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亚经贸合作现状及问题

中国中亚经贸合作现状及问题
中国中亚经贸合作现状及问题

中国中亚经贸合作现状及问题

2014-04-07石油观察

文|李大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位于欧亚大陆的结合部,是建设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能矿资源非常丰富,与中国经济结构具有明显互补性。加强中国和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对贯彻“向西开放”战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和中亚五国双边贸易状况

(一)双边贸易规模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但近期增速有所放缓

21世纪以来,中国和中亚五国双边贸易总额呈现高速增长趋势。2002年~2012年,中国和中亚五国双边贸易总额年均增速达36.4%,显著高于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速,个别年份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增速甚至超过800%。2012年,中国和中亚五

国的双边贸易总额合计高达459.43亿美元。其中,进口246.4亿美元,出口213.1亿美元,分别较2001年增长29.4倍、24.2倍和43.3倍。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基础设施投资调整,中国和中亚五国双边贸易规模增速有所放缓。2013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对中亚五国双边贸易总额为371.1亿美元,同比增长15.5%,仍呈进一步放缓态势。

(二)中国是中亚五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哈萨克斯坦占据较大比重

中亚五国经济总量较低,并非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伙伴国。本世纪以来,中亚五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重已由2001年的0.38%上升到2012年的1.19%,地位有所上升,但仍处较低水平。

然而,对于中亚五国而言,中国已经基本取代俄罗斯,成为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目前中国已经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

2012年,对华贸易总额占哈国贸易总额比重超过1/4,占乌国1/5左右,占塔国40%,占吉、土两国50%以上。在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有着上千公里的相邻边境线,且在中亚五国中经济总量最大,工业化水平较高,一直是中国在中亚五国中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本世纪初中哈贸易占中国和中亚五国贸易的比重一度接近90%。

近年来,随着中亚其他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能矿资源的不断开发,特别是中土天然气管道的建成,有效促进了土库曼斯坦等国向中国出口油气资源,中哈贸易占比有所下降,但2012年仍高达55.9%。

(三)中亚五国对华出口以能源矿产品为主

中亚五国由于工业化程度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对中国出口商品以自身资源禀赋具有优势的能源矿产类初级产品为主。哈萨克斯坦石油储量较为丰富,加之通向中国的输油

管道建设已经基本完毕,其对华出口额中石油占比接近60%,从哈进口的原油占中国原油总进口量的3.9%,排名第八位。

此外,哈国也是中国重要战略资源铀矿砂的主要来源地,进口量占中国总进口量的70%以上。其他中亚国家的出口结构均受其资源禀赋的影响。塔吉克斯坦在锑、铅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上具有比较优势,有色金属矿砂占其对中国出口比重接近80%;土库曼斯坦在天然气资源具有比较优势,且和中国有天然气管道联通,天然气占其对中国出口比重高达80%以上,是中国第一大天然气进口国。乌兹别克斯坦除在铀矿、天然气等领域具有资源优势外,还是全球第二大棉花出口国,对中国出口产品除铀矿、天然气外,还包括棉花和初级棉织品。吉尔吉斯斯黄金等贵金属储量相对丰富,对中国出口中贵金属占比超过1/3,是中国重要的黄金进口国。

(四)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占主要地位

中亚五国独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工业体系基本陷于瘫痪,绝大部分消费品依赖进口,因此纺织服装鞋帽、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中国向中亚五国出口的主要商品,占比一度超过60%。

近年来,随着中亚五国经济增长、工业化水平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各国对橡胶、钢铁制品、机械设备、汽车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量增长迅速,但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并未根本改变。2012年中亚五国从中国进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超过40%,机电产品占比不到1/3。其中,吉、塔两国进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超过60%,机电产品占比则不到15%。

二、中国和中亚五国双向投资合作现状

(一)中国对中亚五国投资规

模保持高速增长趋势整体来看,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规模总额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08年~2012年,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规模年均增长55%,2012年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规模总和为33.77亿美元,是2007年的8.95倍。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在中亚地区的主要投资国。截至2012年底,中国对哈投资存量为62.5亿美元,占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存量的80%;2012年中国对哈投资额高达29.9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15%,占当年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规模总和的88.72%。而中国对中亚其他四国的投资规模相对偏低,近年来对土、乌两国甚至出现投资存量下降的现象。

目前,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规模仍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以中国在中亚地区投资规模最高的哈萨克斯坦为例,2005年~2013年1季度,中国对哈直接投资合计仅为90.9亿美元(哈方数据),仅排名第五位;而荷兰对哈国总投资额为467亿美元,在各来源国中居第一位,远高于中国。

(二)中国对中亚五国投资以采矿业和建筑业为主,制造业比重偏低

中亚五国普遍国内市场规模较小,制造业配套能力较弱,且法律环境较差,但能矿资源丰富,因此流入中亚五国的外资多属于“资源寻求型”。2012年哈萨克斯坦利用外资行业结构中,流向采矿业的占据60%以上,而流向制造业的不到1/5。受此影响,中国对中亚五国投资也主要以采矿业为主。哈萨克斯坦中央银行最新统计数据称,截至2013年6月,中国在哈国投资存量中2/3以上流向采矿业,其他主要流向建筑、金融、房地产、商务等行业,流入制造业的规模很小。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制造业相对落后等原因,中亚五国对外投资能力很弱。2012年哈萨克斯坦对华投资规模为555万美元,在中亚五国中位居榜首;其他四国对华投资规模均在100万美元左右。

(三)中国对中亚五国工程承包规模高速增长,但仍处较低水平

2012年中国对中亚五国工程承包营业完成额为40.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4.8%,明显高于12.8%的全国平均增速。然而,五国工程承包完成额总计仅占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完成总额的3.9%,尚不及沙特、印度或安哥拉一国的数额。

三、中国和中亚五国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集中于资源领域

由于要素禀赋的原因,中国和中亚各国的合作主要集中于能源矿产资源开采领域。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核等大型能矿企业均已在中亚各国进行大规模投资,中石油在哈萨克斯坦的分公司2010年原油产量已高达2423万吨,占当年哈国原油产量的1/4以上。这种合作模式对促进中亚各国经济增长和保证中国能源资源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容易受到国际舆论乃至东道国国内的非议。

