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摘要:互文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异质性,研究互文性的重点在于研究文本之间产生的异质性。互文性中提到,异质性产生于读者与剧作家的对话之中。汤姆?斯托帕德的《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互文性研究是本篇文章的重点。本文的主要运用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观念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汤姆?斯托帕德;互文性;异质性;《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

1 研究背景

汤姆斯托帕德是英国当代著名剧作家,他一共获得了一个奥斯卡奖和4个托尼奖,并于1997年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爵位。他的名作包括:《跳跃者》(1972)、《怪诞的效仿》(1975)、《每个好男孩都该得恩宠》(1977)、《乌托邦海岸》(2002)、以及他的成名作《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1967)等。《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此后简称《罗》)故事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此后简称《哈》)。它的标题“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在《哈姆雷特》中是一句台词。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在莎剧中只是两个小人物,他们是哈姆雷特的老同学,老朋友。他们在别人看来同时还是国王克劳迪亚斯的爪牙。他们的悲剧不同于《哈》剧所表达给观众的那种悲剧感,因此他们的悲剧更值得当代人去品读与赏析《罗》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舞台之下”。

2 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首先,这种对话性并非一次性的。这里说的并非一次性有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同一部作品之中,读者与作者的不断磨合;另一方面是指作者与读者的身份互换。以斯托帕德为例,他即使作者(《罗》的作者),更是读者(《哈》的读者)。米哈伊尔?巴赫金曾在他的著作《小说的美学与理论》中提到了对话理论。其中曾提到过一个概念,巴赫金认为,所有的文本都是由表达片段的粘结而成的,文本重新排列并交换了这些语言碎片。这种表述有一定的极端性,但是不可否认,没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不会有汤姆斯托帕德的《罗》。

《罗》对于它的观众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观众们知道整个故事的开始与结尾。他们知道罗斯和吉尔出现之前的故事;知道他们接下来的命运;甚至知道他们在剧末注定死亡。观众眼睁睁看着罗斯和吉尔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死亡。但是观众们不知道的是“舞台之下的故事”:那些没有在《哈》剧中讲述的细节。对于《哈》剧的观众来说,他们仅在国王的召唤和命令中出现。但是在《罗》剧中,罗斯和吉尔被召唤到丹麦这一情节就被斯托帕德扩展成了一整幕。整个《罗》剧共有三幕,而其中有十一个《哈》剧的片段在其中穿梭。观众就跟着斯托帕德的思维不断地在《哈》剧中进入和抽离。斯托帕德首先和《哈》剧进行了对话,在情节的进入与抽离中,加入了自己的话语。例如罗斯在剧中曾抱怨过他所需要的只是连续性(《罗》p39),这既是斯托帕德自己对生活的诉求,更是他对《罗》创作的要求。他要求自己的改编要对观众来说有连续性,这样看似荒诞的改写才能不至使人像剧中的罗斯与吉尔一样感到莫名其妙、一无所知。罗斯对连续性的渴望,正反映出了《哈》剧中连续性的缺失。他们总是在别的角色需要时出现在观众面前,之后又会立刻消失到不知哪里去了。

克里斯蒂娃认为互文性可以分为三种,强制性、选择性和偶然性。而斯托帕德也从不避讳谈及自己作品与《哈》剧的关系,甚至这种关系能够直接从《罗》的标题中看出。因此,这种强制性互文性促使学者不断将两部戏剧进行分析对比。相信最让观众感受深刻的是罗斯和吉尔对自己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所知甚少。他们唯一知道的一点点信息还有可能是假的,比如他们被召唤到丹麦的原因,以及哈姆雷特发疯的原因。《罗》的第三幕场景一中,罗斯和吉尔偷听了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对话,他们以为他们知道了哈姆雷特是为何发疯(为了女人),但其实这也是谎言。罗斯和吉尔偷听的这一情节并非在《哈》剧中提及,这幕戏就是一个对话的出现:观众可以在罗斯和吉尔的对话中听到斯托帕德的声音,这让我们想到了复调理论。斯托帕德通过罗斯和吉尔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例如不符合客观规律性的抛硬币游戏,

这是绝对不会出现在莎士比亚时期戏剧中的情节。

但是互文性要比我们之前介绍得更加复杂。她结合了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使文学理论的分析又有了语言学的客观性。而对话理论是一个阐述关于多重含义的理论,它认为一个文本、一句话甚至一个单词都可以有多重含义。例如另一个使观众们记忆深刻的情节是当罗斯和吉尔在通往英国的船上,一开场便开始抱怨周围为何那么黑,什么也看不见。这里是一个双关,它既代表了罗斯和吉尔一直所处的境地,是如此被动,又是如此对周遭情形一无所知,仿佛置身于一片黑暗;同时它还代表了当代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迷失感。斯托帕德作为一个当代人,也同样是此感受。这就是作者和自己创造出的角色之间的对话。虽然混在了一起,但是观众仍然能从中区分出来。这就是作者表述自己思想的小说的中间地带。在这个中间地带作者自由发挥,阐述自我意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话语总是在作品中人物交谈之中表达出来。这也就是异质性产生的意义。

3 结语

正是这样的小人物才能更加触动当代戏剧的观众们。因为高速发展的社会使得人们渐渐都变成了无名氏,英雄的传奇已经成为了过去。为了唤起人类的认同感,小说中的英雄渐渐被小人物们所替代。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斯托帕德选择了罗斯和吉尔作为他戏剧的主角的原因。而这也是为什么这样一部看似荒诞的戏剧在1967年第一次上演就引起轰动了的原因。

作家与读者(2019浙江卷)

2019年高考浙江卷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作家与读者 晨林 假如我是创造生活的作家,心里面既要装着读者,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作品是写给读者看的,所以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多倾听读者的呼声,这样才能写出好作品。再一个方面,作为一个作家,必须在作品中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更深刻地打动读者,传递正能量,使自己的创作之路越走越远。 有人会问:作家心里既要装着读者,又要不为读者所左右,二者岂不是矛盾了吗?其实呀,它们并不矛盾。我们知道,作家的创作源泉是什么?——生活。如果作家离开了对

