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织造学第二章

非织造学第二章
非织造学第二章

第二章非织造用纤维原料

纤维是构成非织造材料的最基本的原料。非织造材料是纤维原料直接构成的纤维集合体。纤维在非织造材料中的作用

1、纤维作为非织造材料的主体成分

2、纤维作为非织造材料的缠结加固成分

在针刺和水刺非织造材料、无纱线纤网型缝编法非织造材料结构中,部分纤维以纤维束的锲柱或者圈状结构存在于非织造材料中,起着加固纤网的作用。

3、纤维作为非织造材料的粘合成分

在热粘合法、湿法非织造材料中,具有热熔性(水溶性)的合成纤维作为粘合材料加入纤网中。纤网受到热处理时,这些纤维便会全部或部分地失去其纤维形态,形成结构中的粘合成分。

纤维表观性状对非织造材料性能的影响

1、纤维长度及长度分布

1、缠结点↑→抱合力↑

纤维长度↑→→非织造材料强力↑

2、粘合点↑→粘合力↑

成网工艺对纤维长度的要求:湿法成网:5~20mm、梳理成网:10~150mm、

气流成网:4~60mm 纤维长度要均匀一致,避免超长纤维。

2、纤维线密度

纤维线密度↓→纤维越细→(相同面密度条件下)纤维根数↑→纤维间的接触点和接触面积↑→纤维间的粘结(缠结)程度↑→纤维间滑移阻力↑→非织造材料强力↑

对非织造加工工艺的影响:纤维线密度↓↓→纤维容易缠绕结团→不利于开松、梳理、成网

3、纤维卷曲度:单位长度内纤维的卷曲个数(个/cm)。

卷曲度↑→纤维间抱合力↑→纤维间相对滑移阻力↑→纤网均匀,强力↑卷曲度↑→粘结点之间的纤维可保持一定的弹性伸长

→材料手感柔软,弹性好

在干法梳理成网中:卷曲度↓↓→纤维不易成网

在湿法工艺中:卷曲度↑→纤维易纠缠→成网时难以分散成单纤维

在水刺工艺中:卷曲度↑→材料强力↓(中低水压条件下)

4、纤维横截面形状

材料硬挺度:三角形?圆形?椭圆形

材料保暖性(蓬松度、回弹性):中空、四孔、七孔、九孔

纤维粘合强度:异形截面(比表面积↑)?圆形截面(比表面积↓)

材料光泽:三角形?圆形

扁平截面纤维易弯曲

5、纤维表面摩擦因数

纤维摩擦因数↑→纤维间抱合力↑→纤维间相对滑移阻力↑→纤维的缠结效果↑→材料强力↑

纤维摩擦因数↑↑→针刺阻力↑→刺针在纤网中穿刺困难→断针

纤维摩擦因数↑↑→静电↑→不利于梳理成网

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化学性能对非织造材料性能的影响

1、纤维的机械性能

断裂强力和伸长、初始模量、弹性恢复性、耐磨性等

纤维抵抗外力作用所表现出的力学性能最典型、最重要的是其拉伸性能 纤维的湿态初始模量越大,其在水中越易分散。

纤维强度利用系数可用下式来表示:

式中:K -纤维强度利用系数

σp -非织造材料的强度

σB -单纤维强力

m -通过非织造材料1cm2截面的纤维根数

2、纤维的吸湿性

纤维吸湿性— 纤维吸收水分(气态、液态)的能力

纤维吸湿性影响因素:1、纤维的分子结构(含有亲水基团) 2、纤维的结晶度(结晶度↓ →吸湿能力↑) 3、纤维的比表面积和内部空隙 4、纤维中的伴生物和杂质

纤维吸湿指标:回潮率 —纤维中含水分的质量与其干燥质量的百分率

化学粘合法:纤维吸湿↑→粘合剂易于润湿纤网→纤维吸附粘合剂↑ →粘合效果↑ 水刺法:纤维吸湿↑ →纤维易于缠结→水刺布强力↑

干法成网和针刺法 纤维吸湿能力↓ →静电↑ →不利于成网

纤维吸湿↑ →纤维易缠绕机器

3、纤维的热学性质

纤维热学性能主要参数:熔点、玻璃化温度、软化点、分解点、热收缩性、耐热性等

4、纤维的化学性能

化学粘合法:粘合剂 后整理工艺:功能整理剂、助剂等

耐化学性主要指耐酸碱性、耐有机溶剂和耐氧化性物质性能。

纤维选用的三项原则

(1)满足非织造材料使用性能的要求

(2)满足非织造材料加工工艺和设备对纤维的要求

(3)性价比的平衡及其它环境资源方面的要求

非织造常用纤维

天然纤维

1、棉纤维

主要成分:纤维素 化学分子式: [C6H10O5]n

表观性状: 截面为中空腰圆状,纵向呈扁带状且自然扭曲;线密度为1~2dtex ,长度为25~36mm 。

物理性能:单纤断裂强力为2.5~5cN/dtex ,断裂伸长7~12%,初始模量60~82cN/dtex ,回潮率7%,湿强力比干强力高10%左右。

热学性能: 不软化,不熔融,分解点150℃。

适合工艺: 针刺、化学粘合、水刺

主要用途:

医用卫材、粘合衬、过滤材料

2、麻纤维

主要品种:苎麻、亚麻、大麻、罗布麻 主要成分:纤维素

表观形状:纤维细长,十几~几百mm ,线密度分布范围大

物理性能:强度高、模量高、刚性好,硬挺、湿强更高、吸湿性很好 %100??=m K B p σσ

适合工艺:针刺、化学粘合

主要用途:汽车内饰件、隔音隔热材料、服装衬、地毯、抛光材料

3、木浆纤维

木浆纤维系来自木材的天然纤维素纤维。其中含有43~45%的纤维素,27~30%半纤维素,20~28%木质素与3~5%的天然可提取物。

特点:纤维特短(2mm以下),吸湿性好、成本低、可生物降解

适合工艺:水刺、干法造纸、湿法成网

主要用途:“用即弃”卫生用品、手术衣、揩布、餐巾

市场前景: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剧增。

4、废纤维(含有少量化纤)

