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内蒙古段冰凌形成机理及凌汛成因分析研究

黄河内蒙古段冰凌形成机理及凌汛成因分析研究
黄河内蒙古段冰凌形成机理及凌汛成因分析研究

黄河流域地区

黄河流域地区习题总结 1、黄河发源于,自向,注入 流经:、、、、、、、、等9个省级行政区 2、上游甲中游 3、主要支流:1、2、3、 4、 附近河流5、6、 4、主要城市:A B C D E F G H I 5、主要水电站:a b c d e f g 6、周边山脉:丙丁戊己庚辛 6、母亲河:黄河是平原的主要塑造者,在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 “塞上江南”:③④ 7、水文情况: 上游:河源水清,峡谷段能丰富,河套段水流缓慢,有汛。 中游:多支流,多峡谷,量大。断层构造----汾河谷地(太原)、渭河平原(西安) 下游:水流,泥沙淤积,河,无支流,有汛。 8、资源丰富: 上游:水电丰富,光照充足,灌溉农业发达,鄂尔多斯称为“羊煤土气”。西气东输经过。西电东送。 中游:煤炭多,万家寨引水补充大同,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大秦、神黄、焦日铁路,电东送。 下游:华北平原棉花、花生、冬小麦,苹果、梨、大枣。三门峡、小浪底,调水调沙治悬河。

今日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显示隋唐时期用水充足,有“陆海”(指湖泊和沼泽很多)的美称。下图示意古长安(今西安市长安区)"八水"位置。完成9—10题。 9.“八水绕长安”的地质成因之一是渭河平原地壳() A.水平错断 B.褶皱凹陷 C.断裂陷落 D.水平张裂 10. 古长安“陆海”今日不复存在的重要原因是() A.秦岭北坡森林植被破坏 B.渭河流域水体污染严重 C.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 D.秦岭南坡耕地面积增加 11.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合理措施有() ①坡面修梯田,减缓坡度②加快林地建设,调节地面径流 ③保持传统轮荒耕作制度④在低洼修建淤地坝,贮水拦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2. 下列文化景观中,属于黄土高原文化的是() ①秦腔②窑洞③评剧④吊脚楼 A. ①②B.②③C.③④ D. ①④ 下图是黄河干流沿程年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兰州至河口段水量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A.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量大 B.农业引水灌溉 C.沿途植被覆盖好,河水下渗严重 D.有支流汇入 14.在含沙量变化图中,正确反映黄河含沙量沿程变化的折线是() A.折线① B.折线② C.折线③ D.折线④ 15.某勘测队沿一古河道自上游至下游依次进行钻探取样,钻取沉积物样品可能是() A 黏土——粉沙——砂——砾石 B 砾石——砂——粉沙——黏土 C 黏土——砂——粉沙——砾石 D 砾石——黏土——粉沙——砂 16.黄河在开封市附近E河段的补给来源除上游来水外,还有() A.地下水 B.支流汇水 C.降水 D.湖泊水 17.下面四幅图为我国长江、黄河、松花江、珠江四条河流的流量对比图,请你根据这四条河流的 水文特征,判断A、B、C、D四幅图哪条河流代表黄河()B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课题,提出探究方向。 1.导入: 2.下面就让我们来走近黄河。 课件显示关于黄河的图片 教师配乐讲解:同学们,这就是黄河,她蜿蜒曲折、绵延万里;这就是黄河,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这就是黄河,她一泻千丈、气势磅礴。唐代诗人曾赞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学生齐读) 3.师:黄河是这样的气势雄伟,令无数的诗人、作家为之赞叹。今天,我们将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黄河,了解它的变化和它是怎样产生这种变化的。(师先板书:变化再板书:是怎样的) (生齐读课题) 4.提出本节课探究的方向。 同学们,研究课题是学懂课文的方法之一。看到这个课题,你们觉得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去探究哪几个问题呢?(学生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出两个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黄河是怎样发生这种变化的?)(教师在变化和怎样的上面分别打上问号。) (二)初读课文,探究问题1——黄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理解“摇篮” (1)这节课就让我们围绕着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去大声地朗读课文,并用你的笔在书上划一划,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学生自由读文) (2)刚才我们已经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与课文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这两个问题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哪位同学愿意来向大家交流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曾经的黄河是什么样的?后来的黄河又成了什么?(教师板书:摇篮祸河) (3)让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原先黄河流域的句子。 (4)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那时侯,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 引导体会:看到这句话,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学生说)——能用你的朗读把这美好的画面展现出来吗?(指名学生读)——我们的古人在看到黄河流域这美好的景象时就用自己的笔进行了描述。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笔下的黄河流域。 课件显示配乐的图和文字: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山林川谷美。” ——《孟子·滕文公上》 (学生齐读) (5)正因为当时的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山林川谷美。 课件显示: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 生齐读——板书:生息繁衍并理解“生息繁衍”(当学生说得不够完善时,师引导学生可以借助于工具书,并告诉学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生息繁衍”这个词,但是有“生息”和“繁衍”这两个词。“生息”的意思是:生活、生存。繁衍的意思为:逐渐增多或增广。)(6)师:同学们,是黄河流域给了我们的祖先如此美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生息繁衍,才有了无数的炎黄子孙,有了中华民族,因此,作者说,(课件显示并读: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 2.理解“祸河” 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人口的不断增多,黄河变了,她不再是原先的黄河了,它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学生回答) (三)探究问题2——黄河是怎样产生这样的变化的? 1.提出探究方向:同学们,黄河为什么会成为忧患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究黄河成为祸河的原因,也就是黄河是怎么样产生这种变化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并在书上划一划、写一写。在探究的过程中如果你自己不能解决,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学生默读,教师巡回) 2.学生汇报探究成果。 (1)下面让我们来交流探究的成果。要讲清楚黄河变化的原因,这可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为了能更清楚地表达出你的想法,请同学们先向你的同桌进行讲述,你在讲述的时候可以用书中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同桌互说) (2)学生汇报探究成果。 在第一位同学发言完毕后,教师可根据第一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总结,并进行引导: ①引导一:刚才这位同学告诉我们黄河发生变化,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引起了水土流失,但是,水土流失就水土流失吧,最多也就是耕地少了,土地不肥沃了。为什么说因为水土流失黄河就成了祸河了呢?水土流失以后会造成黄河怎样的结果呢?哪位同学能给刚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我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无定河、沁河、渭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它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渤海。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汾河、沁河、伊河、洛河、大汶河等三十四条。流域面积约为752 000平方千米,居住约1亿多人口。 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最晚在五六十万年前就生活在今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一带,还有二三十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十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许家窑人”,以及距今四五万年前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已经开始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考古资料证明,那时的黄河流域,气候要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山岭高原到处长满了森林,栖息着野牛、羚羊、犀牛和大象等各种动物。人们在原野中打猎、采集,在河湖中捕捞,在田野中用简陋的农具进行耕作。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人类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代,这时在黄河流域有著名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稍后的仰韶文化,以及西安附近的半坡、临潼的姜寨、宝鸡的北首岭、河南三门峡的庙底沟、洛阳的王湾、安阳的后岗等文化遗址,都是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志。从上述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