目前,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均已向中国提出在非资源领域加强合作的意愿,三国政府也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中国汽车、服装、电子等产业赴中亚地区投资。但受制于东道国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能力差、市场环境恶劣等因素,能源矿产开采在中国和中亚五国经贸合作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情况并未根本改变。

(二)制度层面合作相对滞后

中国和中亚各国经贸合作的制度建设主要在上合组织框架下进行,近年来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成立了负责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员国经贸部长会议机制,签署了《上合组织多边经贸合作纲要》等一系列经贸合作纲领性文件等。然而,这些合作目前更多停留在宏观层面,较少涉及通关、关税减让、检验检疫、服务贸易、资格互认等具体问题,自由贸易区谈判尚未启动。

同时,俄罗斯为发挥在区域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快推进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所组成的欧亚经济共同体建设,客观上也影响了中亚成员国和中国在制度层面开展合作。

目前,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已经结成关税同盟,货物在三国间流通已免征关税,在人员流动、统一能源市场、资格互认乃至货币一体化等领域也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其进展速度要快于中哈合作。

(三)中亚各国投资环境较差

一是中亚国家法律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普遍较差,“潜规则”盛行,腐败严重,审批程序较为复杂。据中国在中亚地区投资企业反映,在中亚各国办理企业审批时间较长,政府往往不按照法律法规办事,需要缴纳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甚至不得不向当地政府官员行贿。

二是中亚各国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各国境内基本没有高速公路,部分国家和地区存在严重电力短缺。

三是中亚各国金融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外资企业在当地融资面临较大困难,且换汇程序复杂,效率低。

四是办理签证、劳务许可申请面临较大困难。

五是中亚各国普遍采用威权政治体制,政局变动时有发生,加之“三股势力”相对活跃,投资面临一定的政治风险。

(四)双边贸易层次仍然偏低

目前中国和中亚各国的双边贸易中,层次较低、规模较小、货物质量较差的边境贸易仍占据一定比重。这种边境贸易市场秩序很不规范,商品档次较低,多为新疆当地商人从内地转运而来的低档产品,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对提升中国商品的海外市场知名度的积极作

用不大,甚至可能影响中国出口商品信誉。同时,中亚各国有法不依现象十分严重,“灰色清关”现象一直未能根除,商品有时仍需通过变相行贿等方式才能过关,对从商者利益造成一定损害。

四、对策建议

(一)将制造业投资特别是重工业投资作为中国和中亚各国经贸合作的重点

目前,中亚各国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通过发展重工业进而建立基础工业体系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在钢铁、化工、非金属制品等重工业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在上述领域扩大对中亚国家投资既能够有效发挥中亚各国的能源矿产资源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拉动就业,也有利于促进中国重工业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改变中国和中亚国家经贸合作过度集中于能矿资源开采领域的状况。

此外,中国的纺织、皮革、食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企业也有广泛的投资空间。因此,建议将制造业投资作为中国和中亚各国经贸合作的重点。

(二)加快和中亚各国推进多边自贸协定等制度层面合作

目前中国和中亚各国在制度层面合作相对滞后,关税壁垒较高,海关运作效率偏低,自然人流动存在较大障碍,边境贸易秩序仍不规范,贸易投资企业利益受到非法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中国和中亚各国贸易的健康发展。

建议中国加快推进和中亚各国在海关管理、检验检疫、签证颁发、资格互认以及边境贸易管理等领域的制度性合作,在此基础上逐渐降低各类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上合组织所提出的在2020年之前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自贸区建成后,未来可考虑和欧亚经济共同体进行整合,最终形成包含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中亚各国在内的亚欧自由贸易区,提升中俄等大国在全球经贸规则中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反制美国主导的TPP和TTIP。

(三)加强和中亚各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方面合作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中国和中亚各国经贸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在道路、机场、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完全可以参与中亚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制造业赴中亚各国投资奠定基础。中亚各国土地资源丰富,在棉花等农产品领域具有明显比较优势。中国和中亚各国应加强在农业种植资源交换方面的合作,相互提供培育成功的作物品种,通过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和商业化生产来促进两国农业发展。

(四)发挥开发性金融在中国和中亚各国经贸合作中的作用

中亚各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有利于中国“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也有利于增强中国和中亚各国的政治互信,有效地遏制“三股势力”活动。然而,受成本较高、经营风险较大等因素影响,中国企业赴中亚各国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意愿并不十分强烈。

为此,建议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的作用,由中国和中亚各国联合出资组建开发性国际金融机构,并联合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等国际金融机构,支持中亚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吸引中国乃至其他国家的制造业资本及时跟进,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中国与中亚交往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与中亚交往的历史和现状 申瑞鹏 2012-03-27 14:30:51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3期 摘要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的历史联系长久而深远,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上海合作组织,都对促进两地区人民的联系、交往和发展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新世纪,我们作为友善邻邦,更是要相互帮助,共同发展,最终取得互利共赢的美好局面。 关键词中亚地区;上海合作组织;建交公报 作者简介:申瑞鹏,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151-03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往源远流长,古代的“丝绸之路”曾经把双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中国同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也为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中亚国家纷纷完成了独立,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承认中亚独立国家并与其正式建交的国家之一。随后,中国分别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签署建交公报,此后双边关系稳步、持续地向前发展。近些年来,中国通过实施睦邻友好政策,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双边关系,开展了广泛的地区合作,特别是由“上海五国”到“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使得双边关系进一步深化。 一、历史回顾

