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与利己的统一

利他与利己的统一
利他与利己的统一

利他与利己的统一

摘要:雷锋精神深刻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但同时也有人质疑雷锋精神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与必要。究竟国家、集体、他人和自身的利益如何平衡?在充分保证个人权益的今天,我们该怎样理解雷锋精神,如何把握好“利他”与“利己”的关系?

关键词:利他;利己;雷锋精神;国家、集体与个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9-0017-01

半个世纪前,一名普通的士兵雷锋,以其短暂的23个春秋铸就了生命的辉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雷锋精神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成为激励社会大众、引领道德风尚的一面旗帜。时至今日,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益发强烈,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已成为共识,但同时也有人质疑对雷锋的过度神化,超越人性,怀疑其精神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与必要。究竟国家、集体、他人和自身的利益如何平衡?在充分保证个人权益的今天,我们该怎样理解雷锋精神,如何把握好“利他”与“利己”的关系?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用自己奉献的一生,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树起一座高耸的丰碑。出于时代与政治宣传的需要,“奉献”一词被逐渐放大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并力图成为人们的道德标杆,行为指南,激励人们精神的净化与升华。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在人们独立思辨能力的发展中,对雷锋精神的不同声音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对

希尔顿酒店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希尔顿酒店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姓名:肖日成 学号:201222100226 系部:商务系 专业:会展策划与管理 班级:12级2班 1

希尔顿公司简介: 希尔顿国际酒店集团(HI),为总部设于英国的希尔顿集团公司旗下分支,拥有除美国外全球范围内“希尔顿”商标的使用权。美国境内的希尔顿酒店则由希尔顿酒店管理公司(HHC)拥有并管理。希尔顿国际酒店集团经营管理着403间酒店,包括261间希尔顿酒店,142间面向中端市场的“斯堪的克”酒店,以及与总部设在北美的希尔顿酒店管理公司合资经营的、分布在12个国家中的18间“康拉德”(亦称“港丽”)酒店。 希尔顿酒店集团公司(Hilton Hotels Corporation)希尔顿国际酒店集团是总部设于英国的希尔顿集团公司旗下分支,拥有除北美洲外全球范围内希尔顿商标使用权,管理405家酒店,包括263家希尔顿酒店、142家斯堪的克酒店,在全球的78 个国家拥有超过7万名雇员,有10多个不同层次的酒店品牌。希尔顿国际集团在全球的发展以谨慎著称。 希尔顿酒店简介: 希尔顿国际酒店集团(HI),为总部设于英国的希尔顿集团公司旗下分支,拥有除美国外全球范围内“希尔顿”商标的使用权。美国境内的希尔顿酒店则由希尔顿酒店管理公司(HHC)拥有并管理。希尔顿国际酒店集团经营管理着403间酒店,包括261间希尔顿酒店,142间面向中端市场的“斯堪的克”酒店,以及与总部设在北美的希尔顿酒店管理公司合资经营的、分布在12个国家中的18间“康拉德”(亦称“港丽”)酒店。它与希尔顿酒店管理公司组合的全球营销联盟,令世界范围内双方旗下酒店总数超过了2700间,其中500多间酒店共同使用希尔顿的品牌。

利己主义,利他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1)

利己/利他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1.利他主义,利己主义简介 利他主义(altruism)或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 是指那些靠牺牲自身生存和生殖而增加其他个体生存机会和生殖成功率的行为。有些是表现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基因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彻底的利他行为,即表现型和基因型均是利他的。利他主义是伦理学的一种学说。一般泛指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的原则。19世纪法国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孔德首先把这个概念引进道德理论,并以它作为他的伦理学体系的基础。以后又为英国的斯宾塞等所采用。孔德认为,人类既有利己的冲动,又有利他的冲动。所谓道德,就是使前者从属于后者。又说,利他又必然以利己为基础。利他主义,只局限于超阶级的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回避了道德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没有也不可能规定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因此,利他主义实质上仍然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资产阶级道德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已经包含并远远超过了利他主义的道德内涵,因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再使用利他主义的概念。 利己主义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基本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利己主义一词源于拉丁语ego,意为“我”。利己主义思想产生于私有制社会,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先秦时期(前21世纪~前221年)的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主张,是古代利己主义思利己主义想的典型。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利己主义被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完整的道德学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T.霍布斯、B.孟德维尔、C.A.爱尔维修等人,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把几千年来剥削阶级信奉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道德观念,看作是人的不变的利己本性,并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 2.利己主义,利他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关系 利他主义包括仁爱利他主义和利己利他主义,仁爱的利他主义和利己的利他主义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道德原则,它们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利益的和谐一致,人和人之间的普遍同情和相爱,掩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对立,否定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利他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美化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掩饰资产阶级损

