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分析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分析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分析

财贸研究 200414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分析

杨晓东

(厦门大学经济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中国引进外资已具有相当规模,但在地区分布上却极不平衡,这不利于消除我国地区经济的二元结构。本文概述了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区位状况,并从投资国和东道国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归纳总结出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区位决定因素,并给出了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FDI);中国;区位

一、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区位变化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在中国大陆版图上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投资地理区域极度集中。以1984~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金额存量分析,广东独占29.13%,遥遥领先于第二位的江苏,前三个省市占50.22%,前10位之外的21个省市、自治区仅占16.17%。位于前10位的省市无一例外的都处于东部沿海地区。1984~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FDI)实际金额存量中,东部沿海12省区占86.12%,中部10省区占10.82%,西部9省区占3.06%。在中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也相对集中于几个省区,在这些省区内,外商直接投资又都聚集于少数几个城市,局部空间分布失衡。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省际变化

1.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内蒙、辽宁、湖北各省区所占比例基本保持上升势头,这些省区多地处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湖北省虽属中部地区,但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优越地理区位。

2.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各省区所占比例基本呈下降趋势,这些省份多地处东南沿海和西南大陆地区。

3.其余各省份所占比例有升有降,变化趋势不明显。

4.从吸引FDI的绝对金额来看,广东、江苏、福建、上海、山东、辽宁、北京、天津、浙江等东部沿海各省份一直居前10位。

(二)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变化

表1显示了1994年以来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实际引进外资的明显变化格局。从表中可以看出,1997年前东部实际引进外资徘徊下降,1998年后出现上升趋势。与此相对应,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趋势则由升转降。

收稿日期:2004203220

作者简介:杨晓东(1972-),男,安徽芜湖人,厦门大学经济系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关系。

表1 1994~2001年我国东、中、西部实际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化(%)

199419961997199820002001东部85.4485.9983.2681.1685.6986.06

中部7.869.2210.439.118.848.76

西部 6.70 4.79 6.319.73 5.47 5.18

合计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

说明:东部包括北京、河北、天津、辽宁、山东、江苏、上海、福建、浙江、广东、海南;中部包括吉林、黑龙江、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部包括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西藏、宁夏、陕西、四川(包括重庆)、云南、贵州、广西。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5~2002年)。

(三)南、中、北变化分析

为了分析我国引进外资的南北变化,表2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南部、中部和北部一些省份的数据。可以看出,全国实际引进外资较多的两个南部省份(广东和福建)所占比例出现显著下降,由1994年的39.62个百分点下降到2001年的33.81个百分点;同期,中部6省份所占比例上升7.6个百分点,上升趋势十分明显;北部省份也在波动中出现较大幅度上升。

表2 1994~2001年我国南、中、北部实际引进外资的变化(%)

199419961997199820002001广东、福建39.6237.6535.1334.1336.1433.81浙江、江苏、上海、湖北、湖南、河南26.2730.1429.9829.3532.8833.87山东、河北、北京、天津、辽宁20.7520.8821.8821.2420.9922.63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归纳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外商在我国直接投资出现明显扩散。这种扩散的总的趋势表现为:逐步由沿海省份向内陆省份(主要是中部省份)转移,由南部重点省份向北部地区转移,且中部地区首先出现明显增加,继而北部省份增幅加大且超过中部省份。这种变化可简单归纳为外资的“北上”和“内进”。

(四)不同外商来源地投资区位的差异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来源地遍布全球,据统计,世界上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对华直接投资活动。但从外资流入量来看,主要源于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01年底,投资额居前6位的国家和地区是香港、美国、台湾、日本和新加坡。不同的投资国和投资地区在中国大陆投资区位的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主要源于以下几种因素:

1.地理距离。地理距离是指来源地与投资区域之间的空间距离。就某一来源地在中国的投资区位而言,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理距离的决定性。以韩国为例,山东最东部的成山角距韩国仁川港只有180海里,距离韩国西海岸各重要城市不过200余海里。这一地缘优势为韩国投资者进入渤海湾地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1992年中韩建交,此后短短的3年里,韩国对华投资额一跃上升到来源地中的第四位,这其中在环渤海湾地区的投资占其对华直接投资的约67%,山东和辽宁一直是吸引韩资最多的两省。显然,地理距离是这一结果的基本决定因素。

2.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指来源地与投资区域之间在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外商投资时,会优先考虑与母国的心理距离最近的国家和地区,以确保企业与市场间信息传递受到的阻碍最小,这种心理距离受到包括语言、文化、政治制度、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华人投资所占的巨大份额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3.投资动机。投资动机是外商对华投资的原因,只有当投资动机与投资区域FDI决定因素能够较好地取得一致,外商投资才有可能不断增加。中国港澳台企业更多地关注市场规模和出口机会;美国和日本更重视中国国内市场及其廉价劳动力;英、法、德特别注意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韩

国和新加坡的焦点是廉价的劳动力以及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这些不同的投资动机也决定了外商在中国国内投资区位的选择。

二、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

外商在投资区位决策时所考虑的区位变量可粗略地分为两类:一是自然禀赋区位变量和经济发展区位变量所构成的硬环境;二是人文区位变量和政府区位变量所构成的软环境。软硬环境所包括的区位变量对不同国家的作用是不同的,跨国公司选择投资区域时,决非简单地求出各种区位变量之和,而是综合判断、权衡利弊、做出决策。并且这些区位变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区位变量也在变化。

(一)转轨变量

所谓转轨变量(或称改革变量)是指中国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所导致的区位变量整个体系的巨大改变。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总体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各地在改革开放的力度上是存在明显差异的,这种差异极大地影响了FDI的流入。由于数据有限,无法应用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这里选取崔新健(2001)对1997年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的有关数据做的一个简单的相关系数测算,结果显示,各地FDI流入量与转轨变量──广告总额、进出口总额和国有企业相关系数分别是0.59、0.95和0.46,分别呈现出中度相关、高度相关和低度相关。这一结果对转轨变量在地区决定因素中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外国企业对中国成功的进行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在同样的程度上取决于国内经济政策的改革,也取决于商业政策、外汇政策和外商投资政策的变化”(深作喜一郎、华大伟,1995)。

