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与梁高的取值

第一就是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筋率的确定理论原则应该就是受弯构件的第一阶段末,即截面受拉区砼开裂临界状态,此时的配筋应能承担砼开裂后转嫁的全部拉应力,故与全截面有关,应用全截面。

第二就是正常的配筋率或最大配筋率,针对的就是受弯构件第三阶段,即极限破坏状态,此时截面只与有效高度有关,保护层多厚都无用,故采用有效高度。

______

配筋率首先要满足砼本身的要求,(参见大家上学时的混凝土教材正截面受压计算)。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不能无限增大,太大时会在钢筋屈服前压溃,超筋破坏。所以教材上就是控制ξb (常用材料在0、5附近),所以我们的受拉钢筋配筋梁受ξb不能超过一定值,这个值随着截面尺寸砼等级钢筋等级保护层厚度的不同,值也不同。我通过列表计算得出的结论就是:对于常用材料与截面,梁的配筋率(即有效截面配筋率,不要搞错配筋率概念)一般在2、0%,全截面配筋率一般在2、0%以下(这句话相对于上句话似乎就是废话,呵呵,但对于实际配筋时有很大方便)。

对于抗震梁(常见的为框架梁) ,除了控制上面的第二条外。还需要满足,砼规11.3.1可知框架梁配筋率宜满足

1、≤

2、5%

2、ρ≤α1ζbfc/fy ρ=(As'-As)/bho

ξb=0、35(二、三级框架)

=0、25(一级框架) 考虑受压区钢筋作用

______

抗震框架梁梁端最大配筋率只就是2、5%不?

抗震规范中,强规6.3.3条:

6、3、3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梁端截面的底面与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高规中6、3、2条也有强制规定。

注意文中”且计入受压钢筋的。。。。。。“,这里关键一个“且”字,故“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只就是必要条件,不能认为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就就是2、5%。而应加上“且”后面的话,才就是充分必要条件。

在求x/h0时,应注意就是计入受压钢筋的。

所以,在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问题上,应注意三个问题:

一、不能认为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就就是2、5%,实际设计中与一些资料手册中,就有这个问题。就是不全面的,从而导致错误。

二、抗震时用公式pmax=Sb*a1*fc/fy,(其中,sb一级为0、25,二、三级为0、35)也就是不对的,因为没有考虑受压钢筋的作用。而梁端有加密箍筋,6、3、3条第二款又保证了足够的受压筋,故不能忽约。

三、更不能套用非抗震时的最大配筋率。

______

在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设计中,提起“配筋率”,行内人士想必都不陌生,这里我主要说的配筋率就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在设计过程中,最初本人对它的概念比较模糊,并发现工作多年的同行朋友对此理解也有误区,所以在这里整理一下自己的理解,与大家分享。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9.5.1注解第3条,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与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与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这句话我读了几十遍,照字面理解,我们计算配筋率的时候,分母应该取全截面面积,即b·h,但就是我瞧校对人员帮我瞧图的时候,验算配筋率,用As/(b·h。)。有人说h与h。的差距在实际工程中的意义不大,我瞧未必,单排配筋时h。=h-35,差距还不算大,而双排或双排以上配筋时h。=h-60,如此说来,我们还真的应该抠一下到底用h还就是h。

这个问题纵说纷议,我查阅资料与规范得出如下瞧法:

《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明确指明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就是按有效高度计算,受压构件按全截面。PKPM对受弯构件也就是按有效高度计算的。我同意这个说法的一部分,并且这样理解:对于大偏心或受弯构件在计算配筋时都不考虑受拉区一侧砼抗拉强度,仅考虑有效截面积,所以应该采用As/b*h。来计算,在小偏心或轴压构件不存在砼抗拉情况,应按全截面来计算As/b*h来计算。

照此说来,9、5、1的注解3仿佛没有说清楚h与h。的问题,对于受弯构件,从理论上说,计算最小配筋率也应该用h。,这在规范组编制的《混凝土结构计算算例》中有提及,而且,美国ACI规范也就是如此规定的。这与计算最大配筋率等的概念一致,从受力图形上就可以明白,不再赘述。设计与考试的时候,仍应按规范条文规定计算,也就就是说,该用H的时候用H。,据说没有改变过来,就是因为修订规范时想改,但就是担心整本规范安全度提得高了,钢筋用量偏大,部里不同意,于就是就降了一些其她指标,但就是把最小配筋率又提了点。

说了这么多,我怕把大家说糊涂了,就概括一下:实际工程中:1、当您计算梁的配筋率的时候,验算就是否达到最小配筋率,请用b·h来做乘数,验算最大配筋率的时候,分子请用b·h。,这样偏安全。2、计算柱子配筋率时,全用b·h。

