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一百年

辛亥革命一百年
辛亥革命一百年

辛亥革命一百年

摘要;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站在它的面前都是渺小的,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历史,历史是人民一般回忆的方式,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它,推翻了两百多年的清王朝;是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是它,开启了新中国的大门

2011年10月—11月,我们学校通过画宣传板报、开展辩论赛、演讲等活动大力宣扬辛亥革命的光辉的历史事迹,来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关键字;一百周年、开辟、革命斗争、救亡图强、新中国

一,辛亥革命与我的家乡

我自豪,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首义爆发在我们的家乡湖北。历史证明,湖北是先进思想的源泉。历史上曾今说过“唯楚有才”,在这片荆楚大地上诞生了无数杰出的仁人志士和革命先辈。辛亥革命是一次历史的变革,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而目前在湖北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必将推动湖北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我们今后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富裕,更加美好。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牢记历史所给我们的教育和启迪,深刻认识和领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珍惜现在,就是尊重历史;尊重历史,就要开启未来。

二.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1911年的10月10日这一天,古城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全世界。它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丧钟,引发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这枪炮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荣与骄傲,也不仅仅是丰厚的物质文化财富,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卓越贡献和光辉的业绩,这场革命所产生的伟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它所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它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意义,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辛亥革命是一次划时代的创新和改革。它所要革除的君主专制是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制度,所要创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尽管困难重重,历尽艰险,但革命先驱者仍然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呕心沥血,努力发掘那些曾经在数千年漫长岁月里凝聚、团结、鼓舞、振奋亿万国人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心理素质的各种积极因素,以此来唤起“我同胞之国民”,共同救亡图强,通过艰辛的奋斗终于达到革故鼎新的目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剥削压迫、贫困苦难的根源,它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到了近代则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奴役。彻底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人民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下极端贫困和落后状态中解放出来的前提。在民族危亡严重时刻的二十世纪初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提出推翻清朝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这就开辟了几千年来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开始了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新阶段。

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农民阶级为了反抗清朝封建专制的残酷统治和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些斗争的高峰,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义和团运动。19世纪80—90年代,中国年轻的资产阶级,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不得不仓促地走上历史舞台,勇敢地领导了救亡运动——发动了戊戌维新运动。但这些斗争都没有避免失败的结局。中国历史的发展充分说明,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压迫下,旧式的中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改良运

动,都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只有通过革命,打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枷锁,才能取得民族的独立,也只有冲垮封建主义的桎梏,才能开拓社会发展的道路。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和影响

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1.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两千

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

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

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2. 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两千

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

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

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3. 从整个革命运动的进程看,斗争是异常复杂和曲折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有过胜利的亢奋和喜悦,更有失败的悲愤和痛苦。胜利和失败都来

得很迅速,说明当时中国革命与反革命,进步与反动,爱国与卖国

两种势力、两条道路、两种前途的斗争极其尖锐和激烈。但是,由

于资产阶级的不成熟,革命派的力量十分软弱,不能在极端复杂和

困难的环境下战胜敌人,在推翻封建帝制之后未能把政权巩固起来。

革命的果实被大地主大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袁世凯篡夺,革命以失

败告终。然而,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

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

件。作为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它

的历史功绩是永存的。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一些影响

1.对生活的影响:“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

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2.对经济的影响: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

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3. 对思想的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自汉

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四.对辛亥革命的感谢

展望,2011。回首,时间沿着辛亥的印记已滚过一个世纪,可越过一个世纪的追求与目

标却从未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手段达到了“国富”使得我国日益从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强大起来。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中国将会怎么样?历史无法如果,但未来可以在历史的如果中吸取经验,做出不一样的假设。

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敢闯、敢干、敢试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要弘扬“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特别是为人民服务的广大干部,更要学习和借鉴这种精神。勇敢地与腐败势力做斗争,廉洁自身,以人为本,情为老百姓系,利为老百姓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困,这样种精神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光耀千秋的精神财富。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是跃出东方地平线的一轮绚丽的红日,这轮红日是注定要高高升起来的。我们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而自豪,更为即将到来的明天而意气风发。世界有一天会再次向中国寻求文化活力、创新思想,世界将在最古老的国家的帮助下获得新生。

