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关系管理

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关系管理
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关系管理

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关系管理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物业管理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科目:人力资源管理

2012年12月20日

摘要

和谐的员工关系也是生产力。本文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心理契约理论,并提出了在员工关系管理中,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员工进行有效沟通,针对员工需求进行激励,对员工心理契约进行动态化跟踪和全程化管理,建立心理契约预警机制等,以管理保留人才,激励员工,创建和谐的员工关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心理契约员工关系管理激励

目录

0 引言 (1)

1 心理契约 (2)

1.1 心理契约的起源与发展 (2)

1.2 心理契约的概念 (2)

1.3 心理契约的特点 (3)

1.4 心理契约的内容 (3)

2 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关系管理策略 (6)

2.1 心理契约的作用 (6)

2.2 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关系管理策略 (6)

3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0 引言

根据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梅奥提出了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员工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的、心理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而后者更为重要。随后,从心理学角度开展管理的理论层出不穷,比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德弗尔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保健—激励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选择的期望理论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人在生产中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许多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都表明,人作为一种优势资源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传统人事管理正在成为过去,一场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的管理革命正在到来,知识经济时代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合作伙伴而非雇佣者与被雇佣者的关系。这种变化给现代管理者们带来了挑战。

新一代的员工要求更强的工作自主性,更加注重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且崇尚短暂性、临时性的契约关系和自由化、随意化的生活态度。如何管理保留人才,激励员工,创建和谐的员工关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一个组织领导人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心理契约恰好在某些方面解决了这一问题。因此心理契约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逐步成为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热点。

1 心理契约

1.1 心理契约的起源与发展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一术语由Argyris于1960年在其《理解组织的行为》一书中首次提出,并于20世纪60年代初被引入管理领域。

关于心理契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是心理契约的理论探讨阶段。探讨的主要内容有心理契约的概念和特点,心理契约在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等。8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了低迷期。

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现在,尤其是90年代以来,是第二次高潮,为心理契约的实证研究阶段。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传统的雇佣关系发生改变,心理契约研究蓬勃发展。该阶段探讨的主要内容有心理契约的内容、维度和类型,心理契约履行、违背、破坏及其相关变量的关系,以及心理契约在诸多组织行为学变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1.2 心理契约的概念

Argyris使用了“心理工作契约”(psychological work contract)来描述一个工厂中雇员和工头之间的关系,但并没有对这一概念加以界定。“心理契约之父”Levinson认为心理契约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相互期望,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并且处于不断的改变之中。Schein第一次对心理契约进行界定并完整提出心理契约的概念,将之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由此可见,心理契约概念产生初期被认为是存在于雇佣双方之间的一种未书面化的、无形的期望,不同学者的界定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到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对概念理解进一步深化,产生了学派的争论,出现了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基于各种形式的(书面的、口

头的、组织制度和组织惯例约定的)承诺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狭义的心理契约是雇员出于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级组织代理人做出的各种形式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对其与组织之间的、并不一定被组织各级代理人所意识到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心理契约概念的本质特征就是对建立在承诺基础上的相互义务的主观感知,这在两种界定中都得以体现。到目前为止,两种视角的研究同时在进行,但是基于狭义心理契约基础上的研究远比广义基础上的研究要多,而且很多属于应用研究。①

1.3 心理契约的特点

心理契约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契约。与其他法律契约不同,心理契约大多数是非正式的、隐含的,同时也是知性的、个性化的,主要有如下特点:

1. 主观性

心理契约是员工个体和组织之间对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期望,是一种主观感知,而不是相互的义务责任这一事实本身。

2. 内隐性

心理契约不像正式的法律契约那样以书面文书或者其他合法形式确认、签字、固定,它仅存在于员工和组织的心中或潜意识中。

3. 双向性

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之间建立的一种双向关系,它不同于组织承诺,不只是员工对组织单方面的心甘情愿的付出,还应该包括对组织的期望回报。一方面是员工对自己在组织中的权力、发展等方面的期望,另一方面是组织对于员工的忠诚、责任等方面的期望,但并不要双方达成一致。在这样的关系里,组织与员工是相互平等的,都处于主体地位。

4. 动态性

心理契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心理契约的动态性。心理契约的内容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员工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1.4 心理契约的内容

①王长城,关培兰.员工关系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66-67.

由于对心理契约的界定不同,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会有所不同。目前,心理契约的内容仍无定论,主要有二维和三维两种内容维度。

二维结构说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心理契约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在交易型的关系中,企业根据员工的业绩作出具体的、基于物质利益的各种承诺。而关系型的心理契约更多关注广泛的、长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情感方面的交互关系,包括双方的尊重、忠诚、信任、公平等精神成分。两种类型在关注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如表1-1所示。

表1-1 交易型心理契约与关系型心理契约的差异

三维结构说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将心理契约分为三大成分: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团队成员维度。交易维度是组织为员工提供经济和物质利益,员工承担基本的工作任务;关系维度指员工与组织关注未来的、长期的、稳定的联系,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团队成员维度指员工与组织注重人际支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的时期运用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会有一定差异,然而有一点是不变的,即在全球竞争和组织变革的大背景下,心理契约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Hiltrop(1995)总结了前后几年间心理契约的内容在某些重要方面发生的根本变化,如表1-2所示。

表1-2 心理契约内容的变化②

②魏峰,李焱,张文贤.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5,8(5),84.

