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

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
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

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DR)

一、DR 的命名和分类

DR 的分类还是不很统一,归纳起来目前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按读出方式分类

读出方式是指从X 射线曝光到图像的显示过程,可以分为直接读出方式(Direct Readout) 和非直接读出方式(Nondirect Readout) 。直接读出方式是指从X 射线曝光到图像的显示过程没有更多的人为干预,病人经过X 射线曝光后,医生即可在显示器上观察到图像。这一技术最先提出的是瑞士Swissray 公司,它的产品称为dDR ,其中d 的含义即为直接读出(Direct Readout) 的意思。dDR 有别于日本Fuji 公司的CR(Computed Radiography) ,因为后者需用成像板(Imaging Plate ,简称IP 板) 进行X 射线曝光,之后IP 板需要用读出器(Reader) 去扫,再在显示器上显示,因此是一种非直接读出方式。

2. 按转换方式分类

可以分为直接转换方式(Direct Convert) 和间接转换方式(Indirect Covert) 。最早是杜邦公司的产品,命名为DR-Direct RayTM ,其所谓的Direct ( 直接) 就是指直接转换方式。这一方式采用的器件在经过X 射线曝光后,X 射线光子直接转换为电信号,而不像间接转换方式的器件先要将X 射线光子转变为可见光,然后再转换为电信号。

这两种转换方式的技术所采用的器件有平板检测器(Flat Pannel Detector ,简称FPD) ,也有采用其他器件和结构的。当然两种方式所采用的FPD 结构是不同的。

3. 按工作方式分类

传统放射科工作分为透视和照相两大部分,因此人们将数字化技术也分为透视和照相两类,即数字化透视(Digital Fluorography 简称DF 或DSI ,DSF) 和数字化照相(Digital Radiography 简称DR) 。数字化透视有用影像增强器(I.I.) 加上摄像机采集信号和用FPD 采集信号两类。数字化照相则分为直接转换方式(DDR ,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y) 和间接转换方式(IDR ,In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y) 。直接方式采用的器件有用直接方式的FPD 和电离室、硒鼓等; 间接方式采用的器件有用间接方式的FPD 和其他器件如CR 的IP 板、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ing Device ,CCD) 、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CMOS) 等。

从以上的各种分类方法来看DR 应该是一个泛指的、广义的名词,它包括了各类数字化X 射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 技术。单从DR 这一名称,无法了解设备的技术和性能,并且常常会被由其带来的一些模糊概念所混淆。因此应从技术的角度了解其技术基础和实现这一技术所采用的器件才能对设备有正确的了解。以下简单地介绍目前采用各类技术的有关公司,以便了解各公司产品所采用的技术。

1. 成像板技术(IP Technique)

即CR(Computed Radiography) 。CR 是用类似增感屏的IP 板经X 射线曝光后,再经读出器用激光扫描并光电转换后获得电信号,后者再经A/D 转换、处理、形成数字图像。虽然CR 也属于DR 范畴,不过多年来已成为一特定的名词,因此已不陌生也不会为人们所混淆。目前采用此技术的公司有三类: 其一是各胶片制造商,如Fuji ,柯达,Agfa ,Konica 公司等; 第二类是X 射线主机生产厂,如西门子( 机型为DLR ,DIGISCAN 3) ,飞利浦( 机型为PCR ,AC 500 ,AC 5000) 公司等,第三类是有些数字化仪(Digitizer) 生产厂或小公司如Lumisys ,Angstrom ,PhorMax ,Orex 公司等。

2. 平板检测器技术(FPD Technique)

FPD 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类。

直接FPD 的结构主要是由非晶硒层(amorphous Selemium ,a-Se) 加薄膜半导体阵列(Thin Film Transistor array ,TFT) 构成的平板检测器。由于非晶硒是一种光电导材料,因此经X 射线曝光后由于电导率的改变就形成图像电信号,通过TFT 检测阵列,再经A/D 转换、处理获得数字化图像在显示器上显示。采用这一技术的有DRC ,东芝,岛津,AnRad 公司等。

间接FPD 的结构主要是由闪烁体或荧光体层加具有光电二极管作用的非晶硅层(amorphous Silicom ,a-Si) 再加TFT 阵列构成的平板检测器。此类平板的闪烁体或荧光体层经X 射线曝光后,可以将X 射线光子转换为可见光,而后由具有光电二极管作用的非晶硅层变为图像电信号,经过TFT 阵列其后的过程则与直接FPD 相似,最后获得数字图像。间接FPD 由于有可见光的转换过程,因此会有光的散射问题,而影响图像的分辨率。闪烁体目前主要有碘化铯(CsI) ,荧光体则有硫氧化钆(GdSO ,GdSO 一般用的是柯达公司的Lanex 增感屏) ,采用CsI+a-Si+TFT 结构的有Trixell 和GE 公司等,而采用GdSO+a-Si+TFT 有Canon 和瓦里安公司等。

