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配套检测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

“。子曰:]注[子路问成人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

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注] 成人:全人,完美无缺的人。

分为四个等级。《论语》选读教材中提到的人物当中”贤者“第一则材料中孔子将(1) 于第一个等级。

属 和 (2)对照第二则材料中孔子对“成人”的理解,第一则材料中的“贤者”能不能被称为

“成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解析:(1)此题注重与教材的联系。“辟世”指逃避尘世而隐居。联系《论语》选读教

材中的人物不难找出代表人物,如长沮、桀溺等。

(2)第二则材料中孔子对“成人”提出了两个标准:①理想中的“成人”是有智慧、不

贪心、勇敢、才艺兼备而又具有礼乐修养的人。②现实中的“成人”是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遵守诺言的人。而第一则材料中的“贤者”消极避世,归隐山林,不能算作“成人”。

参考答案:(1)长沮 桀溺(或:接舆、荷蓧丈人、晨门、荷蒉者)

(2)不能。①在孔子看来,要成为“成人”,要么理智、寡欲、勇敢、有技艺、明礼乐;

要么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始终不忘初心。②而所谓的“贤者”,无论他处于四等中的哪一

等,都是“辟”字当头,他们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是却逃避社会责任,只顾洁身自好。

所以“贤者”是不能被称为“成人”的。

参考译文:

孔子说:“贤人逃避恶浊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等的躲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等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言语。”(《论语·宪问》)子路问什么人是完美无缺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样不贪心,

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来成就他的文采,也就可以称为完美无缺的人了。”又说:“现今的所谓完美无缺的人又哪里一定能如此呢?看见利益能想到是否合乎义,见到危难敢于献身,早已约定的事不忘记去做,也就可以算是完美无缺的人了。” (《论

语·宪问》)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

学也已。”

(《论语·学而》) 材料二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材料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1)出自材料一中的一个成语是。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孔子“好学”思想的理解。

答:

解析:(2)关于对孔子“好学”思想的理解,可从三则材料中总结概括。材料一阐述的是“好学”的实质: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见贤思齐,随时修正自己的缺点。材料二、三阐述的是修身与好学的关系,即先修身立德,再求学求知。尤其是对颜回“不迁怒,不贰过”的评价,是对颜回修养的高度赞扬。综上,可从两方面对三则材料进行概括总结。

参考答案:(1)食无求饱(或居无求安)

(2)孔子的“好学”是指治学者立志成为君子、谋求礼治仁政之道而表现出的对学问和德性的热爱和追求,其本质意义是指个体不断自我完善的修身之学。它以仁德为本,先修身立德,再求学求知。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到有德多才的人那里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材料二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不将自己的愤怒转加给别人,从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然而不幸短命去世了,如今再也没有这样的弟子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人。”

材料三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敬爱兄长;行为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中庸》)

(1)儒家所谓的“礼”是建立在的基础之上的,礼的作用是

(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并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答:

解析:(1)根据“唯仁者”,可以看出“礼”的基础;根据“礼之用,和为贵”,概括“礼”的作用。

(2)根据关键句“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可以概括出“中立不倚”。根据关键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以概括出“以‘和’为美”。根据关键句“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可以概括出“实行稳健主张”。

参考答案:(1)仁维护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保持社会的安定

(2)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主张中立不倚,行仁义之道,不能“知和而和”,即节制适度。②执两用中,实行稳健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全面考察,选取比较客观和稳妥的主张加以实行。③宽容包容,以“和”为美,既要互爱互信,互尊互谅,又要坚持原则,不能“同而不和”。

参考译文:

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治理国家,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他们大小事情都做得恰当。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论语·学而》) 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论语·子路》)

“舜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意。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中庸》)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论语·阳货》) 材料二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 材料三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四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

(1)根据材料,概括儒家对音乐的态度。

答:

(2)请你谈谈如何看待传统儒家思想对音乐的态度。

答:

解析:(1)由材料一可知,“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因此具有政治教化功能。材料二、三、四都强调了正统音乐的地位。

(2)解答此题,先要理解传统儒家思想对待音乐的态度,然后结合你的看法,谈传统儒家思想对音乐的态度。

参考答案:(1)①儒家认为音乐不仅是人们内心情感的真诚表达,更是一种教化,具有治理天下的政治功能。②儒家重视《雅》《颂》等正统音乐,而排斥“郑声”等通俗音乐。

(2)①儒家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有现实作用和积极意义。

②重视《雅》《颂》等正统音乐,排斥“郑声”,不利于艺术的繁荣和健康发展。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孔子说:“礼呀礼呀,难道说的只是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难道说的只是钟鼓之美的乐器吗?”