联系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分布格局,我们可以看出转轨变量对一个地区吸引外资的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赋予广东、福建以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试办经济特区,实行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发展加工制造业和出口贸易。上个世纪80年代,上海根据国家的外资政策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地方性法规,1990年国家又作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决策,并相应制定了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以此为契机,上海大规模吸引外资,加速了向外向型经济功能的转变。

(二)成本因素

古典区位论认为,成本最小化是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标准,包括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成本中的劳动力工资成本。根据鲁明泓(1997)、Broadman and Sun(1997)、Chen Chien Hsun (1996)等学者的计量分析,劳动力成本系数均为负数,表明FDI寻求低廉的劳动力。但笔者认为,中国各地区间劳动力成本的差异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地区决定因素。主要因为中国大陆各地之间劳动力成本差异和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劳动力成本差异相比较是微不足道的。换言之,中国大陆各地劳动力成本都处于一个绝对值极低的水平,相互之间的差异所产生的吸引力是极其有限的。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劳动力质量是一个重要的地区决定因素。中国东部地区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与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因此拥有素质较高的产业工人和科研、技术人才,这是东部地区吸引大部分外商投资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年来,资金、技术密集型外商企业的增多,外商投资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日见提高,FDI主要是流向一些劳动力素质和工资水平都较高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在成本因素方面,除了传统的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外,交易成本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商品交换中较高的交易成本将促使外商投资的发生,当寻找原材料和服务、搜寻商品市场、雇佣劳动力、谈判合同成本高时,FDI将投向于成本低的地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市场经济发展较早较快,市场体系较中西部地区完善,政府的工作效率较高,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始终保持较高的外资增长率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信息经济学的不断发展,许多研究指出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是外商出于降低信息成本动机的一种理性选择,信息成本的高低对外商投资区位选择有重要影响。与国内投资者利用外资相比,外商缺乏对东道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足够了解,因此外商十分关注选择特定区位以降低信息成本。外商投资于我国沿海沿边地区,正是由于它们是国际交往的必经之路,外商易于了解当地的民族风情和政治经济特点,有助于减少其信息费用。港澳台与广东、福建不仅地域相邻,而且语言相通,不少投资者与当地有着血缘、亲缘、地缘等一系列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也成为海外华人资本大量进入

广东、福建的一个工具,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回避风险。

(三)市场规模(G DP)

各地的市场规模或经济发展水平与FDI流入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999年数据显示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72。有关计量研究也表明G DP作为FDI地区决定因素显著水平达1%;Chan(1996)的研究显示市场(工业部门人均收入)在中部地区决定性显著,显著水平5%,但在西部地区不显著,“这意味着外商与中国企业竞争经济不发达的中部地区市场”。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在西部的FDI绝大部分是有效生产寻求型的,还不属于市场拉动型投资。所以,对于西部地区,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也就是地区有效市场的规模不是一个主要的FDI地区决定因素。贺灿飞(1999)的研究也表明,市场规模是决定我国区域FDI规模的第二大经济因素。用这些研究来解释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东多西少的格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第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市场容量大,外资的增长也较快;第二,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政策倾斜较多,导致该地区市场发育较好,外商以此作为生产基地,将市场辐射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和周边国家和地区;第三,港澳台地区、欧美国家的一些中小资本,在国内失去竞争优势,转移到我国东部经济基础较好、市场容量较大的地区支撑其生存;第四,外商通过对我国东部地区进行直接投资活动,减少市场搜寻成本和获得市场的信息成本,同时根据市场反馈信息随时调整产品设计,使其产品生产“本地化”。

(四)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一个重要的地区决定因素,鲁明泓(1997)以城市化(城镇人口/全部人口)检测了地理位置对FDI地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系数为2.8(t=9.779),具有显著的影响。这一结论是在考虑了第三产业影响的同时得到的,由于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呈现近中度正相关关系,所以可以推断地理位置的影响会比回归分析得到的还要更大些。布罗德曼和森(1997)采用虚拟变量分析地理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沿海地区比内地高出1.3%FDI边际增量,当然这里的地理位置一定程度上也暗含了政策优惠等激励的效果。

在地理位置因素中,自然资源禀赋变量也是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国西部地区吸引了一些巨型能源跨国公司的投资,如英国的BP石油公司。对于这些资源寻找型的外商,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西部地区丰富的矿产和能源优势,换句话讲,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更重要的地区决定因素。

(五)产业集聚、关联效应

集聚、关联效应是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根据梁琦(2003)的计量研究,在对FDI分布有正面决定影响的因素中,地区产业聚集、关联仅次于地区开放度,名列第二位(地区开放度可以理解为前面的转轨变量)。集聚、关联效应是指由于经济活动和相关生产设施的区域集中而形成的正的外部性以及规模和范围经济,从而对投资者的产品有很好的前后向关联作用。按照波特(P orter,1990)的观点,一个区域之所以对FDI有吸引力,是因为它拥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可以得到特定的服务和熟练的劳动力,具有良好的区域形象以及大量产业的集中等。集聚经济对外资制造业工厂的区位选择有着重要的正影响,这种集聚经济不仅体现在城市规模经济效益方面,而且也体现在行业规模经济效益方面。卢格尔和谢第(Luger and Shetty,1985)通过对三位数产业(标准产业分类)的研究,证实了集聚经济对外国公司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利用1974~1990年瑞典单个跨国企业以及它们在18个国家制造业工厂的数据,布劳纳耶尔和斯文森(Braunerhjelm and S wens on,1996)同样证实区位化集聚经济吸引了瑞典直接投资,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集中,也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基础雄厚,制造业比较发达,基础设施状况和产业配套能力较好,便于开展专业化分工和协作。

