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史:汉印

篆刻史:汉印
篆刻史:汉印

汉印简介: 汉印是汉至魏、晋时期印章的统称。纂体

有别于秦纂,大都方平正直,布局谨严,有独特风格。与秦印并为后世纂刻家所取法。汉印的制度:

汉制,皇帝、皇后、诸侯王的印称“玺” ,列侯、乡亭侯、

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称“印” ,列将军称“章” 。以印质和印

钮、印绶区别地位高低。皇帝玉玺、虎钮,皇后金玺、虎钮,皇太子、列侯及丞相、太尉以下官吏分别为黄金印、龟钮,银印、龟钮,铜印、鼻钮。印绶也有紫绶、青绶、墨绶、黄绶等分别。汉印有铸印、凿印两种,一般文官的印多用铸印,军中为应急需,用凿印。汉代是印章的兴盛时期,汉印为后世金石家所取法。初学治印的人,特别要先学整齐朴茂的汉铸印。汉印的发展:

汉印是在继承秦印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艺术和用章制度上比秦印更趋成熟、完备。汉印是中国印章艺术的鼎盛时期,是古代篆刻艺术的第一高峰,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人们常把它与唐诗、宋词、元曲和晋唐书法、宋元绘画并列

在一起加以称颂,如今学习篆刻就是从临摹汉印着手。汉印制、文字排列及印绶的用色上由于等级关系,皆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印章由官府督造,而私印由私人作坊制作,比较官

的分类:汉印主要有官印和私印两种,官印在用材、纽

印来得随意、宽松许多,无论官印、私印,用材都以铜质为

主。汉印的文字:汉代由于隶书的出现和通行,文字书

写已大为简便省事,入印文字在隶书的影响下,字形工整,横画省去波磔,圆转为方,盘曲化直,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

汉摹印篆(缪篆)体式,而且简省又不悖“六书” ,其印章章法

稳健匀称,线条浑厚高古,气势夺人。在印面文字布局

为一个完满的方形(或长方,或扁方,或正方),如四个字由四个小方形组成为一个大方形,即印章的整体形,这是汉印的基本形式。汉印的特点:

汉印到了西汉,印文字形日益方满化,栏界的辅助功用已不存在,相反使印面形式有闷塞之感,所以西汉初期的印章承秦式,尚有栏界,

至中期便消失了。看汉印上的文字布置,

个字为一个完满的方形(或长方,或扁方,或正方)如四个字则由四个小方形组合为一个大方形,即印章的整形。这是汉印的基本形式规则。

由于印章的庄重用途,决定了当时的印章必须用古体一篆书。而当时正是隶书盛行的时代,即使写篆书也多少受到流行书体一隶书的影响。因此,当时的许多篆书书迹并未能保持纯正的篆形和篆味,这在各种汉代铜器铭文和刻石篆书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汉代印章也是如此。但也正因为这样,

汉代的篆书形成了与前代不同的

独自的字形与趣味。汉印的印文书体,有基本遵循小篆

规矩而略有出格者,有多半已为隶书形体而兼有篆意者,也有以鸟虫书作印的。此外,还可从殉葬专用印中见到为数不

分草率的隶书印。在这几种印文字形中,占据主流

的则是第一种。在印面布局中,根据总体要求和各个文

字字形的可变因素,或以屈曲回绕的手法以增加线条,或因其字偏旁线条过多而省略某些笔画,均是为了达到字形的完满和总体的方整,从而形成了汉印的字形特色和布局格式,这是汉印艺术形式美的基本特色。

秦代印章,就目前所见,官印均出于凿刻,白文;私印也多为凿刻,白文。汉代印章,西汉宫印多出于铸造,只有将军印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多为凿刻,均为白文;东汉官印则以凿刻为多。亦为白文。从古印遗存来看,魏晋时的将军印等各种急就章比汉代的更富有天趣。西汉私印在初期也多出自凿刻,白文,而自中期以后铸印渐多。东汉私印有铸有凿,也多为白文,朱文印很少,朱文印到魏晋时期渐多起来。

魏晋印章大多沿续汉印的形式与格调,故传世的这一类魏晋印大多难与汉印明确区分,这与西汉初期印难与秦印明确区分一样。所以历来出版的古印集中往往以“秦汉魏晋”统为一大类,甚至再加上南北朝,而不作确切朝代的划分。在魏晋印章中也确实有许多放在汉印中毫不逊色甚至有胜过之处的佳作,篆刻家们往往也习惯于将它们与汉印一并看待。这些印,实际上可看作属于“汉印”这一篆刻艺术的审

美范畴,所以我在本书中所说“汉印” ,不只对汉印而言, 也包括这一类魏晋印。

——汉印赏析

水弋丞」铜印,印面边长 2.5cm ,印台厚0.6cm 。印铜铸,

方形,蛇纽。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印文保留有秦篆风格, 是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 年)以前之官印,尚有秦官印 遗风。「昌威德男家丞」 铜印,印面2.3X 2.3cm ,通高1.8cm 。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六字三竖行 排列,右上起顺读「昌威德男家丞」 此为新莽时封爵属官印。印文中之「男」系指男爵,为公、 侯、伯、子、男五等爵之一,《汉书?王莽传》载: 是封者高为侯伯,次为子男,当赐爵为关内侯者,更名曰附 城,凡数百

人。 」始建国元年(公元 9年), 「封王氏齐縗之 属为侯,大功为伯,小功为子,缌麻为男……皆授印韍。

王莽时的封爵实是虚衔。王莽纂汉,袭取五德终始之说,标 榜自己受命于天,神化其政权。他依《周官》 、《王制》之文 更改官制,废除汉爵制,制定五等爵制与四等封地制,为其 政权之合理 性找寻历史依据。

「常乐苍龙曲侯」铜印,印面 2.3X 2.3cm ,通高2.2cm 。印 铜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六字三竖行排列,右 ——「白 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白水弋丞」四字。 此印

永苍丞」铜印,印面 2.1 X 2.1cm ,通高1.5cm 。印铜铸,方 形,鼻

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 读「楚永苍丞」四字。

印文中之「楚」系指西汉时之楚王国。 《汉书?地理志》载:

楚国,高帝置。宣帝地节元年更为彭城郡, 黄龙元年复故。 」

《汉书?楚元王传》亦载:「楚元王刘交,高帝弟。汉六年, 立交为楚王,王薜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 」「楚永苍丞」 铜印为西汉时王国官印。 「柜长之印」 铜印,印面 2.2X 2.3cm ,

通高 1.9cm 。 印铜铸, 方形, 瓦纽。 印文为汉篆字体,

系县名。《汉书?地理志》琅邪郡下载「柜,根艾水东入海, 莽曰祓同」 。 《补注》引钱大昕曰: 「根当为柜。 」「长」即县

主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县令、长,皆秦官,掌治

印为西汉时县官印。 「海盐右丞」铜印,印面 2.2X 2.2cm ,

通高1.9cm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

铜印,印面 2.3X 2.2cm ,通高2.0cm 。印铜铸,

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

顺读「金乡国丞」四字。金乡国, 《汉书-地理志》失载, 此印可

补其缺。

上起顺读「常乐苍龙侯」 。 此为新莽时太卫属官之印。 「楚

白文,

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柜长之印」四字。 印文之「柜」 其县……减万户为长,秩五百至三百石」