材料二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然后整理音乐,《雅》《颂》各自有了适当的安置。”

材料三古代《诗经》有三千多篇,等到孔子,删去其中重复的,选取其中有利于施行礼义的……三百零五篇孔子都弹弦歌唱了,用应合《韶》《武》《雅》《颂》的音律。礼乐从此以后得以传述,用来完善帝王之道,成为六艺。

材料四孔子说:“我厌恶紫色夺去了朱色的正位,厌恶郑国的音乐扰乱了雅乐。”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朱熹:“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朱熹《〈论语〉集注》) 子曰:“直哉史鱼①!邦有道,如矢②;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③!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注] ①史鱼,春秋末年卫国的大夫史鳅,字子鱼。②矢:箭。③蘧伯玉,春秋末年卫国大夫,为人有贤名。

(1)写出《论语》中与“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意思相同的一句话。

答:

(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析孔子认为蘧伯玉是君子的原因。

答:

解析:(1)根据所给的句子,本题应从两方面进行回答,一方面,有道则仕;另一方面,无道则藏之。

(2)首先要明确君子之道的三个方面,然后根据蘧伯玉的做法,分析其具备了君子中的哪个方面,所以符合孔子的君子形象。

参考答案:(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或: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2)①蘧伯玉能仕能藏,能进能退。②蘧伯玉达权知变,具备了君子“三达德”中的“智”的品格。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论语·宪问》) 朱熹说:“聪明的人,通达事理就顺畅没有停滞,就像水,所以君子喜欢水。”

(朱熹《〈论语〉集注》) 孔子说:“好一个刚直不屈的史鱼!政治清明像箭一样劲直,政治黑暗也像箭一样劲直。好一个君子蘧伯玉!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政治黑暗就可以把自己的本领收敛起来。”

(《论语·卫灵公》)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1)

出自上述材料中的两个成语是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原则?请指出并加以评析。

答:

参考答案:(1)举一反三不耻下问(2)①启发诱导原则。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当学生在思考问题的

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克服的时候,再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参考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去教他。”

(《论语·述而》)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是‘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能谦虚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所以给他‘文’的谥号。”(《论语·公冶长》)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②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

(1)《弟子规》中“首孝弟”是对《论语·学而》中章句的化用,请写出它的原句。

答:

(2)结合材料①②,试从不同角度阐释“仁”的具体内涵。

答:

解析:(1)本题需要考生理解、识记《论语》中一些经典语句,注意默写原句的时候,“弟”的写法,“弟”为“悌”的通假字。

(2)本题难度较大,在理解、掌握材料的同时,还需要考生对《论语》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从材料①“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可被称为“仁”“圣”可知,仁需要施恩(爱)于百姓,“能近取譬”则是在说求仁的方法,需要推己及人。从材料②“首孝弟”可知,孝悌是仁的基础、根本。“泛爱众,而亲仁”则解释仁需要“爱人”。再结合考生对《论语》“仁”的积累,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2)①仁之原则:忠恕,对人竭尽全力,仁爱宽厚。②仁之方法:能近取譬,推己及人。

③仁之根本:孝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④仁之核心:爱人。(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①子贡说:“假若有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了吗?”孔子说:“这哪里是致于仁呢?那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吧!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所谓仁,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要想自己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②《弟子规》所讲的都是孔子等圣人的训导。首先要讲孝悌,其次是谨慎诚信。要爱周围大众,亲近仁德贤人。尚有富余精力,就学习文化典籍。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①,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上》)

[注] ①(ní):牛车车辕与衡相连接的

木销子。(yuè):车辕前端与车横木衔接处的销钉。②斗筲(shāo)之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1)孔子认为士的标准分为三个层次,其后两个层次分别是、。

(2)三则材料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材料,简要说明你对儒家“信”的理解。

答:

解析:(1)结合材料二,子贡问怎样才可称之为“士”,根据孔子的回答,“宗族称孝

焉,乡党称弟焉”“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可得出答案。

(2)首先表明不矛盾的观点。(根据所学“管仲不合礼却被孔子称为仁者”“‘去食去兵,民无信不立’与‘富民’并不矛盾”分析)再根据材料找出“信”的内涵。由“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知“信”对人的重要性;“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可见这里孔子有微词;再结合孟子观点“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不难得出人要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否则就是不问是非固执己见的小人了。

参考答案:(1)有孝悌之行言必信,行必果

(2)不矛盾。“信”即守信,讲信用,“信”是儒家的核心观念之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儒家并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儒家认为人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否则就是不问是非固执己见的小人了。

参考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世,这就像牛车没

,马车没有

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

(《论语·为政》)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作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作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算得上士呢?”

