小猴子下山,碰到这么好吃好玩的东西,难怪它会那么高兴啊!能带着小猴子那样高兴的心情读好这些词语吗?指导读词。 (四) 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体会动词 师:同学们带着表情地读,读得真好。小猴子看见玉米、桃子、西瓜、兔子,非常高兴,就干什么了呢?下面就请同学读读词语。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地读,再指名带读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愿人长久教案

但愿人长久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如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呢?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法:启发式读悟结合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欣赏 教具准备: 1、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2、课件 3、相关资料图片 4、要求学生查找苏轼的资料,了解我国中秋节的习俗 5、搜集思念家乡的诗歌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写月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 三、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新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8:小猴子下山》 教案(新教材)

小猴子下山 一导入 同学们,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谜语,请同学们一起来猜一猜。 1 同学们都有答案了,一起叫出他的名字吧!他就是小猴子(贴图),有一天调皮的小猴子下山来了,可是他却垂头丧气的回家去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走进第18课,小猴子下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跟老师齐读课题,18 小猴子下山。 2 小猴子下山到底都看见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的听老师范读课文。 3 同学们,你们想自己去读一读课文吗?请同学们轻轻的把书翻到第94页,注意在朗读时读准字音,并思考小猴子下山后都去了哪些地方?开始吧 4 好,大部分同学都已经读完了,谁来说一说小猴子都去了哪些地方?贴图 5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猴子到达的第一站玉米地吧!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你发音非常准确并且声音洪亮!真棒!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本课出现的四个生字宝宝,谁能带拼音领大家读一读?好,下面。同桌之间交流生字。准备,开始。 6 谁来说一说你认识了哪个字? 7 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两个生字,第一个是姓hou的侯,第二个是时候的候,跟老师读,他们有什么区别?时候的候要多一竖,现在你还能再来记一记猴这个字吗?我们可以说是一只姓侯的小猴子。 8 好,你还能认识哪个字?结在这里要注意,结是一个多音字,跟老师读,结果子,结束,在文中我们把它读作结。 9 你还能认识哪个字?扛,请同学们一起来做一做扛得动作,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时候需要做扛得动作?扛大米、扛东西,当我们用到扛得动作时说明东西很沉。 10 掰掰是左中右结构,同学们猜一猜,掰这个字是想表示什么样的动作啊?没错就是表示用手把东西从中间分开,所以左右是两只手,中间是分开的分!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这个动作!看古代劳动人民多有智慧啊,他把想要书写的字通过一幅画表示出来,通过小篆隶书的不断演变,就成了我们今天楷体的掰字。 11 生字我们已经认识了,把生字再送回到课文中,你还能读一读吗?指名读多会朗读的孩子啊,谁能像他一样再来试一试? 好,孩子们,我们快跟随小猴子一起去看看眼前的景象吧!小猴子看到的是结的怎样的玉米?他是什么样的心情? 同学们想一想,小猴子看到这些玉米他会说些什么? 他开心的都合不拢嘴了,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一起来读一读吧接下来小猴子是怎么做的呢?谁能带着动作读一读?谁再来?老师想和同学们合作读一读。请同学们带着动作一起读。 12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累了,于是他唱起了歌,同学们和他一起跳起来吧! 13 好,小猴子下一站到了那里?恩,刚才我们用了读一读,认一认,品一品的学习方法,接下来我们运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

课文18小猴子下山

18.小猴子下山 一、设计说明 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从故事中深受启发教育。 三、课前准备: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教学辅助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2)量词训练。 ①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平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指导书写:一看,二写,三对照,明确左小右大;书写笔顺。 ②教学:棵。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字”。

