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中亚各国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中国与中亚各国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中国与中亚各国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摘要:中亚国家,无论从地缘战略还是经贸发展来说,对中国意义重大。由于中亚各国与中国国经济互补性强,冷战后,中国国与中亚各国双边经贸关系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态势。双方在能源、技术以及一些非资源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基于中亚各国经济结构、开放程度等问题,双方在合作进程中依旧面临不少挑战。在未来,中国将抓住机遇,深化与中亚各国在各方面的合作。同时,中国也将积极主动地扩展合作的新领域与新渠道,为地区的经贸合作制度化安排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亚中国经贸合作

中亚国家与中国西北地区毗邻,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0万。自然资源丰富,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同时,中亚地区拥有广阔的市场,对中国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中亚国家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18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经贸关系,以及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贸易规模逐年扩大,能源、交通、电信、矿产等领域合作逐步深人,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亚地区总体经济形势

1.中亚经济近年来持续增长,发展水平出现差异

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经济改革模式,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程。哈、乌、吉、塔、土五国都已经渡过独立初期的社会、经济危机,宏观经济普遍趋于稳定,自2000年起不同程度地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以哈萨克斯坦为例,2000—2007 年GDP增长均超过9%。由于采取的发展模式和实施的经济政策有所不同,现阶段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水平开始出现差异。哈、乌、土经济实力相对更强,发展速度更快。塔、吉两国资源禀赋较差,经济实力弱,发展严重依赖外援。

2.相对单一的经济结构没有改变

原苏联时期,中亚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曾是全苏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加工工业不发达,农业在各国产业构成中占有重要份额。独立后,中亚五国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是结构较为单一,以能源、原材料出口为主,制造业和加工业相对落后。虽经 18年发展,这一经济结构至今没有发生变化。一些具有资源优势、在苏联时期未得到充分开发的产业 (如哈的石油工业,吉的黄金产业和烟草加IT业,土的天然气和棉纺行业等),由于外国资本的介入得到迅速成长,成为中亚国家新的财政来源和经济增长点。因为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没有改观,

所以中亚国家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还要进行较为长期的结构调整。

3.经济规模小、相对封闭,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

中亚经济开放度较低,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唯一的世贸组织成员。受国际金融危机和 2009年上半年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走低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均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中亚各国经济均保持了增长。乌、土经济还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增长。全年中亚各国GDP增长分别为:哈 1.1%、乌8.1%、吉2.3%、塔 3.4%、土6%。今年起,随着国际经济的起暖回升,中亚国家也表现出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现状

1.双边贸易发展总体趋势向好,商品结构不断改善

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以来,经贸合作取得了快速发展。建交之初的1992年,中国与五国的贸易额仅为4.6亿美元。2001年,上合组织成立以后,贸易额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的贸易额已达308.2亿美元,增长了近66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额为235.4亿美元,与上年相比,下降了23.6%。(其中中国出15166.7亿美元,下降26.3%;进口68.7亿美元,下降16.5%)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在中亚最大的贸易伙伴 (2009年为 140亿美元),其次为中吉 (52.8亿美元)、中乌 (19.1亿美元)、中塔 (14.0亿美元)、中土 (9.5亿美元)。2009年贸易额下降主要是受到市场需求和价格下降因素的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趋势并没有改变。2009年,中国自中亚国家进口原材料商品数量有较大增长,中国在中亚各国外贸中的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中国在中亚各国贸易排名进一步提前,中国已分别成为哈、乌、吉、塔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2010年 l一4月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额已出现大幅回升,达到87亿美元,增长26%。

能源、原材料产品仍是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近年来中国自中亚进口了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天然铀、棉花、铁矿石、铜等有色金属。2009年中乌之间专门签署了《长期贸易协议》,保证乌原材料产品对华出口。另一方面,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也有所改善,除传统的纺织、服装、日用轻_T产品外,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比重稳步上升 (接近 40%),成为推动双边贸易快速增长的新动力。随着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措施积极效应的逐渐呈现,双边经济技术合作的不断深化以及一批大中型双边项目的逐步实施,双边贸易规模会进一步扩大,贸易结构将继续得到优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必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2.相互投资日益扩大,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显著进展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能源、交通、电力、矿产、农业等领域的经济技术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一批大型合作项目启动实施,中国对中亚投资规模和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据中国商务部业务统计,2009年,中国对中亚五国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为 1亿美元 (据中国商务部业务统计,对中亚累计投资超过80亿美元),主要涉及油气、交通、电力、电信、农业、矿产等领域。截至2009年底,中亚五国累计在华投资项目288个,合同外资金额4.65亿美元,实际使用6826万美元。2009年中国与中亚五国新签工程承包和劳务合同金额为45.2亿美元,营业额为 35.2亿美元。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已投入使用,二期工程一阶段已竣]二,二阶段将于明年竣工;中国一中亚天然气管道也于2009 年年底实现单线竣工投产;中国企业正在积极参与中亚国

家陆上、里海、咸海油气区块开发等项目。此外,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在天然铀领域与哈、乌建立了合资企业。

与此同时,中国与中亚国家的非资源领域合作不断深入,双边经济合作也开始向金融、农业、电信、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等非资源领域拓展,一系列大型合作项目都在顺利实施或在积极探讨之中。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技术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各国间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进一步增强。中亚地区已成为中国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的热点地区,合作潜力巨大。

3.上合纽织区域经济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各成员国双边经贸合作面临新的机遇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9年来,经济合作与安全合作一起构成组织发展的两个重要“车轮”。根据国务院批准,中国将分“三步走”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即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提出并逐步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近、中、远期目标。

(1)区域经济合作的法律基础和组织机制不断完善。负责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员国经贸部长会议机制,及其框架内高官委员会和海关、质检、电子商务、投资促进、发展过境潜力、能源、信息和电信七个重点合作领域专业工作组,担负着落实峰会及总理会议在经贸领域的决议等重要任务。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和银行间联合体为各国企业合作搭建了平台。

(2)成员国间贸易规模快速增长。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问经贸合作快速增长,贸易额从2001年的 121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868亿美元,增长 7.2倍。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贸易额下降29.3%,为 613.8亿美元。区域内贸易便利化进一步加强。各专业工作组积极开展工作,加强海关互助、海关统计等方面合作与协调;建立了技术法规、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信息交流的程序和机制,研究协调和完善合格评定程序的方法等。

(3)经济技术合作成果显著,区域网络初显轮廓。在中国政府优惠贷款和援助结合多、双边商业贷款融资的支持下,中国企业在该地区承揽了公路、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带动了大量能源、铁路、化工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上合组织成员国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具规模的地区之一。中吉乌公路、塔乌公路、塔境内输变电线等一批经济合作项目已经成功启动并在积极落实之中。随着区域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连接本地区的能源、交通、电信等网络已初显轮廓。