晋西南盆地和豫西沿河地带为中心。东到河南东部和河北、山东等地,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到河套地区,西至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这正是我国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传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生于河南的新郑,主要活动于今河南、河北、陕西一带。我国历史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其中的西安、洛阳、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伟大的黄河确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 黄河流域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呢?这同黄河流域古代适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优越地理环境紧密相关。尤其在古代,生产工具极为简陋,人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很低,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更强,因此环境条件十分重要。据考古学研究,远在3 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很温暖的。当时的安阳人种水稻,是从阳历的三月开始,比现在大约早一个月。在一块武丁时代的甲骨文上记载着人们曾猎获一头大象。因此科学家们推断,3 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同今日的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湿润。 另外,据古地理学研究,这一地区属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环境,第四纪以来没有受到大陆冰川的直接侵袭。中亚的干燥气候对本地影响也不深,因此保留了第三纪植物区系的许多植物,形成本区植物种属繁多的特点。这对古人类的生活也是极为有利的。 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广大的黄土地带。这种土壤质地均一,结构疏松多孔,既利于简陋农具的耕耘,又利于作物根系的深入。土层毛细管发达,孔隙率达50%以上,持水性好,抗旱抗涝能力强。尤其是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矿物质,其中碳酸钙含量达8~19%,含其他矿物成分不下五十种。这些对原始的农业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浅谈黄河断流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浅谈黄河断流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黄河近几十年来发生的断流现象,分析断流的原因,对自然和人类产生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黄河断流;黄河断流原因;黄河断流应对策略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多半。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这种情况在2000年得到了改变,2000年没有断流。反而,到2003年9月,黄河中上游连连降雨,水势上涨,河南兰考段蔡集控导工程28号坝被撕裂,出现决堤现象,造成重大财产经济损失。但是,黄河断流这一影响重大而广泛的现象依然值得我们分析探究。 一、黄河断流的原因浅析 黄河是地上河, 具有向两岸(左岸主要是海河流域, 右岸主要是淮河流域) 送水的良好 条件。自1970 年恢复引黄灌溉以来两岸的引黄灌溉面积发展到3 000 万亩。根据黄河水量分配, 每年需向两岸供水100 亿m3。而所谓黄河断流是两岸从黄河引水后在其下段所造成的干河现象。黄河断流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自然原因对黄河断流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改变 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的能源,所以太阳辐射输出量的改变势必导致地球气候的变化。根据观测,20世纪70年代开始,太阳辐射量在不断增强,地球气温不断升高,蒸发加强,使我国黄河流域乃至华北、西北地区更加干旱,从而对黄河断流有很大的影响。 2)太阳黑子 根据观测分析发现,亚洲东南部的季风气候与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处于太阳黑子两个极值年之间,所以,我国的季风势力较往年减弱,尤其表现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使季风降水雨带多徘徊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我国华北干旱显著(如1997年黄河断流最严重),用水量增加,从而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

