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潮

教育思潮
教育思潮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是现代世界教育思潮中最基本的和最具影响力的思潮,,勃兴于20

世纪60年代,同各国经济发展呈互动关系,在各国新的教育思潮不断涌现的今天,仍然保持者强劲的力量。

2、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是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 它的产生有赖于悠久的文化基

础、渴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国际竞争的政治基础。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技重要性的广泛宣传, 以及学校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研究方法上的科技取向。

3、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的教

育理论思潮。这是一种在西方具有极大影响的教育理论思潮。

4、终身教育(学习)思潮:终身教育: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总和。它包括一切教育活动、

一切教育机会和一切教育方面,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教育和个人以及社会整个教育的统一综合。终身学习: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5、全民教育思潮:全民教育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

6、进步教育思潮:进步教育是用来表示1910一1950年之间美国学校中所发生变化的一个

名词。是以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为基础,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主张在课程、内容、方法及师生关系上进行教育改革的一种教育派别的思想。

7、结构主义教育思潮:是把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的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认知能力、

教学过程和学科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中,提出了以学习知识结构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8、教育思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相同的理论旨趣与价值观、并对教育实践

产生重大而广泛影响的教育思想潮流。是关于教育的一种观念形态、抽象理论,是对历史和现实社会中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观反映。

二、填空

1.里根总统时期推出的《美国2061计划》:它是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制定的,全称为《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其主旨是普遍提高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科学、技术等核心课程的教育质量。其期限是从1985年至2061年。《2061计划总报告》,发表了五门课程的基本内容。这五门课程是:《生物学和保健科学》、《数学》、《自然科学、信息科学和工程学》、《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技术》。选择科学、数学和技术之共同核心内容的标准:首先考虑的是那些对科学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是对现在和数十年后仍应懂得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内容,尤其是那些为人生建造知识大厦之永久基础的种种概念。其次还应遵循如下一些标准:知识的适用性;知识的内在价值;知识的哲学价值;知识有助于树立社会责任感;知识有助于丰富童年时代。构建的新的课程模式不同于传统之处表现:第一,课程综合化。第二、强调学习概念和思维技能上。第三,人文与科技的交叉融合。

;2.学习化社会源于美国教育思想家哈钦斯的《学习化社会论》,1968年,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全面揭示了学习化社会的理念。学习化社会的建立应该具备六项基本条件,即“学习的个人、学习的家庭、学习的组织、学习的社区、学习的政府和学习的网络。

3、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思潮最早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导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形成。

4、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专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提出“将教育看作是真正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活动。”

5、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的发表,标志终身教育的真正概念化和体系化。

6、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构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第一块基石,60年代和70年代是西方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核心观点和最具代表性的理论。

7、宗滴恩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全民教育行动计划在全球正式启动。提出《全民教育全球监测计划》

82000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世界教育论坛”,全面评估“全民教育十年”计划的完成情况并通过《达喀尔行动纲领》,重新确定了2015年前世界全民教育行动的六项目标。

9、E-9会议”的全称是“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部长级会议”。会议期间发表了《德里宣言》

10、教育科技取向思潮的当代潮源及基本观点:一是未来主义学派;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1、未来主义学派的科技统治论与教育的科技取向:技术决定论;科技统治论;技术构想制与国家官僚制相结合的体制。精英技治论;“权威技治论”。“民主技治论”。

12、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四大文明古国,特别是古希腊和中国(十六世纪以前)→意大利(1540—1620年)→英国(1660—1750年)→法国(1760—1840年)→德国(1840—1910年)→美国(1920年至今)。

三、解答题

1、科技取向思潮的产生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 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教育思潮是社会文化意识的表现,也是社会的产物, 一定的教育思潮, 是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础条件上, 由人们的需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

1、科技取向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Sts 课程;科技教育,首先是传授科技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思维训练、实践技能培养等。教学方法:发现法;创造性探讨法(发问--思考—探讨—创造);实验法;模拟创造法

1、终身教育思潮形成的背景

1.适应国际间的协作

2.适应民主化进程

3.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

4.社会生活文化化

5.人类寿命延长,休闲时间增加

2、终身教育思潮的基本理论观点

1.改造以学校为主和为终结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2.改造社会,使整个社会学习化

3.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重新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

4.重视人的自主“学习权”,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3、教育思潮的特点

1、有共同或相近的理论主题,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

2、对具体的教育观点、学说甚至流派发挥着带动作用,对教育实践呈现着理论导向作用。

3、表现为一些宏观的、动态的、集中的思想倾向,蕴含着某种哲学基础、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方法论意义。

4、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学说的演化,成为某一阶段教育观念发展潮流的标志。

4、教育的经济主义思潮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方面

1、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的认识

2、教育的经济性质的认识

5、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概念,它是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最早应用,进而由沃尔茨首先给予理论阐述而获得特定含义的。人力资本包括量与质两个方面:量的方面指一个社会中从事苟用工作的人数及百分比、劳动时间,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社会人力资本的多少;

质的方面指人的技艺、知识、熟练程度与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人从事生产性工作能力的东西。在这些方面,每个劳动者也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个劳动者在受到一定教育和训练前后,他的劳动的质量或工作能力技艺水平和熟练程度,也是有差别的。(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的评论)高度重视人的能力、智力和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断言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能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收益,揭示了国民收入增长高于国民资源增长的根源。在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认识上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经济的某些客观规律,为教育经济主义思潮的兴起提供了理论武器,也促进了60年代教育投资热的兴起。

6、陶布曼的筛选理论

陶布曼认为,人力投资对收入分配有一定的影响,但绝不能对此估计过高;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主要来自教育以外的其他各种原因。提出的“作为筛选工具的美国高等教育”的观点,形成了视教育水平为信息的“筛选假设型论”。

