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帕默尔干旱指数的云南地区干旱评价曹一梅

基于帕默尔干旱指数的云南地区干旱评价曹一梅
基于帕默尔干旱指数的云南地区干旱评价曹一梅

第31卷第1期2 0 1 

3年1月水 电 能 源 科 学

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Vol.31No.1

Jan.2 0 1 

3文章编号:1000-7709(2013)01-0005-

03基于帕默尔干旱指数的云南地区干旱评价

曹一梅

(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昆明分局,云南昆明650051

)摘要:基于云南省昆明站、楚雄站、蒙自站、腾冲站及德钦站5个气象站1951~2008年气象资料,运用帕默尔干旱指数法分别计算各站逐月干旱指数,并统计各站年、季发生干旱的频率。结果表明,1951~2008年期间,德钦站发生干旱的频率较大,楚雄站发生干旱的频率相比于其他4站较低,但其发生极端干旱的频率高于其他4站;昆明站秋季易出现干旱,发生干旱的频率为29.3%,腾冲站春季较易发生干旱,发生干旱的频率为32.9%,蒙自站、德钦站及楚雄站均在冬季易出现干旱情况,3站发生干旱的频率分别为37.9%、37.0%、27.4%,楚雄站四季发生极端干旱的频率均大于其他4站。关键词:帕默尔干旱指数;干旱频率;干旱评价;云南地区中图分类号:P468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2-05-12,修回日期:2012-06-

28作者简介:曹一梅(1985-),女,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文水资源,E-mail:y

imeicao@126.com 干旱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也是全世界关心的重要气候问题[

1]

。它的频繁发生和长期持续,不但给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等带来巨大的损失,还会造成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加剧、

沙尘暴频发等诸多不利影响,已引起普遍关注[2,3]

。云南省位于北纬21°8′32″~2

9°15′8″和东经97°31′39″~106°11′47″之间,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云南省降水充沛,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1 100mm,

但降水量在季节和地域上分配极不均匀。降水量最多的月份为6~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60%,11月~次年4月为旱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20%,甚至更少。此外,在小范围内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降水分布也不均匀。自2009年9月云南省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情况,有的州市甚至出现特大干旱情况,截止到2010年2月干旱已造成云南省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5亿多元。因此,定量评价分析云南地区干旱情况,对云南地区干旱研究和水资源保障至关重要。鉴此,本文基于云南省5个气象站1951~2008年气象资料,运用帕默尔干旱指数法分别计算5站逐月干旱指数,并进行干旱评价分析,旨在为云南省干旱评价研究和水资源保障提供参考价值。

1 研究站点概况

受气象站点资料限制,

本文选用云南省内昆明、楚雄、蒙自、德钦及腾冲站5个气象站为研究站点,各站多年平均降雨量分别为1 150.52、1 048.26、1 99

0.44、888.48、1 

491.42mm。各研究站点在云南省地理位置见图1。利用5个气象站1951~2008年气象资料,分别计算各站的逐月Palmer干旱指数(PDSI

)。图1 各气象站点在云南省位置

Fig.1 Location of meteorolog

ical stations in Yunnan Province2 帕默尔干旱指数

Palmer干旱指数是一种被广泛用于评估旱

情的气象干旱指数[4~7]

,该指标不仅列入了水量

平衡概念,

考虑了降水、蒸发、径流和土壤含水量等条件;同时还涉及到一系列干旱问题,考虑了水分的供需关系,具有较好的时间、空间可比性。运

对云南连年干旱问题的回顾与反思

4年大旱教训深刻痛下决心大干水利——对云南连年干旱问题的回顾与反思 省委书记——秦光荣 旱灾是云南自然灾害之首。2009年以来我省已连续4年遭遇严重干旱,给各族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今年又发生冬春干旱,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云南历史上少有的5年连旱。严重干旱暴露出我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矛盾尖锐、防灾减灾能力不强等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必须深刻的反思,下更大的决心,尽最大的努力,用更硬的举措,尽快破解水利基础设施这个云南发展的瓶颈制约,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我省的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利基础保障水平。 一、四年连旱历史罕见,干旱成因复杂多样 2009年以来,气候异常多变、江河来水持续偏少、库塘蓄水严重不足,云南连续4年遭遇严重干旱。2009年春夏干旱、2010年百年大旱、2011年雨季干旱、2012年旱季更旱。干旱持续的时间、干旱影响的范围、旱灾造成的损失历史罕见。4年连旱呈现以下4个主要特点:

一是降雨连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086毫米,2009年至2012年,年降水量均低于多年平均水平,2009年低16%、2010年低4%、2011年低20%、2012年低13%,其中2011年、2009年年降水量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少年和次少年,全省4年只下了3年多的雨,滇中地区则更为严重,昆明4年只下了不到3年的雨。全省多年平均气温16.6℃,2009年至2012年,年平均气温均高于多年平均水平,2010年高 1.0℃、2011年高0.1℃、2012年高0.5℃,其中2010年全省平均气温17.5℃,为1959年以来最高年份,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中旬,全省平均气温15.3℃,较历史同期偏高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 二是库塘蓄水减少,供水矛盾突出。2009年至2012年全省河道平均来水量较历史平均偏少33.8%,全省库塘蓄水在2008年年末达到历史最高纪录72.68亿立方米之后,3年连年下滑,至2011年年末只有47.39亿立方米,是1994年以来同期蓄水最少的年份。2012年年末,虽经艰苦努力,全省蓄水达69.62亿立方米,但分布不均,滇中地区的昆明、楚雄、玉溪以及滇西的大理、丽江库塘蓄水严重不足,楚雄州仅完成蓄水计划67%,这些地区今年的抗旱水源将十分紧张。连续抗旱大量消耗水源,抗旱水源不能及时补充,昆明、曲靖、楚雄、玉溪等城市及安宁、砚山、双柏等城镇供用水矛盾突出。山区、半山区各族群