柜长之印」铜

两横行排列, 右上起横读「海盐右丞」四字。 海盐」系秦 汉时之县名, 《汉书?地理志》会稽郡下中载「海盐,故武

原,有盐官」 。此为西汉时官印。

金乡国丞」

吴让之篆刻作品经典赏析

吴让之篆刻作品经典赏析 吴让之一生精研邓石如篆刻,对邓石如篆刻的各种样式加以锤炼、整理,使之穗妥、精致。再加上对汉印的体悟,以及浑厚的篆书修养,刀笔相融,完美地呈现出他的艺术魅力,以致于吴昌硕认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吴让之在篆刻上取得的成就和他的篆书是分不开的,其篆书和篆刻互为滋养,相互渗透,是同一种思想在不同材质上的共同体现,承载了他的艺术思想。“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其一生留下了大量的篆书作品,是皖派书家中弘扬邓石如篆书而能旁滲多方的集大成者。 吴让之强化了皖派长于冲刀的流派特征,独创了“披削法”,能充分表达笔意,有如铁笔作书,直接了当地把他的篆书形质,还原在石面上,充分在表现了其篆书的婀娜多姿,圆转流畅。用刀如用笔,使得所作更具韵律感和笔墨情趣,有“神游太虚,若无其事”之妙。 篆法与刀法的相互生发和直接对应,使其作品更能传达情绪,表达感情,篆刻作为一种抒情的方式,在他的作品里被表达得极为透彻,从而为篆刻史展现了一幅水墨淋漓、多姿多彩的优美长卷。 经典解析: 吴熙载印 此印师法汉私印而隶意更足,刻痕爽利,有如书写。布局钗对角呼应,边界有三处崩残,既团聚了气脉又修饰了留红,吏红地具有节奏感,也强化出了左右两排之间留红

的醒目、明确,突出了印眼所在。两块精巧的留红一上一下,醒目耀眼,宛如双眸,从而能“真放在精微”了。回到印面上,用刀极为随意,单双刀结合,深凿浅刻并施,刀痕组合有速度感,节奏奔放,自是大匠把式。 熙载之印 此印分布平整,书法谨严,而印面效果又能如此生动,则归功于吴氏刀法。该印用刀浅行、深凿并施,信手拈来,随意之极。少数线条在深刻的基础上“披削”加宽,既精确了留红又加强了章法的对比关系。“载”字崩残并笔是视觉重心,具力量惑,突出了留红的呼应。印面刀光剑影,用力极其抒情,披削法的运用既准确地表达了书写性又呈现出苍浑醇厚的质感,神采奕奕。 仲陶

中国篆刻史

<中国篆刻史>自学考试学习笔记003 <中国篆刻史>自学考试学习笔记 第一章印章的起源 1、印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个方面:一是刻画之源,二是玺印之源。前者可追溯到陶纹,后者可追溯到商玺。 2、目前见到的最早的刻画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出土的符号刻画。 3、1994年在书法报上陆续发表了关于《远古陶器符号摹记》的文章,作者是王蕴智。这些符号共分三大类,分别属于:(西安半坡)仰韵文化刻画符号;(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浙江、上海、江苏吴县)良渚刻画符号。 4、安阳出土的三枚铜质古玺实物,是现在已知的最古的印章。 5、印章产生的社会原因,一般学者研究认为是国家的出现,百官的产生,就有印章作为权利的象征物。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商品交换的频繁,商品的存放和转移,都需要一个象征信用的凭证,这都说明玺印和经济的密切关系。 6、印章是以文字为标志的,我国的文字具有形美的特色,加上制作人有一定的审美观,因此在印章中就蕴含着美的因素,经印章作为一种凭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明行为的体现,所以印章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第二章古代的玺印 1、战国时期的玺都写成钅木,有官玺有私玺,有白文有朱文,有朱白相间,有字上配画,还有的纯属图画印,官玺和私玺没有严格规定,形式多样,朱文都出于铸造,白文有铸有凿。官玺多用鼻钮,钮上有小孔,便于佩戴,私玺的形式多样,有人形钮、柱钮、辟邪钮、亭钮等。 2、战国官玺的特征是:白文:玺的面积大约2.5厘米左右,正方形,偶有不正方的,或圆形的。印文外多加边栏,或中间加一直线隔,或十字线隔。朱文:玺的面积大约1.5厘米左右见方,也有长方形的,有阔边有细边。 3、战国私玺白文印多有边栏,少数是田字格,有的在姓氏下加动物或鸟类图案,形式甚多;朱文私玺线条很细,多数用铜,间有用银铸造。 4、战国私玺的五大类:白文,朱文,朱白文,画印,成语玺。 5、摹印:因为印章是方的,小篆的字体是是比较回转的,用到印章上就要以圆适方,使曲的地方变直,斜的地方变正,圆的土方变方,参差的地方变匀整,这种特殊的用途变化称为摹印。 6、秦印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称为玺,一般人只称为印。 7、秦印的特点:1从印形上看,方印都有边栏,或加直隔线,或田字格,长方形多用日字格,圆形印也多用边栏或隔线。2从文字上看,多半与秦始皇诏版、权量文字风格相同。3与战国玺相比,秦印容易认识,秦印渐趋方整。4与汉印比较,汉印文字趋严整,印文排列较紧,秦印印文书写自然,有自己的风貌。5有些私印还带有战国玺印的余风。6根据现有资料还没有见到朱文印。 8、汉代的印制,汉初官私印基本上沿袭秦代的旧制,到了西汉中世以后,基本上取消了边栏、界格,自成面目。在汉武帝时定出等级体系,诸侯王叫玺,列侯叫印,大将军叫章,御史大夫匈奴单于二千石叫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叫印。 9、西汉的官印的特点:多数铸造,将军印多出于凿,一般2.5厘米见方,多雕蛇钮,半通印雕鱼钮,后来多制龟钮、瓦钮/ 10、西汉私印的形式有三大类:缪篆印,鸟虫书印,图画印。 11、西汉私印的特征是:多白文,多数为凿成,大小约1厘米见方,或略大,印文多加边