(六)现有外商直接投资规模

一个地区的现有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对吸引外资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由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存在“区域性自我加速”机制,导致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模式呈现一定程度的刚性。现有FDI的这种特殊贡献,主要原因是外商投资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及信息成本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键性制约作用。第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市场体系发育相对完善,有较长的与外商投资者接触的历史,因而对

引进外资活动比较熟悉,投资的风险相对较小;第二,随着外商在我国的投资从试探期走向成熟期,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开始竞相进入中国市场。为了占领我国区域市场,维护跨国公司的市场份额,寡头垄断的防御性对外投资策略也会导致新来外商投资倾向于同一市场。

三、中西部地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配合当前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呈现“北上”和“内进”的趋势,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大力快速地吸引外资以增强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积极营造有利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对FDI的区位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中西部要加大引资步伐,必然要为外商投资创造一个优良、宽松的制度环境。具体来讲,要注意以下两点:(1)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并真正落实。从传统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和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存在的许多开创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容易带来政策的不稳定性,增大外商投资的风险。许多投资者认为,我国吸引外资的政策有区域差异,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更有区域差异,而投资者所接受到的政策不稳定性,区域差异最大。因此,中西部在引资中应尽量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拟制定的政策要真正落实,使每一个办事人员和决策者在引进外资上具有同样的认识和积极性。(2)2001年9月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在西安召开的“西部论坛”上公布了最新的鼓励西部地区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对在西部的企业给予了很大的税收优惠。在这样的鼓励政策框架下,对于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来说,更应该注意乱摊派、乱收费问题,要坚决制止乱摊派,对各种税费要及时地进行清理。

(二)把握外商直接投资的动机,帮助厂商降低成本

外商来中国投资的主要动机是降低生产成本,因此我们就要在投资环境上创造有利的条件。目前,劳动力工资、土地价格是影响FDI成本最主要的因素。尽管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工资上有较大优势,但低工资只是一个方面,如果生产效率低下,这种低工资成本的优势就会被完全抵消。根据本文前面的分析,目前中国地区间工资的差异并不对FDI的区域分布有很大的影响,相比之下,劳动力素质更为关键。目前中西部地区的效率工资水平平均要比东部地区低5%~9%。因此中西部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各类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当地劳动力素质。在土地要素上,要在降低土地使用价值的同时,关注厂址周围的环境,建立好基础设施。考虑投资者的总成本基准和成本可替代以及区位选择上的惰性,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和土地价格所降低的成本,要远远大于外商运输所增加的成本时,才能吸引外商在这些地区投资。

同时,信息成本(风险因素)也是决定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这给予我们的启示就是扩大市场开放度,完善市场建设,将吸引FDI从谈判到投资纳入国际化操作,以减少外商投资的市场与非市场风险,采取一套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市场经济改革政策,尽快健全各种要素市场,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机制,改善市场环境,将大大有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三)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集聚经济是影响FDI区位选择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中西部地区由于区位方面的劣势,在对外开放上自然要逊于沿海地区,但可以通过增强地区产业关联从而增强集聚力来吸引外资。中西部地区在现有条件下,要注意引进生产和经营外向化程度较高的内资或外资企业,特别是中枢型产业,它们或许已是东部地区产业升级中欲转移的行业,通过这些行业中的企业迁徙,促进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特别是区域开放度的改善,以强化产业的关联效应,提升本地产业基础和集聚水平。

(四)进一步推动中西部国有企业改革

中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西部有较多的大型国有企业,目前仍然在中西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企业的增长速度和效率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的国有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

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将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可以出售国有股,非上市企业可以出售国有资产,市场化改革的方向非常明确。但中西部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速度并不快,主要原因之一是非国有投资者不足。目前中国已制定了有关政策,鼓励外商以收购、

兼并的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吸引外资以并购的方式进入一些行业,这将大大加快中西部地区引资的步伐。

参考资料

[1]崔新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2]赵晋平.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梁琦.跨国公司海外投资与产业集聚[J]世界经济,2003(9).

[4]深作喜一郎,华大伟.中国走向开放经济的万里长征[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

[5]鲁明泓.外国直接投资区域分布与中国投资环境评估[J].经济研究,1997(12).

[6]魏后凯.欧美日韩在华制造业投资的区位决定[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7]贺灿飞,梁进社.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异及变化[J].地理学报,1996(5).

[8]Broadman Harry G and Sun X iaolun.The distribu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J].W orld Economy(WEC),1997,20(3).

[9]Chan,Andrew Andre Chun K wan.The R oles and Determinants of F 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 pecial Economic Z ones:The Case

of Shenzhen(China)[D].The University of M anitoba(Canada),PH D,1991.

[10]Chen Chien Hsun.Regional Determinants of FDI in M ainland China[J].Journal of Economic S tudies,1996,23(2).

[11]Caves R E.Multinational firms,C om 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H ost2C ountry M arkets[J].Economica,1974,41.

Analysis of R egional F actors for Foreign

Direct I nvestment in China

Y ANG X iao2dong

(School of Economics,X iamen University,X iamen,361005)

Abstract: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as been of considerable size since it opened to the outside w orld, but it’s imbalanced in terms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It is not helpful in eradicat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duel2 structure in China.This thesis summarizes the regional situation of FDI(F oreign Direct Investment)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reas ons contributing to the situation both from the investing and host countries.It generalizes the re2 gional deciding factors of FDI and the reas ons why less foreign investment has been abs orbed in Mid2west China an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have been provided.