上面就是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5、1引发的思考,下面我们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52页6、3、3中第1条: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对这句强规开始重视就是有一次同事的图梁端配筋率已经大于2、5%了,被审图中心提出意见,说违反强规。这里控制的就是梁端受拉钢筋,而对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拉钢筋很多人也按2、5%来控制,这样正确不?可能就是这个2、5%给大家印象太深刻了吧,实际上在规范上对于梁中间段下部纵向受拉钢筋的控制仅限于ξ=x/h。≤ξb,也就就是受相对受压区高度限制的。但就是梁就是有经济配筋率的,控制1%-1、5%比较合适吧。

举个例子,昨天给校对瞧了份图,有个250X600的梁,上面就是2个18,下面就是7个25,校对给写了个:超筋!违反强规!根据什么说我超筋呢?我计算:C30混凝土,HRB335级钢筋:由α1fcbx=fyAs-fy’As’算出X =(300X3436-300X509)/(14、3X250)=245.6mm,ξ=X/h。=245、6/540=0、45<0、55,那么照此瞧来,我并没有超筋,只就是梁配筋并不经济。

这就是我最近对配筋率的一点个人理解,希望各位同仁给予指点,加以评论。并且感谢丁页与荣立2位结构工程师的帮助。

______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10.4.5框架顶层端节点处梁上部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As 应符合下列规定:

As ≤ 0、35*βc*fc*bb*ho/fy (10、4、5)

式中bb---梁腹板宽度;

h0---梁截面有效高度。

梁上部纵向钢筋与柱外侧纵向钢筋在节点角部的弯弧内半径,当钢筋直径d≤25mm 时,不

宜小于6d ;当钢筋直径d>25mm 时,不宜小于8d 。

条文说明:

10、4、5试验表明,当梁上部与柱外侧钢筋配筋率过高时,将引起顶层端节点核心区混凝土的斜压破坏,故应通过本条规定对相应的配筋率作出限制。

试验表明,当梁上部钢筋与柱外侧钢筋在顶层端节点外上角的弯弧半径过小时,弯弧下的混凝土可能发生局部受压破坏,故对钢筋的弯弧半径最小值做了相应规定。

根据式10、4、5 ,框架顶层端节点处梁上部纵筋的最大配筋率ρmax =As / bb / h o =0、35*βc*fc/fy ,当fy = 300 时,有:

C20:ρmax =1、12%

C25:ρmax =1、39%

C30:ρmax =1、67%

关于前面的那个excel表格中的方法应该就是这么得到的,

公式的原形就是混凝土规范式7.2.1-2,略去受压纵筋、预应力钢筋部分为:

α1×fc×b×x =fy×As(7、2、1-2)

等式均除以(fy×b×ho)

As/(b×ho)=α1×fc×b×x /(fy×b×ho)

将ρ=As/(b×ho)、ζ =x / ho 代入上式:

ρ=α1×fc×ζ / fy

非抗震设计,ζ 取ζb、抗震设计根据混凝土规范第11、3、1 条:

11、3、1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其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应按本规范第7、2 节的规定计算,但在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右边应除以相应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

在计算中,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级抗震等级

x≤0、25h0(11、3、1-1)

二、三级抗震等级

x≤0、35h0(11、3、1-2)

且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

即一级ζ 取0、25、二、三级ζ 取0、35。

应该注意的就是,对于一~三级框架梁,在计算中,当没有地震作用参与组合的情况下,最大配筋率可以超过上述规定,但应满足ζ≤ζb、≤2、5%。

另外,一级框架梁混凝土不应低于C30。

最大配筋率应该由下列条件控制: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 9.5.1规定的数值。 第8.2.3条解释: ρ--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s/(bh0); 对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p+As)/(bh0)。 第10.1.8条当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钢筋外,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注: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限制。 柱的配筋率:取全截面。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3.1条: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柱的最大配筋率为5%。 4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闭环式;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第6.3.3条: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3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 1 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8-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IV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的数值应增加0.1。 注:采用HRB400级热轧钢筋时应允许减少0.1,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应增加0.1。 2 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般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8-2采用; 注:d为柱纵筋最小直径;柱根指框架底层柱嵌固部位。 2)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6.3.9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宜对称配置。 2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 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与梁高的取值 第一是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筋率的确定理论原则应该是受弯构件的第一阶段末,即截面受拉区砼开裂临界状态,此时的配筋应能承担砼开裂后转嫁的全部拉应力,故与全截面有关,应用全截面。 第二是正常的配筋率或最大配筋率,针对的是受弯构件第三阶段,即极限破坏状态,此时截面只与有效高度有关,保护层多厚都无用,故采用有效高度。 ______ 配筋率首先要满足砼本身的要求,(参见大家上学时的混凝土教材正截面受压计算)。混凝土受压区高 度不能无限增大 ,太大时会在钢筋屈服前压溃 ,超筋破坏 。所以教材上是控制 ξb ( 常用材料在 0.5 附近),所以我们的受拉钢筋配筋梁受 ξb 不能超过一定值,这个值随着截面尺寸 砼等级 钢筋等级 保护层厚度的不同,值也不同。我通过列表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常用材料和截面,梁的配筋率 (即有效截面配筋率,不要搞错配筋率概念)一般在 2.0 %,全截面配筋率一般在 2.0 %以下(这句话相对于上句话似乎是废话,呵呵,但对于实际配筋时有很大方便)。 对于抗震梁(常见的为框架梁) ,除了控制上面的第二条外。还需要满 足,砼规 11.3.1 可知框架梁配筋 率宜满足 1. ≤ 2.5 % 2. ρ ≤α 1ζbfc/fy ρ =( As'-As ) /bho ξ b =0.35 (二、三级框架) =0.25 (一级框架) 考虑受压区钢筋作用 ______ 抗震框架梁梁端最大配筋率只是 2.5% 吗? 抗震规范中 ,强规 6.3.3 条: 6.3.3 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 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 之比,一级不应大于 0.25 ,二、三级不应大于 0.35 。 2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 0.5,二、三级不 应小于 0. 3 。高规中 6.3.2 条也有强制规定。 注意 文中 ”且计入受压钢筋的。。。。。。 “,这里关键一个 “且”字,故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 应大于 2.5 %”,只是必要条件,不能认为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就是 2.5 %。而应加上 “且”后面 的话,才是充分必要条件。 在求 x/h0 时,应注意是计入受压钢筋的。 所以,在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问题上,应注意三个问题: 一、不能认为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就是 2.5 %,实际设计中和一些资料手册中,就有这个问题。 是不全面的,从而导致错误。