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他(她)能写出好作品来吗?例如,回族女作家霍达创作的《穆斯林的葬礼》,通过她细致入微的描写,把回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性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让这部作品既适合回族阅读,也适合其他民族阅读。由这部优秀的长篇小说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那就是:好的文学作品既不是作家臆造出来的,也不是片面迎合读者而产生的。它源自于两个方面的“最佳结合”:一是作家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就拿《穆斯林的葬礼》来说,如果霍达缺乏对伊斯兰民族生活习性的了解,她能写出长达52万字的长篇小说吗?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会知道,作品中很多细节都反映了作家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因此能让读者在阅读情感上与作家产生共鸣,真正达到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 好作品的第二个“最佳结合”是作家与读者的完美结合。文学作品是写给读者看的。如果作家忽视了自己的读者,那么他(她)创造的作品又有什么交流价值呢?比如,全世界的小朋友都喜欢安徒生创作的童话。那么孩子们为什么热衷他的童话故事呢?原因就是安徒生的创作基因里就只有孩子,所以他毫无疑问地成为小读者心中的“童话大王”。在他的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拇指姑娘、冰雪女皇等童话人物,在无数孩子的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同时也成为无数成年人童年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阐述,我们对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就

《鲁滨孙漂流记》读书交流会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交流会 交流目标: 1、通过师生共读,使学生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内容,并能从鲁滨逊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他顽强与乐观的精神 2、学会由表及里的阅读顺序,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让读书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 交流重点:通过对话交流,阅读赏析,理解作品主要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学到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方法 交流难点:从阅读中学到相关的写作方法,能学以致用学到做人的道理 课前准备:人生因读书而精彩,生活因读书而充实(幻灯片1)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交流会(黑板) 一、导入作品: 亲爱的同学们,人生因读书而精彩,生活因读书而智慧.这是老师最近读书的一段内容: 事实证明,我当前的不幸处境,是世界上少有的,可是,即使在这样的处境下,也有一些积极的东西值得回味 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从我这最不幸的处境中取得一些经验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幻灯片2) 师::知道这段文字描写的什么内容吗?它来自哪一本书? 生:这段文字描写的是鲁滨逊流落到荒岛后的心灵感悟 它来自一部世界文学名著《鲁滨逊漂流记》(幻灯片3) 二、简介作品 师:谁来简单向客人老师介绍一下这本书? 生:这是一部外国名著 生:这是一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外国小说 师:在很多国家,它一直被当作儿童必读的“生活教科书”,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都应该读读它 三、观看一分钟视频,进入情境(幻灯片4) 四、简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师:谁来说说这部书的主要内容 生:这本书讲述了鲁滨逊去海外历险,被困于孤岛上,孤苦伶仃,生存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希望,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在孤岛上存活了下来,并且还救助了野人“星期五”,成了孤岛的岛主,经过28年的等待,最终回到了祖国(幻灯片5) 师:这本书主要写了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经历 五、走进名著 师:这本书上有哪些地方的描写让你印象深刻? 生:我印象深刻的是 1、鲁滨逊在荒岛上杀死野山羊的过程 那种如实的刻摹仿佛就在眼前,也同样用丰富多彩的细节使读者相信,使传奇故事被穿上了纪实的外衣 2、鲁滨逊烧制陶器的过程 这段文字同样以细节的精确、语言的优美擅长它赞美了人的智慧,在艰难的条件下,自己动手创造财富另外它具体交待了准确的数字、日期、制作方法和过程,使读者看后一目了然3、写鲁滨逊挖独木舟的过程 这段文字以简洁明快的笔法精致刻画了鲁滨逊发挥自己的想像克服种种困难造船的经过

作者、读者与文本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16136965.html, 作者、读者与文本 作者:董映雪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6期 摘; 要:诠释学在文学理论中占重要地位,是解读读者、作品、作家关系的重要钥匙。本篇通过对诠释的三个主体——作者、读者与文本进行方向探究与角色归属,辨析其在诠释中的交互作用,认为作者为文本创作阶段与文本交互关系中的主体,而文本诠释阶段则为读者与文本联系,于詮释理论主体作基础探究。 关键词:诠释;诠释主体;作者意图;读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01 诠释(interpretation)也被部分地称作解释,基本定义是读者对文本作出的解读。作者写作文本,文本具有延展性内涵,读者解读文本,此三者是研究诠释理论的三主体,任何关于诠释的理论探讨、研究都必然围绕至少一者展开。 作者在文本诠释中的角色存在诸多探讨。艾柯将之分为三类:“经验作者”、“标准作者”、“阈限作者”[1],而综而言之,作者是对文本进行创造的人,其生活经历、写作方式、情感目的等多种因素都显然或潜在地现于文本。“作者已死”在文本解读中并不合理,尽管解构主义与新批评一直试图在文本诠释中彻底摆脱作者存在,然而这无法实现。以例证,如果直接让一位读者解读《长恨歌》却不告知作者,其是否对作者所处时代、感情目的与写作经验产生需要?这时告知他:不必知道作者是谁,随便一人,也许是泰戈尔。必将对读者诠释造成阻碍。对诠释应摆脱作者条框、拥有读者思想的要求不应以彻底抹掉作者既定存在实现,而可认为作者与文本分具独立性。在进行文本诠释时毋须对作者作靡细理解,也不须站在作者独特位置以观文本,但其参考必存。 文本创作阶段作者是文本交互关系中的主体,在文本诠释阶段,其退居后方,读者成为与文本关系中的绝对主角。此时读者又该作何理解,还需分析几个著名读者理论以观。 米歇尔·立法德尔“超级读者”理论认为其代表检验概念,“超级读者允许对隐含文本信息中的语义潜能和实际潜能作出积极的经验性的和可以证实的说明,它能够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做出反应,并经验到文学作品的意义”[2]。即读者与其是文本意义建构者,不若是文学作品既有意义的发现者、检验者。打个比方,文本意义是珍宝的话,读者不再是塑形匠人,而是提灯于矿藏中寻觅并检验成色的人。这显然忽视了其主动创造性与能动作用,虽谓“超级”却难免边缘化了。伊泽尔“隐含读者”是文本自身设置的能对文本进行圆满解读的存在,读者不再是个体,不再具时间性、历史性、个人独特思维等特征化。“他是一个思维的产物,决不与任何实际读者

