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教案

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教案
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教案

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教案

第8讲导数应用的题型与方法

(4课时)

一、考试内容

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复合函数的导数,基本导数公式,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二、考试要求

⑴了解导数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切线的斜率等),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

⑵熟记基本导数公式(c,x m(m为有理数),sin x, cos x, e x, a x,lnx, log

x的导数)。掌

a

握两个函数四则运算的求导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导数。

⑶了解可导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关系,了解可导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导数要极值点两侧异号),会求一些实际问题(一般指单峰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三、复习目标

1.了解导数的概念,能利用导数定义求导数.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了解曲线的切线的概念.在了解瞬时速度的基础上抽象出变化率的概念.

2.熟记基本导数公式(c,x m(m为有理数),sin x, cos x, e x, a x, lnx, log

x的导数)。

a

掌握两个函数四则运算的求导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导数,利能够用导数求单调区间,求一个函数的最大(小)值的问题,掌握导数的基本应用. 3.了解函数的和、差、积的求导法则的推导,掌握两个函数的商的求导法则。能正确

运用函数的和、差、积的求导法则及已有的导数公式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导数。

4.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会将一个函数的复合过程进行分解或将几个函数进行复合。掌握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并会用法则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四、双基透视

导数是微积分的初步知识,是研究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在高中阶段对于导数的学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导数的常规问题:

(1)刻画函数(比初等方法精确细微);

(2)同几何中切线联系(导数方法可用于研究平面曲线的切线);

(3)应用问题(初等方法往往技巧性要求较高,而导数方法显得简便)等关于n 次多项式的导数问题属于较难类型。

2.关于函数特征,最值问题较多,所以有必要专项讨论,导数法求最值要比初等方法快捷简便。

3.导数与解析几何或函数图象的混合问题是一种重要类型,也是高考中考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向,应引起注意。

4.曲线的切线

在初中学过圆的切线,直线和圆有惟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切线,惟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圆是一种特殊的曲线,能不能将圆的切线的概念推广为一段曲线的切线,即直线和曲线有惟一公共点时,直线叫做曲线过该点的切线,显然这种推广是不妥当的.如图3—1中的曲线C 是我们熟知的正弦曲线y=sinx .直线1l 与曲线C 有惟一公共点M ,但我们不能说直线1l 与曲线C 相切;而直线2l 尽管与曲线C 有不止一个公共点,我们还是说直线2l 是曲线C 在点N 处的切线.因此,对于一般的曲线,须重新寻求曲线的切线的定义.所以课本利用割线的极限位置来定义了曲线的切线.

5.瞬时速度

在高一物理学习直线运动的速度时,涉及过瞬时速度的一些知识,物理教科书中首先

指出: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然后从实际测量速度出发,结合汽车速度仪的使用,对瞬时速度作了说明.物理课上对瞬时速度只给出了直观的描述,有了极限工具后,本节教材中是用物体在一段时间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极限来定义瞬时速度.

6.导数的定义

导数定义与求导数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推导导数运算法则与某些导数公式时,都是以此为依据.

对导数的定义,我们应注意以下三点:

(1)△x 是自变量x 在 0x 处的增量(或改变量).

(2)导数定义中还包含了可导或可微的概念,如果△x →0时,x

y

??有极限,那么函数y=f(x)在点0x 处可导或可微,才能得到f(x)在点0x 处的导数.

(3)如果函数y=f(x)在点0x 处可导,那么函数y=f(x)在点0x 处连续(由连续函数定义可知).反之不一定成立.例如函数y=|x|在点x=0处连续,但不可导.

由导数定义求导数,是求导数的基本方法,必须严格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求函数的增量)()(00x f x x f y -?+=?;

(2)求平均变化率

x

x f x x f x y ?-?+=??)()(00; (3)取极限,得导数x

y

x f x ??=→?00lim )('。

7.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y=f(x)在点0x 处的导数,就是曲线y=(x)在点))(,(00x f x P 处的切线的斜率.由此,可以利用导数求曲线的切线方程.具体求法分两步:

(1)求出函数y=f(x)在点0x 处的导数,即曲线y=f(x)在点))(,(00x f x P 处的切线的斜率;

(2)在已知切点坐标和切线斜率的条件下,求得切线方程为 ))(('000x x x f y y -=-

特别地,如果曲线y=f(x)在点))(,(00x f x P 处的切线平行于y 轴,这时导数不存,根据切线定义,可得切线方程为0x x = 8.和(或差)的导数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那么对于函数2

3)(x x x f +=的导数,又如何求呢?我们不妨先利用导数的定义来求。

x

x x x x x x x x f x x f x f x x ?+-?++?+=?-?+=→?→?)

()()(lim )()(lim )('232300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23)

)(323(lim )(2)()(33lim 2

220

23220+=?+?+??++=??+??+?+?+??=→?→?

我们不难发现)'()'(23)'(2

3

2

2

3

x x x x x x +=+=+,即两函数和的导数等于这两函数的导数的和。

由此我们猜测在一般情况下结论成立。事实上教材中证明了我们的猜想,这就是两个函数的和(或差)的求导法则。 9.积的导数

两个函数的积的求导法则的证明是本节的一个难点,证明过程中变形的关键是依据导数定义的结构形式。(具体过程见课本P120) 说明:

(1)'')'(v u uv ≠;

(2)若c 为常数,则(cu) ′=cu ′。 10.商的导数

两个函数的商的求导法则,课本中未加证明,只要求记住并能运用就可以。现补充证明如下: 设)

()

()(x v x u x f y =

=

[][])

()()()()()()()()

()()

()()()()()()()u(x y x v x x v x v x x v x u x v x u x x u x v x x v x x v x u x v x x u x v x u x x v x ?+-?+--?+=

?+?+-?+=

-?+?+=

?

)

()()

()()

()()()(x v x x v x x v x x v x u x v x x u x x u x y ?+?-?+-?-?+=?? 因为v(x)在点x 处可导,所以它在点x 处连续,于是△x →0时,v(x+△x)→v(x),从而

[]20)()(')()()('lim

x v x v x u x v x u x y x -=??→? 即2'

'''v uv v u v u y -=??? ??=。 说明:(1)'''v u v u ≠

???

??; (2)2'''v uv v u v u -=??

