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水成像对输尿管疾病诊断的临床运用价值

MR水成像对输尿管疾病诊断的临床运用价值
MR水成像对输尿管疾病诊断的临床运用价值

MR水成像对输尿管疾病诊断的临床运用价值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水成像对输尿管疾病诊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27例患者b超检查为不同程度的患侧肾积水改变,有的伴有肾功能损害。均使用美国ge公司signa hde 1.5t的磁共振扫描仪,然后重建形成水成像图像。结果:27例患者检查结果,7例为双肾、双输尿管未见异常;7例为输尿管结石,其中1例为双侧输尿管结石;2例为腔静脉后输尿管;1例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1例为右输尿管全程扩张,考虑先天的改变;2例为右输尿管中段占位,2例为前列腺增生伴双侧输尿管全程扩张;1例为双侧多囊肾扩张;3例为输尿管上段扩张(2例原因不明,1例为炎性息肉);1例为一侧输尿管全程扩张,膀胱占位改变。结论:磁共振检查,无需行肠道特别准备,无创伤,无辐射,针对肾脏积水,年龄较大或较小,肾功能有损害,输尿管有梗阻改变的疾病患者非常适应,三维图像非常清晰。

关键词mri 水成像输尿管疾病诊断

输尿管疾病以往通常以b超、ivu、逆行造影、ct等检查为主,近年来,磁共振水成像技术不断运用于临床,且具有无创、无辐射检查。2008年5月~2011年5月对b超检查为肾脏有不同程度积水改变,且大部分年龄较大的患者行磁共振检查,通过磁共振水成像检查结果加以分析其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5~87岁,

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与发展

红外热成像摄象机在智能视频监控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引言 1672年,牛顿使用分光棱镜把太阳光(白光)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色单色光,证实了太阳光(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 F. W. 赫胥尔从热的观点来研究各种色光时,偶然发现放在光带红光外的一支温度计,比其他色光温度的指示数值高。经过反复试验,这个所谓热量最多的高温区,总是位于光带最边缘处红光的外面。于是他宣布:太阳发出的辐射中除可见光线外,还有一种人眼看不见的“热线”,这种看不见的“热线”位于红色光外侧,叫做红外线。这种红外线,又称红外辐射,是指波长为0.78~1000μm的电磁波。其中波长为0.78 ~1.5μm 的部分称为近红外,波长为1.5 ~10μm的部分称为中红外,波长为10~1000μm的部分称为远红外线。而波长为2.0 ~1000μm的部分,也称为热红外线。 红外线辐射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最为广泛的电磁波辐射,它在电磁波连续频谱中的位置是处于无线电波与可见光之间的区域。这种红外线辐射是,基于任何物体在常规环境下都会产生自身的分子和原子无规则的运动,并不停地辐射出热红外能量。分子和原子的运动愈剧烈,辐射的能量愈大;反之,辐射的能量愈小。 在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会辐射红外线,因此利用探测器测定目标本身和背景之间的红外线差,可以得到不同的红外图像,称为热图像。同一目标的热图像和可见光图像不同,它不是人眼所能看到的可见光图像,而是目标表面温度分布的图像。或者可以说,它是人眼不能直接看到目标的表面温度分布,而是变成人眼可以看到的代表目标表面温度分布的热图像。运用这一方法,便能实现对目标进行远距离热状态图像成像和测温,并可进行智能分析判断。 众所周知,海湾战争已成为展示高科技武器使用先进技术的平台。在这些新科技中,红外热成像技术就是其中最为闪亮的高科技技术之一。红外热成像技术(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technology)是利用各种探测器来接收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再进行光电信息处理,最后以数字、信号、图像等方式显示出来,并加以利用的探知、观察和研究各种物体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它涉及光学系统设计、器件物理、材料制备、微机械加工、信号处理与显示、封装与组装等一系列专门技术。该技术除主要应用在黑夜或浓厚幕云雾中探测对方的目标,探测伪装

