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决策探讨(修)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决策探讨(修)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决策探讨(修)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决策探讨

一、引言: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cute Limb Ischemia,ALI)主要包括动脉栓塞(Arterial Embolism,AE)和动脉血栓形成(Arterial Thrombosis,ATE)。两种病理过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临床表现为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的远端组织缺血。栓塞栓子通常来源于心脏和主动脉附壁血栓的脱落,动脉栓塞后会导致栓塞远端血栓形成。所以,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必须从栓子脱落和血栓形成的两方面入手,缺一不可。

二、历史:

1628年,Harvey作了有关动脉阻塞的文献报道;1854年Virchow命名为Embolus;1895年Sabanyer实施了动脉栓子切除术;1911年Lahey报道动脉栓子切除术获得成功;1916年肝素出现;1936年肝素应用于临床;1963年Fogarty医师首次应用球囊导管取栓,此球囊导管命名为Fogarty取栓导管,使得动脉栓塞手术得以推广;2000年后出现了腔内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报道,包括血管腔内超声溶栓、腔内吸栓及微导管溶栓法等(1)。

三、现况:

1、心血管源性的栓子仍是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主要来源,但医源性栓塞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

复习文献,心血管源性的下肢动脉栓塞率为86%-91%, 其中随着动脉硬化患者发病率的增高,由冠心病导致的动脉栓塞比例在上升,由其并发症所导致的栓子脱落已升至首位,约60-70%。据Panetta T报道:20%的急性下肢缺血患者是急性心肌梗塞引起,且在3-28天(平均14天)前有心脏症状出现;另有报道动脉栓塞患者中64%有心电图的改变(2)。

随着心脏血管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医源性栓塞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Sharma报道:45%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栓子是由医源性引起的。在一组7621例行冠脉介入手术的患者中,有0.5%的患者出现肉眼可见

的动脉血栓样碎屑(3);Lin等回顾性研究了493例病人置入565枚主髂动脉支架,发现动脉粥样栓塞的发生率在 1.6%(4);1957年Thurlbeck和Castleman第一次认识到大血管手术后发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栓塞,他们研究发现主动脉瘤手术后死亡的病人中,75%尸检发现有动脉粥样栓塞,其中一半的病人死于动脉粥样栓塞或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5);Doty等回顾性分析18402例心脏手术的病人,发现尸检中0.2%的病人有动脉粥样栓塞。其中急性动脉栓塞发生在股总动脉的约为34%。(6)

2、应用Fogarty球囊取栓仍是当前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主要方式,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但患者术后存活率并无明显改善。

自从1963年Fogarty首先采用了球囊导管经股动脉施行腹主动脉和髂动脉栓子取栓术后,这种明显简化和微创的手术方法就被广泛的使用。据汪忠镐院士报道:他在1969年至1974年起使用自制球囊导管和Fogarty动脉取栓导管取栓,使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救肢率由37%提高到90%以上,其中发病6小时内取栓者均获成功(7)。

但因许多因素会影响取栓术的结果,使得患者术后存活率并无显著提高。Blaisdell曾复习35篇文献,其中报道的死亡率:14篇为15-24%;10篇为25-29%;11篇为30-48%;平均死亡率38%(8)。上海中山医院总结1963年12月至1984年12月,收治周围动脉栓塞43例,死亡率27.9%。吴庆华教授指出: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使用此项技术,但高危患者的死亡率未见明显下降,仍高达10%-25%(9)。

3、手术干预结合抗凝溶栓的综合性治疗已成共识。

美国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抗栓治疗指南建议:

a、患者患有急性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建议立即全身抗凝与肝素使用。患者在接受手术取栓,建议长期抗凝,服用维生素K拮抗剂全身抗凝与肝素使用。

b、小于14天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的患者,建议动脉内溶栓治疗期间的时

间,实现血运重建。但此方法对于有心肌坏死和缺血性神经损害的患者存在风险。

这个指南建议倾向于减少单纯的手术干预治疗,而采用小手术干预+抗凝溶栓综合性治疗,来避免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中主要并发症的发生(10)。这与汪忠镐院士提出的KISS( Keep it simple and safe) 原则,即“选取治疗方法时既要简单又要安全”,是一致的。

四、建议:

1、明确病因:鉴别是血栓形成,还是栓子脱落导致血管阻塞后继发的血栓形成。

鉴别血栓形成还是栓子栓塞,对于是否采用取栓手术干预至关重要。因为单纯的血栓形成特别是新鲜血栓,用球囊导管取栓往往不尽如人意,而栓子用球囊导管的效果很确切(11)。一般而言,急性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在病因和临床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动脉栓塞在发病前没有动脉机能不全的症状,有明确的栓子来源(心房纤颤、心肌梗塞等),突然发生组织缺血临床表现,常常对侧肢体脉搏正常,没有慢性缺血的体征;血栓形成在发病前有间歇性跛行史或静息痛,没有明确的栓子来源,发病缓慢,病史长达数日或数周,缺血较严重,常伴有对侧肢体脉搏消失,具有慢性缺血的阳性体征(12)。栓塞的栓子总是堵塞在与其直径相匹配口径血管部位,然而先后在栓子的远端和近端继发血栓形成,由于栓子和继发血栓的密度不同,应用B型超声,术前辨别血栓与栓子,评估动脉阻塞的部位和干预的程度,术中评判栓子去除是否完全的标准(13、14)。

2、评估分级:为手术干预提供决策依据。

缺血严重程度对选择处理策略是最重要的因素,也影响治疗的结果。必须在病人住院或进行影像学检查前对缺血程度进行分类。持续性疼痛、感觉缺失、足趾肌肉无力都是判断病人肢体是否处于丧失危险中的最重要特征。肌肉僵直、痛觉异常、被动运动疼痛都是严重缺血的晚期征象,预示组织坏死。(表-1)

Doppler

I.正常5级可闻

及 >30mmHg

可闻及无即刻危险

II足趾正

常或减

退

5-4级通常不可闻及可闻及迅速治疗可挽救

III减退不

仅限于

足趾2-3级通常不可闻及可闻及血管再通救肢,

组织再灌注不可

避免

IV广泛感

觉丧失1-0级通常不可闻及不可闻

组织坏死、神经

永久损伤,需截

表-1 急性肢体缺血的临床分类

a、缺血严重程度的评估:

I、II级下肢缺血:下肢皮肤没有发绀,足趾可自由活动。评估急性肢体缺血时,使用连续多普勒主要是检测踝部血流压力指标,多普勒血流信号的定性分析很少有用,ABI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III、IV级下肢缺血与I、II级下肢缺血的区别在于感觉受损及检测不到踝部血流压力。肢体可以通过正常运动功能的存在与否划分为II级临界危险和III级非常危险。其与IV级不可逆性坏死的区别在于静脉多普勒检查结果的性质不同。在不可逆性坏死的区域,通常检测不到静脉血流信号(15、16、17)。

b、处理对策:

I级的下肢缺血不需要立即手术,可以进一步观察。II、III级的下肢缺血需要紧急手术或溶栓治疗。后者更费时且推荐用于临界危险状态。肢体处于非常危险时必须尽可能快地手术治疗,常常施行取栓术。IV级不可逆坏死则暗示患肢不可挽救,应直接截肢而不要尝试恢复血流。腓肠肌及足部肌肉运动功能丧失是急诊外科治疗的指证(18、19、20)。

3、及早及时干预:对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而言,6小时内是干预的最佳时机。

Shumacker等分析腹主、髂、股和腘动脉栓塞后,下肢总存活率75-82.5%,其中发病14-24小时内,肢体存活率67%,12小时以内手术者,肢体存活率81%,6小时以内手术者,肢体存活率95%(21)。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栓子是由血栓、血小板纤维素样物质、或者胆固醇结晶组成。成分单一或者联合组成。滞留在动脉内的栓子会立即引起炎性反应,导致多形核白细胞和嗜酸性白细胞浸润。开始发病时只是缺血性阻塞这种机械现象,这种病理改变造成动脉间的炎症反应。初始阶段持续几天到几周,随后多形核白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炎症浸润。炎性细胞的浸润导致动脉壁的增厚和纤维化的发生(22、23、24)。在此种状态下施行手术干预,虽可以使得血管再通,但由于血管内膜已经损坏,容易发生继发血栓,导致新的缺血开始,更何况靶器官已经存在不可逆的损伤。汪忠镐院士早先的建议:对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而言,一旦明确干预指证,越快越好,6小时内是干预的最佳时机。

4、最小损伤:中小动脉结构和敏感度的不同导致干预程度方法的不同。

栓子是顺着大动脉血流到达与其直径相同的动脉处导致栓塞,栓塞的部位最为常见的是中小动脉。中小动脉中层的主要结构是平滑肌故又称为平滑肌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活动受外来神经支配或受扩散到各细胞的激素影响,事实上,中小动脉平滑肌细胞数目的不同,针对各种原因导致的神经体液刺激敏感度也不同。膝下动脉更易因各种外界刺激而导致动脉痉挛,远端组织有效血液灌注量进一步降低,加重组织缺血(25)。

我们的建议是,对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取栓范围为股浅动脉至腘动脉近端为宜,只要疏通了股浅动脉对环关节网的血供,即可认为达到了手术的目的。膝下动脉取栓需持谨慎态度,血管极易发生痉挛和机械性损伤动脉内膜,一旦引起炎症刺激导致的动脉痉挛和血栓形成,后果是灾难性的。

Sadek等评估了从2002年11月至2008年2月85例膝下型急性动脉栓塞的患者,采取单纯手术取栓与非取栓手术腔内治疗的结果比较,结果表明:膝下动脉栓塞多层次腔内治疗的通畅率及肢体救助率高于单纯取栓手术治疗,取栓次数少和时间短的病例疗效好于取栓次数多和时间长的病例(26)。

5、综合治疗: 手术只是应急措施,避免肢体的急性缺血坏死,治愈率及生存率的提高要靠综合治疗。

Zatevakhin等分析了499例主动脉和下肢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的病例:第一组患者在住院的24小时内行血运重建(n=146),第二组则是保守治疗以及24小时后手术的患者(n =353)。在第一组中,缺血程度I级保留肢体存活率为91.5%,IIA, IIB,IIIA期的保留肢体存活率分别为48.5%,76.5%和12.5%。第二组中单独使用保守措施的患者中,I级和Ⅱ级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仅有38%,剩下的患者需要进一步施行血运重建手术或截肢,其手术结果疗效和第一组患者比较要糟糕得多,截肢的数目相差2倍。因此,紧急血供重建手术是治疗下肢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的首选(27)。

但同时,Baláz等研究表明:球囊导管取栓手术可以使得急性缺血患者的血运重建,是否能完全彻底取出血栓仍存在不确定性,残留在血管内的血栓往往会导致血运重建远期疗效不佳和相关组织损失的风险增加。如果还有证据表明仍有残余血栓,可以选择溶栓术等综合措施进一步治疗。结果表明:溶栓术结合使用机械血栓清除后急性血管闭塞的患者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28)。Limtungturakul S等也有同样的研究,他们回顾66例急性肢体缺血溶栓治疗,用溶栓导管直接在闭塞动脉里溶栓治疗急性肢体缺血或旁路移植血栓形成,成功率为92%的,但在7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较高(4.5%)(29)。

Rutherford RB提出了针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处理三个建议:(1)血栓清除、导管溶栓或不经皮机械粉碎去除血栓,(2)清除潜在的动脉病变导致的血栓,(3)继续抗凝治疗和观察(30)。作者认为,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可

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根据病史,发病情况和常规临床检查,基本可确定患者缺血的病因主要是栓子栓塞还是动脉血栓形成。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后患者症状的轻重,取决于动脉栓塞(血栓形成)的位置、程度、包括继发血栓形成的多少,栓塞部位周围的侧支循环多寡以及对全身影响等因素有关。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而言,一般选用去除血栓的方法包括球囊取栓,抽吸血栓等机械方法而不需要常规使用溶栓药物;对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通常需要采用综合措施和各种有效的方法包括纤溶溶栓,机械粉碎血栓,超声消融血栓,支架移植术或球囊成形术等技术。数年前曾遇一例老年房颤患者,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后15天来医院就诊,高热伴心脏衰竭,下肢组织广泛性缺血坏死,经积极治疗和综合判断认为,患者已失去截肢保命的机会。总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关键之关键。

参考文献

1、Ouriel K. Acute limb ischemia. In “Vascular Surgery”. 5th Edi. RB Rutherford WB Saunders Company New York, 2000: 813-821

2、Panetta T, Thompson J, Talkington C, et al. Arterial embolectomy: A 34 year experience with 400 cases. Surg Clin North Am, 1986,66: 339

3、Eggebrecht H, Oldenburg O, Dirsch O, et al. Potential embolization by atherosclerotic debris dislodged from aortic wall during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histological and clinical findings in 7,621 patients.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00;49:389-394.

4、Lin PH, Bush RL, Conklin BS, et al. Late complication of aortoiliac stent placement—atheroembolization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J Surg Res. 2002;103:153-159.

5、Thurlbeck WM, Castleman B. Atheromatous emboli to the kidneys after aortic surgery. N Engl J Med. 1957;257:442-447.

6、Scolari F, Bracchi M, Valzorio B, et al. Cholesterol atheromatous embolism: a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cause of acute renal failure.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1996;11:1607-1612.

7、汪忠镐。《黄家驷外科学(第46章:周围动脉疾病)》。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0月第7版:1196

8、Blaisdell FW, Steele M, Allen RE. Management of acute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ischemia due to embolism and thrombosis. Surgery. 1978 Dec; 84(6):822-834

9、吴庆华。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手术治疗和注意事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7,13(5):430-433

10、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peripheral artery occlusive disease.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8th edition).Guideline Summary NGC-6669

11 、褚光平,蔡敬铭,肖亿,刘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治疗方法比较。临床医学,2006 年26卷09期

12、Lamotte M, Annemans L, Bridgewater B, Kendall S, Siebert M. A health economic evaluation of concomitant surgical ab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2007 Nov;32(5):702-10.