3. 其他技术

包括采用CCD 或CMOS 器件以及线扫描技术等。其中采用CCD 和CMOS 器件的结构,包括可见光转换屏,光学系统和CCD 或CMOS 。X 射线是先通过由闪烁体或荧光体构成的可见光转换屏,将X 射线光子变为可见光图像,而后通过光学系统由CCD 或CMOS 采集转换为图像电信号。它所用的可见光转换屏同样有用CsI 和GdSO 两类材料之分。采用CsI+CCD 有Swissray(4 片CCD 元件) ,Wuestec(2 片CCD 元件) ,AID(1 片CCD 元件) ,Apelem ,Trex 等公司。采用GdSO+CCD 有Raysis 公司(1 片CCD 元件) ,在CCD 和闪烁体层之间则有光学系统—透镜或光导纤维连接。采用CsI+CMOS 的有Cares built 公司(400 片CMOS 电路) ,GdSO+CMOS 的有Tradix 公司(16 片CMOS 电路) 等公司。而采用线扫描技术则有Fisher 公司( 条状CCD 结构,用线扫描的方式掠过被照体) ,以及我国的航天中兴公司的LDRD ( 电离室技术) 等。

研制生产以上这些技术和器件的公司除了有的自行生产数字X 射线摄影X 射线整机外,还以OEM 方式将FPD 提供给其他X 射线整机生产厂。DRC 公司的直接FPD 除了提

供给Hologic ,Lorad ,柯达公司外,我国的东健公司、友通公司也采用DRC 的FPD 配套生产数字化X 射线整机。Trixell 公司的间接FPD 提供给西门子,飞利浦以及我国的东软公司等。瓦里安公司的FPD 提供给瓦里安,皮克,及我国的东软、万东等公司。GE 公司的血管机和DR 机则采用其自行生产的间接FPD 。Canon 公司的间接FPD 提供给Canon ,Trex 等公司。

这几年来在市场并购、重组的形势下许多公司已经消失和更名了。如生产CR 的Lumisys 公司为柯达兼并,生产直接FPD 的Dupont 公司几经变化从Sterling 到DRC ,前年又为Hologic 公司所兼并,生产间接FPD 的EG & G 公司也已为GE 公司所兼并,dpiX 公司被瓦里安公司兼并,这种模式已是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从技术的垄断直到达到市场垄断的目的。

二、新的技术和应用

1. 数字化X 射线透视(DF) 方面

目前有两个趋向,一是从沿用多年的摄像管(Pickup Tube) 技术向CCD 摄像机转换,目前大多数的血管机和多功能数字化R/F 机均已采用了CCD 摄像机,今年RSNA 会上西门子公司宣布其血管机Axion 系列已全部改用了CCD 摄像机,这当然与CCD 技术的成熟和性能的提高分不开。目前1K ×1K ,12 bits 的CCD 是主流。在今年的会上日本的日立公司也重点介绍了他们今年推出的采用2K ×2K ,12bits CCD 的高图像质量Clavis 多功能胃肠机。数字化透视的第二个趋向是影像增强器(I.I.) 终究会被FPD 所取代。这个趋势今年是明显可见的,主要的原因是动态FPD 有了长足的进展,除了已经商品化的GE 公司的Innova 2000 心血管机已采用了FPD 取代I.I. 外; 东芝、岛津、瓦里安的动态FPD 都有进展。去年东芝和岛津公司的直接转换方式的动态FPD 展示的仅仅是模型或动物试验,而今年已有人体应用的图片。东芝公司展示了FPD 与机器配套的装置,岛津公司也预言两年内所有的I.I. 将被FPD 所取代,他们并且已为目前多功能机做了升级的准备。瓦里安公司在会上展出了30cm ×40cm 的大尺寸间接方式的动态FPD ,日立公司也采用了瓦里安的间接方式动态FPD 装在多功能透视机上,目前正在东京的国立癌中心进行I.I. 和FPD 的临床对照试验。预言1~2 年即可投放市场。这些都预示着FPD 取代沿用40 余年的I.I. 技术的日子将会很快到来。

2. 数字化X 射线摄影(DR) 方面

重点介绍几个公司今年发布或展出的一些新技术。

a. Fuji 公司

Fuji 公司是CR 的创始者,今年它在以往100m 乳腺CR 的基础上,又推出了50m 乳腺CR ,较大程度地改善了图像质量,为了提高DQE 又采取了双面扫描读出器,并且在暗盒结构上也作了改进,新的暗盒只有三面有边框,一面没有边框以便使IP 板更好地贴近胸壁,能更多的包括乳腺组织,以免遗漏病灶( 图4) 。他们在乳腺CAD 方面也进行了研究工作。另外为了解决脊柱侧弯的手术测量需要,开发了用两个装有IP 板暗盒同时曝光和再进行图像拼接技术解决了脊柱全长摄影,另外此次也展出了用IP 板的CR 方式X 射