关于中亚的地理范围其界定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在历史上,中国称这一地区为西域。不过,中国所称的西域与国际上所说的中亚在地理上的概念并不完全一致,中国所说的狭义的西域一般是指中国甘肃省的敦煌玉门关、阳关以西,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地区。广义的西域则是包括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广大地区。 而国际上的共同看法是,广义的中亚或者说“大中亚”包括蒙古高原、河西走廊、青海、新疆、哈萨克草原、伊朗东北部、阿富汗北部以及巴基斯坦西北部;狭义的中亚即“小中亚”的范围则主要是以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区。 现代国际政治中的中亚是指 20 世纪 90 年代初苏联发生剧变,从而独立出来的五个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 中国与中亚存在着深远的和悠久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联系,这种联系连绵不断地持续了两千多年。当时,西域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通过西域运往欧洲。公元前秦穆公时期,秦国就在西域地区取得了统治地位。但是中国对西域最早的行政管辖却始于西汉。公元前 60 年,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关,任命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国家分裂、诸侯林立的状态。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西域的情况复杂而变化不定,其先后处于中国北方多个民族政权的控制之下,但是西域和内地依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隋朝是一个短命的朝代,它统治中国的时间不到 40 年,还没来得及统一西域,其统治地位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唐朝是中国与西域关系特别密切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经营西域的鼎盛时期。它从公元 640 年开始经营西域,至 790 年从西域彻底退出,前后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唐朝先后设立了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并下辖多个都护府。中国元朝时期对中亚地

试论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

试论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初,中亚五个国家获得独立,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开始成为世界政治地理中一个独立的单元,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9.11事件”的发生以及“颜色革命”的爆发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加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该地区日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地区之一,其地缘政治地位也因此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标签:中亚;地缘;政治地位 一、中亚的地缘政治地位 独立之前,中亚一直处于比较“静默”的状态,并没有受到世界太多的关注,但是这段时间里中亚的地缘政治状况及其变迁过程,对于理解和研究当前的地缘政治形势仍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亚地缘政治的历史回顾 从18世纪开始,沙皇统治者开始了对中亚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吞并过程。19世纪沙俄在征服中亚后又不断向阿富汗扩张势力,对英国的属地——印度便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两大帝国的核心势力范围在中亚地区不可避免地迎头相撞。由此,中亚成为现代国际政治视野中“东西方”的战略结合部,中亚的地缘政治战略地位开始凸现出来。 苏联初期,中亚地区以俄罗斯中央苏维埃政权为榜样,建立起革命政权,后来经过苏联多次切割改造,直至1936年将中亚地区划分为五个以民族为主的共和国。随后,随着苏联国内政治改革的强化,中亚与伊斯兰世界的传统联系基本被断绝了,中亚的地缘政治价值开始相对减弱。特别是在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难以插手中亚事务。 (二)中亚的地缘政治现实状况 中亚地区面积为401万平方公里,拥有6 000多万人口。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东北与俄罗斯紧靠,南有伊朗、阿富汗环抱,西接高加索为邻,东依中国为界。这里可以说是一个东西方文明、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的中心点,是一个陆路交通的中转站。 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大部分尚未被开发,特别是里海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全球最具能源开发前景的地区之一。据国际上对里海油气资源的估计,其储量规模达到了石油2000亿桶,天然气14万亿立方米(这里需要注释),其前景很可能不次于波斯湾。油气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不断飙升和对油气自然的更大需求,使得拥有该资源的地区的身价大幅提

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区位与行业选择

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区位与行业选择 段秀芳 2012-02-17 13:16:23 来源:《国际经贸探索》2010年第5期 (1.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 2.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2) 摘要:文章在阐述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现状的基础上,探索性提出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的总体思路和目标、目标模式和方式;并根据各国投资环境、市场潜力和产业政策等对投资区位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中亚国家鼓励外资重点领域、我国竞争优势、“走出去”战略以及国家产业发展指导思想提出了产业选择。 关键词:中亚;直接投资;区位;行业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 05-0037-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XJA790016) 作者简介:段秀芳(1963-),女,河南洛阳人,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新疆)和中亚俄罗斯经贸问题、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中国自1992年与中亚五国建交以来,双方政府间签订了一系列经贸协定,如《经济贸易协定》、《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这些协定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和相互投资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进入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双方经贸合作环境的迅速改善,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的深入发展,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深入推动,中国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一、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现状 (一)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流量分析 从投资流量的分布来看,表1显示,2003~2007年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高度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一国占72.44%,位居第一(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显示,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全球分布中,2007年哈萨克斯坦位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第12位);塔吉克斯坦在2007年超高速增长的影响下由上年的第三位(占6.04%)跃升至第二位,占13.71%;而吉尔吉斯斯坦则由上年的第二位(占23.29%)下降至2007年的第三位,占10.90%;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则微不足道,仅分别占2.74%和0.21%。可见,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在流量分布上各国差异很大。 从中国对中亚各国直接投资增长及其稳定性来看,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直接投资的稳定性最好,除2007年外,其它年份都呈现快速稳定增长势头,2003~2006年中国对吉直接投资流量每年递增两倍以上。对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投资2005年以来都呈现出持续稳定的超高速增长。而中国对主体投资国哈萨克斯坦的投资则呈现出明显的起伏波动性特征,也由此决定了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总体上也表现为波动性特征。 表1 2003-2007年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流量情况表(单位:万美元)

“中亚热”背后的大国博弈

“中亚热”背后的大国博弈 “9?11”事件后,位于欧亚大陆的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日益成为国际军事外交的战略制高点和大国角逐的战场。这个地区既蕴藏着极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又承载着厚重的地缘战略利益;既是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发源地,又是国际反恐的主战场;既是传统大国的“后院”,又是超级大国的“前线”;这里既有雄心勃勃的地区强国,又有“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转型国家。因此,这里不可避免地成为新一轮国际政治的重要角逐场。 美国:咄咄逼人的中亚“新贵” 进入21世纪,美国以反恐为名加速了其全球军事扩张的步伐。先后覆盖了巴尔干半岛、中国周边、高加索和中亚地区、中东和印度次大陆等广大地区。特别是以阿富汗战争为名,美军进驻中亚,迅速在阿富汗周边的9个国家建立了13个新基地,填补了长期以来军事部署态势上的空白,首次在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建立了基地,同时美军的触角也直接伸向中国边界,在与中国接壤的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