13、Yuan Y, Giger ML, Li H, Suzuki K, Sennett C. A dual-stage method for lesion segmentation on digital mammograms. Medical Physics, 2007 Nov;34(11):4180-93.

14、王玉敏。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创新,2009 年6卷14期

15、吴章敏,吴庆华,陈忠,邓鸿儒,杨宝钟。536例肢体动脉栓塞的治疗经验。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8 年23卷06期

16、Canova CR, Schneider E, Fischer L, Leu AJ, Hoffmann U. Long-term results of percutaneous thrombo-embolectomy in patients with infrainguinal embolic occlusions.. International angiology, 2001 Mar;20(1):66-73

17、Donaldson MC, Whittemore AD. Thromboembolism from occult subclavian arterial stenosis during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rcinoma.. Archives of Surgery, 1995 Feb;130(2):224-6

18、Timaran CH, Stevens SL, Grandas OH, Freeman MB, Goldman MH. Influence of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on the outcome of iliac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2001 Feb;33(2 Suppl):S85-92

19、Callens S, Florence E, Philippe M, Van Der Planken M, Colebunders R. Mixed arterial and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a person with HIV infection.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03;35(11-12):907-8.

20、Cowan KN, Lawlor DK. Sudden onset of paraplegia from acute aortic occlusion: a review of 2 cases and their unique present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06 Jul;24(4):479-81.

21、Shumacker HB Jr. David M. Hume Memorial Lecture: better early than late. Am J Surg. 1982 Aug;144(2):170-9.

22、Bartholomew JR, Olin JW. Atheromatous embolization. In: Young JR, Olin JW, Bartholomew JR, eds.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s. 2nd ed. St. Louis: C.V. Mosby; 1996.

23、Mittal BV, Alexander MP, Rennke HG, Singh AK. Atheroembolic renal disease: a silent masquerader. Kidney Int. 2008;73:126-130.

24、Modi KS, Rao VK. Atheroembolic renal disease. J Am Soc Nephrol. 2001;12:1781-1787.

25、Giles TD, Sander GE, Nossaman BD, Kadowitz PJ.Impaired vasodila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ypertension: focus on nitric oxide, endothelial-derived hyperpolarizing factors, and prostaglandins.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12 Apr;14(4):198-205.

26、Sadek M, Ellozy SH, Turnbull IC, Lookstein RA, Marin ML, Faries PL. Improved outcomes are associated with multilevel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involving the tibial vessels compared with isolated tibial intervention. J Vasc Surg. 2009 Mar;49(3):638-43; discussion 643-644

27、Zatevakhin II, Zolkin VN, Gorbenko MIu. Angiol Sosud Khir. Acute thrombosis of lower-limb arteries: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therapeutic decision making. 2010;16(2):135-8.

28、Baláz P, RokosnyS, Chlupác J, Janousek L, Adamec M. Intraarterial peroperative thrombolysis in therapy of the acute limb ischemia Rozhl Chir. 2011 Jan;90(1):55-58.

29、Limtungturakul S, Wongpraparut N, Pornratanarangsri S, Tresukosol D, Ruansetakit C, Mutirangura P, Rungtiwa P. Early experience of 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 for acute limb ischemia of native vessels and bypass graft thrombosis in Thai patients. J Med Assoc Thai. 2011 Feb;94 Suppl 1:S11-8.

30、Rutherford RB. Clinical staging of acute limb ischemia as the basis for choice of revascularization method: when and how to intervene. Semin Vasc Surg. 2009 Mar;22(1):5-9.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正确处理_陈忠

6 术后处理和疗效评价 S I A手术后应给予3~6个月祛聚和抗凝治疗,导致S I A手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血栓形成而非进展性的内膜增生和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在内膜下夹层通道内并没有真正的内膜和内皮细胞。手术后可应用双功彩超进行随访以检查S I A的通畅情况。S I A术后闭塞者,可考虑行开放性血管重建手术,S I A操作技术的本身,并不影响后继开放性血管重建手术的治疗效果。 综合文献资料,S I A术后近期效果令人满意,其评判的标准是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踝肱指数提高0.1以上,双功彩超随访内膜下通道的狭窄率<50%。T r e i m a n等[3]报告了25例严重缺血的股-腘动脉闭塞者,行S I A术后,随访1年的通畅率为92%。但也有一些报道,术后1年的通畅率仅为59%。手术效果相差较大的原因可能与病人的选择、手术操作技术和术后处理等因素有关。S c o t t等[4]报告,2002年12月至2003年12月,对104例105条肢体行S I A,3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技术成功率达86.7%,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71%、63%和51%。其中部分病例在随访期间再次S I A干预,并取得满意的疗效。S I A术后长期效果的评判目前尚缺乏多中心长期的临床研究资料。 S I A与常规的腔内血管手术相比,理论上具有以下优点:(1)S I A可治疗长段的动脉闭塞;(2)S I A术后不会发生进展性的内膜增生;(3)S I A手术一般不导致粥样斑块破裂,很少引起远端动脉栓塞;(4)S I A操作失败并不能导致病人临床症状或血流动力学紊乱加重,也不会导致原先通畅的远端动脉闭塞。 笔者认为,S I A是一种应用腔内血管外科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新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微创且经济,近期效果令人满意。但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黄英,陆信武,李维敏,等.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 硬化闭塞症的初步报道[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5,10(1): 23-26. [2] 陆信武,李维敏,黄英,等.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 硬化闭塞病人的临床评价[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3): 3047-3050. [3] T r e i m a nG S,Wh i t i n gJ H,T r e i m a nR L,e t a l.T r e a t m e n t o f l i m b- t h r e a t e n i n gi s c h e m i aw i t hp e r c u t a n e o u si n t e n t i o n a l e x t r a l u m i n a l r e c a n a l i z a t i o n:a p r e l i m i n a r ye v a l u a t i o n[J].J V a s cS u r g,2003, 38(1):29-35. [4] S c o t t E C,B i u c k i a n s A,L i g h t R E,e t a l.S u b i n t i m a l a n g i o p l a s t y f o r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c l a d i c a t i o na n dc r i t i c a l l i m bi s c h e m i a:3-y e a r r e- s u l t s[J].J V a s cS u r g,2007,46(5):959-964. (2008-07-02收稿)文章编号:1005-2208(2008)10-0839-04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正确处理 陈 忠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北京100029 E-m a i l:c h e n z h o n g8658@v i p.s i n a.c o m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志码:A 【关键词】 下肢;动脉栓塞 K e y w o r d s l o w e r e x t r e m e t i e s;a r t e r i a l e m b o l i s m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往往被一些血管外科医师认为是最容易处理的一种血管外科疾病。但由于其处理不当常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截肢甚至死亡,因此,有必要强调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正确处理方法。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引起腿部急性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其他病因还包括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急性动脉创伤及急性动脉夹层等,统称为急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此类血管急症常常与截肢和死亡等重大威胁密切相关。如果病人年龄偏大,在某种程度上急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可危及生命的急症。 动脉栓塞的栓子以心源性栓子最为常见,约占80%~90%。房颤和近期(不足4周)发生的伴有壁内血栓的心肌梗死是栓子的两个主要来源。10年前,国内下肢动脉栓塞的常见病因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而欧美地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主要病因。目前,随着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发病率下降、抗凝剂的使用以及冠心病病人的增多,二者发病率在逐年接近。由于冠心病病人常伴有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因此给手术治疗、肢体存活及良好预后均造成更大困难。同时,动脉栓塞所占急性缺血病例的比例也在逐渐下降,有报道仅占15%。 在治疗对策方面,早先多根据病因学选择处理方法,并形成了有效的策略,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这种治疗对策可概括为:对于急性动脉栓塞的病例,强调急诊行栓子切除术。大量病例显示,栓塞部位高,发病至治疗的间隔时间长,是影响肢体存活的主要因素。而对于急性血栓形成者则建议限期手术,通过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或血管重建来解决。治疗方法不同的原因在于栓塞经常阻塞相对健康的血管床,而血栓多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处。另外,血栓形成的治疗不仅要解决急性血栓,同时也要去掉血栓形成的病因。当然栓子也同样可停留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内,并造成取栓术中更多的困难。