该理论假设教育是一个“筛选装置”,不同的学历为雇主识别求职者的能力提供“信号”,雇主便从中选聘有适当能力的求职者。

7、筛选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异同

1、都认为求职者的教育水平与工资高低成正比。

2、筛选理论是从分析雇主及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得到的信息问题中,把教育作为“筛选装置”来说明教育水平和工资关系的,两者的不同在于:a、人力资本的观点是“教育——劳动生产率——工资”,认为提高受教育程度就会提高一个人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得到较高的工资,二筛选理论的观点则是“教育——筛选——工资”,为教育只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并没有改变一个人的生产率,它在水质上只是“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一种信号,因此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源于他在劳动力市场所起的筛选作用。

3、筛选理论就得出一个与人力资源理论原有观点不同的见解:如果雇主对雇员的学历要求超出岗位的需要,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一定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如果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结构没有改变,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不能促进社会的平等。反之,过分的依赖学历文凭作为选聘的依据,在没有适当的协调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将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严重地后果。

8、教育经济思潮的不足及负面效应

a、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首要的是继承和传送人类历史所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现代文化绝非仅仅是经济文化,即使是经济文化,其深层结构也是一种符合人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意识、心理和行为方式,他不是浅层的物质的或物欲的追求,否则,人类的价值体系将失去它赖以持续发展的内源性力量。教育必须为经济服务,它不仅能把自己局限在经济层面上去建构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文化,充其量只是一个方面而已。

b、不能搞“经济化教育’。在发展经济时,把教育作为其中一个要素,无疑是现代生产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这绝不等于现代教育是种经济化的教育,不能过于夸大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不能仅以经济需求规范教育的本质和发展。必须始终牢记,教育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一致,并不等于使教育经济化。C、单纯以经济为导向的社会发展战略、把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年收入,把增长和效率视为发展的唯一尺度,导致严重地恶果。人异化为工具、价值观极端功利化。以人为导向的发展、人精神的丰富、道德情操的允实、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进步与整个社会的协同化进步,应当成为社会包括教育的价值取向。

9、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健康的人”;(2)生长与发展是人的本能;(3)人具有主动地、创造性地作出选择的权利;(4)人的本性中情感体验是极为重要的内容

9、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产生的背景

1、技术主义使人被异化

2、现代工业文明造成的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

10、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1.人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手段或工具:传统教育把人当做灌输知识的口袋和道德驯化的工具。在教师的眼中只有知识、分数、成绩和排名,没有学生鲜活的生命和独特的个性。“真正把人当做人来对待的教育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教学任务压倒一切;教师处于强势和主导

2.教育要实现对人的充分尊重:学生应处于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中心;学生的生命、健康、尊严、人权应该得到切实的尊重。

3.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或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最高等级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4.教育要实现对人的充分信任:相信人的本性和潜能。

5.教学应是“非指导性”的: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假设是,学生乐于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学习的成功取决于师生坦率地共享某些观念和具有相互之间真诚交流思想的愿望。“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原则。首先是要建立无条件关怀的真诚人际关系。罗杰斯说:“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他还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具备三种品质:(1)真诚;(2)接受;(3)移情性理解。”

6、教师是“促进者”角色;7.学习是通过平等、自由的对话与协作来完成的;8、8.人本主义是人文主义的: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他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强调人的权利、人格的独立、个性的自由与解放.

9.人本主义是人道主义的: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世界观。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因此,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会一体”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这种知情融为一体的人,他称之为“完人”。

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只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在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知识。”可见,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结果,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内容。

10、全民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儿童保育和早期教育:入园率低;政府投入不足;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2、学前教育问题

11、进步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

经济改革的推动;政治运动的促进;科技发展的需要;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教育理论的不相适应

12、进步教育思潮的主要特点

在教育目的上:将儿童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主张儿童是教育的起点,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本能、需要和兴趣。教育应该是主动的、引导儿童生长的过程,坚持教育必须把儿童真正作为儿童,教育必须围绕着这样的儿童而建立起来。

在课程问题上:反对知行分离,主张“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认为应该以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并以此取代教授教材。批判这样一种传统观点:学习主要是接受知识,知识本身是由教师播种到学生头脑中的抽象的东西。它宣称,知识只是一种处理经验的工具,是应付连续不断的新情况的工具,这种新情况是生活的多变性导致的。如果知识要成为重

要的知识,我们就必须用它来做某件事。因此,必须积极、主动地获取。

在教育本质问题上:反对学校与社会脱离,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应该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难备。所有带理性的生活都是学习,因为它包括经验的解释与改造。因此,学校应该是儿童学会批判地和有理性生活的一个场所,学校应该把儿童置于适合他年龄的学习情境之中,置于他在成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境的学习环境之中。

13、进步教育思潮的影响及评价

(一)进步教育思潮的积极影响:其一,对于改革旧教育的形式主义倾向起到一定的作用。其二,提高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使人们认识到儿童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学习个体,而是积极能动的学习对象。其三,它推动了对儿童的研究,纠正了19世纪教育中忽视儿童个别差异的倾向。其四,活动、游戏、手工劳动等教育形式开始在小学教育中广泛采用。

(二)进步教育思潮的消极作用:例如教育中注意儿童兴趣,变成以儿童兴趣为中心;改革旧课程和空疏无用的教材,变成废除一切教材和取消各种教学;反对教师中心,变成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改革静听教学,增加活动内容,变成效任自流的放鸭式教学。诸如此类的极端作法,无疑大大地降低丁学校教育的质量,破坏了学校在传授人类文化知识经验方面应起的作用。

14、结构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内部原因

(一)课程结构和理论的不足(二)教育教学理论的心理学依据不足(三)难以维持平衡的二元教育思想

15、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特点

首先,把教育理论建立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认知结构发生和发展的理论上。其次,教育应探索、确定每个学科的基本结构和要素。再次,把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发展儿童的智力看成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第三大特征。

16、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及评价

(一)积极的方面:1.把认知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教育、教学的改革之中。2为教育科学中课程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既重要又富于建设性的贡献。3.为教学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4.对“迁移”理论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二)不足的方面:第一,以布鲁纳为领导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运动在课程编制上过分地强调了各学科知识的区别性,强调分化,忽略了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性与相互渗透性;第二,对于所谓“学科结构”的标准众说纷坛,难于统一;第三,结构主义教育运动提倡学习“学科结构”,过于理论化和理想化.脱离了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第四,布鲁纳倡导在教学中广泛运用的“发现法”也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和偏激性。

17、影响收入差别的因素

同社会阶层所受教育水平的差别;个人教育费用;利率

四、分析解决

1、该不该上大学?