线摄影床。

在新的功能方面他们开发了CR 能量减影(Energy Subtraction) 和时间减影(Tempolar Subtraction)( 去年这一技术尚为WIP) 。由于胸部X 射线片大约有40% 的病灶被肋骨重叠,特别有时一些小的结节病灶往往被肋骨重叠而漏诊,因此很多公司均在数字化图像的基础上开发能量减影技术,用高能量曝光获得的肋骨片与标准片相减,把标准片上的肋骨重叠影去除,而使被遮盖的小病灶得以显示。Fuji 公司在能量减影方面采用了在两片IP 之间加一片0.3mm Cu 的滤过板( 图6) ,装入暗盒,一次曝光可以得到三幅图像,一是普通标准胸片,一幅高能量胸片( 主要是骨结构) ,另一幅减影后的肺组织片。由于是一次曝光,所以它的减影效果比较好。时间减影则是将不同时间的两幅数字化胸片相减以尽早发现病变或可以进行病灶的随访比较。由于两幅不同时间的照片位置难免有错位,在处理时会发生定位错误(Missregistration) ,Fuji 公司采用的是在一张照片上采用周边 4 个点和中央一点的参考点校正方法,与别的公司有所不同。

b. DRC 公司

DRC 公司是最先发明直接转换方式平板检测器技术的公司,今年宣布采用非晶硒技术直接方式的70m 乳腺FPD 已研制成功,并和Lorad 公司合作生产了新一代数字化乳腺机,并进行了临床的试用,其图像质量与Lorad 公司采用通常的CCD 方式的数字化乳腺机相比较有明显的提高。目前正等待美国FDA 的批准。另方面为了提高直接方式FPD 的DQE 指标,DRC 公司正在进行硒板的掺杂工作,掺杂的元素有Cl ,As 等。至于动态的直接方式FPD 也在研究中。

c. Fisher Imaging 公司

在本次展会上Fisher 公司展出了SenoScan 数字化乳腺机。它是采用条状探测器,用线扫描技术得到数字化乳腺图像,条状探测器是由将X 光子转换为可见光的闪烁体和四片CCD 构成,扫描范围21cm ×29cm 。它的特点是由于是采用窄缝曝光线扫描,因此大大减少了散乱线( 图9) ,也减少了乳腺的皮肤剂量和提高了分辨率。其图像象素在高分辨率模式时可以达到25mm ,标准分辨率图像的象素则为50mm 。但是由于是线扫描因此曝光时间较长,整个曝光时间约5s(250ms/cm) ,另外球管的热容量要高,所以它的X 射线管的阳极是采用铼钨合金靶。

d. Cares Built 公司

Cares Built 公司是生产以CMOS 器件为基础的平板检测器公司,其FPD 用了400 片CMOS ,它的矩阵可达7K ,象素为70mm ,是目前较少的几个象素小于100mm 的公司之一。几年来深为大家所关注,今年在会上宣布它已得到美国FDA 的批准。并且配套生产了整机。

e. 瓦里安公司

瓦里安公司在兼并了dip X 公司以后,在后者的基础上对平板检测器继续进行研究,在今年会上展示了大面积的间接方式的动态FPD 。其结构为GdSO+ a-Silicon+TFT ,面积达

到30 ×40cm ,速度可达30f/s 。日本日立公司正在应用这一动态平板检测器配合多功能胃肠机进行平板检测器和影像增强器的对比试验,估计1~2 年内将会推向市场。

f. Trex enterprises 公司

Trex enterprises 公司在会上推出了便携式数字化X 射线机(Portable Digital X-ray System) 型号为PDX 2000( 图10) 。它所采用的器件是日本Canon 公司CXDI-22 间接方式平板检测器,其象素为160mm ,而新一代平板检测器的象素则已经可以达到100mm 。这是便携式数字化X 射线机的一个先例,目前是用于军用,是否也可以用于床旁照相值得关注。

g. GE 公司

GE 公司是生产医学影像设备的一个大公司,它既有生产X 射线整机的能力又具备自行生产间接方式平板检测器的能力,因此它在DR 技术发展是迅速的。它的数字化多功能机、心血管机、数字化X 射线摄影机均已推出多年,去年又推出具有动态FPD 的心血管专用机Innova 2000( 图11) 。在此基础上它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为X 射线应用开拓新的领域。在这些方面有能量减影(Energy Subtraction) 、时间减影(Temporal Subtraction) 、断层合成(Tomosynthesis) 、组织均衡化(Tissue Equalization) 、数字减影乳腺摄影(Digital Subtraction Mammography) 等,其中有些技术已较成熟并开始临床使用,大部分则尚属处在研究开发中(WIP) 。GE 的能量减影与前述Fuji 公司有所不同,它是两次分别用不同的能量(kV) 进行曝光,分别获得一幅高能图像和一幅标准图像,再将两者相减得到减影图像。由于两次曝光之间时间相隔仅为200ms ,因此一般情况不会由于呼吸或其他运动影响减影图像的质量。它的时间减影则将图像分割为许多小区,采取多个参考点纠正的方法。