(完整版)西方经济学第二版课后题答案1

第三部分习题解答 第一篇概论 一、思考题 1. 经济学是科学,但经济学家的政策见解很少完全一致。这是为什么? [答]经济学家的政策见解不一,至少有以下几种可能的原因: (1)政治思想不同。经济学属于研究意识形态的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的政策主张不同。 (2)经济思想不同。主张自由放任的新自由主义与主张国家干预的新凯恩斯主义,在政策主张上也会不同。 (3)经济理论不同。同一经济思想的不同经济理论,在政策主张上也会有所不同。 (4)经济信息不同。即使同一学派、观点相同的经济学家,由于各自掌握的经济信息不同,政策主张也不会完全相同。 2. 有人说:“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管理。”请对此试加评论。 [答]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一国的经济运行,只是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分析从个量入手,宏观经济分析从总量入手。这就是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以研究方法而不是研究对象来划分的。因此,说“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管理”是不确切的。 3. 某君曰:“我这个人,宏观上还可以,微观上有不足。“这种说法对吗? [答]这种说法不对。某君的原意是:自己整体上还可以,局部上有不足。但这不是宏观、微观的原意:宏观指总量、总体,微观指个量、个体。从经济学上说,无论从整体上还是局部上看,个人都是个体。 4. “经济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但为什么国内外都有人助人为乐,舍己救人? [答] 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作为假说,“经济人”是对人性的一种抽象,并不是现实中的具体人。具体人多种多样,不一定都是利己的,但撇开非本质属性,“经济人”假定抽象人的本质属性是利己的。 (2)“经济人”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利益,也包括个人的安乐。也就是

利己才能利他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商业伦理》课程论文 利己才能利他

一、利己 1.按照利己实现的途径可以划分为直接利己和间接利己。直接利己是指经济活动主体在交易中面对面不通过第三者交易实现的,经济交易主体各自获得所需的物质利益,实现了物质上的利己,如斯密笔下的经济人。间接利己是指并不是一步就能实现利己目的,当利己目的不能通过直接途径实现,必须通过采取非利己的表现形式如利他来完成,但最终的目的仍是要实现利己。 2. 按照利己的受益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利己和集体利己。具体又可以按照“利他”主体进行划分。 (1)当利他受益人主体是个人时,表现为:(甲)利己——(甲)利他(乙利己)——(甲)利己。这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经济活动的模式,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甲收获的是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利己,结果是社会进步。 (2)当利他的受益人主体是国家、集体时,在社会主义国家进一步表现为(单个人)利己——(整体)公利——(所有人)利己,单个人的利益寓于社会整体利益之中,个人利益的实现要以整体利益实现为前提,所以,在实现利已的同时,为整体的公利做出了贡献,实现了这种意义的“利他”,整体再把公利通过国家职能造福所有人,实现所有人的利益,如此循环,推动社会进步。 3. 按利己的实现结果可以划分为物质上的利己和精神上的利己。当利己行动已经完成之后,经济主体将会盘点自己的行为果实。在通常情况下,尤其是当市场还主要是一个物质利益交换的市场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将会收获物质上的利已,这是社会得以维续的必要条件。但部分人会做出物质利益的让渡,收获短暂的精神利己,如刚才所谈到的为取得未来利益而作出的暂时利益让渡。 4. 按利己的目的性可以划分为主观利己和客观利己。主观与客观的划分往往与主动和被动相关。主观利己是指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主动寻求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经济人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在经济活动发生前或正在发生中寻找可能实现效用最大化的行为,而且这种主动搜寻的动机体现了强烈的执着性,这一点也正是经济人的魅力所在。 5. 按利己的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作为手段的利己和作为动机的利已。作为手段的利己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做出了经济利益的让渡,没有或只是局部实现了利己行为,但是通过这一行为,在将来获得了较大的利己,在前期所让渡的利己体现了作为手段的目的。作为动机的利己是指没有任何中间策略,直接从经济活动中获取收益的行为。前者体现了经济人的理性与高瞻远瞩性,后者尽管具有一定的理性,却是小作坊式的思维模式,不能成为经济生活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一、利他 1. 利他的划分。关于利他的划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浙江大学张旭昆教授认为,利他行为包括四个维度:纯度、程度、广度和频度。从纯度考虑,利他行为分为软利他和硬利他。前者主要是指在利他行为背后隐藏了希望日后回报的动机,其根本出发点仍是利已主义,包括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以及一些经济中的互惠关系。后者是指行为者并不指望从受惠者的回报中取得满足,只是单纯从利他行为本身获得满足,是纯粹的利他主义。 2. 利他的本质。对照前面关于利己的阐述,我们就会发现,软利他行为和硬利他行为仍摆脱不了利己的本质。软利他行为之所以被饰以“软”字,关键在于它要求一定的回报,体现了利己特征,并且更多地体现在物质上的利己。硬利他行为似乎披有纯粹利他的外衣,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它实际上收获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利己。所以,无论赋予了软、硬作为修饰,这