黄河下游凌汛成因及防御措施(一)

黄河下游凌汛成因及防御措施(一) 摘要:黄河凌汛灾害是黄河下游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历史上曾以频繁决口、难以防治而著名。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弯曲连绵,险工、控导交错对峙,容易形成冰塞、冰坝的河段较多。人民治黄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黄河的治理,多次加高加固黄河堤防,兴建河道整治工程,修建水库和南、北展宽区等分滞洪工程,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水之后,国家加大了黄河治理力度,按照2000年设防标准,加高、加固两岸堤防,加修、改建了许多河道整治工程和病险涵闸,近期又进行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将黄河堤防建成“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大大增强。防洪非工程措施也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完善。关键词:黄河凌汛成因防御措施1概况黄河凌汛灾害是黄河下游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历史上曾以频繁决口、难以防治而著名。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弯曲连绵,险工、控导交错对峙,容易形成冰塞、冰坝的河段较多。人民治黄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黄河的治理,多次加高加固黄河堤防,兴建河道整治工程,修建水库和南、北展宽区等分滞洪工程,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水之后,国家加大了黄河治理力度,按照2000年设防标准,加高、加固两岸堤防,加修、改建了许多河道整治工程和病险涵闸,近期又进行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将黄河堤防建成“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大大增强。防洪非工程措施也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完善。小浪底与三门峡水库联合运用,可有效调节下游河道流量,减轻黄河下游凌汛灾害,但河道主槽逐年淤积抬高,“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局部河段仍不断发生凌汛灾害,应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凌汛期要密切注视凌情变化,采取一切措施,将凌灾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2凌汛的成因 黄河下游是一个不稳定的封冻河段,据统计,1950-2004年的55年间,山东河段有48年封冻,8年出现较严重凌情。黄河下游凌汛是由河道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除上游水库下泄流量控制不当、涵闸引水等人为因素外,主要是气温、水温、流量和河道形态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1气温 河道冰凌是低气温的产物,气温变化是造成凌汛的重要因素。黄河下游河道呈西南东北流向,上首位于北纬34度50分,黄河入海口位于北纬38度00分,上下相差3度10分。气温的变化使上段河道冷得晚,回暖早,负气温持续时间短;下段河道冷得早,回暖晚,负气温持续时间长。沿程纬度不断变化,造成气温“上暖下寒”,上游河段的气温明显高于下游河段气温,决定了黄河下游河段先封河后解冻的特性。当气温转暖升高时,上段河道先解冻,下段河道还处于固封状态,上段已解冻的冰水流至处于固封状态的下段,卡冰结坝造成凌汛。2.2水温 气温对凌汛的影响是通过水温的变化体现出来的,冬季气温上暖下寒,温差较大,上段河道封冻晚、开河早、冰层薄、封冻时间短,下段河道封冻早、开河晚、冰层厚、封冻时间长,在上段冰层解冻开河、冰水齐下时,下段冰层仍较坚固,容易导致冰凌阻塞,严重时形成冰坝,致使河道水位迅速上涨,形成严重凌洪。 2.3流量 黄河下游封冻期流量较小,封冻冰盖较低,冰下过流能力小,封冻后,河槽内增加的槽蓄水量大部分积存在宽河道内,当上游河段因气温升高或流量增加时,冰下蓄水量自上而下沿程释放,流量逐渐增大,加上下游河道狭窄,因气温差异开河较晚,在上游来水的动力作用下,迫使冰盖上涨,容易形成水鼓冰开的“武开河”,致使水位陡涨,形成冰坝,壅高水位,漫滩偎堤造成严重的凌汛灾害,对黄河下游防凌十分不利。 2.4河道形态

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补充课程) 【课标解读】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基础主干知识】