《中国篆刻史》——印人印作印谱印论整理

《中国篆刻史》——印人印作印谱印论整理 印人 明代: 1、文人篆刻艺术的兴起时期 文彭 2、文人篆刻艺术的开拓时期 何震 苏宣 程远 金光先 甘暘 3、文人篆刻艺术的创新时期 朱简 汪关 归昌世 李流芳 梁@ 顾听 戴本孝 万寿祺 黄枢 江皜 清代: 1、篆刻艺术的复苏时期 胡正言 黄经 程邃 沈世和 丁元公 林皋 吴先声 许容 周亮工 独立 心越 2、篆刻艺术的全盛时期 高凤翰 沈凤 高翔 潘西凤 汪士慎 朱耷 郑板桥 浙派: 丁敬 黄易 蒋仁 奚冈 陈豫钟 陈鸿寿 赵之琛 钱松 徽派: 程邃 巴慰祖 胡唐 汪肇漋 云间派: 王睿章 王玉如 鞠履厚 邓石如派: 邓石如 吴熙载 吴咨 别具一格的徐三庚3、篆刻艺术的高熟时期 赵之谦 黄牧甫(黟山派) 吴昌硕 胡钁 民国时期: 黄牧甫之路: 李尹桑 邓万岁 罗叔重 冯康侯 陈语山 乔大壮 吴昌硕之路: 徐新周 赵石 陈师曾 李苦李 陈年 钱瘦铁 沙孟海 王个簃 邓散木 浙派之路: 王福厂 韩登安 唐醉石 赵时棡之路: 陈巨来 方介堪 陶寿伯 叶潞渊 张鲁庵 沙孟海 方节庵 多师或无师之路: 王大(火斤) 丁尚庚 经亨颐 易大厂 杨仲子 简琴斋 童大年 李叔同 谈月色 马一浮

寿石工 闻一多 宁斧成 卢鼎公 马万里 张大千 金维坚 齐白石 印作 永兴郡印-南齐官印广纳戍印-隋官印元从都押衙记-五代梁官印新浦县新铸印-北宋官印建炎宿州州院朱记-南宋官印州南渡税场记-南宋官印太尉之印(八思巴文)-元官印帖木儿不花记-元私印零陵太守章-晋代石印日庚都萃车马-战国时烙马玺端居室-唐-李泌 布衣道士-吾丘衍 赵氏子昂-赵孟頫(圆朱文印)松雪斋-赵孟頫(圆朱文印)王元章-王冕 文王子孙-王冕 会稽外史-王冕 方外司马-王冕 会稽佳山水-王冕 竹斋图书-王冕 文彭之印-文彭 文寿承氏-文彭 听鹂深处-何震 泽物为务-何震 兰雪堂-何震 登之小雅-何震 俞安期印-何震 无功氏-何震 啸民-苏宣 张灝印章-苏宣 深得酒仙三味-苏宣 懒拙生-程远 承清馆-程远 铁研斋-程远 湖山长-程远 半日村-朱简 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汪关 少壮三好音律书酒-程邃 蟫@阁-程邃 随庵、三余堂-丁元公 杏花春雨江南-林皋 晴窗一日几回看-林皋 案有黄庭尊有酒-林皋 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吴先声 月落江横数峰天远-许容 一@鸠外雨-许容 若邪溪上人家-许容 廓然-许容纸窗竹屋灯火青荧-周亮工遗世独立-独立放情物外-心越冰木-心越左军将司马-高凤翰仁者寿-沈凤意思萧散-高翔宽柔和惠则众相爱-高翔先忧事者后乐事-高翔巢林-汪士慎七峰草堂-汪士慎黄竹园-朱耷龙泓馆印-丁敬砚林亦石-丁敬徐观海印-丁敬两湖三竺万壑千岩-丁敬相人氏-丁敬一不为少-黄易三摩-蒋仁磨兜坚室-蒋仁南宫第一-陈鸿寿声仲父-陈鸿寿补逻迦室-赵之琛一日之迹-邓石如石户之农-邓石如家在环峰漕水-邓石如两地青@-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邓石如生气远出-吴熙载安雅-吴熙载画梅乞米-吴熙载砚山-吴熙载岑仲陶父秘笈之印-吴熙载则古昔斋-吴熙载人在蓬莱第一峰-吴熙载白云深处是吾庐-吴熙载子宽-徐三庚黄建芫印-徐三庚耐寒庐主-徐三庚新安西岩-徐三庚江澄印信-徐三庚圆鉴斋-徐三庚益甫手段-赵之谦虚寿花馆-赵之谦二金蝶堂-赵之谦餐经养年-赵之谦仁和魏锡曾稼孙之印-赵之谦祗雅楼印-黄牧甫家在扬州二十四桥-黄牧甫但视其字知其人-黄牧甫美意延年-黄牧甫婺原俞旦收集金石书画-黄牧甫吴俊之印-吴昌硕海日楼-吴昌硕染于苍-吴昌硕爱己之钩-吴昌硕

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

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 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远绍千年历史,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之理,与其它姐妹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兼涉镌刻技艺,内含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从里至外都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包含了中国艺术的精粹。 怎样欣赏一件篆刻作品?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老年朋友,由于年龄原因,大都无法再从系统的、高深的理论入手,笔者试图以王守桢老师最近新作中的一方“高瞻远瞩”朱文印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只作抛砖引玉之用,如有不当之处,望老年朋友指正。 欣赏一件篆刻作品,一般从篆法(又称笔法)、章法、刀法三方面着手。 一、笔法,即线条,线条是汉字书法的脊梁,王老师形象地称之为“零件”,线条要优美流畅、舒展明快、婉转多姿。如图所属示,高瞻远瞩四个字的线条优美舒展,特别是“远”字中的两笔(注1);字的笔画的起笔、收笔交代清楚(注2);同一方印中出现两个“目”,设计则-有所变化(注3)显得生动有趣,突现了“零件”的优美。 二、章法:章法又称布法,王老师独创的“五个原则加留空”,则是章法的最高境界。 1、中线,如图(注4)“远”字与“嘱”字的中线同在一条垂直线上,显得挺拔有力。 2、对称,中线左右线条要对称。如“远”、“嘱”(注5) 3、间隔,笔画间的间隔要匀称。如图中“高”、“瞻”、“瞩”笔画之间的间隔相等匀称,几乎无可挑剔。 4、重心,每个字的重心应在字的中心位置,因为汉字一般为上密下疏,因此每个字的重心应略微偏上1/5为好。(注5) 5、印中平行两字的底线、重心要一致,同在一条平行线上。 6、留空,印面要注意留空,上下留空、左右对称留空。这样才能达到“密不容发,疏能跑马”,“虚实相顾”、大红大白的效果。 此外,还要注意印中每个字不是孤立的,不是各自为政的,而是要有线条的穿插,有的地方相连,有的互相呼应,有的沾边,且要有粗细变化。再看“瞻”字的一撇(注6)甚至大胆突破框框,体现了王老师独特的胆识,真是惊世之笔。达到了“耐人品尝”的隽永韵味。 三、刀法,王老师治印,刀法不拘一格,切刀、冲刀均有之,起笔收笔交点代清楚,特别是几处回锋笔的处理、崩裂的处理,加强了线条的力度,体现了线条的婉转多姿。

2014年大科节获奖汇总(校对稿)