K ey w ord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China;regional factors

(责任编辑 彭 江)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 1.1研究背景及意义众所周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中国足吸收fdi的世界大国,占了流向发展屮国家fdi总量的三分之-。但另-方面,巾国也是世界资本的-大供给源,虽然口前巾国流出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相比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ifdi)规模还较小,但其增长速度不容小视。仅XX年一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幅就达到了 32%,中国的很多跨国大企业在国际商务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XX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746.5亿美元1,创历史最高纪录,位居全球第五。 在全国各省市中,广东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位列第一,达到了 116.3亿美元。上海位第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达到60. 43亿美元。上海和广东作为中_经济的领头羊,许多行业都是处于全w领先地位,尤其是制造业,而且在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也还是以制造业为主。 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很多,有目的国的环境因素、政策因素、中国的市场因素、政策性因素等等。但以上分析都是基于宏观层而的,这些h益增长的对外宵接投资究竟是由什么样的企业贡献的?剔除相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同的行业因素和不同的冃的国的影响,什么样的企业更容易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乂有什么样的关系?对企业层面的

复杂差昇很难由一个笼统的调查阐释清楚,因此只有通过对企业层面进行严谨的分析,才能回答上面的问题。 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很长一段时间企业在贸易中的作用是被忽视的。 传统贸易理论关于企业的描述仅有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贸易理论中虽然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中,但企业还是同质的(homogeneous)典型企业,即所有企业都从事出u。然而,近十几年的贸场理论研究表明,企业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为什么一辟企业从事出口而另-些企业不从事出口?为什么有些企业选择通过出口进入海外市场,而有些企业选择fdi?对上述两个问题,异质性企业理论从新的角度给予了解释。 melitz首次通过异质企业模型将上述研究规范化,出现了以企业异质性为特征的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 新-新贸易理论是同际贸场理论的前沿,能够很好的解释当前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的现实情况,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思路和研究方向。该理论主要分为两个研究方向,以melitz (XX)为主导的方向主要探索企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heterogeneous-firms trade,简称hft);以antras (XX)为主导的方向主要研究企业全球组织生产抉择,又被称为企业内生边界理论(endogenous boundary theory of the firm)。而从现有文献来看,该理论还处于发展初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方面都还

国际投资 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因素有哪些

1、国际投资如何分类 投资的类型划分 1。按照地域划分:国内投资和国外投资 2。按照性质划分: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3。广义的国际投资和狭义的国际投资(前者包括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后者专指间接投资) 2、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宏观经济形式起着决定性关键作用。 对于所有国家而言,决定跨境直接投资流向的首要因素是宏观经济形势,国际之间如此,一国之内同样如此。2004年,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体系宏观经济欣欣向荣,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屡创佳绩;与此同时,西欧大陆国家宏观经济疲软,国际直接投资流入也萎靡不振,原因就在于此。 第二,汇率是决定跨境直接投资流向的第二个重要因素[3]。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某些结构性因素也有利于他们吸收国际直接投资。首先是市场导向型的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地点时,不仅是在选择低成本的生产地点,而且越来越多地是在选择接近庞大的消费市场。这意味着人口众多且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国家更能够得到外资的青睐。其次,放松管制、监管体制改革都可以激励投资者。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直接投资中对消费品、汽车等的投资绝大部分是市场导向型的投资,同时,由于人民币长期预期升值和汇率机制的改革都带动中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增加。 第三,国际贸易领域的重大变革对国际投资者产生了强烈的激励,其中尤以中国入世和国际纺织品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影响最为重大。

贸易自由化趋势或者说贸易壁垒的减少,都为国际直接投资创造了大好机会和条件。中国加入WTO后,与国际间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少,这也极大地刺激了寻求低成本高效率的跨国资本到中国投资的兴趣。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摘要]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区分布不尽合理,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高效统一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机构;海外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我国海外投资风险尚缺乏有效的防范制度和措施。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问题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流量 从我国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虽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但从总体规模上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1990 年的13倍。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 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是增速惊人。在5月举行的第四届东亚投资论坛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在论坛上透露,该年一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FDI) 为193. 4 亿美元, 同比增长353%。 2.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 从投资区域结构看,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更为广泛, 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已经遍及世界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在亚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0%,在非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例约为3%,在拉美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拉美已经取代亚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可以说, 我国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投向了亚太地区, 相比之下, 欧洲其他地区所占份额极小。 3.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与投资方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逐渐放宽了对外投资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逐渐由国有企业主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国有企业占整个投资主体的比重由2003年的43%降至2006年的26% ,而有限责任公司由2003年的22%上升至2006年的33% ,超过国有企业跃居对外投资主体首位,私营企业则位居对外投资主体的第三位。这表明有限责任公司和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另外, 跨国并购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缺乏清晰的境外发展战略,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往往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完整的全球战略,以世界市场作为角逐的目标,对再生产周期的各个环节实行国际化安排。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是企业在市场中取胜的主要因素。目前, 我国还处在技术引进阶段, 在关键技术上, 还难以与国外具有高新尖技术和成熟产品的企业抗衡。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许多引进的先进技术缺乏消化吸收, 创新能力不强, 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甚至某些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因而无力参与国际竞争, 甚至连国内的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及效益分析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及效益分析 第一章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分工的细化,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我国经济在经历了近20年的持续高增长之后也开始步入以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主的转型时期。市场容量的扩大、需求的多层次性、工资差距的变动以及“消费断层”的存在促使在华外商直接投资无论在投资动机、投资方式还是在投资类型方面均呈现出新的特点。 1.1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现状 1.1.1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从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规模看,2002年我国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4171项,是1983年的54倍、1990年的约5倍;其次,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外资金额规模看,2002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合同外资金额达827.68亿美元,分别是1983年和1990年的约43倍和13倍;最后,从外商对华实际投资规模看,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527.43亿美元,是1983年的65倍、1990年的15倍。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和纳税分别已经占全国的30%和21%,占出口的比重高达55%,直接吸纳的就业人数达到4500万,在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在中国投资的达到480家。截至2009年5月底,中国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约9000亿美元。外资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增长速度持续稳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无论在批准项目数、合同外资额,还是在实际利用外资额上都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1984-2002年全国批准外商