膀胱结石健康教育

膀胱、尿道、肾和输尿管结石的健康教育 术前护理:1多关心和帮助病人,解除思想顾虑,消除恐惧心理。 2术前准备:术前给予备皮、肠道准备。禁食水。 术后护理:1大量饮水,以增加尿量稀释尿液可减少尿中晶体沉积。保持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尤其是睡前及半夜饮水,效果更佳 2饮食指导:根据结石成分调节饮食。 3药物预防:根据结石成分测量血、尿、钙、磷、尿酸和尿PH。采用药物降低有害 成分碱化或酸化尿液。预防结石复发。 4心理护理:嘱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5预防肾脱钙: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必须摘除腺瘤或增生组织。 6如有肾造瘘管,应妥善固定,防止牵拉脱出。肾造瘘管在术后2周内严防脱落,必须 固定好防止滑脱。 7保持造瘘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堵塞,指导患者翻身或起床时也应保护好造瘘管。放置 要低于造口处。 8一般造瘘管留置时间为2周左右。永久性造瘘,应每隔2-3周在无菌操作下更换。 9如带有双J管。带管期间不做剧烈活动,避免上举及下蹲动作。不提重物以免双J管移位。 10留置双J管引起患侧腰背部不适。应卧床休息。健侧卧位或半卧位。有利于尿液引流。 11出血膀胱刺激症状。主要由于双J管放置不当或双J管下移。刺激膀胱三角区和后尿道 所致,患者应多饮水。不宜憋尿,排尿时不宜过于用力。 12双J管于术后1-3个月拔除。 膀胱、尿道、肾和输尿管结石的健康教育 术前护理:1多关心和帮助病人,解除思想顾虑,消除恐惧心理。 2术前准备:术前给予备皮、肠道准备。禁食水。 术后护理:1大量饮水,以增加尿量稀释尿液可减少尿中晶体沉积。保持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尤其是睡前及半夜饮水,效果更佳 2饮食指导:根据结石成分调节饮食。 3药物预防:根据结石成分测量血、尿、钙、磷、尿酸和尿PH。采用药物降低有害 成分碱化或酸化尿液。预防结石复发。 4心理护理:嘱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5预防肾脱钙: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必须摘除腺瘤或增生组织。 6如有肾造瘘管,应妥善固定,防止牵拉脱出。肾造瘘管在术后2周内严防脱落,必须 固定好防止滑脱。 7保持造瘘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堵塞,指导患者翻身或起床时也应保护好造瘘管。放置 要低于造口处。 8一般造瘘管留置时间为2周左右。永久性造瘘,应每隔2-3周在无菌操作下更换。 9如带有双J管。带管期间不做剧烈活动,避免上举及下蹲动作。不提重物以免双J管移位。 10留置双J管引起患侧腰背部不适。应卧床休息。健侧卧位或半卧位。有利于尿液引流。 11出血膀胱刺激症状。主要由于双J管放置不当或双J管下移。刺激膀胱三角区和后尿道 所致,患者应多饮水。不宜憋尿,排尿时不宜过于用力。 12双J管于术后1-3个月拔除。

输尿管结石诊断治疗指南-年全文版[精品文档]

输尿管结石诊断治疗指南 主编: 叶章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副主编: 张晓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李虹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凌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兴发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程跃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宁波第一医院 陈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陈志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邓耀良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郭小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刘国庆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妇幼保健院)刘贤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 米其武东莞市人民医院 王树声广东省中医院 吴忠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 杨江根深圳市人民医院 曾国华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微创外科中心 张选志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张永海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中山大学附属汕头医院)

目录 一、输尿管结石的分类 二、输尿管结石的诊断方法 三、输尿管结石的治疗 四、特殊类型输尿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 一、输尿管结石的分类 ㈠输尿管的分段 确定输尿管的分段有利于输尿管结石的定位,从而指导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常用的输尿管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依输尿管行程中的三个生理狭窄,将输尿管分为三段;另一种分段为影像学分段,以骶髂关节为界,也将输尿管分为三段,下面分别介绍。 1.解剖学分段 输尿管上起自肾盂,下终止于膀胱三角,全程粗细不均,有三个生理狭窄。第1个位于肾盂与输尿管的移行处,直径约为0.2cm;第2个狭窄位于输尿管跨髂血管处,直径约0.3cm;第3个狭窄在进入膀胱内壁处,此三个狭窄是尿路结石容易嵌顿处。依此三个狭窄,可将输尿管分为上、中、下三段,称为腹段、盆段、膀胱段。腹段自肾盂输尿管交界处,到跨越髂动脉处;盆段,自髂动脉到膀胱壁;膀胱段,自膀胱壁内斜行至膀胱粘膜、输尿管开口。 2.影像学分段 在临床工作中,为了便于影像学上输尿管结石位置的描述,通常也将输尿管分为三段,其分段标志为骶髂关节。第一段即上段输尿管,从肾盂输尿管连接处到骶髂关节的上缘;第二段即中段输尿管,从骶髂关节上缘到骶髂关节下缘;第三段即下段输尿管,从骶髂关节下缘处开始穿过盆腔终于膀胱。 以上两种分段方法各有特点,解剖学的分段更适合于解剖学研究和开放结石手术,影像学分段方法更为放射科医生和泌尿外科医生所熟悉。有鉴于目前输尿管结石的主流治疗手段为输尿管镜、经皮肾镜(PNL)、SWL以及腹腔镜等微创治疗方法,因此推荐使用影像学分段方法。其中约有70%为输尿管下段结石[1,2],

红外成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技术及应用

能力拓展训练任务书 学生姓名:青蛙哥专业班级:电子科学与技术0803班指导教师:封小钰工作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题目:红外成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技术及应用 初始条件: 具有扎实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初步的文献查阅和专题调研技能;一定的中英文文献阅读与综合能力。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1.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体系范围内确定选题,题目自拟。 2.查阅与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分析与综合,写出调研报告; 要求报告内容的可读性强,撰写格式规范,图标的使用正确,参考文献的引用恰当; 字数不少于6000字,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2篇。 时间安排: 1.2011年7月8日分班集中,能力拓展训练任务;讲解训练具体实施计划、报告格式的要求与答疑事项。 2.2011年7月11日至2011年7月15日完成选题的确定、资料查阅、能力拓展训练报告的撰写。 3. 2011年7月16日提交能力拓展训练报告书,进行验收和答辩。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目录 1 引言...................................................... 错误!未指定书签。2红外热成像技术............................................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 光纤通信技术的定义.................................. 错误!未指定书签。 2.2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应用原理............................. 错误!未指定书签。3红外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历史,现状,和前景................ 错误!未指定书签。4红外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红外技术在医学检测上的应用...........................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1乳腺瘤的早期诊断...............................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2血管疾病的诊断.................................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3皮肤损伤病症的诊断............................. 错误!未指定书签。 4.2 红外技术在医疗监护上的应用.......................... 错误!未指定书签。 4.3其他................................................. 错误!未指定书签。 5 结束语.................................................... 错误!未指定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指定书签。