附件2: 河南省大学生校园书法、篆刻、摄影、美术作品 大赛获奖名单 一、书法类 一等奖(39人) 南阳师范学院董幸如《古诗两首》 郑州大学秦亚利《古诗一首》 许昌学院姚鹏媛《桃花源记》 郑州大学李帅文《古诗五首》 河南师范大学李梦影《古诗四首团扇组合》 中州大学荆佳伟《中国梦》 商丘师范学院朱小青《长恨歌》 河南科技学院陈奎元《咏蛙》 黄淮学院王帅飞《留月披风》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方申奥《魏碑四尺中堂陆游诗》 商丘师范学院李亚茹《魏碑始平公》 平顶山学院孙俊香《心经》 安阳师范学院李敏《五柳先生传》 南阳理工学院赵艳阳《篆书对联》 河南大学王桢涵《四尺中堂》 商丘师范学院黄彩桢《归去来兮辞》 中州大学张文颉《古诗一首》 河南科技大学江涛《古诗数首》 洛阳师范学院孙全杰《古诗两首》 河南大学池子铭《篆书四绦屏》 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乔健《翰墨抒情》 郑州大学李解《古诗三首》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智《曹全碑》 洛阳师范学院许耿硕《敦煌遣书》 郑州大学马亚青《路机文赋》 安阳师范学院来悦《古语抄录》 南阳师范学院程传涛《诫子书》 河南师范大学常洁《孝经选节》 河南大学彭芳媛《心经》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王卓远《西江月》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王俭博《小楷》 郑州大学张文博《书论》 河南科技学院韩旭磊《仲兄弟云山和铭》信阳师范学院孙志军《王维、吴道子画》洛阳师范学院高榕《李白诗一首》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张觊《书法》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付华锋《篆书》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段喜兵《临赵孟頫胆巴碑》许昌学院何冰《隶书条幅》 二等奖(44人) 南阳师范学院王静《古诗三首》 河南教育学院李婷玮《草书》 河南农业大学王亚虹《大江东去浪淘尽》安阳师范学院高建楠《满江红》 郑州师范学院杨卫星《波若波罗密心经》南阳师范学院沈永恒《颂党诗》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李金华《古诗二首》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王婷《书法》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闫海波《对联句》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祖亚敏《书写艺术》 信阳师范学院张天赋《行书李白关三月》开封大学王县委《始平公》 河南城建学院李璐《颂我河南城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蒋明源《古诗二首》

名家篆刻欣赏

名家篆刻欣赏 1.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他青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贫,又住在僻乡,见闻有限。后在友人、师长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把全心倾注于琳琅满目的碑拓之中,花了五年时间,临摹过几百本碑帖,学成了篆书;又花了三年时间,把隶书学到手终于成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在书法上的苦心钻研,悟出了"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的妙理,并运用到篆刻艺术上,创造了"圆劲"的一派,后人称为"邓派",这在篆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他还吸取罗聘"刚健婀娜"的画梅理论,灌注于自己的篆刻创作之中。"婀娜"是一种阴柔的美,如果片面地追求婀娜,容易变成纤弱;"刚健"是一种阳刚之美,把"刚"与"柔"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境界。 邓石如的朱文印,如"燕翼堂"线条婉转,夸张屈曲,又很刚健;白文印也流动圆转,独创一格。他的篆刻艺术成就,在我国篆刻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印从书出,书从印入",把篆刻与书法紧密联系起来。著有《完白山人印谱》。 笔歌墨舞 家在四灵山水间 春涯 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

我书意造本无法 意与古会 2.文彭 文彭(1498--1573)明代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他饱读诗书。能书画,精研文字学。他的父亲文征明是著名的艺术家,也能篆印,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曾自己在象牙的印材上篆刻,但刻不动,只好又请刻工刻。后来,他得到四筐青田冻石,始自己篆刻。 文彭刻的印在当时流传很多,但没有辑成印谱。后世所流传的,伪作极多。历来论者认为文彭的篆刻雅正秀润,风格遒劲。他的篆刻创作在当时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矫正了过去那种纤弱好奇、有悖篆法、气格低劣的恶习,使篆刻走上了雅正的道路;二、诱发许多文人投身到篆刻艺术中,产生了我国篆刻艺术的第一个流派--吴门派,他成为篆刻艺术流派的始祖。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中央数字频道收藏天下频道(北京111)《艺海传真》:“春秋笔法·狮子吼”曾翔798作品展专题片重播时间:2018/05/18 星期五11:42 19:49 03:57 2018/05/20 星期日 14:36 02:38 北京111,廊坊88,厦门81,青州94,曲阜112,潍坊93,济南94,上海144,大连69,齐齐哈尔114,南京136,杭州133,重庆129,福州83,南宁89,青岛100,烟台109,淄博153,济宁112,泰安89,聊城150,其他地市以当地广播电视频率为准!谢谢关注!百度搜索“收藏天下直播”亦可观看。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艺术家曾翔曾翔,祖籍湖北随州,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秘书长、篆刻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研究员,湖北书法院副院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 曾翔作品如来美术文化周刊对话曾翔:写意篆刻强调文人意趣 写意其实不简单美术文化周刊:为什么强调“写意篆刻”?曾翔:我们的传统艺术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工笔和写意。写意的艺术属于文人雅玩,更讲究情趣,讲求精神寄托。国家

画院杨晓阳院长提倡“大写意”,我们说“写意篆刻”也是有意强调篆刻艺术的写意精神,这正好也是针对当前篆刻领域里面的一种缺失。大家都在一窝蜂地追摹所谓的典雅、工稳、精致、流美那种制作的篆刻风气,我们因此就想提倡一下写意精神。 这些年的美术展览,工笔画屡屡获奖,写意画反而不行。这可能与我们大的社会环境和审美是相关联的。大家认为,写意精神越来越缺失,印章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不能不受到影响。提倡什么,往往就是什么缺失了。比如,我们要提倡舍己救人、吃亏是福,实际上就是这些东西少了,多了也就不必提倡了。古人的篆刻没有写意和不写意之分,我们提倡“写意篆刻”也是这样,是因为写意精神缺失了。 曾翔作品大宜子孙 美术文化周刊:工笔画在造型、技法、画面整体上的优劣好判断,对于写意画,却没有清晰的、公认的判断标准。写意篆刻是不是也面临这个问题?写意的篆刻更强调个人的表现,比如,字的篆法合不合规范,多一笔少一笔,在表现自我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符合传统规范,是否也有一个度的把握? 曾翔:一些人认为写意就是简单,不合乎规范,写意就是有点胡来,这是一种误导。实际上,真正好的写意是非常讲究的,可能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行。写意的标准往往比那