读《但愿人长久》课文有感

读《但愿人长久》课文有感 《但愿人长久》是大家都熟悉的一首词,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但愿人长久》课文有感,仅供参考。 读《但愿人长久》课文有感一 最近,我学习了课文《但愿人长久》。苏轼在月圆之夜想念自己的弟弟苏辙,写下了著名的词《水调歌头》。在这首诗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于思念亲人,我有很深的体会。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在苏州上班,我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那时候我才四五岁,每当爸爸妈妈不在家,我就会整天抱着妈妈的一件裙子,连上幼儿园都抱着,好象这样的话妈妈就还在我身边一样。 有一次妈妈去上班了,我很想哭可又被我给忍住了,一直到上楼睡觉的时候才关起门来哭,哭着哭着瞅着了。等我醒来后,发现爷爷奶妈和姐姐都围在我旁边,姐姐问我是不是想妈妈了,我说:“不是,我在幼儿园被人家打了。”唉,这是我第一次说谎话,可是如果不说谎话还说真的吧?我有些害羞。 我有过一次很危险的经历,差点走丢了。那一次,我的妈妈离开家去上班了,好象是上午走的。在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我

对爷爷奶奶说要玩捉迷藏,然后我就跑了,还大喊:“爷爷奶奶不要跟来!”爷爷问我去哪里,我就说要去找妈妈。在大街上我遇到了两个陌生女人,她们问我:“小朋友,你找谁?”我说要找妈妈。她们说:“我们来帮你找妈妈好吗?”我点了点头,就跟着她们走了。 爷爷到处找我都找不到,他吓坏了,打了110。pol.ice叔叔把全城的路出口全部封闭了,拉响了警笛,就这样费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我。多亏了pol.ice叔叔,不是他们,我就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可是,那时候的我什么也不懂,一心要找到妈妈,现在我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了。 我想我的同学们还有许多不能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的,他们和我思念爸爸妈妈一样,和苏轼思念弟弟一样,盼望着能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我的这个愿望能实现吗? 读《但愿人长久》课文有感二 最近因教学《但愿人长久》课文的需要,又重新研读苏轼《水调歌头》一词,这首词中词人与明月对话,对话中饱含着人生哲理。它意境豪放,情怀旷达,苏轼那丰富的想象力和行云流水般的语言风格,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苏轼、辛弃疾成为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一、教学提示: (一)课型为阅读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二)基本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其它2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 !词语。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了解课文背景 1、师: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中秋节就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着名的诗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一一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苏轼《水调歌头》这首着名的中秋词的写作经过。 出示:《水调歌头》苏轼像 2、师: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宋代着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和弟弟苏辙、父亲苏洵都非常有才华,被人们称为“三苏”。他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水调歌头》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题目《但愿人长久》取自诗歌中的一 句。

出示:示范读... 3、先轻声把这几句诗读一读,注意红字的读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4、读好了吗?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注意句子的停顿。好,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课件出现停顿符号) 板块二:初读诗文 1、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诗又是什么意思呢?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出示这些生字词你能卖准吗?心其宁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哦!请跟我读。 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多音字辙,要屈指它读好,请跟我读。“埋”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 m d ”,可以组成“埋伏” “埋藏”等。 出示埋怨埋伏埋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字词和诗句读好了,你能把课文也读好吗?请6位同学分自然段读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现场教师进行检查] 课文的1-3段讲了苏轼创作这首词的原因,4-6段描绘了词的意境。 板块三:精读1-3自然段 课件出示图片---------------------------------------------------------- 师: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 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苏轼为什么会这样思念弟弟 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划出苏轼和弟弟苏辙形容感情深厚的课件出示: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 1词语。 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 以下是关于《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并能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2. 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3.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 出示单字。先自己读一读,交流识字方法,再加上动作读。 2. 给生字找朋友。同桌轮流读词语,同桌展示,再小队开火车读。 3. 小西瓜出题。加上动作抢读出现的生字,再全班齐读。 三、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 2.练说量词。 学生回答后,一次出现经过地点的图片。练习填空: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四、师生协作,自主学习。 1. 一起学习第一自然段。 (1)分析词语“掰”、“扛”及“又大又多”,指导朗读。 ·

(2)这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先写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再写它看见了什么,最后写它是怎么做的。 2.互助学习2-4自然段。 (1)在2—4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认真读,思考下列问题,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 ①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 ②它看见了什么? ③它是怎样做的? 提示: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2)小组内交流,喜欢各段的同学分段展示,重点指出动词并指导朗读。 明确:区别“捧”、“抱”,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五、积累运用,“又()又()”。 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板书)。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精品教案