(《论语·子路》)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孟子·离娄上》)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孔子认为,君子实践“义”的条件有:符合礼仪、、。

(2)孔子的“杀身成仁”应如何理解?与孟子的“舍生取义”有何关联?

答:

解析:(1)材料①中孔子阐述,实践“义”,要“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即要符合礼,要谦逊,要守信。

(2)解答此题,需要对原句进行简单的翻译和概括。孔子认为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很明显,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参考答案:(1)态度谦逊有诚信

(2)孔子用“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阐述了自己的理想和行为方式,那就是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而孟子“舍生取义”的主张,正是对孔子“杀身成仁”思想的进一步阐明。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根本,按照礼来实践它,用谦逊的态度谈论它,靠诚信来成全它。这才是君子啊!”

②孔子说:“志士仁人,绝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生命来成全仁道。”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 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墨子·耕柱》)

(1)根据材料,我们可以概括出孔子的义利观是;墨子的义利观是。

(2)在当今经济社会背景下,你怎么评价孔子、墨子的义利观?

答: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对中心意思的概括能力。解题时先找准关键词句“君子喻于义”“富而可求”“利民”“利人”“义,天下之良宝”,再联系孔子、墨子的语句进行分析提炼即可。

(2)孔子“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对于当代社会的借鉴作用就是守法致富,不要见义忘利,更不能违法牟利。墨子的观点是义利并举,首先让我们肯定“利人”是至善的标准,另一方面,仅仅利人是不够的,需要在义与利之间取得平衡,“义”是必要的手段。

答案:(1)孔子不反对富贵,但强调义的重要,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墨子以利人、利民为义,主张义与利统一,义利并举。

(2)孔子的义利观有现实意义:我们要守法致富,在义与利矛盾时要先义后利,重义轻利;防止见义忘利,违法牟取暴利。在今天,墨子的义利观有借鉴作用,既肯定“利人”为至善的标准,维护了道德原则的尊严;又把“义”看成是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不能简单地重义轻利,也不要极端追求功利。

参考译文:

君子懂得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小利。

(《论语·里仁》) 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顺从我的爱好。

(《论语·述而》) 良宝之所以贵重,是因为它们可以使人得到利益。现在用义在国家施政,人口必然增多,刑政必然得到治理,社稷必然安定。良宝之所以贵重,是因为它们能利人民,而义可以

使人民得利,所以说:义是天下的良宝。

(《墨子·耕柱》)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下》)

(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看,判断一个人品行高低乃至是否该杀的基本依据并不是他人的评价,而是。(不超过4个字)

(2)为什么孔子和孟子都强调“察”?怎样“察”?请根据材料回答。

答: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2、4两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必察焉”,以及材料二的“勿听”“然后察之”可以得出结论。

(2)注意审题,第一问从“察人”的原因入手,第二问从“察人”的做法入手,均要求结合材料回答。只要读懂材料,筛选相关信息,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1)客观事实

(2)原因:①我们判断一个人容易被表象所蒙蔽,也容易跟风评价。②我们评价他人往往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

做法: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②以他人的言行是否合乎义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既不亲近哪个,也不疏远哪个,而是和义在一起。”

孔子说:“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

子贡问道:“一乡的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

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不如一乡中的好人喜欢他,一乡中的坏人厌恶他。”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欢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材料二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然后考察他;发现他确实可杀,然后杀掉他。所以说,这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这样,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官。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韩非子·二柄》) 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不为指也。(公孙龙《指物论》)

(1) 一、三两则材料中提到的“名”分别是指和。

(2)分析一、二两则材料中孔子、韩非子对于言行问题的不同见解。

答:

解析:(1)根据句意,第一则材料中的“名”应作动词,译为“定名分、定名号”;第三则材料中的“名”应作名词,译为“名称”。

(2)解答本题,首先要整体理解两则材料的意思,再分别分析孔子、韩非子对于言行问题的认识:孔子侧重言语,强调言语要行得通;韩非子强调行动,主张言行一致。最后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1)确定名号名称

(2)孔子侧重言,强调言要行得通:认为不能马虎对待自己的言语,要能够说得清相应的名分,说出来还一定要行得通。韩非子侧重行,通过考察行是否和言统一来进行赏罚:认为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言论,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言论,就罚。

参考译文:

孔子说:“所以君子确定一个名号,一定有理由可以说出来,说出来的话一定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是从不马虎的。”(《论语·子路》)