高中历史必修一 辛亥革命知识点

辛亥革命 ●中国民主革命概述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主要矛盾:①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 ②人民大众与本国封建主义 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 4.革命目标: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 5.主要阶段:①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6.不同阶级的斗争:①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民主革命的先声 ②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 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开端 ③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近代彻底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必要性: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反动卖国 2、可能性:①经济条件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思想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广为传播 ③组织条件:革命团体、革命政党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④军事条件: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 ⑤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湖北新军 3.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4.影响:(1)有利: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不利: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原因) ●武昌起义迅速成功的原因 ①革命派的武装斗争,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发展; ②文学社、共进会长期的筹备工作; ③大量新军参加革命-----军事保证; ④四川保路运动高涨-----有利时机; ⑤革命党人的革命首创精神和革命主动精神 三、中华民国建立----辛亥革命的成果 1.民国成立及其性质:(1)成立标志:(时间、人物、定都、国旗、纪年) (2)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原因) ①掌权者为革命党人 ②实施的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历史必修1人民版3.2辛亥革命教案(新课教学过程一)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二、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 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分析: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孙中山的资料引入 讲授新课: (一)、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武昌起义”一目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何时由何人在何地成立的?之后又出现那些较有影响力革命 团体?在此基础之上,于1905年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领导人是?政治纲领是?它的成立历史意义在于? 中国同盟会并不是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联合体,而是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骨干组成的新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把全国的革命志士集结起来,有了共同的章程和纲领,打破了过去的地域观念。这就使它有别于以往任何一个革命小团体,从而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并由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 【过渡】: 在同盟会的领导之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反清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影响较大的有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尽管这些斗争失败了,但有力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1911的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 (2) 反清斗争在中部地区湖北武昌打开局面,那么武昌起义能够一举成功的原因是?湖北军政府的首任都督是谁?反映什么现象? 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不断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总的来讲,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资产阶级立宪派和人民群众的配合,等等。 【过渡】: 在湖北独立的影响下,南方各省纷纷响应,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投影出上节课的提纲,指着大屏幕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出重点。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复习,然后提问,总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2.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九课《辛亥革命》。 3.讲授新课: (1)投影第九课提纲,指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给学生3—5分钟按照提纲通览教材。要求学生在通览教材的时候,对一些明显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随手做标记,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2)讲解: 师:辛亥革命是谁发动的? 生:孙中山 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指导学生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归纳为,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从青年时代就下定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了完成这一宏图伟业,他首先从创建革命政党开始,他首先创建了什么革命团体? 生:兴中会 师:什么时间,在哪里? 生:1894年,在檀香山 师:檀香山是在今天美国的夏威夷,也就是说兴中会是在国外成立的,后来,国内也出现了很多革命团体,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要想壮大我们的革命力量,必须将这些革命团体团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这样,就成立了同盟会,关于同盟会的情况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视频,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要注意这几方面的信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它的革命纲领和机关刊物各是什么? (增加一个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在看视频时,随手讲时间、地点等小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生: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革命纲领是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

