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表

诗词格律表
诗词格律表

韵律表

【五绝】五言绝句的省称。指五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定格凡四式:

(1)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首句平起不入仄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2)首句仄起入平韵式首句平起入仄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3)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首句仄起不入仄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4)首句平起入平韵式首句仄起入仄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注:仄起式,指首句第二字为仄声;

平起式,指首句第二字为平声。

【五律】五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定格凡四式:(1)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首句平起不入仄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2)首句仄起入平韵式首句平起入仄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3)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首句仄起不入仄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4)首句平起入平韵式首句仄起入仄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七绝】七言绝句的省称。指七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定格凡四式;

(1)首句平起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首句仄起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韵七绝二式表]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七律】七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定格凡四式;(1)首句平起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首句仄起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4)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七律仄韵二式表:]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

《诗词格律概要》 王力

诗词格律概要 王力 第一章關於詩詞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節韻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到後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押韻叫合轍。 一首詩有沒有韻,是一般人都覺察得出來的。至於要說明甚麽是韻,那卻不太簡單。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拚音字母,對於韻的概念還是容易說明的。 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於漢語拚音中所謂韻母。大家知道,一個漢字用拚音字母拚起來,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聲母,ōng是韻母。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後面的。我們再看“東”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聰”cōng等,它們的韻母都是ong,所以它們是同韻字。 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臵上。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試看下面的一個例子: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掃凈無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護田將綠遶, 兩山排闥送青來(lái)。 這裏“苔”、“栽”和“來”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ai。“遶”(繞)字不押韻,因為“遶”字拚起來是rào,它的韻母是ao,跟“苔”、“栽”、“來”不是同韻字。依照詩律,像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是不押韻的。 在拚音中,a、e、o的前面可能還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這種i,u,ü叫做韻頭,不同韻頭的字也算是同韻字,也可以押韻。例如: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词牌格律大全

符号:○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词牌录 1.菩萨蛮 ⊙○⊙●○○▲,⊙○⊙●○○▲。⊙●⊙○△,⊙○○●△。 ⊙○○●▲,⊙●⊙○▲。⊙●●○△,⊙○⊙●△。 2.绮罗香 ●●○○,○○●●,⊙●●○○▲。⊙●○○,⊙●●○○▲。●⊙⊙,⊙●○○,●⊙●,⊙○○▲。●○○,●●○○,⊙○⊙●●○▲。 ○○○●●▲。○●○○⊙●,⊙○○▲。⊙●○○,⊙●●○○▲。●⊙⊙,⊙●○○,●⊙●,⊙○○▲。●○○,●●○○,●○○●▲。 3.千秋岁 ⊙○⊙▲,⊙●○○▲。⊙●●,○○▲。⊙○○●●,⊙●○○▲。○⊙●,⊙○⊙●○○▲。 ⊙●○○▲,⊙●○○▲。⊙●●,○○▲。⊙○○●●,⊙●○○▲。○⊙●,⊙○⊙●○○▲。 4.沁园春 ⊙●○○,●●○○,⊙●⊙△。●⊙○⊙●,⊙○⊙●,⊙○⊙●,⊙●○△。⊙●○○,⊙○⊙●,⊙●○○⊙●△。○○●,⊙○○●●,●●○△。 ○○●●○△,●⊙●○○⊙●△。●⊙○⊙●,⊙○⊙●,⊙○⊙●,⊙●○△。⊙●○○,⊙○⊙●,⊙●○○⊙●△。○○●,●○○●●,⊙●○△。 5.清平乐 ○○⊙▲,⊙●○○▲。⊙●⊙○○⊙▲,⊙●⊙○⊙▲。 ⊙○⊙●○△,⊙○⊙●○△。⊙●⊙○⊙●,⊙○⊙●○△。 6.清玉案 ⊙○⊙●○○▲,●⊙●○○▲。⊙●⊙○○●▲。●○○●,●○○▲。⊙●○○▲。 ⊙○⊙●○○▲,⊙●○○●○▲。⊙●⊙○○●▲。●○○●,●○○▲。⊙●○○▲。 7.高阳台(庆春泽) ⊙●○○,○○●●,⊙○⊙●○△。⊙●○○,⊙○⊙●○△。⊙○⊙●○○●,