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和经济学解释

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和经济学解释 股票 2009-08-23 01:23 阅读3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一、利他主义的表现形式 利他主义有三种典型的表现形式: 第一,“亲缘利他”,即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自己的亲属提供帮助或作出牺牲,例如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姐妹之间的相互帮助。一般情况下,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利他行为不含有功利的目的,因此有人把它称为“硬核的利他”(hard-core altruism)。但生物学的研究业已证明,“亲缘利他”对生物个体来说并非没有回报。根据“亲缘选择”理论,生物的进化取决于“基因遗传频率的最大化”,能够提供“亲缘利他”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具有明显的进化优势。(Hamilton,1963)因此,“亲缘利他”不仅在人类社会,而且在整个生物世界都是一种非常稳定、非常普遍的行为模式。例如,当幼鸟遭受攻击时,许多鸟类父母都会挺身而出,用伪装受伤的方法把猛禽引向自己,使子女得以逃脱。在这一行为过程中,父亲或母亲虽然可能因此丧生,但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有1/2的基因完全相同,从“基因遗传频率最大化”的角度看,原则上只要能使2只以上的幼雏得以逃生,父亲或母亲作出的牺牲就是值得的。如果考虑到年幼子女丧生的几率远远超过经验丰富的父母,这类行为对生物繁衍所具有的“效率”就更一目了然了。所以,无论在人类社会或生物世界,“亲缘利他”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表现得尤为动人和充分。而随着亲缘关系的疏远,“亲缘利他”的强度也会逐步衰减。生物学家甚至设计出所谓的“亲缘指数”,并根据它来计算“亲缘利他”行为的得失和强弱。(Hamilt on,1964)在这方面, 生物学与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在逻辑相当一致:所有生命体的行为看上去总好象设法使某一“目标函数”最大化。有人曾经对《美国经济评论》和《美国博物学家》刊载的文章进行过比较,结果发现这两门学科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典型的论文都是运用优化的方法来预测某种现象,然后再作出统计检验。(Tullock,1983) 第二,“互惠利他”,即没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了回报而相互提供帮助。生物个体之所以不惜降低自己的生存竞争力帮助另一个与已毫无血缘关系的个体,因为它们期待日后得到回报,以获取更大的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互惠利他”类似某种期权式的投资,所以有人把它称为“软核的利他”(soft-core altruism)。例如,一种生活在非洲的蝙蝠,以吸食其他动物的血液为生,如果连续两昼夜吃不到血就会饿死;一只刚刚饱餐一顿的蝙蝠往往会把自己吸食的血液吐出一些来反哺那些频临死亡的同伴,尽管它们之间没有任何亲属关系。生物学家发现,这种行为遵循着一个严格的游戏规则,即蝙蝠们不会继续向那些知恩不报的个体馈赠血液。(Wilkinson ,1984) 显然,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互惠利他”。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律”,当施惠者与受惠者互相换位时,同样数量的血液将产生更大的边际效用,从而使这类行为具有明显的经济学含义。不过,由于施惠与回报存在着时间差,从而使这种期权式的投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互惠利他”必然存在于一种较为长期的重复博弈关系中,而且还要求形成某种识别机制,以便抑制道德风险和个体的机会主义倾向。虽然精密的“互惠利他”模型直到20世纪晚期才由博弈论专家阿克塞罗德建立起来,(Xelro d,1984)但它的基本思想却在200多年前亚当·斯密论述那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时,就被一针见血地指出过了。 第三,“纯粹利他”,即利他主义者不追求任何针对其个体的客观回报。例如,汤姆逊瞪羚(Thomson?s ga zelles)的利他主义行为:当狮子或猎豹接近时,往往会有一只瞪羚在原地不停地跳跃向同伴们发出警告。生物学家观察到,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行为方式,它只发生在最早发现危险的汤姆逊瞪羚身上。按照一般