? ?? 学习了函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后,由常函数、幂函数及正、余弦函数经加、

减、乘、除运算得到的简单的函数,均可利用求导法则与导数公式求导,而不需要回到导数的定义去求。

11. 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

㈠0)(>'x f 与)(x f 为增函数的关系。

0)(>'x f 能推出)(x f 为增函数,但反之不一定。如函数3)(x x f =在),(+∞-∞上单

调递增,但0)(≥'x f ,∴0)(>'x f 是)(x f 为增函数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㈡0)(≠'x f 时,0)(>'x f 与)(x f 为增函数的关系。

若将0)(='x f 的根作为分界点,因为规定0)(≠'x f ,即抠去了分界点,此时)(x f 为增函数,就一定有0)(>'x f 。∴当0)(≠'x f 时,0)(>'x f 是)(x f 为增函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㈢0)(≥'x f 与)(x f 为增函数的关系。

)(x f 为增函数,一定可以推出0)(≥'x f ,但反之不一定,因为0)(≥'x f ,即为0)(>'x f 或0)(='x f 。当函数在某个区间内恒有0)(='x f ,则)(x f 为常数,函数不具

有单调性。∴0)(≥'x f 是)(x f 为增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一条重要性质,也是高中阶段研究的重点,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个关系,用导数判断好函数的单调性。因此新教材为解决单调区间的端点问题,都一律用开区间作为单调区间,避免讨论以上问题,也简化了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还会遇到端点的讨论问题,要谨慎处理。

㈣单调区间的求解过程,已知)(x f y =

(1)分析 )(x f y =的定义域; (2)求导数 )(x f y '='

(3)解不等式0)(>'x f ,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增区间 (4)解不等式0)(<'x f ,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减区间

我们在应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时一定要搞清以下三个关系,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以下以增函数为例作简单的分析,前提条件都是函数)(x f y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

㈤函数单调区间的合并

函数单调区间的合并主要依据是函数)(x f 在),(b a 单调递增,在),(c b 单调递增,又知函数在b x f =)(处连续,因此)(x f 在),(c a 单调递增。同理减区间的合并也是如此,即相邻区间的单调性相同,且在公共点处函数连续,则二区间就可以合并为以个区间。

12. )(x f y = ],[b a x ∈

(1)0)(>'x f 恒成立 ∴)(x f y =为),(b a 上↑

∴ 对任意),(b a x ∈ 不等式 )()()(b f x f a f << 恒成立 (2)0)(<'x f 恒成立 ∴ )(x f y =在),(b a 上↓ ∴ 对任意),(b a x ∈不等式)()()(b f x f a f >> 恒成立

五、注意事项

1.导数概念的理解.

2.利用导数判别可导函数的极值的方法及求一些实际问题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是微积分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课本中先通过实例,引出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接下来对法则进行了证明。

对于复合函数,以前我们只是见过,没有专门定义和介绍过它,课本中以描述性的方式对复合函数加以直观定义,使我们对复合函数的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结合以后的例题、习题就可以逐步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 3.要能正确求导,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熟练掌握各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以及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2)对于一个复合函数,一定要理清中间的复合关系,弄清各分解函数中应对哪个变量求导。

4.求复合函数的导数,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适当选定中间变量,正确分解复合关系;

(2)分步求导(弄清每一步求导是哪个变量对哪个变量求导); (3)把中间变量代回原自变量(一般是x )的函数。

也就是说,首先,选定中间变量,分解复合关系,说明函数关系y=f(μ),μ=f(x);然

后将已知函数对中间变量求导)'(μy ,中间变量对自变量求导)'(x μ;最后求x y ''μμ?,并将中间变量代回为自变量的函数。整个过程可简记为分解——求导——回代。熟练以后,可以省略中间过程。若遇多重复合,可以相应地多次用中间变量。

六、范例分析

例1.??

?>+≤==1

1

)(2

x b ax x x x f y 在1=x 处可导,则=a =b 思路:??

?>+≤==1

1

)(2

x b

ax x x x f y 在1=x 处可导,必连续1)(lim 1=-→x f x

b a x f x +=+

→)(lim 1 1)1(=f ∴ 1=+b a

2lim 0

=??-

→?x

y x a x y

x =??+→?0lim ∴ 2=a 1-=b

例2.已知f(x)在x=a 处可导,且f ′(a)=b ,求下列极限:

(1)h

h a f h a f h 2)

()3(lim 0--+→?; (2)h a f h a f h )()(lim 20-+→?

分析:在导数定义中,增量△x 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但不论△x 选择哪种形式,△y 也必须选择相对应的形式。利用函数f(x)在a x =处可导的条件,可以将已给定的极限式恒等

变形转化为导数定义的结构形式。 解:(1)h

h a f a f a f h a f h h a f h a f h h 2)

()()()3(lim

2)()3(lim

00

--+-+=--+→→ b a f a f h a f h a f h a f h a f h h a f a f h a f h a f h h h h 2)('2

1

)('23)

()(lim 213)()3(lim 232)

()(lim

2)()3(lim

0000=+=---+-+=--+-+=→→→→

(2)??

????-+=-+→→h h a f h a f h a f h a f h h 22020)()(lim )

()(lim 00)('lim )

()(lim

02

20=?=?-+=→→a f h h a f h a f h h 说明:只有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才能灵活应用概念解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等

价变形,使极限式转化为导数定义的结构形式。

例3.观察1

)(-='n n

nx

x ,x x cos )(sin =',x x sin )(cos -=',是否可判断,可导的

奇函数的导函数是偶函数,可导的偶函数的导函数是奇函数。

解:若)(x f 为偶函数 )()(x f x f =- 令)()

()(lim

0x f x

x f x x f x '=?-?+→?

x

x f x x f x x f x x f x f x x ?+-?-=?+--?+-=-'→?→?)

()(lim

)()(lim )(00 )()

()(lim 0x f x f x x f x '-=?

--?--=→?

∴ 可导的偶函数的导函数是奇函数

另证:)()()(])([x f x x f x f f '-='-?+'='-='

∴ 可导的偶函数的导函数是奇函数

例4.(1)求曲线122+=

x x

y 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 (2)运动曲线方程为2

221t t

t S +-=,求t=3时的速度。

分析:根据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导数的物理意义可知,函数y=f(x)在0x 处的导数就是曲线y=f(x)在点),(00y x p 处的切线的斜率。瞬时速度是位移函数S(t)对时间的导数。

解:(1)22

2222)

1(22)1(22)1(2'+-=+?-+=x x x x x x y , 04

2

2|'1=-==x y ,即曲线在点(1,1)处的切线斜率k=0 因此曲线1

22+=x x

y 在(1,1)处的切线方程为y=1

(2))'2('1'2

2

t t t S +??

?

??-=

t t

t t t t t t 42

14)1(232

42++-=+--= 27

26111227291|'3=++-==t S 。

例5. 求下列函数单调区间 (1)522

1)(2

3

+--

==x x x x f y (2)x x y 1

2-=

(3)x x

k y +=2

)0(>k (4)αln 22

-=x y

解:(1)232--='x x y )1)(23(-+=x x )3

2

,(--∞∈x ),1(∞+ 时0>'y

)1,32(-

∈x 0<'y ∴ )32,(--∞,),1(∞+↑ )1,32

(-↓ (2)2

21x x y +=' ∴ )0,(-∞,),0(∞+↑ (3)22

1x

k y -=

∴ ),(k x --∞∈),(∞+k 0>'y ),0()0,(k k x -∈ 0<'y ∴ ),(k --∞,↑∞+),(k )0,(k -,),0(k ↓

(4)x

x x x y 1

4142-=-=' 定义域为),0(∞+

)21,0(∈x 0<'y ↓ ),2

1

(∞+∈x 0>'y ↑

例6.求证下列不等式

(1))