包括棉纺厂的皮辊花、粗纱头、梳棉抄斩花、精梳落棉、短绒,毛纺厂的落毛、精梳短毛,麻纺厂的苎麻落麻以及化纤厂的废丝、再纺纤维等,还包括服装裁剪边角料与旧衣等进行布开花处理形成的废纤维。

适合工艺:气流成网、针刺、化学粘合、热粘合(加一定比例的热熔纤维或热熔粉)

废纤维主要用于填料、包装材料、隔音隔热材料、絮垫、过滤材料等产品。

化学纤维

1、聚丙烯纤维(丙纶PP)

突出性能:、质地轻(密度0.91g/cm3)、吸湿差(回潮率=0),亲油不亲水、热熔纤维(软化点140~150℃,熔点165~175℃左右)、耐化学性好、耐腐蚀,不霉不蛀、耐光性差,易老化

适合工艺:热粘合、纺粘、熔喷

主要用途:土工合成材料、地毯、手术衣帽、口罩、婴儿尿片和妇女卫生巾包覆材料、吸油材料、过滤材料、保暖生态棉等。

2、聚酯纤维(涤纶PET或PES)

突出性能:耐热性好(软化点235~240℃,熔点255~265℃左右)、强力高,弹性好,耐磨,刚挺、耐酸不耐强碱、吸湿性差(回潮率0.4%)、易起球,易产生静电、耐老化性能好、密度为1.38g/cm3

非织造专用涤纶纤维:高收缩型、低熔点粘结型、双组分差别化型、吸水性涤纶等

适合工艺:针刺、水刺、化学粘合、纺粘、热粘合

主要用途

过滤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合成革基布、绝缘材料、保暖絮片、墙布、服装衬基布、屋顶防水材料等。

3、粘胶纤维(简写为VIS)

主要成分:纤维素

突出性能:吸湿性很好(回潮率13%,吸水率10~300%)、湿态下各项机械性能很差,湿强只有干强的50%、耐磨性差,弹性较差、无熔融软化点,分解点150℃

非织造专用粘胶纤维:高湿强粘胶、截面中空、纵向扁带状粘胶、医用卫生型粘胶等

适合工艺:针刺、水刺

主要用途:医卫材料、合成革基布、揩布、面巾等。

4、Lyocell纤维采用溶剂法生产的一种新型的纤维素纤维

突出性能:1、既具有纤维素的优点(吸湿性、抗静电性和染色性),又具有普通合成纤维的强力和韧性,湿强仅比干强低15%左右。

2、生产用溶剂无毒性,回收率高,不污染环境,自身可生物降解,被称为“绿色纤维”。

加工工艺及用途同粘胶

5、聚酰胺纤维(锦纶尼龙PA)

弹性很好,耐磨性好,强度高、PA6的软化点180℃,熔点220℃左右;PA66熔点260 ℃、耐碱不耐强酸、摩擦系数大、热稳定性较差

适合工艺:针刺、水刺、化学粘合、热粘合

主要用途:服装衬、合成革基布、地毯、造纸毛毯

6、热熔粘结纤维专门用于热粘合法非织造材料生产的纤维

工艺特点:纤维受热熔融→失去纤维形态呈粘质状→作为粘合成分将主体纤维粘结→冷却后构成非织造材料

热熔粘结纤维的要求:熔点低、软化温度范围大、热收缩小

热熔粘合非织造材料采用ES纤维的优点:1、改善非织造材料的结构,纤网内纤维交接点产生有效、均匀的粘合作用2、非织造材料强力高3、热熔粘合的温度范围宽,生产过程容易控制4、产品手感柔软5、能耗低,生产率高

7、聚乳酸纤维(PLA)

优点:热塑性好、可生物降解、有生物相容性

适合工艺:湿法成网、纺粘熔喷水刺

主要用途:医用卫生、农业

8、非织造特种纤维

特种纤维:高性能、高功能、满足特殊用途需要、用量少、价格昂贵的纤维。

高性能纤维:高强高模纤维、耐高温纤维

差别化纤维:复合纤维,异形、超细、高收缩、高吸湿纤维

功能性纤维:阻燃、抗菌、导电等

无机纤维

1、玻璃纤维以二氧化硅、硼酸、氧化铝为主要成分,经熔体纺丝而制得的纤维。

性能:圆截面,表面光滑,刚性大,易断,碎屑会引起人体皮肤过敏。耐热性好,可耐300℃高温,难燃,能绝热、隔音、耐老化,对化学品较稳定,吸湿差,不可染。线密度为1.2~2.8dtex。适合工艺:湿法成网、针刺、化学粘合法

主要用途:高效过滤材料、隔音、绝热材料、多功能复合材料

2、陶瓷纤维(功能性纤维)

特点:强力高,优良的耐热性,耐化学性。能发射远红外微波,可促进人体微循环

适合工艺:湿法成网+针刺或水刺等方法加固

主要用途:医用卫材、导电膜材料、保暖保健材料等。

3、金属纤维利用各种金属材料加工(金属棒拉伸)而成的纤维。

性能:耐高温,不燃,导电、防辐射、抗菌。功能永久性

主要用途:加入少量(占纤维总重的0.5~1.0%)金属纤维,可制成永久性的耐高温过滤材料、导电或抗静电材料、防辐射材料和抗菌材料等。

4、碳纤维(高性能纤维) 以粘胶、聚丙烯腈为原料,经高温加热碳化而成

主要性能:高强、高模、耐高温、不燃、导电、吸湿、脆性

适合工艺:湿法成网→针刺→炭化

主要用途:耐高温过滤材料、导电材料、防护材料、有害气体吸附材料(活性碳纤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阅读文献目录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阅读文献目录 1、马克思、恩格斯恩合著:《共产党宣言》一、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Ⅱ][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节选)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9、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三、九、十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邓小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月23日)。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