(4)金融合作不断推进。成员国金融主管部门交流增加,2009年 11月召开了首届央行和财政部长会议。上合组织银联体框架内各成员行积极探讨地区融资领域合作,由中方牵头的国家开发银行开展授信和融资额度规模已超过 500亿美元。中国与俄、吉、哈三国先后签署边境贸易本币结算协议,推进了中国与三国问的贸易合作。

随着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其难度也在不断增大。比如,目前区域经济合作缺少制度性安排,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的实施主要以双边为主,各国共同参与的项目还比较少。各方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优先方向和利益基础还存在不同的看法。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经贸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各国对中国资金需求陡增,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愿望更加迫切

金融危机发生后,往常对使用中国贷款不积极的哈萨克斯坦开始积极使用中国向上合组织提供的优惠贷款。2008年 l0月温家宝总理访哈时,哈总统提出希

望中国提供 100亿美元用于实施一系列大型合作项目。吉、塔等国对中国诉求也更为迫切,希望中国加大对其能源、交通、通信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力度。中国向上合组织宣布 100亿美元信贷后,各方已先后提出了56个项目,用贷金额超过 160亿美元。

2.能源合作进入关键期

随着中国一中亚天然气管线和中哈石油管道二期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中国在中亚哈、乌、土等国能源利益进一步整合,包括通过参与乌石油区块开发,中国将每年获得 1000万吨原油。如何确保这两条管道长期、安全、高效、稳定地运行,是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目前,中国公司在哈石油产量已接近哈国石油总产量的 1/3,进一步扩大能源合作成果、获得新的储备资源的难度也在增大。作为能源输出国与能源进口和消费国,中亚和中国面临销售和进口渠道多元化发展任务,如何把握利益切合点,意义重大。

3.中亚国家迫切希望与中国加强非资源领域合作

哈政府努力改变能源、原材料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非能源领域经济,提出建立中哈合作基金,与中国合作将关注点转向非资源领域。乌希望中国企业赴乌进行直接投资,开展生产加工合作。2007年8月和2008年4月,中哈双方分别签署了《两国非资源领域合作规划》及其《落实措施计划》。今年6月在胡主席访乌期间签署了中乌加强非资源和高科技领域合作规划。不难看出,中亚国家希望中国帮助其改善经济结构、发展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愿望更加迫切。

4.中亚国家的贸易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中亚国家普遍存在通关效率低,企业注册、办理签证、劳务许可申请等手续繁杂,审批复杂等问题。由于金融危机后中亚国家就业形势更趋严峻,将对使用外国劳务人员更加严格限制。一些国家已取消了中国企业现有的外国劳务配额或提高办理费用,增加了项目成本、影响了工程进度。乌换汇程序复杂,效率低,银行不能及时将乌方企业以当地货币 (苏姆)支付的货款或利润兑换成美元汇出,影响中国企业正常经营。

5.中国与中亚合作面临外部的竞争

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在历史、社会、经济和体制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广泛的共同利益。中国应该认真研究中俄合作中的中亚因素和中国一中亚合作中的俄罗斯因素。从今年 1月起,俄、白、哈组成了关税同盟,一定程度分散了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力。此外,中亚地区一直是各种势力争夺的重要地区,美、欧、日、韩等在中亚建立了对话机制,同时采取举措加强经济合作,试图扩大影响,客观上形成与上合组织的竞争。

6.中亚局势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发生的颜色革命和今年再次发生“4·7”事件,说明中亚某些国家政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此外,中亚地区也是“三股势力”集中的地区。这些都可能对中国与中亚经贸合作产生负面影响。此外,中亚国家对外合作的事权高度集权。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大项目合作决策起到直通车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掌控风险的能力下降,不确定性较大。

四、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中亚地区经贸合作设想

一是顺应各方关切,将非资源、民生领域合作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后危机时代,哈、乌等成员国纷纷提出改善经济结构、提升发展水平、促进社会稳定的发展战略。交通、通信、农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

非资源、社会民生领域合作已成为当前各国,特别是中亚成员国关注的重要领域。这些领域也恰恰是俄以及美欧西方国家愿不做或做不好的领域。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拟从双边人手,推动中国与哈、乌等中亚国家非资源合作规划的签署和落实。继续拓展区域内公路、铁路、电力、通信、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合作;利用各成员国在农业资源、劳动力等方面潜力,推动在农业种植、灌溉、农机生产、建立农业示范园区等方面开展合作;挖掘高科技等新的合作增长点;利用现有信贷资金,启动各方关注的水电、交通、信息通讯、化工等领域关系各国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逐步将非资源领域合作作为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

二是进一步加快区域内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的步伐,着力推进便捷、高效的贸易方式与区域内本币结算方式,探讨自由贸易安排等。推进区域内贸易投资便利化是现阶段区域能力建设和制度安排的重点。继续推动在海关、质检、交通运输等方面便利化进程,逐步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支持、经济发展监测机制。同时,拟结合地区特点,重点推动贸易方式的创新,建立上合组织电子商务平台,为区域内中小企业开展合作提供便捷服务,便利交易,降低成本;积极推进上合组织区域内跨境本币结算,将目前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扩至上合组织成员国;在与乌之后陆续与各成员国重新修订并签署投资保护协定,鼓励和保护中国企业赴成员国投资;深入研究俄白哈关税同盟,做好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运营和招商工作,逐步启动与各方探讨区域内的自贸安排。

三是加强自中亚国家进口工作,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进口,加快发展双边贸易。针对中亚国家扩大对中国出口、平衡双边贸易的关切,中国已采取切实措施加大自中亚地区进口力度和规模,近年来中国自中亚地区进口大幅增加。中国拟继续采取措施,鼓励中国企业积极自上合组织地区进口,有针对性地组织中亚地区贸促活动,探讨举办中亚商品进口展,使之成为上合组织国家培育推荐本国商品的有效平台。此外,在与乌方签署长期贸易协议后,拟研究探讨与其它中亚国家签署长期贸易协议的可能性,从制度安排上推动自成员国进口,平衡双边贸易,解决各方关切。

四是促进融资来源多元化,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融资体系。中国在认真落实好 100亿美元信贷资金,推动启动各方关切的合作项目的同时,为保持发展资金的可持续性,拟与各方一道研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继续促进上合组织专门账户的建立;加强上合组织银联体工作,积极吸引国际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促进各国商业银行、银团融资;探讨建立非资源领域合作融资安排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等,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合组织发展融资体系,为区域内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使各中亚国家切实感受到中方着眼长远、推动地区稳定与发展的意愿。