干旱指标确定与等级划分

干旱指标确定与等级划分

————————————————————————————————作者: ————————————————————————————————日期:

干旱指标确定与等级划分 由于影响干旱的因素很多,造成干旱的原因不同,各地气候、地理条件差异很大,目前难以采用全国统一的干旱评判标准。本附录推出的指标、公式供在编制《抗旱预案》时作参考之用,各地也可选用本地区的研究成果。 1单一干旱指标 1.1气象干旱指标 1.1.1连续无雨日数 指作物在正常生长期间,连续无有效降雨的天数。本指标主要指作物在水分临界期(关键生长期)的连续无有效降雨日数。 表1作物生长需水关键期连续无有效降雨日数与干旱等级关系参考值 (单位:天) 地域轻度干旱中度干旱严重干旱特大干旱 南方10~20 21~3031~45 >45 北方15~25 26~40 41~60>60 注:无有效降水指日降水量<5毫米。 水分临界期指作物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水分亏缺或过多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的生育期。 表2 不同作物的水分临界期 作物小麦玉米棉花谷子高粱大豆马铃薯水稻 水分临界期拔节 抽穗 抽穗前 和开花 花铃期 抽穗 前后 拔节到 孕穗 开花到 成熟 开花 前期 孕穗 开花 1.1.2 降水距平或距平百分率 距平指计算期内降雨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雨量的差值,距平百分率指距平值与多年平均值的百分比值。 中国中央气象台:单站连续三个月以上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5%~50%为一般干旱,偏少50%~80%为重旱;连续两个月降水偏少50%~80%为一般干旱,偏少80%以上为重旱。 多站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标可参照下表确定。

农业干旱指标研究综述

农业干旱指标研究综述 王友贺,谷秀杰 河南省气象台,河南郑州 450003 摘要:干旱是对人类及其社会危害很大的一种自然灾害。总的来说,干旱可分为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农业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其中农业干旱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率最高、灾情和影响最严重的干旱类型。为了全面地认识农业干旱,有效地进行旱灾风险管理,减轻旱灾损失和影响,本文在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农业干旱分析指标系统地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了不同指标的优点和缺点,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干旱;干旱分类;农业干旱;农业干旱指标 引言 干旱目前已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世界性问题。1990年国家科委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五号《气候》,将干旱列为了我国气候灾害之首[1]。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日趋变暖,干旱和旱灾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越来越严重。干旱不仅直接导致农业减产,食物短缺而且其持续累积会使土地资源退化、水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制约可持续发展。因此,预防和减轻旱灾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全面认识旱灾本质、成因及其发生规律则是有效预防和减轻旱灾的前提[2]。本文将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农业干旱研究的进展作一简介和综述。 1. 农业干旱的定义 对于干旱的研究,国内外已开展了大量工作,国外始于19世纪末,国内始于20世纪初。各部门对干旱定义有所不同,综合起来看,干旱可分为四类: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农业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就农业干旱而言,是指由外界环境因素造成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发生水分亏缺,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导致减产或失收的现象。它涉及到土壤,作物、大气和人类对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因素,所以是各类干旱中最复杂的一种。它不仅是一种物理过程,而且也与生物过程和社会经济有关。按其成因的不同还可以将农业干旱分为:土壤干旱、生理干旱和大气干旱[3]。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基于流形学习的土壤高光谱数据特征提取研究_吕杰