●○○、⊙●○△。●○△,⊙●○○,⊙●○△。 ○○●●○○●,●○○⊙●,⊙●○△。⊙●○○,⊙○⊙●○△。⊙○⊙●○○●, ●○○、⊙●○△。●○△,⊙●○○,⊙●○△。 8.鹊桥仙 ⊙○⊙●,⊙○⊙●,⊙●⊙○⊙▲。○⊙●●○○,●⊙●、○○⊙▲。 ⊙○⊙●,⊙○⊙●。⊙●⊙○⊙▲。⊙○⊙●●○○,●⊙●、○○⊙▲。 9.人月圆 ⊙○⊙●○○●,⊙●●○△。⊙○⊙●,○○●●,⊙●○△。 ⊙○⊙●,○○⊙●,⊙●○△。⊙○⊙●,○○●●,⊙●○△。 10.如梦令 ⊙●⊙○⊙▲,⊙●⊙○⊙▲。⊙●●○○,⊙●⊙○⊙▲。 ○▲,○▲(叠),⊙●⊙○⊙▲。 11.阮郎归 ⊙○⊙●●○△,⊙○○●△。⊙○⊙●●○△,●○○●△。 ○●●,●○○,⊙○○●△。⊙○⊙●●○△,●○○●△。 12.瑞鹤仙(格二) ⊙○○●▲。●⊙●○○,⊙○○▲。○○●○▲。●○○○●,⊙○○▲。○○●▲,●⊙●、○○●▲。●○○、⊙●○○,⊙●●○○▲。 ○▲。⊙○○●,●●○○,●○○▲。⊙○⊙▲,○○●●○▲。●●○○●●,○●○○●▲。●○○、●●○○,●○●▲。 13.生查子 ⊙○○●○,⊙●○○▲。⊙●●○○,⊙●○○▲。 ⊙○○●○,⊙●○○▲。⊙●●○○,⊙●○○▲。 14.声声慢 ○○●●,●●○○,○○●●○▲。⊙●⊙○⊙●,⊙○○▲。○○●○⊙●,●●○、●○○▲。●●●,●○○,⊙●⊙○⊙▲。 ⊙●⊙○⊙▲,○●●,⊙⊙●○⊙▲。●●○○,⊙●⊙○⊙▲。○○●○⊙●,●○○、●○○▲。●●●,●●●○●●▲。 15.十六字令 △。●○○●●△。○○●,⊙●●○△。 16.疏影 ○○●▲,●○○●●,⊙●○▲。⊙●○○,⊙●○○,⊙⊙●⊙○▲。

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近体诗(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一、概述: 近体诗是在初唐定型的一种在字数、句数、声调、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传统诗体。又 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分类 (一)绝句:①每首四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为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为二十八字。②限押平声韵,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二)律诗:①每首八句,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为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为五十六字。②限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在同一首七律中不能重用同一韵字。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④中间两联(即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 (一)什么叫“韵”?所谓韵,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一个汉字,用拼音来表示,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合成。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如方、昌、皇、郎的韵腹(a)、韵尾(ng)相同,即为同韵。没有韵尾的字,韵腹相同亦为同韵。介音不论,如“方”和“乡”是同韵。“韵”可分为平声韵(旧四声中的平声字,新四声中的阴平、阳平字)和仄声韵(旧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字,新四声中的上、去声字)。