最小配筋率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ρ=As/bho,其中,ρ为配筋率;As为受拉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o为截面的有效高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ρ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ρmin。是根据Mu=Mcy时确定最小配筋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在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设计中,提起“配筋率”,行内人士想必都不陌生,这里我主要说的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在设计过程中,最初本人对它的概念比较模糊,并发现工作多年的同行朋友对此理解也有误区,所以在这里整理一下自己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9.5.1注解第3条,

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这句话我读了几十遍,照字面理解,我们计算配筋率的时候,分母应该取全截面面积,即b〃h,但是我看校对人员帮我看图的时候,验算配筋率,用As/(b〃h。)。有人说h和h。的差距在实际工程中的意义不大,我看未必,单排配筋时h。=h-35,差距还不算大,而双排或双排以上配筋时h。=h-60,如此说来,我们还真的应该抠一下到底用h还是h。 这个问题纵说纷议,我查阅资料和规范得出如下看法: 《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明确指明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是按有效高度计算,受压构件按全截面。PKPM对受弯构件也是按有效高度计算的。我同意这个说法的一部分,并且这样理解:对于大偏心或受弯构件在计算配筋时都不考虑受拉区一侧砼抗拉强度,仅考虑有效截面积,所以应该采用As/b*h。来计算,在小偏心或轴压构件不存在砼抗拉情况,应按全截面来计算As/b*h来计算。 照此说来,9.5.1的注解3仿佛没有说清楚h和h。的问题,对于受弯构件,从理论上说,计算最小配筋

混凝土板每m最小配筋率配筋面积表

160(8@200)160(8@200)172(8@200)188(8@200)205(8@200)180(8@200)180(8@200)193(8@200)212(8@200)231(8@200)200(8@200)200(8@200)215(8@200)236(8@200)257(8@190)220(8@200)220(8@200)236(8@200)259(8@190)282(8@170) 308(8@160)240(8@200)240(8@200)257(8@190)283(8@170) (8/10@200)260(8@190)260(8@190)279(8@170)306(8@160)333(8@150)

(8/10@200)(8/10@190) 280(8@170)280(8@170) 300(8@160) (8/10@200)330(8@150) (8/10@190) 359(8@140) (8/10@170) 300(8@160)300(8@160) 322(8@150) (8/10@200)353(8@140) (8/10@180) 385(8@130) (8/10@160) (10@200) 320(8@150) (8/10@200)320(8@150) (8/10@200) 343(8@140) (8/10@180) 377(8@130) (8/10@170) (10@200) 410(8@120) (8/10@150) (10@190) 340(8@140) (8/10@180)340(8@140) (8/10@180) 365(8@130) (8/10@170) 400(8@125) (8/10@160) (10@190) 436(8@110) (8/10@140) (10@180) 360(8@130) (8/10@170)360(8@130) (8/10@170) 386(8@130) (8/10@160) (10@200) 424(8@110) (8/10@150) (10@180) 462(8/10@130) (10@170) (10/12@200) 380(8@130) (8/10@160) (φ10@200)380(8@130) (8/10@160) (10@200) 408(8@120) (8/10@150) (10@190) 447(8@110) (8/10@140) (10@170) 487(8/10@130) (10@160) (10/12@190) 400(8@125) (8/10@160) (10@190)400(8@125) (8/10@160) (10@190) 429(8@110) (8/10@150) (10@180) 471(8/10@130) (10@160) (10/12@200) 513(8/10@125) (10@150) (10/12@180) 500(8@100) (8/10@125) (10@150) (10/12@190)500(8@100) (8/10@125) (10@150) (10/12@190) 536(8/10@120) (10@140) (10/12@170) (12@200) 589(8/10@100) (10@130) (10/12@160) (12@190) 641(8/10@100) (10@120) (10/12@140) (12@170) 600(8/10@100)(10@130) (10/12@150)600(8/10@100) (10@130) (10/12@150) 644(8/10@100) (10@120) (10/12@140) 707(10@110) (10/12@130) (12@160) 770(10@100) (10/12@120) (12@140)