2 但愿人长久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课文用词丰富传神,意境深远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再来看本课的体裁,是一篇文包诗,编者独具匠心把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改编成了浅显的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的小故事。本文构思奇妙,全文紧扣“思念”,转而“埋怨”,进而“转念”,最后“宽慰”,以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串连起苏轼撰写《明月几时有》这一名篇的心理背景。更把叙述的重点落在思念弟弟的有感而发上,无论是前半部分的介绍,还是后半部分苏轼的心灵独白,以及最后词的撷要呈现,都显得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而有关这首词其他所要表现的、反映的,都简去、略去。这样删减的用意,就是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可接受度出发,顺承他们的心理知识结构,以使《明月几时有》这样的名篇在这一年龄段得到更好的诠释。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6 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18 小猴子下山 教案

18小猴子下山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知识点+图文讲解 知识点 一、笔画笔顺 二、会写字及组词 块(石块)(土块)(块头)(方块) 非(非分)(非常)(无非)(是非) 常(平常)(常年)(平常)(日常)

往(往日)(往常)(过往)(交往) 瓜(西瓜)(地瓜)(瓜子)(南瓜) 进(进出)(进化)(进口)(进入)(长进)(上进) 空(天空)(空中)(空气)(时空)(空白)(空地)(有空) 三、会认字及组词 猴hóu(猴子)(猴王)(金丝猴) 结jiē(结果)(结实) 掰bāi(掰开)(掰下)(瞎掰) 扛káng(扛起)(扛抢)(扛活) 满mǎn(满意)(满足)(满分) 扔rēng(扔掉)(扔下)(扔球) 摘zhāi(摘下)(采摘)(文摘) 捧pěng(捧起)(手捧)(吹捧) 瓜guā(西瓜)(瓜果)(香瓜) 抱bào(拥抱)(怀抱)(环抱)

蹦bèng(蹦跳)(蹦床)(蹦极) 追zhuī(追赶)(追问)(追求) 四、多音字 空kōng(天空)kòng(空白) 结jié(团结)jiē(结实) 五、易写错的字 猴:反犬旁,很多表示动物的字都是反犬旁,最后一笔是“捺”;子:三笔写成; 山: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 六、近义词 非常——十分特别——格外 看到——见到

七、反义词 空——满是——非 进——退非常——平常 八、课后习题 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下山以后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小猴子下山以后经过了玉米地、桃树林、西瓜地,还看见了小兔子。他看见玉米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玉米接着往前走,等他看到了桃子就扔了玉米又摘桃子,看见了西瓜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等他看见了小兔子,又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结果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九、教材分析 《小猴下山》是部编版一年级小学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本文图文并茂,语句生动,文质优美。按故事发展顺序编绘了五幅图,分别与课文的五段内容相应,使小猴的动作、形象直观化。 图文解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辄、埋”等 3个生字,会写“管、尝”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 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课生字词。 2、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出中秋的有来。 2、谈话:中秋节即月圆人团圆,因此古代的文人骚客都喜欢用月 亮来寄托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例如《静月思》(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个大诗人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而写下的一首歌。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标注自然段,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找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并找出原因。 2、检查: (1)生字注音组词; (2)教师正音领读; (3)生字描红,指导书写; (4)分组朗读课文; (5)回答问题: a: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b:埋怨——-月圆人不圆 c:宽慰——此事古难全 3、抄写诗词:《水调歌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播放音乐《水调歌头》勾起回忆。 二.部分理解,感悟文本 1、师引读第1段:故时候……派往密州去做官。这一段告诉了我 们些什么呢?(时间、地点、人物、身份)