2.中游做好 工作,采取 措施与 措施相结合,以 综合治理。实行 综合发展。 3.下游做好 ,继续巩固 、 河道与河口,建设滞洪区工程和洪水预报警报系统,兴建小浪底水利枢纽,为缓解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实行 ,如 水利工程。 【能力提升】 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开发整治的重点河流之一,读“黄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1972年以来,黄河下游已有21年断流,断流的时间和断流河段的长度逐年增加。70年代平均断流河段的长度是242千米,90年代增加到400多千米。90年代以前,一年之内断流的月份不超过3个月。进入90年代,一年内断流最多达227天。据统计,1992~1996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8亿元。” (1)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河水补给角度可理解为 。古诗问:“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解释,通过 环流实现水汽输送,形成水的海陆间循环。 (2)黄河是北方河流,其中游河段形成东西对称水系,常使河水在七、八月份 , 严重,河流的 量剧增;春季在 、 河段易形成凌汛。 (3)历史上有“黄河百害,唯富河套”之说。上游的宁夏、河套平原由于 形成了富庶的农业区。“害”主要发生在它的 河段,消除水害的主要措施是中游 和下游 。 (4)沿河地区资源丰富,按注重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构想,开发 资源,为兰州发展化学、冶金等多种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 资源,在内蒙古、山西等省区发展高能耗工业。 (5)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分析近年来黄河发生断流现象的主要原因。 (6)综合治理黄河,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流域界线 水利枢纽黄河流域示意图 a b c d

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教案-公开课

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内容: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 一、教材分析: 《我们的母亲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未来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壮丽的山河》的第一课。教材以祖国的山和水为主线,将我国的疆域、领土面积、行政区划、有代表性的名山大川等方面的内容整合起来,内容生活化,易于学生接受。《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是本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之一,该内容在承接了第一单元《好大一个家》的基础上整合了地理、政治、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注意了将品德教育与知识的学习相融合,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与知识技能的掌握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社会生活现象,来认识和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并进一步认识祖国山水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走近、了解、热爱、赞美、保护母亲河的意识与情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中国政区图了解母亲河的基本情况。 2、通过开展有关母亲河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明白母亲河的含义。 3、通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母亲河的保护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母亲河的概况,培养学生的指图、识图、认图的能力。

2、通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母亲河的含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与树立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母亲河的基本情况,使学生明白母亲河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情感与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教师: 1、查阅有关母亲河资料,了解有关母亲河历史,收集相关图片、文字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母亲河图片、故事、歌曲、诗词、童谣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间准备教师出示课件歌曲《龙的传人》。(配长江、黄河流 域图片) 2、谈话导入:同学们,江河是大地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江河

黄河上游干流内蒙古段底泥重金属污染分析与评价毕业论文

黄河上游干流段底泥重金属污染分析与评价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 (4) Abstract (4) 1 绪论 (5) 1.1.1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5) 1.1.2 重金属污染的特征 (6) 1.2 底泥金属污染特点、危害及其来源 (6) 1.2.1水体底泥 (6) 1.2.2 底泥重金属污染及其危害 (7) 1.2.3 底泥重金属来源 (8) 1.3 底泥重金属污染国外研究进展 (8) 1.4重金属污染的评价方法 (9) 1.5 研究容、目标及意义 (9) 1.5.1研究容 (9) 1.5.3 研究目标 (10) 1.5.3 研究意义 (10)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10) 2.1 黄河上游干流段概况 (10)

2.1.1 自然地理特征 (11) 2.1.2 污染现状 (11) 2.1.3 主要污染来源 (12) 2.2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12) 2.2.1 采用点布设 (12) 2.2.2 样品采集 (13) 2.2.3 样品预处理 (13) 2.2.4实验试剂与仪器 (13) 2.3实验方法 (13) 2.3.1底泥pH值、电导率的测定 (13) 2.3.2底泥烧失率的测定 (13) 2.3.3底泥中重金属含量测定(四酸消解) (14) 2.4 实验数据分析 (14) 3. 结果 (14) 3.1 黄河段底泥相关参数分析 (14) 3.2黄河段底泥重金属特征分析 (15) 3.2.1 底泥重金属沿程分布特征分析 (15) 3.2.2 底泥重金属含量特征分析 (16) 3.2.3 底泥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17) 3.3黄河段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 (18) 3.3.1 地质积累指数法评价 (18) 3.3.2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21)

黄河流域自然概况(已标注重点)资料

------------------------------------------------------------精品文档-------------------------------------------------------- 流域自然概况 1 .自然概况及特点 青海、四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 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流域面积79.5万km(包括内流区4.2万km)。与其他江河不同,22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7%;长达数百公里的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之上,流域面积只占3%。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西部属青藏高原,北邻沙漠戈壁,南靠长江流域,东部穿越黄淮海平原。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66mm,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的是流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如秦岭、伏牛山及泰山一带年降水量达800mm~