1(2)1ln(22

2x x x x x x +-<+<- ),0(∞+∈x (2)π

x

x 2sin >

)2

,

0(π

∈x

(3)x x x x -<-tan sin )2

,

0(π

∈x

证:(1))2()1ln()(2x x x x f --+= 0)0(=f 01

1

111)(2>+-=+-+='x x x x x f ∴ )(x f y =为),0(∞+上↑ ∴ ),0(∞+∈x 0)(>x f 恒成立

∴ 2

)1ln(2

x x x ->+ )1ln()1(2)(2x x x x x g +-+-

= 0)0(=g 0)1(4211)

1(42441)(2

2

222>+=+-+-+-='x x x x x x x x g ∴ )(x g 在),0(∞+上↑ ∴ ),0(∞+∈x 0)1ln()

1(22

>+-+-

x x x x 恒成立 (2)原式π

2

sin >?

x x 令 x x x f /sin )(= )2

,

0(π

∈x 0cos >x 0tan <-x x

∴ 2

)tan (cos )(x

x x x x f -=' ∴ )2,0(π∈x 0)(<'x f )2,0(π

↓ ππ2)2(=f ∴ π

x x 2sin >

(3)令x x x x f sin 2tan )(+-= 0)0(=f

x

x x x x x x f 222

cos )sin )(cos cos 1(cos 2sec )(+-=+-='

)2

,

0(π

∈x 0)(>'x f ∴ ↑)2

,

0(π

∴ x x x x sin tan ->-

例7.利用导数求和:

(1)

(2)。

分析:这两个问题可分别通过错位相减法及利用二项式定理来解决。转换思维角度,由求导公式1

)'(-=n n

nx

x ,可联想到它们是另外一个和式的导数,利用导数运算可使问题的

解决更加简捷。 解:(1)当x=1时,

当x ≠1时,

两边都是关于x 的函数,求导得

(2)∵

两边都是关于x 的函数,求导得。

令x=1得 ,

例8.求满足条件的a

(1)使ax x y +=sin 为R 上增函数 (2)使a ax x y ++=3

为R 上…… (3)使5)(2

3

-+-=x x ax x f 为R 上↑ 解:(1)a x y +='cos ∴ 1>a

1=a 时 x x y +=sin 也成立 ∴ ),1[∞+∈a

(2)a x y +='2

3 0>a 0=a 时 3

x y =也成立 ∴ ),0[∞+∈a (3)),3

1[∞+∈a

例9.(1)),0(∞+∈x 求证

x x x x 11ln 11<+<+ (2)N n ∈ 2≥n 求证 1

1

211ln 13121-+++<<+++n n n

(1)证:令t x =+11 0>x ∴ 1>t 11

-=t x

原不等式1ln 11-<<-?t t t 令 t t t f ln 1)(--= ∴ t

t f 1

1)(-='

),1(∞+∈t 0)(>'t f ∴ ),1(∞+∈t ↑)(t f ∴ 0)1()(=>f t f

∴ t t ln 1>- 令 t t t g 1

1ln )(+-= ∴ 22111)(t

t t t t g -=-=

' ),1(∞+∈t 0)(>'t g ∴),1(∞+∈t ↑)(t g

∴ 0)1()(=>g t g ∴ t t 1

1ln -> ∴ x

x x x 11ln 11<+<+ (2)令12,1-=n x 上式也成立

将各式相加 1

1

2111lg 23ln 12ln 13121-+

++<-+++<+++n n n n 即 1

1211ln 13121-+++<<+++n n n

例10.(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理工农医类19)) 设0>a ,求函数),0()(ln()(+∞∈+-=

x a x x x f 的单调区间.

分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导数的概念和计算,应用导数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及推理和运算能力. 解:

)0(1

21)(>+-

=

'x a

x x

x f . 当0,0>>x a

时 0)42(0)(22>+-+?>'a x a x x f .

0)42(0)(22<+-+?<'a x a x x f

(i )当1>a 时,对所有0>x ,有0)42(22>+-+a a x .

0)(>'x f ,此时)(x f 在),0(+∞内单调递增.

(ii )当1=a 时,对1≠x ,有0)42(22>+-+a x a x ,

0)(>'x f ,此时)(x f 在(0,1)内单调递增,又知函数)(x f 在x=1处连续,因此, 函数

)(x f 在(0,+∞)内单调递增

(iii )当10<'x f ,即0)42(22>+-+a x a x .

解得a a x a a x

-+->---<122,122或.

因此,函数

)(x f 在区间)122,0(a a ---内单调递增,在区间),122(+∞-+-a a

内也单调递增. 令

0)42(,0)(22<+-+<'a x a x x f 即,

解得a a x a a -+-<<---122122.

因此,函数

)(x f 在区间

)122,12-2a a a a -+---(内单调递减. 说明:本题用传统作差比较法无法划分函数的单调区间,只有用导数才行,这是教材新

增的内容。其理论依据如下(人教版试验本第三册P148):

设函数)(x f y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0)(>'x f ,则)(x f 为增函数;如果

0)(<'x f ,则)(x f 为减函数。如果0)(='x f ,则)(x f 为常数。

例11.已知抛物线42

-=x y 与直线y=x+2相交于A 、B 两点,过A 、B 两点的切线分别为1l 和2l 。

(1)求A 、B 两点的坐标; (2)求直线1l 与2l 的夹角。

分析: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是解决本例的关键。 解 (1)由方程组

?

??+=-=,2,42x y x y

解得 A(-2,0),B(3,5)

(2)由y ′=2x ,则4|'2-=-=x y ,6|'3==x y 。设两直线的夹角为θ,根据两直线的夹角公式, 23

10

6)4(164tan =

?-+--=

θ 所以23

10arctan

=θ 说明:本例中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处的切线,就是该点处抛物线的切线。注意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有绝对值符号。

例12.( 天津卷)设0>a ,x

x e a a e x f +=)(是R 上的偶函数。 (I )求a 的值;

(II )证明)(x f 在),0(+∞上是增函数。

解:(I )依题意,对一切R x ∈有)()(x f x f =-,即x x x x ae ae

e a a e +=+--1

, ∴0)1

)(1(=--

x x e

e a a 对一切R x ∈成立, 由此得到01=-a

a ,12

=a ,

又∵0>a ,∴1=a 。

(II )证明:由x

x

e e x

f -+=)(,得x x e e x f --=')()1(2-=-x

x e e ,

当),0(+∞∈x 时,有0)1(2>--x x e e

,此时0)(>'x f 。

∴)(x f 在),0(+∞上是增函数。

例13.(2000年全国、天津卷)设函数ax x x f -+=1)(2,其中0>a 。

(I )解不等式1)(≤x f ;

(II )证明:当1≥a 时,函数)(x f 在区间),0[+∞上是单调函数。 解1:(I )分类讨论解无理不等式(略)。

(II )作差比较(略)。 解2:a x x x f -+=

'1

)(2

(i )当1≥a 时,有

a x x ≤<+11

2

,此时0)(<'x f ,函数)(x f 在区间),(+∞-∞上是单

调递减函数。但1)0(=f ,因此,当且仅当0≥x 时,1)(≤x f 。 (ii )当10<

1a

a x -<,)(x f 在区间]

1,

(2

a

a --∞上是单调递减函数。

解方程1)(=x f ,得0=x 或2

12a

a x -=

∵2

2

1210a

a a

a -<

-<

∴当且仅当2

120a

a x -≤

≤时,1)(≤x f ,

综上,(I )当10<

??