读者服务工作

对中学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几点尝试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胡志华 前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明确规定:“中小学图书馆要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包括图书和图书馆知识介绍,工具书使用方法,文献信息的选择和读书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即中小学图书馆要注意培养学生认识图书馆,学会利用图书馆掌握文献信息,并将获取的文献信息不断地运用到学习中,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而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各个环节或部门工作都是围绕着馆藏文献的传递而展开的,都是为了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文献资料情报的需求而展开的。 读者服务工作,是指图书馆围绕读者在使用馆藏图书过程中的各种要求,而进行的各项直接为读者服务的活动。读者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藏书,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包括图书流通、宣传、阅读辅导和解答参考咨询等。读者工作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它必须根据办馆方向和任务,根据读者的需要,按照图书馆工作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通过馆内阅览、图书的宣传推荐、阅读辅导、书目索引、解答读者咨询、开通预约服务等各项业务活动,为读者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科研、教育、教学提供图书资料。 读者服务工作,要通过读者利用藏书的效果,图书流通率的提高,藏书的补充是否切合读者的需要,藏书数量能否满足读者的要求,图书目录能否充分提示馆藏等等来衡量。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只有围绕读者工作这个中心环节进行,才能目标明确,生动活泼和富有朝气,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校是一所从初中到高中的北京市示范高中校,地处名校云集的中关村,在校学生有三千余人,教职工三百余人。如何吸引全校师生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不断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我馆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我校师生阅读的特点,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1.扩大读者队伍,稳定读者队伍是重点。 现代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其宗旨是以提高广大公民素质,传播先进有益的科学文化知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的需求为目的。可见,读者是图书馆生存的土壤和条件,是图书馆发展的直接动力。图书馆通过读者的利用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且利用率越高价值越大。 (1)为了扩大并稳定读者队伍,使图书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加强

“以读者为本、以服务至上”

“以读者为本、以服务至上” 做好少儿图书馆的窗口服务工作 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任竞 摘要:作为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少儿图书馆担负着为广大少年儿童这一特定人群提供服务的重任。怎样为未成年人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服务,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少图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要在“打造窗口、扮靓窗口、展示窗口”三个方面,搞好我们各级少儿图书馆的窗口服务建设,做好窗口服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特色化和形象化。从而达到“以读者为本、以服务至上”的办馆宗旨和理念。 关键词:读者少儿图书馆窗口服务工作 少年儿童图书馆是各级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它是为广大少年儿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很多少儿图书馆都不约而同地把“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一切,为了一切读者”作为办馆的宗旨,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作为奋斗的目标! 作为窗口单位的少年儿童图书馆,其优质服务主要体现在“打造窗口、扮靓窗口、展示窗口”三个方面。具体地讲,主要表现为少年儿童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特色化和形象化五个部分。 一、服务的标准化 坚持一流标准、追求一流标准、展示一流标准是少年儿童图书馆

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和奋进目标。在搞好服务的标准化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实现少儿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设施和设备的标准化 按照文化部有关《少儿图书馆评估标准》的规定,少儿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设施设备在功能、面积和数量上必须达到评估标准的基本要求。有电子阅览室的还要达到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的各项要求。 作为各级少儿图书馆要能为广大少年儿童提供优质服务,首先在硬件上必须实现标准化,要“达标”。具体地讲,要有阅览室、书库、玩具室、视听室、活动厅、报告厅等符合图书馆功能标准的设施;要有阅览桌椅、书架、期刊架、电脑等设备;要有各类书籍、报刊及电子读物、声像读物供读者借阅。作为少儿图书馆还要有可供小朋友们玩耍的玩具和能够做游戏搞活动的空间。这些标准化的设施、设备是我们少儿图书馆能够为未成年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和基础。 2、注重少儿图书馆干部队伍的高素质化 软件建设必须以过硬的指标和高素质来体现,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为此,各级少儿图书馆要大力实施人才兴馆和人才强馆的战略,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包括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借事业单位改革的契机,大胆吸纳人才、放手使用人才。在工作中,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对行政和业务人员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对新进人员要严把入口,要达到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