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 一、什么是训诂 1.“训”、“诂”、“训诂”之由来 1)《尔雅》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词典,也是我国最早的训诂学专著,一向被认为是“训诂之鼻祖”。 前三篇篇名叫《释诂》《释言》《释训》。“训”和“诂”就是来自于这里。 ?《释言》和《释诂》属于一类,以词释词。 ?《释训》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用较多的文字来解释,达到疏 通文意的目的。它包括对词的具体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内容十分丰富。 ?由《尔雅》得出: “训”和“诂”一开始都是单音词,且都是名词。 2)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毛诗故训传》是汉代毛亨为《诗经》作的注解。30卷。这是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 成果。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诗经》注本,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其章句解释大抵取自先秦群籍,保存了许多古义。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笺》,唐代孔颖达又进一步疏解《毛传》、《郑笺》而作《毛诗正义》,遂使《毛传》在经学研究领域地位不断提高。 ?“训”“诂”二字在《尔雅》中是分开的,两字连用在一起且成为一个术语,最早见于 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诂训或训诂从意义上看:训是解释疏通,诂是解释古代语言,意义基本相同,都有 注释、解说义。 ?从结构看,训、诂都是是动词,是并列结构,不可误认为是动宾结构。 2、前人对“训诂”的解释 ?1)唐·孔颖达: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于此。” 诂和训是当时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 ?(一) “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

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

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 文学院 11级汉语言 F11114019 章雅桥

对文在训诂学中的作用所谓对文,就是指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这样的字和词往往是同义或反义的。根据对文的这一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求得某一词的确切解释。例如: 1.释词义: (1)利用对文格式,用已知推未知,可以有效扫除古今词义差异障碍,也是常用词释冷僻词的有效方法。如《左传·昭公元年》:“赵孟将死矣,主玩岁而愒日。”杜预注:“玩、愒皆贪也。”《尔雅.释言》:“愒,贪也。”由愒有贪义,以此推之,玩也有贪义。“玩”“愒”为同义对文。又《史记·孟尝君列传》:“天下将因秦之强怒,乘赵之弊瓜分之。”王念孙在《读书杂志·卷二》注云:“此怒字非喜怒之怒。《广雅》曰:‘怒,健也,健亦强也。’强怒连文又与下句弊字对文,是怒即强也。”怒在古代有“强”义。如《后汉书·第五伦传》:“鲜车怒马。”李贤注:“怒马,谓马之肥,其气愤盈也”怒马,即强健之马。王念孙由“强怒”同义连文与“强怒”和“弊”(疲弱)反义对文的格式,推知“怒”为强义,就把古今词义差异形式的疑团解开了。(2)此外词义有它的稳定性,但也有相对的灵活性,即作者在写作时可以根据词的基本义和常用义,产生一些临时变义,而这种词义由于是偶然使用,一般的字典、辞典很难查找,这时可以利用对文来准确地推断它。如《管子,小臣篇》:辨其功苦。”“功”用做坚实、精好讲,在古代常见,如《荀子·议兵》:“械用兵革功完便利者。”又《管子·七法》:“器械不功。”这两句的“功”字都是坚实、精好之

意。“苦”与“功”是反义对文,因此由功义即可推知“苦”是不牢固、不精美之义。韦昭注:“功,牢也;苦,脆也”。尹知章注:“功谓坚美,苦谓滥恶。”可知二人注释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苦”的临时变义也就准确注释出来了。 (3)通假字虽属用字问题,可跟词义也有密切关系,运用对文同样也可帮助我们明通假,识本义。如《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畔”本是田界之义,但这里它与“顺”形成反义对文,则可推知畔乃叛之通音假借字。又《韩非子·有度》:“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饰”常用义是修饰。修饰的东西,往往引人注目,被人重视,从文意分析,这里的“饰”应作重用讲。“弊”本是弊病、弊端之义。但这里“弊”“饰”反义对文,可知“弊”乃“蔽”之通假,隐蔽则可以引申为隐没、埋没讲。从上述例子中,可看出对文在训释词义时可以起对比类推、事半功倍的效果。(4)古代著名物典章制度在古书中占有较大比重,后人对此不大熟悉,容易与普通词语混淆,运用对文也可把它们区别出来。 2.校错注 注释古书离不开前人的注解,前人的注解,并非字字珠玑,句句无误,要辨识前人的是非,改正前人的错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清代训诂大师王念孙、王引之、俞樾等人,运用对文作出了出色的成绩。如《尚书,吕刑》:“狱成而孚,输而孚。”孔安国与孔颖达均把“输”注释为“写”即泻。《正义》日:“输,写也。下而为汝也。断狱成辞而得信实,当输写汝之信以告于王”。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卷