第29卷第7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9No.7 2015年7月Journal of Arid Land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July.2015文章编号:1003-7578(2015)07-176-05doi:10.13448/j.cnki.jalre.2015.242 基于流形学习的土壤高光谱数据特征提取研究* 吕杰,郝宁燕,史晓亮 (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安710054) 提要:尾矿重金属污染是当今矿区环境污染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精确反演土壤重金属含量对矿区土壤污染监测和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陕西金堆城矿区尾矿为研究区,利用ASD光谱仪测量土壤光谱,通过实验室化学分析获取土壤样本铜元素含量;将Isomap流形学习方法应用于土壤高光谱数据降维,利用随 机森林方法对矿区尾矿土壤的Cu含量进行反演建模,并与原始高光谱数据反演结果和PCA降维后的反演结 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土壤铜含量反演模型在经过Isomap降维后的光谱数据集上预测铜元素含量的相关系 数R2为0.7272,均方根误差RMSE为1140.20,在预测的准确性方面均优于原始高光谱数据。研究结果为探 索土壤高光谱数据特征提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尾矿重金属污染监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流形学习;土壤;铜;随机森林;高光谱 中图分类号:O433.1;O433.4文献标识码:A 尾矿重金属污染是矿区环境污染最严重问题之一。重金属具有很高的生物毒性,金属矿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离子会随着雨水或灌溉进入土壤,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迁移转化,以一种或多种形式长期驻留在环境中,最终通过食物链等途径危及人类健康[1]。因此,如何更好地反演尾矿土壤重金属含量是矿区环境监测和治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通常采用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和识别方法是从野外采样带回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化学测试分析普遍要求破坏土壤样本,从大量的土壤样本采集、烘干、称重、研磨到进行测试,在大尺度监测土壤重金属含量时费时、费力。 高光谱遥感技术以其光谱分辨率高、波段连续性强、数据丰富的特点,在土壤盐渍化监测[2-4]、植被叶绿素遥感反演[5]、水质参数定量反演[6-7]、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监测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8]。但同时也因其数据量大、数据冗余度高和Hughes现象给数据处理带来极大的挑战[9]。因此,有效减少数据维数的同时保持数据的内在结构信息为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目前,针对高光谱数据提出了许多有效的降维方法[10-18],主要包括线性降维中的主成分分析法(PCA),Fisher线性判别分析(LDA)、多维尺度变换(MDS)、局部保留投影(LPP),非线性降维方法中的局部线性嵌入(LLE)、拉普拉斯特征映射(LE)、等距映射(Isomap)等。 流形学习(manifold learning)是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研究中的热点,它能够对高维数据空间进行非线性降维,并且揭示其流形分布,从中找出隐藏在高维光谱数据中有特定的低维结构,从而从中提取易于识别的特征,近年来流形学习已被用于遥感影像的降维与特征提取[19-21]。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光谱信息影响微弱,并且重金属含量与土壤的光谱信息是非线性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土壤光谱进行非线性降维处理,将流形学习引入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高光谱数据降维,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文中以陕西金堆城矿区尾矿为研究区,以矿区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索运用Isomap流形学习进行高光谱数据降维,利用随机森林构建矿区尾矿铜含量反演模型。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收稿日期:2015-1-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09204、41401496);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13GSIJJ002);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DLLJ201305)资助。 作者简介:吕杰(1982-),男,山东蓬莱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高光谱遥感研究。Email:rsxust@163.com

干旱指标确定与等级划分

干旱指标确定与等级划分 由于影响干旱的因素很多,造成干旱的原因不同,各地气候、地理条件差异很大,目前难以采用全国统一的干旱评判标准。本附录推出的指标、公式供在编制《抗旱预案》时作参考之用,各地也可选用本地区的研究成果。 1单一干旱指标 1.1气象干旱指标 1.1.1 连续无雨日数 指作物在正常生长期间,连续无有效降雨的天数。本指标主要指作物在水分临界期(关键生长期)的连续无有效降雨日数。 表1 作物生长需水关键期连续无有效降雨日数与干旱等级关系参考值 (单位:天) 注:无有效降水指日降水量<5毫米。 水分临界期指作物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水分亏缺或过多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的生育期。 1.1.2 降水距平或距平百分率 距平指计算期内降雨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雨量的差值,距平百分率指距平值与多年平均值的百分比值。 中国中央气象台:单站连续三个月以上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5%~50%为一般干旱,偏少50%~80%为重旱;连续两个月降水偏少50%~80%为一般干旱,偏少80%以上为重旱。 多站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标可参照下表确定。

表3 区域降水距平百分率(%)与相应的干旱等级 1.1.3 干燥程度 用大气单个要素或要素组合反映空气干燥程度和干旱状况。如温度与湿度的组合,高温、低湿与强风的组合等,可用湿润系数反映。 湿润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1:K 1 = r / 0.10ΣT 式中:ΣT—为计算时段0℃以上活动积温(℃〃日), r—为同期降水量(毫米)。 公式2:K 2 = 2r / E 式中:E—为小型蒸发皿的水面蒸发量(毫米); r—为同期降水量(毫米)。 计算时,请参考当地的有关数据。 表4 干燥程度与干旱等级的划分 1.2水文干旱指标 1.2.1 水库蓄水量距平百分率 公式:I k =(S-S )/S ×100% 式中:S—为当前水库蓄水量(万立方米); S —为同期多年平均蓄水量(万立方米)。 表5 水库蓄水量距平百分率(%)与干旱等级

云南干旱与对策

云南连年干旱主要成因及相应对策 一、引言 2012年,大旱第三年袭击云南。截至2月16日10时,持续干旱已造成云南13州市91个县(市、区)631.83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242.76万人,其中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口231.38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55.45万头。而云南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该省农作物因干旱受灾达到559.9万亩,成灾203.7万亩,绝收32.4万亩,造成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亿元人民币。 中国大西南历来以雨水丰沛著称,云南的水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三。但是,恰恰这些丰水区,2009年至2012年却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如何从科学理性的层面上去找寻其中的原因和机理?如何从旱灾的发生形成的机理上去探讨其规律性的认识?如何建立抗旱的长效机制?面对如此极端的干旱,本文将探讨其背后真正的原因,更应该致力于如何应对,如何解决,为云南干旱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策。 二、选题意义 目前,云南已有273条中小河流断流,390座小型水库干涸。云南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排名全国第三,但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看,云南水资源总量丰富的同时,又是一个水资源穷省。面对持续的干旱,我们不仅要问:水在哪里?3月、4月、5月云南旱情究竟会如何发展?一个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的省份,为什么会连续三年遭遇大旱?背后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呢? 云南省是一个旱灾频发的地区,最近的几十年里,旱灾越来越来频发,受灾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而今年更是遭受了60年不遇的大旱,这给云南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云南的生态环境敲响了一个警钟。