直接投资项目平均增长率为24.91%,其中,1984-1998年均增长率更高达59.4% 。合同外资额增长率总体上也保持着增长的态势,1984-2002年均增长率为21.47%。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999年出现下降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增长,1983-2002 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速高达33.5%。近几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也从过去以“引进来”为主要特征调整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2007年,中国企业的非金融类对外投资额达到190亿美元,是2004年的3.4倍,2008年又增长到410亿美元。由此可见,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额仍持续稳定并且保持着快速增长的状态。 1.2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特点 1.2.1外商投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外商在我国的投资过去主要集中于以轻纺为主的传统工业,近年来开始转向重工业方面投资,逐步投向石油化工、冶金、汽车和飞机等工业。另外,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技术领域吸收外商投资持续大幅增长,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数量也迅速增加,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新增外商投资也得到了有效遏制,使得外商在华投资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最近几年外商在我国制造业中的投资发生了重要变化,我国制造业正在从加工组装基地向全球制造基地转变。随着跨国公司投资规模的扩大和投资水平的提高,中国在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的同时,在高附加值产品和技术研发上的优势也开始形成。以往许多跨国公司不愿意向中国转移最先进的产品和技术,但这种状况最近几年发生了明显变化,大量日本企业正在将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产品转移到在华投资企业。例如东芝在华投资已由以往集中于家电、机电、能源领域转向信息技术及软件领域,并将在今后加大IT业方面的投资。阿尔卡特将其全球先进技术和产品向在华合资企业和中国市场全面开放,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有限公司将全面获得阿尔卡特开发的最新技术和产品。柯达公司已经将全球的Easyshare数码相机生产转移到上海。医药行业中的大型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生产其最新产品,将中国列入全世界其新药上市首批名单等等。 2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众所周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中国足吸收fdi的世界大国,占了流向开展屮国家fdi总量的三分之-。但另-方面,巾国也是世界资本的-大供应源,虽然口前巾国流出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相比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ifdi)规模还较小,但其增长速度不容小视。仅20XX年一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幅就到达了 32%,中国的很多跨国大企业在国际商务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XX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到达亿美元1,创历史最高纪录,位居全球第五。 在全国各省市中,广东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位列第一,到达了亿美元。上海位第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到达60. 43亿美元。上海和广东作为中_经济的领头羊,许多行业都是处于全w领先地位,尤其是制造业,而且在施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也还是以制造业为主。 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很多,有目的国的环境因素、政策因素、中国的市场因素、政策性因素等等。但以上分析都是基于宏观层而的,这些h益增长的对外宵接投资终究是由什么样的企业奉献的?剔除相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同的行业因素和不同的冃的国的影响,什么样的企业更容易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乂有什么样的关系?对企业层面的复杂差昇很难由一个笼

统的调查阐释清楚,因此只有通过对企业层面进行严谨的分析,才能答复上面的问习题。 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很长一段时间企业在贸易中的作用是被无视的。 传统贸易理论关于企业的描述仅有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贸易理论中虽然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中,但企业还是同质的(homogeneous)典型企业,即所有企业都从事出u。然而,近十几年的贸场理论研究表明,企业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为什么一辟企业从事出口而另-些企业不从事出口?为什么有些企业选择通过出口进入海外市场,而有些企业选择fdi?对上述两个问习题,异质性企业理论从新的角度给予了解释。 melitz首次通过异质企业模型将上述研究标准化,出现了以企业异质性为特征的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 新-新贸易理论是同际贸场理论的前沿,能够很好的解释当前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的现实情况,代表了将来的开展思路和研究方向。该理论主要分为两个研究方向,以melitz (XX)为主导的方向主要探索企业的国际化途径选择,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heterogeneous-firms trade,简称hft);以antras (XX)为主导的方向主要研究企业全球组织生产抉择,又被称为企业内生边界理论(endogenous boundary theory of the firm)。而从现有文献来看,该理论还处于开展初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关于异质企业的理论假设需要更加详细的企业面的数据来进行检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的步伐显著加快。中国已成为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领先国家。但是进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在区域分布上以及各区域内的行业分布上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内地表现出的地区差异性,既反映了资本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战略性考虑,又显现出外商对中国各区域环境特征和优势资源的选择性利用。因此,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区域分布及投资的区位选择行为,对了解中国各区域的经济特征与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性以及如何改善劣势地区条件以便更好的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趋势;区位;影响因素 一、引言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决策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的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外商首先选择要投资的国家,然后再具体确定国内建厂地区和厂址。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研究实际上包括两

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别选择;二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内区位选择。 二战以后,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商直接投资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外商直接投资问题日益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学术界已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深入地探讨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问题,但迄今为止,还并未形成统一的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理论。近期,在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中占主流的仍是邓宁(Dunning)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以及区位理论融合在一起,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要进行国际投资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区位优势具体表现为:东道国市场的地理分布状况、生产要素的成本及质量、运输成本、基础设施、政府干预范围与程度、各国的制度、国内外市场的差异程度,以及由于、文化、风俗偏好、商业惯例而形成的心理距离等。企业从事国际生产必然要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它决定着企业从事国际化生产

近十年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的实证分析

近十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的实证分析 摘要:作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已超过国际贸易,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外商直接投资已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资本渗入的主要形式,我国也在近几年超过美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最大接收国。本文利用理论与实证对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发展;协调策略 一、引言 外国直接投资作为生产国际化和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日益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力量之一。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也叫国际直接投资,它是以控制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一种国际投资基本形式。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GDP指数逐年攀高,外国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来华投资。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决定了近一半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储备资产的增减和国际收支的平衡,也直接影响着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目前,我国实际吸收的FDI存量已突破5000亿美元,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成为世界最大的FDI流入国。FDI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就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利用外资的总体趋势 本表为2000—2011 年的年度数据,相关数据根据近十年《中国统计年鉴》经计算整体所得。

据外资快报统计,2011年1-4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152家,同比增长8.6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88.03亿美元,同比增长26.03%。到2011年四月累计外商直接投资逾1445.38亿美元,已连续18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2011年1-3月份,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依次为:香港(196.87亿美元)、台湾省