?

??-≤

≤2120|a a x x ; 当1≥a 时,所给不等式的解集为:{}0|≥x x 。

(II )当且仅当1≥a 时,函数)(x f 在区间),0[+∞上时单调函数。

例14.(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卷理科类20)) 已知0>a ,函数),,0(,1)(+∞∈-=

x x ax x f 设a

x 2

01<<,记曲线)(x f y =在点))(,(11x f x M 处的切线为l 。

(Ⅰ)求l 的方程;

(Ⅱ)设l 与x 轴的交点为)0,(2x ,证明:①a x 102≤<②若a x 11<,则a

x x 1

21<< 解:(1))(x f 的导数2

1

)(x x f -

=',由此得切线l 的方程 )(1

1121

11x x x x ax y --=--

, (2)依题得,切线方程中令0=y ,得

1112)1(x ax x x +-=)2(11ax x -=,其中a

x 2

01<

<, (ⅰ)由a x 201<

<,)2(112ax x x -=,有02>x ,及a a x a x 1)1(212+--=, ∴a x 102≤<,当且仅当a x 11=时,a x 1

2=。

(ⅱ)当a x 11<时,11-=,且由(ⅰ),a x 1

2<,

所以a

x x 1

21<<。

例15.(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21)) 已知n a ,0>为正整数.

(Ⅰ)设1)(,)(--='-=n n a x n y a x y 证明;

(Ⅱ)设).()1()1(,,)()(1n f n n f a n a x x x f n n n n n '+>+'≥--=+证明对任意

分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导数、不等式证明等知识,考查综合运用所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证明:(Ⅰ)因为n

k k

n

n

C a x 0)

(=∑=-k k n x a --)(, 所以1

)

(--=-=

'∑k k

n n

k k

n

x

a kC

y n

k n 0

=∑=.)()

(11

11------=-n k k n k n a x n x a C (Ⅱ)对函数

n n n a x x x f )()(--=求导数: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a n n a n n a n x a x x x f a x x f a x a n n n n f a x n nx x f )()1()1(,,.)()(,.

0)(,0].

)([)(,

)()(1111-->-+-+≥--=≥∴>'

>≥--='

--='

----时当因此的增函数是关于时当时当所以

))()(1(])1()1)[(1()1(1n n n n n a n n n a n n n n f --+>-+-++=+'

+

).()1())()(1(1n f n a n n n n n n n '

+=--+>-

即对任意).()1()1(,1n f n n f a n n n '+>+'≥

+

七、强化训练

1.设函数f(x)在0x 处可导,则x

x f x x f x ?-?-→?)

()(lim

000

等于 ( )

A .)('0x f

B .)('0x f -

C .)('0x f --

D .)(0x f -- 2.若13)

()2(lim

000

=?-?+→?x

x f x x f x ,则)('0x f 等于 ( )

A .

32 B .2

3

C .3

D .2 3.曲线x x y 33

-=上切线平行于x 轴的点的坐标是 ( )

A .(-1,2)

B .(1,-2)

C .(1,2)

D .(-1,2)或(1,-2)

4.若函数f(x)的导数为f ′(x)=-sinx ,则函数图像在点(4,f (4))处的切线的倾斜角为( ) A .90° B .0° C .锐角 D .钝角

5.函数512322

3

+--=x x x y 在[0,3]上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是 ( )

A .5,-15

B .5,-4

C .-4,-15

D .5,-16

6.一直线运动的物体,从时间t 到t+△t 时,物体的位移为△s ,那么t

s

t ??→?0lim 为( )

A .从时间t 到t+△t 时,物体的平均速度

B .时间t 时该物体的瞬时速度

C .当时间为△t 时该物体的速度

D .从时间t 到t+△t 时位移的平均变化率

7.关于函数762)(2

3

+-=x x x f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在区间(∞-,0)内,)(x f 为增函数 B .在区间(0,2)内,)(x f 为减函数 C .在区间(2,∞+)内,)(x f 为增函数

D .在区间(∞-,0)),2(+∞?内,)(x f 为增函数

8.对任意x ,有34)('x x f =,f(1)=-1,则此函数为 ( )

A .4

)(x x f = B .2)(4

-=x x f C .1)(4

+=x x f D .2)(4

+=x x f 9.函数y=2x 3-3x 2-12x+5在[0,3]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 ( )

A.5 , -15

B.5 , 4

C.-4 , -15

D.5 , -16 10.设f(x)在0x 处可导,下列式子中与)('0x f 相等的是 ( ) (1)x x x f x f x ??--→?2)2()(lim

000

; (2)x x x f x x f x ??--?+→?)

()(lim 000;

(3)x x x f x x f x ??+-?+→?)()2(lim

000

(4)x x x f x x f x ??--?+→?)2()(lim 000。

A .(1)(2)

B .(1)(3)

C .(2)(3)

D .(1)(2)(3)(4)

11.(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理工农医类16))

f (x )是定义在区间[-c,c]上的奇函数,其图象如图所示:令

g (x )=af (x )+b ,则下 列关于函数g (x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a <0,则函数g (x )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B .若a =-1,-2

C .若a ≠0,b=2,则方程g (x )=0有两个实根.

D .若a ≥1,b<2,则方程g (x )=0有三个实根.

12.若函数f(x)在点0x 处的导数存在,则它所对应的曲线在点))(,(00x f x 处的切线方程是_____________。

13.设x

x x f 1

)(-

=,则它与x 轴交点处的切线的方程为______________。 14.设3)('0-=x f ,则=---→h

h x f h x f h )

3()(lim

000

_____________。

15.垂直于直线2x-6y+1=0,且与曲线532

3

-+=x x y 相切的直线的方程是________. 16.已知曲线x

x y 1+

=,则==1|'x y _____________。

17.y=x 2e x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18.曲线3213+=x y 在点)4,1(3处的切线方程为____________。 19.P 是抛物线2

x y =上的点,若过点P 的切线方程与直线12

1

+-=x y 垂直,则过P 点处的切线方程是____________。

20.在抛物线2x y =上依次取两点,它们的横坐标分别为11=x ,32=x ,若抛物线上过点P 的切线与过这两点的割线平行,则P 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

21.曲线3)(x x f =在点A 处的切线的斜率为3,求该曲线在A 点处的切线方程。 22.在抛物线2x y =上求一点P ,使过点P 的切线和直线3x-y+1=0的夹角为4

π。 23.判断函数??