四川大学训诂学

训诂学为传统小学之一。 小学分为三部分:训诂(尔雅、广雅、方言)、字书(说文解字、玉篇)、韵书(切韵、广韵) 汉书.艺文志出现“小学”,隋书经籍志始以有关文字、训诂、音韵著作的研究称为小学。 第一章概说 一、训诂与训诂学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诂,调诂者也。段玉裁注:调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 或称故。训诂、训故、故训、诂训 E.g:鲁故、左氏传训故、周官训诂 训诂就是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理论、方法、规律的学问 二、训诂的起因 形、音、义既皆有变通,于是求本字、本音、本义之说起也 1、时间变化 E.g: 尚书史记 下民其咨(叹息),有能俾乂下民其忧,有能治者 佥曰:“于,繇哉!”皆曰:“繇可!” 庶绩咸熙众功皆兴 钦若昊天,克谓以孝敬顺昊天,能和以孝 2、地域的变化 异名同实 E.g: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同名异实 E.g:尹文子·大道下:璞:璞玉或鼠肉 三、为什么有训诂学 1、语言的原因 1)古语 E.g:为长者折枝(《孟子》):汉代作按摩,宋代作折草木之枝 奇名:美,非常 2)方俗语 E.g:五日为期,六日不詹(《诗经》):至 绿荷包饭趁虚人:岭南谓村市为虚 3)译语 E.g:站(《广韵》):中国原称驿,后借蒙古语纥逻敦肥水泉好:突厥语,青草地 4)代语 E.g: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巽坎难与期:巽即水,其义为风雨 5)双关语 E.g:维南有箕 6)成语典故 E.g:匪狎竹马之朋,卓有乘羊(支谦)之誉 龙女心亲献,蛇王口自倾。护鸽人却活,黄雀义犹轻。 两方(东西)——四方——八方(八卦)——十方(印度又加上下方位) 7)语法 ①词法问题 E.g:朱雀桥边野草花 下者飘转沈塘坳 ②句法问题 E.g:野于饮食(墨子) 私族于谋(方传) 室于怒,市于色 ③虚词问题 E.g:终风且暴(诗经):虚词,既 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虚词 2、语言外的原因 1)文字上的原因 ①古字 E.g:“现”古作“见”:军无见粮、见龙在田 “飞”古作“翡”:飞龙在天 ②通假字 E.g:庄公寤生:通“啎”,逆,倒者 ③讹误字 E.g:又从而招之:为之误,通络,缚 ④避讳字

音乐文献学

音乐文献;音乐文献是指记录人类音乐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音乐文献学:音乐文献学是音乐学研究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由文献学和音乐学相互交叉渗透而派生出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音乐文献学是运用普通文献学理论和方法,以音乐文献和音乐文献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其形态演变、社会流传和整理利用特殊规律,并为音乐活动提供文献信息保障的一门专科文献学(郭小林/2008)。 目录学:具体来说,它包括学术研究的目录学和如何编制古籍目录的目录学. 版本学;是研究版本的特征和差异,鉴别其真伪优劣,辨明其产生与发展的学问。 校勘学: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除对文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外,还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的资料、校勘者应具备的条件、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进行探索,是在长期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科。 四部分类法:四分法也叫四部分类法,始创于郑默、荀勖。荀勖《中经新簿》四分法:甲:六艺、小学。乙:古诸子、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丙: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丁:诗赋、图赞、汲冢书。 十通:《十通》是十部典章制度通史书的通称。唐杜佑《通典》、《续通典》、《清朝通典》(《皇朝通典》)。宋郑樵《通志》、《续通志》、《清朝通志》(《皇朝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 十二律:中国古代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12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以上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合称?°六律六吕?±。十二律有时称为?°正律?±,乃对其半律(高八度各律)与倍律(低八度各律)而言。 《礼记2乐记》;礼记》亦称《小戴礼记》,简称《记》,它是先秦至汉初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西汉戴圣编撰,凡四十九篇。《乐记》为《礼记》中的一篇,一说为战国初公孙尼子作,一说为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作,原有二十三篇,今存十一篇,是我国古代最重要、最系统的音乐论著。内容涉及音乐的本源、特征、美感、社会功用,以及乐与礼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古乐与新声的关系等方面,是先秦音乐思想的总结与发展。 《吕氏春秋2古乐》:《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吕不韦及其门客共同编写,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计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音初》是《吕氏春秋2季夏纪》中的一篇,内容主要是关于音乐起源的论说。《古乐》是《吕氏春秋2仲夏纪》中的一篇,记载关于远古音乐的传说。《琴操》:《琴操》二卷,东汉蔡邕所撰。《琴操》是现存最早解说琴曲作品的专著,原书已佚,今仅存辑本。内容包括歌诗五首、九引、十二操和河间杂歌二十多首。书中对每首作品的有关故事内容都作了介绍,带有浓厚的民间传奇的色彩,内容与正史记载不同,所以被视为汇集许多民间传说而成。书中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先秦的题材,只有二、三首为西汉题材,大多附有歌辞,反映了早期作品的特点。 《乐府杂录》:《乐府杂录》一卷,唐段安节撰。书中首列唐9部乐,次列歌、舞、俳优3条,然后是乐器14条,乐曲13条,其中大多是有关音乐源流方面的考证,也兼谈一些演奏者的姓氏和轶事,最后为唐乐律宫调《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乐府杂录》较完整地收录了有关唐代礼乐制度、音乐、舞蹈、百戏的专门资料,书中所记唐玄宗以后乐部、歌舞、杂戏、乐器、乐曲、乐律宫调以及一些演奏者的姓名和轶事,涉及大量俗乐,为研究唐代乐舞提供了的重要资料。 《琴史》:《琴史》六卷,北宋朱长文撰。《琴史》是现存最早的七弦琴史专著,全书分两部分,前五卷按时代顺序收录了156位与琴相关的人物事迹,有所评论和考辨;末卷为琴艺的专题论述,分11篇,其中前几篇多论律吕制度,后几篇综论史事,颇有精辟之论。《琴史》是研究古代七弦琴史的重要著作,作者将历代散见的有关史料首次进行了汇集和整理,凡经史百家,稗官小说,莫不旁搜博取,并对有关史料的真伪提出了自己见解,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乐书》:《乐书》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出现的一部音乐百科著作,北宋陈旸撰。全书共200卷,第一部分为《训义》共95卷,主要摘录《礼记》、《周礼》、《仪礼》、《诗经》、《尚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等10种经书中有关音乐的章节,逐条逐句加以解释。第二部分为《乐图论》105卷,论述十二律、五声、八音、历代乐章、乐舞、杂乐、百戏等,对前