2020年高考写作模拟《“利己”还是“利他”》材料题解析及范文

2020年高考写作模拟《“利己”还是“利他”》材料题解析及范文 【作文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贤人的境界是“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但现在不少人认为,利他和利己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这一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激烈的争论。 请你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并在班会上与同学们交流。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题解】 1.审原材料--此一模作文属于“话题型”材料作文,作文的核心话题是“利己和利他”。原材料以老子名言引出“利他“精神,然后提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贤人“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之境界,即,融利己于利他之中,完成自他二利。最后是现代不少人的狭隘甚至错误观点:利他和利己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审情境限制--本次命题的情境限制是“班会发言稿”与同学们交流,班会是学校的德育教育主阵地,班会场合发言目的,不能止于思想观点的争鸣,关键是促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发言主题要积极向上,有正能量。演讲稿发言稿的语言要求做到准确、精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不能讲假话、大话、空话,也不能讲过于抽象的话。要多用比喻,多用口语化的语言,深入浅出, 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让听众听得入耳、听得入心。好的演讲稿发言稿,应该既有热情的鼓动,又有冷静的分析,要把抒情和说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审驱动任务--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这个问题是: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联系实际”就是要求所写作文不能只说空话、套话,要求文章有真我、真生活。 4.对标“双核心”--“双核心”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考场作文不是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立意,尤其是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意和指向。 【范文】 利他之水润己之心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趋行于人世的轨道,览遍群山的卓尔不群,方能领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奥秘。以利他为善良之初,方为植根于内心的修养,胸怀天下的超然之始。 以利他之水,养举世之正气。许多时候,我们总是过迟地意识到奇迹曾经就在我们身边。但这并能阻挡利他主义者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每个人都是一粒小小的种子,渴望冲破桎梏,迎接崭新的日光。贝索勒与普鲁斯特关于定比定律各抒己见,相互争执了十年之久。在普鲁斯特的演讲中,他指出: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他没有否定贝索勒的努力,在“利人”同时也正是“利己”。为何不能说“利他也是利己”?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利他”正是活水源泉,带来了“利己”这一渠清泉。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

选择: 1.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一点表示() A.通货膨胀 B.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C.可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 D.一种生产品最适度水平 2.说“资源是稀缺的”是指()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 D.世界上资源最终将由于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而消耗光 3.下面哪种说法最好的描述了稀缺性?() A.稀缺性研究人们为了达到目标而进行的选择 B.稀缺性描述了有限资源无法满足无限需求的情形 C.稀缺性反映了在某一特殊市场中买者和卖者之间的不平衡性 D.稀缺性是指缺乏权衡取舍 4.政府征税和给家庭转移支付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A.生产什么 B.如何生产 C.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位置 D.为谁生产 5.以最低的成本生产产品和服务能够达到经济的那种状态? A.生产效率 B.分配效率 C.自愿交换 D.公平 6.下列哪个陈述不属于实证主义陈述?() A.1990年的海湾危机引起石油价格上升,并导致了汽油消费的下降 B.穷人应该不纳税 C.美国经济比俄罗斯经济增长的更快 D.“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拉开了中国居民收入的贫富差距 7.经济学可定义为() A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 B企业赚取利润的活动 C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问题 D个人的生财之道 8.经济品是指()。 A.有用的物品 B.稀缺的物品 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 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9.下列哪一项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外移?() A.股市持续走强

B.通货膨胀 C.有用资源被发掘或技术进步 D.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下降 10.一个经济体系必须作出的基本选择是()。 A.生产什么,生产多 B.如何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 11.计划经济体制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方式有()。 A.分散决策 B.竞争生产 C.纵向传递信息 D.要素市场定价 12.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价格不发挥哪个功能?() A.激励功能 B.权威功能 C.收入再分配功能 D.信息传递功能 13.某先生辞去月薪1 000元的工作,取出自有存款100 000元(月息1%),办一家独资企业,如果不考虑商业风险,则该先生自办企业按月计算的机会成本是()元。 A.2 000 B.10 000 C.1 000 D.101 000 14.经济均衡是指()。 A.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经济行为或经济状态不再改变 B.无论发生什么情况,这种状态都将处于稳定状况 C.一种理想状况,现实中并不会发生 D.规范分析中才使用的范畴 15.在经济和生活中,最优决策取决于这项活动的D A.成本,而不是收益。 B.收益,而不是成本。 C.收益和成本 D.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 16若市场上存在3个消费者,我们如何得到市场需求?B A.在给定供给量下,将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加总。 B.给定不同的价格水平,将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分别加总。 C.分别将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愿意购买的数量进行加总 D.将总需求量除以3 17.存在两种物品X与Y,且X与Y是互补品,下列哪种情况将发生?B A.物品X价格的上涨会带动物品Y的价格上涨 B.物品X价格的上涨会导致对物品Y的需求下降 C.物品X价格的上涨对物品Y的需求不产生影响

希尔顿酒店的管理理念

希尔顿酒店的管理理念 希尔顿酒店公司已是世界公认的饭店中的佼佼者。希尔顿酒店的宗旨是“为我们的顾客提供最好的住和服务” 。希尔顿的品牌名称已经成为“出色”的代名词了。 康拉德?希尔顿在老年时撰写了一本自传《欢迎惠顾》, 总结了自己一生经营酒店的经历、经验与教训,其中包括酒店管理 的七条金科玉律: 1. 酒店连号的任何一个分店必须要有自己的特点,以适应不同城市的需要; 2. 预测要准确; 3. 大量采购; 4. 挖金子: 把酒店的每一寸土地都变成盈利空间; 5. 为保证酒店的服务质量标准,并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要特别注意培养人才; 6. 加强推销,重视市场调研,应特别重视公共关系,利用整个系统的优势,搞好广告促销; 7. 酒店之间互相帮助预定客房;具体说来希尔顿酒店的成功得益于其全面创新的管理模式,他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细分目标市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