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常规 1 手术前教育 1.1 心理护理 由于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及患肢剧烈疼痛,病人表现为极度焦虑、恐惧,护理人员应耐心安慰、解释、鼓励病人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详细说明与疾病有关的问题,如手术越早越好,要争取时间;手术可能取不到栓子或取栓效果不佳,血管不能再通;取栓后有可能再次栓塞;如果取栓后血管不能再通,患肢缺血坏死,就有截肢的可能,让病人及家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接受每一个可能发生的事实。 1.2 生活护理 告知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应低于心脏平面15°左右,利于动脉血流入肢体,防止血栓逆流入心脏。禁止热敷、冷敷及按摩。热敷会促进组织代谢,增加耗氧量,加重患肢缺血。又因患肢缺血坏死,皮温降低并伴有感觉障碍,对热敷的敏感性降低,易发生皮肤烫伤。而冷敷虽降低了组织代谢,但会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痉挛的解除和侧支循环的建立。 1.3 告知病人术前进行常规心电图 心脏及血管超声检查的目的是全面了解病情,明确栓塞的部位及程度,以利于手术。同时,明确诊断后,可给予止痛药,以解除疼痛。 2 术后教育 2.1 体位与饮食 术后去枕平卧6 h后改自由体位,患肢自然伸展,禁止蜷曲,避免活动幅度过大及过度用力引起切口出血。指导病人做肌肉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运动,以借助肌肉的收缩挤压,促进血流,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指导病人合理饮食,宜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及高维生素饮食,忌烟酒。 2.2 告知术后应用抗凝溶栓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为疏通微循环及预防再栓塞,术后常规应用抗凝溶栓治疗,告知病人及家属不要随意调节液体输注速度,如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及消化道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

2.3 讲明需向医护人员报告的情况 主要为下肢循环状况,如感觉、运动、颜色、温度等,以防并发症发生。 2.4 康复护理 让病人了解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有计划指导病人进行康复锻炼,在整个锻炼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先被动后主动,先床上再床下,以使其不感到疲劳为原则。 3 出院教育 告知病人出院后继续按时按量服用抗凝药物,定期复查凝血功能,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绝对戒烟。定期门诊复查。

下肢动脉血管闭塞症介入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下肢动脉血管闭塞症介入治疗方法 导语:下肢动脉血管闭塞症是属于一种老年人会患上的一种疾病,这样的疾病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困扰,老年人患上这种疾病的几率是很大的,年纪增大, 下肢动脉血管闭塞症是属于一种老年人会患上的一种疾病,这样的疾病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困扰,老年人患上这种疾病的几率是很大的,年纪增大,人们又不爱做保养和保健的情况下就有可能会患上下肢动脉血管闭塞症,这样的疾病是由于血管堵塞的原因造成的,血管堵塞了之后血管是会麻痹的,那么下肢动脉血管闭塞症介入的方法治疗效果好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不及时治疗将导致肢体坏死和感染,乃至截肢,严重者危及生命。航天中心医院外周介入血管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丁明超介绍,下肢动脉缺血的病因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栓塞、血管损伤等。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血管腔内成形介入治疗、血管外科开放手术等。近年来,随着血管腔内介入技术的发展,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已成为临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再建患肢血液循环,使保肢率明显提高,截肢层面明显降低。 但对于经造影证实的下肢动脉无流出道病变,因考虑无法有效重建肢体远端血液循环,一直被认为是下肢动脉血管外科开放手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禁忌症,这部分患者不得不面对截肢的结局。丁明超说,提高这部分患者的保肢率,保证其基本生活质量,成为摆在介入血管医师面前的难题。 丁明超多年从事介入放射学研究,在缺血性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成形治疗、肿瘤介入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介入栓塞治疗,尤其是糖尿病足的综合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基于这些研究和临床治疗

名老中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秘方

名老中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秘方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中老年(45岁以上)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部分。多见于腹主动脉及下肢大、中型动脉硬化狭窄和继发血栓形成引起闭塞,使肢体发生缺血。 临床表现:早期主要患脚怕冷、麻木、间歇性跛行、小腿痛胀和肌肉萎缩,病情进行多较缓慢。如腹主动脉下端或髂动脉发生闭塞时,走路后整个臀部和肢体部有酸胀疼痛与乏力感。如肢端动脉发生急性血栓闭塞时,患脚突然严重缺血,出现苍白、紫绀瘀黑、冰冷、持续静息痛,夜间更为剧烈,甚至趾蹠出现坏疽或溃疡感染,严重者出现全身中毒症,往往导致心、脑、肾等血管病变。 本病诊断依据,发病年龄较大,有下肢慢性缺血症,患肢相应部位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腹股动脉狭窄处可听到收缩期杂音。X线动脉造影可显示动脉呈波浪形扭曲,管腔呈不规则狭窄或闭塞。患者往往伴有高血脂、眼底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在诊断上需与男青年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女青年的多发性大动脉炎区别。 本病的发病因素,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动脉壁功能障碍也是 重要因素。 西医治疗本病常采用扩血管、降脂、抗凝类药物,以及 选择性动脉重建手术。本病坏疽发生后,疗效较差中医辨证认为,本病多由脾肾阳虚气弱,痰湿不化,痰 瘀凝结络脉而致病。以益气温肾、活血通络,祛痰化瘀等法

治疗。有心肾虚者,有肝阳亢者,有感染化热者,有气阴两亏者,宜兼顾并治。本病早期疗效较好,故早期诊断与防治,至关重要。(奚九一)方名 方名:软坚通脉饮【功能主治】 功能软坚消痰,化瘀通络。主治老年性下肢动脉硬化性 闭塞症。 【处方组成】 海藻30克、生牡蛎30克、虎杖30克、失笑散15克、豨莶草3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心气虚者加党参、麦冬、五味子;肾阳虚者加仙灵脾、 附子、肉桂;坏疽伴感染者加制军、黄柏、金银花。 【临床疗效】 治疗45?80岁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42例,临床治 愈118 例(83.1%),好转18 例(12.7%),截肢6 例(4.2 %)。 【处方来源】 上海市虹口区中心医院奚九一