编辑与读者、作者

编辑与读者、作者 编辑的定位 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组稿、编稿、发稿。那么,稿子来自何处?来自作者;发稿出书后给谁看?读者。这是一般的常识。从这个常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充当着中介的角色——将作者的创作,通过出版的手段,以最恰当的方式,传播给读者。这就是编辑的定位。 可是,这样一种简单的常识,并非每个编辑都明白的。比如,近年来,出版界盛行“策划”,策划大师满天飞。有一位出版社的资深编辑,策划了一套“感悟生活丛书”,约请了10个名作家,一个写饮食,一个写居住,一个写旅游,一个写交朋友,一个写教育孩子……同样的字数,同样的风格。凭他在出版界的经历和人缘儿,这套书组织成功了,作家们加班加点地完成了任务,出版社如期出版。书上市后,经过策划者的宣传炒作,还真造成了很大影响,销售见好,一版5000本一个月就发完了,于是又加印8000本。没想到三个月不到,这套书滞销了,加印的8000本只发出去2000本。一年下来,库存6000本,加上退货,有7000多本。算细账,如果不加印第二次,销5000本,起码不会赔本,还不算失败。问题是,编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作者又是名家,这套书为什么这样短命? 很显然,在这套书中,真正的原创者,不是那些名作家,而是编辑,即所谓的“策划人”。名作家在这里不过是编辑的“雇工”,他们的作品往往是一种拼凑物,人工痕迹太浓,所以,很难有真正意义的好作品。 我并不反对编辑有这样的策划能力,有许多书只能这样操作,如大型辞书;还有一些好书就是这样策划出来的。问题是,这些年来,过于强调“策划”,实际已混淆了编辑、作者、读者之间的定位。并且,由于策划风的盛行,影响得作者队伍也十分浮躁,而编者、作者的浮躁,又必然影响读者,造成整个文化的浮躁。 我认为,编辑最重要的素质,是其“发现”的能力,发现好的作者,发现好的选题,而非“策划”的能力。社会上好作者、好书稿很多,就看你能否发现。在这里,编辑不是指挥原创者,而是通过自己开掘、掌握的作者资源、作者信息,发现原创者发自内心情感和思想自然而然创作出或正在创作的作品,在此基础上,再进入“策划”的领域,如怎样使这些作品的表达方式更适合市场,怎样设计装帧,用哪种开本、哪种纸,怎样定价,以及怎样宣传营销等等。很显然,这些策划既是为作者的作品着想,更是为读者着想。 举几个例子: 《风雨中的雕像》利用杂志信息 李辉著。本书以凝重的笔触,记述了11位富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在“文革”中的遭遇,如邓拓、吴晗、田

努力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努力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保存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传递科技信息、促进民族科学文化的发展等等。这一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其工作宗旨,是全方位地为各层次读者提供服务。为此,图书馆工作者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全心全意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这不仅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而且也是其归宿。 下面,我就如何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谈三点建议: 一、培育职业精神、增强服务意识 “敬业、奉献、团结、进取、科学、理性”的精神是被普遍认同的图书馆职业精神。在此基础上《,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将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精神发展为敬业精钟、诚信精神、专业精神、平等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它吸收了“诚实、责任、平等、自由、尊重、合作”等人类普遍遵循的价值观念,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我们都知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工作中我们必须要真正从思想上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为读者提供服务看作是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唯一手段。同时,我们要牢记:读者的存在才是我们工作的存在,读者不是我们工作的干扰,而是我们工作的目标。 为此,图书馆工作者必须提高认识,端正职业道德,强化服务意识。即“态度决定一切、认识指导行动”。要以“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的高尚情操,热情接待每一位读者,以积极、热情、耐心、诚恳和周到的态度,认真服务;以自已的情操去影响读者的阅读心理;以自己对读者的诚恳细心去感化读者;以自已快捷、周到的服务吸引读者来馆借阅,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二、钻研业务技能,提高服务质量 馆员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搞好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首要保障。图书馆工作不仅是一项平凡而辛苦甚至枯燥的职业,而且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馆员要做好本职工作,仅有满腔热情和良好态度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图书馆学、目录学、分类学、情报学、以及计算机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才能不断提高为读者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然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什么渠道来体现我们的优质服务呢?我认为应达到: (一)坚持“诚信”服务。诚则生信,信能感人。面对的读者除了小部分少儿,大部分是成人,这样很便于沟通。工作中不论是对读者的表扬或是批评,都应让读者感到诚心所在,比如来我馆还书的读者,正赶上下雨,而他并没带雨具,书被淋湿了,我们应以诚恳的口气对他说:“下次还书时,应用塑料袋装上,既能保证书面的整洁,又可预防万一,今天你借书,就用我的塑料袋和雨具。你下次还书时再把雨具带来。”如此这样做,读者就能心服口服,心中充满感激之情。我跟不少读者便是这样成为朋友的。在工作中,我们无论心中有烦恼或是挫折,都不可以把这种情绪带给读者,面对读者时应做到有耐心、有诚心,做到言而有信。 (二)突出“三勤”服务。工作中要面对和接待太多不同的读者,他们在年龄、性格、爱好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为此,在工作中要尽力做到“手勤、嘴勤、眼勤”。“手勤”就是手脚要勤快,要随时整理好书架,使读者很快就能找到所需的书“;嘴勤”就是对读者的询问要耐心细心地解答“;眼勤”就是善于观察读者,从读者的面部表情中解读其内心活动,从读者的言谈中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读者的所借图书的类型,推测读者的阅读倾向,从而推荐适合他们的书。 (三)追求“人性化”服务“。人性化”在图书馆服务中

三年级读书交流会活动方案

三年级读书交流会活动方案 读书交流会是很有必要的,下面小编整理了三年级读书交流会活动方案,欢迎阅读! 三年级读书交流会活动方案一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善辩,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让学生快乐读书,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书成为全校师生的朋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让每一位学生都想亲近书本,喜爱读书,学会读书,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并在读书实践活动中,与大师对话,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 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开拓广阔的视野。 活动目标: 1、总目标:读高雅书,做高雅人通过活动,使学生养成热爱读 书,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2、通过活动,使学生从书本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寻找生活的榜样,净化自己的心灵。 3、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知识更新,思维活跃,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4、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与经典、好书交朋友,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营造书香校园奠定基础。 活动主题: 1、我读书,我快乐!