第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些信息,有时间、地点、人物,那发生了什么事呢?(他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并写下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上节课读了全文,我们找出他的心情发生了三次变化,分别是怎样的呢(板书),导致他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条心理变化线去细细探究一下。 2、最先开始苏轼的心理是怎样的? (1)理解“心绪不宁” (2)为什么会心绪不宁?指名读第2段,结合语境理解苏轼中秋更加思念弟弟 3、中秋佳节,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可见他与弟弟的 感情怎么样?从哪儿可以证明呢?(让学生独自完成) (1)自读第3段,画出表现苏轼与弟弟感情深厚的句子。 (2)理解词语“情同手足”、“形影不离”并造句。 (3)小时候如此亲密,长大后……,分析“却”“各奔东西” “屈指”“七个年头”。 4、感情如此深厚的兄弟分开了七年,当然思念了,更何况到了一个团聚的佳节——中秋节。别人都在全家团聚欢欢喜喜的过节,吃瓜赏月,在此情景的衬托下,作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思念“心绪不宁”。 5、作者“心绪不宁”当然就睡不着了,他眼睁睁地望着“导读第4段”,分析: (1)望着皎洁的圆月,苏轼的心理怎样?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3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3篇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一心一意的道理。下面给大家分享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欢迎参考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猴、结、掰”等生字,会写“块、非、常”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插图讲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

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1.给下列汉字注音。 ()掰()扔()摘 ()捧()蹦()追 三、学习第1自然段(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 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2.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读但愿人长久课文有感

读但愿人长久课文有感 读《但愿人长久》课文有感一 最近,我学习了课文《但愿人长久》。苏轼在月圆之夜想念自己的弟弟苏辙,写下了著名的词《水调歌头》。在这首诗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于思念亲人,我有很深的体会。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在苏州上班,我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那时候我才四五岁,每当爸爸妈妈不在家,我就会整天抱着妈妈的一件裙子,连上幼儿园都抱着,好象这样的话妈妈就还在我身边一样。 有一次妈妈去上班了,我很想哭可又被我给忍住了,一直到上楼睡觉的时候才关起门来哭,哭着哭着瞅着了。等我醒来后,发现爷爷奶妈和姐姐都围在我旁边,姐姐问我是不是想妈妈了,我说:“不是,我在幼儿园被人家打了。”唉,这是我第一次说谎话,可是如果不说谎话还说真的吧?我有些害羞。 我有过一次很危险的经历,差点走丢了。那一次,我的妈妈离开家去上班了,好象是上午走的。在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我对爷爷奶奶说要玩捉迷藏,然后我就跑了,还大喊:“爷爷奶奶不要跟来!”爷爷问我去哪里,我就说要去找妈妈。在大街上我遇到了两个陌生女人,她们问我:“小朋友,你找谁?”我说要找妈妈。她们说:“我们来帮你找妈妈好吗?”我点了点头,就跟着她们走了。 爷爷到处找我都找不到,他吓坏了,打了110。pol.ice叔叔把

全城的路出口全部封闭了,拉响了警笛,就这样费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我。多亏了pol.ice叔叔,不是他们,我就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可是,那时候的我什么也不懂,一心要找到妈妈,现在我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了。 我想我的同学们还有许多不能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的,他们和我思念爸爸妈妈一样,和苏轼思念弟弟一样,盼望着能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我的这个愿望能实现吗? 读《但愿人长久》课文有感二 最近因教学《但愿人长久》课文的需要,又重新研读苏轼《水调歌头》一词,这首词中词人与明月对话,对话中饱含着人生哲理。它意境豪放,情怀旷达,苏轼那丰富的想象力和行云流水般的语言风格,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苏轼、辛弃疾成为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而与之对应的则是以李清照、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他们的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豪放与婉约因此也形成了宋代词坛两大主要的文学流派。但我觉得这只是就词论词而言,其实“豪放”、“婉约”除了诗词之外,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也可见到它的影子,人生旅途何尝又不是一种艺术呢? 如果你从艺术层面去审视人生旅程,你就会获得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生活皆艺术,在人生旅程中,一直困扰我们的,到底我们应该是为人豪爽,潇洒自如,还是谦谦君子,柔美婉约?其实无论是豪爽潇洒还是柔弱婉约,它们也不过是一种艺术流派,无所谓孰优孰劣。豪放潇洒是一种威武雄壮,他凭借血脉之中的硬朗踏平了许多前进路