训诂学论文选题

“声旁有义”与训诂校勘周子翼九江师专学报哲社版1994.13(3/4) “声旁有义”与训诂校勘周子翼九江师专学报哲社版1994.13(3/4) 训诂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黄桂婵语文教学与研究(武汉)1999.3 世纪末:文化训诂学的理论省察(下篇)梅琼林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9.21(1) 试论阮元在训诂学上的贡献陈东辉(浇灌大学)古汉语研究1999.(3) 训诂学的新收获:评孙雍长先生的《训诂原理》林玉山姚晓南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19(4) 论闻一多的《诗经》新训诂方法闻彩兵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5 汇古今训诂精萃、开诗经研究新篇幅:读新版《诗俞理明辞书研究经词典》彭高琳/1998.2 《论语》训诂四题蔡英杰淮北煤师学报1999、1 毛传训诂释例筱竹河南民国日报1923年 北大编《古代汉语》若干训诂问题饶星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7.3 训诂方法举隅龚国祥江汉大学学报:社科1987.4 谈谈近代词义训诂与现今土语李之亮郑州大学学报:哲社1987.6 论清代王念孙、王引之训诂研究之成就李中耀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1988.1

训诂二题---殷孟伦先生《子云乡人类稿》读后吴庆峰山东师大学报:社科1988.1 训诂与古籍整理崔棠华辽宁大学学报:哲社1988.2 训诂与审美张孝纯湖北大学学报:哲社1988.2 从古文字学与训诂学的关系谈训诂学的发展陈秉新文物研究1988.3 〈诸神的起源〉声韵训诂错误举例张猛中国语文1989.1 训诂学之争刍议韩峥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1 郭璞训诂语言中的双音词何志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1989.1 训诂得义散论石云孙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科1989.1 检论郑玄训诂成就及其影响吴林伯东岳论丛1989.1 中国训诂学传统的现代化——评许威汉《训诂学导论》申小龙读书1989.1 中国训诂学传统的现代化——评许威汉《训诂学导论》申小龙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1989.2 试论郑玄就音求义训诂原则吴福祥重庆师院学报:哲社1989.2 训诂原则及其运用——兼谈文言词语教学段会杰承德师专学报1989.2 一部系统而新颖的训诂学教科书——评黄著《训诂学教程》陈代兴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1989.3 《管锥编》训诂思想初探臧克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1989.3

训古学各章主要内容

一、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 1.训诂名称的由来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二)“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对于训诂二字的理解,马瑞辰有《毛诗诂训传名义考》;黄侃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2.训诂工作 (1)注释工作。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 (2)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3.训诂材料 (1)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2)纂集类训诂专书。例如《尔雅》、《说文解字》、《释名》、《方言》等。 (3)考证材料。清代一些大家的考证专书有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也有的直接以“考”命名,如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亥余丛考》、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等。 二、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 1.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2.训诂原理,指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三、训诂学 1.内容和范围 训诂和训诂学虽密不可分,又不是一回事,前者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和材料,后者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黄侃辨析:“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

历年训诂学整理

这是我整理的历届题目,没有答案,可以做做到书上划划相关内容,就能找到重点了。 2002.10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曰 2.反训 3.貌 4.之为言 5.推原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汉代著名的训诂学家,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等。尤以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最卓特。 2.互文见义,谓_______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应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基本观点。 4.辽?释行均撰________一书,所收多为________,为研读佛经及考释俗语词的重要辞书。 5.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训诂方式叫做________。 6.审文例里的所谓文例,包括的内容比较复杂,举其要者,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7.颜之推的后人唐初的________,除注《汉书》外,还撰有________一书,在训诂上亦有所发明。 8.隋唐时期汇集佛经音义的专书,以________和________编纂的两种《一切经音义》为代表。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柱:屋柱。 2.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 ) 哀思:哀念。 3.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 ) 缓急:紧急之时。 4.僧即处分步者先排比,行十余里。( ) 排比:安排。 5.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劳劳:怅惘若失的样子。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每题2分,共20分) 1.常有物与我子停,今何容偏? 2.贤俊失在岩穴,大臣怨于不以。 3.万民尽看,言道好希差。 4.广张福罪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5.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6.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 7.梁王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于是天子意梁王。

训诂学整理

考试题型和范围 一、单选题(10题*2分=20分) 1.最后两讲(训诂学的应用)讲的一句话里两个带点的字,理解成4个选项中的哪一个 2.第一次课的内容:训诂前人的定义抽出一个词可能是4个选项中的哪种意思 3.训诂学分期:哪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4.后面讲的内容中:(训诂与字典、词典)词典中的一个词/对词的理解 5.训诂与语法:《左传》中的某个字的理解 6.这本书属于什么体:传注体、正文体、专著体、集注(汇辑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 7.古代注音(上课讲的) 8.在一语境中解释词义,不能用的是?训诂学里不能怎样? 9.清代训诂一句话出自哪个作者的那本著作?“训诂之旨,在于声音;引申触类,不限形体”(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 10.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是出自三家注的是? 二、名词解释(3题*4分=12分) 1.形训、声训、义训3考1 2.同训、递训、互训3考1 3.转语、雅言、析言3考1 雅言: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 《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三、简答题(2题*9分=18分) 1.对于以下两个释义谈谈你的看法(词+释义+例句)有个词上课讲过,另一个词关系紧密 2.训诂的主要原则是 【总论】 一、训诂与训诂学(定义) (一)训诂 训:被释对象(名词)、解释疏通(动词) 诂:古代语言(名词)、解释古语(动词) 解释语义的活动为训诂,对语义做的解释也是训诂。“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用浅易的语言解释深奥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二)训诂学 训诂学:研究训诂规律的科学,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是训诂实践的系统化、科学化。即黄侃所谓的“论其法式(方法体例),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友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通称为“小学”。小学时解释经书的工具。 二、与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 1.与语义学