1000mm;降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如宁蒙河套平原年降水量只有1 左右。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旱灾频繁,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遍及数省、连续多年200mm,其中年平均的严重旱灾,危害极大。流域内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4万km2流域北部长城内外的风沙区风蚀强烈。万km。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的面积约15.622阻碍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脆弱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也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而且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在。 ,仅占全国580亿m 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3流域内人,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河川径流总量的2%,仅为全国耕地亩均324 m25%;耕地亩均水量均水量593m,为全国人均水量的33。再加上邻近地区的供水需求,水资源更为紧张。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17%水量的39.1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最大年输沙量达,平均含沙量35kg/m,t输沙量约16亿3年)。黄河水、沙的来源地区不同,1977(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kg/m亿t(3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沁河地区,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及洛河、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 以上)1000km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24260m海拔高程都在鄂陵湖,条。青海省玛多以上属河源段,河段内的扎陵湖、43有玛多至玛曲区间,我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是和亿m108亿m47以上,蓄水量33间有几黄河流经巴颜喀拉山与积石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宽阔,龙羊段峡谷。玛曲至龙羊峡区间,黄河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峡至宁夏境内的下河沿,川峡相间,水量丰沛,落差集中,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2

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演变及水力几何形态研究_冉立山

DOI:10.16239/https://www.360docs.net/doc/7211531778.html,ki.0468-155x.2010.04.010 泥沙研究 2010年8月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第4期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演变及水力几何形态研究 冉立山1,2,王随继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要:黄河内蒙古河段的凌汛年年发生,多次引起河道决口导致洪水灾害。为了提供有效的防洪措施,选取不 同河型段中的代表性河道断面,来研究其河道演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从水力几何形态关系上剖析其 内在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河岸组成物质的极大不同决定了各个断面的演变特性及其所在河段的河型差别。 以基岩河岸为主的磴口河段的河道最为稳定;以泥质河岸为特征的头道拐断面所在的顺直河段次之;以泥质 砂质二元河岸结构为主的三湖河口断面所在的弯曲河流段很不稳定;而以砂质河岸为主的巴彦高勒断面所 在的辫状河段最不稳定。河道的演变势必引起其水力几何形态关系的调整,在黄河内蒙古河段,随着流量的 变化其水力几何形态的调整主要是通过影响水深和流速来实现的。巴彦高勒断面是上述调整中表现最明显 的断面,因此,它所在的河段也是容易决口的河段。三湖河口所在河段的一系列凹岸的强烈冲刷引起河道大 幅度摆动,从而也是河道决口的潜在河段。黄河内蒙古河段的河流治理的侧重点应该针对巴彦高勒断面所在 的辫状河段和三湖河口断面所在的弯曲河段。对辫状河段要加强整个河段的河岸防护,对弯曲河段以工程防 护手段侧重遏制其凹岸的坍塌后退。 关键词: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演变;水力几何形态;河型 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68-155-X(2010)04-0061-07 黄河内蒙古河段的河道在近几十年来出现新的变化,比如,一些河段的河床加积升高而变为悬河,部分河段曲流带的大幅摆动导致堤防坍塌,凌汛时高水位引起的洪灾现象时有发生。河势的变化对河流两岸人民的生活构成了比较严重的威胁。一些研究者针对该段河道冰凌的时相特点、凌汛的传播特征等进行过必要的研究[1-5],并在河流治理方面提出过相应的对策[6,7];还有研究者分析过周边沙漠区的来沙对河流泥沙变化的影响[8,9]。河流水沙状况对河道的演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河道的演变(包括河床抬升、河道稳定性、边界泥沙特征)直接导致洪水灾害的发生,是防洪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据此才能提供有效的防洪对策。可是,有关该段河道演变的研究还很少[10-12],诸多机理还有待探讨。此外,水力几何形态特征的研究可以揭示河道演变的内在机理,迄今,对黄河主流水力几何形态的研究侧重于其下游河段[13-17],而对其上游河段的相应研究仍然欠缺。随着人类活动对河流干预的增强,河流水力几何形态的调整也被施加了一定程度的人为影响。为了揭示黄河内蒙古河段的演变特征及机理,该研究选取磴口、巴彦高勒、三湖河口和头道拐四个水文站的实测资料,对比分析黄河内蒙古河段的河道演变特征、水力几何形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从而为研究区洪水灾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区简介 黄河内蒙古河段地处黄河上游的下段,是黄河流域最靠北的河段,自宁夏内蒙古交界的麻黄沟入 收稿日期:2008-05-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31) 作者简介:冉立山(1984-),男,重庆酉阳人,从事河流地貌学研究。 通讯作者:王随继。E-mail:wangsj@https://www.360docs.net/doc/7211531778.html,