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1国外研究现状 1.1贸易和投资的替代理论 蒙代尔(1957) 提出了著名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即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的流动,而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是在国际贸易壁垒存在的情况下,如果直接投资厂商始终沿着特定的轨迹,即所谓的雷布津斯基线(Rybczynski line)进行跨国直接投资,那么这种投资就能够在相对最佳的效率或最低的生产要素转换成本基础上,实现对商品贸易的完全替代。蒙代尔的贸易和投资替代论是建立在两个作家两个产品两种生产要素的标准国际贸易模型基础上的,所以替代理论一般只适用于两个经济发展状况相近的国家而进行的直接投资,而对于其他情况的国际投资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1.2贸易和投资互补理论 日本学者小岛清(1977) 结合日本的实践经验,提出了FDI 与国际贸易互补效应的小岛模型。他提出直接投资的“生产函数改变后的比较优势”概念,强调了直接投资不仅是资本的流动,而且还包括资本、技术、经营管理技能的总体转移,是投资国特定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向接受投资国的同一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子公司、合资公司等)的总体转移。小岛清认为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相应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技术就越容易为东道国所吸收和普及,进而就可以把东道国潜在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同时投资国可以集中精力创造和开发出新的技术和比较优势,从而使两国的比较成本差距扩大,为更大规模的贸易创造条件。 马库森(Markuson)和斯文森(Svensson)于20世纪80年代基于要素比例理论提出的关于投资和贸易关系的理论认为蒙代尔关于投资和贸易关系的替代理论是基于两国要素比例不同,其他因素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才得出的结论,一旦改变这一条件,投资和贸易之间的关系就不是替代,而是互补。即国际投资和贸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经济效用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 经济效用研究 The Economic Utility of FDI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China April 2012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国际直接投资日益频繁,投资流量、规模迅速扩大,对整个世界经济格局的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吸引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数量逐年增加,引资额已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的首位。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无疑已然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已然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发展新格局,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将站在历史沿革角度,运用历史眼光正确看待外商直接投资的历史、现在及未来,对改革开放30年的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发展历程的重点进行梳理。通过历史比较,对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期的作用得出综合评述,本文力求在每一章节做到条理分明,层次清晰。 本论文拟分五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前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介绍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有关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用研究方面的成果和文献综述;课题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历程及特征。包括基于历史角度,回顾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五个阶段发展历程;在华直接投资来源地、投资方式、产业布局、区域分布四个方面的特征分析。 第三部分: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分析。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经济效用,然后选取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中国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市场化改革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第四部分: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进程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结构风险,如外资进入与国家经济安全、不均衡分布扩大经济水平差距、产业结构失衡影响工业结构效益;日趋受到普遍关注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 第五部分: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政策建议。分为三个具体部分进行评述。首先强调用国家发展战略眼光引导。其次政府立法规范在华外企的经营行为。最后提出寻求创新发展之路的方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直接投资;历程;经济效用

对外直接投资文献综述

FDI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文献综述 1、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FDI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其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大量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索洛等人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提出了新古典增长模型,又被成为索洛-斯旺模型。这一模型认为FDI是资本的一种重要来源,其会导致总的投资量上升,而总投资的增加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而宏观经济增长理论的乘数效应则提出投资的改变会使得产出的倍数发生改变,即当对一国的投资增多时,则该国产出的倍数也会相应的增加。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来自于外力的推动,反而依赖于内在的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等要素(Romer,1986,1987;Lucas,1988)。FDI能够对一国的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甚至制度等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该国的经济增长产生间接影响。此外,通常来说FDI在生产过程中更多的引进和使用新的生产技术,这一方式与国内投资研发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 大量的国外学者就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Lee、Rana和Iwasaki(1986)基于多个亚洲发展中国家私人投资和外国援助数据,探究了二者对该国经济的发展和储蓄的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国私人投资能够有效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而对于储蓄状况的影响相对不显著。而Firebaugh(1992)则将国内经济与FDI对经济的影响效果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国内资本和FDI对于国内经济发展均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国内经济对增长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国外资本的影响。Borenztein、Gregorio 和Lee(1998)则从探究缘由的角度出发,他们的研究表明FDI为东道国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提供了渠道,且与Firebaugh研究结果相悖,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FDI对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了国内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FDI在东道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被学者所验证,甚至有的学者将一国经济不景气乃至衰退归结于外国投资的不足。Choe(2003)则基于80个国家和地区20多年的数据,对FDI和国内投资分别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基于格兰杰检验表明,FDI 与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格兰杰原因,国内投资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经济增长是国内投资的格兰杰原因。Trevor Campbell(2012)使用1979—2008 年相关数据,对巴巴多斯FDI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E-G 两步法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从长远来看,FDI 流入量每增加1%,GDP 就增长0.10 个百分点,而在短期内,FDI 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不明显。 国内学者,何洁(2000)用1993—1997 年28 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部门共140 个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FDI 在各省市工业部门中均存在明显的正向外溢效应。魏后凯(2002)利用1985—1999 年时间序列和横断面数据,对FDI 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的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与FDI 分布的不平衡密切相关。谢兴龙、师萍、李晓峰、潘胜利(2005)用不同的数值测量FDI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考察在中国、印度和巴西3 个经济转型国家FDI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印度的吸收能力最好,巴西最差,中国位于二者之间,而不同类型的FDI 对这3 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不同。尹翔,王英(2006)采用中国1984—2003 年、印度1991—2004 年的GDP、FDI 数据,把FDI 作为自变量,建立二元回归模型,对两国FDI 和GDP 的关系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区别:认为规模巨大的FDI 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印度数量极少的FDI 也能高效地作用于印度经济。赵奇伟、张诚(2007)对中国1997—2004 年31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外资大规模涌入,中国要素市场已难以为当地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和人才支持,从而造成FDI 溢出效应为负。徐婷(2009)使用1985—2005 年的数据,选取常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模型的依据,利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并建立回归模型对中国FDI 与GDP 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FDI 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因此高效吸收和合理利用外资是