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临床观察

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临床观察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13-01-09 11:21:00 ]阅读:3作者:隋成旭李巍张雪松编辑:studa1211 【摘要】目的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探讨。方法采用2007年4月-2010年8月,19例患者均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证实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其中左下肢10例,右下肢9例)。对19例患者均行下肢动脉血栓溶栓治疗。术中采用Seldinger 穿刺健侧股动脉后留置动脉导管,在明确血栓的部位及血管狭窄情况后行用尿激酶30万单位于30分钟缓慢灌注,造影观察血栓开通情况,若血栓未开通或开通不全则留置导管回病房,每天用尿激酶30万单位经导管分6小时缓慢泵入,持续2- 6天。根据皮肤颜色及温度改变再次行造影,评价血栓溶解情况。结果治疗后造影复查,19例患者中,24 小时内即获完全开通11例,72 小时内完全开通5例,部分溶通3例,19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疼痛明显缓解。结论: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简便、安全、有效。 【关键词】下肢动脉血栓介入尿激酶 Clinical observations of catheterization thrombolysis in treating lower limb arterial thrombus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catheterization thromboly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er limb arterial thrombus. Methods nineteen cases of lower limb arterial thrombus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from April 2007 to August 2010,whose diagnosis were confirmed by CTA (left,n=10;right,n=9). The diagnosed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thrombosis were used as researched objects , by Seldinger method to puncture contralateral femoral arterial vascular and the catheter was placed in specific parts of the blood clot and narrow in line with the urine dared enzymes 300,000 u in 30 minutes slow, then observe full and open. If the thrombus does not open ,the catheter should be taken back to the ward every day with urokinase 300,000 u / h slow infusion catheter 2 - 6 days. Based on skin color and temperature changes to decide angiography, evaluation of thrombolytic situation. Results: The DSA was repeated after therapy, 11 cases were completely recanalized within 24 hours, 5 cases were completely recanalized within 72 hours, 3 cases were partly recanalized, but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all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ain relief was relief or disappearance .Conclusio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s immediate and effective in treating lower limb arterial thrombus. 【Key word】lower limb vein thrombus;inventional therapy;clincial curative effect 下肢动脉血栓的形成是由于血管痉挛及血管的异常刺激造成原已形成的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堵塞而形成的血栓。下肢动脉急性血栓形成后常造成肢体缺血坏死,严重者可导致截肢致残。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取得了好的疗效,对患者来说创伤小[1]。介入动脉置管灌注尿激酶来激活血栓是治疗外周血管血栓栓塞优先选择的方法。2007年4月-2010年8月年我科运用此方法治疗19例下肢动脉血栓患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9例患者,男13例,女6例,年龄37~68岁。其中外伤4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8例,动脉粥样硬化5例。发病部位:右下肢动脉9例,左下肢动脉10例,阻塞部位: 股动脉起始部6例,中部7例,动脉6例。19 例均有下肢疼痛,10例出现下肢剧烈疼痛,9例为阵发性疼痛。7例小腿皮肤青紫、皮温下降。17例足背及腘动脉均消失,2例足背动脉及腘动脉较对侧减弱,其中有11例足拇趾皮色已呈暗紫色。 1.2 手术方法 穿刺健侧股动脉, 选用Seldinger穿刺法后,造影明确患肢血栓的部位及血管狭窄的程度。导

急性动脉栓塞护理常规

急性动脉栓塞护理常规 (一)定义 动脉栓塞是指栓子自心脏或近侧动脉壁脱落或自外界进入动脉,被血流推向远侧,阻塞动脉血流而导致肢体或内脏器官缺血以至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二)临床表现 动脉栓塞的肢体常具有特征性的所谓“5P”征:疼痛、麻木、无脉、苍白和运动障碍。 1、疼痛:大多数病人的主要症状是剧烈疼痛,部分病人可仅感酸痛,个别病人可无疼痛感觉。 2、麻木、运动障碍:患肢远端呈袜套型感觉丧失区,由周围神经缺血所引起。其近端有感觉减退区,感觉减退平面低于栓塞部位。 3、苍白、厥冷:由于组织缺血,皮肤乳头层下静脉丛血流排空,皮肤呈蜡样苍白。若血管内尚积聚少量血液,在苍白皮肤间可出现散在青紫斑块。肢体周径缩小,浅表静脉萎瘪。皮下出现细蓝色线条,皮肤厥冷,肢体远端尤为明显,皮温可降低3~5℃。 4、动脉搏消失或减弱:栓塞部位的动脉有压痛,栓塞以下后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焦虑与担心突发疼痛、急诊手术或患肢坏死,肢体丧失有关 2、疼痛与肢体缺血有关 3、组织灌注异常与取栓不彻底、术后再栓塞、继发血栓形成或动脉缺血再灌 注综合症有关 4、活动无耐力与右下肢动脉供血不足有关 5、潜在并发症心功能不全与器质性心脏病或取栓后大量代谢产物有关(四)观察要点 1、术前 (1)密切观察患者的焦虑程度是否减轻。 (2)密切观察肢体各组织对急性缺血的耐受性。 (3)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症状及是否有效控制和缓解。

2、术后 (1)监测心脏、肺、肾功能,主要为生命体征及尿量。 (2)严密观察患肢血供情况、重点是皮肤温度、颜色、肢体的疼痛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3)密切观察肢体的血流灌注能否保证肢体的正常活动。 (4)密切观察并发症的及时发现和处理及得以有效控制。 (5)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和凝血功能。 (五)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肢体动脉栓塞患者,由于起病急骤、病情发展快及患肢剧烈疼痛,均表现为极度焦虑、恐惧,让患者了解只有尽快手术重建血流才能挽救、保存肢体,并帮助患者认识手术的重要性和拖延的风险性,并向其介绍成功病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务人员,接受必要的治疗。 (2)疼痛护理:告知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应低于心脏平面15°左右,利于动脉血流入肢体,血流的灌注增加可以减轻患肢缺血引起的疼痛;注意肢体保暖,禁止热敷、冷敷及按摩,热敷会促进组织代谢,增加耗氧量,加重患肢缺血,又因患肢缺血坏死,皮温降低并伴有感觉障碍,对热敷的敏感性降低,易发生皮肤烫伤。而冷敷虽降低了组织代谢,但会引起血管收缩,减少血供,不利于痉挛的解除和侧支循环的建立;症状不明显的患者,遵医嘱给予扩容、以便增加组织的灌注量,疼痛剧烈者,可用镇痛药缓解症状。 (3)术前准备: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包括急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功能检查及手术野皮肤的清洁准备,并对患肢足背动脉搏动位置进行标记,以便术中、术后观察触摸等。 2、术后护理 (1)再灌注综合症的护理:栓塞时间过长,组织变性坏死,坏死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循环,临床出现:酸、中毒、高钾血症、低血压、休克、肾衰,术后密切观察病人神态、呼吸、尿量(>30ml/h),监测病人的钾离子和尿常规,遵医嘱给予20%的甘露醇125-250ml、5%的碳酸氢钠50~100m1、地塞米松针10mg,对抗氧自由基,纠止酸中毒,碱化尿液以防肾小管坏死,如病人出现烦躁、呼吸、