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言论,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言论,就罚。(《韩非子·二柄》)

世界上之所以没有独立存在的物的属性,是因为物有各自的名称,而物的名称并不反映物的具体属性。(公孙龙《指物论》)

13.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②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③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第①则文字中的“忠”“恕”是什么意思?请简要说明。

答:

(2)孔子一方面强调仁者爱人,强调忠恕之道,一方面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要“以直报怨”,这是否自相矛盾?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解析:(1)尽己之力待人,曰忠;推己之心及人,曰恕。离开人事、人情而把孔子的道神秘化,形而上的,就不是孔子的道了。

(2)解答本题,需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孔子的思想分析。“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直”的解释偏向“是非曲直,理直气壮,耿直”,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孔子认为应该用正直来回报仇怨,是非恩怨要分明,孔子所说的仁爱宽容是有是非原则的。

参考答案:(1)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不矛盾。孔子认为仁者具有最高美德,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明辨善恶。孔子还认为应该用正直来回报仇怨,是非恩怨要分明,孔子所说的仁爱宽容是有是非原则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爱,不能正确地爱,等于不爱,或者实行了爱,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应该公正地对待怨,毫无原则的宽容,是纵容,反而会害了别人,这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贯穿着。”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子说:“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先生的学说,不过忠恕二字罢了。”

②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喜爱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厌恶某人。”

③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应该用正直来回报仇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②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

③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1)上述材料强调了儒家“中庸之道”中的内涵。(不得抄用原文,不超过5个字)

(2)孔子为什么对“乡愿”(即文中的“乡原”)深恶痛绝?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

解析:(1)上述材料强调了儒家“中庸之道”的内涵,结合“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等分析可知,强调的是准则、原则。

(2)这里涉及对“乡愿”概念的理解和他们对道德的负面影响。“乡愿”之人有一定的迷惑性,让人分辨不清是非,但最主要的还是对道德原则的损害。答这道题时需要认真审视。

参考答案:(1)讲究原则

(2)“乡愿”是指那些看似忠厚、中正,实际上却没有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乡愿没有原则,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似乎很有道德,实则似是而非,是伪君子,所以孔子对乡愿极为反感。如在生活中的好好先生,他们在生活矛盾中看似谁都不得罪,其实是无是非,少原则。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既不亲近哪个,也不疏远哪个,而是和义在一起。”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_经典阅读优秀版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阅读精选(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礼貌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四个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一样的历史时期 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一样。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 度---高深莫测。 文化纵览 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中国传统文化 1.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管子》 2.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3.法家(李悝,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弘扬传统文化

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弘扬传统文化 发表时间:2010-09-06T11:45:25.560Z 来源:《现代教育教研》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王元梅[导读] 我国的名著里,却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王元梅(民和县第二中学青海民和810800)前言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元素,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 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那么,怎么样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课堂上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作为古典文化的四大名者,一些初中生、高中生哪怕是大学生都很少有时间或特意安排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对小学生来讲可能有点过高要求了,但是四大名著作为注音版的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学生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现在不需要有过多的研究,只需博览,为中学、大学的精读打下一个基础。 现在许多学生对卡通漫画这类书籍比较感兴趣,在于它的简短幽默。但是在我国的名著里,却蕴涵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把对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的最好途径。 2.深入控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教版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比如《颐和园》使学生观赏到华夏文化的富丽堂皇;《黄河》、《三峡之秋》使学生领略旅游文化的旖旎风光;《清明上河图》、《拉萨古城》等课文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此外,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宽厚与仁慈。了解了《汉乐府》、《乡愁》等诗词文化及名人轶事,杜甫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强烈的爱国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让教师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1)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2)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3)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4)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境界;(5)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位作品文化的意蕴语文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反映领袖事迹的,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传统美德的,有反映革命传统的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等……这取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她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信息,泛着人文素彩的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 《新课标》强调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去体验文本,从而发现美和欣赏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 我在学校蹲点时,常跟踪高年级班级进行听课,高年级教材《景阳岗》一文讲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学完课文后,学生意犹未尽,结合学生特点,老师确定了“走进水浒”综合性学习系列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研究的主题,下面是一组选题:《水浒传》中人物外貌与性格的研究;《水浒传》中人物别名的来源;《水浒传》中武器与人物的关系;从歇后语看水浒故事……然后由个人或分小组研究讨论。有的阅读《水浒传》,有的欣赏《水浒传》的电视剧精彩片段,有的搜索有关《水浒传》的歇后语、人物称号,然后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水浒文化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建设先进文化的新时代,正处在热切呼吁人文精神的新时代,孔子的智慧,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人文素养的新时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让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让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