五是加强与中亚国家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中亚地区传统能源资源虽然相对丰富,但不均衡,同时其高能耗产业较多,故在新能源、清洁能源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空问。目前中国在光伏发电等方面的产能相对过剩,可考虑率先在能源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开展新能源合作。此举不仅抢占先机,也符合国际节能减排的大趋势。

六是发挥新疆等西部地区优势,促进地方间经贸合作,深化各国企业实体的交流与合作。新疆在中国与中亚地区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结合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发挥新疆等西部省区的区位优势,推动新疆与各中亚成员国的合作,支持把新疆建设成中国向西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商品中转集散地、进

口能源资源的国际大通道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的相关工作,帮助和支持新疆与中亚地区开展经贸交流与合作,逐步将乌洽会打造成上合组织企业合作的重要平台。同时,积极利用上合组织实业家委员会、银联体平台推动企业和银行界的交往,开展贸易投资促进活动,深化企业间务实合作。

七是积极利用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推进与中亚的经济合作。中国应抓住当前各方对上合组织需求增加的有利时机,加大对上合组织的投入,按中方思路继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发挥上合组织在协助成员国应对金融危机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上合组织凝聚力,巩固中国在该地区的国际战略利益、地缘政治利益、经济发展利益和国家安全利益。

金融危机以来,中亚大国哈、乌领导人分别提了对当前金融危机的认识,以及对改革当前世界经济金融体系的主张。其中关于改变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加便利和宽松的贸易环境等主要观点与中国一致,中国可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积极与中亚主要国家共同呼吁,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大力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着力调整国际金融组织的治理结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参考文献:

[1]王海燕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经济合作的互补性分析[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 2002(2).

[2]王海燕.中国新疆在中国与中亚诸国经贸合作中的定位[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

场研究,2006( 2).

[3]王海燕.经济合作与发展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4]唐艳辉,陈海威.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J].国际经贸探索,2004(6).

中亚五国

中亚五国概况 中亚五国系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东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与伊朗、阿富汗接壤,北与俄罗斯联邦相接,西边与俄罗斯联邦、阿塞拜疆隔里海相望。五国总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1995年总人口约5400万。各共和国面积、人口具体情况如下: 1995年中亚五国面积人口一览表 国家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万人) 哈萨克斯坦271.73 1654.4 乌兹别克斯坦44.742300.7 吉尔吉斯斯坦19.85454.5 土库曼斯坦48.81456.7 塔吉克斯坦14.31588.4 合计399.445454.7 气候:由于处于欧亚大陆腹地,尤其是东南缘高山阻隔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该地区气候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其突出特征是:第一,雨水稀少,极其干燥。一般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咸海附近和土库曼斯坦的荒漠年降水量仅为75-100毫米,而山区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费尔干纳山西南坡甚至可达2000毫米,但山地中也有的雨量少于沙漠地区,如帕米尔的年降水量仅60毫米;第二,日光充足,蒸发量大。中亚每平方厘米地面由于阳光辐射每年可获10-13平方万卡热量,在土库曼斯坦则几乎达到16万卡。科学测试,在中亚北纬40度地方夏季所获阳光照射量并不逊于热带地区。空气极其干燥和高温引起大量的蒸发,阿姆河三角洲水面的年蒸发量达1798毫米,即比这里的降水量大21倍;第三,温度变化剧烈。许多地方白天最高气温与夜晚最低气温之间可相差20-30℃。在帕米尔高原则有日温差40℃的记录。从哈萨克斯坦最北端到土库曼斯坦最南端,纵跨北纬57度到35度,表现为寒温带经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在盛夏七月,除山区外平均气温一般在26℃至32℃之间,而在隆冬一月,平均气温由北端的-20℃到南端的2℃过渡。

中国与中亚交往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与中亚交往的历史和现状 申瑞鹏 2012-03-27 14:30:51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3期 摘要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的历史联系长久而深远,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上海合作组织,都对促进两地区人民的联系、交往和发展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新世纪,我们作为友善邻邦,更是要相互帮助,共同发展,最终取得互利共赢的美好局面。 关键词中亚地区;上海合作组织;建交公报 作者简介:申瑞鹏,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151-03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往源远流长,古代的“丝绸之路”曾经把双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中国同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也为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中亚国家纷纷完成了独立,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承认中亚独立国家并与其正式建交的国家之一。随后,中国分别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签署建交公报,此后双边关系稳步、持续地向前发展。近些年来,中国通过实施睦邻友好政策,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双边关系,开展了广泛的地区合作,特别是由“上海五国”到“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使得双边关系进一步深化。 一、历史回顾

关于中亚的地理范围其界定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在历史上,中国称这一地区为西域。不过,中国所称的西域与国际上所说的中亚在地理上的概念并不完全一致,中国所说的狭义的西域一般是指中国甘肃省的敦煌玉门关、阳关以西,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地区。广义的西域则是包括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广大地区。 而国际上的共同看法是,广义的中亚或者说“大中亚”包括蒙古高原、河西走廊、青海、新疆、哈萨克草原、伊朗东北部、阿富汗北部以及巴基斯坦西北部;狭义的中亚即“小中亚”的范围则主要是以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区。 现代国际政治中的中亚是指 20 世纪 90 年代初苏联发生剧变,从而独立出来的五个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 中国与中亚存在着深远的和悠久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联系,这种联系连绵不断地持续了两千多年。当时,西域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通过西域运往欧洲。公元前秦穆公时期,秦国就在西域地区取得了统治地位。但是中国对西域最早的行政管辖却始于西汉。公元前 60 年,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关,任命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国家分裂、诸侯林立的状态。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西域的情况复杂而变化不定,其先后处于中国北方多个民族政权的控制之下,但是西域和内地依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隋朝是一个短命的朝代,它统治中国的时间不到 40 年,还没来得及统一西域,其统治地位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唐朝是中国与西域关系特别密切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经营西域的鼎盛时期。它从公元 640 年开始经营西域,至 790 年从西域彻底退出,前后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唐朝先后设立了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并下辖多个都护府。中国元朝时期对中亚地