父亲观点

“我不支持她读大学,其实是爱她的表现”,“捡垃圾都比读书强,我们门口捡垃圾的每年都能赚两三万,很多大学生出来都赚不到”

网友观点:

一万多名网友在参与大成网专题调查投票时,七成网友均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

55名热心市民则打进本报热线表示,不读大学肯定会遗憾,他们愿意资助玲玲读书。

社会化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教育的经济价值源于它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认知技能对经济的影响重要。教育为学生培养了生产结构所需要的种种非认知性的个性特征。教育的经济功能通过种种途径及手段是学生社会化,是不同的学生经教育培养形成经济结构所需要的种种个性特征。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建立在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基础上的,经济关系支配了教育,经济的演变带动了教育的演变,教育史被动的、不自主的,教育内部的组织及其特点,是反映经济的内部组织及其特点的;教育的不平等源于美国社会各阶级经济的不平等,而经济的不平等是不可能通过所无谓教育平等化而改变的。

劳动力市场理论:公人的工资主要并不是由他们的生产率决定的,而是由他们的一些主要观点,如教育、性别及种族等决定的,将劳动力市场分为头等劳动力市场和次等劳动力市场,头等工资待遇高、有保险及明显的晋升程序,次等则没有切工资待遇低,男性、白人及教育水平高的人进头等劳动力市场的比例高,女性、少数民族及教育水平低的人进次等的比例高。在头等劳动力市场,教育程度与工资成正比,二在次等,教育程度与工资没有显著关系。

教育市场论:1、教育市场论以社会构成部门的市场主导观,将教育自身视为一个市场,用市场概念来解析具有资源配置件质的社会现象。2、教育作为一个需要消耗稀缺性资源,并受着成本、价格等因素制约的劳动力生产活动,它由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同样明显的受着价值规律的支配。当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劳动力市场开放时,教育系统便受到巨大冲击。教育系统必须在劳动力的供求结构的总量上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才能获得自身发展得物质条件和提高系统地效率。二教育供求关系实现的必要环境——教育市场的完善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供求的均衡和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3、教育市场通过劳动力价格信号,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调节教育运行,教育供求总是基于成本和收益比较原则下做出的,教育需求是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如果没有一定的货币支付,那么人们对教育的渴望仅仅表现为一种欲望或需要,而不能产生实际的需求行为。4、教育的结构和功能是诱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由此而形成社会经济系统所制约的,教育从单一结构发展成为包括初等、中等、高等,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系统对各种教育的需求。

2、为教学献出生命的老师怎么没有迎来感激?教师冷观学生在课堂打架一人死亡

答案从上述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内容和观点中得

3、我国贫富差距

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城乡居民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是解决收入分配起点不公平的主要前提。

大量资料显示,由于受教育培训机会的不平等形成的不相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会直接导致个人的就业机会不平等和收入高低不平等。而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就业与谋取收入的能力越强;反之,受教育的程度越低,就业与谋取收入的能力就越弱

中国面临问题不是简单的需求不足

第一,中国目前竞争优势的确是在逐步衰减。

第二,从资源环境这一块来讲,目前经济增长很难持续这种资源消耗型产业继续扩张。第三,制度红利在逐渐消失。第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简单模仿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

第五,教育的积累优势在逐步丧失。

未来中国有大批的产业可以进行投资,发展的空间非常广阔,但是必须有这么几个前提:第一个前提就是说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努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社科院研究的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业劳动者构成中,初中和高中以下学历的占89%,大专生是8%不到,本科生和研究生是4%不到,员工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是在10.65年左右,基本上在初中文化水平。要实现

经济结构的转型,我首先是要实现劳动力素质的转型。我们教育的投入必须要加大,社科院的研究同时指出,职工受教育年限提高一年,劳动生产率会上升17%,如果企业职工全部由初中以下改为高中学历,劳动生产率会上升24%。如果中国要找到经济增长的出路,就必须把教育给抓上去,要切实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第二个前提要积极缩小贫困差距。中国的基尼系数是超过美国的,同时也超过日本、俄罗斯跟印度等国家。内需弄不上去的话,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国内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这就是温总理近期反复强调要缩小贫富差距,增加中产阶级的人口比例的内在逻辑。

第三,要积极调整资源价格,优化资源配制。

第四点,防止国企过度扩张,积极发展民企和中小企业。

第五点,要大力发展金融产品,对冲经济波动带来的投资风险。

《60后省部级领导干部成长升迁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俊生教授在21日召开的“2012中国领导人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的主题演讲。“政党成员明显高于非政党成员;高学历明显优于低学历,硕士、博士研究生优于本科和大专;交叉任职经历优于其他任职经历;祖籍华东地区的明显优于其他地区者。这四大因素影响着"60后"省部级领导干部升迁。”

“截止到2012年8月,“60后”省部级领导干部现在有161位。161位的学历情况非常确定,百分之百具有高等学历,这是按照最终学历做的统计,博士占第一位,45%,硕士占第二位,43%,本科11%,专科只有1人。