古诗词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古诗词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古诗词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成果展示报告 老师们: 大家好! 一、传统文化知多少 我们先来看一份关于民族文化的调查问卷。出示幻灯片。我们着重看第二题,这些题目,老师们是否能对答如流?可能有一些会感到模棱两可吧?我们从三到六年级中任意抽取了一部分学生进行了测试,从答题状况来看,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了解还是很不够的,比如说,我们的孩子会背李白、李商隐、杜甫、杜牧的诗句,却不知"大李杜"、"小李杜",也会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却不知"秦王汉武"、"唐宗宋祖"...... 我们的传统文化到底包含哪些呢?恐怕老师们也很难说全吧,请看。出示幻灯片相信老师们看了后,会和我一样发出由衷地赞叹: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呀! 二、课题背景、缘起 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我们认为古诗词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我们的文化母体,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她,就舍弃了我们的根。为什么我们现在有些孩子不知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却熟谙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不懂孔融让梨

的谦让、卧冰求鲤的孝道、悬梁刺股的勤奋,却有时会表现得那么自我呢?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他们从小缺乏中国最传统的美德教育。我们应当趁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们接触最具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的古诗词,而渐渐开启其智慧,培养其品德。 于是我们确定了这样一个课题--古诗词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与研究幻灯课题 三、释题 可能很多老师会对我们这个课题的题目本身存有疑义,其实我们自己也如此。我们看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哪怕像我们滨小如此大容量的古诗词诵读,大部分也只是重点关注了诗词的简单背诵,忽略了古诗的美文美味,美意美诵,也可以说浪费了其背后许多丰富的传统文化,无奈的是我们一直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题目能够简单明了地概括、传达我们的思考及所做的点滴工作。 四、具体操作: 我们的课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同时展开。 第一步,师资培训。我们课题组收集了百首经典古诗词,(出示幻灯 照片)让每一位教师从古诗的内容、年代、作者等方面进行赏析、分类,(出示幻灯照片)这样做,既是让教师对古诗词做一次系统地梳理,又便于今后教学中的灵活使用。 第二,为了让学生走近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组织学生查找、搜集、整理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并相应举行了传统文化小报设计比赛、板报展示活动等。幻灯出示照片

诵读优秀经典 传承传统文化

诵读优秀经典传承传统文化为进一步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蓟县第七小学在师生中持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 为配合活动的开展,结合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学校在楼道的墙壁上专门开辟了“国学文化”版块。一个个《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小故事娓娓道来、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每一块墙壁都在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经典的书香。诵读经典已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师生的生活状态,他们在亲近经典,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品味着祖国灿烂文化的芳香。 二、重视校本教材的研发和使用。 我校历来重视以国学文化为依托,研发校本教材工作,学校组织部分语文骨干教师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成功编写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弟子规》《阅读积累》《经典阅读》并在全校推广使用。学校把这些校本课程列入教学计划,1-2年级每周两课时,3-6年级每周一课时。并把《弟子规》作为我校各年级必背教材,纳入语文课程之中,由语文教师负责诵读、讲解。 三、以科研课题研究带动“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我校在几年的“经典诵读”活动中,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构建起以:“早识字;多阅读;勤积累;会学法;善学习”为主要内容的读书模式,特别是在组织学生阅读活动中,归纳提炼出:“故事引领激发阅读;教师引领体验阅读;模仿引领感受阅读;方法引领快速阅读;内容引领健康阅读”的指导学生阅读活动的策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发展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我校开展的普及阅读活动已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注意。 我校以重点课题:“早识字-多阅读-勤积累-会写作”与中国教师报的“随笔化作文”、“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优化小学生识字过程的研究”为引领,引导师生诵读经典,读好经典。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师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滋养。沐浴氤氲书香,奠基多彩人生。 四、诵读形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每日10分钟诵读活动。学校规定每天早晨上课前10分钟为《弟子规》的诵读时间。各班语文教师认真组织精心指导,学生们积极学习、诵读国学,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吸收着,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的凝聚力。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为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大学生了解的方式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教育人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为此大学生应从平常小事做起,修身养性。 传统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甚至有时还大打出手。 传统经典、路还很长。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也算接触到不少的古典文献著作,可是真的细究起来才发现,自己知之甚少。老师讲解时,时常会抛出一些问题来让我们回答,可是如果不是读过相关书籍的话,是很难解答的,平时要有很多的积累,通过长时间的琢磨才有可能求得一知半解,相比于班上一些有一定扎实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的同学来讲,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经典著作并不应止步于你学习语文的那几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实都可以找到属于不同阶段的中国文化经典来知道你的人生,而我们要做的是保持一颗进取的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是以具有传承意义的儒家、道家为主。 从现代来看,中国文化在外国是很受欢迎的,很多外国学者都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镇安县回龙镇中心小学夏泽兵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俗话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并且要把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首先自己必须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那么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博览群书,认真研习国学经典。传统国学文化深刻影响着中 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我们教师应该熟谙儒道二学,理解其中的思想精华,这样才能找到解读古代文人心灵的钥匙。唐诗宋词的诗性文化尽显魅力,语文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诗歌素养,潜心研究其中的思想内涵与写作特色,学会解读具体的诗歌作品以及其对现在生活的深远影响意义。六朝骈体、唐宋散文在华美与质朴的二律悖反中寻找着内容与形式的最佳契合点,不能以形式主义简单否定,而应体悟、寻觅古人表达心声的艺术追求。明清小说描摹世俗生活,冲破清规戒律,凸显人本、人性于本真,要以审美的姿态,以人文关怀的底蕴去破解文本的密码。 2、摈弃浮躁,静下心来,练好基本功。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