坦边境地区都有驻军。 美国通过与中亚国家签署军事技术合作协议,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交流军事情报、培训军事人员、提供军事装备和后勤保障加强了在中亚五国的军事渗透。而中亚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从政权稳定、经济实惠、国家安全考虑,允许美国军队进入,并呈现出近美疏俄倾向。而美国则利用阿富汗和中亚的军事基地作为反恐第二阶段布局的重要环节,控制中亚和里海油气资源并打通南线经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到阿拉伯海的油气管道,实现北遏俄国,西扼伊朗,东南牵制中国并影响南亚次大陆的目的。除中亚外,结合近阶段的全球战略调整,美国还在外高加索、中东、海湾、东南亚、东北非乃至西非,已经、正在或将要排兵布阵。插足中亚,使美国不仅踏入了俄罗斯的“内宅”,而且也达到了遏制中国乃至威胁新疆的目的。从国家安全上看,中国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台独”,因此东南沿海是“前线”,而西部地区则是大后方。然而,美军进驻中亚地区,无疑是在中国背后插了把尖刀,一旦台海发生冲突、美军决定干预,驻中亚地区的美军有可能从我背后发动攻击,而美军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马纳斯空军基地距中国新疆仅400余公里,美国的战机十几分钟即可进入新疆。因此可以说,马纳斯对我新疆和西部地区构成了直接军事威胁。

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的演变

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的演变 胡尚哲 高永久 【内容提要】 苏联解体以后,中亚和外高加索因其重要的地缘战略、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价值受到美国的青睐。为全面控制这一战略要地,十几年来,美国势力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对该地区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渗透,而随着美国国内外,特别是以中亚和外高加索为圆心的地缘政治空间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先后经历了3次较为明显的调整,每一次调整都加重一些地缘政治的分量。目前,一个在美国主导下的地缘政治多元化的局面正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出现,但美俄在中亚的军事对峙、在外高加索的激烈争夺将不可避免地恶化地区的安全环境,和平与稳定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 俄罗斯 美国 中亚和外高加索 地缘政治 【作者简介】 胡尚哲,1963年生,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兰州 730000);高永久,1964年生,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民族研究中心教授。 (天津 300071) 1991年苏联解体使俄罗斯的南部边界出现了8个大小不等的独立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这8个新独立的国家加上阿富汗,构成了当代世界政治地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①。由于该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连接中亚和外高加索的里海周围又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所以从脱离苏联控制的那天起,这里便成了周边和世界主要大国为谋求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优势而激烈争夺的目标,加之政治体制的急剧变革和民族、宗教矛盾引发新独立国家政局动荡,中亚和外高加索成了名副其实的热点地区,以至于美国地缘战略学家兹·布热津斯基把它称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 综观十几年来中亚和外高加索形势的变化后可以看到,虽然参与地缘政治争夺的国家和势力很多,各方都使出了看家本领,但到头来,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国家间关系和各国内政外交影响最大的,除俄罗斯之外,只有美国。不仅如此,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显示,美国的影响大有超过俄罗斯之势。特别是2001年10月以后,美国军事基地和美国军队以反恐为名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格鲁吉亚的正式登陆,使地区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明显有利于美国的变化;而“颜色革命”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相继取得胜利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反对派势力的不断壮大则清楚地表明,美国并未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对俄优势,它要通过改变上述国家政治进程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已有的地缘战略优势。 一 中亚和外高加索的战略价值 美国是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国家,它积极参与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角逐,是因为这个地区 — 66—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6年第2期 ·中 亚· ①中亚五国和外高加索三国位于原苏联亚洲部分的西南 部,由里海联为一体。为叙述方便起见,本文将这8国统称为中亚 和外高加索地区。——作者注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气候环境合作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气候环境合作 朱新光、张深远、武斌 2012-02-17 10:48:23 来源:《新疆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内容提要:中国与中亚国家气候合作在探索新的多边对话与磋商机制、推动双边合作、加强地区组织的交流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但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原因,导致各国对气候安全存在明显差异,严重制约了该地区气候合作的健康成长。为稳定与发展的大局需要,各国务必抓住机遇,合理配置资源,适时制定地区气候合作的战略与对策。 关键词:中国;中亚国家;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 D8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5330 (2010) 04—0056—06 作者简介:朱新光,上海师范大学亚洲学研究中心教授(上海200234)。 气候环境的不断恶化,不仅影响到空气、水、土地等人类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且还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国家和地区间关系紧张,触发国际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气候环境问题不单纯只是一国的国内问题,而是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合作,只有加强国际社会的气候环境合作,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压力。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气候环境合作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对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气候合作提出一些相关思考。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气候环境合作现状

首先,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探索建立新的多边对话与磋商机制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地区气候环境合作成效显著。随着中国与中亚环境形势的严峻,气候环境问题开始成为上合组织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在上合组织的推动下,与地区环境议题关联的高层次对话会议明显增多,截至目前,涉及地区气候环境合作的上合组织元首及部长级会议多达7次。会议还相继发表了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有关气候环境合作宪章和宣言,全面阐述了上合组织成员国对气候变化的立场,特别强调各成员国间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灾变的重要性。《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中明确规定,积极鼓励成员国开展环境保护等共同感兴趣领域的有效区域合作。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塔什干宣言》(2004年)也强调,将环境保护及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问题提上本组织框架内的合作议程,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要开始共同制定本组织在该领域的工作战略。这预示着各方将在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开展环境合作,整合区域环境资源。不仅如此,宣言还明确了上合组织成员国间气候环境合作的基本原则和宗旨、组织程序、运作方式等实施细则,呼吁各方积极发展环保能源,更好应对各种环境灾难的挑战。《比什凯克宣言》(2007年)指出,各国应发展环保领域的合作,以确保生态安全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采取必要措施研究和落实专门方案和项目。同时要相互提供援助和帮助,防止自然灾害和技术灾害及消除其后果,适时启动上合组织预防自然和技术的紧急情况中心,随时准备为减少自然灾害做出积极贡献。《杜尚别宣言》(2008年)和《卡捷琳堡宣言》(2009年)则进一步重申,积极发展环保清洁型能源,提高在共同及时应对自然和人为灾害方面的合作成效、实施旨在减少其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措施作为优先合作方向之一。 为更好落实上述宣言的各项成果,上合组织成员国还举行各种形式的环保部长级会议、军事气象水文联合保障研讨会,商讨地区气候变化和建立气候合作常态机制等事宜,筹划上合组织成员国军事气象水文人员交流机制、完善信息共