电影《辛亥革命》概述

电影《辛亥革命》概述 一、电影概述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出来的是新水。其主张为“万物皆动”“万物皆流”,这使他成为当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流动派”的卓越代表。https://www.360docs.net/doc/712732781.html, 历史也是如此。恢复和再现历史有无数的方式方法,要想绝对地复制历史那将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然而历史的真实可以被尽可能虚幻地还原,电影《辛亥革命》就为观众在银幕上集结了这样最大限度的虚幻真实。 2011年9月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由成龙作总导演、张黎作导演拍摄了电影《辛亥革命》,影片讲述的历史时间大约处在1911~1912年初。其演员阵容强大,有成龙、李冰冰、赵文暄、陈冲、姜武、房祖名等近70人组成,可说是群星小聚,阵容不必赘述。具体剧情是以“灭清”为主线贯穿整个影片,将“黄花岗起义”“武昌城首义”“阳夏保卫战”和“建立共和”这四大史实串联起来,成就了一部具有史诗意味的伟大历史巨作。回顾清末民初的历史,国人都会深恶痛绝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清王朝的腐朽无能,但电影《辛亥革命》并没有因此人为地把其简单概念化,而是立足于一个客观的角度,客观地看待那段历史。当时,清政府国库空虚、政治腐败,在国际大环境中的地位很低,更无任何的信用可言,清政府妄图依靠向四国银行借款来维持自己将死的躯壳,只能用物质去交换——如影片中提到的铁路,而出于自身利益的取舍和政治的获利,导致西方列强瓜分中国,这是历史的真实。正如电影里某银行家所说:“我是要维护我国家利益的”。电影《辛亥革命》的拍摄尊重了这一点历史史实。 二、影片结构设计 由于影片所要涵盖的历史事件较多,因此该片的结构设计难点在于,这部电影不仅仅需要还原那一段遥远时期的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精神面貌,而且更要进一步把握如何结合现代审美理念,进行适度的夸张,以及对于高科技技术,如何合理应用。影片恰当地把握了这些关键问题,使得影片在短的放映时间内,从看似平淡的历史复原过程中,达到了有旋律、有节奏、有起伏的高潮等艺术效果。能够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充分表现出那段复杂的历史事件本身就是一次挑战性突破,对照60集的电视剧《辛亥革命》,我们更能感觉到电影在时间压缩上所取得的突破。从整体来说,《辛亥革命》结合了《建国大业》分块架构和《建党伟业》的分段落架构的方式,尽量把时间都浓缩在辛亥革命里,使得人们在观看相对注重史实的枯燥影片时被大的构架和细微精彩镜头所抓住,这一点无疑是在历史电影上的突破。具体的表现尤其体现在影片对各个战事并没有都采取顺序的手法,而是将战事镜头与其他镜头进行情节穿插表现,一方面压缩了影片结构,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情节的紧张感,如对广州起义这一段的描写,就将战争镜头与孙中山在旧金山筹饷演讲的镜头更替出现,而中间又进行了一部分介绍各位义士的倒叙镜头,又如袁世凯对汉口进行反击时的战争场面,同样也使用了这种穿插式手法,将战争镜头与袁世凯谋划战争的镜头切换表现。这些表现手法都为观众营造出一种情节紧凑、情感上起伏跌宕的感觉。 三、影片特效处理 《辛亥革命》在特效的艺术处理上也有很大的突破,共涉及500多个特效镜头,曾参与《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集结号》《孤岛惊魂》等特效制作的视点特艺(北京)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同样也为《辛亥革命》的后期特效立下汗马功劳,许多镜头都是在后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调整和重塑,才使得电影最终以完美的形象面对观众,同时也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更为优质的视觉效果和现场感受。在制作期间团队还独立开发了人群软件,为影片的制作完成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因本片为历史政治题材,所以特效制作完全忠于历史,真实呈现历史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作为第四单元第13课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但它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客观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愈挫愈奋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辛亥革命的结局及其历史意义的认识。 三、教法简介 1、情境教学: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历史。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彼此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表格、图示法: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重要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开国大典》油画,设问导入(请问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身上穿的是什么服装?这

从变法维新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

单位:新南中学 姓名:陈岷芳 时间:1999.11 地点:新南中学 指教班级:高一(3)班第十八章从变法维新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第一节从边疆危机到瓜分危机 内容“中日甲午战争是洋务运动的试金石”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丰岛海战;黄海海战;辽东与山东半岛战役;《马关条约》 二、要求学生认识: 1、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国防力量日趋软弱,使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处于被动与劣势地位,从而签订了《马关条约》,丧权辱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威胁,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甲午战争是日本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企图争霸世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国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为捍卫国家主权,在外国侵略面前表现了英勇不屈大精神,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的脊柱,永远激励着我们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和自强精神。 三、要求学生培养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得出甲午战争中方战败的原因以及《马关条约》是如何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 重点—— 在19世纪晚期出现的中华民族危机中,以“中日甲午战争”及其失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为规模最大、后果最严重、影响最深。 难点—— 19世纪晚期的中国外交活动,由于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落后、军事上的无能,表现为妥协求和,要讲清外交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使用教具——多媒体