2.高标准的服务质量监控; 3?严格控制成本费用; 4?以人为本的员工管理战略; 5?积极全面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利用新技术。 创立希尔顿的鼻祖康拉德?希尔顿是一个精力充沛和能干的实业家,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了天派。他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1?发现自己的特有天资; 2?有大志,敢想、敢干,懂憧憬; 3?充实; 4.对生活充满激情; 5?莫让你占有的东西占有了你; 6?有麻烦莫担忧; 7?担当起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全部义务; 8?不要沉迷于过去; 9. 尊重别人对任何人也不要鄙视; 10. 部间断的满怀信心的祈祷。

培养优秀员工的六种法则 如何使我们的员工成为优秀的员工,并组成出色的团 队,如何引导员工正确的认识自我,认同自己的职业和工作, 是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活力,是否成功得关键。 企业兴衰,员工有责,酒店利益第一,团队荣誉至上。 我们每一个人就犹如一盒火材里的一根,我们都具有照亮别人的价值,犹如黑暗中擦亮的那根火柴,让你看见希望所在。火柴的价值是通过燃烧放出光亮和热能,我们也一样,只有通过对工作的热情,增强对团队的认同,通过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打造品牌而努力,为市场竞争而发展,我们的企业, 从胜利到优秀再到卓越,不可缺少的是发挥被企业称之为灵魂的员工精神。 培养优秀员工应遵循工作中的六大法则: 法则一:激发工作热情。认同自己的职业和工作,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增强团队认同感。 法则二:谋求集体燃烧。提升参与意识,融入团队精神,发挥集体力量,增强团队凝聚力,形成星火燎原之势,推动团队取得绩效。 法则三:寻找工作中的乐趣。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法则四:尊重他人的燃烧。被尊重是人类共同的需求,

论利他文化和利己文化的冲突

论利他文化和利己文化的冲突 撰文::李文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曾被前总理温家宝提过。号称礼仪之邦的中国,我们的国民性为何一再遭遇质疑?为何一走出国门就遭遇尴尬?如果在礼仪上仅仅是一点点失礼还可以理解,为何偏偏是在做为一个有人格的人在公开场合下却偏偏要做丢人的事?如果在你的单位、在你的所在城市、在你的所在乡村做了丢人的事也就是丢你自己的人而已,严重了丢你父母的人,如果是在国外,丢人现眼的事可就是丢了国家的名,使国格受辱、使国家的信誉度受损。这是一件很糟糕透顶的事。 我原先以为仅仅是一些农村暴发户出国不懂礼仪,后来因频繁的此类新闻事件报道修改了我的看法,因为我看到了很多在中国很受尊重的学者、作家、教师、企业家、政府官员、甚至有信仰的人士都因为出了国门后跌倒在道德底线的门坎儿上了。这似乎不是风俗和文化不同的差距,比如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吃饭铺张浪费、开车不守规矩、各人只顾自己的感受等等。因此给别人带来的痛苦和不堪的例子太多,如果你好意思说这是文化的差异,那么也就太令人惊讶!一个大国子民怎连基本做人的道理都

不懂?我们先贤的教导并非自私的。然而,又是什么导致我们集体走向自私自利,个人专顾自己的事呢? 西方文明似乎在告诉我们,要改变自利的价值观,需要从国家战略上布局谋篇,而我们的想法是钱可以买通世界。在笔者看来,中国一带一路和西方的文化输出如出一辙。中国用亚投行和一带一路的金融工具将影会响世界,而亚投行一诞生就不同凡响,单从参与的西方发达国家之多来看,他的国际性起点高,具有世界大国战略眼光,也将注定有改变世界游戏规则的能力。一个由中方投资,给欧亚和拉美国家修建基础设施这样一种战略构想不会有人愿意拒绝,中方从中可以捞取政治和经济收益,这无疑会增加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这也是我们国家的一种进步,一种利他表现形式之一;而美国则不然,他用普世价值观去影响世界,向外输出文化,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解禁古巴时表达了这样一种反省,认为美国在封锁古巴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承认失败。当有智慧的政治家发现遏制不如对话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采取接触呢。然而,美国的政治受民意牵制,有时候会做出与政治家相悖的决策,他们认为,在输出普世价值观问题上,必要时采用枪炮疏通障碍,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颠覆他国政权(这