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语文教师要牢记这条古训: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练好基本功,做到内强素质,外练操作能力。我们要善于挤出时间来学习,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具备了良好的教学技能,教师才能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学生才能轻松愉快地学习。例如,在教读古典文学及古诗时,教师就要对所讲的古诗文倒背如流,《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出师表》等不朽的名著,教师如能有感情的面对全班学生背诵流畅,那对学生的感染力是亲切的、自然的,比从讲解词句开始授课要强百倍,此时中华古典文学的艺术瑰宝在学生们心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二、以课堂为阵地,传承好传统文化 (一)抓语文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 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1)加强课内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 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吸收着,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的凝聚力。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为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大学生了解的方式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教育人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着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为此大学生应从平常小事做起,修身养性。 传统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甚至有时还大打出手。 传统经典、路还很长。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也算接触到不少的古典文献着作,可是真的细究起来才发现,自己知之甚少。老师讲解时,时常会抛出一些问题来让我们回答,可是如果不是读过相关书籍的话,是很难解答的,平时要有很多的积累,通过长时间的琢磨才有可能求得一知半解,相比于班上一些有一定扎实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的同学来讲,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经典着作并不应止步于你学习语文的那几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实都可以找到属于不同阶段的中国文化经典来知道你的人生,而我们要

弘扬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弘扬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大埔小学吴桂芬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绝大部分是语言材料中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拥有伟大的精神财富,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 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用传统文化浸润阅读教学,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那么,怎么样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呢? (一)、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1、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理性领悟。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讲就索然无味。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大白话讲,一会儿抬头看月亮,一会儿低头思念故乡,意思没变,意境全部破坏了。只有读,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休会到诗之妙。在教学中,教师要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借助语言、音乐和图画想象,不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运用不同的朗读形式,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如教学古诗《小池》时,导入新课后,我就播放了flash课件,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和画面中想象飞翔,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初夏小池塘的美丽与无限生机,也激发出了他们想读好本诗的愿望。在学生自由练读后,我又引导学生展开朗读竞赛,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参赛,开始的要求不算高,只要求做到正确、流利即可,这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一下子又被我调动起来了。在学生对本诗内容质疑并已经有了比较具体的理解后,我趁机提出“谁能把小池塘的美丽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呢?老师会给朗读的同学配上好听的音乐。”结果学生踊跃参与,情真意切地读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再现诗词画面,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如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首词描绘了戍边的南方将士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羁旅野外,在北方的风雪中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体现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单凭想象,对于五年级的多数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如果借用多媒体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鲜活的羁旅野外的军旅生活之苦、思乡之浓的画面,从而理解诗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大峪桥中心小学何慧琴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有独特的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最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根深蒂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俗话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众所周知,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并且要把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我们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一点一滴地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更新。 二、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 1.抓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 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精心整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吸收着,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

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为此大学生应从平常小事做起,修身养性。 传统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甚至有时还大打出手。 此不疲的想要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可是,好多中国人却只是听说过它的名字而已。中国古人的智慧是无限的,而现代人却不愿意静下心来好好体味来自千百年前的且仍具有现实意义的经典文化。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在为人处事上学到了很多,“孝”是我们传统的道德,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教育我们,也许有的地方他们做的不能让我们