2、让学生拥有一个书香浸润的学生时代。 3、阅读,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 活动内容: 1、阅读考级活动 2、“班级文摘”编写活动 3、个人读书成长档案册 活动过程: 1、创设读书环境,使学生愿意读书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为学生创造可随时取阅的便捷读书环境。学校制定读书活动方案,有条件建立“班级图书角” ,为好读书的学生提供可以随时读书的机会。对家长积极宣传孩子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提醒家长不要一味地只给孩子买书,最主要的是督促孩子去看书。平时经常带孩子逛逛书店,感受书店里浓郁的书香气息和读书氛围。 2、提供交流平台,让学生乐意读书“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所以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每个学生喜欢读书、痴迷于读书,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合理的展示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展示中增强自信。号召全体同学争先恐后地参加阅读考级活动。 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是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关键。积极开展新书发布会、书友沙龙等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引导学生的读书方向,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每两周在班级组织一次交流活动,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推荐的经典名句或心得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小展牌或小书签,用以布置教室,以进一步调动学生读书用书的积极

优秀读者见面会-会议记录

优秀读者见面会 一、活动主题:优秀读者见面会 二、活动地点:图书馆二楼汀雨咖啡厅 三、活动时间:2012年11月22日下午一点 四、活动目的:通过开展优秀读者见面会的活动,增强同学们对图书馆的认识,促进大家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图书馆,脚踏实地地学习,增强同学们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课外学习能力,为今后同 学们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还征集了一些同学们对图书馆的意见,以便把图书馆办得更好,更方便地为同学们服务。 五、活动内容: 1.竖笛表演; 2.周馆长讲话(图书馆近几年的发展:1,纸质书将对应电子书;2.将建立移动图书馆); 3.优秀读者的评选规则介绍; 4.读书心得交流:同学们在读书中由“单一思想”到“多源思想”;在读书中由浮躁变得宁静;书可以提高自己的理性批判能力,通过读书了解他人的想法,自身获得进步; 5.优秀读者们提出多图书馆的建议和意见:对图书馆系统的意见;一些书在图书馆无法找到;图书馆可根据教材购买辅册,在网页上对书籍进行推荐;现场老师做调查:是否应在图书馆吃食物,老师提倡同学们做优秀读者,做文明读者;

6.颁奖环节:各学院代表上台接受老师颁奖; 7.老师进行活动总结:a.对优秀读者进行表彰;b.提倡同学们用“批判性眼光”读书;c.鼓励同学们多元化视角看问题;d.鼓励同学们参与“三春湖讲坛”; 8.合影留恋。 六、活动效果及意义:到场的嘉宾及优秀读者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大家在一起交流了很多的学习经验与读书心得体会,为同学们今后的学习也提供了一些技巧。大家还给图书馆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这为建设更好的图书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摘要:互文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异质性,研究互文性的重点在于研究文本之间产生的异质性。互文性中提到,异质性产生于读者与剧作家的对话之中。汤姆?斯托帕德的《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互文性研究是本篇文章的重点。本文的主要运用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观念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汤姆?斯托帕德;互文性;异质性;《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 1 研究背景 汤姆斯托帕德是英国当代著名剧作家,他一共获得了一个奥斯卡奖和4个托尼奖,并于1997年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爵位。他的名作包括:《跳跃者》(1972)、《怪诞的效仿》(1975)、《每个好男孩都该得恩宠》(1977)、《乌托邦海岸》(2002)、以及他的成名作《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1967)等。《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此后简称《罗》)故事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此后简称《哈》)。它的标题“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在《哈姆雷特》中是一句台词。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在莎剧中只是两个小人物,他们是哈姆雷特的老同学,老朋友。他们在别人看来同时还是国王克劳迪亚斯的爪牙。他们的悲剧不同于《哈》剧所表达给观众的那种悲剧感,因此他们的悲剧更值得当代人去品读与赏析《罗》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舞台之下”。 2 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首先,这种对话性并非一次性的。这里说的并非一次性有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同一部作品之中,读者与作者的不断磨合;另一方面是指作者与读者的身份互换。以斯托帕德为例,他即使作者(《罗》的作者),更是读者(《哈》的读者)。米哈伊尔?巴赫金曾在他的著作《小说的美学与理论》中提到了对话理论。其中曾提到过一个概念,巴赫金认为,所有的文本都是由表达片段的粘结而成的,文本重新排列并交换了这些语言碎片。这种表述有一定的极端性,但是不可否认,没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不会有汤姆斯托帕德的《罗》。 《罗》对于它的观众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观众们知道整个故事的开始与结尾。他们知道罗斯和吉尔出现之前的故事;知道他们接下来的命运;甚至知道他们在剧末注定死亡。观众眼睁睁看着罗斯和吉尔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死亡。但是观众们不知道的是“舞台之下的故事”:那些没有在《哈》剧中讲述的细节。对于《哈》剧的观众来说,他们仅在国王的召唤和命令中出现。但是在《罗》剧中,罗斯和吉尔被召唤到丹麦这一情节就被斯托帕德扩展成了一整幕。整个《罗》剧共有三幕,而其中有十一个《哈》剧的片段在其中穿梭。观众就跟着斯托帕德的思维不断地在《哈》剧中进入和抽离。斯托帕德首先和《哈》剧进行了对话,在情节的进入与抽离中,加入了自己的话语。例如罗斯在剧中曾抱怨过他所需要的只是连续性(《罗》p39),这既是斯托帕德自己对生活的诉求,更是他对《罗》创作的要求。他要求自己的改编要对观众来说有连续性,这样看似荒诞的改写才能不至使人像剧中的罗斯与吉尔一样感到莫名其妙、一无所知。罗斯对连续性的渴望,正反映出了《哈》剧中连续性的缺失。他们总是在别的角色需要时出现在观众面前,之后又会立刻消失到不知哪里去了。 克里斯蒂娃认为互文性可以分为三种,强制性、选择性和偶然性。而斯托帕德也从不避讳谈及自己作品与《哈》剧的关系,甚至这种关系能够直接从《罗》的标题中看出。因此,这种强制性互文性促使学者不断将两部戏剧进行分析对比。相信最让观众感受深刻的是罗斯和吉尔对自己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所知甚少。他们唯一知道的一点点信息还有可能是假的,比如他们被召唤到丹麦的原因,以及哈姆雷特发疯的原因。《罗》的第三幕场景一中,罗斯和吉尔偷听了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对话,他们以为他们知道了哈姆雷特是为何发疯(为了女人),但其实这也是谎言。罗斯和吉尔偷听的这一情节并非在《哈》剧中提及,这幕戏就是一个对话的出现:观众可以在罗斯和吉尔的对话中听到斯托帕德的声音,这让我们想到了复调理论。斯托帕德通过罗斯和吉尔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例如不符合客观规律性的抛硬币游戏,