(二)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诗词的某句句末,用同一韵部的字来收尾。因其位置在句末,而叫“韵脚”。首句入韵的绝句,其同韵字在1、2、4句的末位;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其同韵字在2、4、6、8句的末位。押韵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押韵不为诗。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协调、和谐,使诗词具有韵味,富于音乐美。 (三)韵的分类和选择。韵分为旧韵和新韵两种: 1.旧韵。比较流行的为“平水韵”。平水韵系南宋人刘渊1252年根据前人韵书修订而成,共107韵。 2.新韵,又叫今韵。即按今天推行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按照“同身(韵腹、韵尾)同韵”的原则划分韵部来押韵。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作平声押韵,上声、去声作仄声押韵。旧声韵中的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分别派人今四声中。因此,对入声字应按《新华字典》对其声调的标号,判明其阴、阳、上、去,予以使用。《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发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分为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韵(见附录)。用新声新韵写诗的作者,应以此为依据。 声韵改革,势在必行。应积极贯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大力倡导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掌握旧声旧韵。用何种声韵创作,要尊重作者的自由,但新声韵和旧声韵在一首诗中不得混用。 (四)押韵的要求: 1.位置固定。首句入韵的绝句,1、2、4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绝句,2、4句末字押韵;首句入韵的律诗,1、2、4、6、8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律诗,2、4、6、8句末字押韵。

诗词格律知识

目录 (一)概述 ………………………………… (二)平仄 ………………………………… (01)关于近体诗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03)“对”和“粘”的规则 (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 (05)五言律诗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第一、“一三五不论” 第二、“孤平拗救” 第三、“三四字互救” 第四、“对句相救” (08)简便的公式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10)小律和排律 (三)对仗 ……………………………… (01)律诗的结构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04)工对的追求 (05)宽对的必要 (06)“合掌”之忌 (四)诗韵 ………………………………… (01)关于押韵 (02)诗韵和新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04)关于平水韵 (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06)关于邻韵 (07)关于诗韵改革 (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 (02)词的平仄 (03)词的句子长短 (04)词的对仗 (05)词的押韵 (06)词韵 (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 (一)概述

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规则为乐。随便踢就没有意思了,没有规则就没有球艺。我们不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作的约束,掌握诗词格律并不难,只要有兴趣学,只要学习得法。本文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记忆的表达方式,来讲清诗词格律的全部主要内容。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着的。 (二)平仄 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01)关于近体待 我们要讲的诗律,指的是近体诗的格律,不涉及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有严格的要求。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基础是绝句,明白了绝句,其他就好懂了。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 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学习中,一定要先把这个“基本格式”背熟,记住。从基本格式推导其他格式,是学习的一个窍门。如果把全部16种格式都开列出来,机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记住的。 这个“基本格式”中所说的“平”,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字和“去声”字。这里所以只能说“大体上”,是因为并不完全如此。对这个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讲述。 上面说的这种基本格式,其实是五言绝句的一种。试举两例。 例一: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诗中第一个字,本应用仄声字,却用了“天”字,是平声字,但在此处是允许的。原因,后面会讲到。) 例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如何写格律诗

如何写作格律诗 一、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诗词格律 诗词指绝句、律诗和词、曲。诗词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最先出现的形式、最基础的形式,是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严谨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包括了以下四项内容: (1)字句有定: 绝句为四句,每句5字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7字一句的是“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律诗为八句,每句5字的称“五律”,7字一句的是“七律”。超过八句的是排律,同样有“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每两句诗为一联,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五律和七律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2)用韵极严: 押韵是诗歌的要素,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3)平仄协调: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的交错使用能令诗歌读起来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4)讲求对仗: 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同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如“功”的拼音是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 是韵母。“东”的拼音是dōng,其中d是声母,ōng是韵母。那么“功”和“东”的韵母就相同,他们属于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个位置上。格律诗中,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韵又称“韵脚”,如: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ou) 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和今天的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 A平声。这个声调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可以理解为-/)。例:山、林等。