由此可见,对心理契约进行时间差异和对象差异的研究很有必要,因为过去理解正确的心理契约,现在可能是错误的;对一部分群体来说是理解正确的心理契约,对另外群体却可能是错误的。

2 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关系管理策略

2.1 心理契约的作用

和谐的员工关系之于企业就像是润滑剂之于机器,平时可能感觉不到润滑作用,一旦缺乏,企业这庞大的机器就无法正常运转。要想成功润滑,员工与企业之间建立的心理契约就不容忽视。

企业对员工进行心理契约管理具有这些作用:保持员工的期望张力,有效激励员工;减少心理契约的违背,提高组织凝聚力;整合劳资关系,达到双赢等。

由于员工心理契约是主观的,虽然可以由员工自我调整,但是企业可以对员工心理契约起开发、调动和管理作用,从而使员工心理契约与企业目标一致,提高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且通过心理契约来管理,更具灵活性,强制性低,容易为员工,尤其是新生代员工所接受。

2.2 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关系管理策略

1. 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人们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共享价值观、信念、态度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组织特有的传统和风,能统一企业职工们的思想,以达到控制人们对问题作出反应的方式,协调人们之间的行为,提高组织凝聚力的作用。③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为心理契约创造良好的氛围。

海尔集团的员工工资并不比其他企业高,但是在海尔工作的员工比其他企业的员工更积极努力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效益,且员工的离职率低。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海尔内部有着成熟的价值观,员工与企业有着共同的愿景,双方对心理契约的理解差距不大,员工对企业的情感关系能长期保持积极的状态,对企业有归属感。

企业应与员工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企业文化,通过故③谭力文,李燕萍.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64-65.

事、仪式、有形信条等方式来传播企业文化,让员工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2. 与员工进行有效沟通

心理契约的主观性和内隐性使得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变得复杂。心理契约是主观的信念,它破裂的原因是双方的理解不一致。通过沟通能够帮助组织和员工更加了解对方的期望,根据双方期望的变化对心理契约不断进行修正和调整。

在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要进行频繁有效的沟通;建立有效的申诉渠道,给员工发泄不满和疑虑的机会,比如经理信箱或电子邮箱,定期管理面谈,走动式管理等;当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或情绪不高时,及时沟通以发现问题所在,使员工重新建立对组织的信任,弥合心理契约的裂痕。另外,还应该提供更多的沟通机会,比如不同部门间人员的工作交流,或是组织一次联欢会、出游等,让员工有私下交流的机会。除此之外,企业的中层人员肩负着将组织的期望传达给员工,同时了解员工的期望的重任,对于心理契约的建立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应该着重加强对中层人员的沟通技巧培训。随着员工与企业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积极互动、彼此依赖关系的增强,促进了双方的沟通协商和心理契约的达成。

3. 针对员工需求进行激励

企业在引导和构建员工的心理契约时,应根据员工的需求在激励措施上做出适当的调整,让员工在心理契约中对组织的潜在期望得到满足,促使员工以相应的工作行为作为回报。不仅要采取物质的激励,也要注重精神方面的激励,比如建立公平的体制,表达对员工的认可和关怀,进行人与工作的匹配等,满足员工对于薪金、成就感、自我实现等的需求。

对员工实施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是有效的激励措施之一。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由组织实施的,通过帮助员工合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针对不同员工建立合适其发展的职业通道、基于员工职业发展的特定需求适时开展培训、为员工提供必要的职业指导来开发员工潜能等实现其职业生涯成功的一系列管理方法。④通过对员工实施职业生涯管理,能有效抑制企业与员工个体在目标整合上的偏差,并避免由此造成的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等的丧失,降低员工心理契约破坏的可能性。

④李燕萍,李锡元.人力资源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331.

4. 对员工心理契约进行动态化跟踪和全程化管理

心理契约具有动态性的,这就要求对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不能只是一个时期或者只对一种状态,而是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员工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在招聘环节,员工的心理契约就开始形成。新员工通常把在面试中讨论过的待遇、承诺和责任作为自己对组织期望的基础。所以在对新员工招聘和面试的过程中,应明确公开职业信息,跟应聘者进行坦诚交流,并尽量避免做出不能实现的承诺,避免员工所构建的心理契约与现实差距太大,给日后的心理契约的破坏埋下隐患。当新员工进入组织之后,应该进行入职培训,让新员工能够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文化、管理制度等深入清晰地了解,领会组织对员工所蕴含的期望和许诺,对心理契约进行重新认识和调整。

企业还应进行有效的离职管理,尽量减少员工离职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于主动离职的员工,要认真与其进行离职面试,可以了解员工离职的真实原因,以便公司改进管理。对于被动离职员工,可以提供职业发展建议,不让其带着怨恨离开。同时,还要诚恳地希望离职员工留下联系方式,并与其保持长久联系,以便跟踪管理,使组织与员工间建立一种崭新的特殊的心理契约。

除此之外,组织活动中容易导致员工心理契约破坏的关键环节还有企业并购、整合、裁员、减员、变革、成长等过程。这些变化给员工的观念和心态带来很大的冲击,所以要特别关注在这些过程中员工心理契约的重建工作。

企业可以通过全面介入心理契约的EAR循环,来实现对员工心理契约进行全程化管理和对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所谓EAR循环,是指心理契约建立(Establishing,E阶段)、调整(Adjusting,A阶段)和实现(Realization, R阶段)的过程。

E阶段:企业应了解员工的期望,并使员工明确企业及其所在部门的现状及未来几年内的发展状况,从而帮助其建立一个合理预期,促使其趋同预期而努力工作。

A阶段:心理契约建立在对企业未来预测的基础上,当现实与预测产生偏差时,调整不可避免。企业应及时与员工沟通,特别当企业的状况发生重大改变以致引起员工的心理剧烈波动时,高层的及时沟通能降低员工的心理负担,降低负面影响。

R阶段:企业应及时考察实现程度,了解员工的合理预期在多大程度上已变为现实:哪些期望已经实现,原因是什么?尚未实现的是源自员工的能力问题,还是

企业方面的原因?找到答案以后,企业就将随着员工进入下一阶段的EAR循环。⑤

5. 建立心理契约预警机制

由于组织环境复杂,市场竞争激烈,影响员工心理契约的因素众多,即使企业在组织管理中对可控因素作了最大的控制,也可能出现员工心理契约的破坏。建立预警机制可以帮助企业在心理契约破坏尚未出现或初见端倪时,即采取预控措施,使风险因素不发生或消灭于萌芽之中。心理契约预警机制主要是针对可能引起心理契约破坏的各种因素进行预期性评价, 以提前发现未来可能出现的心理契约问题及其成因, 为提前消除和制定应对心理契约破坏的应急、补救措施提供依据。

心理契约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首先要确定可能引起心理契约破坏的各种因素,即警源;其次,要收集预警信息,并运用数学模型和方法制定出指标和指标体系;第三,制定可实行的预警方案;第四,实施预警方案;第五,检查预警方案是否产生预期效果,对预警方案实施反馈控制;第六,进行方案的调整。

⑤心理契约[Z].百度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717546805.html,/view/696689.htm#4.