黄河断流的原因

1.黄河断流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黄河流域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属于季风气候,冬春季节降水少,入河水量少;②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没有支流汇入,也几乎没有地下水补充;③北方干燥风大,蒸发量大。 ④所在的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 人为原因:①上、中游沿岸城乡取水多,致使流入下游水量极少直至无;②上、中游流域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旱季时汇入河流的地下水减少。③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④水资源管理不协调5、水体污染严重 措施 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改善局部气候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局部气候,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同时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3.统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枢纽作用,拦蓄洪水调节径流。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调整流域内的农业结构,减少用水量在流域内大力培育推广耐旱作物,使灌溉用水量减少。 6.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农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这不仅要在黄河中下游推广,更应在黄河用水大户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推广。 7.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8.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紧张状况的重要措施。9.更新工业和交通设备设计出吸热存热新器械,使交通和工业中释放出的热能被再利用。减少人为热释放,降低陆地上空气的干燥度。 10.减少洋面浮油通过有效措施,回收利用废油,合理运油,减少入海石油。设计“洋面吸油器”,对洋面定时“清扫”浮油,以减弱海洋沙漠化现象。 11.减少CO2排放普及使用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减少排放CO2,减缓“温室效应”的作用,降低空气干燥度。 危害:黄河断流后,给黄河沿岸的城市带来了不便,特别是黄河流经缺水严重的华北平原,当地工农业用水较大,因此,黄河断流不仅在生态上危害严重,更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不便。(一)给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危害(二)对沿河特别是河口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海岸侵蚀后退。由于入海泥沙减少,使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为以净蚀退为主,造成海岸后退。2.地下水环境恶化。由于地表淡水补给减少和地下淡水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咸水入侵,水质恶化。在黄河入海口,由于近年来黄河入海水量大减,引起海水倒灌。山东省东营市的领导同志说,黄河是东营180万人的生命河,黄河一旦断流,这里将是一片毫无生机的盐碱滩。3.地表水环境容量减少,污染加重。由于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地表水减少,使主要河流的污染物浓度不但超过了渔业用水水质标准,而且在一些支流的中下游河段已达到或超过鱼类致死浓度,许多河段鱼类基本绝迹。4.河口地区土地盐碱化、沙化,使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黄河三角洲地表植被十分脆弱、极易演替。植被以草地为主,现有各类草地218万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场185万平方公里,由于断流,不仅土壤盐碱化,使草地向盐生植被退化,而且还影响人工草地生长。5.河口地区及近海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种群和遗传多样性丧失。断流使三角洲湿地水环境失衡,严重威胁湿地保护区数千种水生生物、上百种野生植物、180多种鸟类的生存和繁衍,造成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结构趋向简单。断流使渤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影响海洋生物繁衍,十多种鱼类不能洄游等。

黄河防凌

黄河防凌对策 黄委防办滕翔 [摘要] 历史上,黄河凌汛灾害频繁发生,人们在与凌汛灾害的不断斗争中,逐步认识并致力于凌汛防治。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两岸人民采取了防、蓄、分、排的综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凌汛灾害。本文在总结近年来黄河防凌工作的基础上,对黄河防凌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黄河防凌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黄河防凌对策 2008年,黄河宁蒙河段发生了近40年来最为严重的凌汛,黄河堤防2处决口,1万多人因灾转移。在防凌过程中使用了固堤、抢险、炮击炸冰、轰炸机破冰、利用灌溉渠系和临时分凌区分滞凌水等综合措施,有效减轻了凌灾损失。 分析多年来黄河防凌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在坚持不懈地建设防凌工程体系、完善凌情监测体系、防凌指挥调度体系以及防凌抢险体系等方面有了长足进展。但在工程体系建设、凌情监测预报、冰坝处理等方面仍显不足,尤其是还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工干预开河的目标,消除或缓解黄河凌汛灾害。 一、黄河凌汛概况 1、凌汛 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冰凌有时可以聚集成冰塞或冰坝,使水位大幅度抬高,造成漫滩或决堤。中国北方的河流,如黄河、黑龙江、松花江,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都有可能发生凌汛。黄河凌汛洪水在发生频次和规模上远较其他地区为高,往往造成较大灾害。 2、黄河凌汛成因 黄河流域东西跨越23个经度,南北相隔10个纬度,地形和地貌相差悬殊,径流量变幅大。冬春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气候干燥寒冷。元月平均气温都

