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整理】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整理】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1、天文地理,把恒星作为行星运动的坐标,划分为若干区域来识别。28宿就是最著名的恒星集群。

2、古代还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滕王阁序》,“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3、中国古代天文地理是并称的,九州相传是大禹治水首先划分的,沿用至今。

4、河内,山东,西河,关西,江表,淮左:请自查。

5、纪年纪时,古人纪年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而成一种纪年方法。

6、既望,指每月十五,如“七月既望”,朔,每月初一,晦,月末,如戊申晦。

7、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继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如“庆历四年春”。古人为弥补天干纪年的不足,往往并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8、纪月,古人除了用序数,还加了一些特殊的称谓,如“孟”“仲”“季”“朔”“望”“晦”。

9、古代纪时,古人把一昼夜分割八时段,十时段,十二时段,十五时段,十六时段等,如“平朔黄昏”,都表明时间,南北朝以后,运用天干地支纪时及五更报夜为主要方法,“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10、平明,日中,人定,日暮,夜阑,暮春,三春,三秋:请自查。

11、姓名字号,春秋以前,姓与氏是分开的秦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分,汉代通称为姓。

12、名是人们相互区别的符号,古代婴儿出生后几个月由父命名(不是父母共同命名)。

13、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

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所以,名和字是有关联的。

14、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叫别号,五柳先生,青莲居士,六一居士,帝王

将相死后还有谥号。

15、谥号,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有专门的《谥法》为依据,经天纬地

曰文,克定祸乱为武,造临四方曰明,杀戮无辜曰厉,早孤短折为哀,年中早夭曰悼。帝王赐给大臣的谥号褒扬居多(但也有贬的)。

16、外号,也叫绰号,写表现人物特征的名号,水浒传里人物外号最多。

17、礼仪制度,《周礼》把礼仪分为五类,即祭祀的“吉礼”自然神和祖先,有

凶葬的“凶礼”,吊各种天灾人祸有关系的“军礼”,外交的“宾”礼,包括朝、聘、会、盟国等活动,“嘉礼”有关个人成长,交往,王位承袭,其中还包括冠礼,婚礼,宴饮之礼,养老礼。

18、座位之礼,室内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

的是坐东朝西,《鸿门宴》中有这样的记叙。

19、古人见面礼是拜礼和揖礼。拜礼以叩头跪拜为主,揖礼以拱手示意为主,在

尊者面前小步快走叫“趋”。

20、《礼记-内则》说,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

九十虽得人不暖也,这是养老礼。

21、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交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22、旬休:古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

23、夷夏:古代称少数民族为夷,汉族自称夏。

24、骖騑:驾车两旁的马,左边叫骖,右边叫騑。

25、睢园:汉梁孝王刘武营建的游赏廷宾之所,即梁园,又名兔园、修竹园,故址在

今商丘市梁园区。

26、投笔:指投笔从军。

27、梓泽:金谷园的别称,为西晋大官僚石崇所建,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

28、见背:弃我而死去,死的婉称。

29、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老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30、丧服: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装。中国古代丧服自周代已用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均取白色,并有五服制度﹐即按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5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其中斩衰最上,用于重丧,取最粗的生麻布制作,不缉边缝,出殡时披在胸前;女子还须加用丧髻(髻系丧带),俗称披麻戴孝。

31、衔环结草: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颗没有按照父亲的遗愿让小老婆陪葬而让她改嫁他人,小老婆的父亲的灵魂在战场上把草打结绊倒秦国大将杜回帮助魏颗取胜来报答。东汉人杨宝救了一只受伤的小黄雀,小黄雀伤好后叼来四个玉环来报答杨宝救命之恩。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学常识