第二章 传热习题答案

【2-1】一食品冷藏室由内层为19 mm 厚的松木,中层为软木层,外层为51 mm 厚的混凝土所组成。内壁面温度为-17.8 ℃,混凝土外壁面温度为29.4 ℃。松木、软木和混凝土的平均热导率分别为, 3, W/(m ·K),要求该冷藏室的热损失为15W/m 2。求所需软木的厚度及松木和软木接触面处的温度。 解:三层平壁的导热。 1)所需软木的厚度2b 由 ∑=-=3141i i i b T T q λ 得 151 .0019.00433.0762.0051.08.174.29152+++=b 解得: m b 128.02= 2)松木和软木接触面处的温度3T 由 151 .0019 .08.17153+==T q 解得:9.153-=T ℃ 解题要点:多层平壁热传导的应用。 【2-2】为减少热损失,在外径为150 mm 的饱和蒸汽管道外加有保温层。已知保温材料的热导率λ=+ 198 T(式中T 为℃),蒸汽管外壁温度为180 ℃,要求保温层外壁温度不超过50 ℃,每米管道由于热损失而造成蒸汽冷凝的量控制在1×10-4 kg/(m ·s)以下,问保温层厚度应为多少(计算时可假定蒸汽在180 ℃下冷凝)。 解:保温层平均热导率为: )./(126.02 501801098.1103.04K m W =+??+=-λ 由于本题已知的是蒸汽管道外壁面温度,即保温层内壁面温度,故为一层导热。

由 )()(21 221r r Ln T T L Q -=λπ 得: )()(21 221r r Ln T T L Q -=πλ (1) 式中:m W L Wr L Q /9.2011 103.20191013 4=???==- 将其及其它已知数据代入式(1)得: )075 .0()50180(126.029.2012r Ln -??=π 解得:m r 125.02= mm m 5005.0075.0125.0==-=∴δ壁厚 解题要点:单层圆筒壁热传导的应用。 【2-8】烤炉内在烤一块面包。已知炉壁温度为175 ℃,面包表面的黑度为,表面温度为100 ℃,表面积为 5 m 2,炉壁表面积远远大于面包表面积。求烤炉向这块面包辐射 传递的热量。 解:两物体构成封闭空间,且21S S <<,由下式计算辐射传热量: W T T S Q 0.65)448373(0645.085.01067.5) (448424111012-=-????=-=-εσ 负号表示炉壁向面包传递热量。 解题要点:辐射传热的应用,两个灰体构成的封闭空间。 【2-10】在逆流换热器中,用初温为20 ℃的水将1.25 kg/s 的液体[比热容为 kJ/(kg ·K)、密度为850 kg/m 3 ]由80 ℃冷却到30 ℃。换热器的列管直径为Φ25 mm ×2.5 mm,水走管内。水侧和液体侧的对流传热系数分别为850 W/(m 2·K )和1 700W/(m 2·K ),污垢热阻可忽略。若水的出口温度不能高于50 ℃,求水的流量和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训诂学

訓詁學 一、訓詁和訓詁學1 (一)“训诂”的提出 1.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 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 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 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1)文字:《說文解字》 2)音韻:《切韻》《廣韻》 3)訓詁:《爾雅》 2.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馬建忠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3.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 面。 (二)“训诂”的含义 1.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2.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 的工作,叫做“训诂”。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3.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對“訓詁”二字分别作了解释: 1)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 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4.黄侃先生用训诂学中的声训的方式来解释两个字的意思,即,“诂“就是“故”,“本 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5.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訓詁”二字的理解 1)训,说教也。从言,川声。 ●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伸之凡顺皆曰训。 2)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 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三)訓詁學的發展 1.漢代:《說文解字》《爾雅》《釋名》 2.清代——兩個派別 1)以惠栋、江声为代表,称之为“钩沉”之学。以辨识古训、疏明古义为主。 2)以戴震为代表的“创新”之学。以纠正旧注、创建新说为主。有清代的段玉裁、 王念孙、王引之、俞樾等。 (四)训诂与文字、音韵的关系 1.语言的三要素(吕叔湘):语音、词汇和语法。 1)文字學: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通过字形来辨明音、义。(“六書”) 2)音韻學:一种语言可能没有文字,但不可能没有音和义。 3)訓詁學:语义是汉语研究的核心。 2.文字的研究偏重于形,音韵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训诂的研究着重于义。古代的小学 研究多是为理解古代文献服务的,所以语义的研究是核心,训诂是它们的着眼点。