篆刻入门

篆刻入门(旨在推荐必读书目) 篆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之理,与其姊妹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兼涉镌刻技艺,内含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从里到外都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关于“篆刻”的含义、“篆刻”与“印章”的关系,以及古代的玺印制度首都师范大学赵宏教授的《篆刻教程》有生动、详细的介绍,此处不再枝蔓。 “印宗秦汉”几乎是所以篆刻学习者的座右铭,可见秦汉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丰碑!传世的“作品”也不少,但需要注意的是,人们主动地去创造篆刻之美,是在宋元以后,文人篆刻,才渐渐拉开帷幕。在此之前,“篆”与“刻”通常是由文人和工匠合作进行的,到宋元以后,篆刻的材质也由原来的铜、玉等转变为石料等,文人才有能力自篆自刻。这种由“被动”到“主动”变化,使得篆刻的艺术性、可视性得到提升。以致到了明清,提出的“刀法者,所以传笔法者也”(朱简语)的刀法观念,强调“印从书出”,这是篆刻艺术的一大突破!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名家,譬如:明中期的文彭、何震等;清初的程邃、林皋等;清中期的西泠前四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后四家(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皖派”代表邓石如、巴慰祖;清晚期的有邓的弟子吴让之、融合皖浙两派的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等都是各具特色的大师级人物!有关篆刻流派以及篆刻的发展史,请详细阅读沙孟海的《印学史》这是一本篆刻史上的经典之作。 学习篆刻的第一步是学习篆书,学习篆书的第一步是识篆,《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就是我们识篆不可或缺的一本工具书。在古文人中,文字学属于“小学”,是基础的基础,所以如民国的大学问家章太炎、罗振玉、王国维等,都熟记《说文解字》,对于学习篆刻和篆书者而言,这也是必修课。 篆书由秦篆(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入手还是清代篆书(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入手说法不一,从客观讲,清代篆书较易入手,比较适合出学,走这个路子的人也比较多;而秦篆对线条力度的要求极高,不允许一丝偏差,容易使初学者失去信心和兴趣,故我们不支持由此入手,但日后不能不学。 篆刻与篆书的学习是分不开的,那些急功近利不学书法而直奔篆刻的人是不会有多大成就的。 篆刻以刀法至上,而刀法种类繁多,我们主要使用冲刀法和切刀法,这些内容在西泠印社社员、西泠印社版副总编辑李早先生的《怎样学篆刻》一书中有详细介绍,该书图文并茂,清晰直观,可以帮助初学者解决许许多多的问题! 要想提升自己对篆刻章法的认知和理解,可参考西泠印社社员谷松章先生的《篆刻章法百讲》,内有大量篆刻经典作品,系统化、调理化地给篆刻章法处理技巧分了类别。 在平常,我们还需大量观摩印谱,从前人那里汲取营养,我认为这个过程是充满乐趣和享受的。

古文字转换器 古文翻译_文字转换器

古文字在线转换器网址 以至明帝永平九年(66)字形不大规则的《开通袖斜道》摩崖石刻等等。 以上那些基本上已消灭篆体而形式稍有小异的“正体字”,一直流行于两汉、三国间,而且几乎独占了石刻碑志中的位置。 近年在江苏省南京市出土了东晋谢鲲的墓志,还能见到用的仍是这样的字体。 这种字体应当说都是隶、笔画的写法)而独立的形式,已经完全形成,吴伯陶先生在上述的文章中又有所分析订定,也有未变。 用笔有圆有带长方的,那种字当时又称之为何名?这种“半篆半隶”的字形从秦昭襄王时代开始一直到西汉初(秦云梦简到汉马王堆帛书,还有笔法变化一方面的区别,例如∶生(篆)、上(变笔法未变结构),虽有些变化,在当时——在字体初变时一般人肯定还不太严格的,那种“蝙蝠式”的字形,决非单论结构,其他相似的情况也很不少,可以类推,可是到汉初,这里再节录吴文中值得考虑的几小段。 吴云∶“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也同样是交叉互用不分前后的,作为学术上篆、隶的不同定名的分野,自然是很值得重视的。

不过我现在还有两个问题想要问,就要首先看它是否出现有破坏篆书结构失掉象形原意之处。 他又说∶“小篆和隶书实际上是两个系统,标志着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 我估计区别问题,是否有些矛盾了呢?事实上结构之变,光讲象形不象形,定然不够全面、之(笔法结构全变),画其成物随体诘屈;隶书就更进了一步,又仅有极短的波势的字体,但并不太大,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他有字形举例,可参阅原文)。 小篆是象形体古文字的结束,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 ”……“我们判断某种字体是否隶书、乐浪汉墓出土的西汉平帝元始四年(4)、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的漆盘上的铭文等等,不仅仅是破坏象形而已。 二,今天看到的从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和湖南长沙马王堆墓中出土的简帛书中发现其中字的结构有变篆体。 ”(按∶下面重点符号是我加上去的)吴先生经过仔细排比研究,得出那样的科学论据来,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 ”其次究竟什么样子才叫隶,不待列举),因为其形式自秦到汉,肯定那种

书法高考试题汇总打印版

2009 年北京师范大学书法考试试题(加图)第一场岑参《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第二场钱起《秋夜送赵冽归襄阳》斗酒忘言良夜深,红萱露滴鹊惊林。欲知别后思今夕,汉水东流是寸心。1 2009 年山工艺考题(试题图片)临摹北魏穆亮墓志28 字创作,篆隶楷行草任意两种字体徐陵《乌栖曲》绣帐罗帷隐灯烛,一夜千年犹不足。惟憎无赖汝南鸡,天河未落犹争啼。繁体徐陵《烏棲曲》繡帳羅帷隱燈燭,一夜千年猶不足。惟憎無賴汝南雞,天河未落猶爭啼。2 3 广西艺术学院2009 年招生专业考试郑州考点考题4 2009 年临沂师范学院书法考题上午临摹:(时间三个半小时)礼器、乙瑛、张猛龙、九成宫(四贴选一)要求落款。5 下午创作(时间一个半小时)四尺对开(三题选一),不得少于28 字。楷隶篆创作:1、僧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

楊柳風。2、刘熙载《书概》:“学书者有二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如是,则书之前后莫非书也,而书之时可知也。” 學書者有二觀:曰觀物,曰觀我。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如是,則書之前後莫非書也,而書之時可知也3、陈淳《春》09 鞍山师范学院山东考点试题!临帖:初月帖,西狭颂,楷书(不知道啥名)创作: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2009年太原师范学院山东考点(济南)试题临摹:礼器、九成宫(图片后附)部分理论试题:1,颜真卿书法的特点及历史地位2、写出五个历代小楷代表作。3、写出四个汉隶代表作。4、初唐四家是哪些?5、《南北书派论》的作者是谁?6、《广艺舟双楫》的作者是谁? 7、杨凝式行书代表作?8、临帖

小学(篆刻)校本课程教材

篆刻(试用)本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目录】 第一章:中国篆刻史 1、中国篆刻史 2、篆刻分类 3、篆刻欣赏 第二章:篆刻入门 4、了解篆刻 5、什么时候学习篆刻 6、篆刻所用工具及材料 7、篆刻规则 第三章:如何篆刻 8、印章上怎样写反体篆字 9、篆刻分几个步骤 10、篆刻技法 第四章:篆刻误区 11、学习篆刻易进入的误区

卷首语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在设计课程编排形式上,让学生从欣赏到实践操作,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知识得到增长,更重要的是体验劳动的幸福,同时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教材的内容主要有四大方面: 1、中国篆刻史。2、篆刻入门。 3、如何篆刻。4、篆刻误区。 计划建立活动教学体系,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自主动手的能力。以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将此学科延续下去。 现阶段的教材仅是一个雏形,很不完善,恳请各位领导、广大师生、家长给予指正,以便修订。