配筋率(取自于标准图集)

1.7 配 筋 率 1.7.1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1.7.1.1 不考虑地震的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1)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构件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75及表1-76规定的数值。 表1-75 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min ρ(%) 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轴心受拉构件及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计算;受弯的梁类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边缘面积(b b f -' )' f h 后的截面面积计算。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的受压钢筋”或“一侧的受拉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2.当温度、收缩等因素对结构有较大影响时,构件的最小配筋率应按上述规定适当增加; 3.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少0.1;当混凝土强度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4.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表1-76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构件、轴心受拉构件一侧 受拉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min ρ(%)

2)对于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的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1.7.1.2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min (%)如表1-77及表1-78所示。 表1-78 y f =300N/mm 2 (y f =360N/mm 2)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

各种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与最小配筋率

各种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与最小配筋率,规范、规程及有关构造手册中均以做出明确规定,但合理配筋率要根据设计师的设计历练、扎实的结构知识、丰富的经验、构件的受力特性以及结构设计的整体性思维等来确定。 1.混凝土构件配筋首先满足受力、裂缝、变形要求; 2.受弯构件如板配筋率最好控制在之间,钢筋直径在Φ8-Φ12之间,钢筋间距在100-200mm之间,配筋率较小时对控制混凝土收缩裂缝不利,配筋率较大不经济。混凝土板厚在构造手册中有规定,板配筋优化的空间很大,根据跨度、荷载布置情况,应多做比较,才能找到平衡点。 3.梁构件配筋率最好控制在之间,梁配筋主要取决于梁高合理性及荷载大小,若依据建筑空间需要做宽扁梁,计算配筋会偏大。但造价不要由结构专业去主导,应结合其他专业综合分析考虑。 4.柱、剪力墙属受压或偏心受压构件,其配筋一般有构造控制,在满足最小配筋率基础上,适当提高配筋率,钢筋间距最好控制在200mm以下,能更好约束混凝土、控制裂缝。注意:受力柱钢筋直径在16-25之间,市场供应充足,施工便于用直螺纹连接。直螺纹连接与焊接造价相差不多,施工简单,节约钢筋。 5.构造需要截面较大构件,如地下室外墙,在满足最小配筋率基础上,配筋率最好控制在%以上,钢筋间距150mm以下,严格控制裂缝,满足防水需要。 1

6.基础等以冲切、抗剪控制的混凝土构件,满足受力及最小配筋率即可。 7.建筑构造装饰性混凝土构件,配筋率在满足受力需求上,一般不控制最小配筋率,但做好拉结,确保安全。 8.柱的体积配箍率,从抗震角度,取值应保守些,应高于规范中的限值,对约束混凝土,提高抗倒塌能力有益处,也能够实现“强柱弱梁"的设计准则。 最大配筋率是提示你不要超筋,最小配筋率是构造要求,合理配筋率是控制截面设计的依据之一。下面是框架梁的配筋率要求: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高规下表6.3.2-1规定的数值;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且抗震设计时,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二、三级不应大于;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高规下表的规定值,且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抗震设计时,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数值应增加;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5%、不应大于6%,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5%。 2

(整理)PKPM设计基础时的参数分析和最小配筋率使用注意事项.

PKPM设计基础时的参数分析和最小配筋率使用注意 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问题比较复杂,有以下资料供参考: 1.当独立基础底板厚度有规定:挑出长度与高度比值小于 2.5。因此不能当做一般的卧于地基上的板来看待2.满足1的要求是基础底面反力可以看作是线性的。也就是说不考虑基础底板的弯曲或剪切变形。 3.基础底版有最小配筋要求即10@200,这比原来的8@200已经提高。 4.基础底版是非等厚度板,计算配筋率只能按全面积计算,不能按单位长度计算。 本人认为独立基础底板配筋不用按最小配筋率控制。

JCCAD程序中作了选项,如果输入最小配筋率则会按全截面演算最小配筋率。当进行等强代换后程序还会重新演算最小配筋率。 我院总工要求结构设计人员的一些注意事项 6、对小塔楼的界定应慎重,当塔楼高度对房屋结构适宜高度有影响时,小塔楼应报院结构专业委员会确定 7、施工图涉及到钢网架、电梯及其它设备予留的孔洞、机坑、基础、予埋件等一定要写明:“有关尺寸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必须得到设备厂家签字认可方可施工。” 8、砌体结构不允许设转角飘窗。 9、钢结构工程设计必须注明:焊缝质量等级,耐火等级,除锈等级,及涂装要求。 10、砌体工程设计必须注明设计采用的施工质量控