基础诗词格律介绍

基础诗词格律介绍 一、概述 现在有很多朋友出于个人爱好喜欢进行一些传统诗词的创作,这诚然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写诗或因不懂,或因不愿,并不注重格律的问题。尤其是现在网络信息十分发达,网上有很多所谓古风诗词,这些诗词稂莠不齐,不少连基本格律也不遵守。诗词格律是传统诗词的基础,我们要写好诗,就要大量阅读古人诗作,而欣赏古人的诗作,首先得熟悉古人是如何按照格律作诗的,这样才能完全理解诗意。再有诗歌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韵律美是很重要的,因此它才要讲究韵律,讲究平仄,以达到特定的声情效果,这对于诗歌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些简单的诗词格律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诗词格律的基础概念 1、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诗经以来,即使是民歌也鲜有不押韵的。我们现在有了拼音,学起韵来还是比较容易的。诗词中的韵,大抵等同于拼音中的韵母。而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大多是句末,所以也叫韵脚。我们押韵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有些古诗的韵并不谐和,这是因为时代不同,同一个字的语音起了变化,我们看它可能不和韵,但是按照古音来读则它们一般是谐和的。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有些地区的方言还保留着古音。古人押韵是按照韵书的,现在使用最广泛的是宋人编辑的平水韵,从宋开始,虽然韵书已经开始与实际读音不同,但是历代诗人们一直遵从平水韵这个诗韵体系。现在虽然已经有了中华新韵,但是精于诗词写作的人仍多使用平水韵,这大抵是因为要深入学习古人诗词,首先要对韵熟悉。久而久之,即使它与现在读音不尽相同,大家也都习惯于使用平水韵了。(可以想象平水韵体系作为诗词用韵的一个兼容、通用版,使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诗人都能够在此体系规范下发挥创作。) 2、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平身演化为今天的阴平和阳平,上声到今天有一部分演化为去声,去声现在仍为去声。比较特殊的是入声,入声是一个比较短促的声调,现在的普通话以及北方、西南的大部分方言里已经没有入声了,江浙、福建、广东、江西、广西等地方言还保留着入声。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诗词格律大全

诗词格律大全 目录 (一)概述 (二)平仄 (01)关于近体诗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03)“对”和“粘”的规则 (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 (05)五言律诗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第一、“一三五不论” 第二、“孤平拗救” 第三、“三四字互救” 第四、“对句相救” (08)简便的公式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10)小律和排律 (三)对仗 (01)律诗的结构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04)工对的追求 (05)宽对的必要 (06)“合掌”之忌 (四)诗韵 ………………………………… (01)关于押韵 (02)诗韵和新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04)关于平水韵 (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06)关于邻韵 (07)关于诗韵改革 (五)关于词 (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 (02)词的平仄 (03)词的句子长短 (04)词的对仗 (05)词的押韵 (06)词韵

(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 (一)概述 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规则为乐。随便踢就没有意思了,没有规则就没有球艺。我们不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作的约束,掌握诗词格律并不难,只要有兴趣学,只要学习得法。本文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记忆的表达方式,来讲清诗词格律的全部主要内容。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着的。(二)平仄 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诗词自学,出口成章

●关于本课程,我是以各大院校的中文系基础课程为本,根据学习诗词的特殊需要作出调整和增添而成的。适用于有心学好诗词的朋友,对于无心写好诗词的朋友就没必要看了。 ●所谓“授人以渔”,故此下面主要列举了书目及说明了使用方法。 学前要则: 一、全文分三大部分,对应学诗的三个阶段,可以按部就班。 二、每部分由“精读、朗诵、工具、泛读、练习”四个栏目组成。精读,要求仔细阅读,认真理解;朗诵,不强制记忆(能背下当然更好),以培养语感为主;工具,主要是各类工具书;泛读,知识性、趣味性阅读,浏览便可。 第一阶段 精读类: 《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 ●注: 这两本书很厚,可以选自己喜欢的篇章阅读,没必要一页页翻到底。如果实在嫌厚,可以用《唐诗小札》及《唐宋名家词导读》代替。 ★目的: 学会如何欣赏一首诗。 朗诵类: 《唐诗选》、《宋词选》 ●注:繁体版。学诗之人,繁体字可以不用,但不能不懂。终究学诗绕不过繁体字这一关的,不懂得准确辨析繁体字的话,诗也很难学得深。后面会细述个中缘由。 ●又注:每天起码朗诵半个小时以上,念完一遍从头再念。 ●又注:无须深入求解,只要明白诗句的意思,读顺了口就行。 ★目的:培养语感。 应用类: 《白香词谱》(或《唐宋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辞海》 ●注:在诗词写作中有格律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全篇合字数、合平仄,另一方面押韵也要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律。 ●又注:《白香词谱》和《诗词格律概要》主要解说字数、平仄的要求。押韵方面需要《佩文诗韵》和《词林正韵》,这两本书一般都附录在前两本书里,无须单独购置。 ●又注:建议从网上下载一个版本优的《佩文诗韵》和《词林正韵》,打印一份随身携带,方便使用。 ●又注:《辞海》是字典。比较厚,而且不属于古汉语专用,但其中的词条包罗万有,读诗时有什么看不明白的去查一下,常见历史人物和典故及常用文言都可以查得到。 泛读类: 各朝代著名诗人生平的传记,四大名著, ●注:市面上版本不少,选自己喜欢的吧。 ★目的:增加兴趣。