磁共振的临床应用价值

磁共振的临床应用价值 1、MRI比较于CT的优势 MRI利用人体中最多的氢质子在磁场中产生的共振效应,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得到的图像。根据图像的性质不同,一般可分为T1加权像,T2加权像,质子密度像这三种基本图像。而CT是依赖于组织的X线衰减(CT值)。这是它们图像上的基本不同。所以,MRI相对于CT的优势非常明显: 1、MRI有很高的组织对比分辨率:MRI成像主要是考察组织的含水量的多少以及所含水的特性不同。也就是说,含水量不同,MRI图像上就可以明显区分开来,即使含水量一样,由于所含水的特性(比如弛豫特性、流动特性、扩散特性等等)不同,在MRI的图像上,最终表现出来的信号会完全不同。所以MRI的图像在所有的影像学图像中,是最接近于人体实际解剖结构的,甚至可以说和解剖书上的示图完全一样,非常直观。在考察软组织病变,特别是占位性病变比如脑膜瘤,胶质瘤,垂体腺瘤等等时,MRI的优势巨大。MRI图像上病变边缘会较CT 清晰锐利得多,完全可以确定占位性病变的边界,对临床手术及切除后复诊起到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2、MRI有多种参数的选择与变化从而有可能对各种病变的性质加以判断。CT只能通过CT值的变化来进行诊断,参数只有CT值一个。MRI的参数有几十种之多,经常用到的就有十几种。根据参数选择的不同,MRI的图像就会完全不同。一般可分为T1加权像,T2加权像,质子密度像这三种基本图像。临床上最常用到的是T1加权像(又称解剖像)和T2加权像(又称病理像)。举例来说,脂肪在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上均为高信号,肌肉、肝脏、胰腺等组织器官在T1加权像上为中等信号,而在T2加权像上则为较低信号,肺组织,大血管,钙化等在上述图像上均为一般均匀低信号,而肾、脾等组织器官在T1加权像上为较低信号,在质子像和T2加权像上均为较高信号。通过选择不同的参数,得到几种不同信号表现的图像,MRI可以将每种组织器官及病变完全区分开来,而不同的组织的CT值有可能完全一样,这时CT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了。 3、MRI没有放射线的损害,MRI使用的是无线电波进行检测,频率也不高,以0.35T为例,频率仅为14.9MHz,并且持续时间很短。MRI只产生非常微量的热效应,人体几乎感觉不到。相对于CT所使用的射线,MRI无疑是一种环保的,

LASEREO BLI LCI临床应用价值

BLI LCI临床应用价值

1.LASEREO的原理和特征BLI/BLI bright LASEREO的原理和特征-BLI/BLI-bright-2.BLI/BLI bright在上、下消化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BLI/BLI-bright在上、下消化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3.LCI (Linked Color Imaging) 的原理和临床应用LCI(Linked Color Imaging)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1.LASEREO的原理和特征BLI/BLI bright LASEREO的原理和特征-BLI/BLI-bright-2.BLI/BLI bright在上、下消化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BLI/BLI-bright在上、下消化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3.LCI (Linked Color Imaging) 的原理和临床应用LCI(Linked Color Imaging)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消化道内窥镜诊治:诊断+治疗 消化道内窥镜检查 【胃がん】 癌疑似病变 内窥镜精密检查 比较的早期癌晚期癌Yoshida S, et al.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early cancer in high-risk populations. 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 2006; 20(4): 745-65. 10年间约1.7倍 外科手术 外科的切除 内窥镜的治疗外科的切除10年间约8 倍 内窥镜治疗

发激光光代氙气光BLI 研发激光光源代替氙气光源新理念内窥镜系统 荧光体用激光(410nm) 白光用激光(450nm )光源 Blue light imaging laser 410nm White light laser 450nm 123 窄带域光观察利用激光光源同时保持亮度白光观察新一代内窥镜诊断学