专业分布。从最终学历的统计来看,文科已经占到61%,理工科、农医占到39%,工程师治国的局面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来正在改变。在这61%,也就是70多位“60后”的100多位,文科里面按照现有的学位进行分布,第一大学位就是管理学,40%,第二大是经济学,然后是法学,然后是人文。可以看出来管理学和经济学学位的重要性。

(一)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其科技取向

1.第一回合:启动于1958年《国防教育法》。科南待的公共核心课程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论。

其基本主张是:所有学生都必修“公共核心课程”.包括数学、自然科学、英语、社会研究、美国历史;

尤其强调“新三艺”的意义,即把数学、科学、外语三门学科置于突出地位,以便培养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为美国经济和国防提供科技人才。

最新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宝塔区中石油小学龚增杰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针对小学科学课堂的种种现象,以及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三、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如下: ----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3)指导学生分

108种教育类期刊复合影响因子排名

108种教育类期刊复合影响因子排名 制表人:潘健 序号期刊名称收录情况出版周期 复合影 响因子 综合影 响因子 1远程教育杂志CSSCI 双月7.651 4.765 2开放教育研究CSSCI 双月 6.878 4.530 3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 双月 4.327 2.877 4中国电化教育CSSCI 月刊 3.438 2.254 5现代教育技术CSSCI 月刊 3.253 2.058 6电化教育研究CSSCI 月刊 2.749 1.868 7教育研究CSSCI 月刊 2.696 1.948 8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 双月 2.345 1.363 9中国远程教育CSSCI 月刊 2.335 1.625 10清华大学教育研究CSSCI 双月 2.231 1.759 11北京大学教育评论CSSCI 季刊 1.990 1.505 12高等教育研究CSSCI 月刊 1.798 1.391 1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CSSCI 双月 1.786 1.467 14中国高教研究CSSCI 月刊 1.730 1.372 15教师教育研究CSSCI 双月 1.716 0.966 16数学教育学报CSSCI 双月 1.653 0.600 17课程.教材.教法CSSCI 月刊 1.567 0.790 18现代远距离教育CSSCI 双月 1.510 1.185 19复旦教育论坛CSSCI 双月 1.385 1.010 20全球教育展望CSSCI 月刊 1.358 0.704 21中国大学教学CSSCI 月刊 1.221 1.074 22中国特殊教育CSSCI 月刊 1.213 0.680 23学位与研究生教育CSSCI 月刊 1.193 0.939 24高校教育管理CSSCI 双月 1.184 0.768 25教育发展研究CSSCI 月刊 1.179 0.797 26学前教育研究CSSCI 月刊 1.100 0.647 27教育学报CSSCI 双月 1.100 0.568 28思想教育研究CSSCI 月刊 1.093 0.600 29教育与经济CSSCI 双月 1.015 0.803 30现代大学教育CSSCI 双月 1.015 0.658 31中国高等教育CSSCI 半月0.990 0.815 32高教探索CSSCI 月刊0.980 0.725 33中国教育学刊CSSCI 月刊0.947 0.545 34教育科学CSSCI 双月0.914 0.536 35江苏高教CSSCI 双月0.906 0.668 36外国教育研究CSSCI 月刊0.900 0.402 37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CSSCI 季刊0.897 0.578 38现代教育管理CSSCI 月刊0.885 0.665 39思想理论教育导刊CSSCI 月刊0.882 0.442 40比较教育研究CSSCI 月刊0.856 0.519

科学教育思想

科学教育思想 摘要:蔡元培科学教育思想是在近代中国落后、西方列强入侵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蔡元培科学教育思想继承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反思了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独尊儒学的偏向,吸纳了卓著的康德哲学思想,融汇了近代德法诸国的科学文明,它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关键词:蔡元培;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山阴县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他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冯友兰说:“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的大教育家,这是人们所公认的,我在大字上加了一个最字,因为一直到现代我还没有看见第二个像蔡元培先生那样的大教育家”。1北京大学教授萧超然说:”如果中国古代最大的教育家是孔子的话,那么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就是蔡元培,蔡元培是继古代孔子之后独步于中国近现代文坛的教育巨匠”。2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恢弘浩淼,不啻于人类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宝库,而内容丰富、深蕴哲理的科学教育思想则是整个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奇珍,光芒万丈,辉映寰宇,泽被后世;似丰碑,立足近代,秉承古代,昭启现代。 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基于他本人的经历实践和探索思考,基于他所生活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环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源于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非常值得我们珍视和研究的。作为中国教育思想史乃至人类教育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有其自身复杂的背景和广泛的来源。拙文就此二端稍作探析,藉以祈教于方家,冀获引玉之功。 一、时代背景:近代中国的落后及世界列强的入侵