三、自然因素对云南大旱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暖 气象专家分析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导致在台湾岛至中南半岛之间,形成了一条长3000多公里、宽度跨越4个纬度的巨型高压坝。高压坝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是导致这次极端干旱的最主要原因。高压坝就像一堵墙,横在广西南部上空,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即使北方有冷空气南下,也无法与水汽汇合,造成广西、贵州、云南交汇地区自从2009年8月以来就几乎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极端干旱。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区域平均气温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变暖趋势,尤其是2001年~2006年间,云南区域气温增幅达到0.64℃,升温的幅度要大于全球及北半球的平均值。如果按照时间段来分,云南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变暖迹象,而90年代后期的增温最明显,而滇中地区则是最近10多年来全省增温最明显的地区。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海南岛干旱特征分析

收稿日期:2018-07-31 基金项目:海南省气象局项目(HNQXJS201605) 作者简介:张亚杰(1987-), 男,河南登封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气象灾害研究,E-mail :zhyajie87@163.com 第37卷第1期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7No.1 2019年3月NATURAL SCIENCE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Mar.2019 文章编号:1004-1729(2019)01-0041-10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海南岛干旱特征分析 张亚杰1,3, 陈升孛2,3,吴胜安1,3,邢彩盈1,3(1.海南省气候中心,海南海口570203;2.海南省气象服务中心, 海南海口570203;3.海南省南海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0203) 摘 要:基于海南岛18个国家气象站1960 2017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比分析改进前后的综合气象 干旱指数在海南地区的适用性,统计了各地区年、季干旱发生频率、日数、强度和覆盖范围,分析了海南岛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CInew 指数在不同地区3次典型干旱过程的监测中,显著减少了不 连续旱情加重现象;海南岛各市县年干旱发生频率在47% 74%之间,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年干旱日 数在56 104d 之间,呈西南部沿海多、中部少的分布特征;年干旱强度在-209 -123之间,呈现西南部沿 海强、中东部弱的分布特征.季节干旱发生频率、日数、强度均为春季最严重,冬季次之,夏、秋季较弱.全年发 生大范围干旱的年份有9年, 1969、1977、1979和2004年干旱覆盖范围达到100%.关键词:干旱;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干旱特征;海南岛 中图分类号:P 429文献标志码:A DOl :10.15886/j.cnki.hdxbzkb.2019.0007海南地处热带,属季风海洋性气候,水汽来源充足,是同纬度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但时空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旱季为11月 翌年4月,雨季一般出现在5 10月,雨季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时有夏旱或秋旱现象[1].干旱是海南出现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最长的气象灾害,对工农业生产 和人民生命财产有严重危害[2-3]. 为开展干旱监测和评估工作,国内外学者发展了大量的气象干旱指数[4],常用的气象干旱指数有帕 默尔干旱指数[5]、 降水距平百分率[6]、标准化降水指数[7]、相对湿润度指数[8]、Z 指数[9]和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 )[10]等.但由于干旱形成机制复杂,影响广泛,具有普适性的干旱指数并不存在,不同干旱指数各 有优缺点.目前,气象干旱监测业务中常用的为CI 指数,该指数不仅考虑了不同时间尺度(月、季)降水量异常对当前干旱的累积效应,还考虑了降水和蒸发对干旱的影响[10],在各省气象部门干旱实时监测评估 中得到了推广使用.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河南、新疆、安徽、福建、贵州、河北、甘肃、湖南等省,以及淮河流域、渭河流域、黄土高原等区域对CI 指数的业务应用、改进方法及适用性进行了较多研究 [11-28].结果表明,CI 指数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较只考虑单一降水因子的干旱指数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但在干旱过程监测中会出现不连续旱情加重现象[15-18].海南省在干旱监测和评估方面研究较少,已有的相关研究[3,29-30]中采用的干旱监测指标均为单一的降水因子指标,未考虑蒸发的影响.因此,笔者利用海南岛18个气象 台站1960 2017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通过引入不等权重思想[16]改进CI 指数, 分析研究干旱发生频率、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变化趋势,并采用累积频率法[14]修正干旱指数阈值, 研究适用于海南的气象干旱指数,旨在克服传统CI 指数存在的问题,寻求适用于海南的气象干旱指数,为海南省的气象干旱监测、预测、预警及抗旱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文中所用资料为海南岛1960 2017年18个国家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包括日降水量、