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文学常识汇总 1、《<物种起源>绪论》作者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著有《物种起源》、《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2、绪论,又叫导言,学术论述的开头部分,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写作经过、出版缘由、文章内容介绍、作者的基本观点、作者情况等文体。 3、《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作者是杨焕明,浙江温州人,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 4、《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作者是贾祖璋,浙江省海宁人,中国科普作家。著有《鸟类研究》、《生物学碎锦》等。 5、《斑纹》的作者是周晓枫,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上帝的隐语》、《鸟群》等。获得冯牧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6、《景泰蓝的制作》的作者是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夜》,长篇小说《倪焕之》,。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 7、景泰蓝,我国特种工艺品之一,明代景泰年间在北京开始大量制造,珐琅彩釉多用蓝色,所以叫景泰蓝。 8、《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作者是俞孔坚,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学者,著有《生物与文化基因上的图式》、《理想景观探源》等。 9、《陈情表》作者李密,一名虔,字令伯,三国人。“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 10、《项脊轩志》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明代散文家,江苏昆山人。有《震川文集》。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作家。有人把归有光与欧阳修比较,推崇他为明代第一散文家。《项脊轩志》是他的代表作。 11、元曲是元代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分为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是不成套的散曲,散套又叫套数,是统属于一个宫调的成套的散曲。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剧本体例一般为每本四折一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角色有末、旦、净、丑等。由曲、白、科三部分组成。一本基本上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以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以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12、《长亭送别》的作者是王实甫,他名德信,元代戏曲作家,大都(今北京)人。所作杂剧,据《录鬼簿》著录有十四种,现仅存三种《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破窑记》(全名为《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丽春堂》(全名为《四丞相歌舞丽春堂》)。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厢记》,它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在《西厢记》中,王实甫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 王实甫善于以古典诗词酝酿气氛,锻炼字句,创造出诗一般的动人意境,形成十分优雅有风格。他和关汉卿分别开创了中国戏曲史上文采和本色两个流派。 赵景深在《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中称“《西厢记》和《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 13、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指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14、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和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切记王实甫不在元曲四大家之列) 15、莎士比亚,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其主要成就是戏剧,作品有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又译为麦克佩斯)等,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学常识

必修五文学常识 1、《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中国明代长篇小说。又题为《忠义水浒传》,通行本简称《水浒》。一般认为是施耐庵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金圣叹将《水浒传》与《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冯梦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2、《水浒传》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并深刻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即上至皇帝和高俅这样的大臣,下至大小官吏的横行霸道、昏庸无能,致使民不聊生,尖锐的阶级矛盾逐渐加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写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情节。 3、施耐庵(1296~1371),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 4、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5、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6、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他是山水田园诗派的开创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因此后来文学史上称“田园诗人”。作品中也有表现那种怀念过去,满足现状,乐天知命的思想。 7、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人。初唐文学家,“初唐四杰”之首。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滕王阁序》成为他的“绝唱”。 8、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9、《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

古代文化常识必修

古代文化常识必修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必修四《窦娥冤》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冲末(男配角)。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5)杂,杂角。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辛弃疾词两首》 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3.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拿来主义》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2)指第一;首位。《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3)指体面。《官场现行记》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廉颇蔺相如列传》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系列之高中课本(必修1-5) 必修1 《沁园春·长沙》 1. 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税,服劳役。 2. ⑴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 ,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不同的词牌,它的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不同的规定。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3. ⑵词的分类: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 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拓展:史书体例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史书体例。 贯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 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爵位:案《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无子、男二等。究竟事实怎样,并无实物资料佐证。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出现了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通侯、君等。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袭。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寡人: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 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各代体制习惯虽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或美称,相当与现在的先生。 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比重于称子。 父(读第三声)--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 父(读第四声)-- 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 甫--古代男子的美称。 丈夫--古时称成年男子为丈夫,并不专指女子配偶。 匹夫--本指一个人,古代多指平民中男子,或一般人。 古代称男子为须眉,古曾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故有此称。 --古代女子表谦卑的自称。 母--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长辈女性。 古代俾女的代称。 裙衩--古时为妇女的代称。 拙荆--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称谓。 粉黛--古代美女代称。 蛾眉--亦作`娥眉`,古代美女的代称。 巾帼--古称妇女为巾帼。 姥--古称老妇人为姥。 妪--古对妇人,一般指年岁大者,亦有指少女者。