制等级。(一般采用B级)。 11、砌体结构不宜设置少量的钢筋混凝土墙。 12、砌体结构楼面有高差时,其高差不应超过一个梁高(一般不超过500mm)。超过时,应将错层当两个楼层计入总楼层中。 二.结构计算 13、结构整体计算总体信息的取值: (1)混凝土容重(KN/m3)取26~27,全剪结构取27,若取25,对于剪力墙需输入双面粉层荷载。(2)地下室层数,取实际地下室层数,当含有地下室计算时,不指定地下室层数是不对的,请审核人把关 (3)计算振型数,取3的倍数,高层建筑应至少取9个,考虑扭转耦联计算时,振型应不少于15个,对多塔结构不应少于塔数×9。计算时要检查Cmass-x及

各种最小配筋率

各种最小配筋率 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6%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抗震等级梁中位置 支座跨中 一级0.4和80ft/fy中的较大值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 二级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 三、四级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 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柱类型抗震等级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框架中柱、边柱 1.0 0.8 0.7 0.6 框架角柱、框支柱1.2 1,0 0,9 0,8 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应按上面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上面数值增加0.1。 规范上不是有么? 框架梁的最小配筋率取大值 一级支座0.4 ,80ft/fy 跨中0.3 ,65ft/fy 二级支座0.3 ,65ft/fy 跨中0.25,55ft/fy 三、四级支座0.25,55ft/fy 跨中0.2 ,45ft/fy 带边框的剪力墙连梁最小配筋率同相应抗震等级的框架梁。 基础哪,尤其是独立基础是多少啊 怎么算最小配筋率?谢谢! 现行规范上没有最小配筋率的明确规定,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执行,扩展基础底版受力钢筋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100~200。 最大配筋率 当受弯构件的配筋率达到相应于混凝土即将破坏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大配筋率,以ρmax (ρ=As/b h0)表示。

配筋率汇总

非抗震梁、板纵筋(%): 最小配筋率:和45f t/f y中的较大值,如梁C30HRB335为;板C30HPB235为。 (《混凝土》) 注:1,采用HRB400时可减小,采用C60以上时,增大 2,对于受弯构件,截面积按全截面扣除受压翼缘(b f-b)h f 3,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底板为 最大配筋率:根据界限受压区高度算得,如C30HRB335为 抗震梁、板纵筋(%): 最小配筋率:(《混凝土》) 注:1,表中括号内数值为C30HRB335时 2,框架梁端截面底部和顶部纵筋截面积比值,一级不小于,二三级不 小于(下部纵筋不宜过少) 最大配筋率:%,《混凝土》梁内受扭纵筋(%): 最小配筋率:85f t/f y,C30HRB335为。(《混凝土》) 梁内箍筋(%): 最小配箍率:非抗震24f t/f y,受扭时28f t/f y,C30HPB235分别为和。(《混凝土》,12) 抗震,一级30f t/f y,二级28f t/f y,三四级26f t/f y(《混凝土》)非抗震柱纵筋(%):

最小配筋率:一侧;全部。《混凝土》(注意同梁) 最大配筋率:不宜5%,不应6%,《混凝土》抗震柱纵筋(%): 最小配筋率:(《混凝土》) 注:1,采用HRB400时可减小,采用C60以上时,增大 2,四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增加 最大配筋率:5%,《混凝土》柱内箍筋(%): 加密区最小体积配箍率:(《混凝土》) 注:1,表中数值按C30混凝土HPB235箍筋算得 2,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框支柱时、剪跨比小于2时见规范剪力墙(%): 非抗震:(《混凝土》) 抗震:一、二、三级;四级;框-剪;部分框支 (《混凝土》) 梁中配筋要求: 纵筋:《混凝土》、6、15、16;、7;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精编版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 筋率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 关于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与梁高的取值 第一是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筋率的确定理论原则应该是受弯构件的第一阶段末,即截面受拉区砼开裂临界状态,此时的配筋应能承担砼开裂后转嫁的全部拉应力,故与全截面有关,应用全截面。 第二是正常的配筋率或最大配筋率,针对的是受弯构件第三阶段,即极限破坏状态,此时截面只与有效高度有关,保护层多厚都无用,故采用有效高度。 ______ 配筋率首先要满足砼本身的要求,(参见大家上学时的混凝土教材正截面受压计算)。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不能无限增大,太大时会在钢筋屈服前压溃,超筋破坏。所以教材上是控制ξb(常用材料在附近),所以我们的受拉钢筋配筋梁受ξb不能超过一定值,这个值随着截面尺寸砼等级钢筋等级保护层厚度的不同,值也不同。我通过列表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常用材料和截面,梁的配筋率(即有效截面配筋率,不要搞错配筋率概念)一般在%,全截面配筋率一般在%以下(这句话相对于上句话似乎是废话,呵呵,但对于实际配筋时有很大方便)。 对于抗震梁(常见的为框架梁),除了控制上面的第二条外。还需要满足,砼规11.3.1可知框架梁配筋率宜满足 1.≤% 2.ρ≤α1ζbfc/fy ρ=(As'-As)/bho ξb=(二、三级框架) =(一级框架)考虑受压区钢筋作用 ______ 抗震框架梁梁端最大配筋率只是%吗 抗震规范中,强规6.3.3条: 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二、三级不应大于。 2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二、三级不应小于。高规中条也有强制规定。 注意文中”且计入受压钢筋的。。。。。。“,这里关键一个“且”字,故“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只是必要条件,不能认为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就是%。而应加上“且”后面的话,才是充分必要条件。 在求x/h0时,应注意是计入受压钢筋的。 所以,在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问题上,应注意三个问题: 一、不能认为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就是%,实际设计中和一些资料手册中,就有这个问题。是不全面的,从而导致错误。 二、抗震时用公式pmax=Sb*a1*fc/fy,(其中,sb一级为,二、三级为)也是不对的,因为没有考虑受压钢筋的作用。而梁端有加密箍筋,条第二款又保证了足够的受压筋,故不能忽约。 三、更不能套用非抗震时的最大配筋率。