提纲—— 一、战争背景: 明治维新大陆政策 洋务运动避战求和政策 二、战争过程: 1、开始——1894年,日本挑起战争 2、重大战役——黄海大东沟海战 威海卫战役——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三、战争后果: 《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执行教案—— 复习上一节课讲过的内容,指出三个不同方向的边疆危机?回顾中法战争的结局?严重后果?因为大大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清政府又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就导致了十年后的中日甲午战争,边疆危机发展到了顶峰。 首先概括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一个国家采取军事行动,表现出来的军事实力,往往离不开本国的政治运动和经济条件的推动、制约。其实又是哪两次政治运动的抗衡?回顾明治维新的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的发展,势必推动日本大搞怎样的活动?洋务运动又是致力于改变怎样一种状态?有何具体例子?所以,本课的标题那就是“洋务运动的试金石——中日甲午战争”。但是清政府在政治经济上有存在着怎样的不利因素,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两国对战争的态度,日本明确了“大陆政策”。第一是要征服台湾,就采取了怎样的军事行动?紧接着,就要征服朝鲜和全中国了,最后称霸世界。与日本积极备战相比,中国统治者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李鸿章又是如何想的,在看了以下两个电影片段后,能得出一个结论来?就是极力地“避战求和”,向欧美列强摇尾乞怜。只会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怎样一种情况对战争中中国的胜败将起到很大的决定作用?日本是找到了机会,请同学们看书概括?请同学们观看电影片段,叙述甲午战争是怎样爆发的?在丰岛海战中,部分爱国官兵还是表现出了英勇不屈的精神。李鸿章命令清军“可守则守,不可则退”,说明中国最高决策者对日方的什么态度是根本没有改变?叶志超面对日军的猛攻就放弃平壤,退入了中国境内,援朝的陆军在第二天返航时,却遇到了日本联合舰队的袭击,这就是著名的黄海大东沟海战。请同学们看一张中日海军的比较表,再概括双方的水平?由于我方各舰航速没有调整好,缺乏保护,日方就绕攻弱舰。在强敌面前,爱国官兵英勇顽强,沉着应战。观看电影片段。此外,还有林永升、黄建勋等一大批民族英雄。于是日方并没有实现预定的“聚歼清国舰队于黄海”战略目标。但是李鸿章出于避战求和的思想,会向北洋水师下达怎样的指令?黄海海战最终还是谁取得了胜利?一场战役的胜败会由哪些因素共同决定?紧接着,日军就攻入了辽东半岛。日军又封锁了山东的威海卫港口,

中国政治历史时间表

公元前8000年: 史前社会 公元前4000年: 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公元前3000年多) 公元前3000年: 传说中的炎、黄、尧、禹时期(约前3000-前2000) 禹建立夏朝(约前2070) 公元前2000年: 商朝建立(约前1600) 武王伐纣,灭商建周(前1046) 西周推行宗法分封制度(前1046-前771) 公元前1000年: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 公元前500年: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 诸国改革争霸(春秋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前356) 秦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前221) 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推进大一统 公元1年: 魏晋南北朝(220-589)三国鼎立与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484) 500年: 隋统一中国(589) 隋唐时期(581-907)推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979) 1000年: 宋辽澶渊之盟(1005) 王安石变法(1069-1085) 元朝大一统(1279-1368) 朱元璋建立明朝(1368) 废除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集权(1380) 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 1500年: 张居正改革(1572-1582) 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清军入关(1644) 1700年: 乾隆盛世(《尼布楚条约》的签订、闭关政策、专制集权的加强等) 1800年: 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洋务运动(60-90年代)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戊戌变法(1898) 1900年: 义和团运动(1900) 清末新政(1901) 辛亥革命(1911) 中华民国成立(1912) 五四运动(1919) 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 北伐战争(1925-1928) 抗日战争(1937-1945) 解放战争(1946-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 1950年: 抗美援朝(1950-1953)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970年: 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1971)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华(197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 1980年: 全国人大通过"一国两制"方针(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1989) 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 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1997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1998) 中国、俄罗斯等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2002年11月)