第一章:篆刻艺术 第一课中国篆刻史 1、殷商 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2、战国时期 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这些印章的材质多为铜质,但亦有采用银质或玉质。朱文(阳刻)、白文(阴刻)印均有发现,印文书体使用六国古文。在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印章成为君臣关系、商品贸易的重要凭证,并广泛用与竹简与木简的封泥上。除文字印外,还多见内容为绘画图案,特别是动物图案的装饰性肖形印。这种肖形印的存在延续到六朝时期,随后逐渐消失。 篆同瑑,篆是一种书体,一般说法就是用篆书来刻制印章便是篆刻。印章由文人自己动手刻制,传说是在明末,传说王冕发现用花乳石可以刻印,继而文彭、何震大力投入,篆刻一艺于是广为发展。比较可靠的资料,酷爱印章艺术的文彭,原先自己写印稿子请工匠雕琢;偶然机会遇到市场上有人卖一种叶蜡石,是种青田石的灯光冻,发现这种石质可以雕琢,于是自己动手刻印。 后起之苏宣、朱简、汪关等带领,风气大盛,篆刻遂与书、画分

香港篆刻历史

香港前辈印人是以广东人为主,而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威望的篆刻家,则公推“香江五老”。“五老”是指邓尔雅、罗叔重、冯康侯、陈语山、卢鼎公。前四家之归类主要是直接或间接受粤派宗师黄士陵的印风所影响。另外一位卢鼎公,则依循秦汉印而不逾矩,睥视六朝以下流派,故别树一帜。 1958年夏,冯康侯、罗叔重、何筱宽等倡议发起了一个香港开埠以来首次“省港澳篆刻家作品第一次联合展览”,参与者有三十余人,作品有书法和篆刻。展览后更聚餐于同济商会,且共议出版纪念刊物,集资者二十人,因以年龄为序,出版了一本划时代的印集《现代篆刻合辑》,成为香港第一本集刻印谱。参与者有:区建公、赵鹤琴、何印庐、李祖佑、罗叔重、陈丽峰、冯康侯、刘帡宇、陈语山、陈宗虞、黄思潜、林景穆、易越石、何筱宽、关则哲、何少强、陈秉昌、林世昌、林近、骆晓山。 香江五老 冯康侯(1901—1983年):广东番禺人,原名强,字康侯,后以字行世,别署老康、老冯、康翁,因喜甜食,又号糖斋,晚年有目疾,遂号眇叟。幼随祖母舅温幼菊习画,13岁学篆刻,私淑黄士陵,后从学于刘留庵。1923年离粤赴京,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作舞台布景的改良设计。1926年,被国务院印铸局局长许修直聘为该局技士。1928年,国民政府制玺,广征各省名手印模,冯篆制“荣典之玺”,应聘为技师。1932年,冯康侯辞职离京,由上海转赴香港,主办《中兴报》,经常往返于港、穗之间。香港沦陷之后,避居澳门,1944年在澳门举行第一次书法篆刻展览。抗战胜利后,他离澳返穗,任中华书局编辑。1949年,携眷迁港,寓居九龙,题其宅为“可叵居”。1950年,与陈融、胡毅生、陈芷町、黄君璧、李研山、赵少昂等在香港联合举办“庚寅书画展览”。冯毕生致力书法及篆刻之研究与创作,成就超卓。被奉为近代篆书及香港篆刻之泰斗,教学数十年,桃李满天下,影响香港印坛最大。 邓尔雅(1884—1954年):广东东莞人,原名溥,后改名万岁,尔雅,字季雨,以号行、别署宠恩。曾留学日本,书工篆书,篆刻师法秦汉兼以六朝造像等形象入印,对邓石如、黄士陵篆刻尤有领会,故其作别具胸怀,自见天地。邓尔雅在大篆、小篆、行楷等书法有高深的造诣,一生所篆刻的印章,数以万计。容庚先生以“吾粤三百年来,无此作矣”来评价邓公的印刻。 罗叔重(1898—1969年):广东南海西樵人,原名瑛,字叔重,别号寒碧、不肖老人,所居曰三不以堂、春酒堂、芳蕙堂、烟浒。幼承家学,从程竹韵习画,叶退庵学篆刻,后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其印学造诣得诸黄士陵,擅长以为汉魏六朝文字入印,秀雅奇逸,独步印坛。尤以榄核、桃核印名。罗氏兼擅书画,笔触沉雄有力,尤以楷、隶著称,并创“黑老虎”书体,别具一格。 卢鼎公(1903—1979年):广东东官人,名燮坤,号郾庐。六十年代赴马来西亚讲学,七十年代返港后,目力不逮,已少刻印,晚岁成立“中华艺术学院”。他学书坚持必临帖,视碑版为糟粕。其治印,非秦汉不足与论者,流派为末技而不足取,故其法度谨严,气息高古,运刀沉厚,不以妩媚悦人,尤擅刻玺,而书画亦优为之。 陈语山(1904—1987年):广东新会人。原名汉晋,字语山,以字行。晚号嶙翁,所居曰不

篆刻基础知识

篆刻的基础知识 一、篆刻的起源: 篆刻,也叫刻印章,又名治印,因自古以来治印多用篆字,故称之为“篆刻”。 中国的篆刻与书法、绘画、雕刻一样,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篆刻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代,便盛行刻字艺术。至周代,以青铜为主的印章“周玺”大为兴起。周玺大、小各种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阴文)、朱文(阳文)两种。韵味苍厚、结构严谨,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强朴实的性格。 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字体完美、秀丽、笔势挺拔,结构舒适奇特,耐人寻味,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汉代印章达到了空前的灿烂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为“缪篆”。汉印的印形、钮式等十分精美,而文字处理、章法变化等形成的艺术也一直被后代篆刻家们奉为典范。西泠八家之一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 十六世纪以后,金石学盛行,有些书画家以花乳石代替坚涩难刻的硬质印石,大大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也涌现出了大批的著名金石家。 近代,中国篆刻艺术得到了发扬,名家林立,风格更加多种多样。 二、印章的用途: 印章的出现和使用大致始于春秋战国时代,那时,奴隶制社会急剧衰落,封建时代开始萌芽,社会处在动荡和复杂的勮时期。显示身份、地位的问题十分突出,俗话说:“口说无凭”,印章即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物件,用以证明政治身份和行使、授与的权力(权力的象征)。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印章不仅是国家权力机构必备的评证,也是整个社会采用与检验的凭证了。 “印信”印证、信誉、印证人生。 至秦代,作为官印经过汉代继而形成了与传统中国书法并存的艺术体系。唐宋至元,元押的出现,演于明,它已成为与书法绘画艺术并存的姊妹艺术。