2钢筋并筋,保护层厚度,最小配筋率

混凝土结构 第二节:钢筋并筋,保护层厚度,最小配筋率 强度指标延性指标 混凝土抗拉差,钢筋延性好,混凝土延性好。 钢筋延性指标: 均匀伸长率最大力下的伸长率 均匀伸长率,不考虑颈缩 我们通常说的伸长率为考虑颈缩现象。 (五)并筋

条文说明: 说明:1,28以上不超过3根,32不超过2根,36不允许并筋。2,一排横向靠拢,三根品,并筋重心为等效钢筋重心。 3,等效直径(当量直径)2根跟号2,3根根号3。 4,并筋后和普通钢筋计算一样。 5,4.2.8条。

构造问题 一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二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 三钢筋锚固 四钢筋的搭接问题 一混凝土保护层厚度(8.2.1条) 1,保护钢筋以防止生锈———耐久性(主要问题) 2,握裹作用———共同作用,抗拔前提(满足) 3,H0=h-as——受力作用(比较明确) 4,防火——钢筋(软化)(防火规范规定) 主要耐久和握裹主要是耐久性 保护层厚度,正常情况不需要修正。 耐久性: 长锈条件1,水气2,膜破坏 混凝土碳化,保护层厚度和50年碳化有关系 a,板和墙是一大片,一个平面。梁柱是杆件两个方向碳化。板墙薄,梁柱厚。 b 碳化时间,50年和100年不同,100年是50年的1.4倍。 c 混密实度有关,表8.2.1定在大于C25的情况下的。如果小于等于C25时候加大5mm。

d,碳化和环境类别有关。(环境类别见3.5.2条) 握裹力问题8.2.1条1款 基本锚固长度——抗拔试验 在保护层大于钢筋直径下做的试验

钢筋保护层厚度有变化,受力有变化。

二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8.5.1) 1,受弯,偏心受拉,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2,受压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受弯,偏心受拉: 开裂就破坏,0.45ftb=fyAsinb 区分:素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划分界限 保证构件延性破坏的保证 双控制 注意:拉区钢筋混凝土面积怎么求? 受拉肋及翼缘考虑面积,受压翼缘不考虑。 应2012 eg5.1.24 (455页) eg5.1.27 (457页)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配筋率是指用钢筋的截面积除以梁或柱的截面积再乘以100%。钢筋的截面积可以查钢筋手册。4根螺纹18 :10.18平方厘米,6根螺纹20:18.85平方厘米,配筋率:(10.18+18.85)/40*80 =0.009,配筋率0.9%。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计算公式:ρ=A(s)/bh(0)。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 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 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 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 第 ρ--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s/(bh0); 对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p+As)/(bh0)。 第当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钢筋外,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注: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限制。 柱的配筋率:取全截面。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 4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闭环式;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第,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最小配筋率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的取值 独立基础底板最小配筋率的取值在《建筑地基基础规范》和《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都没有明确规定,关于这个问题设计行业也有 很大的分歧。 一、规范规定及相关理解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5.1条规定: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 件一侧的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取“0.2和45ft/fy作用的较大值”。这一条是针对受弯构件,而独立基础同时承受上部荷载和土压力,底面尺寸相对于基础高度 也不是很大,因此不适合锥形和阶型独立基础。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5.2条规定: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 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可以适当降低,但不得小于0.15%。这一条是针对卧置 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而设的,其具体受力情况与独立基础还是有区别的。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2-3条: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 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易小于100mm。这一条文有 明确规定最小配筋,但至于是否还要满足最小配筋率0.15%则各有各的说法。 二、关于配筋率 若按最小配筋率0.15%控制配筋,则独立基础高度越高配筋越大。而独立 基础底板的厚度由冲切和剪切计算确定,其值比较厚,按0.15%控制所得的钢 筋面积大不够经济。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的问题各地或个人有不同的做法,如 北京市《建筑结构专业技术措施》3.5.12条规定:如单独柱基之配筋不小于 10@200(双向)时,可不考率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工程设计中若无硬行规定,独立基础底板配筋只要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2条规定即可, 不要验算最小配筋率。 还有一种做法的结构思路:就阶形基础而言,合理设计的独立基础在绝大