参考文献目录格式

参考文献目录编排格式 论文后的参考文献用“Works Cited”一词,目录的编排按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序。参考文献目录的具体书写格式如下。 1. 专业期刊杂志中的文章 首先是作者的姓氏,其后是作者名字的缩写,接下来依次是出版时间,文章的名称(除首写字母大写外,其它单词一律小写),期刊的名称(用斜体标出),卷目号,如果还有期号,用圆括弧加数字标出,页码起止范围。如果作者有俩人,第二作者用姓氏加名字缩写排在第一作者之后,两个作者名之间用“&” 连接; 如还有第三作者或第四作者,按同样方法加上, 只在最后一个作者前加上“&”。如超过六位作者,则只需给出第一作者,其后加上“et al.” 即可。例: Bornstein, M. H. 1975. The influence of visual perception on culture. American Anthologist, 77 (4): 774-798 Nathans, J., Thomas, D., & Hogness, D. S. 1986. Molecular genetics of human color vision: The Genes encoding blue, green, and red pigments. Science, 232, 193-302. 2. 报纸上的文章 其书写格式与期刊杂志文章基本相同,但出版时间要包括月、日,没有卷目号和期号,另外页码标记还要加上小写英文字母“p” 。例: Morain, D. 1993. June 7. Poor counties hit harder by budget cuts. The Los Angles Times, p. A1. 3. 学术专著 学术专著条目的格式与期刊文章的格式基本相同,但紧接在书名(斜体标出)后面是出版商所在地,最后是出版社的名称。如有版数,则在书名后用圆括弧标出。如果专著是多卷本, 或是参考文献范围仅限于某些章节, 要在书名后用圆括弧加以说明。例: Brown, H. D. 199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3rd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Laser-Freeman, D., & Long, M. H. 1993 (6th ed).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London: Longman Chen J. 1981. 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Vol.1).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4. 编著 如果参考文献是编著,其编排格式与专著的并排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要在作者名字后,出版时间前用圆括弧加说明其身份是编者. 一个编者用用“Ed”,俩人以上“Eds”。例: Rinpley, W. W. (Ed.). 1987. The black abolitionist papers (Vol.).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5. 译著 译著的编排格式与专著编排相似,原著者的名字放在作者名字的地方。不同之处在于在书名的后面加圆括弧,括弧内首先是译者名字的缩写,然后是姓,其后是“Trans.”以表明是译者,无单复数区别。如果知道原著发表的时间,在出版社后用圆括弧标出。例: Derrida, J. (1976) Of grammatology.(G. Spikvak. Trans.).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67) 6. 出自论文集的文章 如果参考文献是出自论文集中的一篇文章,其编排格式按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顺序是:文章作者的姓氏,名字的缩写,论文集出版的时间,文章的题目;第二部分是论文集编者的名字缩写,姓氏的全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

?校勘记常用一些固定的术语,如校异文时常用“X作X”,或“X亦作X ”;校讹文时常用“X当作X”,“X当为X ”;校衍文时常用“X,衍文”,或“衍X字”;校脱文时 用“X,脱文”,或“脱X字”等。 ?用()表示应删之文,用[]表示应补之文。如 第一讲文献学概述 1、文献的基本要素: 要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要有用以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 “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郑玄和朱熹释“文”为“文章”,“献”为“贤才”,即博闻多识,熟悉掌故的贤人的言论、见闻。 2、文献学: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 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3、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传布与收藏。(诸如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翻译、编制书目和索引等) 在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了文献学这门学问. 第二讲文献的源流与分类 新课内容二甲骨文、金文、简牍与帛书 甲骨文简况:(1)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上面刻的文字称作甲骨文,是商代占卜的“卜辞”。金文简况(钟鼎文):最早青铜器:禹铸九鼎 现存最早青铜器:商朝青铜器 所属学科:金文学 石刻简况:石刻,比在青铜器上刻文字较为容易,秦汉以来,石刻逐渐取代了金文的主要地位。我国最早石刻文字:石鼓文。石刻的名称:碣、摩崖、碑

石鼓文简况:唐代初年,天兴(今凤翔)三峙原发现10个鼓形石,上刻四言诗一首,共六百多字,人们叫它“石鼓文”。 石经:封建社会统治者尊奉儒学,把整部儒家经典刻在石板上做为标准文本,称为“石经”。主要石经:1、汉代《熹平石经》7经;2、三国《正始石经》2经; 3、唐《开成石经》12经。 简牍简况:使用时间:先秦、两汉 出土文献:晋太康二年,汲冢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1930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汉简,《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 1972-74,居延汉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帛书简况:在竹简盛行之时,缣帛已用于写书。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30多种12万字的帛书。其中有《老子》、《经法〉、《称〉、《道原〉、《周易》、《战国策〉等 第三讲文献产生与文体分类 新课内容一文献的形成与流布 三、历史文献的内容、性质的分类: 我国历史文献从内容体裁上可分为:著作、编述、抄纂三大类。 (1)著作:凡是前无所承,而是个人的创造才称作“作”、“著作”。 (2)编述:集合各种文献资料,重新加以编排整理,“述而不作”,称为“述”,也称“编述”。 (3)抄纂:将过去繁多复杂的材料,加以排比,撮录,分门别类地用一种新的体式出现,为抄纂。

最新文献学资料、习题、答案资料

1、中国早期文献包括哪些形式?简述它们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答:中国早期文献形式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等。甲骨文等。 A:甲骨文也叫卜辞、契文、龟甲文等,它记录了和占卜相关的事情,其典册是中国最原始的书籍。甲骨文是早期的“史书”,记载内容丰富,包括了政治、文化、军事、社会、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考古价值,保存了珍贵的早期史料。 B:金文也叫“钟鼎文”,又成为“铜器铭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文字的内容最初是统治者刻上的名字或其它符号,后来渐渐刻上带有纪念性的文字,说明作器的原因或者作器的人。后又进一步将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献也刻上。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并且青铜器耐磨、耐压、耐腐蚀,便于保存文献。因此,金文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 C:石刻文字的主要种类有岩画、石鼓文、玉刻文、碑文等。它的特点是取材方面,面积大,搬运不方便但是不容易流失、毁弃,利于长期保存。 中国的这些早期文献形式都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为我们在考古、研究古代的文化、政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2、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是哪一部?特点是? 答:是《汉书艺文志》。是东汉班固在刘向、刘歆所撰的《七略》基础上编写的。 它的特点是: A、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开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 B、它从书籍的反战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 C、重视书籍作用的联系性,合其所当合。重视书籍性质方面的距离性,分其所当分。 D、分类详细,部类中又有子目。 3、为何说目录具有“考辩学术源流”,保存古籍及“读书指南”的作用?举例说明。 答:目是指分条细别,遍辩其事;录是指详细的,把字一一刻到载体上。目录始用于西汉刘向父子校理群书之时。目录标示目次,避免错乱,便于检索,可以考当代查著述概况及其文化科技发展水平,历代文献目录对比分析研究,可以辩证书籍真伪来历,考查文献的散失与积聚及其学术渊源演变的情况。因此,它具有……的作用。 如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目录——南宋晁武撰的《郡斋读书志》,给自己收藏的书记编目、分类,保存了不少失传的目录,后世的人根据这个目录寻找到了不少亡佚之书的信息。每书都有提要,对作者、注疏者的时代、爵里均有详细介绍,而书之内容优劣得失,都有公正的评语,学术源流的考订多有精到之处,是后世整理古籍,考辩存佚的重要证据。 又如《隋书艺文志》在各部、类之中都有写序,简要说明了诸家的学术源流及其演变。小注收录了粱代收藏而隋已散佚或残缺之书,使后世得以考见粱藏书及粱以来典籍的存亡。有“存令书、考亡佚”的双重作用。 4、简述西汉刘向父子等人整理群书对保存中国古文献的贡献及成就。 答:他们整理群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一般认为文献目录起源始于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之时。刘向校书,每校一书便写叙录一篇,后将群书的叙录整集在一起,便是《别录》。刘歆又在此基础上编撰《七略》,它是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后班固在此书基础上作成第一部完整的图书目录——《汉。志》。《别录》、《七略》开创了文献目录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其次,在版本方面,他们用各种不同版本进行校勘,首创了“百