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区位与行业选择

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区位与行业选择 段秀芳 2012-02-17 13:16:23 来源:《国际经贸探索》2010年第5期 (1.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 2.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2) 摘要:文章在阐述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现状的基础上,探索性提出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的总体思路和目标、目标模式和方式;并根据各国投资环境、市场潜力和产业政策等对投资区位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中亚国家鼓励外资重点领域、我国竞争优势、“走出去”战略以及国家产业发展指导思想提出了产业选择。 关键词:中亚;直接投资;区位;行业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 05-0037-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XJA790016) 作者简介:段秀芳(1963-),女,河南洛阳人,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新疆)和中亚俄罗斯经贸问题、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中国自1992年与中亚五国建交以来,双方政府间签订了一系列经贸协定,如《经济贸易协定》、《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这些协定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和相互投资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进入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双方经贸合作环境的迅速改善,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的深入发展,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深入推动,中国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一、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现状 (一)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流量分析 从投资流量的分布来看,表1显示,2003~2007年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高度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一国占72.44%,位居第一(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显示,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全球分布中,2007年哈萨克斯坦位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第12位);塔吉克斯坦在2007年超高速增长的影响下由上年的第三位(占6.04%)跃升至第二位,占13.71%;而吉尔吉斯斯坦则由上年的第二位(占23.29%)下降至2007年的第三位,占10.90%;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则微不足道,仅分别占2.74%和0.21%。可见,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在流量分布上各国差异很大。 从中国对中亚各国直接投资增长及其稳定性来看,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直接投资的稳定性最好,除2007年外,其它年份都呈现快速稳定增长势头,2003~2006年中国对吉直接投资流量每年递增两倍以上。对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投资2005年以来都呈现出持续稳定的超高速增长。而中国对主体投资国哈萨克斯坦的投资则呈现出明显的起伏波动性特征,也由此决定了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总体上也表现为波动性特征。 表1 2003-2007年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流量情况表(单位:万美元)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与我国相邻或隔海相望的东亚国家中,最为复杂的当属中日关系,其次为中朝与中韩关系。中国与日本关系之间,既有每每引起矛盾和冲突的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紧密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现实关系。钓鱼岛、参拜晋国神社、历史教科书、慰安妇、日军遗留毒气弹、南京大屠杀等等的历史遗留问题。近几年,日本经济持续萎靡不振,而我们在今年年内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引起了日本国内右翼分子的不满与敌视,也使日本政府对我国的态度更加捉摸不定。同时伴随着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中日关系在发展中又存在着许多隐患。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日之间关系的友好一面。现如今,中国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商品出口国,索尼、东芝、丰田、本田、马自达,在我们的大街上随处可见,我们的产品也大量销往日本。这都可以说明,我们同日本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这要求我们对待中日关系是要理智、客观、冷静。 我国和朝鲜、韩国之间的关系,虽不如与日本那样复杂,但也是扑朔迷离、纷繁复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抗美援朝,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将“联合国军”赶出了三八线,保卫了自己和朝鲜人民的家园,挫败了美帝国主义的阴谋。可以说,我们与朝鲜本应有着革命战友般的友谊,但是朝鲜核问题也使我们与朝鲜兄弟之间有些不愉快的小矛盾。我国与韩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多变。历史上,虽然我们帮助朝鲜军民抵御了侵略,但在韩国人眼中,我们却是造成朝鲜半岛分裂现状的凶手之一。两国关系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但改革开放后,现如今,我国境内现有超过一百万的韩国公民居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韩国人海外居住地。我国的白菜、葱、蒜等农产品大量销往韩国,我国大量持有着韩国国债,持有量位居前三。同时韩国也向我国大量出口汽车等工业产品,两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同日本一样,我们与韩国也日益成为联系密切的利益共同体。 近年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两国高层互动频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横跨要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代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界线,我国北方边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国家,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问题和安全隐患。同时,我国和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性状态,并且不会在短期内长生重大动摇。

中亚五国优势和特色产业介绍

中亚五国优势和特色产业介绍 文章来源:欧洲司 2007-09-26 14:13 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调研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又称"中亚五国",地处欧亚大陆接合部,与我西北地区毗邻,总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多万。中亚五国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水力等自然资源丰富,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中亚五国是原苏联的粮仓和欧亚大陆重要的优质长绒棉产区,农业和畜牧业基础相对发达。苏联时期,中亚各国是全苏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制造业和加工业相对落后,农业在各国产业构成中占有重要份额。经过独立后15年的发展,中亚五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程,依靠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度过了独立初期的社会和经济危机,特别是在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和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的有利形势下,各国财政状况不断好转,宏观经济普遍进入持续快速增长阶段,一些具有资源优势、在苏联时期未得到充分开发的产业,由于国家投入的加大和外国资本的介入得到迅速成长,成为中亚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谨以此文对中亚五国优势和特色产业及商品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希望能为我工商界人士进一步开拓中亚市场提供帮助。 一、哈萨克斯坦 (一)石油、天然气开发 哈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陆上石油探明储量40亿吨,居世界第七位、独联体第二位,天然气3万亿立方米。哈属里海地区是哈油气开采量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据专家估算,里海地区石油总储量可达900-2000亿桶,天然气储量约458.8万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17.2%和7.5%,里海因此被称为"第二个中东"。里海周边共有五个国家,即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俄罗斯和伊朗。如五国能就里海权益划分问题达成协议,哈属里海水域将占总面积的30%,为五国中最大,同时石油储量也位居榜首。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公布的材料,哈属里海地区石油储量约1010-1096亿桶,占整个里海地区总储量的一半,天然气储量为153.3万亿立方米,占总储量的三分之一。目前,哈属里海地区石油探明储量80亿吨,其中仅最大的卡沙干油田石油可采储量就达10亿吨,天然气可采储量超过1万亿立方米。 目前,哈拥有80多个油气田,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的80%和天然气可采储量的70%已投入开采。2005年哈共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凝析油6192万吨,开采天然气252亿立方米。2006年,哈产石油6480万吨,出口5710万吨。2007-2010年哈石油开采计划如下:2007年-6400万吨;2008年-7000万吨;2009年-7800万吨;2010年-8400万吨。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气候环境合作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气候环境合作 朱新光、张深远、武斌 2012-02-17 10:48:23 来源:《新疆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内容提要:中国与中亚国家气候合作在探索新的多边对话与磋商机制、推动双边合作、加强地区组织的交流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但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原因,导致各国对气候安全存在明显差异,严重制约了该地区气候合作的健康成长。为稳定与发展的大局需要,各国务必抓住机遇,合理配置资源,适时制定地区气候合作的战略与对策。 关键词:中国;中亚国家;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 D8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5330 (2010) 04—0056—06 作者简介:朱新光,上海师范大学亚洲学研究中心教授(上海200234)。 气候环境的不断恶化,不仅影响到空气、水、土地等人类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且还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国家和地区间关系紧张,触发国际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气候环境问题不单纯只是一国的国内问题,而是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合作,只有加强国际社会的气候环境合作,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压力。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气候环境合作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对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气候合作提出一些相关思考。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气候环境合作现状