作品作者与读者

作者是制造者、生产者、创造者、书写者。作者基于作品的概念总是和读者对立的。以作品为中心,著述的人叫作者,赏读的人叫读者。 一、作为隐身读者的作者 相对于作品的作者运用语言,以概念为手段达到向读者心灵揭示理念的独特目的。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在创作时,他除了作为作者之外,他还是他作品的读者———隐含读者。他的本我和自我往返于作品之间,往返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 二、承载作者读者声音的作品 “作品文本的意义是某种客观存在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作者通过自己的创作活动赋予作品的,我们对作品的阅读就是被动地去发现和挖掘这些东西。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作者成了绝对的主动者而读者成了被动的接受者”作品成了由语言结构支撑的文本,文本的语言结构将作者、读者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复杂的关系 三、作为潜在作者的读者 阅读时有另一个思考的主体的我和存在的我。读者阅读时把自己想象为作者,预测着、期待着、修正着,凭着想象的翅膀,他边阅读边“创作”,好比作者在写作。因为读者阅读时有着作者类似的经历,充分发挥感知和想象。 作品作为一种意识行动的产物,无疑和作者的个人经历、生活体验、思想意识,创作个性和才能有着密切联系,而且这一切也会或隐或显,直接或者曲折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作者创作一部作品,并不单是为了反映他的个人经历、生活体验、思想意识和创作个性,而且也是要让他创作的这部作品去接受读者对它的具体化。 作者对他要再现的客体总是要以他在创作中设计的形象展示出來,一个再现客体可以连续以多种形象展示给读者,在英加登看来,这是为读者对它的具体化做好了准备。 作品中的语言当然也是人们之间“互相沟通的工具”,它的形成和这部作品作者的创作意向,以及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见闻和体验是分不开的。图式观相就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作者对他要再现的客体总是要以他在创作中设计的形象展示出來,一个再现客体可以连续以多种形象展示给读者,在英加登看来,这是为读者对它的具体化做好了准备。作品中的观相既是图式的,那它就一定有许多不确定的位置,有待读者在具体中不断地给予填充,所以一部作品的创作不只是它的作者个人,而是他和他的读者共同完成的 如果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由于它所包含的无比丰富和极为深刻的认识和美学价值,它的图式观相中的不确定位置是永远也填充不完的,它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它就会成为不朽的经典,成为文学语言的典范。但如果一部庸俗的作品出版后,过了一段时期,读者对它不感兴趣,那它不可避免地会被人们遗忘时代的广大读者对它都有具体化的权利,也就是说它必须接受不同时代阅读过它的所有读者对它的检验。 用福柯的知识权力思想来解释,作品才是有话语权的中心,不管它叫作品也好,文本也罢,还是漂浮的能指、文本的游戏,放在书架上,还是存在电脑里,最重要的是它存在,有了它,才有作者和读者。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

作家与读者的作文3篇——2019年浙江卷作文_优秀作文

作家与读者的作文3篇——2019年浙江卷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任仕见 孔子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假如我是一名作家,我会把我的作品当作和读者沟通的桥梁,在平等的对话中创造更加诗意的生活,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增添力所能及的爱和美好。我想,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就是“仁”的境界了吧。 作家心里应该装着读者,但除了读者还要有真实的自己。心里只有读者,即使再真诚,作品自然免不了“媚俗”;心里只有自己,哪怕再真实,其结果只能是“孤陋”。现实中有一些作家,读者喜欢什么就写什么,或者什么卖钱就写什么,写出了很多格调很低的作品。

还有一些人,他们号称不为读者写作,美其名曰“孤芳自赏”。实际上形影相吊,苦不堪言。更有甚者沽名钓誉,欺世盗名。在文艺作品市场化的今天,前者虽为潮流,但更要警惕;后者精神可嘉,却过于极端。 因此,一个作家对待他的读者应该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我所说的“以文会友”,就是要把自己的真实生活创造成美好的作品献给读者,作为新时代的作家,更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在中国梦的诗意田园中构筑精神的长城。作为读者的朋友,不能一味满足于个人的小情小调,更不能在悲悲切切和彷徨失意的情绪中沉沦。要做路遥那样的作家,虽然描写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却永远给他的读者奋斗的信心、自强的勇气和对生命的热爱。作家不能代圣人立言,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视者,更不是上帝。正如领袖所期待的那样,作家应该“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有了这份情怀,才是把读者当作真正的朋友。 我所说的“以友辅仁”,就是在与读者的对话中释放更为广博的爱,和读者一起创造一个诗意的精神家园。孔子说:“仁者爱人。”韩愈则说:“博爱谓之仁。”作家要尊重读者的体验、感受和批评,更重要的是在写作中树立读者意识,在作品中传递爱,呼唤爱,让读者学会爱,创造爱,升华爱。作家不能坐而论“仁”,也不能文以载“仁”,而必须“以友辅仁”。作家和读者共同努力营造爱的世界,创造爱的家园。屈原传递给读者的爱是爱祖国,杜甫传递给读者的爱