古书注解和训诂学常识

通论:古书的注解、训诂学常识 一、古书的注解 古书注解的发展 1.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汉代。著名的注解家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 2.唐人除了为先秦经书做注疏工作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做注解,如《史记》、《文选》。 3.宋代朱熹不受汉代学者的束缚,直接从正义入手。 4.清代学者的贡献 (1)为古书作注解和考证工作: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古籍校勘的工作 (3)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文字校订提出自己的看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等。 注解的任务 1、注明出典。如李善《文选》注。 2、划分段落,诠释大意。 3、阐明哲学思想。如郭象注和成玄英疏《庄子》。 传、笺、疏 “传”指阐明经义。如《毛诗故训传》。 “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郑玄《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十三经》及其注疏者 集注:把前代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注解常见的四种情况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在串讲中附带注释了词义。 C、释词并串解。前两种方式的同时使用。 D、通释全章大意。 常见训诂术语 1.释义的术语 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还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饑,蔬不熟为馑。”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 谓:格式是“甲谓乙也”。被释词放于其前。往往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孔安国注:“政谓法教。”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貌:一般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何晏注:“莞尔,小笑貌。”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王逸注:“纷,盛貌。” 犹:格式是“甲犹乙也。”释者与被释者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说文》:“讎,犹应也。”

浅谈训诂学之使用价值

浅谈训诂学之实用价值 摘要: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历代的训诂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是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首先必须运用的一门基础科学。随着训诂学的发展,训诂学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文化领域,人们逐渐认识到训诂学不仅仅是专家之学,而且是一门有广泛实用价值的学问。就现代而言,训诂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中一门传统的解释词语和研究语义的学科,其功用正如东晋训诂大家郭璞所言:“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寥寥数字,已将训诂学的作用昭然于天下。 关键词:训诂学实用价值 一、由训诂以考文化 (一)通过名物训诂阐释古代物质文化 早在汉代,训诂学就以经学为基础发展起来,而且有了专门解释词语的训诂学著作。主要有《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四种。这四部训诂专书被后世称为中国训诂学的基石。其中,《尔雅》是最早的训诂专书,也成为后代解词释义的重要依据。《尔雅》3卷 20 篇(今留19 篇),书中《释诂》、《释言》、《释训》3篇是解释名物以外的语词,主要类聚 一般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用一个通用词作解释。不同品物则用不同的训解方法,很是详尽。其余16篇都是解释各种事物名称的。如亲属、宫室、器物、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等,其解释对象多是经传古籍中的词语。所谓“名物”是指范围比较固定、性质比较具体的专门名词。通过名物训诂阐释古代物质文化,是训诂学的任务之一。例如,我们可以依据《释宫》阐释古代民居文化和建筑文化,依据《释器》阐释古代各种器制、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依据《释乐》阐释古代音乐表现艺术,依据《释天》推导先秦天文学史研究,依据《释地》《释丘》《释山》推导先秦地理学史研究,依据《释水》推导先秦水文学史研究,依据《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推导先秦生物学史研究。这些都是我们借以阐释古代物质文化的宝贵文本。 (二)通过训诂阐释古代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是活跃的、经常变动的文化,而制度文化则相对稳定一些,它规定着文化的性质,是文化中的权威因素。但是,同语言文化相比,制度文化更为活跃一些。因此即使现实的人类社会制度已经发生变化,它的消逝了的制度文化的痕迹也仍然可以在语言中沉淀并保留下来。例如,我们可以依据《尔雅》中的《释亲》来阐释古代宗法制度和婚姻制度,依据《释天》阐释古代祭祀制度,依据《释地》阐释古代封建分封制度等等。 二、训诂学在提高中国文化历史学术现代化、国际化中的作用 中国现代训诂学的研究,是联系中国历史文化背景,对汉语字词的形音义、汉语字词的内在条理与系统以及语言、文学、史学、哲学、文化学所作的综合研究,是对中国的学术文化与外国的学术文化实行贯通的研究。所以,这种研究体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语言研究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是中国语言研究中既有传统根基又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范式,为中国文化历史学术的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一)、训诂学在文史研究中的作用 训诂学是文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在学习和研读文史专著与论文时,常常发现一些有名望的专家学者,由于忽略了训诂学的研究成果,而产生常识性的错误。现以文史工具书中的错误为例,阐述训诂学在文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辞源》、《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是文史工作者最常用的工具书,也是与训诂学关系最密切的专著。但是,由于编者对前人训诂学成就注意不够,也难免导致失误。如对“狼狈” 一词,三书皆袭唐代的旧说,没有吸收清代与近代学者的训诂学成就。 《辞源》:“狼狈:兽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十六《广动植》:‘或言狼狈是两物,狈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