浅谈输尿管结石的治疗

浅谈输尿管结石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1-07-26T10:06:44.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7期供稿作者:王晓东 [导读] 输尿管结石的临床表现亦根据结石位置的高低和在局部停留的时间长短不同而表现各异。 王晓东 (黑龙江省北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164000) 【中图分类号】R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7-0257-02 【摘要】输尿管结石的临床表现亦根据结石位置的高低和在局部停留的时间长短不同而表现各异。目的浅谈输尿管结石的治疗。方法根据诊断进行治疗。结论输尿管结石的治疗主要是缓解疼痛,去除结石,解除梗阻。一般情况下,如果发现输尿管结石,应在2周内得到有效的治疗。长期不治疗结石停留在输尿管中,必定对肾功能产生不利影响。治疗时应根据结石的部位、大小、数目和肾功能等情况,采用不同的取石方法。 【关键词】输尿管结石治疗 输尿管结石和肾结石的症状基本相似。结石的大小与梗阻、血尿和疼痛程度不一定成正比。输尿管结石的临床表现亦根据结石位置的高低和在局部停留的时间长短不同而表现各异。如果结石不活动,又无梗阻和感染,可无自觉症状。不过多数患者有症状,以疼痛和血尿为主。 输尿管结石对身体的主要影响,一是可引起剧烈的肾绞痛,二是引起梗阻致肾积水损害肾功能,合并感染将加重损害。因此,输尿管结石的治疗主要是缓解疼痛,去除结石,解除梗阻。一般情况下,如果发现输尿管结石,应在2周内得到有效的治疗。长期不治疗结石停留在输尿管中,必定对肾功能产生不利影响。治疗时应根据结石的部位、大小、数目和肾功能等情况,采用不同的取石方法。 一急诊处理 多数患者初发或再次发作都是以疼痛为突出症状,这也是患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解除痉挛剧烈的绞痛是输尿管痉挛所致,治疗的根本在于解除平滑肌的痉挛。常用药物有阿托品、山莨菪碱、黄体酮等。 2.镇痛一般镇痛剂效果不佳,常需用较强镇痛剂,应予解痉剂合用,单独应用镇痛剂效果差。可采用肌注哌替啶50 mg,或并用异丙嗪25 mg,症状无好转时,每4小时可重复注射一次;也可采用吗啡10 mg并用阿托品0.5 mg,效果也较好;此外,心痛定10 mg舌下含化,对解除肾绞痛效果明显;吲哚美辛对肾输尿管绞痛效果较好;黄体酮对止痛及排石治疗都较满意。注意:尽量在确诊后应用前述药物,如在确诊前用药应嘱患者观察排尿,最好过滤,以发现排除的结石,避免给下一步确诊带来麻烦。 二排石疗法 排石疗法适用于结石直径≤0.4 cm,对侧肾功能良好、在输尿管内停留时间短者,可服用中药汤剂、排石冲剂或排石饮液,以促进结石排除,配合多饮水、多运动(身体上下震动的运动,如蹦楼梯、跑步、跳动等)。 三体外碎石(ESWL) ESWL一般宜用于直径>0.4 cm,嵌顿时间超过2周,位于上段(骶髂关节以上)的结石,合并轻至中度肾积水。其主要并发症有:①血尿;②石街形成;③肾绞痛;④腹痛及恶心呕吐;⑤皮下淤血。碎石后偶可在输尿管内形成石街。处理方法是:短的石街可通过膀胱镜逆行插入输尿管导管疏通或插入双J管,待结石排出后拔出。 四输尿管镜碎(取)石 输尿管镜碎(取)石适用于结石直径0.5~1 cm,位于中下段(骶髂关节以下)的结石,术毕留置双J管。若采用输尿管软镜+激光碎石,其适应证可放宽。碎石方法有超声碎石、气压弹道碎石、液电碎石、激光碎石等。 五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适用于结石直径≥1 cm、嵌顿时间较长者。取石后留置双J管及输尿管旁引流管。 六开放性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传统的开放取石术为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几乎已被淘汰。对身体的创伤大,痛苦多,并发症多,术后恢复时间长。只适合很少一部分患者,当体外冲击波碎石和输尿管镜取石术无法治疗者或伴发其他情况才考虑采用。手术取石术后均需留置双J管。 1.适应证 (1)结石直径≥1 cm,嵌顿时间较长,合并肾积水,肾功能减退。 (2)结石梗阻合并难以控制的尿路感染。 (3)结石梗阻部位合并输尿管狭窄或息肉。 (4)畸形病变(如输尿管膨出、先天性巨输尿管)继发输尿管结石。 2.手术要点 (1)手术当天拍摄腹部平片或B超,确定结石位置。 (2)取石后探查管腔,若有狭窄、息肉等病变应予处理。 (3)下列情况须留置输尿管支架管引流,必要时行近侧造瘘:急性阻塞性无尿症、急性尿路感染、输尿管术中损伤、重度肾积水、结石嵌顿部位输尿管重度炎症或息肉切除后。按具体情况放置输尿管支架管,留置2周至2个月。 参考文献 [1]李逊,曾国华,吴开俊,袁坚,单炽昌,陈文忠,郭彬,刘冠炤,叶向东.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3年09期. [2]罗海晖,曾广翘,李逊,吴钧.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25例体会[J];广州医药;2004年04期. [3]虞建达;孙树本;孙灵军.微创经皮肾穿刺输尿管镜取石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J];浙江临床医学;2006年05期.