3 结语

重视员工心理契约的构建对形成企业和谐员工关系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员工心理契约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但只要企业真正把员工理解为公司的核心资产,愿意投入足够的资源去进行管理,通过建立企业文化、进行有效沟通、针对员工需求激励等方式引导和调整员工心理契约,一定能够得到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忠诚和奉献,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得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 陈加洲.员工心理契约的作用模式与管理对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王长城,关培兰.员工关系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 魏峰,李焱,张文贤.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5,

8(5).

[4] 谭力文,李燕萍.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5] 顾琴轩.组织行为学:新经济?新环境?新思维[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

民出版社,2011.

[6] 林涵武,丁建泽,蔡烨佩.化解员工关系管理的四大危机[J].人力资源,2007

(24).

[7] 李燕萍,李锡元.人力资源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8] 孙建超,关培兰,张可莉.如何应对员工纠纷——企业员工管理[M].武汉:湖

北人民出版社,2005.

[9] 罗宾斯,库尔特.管理学:第9版[M].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10] 心理契约[Z].百度百科, https://www.360docs.net/doc/717546805.html,/view/696689.htm#4.

[11] 吴思嫣.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关系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7(9).

[12] 严万森.心理契约与员工关系管理[J].管理观察,2009(33).

[13] 李成江,严效新.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动态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6(325).

浅议员工心理契约管理

浅议员工心理契约管理 摘要:知识经济下,企业核心员工是组织的战略性资源,现阶段愈来愈多的企 业在管理核心员工方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由于核心员工是组织的特殊群体,对 其不仅要重视传统劳动契约的管理,更应加强心理契约的管理。 关键词:员工心理契约管理 一、心理契约及其特点 心理契约管理就是引导组织和员工之间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与认知达到一种 平衡和吻合或者比较平衡和吻合状态,从而形成合理心理契约的过程。心理契约 有如下特点: 1.主观性。心理契约的内容是组织代理人和员工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与认知,或者说是一种主观感觉,而不是相互责任这一事实本身。心理契约可能与雇佣契 约的内容不一致,也可能组织代理人的期望与认知与员工的期望与认知不同。 2.动态性。正式的雇佣契约一般是稳定的,很少改变,心理契约却处于一种 不断变更与修订的状态。任何有关组织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心理契约产生影响。 人们在一个组织中工作的时间越长,心理契约所涵盖的范围就越广,在员工与组 织之间的关系中,相互期望和责任的隐含内容也就越多。 当心理契约被违背时,员工会产生强烈的消极情感反应和后续行为,其核心 是一种愤怒情绪,员工感到组织背信弃义,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讲,员工抱着一定的期望加入组织,希望借助于组织来满 足自己物质的和精神的多层次需要;同样,组织对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也有特 定目的,力图最好地利用人力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心理契约中既包括 员工对相互责任的期望与认知,也包括组织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与认知,只不过 它是以组织代理人的期望与认知来表现的。 二、核心员工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的后果 结合核心员工的特点与心理契约的作用,不难看出核心员工对组织的期望更 多地来自心理方面的需求,这将导致核心员工更加重视与组织的心理契约,而心 理契约的作用模式也使得维护组织与核心员工的心理契约、防止心理契约破裂与 违背尤显迫切和重要。心理学认为员工感知到心理契约破裂到违背会经历复杂的 动态过程,一般须经历三个阶段:承诺未履行→契约破裂(breach)→契约违背(violation)。严重的契约违背会带来许多不良结果,具体表现如下: 1.忠诚度降低。信任是心理契约形成的基础,心理契约违背会导致信任的动 摇和忠诚度的降低,也会导致双方重新确定契约关系。契约双方信任感的建立需 要双方共同的努力,而信任感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从而会严重影响组织效率。 2.交易性增强。心理契约受到严重破坏时,核心员工因掌握核心技术和管理 经验,他们与组织之间契约中的交易成分得到加强,而关系成分减弱,同时,核 心员工会对组织的情感投入减少,更多关注于眼前的经济利益。 3.核心员工的离职。核心员工一般都会有较高的职业忠诚度,相对来讲对企 业的忠诚度较小。组织无法满足员工的心理契约时,员工就很有可能产生离职倾向。这一点从上文心理契约的作用模式就能很明显地看出。 三、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关系管理策略 1.新员工的心理契约引导。在招聘环节,员工的心理契约就开始形成了。新 员工通常将在面试中讨论过的待遇、承诺和责任作为自己对组织期望的基础。所 以在对新员工招聘和面试的过程中,企业应明确公开的职业信息,跟应聘者进行

企业如何建立与员工的心理契约.

管理实务 P . 072 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目前企业大多重视通过与员工建立劳动契约关系来 确定员工与企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利益关系,而对于以心 理契约作为调节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够,不能与员工一起建立共同的愿景,在共同愿景基础上就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使员工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不能与企业同心同德。本文重点论述了企业与员工之间应如何建立以心理契约为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关键词:劳动契约心理契约劳动关系 一、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即是一种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他人对个体所扮演角色的期望行为模式,也就是群体或他人认为,承担某种角色的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中应当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一般是指企业与员工之间伴随着正式契约或协议建立的同时,双方存在的一种不成文的心理约定,这种约定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对对方所抱有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期望——预料和期待双方将会满足自己的某些需要。这种心理契约规定了劳资双方的期待。比如,企业期待员工认真工作,忠于企业,听从指挥等;员工期待能公平对待自己,合理分配任务,提供工作条件等。心理契约大多隐藏于人们的心里,有待双方细心体察、领悟和估测。当员工心理契约中所蕴含的角色期待不能满足时,就会使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受到消极影响。因此,企业要想实现利润目标,提高工作绩效,必须满足员工对企业的角色期待,即要建立和实现彼此的心理契约。 二、与员工建立心理契约的意义