首先,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探索建立新的多边对话与磋商机制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地区气候环境合作成效显著。随着中国与中亚环境形势的严峻,气候环境问题开始成为上合组织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在上合组织的推动下,与地区环境议题关联的高层次对话会议明显增多,截至目前,涉及地区气候环境合作的上合组织元首及部长级会议多达7次。会议还相继发表了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有关气候环境合作宪章和宣言,全面阐述了上合组织成员国对气候变化的立场,特别强调各成员国间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灾变的重要性。《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中明确规定,积极鼓励成员国开展环境保护等共同感兴趣领域的有效区域合作。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塔什干宣言》(2004年)也强调,将环境保护及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问题提上本组织框架内的合作议程,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要开始共同制定本组织在该领域的工作战略。这预示着各方将在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开展环境合作,整合区域环境资源。不仅如此,宣言还明确了上合组织成员国间气候环境合作的基本原则和宗旨、组织程序、运作方式等实施细则,呼吁各方积极发展环保能源,更好应对各种环境灾难的挑战。《比什凯克宣言》(2007年)指出,各国应发展环保领域的合作,以确保生态安全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采取必要措施研究和落实专门方案和项目。同时要相互提供援助和帮助,防止自然灾害和技术灾害及消除其后果,适时启动上合组织预防自然和技术的紧急情况中心,随时准备为减少自然灾害做出积极贡献。《杜尚别宣言》(2008年)和《卡捷琳堡宣言》(2009年)则进一步重申,积极发展环保清洁型能源,提高在共同及时应对自然和人为灾害方面的合作成效、实施旨在减少其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措施作为优先合作方向之一。 为更好落实上述宣言的各项成果,上合组织成员国还举行各种形式的环保部长级会议、军事气象水文联合保障研讨会,商讨地区气候变化和建立气候合作常态机制等事宜,筹划上合组织成员国军事气象水文人员交流机制、完善信息共

论影响中国与中亚关系的俄罗斯因素及中俄关系的中亚因素

论影响中国与中亚关系的“俄罗斯因素”及中 俄关系的“中亚因素” 赵常庆 2012-05-30 22:08:25 来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 第4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3)摘要: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有“俄罗斯因素”,影响中俄关系的有“中亚因素”,俄罗斯在这两个“因素”中都扮演重要角色,是影响中亚事务和相关国家关系的重要力量。两个“因素”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须辩证看待,特别应正确评价俄罗斯在中亚的存在与影响。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与20年前相比也发生很大变化,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也有影响,为使中、俄、中亚国家关系和谐发展,必须扩大两个“因素”的积极面,缩小消极面,通过增强互信,相互支持,互利共赢,达到携手前行。 关键词:中国;中亚国家;俄罗斯;俄罗斯因素;中亚因素 中图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11)04-0036-05 在研究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时,有一个国家是无法绕开的,这就是与中国和中亚国家皆毗邻的俄罗斯。同时,在研究中俄两国关系时有一个因素也是无法回避的,这就是中亚。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在研究中亚事务和中俄关系时,时而会看到“俄罗斯因素”和“中亚因素”的提法,本文就这两个“因素”谈点看法。 一、俄罗斯是影响中亚事务的关键因素

中亚国家独立已经20年,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安全、文化、外交等各方面都在执行独立自主的政策,并取得很大的成就。特别是在外交方面,它们执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与世界很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然而,国际社会普遍注意到,在中亚国家的国内外政策和事务中,都能不同程度地看到一个国家影响的痕迹,并在影响中亚国家。这个国家就是俄罗斯。 众所周知,苏联解体后的20年间,中亚地区形势发生很大的变化,由过去苏联时期封闭的一隅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竞相逐鹿的地区。它们的政治经济体制与数年前也大不相同,但很多变化与俄罗斯相似。中亚地区已失去了昔日相对平静的状态“,三股势力”、毒品、有组织犯罪等毒瘤在侵蚀它们的肌体。相继进入中亚的大国都在以各种方式施加影响,妄图将中亚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其中以美国、欧盟最为卖力。尽管如此,迄今仍没有一个国家在中亚的影响力超过俄罗斯,没有一件中亚重大事务离开俄罗斯能得到顺利解决。“俄罗斯因素”就是由此而来,换句话说,这是能够左右中亚事务发展与变化的重要因素。“俄罗斯因素”的产生与存在是由一系列因素,包括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决定的,是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存在“特殊关系”的产物。这种“特殊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上,俄罗斯与中亚国家有二三百年生活在一个国家的历史,仅苏联时期就长达70年。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虽然都成为独立主权国家,但拥有相同或相近的政治体制、人权观和民主观。除土库曼斯坦外,其余中亚国家都是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欧亚经济共同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具有军事同盟的性质,独联体和欧亚经济共同体每年都要举行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大量文件,尽管文件并不能完全落实,但完整的组织和会议机制将它们联系在一起。正是因此,国际社会通常把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看作是一个由俄罗斯领衔的国家集团。由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实力相差很

一带一路区域风险分析与实战对策——中亚篇

中亚 区域整体风险分析战略地位 中亚地区是欧亚大陆的“中原”,四战之地,战略位置得天独厚,历来是各种势力的逐鹿之所。中国与中亚五国的伙伴关系层次都较高。中亚地区不仅是中国打通欧亚大陆桥,以减少对马六甲航道的战略依赖的关键节点,也是迄今因种种原因仍有相当多的关键问题没有突破的“掐脖子”地段。 政治风险 该区域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地缘政治风险。颜色革命,三股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以及“平衡外交”带来的大国博弈是中亚地区最主要的不确定因素。此外,中亚各国普遍存在专制制度的不透明性,政府换届能否保持政策持续性受到质疑;中亚地区内部民族多样,各族之间历史问题残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稳定。 2005年春天,吉尔吉斯爆发“郁金香革命”,时任总统阿卡耶夫出走俄罗斯,时任总理塔纳耶夫宣布辞职。反对派领导人、前总理巴基耶夫随后出任总理并代行总统职务。此后数年,该国政局一直不太稳定。图为一位反政府游行者走向政府大楼。 经济与营商风险 中亚国家经济的恢复比较缓慢,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很不顺畅;均缺少出海口,对外联系网络和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基础设施陈旧,过境能力有限,区域内的交通合作陷入困境。西方国家更关心中亚的能源开发和“民主”进程,俄罗斯则更注重建立自己主导的、具有排他性质的多边机制,巩固自己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存在,双方都对中亚的基础设施缺少投资的热情,美国、欧洲的交通计划还带有防范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目的。另外,出于安全上的顾虑,中亚国家无法接受建设标准轨距的铁路,也影响了运输和通关的便利。 中石油以50亿美元获得卡沙甘油田开发项目8.33%股份。为此,中石油需履行一些条件,如为哈石油天然气公司根据股权投资提供一半资金,建设钢管厂、阿克套石油设备工业园区以及阿斯塔纳部分社会设施。 非传统安全风险 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自然资源还存在先天不足;一些地区过度用水、捕捞,加重了已经严重的水资源问题;中亚还是阿富汗毒品的走私通路,宗教极端主义与毒品走私捆绑在一起。 对华舆论风险 中亚国家民众对中国普遍缺乏了解,加之第三方势力的反华宣传,中亚社会舆论对中国对外政策有不少误读。一些人认为,与中国经济联系越紧密,对中国的依存度就越高,本国经济则可能成为中国产品的销售市场或是能源、原材料基地。