利他是真正的利己

利他是真正的利己 如果你小心眼,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帮助别人自己留一手,供养人的东西,这东西差一点的供养人,好的留着,这是小心眼,这人福报不大。另外有一种人,比你心量大一点的,他福报比你大,好东西供养人,不好东西自己留着用,这人福报大。所以佛说的一句话你记住,利他是真正的利己,利己是真正的害自己,佛对于事实真相了解透彻。我们不知道,我们总认为自己吃亏上当!可是古人说「吃亏是福,上当是智慧」,你能相信吗?有智慧的人愿意上当。没有智慧的人上了当,埋怨,起怨恨心,怨恨心起来之后到哪里去?地狱去了。所以他欢喜心总是生不起来,这要智慧,人有智慧永远欢喜,吃亏欢喜,上当也欢喜,为什么?后福无穷,后面的福报太大了。眼前贪一点小便宜,自己的福报很容易享尽,享尽之后没有了,因为你所得来的都不是正常方式,都是用不善的手段得来的,但是得来的还是福报。你没有福,不善的手段也得不到,你做小偷、做强盗,你没有福报,还没有抢到,已经被警察抓去了,你没有福报。 你有福报,抢来的、偷来的你还能享受,为什么?还是你自己福报。但是你的福报打了很大的折扣,你不知道,譬如本来你有一个亿的福报,你去偷人家、抢人家,只抢了几百万,你就觉得不得了,你把你几个亿的福报舍掉了,就亏折掉。明白这个道理,就没有盗心,占人便宜的念头就断掉,那是你福德的根基。不正常的手段夺取别人的,

折自己的福报,很多人不知道,天天干这种傻事,天天在折福,还以为自己福报大得不得了。他福报一享尽的时候马上关门倒闭,连银行都会倒闭,福报享尽了。这些事情都摆在我们面前,只要你稍微细心去观察统统看到,都在面前,一点都不假。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叫量大福大,量小就福小。福报没有人能跟佛比,为什么?佛的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佛的福报无有穷尽。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福报,迷了之后这些福报全不见了,不是没有了,叫迷失,迷破了它就现前。所以我们生活所需的这一切物品、物质,需不需要占有?不需要。你想占有,占有不了,它不属于你的,你怎么能占有?用占有的方法得到的,真得到了还是你命里有的,你说你冤不冤枉?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四三集)2011/6/8 檔名:02-039-0443

微观经济学习题解答1

习题解答 第一篇概论 一、思考题 1. 经济学是科学,但经济学家的政策见解很少完全一致。这是为什么? [答]经济学家的政策见解不一,至少有以下几种可能的原因: (1)政治思想不同。经济学属于研究意识形态的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的政策主张不同。 (2)经济思想不同。主张自由放任的新自由主义与主张国家干预的新凯恩斯主义,在政策主张上也会不同。 (3)经济理论不同。同一经济思想的不同经济理论,在政策主张上也会有所不同。 (4)经济信息不同。即使同一学派、观点相同的经济学家,由于各自掌握的经济信息不同,政策主张也不会完全相同。 2. 有人说:“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管理。”请对此试加评论。 [答]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一国的经济运行,只是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分析从个量入手,宏观经济分析从总量入手。这就是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以研究方法而不是研究对象来划分的。因此,说“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经济管理,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管理”是不确切的。 3. 某君曰:“我这个人,宏观上还可以,微观上有不足。“这种说法对吗? [答]这种说法不对。某君的原意是:自己整体上还可以,局部上有不足。但这不是宏观、微观的原意:宏观指总量、总体,微观指个量、个体。从经济学上说,无论从整体上还是局部上看,个人都是个体。 4. “经济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但为什么国内外都有人助人为乐,舍己救人? [答] 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作为假说,“经济人”是对人性的一种抽象,并不是现实中的具体人。具体人多种多样,不一定都是利己的,但撇开非本质属性,“经济人”假定抽象人的本质属性是利己的。 (2)“经济人”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利益,也包括个人的安乐。也就是说,既有物质利益,也有精神安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对某些人来说,助人为乐,舍己为人,可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可以利己。

浅析希尔顿酒店集团管理

酒店管理与实务论文 题目:浅析希尔顿酒店集团管理存在的 问题分析及建议 姓名:吴雅芳 学号:201222100205 系部:商务系 专业:会展策划与管理 班级:12会展2班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目次 一、希尔顿酒店集团的基本情况介绍 (1) 二、希尔顿酒店集团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 (一)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 (1) 1、员工流失量过多 (1) 2、员工着装太随便 (2) (二)酒店节能环保力度不强 (2) 三、对希尔顿酒店集团的建议 (2) (一)健全酒店的员工管理制度 (2) 1、做好人才控制措施 (2) 2、统一员工服装 (3) (二)倡导环保理念和绿色消费 (3)