企业通过与员工建立心理契约,使企业与员工之间相互吸引,员工愿意接受企业的目标并为企业贡献自我的能力。 1、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企业如果和员工建立了心 理契约,企业与员工之间了解彼此所期望的行为模式,员工一方面了解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也明确企业的发展和员工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得员工认识到企业和员工之间是以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为双重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彼此之间应建立共同的愿景,在此基础上就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使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信任和承诺关系,从而增加对企业的认可度和认同感,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2、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加。心理契约的存在,使员工 认识到企业的命运和员工个人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若员工自 我的表现符合企业的要求,那么其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才能实 现。因此员工会不断以心理期望来审视自己与企业的关系,并根据企业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来保持和企业的良好关系,从而增加了对企业的忠诚度。 3、使员工明确努力的方向。心理契约的建立使得员工明确 企业对其角色的期待,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可以做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并且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和努力目标。在此基础上员工会和企业之间达成一种“默契”,与企业建立起信任和承诺关系,使员工实现自主管理。最终个人和企业共同成长,实现双赢。 三、如何建立与员工的心理契约 1、通过招聘传递企业真实的信息,建立心理契约的基 础。

企业与员工关系的新模式--心理契约

企业与员工关系的新模式--心理契约 21世纪,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需要靠新的游戏规则来确定,这种新的游戏规则就是企业与员工关系的新模式--以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为双重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要依据市场法规确定员工与企业双方的权力、义务、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又要求企业与员工一道建立共同远景,在共同远景基础上就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实现员工的自我发展与管理。企业要关注员工对组织的心理期望,与组织对员工的心理期望之间达成一种"默契",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信任与承诺关系,实现员工自主管理,企业与员工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个人与组织共同成长和发展。企业往往与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是很少有企业与员工签一份"心理契约"。研究表明,心理契约的不满足将直接导致员工满意度降低,对雇主的信任减少,认同感和主人翁精神减弱,离职率增加。 "心理契约"的含义。"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其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期望。"心理契约"是存在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隐性契约,其核心是员工满意度。如果将员工的任务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将雇主提供的报酬分为短期和长期,我们也可以发现4种类型的心理契约:交易型,有详细的任务,雇主提供短期报酬;过渡型,没有详细的任务,雇主提供短期报酬;平衡型,任务非常详细明确,而且雇主提供长期报酬;关系型,任务不明确,但雇主提供长期报酬。 建立企业的"心理契约",必须以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为前提。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其成长与发展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的物理状态和心理状态都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如何保证企业的人力资源有效地长期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而不至于随着企业的变动成长而发生人心离散,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企业能与员工达成并维持一份动态平衡的"心理契约"是这一目标状态的生动体现。职业生涯管理是美国近十几年来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所谓生涯,根据美国组织行为专家道格拉斯·霍尔的观念,是指一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组织生涯发展是组织生涯管理和个人生涯计划活动相结合所产生的结果。把个人的生涯计划和组织的生涯管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内生涯发展系统以达到组织人力资源需求与个人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能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环境。马克思就认为,人所奋斗的一切,无不与他的利益有关。职工培训配合生涯设计是加强职工成就感和工作满意度以及对企业忠诚度,阻止企业人才外流的好办法。

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

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本问卷调查! 这是一份关于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激励机制的学术问卷,调查对象为企业内的知识型员工。调查所得数据纯属科学研究之用,并不会被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本调查完全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您个人的回答将会受到严格的保密,不糊涉及到您和企业的利害关系,请您在回答时不要有任何顾虑。请用红色底纹选中您所认可的选项。 第一部分 1. 性别 A. 男 B. 女 2. 年龄 A. 20—25 B.25—30 C.30—35 D.35以上 3. 教育程度 A . 初中以下 B. 高中或是中专 C. 大专 D. 大专以上 4. 工作类别 A . 研发工作 B. 营销工作 C. 管理工作 D. 专业性工作 5. 您个职级 A.高级管理人员 B.中级管理人员C.初级管理人员D.普通员工 6. 您为该企业服务的年限 A. 1年以下 B. 1—3年 C. 3—5年D. 5年以上 第二部分 本部分是关于心理契约中组织对员工的责任。以下问题由左到右分别为非常重要到完全不重要,请按照您认为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 1. 良好的培训机制,充足的培训机会 □ □ □ □ □ 2. 公司有合理的晋升制度,能提供晋升机会 □ □ □ □ □ 3. 工作富有挑战性和兴趣 □ □ □ □ □ 4. 明确的职业规划 □ □ □ □ □ 5. 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 □ □ □ □ □ 6. 领导关怀员工的个人成长与个人生活 □ □ □ □ □ 7. 拥有胜任工作的同事 □ □ □ □ □ 8. 获得同事的信任和尊重 □ □ □ □ □ 完全不重要 不太重要 一般 比较重要 非常重要

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1)

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与人融合的组织,其成长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其内部成员的关系也处在一个微妙而多变的波动状态。正如美国一管理学家所言:“没有凝滞的organization (组织),它永远处在organizing (形成组织)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的物理状态和心理状态也都处于一个不断的流变过程中。 如何保证企业的人力资源有效地长期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而不至于随着企业的变动成长而发生人心离散,员工懈怠、组织这既是企 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也是企业文化的价值所在。心理契约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契约,是形成组织凝聚力和团队氛围的一种无形的手段。与制度契约相比,心理契约较低的成本促进了企业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率的提高。同时降低了制度契约的成本。‘ ? 起源:梅约的霍桑实验 心理契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梅约的霍桑实验。在这 之前泰勒的科学管理已经形成。科学管理是以经济人为假设,将人的工作与收入联系起来。但后来许多研究表明向科学管理的假设提出质疑,影响人的工作效率的除了经济收入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于是边开始了在1924年至1927年之间,美国的国家研究委员会与西方电器公司合作了一项研究,以判定照明和其他条件对工人和生产率的影响。他们发现,对实验小组的照明,无论是增强还是减弱,生产率都有提高。在研究人员为此打算宣布整个实验归于失败之际,哈佛大学的艾尔登?梅约却发现了某些不同寻常的东西。梅约及其同事发现,改变实验小组照明度、改善休息时间、缩短工作日和变换有鼓励性的工