文献综述格式及要求

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题目)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段前后各空一行 学生:(署名采用小四号仿宋体) 学院:(署名采用小四号仿宋体) 指导教师及所在单位:(署名采用小四号仿宋体) [摘要]:××××××××××××××××××(摘要内容空两个汉字符由“[摘要]”引出,用小四号宋体、两端对齐方式排列200—300字,)[关键词]:×××;××××;×××××;×××(关键词另起一行空两个汉字符由“[关键词]”引出3-5个,小四宋体) Abstract:××××××(小四Times New Romar,200—300个实词,左面对齐方式排列) Key words: ×××;××××;×××××;×××(3-5个,小四Times New Romar,左面对齐方式排列) 前言(引言) ×××××(格式: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其它文字用小四宋体。前言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意义、范围、前人研究情况及其与本课题的关系。要求: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范例]:FDI影响出口竞争力的因素分析与研究综述(前言)FDI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围绕两大主题而展开,一是什么因素引起FDI,即FDI产生和发展的动因问题;二是FDI的效应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的加剧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关FDI与贸易关系研究的重点正在发生转移,FDI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并日渐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正文:××××× 格式:正文一级标题采用中文序数(如一、二、三、……)标引、小二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排列;二级标题采用两边加圆括号的中文序数(如(一)(二)(三)……)标引、三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符;三级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如1. 2. 3. ……)标引、小四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符。各级标题中的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采用半角Times New Roman字体。各级标题与正文前后段间距0.5行或6磅。从此页开始编页码。其它文字用小四宋体。宋体小四号、标准字间距、行间距为固定值22磅、所有标点符号采用宋体全角、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采用半角Times New Roman体的要求排版,每段首行缩进两个汉字。 要求:正文是综述的主体,综合前人文献中提出的理论和事实,比较各种学术观点,阐明所提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等。一般可以按照题目大小、内容多少及逻辑关系,安排不同层次的大小标题,按论点和论据组织材料,从不同角度阐明主体中心内容。主体部分引用的资料应注意以下问题:能说明问题,并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资料真实可靠,既新颖又具有代表性;能反映问题的发展阶段以及阶段性成果。)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退出机制探析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外商在中国的投资逐年上升,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美国“9.11”事件之后,中国作为全球投资安全的“避风港”[1]和国际的投资热点[2],各国投资者不断加大对中国的投资。截止2002年12月底,全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24,196个,合同外资8,280.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479.66亿美元[3]。2002年作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第一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首次突破550.11亿美元,创历史最高记录,从而使中国第一次成为世界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4]。作为投资者,外商在决定对中国进行投资的时候,希望中国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能够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和具有畅通的退出机制。但在过去较长时间和当前,由于历史的原因、境外缺乏对中国的了解及国外一些媒体的误导,许多境外投资者认为,由于中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政策等原因,所以在中国的直接投资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或者退出机制不畅通,从而对到中国投资产生顾虑。为此,本文在全面考察中国国内法律和有关国际法律制度,并结合一些外商投资企业重组实践的基础上,就许多外商所关心的在华直接投资的退出机制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一、对外投资的退出机制概述在任何国家和地区,投资者在决定投资方面有许多共性,参与对中国投资的外商也不例外,他们一方面追求投资回报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需要确保投资的安全。一些投资者,特别是一些机构投资者,它们会经常根据整体发展战略的调整和投资环境的变化而适时修订其投资计划,因此,境外投资者(特别是一些跨国公司和投资基金)在决定在中国投资的同时必然会考虑日后如何退出的问题,这就会涉及到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退出机制问题。所谓的“投资退出机制”,是指投资机构在其所投资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或特定时期,将所投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即变现的机制及相关的配套制度安排。考察国际上一些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的投资退出机制,投资退出机制主要有四种方式:1.股份上市、2.股份转让、3.股份回购、4.公司清理。[5]投资者退出投资可以同时通过一种或多种方式来实现,这些退出机制会因不同国家的投资环境和法律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相比而言,由于股份上市方式比较便利且增值幅度较大,目前已经成为各国投资者首选的和主要的退出选择方式。[6]二、外商在华投资的退出机制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三部基本法及其实施条例(细则);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还须适用《公司法》的相关规定[7]。除此之外,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经营、重组、收购、投资、终止和清算等事宜,我国还相应制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和办法等,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效地保护了境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8][!--empirenews.page--]考察这些法律和法规,结合一些外商投资企业重组、退出的实践和相关案例,外商在华投资的退出机制主要有如下几种:股份上市如前所述,首次公开发行上市(InitialPublicOffering,简称IPO)作为国际投资者首选的投资退出方式,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外商同样可以通过股份上市的方式退出在华投资,而且已为一些投资者所采用。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实践,就股份上市的退出机制而言可以采用境外控股公司上市、申请境外上市和申请国内上市三种途径。1.境外控股公司上市在国际投资的实践中,投资者通常不会直接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投资,而是首先在一些管制宽松的离岸法区如百慕达、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国特拉华州和香港等地注册一家控股公司,作为一个项目公司进行对华投资,而投资者通过该控股公司间接持有在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投资者设立一家控股公司进行投资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法人制度规避投资风险,另一方面是为日后该控股公司的上市和重组做好准备。以控股公司的形式申请上市是国际上通行的上市模式,为国际上大部分国家和证券交易所所接受,如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和创业板均接受控股公司的上市。深圳金蝶软件公司在1998年引入了美国国际数据公司(IDG)的风险投资,为了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金蝶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了控股公司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9],作为金蝶上市的主体;金蝶国际软件集团(HK.08133)2001年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时,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工资效应_一个文献综述