一、希尔顿酒店集团的基本情况介绍 希尔顿国际酒店集团是一家国际化、全球性连锁的五星级酒店,它的总部设于英国的希尔顿集团公司,拥有除美国外全球范围内“希尔顿”商标的使用权。希尔顿国际酒店集团经营管理着403间酒店,包括261间希尔顿酒店,142间面向中端市场的“斯堪的克”酒店,以及与总部设在北美的希尔顿酒店管理公司合资经营的、分布在12个国家中的18间“康拉德”酒店。它与希尔顿酒店管理公司组合的全球营销联盟,令世界范围内双方旗下酒店总数超过了2700间,其中500多间酒店共同使用希尔顿的品牌。希尔顿国际酒店集团在全球80个国家内有着逾71000名雇员。 二、希尔顿酒店集团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 1、员工流失量过多 随着希尔顿酒店数量在中国国内的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投身于 希尔顿酒店中工作,希尔顿酒店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逐渐显现了本土化特点。但管理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像希尔顿这种进军中国市场的国际连锁酒店,在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为了运营的需要,急速的招揽人才,由于没有合理的人才控制措施和稳定政策,导致许多管理人才的流失,并带走了大量的客户资源。 这些员工流失的原因不外乎有三种,一是对当前的薪资待遇不满足而跳槽。网上有数据显示,在重庆市的几家国际五星级酒店中希尔顿的平均工资处于最低水平,平均比其他酒店低200元左右;二是由于行业和岗位竞争太激烈。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希尔顿酒店内的本土员工虽然占大多数,但工作岗位一般只集中于基层和中层岗位,高层管理者大多来自酒店集团所在的国家或其他欧美国家,这对中国的劳动者打击太大;三是酒店人员控制措施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手段太过单一,这是很多企业都普遍出现的问题。例如靠职位晋级、奖金奖励、提升工资、评选劳动模范等等,这样做只能使少数人从中获益,而大多数的职工不可能在自身的利益需求方面得到激励,长期如此发展,结果必然是抹杀员工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对酒店的发展不利。

高考预测:材料作文“利他还是利己”审题分析与范文导写

高考预测:材料作文“利他还是利己”审题分析与范 文导写 【经典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贤人的境界是“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但现在不少人认为,利他和利己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这一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激烈的争论。 请你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并在班会上与同学们交流。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文题解析】 1.审原材料--此一模作文属于“话题型”材料作文,作文的核心话题是“利己和利他”。原材料以老子名言引出“利他“精神,然后提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贤人“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之境界,即,融利己于利他之中,完成自他二利。最后是现代不少人的狭隘甚至错误观点:利他和利己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审情境限制--本次命题的情境限制是“班会发言稿”与同学们交流,班会是学校的德育教育主阵地,班会场合发言目的,不能止于思想观点的争鸣,关键是促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发言主题要积极向上,有正能量。演讲稿发言稿的语言要求做到准确、精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不能讲假话、大话、空话,也不能讲过于抽象的话。要多用比喻,多用口语化的语言,深入浅出, 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让听众听得入耳、听得入心。好的

演讲稿发言稿,应该既有热情的鼓动,又有冷静的分析,要把抒情和说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审驱动任务--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这个问题是: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联系实际”就是要求所写作文不能只说空话、套话,要求文章有真我、真生活。 4.对标“双核心”--“双核心”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考场作文不是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立意,尤其是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意和指向。 【范文导写】 利他之水润己之心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趋行于人世的轨道,览遍群山的卓尔不群,方能领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奥秘。以利他为善良之初,方为植根于内心的修养,胸怀天下的超然之始。以利他之水,养举世之正气。许多时候,我们总是过迟地意识到奇迹曾经就在我们身边。但这并能阻挡利他主义者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每个人都是一粒小小的种子,渴望冲破桎梏,迎接崭新的日光。贝索勒与普鲁斯特关于定比定律各抒己见,相互争执了十年之久。在普鲁斯特的演讲中,他指出: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他没有否定贝索勒的努力,在“利人”同时也正是“利己”。为何不能说“利他也是利己”?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利他” 正是活水源泉,带来了“利己”这一渠清泉。 以利他之水,养有根之木。世上万事万物,向来都不是绝对的。倘若别人都在承受苦难,幸福也不会落在一个人的头上。由此可见,每个人都不应只是“利己”,更因“利他”,为集体着想。这样方可在路过的每一处风景留下自己不可磨灭的印迹。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而我们做人的格局正恰恰是我们未来的那张锅。或许你不曾在意,但一滴雨露便可唤醒一株顽强的生命,一句温馨的话语便可使人心生善意,迷途知返。有根之木须利他之水,方可枝繁叶茂,无限荣象。 以利他之水,胸怀天下。当今的世界是发展的,相互融合的。同样如今的中国也需要我们这一代人走好脚下的长征路,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一个胸怀天下的人必定不会被时代所抛弃。能够融入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定是那些善于“利他”的人,而后“利己”的“爱人”仁者,更是“兼相爱,交相利”的互利共赢的合作者。没有人能够脱离他人而独立驰骋于时代的疆场。修身正心,从自己做起,“养吾浩然之气”。不是水的载歌载舞,卵石何以臻于完美。有利他之水,何愁不能滋润干旱的土地,绽放灿烂的心花。同样,没有“利他”的胸怀,何以成就植根于内心的修养。从“小我”中脱离,关注人类的“大我”,才是真正的“利己”之道。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至善若人,人善“利他”而后“利己”。或许这就是人类能够至今屹立而不倒的原因吧。破千山万水,寻世间奥秘。善良的人可能不是最厉害的,但他一定是以“利他之水,润己之心”的人,是能