最小配筋率验算

最小配筋率验算 根据《公预规》第9.1.12条,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应满足下列条件: 0.1≥cr ud M M (2-44) 式中: ud M ——受弯构件抗弯承载力设计值,)2(0x h bx f M cd ud -=,见表2-18; cr M ——受弯构件正截面开裂弯矩,按《公预规》式(6.5.2-6) 0)(W f M tk pc cr γσ+= pc σ——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预应力钢筋和普通钢筋合力0P N 在构件抗裂边缘产生的 混凝土压应力,pc σ 值见表2-38; γ——0 2W S = γ;0S 为全截面换算截面重心轴以上部分面积对重心轴的面积矩,0W 为换算截面抗裂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tk f ——C50混凝土MPa f tk 65.2=。 表2-40 截面特征不计翼缘湿接缝,采用表2-17第二阶段截面特性,最小配筋率满足《公预规》第9.1.12条要求。 表2-40 最小配筋率达标验算表 梁号 位置 ud M ) (M kN ? pe σ ) (MPa 0W )(3 m 0S )(3 m γ cr M cr ud M M 边梁 2 /L 6798.595 9.73 0.4056 0.3000 1.4793 5536.488 1.228>1 4 /L 6458.637 9.09 0.3956 0.2977 1.5051 5173.814 1.248>1 3号梁 2 /L 6157.758 10.34 0.3946 0.2871 1.4551 5601.794 1.109>1 4 /L 6104.739 9.77 0.3879 0.2850 1.4695 5300.283 1.152>1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 梁、柱最大最小配筋率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受力类最小配筋百分 0.6全部纵向钢受压构0.2 一侧纵向钢0.45/中的较大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注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HRB40级RRB4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0.;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6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0. 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b)h'后的截面面积计算;ff 4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第8.2.3条解释: ρ--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s/(bh0); 对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取ρ=(Ap+As)/(bh0)。 第10.1.8条当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钢筋外,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注: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限制。 柱的配筋率:取全截面。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3.1条: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柱的最大配筋率为5%。 4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闭环式;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第6.3.3条: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

最小配筋率

最小(大)配筋率 一:板 1:最小配筋率 (1)分布钢筋:砼规9.1.7 当按单向板设计时,应在垂直于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宽度上的配筋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的受力钢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15%;分布钢筋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当集中荷载较大时,分布钢筋的配筋面积尚应增加,且间距不宜大于200mm。(2):受力钢筋:砼规8.5.1 0.20和45ft/fy中的较大值。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9.1.1条规定: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以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当板厚不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大于150mm时不宜大于板厚的1.5倍且不宜大于250mm. 2:最大配筋率 可参考受弯构件。 二:柱 1:框架柱 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

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于建造在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2):表6.3.7-1 柱截面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 类别抗震等级 一二三四 中柱和边柱0.9(1.0)0.7(0.8)0.6(0.7)0.5(0.6)角柱、框支 柱 1.1 0.9 0.8 0.7 注:①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 ②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 ③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0.1。 (3):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 2.受压构件 受压构件最小配筋率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 强度等级 500MPa 0.50 强度等级 400MPa 0.55

(整理)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与最小配筋率

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与最小配筋率 各种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大与最小配筋率,规范、规程及有关构造手册中均以做出明确规定,但合理配筋率要根据设计师的设计历练、扎实的结构知识、丰富的经验、构件的受力特性以及结构设计的整体性思维等来确定。 1.混凝土构件配筋首先满足受力、裂缝、变形要求; 2.受弯构件如板配筋率最好控制在0.25-0.5%之间,钢筋直径在Φ8-Φ12之间,钢筋间距在100-200mm之间,配筋率较小时对控制混凝土收缩裂缝不利,配筋率较大不经济。混凝土板厚在构造手册中有规定,板配筋优化的空间很大,根据跨度、荷载布置情况,应多做比较,才能找到平衡点。 3.梁构件配筋率最好控制在0.5-1.2%之间,梁配筋主要取决于梁高合理性及荷载大小,若依据建筑空间需要做宽扁梁,计算配筋会偏大。但造价不要由结构专业去主导,应结合其他专业综合分析考虑。 4.柱、剪力墙属受压或偏心受压构件,其配筋一般有构造控制,在满足最小配筋率基础上,适当提高配筋率,钢筋间距最好控制在200mm以下,能更好约束混凝土、控制