(完整版)语文必修二文学文化常识试题

语文必修二文学文化常识复习 1、下列文化常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望”为农历每月十五,既望为农历每月的十六。 B、“长乐王回深父”中的“父”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阳”为山的南面,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 D、“妇女无所幸”中所提到的“幸”是指封建君主对妇女的宠爱。 2、下列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是() A、“遂通五经”中“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B、“贯六艺”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旧唐书》被称为“前四史”。 3、“左迁”“出官”“迁谪”等词涉及古代官职制度,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个词语都曾在《琵琶行》中出现,表示白居易被贬官降职。 B、“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与之相反的是“升迁”“右迁”等。 C、“出官”是外出做官,在文中并不涉及官职升降。 D、“迁谪”是贬官的意思。“迁”是指官职的变化,“谪”是被罚流放或贬职的意思。 4、下列对文体常识的的理解正确的是() A、传,传记,记叙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对社会的影响。传记的基本特点:详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 形象的文学色彩。 B、“记”是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作为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记”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C、赋是秦朝时形成的文体。赋讲究文采、对仗、韵律,兼具诗与散文的性质,形式铺张扬厉、夸饰,有 大量的描述。 D、“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体如行书曰行。”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 B、“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中“视事”指官吏任职,“乞骸骨”指告老还乡。 C、“庐陵萧君圭君玉”中“庐陵”为籍贯,“萧”为姓,“君圭”为名,“君玉”为字。 D、“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中“下车”是指从所乘车骑中下来。 6、下列对古代官职或官署名称的理解错误的是() A、教坊:唐代官设的教习歌舞技艺的机关。 B、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低的官。 C、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而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称为孝廉。 D、大将军:古代领兵之最高统帅。始于战国,是将军的最高封号,汉代沿置,职掌统兵征战。 7、下面文学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句中“壬戌”是古代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即到了农历十六日。 C.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著有《王临川集》等。 D.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其诗集有《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凤凰涅槃》。 8. 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鸿门宴》中项羽“按剑而跽”,就是握着剑,跪直身子。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古人席地而坐,两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教学博苑 10-18 0629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以教师系统讲解为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作进一步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古代文化基本常识,尤其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想要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作品,除了要学习大量的文言现象外,还应当适当掌握一些文化常识,今天我们就来对这方面的知识作一基本探讨。 二.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汇编 必修一 《诗经》两篇? 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 1、考:指已故的父亲。 2、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孔雀东南飞》? 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11、罗敷:指古代美女的通名。 12、床:是古代的坐具。 13、城郭:古代内城叫做城;外城叫做郭。 《汉魏晋诗三首》 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文选_》。? 2、河汉:银河。 3、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4、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5、杜康:相传古代发明造酒的人,后用作酒的代称。 6、周公吐哺: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相传周公求贤若渴,凡有士人来访,立即接待,以至于“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7、双鲤鱼(鱼书):指代书信。古人常把两块刻有鲤鱼图形的木板合在一起制成木盒,中夹书信。故称鱼书。 必修二 《阿房宫赋》 1、四海:古代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 一。后指全国各地。 《赤壁赋》

高中语文必修5文学和文化常识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学和文化常识汇总 《归去来兮辞》 本文是一篇辞赋。 辞:“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1 长吏:指职位较高的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2 风波:战乱。 3 公田:供俸禄的田。 4人事:指做官。 5三径就荒: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就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滕王阁序》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滕王阁序》成为他的“绝唱”。 1星分翼轸:古人习惯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古人用天上二十八星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翼、轸,星宿名,属二十八宿。 2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 3“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名稚,字孺子,南昌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当时陈蕃为豫章太守,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孺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孺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的说法。 4棨戟:有套的戟,古时候官员出行时用做前导的一种仪仗。 5襜帷:车的帷幔。 6旬假: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 7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8钟鸣鼎食之家:指大家世族,因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9声断衡阳之浦:相传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不再南飞。 10“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在睢水旁边修建的竹园,他常和一些文人在此饮酒赋诗。 11北辰:北极星。这里暗指国君。 12帝阍:原指天帝的守门者,这里指皇帝的宫门。 13宣室:汉未央宫前殿正室叫做宣室。汉文帝曾坐宣室接见贾谊,谈话到半夜。 14“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 15“冯唐易老”: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经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后世遂用“冯唐易老”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 16李广:汉武帝时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17贾谊:汉文帝本想任贾谊为公卿,但因朝中权贵反对,就疏远了贾谊,任他为长沙王太傅。18“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梁鸿,东汉人,因作诗讽刺君王,得罪了汉章帝,被迫逃到齐鲁一带躲避。 19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酌贪泉而觉爽”,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表达了廉洁的人绝不会受外界污浊的侵蚀,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纯正。“涸辙之鲋”,原指鲋鱼处于干涸的车辙中,用以比喻处在困境之中急待救助,《庄子·外物》:有此典故,“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又有成语“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课文中引用这个典故意为处境艰难但能自得其乐。 20北海:北冥。扶摇:猛烈的旋风。 21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东隅,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桑榆,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22三尺微命:三尺,士佩三尺长的绅(古代礼服上束带的下垂部分)。