高频彩超诊断阑尾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高频彩超诊断阑尾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7-11-30T15:56:44.01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9月上第17期作者:阳红梅 [导读] 高频彩超应用于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十分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人民医院 638500 【摘要】目的:对高频彩超应用于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89例2014年3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阑尾炎患者,对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高频彩超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频彩超检查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以及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43%、100%、95.65%、100%和100%,高频彩超诊断总符合率为95.51%。结论:高频彩超应用于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十分显著,值得大力推广。关键词:高频彩超;阑尾炎;临床应用 阑尾炎这种临床发病率很高的外科常见病主要是多种因素形成炎性改变而导致的,急性阑尾炎多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临床上过去主要采用医生触诊、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结果来对该病进行诊断,效果较差[1]。本院将高频彩超应用于2014年3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工作中,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89例2014年3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阑尾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的人数分别是46例和43例;患者中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7岁和77岁,中位年龄:(38.38±4.38)岁;发热情况:低热、高热、正常的患者人数分别为48例、32例和9例;腹痛情况:转移性右下腹痛、右后腰疼痛、右上腹痛以及全腹痛的患者人数分别为60例、23例、2例和4例,其中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明显的患者有51例;对上述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显示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总数升高。 1.2 方法本次研究中的89例患者均接受高频彩超检查:使用的仪器为MYLab9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百胜公司),4-9MHz的探头频率;检查前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询问,并进行常规的腹部触诊,检查时为患者采取仰卧位,将其腹部充分暴露,对患者的全腹部应用常规超声检查并对患者的腹部全面情况进行了解;对患者的右下腹应用高频探头来对盲肠部及升结肠进行显示,逐渐将探头移动至盲肠末端,然后将探头进行缓慢的旋转作扇形扫查,待找到患者阑尾后,对患者的阑尾内部结构、阑尾周围情况、回声情况等进行仔细观察,并对阑尾壁厚度、阑尾直径进行测量,对患者阑尾腔是否存在粪石、积液情况,阑尾周围是否存在网膜、增厚系膜等情况,肠系膜淋巴结大小,腹腔是否存在积液以及是否有炎性渗出等情况进行仔细观察,然后对患者阑尾血流情况用彩色多普勒进行观察[2];如果存在较为严重的肠气干扰情况,则需要适当加压探头,或者对患者进行清洁灌肠处理后检查;如果未在患者右下腹部探查到阑尾,则可以扩大扫查范围至右上腹部及盆腔;根据实际情况让患者适当充盈膀胱,如果患者为女性,则需要对子宫卵巢等疾病进行排除[3]。 1.3 疗效标准对以上患者进行术后病理学检查,并将高频彩超检查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实验数据,采用“±s”(均数±标准差)表示正态计量资料,2组采用t检验来进行组间比较;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来进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P<0.05表示的意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89例患者经高频彩超检查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诊断正确患者32例(病理诊断确诊35例),漏诊3例,分别是由于肠胀气、肥胖腹壁增厚以及后位阑尾而未检出,慢性阑尾炎诊断正确患者11例(病理诊断确诊1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诊断正确患者22例(病理诊断确诊23例),误诊1例,坏疽性阑尾炎诊断正确患者7例(病理诊断确诊7例),阑尾周围脓肿诊断正确患者13例(病理诊断确诊13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43%、100%、95.65%、100%和100%,高频彩超诊断总符合率为95.51%。 3 讨论 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对阑尾炎疾病并不难诊断,但是有些患者因存在恶心、剑突下疼痛、腹胀、脐周疼等临床症状,并不具备典型的症状,再加上部分患者存在阑尾的解剖位置变异情况,因此误诊情况较为严重。高频彩超检查这种“非创伤性血管造影”技术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高速发展目前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高频彩超检查这种临床诊断方式操作简便易行、直观,能够对局部血流情况进行显示,能够对阑尾与动、静脉血管进行准确的鉴别;除此之外,对于因肥胖或位置较深等因素而显示不清的患者应用彩超检查时应该使用分辨率高的低频探头,能够达到显著的远场效果和足够的穿透力,使得阑尾图像的显示率大大提高,同时对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以及阑尾周围脓肿等分型的鉴别方面也具有较高的价值,为阑尾炎临床检查提供诊断依据。在本次研究中,回顾性分析89例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高频彩超检查资料,结果显示:高频彩超检查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以及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43%、100%、95.65%、100%和100%,高频彩超诊断总符合率为95.51%。综上所述,高频彩超应用于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十分显著,具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高,同时具有操作简单快捷、无创伤性、安全性高、重复性好等诸多优点,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海燕,黄娟,廖方勇,等.螺旋CT与高频彩超对非典型急性阑尾炎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J].西部医学.2015,19(04):595-596 [2]周丽红,张敏,张金莲.高频彩超联合低频彩超在非典型性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学.2016,29(03):103-104 [3]张景良,陈富富,邱燕红.高频与低频超声联合应用诊断阑尾炎的价值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07(05):691-692

红外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红外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热成像仪是从对红外线敏感的光敏元件上发展而来,但是光敏元件只能判断有没有红外线,无法呈现出图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各国对热成像仪的军事用途表现出了兴趣,对其进行了零星的研究和小规模应用,1943年美国就与RNO合作生产了一款代号M12的机型,其功能和外观已经能看出热成像仪的雏形,这应该算是最找的一款热成像仪,算是热成像仪的鼻祖。 1952年,一款非常重要的材料研-锑化铟被开发出来,这种新的半导体材料促进了红外线热成像仪的进一步发展。不久之后,德州仪器和RNO公司联合开发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前视红外线(Forward looking infrared)热成像仪。这一系统采用的是单原件感光,利用机械装置控制镜片转动,将光线反射到感光元件上。 随着碲镉汞材料制造工艺的成熟,在军事领域大规模采用热成像仪成为了可能。60年代之后出现了由60或更多的感光元件组成的线性整列,美国的RNO公司将热成像仪的应用拓展至民用领域发展。然而由于最初采用的是非制冷感光元件,制冷部件加上机械扫描机构使得整个系统非常庞大。 等到CCD技术成熟之后,焦平面阵列式热成像仪取代了机械扫描式热成像仪。至80年代半导体制冷技术取代了液氮、压缩机制冷之后开始出现了便携、手持的热成像仪。90年代之后,RNO公司又开发