云南省建国以来重大旱灾基本情况辑要

年份朝代受灾地州市 灾情及降水概要 1569明隆庆三年昆明、玉溪、大理、楚雄、 红河、曲靖昆明、元江大旱,石屏四郊龟裂,米价腾贵…… 1621 明天启元年 昆明、曲靖、大理、楚雄 昆明正月至六月不雨 1736清乾隆元年全省大部分地区 各春夏连旱,四野干涸。石屏异龙湖“旱甚,干涸”;丽江“丽江源 涸”。全省有11个地(州、市)81个县减产6~4成,“米价昂贵,民 食维难”。1764 清乾隆二十 九年 昆明 昆明滇池水涸 1779 清乾隆四十 四年 昆明、 楚雄、丽江楚雄"旱饥";永胜"程海水顿涸十余丈,海水不再自流金沙江,海 河上游从此涸,逐渐形成老旱区"。宁蒗"金沙江水顿涸"。 1816 清嘉庆二十一年曲靖、昆明、楚雄、红河、 玉溪、文山 “夏旱甚……。滇南各郡奇荒”;昆明“民多食观音粉,附近各州亦 然,多食者大便闭而胀死”;楚雄“人食小红花,又食观音土,人多 胀死”。1906 清光绪三十二年昆明、曲靖、楚雄、玉溪、 红河、大理、文山、思茅 滇省奇旱成灾,迤东、迤南“赤地千里,耕百获一,大饥”,“始则斗 米万钱,继则饿殍相望”,“草根树皮食尽”,“遍地哀鸿,几乎朝不 保夕”,“贫民饿死者其多”。 1930民国19年 大理、思茅、红河、曲靖、 文山、西双版纳 昆明年降水量仅568.0毫米,全省受旱几十个县…… 1943民国32年 昭通、曲靖、昆明、楚雄、 红河、迪庆、思茅、大理、 临沧、西双版纳、玉溪、 文山、丽江、保山 春夏大旱,"小春枯稿,颗粒无收";马龙"尽挖山芋以资生,野菜以 度命……饿殍充途,万分勘怜,惨象不忍目睹";通海"干旱田陇赤 土一片,境内不能起火者数千家"。饥饿死亡威胁大半个云南。 1979 中华人民共 和国 15个地(州、市) 冬春夏连旱,全省大部分地区持续6~8月干旱,受灾面积1062 万亩,成灾513万亩,成灾比48.3%,减产粮食54.6万吨。1987 中华人民共 和国 17个地(州、市) 全省121个县发生不同程度旱灾。受灾面积909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4.9%,成灾面积467万亩,成灾比51.3%,减产粮食61.0万吨。 去冬今春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出现持续干旱,特别是云南旱情非常严重,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抗旱救灾。 旱灾是云南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如何正确认识旱灾并提出科学对策,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刊发这组资料,希望能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一、历史上的旱灾 云南自西汉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便有水旱灾害的文字记载。记载较多的是明清时期和近代,这些记录是确定历史水旱灾害的重要依据。 云南1300~1990年的691年间,大小旱年211次,平均每3.3年一次;大旱年76次,平均9.1年一次;小旱年135次,平均5.1年一次。共出现单旱年183次,连旱两年10次,即1322~1323、 1568~1569、1688~1689、1764~1765、1816~1817、1888~1889、1936~1937、1942~1943、1979~1980、1982~1983年;连旱三年一次,1905~1907年;连旱五年一次,1985~1989年。特大旱年11次,即1569、 1621、1736、1764、1779、1816、1906、1931、1943、1979、1987年。 小旱,指单季、单月成灾的轻旱、局地旱,如“春旱”、“秋旱”等;大旱,指持续数月干旱或连季旱,大范围严重干旱。 历史上曾有“滇省兀旱成灾,赤地千里,食草根树皮,昆明夏旱大饥……”、“姚安、大姚、牟定大旱,民多饥死”的记载。 二、建国以来重大旱灾及抗旱纪实 1958年 全省性长时间、 大范围干旱,主要表现为春耕时节,各地溪沟断流,井泉干枯,库塘干涸,田地开裂,无水耕种,无水保苗,虫害突出,尤其以4、5两月旱情最为严重。 面对严重旱情,5月17日,省委发出了“进一步鼓足干劲,战胜干旱”的号召。把抗旱保苗作为农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全省70%的各族人民直接投入了抗旱斗争。省级机关干部组成1700多人的工作组(队),分赴灾情较重的玉溪、红河、曲靖等7个专(州)、13个县协助工作。丽江地委书记赴永胜县领导抗旱工作,地区机关、学校、财贸、工矿等单位于两天内组成了由1800多人参加的4个工作队,分赴丽江、维西、兰坪、宁蒗等县支援抗旱工作。玉溪地区“全地区大面积干旱,玉溪地委及各县均组织抗旱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挑水栽稻秧。”各级工作队同广大群众查找水源,抽提地表水,挖掘地下水,同时注意节约用水,严格管水制度,争取“多栽一亩田,多保一棵苗。”宣威县(当时名榕峰县)打井近20万眼,挖水塘1.4万个,找水源12530处,取得了保苗39.5万亩的成效,占已栽种面 云南省建国以来重大旱灾基本情况辑要 云南1300~1990年特大旱年统计简表 责编:黄燕玲 ■和丽琨