资制度,似乎都不能解释生产率变化的原因。通过研究他们发现,一般来说,生产率的提高是由于一些社会性的因素如士气、归属感、以及有效的管理。这一类的管理工作,要求了解人的行为,特别是集体行为,并且通过这样一些个人之间的处事方法如激励、劝导、领导和信息的交流来起作用。通过霍桑实验的研究结果,使人们对影响个人工作效率和生产率的的注意力从外部设备硬件环境转向了个人的内心世界。而在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上,也从管理外部硬件的手段转向了影响个人心理的方法。 虽然此时没有提出心理契约的概念,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开展管理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了。 随着管理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以及X-理论、Y—理论和Z--理论的出现,管理工作的开展也越来越倾向于从心理的角度和人性的角度出发。这样管理中为了激发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率,在方法上就从强迫员工工作转向了满足个人需要的激励。 通过对个人需求及其动机的研究,心理学家阿尔布汉姆?马洛斯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发展,并且他认为,当某一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 这一需求就终止了他的激励作用。 后来许多人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其中对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发展的是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认为在人的需要当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维持因素,诸如工作所条件、薪金、职业安定等,如果这些因素得不到满足的话,人们就会产生不满的情绪,但即便是满足了这些条件, 也没有明显的极力作用。另一类是激励因素,诸如成就、公平、晋升、个人发展等。这些因素的满足可以产生满足感和激励作用。 整和需要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可以从需要一策略一方法的角度考虑人的管理问题,既需要层次一双因素理论组合,这样通过激励与约束两个方面实现对员工的有效管理。 虽然对人们的需求有各种各样的研究结论,但是除了饥饿等生理需求之外,人们的需要不是独立的,而且还受环境的影响。环境对我 们第二需要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位同时的提升可能会激发起我们提高地位的愿望。人们需求满足的过程又是极其复杂的。一种需要的满足可能会引起更多的

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 H. Schein)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职业的有效管理》,施恩著,三联书店1 992年6月版)它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它确实又是发挥着一种有形契约的影响。他的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而且因为是动态变动的也不可能加以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预望。 心理契约的特殊性 法律契约:外显的、受法律保护的。由于员工不是法律专家,很容易签订不合理的合同或契约 心理契约:内隐的、不受法律保护,但有激励效果。如果不能满足人的内隐的愿望、期盼,人们就会产生不舒服感受 心理契约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 3.心理契约的特点 (1)主观性 (2)动态性 (3)心理契约与期望之间存在差异 (4)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之间存在差异 “心理契约”是存在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隐性契约,其核心是员工满意度。如果将员工的任务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将雇主提供的报酬分为短期和长期,我们也可以发现4种类型的心理契约:交易型,有详细的任务,雇主提供短期报酬;过渡型,没有详细的任务,雇主提供短期报酬;平衡型,任务非常详细明确,而且雇主提供长期报酬;关系型,任务不明确,但雇主提供长期报酬。 一般而言,心理契约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的期望:良好的工作环境,任务与职业取

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

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与本问卷调查! 这是一份关于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激励机制的学术问卷,调查对象为企业内的知识型员工。调查所得数据纯属科学研究之用,并不会被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本调查完全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您个人的回答将会受到严格的保密,不会涉及到您和企业的利害关系,请您在回答时不要有任何顾虑。请用红色底纹选中您所认可的选项。 第一部分 1.性别 A.男 B.女- 2.年龄 A.20-25 B.25-30 C.30-35 D.35以上 3.教育程度 A.高中及以下 B.大专 C.本科 D.硕士及以上 4.工作类别 A.研发工作 B.营销工作 C.管理工作 D.专业性工作 5.您的职级 A.高级管理人员 B.中级管理人员 C.初级管理人员 D.普通员工 6.您为该企业服务的年限 A.1年以下 B.1-3年 C.3-5年 D.5年以上 第二部分 本部分是关于心理契约中组织对员工的责任。以下问题由左到右分别为非常重要到完全不重要,请按照您认为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 1.良好的培训机制,充足的培训机会 □ □ □ □ □ 2.公司有合理的晋升制度,能提供晋升机会 □ □ □ □ □ 3.工作富有挑战性和兴趣 □ □ □ □ □ 4.明确的职业规划 □ □ □ □ □ 5.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 □ □ □ □ □ 6.领导关怀员工的个人成长与个人生活 □ □ □ □ □ 7.拥有胜任工作的同事 □ □ □ □ □ 8.获得同事的信任和尊重 □ □ □ □ □ 9.融洽的工作氛围 □ □ □ □ □ 完全不重要 不太重要 一般 比较重要 非 常重要

企业员工心理契约与工作满意度的研究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中文题目:企业员工心理契约与工作满意度的研究 外文题目:The Research on Employees’Psychological Contract and Job Satisfaction 学号: 姓名: 年级: 专业: 系别: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法政学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 摘要 “人”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企业成长的核心问题,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加剧,如何留住优秀的人才日渐成为人力资源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企业管理者希望通过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来降低离职率,而心理契约作为维系组织和成员关系的重要纽带,因此,管理者们逐渐意识到,企业中除了劳动合同之外,心理契约也会无形的影响着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本文拟运用人力资源相关知识理论,依据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心理契约与员工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寻,探求心理契约的构建和维护在提高企业员工满意度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契约来提高员工满意度,以期达到留住优秀员工,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目的。 关键词:人力资源;工作满意度;心理契约;构建;维护