?<-≥=)

0()

0()(x x x x x f 在x=0处是否可导。

24.求经过点(2,0)且与曲线x

y 1

=相切的直线方程。 25.求曲线y=xcosx 在2

π

=

x 处的切线方程。

26.已知函数f(x)=x 2+ax+b ,g(x)=x 2+cx+d. 若f(2x+1)=4g(x),且f'x=g'(x),f(5)=30,求g(4).

27.已知曲线21

:x y C =与22)2(:--=x y C 。直线l 与1C 、2C 都相切,求直线l 的方程。

28.设f(x)=(x-1)(x-2)…(x-100),求f ′(1)。

29.求曲线2

2)3(1x x y +=

在点)16

1

,1(处的切线方程。 30.求证方程1lg =?x x 在区间)3,2(内有且仅有一个实根 31. a 、b 、x 、y 均为正数 且1=+b a N n ∈ 1>n

求证:n

n

n

by ax by ax )(+≥+ 32.(1)求函数x y =

在x=1处的导数;

(2)求函数b ax x y ++=2

(a 、b 为常数)的导数。

33.证明:如果函数y=f(x)在点0x 处可导,那么函数y=f(x)在点0x 处连续。 34.(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卷文史类21))

已知,0>a 函数),0[,)(3

+∞∈-=x a x x f ,设01>x ,记曲线)(x f y =在点

))(,(11x f x M 处的切线为l 。

(Ⅰ)求l 的方程;

(Ⅱ)设l 与x 轴的交点为)0,(2x ,证明:①3

12a x >

;②若31

1a x >,则123

1x x a <<。

八、参考答案

1-5 CBDCA ; 6-10 BDBAB ; 11 B

12.))((')(000x x x f x f y -=- 13.y=2(x-1)或y=2(x+1) 14.-6 15.3x+y+6=0 16.2

1

17.(-∞,-2)与(0,+ ∞) 18.0123=+-y x 19.2x-y-1=0 20.(2,4) 21.由导数定义求得2

3)('x x f =, 令332=x ,则x=±1。

当x=1时,切点为(1,1),所以该曲线在(1,1)处的切线方程为y-1=3(x-1)即3x-y-2=0;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解斜三角形(复习)公开课教案

解斜三角形(复习)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巩固对正弦、余弦、面积公式的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分析、演绎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弦、余弦、面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方法解斜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基本知识回顾: 1.1、正弦定理及其变形; 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变式一:sin 2a A R =、sin 2b B R =、sin 2c C R = 变式二: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1.2、余弦定理及其变形; 余弦定理:2 2 2 2cos a b c bc A =+-,变式:222 cos 2b c a A bc +-= 2 2 2 2cos b a c ac B =+-, 222 cos 2a c b B ac +-= 2 2 2 2cos c a b ab C =+-。 222 cos 2a b c C ab +-= 1.3、面积公式 二:例题分析: 1、正弦定理 (1)在△ABC 中,已知 ,则 sin B= ( ) (2)在△ABC 中,若a = 2 ,b =0 30A = , 则B 等于60?或120? 111sin sin sin 222S ab C bc A ac B ===4,303 a b A ===?

2、余弦定理 (1)在△ABC 中,满足 ,则A = 60° (2)已知△ABC 的周长为9,且4:2:3sin :sin :sin =C B A ,则cosC 的值为 A .4 1 - B .41 C .3 2 - D . 3 2 3、三角形解的个数 (1)在△ABC 中,已知 , 这个三角形解的情况是:( C ) A.一解 B.两解 C.无解 D.不能确定 (2)△ABC 中,∠A ,∠B 的对边分别为a ,b ,且∠A=60°,4,6== b a ,那么 满 足条件的△ABC ( ) A .有一个解 B .有两个解 C .无解 D .不能确定 4、判断三角形形状 (1)若c C b B a A cos cos sin = =则△ABC 为( ) A .等边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有一个内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 D .有一个内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 (2)关于x 的方程02 cos cos cos 2 2=-??-C B A x x 有一个根为1,则△AB C 一定是 A .等腰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5、正余弦定理的实际应用 (1)有一长为1公里的斜坡,它的倾斜角为20°,现要将倾斜角改为10°,则坡底要 伸长( ) A .1公里 B .sin10°公里 C .cos10°公里 D .cos20°公里 (2) 10105/4/o C v v B AB o 某渔船在航行中遇险发出呼救信号,我海军舰艇在A处获悉后立即测出该渔船在方向角为北偏东45,距离海里的处,渔船沿着方位角为的方向以海里小时的速度向小岛靠拢,我海军艇舰立即以海里小时的速度前去营救。设艇舰在处与渔船相遇,求方向的方位角的正弦值 18,20,150a b A ===?222a b c bc =+-

[精品]新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概率与统计优质课教案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概率与统计 高考要求 概率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尤其是新增的随机变量这部分内容要充分注意一些重要概念的实际意义,理解概率处理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重难点归纳 本章内容分为概率初步和随机变量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和独立重复实验第二部分包括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涉及的思维方法观察与试验、分析与综合、一般化与特殊化主要思维形式有逻辑思维、聚合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有一容量为50的样本,数据的分组及各组的频率数如下 [10,15]4 [30,35)9 [15,20)5 [35,40)8 [20,25)10 [40,45)3 [25,30)11 (1)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含累积频率); (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和累积频率的分布图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和累积频率的分布图的画法

知识依托频率、累积频率的概念以及频率分布表、直方图和累积频率分布图的画法 错解分析解答本题时,计算容易出现失误,且要注意频率分布与累积频率分布的区别 技巧与方法本题关键在于掌握三种表格的区别与联系 解 (1)由所给数据,计算得如下频率分布表 数据段频数频率累积频率 [10,15) 4 0.08 0.08 [15,20) 5 0.10 0.18 [20,25)10 0.20 0.38 [25,30)11 0.22 0.60 [30,35)9 0.18 0.78 [35,40)8 0.16 0.94 [40,45) 3 0.06 1 总计50 1 (2)频率分布直方图与累积频率分布图如下

最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数学教案:精品全套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 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3)非负奇数; (4)方程 的解; (5)某校2007级新生; (6)血压很高的人; (7)著名的数学家; (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 A 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 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高三数学第一轮教案简易逻辑