《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读为主线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4、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二、教学重点: 1、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 1、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2、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四、教学准备:PPT

五、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喜欢猜谜语么?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吧?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打一动物)(猴子)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没错,就是小猴子,一起来叫叫它吧。(猴子轻声读好),板书“小猴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叫——《小猴子下山》,读课题。 二、检查生字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过了本课的生字宝宝,一起喊出它们的名字吧!去掉拼音后你还认得它吗?(开火车认读) 三、自读课文,说明要求。 1、今天我们跟小猴子一起下山,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看看小猴子下山之后都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像老师这样读读课文吗? 2、第一遍大声读,标出自然段,遇到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第二遍,读给你的同桌听。边读边想: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用“——”划出来,小猴子看见了什么,用“~~”划出来。 四、学习课文。

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 教学要求: ⑴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⑵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⑶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⒈能说出课题的出处。 ⒉能文中那句话揭示了题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⒈我们刚刚度过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 ⒉在中秋节的夜晚你看到什么?那天还有那些传统习俗? ⒊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那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⒈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⒉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⒊小声再读课文,同座位互相检查。 ⒋指读,把句子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⒈讨论给课文分段。 ⒉简单归纳主要内容。 四、审题指导 ⒈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那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话的含义? 简单理解,不求深入。 ⒉出示《水调歌头》自读。 五、指导写字 耍、躺、隐、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⒈能说出课题的出处。 ⒉能文中那句话揭示了题目。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⒈出示文中词文,学生齐读,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 ⒉苏轼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此词呢?请同学们自读第2、3自然段。 二、细读课文 ⒈细读第2、3自然段。 ⒉苏轼在中秋夜,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理解“心绪不宁”。 ⒊苏轼为什么思念他的弟弟? 理解“手足情深”,“一起----一起----”“形影不离”“七个年头”这些词语,让学生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读出感情. 4.自由读第4自然段,之明说说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师生共同评议点出省略号,引导想象。 5.试着背诵这段话。 6.看图,注意此时苏轼的表情并不生气,为什么?指读第5自然段。 抓住“就像”以词让学生体会到人世间很难十全十美,抓住“但愿”一词,体会并读出苏轼祝愿人们生活愉快的愿望。在紧扣“转念又想”训练朗读,第4、5自然段对比度,在读中理解,加深体会苏轼的丰富情感。 7.在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他会想到什么呢? 8.出示诗词,指读,分别在文中找出表示意思的句子,读中体会祖国古典诗词的优美之处。 三、作业 ⒈背诵4、5、6自然段。 ⒉练习背诵诗词。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 一、说教材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单元的第2篇课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抒发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以及他对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的诚挚祝愿。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它的写作手法很有特色,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深远意境,有利于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新课标中对三四年级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 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语言的能力,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但受年龄限制,学生在揣摩语言和体会作者情感方面的能力仍有限。结合本文特点和4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情感目标:体会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其中,教学重难点是:目标3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指导阅读法,启发诱导法、媒体演示法,拓展延伸法。在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具体的学法是发现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大板块展开。分别是: 板块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让学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这是一首表现作者思念家乡的诗,从而过度到节日里思念亲人。再让大家回忆每年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激起学生兴趣,引出课文——《但愿人长久》。 板块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扫清阅读障碍,同时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2、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指导。 让学生用钢笔描红,然后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练一练。 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帮助纠正出错字音,了解学生朗读情况。板块3 细读探究,体悟情感 1、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因为思念弟弟的心绪不定之感。 2、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苏轼见到月亮时是什么态度?为什么要埋怨月亮呢? 3、指名回答,并说说苏轼只埋怨了这一句吗?还省略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 4、苏轼还想到了什么?又是什么态度?为什么呢?使学生理解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实难十全十美,苏轼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5、学生再读56自然段,体会苏轼的感情。 6、让学生读读五行词,思考其意思,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解释的句子。 7、小组探究:联系上文,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板块4 赏读积累,拓展延伸 1、以多媒体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教师范读,学生诵读。 2、多媒体播放王菲歌曲《明月几时有》,加深学生对课文印象,缓解学生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