会上发布和展出的内容很多,由于时间的限制以及个人认识的局限性,因此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只能重点介绍以上一些,以飨读者。

三、DR 和CAD

每年RSNA 开幕式的大会上都会安排一个主题的学术报告,今年开幕式的主题学术报告为计算机辅助诊断(CAD) ,共有两个报告分别是美国芝加哥Heber MacMahon 的胸部成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ssisted Diagnosis in Chest Imaging) 和纽约Robert A.Schmidt 的乳腺成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ssisted Diagnosis in Mammography) 。MacMahon 介绍了CAD 的理论、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和在胸部病变的应用,特别是能量减影和时间减影的应用,目前在胸部除了结节病灶外还用于肺的间质病变、气胸以及心脏扩大等方面。Schmidt 介绍了乳腺计算机辅助诊断,采用了计算机对乳腺癌诊断无论是敏感性或特异性均有提高。并且谈到目前广泛采用的基于胶片数字化仪的信息采集方式可以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对特异性也不会有明显的降低,但是假如采用了数字化乳腺摄影则将有助于诊断结果的更进一步提高。这些论点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它提示我们CAD 将是人们应该关注的一个热点。

计算机辅助诊断可以追溯到上一个世纪70 年代,当时是医生从病人的X 线照片读取诊断

信息,借助从经验获得和积累了大量诊断信息的数据库,利用统计学的原理,通过计算机处理获得最后的诊断。当时用来进行诊断的病种局限在某些具有明显诊断特征的病种,如乳腺癌、先天性心脏病、某些骨肿瘤等。这一方法信息的采集是依靠医生的双眼,这就必然地受到医生的经验,主观意识的干扰以及胶片质量等等的影响,而最终影响诊断的结果。因此在70 到80 年代之间计算机辅助诊断的进展不是很快。但是人们总在设想,会有一天机器能代替人眼,摆脱一切干扰的因素,获得正确的诊断结果。

到上一个世纪90 年代由于数字化仪(Digitizer) 的问世,人们可以把X 线胶片的模拟图像转变为数字化图像,代替肉眼采集诊断信息。而后进行计算机处理,试图得到疾病的诊断。也就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诊断,但是研究的对象也还是局限于一些具有特殊诊断特征的病种如乳腺癌、肺部结节病灶等。

用数字化仪来采集诊断信息,比起医生肉眼观察图像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还存在一定的缺点,就是其结果会受照片质量的影响,特别是胶片处理过程中的影响。因此要达到人们的初衷,即达到诊断的目的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更多的是把CAD 中的D-Diagnosis 诊断改写为Detection ——检测,Computer Aided Detection( 计算机辅助检测) 。也就是代替人眼发现某些由于人眼的疲劳、疏忽等原因而遗漏的诊断信息。在这方面具有大量经验的R2 公司介绍了1083 例包括乳腺癌在内的乳腺筛选照片,显微钙化的发现率可达到98.3% ,肿块可达85.7% 。在今年的展会上,尽管大多数开发CAD 的公司仍然采用数字化仪来采集图像,但是已有不少开发DR 的公司如GE ,Fuji 等公司也在同时开发CAD ,或者和开发CAD 的公司合作,直接用从DR 采集获得的数字图像来进行CAD 的开发研究。这无疑能使CAD 从信息的采集开始直到分析、诊断基本上可以脱离人为的干预而达到计算机辅助诊断的目的。当然计算机辅助诊断的基础还是脱离不了必需依靠大量的医生经验积累的信息数据库,软件的开发需要人的智慧以及需要人对机器的“训练”等等。没有人的思维,机器再智能也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计算机永远也只能是辅助诊断。

尽管目前CAD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还不尽人意,各种疾病、各个作者报告的结果也不一致,进展也还不是很快。但是DR 的出现无疑给CAD 提供了技术上强有力的支持,当会加速其进程,这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热点技术之一。

四、小结

DR 是一个泛指的、广义的名词,它包括了各类数字化X 射线摄影技术。目前的重要性已不仅仅是为了提供实现PACS 和无胶片化放射科所必需的数字化X 射线图像,而且由于DR 的出现,拓展了放射诊断应用的范围,也为CAD 创造了条件。它的出现给今天的放射科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园地。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X线机的使用原则: 1.了解机器的性能、规格、特点和各部件的使用注意事项,熟悉机器的使用限度。 2.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必须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临时调节各种技术按钮,以免损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倾听电器部件工作时的声音,若有异常及时关机。 6.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器强烈震动,移动部件时,注意空间是否有障碍物,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线管及各种按钮固定。 7. X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使用。 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 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 2.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流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臵上。 3.检查球管、床中心,X线片暗合中心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4.根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 5.根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节mA值和曝光时间,在调节仟伏值。