报社热心读者座谈会活动策划书

飞白报社第五届热心读者座谈会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一年即将过去,转眼又快要到换届之时。这一年,为了提高读者兴趣和报纸的质量,飞白报纸从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在不断改革、创新。怎样才能使飞白更好、更受欢迎,我们需要倾听广大读者的心声。开展读者座谈交流会,能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与飞白零距离接触的平台,广泛听取读者意见和建议。因此,举办热心读者座谈交流会活动势在必行。 二、活动目的 1.交流关于飞白报纸的意见和建议 2.构思飞白如何改革与创新,让飞白更具活力、更受欢迎 3.活跃飞白报社内部及外部的气氛 三、活动意义 1.拉近读者与飞白的距离,加强读者与作者间的交流 2.促进飞白报纸的高质量化,让更多的读者了解飞白 3.分享阅读的快乐,探讨社会、人生 四、资源需要 1.已有资源: A.人文院院办 B.飞白报纸需53-61期大约共40份 2.需要资源 A.内部成员对相关游戏环节的建议 B.制作小卡片(用于收集意见和建议) C.宣传部对本活动的宣传报 D.制作邀请函 E.读者部成员少,需抽调其他部门成员协助 五、活动时间及地点 1.前期宣传:5月15发邀请函,5月17、18、19张贴海报 2.座谈会开展时间:2012年5月20日晚7:00~9::00 地点:人文院院办 六、活动流程 1.读者部成员及协助人员提前半小时到达会场并布置会场 2.安排与会人员进场就坐,发放报纸 3.主持人致开场白,宣布会议开始 4.嘉宾发言 5.话题讨论:主持人提出话题内容,与会人员直接参与讨论 话题一:对飞白报纸的排版编辑及内容的建议和意见 飞白新变化:形式上,从60期开始报头改变了 内容上,从57期起增加了导读,从60期起开始有人文动态 话题二:飞白报纸的广告问题

高一 语文目标答案

第一单元写人记事文 1.范爱农 1.A(yī) 2.D(A焕,B糊,C及) 3.B 4.在横滨迎接来日本留学的同乡。 5.发散性题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6.刚出门留学的留学生和在国外住了一段时间的留学生,恐怕在心里真的有一些思想上的冲突,前者或许有些守旧,后者或许有些新潮,这样一来,冲突就难免了,因此范爱农刚接触鲁迅等人,因为鲁迅表现出的不满,范爱农很可能反感鲁迅。 7.略 2.古文两篇 1.D 2.D 3.C 4.D 5.A 6.D(A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副词,难道;代词,它的。C介词,比;介词,在。D介词,用、凭) 7.勾践主动承担失败的责任,采取了鼓励生育、减轻百姓负担、尊重人才、激发百姓复仇热情的措施。(结合文段具体内容略) 8.本文重点写越国如何休养生息,怎样为复仇作长期的多方面的准备,灭吴取胜已是水到渠成,因而略写最后战争过程,可谓详略得当。 9.发散性题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一条铁路的完成 1.C 2.⑴狈,⑵蛮,⑶粹 3.A、B 4.D 5.“这个”指自己没有束围巾,也没有穿外套。之所以“生了一种侥幸的心情”,是因为“我”知道“冲”的时候就要到了,没有“束围巾”“穿外套”冲起来轻便,身旁还有一条阴沟,不至于弄脏自己。 6.前两次反映了“我”的傍徨和困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震动”着我的心脏,激荡着我,理智上我要参加“游行”,可内心里我对这种游行的方式有点难以接受。于是“我”关注污了的鞋、身旁的阴沟,在冲得时候理智地闪开了“那冒着白色泡沫的阴沟”。第三次对阴沟的描写反映了游行学生的狼狈。 7.“我”一开始参加游行是被动的,童子军来找我们,我们被男同学攫去了。童子军的宣讲感染了我,“一种庄严而宽宏的情绪高涨在我们的血管里”。第二天,“我”是自动出发的。学联主席的宣讲使“我”明白了一些此次游行的意义。于是自告奋勇要求宣传。但是游行过程中“我”还有许多疑惑、傍徨,对游行学生的某些行为“我”是不理解的,也无法接受。 8.发散性题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故乡人 1.⑴w?i,⑵zhuài,⑶tuān,⑷sù,⑸tān 2.A 3.C 4.这类打鱼人的生活是艰辛的,然而他们以极大的韧性包容了生活的艰辛,平淡的生活是故

八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目标检测(朝阳区)答案

1 藤野先生 【记忆再现】 1.C 2.D 【牛刀小试】 1.C 2. 创设没有围墙的大校园,让孩子们投身广阔蓝天 【文苑漫步】 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林冲、陆谦、富安 2. ①无法(发)无天②多事(寺)③没事(寺)④出了事(寺)⑤妙(庙)⑥没法(发)【课文品读】 1.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并引起下文对清国留学生丑态的描写。 2.南京水师学堂只不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行为。 3. D 4.起转折作用,花虽然漂亮,可是人却是丑陋的,令人作呕。 5.“标致”本义是妩媚动人,多用于女性。此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是反语。 【美文赏析】 1. B 2.D 3.没有人会喜欢“我”有人喜欢“我” 4.含蓄地表现她的品德高尚。 2 我的母亲 【记忆再现】 1.B 2.B 【牛刀小试】 1.C 2.①随着年龄的增长关注母亲生日和关注同学生日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初中生对母亲生日的关注率远远 小于对同学生日的关注率。 ②围绕“感谢母亲”班会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文苑漫步】 1. (1)官(冠)上加官(冠)(2)几(鸡)头受气(3)正合适(食) (4)一派胡(狐)言(5)狐假(驾)虎威(6)懂懂(咚咚) (7)不象话(画)(8)没大量(亮)(9)不奇(骑) 2.武大郎选的店小二都比他矮,比喻其心胸狭窄,横批借王伦不容林冲,讽刺武大郎容不得人。 【课文品读】 1.因为说轻薄话,母亲重责“我”。母亲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2.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因为处罚的目的是对孩子有所惩戒,不是给别人听的。 3.为下文埋下伏笔。 4.“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5.示例:母亲教子严格,有时过于严厉。由于旧式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作者母亲深感教子责 任重大,更兼丈夫去世后,孩子是她精神寄托的全部。(看法可见仁见智) 6.既有慈爱的一面又有严厉的一面。 【美文赏析】 1. B; A 2.惜语如金、礼数必周、戒心必张。 3. “我”对母亲跟陌生人说话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4.超越功利互相信任真诚相待 3 我的第一本书 【记忆再现】 1.C 2.C 【牛刀小试】 1.B