半小时学会诗词格律

半小时学会诗词格律 李钟琴 许多不懂诗词格律的朋友总以为格律很复杂,视作畏途。有人在写教科书时也将格律写得艰深古奥,令人退避三舍。其实学格律诗并不难,只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只要用心,半小时即可掌握。兹简要说明之。 先说平仄 众所周知,字的声调有平仄之分,按现代汉语音韵的划分来看,第一声和第二声为平,第三声和第四声为仄。古代又有入声字,入声也为仄。如“衣”、“移”为平声,“倚”、“意”为仄声,“一”为入声字,属仄韵。 入声字都是一些发音较急促的字,如“急”、“竹”、“族”、“逐”、“读”、“俗”、“出”、“觉”、“局”、“节”、“舌”、“石”、“敌”、“乏”、“得”、“识”、“国”等。 入声字有许多衍化成现代汉语的平声,但在格律诗中应用作仄声。这是最令当代写格律诗的人头疼的事。不过,这样的入声字数量有限,常用的也就三百多个,掌握并不难。 格律诗多见七言与五言,分七绝、七律、五绝、五律,长诗通篇用律诗句式者称为排律,六言诗较少见。 学格律诗,只要弄懂七律即可,其余可依次类推。 七言律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一句共七个字,第七个字或押韵或不押韵,押韵为平,不押韵为仄。第一、三、五字可不用管,即可平可仄;第二、四、六字要求较严,平仄分明。其中有规律可供掌握。

兹以鲁迅一首七律为例看其规律: 运交华盖欲何求,仄平平仄仄平平 未敢翻身已碰头。仄仄平平仄仄平 破帽遮颜过闹市,仄仄平平平仄仄 漏船载酒泛中流。仄平仄仄仄平平 横眉冷对千夫指,平平仄仄平平仄 俯首甘为孺子牛。仄仄平平仄仄平 躲进小楼成一统,仄仄仄平平仄仄 管他冬夏与春秋。仄平平仄仄平平 (其中“过”可平可仄,“一”为入声,属仄) 两句为一联,首联中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如果第一句押韵,则为平;第二句必须押韵,平;之后是隔句押韵。押韵字为平,不押韵为仄。 去掉可平可仄的第一、三、五字,和平仄已定的第七字,剩下的第二、四、六字平仄如下(诗中的红蓝字): 平仄平 仄平仄 仄平仄 平仄平 平仄平