书法高考试题汇总打印版

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书法考试试题(加图)第一场岑参《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第二场钱 起《秋夜送赵冽归襄阳》斗酒忘言良夜深,红萱露 滴鹊惊林。欲知别后思今夕,汉水东流是寸心。 1 2009年山工艺考题(试题图片)临摹北魏穆亮墓志28字创作,篆隶楷行草任意两种字体徐陵《乌栖曲》绣帐罗帷隐灯烛,一夜千年犹不足。惟憎无赖汝南鸡,天河未落犹 争啼。繁体徐陵《烏棲曲》繡帳羅帷隱燈燭,一夜千年猶不足。惟憎無賴汝南雞,天河未落猶爭啼。 2 3 广西艺术学院2009年招生专业考试郑州考点考题 4 2009年临沂师范学院书法考题上午临摹:(时间三个半小时)礼器、乙瑛、张猛龙、九成宫(四贴选一)要求落款。 5 下午创作(时间一个半小时)四尺对开(三题选一),不得少于28字。楷隶篆创作: 1、僧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

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2、刘熙载《书概》:“学书者有二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如是,则书之前后莫非书也,而书之时可知也。” 學書者有二觀:曰觀物,曰觀我。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如是,則書之前後莫非書也,而書之時可知也3、陈淳《春》09鞍山师范学院山东考点试题!临帖:初月帖,西狭颂,楷书(不知道啥名)创作: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009年太原师范学院山东考点(济南)试题临摹:礼器、九成宫(图片后附)部分理论试题: 1,颜真卿书法的特点及历史地位2、写出五个历代小楷代表作。3、写出四个汉隶代表作。4、初唐四家是哪些?5、《南北书派论》的作者是谁?6、《广艺舟双楫》的作者是谁?7、杨凝式行书代表作?8、临帖

篆刻的历史-关于讲解篆刻的精选作文

篆刻的历史-关于讲解篆刻的精选作文 关于讲解篆刻的精选作文中国有一门艺术,被美国学者威廉·罗肯特称为“世界公认的最高艺术”,“代表了世界美学的最高成就”。他还说,从事这门艺术的专家是“能使石头唱歌的艺术大师”。你猜到它是什么?对了,它就是篆刻。t262.Com 篆刻是我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它集书法和锈刻为一体,雄劲中不失精妙,古朴里透着新雅,使人从方寸天地里得到完美的艺术享受。一般来说,印文分为两种:白文和朱文。白文即在行刀时把字的每一笔划全部刻掉,使其字凹下,印面凸出,这样打出印来就是红底白字;朱文又称赤文,显而易见,就是白底红字,篆刻方法与白文相反。印文因形式不同,风格也各有千秋。白文,浑厚平整而庄重;朱文,清新秀雅而生动。所以篆刻以前要根据文字和本人的思想意图设计印稿,决定印文形式。初学者可以繁字刻白字,简字刻朱文,酌情处之。 篆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开掘和史书记载,印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称“林”(即玺)。战国时最为盛行,有官玺、私玺、吉语玺等,用来作为权益和凭信的工具,后人称为“古玺”。秦统一天下后,印章名目限制使用,皇帝的印信称“钵”,臣民的印信只能称“印”。 印章开展于秦汉时期。秦以前印文主要是甲骨文,秦统一文字后,就改以小篆为主。质地一般为铜玉。印有多种风格,构造精妙。到了汉代,印章到达了一个新的兴隆的时期。均匀式印文是当时最为突出的形式:每个字占有同等大小的空间,全印整齐匀称,四平八稳,苍劲自然,笔法平直方整。这是在秦印的基础上创新并开展起来的。我国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老先生曾说:“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鑫,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 隋唐时期,印章走了一段弯路。宋元以后,由于书画的繁兴,才逐步为贵族阶级所重视,促成了私印的艺术价值的提高。在唐宋法贴、书画上的用印藏印,以及宋代竞相使用的署押书印,就是证明。从而使印章开始从实用走向艺术的道路。

如何把文本文字转换为语音

现在很多的人在到达较高的年纪后,眼镜就开始有点老花了。每天长时间阅读报纸、书籍就会导致眼镜十分的疲惫,甚至连手机上的文字看起来都变得模糊。另外还有很多视力不好的小伙伴,在长期用眼后也会感觉到眩晕、疲劳。因此在长时间用眼后,应该让自己的眼睛多加休息。如果大家还想继续阅读文字内容的话,可以将文字转换为语音,把看改为听。接下来小编就将告诉大家如何把文本文字转换为语音。 1.打开浏览器,查找关键词。鼠标双击打开电脑里的百度浏览器,然后在浏览器当中搜索关键词文字转语音在线转换,接着鼠标点击进入搜索到得相关转换页面里。

2.选择文字转语音功能。进入页面后,鼠标光标移动到语音识别选项上。然后再点击选中下方的文字转语音功能。 3.输入文字内容。接着会转入新的页面里,在页面的方框中输入要转换为语音的文字内容。

4.完成自定义设置。接下来在页面内下方有个自定义设置转换选项,大家按照自己的转换需求,将其中的各个选项设置好。 5.正式开始转换。当文字内容输入完成后,鼠标点击页面内右下角的开始转换选项,页面就会开始将输入的文字转换为语音。

6.下载保存到电脑中。当转换完成后,鼠标点击页面内的立即下载选项,把转换后的语音文字保存到自己的电脑中即可。 7.除了在线转换外,接下来小编还将告诉大家另外种实现文字转语音的操作方法。先在电脑里安装个带有文字转语音功能的pdf转换器。

8.鼠标点击pdf转换器,将其给打开进入操作界面。然后在转换器中使用鼠标点击页面内的文字语音转换选项。 9.选中文件转语音功能。接下来使用鼠标点击转换器内左侧的文件转语音选项,再接着点击下方的文件转语音功能。

篆刻史:汉印

汉印简介: 汉印是汉至魏、晋时期印章的统称。纂体 有别于秦纂,大都方平正直,布局谨严,有独特风格。与秦印并为后世纂刻家所取法。汉印的制度: 汉制,皇帝、皇后、诸侯王的印称“玺” ,列侯、乡亭侯、 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称“印” ,列将军称“章” 。以印质和印 钮、印绶区别地位高低。皇帝玉玺、虎钮,皇后金玺、虎钮,皇太子、列侯及丞相、太尉以下官吏分别为黄金印、龟钮,银印、龟钮,铜印、鼻钮。印绶也有紫绶、青绶、墨绶、黄绶等分别。汉印有铸印、凿印两种,一般文官的印多用铸印,军中为应急需,用凿印。汉代是印章的兴盛时期,汉印为后世金石家所取法。初学治印的人,特别要先学整齐朴茂的汉铸印。汉印的发展: 汉印是在继承秦印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艺术和用章制度上比秦印更趋成熟、完备。汉印是中国印章艺术的鼎盛时期,是古代篆刻艺术的第一高峰,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人们常把它与唐诗、宋词、元曲和晋唐书法、宋元绘画并列 在一起加以称颂,如今学习篆刻就是从临摹汉印着手。汉印制、文字排列及印绶的用色上由于等级关系,皆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印章由官府督造,而私印由私人作坊制作,比较官 的分类:汉印主要有官印和私印两种,官印在用材、纽