微观经济学习题和答案讲解学习

第1章、导论,市场和价格 判断 1、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求生产的产品越多越好。() 2、为谁生产是资源配置在产出方面的反映,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是资源配置在投入方面的反映。() 3、规范方法就是抓住主要的因素,建立抽象的理论结构,赋予经常发生的经济现象一种理论上的意义,以此概括复杂的经济现象。() 4、经济理性主义认为利他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 5、微观经济学认为,通过竞争性市场制度的安排,可以将人们的利己之心引导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6、当我们比较不同时期的价格时,我们扣除掉通货膨胀的因素,由此根据价值得到的价格是实际价格。() 二、单项选择 1、经济学可以定义为() A、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 B、企业赚取利润的活动 C、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问题 D、个人的生财之道 2 、“资源是稀缺的”是指() A、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B、资源必须留给下一代 C、资源终将被耗尽 D、相对于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3、一个经济体系必须作出的基本选择是()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如何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 4、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价格不发挥哪个功能() A、激励功能 B、权威功能 C、收入再分配功能 D、信息传递功能 5、下列哪个陈述不属于实证主义陈述() A、1990年的海湾危机引起石油价格上升,并导致了汽油消费的下降 B、穷人应该不纳税 C、美国经济比俄罗斯经济增长的更快 D、“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拉动了中国居民收入的贫富差距 学习小帖士: 1、“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色诺芬撰写的《经济论》一书,当时的含义时探讨以家庭为单位如何管理、组织生产;到了重商主义阶段,在经济学前面加上政治一词,即政治经济学,表明转向研究“国家生财之学”;进入古典主义阶段,亚当.斯密出版的《国富论》标志着政治经济学以独立的学科面试。 2、生产的目的时为了满足消费的需要,由于生产所耗费的资源时稀缺的,而人们的需要是无限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方法、经济理性主义假定和均衡分析方法。 答案: 一、1.错2.错3.错4.错5.对 6.对 二、1、C 2、D 3、D 4、B 5、B

哲学与人生-教案(第13课时

第13课时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教学目标】 1.认知:(1)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1)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2)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典故导入新课) 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

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课件显示) 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课件显示) 师生通过表格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课件显示)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课件显示)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寓言故事:两个人的世界有多好,让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课件显示)2000年1月11日,徐州大黄山煤矿发生漏水事故,6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在生死关头,被困矿工勇敢自救,大家互相传递盛水的胶靴,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有为水而争斗。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课件显示)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

浅谈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和大学生的理想

浅谈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和大学生的理想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语出惊人,他的上述话被参会嘉宾发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 ——摘自《北京晨报》 我希望能通过自己对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认识结合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对理想的看法来给出对钱理群教授言论的回应。借此机会也将自己对人生的一些思考整理一下。 利己主义究竟是对还是错? 那些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无一不是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已经达到了凌驾于他人利益之上,对他人利益造成伤害了。 然而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观点,集体优化是不需要刻意追求的,只要每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优化的效果。也正是在这样的观念之下,“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一度成为广为流传的观念。也就是说在过去的相当一段时间,利己主义是被全社会广泛认可的,并且利己主义不会对他人利益造成伤害,相反会使社会进步。 其实,这种思想的真正来源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本书提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会从个人自利的经济行为中,提炼出社会整体的经济福祉。其经典论述如下:“我们的晚餐并不是来自屠夫,啤酒酿造者或者点心师傅的善心。而是他们对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每个人"只关心他自己的安全,他自己的利益。他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他原本没有想过的另一目标。他通过追求自己的利益,结果也实现了社会的利益,比他一心要提升社会的利益要有效。” 亚当斯密是经济学家,是传统经济学的开山鼻祖,更是哲学家。他在上文中的经典论述即承认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是自利。每个人都有权追求自己的利益。 的确,美国等国家的市场经济就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事实上美国经济的确比绝大多数国家发达。 然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世界就会取得好的结果。美国的经济固然比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要发达,但是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也不得不开始反思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