满足,但是孝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让我们想想,父母辛辛苦苦养家,所有一切都为我们着想,我们有什么理由嫌弃父母呢?父母爱我们,我们孝敬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一个小动物,主人爱它,它还爱主人呢?我们总不可能连动物都不如吧!如果父母不喜欢我们,我们也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这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本分。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那特有的风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论文题目: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姓名:胡洪忠 单位:萍乡市湘东区腊市镇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作者单位:萍乡市腊市镇中心小学作者姓名:胡洪忠 联系电话:QQ:553861479 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环节。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结晶,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它们在历史上曾经对中国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今天,我们提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不是要照搬古代文化,而是选取能促进现代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树立现代人健康的价值观的那些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力求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儿童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同时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从小学学起,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材在每个单元课后穿插古诗词的背诵阅读 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在全国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都有古诗词的学习、背诵,而且篇幅很大,内容形式也是涉及多个方面。 比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第十一册第六单元,是一个综合性学习的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它包含的诗有《诗经·采薇》、杜甫的《春夜喜雨》、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白朴的《天净沙·秋》等古诗词和现代诗歌,并且要求学生课外去搜集、整理和欣赏诗歌。 在第十二册的综合性学习单元中,穿插的二首古诗《竹石》、《石灰吟》,都表现

浙江2018届高三语文总复习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

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雍也》)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论语·雍也》) (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答: (2)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孔子的仁爱观。 答: 参考答案:(1)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救济贫困。 (2)孔子的仁爱观,不是狭隘地针对自己的家人、朋友,而是将其扩展到“邻里乡党”,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此外,他还认为,救济的应是穷人,而不是富人,这种思想符合人道主义。 参考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子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子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子却给她八十斛。孔子说:“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应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周济富有的人。” 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他推辞不受。孔子说:“别推辞!把它分给你的邻里乡亲吧!”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1)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请用四字成语概括)。 (2)综合上面两则材料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 答: 解析:(1)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把握语段表述的主要内容,第一则,孔子主要说明的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从这个词语的反面思考可以得到答案,即不要“急功近利”。(2)

浙江省近十年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浙江省近十年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一.(4分)(2009?浙江)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二.(4分)(2010?浙江)《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三.(5分)(2011?浙江)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 四、(5分)(2012?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五、(5分)(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敞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的材料的空缺部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六、(5分)(2014?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观。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七、(5分)(2015?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弘扬---以九年级语文课本为例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弘扬---以九年级语文课本为例 发表时间:2017-01-03T15:47:38.980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10月作者:唐仕和[导读] 自人类历史诞生起,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云安区镇安镇中学 摘要:自人类历史诞生起,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就像一棵苍天大树,枝繁叶茂。又像一个精灵,飘荡千年,流传至今,一直影响我们的生活学习。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中国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正着眼这一点以九年级语文课本为例浅谈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弘扬。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弘扬 一、正识传统文化及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的结果,是集体和个人的创造力与智慧的体现。它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它的存在也是中华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覆盖之广,历史之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究其核心是人文思想的闪烁,其内容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勇、让等人文精神,而集中表现在自强不息、以和为贵、平均平等、求是务实、豁达乐观、精忠报国等方面。其范围涉及民俗习惯、伦理道德、制度规范、文学艺术等。因此它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吸收丰富博大的民族文化精髓。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学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现代文教学之鸢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的天空中吮吸着甘甜的雨露自由飞翔! 二、立足课本、善于挖掘 初中九年级的语文现代文教材中承载着许多的传统文化内涵,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只重视传授文化知识,只重视以分数来论质量。而忽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想、精神。总体的效果并不理想,核心价值观不能很好的弘扬,舍本逐末的做法让语文失去了其固有的光华与生机。那么,如何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解放出来,让语文重新沐浴在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阳光下?除了加强教师自身传统文化修养外,还要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进行适当的挖掘。 古人云:“文以载道”。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精神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中就蕴含了做任何职业要采取怎样的态度,即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及吃苦耐劳的品质,并在尽职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的人文精神。正如孔子所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的实事求是,务实的精神。为寻求真理而自强不息的奋斗探索。《傅雷家书两则》中“赤子之心”,在淳淳教导中感受做人的坚强及面对烦忧时应采取积极乐观的心态。《蒲柳人家》中浓浓的地方乡土气息,风俗人情,带着我们去领略文中人物的多情多义、爽朗豪放、侠肝义胆,质朴的人情美。《谈生命》中讲述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让我们不仅要感谢生命,还要珍惜生命,把握生命中的人间温暖幸福。这些名篇都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精神。作为一名语文教学者要善于不断的从中进行挖掘,使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现代文教学中。 三、课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一句口号,不能光说不做。在教学中必须把传统文化与课堂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课本是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课堂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巨大舞台。因此要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科学的传承与弘扬,这需要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此进程中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作为语文教师就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利用传统文化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其次,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将一些推荐给学生阅读的文化作品拿来进行全面“透视”,然后将一部分有价值的内容挑选出来给学生们看。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最后,在教学活动中,要明确教师的主导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课堂内的互动,要努力构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精髓应有的甜味与魅力。例如讲授《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设置了一个关于“职业选择”的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对职业产生思考,由此提问:假如你有一份职业,你将如何对待?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纷纷进入课题。进行完阅读后,再次将这篇课文的背景引入课堂中,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课文呢?原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下,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做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的积极作用。再通过“怎样才能做到敬业?”这个问题让全班同学一起合作探究,最终使学生们明白了只有忠实,有责任心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才是敬业。由此拓展对于我们周围这些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如:农民、环卫工、修鞋匠等这些人我们该怎样去看待。只要是尽职尽责,有责任心的都是高尚的,都是值得崇敬的。这不仅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让传统文化的精神深入人心。 总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的骄傲,不管历史如何变迁、时代如何进步,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大力去弘扬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 【最新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 肖华莲.《营造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氛围的策略分析》[J].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3.第10期. [3] 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中》.[D].2013. 唐仕和(1981---),男,35,汉族,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镇安镇中学语文教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练习题 《论语》文化经典专练 练前提示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中,《论语》无疑是重中之重。对于这部经典,考前的复习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3)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4)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1.材料(3)中“暴虎冯河”是针对弟子____________而言的,“临事而惧”中的“惧”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答案子路(或季路、仲由)警惕,谨慎 2.结合材料,具体谈谈你对孔子“勇”的思想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孔子主张的勇,不只是勇气、勇武,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②孔子主张仁勇兼备,真正的勇者,因内心有仁德而无所畏惧。③勇与智结合,要讲谋略,有所畏惧,反对匹夫之勇。④勇与义统一,认为勇要受到义的约束,否则,勇可能就会成为乱的根源。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2)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3.第(1)则材料中“乐亦在其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处身在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的清贫环境里,也不改求道的快乐。(安贫乐道) 4.综合两则材料,简析孔子的义利观。