学点字理和诗词格律知识

学点字理和诗词格律知识 每次给孩子们上对联课,课后,听课的老师常会感慨:怎么我小时候就没人教教我吟诗作对呢? 面对这些老师沮丧的神色,我总是真诚地说:“现在就学吧,还不晚。”然而,大多数老师都认为现在再来学诗词歌赋的基本功,已经为时已晚。 或许正因为不少的老师怀抱遗憾,却不愿下功夫从头学起,那些一度被视为雕虫小技的诗词功夫变得深奥莫名,诗文中那些活泼泼的文字组合形式也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越来越无趣。汉语,如果没有了吟诗作对的娱乐,没有了诗词歌赋的浸染,没有了字理索渊的奥妙,的确是了无情趣。现在的语文课,只要应景似的把课文中的几个灵活耀眼的字词揪出来评述或演绎一番,就算是有语文味了。其实,真正的语文原不是这样枯燥沉闷的。语文是非常轻灵而有趣的。比如,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一头扎进了文字学的冷库里,把教汉字变成了拆分方程式,对一个汉字的教学过程就是读音——数笔画——组词——造句——写字。零碎,单调,生硬,如何能激发起孩子们对汉字由衷的热爱呢? 汉语,因循着汉字的基质,有着无穷的魅力,是集智慧、审美、情操和志趣于一体的艺术。现在我们使用的是简化字,在许多方面已经淡化汉字的字理属性。倘若去读读繁体字版本的诗词,你真分不清到底是诗词神化了汉字,还是汉字升华了诗词。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是一首禅诗。比如联珠(顶针),比如藏头诗,比如字谜诗,比如回文诗,甚至绕口令,这些盎然着汉语机智幽默的诗作,都是借助了汉语独有的奇异禀赋——汉字表义原理和诗词格律,才得以展现其不同的智慧和趣味。作为语文老师,对蕴涵于汉字音、形、义中的字理及传统的诗词格律,不能达到精通,也该熟知一些基本的常识。 古代的私塾里,蒙学少年至少要用三、四年左右的时间接受汉字训蒙的基础教育,以培养一个人的文字素养。实际上,如果坚持将二、三百个常用汉字的字源案例给孩子们讲透,对识字教学的裨益自是显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们对汉字的兴趣。穷通字理,本身就是一门极高深的学问。许许多多的大家终身不离训诂学,比如叶圣陶,朱自清,鲁迅以及刚仙逝不久的启功先生,他们都对汉字做过具体的追本溯源性研究。而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对字源字理的所知实在太少了。我们没有把汉字的习得之法跟汉字的字源、字理联系起来,把一个个灵动的汉字拆分成一笔笔生硬的笔画部件,因此,高耗低效的识字课成了语文学习的硬伤。而更不堪的是,由此淡漠了我们对汉字的亲切感,意识不到汉字的魅力。犹如面对一个绝代美人,把她的五官分割开来审视,鼻子、眼睛、眉毛、嘴唇、左脸、右脸都单独成象,能知道她的美吗?这样的认识,不仅毫无美感可言,恐怕下次再见到她时,依然觉得是个陌生的面孔。我们的识字教学没能培养孩子们的字趣情感,也就直接堙灭了他们对运用汉字的

语文知识诗词基础知识讲座

诗词基础知识讲座 第一章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节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词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什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拼成gōng,其中g是声母,o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南歌子 [宋]张泌 柳色遮楼暗,桐花落砌香(xiāng)。画堂开处晚风凉(liáng),高卷水晶帘额衬斜阳(yáng)。 这里“香”、“凉”、“阳”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ng。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麻(má)”、“家(jiā)”、“瓜(guā)”的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词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和谐,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化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这里的“斜“字在唐代读作sia(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词。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的,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较为不合理了。今天我们如果倚声填词作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词时,却还是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第二节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么形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他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诗词格律基本常识