裂缝。注意:受力柱钢筋直径在16-25之间,市场供应充足,施工便于用直螺纹连接。直螺纹连接与焊接造价相差不多,施工简单,节约钢筋。 5.构造需要截面较大构件,如地下室外墙,在满足最小配筋率基础上,配筋率最好控制在0.5%以上,钢筋间距150mm以下,严格控制裂缝,满足防水需要。 6.基础等以冲切、抗剪控制的混凝土构件,满足受力及最小配筋率即可。 7.建筑构造装饰性混凝土构件,配筋率在满足受力需求上,一般不控制最小配筋率,但做好拉结,确保安全。 8.柱的体积配箍率,从抗震角度,取值应保守些,应高于规范中的限值,对约束混凝土,提高抗倒塌能力有益处,也能够实现“强柱弱梁"的设计准则。 最大配筋率是提示你不要超筋,最小配筋率是构造要求,合理配筋率是控制截面设计的依据之一。下面是框架梁的配筋率要求: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2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高规下表6.3.2-1规定的数值;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抗震设计时,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 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 0.35;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高规下表

关于楼板最小配筋率及其经济性的讨论

关于楼板最小配筋率及其经济性的讨论 华海公司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9.5.1规定:受弯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可见新规范对楼板最小配筋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一般每平方米约在十公斤(以Φ10@200计算)以上,所以对整个工程造价有不小的影响,如何在满足最小配筋率和安全的基础上,体现楼板的经济配筋率,是本文所要重点论叙的内容。 例如某楼板,板厚100mm,C25混凝土,配HPB235钢筋,按最小配筋率求楼板配筋。 解:取1m板宽做为计算单元,先求楼板最小配筋率: 由规范知:Ft=1.27N/mm2Fy=210N/mm2 45Ft/Fy=45x1.27/210=0.27 max(0.2,0.27)=0.27 所以楼板的最小配筋率为0.27% As=0.27x1000=270mm2取Φ8@180(As=279mm2) 如将楼板配筋改为CRB550冷轧带肋钢筋(Fy=360N/mm2)其它条件不变,则有: 45Ft/Fy=45x1.27/360=0.16 max(0.2,0.16)=0.2 所以楼板的最小配筋率为0.2%

As=0.2x1000=200mm2取Φ7@180(As=214mm2可见,采用不同设计强度的钢筋作为楼板配筋,在其它条件不改变的前提下对楼板最小配筋影响较大。 现按以上两种不同的配筋比较一下经济成本:(取1m板宽) 重量节约率=(2.194-1.678)/2.194=23.52% 因CRB550级冷轧带肋钢筋属于冷加工钢筋(JGJ95-2003),成本比普通HPB235钢筋价格贵约400元/吨,以现在HPB235钢筋市场价3800元/吨,则 价格提高率=(4200-3800)/3800=10.53% 节约资金=23.52%10.53%=12.99% 所以按构造配筋计算,如果采用CRB550级冷轧带肋钢筋经采用HPB235钢筋,楼板钢筋重量节约23.52%,资金节约12.99%,这可能也是新规范提倡用高强钢筋的一个方面(4.2.1条文说明)。 工作中常听到如下声音:楼板最小配筋率提高了,因楼板配筋中有相当部分是由构造配筋来控制的,所以无论采用什么设计强度的钢筋,直径和间距是不会变的,而高强钢筋的价格又相对较高,采用高强钢筋只会增加成本,实际这是一种错误的判断,是在没有考虑45Ft/Fy这个控制楼板最小配筋率的前提下做出的,以下列出常用楼板混凝土下不同品种钢筋在45Ft/Fy影响下的最小配筋率及最小配筋:

梁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10规范版)_图文(精)

一般受弯构件、偏心受拉构件、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及三、四级框架梁垮中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表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C80 HPB2350.2360.2720.3060.3360.3660.3860.4050.4200.4370.4480.4590.4670.476 HPB3000.2000.2120.2380.2620.2850.3000.3150.3270.3400.3480.3570.3630.370 HRB3350.2000.2000.2150.2360.2570.2700.2840.2940.3060.3140.3210.3270.333 HRB400、 RRB4000.2000.2000.2000.2000.2140.2250.2360.2450.2550.2610.2680.2730.278 HRB500、 HRBF5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30.2110.2160.2210.2260.230二级框架梁跨中及三、四级框架梁支座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表 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C80 HPB2350.2880.3330.3750.4110.4480.4710.4950.5130.5340.5470.5600.5710.581 HPB3000.2500.2590.2910.3200.3480.3670.3850.3990.4160.4260.4360.4440.452 HRB3350.2500.2500.2620.2880.3140.3300.3470.3590.3740.3830.3920.4000.407 HRB400、 RRB4000.2500.2500.2500.2500.2610.2750.2890.2990.3120.3190.3270.3330.339 HRB500、 HRBF50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80.2640.2710.2760.281一级框架梁跨中及二级框架梁支座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表 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C80 HPB2350.3400.3930.4430.4860.5290.5570.5850.6070.6310.6470.6620.6750.687 HPB3000.3000.3060.3440.3780.4120.4330.4550.4720.4910.5030.5150.5250.534 HRB3350.3000.3000.3100.3400.3710.3900.4100.4250.4420.4530.4640.4720.481 HRB400、 RRB4000.3000.3000.3000.3000.3090.3250.3410.3540.3680.3770.3860.3940.401 HRB500、 HRBF5000.3000.3000.3000.3000.3000.3000.3000.3000.3050.3120.3200.3260.3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