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配套检测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 “。子曰:]注[子路问成人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 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注] 成人:全人,完美无缺的人。 分为四个等级。《论语》选读教材中提到的人物当中”贤者“第一则材料中孔子将(1) 于第一个等级。 属 和 (2)对照第二则材料中孔子对“成人”的理解,第一则材料中的“贤者”能不能被称为 “成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解析:(1)此题注重与教材的联系。“辟世”指逃避尘世而隐居。联系《论语》选读教 材中的人物不难找出代表人物,如长沮、桀溺等。 (2)第二则材料中孔子对“成人”提出了两个标准:①理想中的“成人”是有智慧、不 贪心、勇敢、才艺兼备而又具有礼乐修养的人。②现实中的“成人”是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遵守诺言的人。而第一则材料中的“贤者”消极避世,归隐山林,不能算作“成人”。 参考答案:(1)长沮 桀溺(或:接舆、荷蓧丈人、晨门、荷蒉者) (2)不能。①在孔子看来,要成为“成人”,要么理智、寡欲、勇敢、有技艺、明礼乐; 要么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始终不忘初心。②而所谓的“贤者”,无论他处于四等中的哪一 等,都是“辟”字当头,他们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是却逃避社会责任,只顾洁身自好。 所以“贤者”是不能被称为“成人”的。 参考译文:

孔子说:“贤人逃避恶浊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等的躲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等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言语。”(《论语·宪问》)子路问什么人是完美无缺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样不贪心, 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来成就他的文采,也就可以称为完美无缺的人了。”又说:“现今的所谓完美无缺的人又哪里一定能如此呢?看见利益能想到是否合乎义,见到危难敢于献身,早已约定的事不忘记去做,也就可以算是完美无缺的人了。” (《论 语·宪问》)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 学也已。” (《论语·学而》) 材料二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材料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1)出自材料一中的一个成语是。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孔子“好学”思想的理解。 答: 解析:(2)关于对孔子“好学”思想的理解,可从三则材料中总结概括。材料一阐述的是“好学”的实质: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见贤思齐,随时修正自己的缺点。材料二、三阐述的是修身与好学的关系,即先修身立德,再求学求知。尤其是对颜回“不迁怒,不贰过”的评价,是对颜回修养的高度赞扬。综上,可从两方面对三则材料进行概括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