诗词格律基本常识 平声、仄声 始学近体诗,要先弄明白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我们知道汉语拼音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对应的字如“妈”、“麻”、“马”、“骂”。古人把“妈”(阴平)、“麻”(阳平)列为平声,把“马”(上声)、“骂”(去声)列为仄声。古代还有一种叫入声,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存在。其实从元时起,入声已渐渐在口语中消亡。因为元人作为北方政权,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说话含混不清,读不出入声字。所以,渐渐的演变成今日的汉语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了。也就是说古代的入声字都已分解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去了。对应的字如“迹”(拼入阴平)、“急”(拼入阳平)、“脊“(拼入上声)、“鲫”(拼入去声)。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熟练掌握入声字,因为入声字在词和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律句 近体诗是由律句构成的,而律句又是由平声和仄声构成的。平声和仄声是孪生的姐妹和兄弟,它们岀时同岀、下时同下。) 律句多为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两种。律句中有平起平落、平起仄落、仄起仄落、仄起平落四种。如七言律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落)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落)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落)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落)五言律句是七言律句截取后五字而成的,如: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落)仄仄平平仄(仄起仄落)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落)平平仄仄平(平起平落) 律句虽是由平仄所固定,但古人并不拘泥于此,有两句口诀说的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每句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至於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则是固定的。如果就五律说,那就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我们用()号表示可平可仄的字。如七言律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落)(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落)(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落)(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落)细心的人会发现平起平落的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只有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可平可仄,第五个字却固定是仄声,那是避免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否则最后三字变为平平平,是所谓的三平调,三平调又叫连三平,是古风专用的形式,不在我们涉及的范围了。但仄起仄落的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的第五个字却可平可仄,当用仄声字时就会出现仄仄仄的三仄尾了,三仄尾也叫三仄角。在近体诗中三仄尾是允许的,原因是近体诗有两种拗,一拗孤平,二拗三平调(三平尾);此两拗是最不允许的,是为大拗。这两拗中只有拗孤平能救,允许拗,三平调没得救,不许拗。另外还有拗三仄尾,最好改正,实在不好改,也可从宽。于此类推,五言律句亦然。 押韵 一首近体诗,光有平仄声和律句还不行,重要的还要押韵。古代人写的诗是可以“吟”的,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和回环美的重要手段,押韵能使诗“吟”的更流畅、更优美。童谣、民谣都有韵,何况诗乎。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说白了就是同音字或近似同音的字。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中外皆然。

诗词格律简捷入门(下)

(四)诗韵 (01)关于押韵 作诗要押韵。绝句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是押韵的,叫韵脚;如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乌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此诗中,“闲”和“山”两个字押韵,也就是韵脚。 首句入韵者,则是一、二、四句的最后一字押韵。七律、五律类推。 正例是用平声字押韵。押仄声韵的诗很少。 通常讲的押韵,人们比较熟悉。新诗、戏曲、快板、顺口溜,都讲押韵。在这几种文体中,按照汉语拼音,韵母相同的字就可以押韵,而且用不着分辨平仄。 然而,格律诗的用韵,与此不同。格律诗必须按照诗韵来写,就是要按照韵书中分列的韵目,来辨别平仄和选择押韵的字。一首诗的所有韵脚,必须从同一个韵目中选字来押韵。如上面例举的李白的《敬亭山》,用的“闲”和“山”这两个韵脚,就同属于“删”这个韵目。一首诗中,如果有一个韵脚用了别的韵目的字,就叫做“出韵”。在科举中,出韵的诗算不合格。比如按照现代普通话,“闲”和‘先”当然是可以押韵的,但按照诗韵则不可以,因为这两个字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韵目。(首句入韵的诗,其首句的韵脚例外。详情后面讲。)(02)诗韵和新韵 现代人写诗,仍按古人定的韵书来用韵,确实令人感到别扭。古人对声母、韵母之类的音韵规律的分析、认识,不像现代人这么准确和科学,所以当时对韵的分类就有一些不太科学之处。古韵书对韵的分类,与现代人的语言实际相距就更远一些了。因此不少人主张重新制定韵书,建立新的音韵规则。这项工作还没有完成。 不论新的音韵规则何时建立起来,原有的诗韵都不可能简单地加以废除。因为海内外诗词读者和作者中,坚持诗韵的人仍然很多,他们认为只有用诗韵写的诗才是真正的格律诗。此外,我们学习、研究前人的作品,也必须懂得诗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诗韵由何而来?简言之,是历史形成、古人规定、历代延续下来的。 大家知道,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读音有很大差别。反言之,尽管各地语言差别很大,文字却是一样的。这种特点,对于保持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发挥了历史性的积极作用。但对于作诗,却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诗是韵文,各地对文字读法不同,就无法统一对押韵和平仄的认识,好在我们的先人有足够的智慧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制定了统一的韵书。哪些字属于平声,哪些字属于仄声,每个字在音韵上具体归属哪个部类,都在韵书里列出来,作出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尽管其中可能有不完全合理的地方,但有个统一的规定,仍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总比没有统一规定好。最初,这些规定是基本符合当时口语的。 早在隋以前的六朝时代,就有李登、吕静、夏侯该等人写韵书,但个人著作没有权威性,不被公认。后来隋朝的陆法言著《切韵》,被唐朝的科举所采用,用作判卷的准绳,经稍修改后称《唐韵》,成了皇家认可的音韵规范。从此,一致公认的权威性的规则被确立起来。宋朝在《唐韵》基础上又颁诏修韵,主要是增字加注,改称《广韵》。宋末金代,官方对《广韵》又作了一些修订,使之进一步完善。修订后的韵书最初刊行于“平水”(今山西临汾市)这个地方,世称《平水韵》,“平水韵”一词始见于金王文郁《平水新刊礼部韵略》,也就是明清以后一般所说的“诗韵”,一直延续下来。 《平水韵》并没有对《唐韵》《广韵》作根本性的修改。就是说,并没有完全按照当时的口语来彻底修改,只是对原有韵书的韵目进行了一些归并、调整,并特别注意使唐宋时代按《唐