下肢动脉血栓如何治疗

下肢动脉血栓如何治疗 生活中有部分老年人会得下肢动脉栓塞的,这个还是比较严重的,因为严重影响血液的流动的,最常见的就是下肢麻木以及疼痛的,需要及时治疗的,主要是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的,下面就给大家讲解有关下肢动脉栓塞的健康知识的。 一、下肢动脉血栓如何治疗 1、动脉硬化闭塞症体育疗法 体育疗法的可改善患病肢体的缺血状态,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强患肢的代偿功能,从而减轻患肢的缺血性疼痛发作与跛行,达到延缓病情发展的目的。 2、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体疗方法 A、患肢抬高练习:患者取仰卧位,尽量抬高患肢,并保持分钟,再回复原位,为1次。要求每回做20次,每天做1—3遍。 B、步行:坚持每日步行,可减少跛行发作。方法是:步行前首先测定引起跛行的步行距离和速度。开始时用较短距离和慢速步行,以后逐步增加距离和加快速度。若无禁忌,要求间歇性跛行病人每次应步行至引起跛行时为止。每日2—3次。 C、按摩:患肢按摩可以“行气活血,疏通经脉”,使局部患肢获得充足的血液供应,有利于病肢恢复。按摩还有缓解疼痛的效果。 二、动脉栓塞的护理工作 1、膳食总热量不要过高,以维持理想体重为度。超重的动脉栓塞患者,应控制每日进食的总热量,食用低脂、低胆固醇膳食,并限制蔗糖和含糖食物的摄入。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以豆油、菜油、麻油、玉米油、茶油及米糠油等为食用油。平卧位,患肢平置,禁止抬高以免加重缺血。 2、心理护理,解除动脉栓塞病人紧张、悲观心理,关心病人,使其了解治疗的必要性配合治疗和护理。动脉栓塞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以及对抗疾病的信念,相信这样一定能将疾病赶走。 上面就是关于下肢动脉栓塞的健康知识的,治疗就是采用体育疗法以及药物治疗的,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而且在饮食上需要注意的,不要吃的太甜的,多吃一些粗粮的尤其是蔬菜和水果的,保持良好的心态的,尤其是不要过于担心紧张的。

下肢动脉闭塞症

1: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人体的动脉好比一个输油管道,动脉血每时每刻在动脉中流动,就好比人体内的原油,心脏就像一个油泵,通过不同管道将能量源源不断输送至各组织器官,通向下肢的管道主要包括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及小腿的动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动脉内壁上形成,随着斑块不断增大,管腔逐渐狭窄,管道通畅性受到影响,流向下肢的血流就会减少(这点与出院前做的彩超报告基本一致)。狭窄到一定程度甚至完全堵塞时,供应下肢的血流不能满足需要,就会出现下肢缺血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血管外科范畴,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的老龄化,被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例有逐年增多趋势。该病患者大部分为男性,多在老龄人群中发病。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长期得不到正确诊断和治疗,病变日益加重,最后发展到肢体疼痛、坏死,最终不得不截肢,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严峻的现实使我们血管外科医生有责任提醒人们,尤其是中老年朋友,重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避免不可挽回的损失。

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表现 (1)轻微主诉期(第一期):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或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肢端易发生足癣感染而不易控制。 (2)间歇性跛行(第二期):小腿间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型病变最常见的症状。其特点是在行走约数百米至数十米后,出现下肢疼痛,通常表现为小腿肌肉的酸痛,也可以是下肢其他部位的疼痛,患者被迫停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缓解,可再继续行走,继续活动疼痛可以反复出现。随着病变的加重,出现疼痛的距离越来越短,从几百米到最后的十几米,甚至几米,需及时治疗。 (3)静息痛期(第三期):即患者即使在不运动的时候仍然会有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入睡时更重,使得患者寝食难安,精神紧张。多发生于晚间,常睡眠中痛醒,抱膝而坐。这个阶段患者必须赶紧积极治疗,否则就会进入疾病晚期。 (4)组织坏死期(第四期):发生肢体溃疡和坏疽。脚上即使破了一点也非常不容易愈合,下肢逐渐出现坏死,最终只能截去坏死肢体,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下肢动脉栓塞临床路径(最全版)

下肢动脉栓塞临床路径(最全版) 一、下肢动脉栓塞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并危机肢体安全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发现栓塞导致下肢动脉 闭塞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彩超、CTA/DSA (三)进入路径标准。 1 符合手术适应症 2 无手术禁忌症 (四)标准住院日。 7-1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生化、凝血、D-dimer、感染指标、血型、肌酶谱、肌红蛋白 (2)心电图、胸片 (3)下肢动脉超声 (4)下肢动脉CTA或DSA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超声心动 (2)主动脉CTA (3)心肌酶谱 (4)血气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Rutherford急性下肢缺血分级进行治疗方案选择

Rutherford I级:择期血管重建 Rutherford IIa级:急诊动脉切开取栓或导管溶栓/血栓清除Rutherford IIb级:急诊动脉切开取栓 Rutherford III级:截肢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没有明显合并感染证据,可以不需要预防性抗菌 (八)手术日。 手术取栓:1天 溶栓或血栓清除:3-7天 (九)术后恢复。 1-7天 (十)出院标准。 肢体血运改善或恢复;截肢者伤口稳定。

各种伴随疾病、复杂情况可能会影响术后恢复和出院时间。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全身性动脉硬化、伴随疾病、肢体血运情况、伤口并发症、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肌肾综合征、心梗、脑梗、心脏内或主动脉附壁血栓等 二、下肢动脉栓塞临床路径表单(以动脉切开取栓为例)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__下肢急性动脉栓塞____(ICD-10:);行__股动脉切开取栓术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天 注: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多伴有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伴随疾病,治疗中需要根据病情选择相应伴随疾病的检查和治疗,同时各种伴随疾病会影像路径的实施,情况比较复杂。

下肢动脉栓塞

下肢动脉栓塞 什么是下肢动脉栓塞的栓子?栓子是指进入血液 循环系统管腔的自体或外来的异物,就相当于水管中的杂质。栓子常分为心源性(来自心脏)、非心源性(来自血管腔或肿瘤)和来源不明性三种,常见的栓子包括:血栓、斑块、空气、肿瘤栓子等。为什么会发生下肢动脉栓塞?下肢动脉栓塞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突发的急症,可以导致下肢肢体坏死。 动脉血液从心脏流出后,需要到达人身体各处为机体供血,心脏或血管的栓子脱落后,会随血液流动,当流动到下肢动脉某个部位时,突然出现卡塞,就会导致下肢动脉急性缺血,就好像是管道被突然卡住,血液不能流通。动脉栓子脱落后经常卡在哪些部位?栓子脱落后,随血液流动,经常卡在腹部的腹主动脉分叉处,下肢的股动脉(大腿处的血管)、腘动脉(小腿处的血管)等部位。这些部位由于管腔径突然变小,容易出现卡塞。哪些人可能出现下肢动脉栓塞?患有房颤、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及动脉炎等的病人,以及行过心脏瓣膜手术、血管置换手术的病人发生下肢动脉栓塞的几率比较高。 房颤等心脏疾患可以出现心脏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导致栓塞;动脉硬化及动脉炎的病人常常由于血管壁上的斑块或血