6.以上各部件调节完毕,患者投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 7.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和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摄影原则: 1.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X线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摄影,以提高胶片的清晰度。 2.焦片距及肢片距的选择:摄影时应尽量缩小胶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能贴近时,应适当增加增加焦片距。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重点观察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时,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度时,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取得相通效果。 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 5.虑线设备的应用:肢体厚度超过15cm,或管电压超过60仟伏时,一般需加虑线板、虑线器。 6.肢体摄影时,必须包括上下两个关节或邻近一端的关节。 7.在同一张胶片上同时摄取两个位臵时,肢体同一侧放在胶片同一侧。 X线摄影步骤: 1.阅读会诊单:仔细阅读会诊单内容,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了解患者病史,明确投照部位和检查目的。 2.确定摄影位臵:一般根据医嘱用常规位臵投照,如遇特殊病例,

X线摄影技术篇

X线摄影技术篇(1) 第Ⅰ章概述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康·伦琴(W·C·Rontgen)发现了X射线,当年12月22日伦琴利用X线拍摄了夫人手的照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揭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 1896年X线就开始应用于医学,至今它经历X线的医学应用、X线诊断学的建立以及医学影像学的逐步形成三个阶段。 1.X线的产生 1.1 X线的产生 X线的产生是能量转换的结果。当X线管两极间加有高电压时,阴极灯丝发散出的电子就获得了能量,以高速运动冲向阳极。由于阳极的阻止,使电子骤然减速,约98%的动能产生热量,2%动能转换为X线。 1.2 X线产生的条件 X线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电子源:X线管灯丝通过电流加热后放散出电子,这些电子在灯丝周围形成空间电荷,即电子云。 ·高速电子的产生:灯丝发散出来的电子能以其高速冲击阳极,其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X线管的阴极和阳极之间施以高电压,两极间的电位差使电子向阳极加速;二是为防止电子与空间分子冲击而减弱,X线管必须是高真空。 ·电子的骤然减速:高速电子的骤然减速是阳极阻止的结果。电子撞击阳极的范围称靶面,靶面一般用高原子序数、高熔点的钨制成。阳极作用有两个,一是阻止高速电子产生X线;二是形成高压电路的回路。 2.X线产生的原理 X线的产生是高速电子和阳极靶物质的原子相互作用中能量转换的结果。X线的产生是利用了靶物质的三个特性:即核电场、轨道电子结合能和原子存在于最低能级的需要。 诊断使用的X线有两种不同的放射方式,即连续放射和特性放射。 2.1连续放射

连续放射又称韧致放射,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原子核作用的结果。当高速电子接近原子核时,受核电场(正电荷)的吸引,偏离原有方向,失去能量而减速。此时电子所丢失的能量直接以光子的形式放射出来,这种放射叫连续放射。 连续放射产的X线是一束波长不等的混合线,其X线光子的能量取定于:电子接近核的情况;电子的能量和核电荷。 如果一个电子与原子核相撞,其全部动能丢失转换为X线光子,其最短波长(λmin)为 λmin=hc/kVp=1.24/kVp(nm)(1) 可见连续X线波长仅与管电压有关,管电压越高,产生的X线波长愈短。 2.2特征放射 特征放射又称标识放射,是高速电子击脱靶物质原子的内层轨道电子,而产生的一种放射方式。一个常态的原子经常处于最低能级状态,它永远保持其内层轨道电子是满员的。当靶物质原子的K层电子被高速电子击脱时,K层电子的空缺将由外层电子跃迁补充,外层电子能级高,内层电子能级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多余的能量作为X线光子释放出来,产生K系特性放射。若是L层发生电子空缺,外层电子跃迁时释放的X线,称L系特性放射。 特征放射的X线光子能量与冲击靶物质的高速电子能量无关,只服从于靶物质的原子特性。同种靶物质的K系特性放射波长为一定数值。管电压在70kVp以上,钨靶才能产生特征X 线。特征X线是叠加在连续X线能谱内的。 3.X线的本质与特性 3.1 X线的本质 X线是一种能,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微粒辐射,二是电磁辐射。X线属电磁辐射的一种,具有二象性、微粒性和波动性,这是X线的本质。 ·X线的微粒性:把X线看作是一个个的微粒—光子组成的,光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和一定的动质量,但无静止质量。X线与物质作用时表现出微粒性,每个光子具有一定能量,能产生光电效应,能激发荧光物质发出荧光等现象。 ·X线的波动性:X线具有波动特有的现象—波的干涉和衍射等,它以波动方式传播,是一钟横波。X线在传播时表现了它的波动性,具有频率和波长,并有干涉、衍射、反射和折射现象。 3.2 X线特性 X线特性指的是X线本身的性能,它具有以下特性: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程之上肢X线摄影 1肘关节——前后正位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病人面向摄影台一端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 2.尺骨鹰嘴突置于暗盒中心并紧贴暗盒。肩部应略向被检侧外旋,且肩部下移, 尽量接近肘部高度。 3.摄影距离为90-100cm。 4.中心线经肘关节(肘横纹中点)垂直射人暗盒。 【注意事项】 1?照片影像应包括肱骨下段和尺骨、桡骨上段。 2.为防止病人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手掌。 3.肘关节正、侧位在同一片中分格摄影时,远、近端方向保持一致,且关节间隙处于同一水平。 【评价标准】 1.关节间隙呈“一”字样阴影,肱挠关节面无骨性重选; 2.肱尺关节面有尺骨鹰咀重迭但关节间隙仍清晰; 3.挠骨粗隆少许与尺骨重选,尺挠关节间隙界限不清晰; 4.肱骨纵轴线与尺骨纵轴线在外方构成165° -170 ° (女多为165°,男多为170° )。 【质控要点】 1.前臂伸直掌心向上,上臂与前臂在同一平面放置; 2.中心线垂直肱骨内、外上髁。 肘关节 ---侧位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病人面向摄影台一端侧坐,曲肘成90°。 2.拇指在上,尺侧朝下,肘关节内侧紧贴暗盒呈侧位,肩部下移,尽量接近肘部高度。 3.摄影距离为90-100cm。 4.中心线经肘关节间隙,垂直射人暗盒。 【注意事项】 1.照片影像应包括肱骨下段和尺、桡骨上段。 2.为防止病人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前臂。