在0℃以下。年极端最低气温:上游-25~-53℃,中游-20~-40℃,下游-15~-23℃。因此,黄河干流和支流冬季都有程度不同的冰情现象出现。影响冰情的因素主要有热力因素、动力因素及河床边界条件。低纬度上的河段冬季温度高,一般形不成冰情;流量大、水动力强不利于河流形成结冰;河道的束窄、弯曲、浅滩处,容易卡冰结坝,造成凌汛灾害。 黄河干流凌汛主要发生在上游宁蒙河段、中游北干流河段、下游河段以及上中游干流水库库尾河段。黄河宁蒙河段和下游河段部分河道流向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封河过程自下而上,开河过程则自上而下发展,当上游的冰水向下游传播时,遇较窄河段或河道转弯的地方卡冰形成冰塞或冰坝,致使卡冰河段上游水位大幅增高,形成严重凌汛。 3、凌汛特点 黄河有“桃、伏、秋、凌”四汛,凌汛防御难度最大。历史上曾有“伏汛好抢,凌汛难防”、“凌汛决口,河官无罪”之说。黄河凌汛主要特点有:一是突发性强。形成冰坝的位置难以预测,有可能造成多处出险。二是水位上涨快。一旦开河时形成阻水冰坝,河道水位可能骤涨3到4m。三是破坏力大。河中的冰块在动力作用下,有摧枯拉朽之力,能切断碗口粗的杨树和水泥电线杆,冲击大堤时比推土机力量还要大。四是抢险困难。冰封之地取土困难,冰坝破除难,手段少。 二、黄河防凌的措施和问题 1、防凌措施 (1)工程措施。防凌工程体系和防洪工程体系一样,主要由河道堤防、险工、控导工程、水库以及蓄滞洪区组成。利用堤防抵御凌洪,利用河道整治工程规顺河势,利用水库调节河道流量控制凌洪、利用蓄滞洪区削峰滞洪。一是水库工程。目前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水库、中游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水段库对上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

黄河流域文化历史黄河流域文化2009-05-12 20:35:02 阅读439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 阅 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的老祖宗炎帝和黄帝部落 最开始都居住在黄河流域 慢慢向长江流域发展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我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它为“河”。因它的中游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的无定河、沁河、渭河等支流挟带大量泥沙汇入,使河水呈黄色,故名黄河。它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渤海。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汾河、沁河、伊河、洛河、大汶河等三十四条。流域面积约为752 000平方千米,居住约1亿多人口。 黄河流域自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最晚在五六十万年前就生活在今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一带,还有二三十万年前的陕西“大荔人”、十万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许家窑人”,以及距今四五万年前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已经开始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和生活了。考古资料证明,那时的黄河流域,气候要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山岭高原到处长满了森林,栖息着野牛、羚羊、犀牛和大象等各种动物。人们在原野中打猎、采集,在河湖中捕捞,在田野中用简陋的农具进行耕作。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人类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代,这时在黄河流域有著名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和稍后的仰韶文化,以及西安附近的半坡、临潼的姜寨、宝鸡的北首岭、河南三门峡的庙底沟、洛阳的王湾、安阳的后岗等文化遗址,都是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志。从上述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晋西南盆地和豫西沿河地带为中心。东到河南东部和河北、山东等地,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到河套地区,西至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这正是我国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传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生于河南的新郑,主要活动于今河南、河北、陕西一带。我国历史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其中的西安、洛阳、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伟大的黄河确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 黄河流域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呢?这同黄河流域古代适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优越地理环境紧密相关。尤其在古代,生产工具极为简陋,人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能力很低,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更强,因此环境条件十分重要。据考古学研究,远在3 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很温暖的。当时的安阳人种水稻,是从阳历的三月开始,比现在大约早一个月。在一块武丁时代的甲骨文上记载着人们曾猎获一头大象。因此科学家们推断,3 000年前的黄河流域同今日 的长江流域一样温暖湿润。 另外,据古地理学研究,这一地区属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气候环境,第四纪以来没有受到大陆冰川的直接侵袭。中亚的干燥气候对本地影响也不深,因此保留了第三纪植物区系的许多植物,形成本区植物种属繁多的特点。这对古人类的生活也是极为有利的。 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广大的黄土地带。这种土壤质地均一,结构疏松多孔,既利于简陋农具的耕耘,又利于作物根系的深入。土层毛细管发达,孔隙率达50%以上,持水性好,抗旱抗涝能力强。尤其是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矿物质,其中碳酸钙含量达8~19%,含其他矿物成分不下五十种。这些对原始的农业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黄河断流与黄河水权制度研究

实践调查报告 专业年级土地资源管理 课程名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指导教师朱艳飞 学生姓名马维罗福来张庆张剑聂润刘任烊学号31 29 34 33 32 26 实验日期2016年5月28日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教务处制 2016年5月28日