中国与中亚各国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摘要:中亚国家,无论从地缘战略还是经贸发展来说,对中国意义重大。由于中亚各国与中国国经济互补性强,冷战后,中国国与中亚各国双边经贸关系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态势。双方在能源、技术以及一些非资源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基于中亚各国经济结构、开放程度等问题,双方在合作进程中依旧面临不少挑战。在未来,中国将抓住机遇,深化与中亚各国在各方面的合作。同时,中国也将积极主动地扩展合作的新领域与新渠道,为地区的经贸合作制度化安排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亚中国经贸合作 中亚国家与中国西北地区毗邻,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0万。自然资源丰富,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同时,中亚地区拥有广阔的市场,对中国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中亚国家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18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经贸关系,以及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贸易规模逐年扩大,能源、交通、电信、矿产等领域合作逐步深人,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亚地区总体经济形势 1.中亚经济近年来持续增长,发展水平出现差异 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经济改革模式,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程。哈、乌、吉、塔、土五国都已经渡过独立初期的社会、经济危机,宏观经济普遍趋于稳定,自2000年起不同程度地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以哈萨克斯坦为例,2000—2007 年GDP增长均超过9%。由于采取的发展模式和实施的经济政策有所不同,现阶段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水平开始出现差异。哈、乌、土经济实力相对更强,发展速度更快。塔、吉两国资源禀赋较差,经济实力弱,发展严重依赖外援。 2.相对单一的经济结构没有改变 原苏联时期,中亚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曾是全苏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加工工业不发达,农业在各国产业构成中占有重要份额。独立后,中亚五国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是结构较为单一,以能源、原材料出口为主,制造业和加工业相对落后。虽经 18年发展,这一经济结构至今没有发生变化。一些具有资源优势、在苏联时期未得到充分开发的产业 (如哈的石油工业,吉的黄金产业和烟草加IT业,土的天然气和棉纺行业等),由于外国资本的介入得到迅速成长,成为中亚国家新的财政来源和经济增长点。因为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没有改观,

“一带一路”中的中国—中亚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0908871.html, “一带一路”中的中国—中亚关系 作者:袁剑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09期 在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以中亚五国为核心的区域,它曾经是欧亚大陆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与枢纽,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相当关键的角色,但却在近代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被我们的主流认知所忽略。重新发现“中亚”,将会丰富我们的对外认知视野,并使我们能够在当代国际地缘政治背景下更好地理解“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问题。 重建“中亚”常识 近代以来海洋文明的强势地位,使我们在回溯历史的过程中,往往将目光更多地关注到了欧亚大陆外围与沿海地带的文明与社会,比如说非常著名的希腊文明、印度文明以及古巴比伦文明等,当然,还有我们自己璀璨辉煌的中华文明。不可否认,这些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奠定了所在地区社会与生态未来发展的基石,并且在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在本区域内确立起巨大的文明引领与辐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将整个欧亚大陆的发展与互动仅仅局限于或者说等同于这几大文明的话,那么,我们就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欧亚大陆内部其他区域的相关状况,以及这些地区曾经有过的,并且如今依然在继续进一步发展着的与外围文明的互动与交流,同时也忽略了欧亚大陆内部区域的社会与族群对外围社会与文明所有过的冲击与影响,这就无助于我们确立起对于欧亚大陆的整体性认知,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中亚”。因此,要更好地了解从历史到当下欧亚大陆的地位与结构问题,就有必要重新认识“中亚”这一区域本身,尤其是这一区域内部的历史与社会发展逻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更客观理性地去看待中国与这一区域的历史、当下与未来关系问题。 当然,作为中国人,我们对外域的认知永远也比不上对于自己祖国———中国的认知,这一点无可置疑。但是,我们至少也不应该使中亚完全成为我们的知识空白。基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目前对于美国、欧洲的认识情况要远远超过对于处在中国周边的中亚地区的认识水平,这固然跟我们与欧美国家在各个层面上的交往更多有关,同时也体现了美欧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在另一方面,对于欧美之外诸多地区尤其是中亚地区的认知空白,也暴露出我们对周边情况认识的不足,这与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的全球视野,与我们在处理好自身问题的基础上认识和面对来自域外的机遇与挑战的反应能力是难以契合的。在很多情况下,公众层面对于中亚的认知往往更多的是神话性的,而不是知识性的,中亚在这种语境下成为一种遥远而又神秘的东西。让中亚不再遥远,让中亚不再神秘,这就是我们重建“中亚”常识的目的与关键。 从“大博弈”到“新棋局” 中亚这一区域在历史上曾经是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之间交流互动的重要枢纽,既成为各个族群彼此往来移动的地理通道,同时又成就了“丝绸之路”的文化美名,但值得注意的是,数千