论影响中国与中亚关系的俄罗斯因素及中俄关系的中亚因素

论影响中国与中亚关系的“俄罗斯因素”及中 俄关系的“中亚因素” 赵常庆 2012-05-30 22:08:25 来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 第4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3)摘要: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有“俄罗斯因素”,影响中俄关系的有“中亚因素”,俄罗斯在这两个“因素”中都扮演重要角色,是影响中亚事务和相关国家关系的重要力量。两个“因素”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须辩证看待,特别应正确评价俄罗斯在中亚的存在与影响。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与20年前相比也发生很大变化,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也有影响,为使中、俄、中亚国家关系和谐发展,必须扩大两个“因素”的积极面,缩小消极面,通过增强互信,相互支持,互利共赢,达到携手前行。 关键词:中国;中亚国家;俄罗斯;俄罗斯因素;中亚因素 中图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11)04-0036-05 在研究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时,有一个国家是无法绕开的,这就是与中国和中亚国家皆毗邻的俄罗斯。同时,在研究中俄两国关系时有一个因素也是无法回避的,这就是中亚。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在研究中亚事务和中俄关系时,时而会看到“俄罗斯因素”和“中亚因素”的提法,本文就这两个“因素”谈点看法。 一、俄罗斯是影响中亚事务的关键因素

中亚国家独立已经20年,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安全、文化、外交等各方面都在执行独立自主的政策,并取得很大的成就。特别是在外交方面,它们执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与世界很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然而,国际社会普遍注意到,在中亚国家的国内外政策和事务中,都能不同程度地看到一个国家影响的痕迹,并在影响中亚国家。这个国家就是俄罗斯。 众所周知,苏联解体后的20年间,中亚地区形势发生很大的变化,由过去苏联时期封闭的一隅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竞相逐鹿的地区。它们的政治经济体制与数年前也大不相同,但很多变化与俄罗斯相似。中亚地区已失去了昔日相对平静的状态“,三股势力”、毒品、有组织犯罪等毒瘤在侵蚀它们的肌体。相继进入中亚的大国都在以各种方式施加影响,妄图将中亚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其中以美国、欧盟最为卖力。尽管如此,迄今仍没有一个国家在中亚的影响力超过俄罗斯,没有一件中亚重大事务离开俄罗斯能得到顺利解决。“俄罗斯因素”就是由此而来,换句话说,这是能够左右中亚事务发展与变化的重要因素。“俄罗斯因素”的产生与存在是由一系列因素,包括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决定的,是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存在“特殊关系”的产物。这种“特殊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上,俄罗斯与中亚国家有二三百年生活在一个国家的历史,仅苏联时期就长达70年。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虽然都成为独立主权国家,但拥有相同或相近的政治体制、人权观和民主观。除土库曼斯坦外,其余中亚国家都是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欧亚经济共同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具有军事同盟的性质,独联体和欧亚经济共同体每年都要举行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大量文件,尽管文件并不能完全落实,但完整的组织和会议机制将它们联系在一起。正是因此,国际社会通常把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看作是一个由俄罗斯领衔的国家集团。由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实力相差很

试论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

试论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 冯远 2012-03-27 14:30:03 来源:《学理论》2011年第9期 (新疆大学政管学院,乌鲁木齐830046)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中亚五个国家获得独立,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开始成为世界政治地理中一个独立的单元,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9.11事件”的发生以及“颜色革命”的爆发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加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该地区日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地区之一,其地缘政治地位也因此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中亚;地缘;政治地位 中图分类号:D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9-0024-02 作者简介:冯远(1987-),女,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西部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 一、中亚的地缘政治地位 独立之前,中亚一直处于比较“静默”的状态,并没有受到世界太多的关注,但是这段时间里中亚的地缘政治状况及其变迁过程,对于理解和研究当前的地缘政治形势仍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亚地缘政治的历史回顾

从18世纪开始,沙皇统治者开始了对中亚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吞并过程。19世纪沙俄在征服中亚后又不断向阿富汗扩张势力,对英国的属地——印度便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两大帝国的核心势力范围在中亚地区不可避免地迎头相撞。由此,中亚成为现代国际政治视野中“东西方”的战略结合部,中亚的地缘政治战略地位开始凸现出来。 苏联初期,中亚地区以俄罗斯中央苏维埃政权为榜样,建立起革命政权,后来经过苏联多次切割改造,直至1936年将中亚地区划分为五个以民族为主的共和国。随后,随着苏联国内政治改革的强化,中亚与伊斯兰世界的传统联系基本被断绝了,中亚的地缘政治价值开始相对减弱。特别是在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难以插手中亚事务。 (二)中亚的地缘政治现实状况 中亚地区面积为401万平方公里,拥有6000多万人口。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东北与俄罗斯紧靠,南有伊朗、阿富汗环抱,西接高加索为邻,东依中国为界。这里可以说是一个东西方文明、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的中心点,是一个陆路交通的中转站。 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大部分尚未被开发,特别是里海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全球最具能源开发前景的地区之一。据国际上对里海油气资源的估计,其储量规模达到了石油2000亿桶,天然气14万亿立方米(这里需要注释),其前景很可能不次于波斯湾。油气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不断飙升和对油气自然的更大需求,使得拥有该资源的地区的身价大幅提升。