出了基于非晶硅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进一步降低了热成像仪的生产成本。 红外线,又称红外辐射,是指波长为0.78~1000微米的电磁波。其中波长为2~1000微米的部分称为热红外线。 目标的热图像和目标的可见光图像不同,它不是人眼所能看到的可见光图像,而是表面温度分布图像。红外热成像使人眼不能直接看到表面温度分布,变成可以看到的代表目标表面温度分布的热图像。所有温度在绝对零度(-273)℃以上的物体,都会不停地发出热红外线。红外线(或热辐射)是自然界中存在最为广泛的辐射,它还具有两个重要的特性:(1)物体的热辐射能量的大小,直接和物体表面的温度相关。热辐射的这个特点使人们可以利用它来对物体进行无需接触的温度测量和热状态分析,从而为工业生产,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检测手段和诊断工具。(2) 大气、烟云等吸收可见光和近红外线,但是对3~5微米和8~14微米的热红外线却是透明的。因此,这两个波段被称为热红外线的“大气窗口”。利用这两个窗口,使人们在完全无光的夜晚,或是在烟云密布的战场,清晰地观察到前方的情况。由于这个特点,热红外成像技术在军事上提供了先进的夜视装备,并为飞机、舰艇和坦克装上了全天候前视系统。这些系统在现代战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全球红外热像仪市场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并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红外热像仪是一种用来探测目标物体的红外辐射,并通过光电转换、电信号处理等手段,将目标物体的温度分布图像转换成视频图像

枸杞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

枸杞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和研究枸杞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际病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枸杞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调血脂、降血压、降血糖、保护生殖系统、治疗口疮、抗辐射损伤等功能,对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氧化损伤也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结论枸杞具有多重保健功能,在临床医学上有十分明显的药用价值,且应用广泛,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对枸杞的开发、科学合理应用应进一步加强。 标签:枸杞;药用价值;临床应用价值 枸杞又称为枸杞子,在祖国传统医学中有重要地位,其药用价值备受历代医家推崇。早在《诗经·小雅》中就已有”集于苞杞”的记载,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枸杞是传统名贵中药材和营养滋补品,除了当药材用外,国家卫生部规定其既是食品又是药品。本文试对枸杞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作一综述,如下。 1 枸杞的药理作用 枸杞子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有滋肾补肝、消渴、明目之功效。《本草纲目》里记载枸杞能补肾生精,元代名医王好古有枸杞能”渴而引饮,肾病消中”之说,《药性论》里记载枸杞能益精、明目、安神。关于枸杞药用作用的记载还有很多。中医认为,枸杞味甘,性平,能补肝肾,益精血,明目。作为药物,可用于治疗肾虚精亏,消渴口干,尿频舌红;肝肾虚损,精血不足,头昏耳鸣,腰膝酸软,遗精,不孕。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枸杞子含枸杞多糖,氨基酸,胡萝卜素,甜菜碱,维生素B1、B2,维生素C,钙,磷,铁等成分,有调节免疫、抗衰老、抗肿瘤、调血脂、降血糖、降血压、补肾、保肝、明目、排毒养颜、健脑、保护生殖系统、抗辐射损伤等多重保健功能。同时实验证明,枸杞不仅果实可入药,其它部位也各有效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枸杞苗叶粗蛋白含量较高,并含有多种氨基酸,如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脯氨酸,丝氨酸,精氨酸等。民间有开水焯烫枸杞叶之做法,炒食、煮食或凉拌,均能除邪热,明目轻身。地骨皮味甘淡气寒,为常见退虚热药,可凉血退蒸,清泄肺热,主治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盗汗,可抑制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广泛应用于多种细菌感染性疾病如肠伤寒、肺结核等[1]。 2 枸杞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①免疫调节和抗肿瘤:肿瘤的发生与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现代药学机制研究表明,枸杞多糖能有效促进机体免疫功能,主要以增强细胞免疫为主,可同时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功能。其可提高机体呼吸系统免疫功能,增强呼吸道疾病防御能力,达到润肺效果。枸杞多糖能促进机体内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巨噬细胞能消灭有害细菌,通过吞噬病原体及有害微生物对机体健康进行维护;其有效成分对肿瘤可起抑制作用,能显著抑制胃腺癌MGC-803细胞及宫颈癌Hela细胞的