终身教育理念最早提出与自主学习

终身教育理念最早提出与自主学习保罗.郎格朗(Paul·Lengrand,1910— ),终身教育的理论家、实践家.1910年12月生于法国加来的康普兰.巴黎大学毕业,后来在大学任教授的同时活跃在法国成人教育领域,尤其协助创立了法国民众教育运动的团体“民众与文化”,并任会长.1948年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秘书处任职,并和德利翁(A·Deleon)一道从事于终身教育的组织工作.1965年发表个人研究成果,把终身教育上升到新的教育原理高度.其后,担任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计划科科长.1965年12月,在教科文组织“第三次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学术报告,这是在国际会议上讨论终身教育的开端.朗格让是最早提出终身教育概念的代表人物,长期以来通过个人的研究阐明了终身教育思想,并积极从事这一教育思想的宣传工作.由于教科文组织的积极倡导,终身教育理论,很快引起各国的重视,不久成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 为什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学习是一个人从小到老的重要过程,没有学习何为的发展?从一个人自身来说:学习可以使一个人进步,陶冶情操,提升个人分内在休养,可以提高人的自身的素质;从一个国家来说: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懂得如何的学习以及借鉴,那么带给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只有灾难.就像以前的中国,闭关锁国,不去学习西方,然而在唐朝我们是世界的领先者而后变成了落后者,四大发明产生于我国,但是西方人学习我们的理论基础上去超越与创新,因此,在当代学习是很重要的,学习没有年龄,只在于自己肯不肯学.只要一天不学习,就会一天赶不上时代的进程. 自主学习概念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现在我们提倡自主学习,是否就是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一概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只是要改变过去的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而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但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 编辑本段目标 自主学习对施教者提出的基本任务在现代学习社会,施教者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在校学习的学生来说,学校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和主渠道,教师和校长是最主要的施教者。自主学习要求施教者应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同时辅之以必要而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使儿童和青少年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形成了一部深厚的教育史。我国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近代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中国的教育步入近代化轨道;当今教育愈加完善,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展望中国教育前景,在社会的呼吁和教育学专家的努力下进行教育革新。高考制度亟待革新,学生学习需要民主自由,高校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 关键字: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现状弊端改革方向教育民主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学习制作工具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经验中产生了原始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成熟;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政治条件具备;文字不断产生,文化积累增加,文化条件形成。在这个背景下,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产生。 西周官学制度产生,国学和乡学作为两种主要的学校形式。当时以六艺为教育内容,《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当时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强调以礼治国。这些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的高度

重视和垄断,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封建官学教育在汉代正式确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太学确立,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以儒家“人学”为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教育思想,此后经过一代代儒学家的改造和发挥,融合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中国独特的教育学思想体系。提出以“修身为本”的主题思想,追求人格境界,即个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注重教导人自觉修养人格,强调理性自觉原则。采用以学习和修养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教事”至“穷理”安排合理的顺序,及师生共同研讨。 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在大一统制度的影响下,形成教育的国家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传统特色造成了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的权威主义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弊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和创造性。 近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变,先是从欧美输入,后又学习苏联。洋务教育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进程。“五四运动”后,在中共的领导下,教育开启新的历程,为革命培养了先进人才。在输入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后,我国教育界人士创编了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现了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他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

比较教育学__西南大学(18)--国际教育思潮试卷二

专题九 国际教育思潮试卷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10分) 1.学习化社会 2.全纳教育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简述终身教育的本质性特征是什么? 2.简述教育的民主化的内涵? 3.简述森隆夫关于终身教育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4.简述优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计50分) 1.论述保罗?朗格朗关于终身教育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2.论述全民教育的兴起与教育民主化思潮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学习化社会 学习化社会是在终身教育思潮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受终身教育影响而产生的。学习化社会从空间角度出发探讨教育,力图解决社会教育化的问题。 2.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遵循5条原则: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不同特性和差异;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应该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全纳学校是反对歧视,创建人人受欢迎的社区。 二、简答题 1.终身教育的本质性特征是什么? 终身教育概念具有两个本质性特征,一是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上的延展性;二是终身教育并非单一或纯粹的教育形态,它更多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是包含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2.教育的民主化的内涵? 教育对象必须是全民化的,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教育的民主化其实质上包含了两层含义,即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和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教育民主化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即每一个人的受教育机会平等。 3.森隆夫关于终身教育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森隆夫从更加系统的角度对终身教育进行了论述,他认为终身教育概念的建立应从制度、内容、方法三个方面加以考虑。第一,教育权的终身保障——教育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终结;第二,对现代学问的追求——终身教育提倡的学习内容应不以个人的职业或专业为限,广泛的教养教育、德育、体育以及一切现代学问等都应包括在必须学习之列;第三,不成为未来的文盲——现在世界上仍有近8亿文盲,但是未来关于文盲的概念将不再局限于不识字,而是在于你是否掌握了自我学习的方法。 4.优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全民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保人人都能学好,在读、写、算和基本生活技能方面都能达到一定的标准。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是有一个质量上的要求的并不是说只是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就可以了,人人还必须有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因为只有质量才能保证真正的发展。要使教育走向更加和谐的发展道路,必须在教育观念、教育资源、教育行为、教育目标上贯彻优质教育的理念,使优质充满教育的方方面面。这样的全民教育才是优质的,而这样的优质教育也才能是真正惠及全民的。

中国教育学刊,模板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教育学刊,模板 篇一:全国教育类总类核心期刊表 全国教育类总类核心期刊表 序号 期刊名称 1 教育研究 2教育评论3教育理论与实践4教育研究与实验5外国教育研究6 比较教育研究 7教育与经济 8外国教育资料 9 中国教育学刊 1 上海教育科研01 人民教育 11

教育科学 21 山东教育科研31 现代教育论丛 主办单位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会,福建省 教育学会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西省教育学会 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经济学会,华中师范大 学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 研究所 中国教育学会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教育部 辽宁师范大学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教 育学会 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通讯地址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100088) 福州市梦山巷27号(350001) 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 (030009) 武汉市武昌桂子山(430079)长春人民大街138号(130024)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 究所(100875) 武汉市武昌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 (430070)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200063) 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 (100816) 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200032)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 (100088) 辽宁省大连市黄河路850号(116029) 济南市历山路53号(250013) 广州市石牌华南师大教科所 (510631) 1 教育探索

516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街19号 (150080)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华东师范大学 (200062) g61学前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长沙市开福区荷花池11号长沙师范 学校(410005)北京市西城区东绒线胡同40号 2 学前教育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100031) 3 早期教育 江苏省教育委员会 南京市草场门石头城9号(210013)杭州市文二路西溪河下10-1号 4

终身教育(理论基础)