3.肘关节正、侧位在同一片中分格摄影时,远、近端方向保持一致,且关节间隙处于同一水平。 【评价标准】 1.肱骨内外髁重迭构成圆形致密影; 2.鹰嘴呈切线投影,肘关节间隙呈半圆形透亮影; 3.桡骨头与尺骨喙突呈“△”形重迭显示。 【质控要点】 1.前臂与上臂成90°弯屈,且在同一平面放置; 2.掌呈半握拳,腕肘关节呈侧位; 3.中心线垂直肱骨外上髁。 肩关节 -- 前后正位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病人仰卧于摄影台上,肩胛骨喙突置于暗盒中心。对侧躯干略垫高,使被检侧肩部紧贴床面。被检侧上肢向下伸直,掌心朝上。 2.暗盒上缘超出肩部,外缘包括肩部软组织。 3.使用滤线器或滤线栅摄影。 4.摄影距离为100cm 5.中心线经喙突,垂直射入暗盒。 6.屏气曝光。 【注意事项】 对肩部骨折或脱位的病人,仰卧困难,可采用前后立位摄影。 【评价标准】 1.肱骨头与肩胛盂有1/3呈“纺锤状”重迭面; 2.肱骨头与肩峰分离约4mn不应重迭,肱骨大结节显示; 3.肩峰与锁骨远端相邻形成约2-5mm的肩锁关节面。 【质控要点】 1.肩部自然下垂,不应抬肩; 2.中心线应垂直通过喙突; 3.为使肩关节无肱骨头重选呈切线显示,应取15°斜位设置。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X线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X线机的使用原则: 1、了解机器的性能、规格、特点与各部件的使用注意事项,熟悉机器的使用限度。 2、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正确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使用安全。 3、在使用前,必须先调整电源电压,使电源电压表指针达到规定的指示范围。 4、在曝光过程中,不可以临时调节各种技术按钮,以免损坏机器。 5、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控制台各仪表指示数值,注意倾听电器部件工作时的声音,若有异常及时关机。 6、在使用过程中,严防机器强烈震动,移动部件时,注意空间就是否有障碍物,移动式X线机移动前应将X线管及各种按钮固定。 7、X线机如停机时间较长,需将球管预热后方可使用。 X线机的一般操作步骤: 1、闭合外电源总开关。 2、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流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置上。 3、检查球管、床中心,X线片暗合中心就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4、根据检查需要进行技术参数选择。 5、根据需要选择曝光条件,注意先调节mA值与曝光时间,在调节仟伏值。 6、以上各部件调节完毕,患者投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

按下手闸进行曝光。 7、工作结束,切断机器电源与外电源,将机器恢复到原始状态。摄影原则: 1、有效焦点的选择:在不影响X线管超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摄影,以提高胶片的清晰度。 2、焦片距及肢片距的选择:摄影时应尽量缩小胶片距,如肢体与胶片不能贴近时,应适当增加增加焦片距。 3、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在重点观察的肢体或组织器官平行于胶片时,中心线垂直于胶片,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度时,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线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取得相通效果。 4、呼气与吸气的应用: 5、虑线设备的应用:肢体厚度超过15cm,或管电压超过60仟伏时,一般需加虑线板、虑线器。 6、肢体摄影时,必须包括上下两个关节或邻近一端的关节。 7、在同一张胶片上同时摄取两个位置时,肢体同一侧放在胶片同一侧。 X线摄影步骤: 1、阅读会诊单:仔细阅读会诊单内容,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了解患者病史,明确投照部位与检查目的。 2、确定摄影位置:一般根据医嘱用常规位置投照,如遇特殊病例,可根据患者情况加照其她位置,如切线、轴位等。