输尿管结石首次病程记录

首次病程记录 2015-08-08 15:19分 一、病史特点 1、符益春,男性,45岁,因“左下腹痛半血尿5小时”入院。 2、患者今早5点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痛,呈持续性,解小便时颜色呈浓茶色,无尿频尿急,无头昏头痛,无恶心呕吐,今日遂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查B超示双肾结石,左输尿管中上段结石,左肾积水,尿常规示潜血++,尿蛋白++,门诊拟“输尿管结石”收入住院,患者自起病以来,精神欠佳,无发热畏寒,食纳、睡眠欠佳,大便正常,小便颜色呈浓茶色。 3、体格检查:体温:36.7℃,脉搏:73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25/78mmHg,急性痛苦面容,神志清晰,自主体位,口唇无发绀,两肺呼吸音清,两下肺未可闻及干湿啰音。心前区未见异常隆起.心率73次/分,心律齐,P2>A2,未闻及额外心音及心包摩擦音,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无膨隆,无明显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肌软,左下腹平脐处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肾有叩击痛,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未见畸形。双下肢无水肿。 4、辅助检查:B超示:双肾结石,左输尿管中上段结石,左肾积水,尿常规示潜血++,尿蛋白++ 二、拟诊讨论: 1、初步诊断: 双肾结石左输尿管结石左肾积水 2、诊断依据: (1)左下腹痛半血尿5小时 (2)查体:体温:36.7℃,急性痛苦面容,自主体位,心肺无异常,腹部无膨隆,无明显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肌软,左下腹平脐处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肾有叩击痛,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未见畸形。双下肢无水肿。 (3)辅助检查:B超示:双肾结石,左输尿管中上段结石,左肾积水,尿常规示潜血++,尿蛋白++。 3、鉴别诊断: 1、胆结石:胆结石可导致胆绞痛,易与右侧肾绞痛相混淆,胆结石合并有胆囊炎时,可出现有上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右肋缘下有时可有触痛并随呼吸移动的肿大胆囊,或便捷不清,B超检查可鉴别。 2、肾结核:肾结石合并有梗阻和感染时应与肾结核相鉴别,肾结核往往有慢性顽固的膀胱刺激症,经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鸟中有脓细胞,而普通的尿培养无细菌生长,有时伴有肺结核或者肾脏的小结合病灶,可用B超鉴别。 三、诊疗计划: 1、完善相关检查:三大常规+ B超胸片,心电图; 2、给予抗炎、康感染:头孢唑肟钠、奥硝唑; 3、扩张输尿管,大剂量输液冲击疗法 4、给予排石:排石颗粒; 4、根据辅助检查调整治疗方案; 医生签名:金彩萍

彩超诊断精索静脉曲张及其临床价值

彩超诊断精索静脉曲张及其临床价值 发表时间:2013-07-18T17:28:06.9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4期供稿作者:饶珣坚1 兰荣庆2 [导读] 本次研究显示多普勒彩超对精索静脉曲张的诊断准确率十分高,在本次研究中准确率高达100%[3]。 饶珣坚1 兰荣庆2 (1丰城市人民医院彩超室江西宜春 331100;2丰城市人民医院彩超室江西宜春 331100)【摘要】目的探讨彩超诊断精索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2月来我院检查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有47例为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并经手术治疗完全康复,20例为正常患者。结果67例患者中有47例患者为精索静脉曲张,20例为正常患者,静脉曲张检出率为100%。结论多普勒彩超对精索静脉曲张的检出率高,有利于临床对精索静脉曲张的诊断。【关键词】彩超精索静脉曲张检出率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4-0173-02 精索静脉曲张(VC)是指精索内静脉回流受阻或瓣膜失效导致血液反流使精索静脉丛迂曲扩张的临床疾病,精索静脉曲张包括亚临床型(SVC)和临床型 (VC),是引起男性不育和阴囊胀痛的重要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精索静脉曲张列为男性不育的首要病因[1]。该病在男性中发病率较高,但却缺少良好的检测方法;过去主要靠临床病史及触诊进行诊断,受医务人员等的限制,临床诊断往往并准确率不高。目前随着高频彩超的普遍应用及多普勒技术检测低速血流的不断提高,彩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我院为探讨彩超诊断精索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价值特开展了此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2月来我院检查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2~36岁,平均(27±3.4)岁,均有2年以上不育病史,有的患者表现为阴囊胀痛,临床拟精索静脉曲张申请彩超检查,患者经排查近期未患前列腺炎或生殖系统疾病。 1.2检测方法 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ACUSON antares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探头频率5~7.5MHz对患者进行检查,使患者采取仰卧位,并暴露下腹部以及外阴部,找到精索静脉丛断面后,使用探头显示患者的静脉丛,观察血管的相关状况,如内径、管内回声等;打开CDFI键,声束与血流夹角小于60°,配合Valsava试验,观察精索静脉的血流信号及返流时相。 1.3疗效评价标准 平静呼吸时精索内静脉内径在2.0—4.8mm之间,内见缓慢移动密集细点状弱回声,管径内细小弱光点较稀疏,Valsalva 呼吸时精索静脉曲张侧精索内静脉 (ISV) 增宽,并见明显返流信号,则诊断为精索静脉曲张。 2 结果 67例中有47例为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经手术治疗完全康复,20例为正常患者;彩超检出47例,检出率为100%。 3 讨论 精索静脉曲张是精索内蔓状静脉丛的异常扩张、伸长和迂曲的血管性疾病,临床较为常见,男性中中年男性发病率较高;普通男性发病率近20%,不育患者的发病率近40%,发病人群中年男性较为多见,青年男性发病较少。有关研究显示,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作压力的增大,男性精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精索静脉曲张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是指由于精索静脉本身原因所致,例如因精索静脉的瓣膜不健全、周围支持组织较为薄弱而发生曲张,临床较常见;继发性精索静脉曲张是由于其他原因(如腹膜后肿瘤、肾脏肿瘤等疾病)压迫静脉而导致精索静脉曲张。精索静脉曲张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患者多在常规体检时被发现,或因为不育就诊时发现。有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坠胀感、隐痛、不适等,久站、步行后症状可加重,而平卧即可缓解。以往精索静脉曲张一般根据临床症状以及触诊进行诊断,但限于医师水平,对精索静脉曲张的诊断准确性并不高;我院为探讨彩超诊断精索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价值特开展了此次研究。 本次研究显示多普勒彩超对精索静脉曲张的诊断准确率十分高,在本次研究中准确率高达100%[3]。而且检查时结果直观明了;因此我们认为彩超诊断精索静脉曲张直观准确,为临床提供精索静脉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双重信息,尤其对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可做到早发现、早诊断,为临床早治疗提供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在临床可以作为诊断精索静脉曲张的首选[4]。参考文献 [1]黄宇烽.精索静脉曲张与男性不育[J].中华男科学杂志. 2010,15(03):749—751. [2]郑磊,宋喜亮.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精索静脉曲张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1,11(12):198—200. [3]李斐,陈国新.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精索静脉曲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9(12):412—414. [4]张寄青.精索静脉曲张所致不孕不育症208例临床观察[J].中国性科学.2010,10(07):310—31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变电站中 的应用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公司电网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红外热成像仪对变电站运行设备温度进行检测,能准确的判断出发热源,为发热故障的预警起到重要作用,有效的提高了变电站设备的安全可靠性。 关键词:变电站发热故障红外成像预防措施安全可靠性应用 1.引言 随着公司科研生产任务日益繁重,保证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和保障电力设备时刻处于稳定良好状态,成为动力厂管理的突出问题,由于电力设备的热效应是多种故障和异常现象的原因,因此,加强设备巡视,是保障电力设备的必要手段,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巡视变电站运行设备显的十分重要。 2.红外线成像技术介绍 红外热成像诊断技术具有安全、直观、高效、防止漏检4大核心优势。普通红外线测温仪仅有单点测量功能,而红外线热成像仪则可捕获被测目标的整体温度分布,快速发现高温、低温点,从而避免漏检。红外线测温仪扫描一个高约1米的电气柜,需要反复来回扫描,还存在漏掉某个高温的风险,造成安全隐患,比较费事费力,一般测量一次需要10分钟。而使用红外线热成像仪,1分钟的时间就可完成,最关键的是一目了然,绝对无遗漏。普通红外测温仪虽有激光指示器,但仅起提示被测目标作用,并不等于被测温点,而是对应的目标区域内的平均温度,但是大部分的使用者都会误以为屏幕显示的温度值就是激光点的温度,大错特错!而红外线热成像仪则不存在这个问题,由于显示的是整体的温度分布,一目了然,红外线热成像仪带指示器,以及LED灯,可以准确的读出所对应点的温度,便于现场快速定位识别。对于某些有安全距离限制的检测环境,普通红外测温仪无法满足需求,因为随测量距离增大,即扩大了准确检测的目标面积,自然得出的温度值会受到影响。但是,红外线热成像仪却能在使用者的安全距离外提供准确测量,因为300:1的D:S距离系数远超红外测温仪。对于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普通红外测温仪没有这样的功能,只能