简易逻辑 二.教学目标: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 种命题及其互相关系;反证法在证明过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复合命题的构成及其真假的判断,四种命题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理解由“或”“且”“非”将简单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 2.由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3.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二)主要方法: 1.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集合中的并集、交集、补集有着密切的关系,解题时注意类比; 2.通常复合命题“p 或q ”的否定为“p ?且q ?”、“p 且q ”的否定为“p ?或q ?”、“全为”的否定是“不全为”、“都是”的否定为“不都是”等等; 3.有时一个命题的叙述方式比较的简略,此时应先分清条件和结论,该写成“若p ,则q ”的形式; 4.反证法中出现怎样的矛盾,要在解题的过程中随时审视推出的结论是否与题设、定义、定理、公理、公式、法则等矛盾,甚至自相矛盾. (三)例题分析: 例1.指出下列命题的构成形式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并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1)菱形对角线相互垂直平分. (2)“23≤” 解:(1)这个命题是“p 且q ”形式,:p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q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 ∵p 为真命题,q 也是真命题 ∴p 且q 为真命题. (2)这个命题是“p 或q ”形式,:p 23<;:q 23=, ∵p 为真命题,q 是假命题 ∴p 或q 为真命题. 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首先应看清该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然后判断构成它的简单命题的真假,再由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例2.分别写出命题“若220x y +=,则,x y 全为零”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解:否命题为:若220x y +≠,则,x y 不全为零 逆命题:若,x y 全为零,则220x y += 逆否命题:若,x y 不全为零,则220x y +≠ 注:写四种命题时应先分清题设和结论. 例3.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吗?证明你的结论. 解:方法一:原命题是真命题, ∵0m >,∴140m ?=+>, 因而方程20x x m +-=有实根,故原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是真命题; 又因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的,故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 方法二:原命题“若0m >,则20x x m +-=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若2 0x x m +-=无实根,则0m ≤”.∵20x x m +-=无实根 ∴140m ?=+<即104 m <- ≤,故原命题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 例4.(考点6智能训练14题)已知命题p :方程210x m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负根,命题q :

高三数学公开课教案,等差数列的证明与判定

等差数列及其前n 项和(二) 什邡中学数学组 廖美 重点:等差数列的判定与证明. 难点:①如何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证明或者判定等差数列; ②证明或者判定过程中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化简. 教学目标:教会学生掌握简单的等差数列的证明与判定方法. 相关知识点: 1.证明等差数列的方法 ①定义法:d n d a a n d a a n n n n )(2()1(11≥=-≥=--+或为常数) ②等差中项法: )2(2)1(21112≥=+≥=+-+++n a a a n a a a n n n n n n 或 2.判定等差数列的方法 ①定义法:d n d a a n d a a n n n n )(2()1(11≥=-≥=--+或为常数) ②等差中项法: )2(2)1(21112≥=+≥=+-+++n a a a n a a a n n n n n n 或 ③通项公式法:是常数)b a b an a n ,(+= ④前n 项和公式法:是常数)b a bn an S n ,(2+= 例1.在数列{}n a 中,),2.(12,53*11N n n a a a n n ∈≥-==-,数列{}n b 满足1 1-=n n a b )(*N n ∈ (1) 求证:数列{}n b 是等差数列; (2) 求数列{}n a 中的最大项和最小项,并说明理由.

训练1.(01天津,2)设n S 是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且2 n S n =,则{}n a 是( ) A.等比数列,但不是等差数列 B.等差数列,但不是等比数列 C.等差数列,而且也是等比数列 D.既非等比数列又非等差数列 训练2.数列{}n a 中,),2(112.1,2*1 121N n n a a a a a n n n ∈≥+===-+, 则其通项公式为=n a _________. 训练3.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31=a ,点),(1+n n S S 在直线11+++= n x n n y ()*N n ∈上. (1)求证:数列? ???? ?n S n 是等差数列; (2)求n S .

[精品]新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分类讨论思想优质课教案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分类讨论思想 高考要求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性质差异,分各种不同的情况予以分析解决分类讨论题覆盖知识点较多,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分类思想和技巧;同时方式多样,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及很强的综合性,树立分类讨论思想,应注重理解和掌握分类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做到“确定对象的全体,明确分类的标准,分层别类不重复、不遗漏的分析讨论” 重难点归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问题分类、求解,要特别注意分类必须满足互斥、无漏、最简的原则分类讨论常见的依据是 1由概念内涵分类如绝对值、直线的斜率、指数对数函数、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等定义包含了分类 2由公式条件分类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极限的计算、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中图形的分类等 3由实际意义分类如排列、组合、概率中较常见,但不明显、有些应用问题也需分类讨论 在学习中也要注意优化策略,有时利用转化策略,如反证法、补集法、变更多元法、数形结合法等简化甚至避开讨论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已知{a n }是首项为2,公比为2 1的等比数列,S n 为它的前n 项和 (1)用S n 表示S n +1; (2)是否存在自然数c 和k ,使得21>--+c S c S k k 成立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不等式知识以及探索和论证存在性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 解决本题依据不等式的分析法转化,放缩、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数列的基本性质 错解分析 第2问中不等式的等价转化为学生的易错点,不能确定出k k S c S <<-223 技巧与方法 本题属于探索性题型,是高考试题的热点题型 在探讨第2问的解法时,采取优化结论的策略,并灵活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即对双参数k ,c 轮流分类讨论,从而获得答案 解 (1)由S n =4(1–n 21),得221)2 11(411+=-=++n n n S S ,(n ∈N *) (2)要使21>--+c S c S k k ,只要0)223(<---k k S c S c 因为4)211(4<-=k k S 所以0212)223(>-=--k k k S S S ,(k ∈N *)故只要23S k –2<c <S k ,(k ∈N *) 因为S k +1>S k ,(k ∈N *) ① 所以23S k –2≥2 3S 1–2=1 又S k <4,故要使①成立,c 只能取2或3 当c =2时,因为S 1=2,所以当k =1时,c <S k 不成立,从而①不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1)

第1页 共64页 高考数学总复习教案 第一章-集合 考试内容: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考试要求: (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01. 集合与简易逻辑 知识要点 一、知识结构: 本章知识主要分为集合、简单不等式的解法(集合化简)、简易逻辑三部分: 二、知识回顾: (一) 集合 1. 基本概念:集合、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全集;符号的使用. 2. 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形表示法. 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的性质: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 A ?;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φ;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如果B A ?,同时A B ?,那么A = B. 如果C A C B B A ???,那么,. [注]:①Z = {整数}(√) Z ={全体整数} (×) ②已知集合S 中A 的补集是一个有限集,则集合A 也是有限集.(×)(例:S=N ; A=+N ,则C s A= {0}) ③ 空集的补集是全集. ④若集合A =集合B ,则C B A = ?, C A B = ? C S (C A B )= D ( 注 :C A B = ?). 3. ①{(x ,y )|xy =0,x ∈R ,y ∈R }坐标轴上的点集. ②{(x ,y )|xy <0,x ∈R ,y ∈R }二、四象限的点集. ③{(x ,y )|xy >0,x ∈R ,y ∈R } 一、三象限的点集.