2020年中国的外交政策情景分析

2020+年的中国外交政策情景分析 中国2020情景分析项目1 中国早已走上了大国崛起之路。在政治家、科学家以及公众看来,这是发展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谁能在此刻断言,这种趋势是否会继续下去,以及会持续多久呢?这个问题定当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 本文正文部分将描述三种互不相同的情景,即在何种条件下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的外交政策将出现怎么样的变化。本文将首先介绍描绘出这些情景的依据——情景分析法(Scenario Method). 2 情景分析法 目前,国际形势正变得愈发错综复杂,社会、经济、技术以及政治的变化互相影响。在此大背景下,对国际政治的分析变得愈发困难。与此同时,有关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对决策者来说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迄今的阐述模式都有民族国家权力类型的烙印。由于使用的是外推法,因此在瞬息万变的国际格局下,这些阐述模式变得收效甚微,而且不符合未来发展形势的需要。3 明克斯(Minx)和布尔克(B?hlke)提出的问题“当今的现状、理论结构或者概念是否足以用来描述未来的改变?”,从一定时间点开始其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使用外推法进行长期预测就好比驾车时通过后视镜推断路况一样。鉴于这点,本文所采用的情景分析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在撇开当前景象和概念的情况下,对于“如果……会怎样”这个问题给出符合前因后果逻辑关系(不一定可能!)的回答。 情景分析法的“核心在于通过一种有条理的交流模式(communication process),展现出可能的未来发展状况,该模式可以使各种推动力量和其衍生后果(……)清晰化。” (明克斯 /布尔克,2005: 174). 这一方法中,交流模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分析正式开始之前,十到十二位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员组成小组,以尽可能符合情景分析所需要的全面化要求。所以,全体小组成员将参与讨论并商定各情景的准备工作。 第一个常规工作步骤是建立各种特征形式下的可变影响因素(参数),例如:“权威专家政治”、“民主政治”和“解体”三个特征下的“国家政治体系格局的设计构建”。通过精确分析当前的相互作用关系,人们可以得到这样或那样的参数特征。确 1 作者:约翰内斯.加布里埃尔(Johannes Gabriel),克里斯丁.施密特(Kristin Schmidt),西蒙.克里斯特(Simone Christ),蒂尔.迪特克里斯特(Till Dittkrist),马丁.埃克哈德(Martin Eckhardt), 玛莲.叶迅内 克(Mareen Jeschonneck),蒂姆.克沃塞克(Tim Kwoczek),米夏埃尔.莱西纳(Michael Lechner),托马斯. 泰什(Thomas Tesch),扬.弗格(Jan Vogel)。中国2020脚本项目为特里尔大学国际关系和外交政治专业与柏林 戴姆勒研究中心社会与科技调研组(STRG)的合作项目。尤其要感谢社会与科技调研组(STRG)和林亚国际( Linya Int’l)的丹尼尔.佳(Daniel Jia)所给予本文翻译的资金支持。 2 参看名克斯(Minx),埃尔克哈尔德(Eckard)以及布尔克(B?hlke),艾瓦尔德(Ewald)(2005):思考不 同的未来。世界瞬息万变,片刻不停,如何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战略构想?,见:《国际政治》,2005年12月,第12期,第六十年,第14至22页。 3 参看威尔登费尔德,沃纳,(Weidenfeld, Werner),(1999):告别马尼,未来国际政治思考,见:《国际政治》,1999年12月,第12期,第五十四年,第1页至第9页。 4 明克斯/布尔克 2005:17。

解读中国地缘战略的文章,我只服这篇!

解读中国地缘战略的文章,我只服这篇! 作者|杨文龙,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作者|杜德斌,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 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作者|刘承良,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 究中心研究员作者|马亚华,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研究员来源|《地理学报》2016年6月刊 导读:随着冷战结束以及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经济相互依存明显加强,地缘政治在内容和形式上从以安全为主的高政治向以经济为主的低政治转变,地缘经济成为研究焦点。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经济转型困难的时期,中国战略资源在全球更有效率地配置,对于中国应对复杂的政治环境起到了有力的支撑。 纵观国际体系发展脉络,大国的兴衰和霸权的更迭无不受地缘法则的支配,和平崛起的中国更需要地缘大战略的支撑。不论是地缘政治或是地缘经济法则,均脱胎于国际关系的理论推演和历史事件,构成了国家地缘大战略制定的指导性原则。根据现实主义的政治逻辑,地表有限的资源供给与人类无限的需求欲望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国家动物”在

生存压力下会自发地运用以军事为支撑的国家力量去攫取 更多生存空间和战略资源,这一逻辑赋予了国家竞争的“零和”性质。 因此,通过军事、政治活动的殖民扩张以及获取国家资源成为早期大国地缘关系的常态。这正如德国地理学家Friedrich Ratzel所言,国家间地缘关系的本质是资源稀缺条件下“国家有机体”对“生存空间”的争夺。由于Alfred Thayer Mahan “海权论”和Halford John Mackinder“陆权论”思想的影响,世界关键海域和中亚地区遂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自由主义则认为国家是原子行为体(atomistic actors),是理性的自我主义者,对国家而言,若以交换机制摄取资源的成本小于掠夺手段所付出的成本,则战争将不会发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深化以及全球信息网络化给予了国家资源交换机制的可能,使国家获取资源的途径和手段日趋多样化,地缘关系主要矛盾逐步由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转变,地缘经济亦成为国家间关系的主要构成因素。 所谓地缘经济,是指国家间、地区间或民族间基于地理区位、资源优势、生产禀赋、经济结构等因素形成的合作、联合(经济集团)或竞争、对立乃至遏制等经济关系,是一种以跨国经济组织为主要载体,以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为主要手段,附加国家及政府意志的经济联系。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摘要:地缘政治是分析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地 缘政治学逐渐复苏,发展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学。从全球地缘政治视野中,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地缘政治形势要求中国外交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付新形势的需要。通过考察中国周边外交思维的变化,特别是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外交中逐步生长起来的新外交思维,我们得出结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多边制度主义应当成为中国在周边地区的重要外交战略,这是地缘政治变动的客观要求和中国外交新思维的 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国;地缘政治;外交战略 一、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 旋转地球仪,环视中国的版图,你立马会发现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有意思。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海洋边缘,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央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这种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天然有利条件。但是,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不容乐观。 从地缘区位上讲,中国被众多国家所包围,北有老牌帝国俄罗斯,东北方向有充满变数的朝鲜半岛,南面是新近在崛起的印度和越南等国,还有一个强大的日本守在我们门口。我们再来眺望一下,在中国的周边还有一些随时都可能“投敌”的南洋国家和动荡的阿富汗,以及势力无所不在的美国。目前国际共产主义处于极度低潮时期,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向西方国家看齐,发展中国家分化、西化倾向明显,中国不得不承认处于比较严峻的国际政治地理环境之中。 二、直接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或地区及我国对各自采取的外交战略 (一)美国 从地图上来看,美国不应列为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但是美国是当今世