黄河断流与黄河水权制度研究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六大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它的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黄河文明的发展期是它的升华阶段。从时代来说主要是夏、商、周三代。这时的黄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中原地区,以今天的河南为核心,大中原地区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 黄河环境恶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但是,近年来,她饱受重重苦难,深受种种环境问题。 黄河流经区域类型及分布 黄河断流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半多。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黄河自然断流始于1972年,主要发生在下游的山东河段。在1972~1996年的25年间,有19年出现河干断流,平均4年3次断流。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次、历时不断增加。1995年,地处河口段的利津水文站,断流历时长达122天,断流河长上延至河南开封市以下的陈桥村附近,长度达683km,占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河道长度的80%以上。1996年,地处济南市郊的泺口水文站于2月14日就开始断流;利津水文站该年先后断流7次,历时达136天,是有史以来黄河断流时间最早、历时最长的年份。 近几十年来,黄河河床淤积严重,行洪能力急剧降低,“悬河”形势加剧,防洪水位逐年抬高。1950~1998年,高村、孙口、艾山、泺口、利津5个水文站3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时水位分别抬高了3.94米、4.18米、3.72米、3.90米、2.70米。尤其是1987年以来,黄河来水量较小,主河槽淤积进一步加剧,1987~1997年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每年淤高0.12~0.16米,平槽流量由6000立方米每秒左右降为3000立方米每秒左右,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即

黄河流域概况

黄河流域概况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黄河属太平洋水系。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其中花园口断面559亿m3,约占全河的96%;兰州断面天然年径流量323亿m3,约占全河的56%。从产流情况看,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和龙门到三门峡区间,该两区所产径流量约占全河的75%。年输沙量16亿吨,平均含沙量达35公斤每立方米,是举世闻名的多沙河流。 黄河支流呈不对称分布,沿程汇入不均,而且水沙来量悬殊。大于100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左岸96条,右岸124条,左、右岸的流域面积分别占全河面积的40%和60%。其沿程分布情况是:兰州以上有100条,其中大支流31条,多为来水较多的支流;兰州至河口镇有26条,其中大支流12条,均为来水较少的支流;河口镇至桃花峪有支流88条,其中大支流30条,均为多泥沙支流,三门峡至桃花峪之间的支流,水量相对较多;桃花峪以下仅有支流6条,大小各占一半,水沙来量有限,因黄河河床高仰,入黄均较困难。黄河流域面积的沿程增长率,平均为每公里138平方公里,中游河段为每公里285平方公里,其中禹门口至潼关河段高达每公里1 465平方公里,是平均值的10.6倍,因此,由该河段形成的洪水和泥沙特别集中。桃花峪以下面积增长率每公里不到30平方公里,所以接纳本河段的水沙来量均较少,是一条承受和排泄上中游来水和来沙的总干渠。 黄河现存的问题 目前黄河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 水污染日趋严重 根据《2005水资源状况公报》显示:黄河水系属中度污染。44个地表水国控

黄河的治理公开课

《黄河的治理》教案 授课人:陈修荣 07年11月22日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和图片资料,了解黄河概况及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 2、通过阅读有关资料,了解黄河的忧患,探索怎样治理黄河;激发民族责任感,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 3、培养识图、分析资料等地理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了解黄河的基础上探索治理黄河。 教具准备: 黄河风景图片和关于治理黄河的小资料。 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图片及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在板图上标注关于黄河的地理事物,学生通过讨论,探索黄河的治理措施。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黄河是世界第五大河,中国第二长河,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条重要的水系,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据中国历史记载,黄帝、炎帝曾在这一片土地上激战,大禹曾治理黄河,中国的七大古都有五座在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达3300多年。“中华”就是指中原与华夏族。黄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都有重大的影响。到北宋之后,中国经济重心才逐渐从黄河流域南移。抗日战争(1937-1945年)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又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当年,中华儿女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采用“地雷战”、“地道战”等多种战斗方式,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黄河大合唱>>就是根据当时的背景创作出来的。那除了这歌之外,我们还接触过很多关于黄河的诗或歌曲,比如<<登鹳雀楼>>、<<将进酒>>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描述黄河,黄河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值得大家去关注.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黄河. 二、认识黄河 1.补充上一课时内容,见活动2:认识中国河流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地形的影响:西高东低使大多河流向东流;山脉分隔水系; 气候的影响:西部干旱:内流河,径流量小,水量变化大;东部湿润:外流河,径流量大,水量变化小. 过渡:黄河处在外流区内,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自西向东流,经过9个省、自治区,最终注入渤海.那么除了这些,我们还能从黄河概况图上知道哪些其他的吗? 2.展示黄河概况图并结合书上内容让学生回答: (1)说出黄河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2) 黄河流经的干湿地区?(半干旱.半湿润.干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