中国与中亚五国投资与贸易研究

摘要:中亚国家特别是中亚五国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的重要伙伴,双方在投资与贸易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升。同时,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在经贸交流还存在不少矛盾与纠纷。本文拟从投资特点、影响投资因素、改善投资贸易机制三方面入手,分析影响中国对中亚国家投资的因素,并提出加强与中亚国家投资贸易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投资因素;改善投资贸易 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在对外投资与贸易领域秉持包容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在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与周边中亚国家开展投资与贸易合作,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中亚国家,特别是中亚五国(通常是指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五国),是中国与周边国家与地区互惠互通、深度合作的最重要合作伙伴之一,双方的双边投资与贸易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升。 中亚五国地处“一带一路”的中心腹地,东联经济活跃的东亚经济圈,西牵经济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是“一带一路”向西延伸的必经之路,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接壤,西部地区的多个民族与中亚五国的主体民族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据此地利人和之故,中国成为中亚五国最主要的投资来源国之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金融投资扶持,势必会推动中国对中亚五国的直接投资强势增长。本文拟从对中亚五国投资的投资特点、影响投资因素、改善投资贸易机制三方面入手,分析中国对中亚国家投资与贸易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潜力,并提出加强与中亚国家投资贸易合作的对策。 一、中国对中亚五国投资的特点 (一)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现状 就目前而言,从投资领域来看,投资企业增多,投资贸易多元,对中亚五国的投资与贸易在轻工业、食品、冶金、石油、化工、电子、机械、农业、建筑、通讯、交通、餐饮服务等广泛领域都有涉及。从投资规模与效益来看,仍然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型企业较为稀缺。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收购了哈萨克斯坦aktyubinsk石油天然气公司60.3%的股份,成立中方控股的合资公司,迈出了向中亚国家投资大型项目的第一步。从投资形式来看,有合资办厂、独资建厂以及建筑项目承包等。 (二)中国对中亚五国投资与贸易的特点 1.双边投资与贸易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但近期有所放缓。自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后,中国与中亚五国的投资贸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双方投资与贸易的规模呈高速增长趋势。2002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后,从2002年到2014年,双边贸易年平均增长率达33.3%。201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503亿美元的新高度。自2014年开始,由于我国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以及国内基础设施投资结构调整等因素,我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额降至445亿美元,但仍比1992年的双边贸易额4.6亿增长了约100倍。中国已经取代了俄罗斯,成为中亚五国最主要的贸易合作伙伴。 2.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以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中亚五国独立之初,国内工业体系陷入瘫痪状态,无力维持国民的日常消费品所需,绝大部分的消费品依赖进口。因此,服装、日用生活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我国对中亚五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占比一度超过60%。近年来,橡胶制品、汽车制品以及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比有较大上升,但仍未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现状。 3.中国对中亚五国进口以能源资源、矿产品为主。中亚国家对外输出能源资源、矿产品的经济结构与其国内的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相匹配。中亚五国国内工业体系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以能源资源和矿产品为主。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其国内石油资源丰

中国中亚经贸合作现状及问题

中国中亚经贸合作现状及问题 2014-04-07石油观察 文|李大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位于欧亚大陆的结合部,是建设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能矿资源非常丰富,与中国经济结构具有明显互补性。加强中国和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对贯彻“向西开放”战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和中亚五国双边贸易状况 (一)双边贸易规模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但近期增速有所放缓 21世纪以来,中国和中亚五国双边贸易总额呈现高速增长趋势。2002年~2012年,中国和中亚五国双边贸易总额年均增速达36.4%,显著高于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速,个别年份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增速甚至超过800%。2012年,中国和中亚五

国的双边贸易总额合计高达459.43亿美元。其中,进口246.4亿美元,出口213.1亿美元,分别较2001年增长29.4倍、24.2倍和43.3倍。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基础设施投资调整,中国和中亚五国双边贸易规模增速有所放缓。2013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对中亚五国双边贸易总额为371.1亿美元,同比增长15.5%,仍呈进一步放缓态势。 (二)中国是中亚五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哈萨克斯坦占据较大比重 中亚五国经济总量较低,并非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伙伴国。本世纪以来,中亚五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重已由2001年的0.38%上升到2012年的1.19%,地位有所上升,但仍处较低水平。 然而,对于中亚五国而言,中国已经基本取代俄罗斯,成为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目前中国已经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 2012年,对华贸易总额占哈国贸易总额比重超过1/4,占乌国1/5左右,占塔国40%,占吉、土两国50%以上。在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有着上千公里的相邻边境线,且在中亚五国中经济总量最大,工业化水平较高,一直是中国在中亚五国中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本世纪初中哈贸易占中国和中亚五国贸易的比重一度接近90%。 近年来,随着中亚其他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能矿资源的不断开发,特别是中土天然气管道的建成,有效促进了土库曼斯坦等国向中国出口油气资源,中哈贸易占比有所下降,但2012年仍高达55.9%。 (三)中亚五国对华出口以能源矿产品为主 中亚五国由于工业化程度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对中国出口商品以自身资源禀赋具有优势的能源矿产类初级产品为主。哈萨克斯坦石油储量较为丰富,加之通向中国的输油

中国近年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2010年9月7日发生的“中日钓鱼岛事件”将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推向了今年来最紧张的时期,同时也使世人再次开始关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我国的陆地边界全长约2.2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84万公里,另有岛岸1.4 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超过3.2 万公里。同时我国有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14个陆上邻国,还有日本、韩国、菲律宾等6个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海上邻国,是世界上邻国数目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 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经过3O年改革开放,中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关系在近20年的全面改善和发展之后,正在步人新的历史阶段,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东亚篇 在与我国相邻或隔海相望的东亚国家中,最为复杂的当属中日关系,其次为中朝与中韩关系。中国与日本关系之间,既有每每引起矛盾和冲突的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紧密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现实关系。钓鱼岛、参拜晋国神社、历史教科书、慰安妇、日军遗留毒气弹、南京大屠杀等等的历史遗留问题,就像中日关系航船所在航道之中的暗礁,每当甜蜜航行之时,必然要跳出来搅局,给中日关系蒙上层深深的阴影,引起抗议与反抗议、制裁与反制裁,成为最为中日两国首脑头疼的症结。就像这次的“中日钓鱼岛事件”,就是历史遗留问题和东海石油资源问题同时引爆的一颗水雷,险些将这艘大船掀翻。日本军国主义的阴魂不散,右翼势力的抬头,一次又一次的跳梁小丑般的举动,成为中日之间友好关系最大的障碍。近几年,日本经济持续萎靡不振,而我们在今年年内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引起了日本国内右翼分子的不满与敌视,也使日本政府对我国的态度更加捉摸不定。同时伴随着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中日关系在发展中又存在着许多隐患。日本政府对周边国家,特别是对中国的时而强硬时而温和的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局势。在历史遗留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了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再次激化了两国之间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日之间关系的友好一面。现如今,中国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商品出口国,索尼、东芝、丰田、本田、马自达,在我们的大街上随处可见,我们的产品也大量销往日本。中日