高中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案

武昌惊雷一声响,辛亥革命谱华章 ——辛亥革命 内江六中高中历史蒋郑发指导老师:李祖斌 讲课时间:十五周周二第一节授课班级:高16届15班 学习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学科内联系 辛亥革命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政治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此,本科内容在课标和教材中都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 学习者分析 1、高中学生思想已处于逐渐成熟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积极引导,感悟历 史;本节内容,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涉及相关史实,为高中学习奠定了一定知识基础,相关知识可以有学生自我回忆思考。 教学设计思路 1、本节课主要以教师教授和学生自我感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在革命背景方面由学生 回顾以往知识完成;将学生设定为辛亥革命参与者,让学生作为革命主体完成革命准备内容梳理;关于辛亥革命过程通过连线题方式完成教学;在对于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改变和失败原因探究中以材料分析把握为主。 2、课堂首先创设情景,进行学习气氛渲染,结合相关知识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探究,得出 相关结论。 3、最后,提炼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奋斗不止,不怕牺牲的精神感悟。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方法与过程: 1、了解辛亥革命发生背景、过程,中华民国建立概况; 2、理解《临时约法》体现的资本主义民主原则和作用; 3、了解袁世凯成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4、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里程碑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革命对中国的改变,认识革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掌握有效信息,如何进行事件效果前后对比。 情感态度价值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如黄花岗烈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我们应该加倍珍惜。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的原因。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思想和进步性。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外交

一.张謇影响—教育,企业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陆润庠、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张謇试图通过官招商办、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筹集资金十分有限,张謇向官府寻求援助。[20] 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中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与江苏连云港沈云霈、赣榆许鼎霖并称苏北三大实业家。 发展民族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并首先致力于师范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张謇应两江总督刘坤一电邀赴江宁讨论兴学之事,刘坤一赞成,而藩司吴、巡道徐、盐道胡阻挠。张謇叹息不已,乃与罗叔韫、汤寿潜等同人筹划在通州自立师范。同年7月9日通州师范择定南通城东南千佛寺为校址开工建设,翌年正式开学,这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它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专设机关的开端,为中国外交培养大量人才。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他曾是立宪派主要生力军。 他生前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作为前清状元和帝党成员,张謇在武昌起义刚刚打响的时候曾经找到当时的江苏总督,希望把革命镇压下去。这时他并不主张革命,因为革命代价太大。而他代表的是企业家,尤其是棉纺织业的立场——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市场和社会的稳定。市场是他们的命根子,这时候,张謇对于国家的关心已经从效忠君王转移到对市场稳定的维护上来了。但很快社会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革命成为一种时尚。张謇是个有着清醒头脑的人,一旦看到趋势无法逆转,他务实的一面就出来了。 他务实的态度就是:顺应共和,但并不完全接受革命,只是希望以和平方式尽早结束动荡,维护市场稳定。他务实的政治选择就是:第一,和孙中山见面,应孙之邀担任民国内阁实业总长;第二,选择支持拥有军权的实力派人物袁世凯。他和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的第一次会面,对于孙中山,张謇的评价是四个字:不知崖畔。“ 崖”即“边际”。这话的言下之意就是说,他觉得孙中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和浪漫,他不知道建设比革命更加困难,以为一革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而实际的情况是,当时政令都不能出南京,军饷都发不出来。”张謇是一个务实之人,他没有掩饰自己的想法,坦率地认为孙中山很难收拾局面,政府虽然成立了,但是很难长久维持。“这种情况下,他更愿意和实力派的现实人物袁世凯合作。 于是张謇离开了南京,北上加入了袁世凯的阵营。袁世凯将宣统帝逼下帝位时所颁发的《清帝逊位诏书》就是张謇草拟的。孙中山履行承诺,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了袁世凯。国内政治似乎出现了升平景象,工商业开始复苏。 来自百度百科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32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第2课辛亥革命 一、课标要求 (1)、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 19世纪末,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时机日益成熟。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弱点,逼迫清帝退位,并当选为中华民因伤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进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本课的主要知识有: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讲述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四、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占据领导地位的表现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难点分析: 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不去发动人民群众。孙中山“一处世间就是革命”,性格很坚强,思想却很软弱,刚上高中的学生很难理解这种矛盾的现象。 五、教法:问题法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教学设计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学生回答:略 7.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识。 2.理解和运用 (1)从文本、网络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三义的评价,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逢重大节日,先生的巨幅画像都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而对。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因为先生与时俱进,是旧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我们应继承发扬辛亥革命精神,为实现国家