古代诗词格律常识

古代诗词格律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体式纷纭,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乐府诗、格律诗等。概而言之,可大致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写诗不讲究平仄,不要求对仗,押韵较自由,每首诗的句数、句式没有严格规定。唐代人将这样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比如教材中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行路难》、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陆游的《关山月》等。它包括:四言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体诗、楚辞体诗、乐府诗、歌行体诗等。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它在句数、句式、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符合规定的就是格律诗,反之则是古体诗。 近体诗句数的规定: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句子的字数有五言、六言、七言三种。每首诗句式整齐划一,略无参差。唐宋以来流行的体式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排律。律诗固定为八句,两句为一联,第一、二句称首联,第三、四句称颔联,第五、六句称颈联,第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近体诗字声平仄的规定:平声,指古汉语四声中的平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仄声,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上声)、去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去声)和入声(如茶、北、日、月、鹿原为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已消失,分别成为平、上、去三个声调的字,音韵学上称为“入派三声”)。近体诗严格要求按一定规则交替使用平声字或仄声字,因而诗歌的音律抑扬顿挫,富于音乐美。 它的平仄规则:一是以平仄相间的原理调配每句诗中各个字的声调。固定为四种基本句式:以五言诗为例 ①仄仄平平仄(按第二字和最后一字的平仄,此句称为仄起平收式) ②平平仄仄平(平起仄收式) ③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④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七言律诗也有四种基本句式,其规律是在五言律诗的句首加上与之平仄相反的两个字: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八种基本句式,也就是近体诗单句平仄的主要规则。各种类型的绝句和律诗格式都是由这些基本句式组成的。 二是以粘对循环的原理组接各首诗中的各个句子。所谓对,即是处于偶数位置上的诗句,其平仄格式必须与上一句相反。如第三句是“仄仄平平仄”,第四句须是“平平仄仄平”;如第七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八句须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只有首句末字允许可押或不押韵,但按近体诗押韵规律,韵一般应该押平声韵,那么第一句和第二句末字的字声就同为平声。如首句押韵为“仄仄仄平平”,第二句则为“平平仄仄平”。首句不押韵为“仄仄平平仄”,第二句为“平平仄仄平”。 所谓粘,是指绝句第三句,律诗每一联的“出句”(第三、五、七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其上一句的第二字的平仄相同。如五绝第二句是“平平仄仄平”,则其第三句应为“平平平仄仄”;如七律第四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则其第五句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粘和对,是近体诗组接各句的重要规则,不同类型的律诗或绝句,都是根据粘对规则由前述各种基本格式组合而成的。因而,只要能熟记近体诗单句平仄的八种基本句式,并掌握粘对规则,就可以根据首句的平仄而推演出全首的平仄。这样,也就基本上掌握了近体诗的平仄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