2.1终身教育提出背景 关于终身教育的思想,古今中外曾有不少思想家对此有过论述"如古希腊大家柏拉图认为,那些极有天赋的人,应受教育到35岁,然后再进行巧年的锻炼,才能成为最好的人才一-哲学王0"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指出,/人非生而知之0,而在于终身努力学习"他至晚年仍然勤奋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5易6,可以无大过焉0"/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者将至".,l62但是,终身教育被正式提出并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则是发生在上世纪的60!70年代"应该说,它的提出和发展有着深刻和复杂的历史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开始出现了新技术革命"80年代的电子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物工程!海洋工程!以及光纤通讯技术!激光技术!宇航空间技术等重大技术突破,标志着技术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5学会生存6一书指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技术革命所产生的后果相比拟"0首先是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每年全世界发表的科学论文约500万篇,平均每天发表包含新知识的论文达1.3万篇"登记的发明创造专利每年超过30万件,平均每天有800一900件的专利问世"/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01刀美国有关部门统计,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至少可用30碎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只能使用15~20年;到60年代中期,只能使用8一10年,个别领域则缩短到5年左右,而其它知识都老化!陈旧或无用了"[8]其次,科技革命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学科相互渗透性的特征"以前的技术革命一般是由某一领域!某一学科而引起的"但是,此时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无疑出现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环境!能源!材料!海洋工程!宇航空间等等,都是多学科研究成果的综合性运用"2.社会政治的变化二战以后,世界众多殖民地国家通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纷纷获得了民族独立"民族要独立生存,必先振兴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而这须要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培养自己的科技工作人员和建设人才"而科技与人才的解决关键在于发展教育"但旧的殖民主义教育体系,不仅无法解决这些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而且还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这些地区的人口素质偏差,数据显示:亚洲60年代的文盲率为55.2%,70年代为46.8%,非洲在这两个时期分别是81%和73.7%"所以只有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把教育发展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阶段,建立一个全新的教育体制,才可能实现民族的真正复兴"3.人口剧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一个相对较为平静时期"欧美及众多国家出于因战争因素造成的死亡人数的补偿性增长考虑,这些国家的自然人口迅速增加"如1950年全世界人口为25.2亿人,到1960年增加到302亿人,10年间净增约5亿人"到1970年,全球人口已达36.9亿人"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是这时期大多数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人口增长的后果之一就是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换言之,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产生必须接受教育才能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现实生存感"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医疗技术!条件的先进,人的寿命得到不断延长"人口的变化要求教育的数量!教育的性质!职能!作用等做出相应的改变"/如果我们接受了这样的原则,即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11 化本 1 班 李石磊 2011364142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 30 多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不 足。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 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现在,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 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b5E2RGbCAP NO1. 中国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中国已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教 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高等教育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精英式教育”发展成“大众式教 育”;p1EanqFDPw 2、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3、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速发展。 4、高等教育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5、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7、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8、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展开,成效显著。 NO2. 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 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从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 也不够协调。DXDiTa9E3d 2、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3、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 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则往往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RTCrpUDGiT 4、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 目前我国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较低的。目前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 盲还在我们国家,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5PCzVD7HxA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1/6

国际教育新理念

《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等)读后感 毕业十年了,十年来一直在从事教育工作。一项工作从事久了会觉得有些自己已经得心应手,在不断的实践中忽略了理论学习。 2010年的12月,参加了国培计划后,和省内各地的同行们相互交流,逐渐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一些缺失,回来后将所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取的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不久前阅读了一本关于教育理念方面的著作:《国际教育新理念》,这是由顾明远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孟繁华博士主编的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图书。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教与学的理念。 教育理念不是一个新的名词,每一位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时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和指导。但正如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一样,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总有差距。不管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都要通过教育实践落实到教育活动中去。很多教育理念在书本上看来是非常完美的,但操作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教育中,现实的教育资源缺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实际的教学条件限制了教学活动的进行,当然也限制了教育理念的贯彻。在阅读完《国际教育新理念》后,给我启发最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终生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心与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 ——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以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终身教育思潮很快就在全世界传播开来。 终身教育是指一生的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而且还包括职业教育,它是人的一生的事业。 对于教师来说,每位中、小学的教师都应该将终身教育运用到实际的教育和学习活动中去,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 如果教师的理念、知识无法得到更新,显然也无法培养出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人才! 对于学生来说,要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建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了解终身教育对我们不断学习、不段更新已有的知识技能有很大的鼓励作用,并且学习不仅局限于书本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学习。 教会孩子学习方法尤其重要,不仅能让他们学会某种知识,而且能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兴趣,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学习型社会。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学习型社会表现在强调了学习的终身性、学习的全民化、学习的主动性等方面。 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生学习。平等性主要体现为在学习型社会中,人要进行终生学习,必须具有民主、

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

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知。幼儿在有关科学领域的探究和学习,往往受到好奇心和兴趣的直接驱使,可以说好奇心和兴趣是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和学习的基本前提。针对幼儿这一特点,近年来,我们从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激发幼儿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入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学活动。 首先,我们要树立“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的观念。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例如,金秋时节,向日葵成熟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田间观察向日葵,让他们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盘总朝着太阳?”让幼儿讨论。教师引导幼儿对向日葵的果实进行观察,幼儿会发现原来向日葵的果实就是我们平时吃的瓜子,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想进一步了解向日葵的欲望。 其次,我们要有一颗细致观察的心,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春天来了,我便带孩子们去寻找春天,这时候,有几个孩子发现了蜗牛,他们高声地喊了起来:“我找到了蜗牛!我找到了蜗牛!”其他孩子立刻一窝蜂地围了过去,于是,我把蜗牛请到了班里,先请幼儿观察蜗牛的样子,并让幼儿说一说它的眼睛在哪里、嘴巴在哪里等等,然后建议把它养起来,紧接着又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蜗牛喜欢生活