栓脱落导致栓塞。下肢动脉栓塞发生后会有哪些症状?一旦发生下肢动脉栓塞,病人常会感觉下肢疼痛、麻木、发凉,并出现下肢肢体苍白,特别是脚趾,时间长了还会出现脚趾青紫,触摸下肢还会出现感觉麻痹,并感觉皮肤温度降低。一旦出现下肢疼痛麻木就是发生了下肢动脉栓塞吗?不一定。并不是所有的下肢疼痛、麻木都是下肢动脉栓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也会有下肢疼痛、麻木的表现。下肢动脉栓塞有什么危害?下肢动脉栓塞是临床急症,发病比较急,危害性大,常可因下肢动脉缺血导致下肢肢体坏死,出现截肢的可能。为什么有些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需要截肢? 下肢动脉缺血时间长,会出现下肢肌肉的坏死,如果出现肢体坏死明显,则应及时截肢治疗。行截肢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生命,因为长时间缺血,肌肉坏死后,会出现全身重症感染,坏死物质吸收会出现肾功能衰竭。下肢动脉栓塞截肢的几率高吗?下肢动脉栓塞一旦发生,截肢几率较高,据统计,发病6 小时治疗者,肢体存活的几率可达95%;12 小时治疗者,肢体存活几率约80%;24 小时治疗者,肢体存活率约60%。 如果下肢动脉栓塞发病早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迅速解除阻塞,肢体存活的几率还是比较高的。下肢动脉栓塞会导致死亡吗?下肢动脉栓塞疾病本身不会导致患

急性下肢动脉闭塞;介入治疗

急性下肢动脉闭塞;介入治疗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急性下肢动脉闭塞;介入治疗 【论文摘要】目的:采用介入治疗方法,临床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症。方法:采用介入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患者20例,发病时间12~48h。结果:20例病人经溶栓治疗后闭塞动脉血管均再通。其有效率为100%,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的临床症状均消失。结论: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为基础疗法,具有溶栓成功率高、出血并发症很少等优点。 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是一种发病急、后果严重的血管外科急症如不采取合适治疗将导致肢体坏死,所以及时作出诊断并配合相应治疗有利于患肢的恢复。以往大多采用外科血栓切除术,静脉溶栓等方法治疗但由于创伤大,并发症多,效果不理想而逐渐被介入治疗所取代,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介入

诊断、导管溶栓治疗、球囊扩张及取栓术已普通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1材料和方法 1.1资料:2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55~73岁,平均年龄68.3岁病例包括动脉硬化伴血栓形成11例,动脉栓塞7例血管外伤2例。其中病变血管右股动脉9例,右髂总动脉2例,左股动脉5例。阻塞段均较长。最短10cm最长者从右髂总动脉至腘动脉。全部病例均有明显的动脉缺血症状及体征,如患侧肢体疼痛麻木,脉搏消失,皮肤发凉发绀和功能异常等。症状持续12-48h,平均32h。 1.2操作方法:20例患者均经健侧股动脉穿刺逆行或顺行穿刺插管行常规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及闭塞程度、侧支循环情况,先行肝素抗凝。然后用超滑导丝(260mm)和Cobm导管配合贯通闭塞血管,然后交换多侧孔的溶栓导管,使侧孔埋入血栓近心段内溶栓。逐步推进导管或导丝,充分溶栓,采用先经导管注入尿激酶250000U。于15-30min内再注射250000U。完毕后再次造影了解再通情况。闭塞段大部分管腔开通者保留溶栓导管3-5d,用微量泵缓慢推注尿激酶溶栓。溶栓药物的应用剂量根据凝血功能测定而进行调整。以PT值在正常值1.5~ 2.0倍为宜。24h后复查造影,血管开通不满意者继续前述溶栓治疗方案。48h后再复查造影,满意可拔管,术中经导管给予肝素(0.5-1.0mg/Kg)配合治疗,术后继续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一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决策探讨(修)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决策探讨 一、引言: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cute Limb Ischemia,ALI)主要包括动脉栓塞(Arterial Embolism,AE)和动脉血栓形成(Arterial Thrombosis,ATE)。两种病理过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临床表现为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的远端组织缺血。栓塞栓子通常来源于心脏和主动脉附壁血栓的脱落,动脉栓塞后会导致栓塞远端血栓形成。所以,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必须从栓子脱落和血栓形成的两方面入手,缺一不可。 二、历史: 1628年,Harvey作了有关动脉阻塞的文献报道;1854年Virchow命名为Embolus;1895年Sabanyer实施了动脉栓子切除术;1911年Lahey报道动脉栓子切除术获得成功;1916年肝素出现;1936年肝素应用于临床;1963年Fogarty医师首次应用球囊导管取栓,此球囊导管命名为Fogarty取栓导管,使得动脉栓塞手术得以推广;2000年后出现了腔内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报道,包括血管腔内超声溶栓、腔内吸栓及微导管溶栓法等(1)。 三、现况: 1、心血管源性的栓子仍是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主要来源,但医源性栓塞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 复习文献,心血管源性的下肢动脉栓塞率为86%-91%, 其中随着动脉硬化患者发病率的增高,由冠心病导致的动脉栓塞比例在上升,由其并发症所导致的栓子脱落已升至首位,约60-70%。据Panetta T报道:20%的急性下肢缺血患者是急性心肌梗塞引起,且在3-28天(平均14天)前有心脏症状出现;另有报道动脉栓塞患者中64%有心电图的改变(2)。 随着心脏血管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医源性栓塞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Sharma报道:45%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栓子是由医源性引起的。在一组7621例行冠脉介入手术的患者中,有0.5%的患者出现肉眼可见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摘要:动脉硬化闭塞症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是由于动脉硬化引起,少数为糖 尿病患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好发于大中型动脉。动脉分歧部是血栓闭塞性疾 病的好发部位。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后导致狭窄或闭塞动脉远端血流减少引起相 应的脏器或肢体供血不足的症状。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介入治疗护理配合 随机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开展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99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99例。年龄52~87岁,平均69岁,男78例,女20例,双下肢36例,左下肢36例,右下肢27例,全部病例均采用下肢动脉超选择性动脉造影+球囊 扩张术,其中85例根据造影情况放置支架,53例留置溶栓导管,术后均恢复良 好【1】。 2适应症 出现间歇性跛行并经动脉造影证实有下肢动脉严重狭窄时则需手术治疗。当 伴有严重静息痛或足趾坏疽时,更需手术治疗。 3禁忌症 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如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动脉轻度狭窄,则可暂不手术。近期有重要器官严重病变者,如心绞痛、脑血管意外,肝肾功能衰竭等,不 宜施行手术治疗。 4术前准备 术侧肢体备皮,做碘过敏试验,术前12h禁食水,以免术中发生误吸,术晨 穿刺静脉留置针。术前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疼药物。 5手术方法 本组均采用局麻方式病人取平卧位消毒后根据病情选择患肢或对侧股动脉局 部穿刺成功后行选择性造影。了解血管狭窄情况,狭窄严重部位用导丝引入球囊,给于局部扩张,必要时行支架植入,留置溶栓导管。术毕用无菌敷料覆盖,弹力 绷带加压包扎【2】。 6治疗 (1)术后泵人肝素钠或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钠抗凝治疗。股动脉置管者由置管处 微量泵泵入溶栓抗凝药物,必要时加用罂粟碱微量泵泵入。(2)常规给予抗生素控 制感染并给予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祛聚药物应用。 7护理 7.1术前护理 7.1.1心理护理。由于肢端疼痛和坏死使病人产生痛苦和抑郁心理,医护人员 应关心体贴病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使其情绪稳定,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7.1.2患肢护理。主要原则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注意患肢保暖,避免用热水袋,电热毯或热水给患者直接加温,以免加重组织缺氧,取合适体位,病人睡觉 或休息时应取头高脚低位,以减轻由于患肢缺血引起的疼痛,避免患肢受压,保 持足部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洗脚,告诉病人勿用足趾试温度以免烫伤,皮肤瘙 痒时可涂擦止痒药膏,避免用手抓,以免抓伤和继发感染,如有皮肤溃疡或坏死 加强换药,遵医嘱应用抗感染药物【3】。 7.1.3疼痛护理。护士做好患者疼痛部位、疼痛性质及持续时间的评估,早期