p孙少勤邱斌潘凌燕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工资效应:一个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对跨国公司母国及东道国的工资和就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各国经济学者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的工资与就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是否提高了东道国的工资并对东道国的就业存在积极的影响;以及随着东道国工资的提高,跨国公司的投资是否会再转移到工资水平更低的国家和地区。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工资效应进行综述。 [关键词]跨国公司FDI工资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8)6-0029-06 引言 一国对外直接投资(FD I)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跨国公司母国的国民收入和社会福利。以美国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一直推动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W TO的成立,投资便利化和各国贸易壁垒不断降低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美国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生产非一体化活动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也随之发生,那 收稿日期:2008110120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全球生产网络、技术溢出效应与中国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研究6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06JA790019。本文同时也受到2007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为07SJ B790019)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基金(项目编号为Y656)的研究资助。 作者简介:孙少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210044;邱斌,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潘凌燕,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系硕士研究生,210096。就是美国似乎把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也转移到了国外。以美国经济学家为首的各国经济学家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热议FDI的工资效应问题。特别是Brainard和Riker的/美国的跨国公司是否同时在出口美国的工作机会?0一文,更是将跨国公司的工资效应问题推向讨论的高潮。[1]近年来,随着美国对作为所谓/世界工厂0(w orld w orkshop)的中国的投资进一步加大,在中国对美出口贸易顺差连年加大的情况下,上述讨论重新成为热点。 工资效应(wage ef fect)并无确切定义,而且该效应和就业紧密联系,广义的工资效应应该表述为/工资与就业效应0才更为确切。经文献检索发现,主流经济学刊物上所发表的相关论文对工资效应的讨论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否以丧失一部分本国工作机会为代价?特别是,是否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丧失了一部分低端工作机会?假如答案是肯定的话,这部分丧失的工作机会是否会被产业高度化所带来的高端工作机会所弥补?(2)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有无在东道国创造更多的工作机 ) 29 )

应用文-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1.地区结构失衡。外商直接投资集中于东部地区,新批企业数量、 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在总量中所占比重均超过80%;中部和西部所占的比例很低,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的比例均不超过9%.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过于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和发达地区,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明显失衡。 2.产业结构失衡。外商直接投资高度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投资于其他产业的比重较低。截至2000年底,外商直接投资于第二产业的项目数量、合同外资金额所占的比重分别为73%、60.87%,外商直接投资于第三产业的项目数量、合同外资金额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4.15%、37.31%,外商直接投资于第一产业的项目数量、合同外资金额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85%、1.82%.这说明,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并未得到优化,对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没有起到重要作用。 3.存在重复引进现象,且未能有效地消化、吸收。在我国以合资方式引进的外资中,属于硬件技术的成套设备进口占了绝大部分,技术许可和技术咨询服务等软件技术引进的合同数量及金额较少,中方企业对外方存在技术依赖。 4.部分外商投资企业有偷逃避税问题。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存在避税问题,其最常见的避税方式是 定价,手法主要有:在企业建立初期,对进口成套设备高定价,可多提折旧尽早收回投资,若是合资企业,又可增加其在合资企业中所占份额,以后可多分利润;企业投入运营后,高价从境外关联企业购买原材料和半成品,再将生产出来的产品以低价销售给境外关联公司,然后由境外关联公司将产品以正常价格销售给无关联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当国外所得税税率低于我国时,上述转让定价的运用使跨国企业整体税负降低。在合资企业中,还存在着逆向避税的现象,即境外税负高于我国时,合资企业仍向境外转移利润,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外商可独占转移出去的利润,而不用与中方合资者按比例分配。外商投资企业还存在滥用优惠的问题,它们通常实施“金蝉脱壳”之计,即在享受完优惠后,将原企业资金撤走,再在异地投资另成立一家外商投资企业,重新享受优惠。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存在偷税问题。 1.未能正确认识税收优惠在吸引外资中的作用。有些地方政府高估税收优惠的作用,以为税收优惠越多,吸引外资越多,在中央统一规定的优惠之外乱开口子。这样做的危害是:(1)破坏了税法的严肃性,给外商留下一种投资 不好的印象。他们认为,地方政府现在越权减税,将来有可能越权增税,吓跑了一部分欲来投资的外商。(2)各地方政府在税收优惠上恶性竞争,造成地区间的不均衡。(3)造成我国税收流失。 2.税收优惠政策有不妥之处。(1)地区优惠明显。在优先 东部的政策指导下,针对东部地区设计了很多税收优惠。比如在东部沿海地区划出部分区域为经济特区,规定凡在经济特区内投资开办的外商投资企业,不论投资于什么行业,均减按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计算纳税。(2)产业优惠不明显。我国税法规定,如外商投资于生产性企业,自获利年度起,可享受“免二减三”的待遇,但未对生产性企业再作进一步的区分。即使其投资于一般制造业,仍可享受此项优惠。很显然,有些不该享受优惠的行业也享受了优惠。另一方面,有些行业优惠不足,比如我国对投资于能源、交通的外资企业给予“免五减五”的企业所得税优惠,但由于这些行业所需资金多,投资回收期长,优惠对外商缺乏吸引力。从实际执行效果看,这些行业吸引外资的效果不理想。(3)税收优惠方式太过初级、简单。税收优惠方式有多种,如减免税、投资抵扣、提取投资准备金、加速折旧、亏损结转等,但我国所选用的仅有减免税、亏损结转等形式。 3. 税收政策欠透明。当前我国税收执法过程中依据的有法律、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这些资料纳税人都能通过一定的途径得到。但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通知、答复、说明,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进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也不断的变化。外商直接投资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产业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但外商直接投资对三次产业的贡献度不同,使得产业间的发展水平差距扩大,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投资中所占比重很大,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改善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正文 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回顾 哈佛大学教授Vernon在1966年提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Vernon认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是产品生命周期三个阶段(创新、成熟、标准化)更迭的必然结果,外资公司顺应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在成熟产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同时引起各自所在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伴随着国际投资所产生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国际产业转移。赤松要(Kaname Akamatsu)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雁行模式”(Flying-Geee Paradigm)。按照该模式,一国产业成长经历了引进产品、进口替代、出口增长、成熟、返进口五个阶段,而产业结构升级依次分为劳动和资源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三个阶梯。随着外资的进入及一国工业化的发展,某一产业坐逐渐衰落,并将转移到低一个梯级的国家和地区,通过产业替代,推动产业升级。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的扩大,质量也不断提高。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6年即萌芽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87~1991年即稳步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92~ 1995年即高速发展阶段;第四阶段:1996年至今即平稳发展阶段(李义福,2009)。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产业结构分布的现状是,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偏低,对第一产业投资比重很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第三产业的房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