Abstract The human resource problem is becoming the core issue of enterprise's growth. 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ly drastic competition of talents, how to retain the outstanding talents has become one of the significant work of HR workers. Enterprise managers try to reduce the turnover rate by increasing the employee's job satisfaction, while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s an important tie which link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and staff. Therefore, managers gradually realize that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tangibly adjus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and staff, not just the labor contract. For the sake of seeking for the rel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nd employee's satisfaction, and the effect of 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on improving staff's job satisfaction, the paper puts relative theories on human resource into practice on the basis of modern enterprise's "people-oriented idea".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e research can help enterprise retain outstanding staff and improve the whole competitive force of enterprises. Keywords:human resource, job satisfaction, psychological contract, establish, maintain

心理契约与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探讨

心理契约与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探讨 在人员管理中,员工与组织之间关系的认定成为双方密切关心的焦点。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组织逐渐意识到:除了正式文字性的契约外,非正式、隐含性的心理性契约已经成为雇佣关系的要害,并且它在员工的职业生涯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经历相联系的行为和活动,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员工的需求、态度和工作行为都有着较大的差别,员工个体与企业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在内容上也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探讨员工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心理契约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是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和类型 “心理契约”最早是由Argyrisc、Levinson和Schein等人在20世纪60 年代提出的,他们认为,“心理契约是作为对构成员工-组织间交换关系和相互责任的一种心理期望。它是一种隐含的、非正式的并带有主观性质的契约”。zhlzw.com中华勵志网同时,由于个人和组织的有限理性,外部环境的复杂性

和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因此心理契约也具有不完全契约的性质。正是由于心理契约所具的特殊性,与显性契约(如经济契约)相比较,心理契约的履行不具有法律强制执行的效力。并且,经济契约在签约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而员工和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却是处在不断的变更之中,是一种不稳定的契约形式。当经济契约被违反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制约,而心理契约的破坏和违背则可能在员工和组织之间产生较低的信任感和工作满意度,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关于心理契约的类型,麦柯涅尔在1985曾提出关系-交易型(relational-transactional)联合体的概念。其中关系型指时间长、任务不明确的雇佣关系,其特征是雇佣双方相互扶持,员工信任及忠诚度高;与之相反,交易型任务明确,时间短,员工对组织的投入度较低。而卢梭对之加以细分,形成了所谓的2-2模型。即他依据绩效要求及雇佣期限两大因素,两两相配得出了心理契约的四种类型:过渡型心理契约;交易型心理契约;平衡型心理契约;关系型心理契约。 二、职业生涯各阶段的心理契约的特点 职业生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经历相联系的行为和活动。一般来

心理契约在员工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心理契约在员工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摘要:心理契约是维系组织和成员关系的。理纽带,是维持和发展员工与组织关系的内在力量。充分发挥心理契约的作用,重视心理契约的构建,对于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契约;员工;管理;期望;激励 1 心理契约的内涵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虽然不是一种正式的契约,但它却发挥着正式契约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心理契约的特点 2.1 可预测性 (1)可预测性是心理契约得以建立的前提。在人际交往中,双方行为的可预测性,是建立在信任关系之上的。只有建立了信任关系,双方才能对彼此关系的走向进行预测,也才能真正建立心理契约。 (2)心理契约的建立使这种可预测性得到强化。心理契约的达成乃至实现是一个员工和企业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

合,双方可能达成较多的心理默契,这样双方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近,工作中也更容易达成默契。 (3)心理契约的危机是可预测的。在与企业关系上,员工往往要求企业制度规则保持一定的公平性和连续性;在与领导的关系上,员工往往期望领导是值得信赖的,如果员工认识到自己对企业和领导的期望是不现实的,往往容易出现心理契约的危机。企业可根据预测作好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以防止心理危机的出现或减少损失。 2.2 主观性 心理契约没有正式的文字记录,而是以心理期望的方式埋藏在契约双方的内心深处,期待着对方去理解、估测。由于这种心理期望是一种主观感觉,个体对于他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有自己的体验与见解,这往往就会造成自己的期望与企业的理解不一致。 就员工来说,员工对企业的期望,不仅取决于企业的相关管理政策,而且也受到自身因素(如个人经历、心理特性等)的影响。很多员工在工资福利、培训、晋升等不同方面对企业寄不同的期望,这就意昧着心理契约有着很强的主观性。具体来说,这种主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个人认知上的差异性

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与工作满意度研究博士学位

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与工作满意度研究博士学位

西南交通大学 博士研究生选题报告 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题目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与工作满意度及组织公民行为研究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 (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 研究。 (4)课题的创新性。 (5)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注:(1)开题报告由各院(系、所、中心)组织实施,专家组成员由3-5位相关学科专家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的比例不低于50%。应同时邀请导 师和督导组相关专家参加,导师担任组长。 (2)博士生应就所选课题进行详细报告。专家组的作用是帮助导师和研究生执行选题论证,尤其是对开题报告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重点论证。 论证意见按“优”、“通过”、“不通过”三级评定。 (3)对开题报告成绩评定为“优”者(比例不超过10%),可申请校博士创新基金,请专家组按有关文件要求推荐;通过者按计划开展论文工作; 不通过者,在半年内需重新开题,仍未通过者取消博士生资格。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 【研究意义】 本课题旨在研究知识型员工(Knowledge Employee)的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的具体内容维度,比较知识型员工与非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心理契约违背与员工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及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之间的关系,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忠诚和团体意识在心理契约违背与员工工作满意度及组织公民行为关系中的作用。 随着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一方面企业组织为顺应市场的发展不断调整组织的规模、发展方向,使得员工工作压力和失业压力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高速度、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使个人的价值观念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崇尚短暂性、临时性的契约关系和自由化、随意化的生活态度的个体逐渐增多,由此所引发的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降低、工作绩效下降、敌对行为增加、核心员工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心理契约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心理契约 当一个员工加入企业时,他/她同企业实际上签订了两份合同,一份写在纸上——雇佣合同,一份写在了心里——心理契约。 (Psychological Contract)的概念是美国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EH Schein)“心理契约” 正式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虽然这不是有形的契约,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企业清楚的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与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 一般而言,心理契约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的期望:良好的工作环境、任务与职业取向的吻合、安全和归属感、报酬、价值认同、培训与发展的机会、晋升。 心理契约的主体是员工在企业中的心理状态,而用于衡量员工在企业中心理状态的的三个基本概念是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在企业这样的以经济活动为主的组织中,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是企业心理契约管理的重点和关键,心理契约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进而实现员工对组织的强烈归属感和对工作的高度投入。因此,企业要想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就必须全面介入心理契约的EAR循环,通过影响EAR循环来实现对员工的期望。而所谓EAR循环是指心理契约建立(Establishing)、调整(Adjusting)和实现(Realization)的过程。 在E阶段,企业应了解员工的期望,并使员工明确企业及其所在部门的现状及未来几年内的发展状况,从而帮助其建立一个合理预期,促使其为实现预期而努力工作。 在A阶段,心理契约建立在对企业未来预测的基础上,当现实与预测产生偏差时,调整不可避免。企业应及时与员工沟通:现在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所以期望需要调整。特别当企业的状况发生重大改变以致引起员工的心理剧烈波动时,高层的及时沟通能降低员工的心理负担,降低其负面影响。 在R阶段,企业应及时考察实现程度,了解员工的合理预期在多大程度上已变为现实:

心理契约管理浅析

心理契约管理浅析 摘要:拥有独特的人力资源,成了现在众多公司所追求的任务之一。如何才能拥有和维持人力资源的优势,企业对心理契约的管理成了不可缺少的焦点。一旦心理契约受到了违背,公司参与竞争的基础将消弱或消失,会给公司带来重大的损失。本文立足于对心理契约的基本理论的理解,和结合公司实例的基础上试图心理契约的管理提出 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心理契约违背;企业管理;心理契约管理 一、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在这种技术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高速发展进程中,世界经济环境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企业在面临这种不确定性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尤为的重要。而塑造自身独特的人力资源也就成了重中之重。对于当今的很多员工来说,短期的物质激励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心底渴望自身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挑战,如果企业不能了解员工这些“看不见”的真实想法的话,他们就不能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和满足感,甚至会认为自身价值未被实现,紧接着会给企业带来各种不能预期的负 面影响。 本文以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从心理契约管理的角度来研

究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实例,并以此为基础找出对策,改进和提升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展现心理契约,对组织的影响,并找出合理 利用心理契约的方法。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正式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虽然这不是有形的契约,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与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其意思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企业的成长与员工的发展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即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期望。反正,将会造成心理契约的违背,它将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最终导致员工绩效下降,离职率升高,严重地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理论基础 心理契约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是大多集中在西方的发达国家中。其中rousseau 提出的二维结构学说可谓经典,即将心理契约划分为“交易纬度”和“关系纬度”,为从心理契约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指明了方向。由于我国社会,文化及经济背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距甚远,陈加洲等学者在二维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结构,即“交易

试析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1)

试析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1) [摘要] 知识型员工是企业中重要而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支配、管理、运用企业内其他资源的主导性地位。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他们能否有效地工作,是否会对企业及其经营目标萌生出责任感、忠诚心和热情,以及他们能否从自己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与他们之间心理契约的实现程度。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就成了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心理契约的概念及特点入手,通过分析知识型员工的需求,提出了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对策。 员工的心理契约是指在组织与员工的互惠交换关系中员工所感知到的彼此为对方提供的责任。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组织对员工的责任”和“员工对组织的责任”。相比经济契约来说,心理契约的内容虽然大多以模糊性和隐含性为特点,但它同样是影响员工对组织的态度、工作行为及工作绩效的决定因素,因而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型员工成为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如何把握他们的特点和需求,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赢” 发展目标,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一个主要任务。研究表明,要激发起知识型员工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和创造力,仅仅依靠经济契约(劳动合同)及其隐含的外在激励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因此,心理契约的研究有可能成为知识型员工激励手段和管理方法

的突破。代写论文 一、心理契约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所谓心理契约,是指雇佣双方对雇佣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雇佣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心理契约反映的是组织与员工彼此间对于对方所抱有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心理期望。心理契约一方面反映了组织成员加入组织的动机与目的,如期望在组织中获得回报、提升、自我实现等;另一方面又反映了组织对员工的一种期望,如希望员工对组织忠诚、尽职、奉献等。尽管心理契约是内隐的,但它确实存在,而且它是影响企业与员工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员工期望与其绩效表现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并为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提供很大帮助。 一般来说,心理契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心理契约是一种不完全的契约形式。由于员工个人和组织都是有限理性的,同时组织的外部环境又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双方所获得的信息都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因此,心理契约和经济契约一样具有不完全契约的性质与特征。(2)心理契约是一种动态的契约形式。如同经济契约一样,心理契约是依据缔约当事人的日常习惯、合作诚意和信誉来执行的。但不同的是,经济契约在签约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而雇佣双方的心理契约则随环境变化总处于一种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是一种不稳定的契约形式。(3)心

知识员工心理契约、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关系的实证研究

知识员工心理契约、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 本文分析了知识员工的心理契约及其对后续态度(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本文用问卷对517名知识员工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来验证假设。本文发现:一方面,知识员工心理契约的满足会带来其对组织承诺水平的上升;另一方面,组织承诺水平的上升则会导致知识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提升;此外,心理契约的满足会通过组织承诺来提高知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本研究针对知识员工的特点,验证了知识员工心理契约、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论。本文丰富了员工心理契约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运用,丰富和扩展了理论的运用范围,尤其是弥补了当前研究中关于在中国情景下关注“知识员工心理契约、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漏缺。本文认为,将心理契约和组织承诺结合起来共同理解知识员工与组织的雇佣关系,对组织进一步促进知识员工的归属感,提高知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知识员工;心理契约;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9- 0094- 07 0 引言