在哪里?它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蜗牛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等等问题,先让幼儿自己观察、猜测,再让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然后带到幼儿园分享交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幼儿对蜗牛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最后,我们要迅速作出反应,调整教育策略。如夏天雨过天晴,有时小朋友会高兴地叫起来:“快看,天上有座彩色的桥。”按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课”才是学习的时间,以前教师会忽略幼儿偶发事件中提出的问题和想法,现在教师能及时抓住偶发性活动的契机,不嫌麻烦,立足幼儿的日常生活,重视随机引导,及时果断地处理偶发事件,告诉小朋友:“那不是桥,是彩虹。因为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组成的,太阳光照到这些水雾里,小水滴会把太阳光的七种颜色折射出来。”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40年代就说过:“大自然是知识的宝库,是活教材。”奥妙无穷的大自然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好场所。让幼儿亲临大自然,充分运用他们的感官,看看、闻闻、听听、摸摸,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知。 我们的幼儿园种了很多的花和树,我经常带幼儿到户外,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当幼儿投身于大自然怀抱观察和认识事物时,启发他们提出问题。秋去冬来时,我引导幼儿进行常青树与落叶树的比较观

C刊教育学期刊和C扩教育学期刊

C刊教育学期刊(37) 1.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2. 比较教育研究(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3. 电化教育研究(主办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 4. 复旦教育论坛(主办单位:复旦大学) 5.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6. 高等教育研究(主办单位: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 7. 高教探索(主办单位: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 8. 高校教育管理(主办单位:江苏大学) 9.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主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10.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主办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1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12. 江苏高教(主办单位: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13. 教师教育研究(主办单位: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14. 教育发展研究(主办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15. 教育科学(主办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16. 教育学报(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17. 教育研究(主办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18. 教育研究与实验(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19. 教育与经济(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20. 开放教育研究(主办单位: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上海电视大学)

21. 课程-教材-教法(主办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22.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主办单位:清华大学) 23. 全球教育展望(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24. 外国教育研究(主办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25. 现代大学教育(主办单位: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南大学) 26. 现代教育技术(主办单位:清华大学) 27. 现代远程教育(主办单位:四川广播大学) 28. 学前教育研究(主办单位: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长沙师范学校) 29.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办单位:国务院学委员会) 30. 研究生教育研究(主办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31. 远程教育杂志(主办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32. 中国电化教育(主办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 33. 中国高等教育(主办单位:中国教育报刊社) 34. 中国高教研究(主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35. 中国教育学刊(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 36. 中国特殊教育(主办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37. 中国远程教育(主办单位:国家开放大学)

终身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立法问题 1、终身教育立法的背景及必要性: 终身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体系,但终身教育整体的构建并非是一个自发、自然的过程1,它的建立,必须依靠需要政府的推动、社会的支持、社会大众的参与。自从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发表至今己有四十余年,报告中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在随后的许多年中,各个国家都纷纷促进自身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促进终身教育在本国生根发芽。纵观发达国家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历程,一般先从立法做起,把关于终身教育的建立和发展的目标、策略、具体要求等用法律条文形式固定下来,使其上升为国家意志,将终身教育的建立和发展纳入法制轨道并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法律条文中首次使用“终身教育”的术语就指出,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及“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教育法中与终身教育相关的条文集中在第11条、第19条 1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中译本)[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5.

和第41条,这些条文为地方关于终身教育立法的出现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4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五修四立”的立法规划,中便包括推动立法机关制定《终身教育法》的内容,2006年教育部己初步提出终身教育法草案,由教科文卫委员会推动终身教育的立法进程,但目前终身教育的立法迟迟没有进一步的动态,有关信息亦非常缺失,相关草案的内容亦未公开难以查询。因此,我国目前尚未拥有一部正式的关于终身教育的专门法律,故而,有关终身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没有立法保障就难以对其发展有推动力,目前往往相关措施也都只停留在政策层面。而发达国家之所以立法先行,通过确立相关法律来发展终身教育,主要是基于法律法规的规范性和强制性以及一系列的保障作用。尤其在我国这种终身教育的理念还远未普及,个人和社会对终身教育了解匮乏,没有主动参与终身教育和接受终身教育的意识和愿望下,这种约束和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也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和规范率先启动并建立起终身教育体系,社会和个人才能依据这项法律法规促进和发展终身教育。2因此,要加速普及终身教育理念,扩大终身教育社会参与,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终身教育的立法有必要走在各种措施还未实行的前面以保障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三、国外立法简要概述: 美国国会在1976年10月通过了议员蒙代尔递交的《蒙代尔议2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

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文件

中国教育学刊征稿函件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2010)征稿启事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最新精神,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水平,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举办“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论坛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和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平台。本论坛在原来成功举办八届的基础上,继续面向教育系统工作者特别是广大教师征稿。具体事项如下: 一、征稿对象 各级教育行政科研部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广大教师。 二、征稿内容 征稿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是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二是教育行政管理与教育教学管理;三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四是教材教法研究与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五是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以上范围仅供参考,来稿可自行确定选题和内容。 三、征稿说明 1.征稿时间:从2010年3月1日起到5月31日止。 2.稿件要求:稿件限5000字以内,可以是公开发表过的,也可以是新撰写的;稿件一律打印(网上投稿除外),自留底稿;稿件末尾注明作者详细通讯地址、邮编、工作 单位、联系电话等。 四、评奖与发表 1、活动将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颁发获奖证书。 2、获奖稿件征得作者同意后入选《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该书作为国家级 出版物,是各类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参考文献,也是单位学术科研成 果和个人晋级晋职的重要依据。获奖作品也将被推荐发表在教育权威杂志《中国教 育学刊》(标准刊号ISSN 1002-4808,CN 11-2606/G4)上。 五、组稿编委 本活动欢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负责人和学校管理工作者担任组稿编委,优秀者将获得组织奖。 (本论坛具体情况可参见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7114293913.html,和本论坛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7114293913.html,) 来稿请寄:北京100085信箱45分箱组委会收邮编:100085 联系人:王老师万老师 电话:(010)82751502 82751503(组委会) (010)64845199(学刊社) 投稿邮箱:jiaoyulunwen@https://www.360docs.net/doc/7114293913.html, 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 《中国教育学刊》社组委会