下肢动脉闭塞症(终审稿)

下肢动脉闭塞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1: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人体的动脉好比一个输油管道,动脉血每时每刻在动脉中流动,就好比人体内的原油,心脏就像一个油泵,通过不同管道将能量源源不断输送至各组织器官,通向下肢的管道主要包括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及小腿的动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动脉内壁上形成,随着斑块不断增大,管腔逐渐狭窄,管道通畅性受到影响,流向下肢的血流就会减少(这点与出院前做的彩超报告基本一致)。狭窄到一定程度甚至完全堵塞时,供应下肢的血流不能满足需要,就会出现下肢缺血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血管外科范畴,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的老龄化,被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例有逐年增多趋势。该病患者大部分为男性,多在老龄人群中发病。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长期得不到正确诊断和治疗,病变日益加重,最后发展到肢体疼痛、坏死,最终不得不截肢,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严峻的现实使我们血管外科医生有责任提醒人们,尤其是中老年朋友,重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避免不可挽回的损失。

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表现 (1)轻微主诉期(第一期):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或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肢端易发生足癣感染而不易控制。 (2)间歇性跛行(第二期):小腿间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型病变最常见的症状。其特点是在行走约数百米至数十米后,出现下肢疼痛,通常表现为小腿肌肉的酸痛,也可以是下肢其他部位的疼痛,患者被迫停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缓解,可再继续行走,继续活动疼痛可以反复出现。随着病变的加重,出现疼痛的距离越来越短,从几百米到最后的十几米,甚至几米,需及时治疗。 (3)静息痛期(第三期):即患者即使在不运动的时候仍然会有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入睡时更重,使得患者寝食难安,精神紧张。多发生于晚间,常睡眠中痛醒,抱膝而坐。这个阶段患者必须赶紧积极治疗,否则就会进入疾病晚期。 (4)组织坏死期(第四期):发生肢体溃疡和坏疽。脚上即使破了一点也非常不容易愈合,下肢逐渐出现坏死,最终只能截去坏死肢体,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下肢动脉栓塞

下肢动脉栓塞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下肢动脉栓塞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并危机肢体安全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发现栓塞导致下肢动脉闭塞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彩超、CTA/DSA (三)进入路径标准。 1 符合手术适应症 2 无手术禁忌症 (四)标准住院日。 7-1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生化、凝血、D-dimer、感染指标、血型、肌酶谱、肌红蛋白 (2)心电图、胸片 (3)下肢动脉超声 (4)下肢动脉CTA或DSA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超声心动

(2)主动脉CTA (3)心肌酶谱 (4)血气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Rutherford急性下肢缺血分级进行治疗方案选择Rutherford I级:择期血管重建 Rutherford IIa级:急诊动脉切开取栓或导管溶栓/血栓清除 Rutherford IIb级:急诊动脉切开取栓 Rutherford III级:截肢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没有明显合并感染证据,可以不需要预防性抗菌 (八)手术日。 手术取栓:1天 溶栓或血栓清除:3-7天 (九)术后恢复。 1-7天 (十)出院标准。 肢体血运改善或恢复;截肢者伤口稳定。 各种伴随疾病、复杂情况可能会影响术后恢复和出院时间。(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全身性动脉硬化、伴随疾病、肢体血运情况、伤口并发症、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肌肾综合征、心梗、脑梗、心脏内或主动脉附壁血栓等 二、下肢动脉栓塞临床路径表单(以动脉切开取栓为例)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__下肢急性动脉栓塞____(ICD-10:);行__股动脉切开取栓术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天 注: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多伴有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伴随疾病,治疗中需要根据病情选择相应

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

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 【摘要】目的:采用介入治疗方法,临床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症。方法:采用介入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患者20例,发病时间12~48h。结果:20 例病人经溶栓治疗后闭塞动脉血管均再通。其有效率为100%,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的临床症状均消失。结论: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为基础疗法,具有溶栓成功率高、出血并发症很少等优点。 【关键词】急性下肢动脉闭塞;介入治疗 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是一种发病急、后果严重的血管外科急症如不采取合适治疗将导致肢体坏死,所以及时作出诊断并配合相应治疗有利于患肢的恢复。以往大多采用外科血栓切除术,静脉溶栓等方法治疗但由于创伤大,并发症多,效果不理想而逐渐被介入治疗所取代,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介入诊断、导管溶栓治疗、球囊扩张及取栓术已普通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2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 年龄55~73岁,平均年龄68.3岁病例包括动脉硬化伴血栓形成11例,动脉栓塞7例血管外伤2例。其中病变血管右股动脉9例,右髂总动脉2例,左股动脉5例。阻塞段均较长。最短10cm 最长者从右髂总动脉至腘动脉。全部病例均有明显的动脉缺血症状及体征,如患侧肢体疼痛麻木,脉搏消失,皮肤发凉发绀和功能异常等。症状持续12-48h,平均32h。 1.2 操作方法:20例患者均经健侧股动脉穿刺逆行或顺行穿刺插管行常规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及闭塞程度、侧支循环情况,先行肝素抗凝。然后用超滑导丝(260mm)和Cobm导管配合贯通闭塞血管,然后交换多侧孔的溶栓导管,使侧孔埋入血栓近心段内溶栓。逐步推进导管或导丝,充分溶栓,采用先经导管注入尿激酶250000 U。于15-30 min内再注射250 000 U。完毕后再次造影了解再通情况。闭塞段大部分管腔开通者保留溶栓导管3-5 d,用微量泵缓慢推注尿激酶溶栓。溶栓药物的应用剂量根据凝血功能测定而进行调整。以PT值在正常值1.5~ 2.0倍为宜。24h后复查造影,血管开通不满意者继续前述溶栓治疗方案。48h 后再复查造影,满意可拔管,术中经导管给予肝素(0.5-1.0mg/Kg)配合治疗,术后继续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一周。出院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潘生丁150 mg/d 6个月,并积极治疗原发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