一带一路区域风险分析与实战对策——中亚篇

中亚 区域整体风险分析战略地位 中亚地区是欧亚大陆的“中原”,四战之地,战略位置得天独厚,历来是各种势力的逐鹿之所。中国与中亚五国的伙伴关系层次都较高。中亚地区不仅是中国打通欧亚大陆桥,以减少对马六甲航道的战略依赖的关键节点,也是迄今因种种原因仍有相当多的关键问题没有突破的“掐脖子”地段。 政治风险 该区域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地缘政治风险。颜色革命,三股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以及“平衡外交”带来的大国博弈是中亚地区最主要的不确定因素。此外,中亚各国普遍存在专制制度的不透明性,政府换届能否保持政策持续性受到质疑;中亚地区内部民族多样,各族之间历史问题残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稳定。 2005年春天,吉尔吉斯爆发“郁金香革命”,时任总统阿卡耶夫出走俄罗斯,时任总理塔纳耶夫宣布辞职。反对派领导人、前总理巴基耶夫随后出任总理并代行总统职务。此后数年,该国政局一直不太稳定。图为一位反政府游行者走向政府大楼。 经济与营商风险 中亚国家经济的恢复比较缓慢,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很不顺畅;均缺少出海口,对外联系网络和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基础设施陈旧,过境能力有限,区域内的交通合作陷入困境。西方国家更关心中亚的能源开发和“民主”进程,俄罗斯则更注重建立自己主导的、具有排他性质的多边机制,巩固自己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存在,双方都对中亚的基础设施缺少投资的热情,美国、欧洲的交通计划还带有防范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目的。另外,出于安全上的顾虑,中亚国家无法接受建设标准轨距的铁路,也影响了运输和通关的便利。 中石油以50亿美元获得卡沙甘油田开发项目8.33%股份。为此,中石油需履行一些条件,如为哈石油天然气公司根据股权投资提供一半资金,建设钢管厂、阿克套石油设备工业园区以及阿斯塔纳部分社会设施。 非传统安全风险 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自然资源还存在先天不足;一些地区过度用水、捕捞,加重了已经严重的水资源问题;中亚还是阿富汗毒品的走私通路,宗教极端主义与毒品走私捆绑在一起。 对华舆论风险 中亚国家民众对中国普遍缺乏了解,加之第三方势力的反华宣传,中亚社会舆论对中国对外政策有不少误读。一些人认为,与中国经济联系越紧密,对中国的依存度就越高,本国经济则可能成为中国产品的销售市场或是能源、原材料基地。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透析 可以说,世界诸大国中,中国的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最为恶劣。2.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分布着利害交织的15个国家,其中2个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1.8万多公里海界对面的6个国家中,至少有4个国家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崛起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崛起所面临的国际体系压力也与日俱增,这种压力首先表现为中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频繁爆发,如最近发生的“黄岩岛事件”就是一个例子,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这种严峻形势更加凸显。当前中国的周边地缘安全环境可谓冷战结束20年来最为严峻的时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形势呢?我们该如何突破这种困境呢? 从历史视角来看,中国当前的周边地缘战略环境源于近代以来的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笔者认为,中国周边地缘战略环境的演变大约可分为3个阶段: (一)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的东亚“朝贡体系”崩溃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可视为中国近代以来地缘环境的第一阶段。这是一个激烈动荡的阶段,经过激烈的抗争,古老的中国终于突破西方的围堵,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重塑了东亚地缘战略环境结构。 (二)第二阶段从1949年至1991年冷战结束,这是一个调整的阶段,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努力调整其国际角色,较好地适应了美苏争霸的地缘战略环境,并成功转型生存下来。 (三)从1991年起至2030年左右为第三阶段,这是中国努力突破西方新的一轮围堵,实现和平崛起的阶段。这个阶段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将呈现从动荡渐趋于稳定的特点。当前的中国周边地缘环境正处在第三阶段的“时间中值”位置上,也即由不稳定趋向稳定的时间节点上。这个节点在宏观上表现为当前中国和平崛起进程遭遇现存的国际体系的空前挑战,在微观上则表现为周边地缘环境中诸多不稳定因素能量的集中释放,周边安全问题频发。中国面临的诸多周边安全问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伴随着中国战略崛起的进程。这些问题中既有周边区域内国家的双边、多边因素,也有国际体系内权力转移的因素。

中国与中亚各国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摘要:中亚国家,无论从地缘战略还是经贸发展来说,对中国意义重大。由于中亚各国与中国国经济互补性强,冷战后,中国国与中亚各国双边经贸关系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态势。双方在能源、技术以及一些非资源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基于中亚各国经济结构、开放程度等问题,双方在合作进程中依旧面临不少挑战。在未来,中国将抓住机遇,深化与中亚各国在各方面的合作。同时,中国也将积极主动地扩展合作的新领域与新渠道,为地区的经贸合作制度化安排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亚中国经贸合作 中亚国家与中国西北地区毗邻,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0万。自然资源丰富,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同时,中亚地区拥有广阔的市场,对中国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中亚国家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18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经贸关系,以及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贸易规模逐年扩大,能源、交通、电信、矿产等领域合作逐步深人,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亚地区总体经济形势 1.中亚经济近年来持续增长,发展水平出现差异 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经济改革模式,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程。哈、乌、吉、塔、土五国都已经渡过独立初期的社会、经济危机,宏观经济普遍趋于稳定,自2000年起不同程度地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以哈萨克斯坦为例,2000—2007 年GDP增长均超过9%。由于采取的发展模式和实施的经济政策有所不同,现阶段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水平开始出现差异。哈、乌、土经济实力相对更强,发展速度更快。塔、吉两国资源禀赋较差,经济实力弱,发展严重依赖外援。 2.相对单一的经济结构没有改变 原苏联时期,中亚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曾是全苏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加工工业不发达,农业在各国产业构成中占有重要份额。独立后,中亚五国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是结构较为单一,以能源、原材料出口为主,制造业和加工业相对落后。虽经 18年发展,这一经济结构至今没有发生变化。一些具有资源优势、在苏联时期未得到充分开发的产业 (如哈的石油工业,吉的黄金产业和烟草加IT业,土的天然气和棉纺行业等),由于外国资本的介入得到迅速成长,成为中亚国家新的财政来源和经济增长点。因为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没有改观,