推理小说作家与读者的关系

推理小说作家与读者的关系 推理小说中,侦探始终唱着主角,读者就是为了与侦探较劲,体验其从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层层推进最后指认凶手这一过程所带来的阅读快感。当然,倘使读者比侦探角色先一步查知凶手身份,在欣喜自身能力的同时,一定会对作家的创作水平多有腹诽吧。因此,大部分推理小说都存在着“读者——侦探”这个二元对立关系,且往往会升级为“读者——作家”的二元对立,如何把握和处理这两个关系,使其矛盾趋于协调,是推理小说的创作学问。 然而,因为推理小说先天必然具备的逻辑性,使得作家在将自己的灵感经由文本体现出来的过程中,必然会优先考虑诡计设置、细节处理、氛围营造等因素,最后才会考虑到如何塑造好侦探这一角色以及其他人物形象是否丰满的课题,所以在推理小说这个大环境之下,只有作者是如同上帝一般地先知先觉,而读者和侦探必然且仅仅只能作为一个谜案的“解读者”而存在(侦探有时候会充当作品的叙述者,但这样的情况并不呈压倒性),这时读者和侦探的地位是等同的,他们若想有什么大的动作,对于整个作品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读者的优秀和先觉,会让作家和作者黯然无光,作为作家来说,必然要尽一切手段来避免这种情况,这个手段就是推理小说中大量的诡计运用;侦探的优秀和先觉,同样会让作家和作品黯然无光,凶手和侦探的对立是早就存在的,两者之间没有势均力敌的角力,作品理论上的可读性势必大大降低,而作家的推理创作(至少是本格推理创作)则将被质

疑的声音所吞没。 既然读者和侦探的地位不可动摇,作品的整体框架便很难突破传统范式,这样如何在既有的关系和固定的模式中寻找新的亮点,是作家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知道,在读者、侦探、作家这三者组成的关系网中,读者与作家的对立是推理小说这一通俗文学体裁先天决定的,因此上,“作家向读者下挑战书”的形式是最能体现推理魅力的古典手段,这层关系的一个反常变数则是“读者向作家下挑战书”,即作家按照读者的要求进行写作,也就是说作品完全是读者意愿的产物,作家有时会说出自己的某某作品是“读者最想看的”,但毕竟这样的作品实在太少,因为此要求对于作家来说,难度过高了! 在发现“读者——作家”关系模式走入死胡同之后,作家只有将思变的触角伸向另外两层关系上了,即“读者——侦探”模式和“侦探——作家”模式。前者中的二元关系比我们所能看到的,复杂和暧昧许多。早期文本中,其关系是完全对立的,但随着推理作家创作水平的提高,作家们不再只视诡计设置、细节处理、氛围营造等因素为创作的第一要务了,他们试图通过一组作品来凸显侦探角色的魅力,我们在侦探身上看到越来越多的“超人”成分,角色越是怪奇非凡,越能吸引读者眼球,作家也经由自己一手打造的“名探效应”,体现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因此,当一个作家的推理小说成为“名侦探系列作”,读者与侦探之间的对立关系被彻底解构,两者开始逐渐趋向同一,读者不再与侦探争宠,倒反而为侦探在作品其他角色的包围中显得无比强大而兴奋不已,岛田笔下的御手洗即属此类。

读书交流会的活动总结

读书交流会的活动总结 导读:本文读书交流会的活动总结,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篇一】 读书分享会由心理咨询、生活权益、学习三部一起参加。在分享会之前,部里的每个人都选择了一本图书认真阅读,在所有人度完书后进行了部门内的分享会,分享会之后,每个人都谢了读书感悟以及对于分享会的个人感想。在本周三晚,三个部门的同学一起交流了这些天读书的经验和收获,并且每个部门由两个同学代表部门内的同学发表了自己对于读书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关于读书的经验使大家受益匪浅,关于书本的感悟也都非常深刻。通过这次读书分享会,我们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我们在大学中不仅要认真学习课内只知识、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自己,更要多读书、读好书,以读书充实自己。在刚开学的两个月中,我们并未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依然像高中一样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但是通过这次读书分享会,我们互相交流读书的感想和经验。这让我们发现,在大学中读书充实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读一本好书有时甚至胜过在自习室做题很久。而且只是自己闷头读书也是不行的,借助读书分享会,我们体会到了在读书中、读书后和同学交流,分享经验的重要性。 每个人读书的时间很有限,但是当大家坐在一起交流就相当于在有限的时间里读了更多的书。听别人读书的方法和读书的体会让我们自己也学会了这些读书的方法、体会到了这些书带给我们的感悟。分享会中,同学们提到了每天规定页数或者规定时间的读书,或者在书上做读书笔记,边读边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在读完全书之后再统一整理。有的同学提出抽空读书,在每天睡觉前、起床后、课间,抽出零散的时间来阅读,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零散的时间拼起来也

是一段不短的时间,读书的效率还很高。关于读书笔记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勾画书中自己认为精彩或者重要的段落就够了,有的同学认为还需要把自己对于书中内容的看法也写下来,便于日后重读的时候重新理解,看到自己上次读书的感想也有利于自己思维的拓展。 经过这次读书分享会,同学们都有了很大的收获。相信部里的同学在读书分享会之后依然会自己自觉地找好书读,秉承着多读书、读好书的精神私下或者找时间大家统一交流感想。养成一种读书的生活习惯。 【篇二】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知识就是力量。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使人渊博,辩论使人机敏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书籍鼓舞了智慧和心灵,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 此次读书交流活动的开展,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的读书热情,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都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希望同学们可以在以后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同学们在热烈、和谐、温馨的氛围中讨论读书与个人素质提高、国家的富强等多方面的意义。此次活动提高学生整体知识素质的一个有效手段,也是为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积极的求学风尚,倡导快乐的学习理念。不仅是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