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资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习题(解析)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习题 (2018·湛江一模)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型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据此完成1~3题。 1.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 A.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 C.山体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差 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 2.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爬山难度B.增加耕地面积C.便于汇集雨水D.提高地面美观度3.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应具有的特点为() A.耐旱、耐贫瘠B.耐旱、耐盐碱C.耐涝、耐贫瘠D.耐涝、耐盐碱(2018·重庆七校联考)沙棘为多年生落叶性灌木,一般每亩荒地只需栽种沙棘120~150棵,4~5年即可郁闭成林。沙棘果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近年来,人工引种的沙棘果品质有所下降。下图为我国沙棘种植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下列不属于沙棘生长习性的是() A.喜光,耐寒暑B.喜高温C.耐旱,耐盐碱D.抗风沙 5.我国在黄土高原大面积种植沙棘的主要原因是() A.该地区黄土广布,土层较深厚B.该地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C.沙棘果单产高,经济价值高D.该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6.人工引种的沙棘果品质下降,其可能原因不包括() A.引种地气候条件与野生地差异大B.人工种植沙棘密度增大,通风条件变化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D.人工引种技术落后 西沙群岛被誉为中国的“马尔代夫”,不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海底还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可燃冰。可燃冰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燃烧值高且对环境影响小。由于可燃冰大多埋藏在海底,目前没有国家进行商业化开采。我国于2017年5月在南海试开采可燃冰并获得成功,在可燃冰开发方面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读下图,回答7~9题。 7.可燃冰目前没有被大规模开采的主要原因是() A.资源量少B.对环境影响大C.开采难度大D.海上交通不便 8.该群岛在夏季有时会出现带状波纹(见上右图),其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A.洋流B.夏季风C.潮汐D.地壳运动 9.我国可燃冰试开采成功,其主要意义是() A.促进南海地区的经济发展B.占领开采技术高端位置 C.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D.减轻我国空气污染 安徽省淮北市是一个因皖北地区煤炭开采而设立的新兴工业城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开采煤矿至今,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使得淮北市矿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发生了变化。下图为不同时段淮北市生态系统不同服务价值变化量示意图(图中数值从低到高代表服务价值的增加)。读图回答10~11题。 10.在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中,产生价值最大的是() A.气体调节B.土壤更新C.生物多样性D.废物处理 11.据材料推测,1987-2000年淮北市()

气象干旱监测与预测方法与设计方案

图片简介: 本技术介绍了一种气象干旱监测与预测方法,属于气象干旱监测与预测的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从权威机构网站获取某时间段的降水遥感影像数据;将遥感影像数据转换为降水量;以连续30天组成一个月尺度的计算时段,将所述计算时段内每天的降水量相加,即可得到所述计算时段的降水量,分别计算所述计算时段与历年同期的降水量,并计算得到月尺度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制作目标区域的月尺度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本技术能够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信息获取未来各天的天气状况和温度范围,计算未来各天预计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从而达到对未来各天进行定量化干旱预测的目的。 技术要求 1.一种气象干旱监测与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从权威机构网站获取某时间段的降水遥感影像数据; S2、将遥感影像数据转换为降水量; S3、以连续30天组成一个月尺度的计算时段,将所述计算时段内每天的降水量相加,即可得到所述计算时段的降水量,分别计算所述计算时段与历年同期的降水量,按以下公式计算得到月尺度降水量距平百分率:

其中,PA是某时段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单位为%;P是计算时段降水量,单位为毫米(mm);是计算时段同期平均降水量,单位为毫米(mm);n是同期降水量的个数;Pi是计算时段第i年降水量,单位是毫米(mm); S4、制作目标区域的月尺度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 S5、根据国标《气象干旱在在》划分的标准和计算得出的PA计,在分布图上在在不同在在旱在的分布范围,并旱计不同在在旱在面积和占比在况,实现目标区域的旱在定量化监测; S6、从气象部门获取目标区域及其周边区域的天气预报数据,包括未来多天的天气状况和气温计化范围; S7、根据《天气状况与旱在计化计查找表》和《日平均温度与旱在计化计查找表》,分别将各天的天气状况和日平均温度转换成相应的天气类型旱在计化计和温度旱在计化计,将天气类型旱在计化计与温度旱在计化计相加,得到目标区域及其周边区域各天的旱在总计化计; S8、根据目标区域及其周边区域各天的旱在总计化计制作各天的目标区域旱在计化分布图; S9、将第N天的月尺度降水量距平百分率PA与第N+1天的旱在计化计相加,得到第N+1天的PA预测计;将第N+1天的PA预测计与第N+2天的旱在计化计相加,得到第N+2天的PA预测计;依此类推,分别得到N+3……在未来各天的PA预测计; S10、按照国标《气象干旱在在》划分的标准,根据PA计分别旱计分旱未来各天的旱在等在及分布范围,实现未来各天的旱在定量化预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象干旱监测与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所述权威机构网站为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服务网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象干旱监测与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所述月尺度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1、提取出目标周边区域的降水影像数据,依据目标周边区域的矢量边界进行数据裁剪;