印来得随意、宽松许多,无论官印、私印,用材都以铜质为 主。汉印的文字:汉代由于隶书的出现和通行,文字书 写已大为简便省事,入印文字在隶书的影响下,字形工整,横画省去波磔,圆转为方,盘曲化直,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 汉摹印篆(缪篆)体式,而且简省又不悖“六书” ,其印章章法 稳健匀称,线条浑厚高古,气势夺人。在印面文字布局 为一个完满的方形(或长方,或扁方,或正方),如四个字由四个小方形组成为一个大方形,即印章的整体形,这是汉印的基本形式。汉印的特点: 汉印到了西汉,印文字形日益方满化,栏界的辅助功用已不存在,相反使印面形式有闷塞之感,所以西汉初期的印章承秦式,尚有栏界, 至中期便消失了。看汉印上的文字布置, 个字为一个完满的方形(或长方,或扁方,或正方)如四个字则由四个小方形组合为一个大方形,即印章的整形。这是汉印的基本形式规则。 由于印章的庄重用途,决定了当时的印章必须用古体一篆书。而当时正是隶书盛行的时代,即使写篆书也多少受到流行书体一隶书的影响。因此,当时的许多篆书书迹并未能保持纯正的篆形和篆味,这在各种汉代铜器铭文和刻石篆书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汉代印章也是如此。但也正因为这样, 汉代的篆书形成了与前代不同的 独自的字形与趣味。汉印的印文书体,有基本遵循小篆

篆刻入门:学刻朱文印一定绕过这个坑

篆刻入门:学刻朱文印,一定绕过这个坑 其实我最不想写的就是这类文章,因为写这样的文章必然要提一些不好的印例,批评这件事,好多人听了都不会高兴,目前篆刻这样的环境,批评别人就等于堵自己的路,想再发展,说不定那天就绊倒在一颗小石头身上,因为你得罪他了,他记住了。不过,今天打算写点这样的内容了。原因一,是前两天写文章时,有人在公众号后台给我留言说,布丁,你举点反面的例子吧,这样,大家都可以吸取教训,仔细一想,举错误的例子,似乎更有价值,明显的错误避免掉了,大致初学者都可以出来点入正道的好作品,这是功德无量的事儿。原因二,我批评那些几百年前去世的大师,他们不会跳出来封杀我,风险稍小些,顶多是他后世的追随着出来教训我,这个比当面揭人短好多了。原因三,朱文印这个比较明显的大坑,提前说给初学者,我私下认为挺重要的。鉴于以上三个原因,似乎罪过感减小了不少,于是写下去,正文来了。现在元朱文印式的印,在篆刻市场上需求量比较大,刻这样的章比较好出手(抛开艺术追求哈,从挣钱角度说),于是学元朱文印的人也多,元朱文的发源是元代的赵孟頫以及同时代的吾丘衍,这大致也是元朱文之所以叫元朱文的重要原因,因为他还有一个时代特征不明显的名字“圆朱文”,元也有浑圆的意思,起始的意思,因此,我们还是叫他

“元朱文”,似乎更纯正。发源于赵孟頫的元朱文,是因为赵孟頫的确有相当好的元朱文作品,比如:(赵孟頫“大雅”)(赵孟頫“赵”)(赵孟頫“赵氏书印”)这些都算是不错的作品,跟我们目前公认提倡的篆刻审美差距不大,甚至像这样的浓密作品,也勉力说得过去:(赵孟頫“澄怀观道”)赵孟頫当然是公认的书法大家,现在经常说某某书法写得好,篆刻所以好,似乎只要篆书一写好了,篆刻就解决了,不是的,赵孟頫就是一个例子。比如他这一方非常有名的印:(赵孟頫“水精宫道人”)很多初学者认为这样的作品好,于是下劲临摹,其实,这一方印的结构是散漫无神的,字与字之间基本没有关系,每个字也都没有结合长方印面进行变化,这样的结果是既不像篆刻,又不像书法,板滞,没有活的气息,学篆刻史知道他有一方这样的印就好,千万别跟着临习。李刚田老师的说法是:这方印的水平,跟现在初学篆刻的水平一样。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原因之一可能个人的因素多些:书法好并不见得“印化”水平就高,篆刻的专业知识不到位,像赵孟頫这样的书法大师,也有可能出现形神涣散的篆刻作品;原因之二则是时代性的,即从元朱文萌生之初起,到清代浙派丁敬这一段历史时期,时间跨度大概是450年,这一时期内元朱文并未完全成熟,直到另一位书法大师邓石如出现,提出“印从书出”的理念,篆刻中的元朱文才猛地拐了一个弯,成熟了。之所以说这一阶段的元朱文不成熟,当然是有理由

篆刻入门

沙沟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篆刻(试用)本 编写教师:张清军 二0一一年九月

目录第一章:中国篆刻史 1、中国篆刻史 2、篆刻分类 3、篆刻欣赏 第二章:篆刻入门 4、了解篆刻 5、什么时候学习篆刻 6、篆刻所用工具及材料 7、篆刻规则 第三章:如何篆刻 8、印章上怎样写反体篆字 9、篆刻分几个步骤 10、篆刻技法 第四章:篆刻误区 11、学习篆刻易进入的误区

卷首语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在设计课程编排形式上,让学生从欣赏到实践操作,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知识得到增长,更重要的是体验劳动的幸福,同时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教材的内容主要有四大方面:1、中国篆刻史。2、篆刻入门。3、如何篆刻。 4、篆刻误区。计划建立活动教学体系,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自主动手的能力。以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将此学科延续下去。 现阶段的教材仅是一个雏形,很不完善,恳请各位领导、广大师生、家长给予指正,以便修订。

第一章:篆刻艺术 第一课中国篆刻史 1、殷商 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2、战国时期 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这些印章的材质多为铜质,但亦有采用银质或玉质。朱文(阳刻)、白文(阴刻)印均有发现,印文书体使用六国古文。在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印章成为君臣关系、商品贸易的重要凭证,并广泛用与竹简与木简的封泥上。除文字印外,还多见内容为绘画图案,特别是动物图案的装饰性肖形印。这种肖形印的存在延续到六朝时期,随后逐渐消失。 篆同瑑,篆是一种书体,一般说法就是用篆书来刻制印章便是篆刻。印章由文人自己动手刻制,传说是在明末,传说王冕发现用花乳石可以刻印,继而文彭、何震大力投入,篆刻一艺于是广为发展。比较可靠的资料,酷爱印章艺术的文彭,原先自己写印稿子请工匠雕琢;偶然机会遇到市场上有人卖一种叶蜡石,是种青田石的灯光冻,发现这种石质可以雕琢,于是自己动手刻印。 后起之苏宣、朱简、汪关等带领,风气大盛,篆刻遂与书、画分庭抗礼,成为中国美术之一环。当型态成熟之后,逐渐有了不同的风格,而风格的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