终身教育的意义

终身教育的历史意义 1.终身教育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2.终身教育促进了个人的发展 3.终身教育在世界上已产生巨大影响 4.终身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一、终身教育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终身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终身教育对现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 ●终身教育对人类的文化生活不断完善 二、终身教育促进了人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有一个复杂、艰苦的过程,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有着积极、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终身教育适应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贯穿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更好地促进入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终身教育在世界上已产生的巨大影响 终身教育思潮作为一种最有影响的国际教育思潮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超越国界,席卷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接受了终身教育思想,并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或“总政策”。 四、终身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我国首先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在一些大城市实际已经实现12年教育和高等教育,形成从学前教育到老年大学教育等比较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并举,而且有的教育之间相互连通的繁荣局面。并围绕人的一生需要面向社区做到“全程、全员、全方位”满足各类人的学习需要。 终身教育的反思: ●终身教育对近代公共教育的改良 ●终身教育是福利国家的教育设想 ●终身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有机体 终身教育思潮展望 终身教育思潮成为势不可挡的国际教育思潮,已经席卷全球。不同学派的教育家都把它作为“现代教育学的重要主题”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许多国家正在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把终身教育当作教育改革的“总政策”.

浅谈小学生科学教育方法

浅谈小学科学教育方法 科学教育,是一种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为手段,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进行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和科学技术应用的教育。如何教授好小学的科学,这是很多老师想要知道的,本文从教师的教授方法和校内外资源在科学中的应用两个方面来介绍小学科学教育的方法,以此帮助老师们在科学教育中找对教育方法和方向。此外也让老师们更进一步的认识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这是每一个任课教师思考的问题。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

一、创设问题,广泛阅读 人的创造始于问题,创造意识,创新精神起源于问题意识。传统教育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问题的需要在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中被扼杀、泯灭。学生探究问题需要得到满足必须具有特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教育方法。教师们要实施“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广泛阅读的策略”。教师不断地提出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科学的动机,激发起旺盛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广泛地阅读。广泛阅读是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基础。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过实践锻炼,每位学生都能掌握速读的技巧,知晓自己每分钟默读速度,学会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形式增大信息量。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拓宽了阅读的范围。广泛的阅读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采用自制资料卡片的方法学会搜集、筛选、储存和有效运用资料信息。学生在这种自主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能力,同时也掌握了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等从事研究的方法。 二、引导兴趣,主动参与 科学教育实效性大小的决定因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和 参与的程度,即内驱力强还是弱,“兴趣是形成内驱力的主因”依据这个规律,教师们可以采用寻找身边的典型,介绍同龄少年科学迷的事例,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观看科技影视,阅读科技书刊及会见科技工作者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情趣,并引

教育学学科

提高认识、创新机制,努力促进教育学学科建设上台阶 一、教育学学科的基本情况 我院教育学原理学科、应用心理学学科分别于2008年被学校立项为重点扶持学科进行建设,学科带头人分别是彭寿清教授和廖全明教授,每年分别投入建设经费3万元。从2009年6月开始进行教育学重点学科申报前期工作,2010年6月被长江师范学院评为立项建设学科,学科下设课程与教学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教师教育4个学科方向,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4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教育和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二、学科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 (一)在研究探索中逐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方向主要围绕课程教学模式、英语教学论、学生学习态度等具体研究方向展开。包括3项市级教改课题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教师科学文化素养》(于海洪主编)、《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王道福主编)2部教材与专著,在《教育评论》等刊物上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包括主持市教委教改课题“高师公共心理学实用性与活动性教学模式研究”、“教师教育类专业科学素养系列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于海洪)、“审美化英语教学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邱德雄)等3项教改课题(10年新项目),校级教改课题“高校通选教育学课程:基于学生的教学研究”(杨晓峰)、“师范生礼仪教育研究”(吴春玲)、“我校师范生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学习与语言使用的影响”(刘湘涛)等3项目(10年新项目)紧紧围绕高校公共基础课以及公共选修课教学进行研究;产生了《教师科学文化素养》(于海洪主编)、《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王道福主编)2部教材与专著;在《教育评论》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篇。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方向主要形成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德育等3个方向,近1年来产生了1项教育部项目、3个校级科研项目,发表了11篇论文,其中核心期刊有4篇。成果包括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廖全明)、校级项目“价值多元化时代中小学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刘国华)、“大学生择业效能/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刘永贤)、“校园心理剧在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周静)等3个;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国学校卫生》等刊物发表论文11篇,题目如《4-5岁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及干预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量表的编制》、《建立中国本土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方法体系的对策》等,内容与学科方向紧密相关。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学科方向,主要围绕民族地区教育改革、教师队伍改革、农村学校布局3个方向展开,包括1项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的春晖计划项目、2项市级科研项目,在《中国教育学刊》发表了相应代表性成果。成果包括:彭寿清主持的社科基金项目“教育公平与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已顺利结题,这是本方向在本年度与本月度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观念与教育环境互适性研究”(蔡其勇教授)、“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于海洪),校级课题“关于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态度的调查与分析—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贺芬);本方向产生的标志性论文成果是雷继红教授发表的《教育公平视野下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为例》(2010年第7期),还包括寿清教授在《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发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创建城乡师资多元互动的合作机制”等论文5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