美国干旱指数评述

美国20世纪干旱指数评述 Richard R.Heim Jr1 (NOAA/National Climate Data Center, Asheville, North Carolina,USA) Abstract 由于没有对干旱现象的充分定义,干旱监测和分析长期受到影响。在过去两个世纪, 干旱指数由基于降水短缺的简单方法逐渐发展到针对具体问题的更复杂的模式。19 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干旱指数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某一时段的正常降水百分 率,降水小于某一阈值的连续天数,以降水和温度为变量的公式,和以持续降水短 缺作为因子的各种模式。1965年Palmer以Thornthwaite蒸散量作为需水量,提出了 基于水平衡的干旱指数,它是干旱研究史上的里程碑,至今仍在广泛应用。1960年 代以来干旱指数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地表供水指数,它结合了积雪、水库蓄水、 流量和高海拔降水,因而弥补了Palmer指数的不足;用于火灾监控的Keetch-Byram 干旱指数;标准降水指数(SPI)和采用全球卫星植被观测的植被条件指数。这些模式 随着新资料的出现而不断发展。20世纪末研发出干旱监测工具(DM),它结合Palmer 指数和其它几个(后Palmer)指数得出全美国干旱条件的统一评估。本文对干旱指 数作了历史性回顾,有助于对Palmer指数复杂性和干旱测量本质的理解。 历史上干旱不断给人类文明造成灾难。从文明的基础农业到运输业、城市供水和现代化工业,干旱影响自然生命、生态系统和许多经济社会部门。由于干旱影响的范围广泛,地域和时间分布多样,以及人们对供水系统的不同需求使干旱的单一定义很难提出。 美国气象学会(AMS 1997)将干旱定义和类型分为四类:气象干旱或气候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长期(几个月或几年)的气象干旱(大气条件导致降水减少或无降水)可迅速开始和突然结束(有些情况下转换几乎可在一夜间完成)。短期(几个星期)农业干旱指地表层(植物根系区)在作物生长关键期发生的干旱,即使深层土壤水份饱和,也可导致严重的作物减产。高温、低湿和干热风常常加重干旱少雨的影响(Condra 1994)。农业干旱的爆发可晚于气象干旱,这取决于前期的地表土壤层水份状况。长期降水短缺影响地表或次地表供水,使河流流量、地表水、水库蓄水和湖水减少,导致水文干旱,它在气象干旱结束后将持续一段较长时间。社会经济干旱将某些经济商品的供需与气象、农业和水文干旱相联系。不同类型干旱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例如,流量是在描述许多供水活动,如水力发电、休假消费和农业灌溉(那里的作物生长和收成主要依赖河流的浇灌)中分析干旱的关键变量。因此,国际气象界一般将干旱定义为“长时期缺乏降水或降水明显短缺”,“降水短缺导致某方面的活动缺水”,或“由于缺少降水,异常干的天气时段持续到引起水文失衡”。(世界气象组织WMO 1992;AMS 1997)。 为比较不同地区的干旱和干旱事件,需要一些数字标准。然而,由于干旱定义的明显不同,不可能设计统一的干旱指数。另一方面,由于干旱的特点和其对经济部门的广泛影响,干旱效果的定量化非常困难。由于干旱的复杂性,没有哪个单一指标能够充分表述干旱的强度和危害以及对不同用户的潜在影响。 AMS(1997)提出供需的时空过程是两个应该包含在干旱的客观定义和干旱指数定义中的基本过程。WMO定义干旱指数为“与长期累积效果和异常水份短缺相关的指数”。(WMO 1992)。Friedman(1957)明确了任何干旱指数应符合的4个基本标准:(1)时间尺度应与所考 1译者简介:周跃武(1961-),男,甘肃张掖,助研,主要从事人影及灾害性天气的野外观测与研究。E-mail: lazzyzhou@https://www.360docs.net/doc/719608379.html, 2、受科技部公益类项目20004DIB5J192 中国干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法研究经费资助。

小麦干旱灾害等级标准-中国气象局

ICS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 香蕉、荔枝寒害灾害等级 Disasters Grade of cold damage to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Crops for banana and lychee (征求意见稿) ××××—××—××发布××××—××—××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广东省气候与农业气象中心参加。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霍治国、杜尧东、姜燕等;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引言 华南地区是我国热带、亚热带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冬暖气候优势明显,最冷月平均气温10℃以上,11~3月的热量资源约占全年的1/3以上,为充分利用冬季气候资源,近年来各地热带、亚热带水果和冬季农业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但华南地区却时常受到冬季低温寒害的袭击,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其中仅20世纪90年代的4次寒害就给广东农业造成了213亿元的经济损失;其中香蕉、荔枝受害尤为严重。因此为客观、定量地评估香蕉、荔枝寒害灾害的等级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编制本标准,旨在规范区域通用的、具有相对空间和时间可比较性的香蕉、荔枝寒害灾害等级标准,使香蕉、荔枝寒害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业务规范化、标准化。为国家农业防灾减灾,特别是有针对性进行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评估及其防御,以及制定救灾政策、措施,调整农业布局和结构等提供科学依据。 香蕉、荔枝寒害是指在冬季遭受0℃以上(有时稍低于0℃)的一种低温危害现象。一直以来,香蕉、荔枝寒害的致灾因子都是沿用表征寒潮的过程降温幅度和最低气温,但最新研究表明,70%以上的寒害是由中弱冷空气多次补充造成的,并未达到寒潮标准。因此,仅考虑寒潮过程及其指标,不能准确地表征香蕉、荔枝寒害。为此,本标准对香蕉、荔枝寒害的过程进行了重新界定,优选出年度寒害过程的极端最低气温、≤5.0℃持续日数、≤5.0℃有害积寒、最大降温幅度作为致灾因子,计算出不同致灾因子对寒害影响的权重系数,以及综合寒害指数。以综合寒害指数为基础,将香蕉、荔枝寒害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严重四个等级。本标准采用相对变化指标,具有普遍适用性。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 《气象干旱等级》是2006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8个气象国家标准之一,是我国首次发布的用于监测干旱灾害的国家标准,这将结束我国气象干旱监测和评估技术方法多,各地和各部门所得出的干旱等级不一致的历史,标志着我国今后在气象干旱监、干旱影响评估等方面有了统一标准,气象干旱监测技术和评估方法将实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干旱监测和评估将有章可循。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规定了全国范围气象干旱指数的计算方法、等级划分标准、等级命名、使用方法等,并界定了气象干旱发展不同进程的术语。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规定了五种监测干旱的单项指标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五种单项指标为:降水量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标准化降水指数、相对湿润度指数、土壤湿度干旱指数和帕默尔干旱指数。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以标准化降水指数、相对湿润指数和降水量为基础建立的一种综合指数。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五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1.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 2.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 3.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4.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落,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 5.特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规范全国通用,具有空间和时间可比性,能较为客观地描述干旱的发生、发展、持续、解除等过程,以及干旱发生程度和范围的等级标准的干旱监测指标。 (中国气象网)