“一带一路”中的中国—中亚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8256313.html, “一带一路”中的中国—中亚关系 作者:袁剑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09期 在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以中亚五国为核心的区域,它曾经是欧亚大陆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与枢纽,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相当关键的角色,但却在近代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被我们的主流认知所忽略。重新发现“中亚”,将会丰富我们的对外认知视野,并使我们能够在当代国际地缘政治背景下更好地理解“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问题。 重建“中亚”常识 近代以来海洋文明的强势地位,使我们在回溯历史的过程中,往往将目光更多地关注到了欧亚大陆外围与沿海地带的文明与社会,比如说非常著名的希腊文明、印度文明以及古巴比伦文明等,当然,还有我们自己璀璨辉煌的中华文明。不可否认,这些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奠定了所在地区社会与生态未来发展的基石,并且在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在本区域内确立起巨大的文明引领与辐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将整个欧亚大陆的发展与互动仅仅局限于或者说等同于这几大文明的话,那么,我们就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欧亚大陆内部其他区域的相关状况,以及这些地区曾经有过的,并且如今依然在继续进一步发展着的与外围文明的互动与交流,同时也忽略了欧亚大陆内部区域的社会与族群对外围社会与文明所有过的冲击与影响,这就无助于我们确立起对于欧亚大陆的整体性认知,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中亚”。因此,要更好地了解从历史到当下欧亚大陆的地位与结构问题,就有必要重新认识“中亚”这一区域本身,尤其是这一区域内部的历史与社会发展逻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更客观理性地去看待中国与这一区域的历史、当下与未来关系问题。 当然,作为中国人,我们对外域的认知永远也比不上对于自己祖国———中国的认知,这一点无可置疑。但是,我们至少也不应该使中亚完全成为我们的知识空白。基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目前对于美国、欧洲的认识情况要远远超过对于处在中国周边的中亚地区的认识水平,这固然跟我们与欧美国家在各个层面上的交往更多有关,同时也体现了美欧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在另一方面,对于欧美之外诸多地区尤其是中亚地区的认知空白,也暴露出我们对周边情况认识的不足,这与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的全球视野,与我们在处理好自身问题的基础上认识和面对来自域外的机遇与挑战的反应能力是难以契合的。在很多情况下,公众层面对于中亚的认知往往更多的是神话性的,而不是知识性的,中亚在这种语境下成为一种遥远而又神秘的东西。让中亚不再遥远,让中亚不再神秘,这就是我们重建“中亚”常识的目的与关键。 从“大博弈”到“新棋局” 中亚这一区域在历史上曾经是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之间交流互动的重要枢纽,既成为各个族群彼此往来移动的地理通道,同时又成就了“丝绸之路”的文化美名,但值得注意的是,数千

中国与中亚五国投资与贸易研究

摘要:中亚国家特别是中亚五国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的重要伙伴,双方在投资与贸易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升。同时,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在经贸交流还存在不少矛盾与纠纷。本文拟从投资特点、影响投资因素、改善投资贸易机制三方面入手,分析影响中国对中亚国家投资的因素,并提出加强与中亚国家投资贸易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投资因素;改善投资贸易 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在对外投资与贸易领域秉持包容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在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与周边中亚国家开展投资与贸易合作,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中亚国家,特别是中亚五国(通常是指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五国),是中国与周边国家与地区互惠互通、深度合作的最重要合作伙伴之一,双方的双边投资与贸易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升。 中亚五国地处“一带一路”的中心腹地,东联经济活跃的东亚经济圈,西牵经济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是“一带一路”向西延伸的必经之路,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接壤,西部地区的多个民族与中亚五国的主体民族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据此地利人和之故,中国成为中亚五国最主要的投资来源国之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金融投资扶持,势必会推动中国对中亚五国的直接投资强势增长。本文拟从对中亚五国投资的投资特点、影响投资因素、改善投资贸易机制三方面入手,分析中国对中亚国家投资与贸易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潜力,并提出加强与中亚国家投资贸易合作的对策。 一、中国对中亚五国投资的特点 (一)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现状 就目前而言,从投资领域来看,投资企业增多,投资贸易多元,对中亚五国的投资与贸易在轻工业、食品、冶金、石油、化工、电子、机械、农业、建筑、通讯、交通、餐饮服务等广泛领域都有涉及。从投资规模与效益来看,仍然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型企业较为稀缺。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收购了哈萨克斯坦aktyubinsk石油天然气公司60.3%的股份,成立中方控股的合资公司,迈出了向中亚国家投资大型项目的第一步。从投资形式来看,有合资办厂、独资建厂以及建筑项目承包等。 (二)中国对中亚五国投资与贸易的特点 1.双边投资与贸易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但近期有所放缓。自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后,中国与中亚五国的投资贸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双方投资与贸易的规模呈高速增长趋势。2002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后,从2002年到2014年,双边贸易年平均增长率达33.3%。201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503亿美元的新高度。自2014年开始,由于我国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以及国内基础设施投资结构调整等因素,我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额降至445亿美元,但仍比1992年的双边贸易额4.6亿增长了约100倍。中国已经取代了俄罗斯,成为中亚五国最主要的贸易合作伙伴。 2.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以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中亚五国独立之初,国内工业体系陷入瘫痪状态,无力维持国民的日常消费品所需,绝大部分的消费品依赖进口。因此,服装、日用生活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我国对中亚五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占比一度超过60%。近年来,橡胶制品、汽车制品以及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比有较大上升,但仍未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现状。 3.中国对中亚五国进口以能源资源、矿产品为主。中亚国家对外输出能源资源、矿产品的经济结构与其国内的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相匹配。中亚五国国内工业体系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以能源资源和矿产品为主。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其国内石油资源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