知识员工是那些拥有知识并且运用其掌握的知识进行 创造性工作的人。通常情况下,知识员工的工作岗位要求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和培训,必须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比如,研究所和设计院的技术开发人员和设计人员。知识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要素之一。而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最终要依赖知识员工来实现。但是,随着企业竞争加剧,知识员工出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和组织环境的不稳定性考虑,对组织的忠诚度和归属感降低,关注自我的可雇佣性胜于组织的目标。因此,如何加强对知识员工的管理以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已经成为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为了留住优秀员工,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就迫切需要加强对知识员工管理的研究。 随着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一方面企业组织为顺应市场的发展不断调整组织的规模和发展方向,这使得员工工作压力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个人的价值观念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崇尚短暂性、临时性的契约关系和自由化、随意化的生活态度的个体逐渐增多。由此所引发的员工承诺和满意度降低等态度和行为问题,严重困扰着企业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这就迫切需要建立恰当的企业员工关系。于是具有暗示性特点的心理契约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逐步成为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热点。国

员工关系管理例题解答

员工关系管理案例及其分析 1.案例:劳动者试用期内权利受损如何维权? 今年3月,应届大学毕业生许小姐到一家外资企业实习。7月份正式毕业后,许小姐与这家公司签订了为期2年的劳动合同。根据合同约定,许小姐的试用期为两个月。 尽管试用期内工资微薄,但许小姐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为能给用人单位留下好印象,许小姐每天都在早上八点前赶到公司埋头工作,常常加班至晚上八九点。没想到,在离试用期结束仅差2天时,这家公司却以“你不适合在本公司工作”为由将许小姐辞退。许小姐对此十分不解,要求公司说明辞退自己的理由。对此,公司人事主管冷冰冰地甩下一句话:“试用期内辞退员工,不需要任何理由。” 时下,劳动者遭“廉价试用”的现象不在少数。遇到此类情况,劳动者如何维权? 上海尚伟律师事务所周德凯律师指出,从现行规定来看,一些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廉价试用”劳动者的不合理现象一时还难以根治,不过,劳动者在试用期内的工资报酬仍受到法律保障。 根据有关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的工资收入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新进正式员工工资的80%,否则应予补足;试用期内,员工与用人单位间应认定为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如劳动者被用人单位无端辞退,其有权通过劳动仲裁途径依法维权。当然,劳动者如要求劳动仲裁,需收集工资单、出勤打卡记录等证据来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一般情况下,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还需先经过所在单位工会或单位所在街道劳动管理部门予以调解,调解不成即可申请仲裁,或直接向法院起诉。 2. 案例:去年7月份之前,宋某还是某大学的在校学生时,被我市某企业看中并聘用,口头规定见习期一年,从2008年3月起到2009年3月止。2008年7月,宋某顺利拿到了大学本科毕业证,于是要求企业提高工资待遇。当宋某的加薪要求遭到公司拒绝后,他一改以往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公司交付的工作任务推委,给公司造成一定影响。公司核实后,决定与宋某解除劳动关系。于是,宋某要求公司向其支付从入职之日到离职之日期间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对此,该公司对刘某的要求感到十分困惑。 见习期内需要签订劳动合同吗?如果需要签订合同,合同应该从何时签起呢? 见习期是对应届高校毕业生进行业务适应及考核的一种制度,自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以行政规章的形式开始实行见习期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国家并没有明文废止见习期制度,但高校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已经基本消亡,由计划经济的“指令分配”变为市场经济的“供需见面及双向选择”。高校毕业生与企业通过市场招聘等双向选择建立的劳动关系,受现行劳动法律法规和保障政策的调整,用人单位无法以见习期制度为由免除法定义务和责任。从2008年1月1日起,凡是中国境内的企业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都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 刘伟认为,本案中该公司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在法定期限内与宋某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是,宋某在取得毕业证前,属于在校学生,不是广义劳动法中合法的劳动者主体,其为该公司提供劳动,双方形成的是劳务关系而不是劳动关系。对劳务关系的建立形式我国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在此期间公司与宋某可以不签订书面合同。宋某取得毕业证后,即具备了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公司与宋某之间的关系由“劳务关系”转变为“劳动关系”。公司应当自双方具备劳动关系条件之日起一个月内与刘某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否则,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公司将可能承担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而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的法律责任。 3.案例回放

员工关系管理:心理契约

员工关系管理:心理契约 在员工关系管理中,每一位管理者能否把握好自身的管理角色,实现自我定位、自我约束、自我实现、乃至自我超越,关系到员工关系管理的成败和水平,更关系到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做好人力资源,企业无忧 1、心理契约是员工关系管理的核心部分。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施恩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虽然心理契约不是有形的,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和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而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愿望。我们会在南充销售招聘了解更多类似信息,心理契约是由员工需求、企业激励方式、员工自我定位以及相应的工作行为四个方面的循环来构建而成的,并且这四个方面有着理性的决定关系。 上海培训的心理契约给我们员工关系管理带来的思考是:企业在构建心理契约时,要以自身的人力资源和个人需求结构为基础,用一定的激励方法和管理手段来满足、对应和引导员工的心理需求,促动员工以相应的工作行为作为回报,并根据员工的反应在激励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员工则依据个人期望和企业的愿景目标,调整自己的心理需求,确定自己对企业的关系定位,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和自身特点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因此决定自己的工作绩效和达成与企业的共识:很多关于类似的信息湘潭销售招聘有介绍,个人成长必须依附企业平台,离开企业这个平台谈员工个人目标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好比大海与溪水的关系,企业是海,个人是水,离开大海,溪水是会干枯的。这就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契约循环过程,也是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核心部分。 2、员工关系管理的起点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愿景。 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是通过企业共同愿景的实现来达成的。因此,员工关系管理的起点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愿景。没有共同的愿景,缺乏共同的信念,就没有利益相关的前提。但凡优秀的企业,都是通过确立共同的愿景,整合各类资源,当然包括人力资源,牵引整个组织不断发展和壮大,牵引成员通过组织目标的实现,实现个体的目标。企业的价值观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或者说是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一旦违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的东西。我们会在株洲销售招聘了解更多类似信息,因此,可以说是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的伦理基准,是企业成员对事物共同的判定标准和共同的行为准则,是组织规范的基础。 有了共同价值观,对某种行为或结果,组织成员都能够站在组织的立场做出一致的评价。这种一致的价值观既是组织特色,也是组织成员相互区分的思想和行为标识。所以,认同共同的企业愿景和价值观,是建设和完善企业员工关系管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