高中数学《指数函数(一)》优质课比赛教案设计

指数函数(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能自觉、灵活地应用其性质(单调性、底数变化图像的变化规律、中介值)比较大小。 过程与方法: (1). 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 观察、猜想、归纳、概括的能力。 (2). 从数和形两方面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分 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直 观、严谨的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 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激 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 趣。 (2). 让学生在数形结合中感悟数学的统一美、和谐美,进一步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底数a对图像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概念引入: 1. 某种细胞分裂时,由一个分裂成两个,两个分裂成四个,四个分裂成八个,以此类推,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 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2.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它物质,每经过一年剩余质量约是原来的12 ,设该物质的初始质量为1,经过x 年后的剩余质量为y ,你能写出,x y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1. 2()x y x N +=∈ 2. 1()()2x y x N +=∈ 上述两个函数都是正整数指数函数,但在实际问题中指数不一定都是正整数,比如在实例(2)中,我们除了关心1年、2年、3年后该物质的剩余量外,还想知道3个月、一年半后该物质的剩余量,这就需要对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定义域进行扩充,结合指数概念的的扩充,我们也可以将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扩充至全体实数,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新的函数——指数函数。 一般地,函数(01x y a a a =>≠且)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 R ∈。 结合指数的运算,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规定01a a >≠且,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你能举出指数函数的例子吗? 练习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1)3x y -= (2)2y x = (3)23x y += (4)(2)x y =-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设计汇编(上册)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上部)

目 录 1、集合与函数概念实习作业…………………………………… 2、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3、对数的概念………………………………………………… 4、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5、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6、函数图象及其应用…………………………………… 7、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8、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9、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0、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1、循环结构 …………………………………………………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1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4、函数sin()y A x ω?=+的图象………………………… 15、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 1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1)……………… 1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2)…………………… 18、正弦定理(1)…………………………………………………… 19、正弦定理(2)…………………………………………………… 20、正弦定理(3)……………………………………………………

21、余弦定理………………………………………………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5、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6、拋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7、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天印中学2010届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主备人:李松 2009-12-1立体几何2) 课题:线面平行与面面平行(B 级) 【教学目标】 1. 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解决有关问题; 2. 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解决有关问题。 〖走进课本〗——知识整理 1.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 ; ; 三种 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用符号表示为 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用符号表示为 4.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有符号表示为 5.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有符号表示为 〖基础训练〗——提神醒脑 1.直线a ⊥平面α,直线α||b ,则a 与b 的关系是( ) A.b a || B. b a ⊥ C. b a ,一定异面 D. b a ,一定相交 2.如果直线a 平行于平面α,则( ) A.平面α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 平行; B. 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与a 平行; C. 平面α内不存在与a 垂直的直线; D. 平面α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 垂直; 3.若直线a 与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平行,则a 与α的位置关系是( ) A.α||a B. α?a C.α||a 或α?a D. α?a 4.已知直线b a ,和平面α,那么b a ||的一个必要不充分的条件是( ) A.α||a ,α||b B. α⊥a ,α⊥b C. α?b 且α||a D. b a ,与α成等角 5.以下六个命题: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①两个平面分别与第三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两条交线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②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③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④一个平面内的两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⑤与同一条直线成等角的两个平面平行; ⑥一个平面上不共线三点到另一平面的距离相等,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 函数的奇偶性教案 文

函数的奇偶性 一、知识梳理:(阅读教材必修1第33页—第36页) 1、 函数的奇偶性定义: 2、 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1) 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 确定与的关系; (3) 作出相应结论 3、 奇偶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3)为偶函数 (4)若奇函数的定义域包含0,则 (5)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研究函数的定义域,有时还要对函数式化简整理,但必须 注意使定义域不受影响; (6)牢记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有助于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7)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有时可以用定义的等价形式: 4、一些重要类型的奇偶函数 (1)、f(x)= (a>0,a) 为偶函数; f(x)= (a>0,a) 为奇函数; (2)、f(x)= (3)、f(x)= (4)、f(x)=x+ (5)、f(x)=g(|x|)为偶函数; 二、题型探究 [探究一]: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15年北京文科】下列函数中为偶函数的是( ) A .2sin y x x = B .2cos y x x = C .ln y x = D .2x y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偶函数的定义()()f x f x -=,A 选项为奇函数,B 选项为偶函数,C 选项定 义域为(0,)+∞不具有奇偶性,D 选项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故选B. 考点:函数的奇偶性. 2. 【15年广东文科】下列函数中,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的是( )

A .2sin y x x =+ B .2cos y x x =- C .122x x y =+ D .sin 2y x x =+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函数()2 sin f x x x =+的定义域为R ,关于原点对称,因为()11sin1f =+,()1sin1f x -=-,所以函数()2sin f x x x =+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函数 ()2cos f x x x =-的定义域为R ,关于原点对称,因为 ()()()()2 2cos cos f x x x x x f x -=---=-=,所以函数()2cos f x x x =-是偶函数;函数()122x x f x =+的定义域为R ,关于原点对称,因为()()112222x x x x f x f x ---=+=+=,所以函数()122 x x f x =+是偶函数;函数()sin 2f x x x =+的定义域为R ,关于原点对称,因为 ()()()sin 2sin 2f x x x x x f x -=-+-=--=-,所以函数()sin 2f x x x =+是奇函 数.故选A . 考点:函数的奇偶性. 3. 【15年福建文科】下列函数为奇函数的是( ) A .y x = B .x y e = C .cos y x = D .x x y e e -=-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函数y x = 和x y e =是非奇非偶函数; cos y x =是偶函数;x x y e e -=-是奇 函数,故选D . 考点:函数的奇偶性. [探究二]:应用函数的奇偶性解题 例3、【2014高考湖南卷改编】 已知)(),(x g x f 分别是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和奇函数,且1)()(23++=-x x x g x f ,则=+)1()1(g f ( ) A. 3- B. 1- C. 1 D. 3

2019-2020最新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第1讲集合教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最新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第1讲集合教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课标要 求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命题走 向 有关集合的高考试题,考查重点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近年试题加强了对集合的计算化简的考查,并向无限集发展,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利用几何的直观性,注意运用Venn图解题方法的训练,注意利用特殊值法解题,加强集合表示方法的转换和化简的训练。考试形式多以一道选择题为主,分值5分。 预测2017年高考将继续体现本章知识的工具作用,多以小题形式出现,也会渗透在解答题的表达之中,相对独立。具体题型估计为: (1)题型是1个选择题或1个填空题; (2)热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运算和工具作用。 教 学 准 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要点精讲: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成为集合。 (1)集合中的对象称元素,若a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 a∈;若b不是集 合A的元素,记作A b?; (2)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满足:确定性、互异性与无序性; 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 立; 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无序性:集合中不同的元素之间没有地位差异,集合不同于元素的排列顺序无关; (3)表示一个集合可用列举法、描述法或图示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 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注意: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 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 ;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2.集合的包含关系: (1)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称A是B的子集(或 有的学 生对整 数包括 哪些数 还不太 清楚, 后面还 要通过 具体题 目增强 认识。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 课型: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课 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苏教版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高中数学新教材“圆的方程”的综合课. 2、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它是高考中的热点内容之一. 3、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平面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它既复习了前面刚学过的直线与圆的方程,又为今后学习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奠定基础.它虽然是解析几何中较为简单的内容,但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 2、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显示了事物从静态到动态的运动过程,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几何画板可以很好地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较为复杂的问题明了化.教案的简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课、扬州市优秀公开课,并获一等奖. 关键字:位置关系、广义几何法、狭义几何法、代数法. 参赛者简介:扬州市特级教师,扬州市学科带头人,扬州市优秀班主任,高邮市中青年专家,高邮市劳动模范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代数法和几何法解决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差异,明确几何法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中的地位,并能应用几何法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转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计算、总结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重点:几何法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中的应用.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导数(1)教案文