中亚五国 传统服饰解读

中亚五国传统服饰解读 吉尔吉斯人男子的传统服装上身是长袍,罩羊皮袄;下身是布料长裤,冬天则穿皮裤。脚穿皮靴或毡靴。头戴皮帽或绣花小帽,叫“卡尔帕克”的帽子。这种帽子用白毡做成。帽里的下沿儿镶一道黑绒,向上翻过来,并在左右两边各开一个口儿。冒顶呈四方型,缀有珠子和缨穗。这种“卡尔帕克”毡帽是区别吉尔吉斯人与其他民族的一大标志。男子腰系皮带,上挂小刀。妇女一般穿色彩鲜艳的宽大连衣裙,外罩针织丝绒或长绒的长袍或小坎肩,下配灯笼裤,长袍外面束一条开襟的绣花围裙。脚穿软皮鞋,外套胶皮套鞋。 乌兹别克男子穿衬衫、黑色长裤或白色布袍,外罩花条丝绸长棉袍,戴绣花小帽,穿塑胶皮靴。衣服的领边、前襟开口处和袖口镶绣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彩色花边。女子喜欢穿白黑或红黑、金色相间的肥大丝绸连衣裙,外罩坎肩或短上衣,披彩色或羊毛披肩。老年妇女服装多为黑色、深绿色或咖啡色。乌兹别克长棉袍"哈拉特"极具民族特色,有棉、棉丝混织、丝绸、缎等数种质地,做工十分精致,在袍衣的边上均绣有花边。乌兹别克人常把它作为礼物送给 塔吉克人传统的民族服装以棉衣和夹衣为主,没有分明的四季换装。男子着肥大的白色衬衫、灯笼裤、外罩一件宽大长袍,腰束腰带或方巾,头戴绣花小帽或缠头巾,脚穿软质皮靴。女子穿一种类似丝绸做成的灯笼裤,配长衬衫或外罩彩裙,头扎白纱巾或丝绸巾,或戴绣花小帽,饰物有珠子、珊瑚项链,手镯,耳环等。民族服装多山区人。 土库曼男子的民族服装为黑色、白色和褐色羊皮缝制的高帽、领口精心修饰的长衬衫、肥大的裤子和东方式的长袍。土库曼女子往往穿着长及脚踝、领口精心绣制的长裙。土库曼姑娘喜爱戴头巾、编辫子并在发梢缀有各种装饰。姑娘们通常用绿色、紫色和蓝色等鲜艳的衣料缝制服装,在冬季爱穿东方式长袍。 哈萨克男子夏穿白色的宽大衬衫,宽裆裤子,外罩一件齐膝的无袖长衣,头戴绣花小帽或是浅色尖顶软毡帽。在冬季,则在外面穿上一件皮大衣,并且头戴皮帽,脚穿毡袜和高统皮靴。哈萨克女子大都喜欢穿用白布或丝绸缝制而成的连衣裙,并且头戴用毛皮镶边的尖顶帽或是上边插有飞禽羽毛的皮帽,脚蹬软皮靴。短小的上衣,绣花丝绒的坎肩,裤脚带褶的灯笼裤,通常也是她们喜爱的着装。崇尚勇武的哈萨克斯坦人素有使用动物的毛皮来装扮自己的习惯。

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引言 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问题始终是转型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重要领域, 也为相关国家的决策层所广泛关注。一些学者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了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经贸联系与经济合作问题( 赵常庆, 2004、2002、2001, 孙壮志, 2005) 。有的学者则在国际政治经济组织的框架下研究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经贸交流与区域经济合作问题( 孙永祥、张晶, 2003;唐艳辉、陈海威, 2004) 。还有学者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内容、模式与前景角度研究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问题( 杜亚平,2004;陈玉荣, 2004) 。有的学者在WTO 的框架下探讨了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发展与贸易政策选择问题( Richard Pomfret, 2005, pp.32-58) 。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在能源、原材料领域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关系也为学术界所关注( James P. Dorian, Utkur Tojiev Abbasovich,Mikhail S. Tonkopy, Obozov Alaibek Jumabekovichand Qiu Daxiong, 1999, pp.281- 287) 。本文以相关统计资料与研究文献为基础, 从实证角度分析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五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试图弥补该研究领域的某些不足。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波动性 中国与中亚同为经济转型国家, 在经济转型和对外开放过程中, 彼此之间存在着双边、多边贸易与投资的比较优势。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波动性较为突出。

中国对中亚地区投资现状及其比较

中国对中亚地区投资现状及其比较分析 李 钦,许云霞 (新疆财经大学 国际经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摘要]通过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的投资现状及比较分析发现:中国与中亚地区经济贸易互补性强,投资发展势头良 好。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对中亚国家经济实力和资源禀赋的深入分析, 投资在地区分布上不均衡,层次低、规模小、效益差等不足;中亚各国投资和政策的环境不断改善,但投资保障和优惠力度却与经济实力成反比;中亚各国外高投资政策法律规范性较差,投资环境存在风险因素。中国政府应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促进经济技术对接;通过对中亚地区的援助项目,加强技术输出,推动经贸与投资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新疆的区位优势,促进中国对中亚地区和投资发展,稳固开拓中亚市场。 [关键词]中国;中亚地区;直接投资;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The Status Quo of Chinese Investm ent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Com parative Analysis LI Qin,XU Yunxia Abstract: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investment in five Central Asia countries,we find that China and Central Asia have strong economic and trade complementarity with favorable investment trend.However,problems are to be resolved,including a lack of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economic strength and resource endowment of Central Asia countries;and uneven,low level,small scale and poor efficient regional investment.Although these countries'investment and policy environments are improving,the investment safeguard measures and privileges have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conomic strength.In addition,the investment policies and laws are poorly standardized,bringing about investment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In order to expand the Central Asia market,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economic and technical links;promote technical output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economy,trade and investment by means of aid projects in this region;give full play to th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of Xinjiang to promote the investment in Central Asia.Key words:China,Central Asia,direct investment,comparative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2-06-20 [作者简介]李钦(1973-), 贵州大方人,新疆财经大学中亚经贸研究院中亚贸易与投资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新疆与中亚经贸合作; 许云霞(1972-),女,湖南耒阳人,管理学硕士,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市场营销。 [基金项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疆青年基金项目:中国企业开拓中亚五国市场的跨国经营风险管理研 究—基于贸易和投资视角(10XJJCGJW002);2011年新疆社科规划基金课题:新疆对哈萨克斯坦投资的风险与对策研究(11BGJ072);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新疆青年基金项目:新疆对俄白哈经济一体化市场的投资风险评价及管控对策研究(12XJJCGJW001);新疆财经大学科研基金课题:新疆外向型经济区域差异预警研究(09XYB012)的阶段性成果。 一、中国对中亚地区投资的意义 中亚地区是指与中国新疆接壤或邻近的原苏联的5个成员国,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当前,中亚地区正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关注的境外投资新热点。 (一)充分发挥经济互补优势,缓解中国能源资源安全危机 中国与中亚具有明显经济互补性。从资源禀赋看,中亚地区能源资源非常丰富,而中国正面临日益严重的能 源资源安全威胁,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战略来看,该领域目前和将来都会是合作重点。 从市场需求看,中亚地区由于受原苏联经济发展战略影响,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关系到民生的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非常落后。2002年以来受益于国际能源资源市场兴旺,中亚地区经济经济增长较快,进口需求和能力大幅提升,中国强大的制造业为满足中亚市场需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中国从中亚的能源资源进口也在中国能源资源进口多元化战略下实现了高速增长。 第2012年第7期(总第402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7,2012Total No.402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7-0001-0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