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第2版,郭庆光著)-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考研真题

一、概念题

1.第三者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北大2019年研;浙传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9年研;人大2019年研;上外2019年研;重庆大学2018年研;中国地大2017年研;暨南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5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华南理工2013年研;清华大学2012年研)

答:第三者效果是指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者”身上。作为这种感知定势的“第三者效果”,意味着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时存在着双重标准:倾向于“高估”媒介传播对他者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第三者效果”也是一种说服或宣传技巧。追求“第三者效果”的说服性传播,定位的致效人群并不是作为内容对象的“表面受众”,而是与他们相关的“第三者”。“第三者效果”指的也是大众传播的现实影响的一种发生机制。在许多时候,对大众传播内容产生实质性反应的,往往不是“表面受众”而是他们的相关者。

2.“迷因”(中传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9年研)

答:“迷因”(meme)是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仿造“基因”(gene)一词而创造的词语,其含义约等于“文化的基因”。“迷因”可被视为文化变迁的基本单位,人们可以通过对特定文化中的典型行为有意或无意的模仿,来实现对这种文化的传承与革新。“迷因”在社交媒体中十分常见,当新的观点、思想和生活方式刚刚出现却并未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时候,基于行为模仿的“迷因”机制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在短时间内迅速推动观念的进步。“冰桶挑战”“METOO运动”等都属于网络“迷因”。

3.媒介环境学派(南京师大2017年研)

答:媒介环境学派是与经验学派、批判学派鼎立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观点是媒介作为一种环境结构,制约着我们的感觉、思维和表达方式,代表人物有:伊尼斯、麦克卢汉、尼尔·波兹曼。伊尼斯最早提出“媒介偏向论”,麦克卢汉受伊尼斯的影响,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冷热媒介”“地球村”等一系列观点;尼尔·波兹曼吸收了麦克卢汉的思想,又受到《圣经》的启发,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观点,并著有“媒介批评三部曲”:《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4.诺利·纽曼(中传2015年研)

答:诺利·纽曼是德国政治学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纽曼与丈夫共同创建了德国顶尖的民意调查研究所——阿伦斯巴赫研究所。这是德国第一家民意调查研究所,至今在民意测验与舆论调查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著名的是其对于德国大选的预测。此外,她还建立了美因茨大学的大众传播学院,被学界称为“民意测验学的伟大女性”。纽曼提出的最重要的传播学理论是“沉默的螺旋”,考查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她认为:通过大众传媒强调后的意见由于具有传播的公开性和广泛性,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认知,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和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这个理论的意义在于: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查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社会心理分析领域,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这是传统舆论学所忽视的。

5.内容分析法(上海财大2019年研;河南大学2019年研;安徽师大2019年研;南京大学2017年研;上海理工2017年研;湘潭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4年研;复旦大学2013年研)

答: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是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之一,由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引入传播学,从而提出了他对传播基本过程和结构的认识。其特点有:①客观性(必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得出相同结论);②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③普遍性(应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以便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非纯粹的“描述性”信息)。量化表示方法:出现的有无;出现的频度;传播的时间量和空间量;传播的强度。内容分析的基本过程是“确定课题→选定对象→实施调查→整理分析→提出结论”。

6.认知偏差(中山大学2018年研)

答: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认知偏差的典型表现有显著性偏差、生动性偏差等。社会知觉中常见的刻板印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等均为某种形式的知觉偏差,是个人知觉具有选择性所致。

7.拟态环境(重庆大学2019年研;上外2019年研;上海师大2019年研;安徽师大2019年研;宁波大学2019年研;浙传2019年研;南京师大2018年研;汕头大学2018年研;暨南大学2017年研;华东师大2017年研;清华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6、2014年研;华南理工2016年研;湘潭大学2016年研;上海交大2015年研;四川大学2015年研;北京师大2014年研;温州大学2013年研;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是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大众传播形成的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即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8.西奥多·阿多诺(中传2013年研)

答:西奥多·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旗手之一,是批判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代表著作包括《论流行音乐》等文章,对现代流行音乐以及艺术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在他与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主张用“文化工业”代替“大众文化”来表现现代大众传媒及其传播的流行文化。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产品不是艺术品而是商品,它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市场上销售的可替代的项目被生产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交换实现商业价值,而不是为满足人的真正的精神需要。但是他也公开贬抑大众文化,忽略了大众文化积极的一面。

9.话语分析(重庆大学2019年研)

答:话语分析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实际使用中的语言的观察,探索语言的组织特征和使用特征,并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的使用者的认知特征方面来解释语言中的制约因素。话语分析的目标不是去争论传播到底是什么,而是去研究人们对传播持有哪些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