X线摄影技术模拟试题(3)

X线摄影技术模拟试题(3) 1. 与X线的产生条件无关的因素是 A. 电子源 B. 高真空度 C. 高压电场 D. 电子的骤然减速 E. 阳极散热 正确答案:E 2. 在管电压与管电流相同时,与连续X线强度有关的是 A. 靶面的倾角 B. 管内真空程度 C. 靶物质的厚度 D. 靶物质的原子序数 E. 阳极和阴极之间的距离 正确答案:D 3. 决定X线性质的是 A. 管电压 B. 管电流 C. 毫安秒 D. 曝光时间 E. 摄影距离 正确答案:A 4. 又被称为“散射效应”的是 A. 相干散射 B. 光电效应 C. 康普顿效应 D. 电子对效应 E. 光核反应 正确答案:C 5. X线摄影中,使胶片产生灰雾的主要原因是 A. 相干散射 B. 光电效应 C. 光核反应 D. 电子对效应 E. 康普顿效应 正确答案:E 6. 关于X线强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 X线管电压增高,X线波长变短 B. 高压波形不影响X线强度 C. X线质是由管电压决定 D. X线量用管电流量mAs表示 E. X线质也可用HVL表示 正确答案:B 7. 导致X线行进中衰减的原因是 A. X线频率 B. X线波长 C. X线能量 D. 物质和距离 E. X线是电磁波 正确答案:D 8. 腹部X线摄影能显示肾轮廓的原因,与下列组织有关的是 A. 尿 B. 空气 C. 血液 D. 肌肉 E. 脂肪 正确答案:E 9. 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阶段是 A. X线透过被照体之后 B. X线透过被照体照射到屏/片体系之后 C. X线光学密度影像经看片灯光线照射之后 D. X线→被照体→屏/片体系→显影加工之后 E. X线影像在视网膜形成视觉影像之后正确答案:D 10. 关于被照体本身因素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原子序数越高,射线对比度越高 B. 组织密度越大,造成的对比越明显 C. 原子序数、密度相同,对比度受厚度支配 D. 被照体组织的形状与对比度相关

X线摄影技术篇

X线摄影技术篇 第Ⅰ章概述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康·伦琴(W·C·Rontgen)发现了X射线,当年12月22日伦琴利用X线拍摄了夫人手的照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揭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 1896年X线就开始应用于医学,至今它经历X线的医学应用、X线诊断学的建立以及医学影像学的逐步形成三个阶段。 1.X线的产生 1.1 X线的产生 X线的产生是能量转换的结果。当X线管两极间加有高电压时,阴极灯丝发散出的电子就获得了能量,以高速运动冲向阳极。由于阳极的阻止,使电子骤然减速,约98%的动能产生热量,2%动能转换为X线。 1.2 X线产生的条件 X线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电子源:X线管灯丝通过电流加热后放散出电子,这些电子在灯丝周围形成空间电荷,即电子云。 ·高速电子的产生:灯丝发散出来的电子能以其高速冲击阳极,其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X线管的阴极和阳极之间施以高电压,两极间的电位差使电子向阳极加速;二是为防止电子与空间分子冲击而减弱,X线管必须是高真空。 ·电子的骤然减速:高速电子的骤然减速是阳极阻止的结果。电子撞击阳极的范围称靶面,靶面一般用高原子序数、高熔点的钨制成。阳极作用有两个,一是阻止高速电子产生X线;二是形成高压电路的回路。 2.X线产生的原理 X线的产生是高速电子和阳极靶物质的原子相互作用中能量转换的结果。X线的产生是利用了靶物质的三个特性:即核电场、轨道电子结合能和原子存在于最低能级的需要。 诊断使用的X线有两种不同的放射方式,即连续放射和特性放射。 2.1连续放射

连续放射又称韧致放射,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原子核作用的结果。当高速电子接近原子核时,受核电场(正电荷)的吸引,偏离原有方向,失去能量而减速。此时电子所丢失的能量直接以光子的形式放射出来,这种放射叫连续放射。 连续放射产的X线是一束波长不等的混合线,其X线光子的能量取定于:电子接近核的情况;电子的能量和核电荷。 如果一个电子与原子核相撞,其全部动能丢失转换为X线光子,其最短波长(λ min)为 λ min=hc/kVp=1.24/kVp(nm)(1) 可见连续X线波长仅与管电压有关,管电压越高,产生的X线波长愈短。 2.2特征放射 特征放射又称标识放射,是高速电子击脱靶物质原子的内层轨道电子,而产生的一种放射方式。一个常态的原子经常处于最低能级状态,它永远保持其内层轨道电子是满员的。当靶物质原子的K层电子被高速电子击脱时,K层电子的空缺将由外层电子跃迁补充,外层电子能级高,内层电子能级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多余的能量作为X线光子释放出来,产生K系特性放射。若是L层发生电子空缺,外层电子跃迁时释放的X 线,称L系特性放射。 特征放射的X线光子能量与冲击靶物质的高速电子能量无关,只服从于靶物质的原子特性。同种靶物质的K系特性放射波长为一定数值。管电压在70kVp以上,钨靶才能产生特征X线。特征X线是叠加在连续X线能谱内的。 3.X线的本质与特性 3.1 X线的本质 X线是一种能,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微粒辐射,二是电磁辐射。X线属电磁辐射的一种,具有二象性、微粒性和波动性,这是X线的本质。 ·X线的微粒性:把X线看作是一个个的微粒—光子组成的,光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和一定的动质量,但无静止质量。X线与物质作用时表现出微粒性,每个光子具有一定能量,能产生光电效应,能激发荧光物质发出荧光等现象。 ·X线的波动性:X线具有波动特有的现象—波的干涉和衍射等,它以波动方式传播,是一钟横波。X线在传播时表现了它的波动性,具有频率和波长,并有干涉、衍射、反射和折射现象。 3.2 X线特性