2020年高考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2020年高考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2018年高考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归去来兮辞》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滕王阁序》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逍遥游》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陈情表》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3.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4.郎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5.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6.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7.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8.犬马:臣子自谦。 9.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 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必修5文化常识梳理

必修5 第二单元 4《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1、选自逯钦立《陶渊明集》。陶渊明从29岁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于东晋义熙元年辞去彭泽令。这篇赋是其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2、辞,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3、幼稚盈室:指孩子多。幼稚,小孩。 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长吏,指职位高的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5、乃瞻衡宇: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指简陋的房屋。 6、复驾言兮焉求:驾言,《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的简省,是“驾车出游”的意思。 5《滕王阁序》王勃 1、原题作《滕王阁诗序》,一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滕王阁,是唐高祖的儿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得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 2、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 3、星分翼轸: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列星)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4、襟三江而带五湖: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 5、台隍枕夷夏之交:夷,古代称少数民族为夷。夏,古代汉族自称夏,这里指中原地区。 6、十旬休假: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 7、钟鸣鼎食之家:指大家世族,因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8、帝阍:原指天帝的守门者。这里指皇帝的宫门。 9、宣室:汉未央官前殿正室叫宣室,汉文帝曾坐宣室接见贾谊,谈话到半夜。 10、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汉文帝本想任贾谊为公卿,但因朝中权贵反对,就疏远了贾谊,任他为长沙王太傅。 补充: 国古代职官。御赐太傅匾额太傅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

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

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 一、作者、作品 一)陶渊明(东晋诗人) 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 五柳先生”,晚年更名“ 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 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六十岁左右去世。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二)王勃(唐代文学家)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 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 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三)庄子(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习题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 1.关于古诗与星宿 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2.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地名所指的地方。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河内:黄治以北的地区。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区。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山东:指崤山以东。 (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西河:指魏国黄河以西地区。 (4)马超韩遂尚在关西(《赤壁之战》) 关西:函谷关以西。 (5)江表英雄,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江表:(长江之外的)江南地区(从中原看来,这些地区在长江之外) (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姜夔《扬州慢》) 淮左:淮河东面(古代称江河东面为左,西面为右) 3.孔子及其弟子在谈到自然现象时,多用来比喻人事。谈谈下面几个句子中提到的这些自然现象在句子中的含义。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把实行仁德政治的君主比作北极星(北辰),居其中而众星拱卫。古人认为北极星在整个天体的中心位置。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感叹昼夜不停流去的河水,痛惜时光的易逝。 (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以水比况聪明智慧的人,以山比况有仁德的人。这句话的下文为: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以日食月食比喻君子的过失:错了也错在明处,改了众人照样敬仰他。 2.关于古诗文与纪时 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高中语文必修二古代文化常识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二古代文化常识总结 1《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2《离骚》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3《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9.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12.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适:出嫁。(始适还家门: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6.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优秀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梳理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联系文本,挑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过程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过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南宋的钱良臣的小儿子颇聪慧,凡经史中有“良臣”二字的,读时均改为“爸爸”。一天读《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遂将其改读为“今之所谓爸爸,古之所谓民贼也。”原想尊敬,反成辱骂了。 这涉及避讳问题,什么是避讳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二)研习过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博大精深,包括文化地理、立法乐律、典章制度、文化典籍、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由于年代久远,社会变迁,很多历史事物已经难于理解。但这却是我们阅读文言文所必备的文化素质,了解和掌握这些文化常识不仅可以为我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带来方便,更有利于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1 天文地理 欧洲人将天上繁星分为十二个星座,如金牛座、山羊座等,而我国古人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一)二十八宿 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恒星。古人还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二十八宿的名称,按东北西南分别为:北方玄武之象南方朱雀之象西方白虎之象东方苍龙之象 (二)分野 春秋战国时期,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古诗与星宿 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练习: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地名所指的地方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