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新课学习 一、清末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 1.清末革命风潮的背景 (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主要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败依旧,兼之实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某些重要影响。新政的重点在军事方面,但编练新式军队却造成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二是革命党人争取了大量士兵。所以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外困境,却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是资产阶级革命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2.清末资产阶级革命风潮的概况 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斗争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破产和旧式农民战争的终结。面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加深,挽救民族危亡并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身上。 (1)兴中会建立 他于1894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教师:介中会的情况(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兴中会创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性质等):这是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2)同盟会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辛亥革命时期的排满思潮

辛亥革命时期的排满思潮 作者:时间:2010-10-07 05:57:05 来源: 阅读次数:345次] 辛亥革命是本世纪初震撼世界的大事件,知识分子是这场历史巨变的主导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排满思潮,毫不含糊地排挤了维新思潮,召唤着人们奋勇投入革命洪流。本文要研究的问题的是:维新思潮向排满思潮转换的关键是什么?排满思潮的内容及其本质是什么?它在政治文化方面 有什么严重意义?它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一 辛亥革命时期的排满思潮,是1900—1911年时期具有重大革命意义的社会政治思潮。就社会矛盾和思想运动的延续性而言,它与康、梁维新派及其倡导的维新思潮又有一定联系。维新思潮的进步影响,大致体现在1894—1905年时期。以戊戌政变为界,它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1894—1898年,后一阶段是1898—1905年。前一阶段它在推动和配合戊戌变法方面起了巨大启蒙作用,后一阶段则更为系统、更为成熟地显示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性质的特点。那么,为什么维新思潮在后一阶段,尤其在1903年后反而声势日减,并且不能不让位于排满思潮? 非常有趣的是,如果我们仔细辨析一下维新思潮和排满思潮的理论内涵,就可以发现它们至少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精神和进化论思想的运用方面,是基本相同的,但其政治目标,却表现为维护满清政权的君主立宪和推翻满清政权的民主共和,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理想模式。导致两者分歧的基本要素是反满民族主义,因此,排满是辛亥革命思潮的主要特征。 以章太炎为代表的维新派异端,是排满思潮的有力倡导者。维新派知识分子的政治分化,反满民族主义的公开宣传,是维新思潮向排满思潮转换的关键。维新派的分化开始于1900年,这是由自立军起义引起的。自立军起义的领导者唐才常曾任湖南时务学堂教习。戊戌政变前夕,“应谭嗣同电召,将赴京参与机要,方抵汉口,知政变发生”。[1]他痛心疾首,辗转日本,“与康有为协商起兵事宜,取得同意”。唐才常的政治纲领,是自相矛盾的。他在《正气会序》中一方面表示忠君:“日月所照,莫不尊亲;君臣之义,如何能废?”另一方面又表示反清:“国有天地,必有兴亡,非我种类,其心必异。”[2]上述矛盾反映了晚清政局中各派力量错杂而又微妙的相互关系。戊戌政变后顽固派企图废黜光绪,突出了他作为顽固对立面的形象,加上李鸿章等满清高级官僚玩弄权术,使唐才常等人幻想依靠联络清廷大吏,重新拥出光绪,实行君主立宪。康有为记载:“于时李文忠失粤督,丧权位,三令人促吾举兵”。刘坤一电康:“吾与子同志不须迫,但能令鄂督张香涛同举,吾从其后,否则吾独举何济?”因此,“才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2课辛亥革命 (2)