X线摄影技术

X线投照技术 手正位 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手掌紧靠暗盒,将第三掌骨头放于暗盒中心。各手指稍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与暗盒垂直。显示部位:显示所有指、掌、腕骨,尺桡骨下端的后前位影像,但拇指显示斜位像。 手后前斜位 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将小指和和第五掌骨靠近暗盒外缘,手放成侧位。然后将手内转,使手掌与暗盒约成45度角。各手指均匀分开稍弯曲。 中心线:对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第二、三和四掌骨互相分开,第四、五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手前后斜位 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将

小指和第五掌骨靠近暗盒内缘,手放成侧位。然后将手外转,使手与暗盒约成45度角。各手指均匀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第三、四、五掌骨互相分开,第二和第三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拇指前后位 位置:(1)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肘部垫高。手和前臂极度外转,使拇指背面紧靠暗盒。(2)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前用沙袋垫高。手和前臂极度内转,使拇指背面紧靠暗盒。其他四指伸直,也可用对侧手将其扳住,避免与拇指重叠。 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掌指关节,与暗盒垂直。显示部位:(1)此位置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前后位影像,腕掌关节和其周围结构也都能清晰显示。(2)此位置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前后位影像,腕掌关节常被遮蔽,显影不清。

拇指侧位 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或侧坐于摄影台旁,肘部弯曲。拇指外侧缘紧靠暗盒,其余四指握拳,用以支持手掌,防止抖动。 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指掌关节,与暗盒垂直。显示部位: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侧位影像。 腕关节后前位 位置:患者侧坐摄影台前,肘部弯曲。腕关节放于暗盒中心,手指握拳,使腕部掌面易与暗盒靠紧。 中心线:对准尺骨和令人满意的骨茎突联线的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腕骨、尺桡骨下端与掌骨近端的后前位影像。 腕关节侧位 位置:患者侧坐摄影台前,肘部弯曲。手和前臂侧放,将第五掌骨和前臂尺侧紧靠暗盒。尺骨茎突放于暗盒中心。

X线摄影技术

1 在X线的产生中,哪一个是无须具备的条件( )A.电子源 B.高真空 C.阳极旋转 D.电子的高速运动 E.电子的骤然减速 2 在X线管中,电子撞击阳极靶面的动能,决定于( ) A.管电流大小 B.管电压大小 C.灯丝电压大小 D.靶物质的性质 E.以上都不是 3 只用X线的微粒性不能作出完善解释的现象是( ) A.X线激发荧光现象 B.X线反射现象 C.X线负气体电离现象 D.X线衍射现象 E.X线散射现象 4 X线摄影利用的X线特性是( ) A.折射作用 B.生物效应 C.感光作用 D.反射作用 E.着色作用 5 X线透视利用的X线特性是( ) A.折射作用 B.荧光作用 C.感光作用 D.生物效应 E.着色作用

6 关于X线产生原理,错误的叙述是( ) A.高速电子和阳极靶物质的相互能量转换的结果 B.利用靶物质轨道电子结合能 C.利用原子存在于最低能级的需要 D.利用阳极靶的几何外形和倾斜角度 E.利用靶物质的核电场 7 关于连续放射,正确的叙述是( ) A.高速电子在改变方向时因能量增加而增速 B.是高速电子击脱靶物质原子内层轨道电子的结果 C.只服从靶物质的原子特性 D.产生的辐射波长呈线状分布 E.以上都是错误的 8 关于特性放射,正确的叙述是( ) A.是在靶物质的原子壳层电子的跃迁中产生的 B.产生的X线光子能量与冲击靶物质的高速电子的能量有关 C.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原子核相互作用的结果 D.产生的辐射波长呈分布很广的连续X线谱 E.以上都是正确的 9 不属于电磁辐射的是 ( ) A.可见光 B.紫外线 C.X线 D.β射线 E.γ射线 10 诊断用X线的波长范围是( ) A.0.01~0.0008cm B.750~390nm C.390~2nm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