导数(1) 一、 知识梳理:(阅读选修教材2-2第18页—第22页) 1、 导数及有关概念: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设函数)(x f y =在0x x =处附近有定义,当自变量在0x x =处有增量x ?时,则函数()y f x =相应地有增量)()(00x f x x f y -?+=?,如果0→?x 时,y ?与x ?的比x y ??(也叫函数的平均变化率)有极限即x y ??无限趋近于某个常数,我们把这个极限值叫做函数)(x f y =在0x x →处的导数,记作0x x y =',即0000()()()lim x f x x f x f x x ?→+?-'=? 在定义式中,设x x x ?+=0,则0x x x -=?,当x ?趋近于0时,x 趋近于0x ,因此,导数的定义式可写成 000000 ()()()()()lim lim x o x x f x x f x f x f x f x x x x ?→→+?--'==?-. 2.导数的几何意义: 导数0000()()()lim x f x x f x f x x ?→+?-'=?是函数)(x f y =在点0x 的处瞬时变化率,它反映的函数)(x f y =在点0x 处变化.. 的快慢程度. 它的几何意义是曲线)(x f y =上点()(,00x f x )处的切线的斜率. 即0()k f x =', 要注意“过点A 的曲线的切线方程”与“在点A 处的切线方程”是不尽相同的,后者A 必为切点,前者未必是切点. 因此,如果)(x f y =在点0x 可导,则曲线)(x f y =在点()(,00x f x )处的切

高三数学课题:数学归纳法(公开课讲解)

课题:数学归纳法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2.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数学归纳法的学习,体会用不完全归纳法发现规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时,“归纳奠基”与“归纳递推”两个步骤缺一不可,而关键的第二步,其本质是证明一个递推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归纳法是用有限步骤解决无限问题的重要方法,提高归纳、猜想、证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难点:是对数学归纳法的原理的了解,关键是弄清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P 71中的例1.在数列{a n }中,a 1=1,a n+1= n n a a +1(n ∈N+),先计算a 2,a 3,a 4的值,再推测通项an 的公式. 生:a 2=21,a 3=31,a 4=41.由此得到:a n =n 1(n ∈N +). 问题2:通过计算下面式子,你能猜出()()121531--++-+-n n 的结果吗?证明你的结论? ________97531________ 7531_______531_______ 31=-+-+-=+-+-=-+-=+- 生:上面四个式子的结果分别是:2,-3,4,-5,因此猜想: ()()()n n n n 1121531-=--++-+- (*) 怎样证明它呢? 问题3:我们先从多米诺骨牌游戏说起,这是一种码放骨牌的游戏,码放时保证任意相邻的两块骨牌,若前一块骨牌倒下,则一定导致后一块骨牌也倒下。只要推倒第一块骨牌,由于第一块骨牌倒下,就可导致第二块骨牌倒下;而第二块骨牌倒下,就可以导至第三块骨牌倒下……最后,不论有多少块,都能全部倒下。 (二)、研探新知 原理分析:问题3:可以看出,使所有骨牌都倒下的条件有两个: (1) 第一块骨牌倒下; (2) 任意相邻的两块骨牌,前一块倒下.一定导致后一块倒下。 可以看出,条件(2)事实上给出了一个递推关系:当第k 块倒下时,相邻的第k+1块也倒下。这样只要第1块骨牌倒下,其他所有的骨牌就能够相继倒下。事实上,无论有多少块骨牌,只要保证(1)

高中数学《函数的应用》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可编辑

《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B版)第三章第四节第一课时《函数的应用》. 函数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后进行的一次综合应用,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函数知识的理解,同时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经历由实际问题建立函数模型,再利用模型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体验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会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反思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适当的方案和函数模型解决问题.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研究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能利用函数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应用问题.他们初步掌握了图形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根据给定数据进行指定函数模型的拟合. 授课班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生已经对北京的交通情况作了初步的调查和数据整理,对问题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

识不强,数据处理能力不足,也缺乏利用数学模型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经验.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情境引入、初步探究、综合应用、总结提升四个环节,逐步将研究引向深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为了突破难点,落实重点,我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学生使用图形计算器辅助学习,避免繁琐的计算,为从多角度,多层次研究问题提供了支持.其次,以北京的热点问题——交通问题作为研究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将资料的采集和整理工作交给学生课前完成,让学生提前熟悉问题背景,降低探究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的效果评价以当堂反馈为主,教师通过巡视、提问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讨论,上台展示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效果,发现认知障碍,以便得到及时的引导、分析和纠正.教师还将通过开放式作业进一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对学生之前的调查作简单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函数的应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做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准备,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 (2)ppt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共同梳理解题过程,并进行题后反思.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优质教案7:2.1 函数及其表示教学设计

2.1 函数及其表示 一.课标要求 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4.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5.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二.命题走向 函数是整个高中数学的重点,其中函数思想是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函数问题在历年的高考中都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从近几年来看,对本部分内容的考察形势稳中求变,向着更灵活的的方向发展,对于函数的概念及表示多以下面的形式出现:通过具体问题(几何问题、实际应用题)找出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再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进而研究函数性质,寻求问题的结果。 高考对函数概念与表示考察是以选择或填空为主,以解答题形式出现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本节知识作为工具和其他知识结合起来命题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三.要点精讲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1)“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2)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1)解决一切函数问题必须认真确定该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定义域包含三种形式:

最新人教版高三数学(文)第一轮复习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公开课教学设计

函的单调性与最值 一、 知识梳:(阅读教材必修1第27页—第32页) 1.对于给定区间D 上的函)(x f ,对于D 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12,x x ,当12x x <时, 都有12()()f x f x <,那么就说)(x f 在区间D 上是增函; 当12x x <时,都有 12()()f x f x >, 则称)(x f 是区间D 上减函. 2.判断函单调性的常用方法: (1)定义法: (2)导法: (3)利用复合函的单调性; (4) 图象法. 3.设[]2121,,x x b a x x ≠∈?那么[]1212()()()0x x f x f x -->?[]b a x f x x x f x f ,)(0)()(2 121在?>--上是增函;[]1212()()()0x x f x f x --'x f ,则)(x f 为增函;如果0)(<'x f ,则)(x f 为减函. 5.如果)(x f 和)(x g 都是增(或减)函,则在公共定义域内是)()(x g x f +增(或减)函; )(x f 增)(x g 减,则)()(x g x f -是增函;)(x f 减)(x g 增,则差函)()(x g x f -是减函. 6.基本初等函的单调性 (1)一次函y kx b =+. 当0k >在(),-∞+∞上是增函;当0k <在(),-∞+∞上是减函 (2)二次函2(0)y ax bx c a =++≠. 当0a >在,2b a ??-∞- ???上是减函;在,2b a ??-+∞???? 上是增函; 当0a <在,2b a ??-∞- ???上是增函;在,2b a ??-+∞???? 上是减函; (3)反比例函(0)k y k x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