云南干旱简介

云南干旱简介 云南2010年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干旱范围之广、历时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大均为云南省历史少有。其中楚雄市尤为严重,20余万农村人口缺水。严重 干旱已经造成全省742万人、45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云南各灾区采取凭票供水、筑坝蓄水、组织运水等措施保障灾区民众用水。2010年小麦播种面积3700万亩,受灾面积达3148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85%。云南省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已把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放在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的第一位。 上图为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高石哨绿塘子水库见底 旱情现状 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是2010年发生于中国西南五省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地的干旱,始于2009年末,至2010年3月仍在持续,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和广西西北部已达特大干旱等级,其中云南旱情尤为严重。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截至3月2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6567万亩,1501万人、923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已投入抗旱资金7.5亿元、劳力898万人,临时解决744万人、35 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国家防总预计,滇黔桂渝川2010年3月份的降雨仍可能偏少,旱情将持续发展。下一阶段,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是抗旱救灾的重中之重。 云南省政府2010年3月3日公布最新的旱情报告,省内600余万人、360余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随着旱情持续发展,受灾程度将进一步恶化. 2010年,云南省小春播种面积3700万亩(其中粮食1770万亩),受灾面积3148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85%,绝收超过1000万亩。预计全省小春粮食将因灾减产50%以上,甘蔗减产20%以上。 全省因干旱新增缺粮人口331万,需救助的缺粮人口为714.78万人,较去年增加46.31%。省政府预测,3月、4月、5月全省饮水困难群众分别将达792万人、951万人、1014万人。 高耗水企业被紧急关停 在干旱重灾区曲靖,城区正常供水只能确保到4月底。如果雨季迟来,城区可能出现近600万吨供水缺口,市民生活用水届时将失去保障。 3月份开始曲靖城区所有用户计划用水量统一下调30%,由120升/天/人降为80升/天/人;对高耗水的洗车、洗浴等行业采取强制关停或限制供水等措施。仅3月1日当天,曲靖城区就关停9 4户高耗水企业,其中洗车场89户,洗浴中心5户。城区内的洗车场不分规模大小,都被统一关停,估算达300多家。 3月中旬若无雨将停胶 西双版纳是中国天然橡胶主产区之一,大量胶农都依靠承包橡胶林为生。3月中旬若能迎来及时雨,他们还有可能获得丰收,否则将影响他们未来一年的生计。 干旱导致糖价逆势上涨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论文标题: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IR ORIGININ NORTHWESTERN CHINAWu XinnianThe Scientific Information Centre for Resources andEnvironment,CAS,Lanzhou 730000 论文作者吴新年 论文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根源/西北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origin/northwesternChina,论文来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论文单位呼和浩特,点击次数258,论文页数98~104页1999年1999月论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719608379.html,/paper_31729651/ 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三废”污染等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接着分析了导致这些恶果的原因。 This paper discussed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inNorthwestern China,such as soil erosion,soil salinization,desertification and polution from the three wastesetc.,andanalysedtheir origins. 1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与主要问题 西北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大部分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且地形复杂多样,多山地,其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是: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森林稀少,植被覆盖率低;沙漠戈壁面积大,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土地不能或暂难利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加剧;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由此,在今后的地区开发过程中,西北地区将始终面临着如下一些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1.1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西北地区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面积约占黄河上中游流域总面积的2/3。水土流失最主要的地区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面积总计约25万多平方公里,一般侵蚀模数为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10000吨,少数地区高达2~3万吨。其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有两个:东区主要位于固原—彬县—华池—延安—乡宁—中阳—兴县—和林格尔—东胜—榆林—靖边—同心—固原范围内,该区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年均产沙量14亿吨多;西区大致位于靖远—庄浪—天水—渭源—临夏—定西—靖远范围内,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年均产沙量约2亿吨[1]。这些泥沙最终都输入了黄河。陕南的石灰岩山区一般具有山高、坡陡、谷深、河沟比降大、地表土层薄等特点,遇大暴雨,往往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一般平均每年流失土壤厚度约0.5~1.0厘米,有的地区高达2~5厘米。该地区土壤一旦流失殆尽,则变成裸石山,很难恢复。 1.2土地沙漠化加剧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及沙漠化土地分布较多的国家之一,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相互交错在一起,总面积估计仍达150万平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5.5%。西北地区是我国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区,在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五省区都有大面积分布,另外就是内蒙古,这些地区几乎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沙漠化土地,其中已经沙漠化的土地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西北的沙漠化土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半干旱地带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陕西北部及宁夏的东南部的干旱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区;二是干旱荒漠地带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狼山——贺兰山——乌鞘岭以西的广大干旱荒漠地带。沙漠化及风沙肆虐已经成为危及当地人类生存的巨大灾害。例如,1993年5月5日在西北地区发生的特大“黑风暴”就造成数十人死亡和5亿多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今年4月份又连续发生数次“沙尘暴”,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损失。 西北地区不仅沙漠化土地分布面积广,而且近年来由于植被减少、草场退化等种种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