彩超的临床应用

彩超的临床应用 陈世茂 一、概述:超声波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B超称为超声显像法,是将回声信号仪光点的形式显示出二维图像来,回声的大小以光点的明暗度来表示,根据光点的灰阶不同,组成层次分明的二维结构图象,为辉度调制型。 B超的清晰度也就建立在所能显示光点灰阶级数的多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B超所能显示的灰阶级数也由最初的八级、十六级到一百二十八级,二百五十六甚至一千零六十四级,目前提高B超的应用范围、清晰度均建立在计算机的高速发展上,包括目前发展的三维B超、骨髂B超。 目前超声应用技术的进步还体现在探头的日新月异,如术中探头、腔内探头(包括直肠探头、阴道探头、食道探头、血管内探头等)及多类高频探头的应用,大大拓展了B超的应用范围。如术中探头对手术病灶的精确定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诊断,直肠、阴道探头对盆腔内脏器高分辨力,食道探头对心脏各种疾患的辨别力,血管内探头对血管病变的诊断、心脏房间隔缺损的治疗等等。 B超目前在临床诊断方面发展最快的还是介入技术的运用,对于肝脏、腹腔内、前列腺等部位病变的深刺,判断良恶性,对梗阻性黄疸的胆道胰管穿刺减压引流及造影,对肝、肾、胰腺巨大囊肿的穿刺治疗,对腹腔、心包积液等原因不明的诊断及包性积液的治疗,包括肾孟和水肿急性肾功能不全,造瘘引流者,还有目前应用较广的肝癌内注药治疗等。 目前,医疗领域内B超的发展方向就是彩超,下面我们来谈谈彩超的特点: 彩超简单的说就是高清晰度的黑白B超再加上彩色多普勒,首先说说超声频移诊断法,即D超,此法应用多普勒效应原理,当声源与接收体(即探头和反射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时,回声的频率有所改变,此种频率的变化称之为频移,D超包括脉冲多普勒、连续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血流图象。 彩色多普勒超声一般是用自相关技术进行多普勒信号处理,把自相关技术获得的血流信号经彩色编码后实时地叠加在二维图象上,即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像。由此可见,彩色多普勒超声(即彩超)既具有二维超声结构图像的优点,又同时提供了血流动力学的丰富信息,实际应用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欢迎,在临床上被誉为“非创伤性血管造影”。其主要优点是:①能快速直观显示血流的二维平面分布状态。②可显示血流的运行方向。③有利于辨别动脉和静脉。④有利于识别血管病变和非血管病变。⑤有利于了解血流的性质。⑥能方便了解血流的时相和速度。⑦能可靠地发现分流和返流。⑧能对血流束的起源、宽度、长度、面积进行定量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