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三第二节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学生能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简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近代百年史上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巨变。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背景异常复杂,具备了革命所需要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武昌起义之后,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民主共和制,废除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近代化进程深入到制度层面。这是历史的进步。然而,由于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如昙花一现很快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学生的情况及教法:我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刚刚步入高中,面对新课改新教材,具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究精神,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这都是完成这节课的有利因素。但是,初中历史采用开卷考试,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加上本课涉及的问题多、理论性较强,这些是不利因素。所以要帮助学生对亥革命这一课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知结构,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创设情景、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组织共同讨论,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学法:本课知识与世界历史联系密切,在学习中注意运用全球史观,将有关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放到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去分析、思考。 从政治、经济、思想、性质和社会影响等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并通过辩论形式分组讨论,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体验历史、思辩历史的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理解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理解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进行正确的评价。 3、剖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和过程。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课前导学、历史资料阅读,设置问题,启发思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评价辛亥革命,让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10%)

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 单选 1.我国最早的乡报(A) A. 《外海杂志》 B. 《镜海丛报》 C. 《中国日报》 D. 《国民报》 2.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在日本的孙中山负责筹集资金、采购机器和铅字、选定人员,报名也由孙中山亲自拟定,取“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意的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是什么?(C) A.《商务报》 B.《清议报》 C.《中国日报》 D.《新民丛报》 3.1905年8月份,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以兴中会为首的各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联合组成的是?(A) A.中国革命同盟会 B.中日革命同盟会 C.日本革命同盟会 D.辛亥革命同盟会 4.“苏报案”的直接导火索是(B) A.《苏报》刊登黄色新闻 B.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的发表 C.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 D.《苏报》开始宣传革命 5.被称为“苏报第二”的报纸是(D) A.《新民丛报》 B.《清议报》 C.《中国白话报》

D.《国民日日报》 6.1988年在横滨创刊,梁启超主编,后来成为保皇派第一份机关报的报纸是(B) A.《新民丛报》 B.《清议报》 C.《中国白话报》 D.《国民日日报》 7.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在旅日华侨的支持下又在横滨创办了保皇党的另一份刊物的名称是什么?(A) A.《新民丛报》 B.《发刊辞》 C.《中国日报》 D.《清议报》 8.《大公报》的创办人是(B) A.梁启超 B.英华 C.彭翼仲 D.胡愈之 9.《京话日报》的创办人是(C) A.梁启超 B.英华 C.彭翼仲 D.胡愈之 10.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是(A) A.《大公报》 B.《申报》 C.《东方杂志》 D.《民报》 11.《中国女报》的主编是(A) A.秋瑾

关于辛亥革命的调查报告

关于辛亥革命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4.15-2012.4.20 调查目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 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今天,作为祖国栋梁的我们应该从这场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明天更好地为祖国建设出力而奋斗! 调查对象:辛亥革命 调查人:李二旗、刘志高、李霄雪、林李丽、郜婷婷、邹玉梅、周英君、蒋丹 丹 一、调查背景 一百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昏庸腐败的满清王朝,改写中国千年历史上皇帝掌权的君主制度,挽救垂危的中华民族,唤醒中国人的自我民族意识,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我们要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我们应该思考孙中山先生推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中国人都推崇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理想,我们更加不能忘记孙中山先生的遗愿——那便是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与安康和谐。我们必须有所觉醒,只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复兴才能提升中国人的世界地位。让我们拉紧彼此的手,心连心,团结一致,为中华复兴共同努力奋斗!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人们无不痛切感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名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二、调查方式 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报告数据收集和分析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最终形成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